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秀教案选(第一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9 23:39:01

点击下载

作者: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秀教案选(第一辑)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秀教案选(第一辑)试读:

第一篇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优秀教学设计

配合件的加工

长兴县技工学校 马文瑞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课时

12课时。

三、学情分析

08机制班学生对数控编程与加工已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熟练地加工外圆、内孔、内外螺纹以及阵列槽,并能够保证其精度。但是由于机制班的学生接触的工件难度大、工时长、配件多,往往一套件做下来,需要四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况且学校数控机床数量不多(平均4人一台数车机床),周而复始,往往每台机床就是那么一两个同学在做,其他学生看得多做得少,眼高手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会对配件图纸的加工工艺进行分析;(2)能独立编写配合类零件加工程序;(3)能采用合理的方法保证加工精度;(4)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任务分析与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的能力;(2)基于螺纹加工过程,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参与套件的评审,提高学生的评测工件的能力;(2)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协作,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学生实践操作,保持效率与精度。

难点:工艺分析。

六、教学方法

1.工艺分析。在工艺分析上,将采取各小组讨论的方式,每个组确定自己的工艺分析,由各自的组长讲给大家听。由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不足,最终确定最优化的加工工艺。

2.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采用接力的方式,互相竞赛,看哪个组做得最快,精度最准。

3.工件评比。按严格的标准,评出最佳与最差工件,将名单、工件放到展柜里展览一周。激励最优的更上一层楼,最差的知耻而后勇,不仅与自己班的同学横向比较,还要与平行班级的同学纵向比较。有压力才有动力,通过此方式,学生势必奋勇争先,不甘人后。

七、教学准备

1.教室:理实一体化车间。

2.学生准备:(1)将学生按照掌握知识的水平,尽可能均匀地分为6个小组,每组4人,每组一台机床,并要求各组推举出一个组长。(2)将课本中的两配件换成更适合学生加工四配件图纸,既保持原有配合图纸的精髓,又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了部分配合件,而且各四配件的难度都比较平均。(见附表1至附表3。)(3)确定一套严格的评分标准,既考虑精度又兼顾速度。

3.教学组织流程:开始趣味导入以小组辩论的方式进行工艺分析以接力赛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工件评比、展览工件课堂小结结束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课自始至终坚持“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改革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辩论和接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这门课的学习效率,缓解了人均机床少的压力。消除了眼高手低、看多做少的现象。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学生在边学边玩中,锻炼了保持精度的方法,加快了操作速度,课堂效果较好。但是本课教学中仍然有一些细节部分需要细细斟酌,比如放学生工件到展柜中展览,一定要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否则反而会让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起到反效果。

附录1

技术要求:

1.配合面配做;

2.锐角倒钝;

技术要求:

1.未注倒角1.5×1.5;

2.配合面配做;

3.锐角倒钝;

技术要求:

1.未注倒角2-1.5×1.5;2.配合面配做;

3.锐角倒钝。

技术要求:

1.未注倒角3-1.5×1.5;

2.右端允许中心孔△1.5;

3.配合面配做;

4.锐角倒钝。

技术要求:

1.螺丝要求配合松紧适中;

2.涂色检查配合接触面不小于60%。

附录2

附录3 配合件加工接力大赛成绩单

●评分细则:配合度共15分,每颗星5分;尺寸精度每个10分,超差不得分;表面粗糙度共计15分,每颗星5分,依据工件质量酌情给分;安全生产共计10分;速度评分属于附加分,各小组按照做的从快到慢依次+20、+15、+10、+5、+0、+0分。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有两大亮点:

亮点一在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环节。从工艺、实操、评价三个方面入手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实践操作课教学设计不光在教材处理、内容选择上要从核心能力出发,更主要的要有方法,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点在哪儿,需要拿出训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附录中可以看到老师采用的训练方法辅助手段和资料,整个教学过程也是按设计进行的。

亮点二是教学组织流程清晰,从引入、工艺分析、实操、评比等各环节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温州职业中专特级教师 娄海滨)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淳安千岛湖职业高级中学 陈青英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数控加工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课时

1课时。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数控加工专业高二学生,第3个学期上此课。

优势: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而且已经会用游标卡尺,具备测量技能。因为大多是男生,对机械实际操作有兴趣。

劣势: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不是很明显,(因为本身就是因为不善于学习理论知识才会到职高学习的),学习自觉性较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好,数学基础差;缺乏自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熟悉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齿轮主要参数、几何尺寸计算;(3)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条件。

2.能力与情感目标(1)运用计算公式;(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对齿轮传动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齿轮几何尺寸计算和啮合条件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和学习齿轮传动,所以显得尤为重要。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如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就是一个难点了。这个问题不仅在这个课题里是难点,几乎在所有的专业理论课中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

重点:①几何尺寸的计算。②正确啮合条件。

难点:灵活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立足点是从使学生“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根据学情分析,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听课+操作(测量尺寸)+自主学习法→学习理论知识

因为学习自觉性较弱,所以教师要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利用他们的优势,进行探究(测量几何尺寸)。有了兴趣和一定的基本知识后,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完成任务。

学一学:主要参数→认一认:部位名称及符号→测一测:某些部分的尺寸

→算一算:其他部分的尺寸→配一配:正确啮合条件

七、教学准备

直齿标准齿轮(模数、齿数配备不同)、游标卡尺(三角板也可)。

本教学设计在硬件上要求不高,所以实施起来比较容易。特别适合那些教学硬件条件有限的学校。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联系实际来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五个一”环节安排还可以进行重组或穿插进行。

如何通过联系实际来学习理论知识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一般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后解决实际问题”,衔接“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是“教师讲授”。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兴趣不高。

本次教学设计在“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理念指导下,变原来的教学方法为“先给出实际问题再学习理论知识”,衔接“实际问题”和“理论知识”是“动手操作”。虽然只是小小的顺序变化,但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很好地发挥了不同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专家点评:

将《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一课设计成“相亲会”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整节课设计合理,安排紧凑,既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我总结,教学方式灵活。

教学过程本着由浅入深,顺序渐进原则,由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再到能力培养,层层深入。由学、认、测、算、配五个教学环节,分解、细化教学内容,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本枯燥的齿轮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挥了不同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乐崇年)

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和维护

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范庆丰

一、教材名称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数控加工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课时

1课时。

三、学情分析

任教的班级是09数控3班(二年级),本课程已学三分之二,对机械零件和材料等机器知识都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一年级时上过钳工实习课,对钻床操作比较熟练;但学习兴趣不够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表述V带传动部分张紧的两种方法和安装、维护的要点;(2)会张紧台钻的V带传动部分和更换台钻的V带,且要领准确。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台钻这一载体,通过对V带传动部分进行张紧、安装和维护等知识的解析,领会V带传动部分使用和维护的要点;(2)通过对V带传动部分使用和维护要点的学习,体会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对V带传动部分使用和维护要点的学习,切身感受7S的存在,领悟7S对自身职业素养提高的意义所在;(2)通过做教师引导下的学案,慢慢养成有条理地做课堂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小组合作中逐步树立互相帮助、互相讨论和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V带传动的张紧方法(张紧是V带传动部分保养维护中的核心技能,故为重点);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和维护过程(使用有V带传动机器的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如何张紧、安装和维护的过程及内容,故为重点)。

难点: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和维护过程。

六、教学方法

主要是工作现场实景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教学法,也有启发式教学法等。

七、教学准备

1.教室:钳工实习车间。

2.教具:多媒体课件、8台西湖牌台钻Z512 2、8把螺丝刀等。

3.课前安排:按同组异质对学生进行分组,助理2人,其余均分8组,每组4人,选出组长;场地布置(见附录1);学案:1份/每人(见附录2);操作考核表:2份(见附录3);单独辅导两位助理。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1.反思学法指导:大部分同学反映习题集的内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这在维护要点的表述上得到了验证。这使我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反思学法指导,我觉得做中学在帮助学生理解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反思教学流程:课前气氛营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进钳工房后将注意力都集中到墙上的视频。课中的3个情景故事将知识由平面变为立体,活生生地跳跃在学生面前,在本节课核心的38分钟里持续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课中以后需要继续强化的是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和7S意识。课后学生的探究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作业内容用语专业、条理清楚,事后我了解到学生是结合网络整理的,这说明学生会如何学习了。

3.反思教学空间:传统机械基础课的主阵地是教室,而我将其搬到了钳工房,又虚拟地将其引导了企业车间,这也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色不少。

附录1 场地布置(8台钻床倡4人/台)

附录2 学案

随堂思考

一、张紧

1.电动机能正常运转,但钻头时转时停,不能有效钻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2.若直接更换性能正常的V带,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浪费,这违反了7S中的什么要求?

3.本堂课的台钻V带传动部分中心距可否调节?如何调节?

4.若有V带的机器其中心距不可调节,一般用什么装置对松动的V带进行张紧?

5.张紧轮应放在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

二、安装

6.若在实际使用中包布层坏了,V带可否继续使用?为什么?具体该如何处置?

7.选用新V带的依据是什么?

8.简述安装台钻的V带传动部分的步骤?

9.安装V带轮时,两带轮的轴线应______,其偏角误差应小于。

10.7S是指什么?

三、维护

11.如何维护机器的V带传动部分?

更换V带原因()

更换V带依据()

更换的步骤?

安装带轮注意要点?

维护保养要点?

附录3 操作考核表

要求:朱助理负责检查1357组,宋助理负责检查2468组,检查后只记录错误的事项,正确的可用打钩代替。卫生、纪律、安全等7S针对整堂课而言。考评人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时间_________

专家点评:

课前有效调节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本课时的学习。利用校企合作单位杭申控股集团这一学生熟悉的企业元素,合理串联相关的知识点,拉近课堂与车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教学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利用钳工实训室的台钻作为教学载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知识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无法直接搬至讲台的生产实际场景,用PPT加以呈现,帮助学生观察和思考。最后,通过课堂拓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大大丰富了教材内容,让学生多角度熟悉V带知识。(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乐崇年)

多台阶轴的加工——应用G71/G70循环指令编程及仿真加工

平湖市职业中专 曹晓燕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课时

3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在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第三个学期开设。学生在本次课前已经学习了低台阶轴的加工,掌握了低台阶轴加工的工艺知识、用G01/G00编程的方法,并能在仿真系统里进行低台阶轴工件的程序调试、加工和检测。

但是,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困难,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工协作等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与社会生产与技术进步对他们提出的高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本课的教学,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从自身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行动导向方法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多台阶轴加工工艺知识;(2)掌握G71/G70循环指令格式;(3)了解G71/G70适用场合及循环走刀过程。

2.能力目标:(1)会编制多台阶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2)会用G71/G70循环指令编制多台阶轴类零件的加工程序;(3)会应用仿真系统加工多台阶轴;(4)能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或与同伴协作学习。

3.情感目标:会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或与同伴协作学习,从而产生爱学习、爱工作、爱同伴的积极情感。

4.职业素养目标:能遵守7S管理制度,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析:学生在前一次课已经学会了低台阶轴加工程序的编写方法,为了简化编程本次课引进新的指令G71/G70,因此本课重点为G71/G70循环指令格式。

2.教学难点分析:纯粹的G71/G70循环指令格式容易记住,但要达到简化程序的目的,必须结合其他指令编制完整的加工程序。因此,本课难点是运用G71/G70循环指令编制多台阶轴类零件的加工程序。

六、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课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之引导文教学法,并辅之以小组讨论探究等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引导文(LEAD TEXT)等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包括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阶段。

它不仅使学生在制作计划、收集信息、判断正误、评估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而且在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中学会合作,增强了友好协作意识和岗位责任感,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其综合职业能力。引导文教学法的基本模型如下:

七、教学准备

本次课上课地点在机房,教师与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教学活动的开展除了常规教学手段外,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课件使教学过程重点内容的呈现变得便捷且高效。

教学辅助材料有引导文、工艺过程卡、学生互评表、教师评价表(见附件)。

八、教学过程(一)课堂探究(5分钟)【师】投影给出台阶轴A、B。轴A轴B【生】观察图片。【师】提问:用我们已经学过的G00/G01编写轴A、轴B加工程序会有什么差别?【生】思考并回答:轴A程序段较少,轴B程序段很多。【师】(1)结合学生回答指明台阶越多,程序段越多,编程越繁琐。(2)提问:有没有使台阶虽多,编程却变得简洁、高效的指令呢?【生】思考。【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欲使程序简单的好奇心,奠定情感基础,同时引入本课主题。(二)情境设置(3分钟)【师】展示常见多台阶轴实物,投影播放数控加工多台阶轴实况片段。【生】直观观察多台阶轴实物,观看多台阶轴加工片段。【设计意图】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三)任务描述(2分钟)【师】投影给出多台阶轴图样,描述要完成的任务:找到让如图多台阶轴编程变得简洁、高效的方法,并用仿真加工来实践这种方法。【生】观察、聆听。【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任务的特点、意义。(四)决策与计划(5分钟)【师】提问:要完成上述任务,如何操作?【生】思考,组内探讨实施计划。【师】征求意见。【生】阐述计划步骤。【师】将学生计划合理化(投影呈现):

阶段一:对多台阶轴进行加工工艺分析;

阶段二:编制加工程序;

阶段三:仿真加工。【生】完善计划。【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针对任务进行自主研究及组内探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五)任务处理与交流(65分钟)

阶段一:工艺分析。【师】下发引导文,提出问题: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所示多台阶轴的加工工艺?(投影呈现)引导学生参阅教材解决工艺问题。【生】参阅教材相关内容,开展自主学习、讨论(组内合作)处理阶段一任务。【师】(1)巡视、掌握各组实施情况并适时进性个别指导;(2)在学生基本完成工艺分析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选取一组学生作

品展示。【生】(1)小组代表作品展示:(2)其他小组点评、纠错,提出不同意见;【师】对学生的任务处理、展示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补充、提升,引导学生反思。【生】反思、纠正并建构起本部分的知识体系。【师】总结阶段一,导入阶段二。

阶段二:编制加工程序。【师】问题提出:(1)选用什么新指令使编程简洁、高效?(2)新指令的格式是怎样的?(3)如何应用新的指令编写多台阶轴的加工程序?【生】参阅教材相关内容,开展自主学习、讨论(组内合作)处理阶段二任务。【师】(1)巡视、掌握各组实施情况并适时进性个别指导;(2)在学生基本完成工艺分析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选取第二组学生

作品展示。【生】(1)小组代表作品展示:(2)其他小组点评、纠错,提出不同意见;【师】对学生的任务处理、展示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补充、提升,引导学生反思。对引导文中的问题2~8作重点交流,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生】反思、纠正并建构起本部分的知识体系。【师】总结阶段二,导入阶段三。

阶段三:仿真加工。【师】问题提出:如何应用仿真系统加工多台阶轴?并引导学生参照引导文步骤进行操作,实践阶段一和阶段二知识。【生】参考引导文步骤,处理任务。【师】(1)巡视、掌握各组实施情况并适时进性个别指导;(2)在学生基本完成工艺分析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选取第三组学生作品展示。【生】(1)小组代表作品展示:(2)其他小组点评,检测零件尺寸,给出评价;【师】对学生的任务处理、展示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补充、提升,引导学生反思。【生】反思、纠正并建构起本部分技能体系。【师】总结阶段三,导入评价环节。【设计意图】

每个阶段设置问题让学生明确各阶段具体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增强学习行为的目的性。

学生按照引导文设置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在每个阶段告知参考内容相应页码,降低搜集信息的难度,避免学生因参考内容多无从选择而放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产生爱学习、爱工作、爱同伴的积极情感。

前两个阶段每个问题都需要学生参考相关教材,通过思考用笔书写来解答,整个过程让学生有事可做,加强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任务分解成三个阶段并分阶段进行交流。这样做的原因是,三个阶段是环环相扣的,后一阶段任务的顺利处理建立在前一阶段正确建构的基础之上。在引导文的重难点问题前打★号使得重难点内容醒目引起学生重视。(六)评价(15分钟)【师】(1)引导学生参照自评互评表对加工成品进行评价;(2)参照数控车工学习过程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生】组内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设计意图】

组内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体验自我肯定和被肯定的愉悦之情,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成果中需要纠正的地方及时得到更正,建构起正确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自评、互评培养起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教师评价的四个方面兼顾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根据以往机房上课的经验,很多学生下课离开机房时会忘了关电脑,忘了将键盘、凳子放好,甚至还会有学生忘记拿走自己的课本、笔和下发材料。在课堂上将7S管理要求引用过来,给学生的不良行为放到职业素养里进行考核,能很大程度地改善学生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不良行为,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七)检测与反馈(40分钟)【师】(1)设置检测题目,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教学内容。(检测视情况,可以是对前一任务的进一步改进——进度慢的学生,也可以是对下一个任务的达成——进度快的学生)(2)作业布置,下发作业并部署预习提纲,给学生提供预习时所需的指导或辅导材料。(3)(课后)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情况及预习效果。(4)(课后)反思本次教学行为。【生】(1)全体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进度选择任务并达成。(2)明确作业。(3)(课后)完成作业、上交作业、订正作业。【设计意图】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自我诊断,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里每组内学生会分化,有学生适合完善上一个任务,有学生适合处理下一个练习任务。但无论哪种做法,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强化。课后留一定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通过批改,老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下一次课堂教学的合理安排。学生订正作业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九、教学反思(1)与传统传授式教学相比,引导文法花费时间较多,但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通过引导,进行自我开发和互助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脑、心、手并用,参与度高,因此本次课预定目标达成度很好。(2)由于学生分组合理,各组整体完成学习任务进度差不多,但部分组内个别学生进度较慢,特别是仿真加工时程序调试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进度较慢。对于这部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他们重视问题的分析,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3)理论部分知识在机房上课效果不如在教室那么好,学生面对电脑屏幕容易走神,而且部分学生离黑板、投影较远,看、听都不是很清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和学习进度。为改善这种情况,可以尝试讲解理论知识时在座位安排上打破组别,后面三组学生挨个坐到前面三组学生旁边。

附录1 分组名单表

附录2 多台阶轴的加工引导文

附录3

附录4 数控车工学习过程评价表(部分)

专家点评:

教师准备充分,采用引导文法需要教师准备较多资料,特别对任务设计、流程安排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以上两点做得较好。

理实一体教学需要有多种方法支持,关键是方法要实用。本教学设计中用到多种媒体如视频等,同时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各环节,此处有新意。

学生分组符合实际情况,这也是实践课中较难的一项,分组要有思考,通过各类学生的组合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温州职业中专 特级教师 娄海滨)

普通外螺纹的车削

瑞安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郑小勇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普通车床加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课时

2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是职高数控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通过前面五个教学项目的学习,对于普通车工技术的基本技能操作已掌握一些。通过本教学项目的任务一“车螺纹动作练习”,对螺纹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要领也已经掌握。但就具体螺纹车削,总体上还停留着理论上居多。本次课将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实践操作能力得以加强。

根据我校教学计划,我校数控专业实训课采取小班化教学。数控专业高一学生在学习普通机械技能时进行分组上课,一部分学生学习普车,另一部分学生学习钳工。该班级学习普车技术的学生共计24人,我校有车床共计12台,平均2人/台。这部分学生均是男生,对普车技术具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平时的一起学习,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图纸要求,合理安排加工工艺;(2)会熟练运用车床正确加工出M20×2螺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任务分析与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的能力;(2)基于螺纹加工过程,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安全、规范、整洁的职业素养和热爱专业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教学项目(螺纹加工)是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五个教学项目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车床加工中的外圆加工、槽加工等操作能力。螺纹是机械行业中常用的连接方式,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普通外螺纹的车削是本教学项目中的任务第二个任务。学生已经学习了任务一:车螺纹动作练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螺纹车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螺纹车削的基本动作要领。因此,本次教学重在以本教学任务为具体载体,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要领在实践中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学生熟练掌握普通外螺纹的车削。而常见的螺纹车削方法为正反车法,因此本次教学的重点即能正确采用正反车法车出外螺纹。另外,在普通外螺纹车削过程中如果想保证精度,在操作过程中必须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合理的螺纹刀具,并却能够正确地检测螺纹等。因此,能够保证所车螺纹的精度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本次教学的难度是能保证螺纹的精度。

重点:能正确采用正反车法车出普通外螺纹;

难点:能保证普通外螺纹M20×2车削的精度。

六、教学方法

普通车床加工技术是机械专业一门实践操作的基础课,是本专业学生今后就业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该技能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结合浙江省新课改“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本次上课总的思路是借助具体教学任务体,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另外,根据当前企业用人需求,企业特别需要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因此,本次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本节课采取了导生制的教学模式。具体,每组设一个导生(组长)。各组同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以过程监控评分表为载体(含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分),即分工又合作。为更有效提升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温州市综合学分制过程学分的作用,在课后总结时评出优胜小组,给予过程学分的加分。

简言之,本次教学将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导生制教学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准备

1.教室:理实一体化车间。

2.学生准备:学生在完成任务一学习后,进入任务二学习前,马上布置任务(根据该班级功课安排,提前了3天):(1)复习任务一的内容: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2)分组安排:以就近原则,1、2、3三台机床的学生共6人为一组,全班共计4组。每一小组确定一组长(即导生),该组长负责组内分工和协调等工作。(3)预习并调研:每小组学生以在组长(即导生)的协调安排下,分工又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资料、咨询校办厂工人等)进行调研,搜集资料,为任务二的学习做准备。调研的内容:

①螺纹的种类有哪些?最常见的螺纹是哪种?常见应用场合?常见的螺纹加工方法有哪些?

②普通外螺纹车削方法常见的有哪几种?

③普通外螺纹车削常见的错误有哪些,如何克服以防止废品?(4)导生培训:一班导生均为学习情况较好,具有较强学习主动性,具有较强协调组织能力的学生。确定导生后,按惯例在课前对导生进行本次上课的相关知识提前培训。

3.教学组织流程:

七、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做法:首先,本次上课以具体教学任务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有机地整合了理论与实操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符合了机械加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建构特点,效果较好。其次,本次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和导生制相结合的模式。课前调研,课中分工又合作,化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即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今后就业所必需的团队协作、自学等各种能力。再者,本次教学模拟了企业管理制度,将“上下班”制度、工位7S管理规范、生产(实训)日志等融入到实训教学,模拟了企业“工作环境”,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

在看到成功的同时,本次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各小组水平差异,各组对子任务一和子任务二的完成时间差异较大,由此造成了各组间学习的不平衡。另外,在工艺分析时3台机床设一个组长(导生),上机操作时为2人一台。这样也造成了组长管理较混乱。因此,今后对类似的技能实训课上课需在课前准备和小组分工上再下工夫。

附录1

二、任务分析

1.任务准备(1)材料准备:φ30×60毛坯棒料一根,材料为45##钢。(2)刀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3)量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4)辅助工具:_________________

2.工步分析说明:1.按需求,需要几个步骤,填写几行;

2.步骤一已作说明,下面步骤可以参照步骤一填写。

附录2 加工过程监控评分表

评分说明:该表格计分以小组(2人)为单位。合作的模式为,子任务一甲为操作员,乙为打分员;子任务二甲为打分员,乙为操作员。因此,子任务一和子任务二分别有两个学生为对方打分(互评);技能技巧和职业素养,为两个学生商议共同打分(自评)。

附录3 实训教学学生过程监控表

说明:本表用于数控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过程监控。其中完成时间指的是该学生完成该工件所需时间,若该小组某组员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成,则该栏空缺,作为下次实训该学生另外训练依据;完成质量,指学生所完成工件的精度是否达到图纸要求;7S规范管理指的是贯穿学生在实训过程的各项7S要求规范,以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等级;典型问题是指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学生所出现较多的、典型的问题,教师进行记录,以便于总结和后期教学的依据;总评指上课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各项数据进行统计,评出优胜组、合格组合薄弱组。总评的成绩作为学生过程学分的依据。

附录4 实训日志

专家点评:

以具体教学任务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有机地整合了理论与实操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符合机械加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建构特点,体现了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新课程理念。模拟了企业“工作环境”,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

课时活动采取小组合作和导生制相结合的形式,课前调研准备充分,课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能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内找到自己的空间和位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而小组合作、探究、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又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变教学为导学、激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今后就业所必需的团队协作、自学等各种能力。

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法,既有加工过程的质量评价,也有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评价,又有学生的学习反思,促进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乐崇年)

低台阶轴的加工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王铁军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普通车床加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课时

2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数模专业的学生。之前,他们初步掌握车削的基础知识,能根据安排好的工艺车削精度较低、结构简单的轴类零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实训课比较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而且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的年龄,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纳和掌握,为加工低台阶轴(连接轴)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识图,合理安排加工工艺;培养车削检测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应用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零件加工工艺和熟悉操作是必备技能,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次教学重点是轴类零件的工艺分析和车削方法;加工零件时,可能会出现不合格产品,所以把尺寸精度与表面粗糙度的控制确定为教学难点。

六、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将需要完成的任务教给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一起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任务提出、分析、实施、评价、拓展的过程。教法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如何生产加工,我主要通过情境设置、讲授、操作演示、巡回指导、评价总结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零件图纸、企业工艺卡片、典型零件积累卡片;

2.到合作企业实地取经,学习企业员工生产所采用的工艺方法;

3.准备4件成品和半成品连接轴,留待上课时各组观察、比较;

4.车间管理员准备:C6136C游标卡尺外径

千分尺

刀具及工辅具(各20台/套)。

八、教学过程

围绕学生学习能力,紧扣教学项目(余姚四同连杆厂产品——连接轴),在学生参与中完成任务。

教学时间分配(共100分钟):

1.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3分钟);

2.分析任务 小组合作(15分钟);

3.现场教学 任务实施(62分钟);

4.任务评价 总结反思(15分钟);

5.拓展任务 实践探索(5分钟)。

教学设计主要流程见下图:

教学过程见下表:

九、教学反思

总结本次“连接轴的加工”实训操作课,我主要有几点体会:

首先,本堂课的加工内容以企业产品作为教学项目,结合了车工职业标准的相关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加工产品达到教学目的,体现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原则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其次,本次操作课没有单纯的让学生做,而是从教学的角度,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融入先进教学理念,将“教——学——做——评”融为一体,把加工任务层层剖析,让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本堂课中老师的示范操作精准到位,技术要领通过操作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最后的任务评价中,老师既听取了学生提出的一些独到的想法又客观准确地点评了他们完成的产品。

另外,实训秩序和教学时间的安排有待于优化和调整。

附录1车铣加工后的图纸本次车削加工的图纸

附录2

附录3 典型案例积累卡

附录4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附录5 产品(连接轴)评分考核表

专家点评:

1.整个教学设计是围绕能力和任务进行的。能力是进行任务教学的导航系统,任务则是能力的切实载体。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弄清课程的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来源于岗位专业技能要求,根据这些能力要求进行的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2.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选用任务驱动法,如何驱动与任务设计的好坏有关联。本课中选用工厂加工任务作为驱动,体现理实一体化外延的扩展,也与岗位技能要求吻合。

3.从提供的附件来看,任务驱动的实施有很好的评价项目,7S理念也体现在各类评价中,自评与教师评价结合一起,师生互动作用体现较充分。(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特级教师 娄海滨)千分尺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何立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钳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课时

1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课题由机电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学习。由于《钳工技术》是机械专业技能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基础课,是学生日后从事其他机械加工工作的实践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机械制图》专业理论基础课,这对所学知识的吸纳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有利因素,况且学生接触到新事物都比较好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由于本年级学生刚参与教学生产实习,实践经验不足,将直接影响本课的授课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外径千分尺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用途;(2)掌握外径千分尺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1)熟练运用外径千分尺对工件进行测量,并能正确读数;(2)了解其他类型千分尺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1)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2)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3)培养仔细规范的学习作风。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外径千分尺的读数步骤,并能做到正确读出数值。

难点:掌握外径千分尺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方法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模式,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把专业基础课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为专业实践课打好基础;通过情景化、职业化、体验化、项目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简言之,本次教学将情景化教学、行为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准备

1.教室:理实一体化车间。

2.教具准备:零件、不同量程的千分尺、多媒体课件、任务书、小黑板(张贴分数榜)。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处理,主要目标有三:一是了解外径千分尺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用途;二是熟练运用外径千分尺对工件进行测量,并能正确读数;三是掌握外径千分尺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节课好的地方是:(1)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模式,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把专业基础课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为专业实践课打好基础。(2)通过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对千分尺的结构、读数、量程、测量方法及类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通过情景化教学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不足之处是课堂上学生能测量的零件很受局限,并且把“其他类型的千分尺及其有关的应用”作为了课后作业让学生去学习,没有直接在课堂上采取教学,使学生对其他类型的千分尺没有感性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其他类型的千分尺拿到课堂上,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看一下,摸索一下,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

专家点评:

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生产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时活动形式多样,难度呈小坡度上升,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

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老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把专业基础课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为专业实践课打好基础。紧紧围绕“外径千分尺的测量方法”这一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层层递进式的活动和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参与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情景化、职业化、体验化、项目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职业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乐崇年)

绘制切割类组合体的轴测图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张结琼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机械识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课时

1课时。

三、学情分析(1)授课班级为职高高一机电班学生,在前面几节课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点线面投影关系及对于三视图的分析;(2)他们文化基础薄弱,不喜欢过多的理论传授,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异性大,班学生知识情感态度差异较大;(3)班级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同学对学习缺乏热情与信心;(4)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无论对于我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学生对于看三视图画轴测图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利用模型切割法让学生动手参与模型制作可以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让原本难学又枯燥的课堂讲授变得生动活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对基本形体的切割;(2)能绘制切割类组合体的轴侧草图;(3)学会展示的技巧;(4)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点线面的分析学会三视图的解读;(2)通过三视图的解读分析,学会基本几何体的截切;(3)通过基本形体的切割,学会画轴测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2)树立环保意识;(3)自己做自己学,感受劳动成果的快乐;(4)学会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1 三视图中线面分析的技巧、模型切割的技巧、画轴侧草图。很多学生立体想象能力有限,线面位置不会分析,更是部分学生对于制图停留在平面图形上,毫无立体感。

重点2 协作能力、横向思维迁移能力、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培养。个别学生对于比较难的知识会放弃,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难题,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树立学生的信心,让班里的同学懂得相互帮助,相互协作。

六、教学方法

模型制作教学法实质上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老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把班级学生按层次不同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确教学任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并通过制作模型绘制轴侧草图的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全员参与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都能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积极参与课堂。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本节课多媒体教室采用四张桌子拼在一起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以便于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通过互动进行人际交往、信息交流。

第三,分组教学,职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存在着多层次化,课堂教学设计力求多渠道,多元化。让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

七、教学准备

投影仪、三维制图软件、土豆或萝卜、美工刀、颜色笔、旧报纸、三角板(有关分组详见附件)

八、教学过程(一)成立模型制作小组(课前完成)

小组人数的确定:每组学生数的确定一般以教师设计的组合体模型的复杂性决定,六、七人一组为宜,其中包括组长、记录员、讲解师、测量员、切割员及卫生专管员等,小组成员由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组成。在课前对各组成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明细各组成员的职责,然后进一步训练。由组长负责取好各组队名,并确定各组口号。【此处设计比较巧妙,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在课前就料到有部分同学由于基础关系对于制图不感兴趣,我就安排他们做喜欢的工种,如环保专管员等,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各组之间有竞争的关系他们也会主动的投入到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各层次的同学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选出部分学生成立本次切割任务的评委,并由学生评委组选定评委组组长,对各组的各项任务(如尺寸等)指标进行打分,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课前让评委组自行设计好打分表,由我审核敲定。具体打分表见下表:【此处设计的学生自我评价系统是比较巧妙的,但是我忽视了整个课堂的时间把握,各学生评委在打分时没有控制好时间。而且评委组对于各组进行点评时我没有在课前进行训练,导致评委组点评时有点牵强。】(二)确定制作活动的任务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切割模型的制作活动,掌握和巩固三视图分析轴测图的识读及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模型制作教学的要求。本堂课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形体分析的方法识读组合体视图,掌握组合模型制作的工艺过程,学会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团体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展示作品。(2)模型制作教学的组织。首先由教师介绍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分七组每一组六人共同制作模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作任务。每组推荐一人上台展示本组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及小结。(3)模型制作工艺过程。根据图纸分析形体,根据每个形体的最大包容尺寸并留一定的加工余量后截取制作材料,准确地找出长、宽、高方向的划线基准,按图中形状尺寸划线,对照图纸检查准确后沿线切割。【此处本以为用大萝卜代替以往的泡沫塑料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后来发现了几处不妥,萝卜分析面的时候很难把颜色画上去,而且比较脆。】(4)模型制作要求(任务)。

①分组讨论并研究三视图,看懂各图纸、明确分工并记录(包括记录各个简单形体的制作人);并思考下列问题:(a)简述切割先后次序;(b)指出每个简单形体划线时的长、宽、高基准。如下图:【之所以用图库上的题是因为既可以完成知识点的应用,又顺便把题库上的题目也解决了,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说明:此处我只画了典型的一个图】

②分组活动,制作模型并有专人及时记录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20分钟)

③展示作品:各组由讲解师结合记录员的记录上讲台把本组制作的模型进行展示,要求每组在3分钟内展示完毕。(10分钟)

④各评委根据下列评分标准进行评议并由评委长把分数记录在大铅画纸上。(同时进行)

⑤教师讲评及小结。(5分钟)(三)教学步骤

场景一 采用多媒体及有关教具介绍组合体视图的识读及模型制作的过程

由于本次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识读和制作简单形体的基础,因此,在识读视图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形体分析法(即把复杂的组合体分解成简单的形体后再组合而成),而模型的制作能直接反映这一方法的具体过程。但由于是新授课,因此,在让学生制作前教师首先必须介绍视图的识读和模型制作过程(即看视图——分线框——逐个制作简单形体——模型组合),教学思路:二维三视图——三维立体——模型切割。

教师简述,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演示如图所示的模型制作过程:

第一步:分析三视图,量取尺寸;

第二步:切割步骤,先切两个铅垂面,再切正垂面;

第三步:根据尺寸画轴测图。【这里我先展示了一个我用ug三维软件画的一个模型的切割过程,让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到底怎么切。但是后来想想还是自己在讲台上拿个萝卜给学生先切一遍为好,这样示范比在PPT上展示效果更佳。】

场景二 分组学习学习讨论每组分配到得三视图,由组长负责安排自己组内同学按部就班制作自己组的模型。

提供已准备好的有关材料和工具。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过程中,由于我校教师未尝试过如此的行为导向课,都过来观看并指导学生。第一使学生感到老师更佳亲切会和他们一起学习,第二我也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使更多的资源为我这堂课服务。】

场景三 作品展示

各组由讲解师上讲台在3分钟内本组制作的模型进行展示讲解。在此过程中由分管评委对各讲解师及其作品进行打分评价。【这个环节是我这堂课最大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萝卜被切割后形状太小以致下面的同学看得不是很清楚;第二,讲解师在讲解各自的作品时并非很全面,只有过程和方法而没有情感态度的体验;第三,我应该把每个组的三视图转换成轴测图在讲解时放在PPT上,这样各组学生就知道自己组的不足之处在哪里了。】

场景四 评委组点评

各个分管评委对各组的7个方面任务进行点评,最后由评委长公布各组综合得分。【之所以这里教师不做点评,我把权力全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这样更具说服力,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课理念。】

九、教学反思

采用课后有几个同学对这节课的评价,学生邓理说:“老师,以前上课的时候你在黑板上画的三视图,我们看到以后线就是线,面就是面,根本就想不出立体图形,今天通过这节课我对学习制图有了个全新的理解,我负责模型的切割,一下子从外行到了内行。”学生李泽民说:“以前学制图感觉课堂上有没有我这人无关紧要,但是今天老师让我当了评委,刚开始是觉得好玩,但是经过这堂课后,我通过对各组的点评,从中立体感也增强很多。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老师比较平易近人,对我们成绩差的同学比较信任,从来没放弃我们。”

我个人认为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我把原先枯燥的制图专业课设计成了一堂行为导向课,本堂课注重的是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参与度以及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通过作品展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赛使学生树立起竞争的意识。让原先对制图一点都不感兴趣的同学逐步产生兴趣,把整个班级的学习专业课的氛围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从老师逼着学到自己抢着学,这就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纵观这堂课还存在了很多不足之处。第一:选材,原先我想要用泡沫塑料的,但是考虑泡沫切割时,产生的垃圾处理很麻烦,不环保;而且切割毛刺很多,特别是模型尺寸1:1时尺寸不能保证。后来综合考虑我采用了大萝卜切割,但是由于萝卜水分太多,切割时太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有分析线面关系时萝卜表面很难用颜色笔图画。第二,上课之前我用三维软件进行了切割演示,但是最好是我在讲台上用实物演示这样效果更佳。第三,小组展示时,我应该在PPT上把各组切割的模型用立体表达出来,也就是答案的展示,这样可以让各小组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专家点评:

该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感悟、主动生成制图知识与技能,转变了原本陈述性的识图知识教学方式,让学生“作图”,不失为制图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在设计中关注了小组合作、创设了小组展示评价环节,这一方面可使已学的新知识进一步内化,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展示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新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能巧妙利用三维软件解决识图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也值得倡导。如何恰当选择教学模型也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探究。(安吉县职教中心学校 特级教师 朱求胜)

直齿圆柱齿轮的测绘

宁波鄞州职教中心 童燕波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机械识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课时

1课时。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中职数控专业的高一大多数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机械识图内容时,感觉非常新鲜,充满兴趣,但后来面对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就逐渐减退。之前单纯进行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计算与规定画法的教学,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理想。

本教学内容安排在高一第二学期,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识图的基本知识,具备了基本的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任务5《识读齿轮零件图》第一课时中学生对齿轮的应用、分类和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已有初步了解;实训课也让学生熟悉了常用量具(游标卡尺)的使用,因此学生已经具有了完成齿轮测绘任务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要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熟悉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测量方法;(2)理解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相关参数与尺寸关系;(3)掌握单个直齿圆柱齿轮的画法。

2.技能目标:(1)能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齿轮尺寸;(2)能通过计算查表确定齿轮的模数;(3)能绘制简单的齿轮零件图。

3.情感目标:(1)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齿轮的测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材把机械常用件齿轮画法放到零件图中,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尺寸关系及画法,并能识读齿轮零件图。本次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并计算齿轮各参数,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齿轮结构;而学生草绘齿轮零件图,为下一课时学生正确识读齿轮零件图作好了铺垫。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单个直齿圆柱齿轮的测量及参数计算上,把根据实物(齿轮)绘制零件草图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根据齿轮测绘任务和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实践操作、讨论比较、评估总结等活动,结合问题引导法、直观分析法、实践导向法和学练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

七、教学准备

本次教学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课前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8人,每组确定一位组长负责任务分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齿轮教模1个、不同尺寸的标准直齿圆柱齿轮20个、游标卡尺20把、5台笔记本电脑、40份课堂任务书、小礼品若干。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教材课改把机械常用件齿轮内容放到零件图中讲解,在之前的教学中单纯进行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计算与规定画法的教学,由于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有效性不理想。通过教材处理,本次课的内容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由教师根据已有知识点提供思路,学生自主探索,先“做”后“懂”,先感性后理性,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成功之处:(1)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有激情,亲和力强,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有张有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好,教学效率高,在有限的课堂中三维教学目标完成得较为圆满。(2)对教材的重构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从工厂实际出发安排教学内容,按照先有零件,再确定尺寸,然后出图,最后加工的顺序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符合零件的生产加工工艺,使教学项目与生产实际联系更加紧密。(3)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协作、自评互评及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抓拍课堂花絮、发放小礼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新课改理念。(4)知识拓展和作业布置既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是课堂的延伸,衔接自然合理且符合职业需求。

2.不足之处:(1)整堂课时间安排稍紧。由于事先没通知学生准备计算器,部分学生笔算能力不强,直接影响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项目评估中打“☆”的标准只关注到计算齿轮参数的准确性,对草绘零件图质量要求不够明确。(3)项目评价环节课堂气氛过分活跃,需加强课堂掌控。

专家点评:

本设计对原来教材的结构做了适当处理,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改“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设置了“解救唐僧”环节一方面可引出课题,另一方面强调了本节课知识的价值,这是专业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功用”,才能激发内在的学习需求,值得倡导挖掘;教师以抓拍记录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情境,这是“微格”教学的一种拓展,为课堂评价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安吉县职教中心学校 特级教师 朱求胜)

攻螺纹——底板螺纹制作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任峰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钳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课时

3课时。

三、学情分析

1.本节课在10学年第一学期,对象为高二机械类模具专业学生,采用小班化教学:即09模具1班,48名学生,24名学生上钳工课还有24名学生分流上车工课。

2.之前已掌握钻孔、扩孔、锪孔等基本操作方法,上次课还学习了攻螺纹操作方法的理论知识。

3.本班的学生全为男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但动手操作课吸引很大。只要在课堂上结合实际,丰富教学手段,可以避免“学理论催眠,动手做没劲”的厌学情绪。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六、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为主,讲授、示范等其他方法为辅。

2.教学形式。通过必答复习、任务练习、抢答讨论与零件加工的几个教学竞赛活动加深对本课时重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操中掌握技能。

运用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七、教学准备:

1.设备、工、量、刃具:

2.学生做好课前作业:

3.工场间布置(详见附件)。

八、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上完本次课后,总体感觉不错。流程清晰、任务明确,理实一体授课模式非常明显,从授课实践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所有的学生都按照老师的任务去操作,成功率在提高,自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课堂构思比较新颖,采用分队比赛的方法,并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并且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2)任务驱动法为主并结合讲授、示范等多种其他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操作要领特别是难点,认识清晰、印象深刻。(3)工场间布置合理,让学生以队为单位坐在一起讨论、学习,体验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4)“7S”管理理念在操作过程中渗透并得到强化,使学生安全规范操作并提前了解企业的管理方法及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虽然教学环节设计得很紧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个别环节还是有出入,如第二和第四组学生操作环节中有状况处理而时间增加,在讨论和小结环节中时间就比较紧迫。(2)学生操作环节中,个别操作步骤忘了、错了,使4根丝锥有较大程度磨损,教师巡视指导还存在缺陷。(3)操作步骤是否可以再精炼些,以助学生记忆。(4)个别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完成实训工件的时候,质量还是不能保证合格。需进行针对性的课外辅导,以帮助其掌握必备的攻螺纹操作技能。

附件

一、工场间布置

备注: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校企结合,班级名称以企业进行冠名。分成4队分别取名为:吉利队、力隆队、海伯队、雪龙队。

●本次课有24名学生上课,以6人为一队,每队设队长一名。

●根据人数和教学活动的需要,对钳工工场间做如图布置:在台钻区旁设置座位区,便于队员之间的交流及填写必要材料;座位区旁的钳工桌为操作区,边上4张为学生队伍操作位,中间1张教师示范操作位,便于学生观看,其余备用。

二、工序卡片1(学生)

三、任务书(学生)

四、工序卡片2(学生)

五、队员检测评分表(学生)

六、校实训工厂“7S”管理记录表(教师)

专家点评:

该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先做后学,学做一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设计了学生观察、模仿尝试行动、自我分析反思、难点教师示范解析、学生二次行动巩固、学生自评提高、任务拓展多个教学环节,各个环节细致紧凑,环环相扣。在评价设计中也考虑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关注到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不失为一堂典型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另一面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者将安全教育设置相对置后,同时各环节非常紧凑,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恰当控制好时间、安全等要素。(安吉县职教中心学校 特级教师 朱求胜)

复杂成形面的加工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蔡连森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二、课时

6课时。

三、学情分析

所带的班级为08级数控班,该班学生对基本编程指令的掌握较好,同时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能初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训中出现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能完成数控车工中级技能鉴定典型考件的成形面编程;会根据数控车工中级技能鉴定典型考件的零件图样,编制简单零件加工工艺,并根据零件图样要求完成数控车削加工与测量,保证零件精度。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实训操作、对比分析、相互评价、交流讨论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3.情感态度目标:拓展学生的编程学习视野,关注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运用事物两面性的哲学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G40/G41/G42指令在成形面精加工编程中的应用;成形面的尺寸精度测量方法。

难点:成形面的尺寸精度测量方法。

六、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带动整个教学过程,营造学做合一的教学氛围;

2.理实一体化:在数车实训区域、数控仿真加工机房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七、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切削用量的选择、简单成形面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和零件加工程序编制知识;

2.教具、学具准备: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50节点)、多媒体课件、项目任务书、CK6136数控车床13台、工量刀具(每工位1套)、材料(每工位1套)、其他辅助工具。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等。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从本次任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职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往往是无序的,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若课堂衔接不好,很容易造成无效教学的情况。在本任务的零件加工环节,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G41/G42/G40的应用,往往出现刀具半径补偿编程错误,因此在编程上我需要更多关注学生对该组指令的用法、注意事项等方面。

由于本次编程上采用的是循环指令编程,在应用循环指令编程的优点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强调学生基本指令编程的能力,尽可能避免学生在基本编程能力方面的产生缺陷(如G00/G01、G02/G03、G41/G42/G40等),使其能够重视基本指令的编程,今后若遇到其他系统,在编程上也可以融会贯通。

附件 项目任务书设计

专家点评:(1)教学程序安排合理,层次清晰

以情境引入项目——分解实操子任务——递进式任务完成进了下一任务——自我评价——用仿真解决问题——再一次进入实操训练——任务总结。(2)教学活动设计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

整个教学设计中用到了情境展示、阅读任务书、自主训练、方法练习、仿真演示、自我评价、教师总结等。(3)7S融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在理实一体化状态下实施,7S理念在教学过程多处体现:第二阶段的质量意识培养,第三阶段的节约,最后阶段的清理整顿等均体现了7S理念。(温州职业中专 特级教师 娄海滨)

流量与平均流速

萧山区第四中等职业学校 戚江强

一、教材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编:《数控加工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二、课时

1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是职高机电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弱,在实际中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欠缺,学习习惯也有待于提高,但绝大多数同学还是有学好的愿望。对于本任务内容,速度不用说,流量这个概念对同学来说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流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疑惑,正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定义流量、确定其单位、阐述液流连续性原理。(2)会利用(v=Q/A)进行相关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索,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通过探究合作、分析、归纳专业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时时给学生生活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乐于去探究其中的奥秘。(2)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合作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正如前面分析的,本任务学习主要为以后液压传动系统的分析打基础,因此,我把重点确定为:流量和平均流速的计算、学生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培养。

综观本课的几个知识点,它们相互关联,呈网络状,若学生能真正理解流量这个概念,再经老师指导及学生的互动,那么其他几个知识点便可迎刃而解了,因此我将流量概念的建立作本课的教学难点。

重点:流量与平均流速二参数的计算。

难点:流量概念的建立及两个参数之间关系(v=Q/A)的确定。

六、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来确定,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堂课确定教学方法如下:(1)以生活化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学方法;(它将作为本课的主要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理论→实践→丰富理论,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3)从生活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进行启迪思维教学方法。

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和谐教学的基本要求。选择这些教学方法的依据为:(1)教育源于生活。专业学科因专业性强、缺乏人文内涵,因而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产生厌学的情绪。坚持将专业知识通俗化、课堂教学生活化,那么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不会因缺乏经验的支撑而变得深奥难懂,课堂教学也有了真正的内容。学生感觉到知识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便成了学习动力。(2)和谐教学强调各种教学要素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合理配合、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有利于学生正向迁移的创造性合力。(3)机械专业培养的是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能力为机械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可见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多重要。

七、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前安排:

①分组安排:以就近原则,前后四人为一组。

②课堂任务书:1份/每人。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总体实施“主动·探究·合作”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在教师引导下去探究,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职教理论课的教改理念:

①在生活中提炼——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②在探索中成长——掌握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③在小组中讨论——培养了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2.可能存在的不足:出现“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做”的情况。“百花齐放才是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兼顾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本次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做法:首先,本次上课以具体教学任务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有机地整合了理论与实操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符合了机械加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建构特点,效果较好。其次,本次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