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0:41:01

点击下载

作者:腾讯财经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魔鬼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魔鬼经济学作者:腾讯财经排版:aw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2-01ISBN:9787506078665本书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高格调,低门槛,解读新闻中的经济学

无论何种流派的经济学,其思考与分析,首先都是面向真实世界而展开的。

长久以来,很多人习惯用专业名词和曲线图标将它抽象成一个模糊的概念。可惜的是,就像所有汇集人类历史上智慧光芒的科学一样,一旦离开了“生活”的土壤,经济学就会变成“不明觉厉”盛名下的“阳春白雪”了。

而另一方面,在经济学逐渐平民化的过程中,杂音也在不停出现,许多空有噱头的论调有时会让人迷失方向。

作为中国用户数量最多的综合财经媒体,腾讯财经致力于服务中国广大的投资者群体,全方位提供24小时的全球财经资讯。在拓展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我们总是想让真正的“财经”面向更多人——那么,它就需要更直观、更易懂一些。

感谢这个多媒体发达的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可能,我们有了“魔鬼经济学”。

它紧跟着最新最热的话题,以数据和公开资料为基础,然后通过手绘漫画长出鲜活的“骨肉”,再利用视频技术让画面动起来,最终成为可看、可听、可收藏的分享资料。

雾霾来袭,“雾霾经济何时休?”带你了解宏观政策和行业商机;学费涨价,“高校学费贵:缺钱该向谁伸手?”给你科普关于生均成本的一切;渴望休假的时候,“带薪休假在中国为什么这么难?”帮你分析国内外的休假制度差异背后的原因;刷卡消费之后,“信用卡分期还款陷阱”提醒你绕开“明赚暗亏”的投机陷阱……

两分钟很短,但足够让我们说清楚一个故事,讲明白一个道理,也足够让我们帮助读者更加从容地消费和理财,形成对于经济现象和宏观政策的个人态度。

很荣幸,这个栏目自推出以来,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喜爱,视频点击率居高不下,评论热度也一直维持前列。“我们还能做得更多、更好”的信念,让我们决定推出《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它依然保持着轻松的风格,利用图文的形式来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它在视频栏目的基础上丰富了内容,对信息进行了更好地整理——文字内容扩充两倍以上,逻辑更为严谨,数据也更加翔实。

最后,我们要特别鸣谢参与此书创作的领导和同事们——腾讯网副总编辑马立、腾讯网财经中心总监杨福,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使我们有勇气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新的尝试;财经中心高军和黄晨霞,在选题和成文上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高燕和朱业辉为栏目的推广做了很多努力;王小超做了大量的数据整理和稿件撰写;视觉设计师周一暄,像“魔术师”一般完成了所有内容的配图和最后成书的包装,人民出版社经济与管理编辑部副主任郑海燕为此书出版也付出了辛苦……感谢各位领导、同事和伙伴们。

当然,我们还要谢谢您,亲爱的读者,谢谢您的选择,我们会努力证明它是正确的。

也许有一天您会开始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这并不难,只要您从这本书开始。编者2014年11月30日第一章民生为本:没有不重要的小事猪肉价格为何大起大落?

跌了半年之久的生猪价终于有了起色。随着猪肉价格蹊跷反弹,“业内龙头联手抬高市价”的传闻也不胫而走。事情果真如此吗?

据大宗商品资讯公司卓创资讯:全国生猪均价在2013年12月2日达到15.88元/公斤的小高峰,自此之后,便一路狂跌,最低的时候生猪出栏价每公斤仅为8.6元,为15年来的最低水平,平均每头亏损400—500元。雏鹰农牧、大康牧业、罗牛山股份、牧原股份、新五丰这五大上游生猪企业,在2014年一季度,更是创下1.87亿元的亏损总额。

考量养猪行业盈亏有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猪粮比,即生猪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

我国把6∶1定为盈亏平衡点,高于这个点养猪户就盈利,低于这个点养猪户就亏损。当猪粮比低于5∶1时,即代表经营进入红色预警区。2014年1月14日,全国平均猪粮比首次跌破平衡点,为5.92,到了4月份,最高猪粮比仅为4.8∶1,养猪业陷入深度亏损的阴霾。

触底之后,猪价在2014年5月份开始离奇暴涨。4月30日,全国生猪均价仅为10.84元/公斤,经过一连20天的暴涨后,截至5月20日,平均每公斤生猪肉价格达到13.64元。短短20天内,涨幅高达25.83%。历史上的最近一次暴涨是2011年,生猪价格从7.5元涨到10元,涨幅接近30%,但也花费了长达50天的时间。而这一次,相似的涨幅却只花了一半时间。

2014年4月17日,发改委召集金锣集团、中粮集团、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行业龙头企业开会,针对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进行商讨。在该座谈会后,金锣、温氏等屠宰企业便率先提高生猪收购价格,猪价从此步入上行通道,甚至开始疯涨。面对如此突然的涨价,诸多养殖户、屠宰企业直言“看不懂”,龙头企业联手助推的传闻也不胫而走……

面对质疑,龙头之一的双汇回应道:“抬价?臣妾做不到啊!”“瘦肉精”危机过后,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提升明显,但是目前仍然高度分散。2013年1—9月,全国生鲜猪肉产量3604万吨,双汇、雨润、大众食品(金锣)等市场份额前八名供应量仅占全国总量的8.78%。而中国年出栏1—49头生猪的小型养殖场占比达到58.4%。

猪价持续低迷时,压栏囤猪需要继续投入饲料等成本,不淘汰母猪会无法回笼资金。很多养殖户在生猪尚未达到出栏体重时就提前卖掉,导致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一旦养殖户大量淘汰、宰杀母猪,猪肉价格必然暴涨,从而吸引许多人“入市”,产能过剩后再现低迷。

这样的涨跌周期一般以一年半到两年循环一次。赚一年,平半年,赔半年,循环往复。例如,猪肉在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2010年都是亏损的年景,但是随之而来的2005年、2008年、2011年都是暴利的年份。

然而,在2013年猪肉价格回落的周期如约到来之后,2014年的亏损行情却有所延期。原因有三:一是大企业增多,抵抗风险能力较强。坏年景到来,他们一般都会选择坚持观望,而不是低价抛售。市场淘汰速度减慢——目前,中国养猪行业中,500头以上规模的企业占据38%;万头以上的占据20%。二是春节期间居民储存肉类较多,节后需求偏少,进入传统猪肉淡季。三是受节约型社会政策影响。国内餐饮行业的消费总量下降了30%,而餐饮行业中猪肉的消费量因此下降了10%。

之后的猪价暴涨则与2013年年底与2014年年初的病疫和天气有关。同时,由于国外出现了肉价暴涨的情况,进口猪肉与国内猪肉价格产生倒挂现象,国外猪肉的价格优势失去了,间接拉动了国内的猪肉消费需求。

大型企业也在此过程中“推波助澜”:一些大型屠宰场的生猪屠宰量出现了30%—50%的下降,另一方面,猪肉加工企业提高了冻肉的收购价格,每吨价格最高提高3000—4000元。这无异于向市场给出了价格上涨的信号。

粮食有国家最低保护价,为什么猪就没有?

实际上,猪肉价格并非完全由市场调节,跌破“红线”或暴涨,政府就会出手“收储”或“抛售国储肉”,帮助平稳物价。

但由于养殖和屠宰属于生猪生产的两个不同环节,分别对应不同的经营主体,猪肉收储政策不能直接作用于养殖环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问题。

而过分的干预,也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例如,2007年猪价大涨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仅财政就有10项,包括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疫病防疫补助等,结果各路资本纷纷涌向养猪业,导致产能过剩。

如此急涨急跌,不少人猜测此次价格升高又是“昙花一现”。根据经验,生猪价格只有两个月以上的持续上涨才意味着供需基本面发生了变化,而现在生猪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产能淘汰,近期的猪价上涨还可能阻止刚刚开始的淘汰母猪进程,再次带来猪价的“跌跌不休”。北京的小学为何越来越难上?

2013年,北京针对非北京户口儿童上小学提出了“五证”齐全的硬性要求:即要有——法定监护人在京就业证明、在京实际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出具当地无监护条件证明等材料后才能入学。

2014年对入学“五证”的要求更加严苛,昌平区要求父母暂住证必须为2013年12月31日之前制发,双方缺一不可,有的家庭不惜用离婚来满足要求;而通州区则要求儿童父母必须在通州区就业才可以入学。

苛刻的入学审核背后是北京小学学位总供给量的严重不足。昌平区最新一届小学毕业生只腾出了6000个位子,但2014年需要入学的适龄儿童却超过万人。

西城区小学已连续四年每年递增2000至3000个学生,教委不得不要求小学优先接收服务片区内儿童和有北京户口的儿童。

各个小学都人满告急,苛刻的入学条件让无数父母特别是非北京户口父母异常气愤。

早在2012年,北京就提出三年规划,要求新增学位不少于16万个。但这仍不能满足适龄入学儿童快速增长的现实。因无法准确掌握非京籍儿童入学数,故也无法提前准备校舍、师资。

但教育界人士指出,北京所开发的众多住宅小区,每个背后都有大批孩子面临上学的问题。如果政府明确多大社区要配多少学校,让校舍和住房同步发展,上学就不会如此难了。高校学费贵:缺钱该向谁伸手?

开学了,不少拿到缴费单的家长吓了一跳——学费不仅涨了,涨幅还不小!某省个别专业涨幅甚至高达85.28%。学生家长一片焦虑,高校也在感叹成本的飞升。见到涨价是不是就要反对?教育投资学生应该掏多少?

从2013年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宁夏、贵州、广西、广东等地陆续公布普通高校学费调整标准。

以平均调整比例最大的宁夏为例:调整前,文、理、医的学费分别为每年每人2600元、2800元、3200元,调整之后为4000元、4400元、5300元,平均涨幅58.8%。

高校学费为何“涨”声四起?

高校一般有四个收入来源:政府投入、学费收入、社会募捐和经营收入。

在我国,前两项比重较大。但从近十年来看,两者趋势却并不相同。政府拨款的比重逐年下降(从58%降至49%),学杂费则成为了主要的“补洞”来源(从21%升至33%)。

与此同时,社会物价水平和学校办学成本却出现大幅上涨。

高校扩招以来,在校人数十几年间增长了3到4倍,高校教学科研设施与师资力量也需及时跟进,其中资金投入不可小觑。

多年积累后,高校贷款十分庞大:截至2012年年末,宁夏4所高校债务余额近5亿元。广东在2007年一次性清偿近150亿元高校债务后,校均贷款余额仍然达1亿元。

2007年教育部曾规定,“十一五”期间,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标准除特别规定外,一律稳定在2006年秋季水平,学费、住宿费都不能调整。

2014年,教育部的限涨令到期了,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高校自然纷纷调高收费标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说:“当时政府下‘限涨令’时我们就担心,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没有变,运行模式没变,一旦取消禁令,就会报复性反弹,显然这个情况出现了。”

对此,他撰文写道,大学学费并非不可增加,但是,学费增加要明明白白,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大学学费涨幅平均达到60%以上,这放在任何地方,都很难让学生接受”。

我国《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确定大学学费标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是多少?

2007年,教育部开始着手制定《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核定办法》。所谓“生均培养成本”,即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但这个被教育界普遍认为是学费制定标准之一的重要数据,长期以来却没有统一计算标准和统计口径。

援引“权威机构”的数据,有的说理工科人均培养费用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约1.2万元—1.3万元;而有的说这一数据是4万—5万元;还有的称一年生均培养成本只需7000—8000元。

不少省份在核算这项数据时,将之分解成工资及福利费、助学金、商品和服务支出、社会保障费、固定资产折旧额共5项。其中商品和服务支出由26个细分项构成,包括办公费、业务招待费、公务活动费、差旅费等。

以宁夏为例,2005—2007年该省大学培养学生的平均成本为1.51万元,2010—2012年上涨到2.026万元,涨幅达34.17%。

看似严谨的成本核算,引来一些业界人士的质疑。目前不少地方测算生均培养成本,其实并不是对发生在学生培养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而是简单按照学校的开支进行测算。学生分摊成本的比例则是另一个关键问题。

如今高校普遍面临行政机构臃肿、开支大等问题,特别是一些高校兴建基建设施等巨额费用,无疑推高了“学费”。

不少专家认为,如果大学精兵简政(砍掉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减少行政人员)、精打细算(科学决策、控制“三公”消费、减少铺张浪费、把钱用到提高教学质量上),就不存在大学所说的成本压力过大的问题。

国外收取学费通常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不高于生均成本的20%;二是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两者取最小值,防止学费过高,挤占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开支,加重家庭的教育负担。

在美国,公立高校的学费标准在5000美元左右,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在英国,2006年前大学学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0%,2006年涨价后,占比不超过20%。

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大学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6%。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若补助学款未到位,可能会出现“一家人养不起一个大学生”的情况。神秘的档案保管费你交了吗?

对新一届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当公务员或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的档案安个“家”。

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出了校门之后,你的档案就需要找人替你“照顾”了。

按规定,除了公务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者,其余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

于是在档案托管上就形成了收入稳定人群享受免费服务,而流动人员则要全部自费的现象。

档案管理费的收取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人开始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各地人才市场就开始收取这笔费用。之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越来越灵活,人才市场也成了他们寄存档案的必选之地。

人才市场刚刚兴起的那几年,无论是社会就业者还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有个地方给自己保存档案总觉得是莫大的幸运,尽管档案管理费很高,也没有人去计较。

根据规定,档案管理费是支付档案管理所付出的劳动力的费用。主要包括用于档案封装保存的装订、档案盒等文具费;人员经费、场地费、日常运营这三大支出。

档案费简直就是一个怪胎:看似服务,却又难以公益;很像买卖,却垄断无休。“消费者”甚至没有“说不”的权利,只能老老实实在那儿存档案。

一些地方最初每年收管理费多达七八百元,近年有关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了限制,像北京、河北等地都降了至少一半。

媒体报道称:“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档案费,是个‘天文’数字:截至2014年6月,北京共管理档案170万份,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更让人不满的是,在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财政透明日益成为共识的当下,于法有据、于事合理、有效监督,本就应该是各种收费的基本前提,但档案管理费这笔巨额资金却没有公开收支明细账目。收取费用全部上缴国库却无据可依。

为什么一定要托管档案呢?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

而在我国“弃档”或“自揣档案”都是违法违规的。

而且及时找出档案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信息,报考公务员、购买住房、子女上学等,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很多同学对自己档案完全不管不顾,但真到有需要的那一天,欠费就需一次性补齐,否则可拿不出自己的档案。就算你工作中完全用不到,还有退休呢?存档费最迟也会在退休时追缴,否则“将使社保与退休金受到影响”。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存在纸质档案,且管理效率低下。档案保管工作大都要靠费时耗力的手工来操作。这样落后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自然备受诟病。

此外,弃档死档、人档脱节、注水档案普遍存在,各种档案官司频频出现。这意味着,随着人才自由而频繁的流动,个人档案表面上重若泰山,真正的作用却很有限,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帮助用人单位正确了解个人的真实信息。

对于个人来说,现行人事档案上所记录的信息,比如工资标准、工龄等也早已失去了意义,而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信息,则可在对应的部门中留存。

各大人才市场以“市场”之名收费,行“计划”遗风之实,在收取了数额不菲的管理费后服务水平并没有相应提升。如果想提前咨询事情,电话基本无人接听;现场去办理业务,效率低下,有时还不得不多跑好几趟。

鉴于此种情况国家发改委最终发话,到2016年取消档案管理费。

但也别高兴太早,等你取档案时,2016年之前所欠的管理费可能会被要求缴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