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管理(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7:47:49

点击下载

作者:朱光福,曾玉英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物流管理(第2版)

企业物流管理(第2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企业物流管理(第2版)作者:朱光福,曾玉英排版:KingStar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562491835本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2版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服务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被列为我国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产业之一。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源泉。企业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是对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及相关信息(诸如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存、生产、销售、回收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活动,属于企业内部物流的范畴。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在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本书依据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围绕生产制造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而编写,体例设计遵循实用管用原则,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实现“课证”融通。

本书以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为主线,主要介绍了企业物流管理环节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包括认识企业与企业物流、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企业销售物流管理、逆向物流管理、企业物料中心管理、企业物流外包管理、企业物流5S管理8个部分,并按照企业物流的基本流程进行编排。各章节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设计,学习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科学,从“引导案例”开始,以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为主线,中间穿插“拓展知识链接”和“能力训练”,最后进行“教学反馈与测评”,有利于教学的循序渐进和师生互动,有利于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较好实现“教、学、做”相融合。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力求创新,增加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利于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安排专门项目介绍企业物料中心管理和企业物流5S管理,旨在突出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和前沿性;针对高职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应企业物流管理领域的典型工作岗位,增加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环节的岗位职责及能力素质要求。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找准发展的方向,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本书修订的具体思路如下:

1.编写体例调整为项目任务格式。

2.丰富完善更新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站,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课件,增加综合实训项目。

3.进一步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调研,细化企业物流管理领域的典型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

4.探索“课证结合”的有效实现途径,在内容融合的基础上将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与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机结合、使课程考核与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同步。

本书第1版由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朱光福、曾玉英、刘柳、朱云波老师和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赵柱文老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杨堃老师负责编写。

本书修订版由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朱光福和曾玉英老师牵头,负责修订方案的设计、修订大纲的拟定、修订任务分工以及统稿和定稿。重庆路睿科技有限公司邱大勇总经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彭维、刘柳、朱云波老师,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平先秉老师参与教材的修订和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课程的录像、课件的制作。具体编写和修订分工如下:项目1由朱光福、曾玉英编写,朱光福、平先秉修订;项目4由朱光福、曾玉英编写和修订;项目2由刘柳编写和修订;项目3和项目6由赵柱文编写、邱大勇修订;项目5由朱云波编写和修订;项目7由杨堃编写、彭维修订;项目8由曾玉英编写和修订。本书在编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国内外教材、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编者尽可能地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对为本书编写提供参考资料的专家、学者深表谢意!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衷心希望本书的使用者和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后续修改完善。编者2015年2月项目1认识企业与企业物流知识目标

1.了解企业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主要内容,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

2.了解物流的内涵及发展;理解企业物流的内涵、结构与特点。

3.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4.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能力目标

1.能根据现代企业的特征认识判断现代企业。

2.能分析企业物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3.能初步分析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业务流程。素质目标

1.树立现代企业管理新观念。

2.能初步认识企业物流服务领域的一些新理念。

3.树立现代物流服务所需要的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案例导入】清澈的物流 顺畅的流动——三一重装的物流理念

今天,人们把现代物流称为“第三利润源泉”。高效、顺畅的物流系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物流就像血液一样不断输送能量滋养着企业的机体。2008年,三一重装开始导入丰田生产方式,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也同样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做到“物清流畅”,如何开发这个“效益之泉”,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一是以文化立基的企业,“先做人,后做事”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公司倡导所有员工“观念的转变”。在物流管理上,他们不但要坚持“物作钱管”的原则,更要坚持“数作钱管”的原则,改变过去只把“物作钱管”的片面观念。物就是钱,没有办理相应的手续就到库房取物料,就是拿我的钱,偷我的钱!数就是钱,虚报数、数多物少,就是亏空我的钱,贪污盗窃我的钱!对此,制造商务本部梁林武先生告诫物流部员工要做到“见别人偷‘钱’要主动制止和举报;不要利用职务之便偷‘钱’,也不要为别人提供偷‘钱’的机会;不要贪‘钱’,打破‘合格产品就入库’的观念,不需要的合格产品不能入库、不需要数量的合格产品不能入库、不配套的合格产品不能入库!”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实现精益物流的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物流部还树立把营销公司、制造部、商务部、新品车间等部门当作“客户”的观念,主动与客户沟通合作,识别客户要求,确定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确定客户对物流服务的反应,通过制订服务标准、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精益求精,确保客户满意。资料来源:《中国物流报》(略有删改)任务1认识现代企业1.1.1企业的含义与特征1)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赢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设立的经济实体。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目标进行选择和决策。

企业是自商品经济产生之后就存在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组织。2)企业的特征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该国企业经济力量的大小。(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只有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才能划到企业这个范畴内。从事非经济活动的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政党、军队等政治组织以及宗教团体等社会组织都不是以营利为目的。(2)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但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并非都称为企业。一些工厂或公司下设的分公司,它们虽然独立核算,盈亏也同其经济利益挂钩,但是不拥有属于自己的资产,投资决策权等一些重要的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其上级管理部门手中。所以,这些工厂、分公司不能称为企业。(3)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企业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设立,取得法人资格,履行企业义务,拥有相应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总之,企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尽管从其诞生至现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具体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始终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1.1.2 企业管理的内涵1)企业管理的含义

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企业管理活动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合理、严密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是国民经济诸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其管理的优劣,不仅反映微观经济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各个方面的效益。2)企业管理的职能

企业管理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两个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体现出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主要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体现出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它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企业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结合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时,表现为下列具体职能。(1)计划

计划就是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未来,确定生产经营的目标、方针,制订长期和短期计划,确定实现计划的措施方法,并将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组织执行。(2)组织

组织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从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上,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从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上,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3)指挥

指挥就是对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领导或指导,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既定目标的实现。(4)监督

监督也称为控制,指按预定计划或目标、标准进行检查,考察实际完成情况同原定计划的差异,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及时纠正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5)调节

调节又称协调,是指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协调企业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各方面建立良好的配合关系,消除工作中的脱节现象和存在的矛盾,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企业管理的五项具体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缺少,也不能偏废。3)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前提条件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基本内容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和教育培训等。

[1]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工作。技术标准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及包装、储运等所作的应该达到的尺度和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例如,各种产品标准、设备操作、维护、检修规程等,它是企业标准的主体。管理标准是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程序等所作的规定。

[2]定额工作。包括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订、执行和管理等工作。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利用和占用所应达到的数量界限的规定。主要有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和物资储备定额、资金定额、费用定额、期量标准等。

[3]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检定、测试、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主要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掌握和管理。

[4]信息工作。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及执行决策所必需的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储存等管理工作。它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情报及技术经济档案等。

[5]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修订。

[6]教育培训,指对职工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本职岗位必需的技术业务培训。4)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环节包括产品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劳动工资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1)产品管理

企业存在的价值是它能以某种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产品管理主要是依据社会需求来安排合理的产品结构,制订产品策略,不断开发新产品。(2)生产管理

生产活动是工业企业的基本活动,它根据市场需求,按照企业经营目标,充分利用人、财、物资源,生产社会需要和用户满意的产品的过程。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等。(3)销售管理

产品销售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有效地组织销售活动,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销售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目标市场、市场调查与销售预测、制订销售计划和销售策略、市场营销与推广活动、售后服务等。(4)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是指为了经济地提供给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组织、规划、协调、控制等工作。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等。(5)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主要作用日益凸显。企业物流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在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以及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按照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企业物流管理可划分为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逆向物流管理。(6)劳动工资管理

劳动工资管理是以企业全体职工为对象的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包括职工的招收、使用、培养、考核、劳动定额与定员、劳动纪律、劳动保护、工资奖励等。(7)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是根据企业资金运动规律和国家与企业投资者的要求,正确组织财务活动与合理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使用、收入和分配等。(8)信息管理

信息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输入、输出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运用的过程。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等。当前使用最普遍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管理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1.1.3 现代企业制度1)现代企业制度概述(1)企业制度的内涵

企业制度是以财产组织形式体现的、用于调节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权利和利益分配关系的一种“契约”。企业制度的范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的组织制度或组织方式;广义的企业制度则是关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企业制度具体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资产的生成制度。它规定了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资金的性质和形成方式,这是建立其他制度的前提。二是企业的权益组织制度。它明确了企业的权益构成、企业权益的所有者以及权益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三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它规定了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构成,谁来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如何开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内容。(2)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法人财产权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基本特征,以专家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保证,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涉及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各个方面,是企业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它既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又包括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企业与各方面(政府、投资者、职工、社会各界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制度,实行该制度可以使我国企业尽快成长起来,充分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使我国企业早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

[1]产权明晰。产权明晰是指产权关系与责任清晰。完整意义上的产权关系是多层次的,它表明财产最终归谁所有、由谁实际占有、谁来使用、谁享受收益、归谁处置等财产权中一系列的权利关系。各种权利可以集中于某一主体,也可以在不同主体身上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出资人还是企业法人,他们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用法律作出了界定。

[2]权责明确。主要指两个方面: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要明确国家作为出资者与企业之间权利和责任的划分;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规范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机构、监事会的权利和责任。

[3]政企分开。政企分开首先是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分开;其次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企业的经营权交还给企业,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对社会的职能由政府接过来,使企业将目标真正集中到追求经济效益上去。

[4]管理科学。企业管理要科学、有序和规范。当前应着重考虑的是:第一,注重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第二,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第三,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并有效地作出反应;第四,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第五,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注重价值形态的管理。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体现,这种组织形式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现代企业制度作用的发挥。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在现代公司制中,根据权力机构、经营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形成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权责明确,各司其职,有效地行使决策、监督和执行权。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有权选举和罢免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制定和修改公司章程,审议和批准公司的财务决算、投资以及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长一般是企业法人代表。董事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司经营目标、重大方针和管理原则;选举、委任和监督经理人员并决定他们的报酬和奖励;提出盈利分配方案供股东大会审议。

经理统一主持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董事会负责。主要职责是:执行董事会决议;主持公司日常业务活动;经董事会授权,对外签订合同或处理业务;任免下层经理人员;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业务情况,提交年度报告。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依法和依照公司章程对董事会和经理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审核公司的财务和资产状况。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要发挥党的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可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参与重大决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之一。在公司中依法组织工会,工会有权代表职工向董事会、监事会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国有公司中职工民主选举的代表可进入董事会。公司设立监事会时依法应有职工代表出任监事。任务2认识企业物流1.2.1 物流的内涵及发展1)物流的内涵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物流动的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术语》(GB/T18354—2006)]。2)物流的发展

现代物流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与商流、信息流共同构成现代流通活动。现代物流起源于战争中的后勤保障。但把物流活动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加以研究和分析是在20世纪30年代。192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定义:“物流即实物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 PD),是包含于销售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一阶段,物流被看成是市场的延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降低流通成本,物流(PD)得到了更为系统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叶,PD的概念被引入日本,译为“物的流通”,并以“物流”的方式简捷地进行表达。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战时的需要,围绕战争供应,建立了“后勤”理论(Logistics),即如何合理、有效地实现军用物资的获取、调配和运输,做到省时、省力以及保障及时,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此举取得显著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勤理论逐步形成单纯的学科体系,并不断地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工业部门和商业领域,应用于流通领域和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所有与物的获取、运送、存储、分配、用户服务等有关的活动,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近20年来,Logistics逐渐取代了PD,成为物流科学的代名词。其内涵得到扩大和进一步完善。“工业后勤”为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商业后勤”为商业运行和顾客服务。物流的核心观念因此转向服务观念。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物流重新定义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1998年,CLM对物流又作了最新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可见,现代物流已经不是单纯地进行实物分配,而是要求企业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考虑自身的物流运作。服务平台和服务战略已经成为企业物流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1979年,“物流”一词首次从日本引入中国,当时对它的理解仅限于储运。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物流服务企业。2001年3月1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现已撤销)、铁道部(现已撤销)、交通部、信息产业部(现称工信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现已撤销)、民航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它成为我国政府发布的有关现代物流发展的第一个政策性、指导性的文件。2001年4月20日,我国成立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物流行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1年8月,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正式实施,它标志着我国的现代物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现代物流的分类

现代物流有多种分类标准:

[1]按照物流的作用划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2]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划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

[3]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划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1.2.2 企业物流的内涵、结构与特点

生产企业从原材料采购进厂开始,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成半成品,然后装配成为成品,经过分销配送渠道运至客户,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物流活动。1)企业物流的内涵

企业物流是指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物品实体流动(GB/T 18354—2006)。企业物流是物品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及其销售,以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过程。企业物流是相对于社会物流而言的企业内部物流。

企业物流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自适应系统。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入—转换—产出,对于生产类型的企业而言是通过对原材料、设备、人力、资金等的投入,再经过制造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或服务;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则是从设备、人力、管理和运营出发,使之转换为对用户的服务。同样,物流活动也是伴随企业的投入—转换—产出而发生的,相对于投入的是企业外供应物流,相对于转换的是企业内生产物流,相对于产出的是企业外销售物流。(1)企业物流系统的输入

企业物流系统的输入是指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生产资料的输入供应,即供应物流,它是企业物流过程的起始阶段,也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生产具有规模大、品种多、技术复杂等特点,再加上专业化、协同化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间的生产技术活动愈加密切。企业生产活动要素的投入,首先是生产资料的投入,能够适时、适量、齐备、成套地完成供应活动是保证企业顺利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供应物流具体包括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和库存管理等。

[1]采购。采购是供应物流与社会物流的衔接点,它是根据工厂、企业生产计划所要求的供应计划制订采购计划并进行原材料外购的作业。在完成将采购的物资输送到企业内的物流活动的同时,它还要承担市场资源、供应厂家、市场变化、供求等信息的采集和反馈任务。

[2]供应。供应是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的衔接点,它是根据材料供应计划、物资消耗定额和生产作业计划来进行生产作业的活动。供应方式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传统的领料制,即用料单位根据生产计划到供应部门(或供应仓库)领取生产资料;二是供应部门根据生产作业信息和作业安排,按生产中需要的物料数量、时间、次序、生产进度进行配送供应。

[3]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供应物流的核心部分。库存管理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依据企业生产计划的要求和库存的控制情况,制订物资采购计划,进行库存数量和结构的控制,并指导供应物流的合理运行;另一方面,库存管理又是供应物流的转折点,它要完成生产资料的接货、验收、保管、保养等具体功能。(2)企业物流系统的转换

企业物流的转换系统是指企业生产物流,也称厂区物流、车间物流等,它是企业物流的核心部分。企业生产物流包括:各专业工厂或车间的半成品或企业生产成品流转的微观物流;各专业工厂或车间以及它们与总厂之间的半成品、成品流转的微观物流。企业生产物流的外延部分,是指厂外运输衔接部分,它包括原材料、部件、半成品的流转和存放,以及产成品的包装、存放、发运和回收。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起于原材料、配件、设备的投入,经过制造过程转换为成品,止于从成品库再运到中转部门或直接配送给用户或出口。企业生产物流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关,并且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进“营养”,并向社会输送产品和劳务的开放系统。

企业物流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必须经过生产过程的转换活动,才能形成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成品,运至用户。物料经历着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要求,组成企业内部生产物流,始终体现着物流实体的转换过程。(3)企业物流系统的输出

销售物流是企业物流的输出系统,承担着完成企业产品输出的任务,并形成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反馈因子。销售物流是企业物流的终点,同时又是宏观物流的起点。宏观物流接受它所传递的企业产品、信息以及辐射的经济能量,进行社会经济范围的信息交易和实物流通活动,把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系统联系起来,形成社会再生产系统。如果不能很好地组成企业的销售物流,企业生产的产品就会滞销或脱销,系统的功能也就无法得到实现,经济能量辐射被破坏,产品的劳动价值将无法得到补偿和实现,产品也不能最终成为现实有用的产品。

销售物流是服务于客户的企业物流,其运行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给自己带来经济影响。2)企业物流的结构(1)企业物流的水平结构

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将其划分为4个部分:

[1]采购与供应物流。采购与供应物流包括原材料等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和用料管理,这是企业为组织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供应而进行的物流活动:采购与供应物流是生产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供应货物的数量、质量和时间会直接影响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在其中所需的费用则直接构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采购与供应物流不仅仅是一个保证供应问题,更进一步是以最低成本、最少消耗和最快速度来保证生产的物流活动。这一阶段的物流情况如图1.1所示。图1.1 企业采购与供应阶段物流示意图

[2]生产物流。生产物流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厂内运输、在制品仓储与管理活动。这种物流活动是伴随整个生产过程的,实际上已经构成了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的生产物流是一种工艺过程性物流,一旦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确定,企业物流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稳定性的物流。生产物流的均衡稳定可以保证在制品的顺畅流转。生产周期的缩短、在制品库存的压缩、设备负荷均衡化都与生产物流的管理和控制有关。

[3]销售物流。销售物流包括产成品的库存管理、仓储发货运输、订货处理与顾客服务等活动。它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搞好销售物流是实现销售宗旨的直接途径。

[4]逆向物流。逆向物流通常包括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废弃物物流是指废旧物资、边角料等的回收利用以及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所使用的包装容器等从需方返回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2)企业物流的垂直结构

企业物流的垂直结构一般是按照管理层级来划分的。

[1]管理层。管理层的任务是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统一计划、实施和控制。其主要内容有物流系统战略规划、系统控制和成绩评定,目的在于形成有效的反馈约束和激励机制。

[2]控制层。控制层的任务是控制物料流动过程。主要包括订货处理与客户服务、库存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用料管理与采购等。

[3]作业层。作业层的任务是完成物料的时间和空间转移。主要包括发货与进货运输、厂内装卸、搬运、包装、保管、流通加工等。

物流系统通过以上3个层次协调配合实现其总体功能,如图1.2所示。图1.2 企业物流系统的垂直结构3)企业物流的特点

企业物流是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它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由于企业物流是发生在企业内部,把这种微观物流与宏观物流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以下特征:(1)企业物流的连续性

企业的生产物流活动不但充实、完善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活动,而且把整个生产企业的所有孤立的作业点、作业区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企业内部生产物流。企业内部生产物流是由静态的点和动态的点相结合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结构。静态的“点”,表示物料处在空间位置不变的状态,如相关装卸、搬运、运输等企业的厂区配置、运输条件、生产布局等。而生产物流动态运动的方向、流量、流速等是企业生产处于有节奏、有次序、连续不断运行的基础。(2)物料流转的顺畅性

物料流转是企业物流的关键特征。物料流转的手段是物料搬运。在企业生产中,物料流转始终贯穿于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中。无论是在厂区、库区、车间与车间之间、工序与工序之间、机台之间,都存在着大量、频繁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流转运动。生产物流的目标是提供畅通无阻的物料流转,保证生产过程顺利、高效地进行。为此,必须对物料的流转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对物料搬运的要求。通过对物料流转的分析可以明确需要搬运物料的种类、数量、连续性和机动性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搬运作业的起止地点、空间限制、次序等。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的生产供货次序是:下一道工序生产过程需要的零部件由上一道工序供给,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何时需要等都由下一道工序决定。这种供货方式改变了过去上一道工序的产品全部流入下一道工序而形成下一道工序半成品和配件大量积压的情况。“看板管理”运用于工厂内和工厂与工厂之间,从而使这种“何时、何物、多少”的信息流恰当地统一管理整个生产物流。这样,下一道工序要多少,上一道工序供多少,使生产物流合理化而减少不必要的搬运,尽可能地消灭相向、迂回搬运,使搬运作业与生产、供应、分拨等形成流水作业。这对合理选择与运用搬运设备、充分利用物流空间、提高物流效率和减少物流费用都是极其重要的。(3)企业物流功能与成本的“二律背反”性

由于企业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有序性,因此各个子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极为重要,每项功能既对其他功能产生影响,又受到其他功能的共同制约,即“二律背反”(Trade-off)现象。所谓“二律背反”,是指企业物流各子系统功能间或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二重矛盾,即追求一方、必须舍弃另一方的一种状态,是两者的对立状态。下面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几种“二律背反”现象:

[1]减少仓库并尽量减少库存以使储存费用减少,势必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从而增加运输次数,增加运输费用。

[2]简化包装,降低包装费用,则包装强度降低,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导致装卸搬运效率下降。

[3]为了减少缺货率,就要增加库存量,仓储费用就会上升。

[4]片面追求装卸作业均匀化,会使运输环节产生困难。

以上现象在构成企业物流的诸种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物流系统中的“二律背反”关系实质上是企业物流的经营管理问题,即应将管理目标定位于降低物流成本的投入并取得较大经营效益。企业物流管理肩负着“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两大任务,它们是相互矛盾的对立关系。整个物流合理化,需要用总成本评价,这反映出企业物流子系统功能相互制约、成本交替损益的特点。【拓展知识链接】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特性

通过对企业物流活动的深入研究,人们很清楚地认识到物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所谓“二律背反”规律。霍华德·T.莱维斯等在1956年《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中,首次剖析了运输和其他物流成本之间的效益背反特性,解释了企业使用空运方式反而减少了总成本的原因。爱德华·W.斯密克等(1961)论述了物流管理系统思想和总成本概念,详细分析各功能成本之间的一般性效益背反关系,指出物流成本间的效益背反现象如不加以重视,往往会导致整个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效率的损失。在企业应用效益背反规律指导物流战略方面,美国管理学家罗纳德·巴罗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方法。他将企业物流活动细分为关键性活动和支持性活动,解说如何在效益背反规律下平衡物流成本,指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减少成本,建立在客户满意的一定服务水平上的总成本最优才是企业物流战略的最终目标。巴罗认为总成本最优是制订企业物流战略的指导原则,他提出了一些利润—总成本曲线,解决企业中运输服务选择、确定仓库数量、确定安全库存水平等效益背反问题的基本原则,认为当两种或几种成本发生效益背反冲突时,最优解决方案位于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例如,采用批量运输,整车装运,降低了运输成本,却可能造成库存增加,物流末端加工费用提高。节省包装费用,就会降低产品的保护效果,给储存、装卸、运输带来效率的下降,甚至损坏商品,造成更大损失。此外,物流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目标也可能存在冲突。

物流系统要追求本系统的成本最小化,而外部其他系统也有自己特定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的冲突是客观普遍存在的。物流系统的成本要受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影响,销售部门或生产部门决定着物流成本,如原来订货后第三天配送,后来改为订货后第二天配送。类似这种销售活动的变更,就会相应地增加物流成本。这本不是物流部门的责任,但却有不少的企业把责任归于物流部门。类似的还有诸如保管费中的过量进货、生产部门过量生产等。基于此,生产者对物流成本的认识更加深刻,形成了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理论,即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某一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

效益背反是物流成本的典型特征,在企业物流活动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信息等成本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减少一项成本往往意味着其他一项或几项成本的增加,因此当若干物流成本相冲突的时候,总成本最佳是物流决策的最优原则。总成本与效益背反理论揭示了物流成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不同的物流活动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应用于企业物流管理有助于从企业总成本角度把握物流系统的成本范围,根据不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目标和需要解决的物流成本问题的不同来适当划分物流成本结构和突出需要重点管理的部分。4)企业物流的合理化要求

物流合理化,就是对物流设备配置和物流活动组织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企业物流被认为是“企业脚下的金矿”“第三利润源”。企业物流的合理化,即以合理的物流成本获得较高的物流服务。企业物流合理化有利于降低物流费用和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改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物流合理化,有以下基本途径:(1)合理布置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位置

生产系统和服务的各类设施的空间规划设计是物流合理化的前提。工厂内各车间的相对位置以及车间内各台设备的相对位置一经决定,物流路线就随之确定。合理布置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物流的迂回、交叉以及无效的往复运输,并避免物流运输中的混乱、路线过长等现象。(2)合理控制库存

降低库存可以减少占用的流动资金,有效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但库存降低是有条件的,因此要综合考虑库存的管理目标。例如,原材料管理要满足减少流动资金、降低原材料成本、保证供应防止缺货等指标。(3)均衡生产

均衡生产从物流角度看即为生产物流流量的均衡。主要措施是科学地制订生产计划和加强对生产的组织管理。在这种生产体制下,物流达到理想状态,从毛坯投入到成品产出全过程,在制品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间断、不超越和有节奏的流动状态,是工序间的在制品存储量向零挑战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减少生产中浪费现象的重要措施。(4)合理配置和使用物流机械

要努力开发各种类型和规格的物流机械设备,提高物流机械自动化水平,提高作业效率。(5)健全物流信息系统

从基本数据的收集着手,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根据企业外部原材料的供应市场和产成品的销售市场等信息,合理制订生产计划,控制生产物流节奏,压缩库存,降低生产成本,合理调度运输和搬运设施,使厂内物流顺畅。【拓展知识链接】第三利润源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们所重视,按时间序列被排为“第三利润源”。任务3认识企业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是对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及相关信息(诸如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生产、销售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活动。

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对企业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在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以及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1.3.1 企业物流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企业物流管理的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管理逐步成为由专业人员担任的工作。管理科学按照宏观、中观、微观3个不同层次进行划分,可分为理论管理学、基础管理学和应用管理学。企业管理和物流管理都是属于微观层次的应用管理学范畴。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承担着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职责。企业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任何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形成有特色的产品或服务。传统企业的基本职能通常被分解成物资采购、物资生产和物资销售。物流管理并没有被系统地列入企业的职能,只相对应地把企业物流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融入各基本职能之中。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企业没有一个独立的物流业务部门,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库存和费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被未被重视的“物流黑洞”吞噬。直到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的产生,人们才开始用系统的观点来解决库存问题。20世纪60年代,物料管理被认为是对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和运输的管理,以及对原材料和在制品的库存的管理;而配送管理是对企业输出物流的管理,包括需求预测、产品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用户服务。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输入、输出以及市场和制造功能被集成起来,企业物流管理才真正地得到重视。2)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的近30年间,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生产按计划组织,物资供应按计划调拨,产品销售按计划分配。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是由各级政府按部门、按行政区域通过计划手段进行分配和供应。流通部门存在着物资、商业、粮食、外贸和供销等多个系统,每个系统中又分为批发、零售与储运企业。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主要由各系统内专业储运企业及有关的批发企业进行仓储、运输,并且储运企业要根据批发企业的销售要求进行储运。

在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下,生产企业的任务只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销售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物资和商业等部门对企业的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重要的生产资料需要按指标采购。生产企业的产品绝大多数由流通企业进行销售、储存、运输。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等,均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生产企业基本没有自主经营的空间。这种管理方式导致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机构重叠,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相互分离,社会库存量大,物资周转缓慢,资金占用较多,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前,国内主要着重于宏观物流研究,对物流的认识和理解仅限于“物资流通”。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物流管理理念逐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同与实践,并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企业实践上看,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世界水平还相差甚远,但少数业内领先的国内大型企业如海尔等已开始重视企业物流管理战略,并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或物流公司对企业内部物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控。2013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8%,而发达国家约为10%,可见我国的物流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4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出口及近75%的外汇收入均来自于制造业,可以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是以制造业的物流发展为主导的。而制造业物流的现状又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经营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融合,市场竞争加剧,我国应从物流发展的现状出发,充分整合和利用企业现有的物流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物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企业物流向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1.3.2 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

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如物流活动要素、物流系统要素以及物流活动具体职能等。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1)运输管理

运输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运输方式及服务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车辆调度与组织等。(2)储存管理

储存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原料、半产品和成品的储存策略、储存统计、库存控制和养护等。(3)装卸搬运管理

装卸搬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装卸搬运系统的设计,设备规划与配置,作业组织等。(4)包装管理

包装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包装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包装系列化、标准化、自动化等。(5)流通加工管理

流通加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工场所的选定,加工机械的配置,加工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工作业流程的制订与优化。(6)配送管理

配送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配送中心选址及优化布局,配送机械的合理配置与调度,配送作业流程的制订与优化。(7)物流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管理主要指对反映物流活动内容的信息如物流要求的信息、物流作用的信息和物流特点的信息所进行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等。信息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8)客户服务管理

客户服务管理主要指对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服务的组织和监督,例如,调查和分析顾客对物流活动的反应,决定顾客所需要的服务水平、服务项目等。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

从物流系统的角度看,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有:(1)人的管理

人是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管理包括:物流从业人员的选拔和录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训与技能的提高,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等。(2)物的管理“物”指的是物流活动的客体即物质资料实体。物的管理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始终,它涉及物流活动中的诸要素,即物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3)资金的管理

资金的管理主要是指物流管理中有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它是物流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物流管理的归宿。主要内容包括: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控制,物流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等。(4)设备的管理

设备的管理主要是指与物流设备管理有关的各项内容。主要内容有:各种物流设备的选型与优化配置,各种设备的合理使用和更新改造,各种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引进等。(5)方法的管理

方法的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各种物流技术的研究、推广普及,物流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等。(6)信息的管理

信息是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只有做到有效地处理并及时传输物流信息,才能对系统内部的人、财、物、设备和方法5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

物流活动从职能上划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技术管理和物流经济管理等。(1)物流计划管理

物流计划管理是指对物质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整个过程的计划管理,也就是在物流系统大计划管理的约束下,对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的计划管理,具体体现在物流系统内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修正及监督的整个过程中。物流计划管理是物流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2)物流质量管理

物流质量管理包括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工作质量、物流工程质量等各方面的管理。物流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物流质量管理是物流管理工作的中心问题。(3)物流技术管理

物流技术管理包括物流硬技术的管理和物流软技术的管理。对物流硬技术进行管理就是对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设备的管理。如物流设施的规划、维修和运用,物流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维修和更新,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日常工具的管理工作等。对物流软技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各种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引进,物流作业流程的制订,技术情报和技术文件的管理,物流技术人员的培训等。物流技术管理是物流管理工作的依托。(4)物流经济管理

物流经济管理包括物流费用的计算和控制,物流劳务价格的确定和管理,物流活动的经济核算和分析等。成本费用管理是物流经济管理的核心。1.3.3 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是现代物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企业物流只有与社会物流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出现代物流的作用。总体而言,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体化

企业物流一体化就是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较低的营运成本满足顾客的货物配送和信息需求。它的核心是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它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商流、资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使现代物流在商品数量、质量、种类、包装、物流配送信息、价格以及交货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都满足顾客的要求。一体化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仅仅以低廉价格提供服务,而前者则是把顾客需求放在第一位,它除了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外,还承担着促进销售、创造顾客需求的功能,分享增值服务的利润。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强化了各节点之间的关系,使物流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赢利能力的关键因素。2)总成本最小化

企业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在成本管理上体现为实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这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管理方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使每一项个别物流活动成本最小化,而忽视了物流总成本,忽视了各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企业物流建立在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基础之上,利用各物流要素之间存在的二律背反关系,通过物流各个功能活动的相互配合和总体协调来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的目的。3)信息化

企业的资源、生产、销售分布在全球市场上,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使物流资讯化、网络化成为企业实现其物流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物流资讯系统增强了物流资讯的透明度和共用性,使企业与上下游节点形成紧密的物流联盟。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资讯,加快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物流管理资讯系统包括ERP, MRP, WMS(仓库管理系统), BCP(条码印制系统)和RP(无线终端识别系统)等。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物流管理,降低了流转、结算、库存等成本。4)社会资源整合化

经济全球化把物流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可以利用各国、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分散生产和销售。这样,现代企业的物流就能延伸到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在内的各关联主体。企业产成品中,除了涉及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是自己生产,其他大多数零件、原材料、中间产品都是由供应商提供的,企业这种小库存或零库存的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5)企业物流外包与部分功能的社会化

在工业化高度集中的今天,企业只有依靠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面面俱到。因此,企业将资源集中到主营的核心业务,将辅助性的物流功能部分或全部外包不失为一种战略性的选择。

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是由仓储、运输等多个功能要素整合而成的。企业经过资源重组、流程再造形成一个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之后,不仅可以满足本企业物流的需要,还可以将剩余生产力转向物流市场,从事社会化分拨物流,获取丰厚的第三利润。

总之,企业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它能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协调制造活动,提高企业敏捷性;提供信息反馈,协调供需矛盾。企业物流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在企业的核心竞争中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拓展知识链接】物流冰山现象“物流冰山说”是对物流费用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在企业的全部物流费用中,由企业财务直接支付的运费、仓库保管费、装卸作业费、包装费等,是很明显的,可称为直接物流费用,但这些费用只是全部物流费用中的一部分。因为在企业内部占多数的物流成本,并未作为物流费用单独计算,而是混在制造成本、销售成本以及一般经费之中,难以准确掌握。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根据这种情况,提出了“物流冰山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