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教师——怎样做一个幸福的好老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3:02:38

点击下载

作者:周洪宇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好教师——怎样做一个幸福的好老师

中国好教师——怎样做一个幸福的好老师试读: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节选)

习近平(2014年 9月9日)

各位老师、同学们!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古代,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各位老师、同学们!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同大家做个交流。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著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现在,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老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广大老师特别是生活工作有困难的老师,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孩子们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国外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路,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国人口多、国土广、地区差异大,有2.6亿学生和1400万教师,搞好教育事业任务艰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这些年,媒体报道了个别老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事,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

各位老师、同学们!“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前言既做经师,更做人师——写在《中国好教师》出版之际顾明远

2014年9月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与师生代表座谈,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详细阐明了当今世界教育在国际竞争、增强国力中的重要地位以后,号召广大教师要做一名好老师,并详细阐述了好老师应该具有四方面品质,即需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我个人的体会是,四方面品质中核心是教师的思想品德,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唐代韩愈的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说:“‘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也就是说,一名好老师,既要是经师,更要是人师。

作为人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我理解,作为教师的理想信念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教师不是一般的谋生的职业,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成长、千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国家盛衰。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几代人的努力,要靠教育培养人才。教师要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

教师要传道,自己就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道德的楷模。教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才能引领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他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这一点讲得特别好,我深有体会。我经常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学趣就没有学习”,这种爱就是仁爱。古人云:“仁者爱人。”人要有爱人之心,老师对学生更应有仁爱之心。老师要用爱心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火花,开启通向知识的智慧之门。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老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也是老师的职业信念。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老师。老师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有的放矢施教。总书记还专门提到老师要对学生有宽容之心。他说:“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好老师总是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亮点,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学生的缺点。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时是会犯错误的。老师不能歧视学生,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做好人师,也需要做经师,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所谓学识,就是学问和见识。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师本人就要有扎实的知识,而且有开阔的视野、深睿的智慧。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潭水;而且要懂得教育规律,懂得青少年发展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用最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但教师闻道在先,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可以为学生设计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帮助学生排难解困。好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就是要学习,把学习作为进步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好老师的四点要求,就是每个老师学习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非常平实,很有人情味。老师们要认真学习、细细体会。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有了高度的认识和热情就会不断去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有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要求共、要创新,就要学习。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老师要终身学习,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不仅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甚至与教师职业无关的知识,教理科的老师不妨学点文学艺术;教文科的老师不妨读点科普作品,以便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提高了,不仅自己的生活品位提高了,而且还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教育的真谛,从而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创建自己的教育风格,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好老师。《中国好教师》几位作者热情约请我为本书作序,感觉这件事非常有意义,难以推辞。之前《中国教育报》也联系我写一点对好教师的认识,由于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只好合二为一,算是我对中国好教师的期待与寄托。(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第一部分幸福,一个好老师应有的追求

没有人否定,幸福是当下教育发展热度最高的一个命题,也将是教育一个永恒的命题。

当幸福校园、幸福教师、幸福学生等提法为我们耳熟能详时,继而来之的问题是如何让幸福成为教师的角色状态和生活方式。

一位哲人对人生的幸福境界曾作过这样的阐述: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露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的确,对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来说,总有你做得到的,也总有做不到的;总有你享有的,也总有无法享有的;总有你高兴的,也总有苦恼的。古代俗语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人生哲理上看待“幸福”,显然不是你拥有一切,你才会有“幸福”;你失去一切,你一定就没“幸福”。然而,什么是“幸福”呢?从概念上是很难准确表达的。每个人也许有不同的体验,但总体上应该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中外幸福观的比较中我们可见一斑。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想要几小时的幸福,就去喝醉吧;如果你想要3年的幸福,就去结婚吧;如果你想要一辈子的幸福,就去做园丁吧。他们对园丁能一辈子幸福的解释是: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与生命一起成长;在伴随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在收获新的喜悦。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意思是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

有一种对教师工作浪漫的、有诗意的描述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虽然中外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惊人的相同——从事最崇高职业的人也应该是最受人尊重的,而幸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被人尊重的主观体验。所以说,幸福是一个好老师应有的追求。一、没有谁能偷走教师的幸福

提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命题,不能不想起2007年朱永新教授在《 教师博览 》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借用朱教授的一句话:“触目惊心。”以至于有人问教师“有幸福吗”,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被偷走了”。

时间过去了好几年,让人不解的是这种说法仍然还有很大市场。如今在网络上一搜索,关于“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的讨论还是大为火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暂且不说“教师的幸福是否真的被偷走了”,先看看持这种观点的人的陈述,我们从3个方面概括如下。(一)“格式化”的生活

早上5点半起来,和学生一起出早操、早读;7点至11点半,有课就上课,没课也要在教室外站十几分钟;中午,吃饭后简单午休,然后到教室督促学生自习;下午2点半,开始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高中则到晚上10点晚自习下课,然后每个宿舍要查看一遍后,还要计划第二天的工作。这样一来,上床睡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

一般说来,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较长,尤其是寄宿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多在14小时以上,高中双休日照常上课,几乎没有双休日和娱乐活动,每天围着家、教室、办公室转,寒假与暑假要培训、充电,生活圈子狭小,单调而乏味。(二)“超负荷”的工作

教师都有“七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先评优,七怕耽误孩子。

学生成绩、升学比例、教学任务如“三座大山”,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超过10.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2.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2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50多小时。(三)“数不清”的压力

现在的教师,早已不能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一心只教圣贤书,单纯地研究教学,教育学生了。他们要搞好班级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重面对平行班级之间的较量,要应对上级的各项检查,更要追求升学率,尤其是每月月考学生成绩与老师的考评、绩效挂钩,造成人人自危、如履薄冰。另外还有与同事和领导关系的处理,与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及诸如组织收费等难以计数的繁杂琐事,令承受能力有限的教师经常面对各方面的挑战。教师也不过是普通的血肉之躯,压力太大,难言幸福。

表面看来,上述字字真实,句句实情,条条在理。但细细想来,感到“偷走了幸福”这个概念是不成立的。

从横向看,“格式化”的生活、“超负荷”的工作、“数不清”的压力,大多数行业不都是如此吗?譬如说,交警在炎炎烈日下、在风雪交加下值勤,这恐怕是再“格式化”不过了的生活;医生做手术一站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全神贯注、目不转睛,这恐怕是再“超负荷”不过了的工作;科研人员搞实验失败几十次甚至几百次,这恐怕是再也“数不清”的压力……,我们不能说他们的幸福都被人“偷走了”吧。

从纵向看,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教师的待遇在不断提高,工作环境在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譬如说,中小学教师可评正教授职称,班主任津贴再次增加,农村教师给予生活补贴,还有经济周转房……,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说他们的幸福还是被人“被偷走了”吧。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教师都有幸福,也不能说老师的幸福指数都很高。至于说教师的幸福被“偷走了”,不能不说大有“蛊惑人心”之嫌。从幸福的概念看,幸福主要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毫无疑问,感受与体验是别人“偷不走”的,只能说是自己没有找到幸福的感觉而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别人身上,恰恰出在教师自己身上。

那么,问题如何出现在一些教师自己身上的呢?

1. 人生无目标,教学无动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相信大家对这段话一定记忆犹新吧。

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有些老师是在虚度年华、碌碌无为。撇开宏大的人生目标不说,许多教师没有三年规划、没有年度目标,有时候甚至连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模糊的。没有目标的人生如同在黑夜中摸索,寂寞、恐惧、无奈占据教师的整个心灵。不少教师有时候甚至抱着一种早退休早享福的念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在一个有些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羞于谈理想,似乎只有经济利益才是唯一的目标,教师受这种思潮的冲击也是情理之中了。长此以往,教师的幸福自然就会逃之夭夭,取而代之的便只有那无边无际的悲哀了。

2. 教学无创新,工作无效率

有些教师还是习惯于依赖经验教书:每年依旧照着参考书抄袭教案;依旧照着同事的“白皮书”应付检查;依旧埋头处理似乎永无尽头的作业本;依旧在课堂上无休止地唾沫横飞;依旧用同一种方法讲授同一道应用题;依旧习惯性地板着脸孔走进教室;依旧……

如果继续说下去,恐怕有无数个依旧,可以把我们的耳朵听出茧来。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是何等的相似!只不过“这一张旧船票,已经无法登上今日的客船”。显而易见的是教师的工作太过于程式化了,正是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消磨了教师的灵气与激情,让教师对工作心生厌倦。

除了机械重复,还有一大杀手就是由于工作忙碌给教师造成的身心疲惫。客观地来说,教师的工作的确越来越忙,因为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应付各种评比及上级部门名目繁多的各类检查等),这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工作缺乏统筹意识,分不清轻重缓急,因而往往一天下来,早已累得腰酸背痛,下班回家后自然也就没了好心情。幸福就这样一点一点被蚕食掉了。

3. 心态不平和,理念未更新

引起教师心态失和的原因首先并不一定是体现在评模、评优或是评职称上,而更多的则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请听下面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语:“这道题我已经讲了无数遍了,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做错,真是气死我了!”“你真是头蠢猪啊!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我们班差生怎么这么多啊!真是没法带!”“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这家伙太调皮了,整节课都在乱动,我恨不得把他赶出教室!”

……

这样的话语不胜枚举,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话语往往是伴随着老师的极度焦虑与愤怒而发出的,有时候甚至会伴随着体罚的发生。结果是学生永远记住了对老师的“恨”,老师却当场牺牲了成千上万个脑细胞。【惨痛教训】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讲过自己读书时候的一个故事:(11岁的毕淑敏有幸被选到学校的歌咏队,成为男女生小合唱队的一员)“每天放学后,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走到音乐教室,引吭高歌。”有一天练歌的时候,担任指挥的长辫子音乐老师突然从指挥台上跳下来,走到合唱队里侧耳倾听,正当队员们唱得“格外起劲”的时候,音乐老师走到毕淑敏跟前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整个队伍瞬间安静了下来。她弯着腰,一字一句地说:“毕淑敏,我在指挥台上总听到一个人跑调儿,不知是谁。我走下来,一个人一个人听,总算找出来了,原来就是你!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我把你除名了!”

尽管“羞愧难当”地走出音乐教室的毕淑敏在3天之后又被召回合唱队,但是,音乐老师的话却使毕淑敏无法找到丝毫的自豪感觉,相反,委屈的泪水只有在心里流淌。“毕淑敏,你听好,你人可以回到队伍里,但要记住,从现在开始,你只能干张嘴,绝不可发出任何声音。”为了强调,音乐老师还“伸出颀长的食指笔直地挡在我的嘴唇间”。

这次“有幸”成为合唱队员的特殊经历,给毕淑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她说:“在那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长辫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我的咽喉。禁令铺张蔓延,到了凡是用嗓子的时候,我就忐忑不安,逃避退缩。”“我无法抹去她在一个少年心中留下的惨痛记忆。烙红的伤痕直到数十年后依然冒着焦煳的青烟。”

由此看来,学生的成长与幸福随时都有可能被教师无端的指责或不经意的侮辱而抹杀。可以断言,其实很多时候对学生的指责与辱骂甚至体罚都是处于一片好心,没有哪个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有出息的!但是为什么常常好心办坏事呢?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教师缺乏一颗包容的心,或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缺乏了解,或是因为视教育为小事,缺乏新的教育理念等等原因。

找到了让教师不幸福的真凶,那么又如何去找回那本来应该属于教师的幸福呢?二、教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童话启示】

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一条公路旁停着的一辆豪华轿车和一辆旧自行车,两个家伙闲着没事就在一起嘀咕起来——骄傲无比的小轿车轻蔑地说: “早晨,主人在家里把我洗得干干净净,还把我带到他的公司,停在豪华的写字楼前;他工作时,我懒洋洋地晒太阳、睡大觉;中午,我陪小主人去野餐,回到家里,就在我那宽敞的车库里享受惬意的午休;晚上,主人会带我去五星级宾馆,还有舞厅,我欣赏到了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到了节假日,主人还带我去海边,让我看到了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大海;带我去故宫、长城,我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大江南北。”

自行车笑笑说:“也只不过如此,我们自行车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早晨,主人骑着我去锻炼身体,去菜场买菜;中午,主人骑我去接他的儿女;下午,我还驮着主人走上泥泞的小道,回家乡办事;到了周末,我会陪着主人去买书、看电视;夜深了,主人骑着我去上夜班。虽然我很累,但我觉得非常幸福。”

小轿车听了,若有所思,脸一下变红了……

自行车对身旁脸红的小轿车说:“只有奉献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则并不精彩的童话,对“幸福”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诠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幸福”的描述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一)中外专家谈幸福观

在西方,最有影响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幸福课”主讲教师、全球畅销书《 幸福的方法 》作者、国际“幸福学之父”泰勒·沙哈尔博士,2010年他首次来到中国广东,在珠海举行“幸福的方法”专题讲座。我们先看看这位幸福学的创始人对幸福的高论。

泰勒认为,“幸福不是一个时点或者空间的概念,而是连续体。幸福是一个旅程,我们要不断地修炼。幸福是一种情绪状态和心境,不是具体的东西,所以要学会感恩。比如,对于孩子、太太和工作,都不像以前觉得这些是应该的,而是学会去感激、欣赏、庆祝和享受。这不是拥有的比以前更多了,而是学会对于拥有的东西更加关注、更抱着感恩之心。不要等到后悔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才意识到拥有的东西多么宝贵,你要每天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这些事情记下来。”

泰勒说,幸福有很多来源。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家庭、小孩和好朋友是快乐的源泉。还有,当自己对社会有贡献,就会觉得生活非常有意义。

泰勒进一步谈到,在当今社会中,对积极心理学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并不是幸福,人们开始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是因为人们想变得更快乐、更幸福。幸福更多是指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是主观的感受。幸福当然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更多的幸福不是说物质条件多好,需要拥有多少东西,而是对于客观条件的主观感受。

泰勒还谈到,研究表明,美国和中国人的幸福程度差不多。实际上,不同的文化群体要进行比较是非常困难的。重要的是自己和自己比较,不断增加自己的幸福度,让人们感到更幸福。重视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但任何改变都需要找到一个节点,找到一个杠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个节点就是学校,有关幸福理论的心理课程首先应该在学校推行。选择学校的原因在于,学校开设这样的心理课程会直接干预老师,老师会干预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把家长也卷进来,这样就会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广泛干预。

在中国,目前影响最大的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幸福的秘密”主讲人、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她又是怎样谈论幸福的呢?

毕淑敏认为,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与幸福擦肩而过。那么当我们面临人生各种的选择时,应该依靠什么做出正确的决定呢?既然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那么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呢?毕淑敏进一步谈到,对于幸福,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那种幸福的感觉,却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心灵感受,那么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的心灵长久地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吗?让自己幸福,也让别人幸福的最终方法,究竟是什么呢?

毕淑敏说,追求人生真正幸福的第一个方法,是要有目标感,而第二个方法是要有目标。目标的概念是很清楚的,那么目标感的概念是什么?目标感和目标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人生其实是在不断地选择之中,而不同的决定,将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那么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何去何从之时,应该靠什么为依据来进行选择?人生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面临选择时,不知道怎样决定才是正确的。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认清自己的目标感和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决定,往往会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幸福,少一些遗憾。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幸福有一句精辟的论述:“幸福就是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二)百姓眼中的幸福观

专家、学者对幸福的论述也许比较理论化、抽象化,我们再来看看一般普通人对幸福的理解。【故事点拨】

曾流传这样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福的人,他虔诚地向上帝寻求指点。于是,上帝带他来到了一个据称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幸福魔力峡谷,这个峡谷普通人一生只能来两次。回去后,青年遇到问题总是自己尽力解决,而不敢轻易动用去魔力峡谷的第二次机会。在他的竭力支撑下,之前看似很难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到了暮年,他已经是著名的成功人士。回望一生,才感慨幸福原来就在自己的心里,它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态度。幸福的真谛不在于你是否得到,而是在于你在争取幸福时的态度。

在百姓眼里,幸福是阖家团圆,幸福是相亲相爱,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虚幻。

有人说,如果用颜色来形容,幸福应该是温暖的黄色,热烈的红色;如果用声音来比喻,幸福是激越的高音,低婉的小调;如果用味道来打比方,幸福则为甜蜜蜜的滋味,是远赴外地的游子吃到母亲亲手烹调的家乡菜。幸福无处不在,它密密麻麻弥漫在空气中。

有人讲,幸福的滋味是甜甜的,酸酸的,苦苦的。有时候,甚至挨一顿骂,受一顿打,那也是幸福。这是因为有人在爱着你,在关心你,在惦记着你啊!

有人道,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有一个乐观平和的心态,幸福就会永远属于你。有了积极的态度,你会发现生活是那么美好,幸福也真的成了你的影子,会永远跟着你,形影不离。

家财万贯的富翁不一定拥有幸福,田里劳作的农人不一定不快乐。锦衣玉食并不一定就是幸福,相反一杯清茶和一壶淡酒也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间陋室和一卷书册,也可以领略到幸福的气息。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与财富、相貌、地位、权力没太大的关系。幸福虽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幸福更在于精神的追求与心灵的满足。(三)教师特有的幸福观【寓言感悟】

小猫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啊?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猫试着咬自己的尾巴,但咬不到,又问妈妈,为什么抓不住幸福呢?妈妈笑着说,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的……

自古有“只羡鸳鸯不羡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幸福的;贫者举家共食一锅粥,你推我让,笑语满堂,其乐融融,是幸福的;居陋室者时闻窗外梅花幽香而心旷神怡,是幸福的。事实上,幸福的内涵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

从教师的称谓上看——老师、先生、夫子、教员、园丁、慈母、蜡烛、春蚕、春雨、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等,那么教师的幸福不会是领袖人物的地位和权势,不会是民族英雄的壮举和荣誉,不会是政治家的野心和谋略,也不会是企业家的创造和财富。

从教师的职责上看——传道、授业、解惑。那么教师的幸福不会是清闲,不会是轻松,不会是敷衍,不会是塞责,不会是漠然,不会是随便,不会是肤浅,不会是误导,不会是利欲,不会是狭隘。

从教师的道德上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那么教师的幸福,不会是投机取巧,不会是贪图享乐,不会是肆无忌惮,不会是孤陋寡闻,不会是善恶不辨,不会是放任自流,不会是墨守陈规,不会是固步自封。

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和叙述的,它只能体会,因为它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它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是自己心中充满的快乐和阳光;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和体验是高级的、愉悦的、舒畅的、甜蜜的。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整洁的作业本上,显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教师的幸福无比的平淡,它就在夜以继日的作业批改中,就在呕心沥血的教案准备中,就在不厌其烦的谈心疏导中,就在没完没了的琐事纠缠中。教师的幸福无比的隐蔽,它就在坚持不懈的求证中,就在废寝忘食的奉献中,就在绞尽脑汁的思考中,就在永无休止的期望中。

审视教师的幸福,就是在思量教师的荣与辱;准确定位教师的幸福,就是在夯实民族和未来的基础。

做一个幸福的好教师,应该把教育当作理想来追求,用人生的激情来点燃希望之灯,用教育的理想来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教师的幸福,在于思想的充盈和精神的富足;在于拥有一颗通融、豁达、敞亮和感动的心;在于能够欣赏生活,懂得享受生活。

作为教师,也不能只停留在做蜡烛上,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教师要做太阳,要追求永恒,要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辉煌自己。只有这样,教师的灵魂才会使课堂呈现崭新的景象。

当然,教师不可能很轻松,一个很轻松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教师,不可能很富有,一个很富有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高尚的教师,因为教书育人是如蜡烛和春蚕般奉献的事业。如果教师把轻松和富有作为幸福追求,那么肯定难以享有幸福。

其实,教师的幸福很简单——

就在课堂上学生闪亮的眸子里,就在活动中学生成长的心灵里,就在探究中学生发展的智慧里,就在学生成功路上沉甸甸的收获里。

就在学生的热爱、崇拜中;就在家长的信任、感激中;就在同事的敬重、佩服中;就在领导的欣赏、肯定中;就在社会的认可、赞赏中。

就在于可以自信地说,自己曾经对许多人的一生发挥了好的作用;可以自豪地想,自己对得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可以满足地认为,所有的付出无愧于国家的嘱托、人民的希冀。

老师的幸福是看着学生一天天进步,一天天长大;老师的幸福是可以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把他从黑暗引入光明;老师的幸福是过年过节有更多的祝福,头发花白,还有那么多年轻人会聊起曾经的自己。

老师的幸福就是踏踏实实生活,健健康康工作,稳稳当当发展。

老师的幸福就是一堂又一堂课的成功,是一次又一次学生的微笑,一个又一个学生的进步……

首先,教师幸福是一种“感觉”。

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向当教师的爸爸倾诉,说生活很糟糕,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工作压力大,“90后”的学生难教,日子总是周而复始,单调乏味。爸爸笑着问,你工资到位了吗?福利还好吧?儿子说还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爸爸说:“当年我一家五口,靠我每月30多元的工资生活,每天放学后,就背着镰刀上山砍柴,有时一天只吃两餐,但上起课来精神十足。跟学生打交道,好快乐!我羡慕你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去教学生。”爸爸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儿子仿佛明白了什么。幸福的感觉关键是靠自己去把握。没有幸福的人往往没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天地。

其次,教师幸福是一种“角度”。

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当教师的友人家串门。闲聊中,得知他现在工作很忙很累。据说他接了一个差班,学生的纪律差、成绩差。今天,班上出这事,明天,班上出那事。他把自己比为“救火队队员”。在他诉完苦之后,我们反而替他高兴:“应该说你是幸运的,因为从现在开始,你的教育智慧有了用武之地了,一个教师要迅速成长起来,就是要带差班。教师是因学生而存在的,把差班带好了,你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这样一分析,“弊”便转化为“利”了,心理压力减轻了,快乐幸福也慢慢浮出来了。不只是教师,还有其他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些不如意,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活得更潇洒,过得更幸福。

再次,教师幸福是一种“目标”。

有一年,哈佛在学生临出校门时,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5年后,60%的目标模糊的人能安稳地生活和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27%的没有目标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别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给他们机会的世界”。这两类人哪里会有幸福的感觉呢?所以,教师要过一种有理想、有目标的生活。这种生活才会给教师带来真正的幸福。

其实,正是在辛勤劳作中,教师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奉献中,体验到一种真正的人生幸福。与此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发展与升华。教育并非以损失教师幸福来造福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对幸福我们讨论了这么多,不妨看看一位老师对幸福的深切体验:

前几天,有一位学生走到我跟前,突然冒出了一句话,让我好是感动了一番。他说:“老师,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当听到这句话时,我先是一愣,但当我看到孩子那一双无暇的眼睛所射出的亲近而温暖的光芒时,我知道了,孩子说的是实话,是由衷的心底话。我好感动。怎么说呢,一股暖流充遍了全身,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

在下班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着,是什么会让他对我说这样的话呢。我努力地回想着这段时间与他的接触:是那一次他受人欺负了,我搂着他的肩膀说的几句安慰和鼓励的话吗?还是因为那次考试过后我拿过他的试卷又给他面批了一次呢?还是因为那一次我夸奖他的字写得很漂亮?或许都有。孩子的心是细腻的,这个孩子不善言谈,胆子也不大,有时甚至有些自闭,但是他渴望别人关心,渴望老师的承认。也许正是我与他几次这样的接触,使他感觉到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总之我很幸福,有什么理由不让这种幸福延续下去呢。

我的幸福是实实在在的,也许我还真有那么点人格魅力?现在教着的这帮学生正被我熏陶着,我想让他们明白,我今天幸福着,希望他们明天也能像我一样幸福着。他们的将来都有自己的一条路,但是别管走哪条路,都要幸福地走着,这样人生才会有意义。这是我最想传递给他们的。(四)教师要坚定自己的幸福观

2010年12月1日, 《 中国教师报 》用两个版面刊登了“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老师的先进事迹。这位在太行山下的乡村小学里工作了37年的普通女教师,虽然获得了无数殊荣和头衔,但她依然过着属于自己的平淡生活。她认为:“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是应尽的责任,很平凡。”对于37年的坚守,她的解释是:“跟山里的孩子在一起,是我最幸福的事!”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物质的冲击很容易让人陷入迷惑。湖南教育网前不久登载了一篇《 我哥是木匠 》的帖子,一度成为热帖。大学毕业做了教师的弟弟,其收入远远不及早年辍学后做了木匠的哥哥,由此引发了“教师和木匠比收入”的大讨论。教师对经济收入的疑惑,归根是对幸福观的疑惑,难道经济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幸福与否吗?

普希金说过:“幸福的特征就是心灵的平静。”作为一名教师,幸福就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之中,需要用心去感受。王生英老师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小学一干就是37年,期间她放弃了无数“挣大钱”和调动到“好单位”的机会,默默守护了两代山村的孩子。她本身腿就有残疾,工作量又大,能不苦吗?可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件事情,只要你乐意去做,就没有苦和累。”是啊,无论怎样艰难的事情,乐意去做,这就是幸福。作为教师,如果不乐意于本职工作,不静心于教书育人,即使是最丰厚的物质待遇也无法给教师真正幸福。

幸福在心中,是一种责任。幸福在心中,就会用责任去保持心态平和。王生英老师把传授知识给山区孩子当成自己的责任,因为有这样的使命感,她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收获幸福和快乐。其实,在我国的很多偏远山区,还有着许许多多像王老师一样的老教师们,他们大多生活清贫,默默无闻,但在与他们交谈时你却能感受到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淡定与幸福。

哲学家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的周围有着太多浮躁和诱惑,太多埋怨和攀比,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从庸碌的世俗红尘超脱,坚定自己的幸福观,构建起精神的乐园,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书有成绩,育人有效果,学生有亲近,家长有信任,领导有肯定,同事有支持,心中有理想,未来有憧憬。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这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三、教师如何触摸职业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关系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教师是否能从职业中获得幸福感,将影响教师的人生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由此,我们有必要追问——

如何让所有教师触摸职业的幸福呢?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发现教育的意义、职业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幸福感和成功感。但与此同时,却有一些教师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之中。

必须承认的是,要在重重压力下让教师接受现实、悦纳自我,甚至实现自我超越,主动追寻幸福,是无法一蹴而就的。然而,让教师的心中充溢幸福,又是必须且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教师不是一般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乎他们的人生质量。而教师的人生不幸福,生活不如意,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当教师内心充盈着幸福的时候,学生也会立即受到感染。

因此,了解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心声,减轻教师的负担,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教师的职业幸福,进而使教师能更科学、合理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关乎民族的未来。(一)减少“考得好”与“学得好”之间的迷茫【现象点击】

早晨:钟声闹起,一日开始。呼儿唤妻,简单梳洗。衣不及熨,被未及理。匆匆忙忙,就上班去。

中午:桌旁一趴,聊作休息。正要入梦,铃声响起。午间自习,检查纪律。拼命干活,慎讲索取。

晚上:两眼一合,已然梦里。不是上课,就是考试。和在醒时,毫无差异。天天这样,年年如此。悲上心头,心痛如斯。天已微明,铃声又起……

这是日前在网上颇为流行的一首打油诗,题为《 教师的一天 》。的确,教师的工作从早到晚无止无休,和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没什么两样儿。

许多人不理解,学校教育为什么让孩子那么辛苦?学校本身除了校长和教学楼是实体,其他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来说几乎都是抽象的,而教师则是具体的。因此,人们往往将学生学得苦、学得累的原因归结为“都是教师惹的祸”:是教师的课上得不好,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是教师的性格有问题……

不可否认,确实有部分教师因为业务能力欠佳,方式方法欠妥,导致了学生学得累、学校生活过得苦。如有的教师采取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办法,题海战术,多讲多练,补课加课,总觉得学生学习时间越长,题目做得越多,收获就越大。可是,教师真的愿意让自己活得那么辛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教师是在被一双无形的手拨弄着,而这只手不一定就是“万恶”的升学率。

随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选择权的增多,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决定了学校的“生死存亡”。一方面,学校要谋求“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就要适应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同时,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要求也相应会通过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制度鲜明地传递给教师,即要求教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学习成果,简言之就是让学生“考得好”。另一方面,学校仍然要通过一些具体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如何运用各种办法帮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全面发展,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学得好”。

表面上看,“学得好”与“考得好”并不矛盾,似乎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而实际上,由于在校有效教学时间及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为了赶上教学进度,教师很多时候被迫在许多可以拓展学生能力的点上一带而过。而针对考试,教师往往只需采取一定规模、一定数量的操练,让学生在题型、题目上“见多识广”,就能取得不错的成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要实现学生“学得好”比“考得好”难得多。而就教师而言,既要遵从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良知与责任,又要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升学愿望,再加上教师在学校内部也面临竞争,这就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升学压力之间不断摇摆,不断感受角色的矛盾冲突。

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虽然许多教师都曾清晰地回忆出,后来在人生路途上发展得最好的学生,或者人品最好的学生,抑或是最尊敬、最挂念教师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当年那个成绩最好的学生。但是,一些教师总是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学习好,尤其是成绩好的学生。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教师更深度的迷茫——在急功近利的迷雾中,失去了对人本身的关注。而如何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化解他们的角色冲突则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基本保障。(二)找寻“压力大”与“动力小”之间的平衡【真情表白】

一名中学教师的表白:“每周20多节课,备课、教学、辅导学生、管理班级、批改作业、听课、评课、写教学反思,还要迎接上级的这样那样的各种检查验收……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课程改革呢?哪来的动力去创造性地工作呢?”

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2010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段全面推开。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为打破固有的教师成长格局提供了新的契机,更对教师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