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6:14:50

点击下载

作者:陈大道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特蕾莎修女传

特蕾莎修女传试读:

前言

1979年12月10日,挪威首都奥斯陆某大礼堂正在进行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在人们热切的期盼中,一位身材瘦弱矮小的老妇人,激动而安详地走上这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领奖台。她,就是特蕾莎修女。

在授奖仪式上,特蕾莎姆姆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获奖后,她卖掉了奖章及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这就是特蕾莎修女——穷其一生为那些贫穷的人当中最贫穷的,孤苦的人当中最可怜的人奔波服务的伟大女性。

1910年8月26日,一个叫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的女孩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的阿尔巴尼亚裔人的天主教家庭。她就是后来的特蕾莎修女。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12岁当修女,19岁进入修道院,后被派往印度,在教会学校里教书将近20年。1946年,特蕾莎决心“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1952年建立“垂死者之家”,让穷人找到爱与尊严。

特蕾莎获得很多荣誉:1971年“Pope John XXIII”和平奖、肯尼迪奖,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美国名誉公民,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最大的荣誉要算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她“代替世界上所有穷人领奖”,当时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当媒体问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说:“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本书是特蕾莎修女的第一部中文传记,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调及充沛的激情,不仅真实还原了特蕾莎修女善与爱的一生,而且为读者带来了许许多多亲切温暖的心灵感动。阅读此书,我们不能不调动自身的全部经验,与特蕾莎修女一起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不能不在每一阅读时刻,深切感受到爱的召唤与灵魂被提升的喜悦。合上本书的那一刻,我们可以相信,人性原来可以与“天使”相比也毫不逊色。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5000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

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

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有手有脚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不幸的命运践踏如泥的时候,还给他们一个人的尊严,如此而已。

特蕾莎一生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她去世时,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粗布纱丽。她像黑暗中一盏明灯,将温暖和爱传遍全人类。

特蕾莎修女充分明白到爱的真谛,用她坚毅的精神和信念,一生身体力行,把爱、希望及欢乐带给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50年来,特蕾莎修女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身上只披粗布麻衣,但经仁爱之家照顾及救活的老弱伤残又岂止千万?

特蕾莎修女跨越了宗教和种族的界限,她是道德力量的化身,她见证人性仍然充满美善和希望。

特蕾莎修女说:“不论怎样都好,我们总是要做一些事情的,如果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继续做善事;如果诚实和坦率令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和坦率;如果别人需要帮助,你帮助了他们,他们反过来可能批评你,不管怎样,他们总要帮助的;把你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世界,这,就是你可以做的事。”

特蕾莎修女对世人的关怀、宽恕及“施比受更有福”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特蕾莎修女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因为它已经被人类无数种语言译成一个共同的字眼——爱。当她9月5日在印度去世时,加尔各答街头无家可归的孩子们说:“妈妈离开了我们……”

一、萌发爱的种子

最初的成长之路

亚得里亚海岸有一个叫做斯科普里的小城市,现在属于马其顿共和国(当时的马其顿还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10年8月21日,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就出生在这个城市一个普通却充满友爱、讲究体面的家庭里。她的父母言行堪称世之楷模。他们是阿尔巴尼亚人,来自科索沃(当时也属于南斯拉夫)的普里斯林。这个家族历史悠久,世代住在城里。

特蕾莎姆姆开创了这条质朴的道路,任何人都可以效仿和追随。如果你用自己的心走在这条路上,你的生命一定会更加灿烂、和平、充满阳光。因此,我们必须要去那里了解一下,看看我们的特蕾莎姆姆儿时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候,她的家乡仅是马其顿王国的一个小镇,这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土耳其入侵这里之后,它便一直在土耳其的管辖之下了。马其顿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央,隔着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相望。艾格尼斯出生时,巴尔干半岛上居住着各种不同的种族,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性格,他们不仅对当权统治者充满敌意,甚至连彼此之间亦处得水火不容。这些不同的种族,包括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马其顿人,各自在追求独立及民族统合,因此巴尔干半岛不论从政治或社会层面来看,都像是一个“欧洲的火药库”。直至20世纪末,马其顿成为独立王国后,斯科普里才成为马其顿的首都。不幸的是,直到今天,这个小城仍然处在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之中。

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从小就在战争的阴影下长大。她出生那年,阿尔巴尼亚人第一次发动反土耳其统治的抗争。在她两岁时,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加利亚、希腊、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联手击溃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掠取了大部分原受土耳其统治的疆域。马其顿在他们的瓜分之下,斯科普里被纳入了塞尔维亚的版图。阿尔巴尼亚在1912年如愿以偿地正式独立,但是尼科拉仍投入与塞尔维亚境内阿尔巴尼亚人占绝大多数的科索沃地区联合,建立一个新阿尔巴尼亚国的运动。

这场战争终于停歇了,和平笼罩在这个美丽的小城。一天傍晚,一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建筑营造商尼古拉斯·包雅舒,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尼古拉斯·包雅舒向来以自己是个富商感到自豪。他拥有好几幢房子,同时和一位意大利商人合伙经商。他经常往来欧洲各地买卖商品,每次返家时,总不忘带些礼物给他的孩子。虽然他的管教称严,但却是个充满爱心且思想前卫的父亲;在当时女子受教育并不普及的情况下,他鼓励两个女儿接受教育。

尼古拉斯·包雅舒的妻子名叫德拉娜法尔,是个温柔漂亮的女性,有着深深的慈爱和崇高的信仰。夫妻两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当时的斯科普里,信奉基督教的阿尔巴尼亚人非常少。清真寺和教堂在这座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达500年之久的小城里相互辉映着。不过尼古拉斯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尼古拉斯·包雅舒常对地方上的教堂慷慨解囊,而且从不拒绝任何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妻子德拉娜法尔更以提供食物和居所给那些流离失所的贫苦人民,在地方上为人称道。他曾经告诉小女儿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说:“女儿啊,在你还没有准备好把食物和别人分享之前,自己也最好别去动它。”此时,德拉娜法尔正站在门口微笑着迎接她的丈夫。

尼古拉斯和德拉娜法尔的第三个孩子在这一年的8月27日出生了。虽然他们已经有一个儿子和女儿了,但这个小女孩的出生仍然让他们感到兴奋无比。他们把这个小小的孩子当成上帝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博杰舒出生的第二天就被带到教区教堂受洗,献给了耶稣的圣心。德拉娜法尔怜爱地抱起这个小女孩对大家说:“如果你们没有意见,那就叫她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吧!”她母亲习惯叫她博杰舒,家人都认为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对于艾格尼丝而言,受洗的日子比她的实际生日更重要。这也是在许多档案和记录里,包括护照,她的生日都填写1910年8月27日的原因。

这个在和平和喜悦中降生的孩子,就是日后伟大的修女特蕾莎姆姆。她的全名是: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也有人把她叫成雅妮·龚哈·包雅舒。也有人把她叫成雅妮·龚哈·波雅舒;或者安格尼斯·贡扎·博亚金等等。那她是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呢?在后面的故事中我会慢慢讲述给读者们。

小博杰舒渐渐地长大了。当她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她的身上也没有散发出什么任何特别之处。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偶尔会有些忧郁。她和城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在一所公立学校上学,虽然她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她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做事认真踏实,从不说空话。这些重要的品质在她日后帮助穷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从以后的故事也会看到,她毕生都在反对说空话。

小博杰舒的父母非常坚强,即使是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混乱时期,他们也会用慈爱让3个小孩忘却战争的可怕,使3个孩子生活在阳光般的温暖和安宁里。

这种爱就像著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赞美神的时候所写的一样:“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的包围着我,同时给予我光辉灿烂的自由。”小博杰舒就是被这样的爱包围着。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爱中。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那一定是我们感受爱的能力麻木了。

在上学和玩耍之余,小博杰舒还定期和父母去参加教堂的活动。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地的居民都信奉宗教或清真寺,他们还会把这种活动当成是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小博杰舒和姐姐都特别喜欢唱歌,而且她们也是教堂唱诗班的主要成员。小博杰舒天生嗓音清亮,所以经常担任独唱。每当这时,为她伴奏的钢琴师总是连连地夸奖她:“听啊,这声音多美啊!”无论在任何地方,小博杰舒美妙欢快的歌声总是给大家带去欢乐。因此,即便出去游玩,大家也会提醒小博杰舒带上她的手风琴或曼陀铃。

但是,美妙的音乐并不能代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那时的斯科普里,贫穷无处不在,几乎每天都会有饥饿的穷人上门乞讨。因此,母亲德拉娜法尔经常教育3个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友爱地对待他人。对待上门乞讨的穷人,德拉娜法尔都是倾力相助。而且在施与的时候,她会尽量微笑、和蔼,以免他们脆弱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她知道没有人会喜欢那种被救济的感觉。

为了家计,德拉娜法尔以她精巧的裁缝手艺,当女装裁缝师,挑起了养家的重担。即使自己过得不是很好,她仍然想尽办法对地方上的穷人们伸出援手。这种仁慈无私的精神,在无形之中对她的孩子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即使在博杰舒还十分年幼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伴随着她的母亲去探视那些老病孤苦无依的人;对于这些遭遇较自己更不幸的人,艾格尼斯的态度总是和蔼可亲,从小就显露出一副慈悲悯人的胸怀。

当德拉娜法尔不需要工作或在家照顾孩子们时,她总是将自己的时间花在斯科普里的一所圣心教会里,忙着为前来祷告的团体做准备工作,并为教会安排特别的礼仪活动。每一年,德拉娜法尔全家人都会前往邻近的门的内哥罗向雷特尼斯圣母朝圣,同行的约有数百人。这一年一度的阖家朝圣之行,是博杰舒感到特别兴奋的时刻。

当时,德拉娜法尔常常为她这个体质虚弱又经常咳嗽的小女儿感到忧心。不过,博杰舒没有随母亲出外探访时,她经常埋首书中;尤其和其他同龄孩童不同的是,她很喜欢一个人冥想;在空无一人的教堂里,常可发现她独自跪念祷文。小博杰舒深受她母亲奉献天主的信念所影响,她也相信她母亲的话:为天主工作这个行为本身,已经可以得到足够的回报,不需要获取别人的认同。德拉娜法尔经常告诉孩子说:“你们做善事,不要勉强的做,要像是在岸边丢小石子到大海那么自在才好。”母亲那种伟大和仁慈的精神,在博杰舒的脑海里始终印象深刻。

德拉娜法尔一直耐心地教导她的子女奉献和正直的真意。有一次,一个富有的女子到他们家里订制一件洋装,嘴里一直不停地絮叨某人的坏话。德拉娜法尔立刻打断她,并指着挂在房门上的一块匾牌,匾牌上面写着:在这间屋子里,任何人都不得用言语攻讦别人。这名女子愤怒地拿起自己的东西就走。虽然这家人也许需要这笔生意赚得收入,但德拉娜法尔却对她的孩子们说:“我们没有钱,日子照样能够过下去,但是我们绝不能和罪恶为伍;就算因此失去再多的钱,我也不能让我的心沾染一丝罪恶。”

德拉娜法尔坚定地信仰天主,辛勤工作,含辛茹苦,尽可能让孩子们吃好穿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她缝纫,刺绣,卖衣服,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她坚持每天带领全家诵读玫瑰经。“家人若能一起祈祷,家庭将更有凝聚力”,她常这样说。后来,特蕾莎修女常对人们说这句话,这要归功于她的母亲。德拉娜法尔还教导孩子们要把己之所有与需要的人共享,帮助穷人是莫大的快乐,抚恤受苦的人是我们的责任。

还有一次,博杰舒的母亲带来了一篮苹果。她让孩子们仔细检查这些苹果,他们都认为这些确实是好苹果。接着,她在苹果中间放了一个烂苹果,然后盖上篮子,放在房间内。两天后,她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让他们重新检查这些苹果。孩子们发现,所有靠近那个坏苹果的苹果也都腐烂了,只能扔掉。她说,“孩子们,你们都是好孩子,感谢主!但是,在你们靠近坏人的那一刻起,你们也将和这些苹果一样会变质。所以,不要与坏人在一起。”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小博杰舒从小就对穷人特别友爱。正是母亲的潜移默化为博杰舒以后选择“应召”铺平了道路。有一次,小博杰舒和父母去教堂,在教堂的门口,她看见穷人正在排队领取面包,小博杰舒就拉着爸爸尼古拉斯的手说:“爸爸,你不是开药店吗?那你有治好贫穷的药吗?”

尼古拉斯被小博杰舒的话震惊了,他怜爱地抱起女儿说:“宝贝,世界上还没有发现有这种药,如果将来你发现了,我会感到非常高兴的。”

那时候的小博杰舒还只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而成年后的小博杰舒,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特蕾莎姆姆,她的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治疗贫穷。当然,她用的是最特殊也是最普遍的药,那就是爱。

在博杰舒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她的父亲。

她的父亲尼古拉斯是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尼古拉斯在斯科普里有几处房产,他们全家则住在富人区一座舒适的大房子里,房子周围被果树层层环绕。尽管斯科普里所处的是一个穆斯林国家,而且被共产党人控制着。尼古拉斯经常会在家里举行一些政治性的集会。在寂静的深夜,尼古拉斯和他的同志们在客厅开会,小博杰舒则在自己的房间读书。可是无论小博杰舒多么专心读书,父亲和叔伯们激昂的陈词依然会吸引着她的耳朵:“阿尔巴尼亚一定会独立的,我们要为这一天而付出毕生的努力。”因此,这虽然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家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笼罩在浓烈的政治气氛之中。

在中世纪时期,阿尔巴尼亚就被土耳其占领了,并被土耳其统治了长达500年。1919年,小博杰舒9岁的时候,阿尔巴尼亚依然被土耳其统治着。

小博杰舒深深地被她的父亲所感染,她从小就明白,一个人在追求理想时,力量和决心是必不可少的。父亲还经常教导她说:“只要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绝不要放弃。”

1914年6月,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人暗杀,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政局变乱,尼古拉斯亦受到波及。1918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一场阿尔巴尼亚人集会上,尼古拉斯突然重病发作,送上马车赶到斯科普里的医院施以紧急手术。

小博杰舒吃惊地叫道:“爸爸,你怎么了?”

德拉娜法尔赶快扶住尼古拉斯,关切地问:“亲爱的,怎么了?你生病了吗?”

姐姐雅加惊慌地喊道:“看,爸爸的嘴巴在出血。”

尼古拉斯靠在德拉娜法尔身上,虚弱无力地说:“德拉娜法尔……我觉得……很不。”话没说完,他就倒在了地上。

德拉娜法尔的呼唤没能唤醒丈夫,几个小时后,尼古拉斯离开了这个世界。医生悲伤地对德拉娜法尔说:“夫人,我感到很难过,从他的症状看来,他好像是中毒了。”

父亲死时年仅45岁,他的突然离去对这个家庭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尤其是对他的妻子。后来发现,他的意大利生意伙伴已经将父亲的所有生意和财产据为己有,一家除了所住的房子外一无所有——这也是靠国家法律的保护才得以留下来。从那以后,他们除了仅有的住所之外,一无所有了。那是一段悲惨的时光,对于某些过惯安逸生活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可怕的地狱。

可是德拉娜法尔和她的孩子们却从未放弃过希望,更没有忘记爱。每当在最困难的时刻,德拉娜法尔总是对孩子们说:“我们一定要坚强,孩子们,上帝永远会帮助我们的。”之后,德拉娜法尔开了一间小店,以卖衣料、手工织毯和刺绣为生。

当地的居民都为失去一位朋友和地方上的大善人而感到哀痛。尼古拉斯的去世,对他的全家人而言是个重大的打击。尼古拉斯一直是家中唯一的支柱,他的去世亦使德拉娜法尔和3个孩子顿失依靠。这一年,小博杰舒仅仅9岁,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更不清楚为什么以后看不见爸爸了。失去父爱的博杰舒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小诗:“他燃烧的心关爱,妻儿和国家,如绚丽的玫瑰坠落于褴褛衣衫。”

多年以后,当博杰舒成为圣玛丽的中学的特蕾莎校长时,有一次,为了哄一个不肯入睡的小女孩,她念了这首诗,并说:“这首诗是告诉人们相信爱,无论你遭受了多大痛苦,都要相信爱。”

在许多个漫漫的黑夜里,9岁的博杰舒常常因为思念父亲而哭泣,每当这时,她都会念这首小诗,并告诉自己:“无论你遭遇什么痛苦,折磨和仇恨,都要相信爱会永恒。”

家里很久没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了。这年早晨,明媚的阳光刚刚照在窗户上,母亲德拉娜法尔喊醒了孩子们,慈爱而坚定地对他们说:“孩子们,可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们的父亲一定不愿意看到我们这样,他肯定希望我们坚强地生活下去。我们都有责任把这个家维持下去。”

德拉娜法尔的小店生意竟一天天好了起来。小博杰舒和她的哥哥姐姐又可以继续上学了。德拉娜法尔就这样凭借她的坚强维持了这个家,也保住了孩子们的前程。假如因为尼古拉斯的离开而使这个家再也站不起来了,那么,辍学在家的小博杰舒就很难成为后来伟大的特蕾莎姆姆了。这个世界再也不会出现这个善良的天使、穷人的圣母了。哦,我们真应该好好谢谢德拉娜法尔,她是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小博杰舒经常到田里帮忙做事,她还会种一些田地。田间艰苦的劳动,培养了小博杰舒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培养了她毫不服输的个性,这使她在以后的传教工作中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面对所有的困难。

德拉娜法尔的勤劳能干,渐渐使这个家富裕了起来,德拉娜法尔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有许多纺织厂的老板都请她就面料的选择问题发表看法。这个家已经回到了尼古拉斯在世时的样子,但又不完全一样。

尼古拉斯在世时,整个家充满了政治氛围。而现在,在德拉娜法尔的努力下,整个家笼罩在宗教的气氛之中。过去家里的话总是围绕在阿尔巴尼亚的独立,现在则被虔诚的祈祷和美好的善行所取代。

有一天,德拉娜法尔在街上遇见了一位得重病的女人。让德拉娜法尔感到悲哀的是,她的家人都抛弃了她,她变得无家可是归了。德拉娜法尔并不认识她,但却被她的悲惨遭遇深深打动了,她深切地同情这个可怜的女人。德拉娜法尔对她说:“到我家去吧,我来照顾你。”

于是,德拉娜法尔把这个毫不相干的女人带回了家。德拉娜法尔告诉孩子们,家里有客人来了,虽然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却使那位病人受到莫大的鼓舞,她感觉贫苦的自己还是被人尊重的。

母亲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影响了小博杰舒,使她在以后帮助穷苦人的时候,懂得爱和尊重的必不可少的。穷人虽然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他们有尊严和人格。所以,当你为什么做一点事情时,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用爱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施舍。

多年后,当拉撒回忆母亲当初的举动时说:“我怀疑,根本没有人会像我母亲那么做。”

在德拉娜法尔一家人的精心照顾下,那个女人渐渐康复了。

离别的时候终于到了,满眼含着泪水的女人紧紧握住德拉娜法尔的手说:“恩人啊,我该如何报答您呢?”

德拉娜法尔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你好好照顾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就这样,女人含着感激的泪水离开了。这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刻在了小博杰舒的脑海中。如果说小博杰舒从父亲那学到了坚强和不屈的意志,那么,她从母亲身上懂得了另一个道理:同情心是最有价值的。

转眼间复活节又到了,母亲送给小博杰舒一本《圣方济各·亚西西传》当作节日礼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竟然影响了小博杰舒的一生。《圣方济各·亚西西传》这本书深深打动了小博杰舒,她没有想到世上还有人这样的活着。一天夜里,当小博杰舒读这本书时,她突然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也要像方济各那样,为社会作贡献,我不能只为了自己活着。

那是一个春天的美好夜晚,明亮的月亮照耀着斯科普里这座美丽的小城,夜风吹过,带来了清香怡人的花香和小虫子清脆的鸣叫声。12岁的小博杰舒站在窗前,望着皎洁的月亮许下了自己的承诺。《亚方济各·亚西西传》是一本描写方济各生平的书。方济各是12世纪的一位圣人。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亚西西,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呢绒商人。方济各在年轻时因在战争中被俘而生过一场重病,康复后的他便信奉了基督教,成了一名专为穷人服务的修士。在那个年代,人们非常害怕传染病,在方济各之前,已经有不少为穷人服务的修士死于传染病,但方济各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方济各创建了一个修会,取名叫“小兄弟会”,它的含义就是自甘卑微,比任保人都小。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也曾经是小兄弟会的成员。著名的《神曲》就是但丁在14世纪初完成的。 700年来,这部不朽的著作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为了表示对基督和圣母玛丽亚的无限崇敬,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在“小兄弟会”中,方济各和他的小兄弟们只有一件灰粗布长外衣、两条裤子、一根系外衣的绳子,此外一无所有。为了追随基督的宗旨,他们放弃了所有的荣华富贵,全心全意地为穷苦的人服务。方济各去世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圣徒之一,是最完美的模仿基督的人。他影响了无数的人,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特蕾莎姆姆。

事实上,特蕾莎姆姆的一生与方济各极其相似。她放弃了富贵。她对基督的崇拜、依赖,她为穷人服务的坚定信念等等。还有,方济各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异端分子,因为他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他始终相信神在护佑着他,并密切遵行福音书的教诲,他在自己的组织内部对他信仰的宗教进行改革,但又与教会紧密结会。在20世纪的特蕾莎姆姆,也是一个激进派人士,那时的教会完全是男性领导,唯独她是一个坚强而极富感染力的女性领导者。方济各创建的修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修会之一,特蕾莎姆姆也是,只不过她的地点是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可以说,加尔各答是亚洲最贫穷、污染最严重、困难最多的城市之一。特蕾莎姆姆同方济各一样,都分别建立了男、女修会。不仅如此,方济各的修会发展的更大了,即成立了方济各第三会;而特蕾莎姆姆的修会则分离出在俗的一支,也就是她的义工或协助会员。他们都选择了一条简单质朴的道路,这也为基督信仰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另外,方济各还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说小鱼和蟋蟀是他的兄弟,蝉是他的妹妹;他捡起路上的虫子放进草丛里,因为他害怕它们被人类践踏了;他在林子中放了足够的蜂蜜和葡萄酒,目的就是防止蜜蜂在寒冬的时候饿死;当他走在被大雪覆盖住的密林时,他不在乎冰冷的枯枝是否会划伤他,却担心自己踩坏那些美丽的树叶。

他是那样的深切地爱着世间的成物,在他的眼中,它们都是上主的化身。后来,他的爱感动了万物,万物也回馈给他同样热切的爱。听说他在一个岛上静修时,有一只野兔形影不离地跟着他;在西也纳的时候,有一群羊向他柔顺地叫唤,信赖地依偎他;有一次在一个湖中航行,一条鱼儿紧紧跟着他的船只;甚至豺狼也愿意听从他;而小鸟们,则更喜欢他了。当他讲道的时候,小鸟们争先前后的落在他的身上,有的落在他的面前,静静地聆听他讲道。据说有一次,方济各在一个城市讲道,他头上的燕子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方济各就对着它说:“燕子妹妹,你们讲够了吗?该让我讲讲上主的故事了。”话刚说完,燕子们立刻安静了。

方济各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本书的开头那首和平的祷告词,就是方济各写的。这是一首最美妙最受人喜欢的祷告词。1226年,方济各离世后,“主啊,请使人人成为和平的工具”的祈祷,响彻整个全世界。而在1979年12月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特蕾莎姆姆给每一个参加典礼的人都发了一份“和平祈祷词”,并邀请大家一起为全人类的和平而祈祷。

12岁的小博杰舒,在那个寂静美好的夜晚,手捧着《圣方济各·亚西西传》,望着天上明媚的月亮,暗暗地发了誓愿。不过那时候,她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做什么,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修女。

爱的种子悄然萌发

小博杰舒15岁时,一些南斯拉夫传道士在印度加尔各答传道,经常往回写一些热情洋溢的信,介绍那里的教务情况和社会状况,特蕾莎也听到一些消息,心中留下些印象。

圣母会有很多活动,而其中最常举行的一项就是阅读耶稣会传教士从各地寄回的信件。在信件中除了提到那里的教务情况外,还谈到了当地的社会状况。其中有一封信这样写道:“这里的生活困苦极了,我相信每一个到这个人都会流泪,即使那个人原本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人们非常穷困,每天都有几千个人因饥饿而死亡。”

每天几千个人?我的上帝啊!小博杰舒惊讶得都快停止了呼吸。她实在不敢相信,这个世界竟然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她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她每天都在思索着,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从那以后,传教士在信中的话再也无法从她脑海中消除了。到后来,她甚至开始疯狂地想念那个地方,就像想念家乡一样,那里穷苦的人仿佛都是她最亲近的人。这样的想念让她变得更加安静,更爱思考了,当伙伴们在嬉戏玩耍时,她通常都在一旁静静地阅读《圣经》,或者一个人在树下安静的散步。

1924年,一位耶稣会神父来到了斯科普里,担任新的本堂神父。不久创设了圣母会的一个分会——为年轻女孩设立的善会组织。博杰舒立刻就加入了。德拉娜法尔注意到女儿对教会工作的狂热,她并没有特别鼓励或反对,只是希望让时间来证明这究竟是博杰舒的成长过渡期还真是天主的召唤。

这时的博杰舒,已经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大方的姑娘,他有一双灵巧深邃的眼睛,还有一副甜美的嗓音。单凭这两点,她就成了同学们倾慕的对象,也成了他们家的骄傲。实际上,她的哥哥拉撒就特别以她为荣。博杰舒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全家人人都认为她会有一个大好前程。那时的高中生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女高中生就更少了。

就在这时,她的哥哥拉撒离开了斯科普里。他决心继续走父亲没有走完的路。因此,他报考了军校,实现了父亲的心愿。他从军校毕业后,立即加入了阿尔巴尼亚陆军。如果父亲尼古拉斯在天有知的话,他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只是,拉撒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与前来送行的妹妹道别时,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博杰舒。因为,多年后,当拉撒再见到妹妹时,她已经是“特蕾莎姆姆”了。

拉撒走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每天博杰舒放学后,就会到店里帮助妈妈,然后参加教堂的圣母会活动。同时,他还经常向神父打听传教工作的情况,以满足自己无限的好奇心。

有一天,她意外地在火车站遇到了一位刚从印度回来的神父,她立即欣喜地走上前去。她激动地对神父说:“神父,您是刚从印度回来吗?您能给我讲讲那边的工作情形吗?”急切的小博杰舒甚至等不到神父回到教堂,就拉着神父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

那一天,究竟神父讲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不必过问了。我们只知道,博杰舒听得都入迷了,她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在这样热切的学习中,究竟博杰舒了解了多少,没人清楚,恐怕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了。但不久,有一件事情证明了她学习的效果。

有一次,新来的神父召开了一个特别的集会,在教堂的主日聚会中,神父打开了一卷世界地图,他告诉善会里的成员们关于天主教会的传道者在全世界各地救助贫苦、传播福音的事迹。神父指着地图上的标示问: “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些标示代表什么?”

斯科普里城所有的信徒都累积在这里,只有博杰舒站起来说:“我知道,神父。”

于是神父让博杰舒走上前解释给大家听。博杰舒大大方方地走到地图前,指着其中一个标志说:“这是在1925年,耶稣会神父在孟加拉的传教区,在那里有两位南斯拉夫传教士。”然后博杰舒又指着另一个标示说:“这个传教会成立得更早了……”原来她曾经在天主教杂志上读到这些传教修会的报道,而且也曾听过神父朗读在印度传教的克罗地亚传教修会的来信,为之感动不已。事实上,她已经觉察到自己能为教会做那些事情,这个意念就像是一粒种子,在这个15岁女孩的心中萌芽;她开始考虑自己不仅要做一位修女,并且还要加入传教的行列。

对于博杰舒的回答,母亲德拉娜法尔并没有感到意外,只是她没有想到,博杰舒所知道的比她想象中的还要详细、深入和全面。博杰舒出色的回答却让那位神父非常惊讶,也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聚会结束的时候,神父亲切地告诉博杰舒:“你是如此的热心,应该受到上主的奖励。我现在就把爱尔兰劳莱德修女会的地址给你,她们也在加尔各答传教。你愿意的话,可以写信给她们。”

1928年,18岁的博杰舒读完了高中。这天,一位常到包雅舒家的神父带着几个劳莱德修女会的修女来到她家,他们是来募捐的,因为这几个修女打算去印度的加尔各答传教。

神父走后,博杰舒突然产生了一股无法控制的渴望,她也要到印度去,到加尔各答去,去侍奉基督,去为穷人服务。也就是说,她要成为一名修女。她自认已感受到天主希望她前往印度工作的旨意,所以决定接受天主的圣召。她明白加入修会就等于是要舍弃家中一切的舒适享受,而且得和家人分离,说不定是永远的分离;但这位坚毅的女孩并没有因此退缩。她在后来说道:“从我决定要离开家去当修女开始,我就从未对自己所做的这个正确决定有所怀疑。那是上主的旨意,也是她的选择。”

这是一个惊人的决定,意味着一种巨大的牺牲,等于把自己完全交给了上帝。博杰舒是一个正常的女孩子,说实话,她也曾想幻想过自己成为新娘的样子,但现在,接受上帝的召唤压倒了一切愿望,她不愿再做一个平凡的女人,即使以后的生活充满甜蜜和温馨,她依然决定要加入修女会。

当然,这些想法都是她偷偷想的,她必须征得母亲和姐姐的同意,如果她们赞同她的想法,那会更加坚定她的信念。

那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傍晚,吃过晚饭后,她们坐一起闲聊着。正是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刻,太阳金色的余晖洒满了大地。博杰舒想了很久,最后她鼓起勇气向妈妈和姐姐说出了这个想法。她小心谨慎地说着,为了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她紧握着双手。说完这些话后,她垂下头停顿了一会,接着又抬起头,更加坚定地说:“我想加入劳莱德修女会,我要到印度去当修女。”

母亲耐心地倾听着,盯着自己的女儿,仿佛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她。然后,她走进了自己的房间,随手关上了门,这扇门一直关了24小时。很可能她在给自己用她常给艾格尼丝开的“万灵药”。她一定在圣母面前冥想反思了良久,一定哭泣过,尝试用眼泪缓解与爱女分离之痛。最后,她打开了门,走出房间,拥抱女儿,一遍遍地亲吻女儿,两个人都在哭泣。然后,母亲擦干女儿和自己脸上的眼泪,说,“孩子,把你的手递给我们的主耶稣,紧紧地追随他,只要你还一息尚存。要只为天主活着。圣母会帮你完成主耶稣的使命。”博杰舒从内心感谢母亲的支持和理解。但她觉得,必须征得拉撒的祝福才够完美。

随后,她给拉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告诉了哥哥她的决定。这时候的拉撒已经是阿尔巴尼亚的陆军中尉了。他从博杰舒寄给他的来信中得知她的决定。他一方面对博杰舒此举感到怀疑,一方面又感到失望,并告诉博杰舒这么做只会埋葬她自己、浪费自己的一生。艾格尼斯在给博杰舒的回信中措辞强烈地指出:“博杰舒,你认为自己是个要员,为拥有两百万子民的君主效力。我也同样是个要员,我是为全世界的君主效力。”

拉撒的一袭话,让博杰舒陷入了苦恼。她多么希望拉撒可以祝福她。但拉撒的反对并没有动摇她的信念。她给拉撒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哥哥,你仅仅为拥有两百万属民的国王服务,而我却侍奉整个世界的君王!你知道吗?”

之后博杰舒就由神父带领,来到郊外拜访劳莱德修女会斯科普里修道院的院长。虽然加入修女会要经过一系列的考核,但对博杰舒来说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她当场就被录取了。

这一年11月,博杰舒被安排到位于爱尔兰首都柏林附近的劳莱德修女总会做见习生。也就是说,博杰舒要离开她的亲人,离开她温暖的家,离开她成长的家乡了。

当离别的日子一天天地接近,博杰舒为了把家乡的记忆永远存留在脑海中,决定要对家乡的一切做离去前的最后一次巡礼。她到美丽的瓦达尔河畔做最后一次散步,流连地凝望起伏山丘上吃草的羊群,并前往教会,最后一次探视她的朋友们。她的朋友都为她即将离去感到难过,并举办了一场音乐演奏会为她送行。有些人还带了礼物要送给她,所有的人都对她的前途寄予无限的祝福。

终于到了她将启程前往爱尔兰都柏林的修道院的时候,她将到那里先研习英文。1928年9月25日,在母亲和姐姐的陪同之下,她们从斯科普里的北部启程前往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她要在那里登上另一班火车,继续她下一段的旅程。她忍不住掉泪向她挚爱的母亲和姐姐做最后的挥别。

很多年后,当记者问起特蕾莎姆姆的早年生活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我在12岁和18岁之间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去做修女,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18岁以后,我的想法变了,我发誓要遵从上主的安排,我要放弃家庭去修道。从那以后的50年来,我丝毫没有动摇过我的决心。我知道这是上主的旨意,是他的选择,不是我个人的选择。”

博杰舒在18岁的时候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影响了她的一生,也注定是要影响更多人的人生。很多年以后,特蕾莎姆姆描述她18岁那年对主的召唤的感受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走出去,把基督的生命带给更多的人。”她认为这是上主对她的第一次圣召。

特蕾莎苦修和见习

1928年11月29日,博杰舒来到了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附近的劳莱德修女会总会,这是她平生的第一次远行,从此她就开始了她侍奉基督的人生旅程。18岁的博杰舒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劳莱德修女会的大门,穿上了她梦寐以求的修女服。

初来乍到的博杰舒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个团体的生机盎然,事实上,这个团体就是那样。修道院是以红砖砌造、有白色木制窗扉的一栋简朴建筑物。修道院座落于一道庄严的栅门之后,在它的前院矗立着一尊圣母玛利亚展开双臂的塑像,意思像是在说:“欢迎回家。”

博杰舒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她的母语是阿尔巴尼亚语,她还能说流利的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可是去印度工作,就必须会说英语,因为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博杰舒既聪明又勤奋,她试着不去理会自己所处的环境而专心学习她所需要的语言。穿上罗雷多修女会会服,身着白袍、头披黑帽罩的博杰舒,把时间都花在学习英文上。很快,她就通过了考试。多年以后,特蕾莎姆姆的仁爱事业举世闻名的时候,一名都柏林的修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她很正常。”这已经算是对当时的博杰舒的最佳评论了。

天主教的修会里,修女们通常要经历备修、望会、初学、初愿和复愿等受训过程。不过6个月后,还没有完全适应劳莱德修道院生活的博杰舒就被派往印度分院见习了。

印度分院位于海拔2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是度假和疗养的好去处。在印度工作的英国人和孟加拉的贵族们常常来到这避暑和避瘴,他们在山下的豪华别墅里享受着英国贵族式的休闲生活。印度的商人也会在这条幽谷里做商务旅行,因为这里还有一条通往中国西藏的商道。而博杰舒就在这个宁静的雪山幽谷开始了她神圣的修道生活。见习期间,博杰舒要预习功课并接受考察。除了正式的精神修炼外,还要为以后的传道做准备。因此,这位年轻的见习修女花了两年时间学习孟加拉语和北印度语。这也是后来一家孟加拉语学校邀请她去任教的原因。

博杰舒后半生的旅程要开始了。院长和修女们聚集在教堂里为博杰舒的远行祈祷。博杰舒静静的跪在祭台前,接受院长的祝福,院长说:“你就要离开我们去印度的大吉岭初学了,你得取个新名字,表示和你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了,那么博杰舒,你想好了吗?”

博杰舒脑海里立马闪现了圣女小特蕾莎的形象,于是她抬起头对院长说:“特蕾莎,就叫特蕾莎吧。”小特蕾莎是传教士的主保圣女,也是博杰舒愿意用一生去追随的榜样。博杰舒认为自己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传教士,更希望自己能像圣女小特蕾莎一样,为了展示我主的爱而奋斗一生。于是,博杰舒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没错,我就叫特蕾莎。

院长微笑着,慈爱地说:“很好,这个名字很好,从此以后,你就是特蕾莎修女。”

博杰舒选择了圣女特蕾莎的名字,她立志她这一生都要以圣女特蕾莎为榜样。

小特蕾莎是法国里修加尔默罗圣衣会的隐修修女。小特蕾莎于1873年1月2日出生在一个非常虔敬的天主教家庭里,她的父母在婚前都曾立志修道,可惜事与愿违。于是他们把自己的5个女儿献给了基督:小特蕾莎是最小的女儿,她的4个姐姐都是修女,除了三姐莱奥尼在冈城往见会修道,大姐玛丽、二姐宝琳、四姐赛琳都是加尔默罗修院的修女。小特蕾莎从小就十分虔诚,9岁那年她的二姐蒙召进入加尔默罗修院,从那以后小特蕾莎就有了圣召的心愿。14岁那年,小特蕾莎随父亲前往罗马朝圣,小特蕾莎在觐见教皇良十三世的时候,竟然大胆地向教皇提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请求,她希望教会能准许她15岁的时候加入修会。教皇没有明确的表示接受,不过教会不允许她在21岁以前加入任何修会,尽管如此,小特蕾莎还是在15岁的时候如愿以偿的加入了圣母圣衣会。

小特蕾莎原来的名字是玛尔定·玛丽方济各特蕾莎,加入修会后,她立马为自己取了个新名字,叫做婴孩耶稣特蕾莎。

小特蕾莎在这座小小的修道院里做了一个专门为教士和传教士祈祷的隐修修女。9年后,年仅24岁的小特蕾莎因病去世,时间是1897年9月30日。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小特蕾莎生前平淡无闻,死后却举世闻名。1925年5月,也就是她去世的28年之后,罗马教廷隆重的宣布她为圣徒,因为之前罗马教廷曾收到20多万份申请书,那些申请人都急切的希望小特蕾莎能成为一名圣徒。并且在2年后,小特蕾莎又被钦定为普世传道主保。法国给予了她更高的荣誉,认为她是法兰西的第二保护者,与圣女贞德齐名。还有人称她是“原子核时代的光明”、“当代最伟大的圣女”、“当代最伟大的万灵神医”、“安慰天使”、“爱德圣师”,不过大多数人会亲切地叫她“圣女小特蕾莎”。1997年,小特蕾莎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罗马教会把她列入四大女圣师之一,还尊封她为最伟大的神修家之一,宣扬是她掀起了一场伟大的神修革命。就连她的父母也让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有追认他们为圣人的冲动。

小特蕾莎在世的时候谦称自己是“耶稣的小花朵”。那么这朵虔诚的小花,为什么生前平凡,死后却赢得了举世闻名的光荣呢?这个奥秘就在一本名为《灵心小史》的小书里(也被译为《一朵小白花》和《回忆录》)。这本自传是小特蕾莎重病后,他的院长(也就是小特蕾莎的二姐宝琳)命令她写的,这也是当时的加尔默罗修会的一个惯例,即修女去世后,她的生平和言行会被修会印成书面材料,赠送给其他的姊妹修会。

小特蕾莎去世一年后,这本自传出版了。第一版印了2000册,立马销售一空,于是很快被再出版,随后其他语言的译本也问世了,最后《灵心小史》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并被译成了60多种文字,读者也是数不胜数。更令人称赞的是,在出版一个世纪以后,这本自传依然排在各地宗教书籍的畅销榜首。

修女们完全出乎意料,她们没想到这本出自病床上的自传竟然会令所有的修女和修士感动,甚至感动了每一个读到了这本书的人,还能让读者们从那隽秀清纯的文字中领悟到了上主的慈爱与伟大,更令他们真实的感受到,小特蕾莎这朵默默无闻的小白花,在上主的仁慈里美丽的绽放。

教会称赞小特蕾莎的这本自传,创造了一条启迪世人的“神婴小道”,意思是说,人们要在灵性方面做一个幼小的婴儿,要把自己完完全全的交付给上主,全身心的依靠上主。追求灵性生活的人们认为,“婴孩之道”就是现代的灵修新径。

中国学者吴经熊先生甚至声称,这本薄薄的小书蕴含着儒、佛、道三教的精华。小特蕾莎身上有儒教的笃实、道家的超然,还有佛家的慈悲。这样的奇妙融合是怎样产生的呢?他说,因为耶稣就是道。古今中外一切真理都是道,都是耶稣。因为圣女与耶稣有着很深的渊源,自然地,她的一切言行动静就都是道了。

而小特蕾莎“道”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爱上帝,爱人类,进而爱“爱”本身。教会认为,是小特蕾莎的伟大启示让他们懂得要去做耶稣爱的祭品,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只是向上帝正义的献祭。吴经熊还说:“现代文明的所有不幸都是源于我们太爱科学,却爱的不科学。

年仅15岁的小特蕾莎就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爱,无所不能;最不可能的事,在爱的眼里,都是简单的、甘心的。事实上,我们的主看重的不是我们的行为是否伟大,也不是我们的行为是否艰辛,他只在乎我们的行为所体现的爱的热情。那么,我们将无所畏惧。假如我很富有,我是不会眼睁睁看着一个可怜的饥饿者而不给予我的财物的。同样,我获得了精神财富,我也不会眼睁睁看着那些即将坠入地狱的灵魂而不给予我的全部所有。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我都不会说:现在我要给我自己做点事情了。能忍受别人的任何缺点,对别人的软弱不加以责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感激效法,这才是真正的爱。我很清楚,爱就不要埋藏在心底,因为“人们都把灯放在灯台上,不会把灯点在斗里,这样可以使进来的人都能看见光亮”。这盏灯光就代表了爱,爱不能只分给我们所爱的人,它应该照满整个屋子,让人人都觉得愉悦。

小特蕾莎心甘情愿做爱的俘虏,于是她也获得了彻底地解放,她就像天空的鸟儿一样自由,没有什么能羁绊她的心态。她写道: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万一天父看不见我做的好事,我也不会因此而感到烦恼。我是这样的爱他,所以我会用我的爱和小小的克己牺牲,让天父快乐却不让他知道是我做的,因为天父一旦看见了,知道是我做的,他似乎就不得不奖励我了……我不想麻烦他。我希望没人注意到我;我甘愿被人踩在脚下,被人遗忘,就像一粒沙子。我把自己贡献给我最爱的主,希望主能在我的身上实现他神圣的意志,任何受造物都不能阻止它的奉行。

她还曾这样披露自己的心情:在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不断的呼叫“我渴”,这是耶稣临死前的呼叫,这呼叫点燃了我心中非常活泼的爱火,我愿意给可爱的耶稣解渴。如果我的玫瑰是从荆棘里摘得的,我还要歌唱,荆棘越长越锋利,那么,我的歌会越加优美。

有一次,一个修女告诉小特蕾莎,说别人都认为她从来没有经历过苦难,小特蕾莎微笑着指着一个盛满红色药水的玻璃杯说:“你看,不去品尝,别人或许以为它里面盛满的是最美味的饮料,事实上,它比我服过任何药物都要苦,而我的生命景象就是这样。在他人看来,那全是玫瑰色,他们以为我喝的是最美味的饮料,可是我知道,里面盛满了酸苦。虽然我说它是酸苦的,但是我不觉得悲伤,因为我懂得了在一切的辛酸里寻求喜乐。”

小特蕾莎身患重病之后,很多个夜晚都无法安睡。有一次,照顾她的修女劝慰她让她赶紧入睡,正在祈祷的小特蕾莎说:“我疼痛的厉害,我只能祈祷。”修女问她:“那么,你跟耶稣都说了些什么?”小特蕾莎说:“我什么也没有说,我只爱他。”

小特蕾莎在逝世的前几个月里,还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假如天父对我说:如果你现在死,你会获得很大的光荣;假如你活到80岁死,你获得的光荣将会很小,不过我更希望你能活到80岁。而我会怎样选择呢?我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告诉天父:我的主,我愿意80岁死,因为我不求自己光荣,只求你的喜乐。我唯一的快乐就是爱你,生或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小特蕾莎最后的几天里,姊妹们为了安慰她,就跟她谈论天上的恩宠与富乐,小特蕾莎却说:“吸引我的只有爱,不是天堂。爱上主,被上主所爱,再重返人间,使人热爱‘爱’。我预感到我的使命即将开始……我愿意用我在天堂享福的日子,来造福于人世间……不到天崩地裂,我绝不能休息。”

临终前,小特蕾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最后的4个字:信赖与爱。还说了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给无数后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启示:“我不会死亡,我正进入生命。”

小特蕾莎认为,痛苦就是幸福,下降也是上升,微小与伟大并存,温柔也就是刚强;在世是离乡,而离世则是大归,爱不可爱之人,才是真爱,没有喜乐,正是大喜乐。事实上,她的神婴小道,正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康庄大道。

教皇碧岳十世对小特蕾莎的评价是:她圣德的关键在于“在平凡的事物中”欣然地、慷慨地、坚持不懈地完成上帝对她的召唤。有一个神父说小特蕾莎一生平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碧岳十世赶紧回答道:这个小灵魂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她特别的淳朴。

确实是这样的,小特蕾莎的伟大就是因为她甘愿“小”,并且能“小”。她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是为主做事,哪怕是捡起一根针,那也是有价值的。”她还说:“万能的主真的赐予了我伟大的力量,其中最伟大的就是——使我感觉出自己的无能和渺小。”

小特蕾莎在平凡的生活中缔造成了伟大的圣人,她无时不在告知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平淡、琐碎,或者没有意义;无论我们觉得自己有多么渺小,我们依然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成为圣人。因为上帝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任何都不是平凡的,也不是没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独特的创造,然后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还爱于上帝。

小特蕾莎加入圣母圣衣会时的一句誓言就是“我的天职就是爱”。而这句誓言在若干年以后成了特蕾莎姆姆的行为准则,也成就了她仁爱一生的伟大。

在这本书后面的内容里,我们会看到特蕾莎姆姆是如何在自己的精神导师圣女小特蕾莎的指引下选择了渺小,并对耶稣呼喊“我渴”的回应,还有,特蕾莎姆姆是在用行动服侍穷人,活出上帝对世人的爱,她的一生都在完全的信赖与绝对的服从我们的上帝。不同之处就在于,特蕾莎姆姆更称得上是一个行动的爱者,因为她不仅是一个祈祷的爱者,她还采取了更加实际和更加现实的方式去爱世人和上帝。

盖恩夫人说过:爱是到达神之处的最佳捷径。而圣女小特蕾莎和特蕾莎姆姆恰好就是一样的,她们都选择了这一条最佳的捷径,这一条通往神之处的最佳捷径。

不久以后,特蕾莎姆姆就要起程去加尔各答,这是一座她挚爱了一生的城市,也是她侍奉基督的重要地方,在这个城市她开始了她的仁爱工作。

天主教的教规有这么一条,必须宣发两次誓愿,才能成为终生侍奉基督的修女。因为第一次是暂时的,第二次才是终生的誓愿。

1931年5月24日,特蕾莎姆姆在修会发了她的初愿。她的头和身体拜伏在地,发誓自己将永远守贫、守贞与服从。在一个和婚礼极为类似的仪式上,她穿上白衣、披上头纱,象征性地将自己许配给耶稣基督,成为一位修女,圣名“特蕾莎”。这意味着她两年的初学结束了。随后,她被派往加尔各答的恩特来社区的圣玛丽中学任教。

从大吉岭出发,向南旅行了400公里之后,特蕾莎姆姆终于达到了加尔各答。这是她从15岁起就朝思暮想的城市,她终于抵达了她梦想的城市,站在街头的她会有什么感触呢?恐怕只有悲惨,而且是非常悲惨。

街道上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匍匐着:有病重的,有残废的,有被抛弃的,有饥饿的,还有垂死的。虽然在几年前,特蕾莎姆姆在传教士那里听说过这里的情况,可是现在身临其境,她完全震惊了,这种感受和她听说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要把这种震撼付诸行动,谈何容易。年轻的特蕾莎姆姆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来做准备,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圣玛丽中学是一所著名的女子学校,是劳莱德修女会创办的,全校200多名学生都是孟加拉中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女,他们活泼而又健康。特蕾莎姆姆是孩子们的地理兼历史老师,同时她还开始学习印度语和孟加拉语。

特蕾莎姆姆经常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具有那些她希望在孩子们身上培养的品质——我们能给别人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吗?己之所无,难施于人:“没有人能给别人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特蕾莎姆姆每周都带孩子们看望那些穷人、病人和被家庭抛弃的人,尽可能地帮助这些不幸的人。特蕾莎姆姆亲切温和,还有一些幽默感和单纯的快乐,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同时,她天生的爱心和友善,又使她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修女们都说,她对每一个人都非常关心,对孩子则更是独有一套方法。

一天,一个男人来到她面前,背后背着一个包裹,里面伸出两个干树枝状的东西。仔细看才发现这是一个生命垂危的小男孩瘦得皮包骨头的双腿。他以为修女们不会收留这个孩子了,说,“如果你们不要他,我就把他扔在草堆里。他还可以填豺狼的肚子,不是吗?”这个小男孩双目已经完全失明。

满怀怜悯和慈爱之情,特蕾莎姆姆把那个孩子接过来抱在怀里,用围裙裹住。她心中突然畅快了许多,这种感觉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也许这是天主因她拯救了一个灵魂而给她的第一次奖励。

1944年,特蕾莎姆姆升任为校长。在她17年的教师生涯中,她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从一个普通的教师到教务部主任,再到校长,使她完整地修完了全部的管理课程,这也为她日后成功地创建和领导一个庞大的机构做好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不过修女都说,特蕾莎姆姆真正的才华和能力就在于她对人的友善和关爱,换句话说,她带领团队,依靠的不是管理,而是她的友爱。这些话确实有些道理,后来,特蕾莎姆姆在谈到社会问题的时候也说到:“现代人在制度里面迷失了。”难道不是吗?我们确实过于依赖制度,甚至远远超过我们对上帝和人类之爱的信赖。

在学校里,特蕾莎姆姆对每个人都很关心,而每个人又都回报她以同样的崇敬和爱戴。可是特蕾莎姆姆却不开心,她的不安与日俱增,她认为自己现在的境况实在有些事与愿违,她原本是希望为穷人服务的,可是现在她却始终都在为富人服务,她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上帝安排的吗。无数个夜晚,她一直都在无数次的这样问自己。她跪在祭台前祈祷,她对主倾诉说,她不能假装没看见那些匍匐在街边的穷人,也不能假装没看见他们身上成群的蚂蚁和被老鼠啃坏的肢体,她根本无法假装没看见这些。

决定走出修道院

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高墙内是鸟语花香,高贵体面;而高墙外则是混乱贫困,饥饿与疾病。

在一部讲述特蕾莎姆姆的电影里就曾出现过这样的镜头,那种高墙内外强烈的对比确实非常震撼人心。高墙内,宫殿般的修道院里,神父一袭红色道袍,他正在主持主日弥撒;唱诗班的女孩们一身洁白,宛如天使,她们清纯美妙的声音唱的正是优美的圣歌;歌声中,修女们开始排队受领圣体,也就是一些被祝福过的面饼,象征着耶稣的身体,寓意生命的粮食,表示她们正在与基督结合,这是一件圣事。

而高墙外,街道上的污水肆意的横流着;匍匐着的病人和垂死者遍地都是;孤苦无助的母亲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殴打声和痛苦的呻吟声不停地回响在耳边;还有一些饥寒交迫的穷人在排队等待施舍等等。

学校庄严雄伟的建筑和修院门外的肮脏污秽形成的强烈对比,触动了这位年轻修女的心。所以,舒适的修道院生活只会增加特蕾莎姆姆的不安。于是她请求院长允许她利用业余的时间去为可怜的穷人们服务。她说:“他们都是上帝亲爱的儿女,他们有权享受上帝的恩赐,我要把上帝的爱带给他们。”

院长同意了她的请求。于是特蕾莎姆姆带着她能找到的一些食物和药品,奔走在加尔各答的街头。她亲自为那些穷人包扎,给那些穷人分发食物,有时她只是和他们说说话,不过人们依然会被她那些简单的举动所感动。那些穷人们说,他们要求的不多,只要能够看到特蕾莎姆姆的微笑,还有她那闪烁着爱的双眼,他们就觉得很满足了。

事实上,那些可怜的人们太需要关爱与帮助了,可是他们觉得特蕾莎姆姆能这样做,他们已经很满足了,于是特蕾莎姆姆更加觉得自己能做的太少了。她发现在工作之余去看看那些可怜的人们还远远不够,她希望她给给予他们更大的帮助。奔走在街头和修道院之间,使得特蕾莎姆姆的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她内心的不安甚至常常使她彻夜不眠。

有一件事使特蕾莎姆姆对服务穷人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天,特蕾莎姆姆从街头带回来24个女孩,希望可以让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出乎意料的是,那些习惯在街头流浪的孩子居然全跑了,她们根本就过不惯修道院的生活。特蕾莎姆姆这才意识到,要想为穷人服务,就必须走出高墙,让自己也变成一个穷人,否则,这种服务只会给人们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的感觉,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不喜欢被施舍。

只是这一切还需要等待,等待上帝的指引和召唤。特蕾莎姆姆认为,这个神圣的工作,不是她的工作,而是上帝的工作,所以,她必须服从上帝的安排,等待上帝的指引。

虽然特蕾莎姆姆渴望走出修道院,置身于穷人之间为穷人服务,但是她也不会因此就否定了修道院的生活。在她看来,高墙内的潜心修道和高墙外的全心服务,都是在给耶稣解渴。

正在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使印度陷入了空前的饥荒,至少有500万人在这场饥荒中丧失了性命。

就在这个灾难的时刻,特蕾莎姆姆被升任为校长。这场严重的饥荒影响非常大,即使是高墙内的圣玛丽中学也不能幸免,就连学校的食物供应都成了一个大问题。食物的严重匮乏造成了食物有限的配给,大家都面临了饥饿的折磨,而作为校长的特蕾莎姆姆,就义不容辞的担当了这个解救全校师生的重任。

我们之前提到的印度教与回教徒之间的大暴乱就在此时发生了,而劳莱德修道院和圣玛丽中学就处在那场暴乱的中心地带。

那天下午,修女卡佩拉匆匆地找到特蕾莎姆姆,告诉她学校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食物补给了,现在厨房一粒米都没有。

特蕾莎姆姆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她跑到厨房问厨师:“真的什么食物都没有了吗?”

厨师也焦急地回答道: “是的,什么都没有,一粒米都没有。”

暴乱还在继续,可是特蕾莎姆姆不得不出去筹集粮食,学校可是有200个学生正在等待食物呢。

特蕾莎姆姆和卡佩拉修女匆匆地出门了。她们来到一家粮店门口,突然一群暴动的乱民挥舞着棍棒刀斧,叫嚣着,犹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来,特蕾莎姆姆吓得连忙拉着卡佩拉修女的手逃开了。幸亏有两个英国军官开车路过这里,他们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就问特蕾莎姆姆:“修女,你们在这做什么?”

特蕾莎姆姆说:“我们在筹集粮食。”

英国军官先是皱着眉头,然后大笑着说:“粮食?恐怕满大街只有秃鹫的粮食吧。”不过这两位军官还是帮特蕾莎姆姆弄到了两袋大米,并且还开车送她们回到了修道院。

刚离开暴乱的群众,途中又遇到成群结队的难民,他们围着车子追,期望能得到一些食物或帮助。他们伸出枯瘦的手,冲着车里喊道:“修女,求求你,你帮帮我吧!”还有一个妇女举着自己奄奄一息的孩子,朝姆姆喊道:“求您给我一点米,救救我的孩子吧,修女!”

面前的景象使特蕾莎姆姆痛苦万分,更让她惭愧。她天性敏感善良,有一颗最柔软而又最容易受伤的心。她想到自己当初做修女的初衷和现在的无能为力,她几乎要崩溃了,最后她只能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脸。

为了开辟一条回去的路,英国军官不得不频频向空中开枪,这样才使特蕾莎姆姆顺利地回到了修道院。

刚回到修道院,一个在暴乱中受伤的青年人突然从修道院的高墙上跌了下来,他满身鲜血的倒在草地上。草地上正在活动的女孩们吓得尖叫着跑回了教室,特蕾莎姆姆赶紧叫人帮忙把青年抬到了医务室。她那颗柔软的心又一次被刺伤了,她痛苦地闭上眼睛,大声地喊道:“我是一个地理老师啊。”

可能就是在这一刻,特蕾莎姆姆领悟到了“爱,直到成伤”的涵义。

特蕾莎姆姆也不是天生就很坚强,她曾经也跟我们一样,不敢正视鲜血、伤口,和那些贫病交迫的身体,以及这个世界的丑陋与黑暗。但是后来就变了,她变成了一个身体不强壮但是精力旺盛的行动者,一个依然容易受伤但是具有非凡意志力的领导者,一个生物体与伟大灵魂的结合体。

那么,她是如何变得如此了不起的呢?

是祈祷,是祈祷帮助她达到了这种境界。在这条圣洁的旅行中,她依靠的只有——上帝和我自己,也就是上帝的恩宠和我自己的意志。

对现代的任何信仰者来说,这都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特蕾莎姆姆在生前就被很多人称为“活圣人”,估计就是跟她的这种境界有关。而这种境界恰恰又是现代社会非常赞美的品质,也是现代人极度需要的品质。

青年人血流不止,特蕾莎姆姆用力的按压他的伤口,好不容易才把血给止住了。

晚饭时间到了,可是特蕾莎姆姆丝毫也吃不下。她下意识地走进了教堂,她坐在第一排的中间位置,准备开始祈祷了。

这时,神父进来了,他对姆姆说:“我就知道你会在这,可以跟你谈一谈吗?”

神父继续说:“听卡佩拉说,你们刚才的经历很不愉快。”

特蕾莎姆姆回答道:“不仅是不愉快,我更觉得羞愧。”

神父说:“你是为了正当的理由出去的,有什么羞愧?”

特蕾莎姆姆说:“你知道吗?我看到了很多饥饿的孩子,可是我却没有帮助他们。”

神父安慰她说:“你去筹集粮食并不是为了你自己,你是为了我们学校的孩子啊!”

特蕾莎姆姆问道:“神父,难道外面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吗?何况他们比我们更饥饿。”

神父说:“可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照顾修道院的孩子啊。”

特蕾莎姆姆很伤心,她悲伤地问神父:“为什么上帝只要我们关心学校的孩子,对外面的孩子却视而不见?上帝肯定也在关心外面的人们吧?”

神父沉默了一会儿,他说:“现在我们的压力都很大,我和院长一致认为,你应该提前退隐一段时间,你需要在静思中重新找回工作的喜悦。”

特蕾莎姆姆沉思了片刻,点点头表示接受了。然后她去看望孩子们。在她临走前,一名女学生跑过来告诉她:“有几个大点的女孩说我们最好不要照顾受伤的回教徒,他们是暴力的起源。”

特蕾莎姆姆和蔼的摸着女学生的脸,坚定地说:“我们只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是回教徒,还是印度教徒,每个人在上帝看来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同一双慈爱的手创造的。你必须永远记住这一点。”“爱是没有界限的”,这是特蕾莎姆姆思想的核心,是她毕生坚持的立场和原则,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她的精神指导。特蕾莎姆姆坚持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他的信仰是什么,或者他有没有信仰。假如你只爱你的亲朋好友,只爱那些和你具有同一信仰,或者同一阶级的人,那你的爱算不得什么。

二、立志救助穷人

用心感受神的呼唤

1946年9月10日,星期二。这一天,是特蕾莎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那天,她乘火车从加尔各答去大吉岭静修。她坐的是三等舱。夜幕降临后,她开始诵读玫瑰经,安静地和圣母交谈。

过了一会儿,她拿出圣经,轻轻打开。她看的是《马太福音》的第二十五章;她是从第三十一节开始阅读的。特蕾莎如是描述了当时情景:“我觉得〈圣经〉里的每句话都清晰无比地印在了内心深处,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奇特感觉。你知道扫罗的故事。当他正骑马行在从耶路撒冷到大马士革的路上时,天空出现一束闪电般的光;那束光拦在他前面并把他从马上掀下了,强迫他听主的训示。我是被马太福音的光辉所阻止,不自觉地听到主的声音。”

火车疾速行驶着,发出一声长鸣。她接着读下去:当人子像国王般降临时,众天使陪伴着他。他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开来,就像牧羊人分别绵羊和山羊。正义的人在右边,剩下的在左边。接着,王对他右边的人说:“来吧,你们这些蒙我父赐福的!接受这自创始以来就为你们准备的王国。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是陌生人,你们留我住,我赤身裸体,你们给我衣服;我病了,你们照顾我,我在监狱里,你们来探望我。”正义的人就问他:“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过你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裸体,给你穿?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在监里,看望过你?”王答道,“我告诉你们,你们无论何时为我们任何一个兄弟姐妹行过这些善事,就是对我行了善事!”然后,他对左边的人说,“离开我,你们这些被神诅咒的!到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准备的永不熄灭的烈火中去!我饿了,但你们不愿意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却不愿意欢迎我,赤身裸体,你们却不给我穿;我病了,在狱中,但是你们却不来照顾我。”于是,他们就问,“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客旅,或赤身,或病了或在狱中,而没有帮助你呢?”王答道,“我告诉你们,你们无论何时拒绝帮助哪怕最不重要的人,就是拒绝帮助我。”于是,这些人永远受罚,而正义的人得到永生。

她从来没有忘记过加尔各答人们的苦难,一想到这些她的心就久久难以平静。特蕾莎修女已经意识到了贫穷、病残和被家庭、社会遗弃的人的悲惨境遇,意识到那些倒在路边、奄奄一息的穷人是多么值得同情。1942至1943年孟加拉发生的大饥荒更加令人万分揪心。当她听到亨利神父对孟加拉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的描述时禁不住潸然泪下,她曾经从修道院的窗户向外望去,似乎满目饥荒遍野。她喊道:“可怜的人啊!他们世代受穷受苦!他们靠在大街上捡食剩菜剩饭为生!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由于患了肺结核又得不到照顾而咳血至死!他们由于财产被剥夺、破产和生病而死在路边,像被遗弃的动物!他们蜷缩在人行道边,污秽不堪,终日被蚂蚁、蝇蛆和老鼠叮咬,只能眼睁睁地等死!随着列车的颠簸摇摆,一幕幕揪心的景象涌向她心头,她的良心在嘶鸣:亲爱的,难道你没有看到耶稣基督在这些不幸的生命中受苦吗?你难道就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吗?亲爱的,你要在每个不幸的人身上找到耶稣基督。你必须爱耶稣,侍奉耶稣,照顾耶稣。永远不要忘记耶稣的声音,‘你们无论何时为我们任何一个兄弟姐妹行过这些善事,就算是为我行了善事!’”

她合上圣经,陷入沉思,专心祈祷起来。这时,她清晰地听到主的声音。

这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隐退。因为特蕾莎姆姆在这一天听到了上帝对她的召唤,所以,后来,这一天被称为“灵感日”,而这次召唤被称为“圣召中的圣召”。

这天早晨,特蕾莎姆姆在卡佩拉修女的陪同下来到了加尔各答的火车站。火车站内非常拥挤,乞丐四处可见。特蕾莎姆姆穿过人群,走到一等车厢门口,突然她听到一个声音,忽远忽近,仿佛就在耳畔,这个声音一直在说:“我很渴,我很渴。”

特蕾莎姆姆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她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身形枯瘦的老人站在人群中,正向她伸出了一只手,虚弱的声音喊着:“我很渴,我很渴。”神情特别悲戚。

特蕾莎姆姆心中一悸,胸口就像被重重地挨了一击,她痛苦的站在那里,仿佛没有了知觉。直到卡佩拉修女跑过来催促她上车,她才缓过神来。眼看火车就要开了,特蕾莎姆姆赶紧扔给那个老人一枚铜板,可是就在老人弯腰去拣铜板的瞬间,一个男孩突然蹿过来把铜板抢走了。

火车开动了,特蕾莎姆姆站在火车门口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人在不停的向他呼喊:“我很渴,我很渴。”老人的身体还在艰难的朝着火车的方向挪动了几下。

火车顺着喜马拉雅山蜿蜒前行,特蕾莎姆姆坐在整洁的一等车厢里,她看着窗外缓缓退去的山岭和树木,心中痛楚至极,她想到了那个老人,还有这个世界的现状,特别是想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更是心如刀割般的疼痛。

火车在一个小站歇息了,她发现三等车厢的门口,一群衣衫褴褛的穷人正在拼命地往车上挤。于是她那颗柔软的心又敏感了,她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我们不都是上帝的子民吗?她边想边往外走,不知不觉中竟然走进了三等车厢,她呆呆地站在那里。修女卡佩拉看到了特蕾莎姆姆的这一举止,赶紧跑过来把她拉走了。

就快要到达美丽的大吉岭了,卡佩拉修女满怀憧憬地说:“主啊,我仿佛听到了山泉的叮咚声,它是那么清澈,那么悦耳。对了,还有山上的水果,肯定要比加尔各答的甜多了。”

可是特蕾莎姆姆无心幻想那些清泉甘果,她的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在呼喊她“我很渴,我很渴”,这个哀求声仿佛具有无穷的力量,充斥着她的整个身体,她觉得很沉重,很难释怀。

突然,一个启示犹如一轮明月一般倏的在她的心中升起,她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上帝对她的召唤吗?

上帝化身为一个悲苦的老人向她求救,不就是要她置身于穷人当中为穷人服务吗?还希望她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因为服务于穷人就是侍奉基督。而那些悲伤的人、贫困的人、饥饿的人不就是基督苦难的化身吗?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其实就是没有看到正在为人类受苦的上主。

至于特蕾莎姆姆为什么会把一个穷困老人的呼喊当做是主的呼喊,可能在《约翰福音》的记载里可以找到答案,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耶稣知道所有事情都完成了,为了应验经书上的话,他会说“我渴”。

于是特蕾莎姆姆认为,“我渴”就是耶稣代替所有的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呼喊。渴就代表着需求,是身体的需求,更是精神的需求,它意味着人在经历苦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人类的爱与关怀。

所以,我们会在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宪章里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使耶稣在十字架上对灵魂之爱的无尽渴望得到满足。”“我们要在受难者之中侍奉耶稣,我们照顾他,给他喂食,给他衣服,探望他。”并且在仁爱传教会为穷人服务的处所里,特蕾莎姆姆都要挂上一张耶稣受难像,还要在画像的上方清晰的写上两个大字“我渴”。

特蕾莎姆姆认为,基督教徒就得时刻聆听这个“我渴”的声音,而且要在每个苦难者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存在。特蕾莎姆姆觉得豁然开朗,这个突然的领悟让她觉得上帝的召唤终于降临了。耶稣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流落他乡,你们要收留我;我衣衫褴褛,你们要给我穿;我患病了,你们照顾我;我坐牢,你们要探望我。”耶稣还说:“你们帮我的最微小的兄弟做事,你们就是在帮我做事。”

那么,谁在忍受饥饿?谁在流落他乡?谁在赤身裸体?谁在患病?谁在坐牢?谁是最微小的兄弟?那不就是穷人中的穷人,被人称作是“不可触摸者”的贱民吗?不然还会是谁?当然这都是,只不过特蕾莎姆姆的定义更广泛而已,她认为贫穷还有这些涵义:

饥饿不单指食物,还包括对爱的渴求;赤身不单指没有衣服,还包括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流落他乡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地,还包括受到排斥和抛弃。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问题除了贫穷和饥饿,还包括孤独与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它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这个启示成了特蕾莎姆姆以及整个仁爱传教修女会力量的源泉。任何为不幸者的服务,就是为耶稣服务。如果不是为耶稣做事,那么它将毫无价值。而修女和修士与社会工作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他们都是在为穷人服务,但是修女和修士服务穷人的目的是——服侍基督。

而日后仁爱传教修女会传教工作的根本就在于,借着挚爱与仁慈的行为,以微笑分担穷人的苦难与痛楚。于是,这种沉浸在喜悦中的受苦,不再是一种自我牺牲,而是一种巨大的收获,这是来自上帝的巨大馈赠。

爱人,是我们爱上帝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一条可以抵达上帝的路。特蕾莎姆姆说:“假如你连天天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么,你怎么再去爱一个你根本看不见的主呢?”

立志为天下穷人服务

大吉岭的静修结束后,特蕾莎修女回到了加尔各答,内心深处仍然回荡着那天在火车上收到的天主的召唤。

特蕾莎姆姆终于想通了,她再一次回到加尔各答之后,立即就去拜见神父。她对神父说:“我已经决定了,因为主已经告诉我了。”

神父回答:“是的,我们的感受主都知道。”

特蕾莎姆姆赶紧解释道:“不,我不是那个意思,神父,主是告诉我了,不过他是借助一个乞丐的口告诉我的。我清楚地听到了他的旨意,他说‘我很渴’。”

神父担心的看着特蕾莎姆姆,问道:“你确定你听到的就是主的声音吗?”

特蕾莎姆姆回答道:“是的,我确定。我13岁的时候主就召唤过我,现在他又在召唤我,他要到穷人中去,去帮助那些最贫困的人。”

神父说: “可是你已经是一个退隐的修女,你不能到外面去。”

特蕾莎姆姆正视着神父,用坚定的语气说:“神父,这是主对我的召唤,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召唤,甘地曾经对印度教徒说过:如果你想帮助他们,你就必须站在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工作。那么,我们现在天天呆在修道院里面,还怎么去帮助他们?”

神父严肃地说:“难道你不打算做修女了?”

特蕾莎姆姆赶紧回答道:“不,不会的,绝对不可能。教会是我的家,是我的生命,我只是在请求让我出去工作。”

神父这才明白了特蕾莎姆姆的意思,他不置可否的问:“你的意思是,你想继续保持修女身份,却要住在修道院外?”

特蕾莎姆姆点了点头,回答:“是的,为了服务于穷人,我必须住在外面,我要住在穷人中间,否则,我其实就是在背弃我的信仰。”

神父虽然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他还是答应了特蕾莎姆姆的请求。他表示自己会去和院长商量,然后向加尔各答的主教汇报,并希望主能够帮她取得梵蒂冈的许可。

天主教是一个超国家的全球性的组织,教皇是教会的首脑,教皇和他的教廷常驻在意大利罗马的梵蒂冈,梵蒂冈不仅是全球天主教的中心,它本身还享有国际承认的独立主权,有权与各国互换外交使节。

所以,天主教有着严格的教规和教会法,也因此,一个修女要住在修道院外,并在修道院外工作,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她获得了梵蒂冈的批准,否则她只能放弃做修女。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教会,它会以全球各个区域为单位设置相应的教区。教区是主管地区教务的行政单位,教区的领导者叫做主教。

所以神父和院长必须先去加尔各答的大主教那里,汇报特蕾莎姆姆这一不合常理的请求。

主教事先知道了有关特蕾莎姆姆的事,他早早地就在会客厅等候着神父和院长的到来。

主教先开口了,他说:“我听说一位修女中暑了,然后思想有些错乱。”

神父恭敬的回答道:“为此我们也很不安,但是特蕾莎修女正在重建信心,她说是主在召唤她,是主希望她走进贫民窟。”

院长马上说话了:“我确信特蕾莎修女是真诚的,可能事情的复杂性她还没考虑到。她放弃一切走出去,肯定会影响到整个修道院。”

神父连忙解释道:“她只是想申请特别批准,希望能允许她走出去,但是她依然会贯彻她在修道院的誓言。”

院长脸一沉,说:“这不是一个性质。劳莱德修女会的修女可一直都是出世隐居的,可是现在她居然说她听到了耶稣的声音,她要走出修道院。”

神父辩解道:“她的说辞很坚定,她说她在苦难者的脸上看到了耶稣的容颜,他们都是主的苦难化身。”

院长反驳道:“一个校长居然说她看到了异象,听到了虚无的声音,那么她的学生会怎么想?”

主教连忙点点头,说:“这件事得保密,不许说出去。”

神父说:“那么,我们该怎么回复特蕾莎修女呢?”

主教说:“不说,什么也不说。”

神父迷惑地说:“可是……”

主教连忙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说:“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上一次有人也提出了这样的请求,我劝她仔细想清楚,一年后她就坐在你坐的那张椅子上说,感谢我,幸亏我没当真。”

神父连忙解释说:“可是特蕾莎修女不是那样的,她绝对是认真的。”

主教说:“行,那么你告诉她,如果一年后她还愿意的话,叫她写信给我。在这之前,谁也不许再提及此事。”

不到一年的时间,特蕾莎姆姆就忍不住了,她给主教写了第二封信,她更真诚地提出了她的请求。主教一定觉得难以想象,可是这时的特蕾莎姆姆已经无法放弃了,因为那个乞丐老人的身影在她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他的呼喊也不绝于耳,这使得特蕾莎姆姆没有片刻的安宁。

1947年8月,印度独立了,为了庆祝印度独立日,劳莱德修道院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典礼。

庆典还在进行,神父就迫不及待地告诉特蕾莎姆姆,说:“大主教同意把你的信交到罗马,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必须申请还俗。”

特蕾莎姆姆非常吃惊地说:“这不就意味着要我脱离修道院吗?”

神女说:“是的,否则大主教是不会考虑你的请求的。你只能以世俗女子的身份走出去,而绝不是修女的身份。”

特蕾莎姆姆激动不已,她喊道:“我做了17年的修女,我接受不了还俗的生活。”

神父劝道:“那你就得放弃你的不合常理的请求。”

特蕾莎姆姆太激动了,她竟然执拗地说:“无论如何,我是不会离开劳莱德修道院的,而且我也不会放弃我的想法。”

神父看着倔强的特蕾莎姆姆,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太冒险了,很可能你将再也回不到修道院了。”

特蕾莎姆姆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她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上帝的安排,不是我个人的计划,我会继续写信的。”

在那个时期,要获得教会的特许批准还得需要办理很多手续,所以这是个漫长的等待。还好特蕾莎姆姆得到了一个使她安慰的荣誉——她成了印度公民,这也是她非常自豪的一个荣誉。后来特蕾莎姆姆还经常说:“我属于这个世界,服务于全世界的穷人是我的职责,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个印度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特蕾莎姆姆永远穿着那件印度式的白色长袍。

梵蒂冈那边杳无音信,特蕾莎姆姆的信心和勇气又遭遇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有一天,特蕾莎姆姆带着学生出去作信心郊游,在回学校的路上,他们看到街边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老妇人,老妇人病入膏肓了,以至于老鼠和蟑螂在啃咬她她都没感觉。女学生们看到这种情景,吓得都躲到特蕾莎姆姆的身后去了。事实上,特蕾莎姆姆也害怕,只是她知道上帝会帮助她而已。

当时街道旁边来来往往的都是穷人,特蕾莎姆姆对着他们喊道:“这个老人需要马上送进医院,你们没看见吗?”可是没人回应她,人们反而会惊讶地看着她,就像看见一个怪物。事实上,在路人看来,这些天天都发生的疾病与死亡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特蕾莎姆姆蹲下身来,摸了摸老妇人的脸,老妇人才缓缓地睁开了一只眼睛,她虚弱的乞求道:“帮帮我。”

特蕾莎姆姆立马告诉她:“我会帮你的,你放心。”

随后特蕾莎姆姆找人借了辆手推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附近的免费医院。可是医院拒绝接受,医生也坦白地告诉她,医院实在是太拥挤了,根本没有空间,而且用珍贵的资源去救一个垂死者,简直就是一种浪费。

对于加尔各答街边的穷人来说,患病相当于宣布了死亡的到来。因为医药费太高了,他们根本就无力支付。尽管有政府开办的免费医院,可是医院从来都是爆满,根本容不下那么多的病人。而且那些医院的设施往往也非常简单,通常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而医生的最大愿望就是,不要再接收病人。

面对这种情形,特蕾莎姆姆对医生说:“她也是人啊。”

医生无可奈何地说:“可是我们无能为力。”

特蕾莎姆姆几近哀求地说:“她也是上帝的子民啊。”

医生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可是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你看看,医院的哪个角落没有在等候的病人。”

特蕾莎姆姆焦急地说:“那她怎么办?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她死?”

医生耸了耸肩膀,说:“去别的医院看看吧,我也不知道。”说完就走了。

车主也不耐烦了,他拒绝再借车给特蕾莎姆姆,他也走了。

特蕾莎姆姆很难过,但是她不会责怪他们,在她看来,责怪他人就是不爱的表现。因为耶稣说过:“你们不要论断他人,不然你们也会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上帝就会怎样审断你;你们用的什么器具去论断,上帝也会用同样的器具去论断你。你为什么只看得到兄弟眼中的刺,却想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呢?”

这时,天气突然变了,雷声阵阵,看来是要有暴风雨了。特蕾莎姆姆赶紧叫学生们回学校,自己则二话不说的抱起了老人。要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肮脏的老人,她满身污垢,还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而且是一个垂死的老人。抱起这样一个老人,得需要多大的爱心和勇气啊!

暴雨淅沥哗啦的下起来了,特蕾莎姆姆把老人抱在怀里,轻轻地抚慰着她,嘴里还不停地说:“没事的,没事的,不要怕哈。”那情形就像慈爱的母亲在抚慰怀里的婴儿。

值班的护士好几次走过来催促她快走开,因为她这样实在是阻碍了医院其他人的通行。但是特蕾莎姆姆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呆在那里。后来,医院终于被感动了,他们收下了这个垂危的病人。

特蕾莎姆姆这才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母亲说:“做善事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躁。”

特蕾莎姆姆返回修道院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她一路走啊走啊,居然迷路了,她闯进了一条狭窄而又混乱的小巷子。然后不断地有人把脏兮兮的手伸在她面前,粗暴地说:“给我钱,给我钱。”“给我食物,给我食物。”

特蕾莎姆姆非常害怕,于是她加快了脚步,突然有人拽住了她,恶狠狠地说:“修女,跑那么快做什么?难道你身上有什么东西?”

修女们在修道院里过着集体的生活,即便是修道院很富有,修女们也绝不可能很富有,因为修女是没有个人财产的,除了几件日用品。修女们必须遵守教会的三大绝愿:绝财,绝色,绝意。

幸亏圣玛丽中学的工人哈瑞及时赶来了,特蕾莎姆姆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哈瑞关切地问道:“校长,您还好吧?”

特蕾莎姆姆叹了一口气说:“我还好,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糟糕。”

这样看来,一个长期生活在高墙内的修女试图走出去,去接触社会,去工作的话,绝非一件简单的事啊。

哈瑞说:“校长,算你幸运,他们都是些……”“不,哈瑞,他们只是太穷了而已。”特蕾莎姆姆立马打断了哈瑞的话,她知道哈瑞想说什么,特蕾莎姆姆继续说:“实际上,是我不习惯他们,习惯就好了。”

这一天的事让特蕾莎姆姆对走出去有了新的认识,要想走出去,为那些最贫困的穷人服务,确实不容易,只有爱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非比寻常的耐心、勇气和意志力,以及对贫困的深入了解与接纳。

特蕾莎姆姆还在这一天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尽管第一所临终关怀院直到1952年8月份才成立。可是就在特蕾莎姆姆抱起这个老妇人的那一瞬间,这个伟大的想法就在她心中萌生了。

那真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教皇比约十二世的批准终于寄到了劳莱德修道院,具体时间是1948年4月12日。

清晨,特蕾莎姆姆来到了教堂门口,因为做弥撒的时间到了。神父和颜悦色地举着一封信走到了特蕾莎姆姆身边,他说:“看,你的请求有回音了,你不介意的话,我帮你拆开。”

试想一下特蕾莎姆姆的神情,一定是特别地急切,不过她却说:“让我先祈祷吧,神父。”

神父说:“好的,因为他们要是接受你的请求,这将会是你做修女的最后一次做弥撒了。”

两个小时后,弥撒结束了。教堂里只剩下神父和特蕾莎姆姆,特蕾莎姆姆说:“神父,你帮我拆开吧,无论主做什么决定,我都会接受的。我是他的子民,难道我还能跟他讲条件吗?”

神父拆开了信,只看了几眼,他就惊讶地喊道:“哦,天啦,这简直是个奇迹,我主彰显了他的旨意,你被批准特例观察一年。”

也就是说,特蕾莎姆姆可以以修女的身份走出去,离开劳莱德修道院一年,并且她修女的身份将得到保留。

神父有些迷惑,他说:“为什么是这样?事实上,我把你的请求改成了还俗啊,这太意外了。”

特蕾莎姆姆也很开心,不过她不会觉得惊讶。因为她一直都在祈祷,就连刚才她也在祈祷,她预感到,神会聆听到她的祷告的。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她丝毫没有怀疑过,这种坚定就来源于她对神的完全信任。

特蕾莎姆姆郑重地接过信件,然后就跪在祭台前,做了个虔诚的感恩祈祷。

我们敬爱的特蕾莎姆姆一生都过着感恩的生活。神的名字是应该被赞美的,更是应该被感激的。

接着,神父递给了特蕾莎姆姆一个笔记本,说:“这是主教送给你的,希望你用这个笔记本记下你所有的经历,那将具有不同凡响地意义。”

神父又说:“如果你准备帮助加尔各答的穷人,让主教帮你推荐总督,或许能给你不少帮助。”

姆姆连忙说:“不,那就不必了。”

神父眉头一皱,说:“那你打算怎么做?”

特蕾莎姆姆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必须先走出去。”

神父说:“不管怎样,我们都是爱你的,你要记住,我们随时欢迎你的回来,修道院的大门将始终为你敞开着,当然,我们也会为你祈祷,祈祷你能成功。”

特蕾莎姆姆感动极了,她控制不住地哭了。尽管满脸泪水,但她还是面带笑容地说:“神父,假如这是上帝的工作,我一定会成功的;假如这只是我个人的工作,那失败也是毫无疑问的。”她的语气是那么的坚定和不容置疑。

那天下午特蕾莎姆姆的学生为她举行了一个告别会,事实上,这是个伤感的告别会。许多年以后,一个修女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回忆道:“我们一直在唱歌,唱的是孟加拉歌曲,很美丽,也很伤感,充满了离情别意。孩子们簇拥着她,送给她礼物,她们一边流泪一边唱歌,实际上,几乎所有人都哭了。后来,她跑进教堂,然后就彻底消失了,我们再也没见过她,她就这样一声不响地走了。”

特蕾莎姆姆自己也没有想到,漫长的等待过去了,接下来的居然是难舍的分离。我想她也只能悄悄地离开,不然面对这样一群深爱着她的学生,她怎么能够迈得开自己的脚步呢?如果不是靠着上帝的坚定信念,恐怕她现在还在修道院里面。

当特蕾莎姆姆走出修道院的大门时,教堂的钟声响了。这是她听了17年的声音,忽然,她觉得这个声音不是来自教堂,而是来自天国,这是上帝的祝福。于是她更加坚定了信念,她相信上帝是不会让她失望的,尽管她现在一无所有,但是上帝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因为主曾经说过:“你们祈求,我就给你们;你们寻找,我就给你们答案;你们叩门,我会为你们开门。”所以,有了上帝,就有了一切。

这一天是1948年4月12日。这一年,特蕾莎姆姆38岁。

为服务穷人速学技术

1948年8月18日,修道院的门在特蕾莎身后永远地闭上了。她平生第一次感到她自己就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四处漂流的一条小船。没人支持她,她没有藏身之所,没有钱,没有工作,无依无靠。她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孤儿的痛苦。她眼含泪水对耶稣基督说,“主啊,除了你,没人支持我。我信你的召唤。千万别丢下我。”主的话在她脑海里显现,“我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的信念大如芥子,你们就可以命令这座山说,‘到那边去’,然后它就会挪走。你们将无所不能。”(《马太福音》17:20)

1948年12月21日,特蕾莎修女终于走上加尔各答的街头,展开她的工作。她身上只带了一份午餐就前往贫民区,没有携带一分钱、没有同伴,甚至脑中没有任何行动的计划。这位38岁的修女此时已放弃了所有物质享受,甚至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了。

特蕾莎姆姆知道,要服务于穷人,必要的医药和护理方面的知识一定得掌握。于是出了修道院,特蕾莎姆姆就直奔巴特那。

巴特那位于加尔各答北部偏西的恒河边上,大约与加尔各答相距500公里。美国医疗传教会在这里开设了一所由修女打理的圣家医院,这个医院在整个印度享有极好的口碑和声誉。

当时这家医院的院长热情地接待了特蕾莎姆姆。听完了特蕾莎姆姆来这的目的,院长十分诚恳地告诉特蕾莎姆姆:“我得提醒你,要学完所有的课程至少得花费两年的时间。”

特蕾莎姆姆一听这话就开始急了,她央求道:“两年,两年后,我岂不是成了个老太婆,我需要一种速成的方法,就像我坐火车来这一样快。”

院长笑了,他发现这个身材瘦小的修女和自己的性情很相似,他曾经也为了开一所医务所,搞得梵蒂冈上下不得安宁。院长说:“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所谓的速成方法我这里确实没有,当然,无论如何,我会尽量为你提供方便的。”

接下来特蕾莎姆姆自创了一种速成的方法:尽量减少睡眠的时间,如果别人学习8小时,自己就学16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

于是特蕾莎姆姆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原本需要花2年时间才能学会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对结核病和麻风病的护理,妇幼保健和助产技能,还有一些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不过,其中也有一点小误会。特蕾莎姆姆因为饮食的原因,与医院的修女们发生了矛盾和争执。医院提供的食物还算丰富,可是特蕾莎姆姆只吃米饭和盐,她还说:“我,还有和我一起工作的人,我们都必须只吃米饭和盐。因为穷人的基本食物就是这样,我们必须和穷人一样。”

特蕾莎姆姆的做法遭到了修女们强烈的反对,但是特蕾莎姆姆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直到有一天神父出面干预了,特蕾莎姆姆才改变了一些,不过她也只是选择了一小部分她认为恰当的食物。

特蕾莎姆姆虽然被人尊称为“圣人”,但在某些方面,她其实很顽固。不过这使得她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平常人。也因此,我们会更加尊敬她。

特蕾莎姆姆的妥协只是暂时的,实际上,在她以后的大半生里,她一直都是只吃简单的食物,而她的追随者也是如此。特蕾莎姆姆经常这样说:“你不过贫苦者的生活,那么,你根本就无法体会他们的感受,自然也就无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说食物不好吃,我们会说我们也在吃;如果他们说炎热难当,那么我们也是一样;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不穿鞋;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是。所以,我们只有与他们一致,才会提升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过生活,那么,他们的心灵之门将会向我们敞开。”

学完了这些医药与护理知识,特蕾莎姆姆就要离开巴特那回到加尔各答了。因为特蕾莎姆姆经常说:“穷人是伟大的,穷人是可爱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跟读者们分享一下特蕾莎姆姆走出去和穷人相处的故事。

特蕾莎姆姆一回到加尔各答就进入一个叫摩提吉的贫民窟,她要跟那里的穷人一起生活。我建议大家带着一颗怜悯和感恩的心来读这些故事,那样应该能使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特蕾莎姆姆所说的那种伟大与可爱,也就更加明白特蕾莎姆姆这个论断的真实性。

有一天,特蕾莎姆姆在街上发现了4个流浪的人,其中一个看起来非常糟糕。特蕾莎姆姆就对跟随他的修女说:“你们去看护那3个人,我去照顾那个最严重的。”

药物对这个严重的贫苦者已经没有作用了,特蕾莎姆姆只能用心去呵护她,让她感受到主对她的爱。特蕾莎姆姆小心地把他扶到床上,又帮她整理好衣服,还握着她的手,抚摸着她的头发和脸庞。就在这时,贫苦者笑了,笑得非常明媚灿烂,也很满足。她临死前,紧紧地握住特蕾莎姆姆的手,满怀感激地说了声“谢谢你”,然后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特蕾莎姆姆的内心又一次被震撼了,她说:“看着她安详的面容,我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我是她,我会怎么说呢?或许我会说,我好饿,我很痛,我好冷之类的抱怨的话。可是这个女人没有,她只是对我微笑,还说感激的话,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爱,在她身上,我学会了很多。”

还有一次,特蕾莎姆姆和修女们从阴沟里救出了一个贫困者,这个可怜的人半个身体被蛆虫吃掉了,看着非常恐怖,真的令人揪心。但是特蕾莎姆姆和修女们还是把他带回了救济所,给他清洗,安慰他。不久这个人就死了,他在临死前欣慰地说:“我像个畜生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是你们却让我在临死前享受了一回天使的待遇。”

在特蕾莎姆姆看来,一个一辈子活得如此卑贱的人,在临死的时候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就足以证明他的人格是完美的,内心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如此不堪,可是他并没有埋怨社会,也没有诅咒他人。特蕾莎姆姆说:“他像天使一样纯洁,我们人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有一天早晨,一个陌生男子突然来到特蕾莎姆姆的住处,他告诉姆姆,有一个有着8个孩子的家庭已经几天没粮食了。特蕾莎姆姆立即拎上一小袋大米赶去那户人家了。

孩子们看到有修女送来大米,高兴得不得了,一双双饥饿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姆姆心如刀绞,这样的眼睛太熟悉了。可是孩子的母亲接过大米之后将它分成了两份,然后拎上其中的一份出门了。等她回来之后,特蕾莎姆姆问她:“你去哪了?做什么去了?”

她回答说:“他们也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原来,她是给邻居送去了。

那个母亲自己就有8个经常挨饿的孩子,却能把仅有的一些大米分给邻居。穷人真是太伟大,太美丽了,自己很穷苦,却能怜悯那些一样穷苦或者没有他穷苦的人。

更重要的是,她的邻居还是个穆斯林家庭。

我们说过,在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所以他们很少往来,即使是到了今天,这种紧张的关系也没有明显的缓和。

特蕾莎姆姆深受感动,不过她从来没有给那个穆斯林家庭送去救济的粮食,她希望这两家人能在互相帮助中,分享爱的喜悦与美好。

特蕾莎姆姆在1979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也讲了这个故事,然后她当场向众人发问:“我们会记得邻居需要我们的爱吗?可是她记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她还记得,有人也在挨饿。”

1983年11月的某一天,著名记者简·古德温专门来到加尔各答采访特蕾莎姆姆。

虽然是冬天,可是加尔各答的温度很高,大约有30摄氏度左右,因此街道边照样挤满了很多流落的穷人。据当时最保守的统计,这些无家可归的加尔各答穷人大约有50万,事实上,只会更多。可以想象一下,这简直不像是在人间。

简决定为他们做些什么。第二天清晨,简早早地赶到了哈拉桥下,这是一个修女告诉她的,她说这里有个贫民窟,因为偏僻,很少有人去探访。

简发现,天还蒙蒙亮,这些穷人就开始排队等着领取食物了。可事实上,修女告诉她,这里很偏僻,基本没什么人来这里,所以他们的等待的结果可能是没有任何结果。

简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卖面包的小贩,她花了30卢比买了小贩所有的“布瑞斯”,这是一种夹有蔬菜的油炸面包。

简提着这些面包往哈拉桥下走去。面包的香味吸引了饥饿的人们,他们蜂拥而至,把简团团的围住了,有的扯她的篮子,有的扯她的衣服,这让简觉得十分害怕,还有些母亲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孩子,希望简能看到,并给予她们同情。

简很害怕,尽管她是个经验丰富的记者,可是这种场面她从没见过。朝着她挤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挥舞着的手臂密密麻麻地,呼喊声也不绝于耳。她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毕竟在这些穷人看来,自己显然很富有,有可能自己还会遭遇抢劫。

不过,慢慢地,她发现,这一点也不恐怖,因为人们很自觉,他们每个人只拿一个面包,拿完了就走,好让后面那些没拿到面包的上前来拿面包。

简非常震惊,这一群一无所有的穷人,竟然能互相体谅,时刻想着他人,他们的大度与无私,让简瞠目结舌。

面包分发完了,简该回去了。这时,太阳升起来了,阳光照在这个贫苦的地方,使这里也渐渐明朗了。尽管很少人来这里探访,但是太阳会永远照耀着这里。

在明媚的阳光中,简看到了一只大狗,大狗的身旁蜷卧着4只小狗,一看就知道,这些小狗是出生没多久。而狗狗们居然能睡在一张破毯子上面,毯子底下还铺着一个粗麻袋。简估计,这个贡献了自己的毯子的人,很可能连自己都没有一个床铺。

这次经历改变了简对穷人的看法,就是这样的,穷人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他们懂得相互帮助与体谅。

一天黄昏,一个乞丐走到了特蕾莎姆姆的身边,他对特蕾莎姆姆说:“修女,每个人都奉献给你,我也想奉献给你,这是我乞讨了一天得到的29分钱,我现在就把这些都给你。”

特蕾莎姆姆知道,收下的话,乞丐可能会饿肚子;不收下的话,肯定会伤害了乞丐的一片好心。

于是特蕾莎姆姆高兴地接下了这29分钱,事实上,这29分钱根本帮不了特蕾莎姆姆。乞丐见特蕾莎姆姆收下他的钱,他立马幸福的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满足。特蕾莎姆姆认为,或许这个乞丐发现,只要自己愿意,自己对他人还是有帮助的。

要知道,这个乞丐可是在炽热的阳光下坐了一天,才讨到了这29分钱,而他居然愿意将这29分钱全部献给特蕾莎姆姆。这太令人感动了,这笔微不足道的钱就在他捐出的那一瞬间,变成了百万巨款,因为这里面饱含着他满满的爱。

这样震撼人心的事太多了。

那天,特蕾莎姆姆在街上捡回来了一个小孩。她一眼就看出了这个饥饿的小孩可能饿了很多天,她给了小孩一个面包,可是小孩居然吃的很慢,一次就咬一小口。特蕾莎姆姆看着着急,说:“快吃啊,吃了就不饿了。”

可是小孩居然说:“修女,你不懂,不可以吃很快,吃完了,又要挨饿了。”

所以,特蕾莎姆姆经常说,穷人很伟大,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是可爱的人,伟大的人,我们应该学会爱他们。

不过,也有人指责特蕾莎姆姆,说她过于神化穷人和贫穷,还谴责她宣扬受苦有趣。事实上,特蕾莎姆姆把修会人士的自愿贫穷,与因为社会体制的不公平所导致的强迫性贫穷分得很清楚。她说:“贫穷是我们人类创造的,源于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上帝没有创造贫穷,他只创造了我们。假如我们没有能力放弃贪婪,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

特蕾莎姆姆还说:“贪婪是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其中包括人们对权力、金钱和名誉的贪婪。”

特蕾莎修女并没有钱可以济助穷人,她所能够做的,只有每天不断地付出时间、精力、爱心和同情。她每天都在街道上徘徊,想出各种方法帮助人,直到晚上才拖着疲惫至极的身躯回去,完全不知道第二天还会遇到怎样的状况。工作似乎是永远也做不完,几乎她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立即的援助。不过特蕾莎修女并未陷于绝望,她以对天主的信仰,作为支持她的动力。数年以后,她解释自己如何能勇于面对贫民区中的贫困不幸。她说她是在“一群被遗忘的人们的残缺躯体”上看到耶稣基督。每当她帮助一个人的时候,她相信自己正在对天主做补赎。

为特蕾莎修女撰写传记《如此的街景》的作者伊根记录特蕾莎在外助人的一段事迹:“我从街上扶起一个男子,他正活生生地被蛆所吞噬……没有人能够忍受接近他,因为他身上散发的味道非常难闻。我走向他,并且清洗他的身躯,他问我:‘为什么你要这样做?’我说:‘因为我爱你。’”

在结束漫长一日的工作,步行一小时回到圣若瑟之家后,特蕾莎修女多会欢喜享用温热的一餐然后入睡。有时在入睡之前,她会想起在罗雷多修女会舒适的生活作息,和其他修女们参加弥撒以及在一起默想的情景。在她早期的日记中曾写道:是天主要我当一个孤单的修女,接受贫困的十字架。今天我学到很好的一课,那就是穷人的贫困是如此的艰苦难受。当我不停地走路,腿和手臂都感到疼痛时,我就想到他们为找寻食物和住所受尽的苦。然后,在罗雷多修女会生活的舒适就会在脑中浮现来诱惑我。但是天主,由于对你的爱,以及出乎自由意志的选择,我仍亟欲按照你圣意行事。现在请你赐给我勇气吧。

回到加尔各答贫民窟

特蕾莎姆姆回到了这座被贫穷和痛苦笼罩的城市,正因为如此,她深爱着这座城市,命中注定,她要来到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服务。现在,经过几个月的离别,她又回到了这座城市。

特蕾莎姆姆一身印度平民妇女的打扮,走在加尔各答肮脏的街头,她的全部财产就是5个卢比,而她还得去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特蕾莎姆姆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讲述了她当时的艰难:“为了找到一个住处,我四处奔波,累得腰酸腿痛。我想到了穷人们,他们为了找到一口粮食,获得一个安身之处,在身体和精神上得承担多大的痛苦啊?”

当然,在特蕾莎姆姆看来,这种奔波算不得什么,相反,她觉得,这是她最快乐、最自由的时刻,她坚信上帝会一直守护着她的。

耶稣说过,用2个铜板就能买到5只麻雀,可是上帝一只也不会忘记,就连你们的头发也被他一一数过了。所以,你们无须害怕,你们可比麻雀尊贵多了。

特蕾莎姆姆想起神父曾跟他说起过,他托付了一个人家帮她找住处,于是她找到了那里。

特蕾莎姆姆来到了这栋小楼的门前,犹豫了一下,还是敲响了门环。主人出门一看,以为是上门乞讨的穷人,说:“你怎么走到大门口来了,去后门,去那里我才会给你食物。”

特蕾莎姆姆赶紧的解释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女主人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会穿着修女服过来,很抱歉,快进来吧,我先生已经等你很久了。”

房子很难找,最后特蕾莎姆姆只能求助于这家主人高玛先生,她表示一旦找到新住处立马就会搬走。

高玛先生露出了为难的表情,他说:“修女,你也看到了,我家很小,家里人口又多。”

不过高玛先生可爱的小女儿,却在一旁大声地喊道:“爸爸,楼上不是有两个空房吗?还阁楼也空着呢。”

小孩子就是这样的单纯。因此耶稣都说:“你们不能保持小孩子般的纯净,你们绝对进不了天国。”“谁能像小孩一样谦卑,谁就是天国里最大的大人。”

高玛先生尴尬地说:“好像是空着呢,可是太简陋了,怕修女你不习惯啊。”

特蕾莎姆姆赶紧说:“不会的,越简单越好,而且我经常不在家,只需要一个睡觉的地方就可以。”

高玛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

于是特蕾莎姆姆在高玛家住下来。她选择了一间最小的屋子,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一张简陋的床。

高玛太太说,家里还有很多闲置的家具,姆姆需要的话可以跟她说,姆姆说,我以后要出去帮助穷人了,恐怕没时间享用家具,估计这张桌子和这把椅子都会被闲置。

就这样特蕾莎姆姆找到了栖身之地,现在,她可以安心的开始她的仁爱工作了,这令她非常激动。

特蕾莎姆姆说:“饥饿不单指食物,还包括对爱的渴望;”“赤身不单指没有衣服,还包括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还包括受到排斥和摈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第二天清早,特蕾莎姆姆就来到了摩提吉——当时加尔各答最糟糕的一个贫民窟。

摩提吉在孟加拉语里的意思是珍珠湖。可是这个名为珍珠湖的地方,居然是个如此糟糕的贫民窟。可能是因为摩提吉有着一个散发臭味的池塘,而人们称它是珍珠湖。

摩提吉没有自来水,人们饮用和洗涤都是用这个池塘里的水,孩子们玩水,当然也只能在这个池塘里。而池塘附近就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堆,要知道,摩提吉的穷人们就靠这个垃圾堆为生,垃圾堆也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唯一资源。

特蕾莎姆姆走到了一排房屋前,这些房屋事实上根本称不上是房屋,因为它们破烂不堪,只是由一些简单的茅草和铁皮,加上一些竹子随便搭建而成的,不过摩提吉的穷人却世代住在这里面。特蕾莎姆姆对着门口的一群妇女和老人说:“你们好,我叫特蕾莎,是天主教的一名修女,我来是想教你们的孩子读书学习的,希望你们帮助我。”

面对这个奇怪的修女,没人做声,他们只是觉得好奇。而孩子们呢,他们一看见修女就围上来了,伸出一双小黑手,嘴里还嚷嚷着:“修女,给钱!修女,给钱!”

修女是不会有多少钱的。于是很快孩子们就都散开了。但是有一个孩子却紧跟着特蕾莎姆姆。特蕾莎姆姆回头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孩子只有一条腿,而另一只断腿的伤口处还在流血。姆姆难过极了,原来这个一直跟着自己的孩子居然这么可怜。她立马取出了随身携带的药物和绷带,试图给孩子包扎一下。可是孩子说,他只要食物。特蕾莎姆姆坚持给他擦药,于是他又抢过药瓶,说:“这个给我。”然后就溜走了。

特蕾莎姆姆紧跟着他,他们来到了一个又小又黑的窝棚里,里面躺着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还有一个婴儿。3个人骨瘦如柴,看上去都很虚弱。

原来这个男孩叫巴布,躺在木板床上的妇女是他的妈妈,因为结核病躺在床上很久了,那个小孩是他的妹妹,小婴儿是他的弟弟。

特蕾莎姆姆很同情他们,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帮不了他们,她用孟加拉语和他们谈心,谈了很久。临走的时候,姆姆把身上仅有的几颗维生素丸交给了巴布。

巴布的妈妈很感激,她对着姆姆做出了双手合十的道谢,说:“还有个老人在生病,请你去里面看看吧。”这样简单的话语里所包含的善良与爱,让特蕾莎姆姆更坚定了帮助他们的决心。

特蕾莎姆姆在一天之内拜访了好几个家庭,每个家庭的状况都让她非常难过。她的午餐只是一块面包,不过也被一个小男孩抢走了,当然,姆姆不会怪他,她甚至微笑着看着小男孩一溜烟似的跑了。

晚上,特蕾莎姆姆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阁楼里,她的心情沉重极了。她彻夜未眠,白天亲眼所见的贫穷一直在她的脑海里盘旋。

她还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见过的穷人,那时候,妈妈经常带着这些所谓的亲戚到家里吃饭,姆姆知道,说亲戚,只是妈妈为了为了保护穷人的自尊而编造的谎言。可是这些穷亲戚跟摩提吉的穷人比起来,简直有着天壤之别,摩提吉的穷人,就是她见过的最穷的穷人。

母亲说,那些穷人是她的亲戚;那么,特蕾莎姆姆要说:“穷人就是我的家人。”

第二天,特蕾莎姆姆又去探访了几个家庭。中午她在一个梅树下休息,她发现这棵梅树枝繁叶茂,于是一个念头产生了,何不就在这棵树下教孩子们读书学习呢?

她边想边拿出了面包,这时,一群孩子来了,他们趴在附近,一副虎视眈眈的样子。特蕾莎姆姆笑着说:“你们是不是又要抢我的面包啊?”话音未落,面包已经被一个男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给抢走了,于是其他的孩子也呼喊着,跟着那个男孩跑开了。

不过有个叫亚鲁的男孩没有跑,他乖乖地呆在姆姆旁边。特蕾莎姆姆轻轻地摸着他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喜欢听故事吗?我可以讲很多好听的故事给你听,你想听吗?”

亚鲁一听说要讲故事,立马瞪大了眼睛看着特蕾莎姆姆问:“啊,我从来没听人讲过故事,你真的会讲吗?”说完就朝身后的伙伴们喊道:“你们快来啊,修女要给我们讲故事。”

很快,有好几个孩子跑过来。姆姆想,有这几个孩子就可以开始开学了。于是她抱着他们亲切地说:“从今天起,我们就这所露天学校就开学了,我不仅会讲故事给你们听,我还会教你们算术和认字。”

特蕾莎姆姆首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王子和王妃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普通,不过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刚讲完,孩子们立马就要求再讲一个。

特蕾莎姆姆发现这是个好机会,可以以此为由教他们识字。姆姆就问他们:“你们真的喜欢听故事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

特蕾莎姆姆说:“其实啊,你们也可以讲故事。”

亚鲁说:“可是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故事。”

姆姆说:“看书,看书可以知道很多很多的故事。”

亚鲁赶紧说:“我们不会看书啊。”

姆姆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这样啊。不过没关系,我会啊,我会教你们看书的。看书呢,要先学会认字,写字,现在我教你们。”

于是,从此以后,特蕾莎姆姆开始用树枝教那些孩子学习了。

特蕾莎修女那时的日记透露了她当时的想法:星期五我见到了X同学。他是饿着肚子来上学的,因为他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我身上带了三个安那(十六分之一个卢比),刚够回去的路费。我把钱都给了他,让他自己买些东西吃。那天晚上,我步行回到了住处。今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主想让我成为一个清贫的修女。穷人一定也不堪贫困。为了回家,我走得双腿胀痛。而他们还要养家糊口,寻医看病,一定更是身心俱疲。

美妙地课程结束了,特蕾莎姆姆拍拍身上的尘土,正打算离开的时候,亚鲁走过来,扬起甜甜地小脸问道:“婆婆,我们明天还继续学习吗?”

从这以后,特蕾莎姆姆就是摩提吉孩子们心中的婆婆了,而日后,特蕾莎姆姆自然地就成了全世界孩子们的婆婆了。

贫穷能压迫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的内心依旧善良可爱。姆姆高兴极了,她蹲下来抱着亚鲁,说:“是的,明天继续,不仅如此,后天,大后天,还有以后的每一天,你们都可以来,只要你们愿意,我也一定会来的。”

很快,梅树下的露天学校的学生发展到了40多个。

特蕾莎姆姆继续探访,告诉孩子的父母,只要读书才有出路,也是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如果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最简单的计算也不会,还怎么在这个社会生存,难道要一直过这样的流浪生活吗?

尽管他们不知道姆姆为什么这样的苦口婆心,但是他们还是答应了姆姆。关键的是,他们相信姆姆不会伤害孩子,也明白了,接受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这天,阳光很好,阳光洒在绿色的树叶上,闪闪发光。亚鲁的妈妈送来了一个木箱子,说是给姆姆当凳子用。还有一位父亲送来了一个小黑板。

一天的课程又开始了。孩子们手拿着树枝或小木棍,这是他们的笔,面前的空地就是他们的课桌兼本子。姆姆在黑板上写字,他们就这样边读边写,很快就学会了好几个单词。上算术课的时候,孩子们边背口诀边手舞足蹈的,看他们高兴的样子,简直要从地上蹦起来了,看来,学习让孩子们很快乐。

姆姆兴奋地宣布道:“今天大家表现得很出色,我要奖励你们。”说完就打开了一个纸盒子,她拿出肥皂,边分发边说:“记住啦,这是肥皂,一人一块,你们拿去洗头洗澡,看谁洗的最干净哈。”

孩子们第一次得到一块肥皂,他们兴奋极了,欢呼着向池塘跑去,妇女们闻声赶过来,于是大人小孩都欢笑着,就像在庆祝节日。

姆姆拉着亚鲁,给大家介绍洗澡的方法。每个孩子身上都是漂亮的肥皂泡沫,整个摩提吉的空气里也是第一次飘荡着肥皂的气息。

特蕾莎姆姆不失时机地给这些摩提吉的妇女们讲起了卫生常识,什么刷牙,洗手,剪指甲等等。

特蕾莎姆姆希望不仅能教他们识字算术,还应该改变他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就算贫穷也应该尽量讲究卫生。

一天上午,特蕾莎姆姆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突然来了一群围观的大人。

一个男人说:“这个欧洲女人什么企图,她来这里做什么?”

另一个男人说:“她在教孩子们基督教,她想改变孩子们的信仰。”

亚鲁的妈妈也在人群中,她辩解道:“不是的,你们看,她只是在教孩子们识字而已,她只是想给孩子学习的机会。”

那个男人继续说:“不,她就是在制造麻烦。”

亚鲁的妈妈有些激动了,她喊道:“你才在制造麻烦,曼尼可。”

特蕾莎姆姆玩玩也没有想到,自己做好事却遭到了误会和阻拦。但他深信,神对我们的爱胜过所有冲突,而冲突早晚都会烟消云散。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谁的信仰,在她看来,她要做的只是,使大家互相了解,彼此关心和爱护。

第二天中午,特蕾莎姆姆捧着一箱刚刚募捐到的面包来到摩提吉。突然,她看到草堆里有个婴儿正哭的撕心裂肺,她以为是个弃婴,连忙跑过去抱起婴儿。正在这时,婴儿的母亲蓬头垢面地跑过来了,她不分原由地大喊:“这是我的孩子,你干嘛抱起我的孩子?你还给我。”

姆姆连忙解释说:“我见他一个人在草堆里哭,以为他被抛弃了,就抱起他了,我没有别的意思。”

这位母亲野蛮的夺过了孩子,说:“我没有抛弃他,他是我的孩子。”

特蕾莎姆姆看出来了,婴儿在生病,所以她说:“他在生病,请允许我帮你照顾他吧。”

这位母亲却说:“不需要,我自己会照顾自己的孩子,你究竟想做什么?”

她的喊声招来了一群围观的人,他们对特蕾莎姆姆一顿谩骂与指责。那个叫曼尼可的男人走过来,揪住姆姆的肩膀,恶狠狠地问道:“你什么意思?你跑到我们这里来究竟有什么目的?你是不是想把我们的小孩变成基督徒?”

姆姆赶紧解释:“不是的,你们误会我了。”

曼尼可更凶了,他喊道:“误会?你不就是想偷走孩子们的灵魂吗?你敢说不是吗?”

姆姆说:“真的不是,请你们听我的解释。”

曼尼可说:“什么解释,我们不听,乱七八糟的。”

姆姆发现讲道理没有作用,她只好默默地做祷告。

孩子的母亲突然愤怒地说:“她是想偷走我的孩子,这个白种人想偷我的孩子。”孩子的父亲勃然大怒,他从腰间抽出两把刀子,朝特蕾莎姆姆挥舞着,还粗暴地喊道: “滚,滚出摩提吉。”

就在这危急的一刻,有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冲过来,推开了孩子的父亲,并把他推倒在地上。

上帝保佑,惊魂未定的特蕾莎姆姆赶紧跟这个青年人道谢,出乎意料地是,青年人反而双手伏地,给姆姆行了个大礼,他说:“不,我应该谢谢你。”特蕾莎姆姆一脸迷惑,于是青年人继续解释,“你忘了吗?我是秋蒂,在修道院的时候,你救过我。”

特蕾莎姆姆想起来了,他就是那个在暴乱中受伤的小青年,她曾经忍着巨大的恐惧为他止血。

曼尼可说:“我们不需要白种女人的帮忙。”说完就走了,其他人也跟着散了。

姆姆对秋蒂说: “秋蒂,我该怎么谢你呢?你救了我一条命。”

秋蒂真诚地回答道:“还是让我为你做些事吧,修女。”

姆姆感激地点了点头,秋蒂也笑了,他笑得那么明朗。《圣经》里说,种下什么,收获什么。事实就是如此,秋蒂不仅救了特蕾莎姆姆,他的恭敬也消除了围观者对姆姆的误会,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经常帮助特蕾莎姆姆,事实上,他算得上是姆姆最早的义工,而义工又是仁爱传教会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那天,特蕾莎姆姆和秋蒂一起打扫屋子,姆姆说:“我们应该把摩提吉的垃圾清理出去,看现在这样,实在太乱了。”

秋蒂摇了摇头,说:“你的这个想法是不会被大家接受的。”

姆姆说:“为什么不?这样多不健康,如果大家一起来清理,那么大家生活的环境会好很多啊。”

秋蒂说:“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就是靠垃圾生活,没有垃圾,我们怎么过?”

特蕾莎姆姆不说话了,他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垃圾堆,上面到处都是在寻找东西的妇女和小孩。一些微不足道的铁片,废玻璃和塑料片,可都是他们的宝啊。他们满身污垢的在垃圾堆里翻来倒去,远远望去,他们就像是垃圾的一部分。

特蕾莎姆姆帮秋蒂把垃圾倒在这座垃圾堆上,她不说话,只是任由风吹动她的纱丽,她那棕色的眼睛凝望着远方,满眼充满了忧伤。

下午的时候,一辆市政府的清洁车开来了,随行的还有几个记者。他们举着喇叭高喊:“市政府命令我们来清理垃圾,请大家理解,并配合我们,不要违抗。”

摩提吉的男人们纷纷爬到了垃圾堆上,他们都一致地坐在那里,看起来很悲壮。曼尼可大声地喊道:“如果政府要清理垃圾堆,那就连我们一起清除吧。”妇女们则都跑去哀求官员了,请他们不要把垃圾拖走。

可是官员们无动于衷。正如特蕾莎姆姆曾经说过的那样,这种隔膜就源于人们的拒绝,一个没有和穷人生活在一起的人,不能和穷人共甘苦的人,是根本无法了解穷人的,至于爱,那就更无从谈起了。

官员愤怒了,他们命令垃圾堆上的男人下来,否则就逮捕他们。

秋蒂一看形势不好,迅速地跑到特蕾莎姆姆身边说:“修女,只能靠你了。”

特蕾莎姆姆担心地说:“场面那么混乱,我过去恐怕会激化矛盾吧?”不过姆姆还是过去了,因为穷人的事就是她的事。

面对眼前这个穿着印度平民服装的欧洲女性,官员诧异地问道:“你是谁?”

特蕾莎姆姆平静地说:“我是劳莱德修道院的修女,我在摩提吉工作。”

官员更加不理解了,他又问道:“你怎么跟这些贫民混在一起?”

姆姆语气坚定地说:“他们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和老鼠、蟑螂一起分享这个垃圾堆。”然后她指着垃圾堆上的曼尼可说:“你们知道吗?他有4个孩子一个妻子,他们一家就靠这个垃圾堆过日子,如果你们把这个垃圾堆清除了,他们往后的生活靠什么?”

官员说:“市政府完全是为了他们好啊,你也看到了,这里被他们弄得这么脏,还怎么生活啊?”

姆姆说:“他们没错,要说错,也就错在贫穷。政府真的为他们着想的话,就应该运来干净的水,派些清洁工经常来这里打扫。”

官员赶紧说:“这可不归我管啊,修女。”

姆姆看着官员说:“但你可以负起责任来。”

官员耸了耸肩膀说:“请你理解,我只是在执行公务。”

姆姆合上双手,跟官员行了一个合掌礼,说:“那么,长官,我替摩提吉的所有穷人们请求您,取消这个计划吧,拜托了。”

官员看着特蕾莎姆姆那双充满爱与忧伤的眼睛,他震撼了。当然,他也不想造成什么乱子,于是他再看了一眼垃圾堆上的男人,说:“看在修女的分上,也为了你们的安全,这次计划就先暂停了。”说完,官员们就开着车走了。官员在离开的时候,又看了一眼特蕾莎姆姆,他不能理解这个修女为什么到这里来,还要帮那些穷人们说话。

事实上,不光是官员不理解,摩提吉的穷人们也难以理解。他们都想不通,一个欧洲女人为什么要舍弃宽敞的大房子、美味的食物和新鲜的空气,而跑到这个地狱般的贫民窟来。而贫民窟的穷人们做梦都想离开这里,过上优越的生活。虽然特蕾莎姆姆跟他们解释过,自己来这里是为上帝做奉献的,但是他们依然想不明白。

人们欢呼着,跑到特蕾莎姆姆身边,他们充满感激地谢谢姆姆替他们说话,姆姆也很高兴,她深情地和拥抱了秋蒂和亚鲁的妈妈。曼尼可迅速地跑过来,双手伏地,冲着特蕾莎姆姆行了一个大礼,他充满歉意地说:“修女,对不起,我误会你了。”

姆姆扶起曼尼可,慈爱地摸着他的头和脸,说:“别说这些,还有很多事在等着我们做呢。”

稍微仔细地看看报道特蕾莎姆姆的照片,我们就会发现,特蕾莎姆姆经常用双手去抚摸穷人的头和脸。

第二天,加尔各答的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件事,它们都在头版头条,醒目地标题说:修女在贫民窟阻止市政府清除垃圾。

就这样,特蕾莎姆姆成了加尔各答的名人,连姆姆自己都觉得很意外。从这以后,作为天主教会的激进分子,一个以行动传教的修女,一个仁爱的革命家,特蕾莎姆姆成了世界各大媒体长期追踪报道的一个公众人物。

时间如梭,很快炎热的夏天来了。梅树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特蕾莎姆姆渐渐地感到疲惫无力。这天,特蕾莎姆姆正在讲课,亚鲁的妈妈急匆匆地跑来,说:“有家人全病倒了,可是没人敢接近他们,他们怕被传染了。”

特蕾莎姆姆连忙跟孩子交待了几句,就跟着亚鲁妈妈赶去那户人家了。亚鲁妈妈还告诉姆姆,这家人刚搬来,男主人正在四处找工作,工作还没找到,全家人就都病倒了。

特蕾莎姆姆刚到那家人的门口,就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味道,只见他们全家人都躺在一张席子上——没有床,只有一张席子,孩子们痛苦极了,他们在不停地咳嗽,很费力的咳着,看着让人揪心。姆姆冲了进去,只觉得浑身无力,眼前发黑,但是她坚持走到了孩子跟前,她摸了摸每个人的额头,对着亚鲁的妈妈说:“咱们把最严重的先送去医院吧。”

话音未落,姆姆就倒下了。这几个月来的工作让他有些体力不支,再加上经常挨饿,缺乏睡眠,我们敬爱的特蕾莎姆姆终于病倒了。

亚鲁的妈妈赶紧把姆姆送回住处了,高玛先生没辙,只好跑去告诉神父,神父派了一个懂医护的修女去照看看姆姆。

特蕾莎姆姆醒了,她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连忙跟修女说:“不行,我不能躺在这里,我要去帮助他们。”

修女告诉她,这是神父命令,她应该休息。实际上,这时的特蕾莎姆姆哪还有力气起床啊。姆姆忍不住泪水滂沱,她对修女说:“我对不起那些贫民窟的人,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深深地自责使特蕾莎姆姆有着一种急切的怀念,她怀念劳莱德修道院。姆姆感觉孤独而又迷茫,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软弱,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怀疑这是否真的是神的旨意,怀疑自己的渺小,怀疑杯水车薪能救得了苦难中的穷人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

特蕾莎姆姆越发的想念劳莱德修道院,要知道,这就是她的家,那么亲切而又温暖的家,在姆姆看来,劳莱德就是她的全部和整个世界。其实当初自己离开劳莱德,也是下了巨大的决心的。

现在孤独和软弱将她层层包围,但她依然执着地回答自己:“我绝不后退,绝不能返回修道院,穷人是我的家人,他们的安危就是我的安危,他们健康我才健康。”

她就这样一直默念着,祈祷着:“主,我选择了你,并为了爱你而自愿留在这里,做你嘱咐我做的事情。主,我知道你一定会帮助我的,一定……”

祈祷最终使特蕾莎姆姆平静了下来,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这对她很重要,可是一想到那个全家都病倒的穷人,她就觉得惭愧不已。

通过祈祷,特蕾莎姆姆重新获得了力量,她那坚如磐石的信心又回来了,但是她会一直祈祷,只要她需要。现在祈祷让她可以有勇气回到摩提吉,去更深入地进行自己的工作。

修女见姆姆终于停止了哭泣,就劝慰她说:“你不能忽视自己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