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30 07:37:54

点击下载

作者:胡昌勤,杜平华,许华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

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胡昌勤,杜平华,许华玉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0534-4

Ⅰ. ①实… Ⅱ. ①胡…  ②杜…  ③许… Ⅲ. ①药品检定-微生物检定-检验方法-指南 Ⅳ. ①R927.1-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63117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

主  编:胡昌勤 杜平华 许华玉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0534-4

策划编辑:高博

责任编辑:董玮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委会名单

主任委员

桑国卫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深研究员,第八、九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执委

副主任委员

李 波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研究员,第八、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王军志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第八、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金少鸿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原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第八、九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第七、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王之光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秘书长、研究员

赵贵英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刘玉珍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技术总监、主任药师、国家GMP检查员(第四批)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双成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研究员,第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石上梅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标准处处长、主任药师

宁保明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化学药品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朱镇生 无锡市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会长

刘午霞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中药室原副主任、主任药师,第七、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张启明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化学室原主任、主任药师,第八、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陈桂良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研究员,第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杜平华 青岛市药品检验所微生物室原主任、主任药师,第八、九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张小茜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中药室原主任、主任药师,第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张文虎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林瑞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原中药检定首席专家,第八、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金红宇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天然药物室副主任、主任药师

郑 健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民族药室副主任、研究员

郑 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质量控制重点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周富荣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中药室原主任、主任药师,第七、八、九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胡昌勤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抗生素室主任兼微生物检测室主任、研究员,第八、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韩 鹏 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综合处副处长

鲁 静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原副所长、主任药师,第八、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主审单位 国家药典委员会

张 伟 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主任药师,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

王 平 国家药典委员会原副秘书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副司长、主任药师,第八、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

钱忠直 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第八、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美国药典委员会委员

主编单位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序

药品检验是评价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检测试验室,还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设置的药品检验机构,其检验报告书都承载着科研成果、产品质量的重要信息,是企业实施药品质量评价的可靠依据,是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文件,同时也反映着检验机构技术力量、检测水平的高低。药品检验实验室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药品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提供试验数据真实、可靠、结果准确的检验报告,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前提。

目前,全国有1319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3708家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13 000家,从事药品检验的机构,包括科研单位、各级药品检验机构,拥有药品检验技术人员至少10万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公众对健康相关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药品质量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药品检验机构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在这种形势下,药品检验人员迫切希望编写一套以《中国药典》为体例,指导科研单位、医药行业药品检验人员使用的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为此,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牵头组织,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专家为主体、部分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专家参加,共同编写了《实用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丛书》。笔者确信,该丛书的出版有望成为指导专业技术人员、药品检验人员正确执行国家药品标准、检验方法,开展药品检验的权威性工具书;成为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中国生物制品操作规程》、《药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补充;成为从事药品研究、检验的科研工作者,基层药品检验所、药品生产及经营部门、医院制剂室检验人员必备的工具书和药品检验大全,亦可对新药研发创新发挥指导作用。二○一三年八月十八日丛书编写说明

药品是用于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为保证药品质量,必须制定药品管理的依据,即药品质量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管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是国家为保证药品安全有效依法制定的药品法典,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及监管等各环节必须严格遵守、具有强制性的技术准则和法定依据,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和药品监管部门正确执法的技术支撑。药品检验是控制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药品是否符合法定的药品标准,需要通过药品检验检测的手段来判定。

编写一套可供药检人员正确使用国家药品标准、准确掌握《中国药典》的检验技术和操作方法,从而为出具检验数据准确、结论可靠的检验报告提供保证,内容丰富、注重实操的《实用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丛书》,即为丛书全体编委的初衷。

本丛书主要根据《中国药典》的体例编写,分《实用中药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实用化学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实用生物制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等分册。分册以《中国药典》现行版正文品种和制剂通则项下的检验方法为主体,对标准相关的基础知识,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的技术要求、使用原理、操作规程、注意事项、计算公式、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逐项解析;以大量检验实例和图文阐述实验操作技能。因微生物检验涉及中药、化药、生物制品的检验部分,故《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独立分册编写。中药分册、微生物分册的编写恰介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实施和2015年版即将颁布的交替阶段,因此书稿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基础上,充分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更新内容做了大幅调整和修改,力求相关内容与新版药典一致。本丛书力争做到方法叙述完整、准确,具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从事药品科研、生产、检验、管理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和常备工具书,亦可供大专院校师生教学参考使用。

目前,《实用中药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两本分册已经完成,将于2015年4月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实用化学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实用生物制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将随之编写出版。

为确保本书的权威性,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作为编委会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作为主审单位(张伟秘书长牵头,王平原副秘书长、钱忠直首席专家组成审核组)。编写人员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部分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及多年从事药检工作的资深专家团队组成,主要编写人员80%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本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桑国卫院士的高度关注和指导,并为之作序;国家药典委员会予以审定,对本书的总体编写原则进行指导和技术把关;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同时,向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编写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丛书编委会2015年3月前 言

尽管药品生产都是在高洁净度环境中进行的,但是原材料的输入、操作人员携带的尘埃和微生物是洁净环境最大的污染源。被微生物污染的药品,不仅其有效成分会因被破坏而失效,且污染微生物还可能产生毒素。药品微生物限度是控制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污染微生物的控制,保证药品在各个生产环节不被微生物污染,从而保证药品质量。为保证从事药品微生物研究、生产、检验等技术人员,全面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检测方法、原理、操作技能,准确掌握《中国药典》微生物检测方法、技术要求,我们编写了《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

本书系《实用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指南丛书》分册之一,该分册共分五篇二十二章。第一篇药品微生物基础知识,结合大量图片阐释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第二篇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范,全面介绍了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质量控制,以及环境监测与检测方法;第三篇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囊括了无菌技术、微生物操作技术、消毒与灭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菌种保藏、常用仪器设备等内容;第四篇药品微生物检查,具体介绍了微生物限度检查,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的测定,以及其他相关检查检验方法;第五篇药品无菌检查,介绍了药品无菌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该分册的编写恰介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实施和2015年版即将颁布的交替阶段,因此全书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基础上,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更新内容做了大幅调整和修改,力求相关内容与新版药典一致。

本分册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为主体,组织全国药检系统的专家,荟萃其几十年宝贵的工作经验,通力配合,励精图治编撰而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马仕洪博士对本书进行了校对。同时,本书还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专著。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人员来自各地,在内容、编排等方面,仍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5年3月

第一篇 药品微生物基础知识

药品微生物检验是药品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污染微生物不仅直接影药品的有效性,更可能危及用药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几年出现的许多药品安全问题,都与检验人员缺乏对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安全指标的了解有关。为适应国家对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技术要求,作为药品检验所、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制剂室等从事药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药品生产过程、微生物检测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原理、检验技术操作要点、生产影响因素及工艺控制手段等。本篇分三章详细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以及在药品生产实践与药品研制中涉及的微生物技术、方法,力求详细、具体、实用。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microorganism)包括细菌、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病毒及真菌等。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形态、结构、生长、繁殖与培养、理化性状与分类等。

细菌(bacterium)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特点是有细胞壁、原始的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了解细菌的基本特性、细菌的鉴别,对新药的研发和防止药品污染,保证药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生物(prokaryote)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它们体积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代谢活跃而且多样化,繁殖迅速是其主要特点。

细菌体积微小,用肉眼直接观察难以看到,常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一般以微米(µm)作为测量单位。

在细菌学中,按其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杆菌(图1-1)。经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可将细菌分成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G)和革兰阴性菌(G)。图1-1 细菌的基本形态一、 球菌

球菌(coccus)外形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0.8~1.2µm。根据细菌分裂的平面和菌体之间排列方式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1. 双球菌(diplococcus)

细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后两个菌体成双排列,如脑膜炎奈瑟菌。

2. 链球菌(streptococcus)

细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后多个菌体相连排列成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 四联球菌(tetrad)及八叠球菌(sarcina)

细菌在2个或3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4个排列在一起呈正方形者称四联球菌;8个重叠在一起为八叠球菌。

4.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细菌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体无规则排列堆积呈葡萄串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二、 杆菌

杆菌(bacillus)外形呈杆状。各种杆菌大小、长短与粗细差异较大。长杆菌长约4~10µm,如炭疽芽孢杆菌;中等长杆菌长约2~3µm,如大肠埃希菌;小杆菌长0.6~1.5µm,如布鲁斯菌。菌体两端多呈钝圆形,少数两端平齐。有的菌体较短,称球杆菌(coccobacillus)。有的末端膨大呈棒状。多数杆菌呈分散排列,个别呈链状排列外,如炭疽芽孢杆菌。三、 弧菌

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如霍乱弧菌。四、 螺杆菌

螺杆菌(spirala bacterium)菌体呈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的形态可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变化,菌龄、环境等因素可使细菌形态不规则,常表现为多形性,如梨形、丝状等。故观察和研究细菌的大小和形态时,必须选用在适宜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的新鲜菌体。分离和鉴定药品中污染的细菌时,也应考虑该细菌是否受药物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形态改变。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称为细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一、 细胞壁

细胞壁(cell wall)是细菌细胞的最外层结构,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到,可通过膜壁分离法、特殊染色法及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观察。

细胞壁坚韧有弹性,厚度随菌种而异,平均为12~30nm,占菌体干重的10%~25%。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细胞壁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细菌而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是G菌和G菌的共有组分,但各自有其特殊组分。二、 细胞膜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位于细胞壁的内侧,紧密包绕在细胞质的外面,是一层半透性薄膜,柔软致密有弹性,占细胞干重的10%~30%。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只是不含有胆固醇。主要功能有渗透和运输作用(即物质转运),转运电子及氧化磷酸化作用,生物合成作用及参与细菌分裂。三、 细胞质

细胞质(cytoplasm),又称细胞浆,为细胞膜内侧的胶状物质,基本成分为水、无机盐、核酸、蛋白质和脂类。胞质内RNA含量较高,有较强的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细胞质是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胞质内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以上功能与胞质内核糖体(ribosome)、质粒(plasmid)、胞质颗粒(cytoplasmic granule)、核质(nuclear material)的结构有关。四、 核质

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成形的核。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核质由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成松散网状结构。核质的化学组成除DNA外,还有少量的RNA和蛋白质。第三节 细菌的特殊结构

特殊结构是指某些细菌特有的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一、 荚膜

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一层较厚的黏液性胶冻性物质,称荚膜(capsule)。其厚度大于0.2µm称微荚膜(microcapsule),如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大多数细菌的荚膜是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或糖与蛋白复合物。荚膜为一层环绕菌体的透明圈,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用特殊染色法可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荚膜具有抗原性,可帮助鉴别细菌以及作为分型的依据。

荚膜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损伤及黏附作用。二、 鞭毛

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flagellum)。鞭毛是一种弹性纤维蛋白,其氨基酸的组成与骨骼肌的肌动蛋白相似。鞭毛具有特殊的抗原性,通称H抗原。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它从细胞质的基础颗粒长出,并伸到细胞外。鞭毛长5~20µm,常超过菌体的长度数倍,但直径很纤细,约12~30nm,根据鞭毛的数目及部位可将鞭毛分成:周毛菌,如沙门菌;丛毛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双毛菌,如空肠弯曲菌;单毛菌,如霍乱弧菌(图1-2~1-4)。鞭毛的类型、能否运动(有无动力)、鞭毛的数量、部位及特异的抗原性对细菌鉴定和分类很有意义。图1-2 细菌鞭毛的类型图1-3 破伤风梭菌的周鞭毛图1-4 伤寒沙门菌的周鞭毛图1-5 大肠埃希菌的普通鞭毛和性菌毛三、 菌毛

菌体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称为菌毛(pilus or fimbria)。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图1-5)。菌毛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称菌毛蛋白(pilin),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其编码基因位于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上。四、 芽孢

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小体,称为芽孢(spore)。芽孢是休眠体,一个菌细胞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只有一部分革兰阳性菌产生芽孢,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是两种主要形成芽孢的细菌。芽孢的折光性很强,壁厚,不易着色。经特殊染色后,才能着色,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芽孢的形成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芽孢的大小、形状和在菌体内的位置随菌种而异,对鉴别细菌有重要意义(图1-6~1-8)。图1-6 细菌芽孢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图1-7 破伤风梭菌的芽孢图1-8 细菌芽孢结构模式图

芽孢对热、干燥、辐射及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在自然界能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与其特殊的结构及组成有关。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与培养一、 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是营养物质、能量和适宜的环境。(一) 营养物质

一般细菌所需营养物质有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或氨基酸)和糖等。对营养要求高的细菌还需要某些生长因子。这些营养物质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可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原料和能量。(二) 酸碱度

营养物质的吸收、分解以及能量的产生都需要酶来参与反应。酶活性必须在一定的酸碱度和温度下才能发挥作用。绝大多数细菌和放线菌生长最适宜的pH为中性或弱碱性(pH 7.0~7.6),个别细菌在pH 8.0~9.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三) 温度

细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随细菌的种类而不同。嗜冷菌在10~18℃,嗜热菌在45~58℃,嗜温菌在20~44℃,真菌一般在22~28℃生长良好。(四) 气体环境

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为四类:

1.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

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中不能生长。

2.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在低氧压(5%~6%)环境中生长最好,氧压大于10%对其有抑制作用。

3.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有需氧呼吸和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都属兼性厌氧菌。

4.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在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CO对细菌的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2的CO已可满足需要。有些细菌在从标本初次分离和培养时,需人工2供给5%~10%的CO才能生长良好,并可促进细菌迅速繁殖。2(五) 渗透压

一般培养基的NaCl浓度和渗透压对大多数细菌是安全的,少数细菌如嗜盐菌(halophilic bacterium)需要在高浓度的NaCl环境中生长良好。二、 生长方式与速度(一) 生长方式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法繁殖。细菌在营养物质充足、其他生长繁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其繁殖速度相当快。大多数细菌的代时(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约20~30min。(二) 生长曲线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细菌分裂数量倍增,由于营养物质的逐渐耗竭,有害代谢物的逐渐积累,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菌数量增加,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培养时,细菌的生长过程具有规律性。以细菌的对数为纵坐标,生长时间为横坐标,画得的曲线叫生长曲线(图1-9)。生长曲线可人为地分4个期。图1-9 大肠埃希菌的生长曲线①~②迟缓期;②~③对数期;③~④稳定期;④~⑤衰亡期

1. 迟缓期

是细菌为适应新环境,为不断的增殖作准备所需要的时间。处于迟缓期的细菌,其代谢活跃,体积增大,胞质内储积了足够量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并不分裂繁殖。迟缓期的长短随接种细菌种类、菌龄和数量而异,一般为数小时。

2. 对数期

是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一般仅有几个小时。进入对数期,细菌的生长繁殖先经历一个短暂的加速期,然后进入对数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活菌数直线上升。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及生理活动都比较典型,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敏感。研究细菌的性状时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3. 稳定期

细菌的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稳定。在这个时期中,细菌的形态和生理活动可出现变异。

4. 衰亡期

此期细菌的繁殖越来越慢,活菌数急剧减少,死菌数超过活菌数。此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畸形或衰退形,细菌的生理活动也趋于停滞。第五节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一、 细菌的分类原则

细菌分类学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的学科,又是一个现代化的、发展的学科。细菌的分类原则上分为传统分类和种系分类两种。19世纪以来,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了传统分类的基础,即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菌体形态与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等作为分类的标记。

细菌分类系统《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和《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第9版(1994)都已反映了细菌种系分类的研究进展,但在具体编排上也保留了许多传统分类的安排。目前,伯杰(Bergey)分类将细菌分为四大类目、35个群,细菌的分类与其他生物相同,也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细菌中常用属和种。

种(species)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genus)。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亚种(subspecies,subsp.)或变种(variety,var.),差异小的则为型(type)。例如按抗原结构不同而分血清型(serotype);对噬菌体和细菌素的敏感性不同而分噬菌体型(phage-type)和细菌素型(bacteriocin-type);生化反应和其他某些生物学性状不同而分为生物型(biotype)。

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strain)。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或模式菌株(type strain)。二、 细菌的命名法

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每个菌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全名用斜体字印刷。一般属名表示细菌的形态或发现或有贡献者,种名表明细菌的性状特征、寄居部位或所致疾病等。中文的命名次序恰与拉丁文相反,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例如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Escherichia coli。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字母代表,如M.tuberculosis,S.typhi等。有些常见菌有其习惯通用的俗名,如伤寒杆菌meningococcus。有时泛指某一属细菌,不特指其中某个菌种,则可在属名后加sp.(单数)或spp.(复数),如Salmonella sp.表示为沙门菌属中的细菌。(卢京光)第二章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真菌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大小不一,大的用肉眼可以看到,小的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放大数倍乃至千倍方可观察到其形态,其形态分单细胞和多细胞,单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yeast);多细胞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并交织成团。少数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如营养、化学因素、温度和氧气等)下可以产生双相型真菌,球孢子菌等,当他们在宿主体内时呈酵母菌(酵母相);在普通培养基上、25℃条件下培养时则成丝状菌(菌丝相)。这种相的转换与这些真菌的致病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真菌为真核微生物,其形态结构都比较复杂。一、 真菌的形态(一) 单细胞真菌

单细胞真菌形态较为简单,包括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

1. 酵母型真菌

酵母菌(yeast)为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卵圆形或圆柱形,长5~ 30µm,宽3~5µm。以出芽方式繁殖,不产生菌丝。

2. 类酵母型真菌

也属单细胞真菌,与酵母型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延长的芽体不与母细胞脱落而形成假菌丝 (pseudohypha)(图2-1B)。假菌丝可伸入培养基内,形成类酵母型菌落。图2-1 真菌形A.酵母型真菌;B.类酵母型真菌;C.多细胞真菌(二) 多细胞真菌

形态较复杂,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图2-1C)。

1. 菌丝

菌丝(hypha)是由成熟的孢子在基质上萌发产生芽管,芽管进一步延长后形成管状结构,其横径一般为5~6µm。菌丝可长出许多分枝,并交织在一起被称为菌丝体(mycelium)。(1) 菌丝按有无横隔分类

1) 有隔菌丝(septate hyp ha):菌丝间隔一定距离由横隔或隔膜(septum)将其分隔成多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含有一个至数个核(图2-2)。横隔中有小孔,可允许细胞质与核互相流通,如皮肤癣菌、曲霉菌等。

2) 无隔菌丝(nonseptate hypha):菌丝中无横隔将其分段,但其内有多个核,整条菌丝就是一个多核单细胞,如毛霉菌和根霉菌(图2-2)。

根据菌丝的功能,菌丝分为以下3类:①营养菌丝体(vegetative mycelium):是指伸入到培养基或被寄生的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的菌丝体。②气生菌丝体(aerial mycelium):是指向空气中生长的菌丝体。③生殖菌丝体(reproductive mycelium):是指气生菌丝体中发育到一定阶段可产生孢子的那部分菌丝体。图2-2 真菌的有隔菌丝与无隔菌丝A.有隔菌丝;B.无隔菌丝(2)菌丝还可按其形态进行分类:

如球拍状、螺旋状、结节状、梳状和鹿角状菌丝等(图2-3)。虽然不同种类的真菌其菌丝形态不同,但有时也可能会出现形态相似的菌丝,这是在真菌鉴别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2. 孢子(spore)图2-3 各种形态的真菌菌丝

孢子由生殖菌丝产生的一种繁殖体。一条生殖菌丝可形成多个孢子,而孢子在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又发芽长出芽管,并逐渐发育成菌丝体,因而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孢子也是真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虽然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英文名均为“spore”,但两者的生物学特性是截然不同的,它们的主要区别要点见表2-1。表2-1 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区分要点

真菌的孢子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大类:(1) 有性孢子(sexual spore):

是由同一菌体或不同菌体的两个细胞或性器官融合,经减数分裂后所产生的孢子。真菌有性孢子主要有卵孢子(oospore)、接合孢子(zygospore)、子囊孢子(ascospore)和担孢子(basidiospore)四种。(2) 无性孢子(asexual spore):

是由菌丝上的细胞直接分化或出芽形成,不发生细胞融合。根据无性孢子形态,可将其分为分生孢子、叶状孢子和孢子囊孢子三大类,其形态见图2-4。大部分真菌都既能形成有性孢子,又能形成无性孢子,但半知菌亚门的真菌一般只能产生无性孢子。虽然目前已观察到半知菌亚门中有些有性生殖阶段,但为数不多。由于半知菌亚门与医学关系密切,故下面主要介绍真菌无性孢子。图2-4 真菌无性孢子形态A.分生孢子:①大分生孢子,②小分生孢子;B.叶状孢子:③芽生孢子,④关节孢子,⑤厚膜孢子;C.孢子囊孢子

1) 分生孢子(eonidium):由生殖菌丝末端及其分枝的细胞分裂或浓缩形成的单个、成簇或链状的孢子,称为分生孢子,是多细胞真菌中最常见的无性孢子。根据分生孢子的大小、组成和细胞的多少,分生孢子又分为大分生孢子和小分生孢子:①大分生孢子(macroconidium):由菌丝末端膨大分隔形成,体积较大,由多个细胞组成,常呈梭状或梨形。大分生孢子的大小、细胞数和颜色是鉴定半知菌类真菌的重要依据。②小分生孢子(microconidium):孢子体积较小,一个孢子即为一个细胞。小分生孢子有球形、卵形和梨形等各种形态,但因多细胞真菌都能产生小分生孢子,故小分生孢子对真菌的鉴别意义不大。

2) 叶状孢子(thallaspore):是在生殖菌丝内直接形成的孢子,它包括以下3种类型。①芽生孢子(blastospore):由生殖菌丝体细胞出芽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称为芽生孢子。当芽生孢子长到一定大小即与母细胞体脱离,若不脱离而相互连接形成链状,被称为假菌丝(pseudohypha)。酵母菌和白假丝酵母菌都以芽生孢子的方式繁殖,但白假丝酵母菌容易形成假菌丝。②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由生殖菌丝顶端或中间部分变圆,细胞质浓缩,细胞壁加厚所形成的孢子称为厚膜孢子。大多数真菌在不利的环境中都能形成厚膜孢子,并使其代谢降低和抵抗力增强;当环境有利其生长时,厚膜孢子又可出芽繁殖。③关节孢子(arthrospore):由生殖菌丝细胞壁增厚并出现许多隔膜,然后从隔膜处断裂而形成长方形节段,排列呈链状的孢子称为关节孢子。关节孢子多见于在陈旧的真菌培养物中。

3) 孢子囊孢子(sporangiaspore):即生在孢子囊内的孢子。孢子囊是由气生菌丝或孢子囊梗顶端膨大,并在下方生出横隔与菌丝分开而形成囊状结构,囊内含有许多孢子,孢子成熟后则破囊散出。如毛霉菌、根霉菌等均形成孢子囊孢子。

常见真菌在玫瑰红钠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见表2-2。表2-2 常见真菌在玫瑰红钠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二、 真菌的结构

真菌的细胞结构比细菌复杂,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但真菌也有一些有别于其他真核细胞的特征性结构,如含有特殊成分与结构的细胞壁以及结构特殊的隔膜等。真菌结构的阐明有助于了解真菌的致病机制,并为真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一) 细胞壁外成分

部分真菌在细胞壁外有一层低电子密度的黏液,其化学成分和功能与细胞壁完全不同。如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层,在电镜下可见到直径3~4nm的微细纤维,呈放射状伸出细胞壁,由甘露醇、木糖及尿苷酸等酸性多糖组成,该成分与新生隐球菌的毒力、致病性均有密切关系。(二) 细胞壁

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层,具有保持真菌营养物质的进入,使气体及酶能通透而不被代谢,维持真菌形态和保护真菌细胞免受外界渗透压的影响,组成真菌重要的抗原成分等多种功能,因而目前对真菌细胞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1. 化学组成

真菌细胞壁成分不同于细菌细胞壁,它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而不是肽聚糖,其多糖可占细胞壁干重的80%~90%。真菌细胞壁也含有少量蛋白质(2%~13%)、脂质(2%~8%)及无机盐类。多糖有组成细胞壁骨架的微细纤维和填入骨架缝隙的基质两种存在形式。骨架的微细纤维以几丁质(chitin)和葡聚糖为主,几丁质的基本成分是N-乙酰葡糖胺残基的直链多聚体,不同种类的真菌几丁质含量差别很大,其中以丝状真菌的含量最高,其作用与芽管形成和菌丝生长有关。葡聚糖广泛存在于各类真菌的细胞壁内,但以酵母型真菌的含量最高,是真菌细胞外形坚硬性的分子基础。基质由多种多糖组成,大多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其中以甘露聚糖蛋白复合物含量最高,其作用可能与维持真菌的形态有关。脂质中以磷脂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也较多,脂质具有保持真菌水分不被蒸发的作用。无机盐中以磷为主,并含有少许钙、镁等元素。

2. 结构

真菌细胞壁一般可分为四层结构,最外层是不定形的葡聚糖层,厚度达87nm。第二层为糖蛋白形成的粗糙网,厚度约49nm。第三层是蛋白质层,厚9nm。最内层为几丁质微纤维层,厚度约18nm。虽然不同真菌的细胞壁结构不完全相同,但均可用蜗牛酶消化脱壁制成真菌原生质体。(三) 隔膜

隔膜(septa)位于菌丝或细胞间,是真菌进化过程中适应陆地环境生存的进化表现。不同真菌其隔膜各异,低等真菌的隔膜是完整的,但随着真菌的进化,其隔膜出现不同大小的小孔,可调节两侧细胞质的流动,而担子菌纲类真菌的隔膜还形成特殊的桶状结构。不同结构的隔膜也是真菌分类的依据之一。(四) 其他

与其他真核细胞相比,真菌的细胞核呈圆形,但比较小,仅1~5nm大小。一个细胞或菌丝节段可含有1~2个细胞核,甚至可多达20~30个。核仁位于中心,核仁与核膜在细胞分裂期仍然存在。真菌的核蛋白体也有别于细菌,沉降系数为80S,由60S和40S两个亚基组成。此外,真菌细胞内还有线粒体和内质网系统等多种细胞器。第二节 真菌的培养条件与生长特征一、 真菌的培养条件

真菌对营养的要求较低,故比较容易培养。一般来说单糖、双糖、糊精和淀粉等都可作为真菌生长的碳源,而且多数真菌都能利用无机氮源或有机氮源。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也需要无机盐类,个别真菌需要微量元素和生长因子。实验室培养真菌常用沙保培养基(Sabouraud medium),其成分相对简单,主要由葡萄糖或麦芽糖、蛋白胨、琼脂等组成。由于真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差别很大,故在鉴定真菌时均以沙保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为准。由于真菌生长缓慢,培养时间较长,所以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氯霉素等以抑制污染细菌的生长。如果要观察真菌自然状态下的形态和结构,则宜做玻片小培养。所谓玻片小培养就是以无菌操作技术切取一小块沙保培养基,置于无菌玻片上,挑取小片真菌菌落接种在小块培养基的周边,盖上灭菌盖玻片后置湿盒中培养一周,再用乳酚棉蓝(factophenolctton-blue)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和孢子的结构与和自然排列情况。

培养真菌的最适pH为4~6,但大多数真菌在pH2~9范围内均可生长。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但有的病原性真菌需在37℃条件下才能良好生长,还有部分真菌在0℃以下也可生长,从而引起冷藏物品的腐败。培养真菌需要较高的湿度与氧气。二、 真菌的繁殖方式

真菌的繁殖方式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一)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是指不经过两个异性细胞融合而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方式的特点是简单、快速、产生的新个体多。无性繁殖是真菌的主要繁殖方式,包括以下4种主要形式。

1. 芽生

先由真菌细胞或菌丝出芽,然后逐渐长大到一定大小即与母体脱离。芽生是真菌较常见的繁殖方式,如酵母型真菌和类酵母型真菌多以此方式繁殖。

2. 裂殖

即真菌细胞以二分裂法直接形成两个子细胞。这种方式不多见,仅少数双相真菌在宿主机体内才以此方式繁殖。

3. 隔殖

繁殖时先在分生孢子梗某一段落形成一隔膜,然后原生质浓缩形成一个新的孢子,而孢子可再独立繁殖。

4. 菌丝断裂

即真菌菌丝断裂成许多小片段,每一片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又发育形成新的菌丝体。(二)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是指经过两个不同性别的细胞融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过程。有性繁殖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两个细胞的原生质结合的质配阶段、两个细胞核融合在一起的核配阶段和二倍体的核通过减数分裂成单倍体的减数分裂阶段。与医学有关的真菌大多数均无有性繁殖方式。三、 真菌的菌落特征

真菌的繁殖能力较强,但生长速度比细菌慢,一般需要1~4周才能形成菌落。在沙保弱培养基上,真菌可形成以下三种类型的菌落。(一) 酵母型菌落

菌落特征类似细菌菌落,但较细菌菌落大而厚,不透明,一般为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呈蜡状,柔软而致密,多为乳白色,少数呈红色。较长时间培养后,菌落表面呈皱纹状,颜色变暗。多数单细胞真菌培养后都形成酵母型菌落(yeast type colony)。(二) 类酵母型菌落

菌落外观性状与酵母型菌落相似,但由于有芽生孢子与母细胞连接形成的假菌丝伸入到培养基中,故称类酵母型菌落(yeast-like type colony),如白假丝酵母菌的菌落。(三) 丝状菌落

菌落比细菌、放线菌菌落都大,质地较疏松,呈绒毛状、毡状和棉絮状等;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不易挑起。气生菌丝可产生不同色素,接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因其生理年龄较大,分化成熟较早,颜色一般也较深,故菌落中心与边缘的颜色常不一致,这些均可作为鉴别真菌的依据。多细胞真菌培养后都形成丝状菌落(filamentous type colony)。四、 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

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对热的抵抗力都不强,60~70℃加热1小时均可被杀死。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和一些化学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2.5%碘酒、2%结晶紫和10%甲醛则较敏感。真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不敏感,但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酮康唑等对多数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真菌容易发生变异,影响因素也较多,如培养时间过长或在培养基上传代次数较多时,其形态、菌落特征、孢子数目及色素,甚至毒力都可能发生改变。第三节 酵母菌的形态特征一、 酵母菌的个体形态

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种,为单细胞,一般圆或卵圆形,亦有柠檬形、腊肠形、三角形、瓶形、菌丝形等,细胞大小约(1~5) µm×(5~30) µm。个体比细菌大,在低倍显微镜下即可见到,但细胞的大小和形态随培养条件及时间不同,常有差异。酵母菌为真核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核,细胞核具核膜及核仁,并具线粒体等细胞器,大多数酵母细胞中有一至数个液泡。酵母菌通常以出芽繁殖,少数分裂繁殖。酵母细胞成熟后长出一个小芽,小芽生长到一定时候脱离母细胞形成新的个体,有时芽体暂不脱落,在芽体上又长出新的小芽,可见到一个母细胞同一个或几个小细胞连在一起。出芽的方式随酵母菌种不一而异,有的在母细胞的两端出芽,有的在母细胞的多个方向出芽。有些酵母如假丝酵母,常形成假菌丝,在生长过程中细胞本身处长并连接成链,有时还有分枝,这种出芽后子细胞连接成长链的形态称为假菌丝,在菌丝状细胞的连接处较狭窄,类似藕节状,与真菌丝横隔处不收缩,细胞间宽度一致而有明显区别。酵母菌的形态及结构见图2-5、2-6。二、 酵母菌菌落特征

酵母菌在玫瑰红钠琼脂平板上的菌落表面湿润、黏稠,类似细菌菌落,但多数为圆形乳白色,少数红色,微凸、边缘整齐,少数呈毛状,偶有干皱型。酵母菌为单细胞、无菌丝,故菌落不深入基质,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用接种环极易粘起菌落培养物,并在水中易分散。在琼脂内的菌落除圆形外,常有铁饼形、三角及多角形。在酵母膏胨葡萄糖琼脂上的酵母菌菌落与玫瑰红钠平板上的菌落相似,但较大,多数为乳白色。当其外观与细菌菌落不易区别时,可将平板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菌落边缘。酵母菌菌落的边缘由可分辨的小珠或鱼卵状酵母细胞组成,或挑取菌落少许,加水制成薄涂片,加盖玻片,置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比细菌大数倍的圆形、卵圆形并带有芽体的酵母细胞,甚易识别。当平板内酵母菌菌落甚多时,常有酒香气味。圆形并带有芽体的酵母细胞,甚易识别。当平板内酵母菌菌落甚多时,常有酒香气味。圆形并带有芽体的酵母细胞,甚易识别。当平板内酵母菌菌落甚多时,常有酒香气味。图2-5 酵母细胞的各种形态1.球形、卵形;2.椭圆形;3.腊肠形;4.柠檬形;5.尖头椭圆形;6.三角形;7.瓶形;8.裂殖酵母;9.假丝酵母;10.各种酵母子囊孢子图2-6 酵母细胞的内部结构1.肝糖粒;2.液泡;3.液泡膜;4.核糖体;5.内质网;6.高尔基体;7.易染颗粒;8.线粒体;9.核膜;10.核质;11.核仁第四节 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一类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与生理特性上与细菌有许多相似之处,属单细胞原核生物。一、 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放线菌具有良好的菌丝体,菌丝大多无横隔,菌丝横径为0.2~1.2µm与细菌宽度相近。在固体培养基中,伸入在培养基内的菌丝,称基内菌丝(营养菌丝),随种不同可产生不同颜色,有的还可分泌色素至培养基中。基内菌丝发育至一定时,即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称气生菌丝。气生菌丝较基内菌丝为粗,形成直立或弯曲的分枝,有的产生色素。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部分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孢子丝的形状以及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随种类不同而异,有直形、波浪形、螺旋形(螺旋有松紧和大小及左旋和右旋之分),当孢子丝成熟时即形成孢子,孢子形成有两种方式:凝聚分裂和横隔分裂:前者菌丝内的原生质从顶端向基部渐次围绕着核区分段浓缩,成为大小相近的小段,各小段逐渐凝聚成圆形或椭圆形,各自形成新的孢子壁,原来的细胞壁溶解破裂释放出孢子;后者在菌丝中产生横隔,从横隔处断开形成孢子。放线菌的孢子形成,主要是凝聚分裂。

放线菌的孢子具有不同形状和颜色,孢子有球形、椭圆形、杆状、瓜子形、柱形和梭形等。孢子的表面有光滑,带疣、带刺或成毛发状等。孢子的颜色有白、黄、淡灰黄、橙黄、红、蓝、绿、淡紫等颜色。孢子的大小同细菌相近。孢子的特征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放线菌的菌丝、孢子丝形态见图2-7。图2-7 放线菌孢子丝的各种形态1.孢子丝直、单轴分枝;2.孢子丝丛生、波曲;3.孢子丝顶端大螺旋;4.孢子丝松散螺旋;5.孢子丝紧螺旋;6.孢子丝紧螺旋呈团;7.孢子丝二级轮生二、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在固体琼脂上,放线菌菌落由菌丝体组成,其菌丝纤细、生长缓慢、菌丝分枝交错,故形成的菌落较小、质地致密、干燥、多皱。菌落成熟后可明显见到表面呈颗粒状或粉末状,并具有各种颜色。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并与培养基结合较紧,其边缘往往可见凹陷。用接种针不易挑起,欲挑起时,常连同整个菌落一并挑出而不致破裂。幼龄菌落因气生菌丝尚未分化成孢子丝,其菌落外表与细菌菌落有些相似,当形成大量孢子布满菌落表面后,就呈细绒状、粉状或颗粒状的典型菌落。由于菌丝体与孢子常具色泽,故使菌落正面、背面呈现不同颜色,这些特点不难与真菌菌落、细菌菌落相区别。(孙娜)

第三章 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直径小于1mm),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普通光学显微镜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µm。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µ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故用油(浸)镜放大1000倍,能将0.2µ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第一节 显微镜的使用一、 普通光学显微镜(一) 光学部分

由物镜、目镜、聚光器、滤光片、反射镜、光源组成。

1. 物镜

它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部件,由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组成。物镜上均标记有光学性能及使用条件的数字和符号:常标有10/0.25,40/0.65,100/1.25等数字。10、40、100系指物镜的放大倍数;0.25、0.65、1.25表示物镜的数值孔径。有的油镜上标有“油”或HI(Homogeneous immersion,同质油浸)或Oil等字样,并在镜头下缘标有一圈黑线或红线。

2. 目镜

常用的惠更斯目镜(Huygens eyepiece)是由两块凸面向下的透镜组成,两块透镜之间或下面设一环状光栅,物体经物镜放大所成的物像即在此处,目镜测微计及指针安放在此平面上。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放大的物体实像,进一步放大成直立的虚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为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

3. 聚光器

聚光器可分为明视野聚光器和暗视野聚光器,生物显微镜配用前者明视野聚光器,包括聚光镜和可变光阑两个部件。

4. 滤光片

常用滤光片为蓝色的毛玻璃片,用以降低光强度并使视野照明均匀。此外还有绿、黄绿或蓝绿色等滤光片。滤光片的选择与应用对显微摄影甚为重要。

5. 反射镜

它是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镜,安放于聚光器下方,使光源向聚光镜反射。一般自然光源情况下,应用平面镜。

6. 光源

常用的有自然光和人工光源;自然光方便、适用,但不可用直射日光,因为亮度太强,不易看清物像,而且伤害眼睛,人工光源常用的有目光灯,适用一般检查。(二) 机械部分

由镜座、镜臂、载物台、镜筒、物镜转换器、调焦装置等组成。(三) 使用方法

由于各种显微镜型号不一,操作方法稍有差异,使用前需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使用方法如下:

1. 显微镜位置

将显微镜置采光适宜的平台上,放稳。

2. 带电源的显微镜

先开启灯源,调整光源使亮度适宜;不带电源的显微镜,以平面反光镜正对自然光。

3. 被检涂片位置

将被检涂片置载物台上并固定。

4. 低倍物镜

转用低倍物镜,从侧面注视,用粗调使镜头缓慢下降(或缓慢升高载物台),使物镜前端与涂片接近,下降聚光镜至最低(光源不足时可适当升高)。

5. 双筒显微镜

若为双筒显微镜,调整双筒距离,使之适应于检查者双眼观察的位置。

6. 检查者眼睛

正对目镜、用粗调缓慢升起下降至影像出现,再用细调转动,直到能清楚看到物像为止。切忌眼睛观察目镜时,旋动调节使物镜与涂片接近,以至压碎载片、损坏镜头。

7. 高倍镜

使用高倍镜时,将聚光镜下降一半,先将物镜下降至距涂片约0.5mm处(若观察液体样品,需覆盖盖玻片),再用粗调缓慢提升,当见到模糊图像,再用细调调焦至清晰。调整聚光镜位置至最佳图像。当由低倍物镜转换高倍物镜时,一般可进行直接转换,再用细调适当旋动即可看到图像。但需注意,不配套的物镜,不得直接转换。

8. 油镜

使用油镜时,需将聚光镜升至最高,并需在干燥的涂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然后将镜头旋至浸入香柏油中,但勿接触玻片(玻片与镜头的距离约为0.1mm),再从目镜观察,用粗调升高镜筒(或降低载物台),至出现镜像后,再用细调使物像清晰。在整个调焦过程中,动作要慢,要细心,观察未染色涂片时,尤应注意。

9. 镜检完毕

镜检完毕后,用粗调上旋镜筒(或下旋载物台),取下涂片(关闭电源)。

10. 使用油镜后

以拭镜纸擦去镜头的油渍,再用含二甲苯的擦镜纸拭擦镜头,最后再用擦镜纸将镜头拭干。注意,切勿用手指或其他纸、布拭擦镜头。

11. 最后

将镜头转成“八”字形,或将未装镜头的转换器孔对准载物台,并将镜筒(或载物台)降低,将显微镜置放原处。(四) 显微镜的维护

常用的显微镜,应尽可能有固定位置,并有防尘、防潮措施。

1. 拭擦

拭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可以使用干净柔软的细布。不宜用乙醇或乙醚。否则,会侵蚀油漆使之脱落。

2. 光学部件

光学部件沾染灰尘,宜用干净毛笔清除或用洗耳球吹除。物镜内的灰尘,可用摩擦带静电的塑料棒插入镜头内吸出。若镜片上有拭不掉的污迹,可用表面光滑的细木棍裹上脱脂棉或擦镜纸。

3. 防止镜片脱胶

物镜内的透镜多以胶合在金属套筒上,金属和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过冷或过热以及使用过多的有机溶剂,均可使镜片脱胶。因此,勿使显微镜受热,避免阳光直晒。

4. 搬动显微镜时

动作要稳和轻,应一手提臂一手托座,不可单独提臂,同时应避免强烈的震动,以免失去原有的精度。

5. 高倍物镜和油镜

需要倍加爱护高倍物镜和油镜。使用高倍物镜观察液体样品时,应加盖玻片,防止样品液浸入物镜内,使其受到浸蚀。二、 体视显微镜

亦称实体显微镜或解剖显微镜,是一种能观察放大立体像,并能同时进行显微操作的显微镜。镜筒为两个,光学系统由两个接目镜和两个(或一个)接物镜组成。放大4~200倍。采用分挡变倍式或连续变倍式,现用的体视显微镜多为后者。使用时,只需转动放大倍数的调节盘,便可在像面保持不动的情况下连续改变放大倍数,使用非常方便。

药品微生物检验中,体视显微镜适于观察真菌菌落的生长情况,检查螨及螨卵。三、 测微计的使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