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北普陀寺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1 18:40:41

点击下载

作者:张秀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锦州北普陀寺史话

锦州北普陀寺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话》编辑工作委员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约请,我们编撰了这本《锦州北普陀寺史话》。本书着重介绍了锦州北普陀寺千年历史沧桑,以及恢复重建以后,如何以一个现代佛教寺院的姿态,在社会和信众中发挥着弘法利生功能、教育功能、公益慈善功能、僧伽培训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稳定社会功能、对外交流功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功能,特别是在“人间佛教”理念的践行中,该寺如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展现佛教的时代价值。

编写《锦州北普陀寺史话》旨在梳理和展现本寺历史文化精髓和现代的社会功能,使海内外佛教界和广大信众及社会各界比较全面、清晰地了解本寺的历史变迁,以及本寺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到的作用与贡献。

记录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训、借鉴经验、弘扬文化。今天的锦州北普陀寺具有鲜明的当代佛教特征,它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人间佛教”发展方向,历久弥新,彰显佛教对社会人生的现实意义;坚持正信正行、清净庄严;坚持密切联系信教群众,利用自身优势传递正能量;强化僧团建设,提高僧人素质;完善寺庙基础建设,增强寺院教育功能等,以便和大家交流互勉。编撰的过程使我们又一次为锦州北普陀寺经历的沧桑而感叹,又一次为恢复新建的北普陀寺而骄傲自豪。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写人员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档案材料,广泛收集现有素材,采访历史学者和有关人士,经过近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锦州北普陀寺史话》。作为北普陀寺的现任住持,我对为此书编撰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编撰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锦州北普陀寺史话》被选入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中国史话》,是本寺的荣幸,也是锦州佛教界的荣耀,同时也是北普陀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机缘。我们愿意借编写《锦州北普陀寺史话》这一良机,继续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在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在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纰漏,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一寺庙概述

在中国北方有一座神奇的佛山,与浙江的普陀山遥遥相望,它就是位于辽宁省锦州市西北7公里处的锦州北普陀山。北普陀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它南望沧海,北望太极,紫气东来,福寿无边。传说它是观音菩萨在北方的显化道场,实为洞天福地,人间圣境,素有“辽西第一洞天”“关外第一佛山”之称。“锦州形胜,一川澄碧,六合环黛,锦绣天成。然历数有情景观者,犹属境内北普陀山。登临送目,左群峰,右险壑,逶迤伴绕;前飞泉,后云岫,横生妙境。看紫荆遥带朝霞,凌水远吞落照,蟠龙北门锁钥,吕翁南面屏藩。大势大美,相偕相映备矣。若徜徉山中,则春听莺啼鸟语,夏闻蝉鸣桑林,秋览栌红霜染,冬观石堂松雪。四时景致,异彩缤纷。复仰而望之,其形如卧佛,其状似普陀,三十三法身幻化三十三峰峦……”这是《重修北普陀山碑记》中的一段话,读之,已把我们引入北普陀山的圣境。

占地数万公顷、号称“北国第一佛山”的锦州北普陀山上的北普陀寺,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系观音菩萨之显化道场,为南海普陀珞珈山北院。北普陀山集奇洞、妙佛、圣泉、宝树于一体,南望沧海,北观太极,紫气东来,福荫无边。北普陀山曾遭多次浩劫,又经历代修缮,现已海内闻名、名声远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人、香客达百万人次。

北普陀山拥有奇特壮观的山峦,植被丰厚,四季葱绿,秀比峨眉,险若华山。乘索道登上鸡冠山主峰,眺望万顷渤海,海天一色,俯瞰沃野百里,云烟浩渺,千年古城,尽收眼底,令人思接千载,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北魏古佛,塑绝代神奇;缅甸玉佛,展稀世珍宝;六十甲子神,栩栩如生;石棚道院,百尊石佛呈仙姿;灵山古刹,五百罗汉荡凡尘;而屹立于群峰之巅的露天滴水观音,晨披朝旭,夜拥群星,造型优美的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把滴滴圣水洒向人间。

翠柏菩提掩映山泉,古树苍藤悬挂峭壁。北普陀山九大景区、五十多处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山顶灵湫泉,饮誉百年,四季不枯。传说这灵湫泉通千里沧海,曾有一个叫连休的和尚,到这里打水,不慎将一只木桶掉入泉中。数日后连休和尚到南海云游,突然发现海面上漂浮着一只木桶,打捞上来一看,正是他掉落灵湫泉中的那一只,从此便有了灵湫通海之说。

北普陀山,是历代皇帝、高僧、宗师及信众朝拜之圣地。传说大辽国国王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曾逃难至此,被追兵用毒箭射伤落马,幸遇一位手拿杨枝、玉瓶的老婆婆搭救。他痊愈后在此隐居,并生出“今生不再回红尘”的愿望。

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南海僧人凡度云游,见这里红雨苍烟,紫气东来,怪石险峻,古木参天,一住便是几十年。元代离阳宫开山祖师肖道然的掌门弟子高德范见此处幽静清奇,大有蓬瀛之气,便在此居住38年,重修道院,再塑金身,造石像64座,植桃树1000余株。举人出身的和尚福坚曾为普陀寺书一槛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清初,顺治皇帝的生母吉特皇太后游北普陀寺,赏该寺白银千两。乾隆五十二年(1160),锦城绅士魏养本倾全部家资修筑上山石路。历代爱国诗人、民族英雄如孙承宗、袁崇焕、王尔烈等,以及开国元帅罗荣桓,都曾先后登临洞府,赋诗吟联、留下不朽的题咏。

锦州北普陀寺历史悠久、声名远播、香火兴盛、拜者如云。辽、金、元、明、清,以及当代高僧、名人留下无数楹联诗碑、石韬匾额,使观音道场成为文化圣地。光绪皇帝御笔(普陀山碑)雄浑依旧。旷世奇才王尔烈行书“得天独厚”刻于悬崖峭壁间。清代李逢源诗曰:

洞天古木老烟霞,修到神仙住几家?

出岫行云忙作雨,悬崖枯树倒生花。

酒香共饮杯中月,诗草谁笼壁上纱;

独立最高峰顶望,茫茫大海浩无涯。

锦州北普陀山所揭示的是一种在精神的世界里改善、完善人们的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文化现象,由于这种文化现象从属于一种独立的宗教文化体系,所以它与生俱来带着宗教色彩,反映了人们良好的精神寄托。大凡来北普陀山的人都有“在天在渊,莲座四时云似海;为霖为雨,杨枝一洒物皆春”的感慨。

如今在北普陀山景区内,有一座宏伟壮观的佛教建筑群,这就是久负盛名、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锦州北普陀寺。

现代锦州北普陀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依山就势,巍峨宏伟,山寺和谐,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寺庙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

寺内建筑包括:天王殿、观自在殿、万佛宝殿、三藏楼、九龙壁、戒坛、法宝楼、佛宝塔、五大菩萨殿、五方佛殿、五百罗汉坡、普陀金顶、送子观音、取经归来、普陀宫、百万宫、卧佛殿、济公财神殿、滴水观音、方丈楼、僧寮、多功能厅、图书馆、禅堂、上客堂、3层水陆内坛、男居士寮房、女居士寮房、贵宾接待楼、斋堂、客堂、地宫、普陀纪念馆、电化教室等,佛教道场功能一应俱全。

北普陀寺历史悠久。根据《中国佛教史》记载,锦州北普陀山古称老母山,老母山观音洞称为老母洞。北普陀山的人文景观,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普陀寺自618年开山始建,历经六个朝代,饱经风雨沧桑。它曾因辽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闻名天下,也曾因名贯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枫林旭日、苍山观海,红石卧龙、滴水观音、泓池澄晖、烽台夕照”等景观而著称于世,明清两代,更以“辽西第一洞天”驰名海内外,成为佛道两教高僧、宗师及信众朝拜之圣地。它也曾多次因人祸、战乱而遭损毁,但又多次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恢复、重建。

新北普陀寺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后,寺庙耸立似山中之魂,它更以其外在的壮美,内涵的丰富,而声名远播。晨钟暮鼓梵音法号经年袅渺,祥云喜雨龙光清岚百代氤氲。佛教高僧、宗师纷纷莅临传法,道极法师和僧团精修持法,信众香客络绎不绝,朝拜祈福川流不息,可谓古寺新生,辉煌再现。

近年来,在政府和佛教人士的同心协力之下,北普陀山景区建设与寺庙建设相辅相成。恢宏庄严的新北普陀寺,独一无二的佛像殿堂,丰富厚重的古迹名胜,千姿百态的美景山色,其云、佛、山、石、水、洞、林、花浑然一体,雄、禅、梵、奇、幽、动、雅、妙交相生辉。

在北普陀寺沧桑坎坷的历史长河中,从开山人清净法师、著名高僧福坚和尚,到现任住持道极法师,历任住持对于北普陀寺来说功德无量。特别是近百年来寺院惨遭损毁、僧人流离、荒芜沉寂的状况,急切呼唤高僧大德重启晨钟暮鼓、再传经法梵音之时,道极法师肩负起恢复、重建北普陀寺的大任,为本寺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

自1999年至2014年的15年间,恢复、新建后的北普陀寺,山寺和谐、内涵丰富、功能齐全,成为我国东北乃至全国著名的现代佛教道场。北普陀寺在历史长河中从殊胜到沉寂,如今又以崭新的面貌回归人间,可谓一个奇迹,它的不断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

1999年道极法师担任北普陀寺住持,从此,古刹在道极法师的住持下,凝聚善业,重修佛法。

道极法师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完成了恢复、新建的大业,不仅让新北普陀寺屹立在北普陀山上,而且全面恢复了寺院的宗教活动。

在短短的15年之中,寺院功能不断提升,弘法不停、传法无边,北普陀寺先后召开水陆、祈福等各种法会200余次,引导信众正信正念,丰富信众宗教生活,受到东北地区广大佛教信众的称赞。

寺院培养出一批批年轻的新型僧人,打造了一支精干的弘法传戒队伍,为佛教绍隆佛种,续佛命脉。

寺院积极维护社会稳定,热情参与社会管理,调节人们心理,减轻人们精神压力,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党和政府的赞赏。

新的北普陀寺寺院建设规模和僧团建设水平,大大提高了寺院的影响力。2006年和2013年,北普陀寺两次承担全国性的“三坛大戒”传戒法会,全国30多个省市以及港澳受戒戒子1000多人。

北普陀寺开设的“辽西僧伽培训班”,十几年来,已开办13期,培训僧伽和各界人士1500多人。

北普陀寺举办了9期“讲经说法”比赛,锻炼了一批年轻法师的传法能力和水平,他们对佛法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阐释,使弘法传法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地丰富、创新。

十几年来,寺院出访200多次,与美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展开了广泛交流。特别是与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的频繁互动和亲近交往,推进了北普陀寺的“人间佛教”进程,为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了贡献,为大陆的佛教界争得了荣誉,北普陀寺也因此深得中国佛教协会的肯定和海内外大德高僧的称赞。如今北普陀寺已经成为对外交流佛教文化的窗口。

寺院僧众研习“人间佛教”课题,践行“人间佛教”理念,推崇“佛教是教育”的观点,不拘泥于传统,鼓励广大僧人做创时代的新型宗教职业者,对社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多年来,寺院带领信众爱国爱教,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和法规,弘扬佛法,利乐有情,积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参加慈善救助、扶贫济困等社会事业,精彩演绎佛教慈善,创新慈善,使“同体大悲”“利乐有情”之理念,真正变成了贫困地区的方塘水库、果园良田、希望小学和贫困群众的笑脸。

寺院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建设,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多次表彰和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先进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宗教界创建双文明活动”先进单位;社会慈善、扶贫济困“特殊贡献”单位。

在北普陀寺建设发展的15年中,它吸引了大批佛教青年僧众慕名前来,寺庙或送他们到各地佛学院培养深造,或留他们在北普陀寺弘法修行,皈依信众万千,不可计数,北普陀寺已然成为佛子的摇篮。

当代北普陀寺住持有:

法祖和尚:圆山长老

第一任方丈:照元长老

第二任方丈:道极大和尚

座元和尚:悟性大和尚

首座和尚:道智法师

2009年建寺10周年的时候北普陀寺常住有:

方丈:道极大和尚   退居:照元长老

督监院:大赞法师   首座:道智法师

监院:大法法师    知客:大开法师

督监:寂果法师       大和法师

维那:大融法师    僧职:寂悟法师

书记:大陆法师    司库:大悦法师

衣钵:大云法师    买办:王冰

清众:大同法师、寂证法师、寂和法师、寂辉法师、大禅法师、大忍法师、大庆法师、大定法师、大漠法师、大群法师、大坤法师、大瑛法师、大慈法师、大照法师、寂通法师、大祥法师、寂洲法师。二古刹春秋1锦州佛教的历史沿革

佛教在锦州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消灾,在河城(今义县)西北岸福山山崖上开凿了石窟,雕塑佛像,建石窟为寺,昙曜法师取名“岫岩寺”。次年昙曜法师在河城圆寂。

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河城岫岩寺石窟造像全部完成。全寺共16个石窟,雕塑16000尊佛像,人们习惯称之为“万佛堂石窟”。至此,佛教从中原传入锦州市。

经昙曜法师传入锦州市的佛教,属北传佛教(大乘教)。

锦州肇建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普济寺(今名大广济寺,俗称大佛寺)。由昙曜法师第六代弟子玄元和尚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起建,这是佛教净土宗在锦州建造的第一座寺庙。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清净老法师带领四个弟子在大兴(今锦州)老母山老母洞,把原来的大石棚改建成佛寺,并命名为圆觉寺。后契丹皇太后肖挞改老母山为普陀山,改圆觉寺为普陀寺,这就是锦州北普陀寺的前身。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鄂国公尉迟恭在燕郡守捉(今锦州义县)肇建宝林禅寺(俗称宝林楼)。智顗大师的弟子心源,被尉迟恭请到宝林禅寺做住持,从此佛教天台宗传入锦州市。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渤海僧人贞素在医巫闾山肇建万古千秋寺(今锦州北镇青岩寺上院)。

辽开泰九年(1020),耶律隆绪在宜州崇义军(今义县)颁诏肇建宜州咸熙寺(今名锦州义县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太平六年(1026)咸熙寺大雄宝殿竣工,内塑7尊高3丈(9.5米)的大佛,这是整个契丹统治下的中国北部最大的佛教寺庙。咸熙寺自1026年到1114年的88年间,进行了1000多次传戒和各种法会,当时辽西地区的净土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以及禅宗的南宗并存,形成了佛教各宗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女真族统治的金国建立之初,曾抑制佛教,但天德二年(1150)后,金国不仅逐渐恢复了造塔建寺的敬佛之风,而且宜州咸熙寺改为奉国寺,并在锦州市建造40多座寺庙、12座佛舍利塔、17座龙王庙。

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耶律洪基颁诏敕建锦州临海军佛舍利塔——大广济寺塔,清宁九年(1063)秋竣工。清宁十年(1064)四月初八佛诞日,锦州举行了临海军佛舍利塔落成、佛像开光、浴佛盛大法会。

辽天祚帝乾统二年(1102),显州(北镇)肇建“万古千秋极乐净土福德智慧双塔”(今北镇崇兴寺双塔)。乾统七年(1107),宜州崇义军(义县)建造“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塔”(含义县广胜寺塔)。乾统八年(1108),宜州宝积山(今义县前杨乡八塔村西山)肇建八塔(今义县前杨八塔)。

蒙古汗国中书令耶律楚材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方略,佛教逐渐在蒙古汗国乃至元朝盛行。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批准被俘的南宋恭帝赵在临海军永乐县(锦州)北普陀山出家。

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佛教。据锦州民国初年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圆通法师著作《锦州古刹》统计:时至宣统三年,锦州各县有大庙、小庙502座,僧尼1022名,并成立了“中华佛教总会锦州分部”,地点设在今老城区北街城隍庙。

1942年6月,日伪警察、特务制造了震动整个东北的“妙深事件”,将爱国僧人妙深和尚绑架后,残害致死。

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锦州市各大寺庙的僧尼均恢复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参与国家政事。

自1957年开始,由于“左”的路线影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受到了干扰,佛教界不断受到冲击,锦州市各大寺庙的佛事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佛教活动进入停顿休止状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全面拨乱反正,彻底纠正极左路线,宪法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佛教活动场所开始逐步恢复。锦州市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主持下,先后归还了佛教2万多平方米房产,恢复了十几座寺庙的宗教活动。锦州的佛教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教寺庙达70座,登记的佛教教职人员200多名。锦州佛教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辽西佛国的辉煌。2北普陀寺千年沧桑

伴随着锦州佛教的历史沿革,北普陀寺也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沧桑。隋唐始建开山老祖清净老法师

清净老法师(569~648)字觉醒,俗姓杨,名浚,弘农华阴人。祖父乃北周勋臣——隋国公杨忠,父滕穆王杨瓒即隋文帝杨坚胞弟,母滕国夫人李氏。

据考证,北普陀寺始建于隋唐时期。相传隋炀帝大业八年(612),朝廷下令征高丽,命杨浚为征东先锋,结果战败。杨浚在败退回京的途中,经过北普陀山(当时称老母山)老母洞,因有感于长年征战杀戮之残酷,心生不忍,从此在此隐居。618年,杨浚在释迦牟尼圣诞这一天,正式剃度出家,取法名清净,并将原居住的老母洞(大石棚)改建成佛寺,取名圆觉寺。648年,老母山开山祖师清净法师无病涅槃。

李树基所撰《锦州佛教志》中对清净老法师的一生做如下演绎:清净老和尚

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四月初八卯时,隋国公杨坚夫人独孤氏生下次子杨广,辰时大将军杨瓒夫人李氏生下次子杨浚。笃信佛教的杨坚、杨瓒认为四月初八佛诞日杨门同日降下两子,日后一定大吉大利大富大贵!

杨广、杨浚虽是隔山兄弟,但犹如一父同母所生,两人聪慧敏锐、姿容俊美、仪表堂堂……很得杨坚、独孤氏,杨瓒、李氏钟爱。

但杨广和杨浚的人生道路却是南辕北辙,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34岁的杨广弑父杀兄后,做了隋朝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春,五十岁的杨广被令狐行达用白绫勒死于江都西阁。

而杨浚于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春跟随隋炀帝杨广第一次征高丽大败而归时,窥破人生,在大兴(锦州)老母山(今称北普陀山)隐遁,隋炀帝大业十四年,隋恭帝义宁二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削发出家。青灯黄卷、经声佛号伴随他走完了80年人生之旅。

因为杨广与杨浚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又都得到父母的钟爱,两人又都天资聪颖,容貌俊美……所以从幼时就非常要好,及长又同在皇宫内读书……两人感情胜似一奶同胞。

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杨广、杨浚二人皈依智顗大师,聆听智顗大师讲《法华经》。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智顗大师向晋王杨广、鹰扬郎将杨浚授菩萨戒。

后因杨广居心叵测,结交杨素、杨约、郭衍、宇文述等奸佞之臣,杨浚遂与杨广逐渐分道扬镳。

杨浚念在兄弟之情、朋友之谊,曾多次劝杨广不要争太子之位,不要加害太子杨勇……但杨广在杨素等奸贼蛊惑下,已利令智昏急不可待,哪里听得进杨浚忠言。

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杨广乘父亲隋文帝杨坚病重时,派右庶子张衡杀死父亲隋文帝,堂而皇之地继承了帝位,当上了隋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浪子”、“暴君”——隋炀帝。

杨浚惊悉伯父隋文帝“病死”的噩耗嚎咷大哭。他深恨皇宫大内的森严!更恨名、权、利驱使下的倒反天纲!杨浚到仁寿宫给伯父隋文帝吊孝,杨广假惺惺地守灵。杨浚握住杨广双手流泪道:“臣弟请皇兄留下勇兄一命……”杨广淫笑而不答。就在隋文帝驾崩未足一七,皇宫内就传出太子杨勇暴毙!杨浚听后泪如雨下……

杨浚对隋炀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修永济渠、开邗沟、挖长堑、筑长城、建离宫、造龙舟……穷奢极欲、残暴苛政,几次跪地哭谏,杨广冷笑道:“朕念你和朕从小兄弟,今不杀你!你如再进言,崔民象、王爱仁、高颖……就是你的下场!”杨浚长叹道:“亡隋波浪九天来!”

……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春,杨浚老母滕国夫人病逝,杨浚万念俱灰,在父母墓园旁盖了三间茅蓬,决心为父母守墓。

杨浚为父母守墓期间,王薄、孙安祖、窦建德等农民起义军领袖都曾先后派人请杨浚起兵,希望里应外合推翻隋炀帝的统治。杨浚对来者拱手道:“我伯父文帝英雄一世,平定群雄,一统江山,做了二十四年皇帝,兴修水利,建立科举制度,施行府兵制和均田制,整理户籍,修定刑律,厉行节俭……天下太平。杨广弑父杀兄,倒行逆施,如今民不聊生,群雄四起,天必亡隋!恕我不能起兵,我岂能做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奉劝各路英雄,顺其自然吧!”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下令征高丽,命鹰扬府鹰扬郎将杨浚为征东先锋,统率5万雄兵。隋炀帝杨广亲率左右各12军,分二十四路113万兵马,号称200万向辽东进发。

杨浚是“开皇四子”之一,隋文帝常言此子有“非常之器”!文可定国,武可安邦……杨浚率军斩岸湮溪,一直杀到中离,高丽军民同仇敌忾,拼死奋战!高丽百济最后铁壁合围,杀得隋军狼狈逃窜,最后逃回辽东城下。

杨浚带着越骑校尉几骑人马杀出重围,立马金鸡岭上,举目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隋军、高丽军尸体,萨水变成一条血河……在残阳映照下,山川都像血染过似的……

杨浚走到大兴(锦州)老母山,见一老妇抚摸着一位民夫尸体嚎咷痛哭!杨浚下马搀起老妇……道:“伯母,侄儿愿意帮你把你儿子的遗体掩埋好,伯母如果不嫌弃,侄儿愿意带你回长安颐养天年!”

老妇人止住泪水道:“将军,这百万尸体你都能掩埋吗?这百万老母你都能赡养吗?”一句话说地杨浚瞠目结舌!杨浚带领越骑校尉等人把老妇儿子的尸体掩埋后,请老妇上马,杨浚牵着缰绳送老妇回家,崎岖逶迤峰回路转,最终到了一个天然的大石棚……老妇说:“下面水洞有水,你们可以喝,我给你们做饭去。”杨浚等人到水洞喝水,顿觉这水清淳甘冽沁人心脾。不一会老妇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笑着说:“老身知将军茹素,这简单的饭菜,就请将军慢用。”杨浚吃完饭菜,倚右仰望,不知不觉睡去……

杨浚骑着马,提着枪向东追杀高丽军,只见救世观音菩萨用杨柳枝一挥,高丽军霎时不见。杨浚骑马又转向南寻觅高丽军,只见大悲观世音菩萨把手中净瓶往下一倒,杨浚眼前顿时出现白浪滔天一望无际的大海。杨浚掉转马头向西,只见漫山遍野的尸体全都站起来,向他索命。就在这危机时刻,只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挥动圆满无碍普渡一切众生的千臂,漫山遍野的尸体都向西方极乐世界走去。杨浚拨马向北飞驰,遍地血水,血水越来越深,只见白衣观音足踩白色莲花,手执白色莲花向下一挥,血水顿时变做无边无际的白色莲花……杨浚举目四面一望,只见三十三峰上站着观音菩萨的三十三尊法身……杨浚站在一块危岩上,正想向观音菩萨下拜,突然脚下一滑,身子就掉进万丈深渊,大叫:“菩萨救我!”醒来,惊出一身冷汗。只见自己和越骑校尉几人睡在茅草上。东方发白,杨浚四处寻找老妇,不见踪影,举目一望,只见云端中观音菩萨手执杨柳枝点头微笑。杨浚此时犹如大梦初醒,对越骑校尉等人道:“这明明是观音菩萨在度我,我父母都已作古,毫无牵挂,杨广不听忠言,隋亡只在旦夕,今我征高丽,杀戮太重!惶惶红尘,饱藏险恶,我今愿在此山结庐隐居,你们可回长安和家人团聚去吧!杨浚今与诸位就此一别……”越骑校尉吴横、周芄双双跪于杨浚面前道:“我二人从小无父无母,承蒙将军收养我们,待如亲生儿子一样,我二人终生愿意服侍将军!”还有几名兵士坚决跟随杨浚,杨浚笑道:“百年修得同船渡!”杨浚把身上细软全部给了有家小准备回长安的兵士们,大家洒泪而别。杨浚带领吴璜、周芄等人在老母山(锦州)捡石伐木搂草建了茅蓬,从此在老母山隐居下来。

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三月,杨浚听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扬州)被令狐行达用白绫勒死后,无言、无泪、面无表情。杨浚书写了当年杨广写的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遥向南天把它烧了。杨浚面向南天站立了很长时间……

杨浚选择了释迦牟尼佛圣诞这一天(这一天也是杨浚的生日)出家。杨浚原皈依智顗法师,因智顗法师已圆寂,就请大兴普济寺住持玄元老和尚做剃度师……老和尚给杨浚取名清净。

清净法师带着四个弟子在大兴老母山老母洞(大石棚)把原来的茅蓬改建成佛寺,取名“圆觉寺”,带领弟子一农一禅农禅并重,跳出了三界火宅,圆融三谛。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二月十五无病涅槃。

845年,唐武宗李炎灭佛,老母山“圆觉寺”被毁。南宋恭帝在锦州北普陀山出家

从杨剑宇先生的《中国历代帝王》一书中,我们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共有611位帝王。而这611位帝王中,真正善终的只有299位,剩余312位帝王中,死于权谋篡位杀伐者居多,其中还有7个出家的帝王。

吴澄的《皇天夜补》中说,南宋恭帝是在锦州北普陀山出家的。

据辽西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树基考证,南宋恭帝赵(1271~1323),系度宗之子。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病死,赵于当月继位,赵继位时,年仅4岁,由祖母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但大权仍控制在奸臣贾似道手中。当时元军沿汉水攻宋,1276年正月赵随祖母谢太皇太后投降。二月,赵随母亲全太后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封赵为瀛国公。1282年,赵迁居永乐(锦州),并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渐渐地了解了自己过去至尊的地位和眼下屈辱的处境,心情凄伤,抑郁不开,便常常站在凌河边凝思。赵的一举一动都被当时的永乐北普陀山方丈尘消看在眼里。1288年,赵已经18岁。元世祖忽必烈担心留着赵将成后患,准备杀掉他,于是召他进京。尘消法师知道后,立即设素宴为赵饯行。席间尘消法师再三叮嘱:“进京后,皇帝如问你今后何去何从,你千万千万说我已在永乐皈依佛门,愿脱离尘世,削发为僧。”

赵进京后,元世祖果然问及赵何去何从。赵按尘消法师教的话说了一遍。元世祖应允了赵在永乐北普陀山削发出家,法号合尊,字木波。元世祖仍然疑虑,于是在1289年,命合尊和尚去吐蕃(西藏)习学佛法。从此合尊和尚长期居于西藏萨迦大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大师。据传,赵在西藏为僧时,一次元朝皇族赵王经过寺院,见他孤苦伶仃,颇为同情,留下一回族女子与他做伴。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回女生下一子,正巧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经过,他十分喜爱这刚生下来的婴儿,便要了去作为养子,取名阿速吉八,这就是日后的元天顺帝。明成祖朱棣在观历代帝王像时,见到元天顺帝像,面貌清癯似太医。惊异地说:“他怎么不像元朝列帝,而像宋朝列帝?”

1323年合尊和尚因诗文而惨遭文字狱,最终还是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历代史学家都认为合尊之死是杀人灭口而已。历经沧桑

辽太祖天显元年(926),辽国太子耶律倍被其弟弟耶律德光陷害,逃难来到老母山,传说被观音菩萨显化的一位老婆婆搭救。辽天显五年(930),辽太后述律平追逐太子踪迹来到老母山,发现太子已经离开。为了纪念太子、感谢观音菩萨保佑太子之恩,辽太后赏银千两,在老母山重修古寺,取名“紫竹寺”。当时只建大殿3楹,禅房2楹,石碑1座,没有僧人。紫竹寺专由南宁王府派人管理,四时祭祀。老母山遂改为北普陀山,老母洞也因之改为观音洞。金末元初,紫竹寺被毁。

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北普陀山观音洞曾有一南海僧人凡度在此寺居住数十年(有王寂为凡度撰写的石碑和凡度悼宋徽宗的挽联为证)。

紫竹寺因年久失修,到元代已不成样子。当时有锦州离阳(火神庙)道士高德范偶游普陀山观音洞,看这古洞紫气东来,南望沧海,落花红雨,古木参天,可做道家居留之地,于是就出巨资请石匠雕塑了上自鸿钧老祖下至丘祖八八六十四座石像置于洞中。高德范老道长长居于此,并改紫竹寺为石堂道院。高德范幼年出家,一生善良、勤劳,他在石堂道院居住了18年,先后在山前山后、岭上岩下,栽植桃树千余株,人称其为“种桃道士”(有耶律楚材为高德范老道撰写的《石堂道院碑》为证)。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石堂道院被锦州指挥使曹凤焚毁。

明正统二年(1437),太监王彦出镇辽(今锦州北镇),曾来锦州登普陀山游观音洞。临行前,他嘱咐州备御都指挥使李真鸠工集料,重建古寺。

观音阁有东西二洞,东洞小而幽深,西洞高广,其形如棚,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石棚。李真命人在石棚下建造大士阁,内塑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并在东洞内塑白衣观音坐像,前殿塑弥勒、太子耶律倍、李汉升等像,此外又建禅房3楹,山门1楹,阁前栽植松树4棵。李真请王彦为寺庙赐名,王彦觉得以山为名更为宏大,所以就命李真把石堂道院改名为普陀寺。

大广济寺无知老和尚听说要重修观音洞,便遵老师同霄长老遗嘱,将明初曹凤将军的200两纹银赠给李真,并说明明初此寺被火烧过,曹将军焚寺悔之莫及,留银补过。李真深为慨叹。在立《重修观音洞普陀寺功德碑》时,李真命于碑首大字篆刻:“曹凤将军生前捐银二百两……”

普陀寺重建期间,李真请地藏寺戒升和尚为住持。戒升带着徒弟福缘住在普陀寺内,后来他又收一徒名福坚,是文人出身,能文善书。

明嘉靖四年(1525),重修后的观音洞普陀寺,金碧辉煌,峥嵘巍峨,春日桃花红雨,夏日苍翠欲滴,秋日满山红叶,冬日松雪石棚。曾有无数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留下许多题咏的文字,如李景登、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何可刚、金国凤等都先后登临观音洞大士阁,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些诗篇和山川交相生辉。

清初,顺治皇帝的生母吉特皇太后曾来此游观音洞普陀寺,并赏银千两。住持僧灵慧用赏银重修大士阁、前殿、山房等。雍正年间御史尹泰游观音洞普陀寺,把“石堂松雪”定为锦州八景之一,又给观音洞定了普陀八景,即石棚松雪、红雨山房、寒潭印月、蟾挂下凡、玉瓶溪水、山路松声、苍山观海、观峙岚山。

乾隆五十二年(1787)邑人绅士魏养本倾全部家资,修了石条路(从落马石直到山门),普陀寺特为魏养本在半山亭处立一功德碑。

观音洞普陀寺历经数百年的营建,真乃为“辽西第一洞天”。

据高国光老先生《锦县(锦州)志略》统计,“观音洞共有楹联五副、石额八块、匾额六块、碑二十四甬、石碣六块”,为锦州86座庙宇之首。

在伪满洲国统治下,锦州省文化厅按日伪指令,借保护文物之名进行“文物普查登记”,意在确定掠夺目标。北普陀寺等锦州寺庙原有的珍贵藏品、祭祀器皿等被日本人四十万次郎运回日本。这种明火执仗赤裸裸的掠夺使锦州佛教历史文物损失惨重。

解放战争时期,驻锦州的国民党守军在观音洞、二郎洞、小洞、金牛洞乱砍滥伐,把不少碑碣推倒,修筑防御工事,闻名遐迩的“辽西四大洞天”的珍贵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

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曾来到观音洞普陀寺,他告诉本善老和尚和在场的全体解放军指战员说:“我们人人都要保护好锦州的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东北野战军执行了“东野”首长的指示,观音洞普陀寺没有因战争受到破坏,文物保存完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错误路线的影响,当地村民崔明五等人拆毁了观音洞普陀寺的大部分建筑。崔本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观音洞普陀寺再次遭劫,寺内文物大部分被破坏。千年古刹陷入凋零、颓废状态。福坚和尚

福坚和尚是北普陀寺历史上的著名高僧。据锦州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圆通老法师撰写的《锦州古刹》一书记载:“锦州城内有一座明代古刹——观音阁,观音阁乃是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之下院,左军督佥事、骠骑将军,都指挥使王锴将军为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福坚老和尚肇建的下院。”

王锴为什么为福坚老和尚肇建观音阁呢?文字记载着这样一段逸事。

明正统二年(1437),锦州备御都指挥使李真奉太监王彦之命,重修锦州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王彦命李真选一有道高僧做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当时锦州地藏寺住持福坚老和尚幼年出家,15岁受戒,对佛教经、律、论三藏造诣颇深。并且通晓文史,琴棋书画、书剑医卜无所不精,所以李真“三顾茅庐”请出福坚老和尚做了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

明成化十二年(1476)左军督佥事骠骑将军都指挥使王锴拓建锦州城墙,常去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游玩。王锴是个有名的棋迷,常常自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有一次,王锴游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在禅房喝茶,见一幅字画,字迹潇洒,上书“书仙画狂棋圣;琴心剑胆诗魂”,署名“北普陀山观音洞山僧福坚”。王锴手捻长须,微微冷笑。

王锴踱步到房外,手抚石栏心想:“我三次来游北普陀山观音洞,福坚始终不迎不见……李真三请他方出山,此人绝不是等闲之辈,观其书法,像是一个有道高僧,我倒要会一会这位世外高僧。”

月上东山,福坚老和尚在殿前舞刀,忽见一人影隐入石后,福坚老和尚笑道:“石后莫非是王将军吗?若是王将军,请到禅房一叙。”王锴大惊,心想:“这老和尚怎知是我!”事已至此,王锴只好走出,双手合十道:“法师,下官这厢有礼了。”福坚老和尚双手合十道:“老僧怠慢失礼,望将军恕罪!请将军到禅房一叙。”二人边说边进了禅房。王锴坐下后忙问:“法师和下官从未见过面,怎知石后是下官?”福坚法师笑道:“将军拓展锦州城墙,常于广顺门(古城西门)外观其砖瓦石料,又常常在永安门(古城南门)外观其施工,所以老僧拜识将军尊颜。”王锴又问:“法师,我三次游观音洞,您不迎不见不会不送,真乃是不染凡尘的有道高僧啊!”福坚法师道:“阿弥陀佛!将军三次来观音洞,都是微服游山,又不会见老僧,老僧若贸然拜见将军,岂不是攀龙附凤!将军既是微服游山,又不会见老僧,老僧再送将军下山,岂不是抗尘走俗!故老僧宁可让将军不悦,也不迎不见不会不送将军!”福坚法师几句话,说得王锴无言以对。福坚法师打破僵局笑着说:“将军星夜不归,定爱这洞天古木、寒潭夜色,老僧想留将军山中过夜,不知将军可能屈尊僧房?”王锴听福坚法师一席话,倍觉福坚法师名不虚传,暗道:“这福坚法师真是有道高僧,能与这样德高望重的高僧为友,真是三生有幸啊!”忙说:“学生愿在山房过夜,聆听法师教诲!”福坚法师非常高兴地说:“不敢!”福坚法师与王锴从周文王谈到洪武帝(朱元璋);从汉乐府谈到元曲;从篆文谈到赵孟;从顾恺之谈到钱选;从孙子兵法谈到少林拳法;从琴棋谈到医卜……真是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觉东方发白,二人却毫无倦意。王锴道:“法师不但是位高僧,而且是位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学者啊!”福坚法师忙说:“将军过奖了!”从此二人诚了莫逆朋友,两三日不见,就像相隔数年,不是福坚法师下山拜访王锴,就是王锴上山拜见福坚法师。

一日王锴上山拜见福坚法师,执意要和福坚法师对弈,福坚法师笑道:“难道将军要学苏东坡把玉带输给佛印吗?”王锴笑道:“恐怕法师要学松泉老和尚把问心寺输给司马光吧?”福坚笑道:“老僧若输给将军,情愿把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双手奉送给将军。若将军输给老僧,就请将军把拓建城墙剩下的砖瓦石料在大广济寺塔南为老僧修一座小庙。”王锴听后心想:“我若赢了,尚能赢你一座大庙,我若输了,拓建城墙的砖瓦石料根本剩不了多少,大广济寺塔南之地乃是大广济寺之地,怕你几何?”手握福坚法师双手笑道:“学生谨遵法师之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决不反悔!”

说着小和尚已摆好棋盘,福坚法师和王锴对弈起来,福坚法师面不改色。王锴双手抚膝瞠目结舌。三壶水功夫,福坚法师连下三城。王锴双手合十向福坚法师深深一拜说:“法师真是弈秋,当代棋圣!学生折服。只是拓展城墙的砖瓦石料恐剩不多,至于大广济寺塔南……”福坚法师笑道:“老僧虽不谙数学,但用目测、步测得出砖瓦石料拓展城墙后,尚能剩二百多石方,建一小庙足够。至于大广济寺塔南之地,我已和大广济寺玉舟法师说妥,将军只输一句话而已!”王锴听后连连赞道:“法师真乃神人也,城池修好,所剩余料任凭法师肇建庙宇。”

锦州古城永安门军工股后,砖瓦石料果剩二百余方,王锴命兵士民夫等人,把所剩石方运往大广济寺塔南,并亲自到大广济寺,拜访玉舟法师,恳请玉舟法师赐地为福坚法师肇建庙宇!玉舟法师慨然应允。

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十三日,左军督佥事、骠骑将军、都指挥使王锴,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福坚法师,大广济寺住持玉舟法师,古塔寺慧修法师,地藏寺山德法师,宁远州知州胡茗嶂等,亲持铁锨破土奠基。

成化十三年(1477)春,观音阁竣工。

当时,巡按辽东御史兼提督学正常楷书写的“南海寺”匾额,悬于山门之上,守备辽东宁远都督同知王锴手书“慈航普度”四字巨匾悬于大殿殿门之上。东廊房名:“僻园”,西廊房名:“静室”,两块匾是福坚法师手书。后庭中央是王锴赠送福坚法师的铁鼎。

王锴,撰写了《南海寺碑记》,叙述了为福坚法师肇建南海寺的经过。

福坚法师从此冬天在城里南海寺过冬,夏天在观音洞普陀寺避暑。福坚法师因赢了守备辽东宁远都督同知王锴一座寺庙而名声大震,南海寺也因此声名鹊起。

巡按辽东御史兼提督学政宋鉴巡按辽东时,特意拜访福坚老和尚,适值隆冬,80高龄的福坚老和尚踏雪陪同宋鉴游览北普陀山观音洞。宋鉴看那普陀山雄秀奥折,悬崖下垂,层楼耸寺,洞前古松数株,冬雪覆之,青白如绩,对福坚老和尚说:“好个石棚松雪!法师真是个松雪斋主啊!”福坚听后高兴得双手合十说:“多谢巡按大人为这寒山古岫赐一佳名!多谢巡按大人对老僧过誉!就请巡按大人书写‘石棚松雪’四字,老僧当请石工勒于巨石之上。”

两日后,宋鉴差人给福坚老和尚送来两幅字,一幅“石棚松雪”,一幅“松雪斋主”。福坚老和尚看后,手捻长须道:“辽西,山川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啊……”随即命弟子请石工把“石棚松雪”四字刻于慈悲崖下一块巨石上,把“松雪斋主”四字装裱后,悬于自己禅房里。这就是后来锦州八景“石棚松雪”的真正来历。

弘治五年(1492)六月宋鉴在此巡按辽西时,85岁高龄的福坚老和尚,已定居在南海寺了。宋鉴拜会福坚老和尚时,福坚老和尚手扶竹杖迎出山门。福坚老和尚惭愧地说:“老僧不能再陪大人游览观音洞了,只好请大人观赏观赏小刹这‘古塔昏鸦’了。”宋鉴听后,仰天看那万千鸦鹊,颉颃于黄昏中的古塔周围,赞道:“法师这一佳景的名字取得绝妙!”宋鉴一眼看到院中一块巨石,对福坚老和尚说:“下官愿书‘古塔昏鸦’四字于石上,以做永久纪念!不知法师可允否?”福坚法师听后双手合十笑道:“老僧求之不得。”随即命弟子把墨研好,请宋鉴赐字。宋鉴提笔在巨石上写了4个行书大字“古塔昏鸦”。这时从福坚老和尚身后走出一个年轻的和尚,双手合十向宋鉴说:“大人若不嫌弃,小僧为大人执刃勒石!”

宋鉴以目问福坚老和尚,福坚老和尚对宋鉴说:“大人,此僧是老僧小徒,名叫弘印,书法、绘画、篆刻皆胜过老僧,老僧担保小徒刻石,一定能刻出大人四字的神韵!”宋鉴笑道:“既然是法师高徒,下官信得过。”这就是锦州八景“古塔昏鸦”的来历。此巨石后因风化严重,于清同治年间自然粉裂。

弘治六年(1493)冬,福坚老和尚在南海寺禅房圆寂。

福坚老和尚圆寂后,弟子三义做了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的住持。三义知道师父非常喜爱古松,亲手在观音阁大殿前栽植了两棵古松。

隆庆二年(1568)秋,一场大火把“南海寺”烧为平地。

由于连年大旱,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无力修复“南海寺”。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能素老和尚用50年化缘积攒的钱,重新修复了“南海寺”,万历四十八年(1620)十月竣工。熊廷弼对能素说,“南海寺”三字不如“观音阁”好。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乃主寺上院,这下院仍取观音菩萨慈航普度之意更佳。“观音阁”三字沿用至今。

北普陀山观音洞历代高僧中,影响较大的有福坚老和尚、戒升和尚、三义法师、能素法师、尘见法师等。恢复重建

20世纪80年代初,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菲十分重视观音洞风景区的建设。政府出资对北普陀山观音洞的建筑进行了修复、重建,并命名为观音洞风景区,用于发展旅游事业。但作为原普陀寺佛教活动场所的寺庙没有得到恢复,宗教活动还未能开展。

1998年,锦州市人民政府李忠国副市长分管宗教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在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初期,锦州的佛教场所集中在市内居民集聚区,数量少且都低矮狭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佛教信众的宗教生活需要。经过对观音洞(原普陀寺所在地)风景区的考察,他感到这里千年来佛教兴盛,香火相传,历史厚重,恢复这里的宗教活动,既是信众宗教生活的需要,又可以缓解市内佛教场所拥挤的压力,于是决定商请重建北普陀寺。

李忠国副市长召集锦州市宗教局长张秀云,观音洞风景区管理处处长赵清君、辽宁省佛教协会会长照元、锦州市玉佛寺住持本如法师、监院道极法师等,在观音洞风景区召开会议,研究探讨申请恢复观音洞风景区北普陀寺佛教活动场所、恢复佛教活动,确定适时启动北普陀寺恢复、重建工作。考虑到原庙址狭小已不适应当今佛教寺庙建设规模要求,李忠国副市长决定在北普陀山西沟另选庙址,重新建设。

如此重要的历史任务,需要年富力强、有胆有识的佛教界人士承担,然而当时全国尚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之时,已经回到寺庙中的僧人大多是年老体弱,难当此任。这时,年轻的道极法师,进入了李忠国副市长的视线。此时的道极法师,刚从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毕业不久,35岁,戒德精严,年富力强,抱负远大。他了解北普陀道场的悠久坎坷的历史,常常为锦州佛教的复兴夜不能寐。听闻重建庙寺计划,他激动不已,当即发下大愿:“学习历代祖师,重建普陀寺道场,重建观世音菩萨北方道坊,让佛陀再现辉煌!”

北普陀寺于1999年被辽宁省政府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

1999~2014年,在道极法师主持下,北普陀寺开始了历时15年不间断的、艰辛的建设历程。恢复称谓

在建设期间,道极法师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只记住了“观音洞”,慢慢淡化了“北普陀山”的概念,而“普陀寺”的名称,随着它坎坷的命运时隐时现,最后也被“观音洞”之称覆盖,现今已无几人知晓。随着寺庙建设的推进,他进一步感觉到,北普陀山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外延宏大,不应只以一个“洞”字代指,应重新启用北普陀山尊号;普陀寺历经六朝1400多年风雨飘摇,如今又将以崭新姿态屹立在北普陀山之上,应该恢复它的本来名讳,但为了区别于浙江的普陀寺,该寺应称“北普陀寺”。于是他于2000年首先提出建议,恢复“北普陀山”原来的称谓,新建成的寺庙取名“北普陀寺”。他的提议,得到市政府领导的赞同和相关部门的批准。道极法师又请来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亲笔题写“北普陀山”“北普陀寺”两幅墨宝,分别悬挂于景区和寺庙的山门,再现了东北佛教著名殊胜道场之尊位。山寺合和,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北普陀寺开启了新的辉煌。北普陀山门北普陀全景三寺院文化1名胜古迹

北普陀山、北普陀寺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名胜古迹,细数如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