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胃肠病谈养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5:17:15

点击下载

作者:邓沂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胃肠病谈养生

从胃肠病谈养生试读:

前言

胃肠病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等诸多消化系统病症,老百姓习称“胃病”。俗语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中国有1.2亿胃肠病患者,其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为10%,慢性胃炎发病率为30%,是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胃肠病尤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对健康的影响持久而广泛,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久治不愈,则会引起胃肠黏膜糜烂、溃疡、穿孔甚至癌变。同时,作为常见病、多发病,胃肠病不仅本身使患病者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会减少甚至阻断营养的吸收,减慢或阻滞毒素的排出,致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贫血、糖尿病、肝胆疾病、性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病等严重的并发症,可谓“胃肠一病,百病由生”。

常言道:“人吃五谷杂粮,咋能不生病?”由于生活、饮食常不规律、不科学,加上普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强大的各种压力,现在大部分人的胃肠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白领、司机、记者、学者、企业家以及学生和老年人等人群更是与胃肠病很“投缘”。

胃肠病的发病率很高,胃肠病对健康的影响很大,胃肠病的养生保健很重要。如何不得胃肠病?得了胃肠病应怎样调理?如何通过科学、系统、方便、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使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这些是包括胃肠病患者在内的所有希望健康长寿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从胃肠病谈养生》一书,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养生保健的需求。

本书共分五篇:“开篇—从胃肠病谈养生”,提出胃肠病养生保健的价值;“寻觅篇—科学认识胃肠病”,解说胃肠病的基础知识;“探求篇—胃肠病原因探析”,解析胃与肠道的功能与关系、胃肠病发生的常见原因;“揭秘篇—胃肠病自我诊断”,介绍胃肠病的不适表现、特异症状、中医辨证、西医检查以及自我诊断;“养胃篇—胃肠病养生保健”,通过“六大原则”“五个大法”,阐述胃肠病养生保健的方法措施。

本书资料丰富、权威,诊疗、保健方法翔实、易行,语言表述平实、可读性强,从科学认识胃肠病入手,帮读者寻找引起胃肠病的各种原因,学习自己进行胃肠病的初步诊断与分型,掌握实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错误、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提高。编写组2017年5月开篇 从胃肠病谈养生

许多朋友都可能出现过因不注意饮食而发生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甚至发热或伴有腹泻的疾病,医生说这是急性胃炎。

有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高达60%以上,其中萎缩性胃炎约占20%,而1%~3%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转变成胃癌。

临床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溃疡病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那些性格内向、顺从依赖、过分自我克制、压抑、易紧张、情绪不稳、内心矛盾重重的人,在遇到压力时很难排解不良情绪,而是更多地依靠吸烟、喝酒来缓解紧张,这就更容易发生溃疡病。1.胃肠病其实离我们很近

胃肠病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等病症,老百姓俗称“胃病”。

俗语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胃肠疾病的人数在6000万以上,仅因感染胃炎死亡的人数就达1000万以上。中国就有1.2亿胃肠病患者,其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为10%,慢性胃炎发病率为30%,是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2.胃肠病对健康影响很大

胃肠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对健康的危害与影响非常严重而且广泛。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胃肠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久治不愈,会引起胃肠黏膜糜烂、溃疡、穿孔甚至癌变。

胃肠病不仅其本身会给人带来痛苦,而且会减少甚至阻断营养的摄入,减慢或阻滞毒素的排出,致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贫血、糖尿病、肝胆疾病、性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病等严重的并发症,可谓“胃肠一病,百病由生”。3.胃肠病养生保健很重要

胃肠病的发生和加重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睡眠、精神、体力活动等密切相关,而且发病率高,病情容易反复,治疗也比较棘手。所以,如何不得胃肠病,或得了胃肠病怎样控制其症状,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一生,是包括胃肠病患者在内的所有希望健康长寿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中华民族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丰富的方法,如能从中汲取营养,加以实践,必将为千百万胃肠病患者揭开迷雾,找寻到一条健康之路。

本书从科学认识胃肠病入手,帮您找寻引起胃肠病的原因,教您如何自己初步诊断胃肠病,并为您制订科学而详细、实用而简单易学的养生保健方案,科学、详细、系统地介绍胃肠病患者在生活上要注意的各个方面,力求去粗求精、去繁求简、实用方便、作用显著,是胃肠病患者和亚健康人士案头枕边必备的养生保健书籍。寻觅篇 科学认识胃肠一、胃肠病就在我们身边(一)胃肠病的ABC“人吃五谷杂粮,咋能不生病”,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得胃肠病,受到胃肠病的影响和困扰。例如,“我的胃肠不好,有时候胃痛,有的时候拉稀”,“最近感觉食欲不好”,或者“经常肚子胀、拉不出大便”。这些都是胃肠病的症状。

那么,胃肠病到底是咋回事呢?1.西医和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1)西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西医认为,胃肠病主要包括胃病和肠炎两类。

1)胃病:

所谓“胃病”,其实是一种俗称,主要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慢性胃炎根据胃镜表现又分为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

胃炎发生时,胃黏膜主要出现水肿、充血、糜烂或者胃黏膜萎缩变薄等改变。胃炎的主要表现是胃痛、胃胀、泛酸、打嗝、恶心和食欲减退。

溃疡,简单地说就是胃肠黏膜有缺损性的病变。严重的溃疡缺损面积很大,甚至是多个缺损并存。胃、肠溃疡患者的表现主要是疼痛,而且是空腹时疼得更厉害。这是因为空腹时胃酸大量分泌,对缺损的胃肠黏膜造成持续刺激,从而产生剧烈疼痛。

2)肠炎:

肠炎是肠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肠炎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广泛地涉及胃和结肠。因此,所谓的肠炎,实际上是胃炎、小肠炎和结肠炎的统称。

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一般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肠炎。

肠炎的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部分肠炎由感染病菌引起,称感染性腹泻,常伴有发热及里急后重的表现。(2)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胃肠病属于脾胃功能失调,主要包括胃痛、泄泻两类。

1)胃痛:

中医对胃常称为胃脘,故胃痛亦称“胃脘痛”,俗称“心口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3点:①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情志不舒,忧思恼怒,可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滞血瘀,引起胃脘疼痛。②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或过食生冷、辛辣食物,损伤脾胃,致使寒凝气滞或湿热阻滞,引起胃脘疼痛。③先天不足,脾胃虚弱:先天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如脾胃虚寒则会引起虚寒胃痛。

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如果表现为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可参考中医的胃痛、胃脘痛等病证治疗。胃痛和心绞痛症状不同胃痛:一般在上腹部胃脘近心口窝处,即胸骨下端、剑突周围疼痛,俗称“心口痛”,不会有胸闷、心悸的症状,见于胃病。心绞痛:在胸部偏左靠近心脏的部位疼痛,一般称胸痛,常有胸闷、心悸、气短的兼症表现,见于冠心病。

2)泄泻:

俗称“拉肚子”,是以排大便的次数明显超过平时的习惯次数,大便的水分增加,大便变稀或不成形,或排出不消化的食物等为特点的一种病证。

泄泻的发生可概括为4种原因:一是饮食失节,二是感受病邪,三是脾肾虚损,四是情志失调。急性泄泻,常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食用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引起;或感受寒湿、暑湿病邪,脾受湿困所致。慢性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或久病迁延,或劳倦内伤,脾胃受损引起;或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损害脾胃,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

泄泻与西医所说腹泻的含义相近。西医所说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以及秋季腹泻、痢疾、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过敏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均可参考中医的泄泻治疗。2.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消化系统由空腔脏器、实质性脏器两部分组成,其中,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胆囊是空腔脏器,而肝和胰为实质性脏器。消化器官图(1)口腔:

由两唇、两颊、硬腭、软腭等构成,口腔内有牙、舌、唾液腺等器官。牙能够咬切、咀嚼食物,舌能够辨别食物滋味、帮助咀嚼食物,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以帮助消化食物。(2)食管:

上连咽下接胃,长25~30cm。食管肌肉节律性地收缩(即蠕动),能使进入食管的食物迅速输送到胃。(3)胃:

上接食管下连小肠,形状像口袋。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食物,通过胃的运动将食物与胃分泌的胃液混合、搅拌、磨碎为半液体状的食糜,逐步、分批排入小肠。(4)小肠:

上接胃下至大肠,是具有复杂功能的消化器官。小肠主要完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并将食物的残渣输送至大肠。(5)大肠:

大肠与小肠连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能形成和排出粪便。(6)肝:

肝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肝要把从小肠吸收的大部分物质转化为身体可用的物质。(7)胆囊:

胆囊在肝右叶的下前方,与胆管相连,是储存胆汁的囊状器官。胆囊所藏的胆汁通过胆管排入十二指肠,能促进脂肪的消化与吸收。(8)胰:

胰隐居在腹膜后,位于胃的后方。胰主要分泌各种消化酶,对消化过程,尤其是脂肪的消化起重要的作用。区分上、下消化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常区分为上消化道与下消化道两部分:上消化道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也包括胃空肠吻合手术后的部分空肠。下消化道指空肠、回肠、结肠、直肠。区分上、下消化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呕血多由于上消化道器官出血,最常见的是消化性溃疡和门脉高压症(如肝硬化)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便血多由于下消化道器官出血,最常见的是痔疮、肛裂、结肠息肉与大肠癌。黑便或柏油样大便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血色亦可是鲜红色);鲜红色血便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在医院里,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由内科诊治,下消化道出血由外科诊治。3.胃、小肠和大肠的结构(1)胃:

位于腹腔左上方,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形状和大小常随其内容物的多少而有所不同。

胃由上至下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5部分。胃有两个口,上口叫贲门,与食管连接;下口叫幽门,与小肠的十二指肠连接。

胃壁组织由里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黏膜层直接与食物相接触,其表面有黏液,在与食糜接触时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肌层主要行使胃蠕动的功能。浆膜层表面光滑,能减少胃运动时产生的摩擦。(2)小肠:

是一段长而曲折、具有伸缩功能的官腔脏器。

小肠由上至下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长5~7m。小肠上端的十二指肠与胃的下口幽门连接,下端的回肠与大肠的起始部位盲肠相连。(3)大肠的结构:

大肠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小肠的空肠、回肠周围。

大肠分为盲肠(包括阑尾)、结肠、直肠三部分,长约1.5m。结肠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大肠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的回肠相接,下端出口为直肠的肛门。(二)生活中的胃肠病1.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性病变,一般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化脓性和腐蚀性4种,其中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

急性单纯性胃炎的病因有五个方面:①细菌感染或细菌毒素污染: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食用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②病毒感染:有时流感病毒与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本病。③物理因素: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如过食冷饮、火锅涮菜、煮不烂的牛羊肉、过硬的烙饼等,均会损伤胃黏膜而引起本病。④化学因素:主要是服用一些药物引起胃黏膜损伤引起本病,如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芬必得等。⑤刺激性食物:如经常饮用或食用浓茶、咖啡、烈酒、辛辣食物等而引起本病。

急性胃炎的特点是起病较急,由细菌或其毒素污染食物所致的急性胃炎多于进食后几小时发病,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并有上腹饱胀、疼痛,食欲明显减退,嗳气等症状,常伴有腹泻。症状发作之中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脱水等表现。

急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上腹痛和呕吐,相当于中医学所说胃脘痛、呕吐等证中的部分病证。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类,而以前者为主。

慢性胃炎主要有3种分类方法:①根据胃镜表现与病理学改变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两型。前者炎症仅限于胃黏膜的表层上皮,有糜烂、出血的改变;后者炎症已影响黏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可伴有肠化和增生。②根据病变部位与免疫机制可分为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两型。前者多见,病变以胃窦部为主,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液胃泌素正常,绝大多数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者少见,病变以胃体部为主,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液胃泌素升高,主要由自身免疫疾病引起。③根据病因可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药物性胃炎与酒精性胃炎等。

慢性胃炎的病因有5个方面:①急性胃炎的迁延:急性胃炎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演变而来。②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长期进食或服用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或药物,如浓茶、咖啡、烈酒、辛辣食物或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解热消炎镇痛类药物,或进食粗糙食物与过冷过热饮料反复损伤胃黏膜,或过度吸烟使烟草酸直接作用于胃黏膜。③胆汁反流:各种原因,如胃-空肠吻合术、长期吸烟等致使胆汁反流,而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炎症。④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关病因,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上可能有重要意义。⑤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上腹饱胀不适、嗳气、食欲减退,或兼无规律性上腹疼痛。在疾病后期,患者可出现疲乏、气短、厌食、身体消瘦、贫血、长期腹泻等全身虚弱的表现。一般需通过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此外,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伴有肠化和不典型性增生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

慢性胃炎以胃脘饱胀、食后尤甚,或伴嗳气、胃痛、大便不调等兼症为临床特征,属于中医学中痞满、胃痞及胃脘痛等病证的范畴。幽门螺杆菌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观察到胃黏膜中有一种叫幽门螺杆菌(HP)的细菌与慢性胃病发病有关,二人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虽然幽门螺杆菌被发现的时间不长,但世界各国对它的研究非常广泛。现在已经发现幽门螺杆菌肯定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同时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病关系也极为密切。因此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积极意义。幽门螺杆菌常存在于患者和带菌者的唾液、牙垢、粪便、呕吐物中,“人-人”“粪-口”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医院内镜检查亦成为常见的传播途径。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注意以下几点:饮食卫生:餐前便后洗手(特别是进食前必须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吃饭最好施行分餐制,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本措施。注意医源感染:医院应加强内镜的消毒,需要内镜检查的人应到正规医院检查,避免医源感染。治疗感染患者:对已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采取必要的正规措施加以治疗,并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如深吻(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和带菌者与他人接吻,也有传播此病的危险,应加警惕)。3.消化性溃疡

通俗来说,溃疡就是“烂”了一块。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有时简称溃疡病,为常见、多发的胃病。因本病是由胃液中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胃壁和十二指肠壁的黏膜引起,故称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一般可分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并存的复合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球部,发病以中青年人为主。胃溃疡多发于胃小弯,尤其是角切迹部位,好发于中老年人。多数复合性溃疡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在先,胃溃疡发生在后。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胃酸分泌过多: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胃酸分泌过多起重要作用。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③药物因素:某些解热消炎镇痛药、抗癌药等,如吲哚美辛、保泰松、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氟尿嘧啶、氨甲蝶呤等曾被列为致溃疡因素。④应激和心理因素:根据现代的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观点,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⑤饮食因素:长期过度进食咖啡、浓茶、烈酒、辛辣食物、泡菜等食品,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有可能导致本病发生。⑥遗传因素: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⑦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可增加91.5%,吸烟者的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在相同的有效药物治疗条件下,愈合率前者亦显著低于后者。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特点的上腹痛,可伴有嗳气、泛酸、胃灼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上腹痛的症状可能很轻或无症状,或以呕血、便血或胃肠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并发症有大量出血、胃肠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主要是部分胃溃疡癌变,十二指肠溃疡少有癌变)等。

消化性溃疡的上腹痛有如下特点:①长期性:溃疡发生后常可自行愈合,但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②周期性:上腹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上腹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③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少,故在此时段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常是“空腹痛”或“夜间痛”,即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一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有的患者,尤其是睡前曾进餐者,由于夜间胃酸分泌较多,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多为“饭后痛”,即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一餐进食后再次出现上述节律。④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多在中上腹部,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⑤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相关药物、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减轻或缓解。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中医称胃脘)疼痛、胃灼热、吐酸为临床特征,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肝胃气痛等病证的范围。4.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是由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上,将急性肠炎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者称为急性胃肠炎。

急性肠炎同急性胃炎类似,一般亦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化脓性和腐蚀性4种,其中以急性单纯性肠炎最为常见。

急性肠炎的病因有4个方面:①饮食不当:常因暴饮暴食或进食刺激性、生冷及腐败污染食物等引起。②肠道感染:如吃了被沙门菌属污染的肉或鱼;或吃了有嗜盐菌的蟹、螺等海产品;或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剩菜、剩饭等可发生肠炎。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亦可引起肠炎。除痢疾、霍乱、伤寒等之外,其他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真菌和原因不明的感染性腹泻均可归入本病的范围。③药物因素:如服用水杨酸制剂、砷、汞及泻药等可引起本病。④全身感染:如伤寒、副伤寒、肝炎及败血症等亦可引起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的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腹痛以中上腹为多见,严重者可呈阵发性绞痛。腹泻多为深黄色或带绿色伴有恶臭的粪便,水样便也较多,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大便中很少带有脓血,无里急后重感。

顾名思义,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秋冬季特别是秋季的腹泻病。秋季腹泻是一种特殊的急性肠炎,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表现为腹泻,大便像水或蛋花汤一样,大多没有特殊的腥臭味,每天可达十几次,常伴有高热,并且呕吐也较重。本病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中医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多数患儿病程为3~5天,很少超过7天。绝大多数患儿不用药物治疗,只是靠口服补液,也能痊愈,但当严重呕吐、腹泻时,如果补液不及时,会很快出现脱水,其后果比较严重。

急性肠炎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脱水、休克等为临床特征,属中医学中腹痛、泄泻等病证的范畴。秋季腹泻属于中医学泄泻、湿热泄泻的范畴。5.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各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

慢性肠炎一般分为特异性结肠炎与非特异性结肠炎两类:特异性结肠炎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如痢疾、结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过敏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非特异性结肠炎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慢性肠炎的病因有3个方面:①肠道感染:如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②食物过敏:如过敏性肠炎。③肠道功能失调:如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另外,慢性肠炎亦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

慢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患者大便稀薄并带有黏液,有的甚至带有少量脓血,排便次数增多,每天2~3次或更多。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亦称过敏性肠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肠炎之一。本病病因未明,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等因素有关。此外,精神因素可为诱因,亦可为继发症状。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泻、腹痛、大便里有黏液或者脓血、肛门下坠,严重者会出现便秘,很多天大便不能通,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多反复发作,常伴有乏力、消瘦、失眠、焦虑、头昏、头痛等表现。本病起病多数缓慢(少数起病特别急),病程呈慢性,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大致有两种类型:①便秘型:伴有较频繁的周期性便秘与正常大便交替、大便经常有白色黏液,疼痛呈绞窄样、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隐痛,排便后可缓解,进食常会促发症状,也可以出现腹胀、恶心、消化不良和胃灼热等症状。②腹泻型:特别是在进食刚开始或结束时出现突发性腹泻,夜间腹泻很少,常有疼痛、腹胀和直肠紧迫感,也可出现大便失禁等情况。

慢性肠炎以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等为临床特征,属中医学中腹痛、泄泻等病证的范畴。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肠澼、泄泻、腹痛的范畴;肠道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便秘的范畴。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身”指身体、生理,也就是说本病表现的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而“心”指心理与社会因素,是导致本病产生与转归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与社会因素。例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原发性高血压等病症即属心身疾病。6.慢性胃炎、溃疡病与胃癌(1)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转变胃癌:

对于慢性胃炎中的萎缩性胃炎,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上常出现“肠上皮化生细胞”的字样,这是指胃黏膜正常细胞消失,而由一种形态很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所代替。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都可存在这种变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病理研究发现,约50%胃癌患者的癌细胞的形态及结构类似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型胃癌,通常认为这种胃癌是由肠上皮化生转变而来。因此,萎缩性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

尽管慢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但是据统计,只有1%~3%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变成胃癌,而且这些患者往往伴有重度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因此,患了萎缩性胃炎,也不必忧心忡忡,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及时检查、定期复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教授、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房静远说:不伴有肠化和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1~2年做胃镜和病理检查随访一次;活检有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化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好每年随访1次;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的患者要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个月左右随访一次;而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则需要立即复查并考虑在胃镜下切除局部黏膜甚至手术治疗。

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当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调养,并积极治疗慢性胃炎。据临床观察,经过正确治疗,有20%~3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逆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使预后大大改观。(2)胃溃疡可发生癌变:

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癌变概率较高,十二指肠溃疡少有癌变。据报道,5%左右的胃溃疡可能发生癌变,癌变一般发生于溃疡的周围黏膜,这些部位的黏膜在溃疡活动时发生糜烂,经反复破坏和再生的刺激可发生恶变。因此,对于胃溃疡,需积极诊治,以防止癌变。

一般来说,溃疡病、胃溃疡的癌前治疗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但患者的配合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只有遵照医嘱,系统、规范用药,定期复查,方能治愈溃疡,阻止溃疡恶化,防范溃疡癌变。7.腹泻

胃肠道是正常情况下人体吸收营养物质进入身体的唯一途径,也是排出食物残渣和细菌代谢产物的唯一出路。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每天有大量消化液进入胃肠道,并且大部分水分被重新吸收回体内,从而使粪便形成正常的成形软便。(1)腹泻对人体的危害:

腹泻会造成胃肠道分泌的液体大量流失,甚至引起营养物质缺乏,还可以造成体内水分和各种盐分的不平衡。腹泻常引起以下后果:①脱水:严重的腹泻可造成胃肠道水分丢失,再加上腹泻的同时往往伴有恶心、呕吐,不能很好地进食,更加重了身体水分的不足。②低血钾:随着大量水分丢失,身体内的钠、钾离子也会丢失。血中钾不足者可出现乏力、肌肉无力、腹胀、甚至心律不齐等表现。③营养不足:较长期腹泻患者,由于食物消化不全和吸收不足,会引起慢性营养不良,如维生素缺乏。(2)腹泻应该高度重视:

对于腹泻,应该高度重视,注意寻找病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治疗用药,同时也应注意预防和积极治疗脱水、低血钾、营养不良等情况,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使身体早日康复。(三)胃肠病发病现状1.慢性胃炎(1)慢性胃炎为最常见的胃病:

慢性胃炎为最常见的胃病之一。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高达60%以上,其中萎缩性胃炎约占20%,1%~3%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转变成胃癌。慢性胃炎与年龄关系密切,年龄越大,发病率也越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发生率逐渐升高,病变程度越长,范围亦越广。男性发病多于女性。(2)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多数研究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国外有研究证实,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54%~100%,且大多数>70%,活动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菌学组曾经在全国进行了一项涉及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城市、39个中心的大规模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90%,各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存在很大差异,感染率最低的地区是广东(42%),感染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90%);感染率与经济状况、居住条件、文化程度、职业以及饮用水等因素有关,经济状况差、居住条件不好、文化程度低者感染率较高,农民、教师、医务工作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工人和干部,饮用池塘、沟渠、河水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饮用井水或自来水者。河南医科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段芳龄教授指出: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60%~80%,慢性活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接近100%。2.消化性溃疡(1)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

消化性溃疡有较高的发病率,约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此病。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为3∶1。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5.23∶1~6.5∶1。胃溃疡好发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则以中青年人为主。(2)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家早已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致病原因。近来,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也已被大家认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解热消炎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阿司匹林等)所致的溃疡外,其他几乎所有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可查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证据。同时,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表明,溃疡病的复发与幽门螺杆菌未根除或再次感染有关。临床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内的消化性溃疡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80%以上的胃溃疡患者、95%~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病复发率可降到1%~3%。(3)消化性溃疡与心身疾病: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溃疡病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那些性格内向、顺从依赖、过分自我克制、压抑、易紧张、情绪不稳、内心矛盾重重的人,在遇到压力时很难排解不良情绪,常依靠吸烟、喝酒来缓解紧张,更容易发生溃疡病。另外,婴儿时期吃奶、吮乳等口部需要未得到满足,儿童期以后就可能产生包括吮指、咬指甲、咬铅笔、抽烟和喜欢嚼口香糖等相关行为,以“补充”口部需要,而过强的未能满足的“口部需要”常会导致溃疡病。3.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包括痢疾、霍乱、伤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是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1)发病率高:

感染性腹泻历来以高发病率和广泛流行为特点,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以发展中国家为甚。据WHO估计,全世界每年腹泻病例多达30亿~50亿例次,儿童所占比例尤其突出,发达国家成年人平均每年发生腹泻至少1次,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更高。2000—2004年在中国、越南、泰国、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印尼6个国家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人群腹泻病发病率为0.04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为0.254次/人年。2010年,中国人群感染性腹泻标化发病率为71 009.26/10万。中国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是5~69岁和70岁及以上人群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2)流行广泛:

本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病,以气温较高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及卫生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发病率为高,常年均有散发,但以夏秋季为高(病毒感染所致者则以秋冬季节为高)。本病无种族、性别的差异,与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卫生习惯和个体抵抗力有关,以散居儿童为多发。(3)危害严重:

感染性腹泻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成年人劳动力大量损失的因素之一,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WHO指出,全世界每年有500万~1000万因严重腹泻而死亡的病例,平均每天死亡2.5万人;1992—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本病的儿童死亡率尽管从1954—1979年的13.6‰下降到1992—2000年的4.9‰,但每年仍然有250万儿童因本病死亡。《2003年世界卫生报告》披露,发展中国家感染性腹泻导致儿童死亡达156.6万人,占死亡人数的15.2%,居死因的第三位。4.溃疡性结肠炎(1)发病率增加明显:

溃疡性结肠炎在西方国家多见,北欧和北美每年的发病率为2/10万~10/10万。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低于国外,但从近几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肠炎之一,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对本病的认识较以前提高、检查手段增多有关。本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我国以中年多见,高发年龄为20~50岁,男女比例接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资料显示,21~50岁患者占68.3%,若儿童或老年人发病,一般病情较重。(2)发病与生活方式改变、神经精神因素有关:

有报道称,经济越发达、社会地位越高、卫生条件越好的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越高。有研究证实,日本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的增加与生活方式改变,如肉食和奶制品的消耗增多相平行。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增多是否也与肉食和奶制品的消耗增多等生活方式改变相平行,目前尚无研究证实,有专家推测可能也与此有关。另外,本病属于心身疾病之一,其发病、复发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

胃肠病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其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但从流行主要趋势来看,儿童发病率最高,中青年人由于饮食不规律或饮食没有节制,发病率也非常高,老年人中胃肠病患者比例也是居高不下。(四)胃肠病的危险因素与易感人群

现代人由于生活、饮食不规律、不科学,加上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大部分人的胃肠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一些职业更是与胃肠病很“投缘”。1.胃肠病的危险因素

胃肠病,尤其是慢性胃肠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1)急性病迁延:

不重视健康,急性胃肠病治疗不恰当、不及时、不彻底,疾病迁延引起慢性胃肠病。(2)饮食不规律:

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常,常使胃肠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失常;暴饮暴食、进食过快,导致胃肠负担过重,引起胃扩张、消化不良;进食时粗嚼整咽、囫囵吞枣,使食管、胃黏膜受损而引起炎症、溃疡,并产生消化不良;进食过热,会烫伤食管、胃黏膜,引起相应的炎症,长此以往,还会发生恶变;进食过冷,使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而引起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引起胃肠炎,还会加重原有胃肠病的病情。(3)多食刺激性食物:

长期或大量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喝浓茶、喝浓咖啡、大量饮用烈性酒,可刺激食管和胃肠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常易引起食管炎、胃炎、溃疡病、慢性肠炎等;进食浓汤,或口味过甜、过咸,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肠液分泌增多,易发生溃疡病。(4)精神压力与情志刺激:

工作节奏快,精神和心理压力大,经常处在情绪低落、忧愁、悲哀、焦虑、气愤等不良情绪中,再加上自身心理承受力不强,不善于放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非常容易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胃肠道黏膜缺血,运动和分泌失常,造成各种胃肠道疾病。这在中医相当于“肝气郁结,郁伤脾胃”。(5)乱用药物:

经常自己胡乱吃药,或临床医生处方用药不慎,致使药物损伤胃黏膜、破坏胃肠分泌与运动,引起各种胃肠病。例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布络芬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可直接破坏、损伤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而产生胃炎、消化性溃疡。(6)季节气候:

中医学非常重视季节气候、居住环境等因素对人体或疾病的影响。中医理论认为,夏秋季节湿邪流行,泄泻等脾胃病较多;脾能运化水湿,但也最容易被水湿侵犯,如果湿邪流行、居住环境潮湿,加上平素脾胃功能虚弱,脾胃极易被湿邪所困,导致胃肠病。另外,冬春、秋冬季节更替时期气候多变,易患疾病,经常服用感冒药和抗生素类药物则易损伤胃黏膜、影响胃功能而发生疾病。(7)先天禀赋:

许多胃肠病与先天不足、家族遗传、免疫失调,以及个体胃肠道结构或功能异常有关,因此相关人群极易罹患某一些胃肠病。2.胃肠病的易感人群(1)特定职业人群与胃肠病:

调查显示,教师、白领阶层、司机、记者、学者、交警、私营企业主、环卫工人等是最容易产生胃肠病的八大行业,其从业者患胃肠病的概率要比其他行业从业者高2.3倍。

1)教师——精神紧张是元凶:

有资料报告,教师的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胃肠病的患病率相当高。

教师由于备课、处理学生事务等工作关系,往往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职业习惯。许多中年教师,常在学校独当一面,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是单位的骨干;而在家中又是家庭的支柱,精神与体力的负担都很重。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胃,影响胃肠功能,引起胃肠病。研究证实,精神长期过度紧张是导致许多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易得胃肠病与教师经常思考问题、平时精神紧张有密切的关系。

2)白领阶层——经常加班得的病:

诸多资料证实,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所致慢性腹泻特别青睐白领人士。“白领”是人们对从事脑力劳动,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的人员的一种称呼,与“蓝领”相对应。白领多在写字楼、办公室工作,长期处于快节奏的工作之中,面对竞争要不断地拼搏,经常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大,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紧张状态,生活、饮食基本没有规律,往往还有吃零食、夜宵的习惯,因此胃肠病高发。

3)司机——饮食无节是主因:

上海市出租车行业协会调查显示,上海10万余名出租车司机中,包括胃肠病在内的五大病症高发,其中颈腰椎病(包括肌肉劳损)与胃肠病患者最多(90%)。武汉市公交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江城万名公交司机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胃肠病患病率高达26%。

司机尤其是出租车、公交车司机饮食无节、没有规律,加上长期处于坐姿、胃肠蠕动差,很容易引发慢性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肠癌等疾病。另外,因为精神高度集中、紧张,体内的激素分泌会改变,加上一些司机为了“提神”,喜欢抽烟,使得胃肠道疾病患病的概率大大提高。

4)记者——压力巨大整的病:“中国人胃肠健康大普查”调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合肥、郑州、南京、济南、西安、重庆、天津、武汉、长沙13大城市,76%媒体从业者患有胃肠病。

媒体从业者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同时,由于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和随意性,经常处于饮食不规律和生活不规律状态,所以也成为胃肠病高发的一大族群。尤其是记者,面对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生活、饮食不规律,而且长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生存状态,承受他人的不理解甚至被威胁、被警告,胃肠病患病率极高。

5)学者——用脑过度是症结:

学者是指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包括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等。现代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均可称为学者。

学者易得胃肠病与用脑过度、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用脑过度。生活中,我们常会由于心事重重、思虑过度而引起胃胀、食欲不振等消化功能的减退和障碍。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学者们,每天需要不停地思考问题,因此普遍存在用脑过度、思虑过度的问题。用脑过度即中医的思虑太过。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思,思就是思考、思虑,而思虑太过就会伤脾。正常的、适度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脾胃气的正常运行,出现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从而导致胃肠病。其他原因还有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长时间处在神经紧张状态;饮食不规律,不按时吃饭,扰乱了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易使胃肠功能受损。

6)交警——工作紧张得的病:

据报道,长春在职交警中患胃肠病的人数高达72%。

交通警察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工作环境恶劣,既要经受风吹、雨淋、日晒的煎熬,还要忍受噪音和汽车尾气的侵害。工作紧张,精神和心理压力增大,容易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胃肠道运动和分泌失常;工作环境恶劣,风寒、湿热、暑热与汽车尾气等直接损伤胃肠,因此交警易发生胃肠病。

7)私营企业主——应酬频繁惹的祸:

十三大城市“中国人胃肠健康大普查”调查报告称,71%私营业主患有胃肠病。

人在江湖走,怎能不应酬,但是经常过量饮酒、暴饮暴食会严重损害胃肠健康,扰乱胃肠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破坏胃肠黏膜的完整性,从而导致胃肠病的发生。

8)环卫工人——起居失常招的病:

据报道,呼和浩特市约69%的环卫工人患有关节、呼吸、消化、五官系统疾病。

环卫工人每天早上工作的时间都很早,白天还要在各街路不断地清扫零散垃圾,一整天都处于流动、不定的工作状态中,所以胃肠病的患病概率很高。生活起居失常、饮食不规律,以及长期在受污染和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工作是环卫工人胃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2)学生与胃肠病:

许多资料证明,近年来患胃肠病的患病率在各类学生均有增加,且呈低龄化趋势。其中,在学校吃住的学生以及在中、高考冲刺阶段的学生,胃肠病的发病率较高。

学生胃肠病高发主要有吃饭太快、饮食失节和精神紧张、情绪不稳等三方面的原因:

1)吃饭过快:

主要见于住校生,因在集体食堂用餐,加之学习紧张,有些学生吃饭过快。

首先,吃饭过快,唾液不能大量分泌而影响消化,进而可增加胃内消化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病症。其次,暴食强咽容易发生呛噎、呕吐等现象,损害健康,甚至会使食管受伤。再次,情绪紧张,大脑反应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容易导致胃肠病。另外是唾液不能大量分泌而会降低摄入食物的安全性,因为唾液中的酶可以将一些有毒害的物质进行解毒,但如果吃得太快,唾液就起不到对身体相应的保护作用了。

2)饮食失节:

由于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消化脏器及其功能还比较脆弱,中医称“脏腑娇嫩”“脾胃不足”,因此消化脏器与功能容易因为饮食失节而受到损害。另外,学生自控能力差,加上父母娇惯或住校缺乏父母监护,偏食、过饱过饥、过冷过热、饮食不定时等饮食失节的情况多见。

例如,长时间偏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遇到好吃的饭菜拼命吃,超过胃的容量,可使胃的收缩性减弱,引起食积、消化不良、胃扩张等疾病;碰到不喜欢吃的饭菜就不吃或不按时吃饭,甚至为了追求苗条身材而盲目控制饮食,胃肠功能则会紊乱而产生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等病症。饮食不定时,饱一顿、饿一顿,易打乱胃肠消化规律,导致胃肠疾患。饮食过冷,易损伤脾胃,造成胃肠血管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久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发生营养不良,或发生胃肠炎;经常吃火锅、烧烤,饮食过热者,易损伤咽喉、食管,反复损伤、修复,就会引起咽喉炎、食管炎。

3)精神紧张、情绪刺激:

有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在胃肠病患者中的比例较前几年有明显升高,并且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在诸多致病因素中,精神因素所占比例日益突出。

首先是精神紧张:近年来,学生溃疡病患者有所增多,且有上升的趋势;中小学生中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这与中小学生快节奏、高竞争的学习方式与精神紧张、压力增大有关,如刚刚升学时或中考、高考冲刺前,医院消化内科常有中小学生胃肠病患者就诊的一个小高潮。

其次是不良心理素质:现代家庭长辈对子女过度娇纵、溺爱,形成了青少年自私、任性、娇气、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不良的心理可刺激大脑皮质,影响胃酸的分泌,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诱发胃肠病。

再次是情绪刺激:青少年人生经历少,对挫折、失败缺乏心理准备,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可通过大脑皮质的作用,导致胃酸分泌紊乱,造成胃肠病。(3)老年人与胃肠病:

据WHO统计,在中国有1.2亿胃肠病患者,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老年胃肠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为多见,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易转化为癌症。有调查资料显示,16~30岁组患胃肠病仅9%,而51~65岁组高达53%,年龄每增长10岁,其发病率平均递增约14%。

老年人胃肠病多发主要与老化改变、长期服药、不良习惯等三方面因素有关:

1)老化改变:

老年人的身体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都会发生老化改变,在消化系统方面表现在消化道,特别是胃的黏膜、平滑肌及腺体出现萎缩,唾液腺、胃肠、胰腺等产生的各种消化酶及胃液等分泌明显减少,胃肠蠕动功能减退,牙龈逐渐萎缩使得牙齿容易松动脱落,因此容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不良、慢性胃肠炎症、溃疡病、牙龈炎、便秘等病症。

2)长期服药: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随着年龄的增长,因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人逐年增加,由此损伤胃肠、诱发胃肠病的比例也与日俱增。譬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即是公认的对胃肠道有毒害的一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具有解热、镇痛与抗炎、抗风湿作用。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万人服用本类药物。研究证实,长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会导致严重的胃肠黏膜损伤,长期用药者中至少有10%~20%的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胃溃疡发生率为12%~30%,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2%~19%,有将近35%的溃疡病并发症与应用该类药物有关。

3)不良习惯:

据研究,有不良饮食习惯者,如偏食辛辣与油炸食物、酗酒无度、嗜烟成癖、饥饱无常、狼吞虎咽等人群常比其他人群易罹患胃肠病。老年人更由于积习难改,多年形成的这些不良习惯,长期作用于人体,使得发生慢性胃肠病的概率大幅上升。二、胃肠病既要治亦要防

对于胃肠病,不仅要及时、恰当地给予治疗,更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加以预防。中医学、西医学对胃肠病的处理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侧重,如果运用恰当,效果十分显著;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因误治而耽误病情,影响康复,甚至引发其他疾病。(一)中医治病重在恢复功能1.中医治疗胃肠病重在恢复功能

很多朋友得了胃肠病经常说:“我的胃肠不行,不能吃得太多。”这句话可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得了胃肠病,胃肠黏膜可能有病变;二是说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是功能虚弱。中医认为,胃肠功能虚弱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

中医治疗胃肠病,不仅考虑要修复胃肠黏膜的病变,同时更关心要着力恢复胃肠的功能,比如要恢复它们的消化能力、吸收能力、排泄能力等。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肠在脾的统领下共同负责饮食物的受纳、消化,精微、营养的转输、吸收,糟粕、废料的转运、排泄。如果脾的功能衰退或虚弱,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糟粕、废料的转运、排泄等必然受到限制,所以可运用四君子汤、健脾丸等方剂调治,治疗的目标是强壮脾胃的功能,换句话来说,不仅要让患者胃肠舒服,更关键的是要让患者的胃肠功能强大,能吃、能喝、能拉、能尿。2.中医学的特点及优势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一般认为,中医学的“中”字是为了区别西医学的“西”字。实际上,因为中医学治病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尚中”和“中和”才是中医学“中”的真正含意。(1)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一开始就是综合性、大生态、大生命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的特点是重视整体、重视宏观,侧重于治人。中医学在疾病的认识上突出正气,强调自然、社会环境变化与正气不足对疾病的作用;诊断上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合参,是无创诊断;治疗上注重整体,重视调和,如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补虚泻实等。

中医学治病不是直接杀死致病微生物、消除致病因素,而是用药物或其他适宜技术如针刺、艾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调节患者身体内部的平衡,从而达到增强机体正气,发挥人体自身力量,修复损伤机体,最终达到治病的目的。(2)中医学的优势

1)预测疾病:

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借之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与性质。

2)养生保健:

中医讲究“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增进健康,使人不得病或少生病,延年益寿或无疾而终。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有精神调摄、形体调摄、饮食调摄、起居调摄以及包括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内容的其他调摄。

3)擅长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多因素疾病:

中医对治疗老年病、慢性病、疑难病,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患、病毒性疾病,以及功能性、原因不明的病证有治疗优势。另外,在治疗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与男性病、妇科病方面也有较大优势。

4)非药物疗法可以养生保健、治疗疾病:

中医不仅有中药,还有独特的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非药物疗法,以及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物疗法,可广泛地运用于养生保健、治疗疾病之中。尤其是普通百姓也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非药物疗法进行自我治疗和养生保健。

5)简便廉验:“简”是化繁为简,中医只需大夫望、闻、问、切即可确定病情,辨证论治;“便”是就地取材与所施手法方便;“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验”是中医疗效好。(二)西医治病重在消除症状1.西医治疗胃肠病重在消除症状

西医治疗胃肠病的主要原则是对症治疗,即胃酸多,就控制胃酸,胃痛就止痛,胃胀就消胀,如斯达舒、奥美拉唑等药物主要是控制质子泵而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但这类药物只是治标,不是治本,因此有可能复发。2.西医学的特点及优势(1)西医学的特点:

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主要采用生物医学模式,并向生物-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