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念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08:45:30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观念素质教育

学生观念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的观念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1.学生观念教育的现状与途径

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当代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一部分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与索醛这一关系的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学生观念教育的现状

多数学生认为应持“工作为主,兼顾生活享受”的态度,少数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比如话剧、歌剧等并不欣赏,认为很不现实;偶像崇拜热潮已逐渐降温,个性化意识逐渐增强;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

学生人生观问题。部分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有的学生,不分青红皂白地崇洋媚外,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国格。

学生观念教育的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遵循学生素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学生素质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素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观念

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观念。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从整体上来讲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西方的消极思想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因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应当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仿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各类课程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发掘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表现思想道德情操、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凸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素质方面,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要靠学校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3)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学校应不断的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美化校园,增加各类图书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图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

总之,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教育直接从人才规格入手,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新世纪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我们要按照素质教育观,围绕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我们教育、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此而努力。

2.社会导向对学生观念的影响

我们正处在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国内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进一步凸显,各种社会思潮日益活跃。在这一大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任务更加繁重。还要看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不断,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不时出现,也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来。

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环境必然对青年产生重要影响,而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学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使共青团引导青年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如今社会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多元化演变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已越来越不容小觑,大众媒体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功能,既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而网络在其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媒体的演变及媒体的发展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至于媒体的内容,应该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广告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此前,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电视、广播、报纸、网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但是,就其重要性、适宜性、有效性而言,互联网正在从“第四媒体”逐步上升为“第一媒体”。今天的我们,被各种媒介包围着,特别是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更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子媒介的普及,宣告了以单一的印刷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宣告着我们身处一个“读图时代”和“影像时代”,而且身处一个全方位传播、多媒体介质、流动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时代。如今的社会状况,已经与上世纪初的媒介环境不可同日而语。(1)现代媒体

现代媒体,是指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向社会公众传播各类信息的媒介形式,它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现代媒体日益多样的传播形式,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对传统意义媒体的一次飞跃,电视、录音、录像进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现代媒体的高效、快速、多样化的运转模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巧妙地融入文化娱乐之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另外,远程网络教育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交互式教学的广泛运用,大大改变了过去单向教育的弊端,不仅是单纯教育形式的变革,还使学生得以相互交流,与教育者互相沟通,改善了教育效果。(2)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逐渐展示了其无可争议的影响力,其影响已经全面渗入到公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互联网的特点给现代人的社会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不断的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可塑性,会使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并不能正确的辨别事件的真相,也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难以对社会形成正确的认同,容易受到煽动,走入极端,可能会不知不觉中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众多错误、偏激的舆论和观念容易形成一种导向,反过来将促成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受到影响,造成他们是非观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等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要研究互联网的特点,关注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向,善于利用互联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谴责不道德的行为,从而使网络成为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新阵地。

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多的途径将正确的知识与信息传播给大学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影响他们。许多高校已经尝试探索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并且找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例如,大力开发互联网资源,利用BBS、QQ等方式开展网络教育、服务、咨询、竞赛等活动,既充分利用网络的及时性、实效性,又发挥了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教育实效。某些高校还有针对性地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网站,直接对广大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传媒的优势。这些宣传网站经常地、大量地传递给大学生们各种正面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是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

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同时,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社会价值观念,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影响。

抓好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职责之一。

从总的情况看,目前,高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流是好的,总体呈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态势,成才成功愿望和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政治兴趣和政治信念趋向淡化,理想功利化趋势明显。高校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出现了教育目标偏移、评价标准多元化、教育模式缺乏创造性、教育效果一般化等现象。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这项工作。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遵循学生发展成长的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突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主体性,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允许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是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创造者、传播者,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反对迷信;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会的和家庭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的和国外的、经济政治的和科技文化中的各种信息和问题,都会以各种方式和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支配着大学生的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目标要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现实相一致,应从现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条件出发。掌握学生人生观形成的特点,从学生现有的思想状况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可以接受的程度出发,有分别地、分层次地进行教育,既要贯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又不能降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

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时,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层次高低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对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素质高的大学生,教育和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那些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应引导他们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对那些受消极人生观影响较大的极少数学生,则应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传媒对学生观念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主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大众传媒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功能,既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导向。无论是呈现国际国内形势、环境还是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人们的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大众传媒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大众文化的引领者和意识形态工具的媒体对学生从行为到思维、从内到外不同程度的影响是无形的、深刻的。(1)国内媒体的宣传路线

国内媒体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上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国内外媒体所报道的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的成绩,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影响,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现代媒体弘扬社会道德

现代传媒所褒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大力弘扬,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鞭挞,让学生对社会美好的一面更加尊崇,对社会阴暗面有所警惕,引导广大高校学生识别善恶、明辨是非,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树立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3)现代传媒社会热点问题

现代传媒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人民群众所想所急,传媒所关注的众多社会问题,诸如国有企业改革、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诚信教育等问题,切合现实,直面当代社会与学生自身实际,其时效性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媒体的关注热点,比如《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报纸上的时政专栏等,不但丰富了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使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切合实际、更贴近生活。(4)现代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现代传媒所承载的信息容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让高校学生得以广泛地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接受他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可能难以学到的许多东西,带给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把握时代脉搏、接受新的思想观念的机会,对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会起到更为重要而现实的作用。

然而,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现代传媒本身要面向市场,为了达到某些经济上的利益,不可避免的会宣传一些负面的思想和观点。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度可塑性的时期,而大众传媒在此时却没有及时、准确地给学生提供好的高质量、有水平的鉴别标准,相反,当学生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判断是非观被媒介所传播的理念改变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不可忽视的危险,加上主观意识难以轻易改变的因素,将对传统教育工作构成新的挑战。

学校教育应利用现代传媒

做好引导青年工作,是党对共青团的一贯要求,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任务。在新时期始终强调共青团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引导广大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学校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宣传工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体现传媒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传媒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功能,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才能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引导和更为有力的支持、服务,全力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社会”所创造的机遇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并尽量克服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才能使我们充分享受它所带来的进步性和优越性。

我们要善于利用媒体作为信息交流的技术和工具,建设校园各类媒体,开发德育建设平台,扩充德育工作渠道,塑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利用媒介改造良好的大学校园信息环境,成为引导和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工具。

3.市场经济下的学生观念教育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对中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注入了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挑战。例如,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中介,讲究经济效益,中学里也出现了“赞助生”、“自费生”。在社会上,一部分人已经先富了起来,出现了些“大款”、“大腕”,拜金主义思想潮又风靡一时。又如,市场经济讲究按供需调节,竞争成为普遍规律,现在已有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要在人才市场中实行双向选择。这些都强化了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中学的人生观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搞,哪些观点是必须坚持的,哪些观点是应加以更新与充实的,在教法上又应该实现何种转变,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新问题。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

在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上,测试中有86%的学生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又不是万能的。10%的学生持有“金钱万能”的观点,6.5%的学生甚至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这一比例虽然不很高,但也不可忽视。“一切向钱看”的问题在八十年代初就被批判过,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思潮又有所回潮,而且有愈演愈烈之欲。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青年价值观中的一种“务实”的倾向。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确实,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中成为一种广泛的中介,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又不是万能的,并非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作为“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友谊、爱情、良心、道德、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这些都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到的。

人只能是金钱的主人,而不能是金钱的奴隶。我们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批判拜金主义,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根本问题。即使是在西方国家中,尽管物欲横流,但有识之士也是反对拜金主义的。

当然,在反对拜金主义中要注意划清两个界限,一是非法致富和劳动致富的界限。不可讳言,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目前有很多人是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手段致富的,他们或者是以权谋私、以权经商,或者是行贿受贿,贪污盗窃,或者是偷税漏税,化公为私,这些都是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为人民群众所不齿,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我们所提倡的是劳动致富,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前提下的致富。这方面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必须教育学生要分清是非善恶。

其次,要划清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两极分化的界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先富、后富之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致富,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周围的人一起富起来。应该承认,在目前这种剧烈的转折过程中,两极分化仍有加剧的趋势,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社会主义的国家和政府正在采取而且必将更有力地采取措施,缩小这种差距。应该教育青年一代成为集体致富的带头人,而不是为富不仁的“黄世仁”。

在现实社会中,这类的先进典型也是不可胜数的,完全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先进人物,用榜样来进行教育。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利己主义

在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上,有38%的学生主张应大公无私、先公后私;45%的学生赞成“公私兼顾,不分先后”;6.4%的学生则认为应“先私后公”。这里的45%,不是少数,反映出在公、私关系上,中学生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模糊认识,需要我们加强引导,分清是非。但是也有一些同志认为由于目前在经济成分上存在着多种性质的所有制,这必然导致中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价值观的教育中不必再坚持集体主义,免得造成“假大空”“双重人格”,而且认为比起极端利己主义来,“公私兼顾”的价值观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对此,我们有几点质疑:(1)多种经济不等于是多元化“元”是指“本原”之意,多元是指多个平行的本原,实际上我国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不存在什么经济上的多元化,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导,在道德教育上也只能以集体主义为主导。(2)德育的多层次不等于是多元化

作为人生观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觉悟程度是应该体现出层次性的。在现实社会中,就社会效果而言,大公无私的先进分子毕竟是少数,公私兼顾也确实比极端利己主义好一些,我们也应该允许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不同层次,但这不等于在价值观教育上就可以多元化。如果说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孙中山先生也倡导“天下为公”,那么作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者来说,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就是我们价值观的最高目标和方向,这是必须坚持的。因此在人生观教育上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性的方向,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肯定个人正当利益也并不排斥集体主义

过去“左”的思潮是只讲整体利益,不讲个人的正当利益,实际上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原则并不排斥人的主体性,相反,处于集体中的个人,应是集体的能动构造者,既有义务,又有权利;集体也负有促进个人发展,保护个人正当权益的义务,这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首先是一种调节性的原则,而不是一种强制性原则。我们只是强调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我们也不反对讲“公私兼顾”,问题是当公与私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应该有一个前提,笼统的“公私兼顾”,这就是费尔巴哈提出的“合理”利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也能接受的。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是两种对立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道德教育应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道德教育应该面向现实,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问题是对这个“现实”如何理解。作为一个社会,必然是丑恶和善美、堕落和高尚并存,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而“合理的一定会成为现实”。对中学生中的价值观的教育不应是消极地去适应社会的落后面,而应该是反映社会现实中的新生事物,体现历史发展的前进趋向。道德教育应该具有某种超前性,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使我们的青年一代胜过一代,才能使中华民族道德整体水准不断有所提高。

所以,在人生观教育中对所谓的“务实”的观点应作具体分析。正是依据这一指导思想,这几年我们在学生中加强了集体主义教育,通过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从“参与意识”升华到“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素质。从我校高一年级中的调查发现:86%的学生关心集体荣誉,92%的学生对班级取得荣誉感到振奋。

提倡积极的态度,塑造新型人格

改革开放对中学人生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开拓了新的领域,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向。在测试中,有83%的学生认为人生充满了竞争;87%的学生认为前途要靠自己去创造,自己可以掌握命运的主动权;85%的学生希望将来能干一番事业,要做一个敢想敢说敢为的人,理想的实现主要靠自己;75%的学生表示为实现理想不怕受挫折;尚有19%的学生怕受挫折,8%的学生只希望平平安安过一辈子。这说明自主、自立、自强已成为中学生的时代意识的主流。

在道德、才能、权力、名誉、金钱中何者最为重要的调查中,36%的学生认为是才能;35%的学生认为是道德;4%认为是名誉;8%认为是权力;7%认为是金钱。这说明在成才观上,德才兼备仍然是当代中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在择业方向问题上,有52%的高三学生选择科技、医务和教育等知识阶层职业;31%的学生选择金融、财会和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而高一学生对这两类职业的选择则分别为64%和55%。这与过去单一的偏重于科技的择业意向有了很大的改变。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商意识、企业家意识已深入人心。

在人生观教育中,我们历来提倡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开拓的人生态度。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洪流,为这一教育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和最丰富的素材。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有自主权,成为独立法人,这些都体现了人们主体的自主、自立的意识。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这就形成了人们强烈的求新、求优意识,开拓、创造意识,探索和风险意识。中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该从这种社会潮流中吸取新鲜养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在传统的人生态度教育中,比较多的还是一种“老实、听话、肯干”的老黄牛式的品格教育,这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不但是培养一般的合格劳动者,更应培养出一批具有开拓意识和求新精神,具有适应、创造等多方面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面向21世纪挑战的改革家。鉴于此种认识,我们采用了多渠道相结合的方法,在发扬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传媒

利用广播、报纸等传媒,组织学生进行“新闻评述”如“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学院新生被‘预订’一空”等开展生动的新闻的评述,激励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2)抓住实例

抓住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例,走出去实地调查。如周浦的“南化厂、南光厂”的兴衰。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验竞争,感受人生,增强开拓意识。(3)实例报告

捕捉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请进来作报告。如用:上海化专讲师陆老师主动辞职下乡到农村,经过九年努力研制出国际第一流的“不溶性硫”,救活了瓦屑乡的一家化工厂等实例,触动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作出更大的贡献,逐步培养探索和风险意识。

此外,条件许可时进行电视录像:劳务市场人才交流实况等等。要充分发挥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作用,让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春风吹入校园,注入学生的心扉。

总之,在人生观教育中,随着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目标的拓展,相应地也需要有一整套新的教法,在这一方面尚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4.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问题

价值观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团体和个人与他人之的关系就可以了,价值观的影响有着很深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所以当前在我国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对价值观的本质不清楚

在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并没有专门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价值观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比较模糊,价值观教育更多地被涵盖在德育或道德品质教育中。事实上,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比德育或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要宽泛得多,有许多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而并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这种模糊对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有不利的影响。

不能引导学生建立适应社会的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价值观观念,对金钱的重视和追求成了颇为明显的现象,学生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改变。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却还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面一成不变,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价值观教育这一说法,这就使得当代学生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缺失,并且不能建立起客观积极的,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造成很多学生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化、世俗化倾向突出,也是导致很多学生把钱当作是办事的“通行证”,信奉“金钱至上”、“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根源。

缺少专门的价值观教育方法

面对着西方多种多样的价值观教育方法,特别是已经形成系统理论的教育方法,如:人格品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方法、认知理论基础上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关怀主义立场基础之上的价值观教育方法等等。我国的价值观教育方法显得有些过于苍白。而且单就价值观本身的研究而言,我国的价值观研究长期以来都过度依赖问卷法,尤其是国外的价值观问卷。这种不符合我们国情的问卷所作出来的调查结果自然会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有所差距,直接导致了研究者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在价值观教育上做出来一系列错误的决定。

5.引起学生价值观困惑的原因

学生价值观的困惑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当代学生中的价值困惑是前所未有的广泛和深刻,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是紧密相连的,也与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德育状况有关。

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

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领导体制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思想强调“革命化”,领袖的话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革命”是唯一的价值取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唯一的价值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具体说来,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多元化的价值观既给大学生多种选择,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困惑:究竟应该选择哪种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双重效应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摒弃因袭守旧、不图进取、安贫乐道等传统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如:效益观念,质量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以及敢破常规、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勇于创造等等。另一方面,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也使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的增长,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等等。

开放带来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以中华民族素有的厚德载物精神去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某些国家所实施的“和平演变”策略和“全盘西化”图谋,确实在国内少部分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有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信仰多元化、人生目的庸俗化的一面。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有些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了困惑和矛盾。

6.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措施

学生有无明确的价值目标,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能否自觉、持久的重要因素,高中生如果树立了远大的生活目标,其价值观开始作为自我意识的核心结构而对他们的各种活动起支配、调节作用。在学生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而学习,其学习必然自觉、持久。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价值目标,也必然是胸无大志,无所追求。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由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能以较成熟的眼光看待社会。他们也很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学生关于客观价值的信念与观点,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判断某一事物有无价值,由此做出自己实践行动的选择。

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高中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家长为了让学生考上好大学,大都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缺少老一辈革命家的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

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要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具有为全社会谋福利的奉献精神,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终身”的名言应是学生的座右铭,历史上由于人生目标的激励而成材的事件不胜枚举。可见,只要有了人生目标的激励作用,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惊人的“核动力”。

学生的“实用”性价值观的“利用”

当今的高中生实用价值观越发明显,他们开始认识的特定职业与个人的价值观有特定的联系。希望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己的价值观,又能符合特定职业要求的职业。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经过价值评价的“过滤”,由于他们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而追求各学科的“实用价值”,就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只要高考要考的,就会集中精力去学。

发挥同龄人作用,促进价值观的形成

同龄人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班主任有目的地发挥那些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的榜样作用,让他们在班会上谈感想,谈认识,会下便激起阵阵涟漪,产生了共鸣。

利用班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进行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与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价值观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人放弃了人生追求,连活着都觉得没意思的人,也就谈不上价值观的建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应避免枯燥无味、居高临下、空洞的说教,而应该代之学生喜欢的方法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人生的价值。

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中得到认同

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社会的影响,大量的社会因素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班级、学校成了高中生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学生在班级、学校担任的角色的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否被承认。老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宣传及树立的榜样的影响等,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前途、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正确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方

学生学习无动力的原因很多,学习动机不明确是主要方面。有的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检查,在学校里混时间。学习无目的、无兴趣。有的学习是为了给家长争光,班级争气。或为了入团,为了不成为后进生。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为了振兴中华。其次是为了个人的前途,上大学,成名成家。

高中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是复杂的,主要分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最典型的表现是奖惩,其次还有家长、老师的督促、检查,学习效果的反馈,学习竞赛等。它是在学习动力以外,或者说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是由外力所推动的。但它的作用一般是短暂的、被动的,学习活动的维持主要不能靠这种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主体本身,或者学习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抱负、志向等因素都是内在学习动机。内在动机的作用较持久,并具有主动性。高中生的大部分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

7.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路径的选择

依据上述新世纪有关社会进步与青年学生人生境界提升的一些背景与趋向的预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客观上,整体上思考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以及德育教育的发展刻不容缓,而且,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关系到新世纪我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认为:在考虑与制订21世纪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与德育教育时,必须抓好以下二个立脚点,重点突破。

把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突飞猛进,文化的地域限制进一步打破,世界生产全球化与一体化,新观念、新思维层出不穷,人类实现全面进步,人也将实现全面发展,可见,新社会的结构特征迫切要求我们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走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之路。(1)把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

21世纪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的潮流,社会竞争也将转变为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因此,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把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即把人生价值观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心理教育、公民与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并以知识技术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突破,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2)价值观教育要突出未来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取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现在的,而且是未来的,因此,它应与青年学生的超前意识反映相吻合。在21世纪里,青年学生超前意识突出表现为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思想与行为的理性、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重视、追求人格的完善、生活的个性等。所以,我们价值观教育的未来价值取向应围绕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在强调知识立身的同时,又要强调价值信念的养成;在强调公民意识的同时,又要强调法纪观念;在强调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精神同时,又要强调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在强调自我实现的同时又要强调对国家、对集体与他人的奉献;强调生活个性的同时,又要强调民族的传统道德等,从而使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更富有时代感与生命力。(3)要重视价值观理论教育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当前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是学校缺乏用较全面的系统的人生价值观理论作指导而引发的。站在新世纪的入口上,站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潮头上,我们不能不重视价值观理论教育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即要在全育人的基础上,把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对他们的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生活观、学习观、择业观、劳动观与金钱观教育相结合,从而根本上克服价值理论教育的片面性,防止青年学生的片面发展。

在社会环境中推进价值教育的进程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开放。在这开放的时代里,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长辈的经验,理解与模式,而表现得丰富多彩,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信息的多元化使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拓展,外来文化的影响真正做到无孔不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内容已有所发展,注入了科学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内容等。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要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策略。(1)价值观教育要强调民族特色

价值观教育要强调民族特色又要吸纳人类其它文明成果。尽管知识与信息时代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当前高校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大力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精髓,将青年学生这一知识群体铸造成思想先进、人生境界高尚的楷模,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对理想的追求,对道德与精神境界的超越以及忧国忧民、乐于奉献与牺牲、勤奋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下来,使之率先成为中国下一世纪一支宏杨时代精神旗帜的中坚力量与典范,从质的层面上,以更开阔的心胸、更加理性的姿态吸纳人类其它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洋为中用,从而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世界眼光,架起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为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积极铸造社会价值观的基本信念

积极铸造开放社会价值观的基本信念,在一个信息日趋开放、多元、没有围墙、没有国界的地球村环境中,集人才库、知识库、信息库与思想库一体,人文荟萃知识密集的高校,自然在带领广大学生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共有重要的责任。因此,积极铸造开放社会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信念正是高校承担此重任的基本体现。从宏观上讲,这种基本信念的内容就是指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体来讲,这种基本信念就是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情、民情,崇尚科学,抵制假丑恶的实践中形成的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一致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3)互联网作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研究与实践

新世纪知识与信息的双全逼近处,学生学习方式、交流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变化,使得互联网将成为未来青年学生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他们了解国内外情况的重要窗口。

由于互联网的可控性难度大,难免一些带有政治反动、色情、暴力、迷信色彩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无疑给我们开展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些困难,为此我们必须研制新的教育软件,开辟适合学生的校园网站,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信息发布、电子图书馆启用注入思想教育的信息与内容,在对学生信息浏览、在线查询、下载软件、情感交流、网上聚会、发布求助、远程互动中给予一定的技术帮助控制与引导,从而使学生通过互联网既达到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又达到接受思想教育的目的。立足现实,明确工作方向与目标,努力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从现实来看,学校价值观教育任务艰巨,千头万绪,虽然学校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