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6:54:13

点击下载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试读:

前言

1578年,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身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历时三十余年,终于编撰完成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是中国古代本草养生书籍的典范。在书中,李时珍遵循《内经》要旨,阐发歧黄养生之精微,兼收百家长寿之奥秘,将有关养生、延年、益寿的医理及方药汇总,为我国的保健医学、老年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本草纲目》自问世以来,长期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它不仅是医家必修的圣典,还是普通大众日常养生保健的“圣经”,已成为中国人不可不读的古代养生典籍之一。

但是,《本草纲目》原著篇幅宏大、资料广博,阅其全貌非常困难。且因受时代所限,有些内容难免与现代科学不符,甚至含有迷信色彩。如何才能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领略到内蕴丰富的中医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本草资源养生、疗疾呢?

本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在原著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对其进行精编整理,只选取了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且普通易得的食材及其药方,并配有相关图片,力求在将原汁原味的《本草纲日》呈现给读者之余,能让读者真正汲取到其中的养生精华,获得延年益寿的智慧!

序列

五味宜忌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长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麦、羊、杏、薤。黄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黄黍、鸡、桃、

。黑色宜咸,肾病宜食大豆、黄豆、猪、栗、藿。

五禁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枣、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咸: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甘:麦、羊、杏、薤。肾病禁甘,宜食辛:黄黍、鸡、桃、葱。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秋宜省辛增酸以养肝,冬宜省咸增苦以养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养肾。

〔时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五脏不足之病,畏其所胜,而宜其所不胜也。

五走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卷,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悗心。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悗心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九针论》作咸走骨,骨病毋多食咸。苦走血,血病毋多食苦。

五伤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五过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肉胝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皮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

〔时珍曰〕五走五伤者,本脏之味自伤也,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也。五过者,本脏之味伐其所胜也,即脏气偏胜也。

相反诸药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大戟,反芫花、海藻。

乌头,反贝母、栝楼、半夏、白敛、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狸肉。

河豚,反煤炲、荆芥、防风、菊花、桔梗、甘草、乌头、附子。

蜜,反生葱。

柿,反蟹。

服药食忌

甘草,忌猪肉、菘菜、海菜。

黄连、胡黄连,忌猪肉、冷水。

苍耳,忌猪肉、马肉、米泔。

桔梗、乌梅,忌猪肉。

仙茅,忌牛肉、牛乳。

半夏、菖蒲,忌羊肉、羊血、饴糖。

牛膝,忌牛肉。

阳起石、云母、钟乳、硇砂、礜石,并忌羊血。

商陆,忌犬肉。

丹砂、空青、轻粉,并忌一切血。

吴茱萸,忌猪心、猪肉。

地黄、何首乌,忌一切血、葱、蒜、萝卜。

补骨脂,忌诸血、芸薹。

细辛、藜芦,忌狸肉、生菜。

荆芥,忌驴肉。反河豚、一切无鳞鱼、蟹。

紫苏、天门冬、丹砂、龙骨,忌鲤鱼。

巴豆,忌野猪肉、菰笋、芦笋、酱、豉、冷水。

苍术、白术,忌雀肉、青鱼、菘菜、桃、李。

薄荷,忌鳖肉。

麦门冬,忌鲫鱼。

常山,忌生葱、生菜。

附子、乌头、天雄,忌豉汁、稷米。

牡丹,忌蒜、胡荽。

厚朴、蓖麻,忌炒豆。

鳖甲,忌苋菜。

威灵仙、土茯苓,忌面汤、茶。

当归

,忌湿面。

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及一切酸。

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鲙、腥臊陈臭诸物。

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

妊娠禁忌

乌头、附子、天雄、乌喙、侧子、野葛、羊踯躅、桂、南星、半夏、巴豆、大戟、芫花、藜芦、薏苡仁、薇衔、牛膝、皂荚、牵牛、厚朴、槐子、桃仁、牡丹皮、根、茜根、茅根、干漆、瞿麦、茹、赤箭、草三棱、䒽草、鬼箭、通草、红花、苏木、麦糵、葵子、代赭石、常山、水银、锡粉、硇砂、砒石、芒消、硫黄、石蚕、雄黄、水蛭、虻虫、芫青、斑蝥、地胆、蜘蛛、蝼蛄、葛上亭长、蜈蚣、衣鱼、蛇蜕、蜥蜴、飞生、虫、樗鸡、蚱蝉、蛴螬、猬皮、牛黄、麝香、雌黄、兔肉、蟹爪甲、犬肉、马肉、驴肉、羊肝、鲤鱼、蛤蟆、鳅鳝、龟鳖、蟹、生姜、小蒜、雀肉、马刀。

饮食禁忌

猪肉,忌生姜、荞麦、葵菜、胡荽、梅子、炒豆、牛肉、马肉、羊肝、麋鹿、龟鳖、鹌鹑、驴肉。

猪肝,忌鱼鲙、鹌鹑、鲤鱼肠子。

猪心肺,忌饴、白花菜、吴茱萸。

羊肉,忌梅子、小豆、豆酱、荞麦、鱼鲙、猪肉、醋、酪、鲊。

羊心肝,忌梅、小豆、生椒、苦笋。

白狗血,忌羊、鸡。

犬肉,忌菱角、蒜、牛肠、鲤鱼、鳝鱼。

驴肉,忌凫茈、荆芥茶、猪肉。

牛肉,忌黍米、韭薤、生姜、猪肉、犬肉、栗子。

牛肝,忌鲇鱼。

牛乳,忌生鱼、酸物。

马肉,忌仓米、生姜、苍耳、粳米、猪肉、鹿肉。

兔肉,忌生姜、橘皮、芥末、鸡肉、鹿肉、獭肉。

獐肉,忌梅、李、生菜、鹄、虾。

麋鹿,忌生菜、菰蒲、鸡、鱼、雉、虾。

鸡肉,忌胡蒜、芥末、生葱、糯米、李子、鱼汁、犬肉、鲤鱼、兔肉、獭肉、鳖肉、野鸡。

鸡子,忌同鸡。

雉肉,忌荞麦、木耳、蘑菇、胡桃、鲫鱼、猪肝、鲇鱼、鹿肉。

野鸭,忌胡桃、木耳。

鸭子,忌李子、鳖肉。

鹌鹑,忌菌子、木耳。

雀肉,忌李子、酱、诸肝。

鲤鱼,忌猪肝、葵菜、犬肉、鸡肉。

鲫鱼,忌芥菜、蒜、糖、猪肝、鸡雉、鹿肉、猴肉。

青鱼,忌豆藿。

鱼鲊,忌豆藿、麦酱、蒜、葵、绿豆。

黄鱼,忌荞麦。

鲈鱼,忌乳酪。

鲟鱼,忌干笋。鱼,忌野猪、野鸡。

鲇鱼,忌牛肝、鹿肉、野猪。

鳅鳝,忌犬肉、桑柴煮。

鳖肉,忌苋菜、薄荷、芥末、桃子、鸡子、鸭肉、猪肉、兔肉。

螃蟹,忌荆芥、柿子、橘子、软枣。

虾子,忌猪肉、鸡肉。

李子,忌蜜、浆水、鸭、雀肉、鸡、獐。

橙橘,忌槟榔、獭肉。

桃子,忌鳖肉。

枣子,忌葱、鱼。

枇杷,忌热面。

杨梅,忌生葱。

银杏,忌鳗鲡。

慈姑,忌茱萸。

诸瓜,忌油饼。

沙糖,忌鲫鱼、笋、葵菜。

荞麦,忌猪肉、羊肉、雉肉、黄鱼。

黍米,忌葵菜、蜜、牛肉。

绿豆,忌榧子、鲤鱼鲊。

炒豆,忌猪肉。

生葱,忌蜜、鸡、枣、犬肉、杨梅。

韭薤,忌蜜、牛肉。

胡荽,忌猪肉。

胡蒜,忌鱼鲙、鱼鲊、鲫鱼、犬肉、鸡。

苋菜,忌蕨、鳖。

白花菜,忌猪心肺。

梅子,忌猪肉、羊肉、獐肉。

凫茈,忌驴肉。

生姜,忌猪肉、牛肉、马肉、兔肉。

芥末,忌鲫鱼、兔肉、鸡肉、鳖。

干笋,忌沙糖、鲟鱼、羊心肝。

木耳,忌雉肉、野鸭、鹌鹑。

胡桃,忌野鸭、酒、雉。

栗子,忌牛肉。

草部

黄耆(黄芪)

本经上品释 名 〔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集 解 〔时珍曰〕黄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簳者为良。嫩苗亦可煠淘茹食。【修治】〔时珍曰〕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熟切用者。

根【气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经》

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别录》

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治发背,内补。(甄权)

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痰嗽,头风热毒赤目。《日华》

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元素)

主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好古)【发明】〔元素曰〕黄耆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好古曰〕黄耆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嘉谟曰〕

人参

补中,黄耆实表。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吐泄怠卧,胀满痞塞,神短脉微者,当以人参为君,黄耆为臣;若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者,当以黄耆为君,人参为臣,不可执一也。

附 方

小便不通。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方》

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席延赏方》人 参

本经上品释 名 人薓、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时珍曰〕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薓、神草。集 解 〔时珍曰〕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伪者皆以沙参、荠苨、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苨体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阑也。其似人形者,谓之孩儿参,尤多赝伪。

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经》

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

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

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运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发明】〔弘景曰〕人参为药切要,与甘草同功。

〔杲曰〕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张仲景云,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本草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

〔好古曰〕洁古老人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

〔言闻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气主生物,本乎天;味主成物,本乎地。气味生成,阴阳之造化也。凉者,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温者,阳春生发之气,天之阳也,其性升。甘者,湿土化成之味,地之阳也,其性浮;微苦者,火土相生之味,地之阴也,其性沉。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东垣以相火乘脾,身热而烦,气高而喘,头痛而渴,脉洪而大者,用黄檗佐人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人汗大泄,欲成痿厥,用生脉散,以泻热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参之甘寒,泻火而补元气;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温,生肾精而收耗气。此皆补天元之真气,非补热火也。白飞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

附 方

胃寒气满,不能传化,易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二钱,水七合,煎二合,鸡子清一枚,打转空心服之。《圣济总录》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生姜半斤取汁,白蜜十两,人参末四两,银锅煎成膏,每米饮调服一匙。《普济方》

喘急欲绝,上气鸣息者。人参末,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肘后方》

产后诸虚,发热自汗。人参、当归等分,为末,用猪腰子一个,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煮米熟,取汁一盏,入药煎至八分,食前温服。《永类方》

房后困倦。人参七钱,陈皮一钱,水一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日再服,千金不传。(赵永庵方)

虚劳发热。愚鲁汤:用上党人参、银州柴胡各三钱,大枣一枚,生姜三片,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日再服,以愈为度。《奇效良方》

喘咳嗽血,咳喘上气,喘急,嗽血吐血,脉无力者。人参末每服三钱,鸡子清调之,五更初服便睡,去枕仰卧,只一服愈。年深者,再服。咯血者,服尽一两甚好。(沈存中《灵苑方》)

芦【气味】苦,温,无毒。【主治】吐虚劳痰饮。(时珍)【发明】〔吴绶曰〕人弱者,以人参芦代瓜蒂。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反能泻太阴之阳。一女子性躁味厚,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则举身跳动,昏冒不知人。其形气俱实,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参芦半两,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当 归

本经中品释 名 乾归、山蕲、白蕲。〔颂曰〕按《尔雅》:薜,山蕲。又云:薜,白蕲。薜音百。蕲即古芹字。〔时珍曰〕当归本非芹类,特以花叶似芹,故得芹名。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集 解 〔时珍曰〕今陕、蜀、秦州、汶州诸处人多栽莳为货。以秦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头大尾粗色白坚枯者,为镵头归,止宜入发散药尔。

根【气味】甘,温,无毒。【主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汁饮之。《本经》

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痓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别录》

止呕逆,虚劳寒热,下痢腹痛齿痛,女人沥血腰痛,崩中,补诸不足。(甄权)

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癥癖,肠胃冷。《大明》

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时珍)

主痿癖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发明】〔权曰〕患人虚冷者,加而用之。

〔承曰〕世俗多谓惟能治血,而《金匮》《外台》《千金》诸方皆为大补不足、决取立效之药。古方用治妇人产后恶血上冲,取效无急于此。凡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可以补虚,备产后要药也。

〔宗奭曰〕《药性论》补女子诸不足一说,尽当归之用矣。

〔成无己曰〕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张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

〔元素曰〕其用有三:一心经本药,二和血,三治诸病夜甚。凡血受病,必须用之。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之甘温能和血,辛温能散内寒,苦温能助心散寒,使气血各有所归。

〔好古曰〕入手少阴,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全用,同人参、黄芪,则补气而生血;同牵牛、大黄,则行气而破血。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消则寒。佐使分定,用者当知。酒蒸治头痛,诸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机曰〕治头痛,酒煮服清,取其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调末服,取其浊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极也。

附 方

衄血不止。当归焙研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圣济总录》

小便出血。当归四两,锉,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肘后方》

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圣济总录》

妇人百病,诸虚不足者。当归四两,地黄二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食前,米饮下十五丸。《太医支法存方》

产后腹痛,如绞。当归末五钱,白蜜一合,水一盏,煎一盏,分为二服,未效再服。《妇人良方》

小儿胎寒,好啼,昼夜不止,因此成痫。当归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肘后方》

何首乌

宋开宝释 名 交藤、夜合、地精、陈知白、马肝石、桃柳藤、九真藤、赤葛、疮帚、红内消。〔大明曰〕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时珍曰〕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名,亦曰马肝石。亦者能消肿毒,外科呼为疮帚、红内消。集 解 〔颂曰〕何首乌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在处有之,岭外、江南诸州皆有,以西洛、嵩山及河南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蔓延竹木墙壁间,茎紫色。叶叶相对如薯蓣,而不光泽。夏秋开黄白花,如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

根【气味】苦、涩,微温,无毒。【主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开宝》

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脏一切宿疾,冷气肠风。《大明》

泻肝风。(好古)【发明】〔时珍曰〕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

附 方

骨软风疾,腰膝疼,行步不得,遍身瘙痒。用何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干,木臼杵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一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经验方》)

皮里作痛,不问何处。用何首乌末,姜汁调成膏涂之,以帛裹住,火炙鞋底熨之。《经验方》

自汗不止。何首乌末,津调,封脐中。《集简方》肠风脏毒,下血下止。何首乌二两,为末。食前米饮服二钱。《圣惠方》

瘰疬结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治之。用九真藤,一名赤葛,即何首乌。其叶如杏,其根如鸡卵,亦类疬子。取根洗净,日日生嚼,并取叶捣涂之,数服即止。其药久服,延年黑发,用之神效。《斗门方》

疥癣满身,不可治者。何首乌、艾叶等分,水煎浓汤洗浴。甚能解痛,生肌肉。(王衮《博济方》)

茎叶【主治】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时珍)

谷部

胡麻

本经上品释 名 巨胜、方茎、油麻、脂麻。〔时珍曰〕古者中国只有大麻,其实为。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以别中国大麻也。集 解 〔时珍曰〕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二种,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秋开白花,亦有带紫艳者。节节结角,长者寸许。有四棱、六棱者,房小而子少;七棱、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随土地肥瘠而然。

胡麻【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本经》

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别录》

补中益气,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利大小肠,耐寒暑,逐风湿气、游风、头风,治劳气,产后羸困,催生落胞。细研涂发令长。白蜜蒸饵,治百病。《日华》

炒食,不生风。病风人久食,则步履端正,语言不謇。(李鹏飞)

生嚼涂小儿头疮,煎汤浴恶疮、妇人阴疮,大效。(苏恭)

白油麻【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上浮风,润肌肉。客热,可作饮汁服之。生嚼,傅小儿头上诸疮,良。(孟诜)【发明】〔时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赤者状如老茄子,壳厚油少,但可食尔,不堪服食。

附 方

白发返黑。乌麻九蒸九晒,研末,枣膏丸,服之。《千金方》

腰脚疼痛。新胡麻一升,熬香杵末。日服一小升,服至一斗永瘥。温酒、蜜汤、姜汁皆可下。《千金》

手脚酸痛,微肿。用脂麻五升熬研,酒一升,浸一宿。随意饮。《外台》

入水肢肿,作痛。生胡麻捣涂之。《千金》

偶感风寒。脂麻炒焦,乘热擂酒饮之,暖卧取微汗出良。

中暑毒死。救生散:用新胡麻一升,微炒令黑,摊冷为末,新汲水调服三钱。或丸弹子大,水下。《经验后方》

呕啘不止。白油麻一大合,清酒半升,煎取三合,去麻顿服。《近效方》

小儿急疳。油麻嚼傅之。《外台》

头面诸疮。脂麻生嚼傅之。《普济》

阴痒生疮。胡麻嚼烂傅之,良。《肘后》

妇人乳少。脂麻炒研,入盐少许,食之。(唐氏)

汤火伤灼。胡麻生研如泥,涂之。《外台》

青蘘【气味】甘,寒,无毒。【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本经》

作汤沐头,去风润发,滑皮肤,益血色。《日华》

祛风解毒润肠。又治飞丝入咽喉者,嚼之即愈。(时珍)

胡麻花【主治】生秃发。(思邈)

润大肠。人身上生肉丁者,擦之即愈。(时珍)

附 方

眉毛不生。乌麻花阴干为末,以乌麻油渍之,日涂。《外台秘要》

麻秸【主治】烧灰,入点痣去恶肉方中用。(时珍)

附 方

小儿盐哮。脂麻秸,瓦内烧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摘玄方》小 麦

别录中品释 名 来。〔时珍曰〕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集 解 〔时珍曰〕北人种麦漫撒,南人种麦撮撒。北麦皮薄面多,南麦反此。

小麦

【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别录》

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思邈)

煎汤饮,治暴淋。(宗奭)

陈者煎汤饮,止虚汗。(时珍)【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说各异。而《别录》云,麦养肝气,与郑说合。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盖许以时,郑以形,而《素问》以功性,故立论不同尔。

〔震亨曰〕饥年用小麦代谷,须晒燥,以少水润,舂去皮,煮为饭食,可免面热之患。

附 方

消渴心烦。用小麦作饭及粥食。《心镜》

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饮之即愈。《奉亲书》

眉炼头疮。用小麦烧存性,为末。油调傅。《儒门事亲》

白癜风癣。用小麦摊石上,烧铁物压出油。搽之甚效。《医学正传》

浮麦

即水淘浮起者,焙用。【气味】甘、咸,寒,无毒。【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时珍)

麦麸【主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罯贴之。《日华》

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包熨人马冷失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藏器)

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末服,止虚汗。(时珍)【发明】〔时珍曰〕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附 方

虚汗盗汗。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为末。每服二钱半,米饮下,日三服。或煎汤代茶饮。《卫生宝鉴》

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

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傅之。

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方》

面【气味】甘,温,有微毒。【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藏器)

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奭)

傅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发明】〔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

〔藏器曰〕面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河渭以西,白麦面性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颖曰〕东南卑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厚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时珍曰〕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汉椒,食萝卜,皆能解其毒。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按李鹏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顾元庆《檐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又曰: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附 方

热渴心闷。温水一盏,调面一两,饮之。《圣济总录》

远行脚趼,成泡者。水调生面涂之,一夜即平。《海上》

白秃头疮。白面、豆豉和研,酢和傅之。《普济方》

小儿口疮。寒食面五钱,硝石七钱,水调半钱,涂足心,男左女右。《普济方》

麦粉【气味】甘,凉,无毒。【主治】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又炒一合,汤服,断下痢。(孟诜)

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时珍)

麦苗【气味】辛,寒,无毒。【主治】消酒毒暴热,酒疸目黄,并捣烂绞汁日饮之。又解蛊毒,煮汁滤服。(藏器)

除烦闷,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利小肠。作齑食,甚益颜色。《日华》

别录中品释 名 〔时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种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凉,故得粱名,皆各执己见也。集 解 〔颂曰〕粱者,粟类也。粟虽粒细而功用则无别也。

黄粱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益气,和中,止泄。《别录》

去客风顽痹。《日华》

止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时珍)

附 方

霍乱大渴,不止,多饮则杀人。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清三升,稍稍饮之。《肘后》

小儿鼻干,无涕,脑热也。用黄米粉、生矾末各一两。每以一钱,水调贴囟上,日二次。《普济》

小儿赤丹。用土番黄米粉,和鸡子白涂之。《兵部手集》

小儿生疮,满身面如火烧。以黄粱米一升研粉,和蜜水涂之,以瘥为度。《外台》

白粱米【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除热,益气。《别录》

除胸膈中客热,移五脏气,缓筋骨。凡患胃虚并呕吐食及水者,以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佳。(孟诜)

炊饭食之,和中,止烦渴。(时珍)

附 方

霍乱不止。白粱米粉五合,水一升,和煮粥食。《千金翼》

手足生疣。取白粱米粉,铁铫炒赤研末。以众人唾和涂之,厚一寸,即消。《肘后》

青粱米【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轻身长年。煮粥食之。《别录》

健脾,治泄精。《大明》

附 方

补脾益胃。羊肉汤入青粱米、葱、盐,煮粥食。《正要》

脾虚泄痢。青粱米半升,神麹炙捣罗为末一合,日日煮粥食,即愈。《养老书》

冷气心痛。桃仁二两去皮尖,水研绞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常食。《养老书》

老人血淋。车前五合,绵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饮汁。亦能明目,引热下行。《养老书》

乳石发渴。青粱米煮汁饮之。《外台》薏 苡

本经上品释 名 解蠡、芑实、薏珠子。〔时珍曰〕

薏苡

名义未详。其叶似蠡实叶而解散,又似芑黍之苗,故有解蠡、芑实之名。集 解 〔时珍曰〕薏苡人多种之。有二种: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

薏苡仁【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本经》

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别录》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时珍)【发明】〔时珍曰〕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按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义。颂曰:薏苡仁心肺之药多用之。故范汪治肺痈,张仲景治风湿、胸痹,并有方法。《济生方》治肺损咯血,以熟猪肺切,蘸薏苡仁末,空心食之。薏苡补肺,猪肺引经也。赵君猷言屡用有效。

附 方

风湿身疼,日晡剧者,张仲景麻黄杏仁薏苡仁汤主之。麻黄三两,杏仁二十枚,甘草、薏苡仁各一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金匮要略》

水肿喘急。用郁李仁三两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沙石热淋,痛不可忍。用玉秼,即薏苡仁也,子、叶、根皆可用,水煎热饮。夏月冷饮。以通为度。《杨氏经验方》

消渴饮水。薏苡仁煮粥饮,并煮粥食之。

周痹缓急,偏者。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张仲景方)

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治卒心腹烦满及胸胁痛者,锉煮浓汁,服三升乃定。(苏颂。出《肘后方》)

捣汁和酒服,治黄疸有效。(时珍)

附 方

经水不通。薏苡根一两,水煎服之。不过数服,效。《海上方》

叶【主治】作饮气香,益中空膈。(苏颂)

暑月煎饮,暖胃益气血。(时珍。出《琐碎录》)大 豆

本经中品释 名 尗,俗作菽。〔时珍曰〕豆、尗皆荚谷之总称也。篆文尗,象荚生附茎下垂之形。豆象子在荚中之形。集 解 〔时珍曰〕

大豆

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

黑大豆【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除痹去肿,止腹胀消谷。《别录》

炒黑,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头风。食罢生吞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消肿。(藏器)

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同甘草煮汤饮,去一切热毒气,治风毒脚气。煮食,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同桑柴灰汁煮食,下水鼓腹胀。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孟诜)

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诸毒。(时珍)【发明】〔时珍曰〕按《养老书》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谓之五脏谷,到老不衰。夫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惟黑豆属水性寒,为肾之谷,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

附 方

男子便血。黑豆一升,炒焦研末,热酒淋之,去豆饮酒,神效。《活人心统》

折伤堕坠,瘀血在腹,气短。大豆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顿服。剧者不过三作。《千金方》

染发令乌。醋煮黑大豆,去豆煎稠,染之。《千金》

大豆皮【主治】生用,疗痘疮目翳。嚼烂,傅小儿尿灰疮。(时珍)

豆叶【主治】捣傅蛇咬,频易即瘥。(时珍。出《广利方》)【发明】〔时珍曰〕按《抱朴子内篇》云:相国张文蔚庄内有鼠狼穴,养四子为蛇所吞。鼠狼雌雄情切,乃于穴外坋土壅穴。俟蛇出头,度其回转不便,当腰咬断而劈腹,衔出四子,尚有气。置于穴外,衔豆叶嚼而傅之,皆活。后人以豆叶治蛇咬,盖本于此。

附 方

小便血淋。大豆叶一把,水四升,煮二升,顿服。《千金方》

花【主治】主目盲,翳膜。(时珍)

赤小豆

本经中品释 名 赤豆、红豆。集 解 〔时珍曰〕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气味】甘、酸,平,无毒。【主治】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澼。《别录》

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捣末同鸡子白,涂一切热毒痈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不过三度。(权)

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满不能食者,煮食一顿即愈。和鲤鱼煮食,甚治脚气。(诜)

辟瘟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和鲤鱼、蠡鱼、鲫鱼、黄雌鸡煮食,并能利水消肿。(时珍)【发明】〔颂曰〕水气、脚气最为急用。有人患脚气,以袋盛此豆,朝夕展转践踏之,久久遂愈。

〔好古曰〕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时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而畏赤豆,故于是日作小豆粥厌之,亦傅会之妄说也。

附 方

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末,水服方寸匕。《梅师方》

小儿不语,四五岁不语者。赤小豆末,酒和,傅舌下。《千金》

中酒呕逆。赤小豆煮汁,徐徐饮之。《食鉴本草》

乳汁不通。赤小豆煮汁饮之。《产书》

叶【主治】去烦热,止小便数。《别录》

煮食,明目。《日华》【发明】〔时珍曰〕小豆利小便,而藿止小便,与麻黄发汗而根止汗同意,物理之异如此。

附 方

小便频数。小豆叶一斤,入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心镜》

小儿遗尿。小豆叶捣汁服之。《千金》

芽【主治】妊娠数月,经水时来,名曰漏胎;或因房室,名曰伤胎。用此为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得效乃止。(时珍。出《普济》)绿 豆

宋开宝释 名 〔时珍曰〕绿以色名也。旧本作菉者,非矣。集 解 〔时珍曰〕

绿豆

处处种之。北人用之甚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炒食、食,磨而为面,澄滤取粉,可以作饵顿糕,荡皮搓索,为食中要物。以水浸湿生白芽,又为菜中佳品。牛马之食亦多赖之。真济世之良谷也。【气味】甘,寒,无毒。【主治】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思邈)

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日华》

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宜常食之。煮汁,止消渴。(孟诜)

治痘毒,利肿胀。(时珍)【发明】〔时珍曰〕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

附 方

赤痢不止。以大麻子,水研滤汁,煮绿豆食之,极效。粥食亦可。《必效方》

消渴饮水。绿豆煮汁,并作粥食。《普济方》

绿豆粉【气味】甘,凉、平,无毒。【主治】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灼。(吴瑞)

痘疮湿烂不结痂疕者,干扑之良。(宁源)【发明】〔时珍曰〕绿豆色绿,小豆之属木者也,通于厥阴、阳明。其性稍平,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皆人所为,非豆之咎也。豆粉须以绿色粘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神效,丹溪朱氏有论发挥。

附 方

解烧酒毒。绿豆粉荡皮,多食之即解。

豆皮【气味】甘,寒,无毒。【主治】解热毒,退目翳。(时珍)

附 方

通神散。治癍痘目生翳。绿豆皮、白菊花、谷精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同煮干。食柿,日三服。浅者五七日见效,远者半月见效。《直指方》

豆芽【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解酒毒热毒,利三焦。(时珍)【发明】〔时珍曰〕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今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但受湿热郁浥之气,故颇发疮动气,与绿豆之性稍有不同。

豆叶【主治】霍乱吐下,绞汁和醋少许,温服。《开宝》

菜部

别录中品释 名 草钟乳、起阳草。〔颂曰〕案《许慎说文》:韭字象叶出地上形。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一岁三四割,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复生,信乎久生者也。〔藏器曰〕俗谓韭是草钟乳,言其温补也。集 解 〔时珍曰〕韭丛生丰本,长叶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种。其性内生,不得外长。叶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岁不过五剪,收子者只可一剪。八月开花成丛,收取腌藏供馔,谓之长生韭,言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气味】辛、微酸,温,涩,无毒。【主治】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人,可久食。《别录》

叶:煮鲫鱼鲊食,断卒下痢。根:入生发膏用。(弘景)

根、叶:煮食,温中下气,补虚益阳,调和脏腑,令人能食,止泄血脓,腹中冷痛。生捣汁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又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数发者,亦涂诸蛇虺、蝎虿、恶虫毒。(藏器)

煮食,充肺气,除心腹痼冷痃癖。捣汁服,治肥白人中风失音。《日华》

煮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宁源)

炸熟,以盐、醋空心吃十顿,治胸膈噎气。捣汁服,治胸痹刺痛如锥,即吐出胸中恶血甚验。(诜)

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妇人经脉逆行,打扑伤损及膈噎病。捣汁澄清,和童尿饮之,能消散胃脘瘀血,甚效。(震亨)

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时珍)【发明】〔弘景曰〕此菜殊辛臭,虽煮食之,便出犹熏灼,不如葱、薤熟即无气,最是养生所忌。

〔颂曰〕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薤、葱、蒜、姜也。

〔宗奭曰〕韭黄未出粪土,最不益人,食之滞气,盖含抑郁未申之气故也。孔子曰“不时不食”,正谓此辈。花食之亦动风。

〔思邈曰〕韭味酸,肝病宜食之,大益人心。

〔时珍曰〕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入足厥阴经,乃肝之菜也。《素问》言心病宜食韭,《食鉴本草》言归肾,文虽异而理则相贯。盖心乃肝之子,肾乃肝之母,母能令子实,虚则补其母也。道家目为五荤之一,谓其能昏人神而动虚阳也。有一贫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其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震亨曰〕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一人腊月饮刮剁酒三杯,自后食必屈曲下膈,硬涩微痛,右脉甚涩,关脉沉。此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成痰,隘塞食道也。遂以韭汁半盏,细细冷呷,尽半斤而愈。

附 方

夜出盗汗。韭根四十九根,水二升,煮一升,顿服。《千金方》

消渴引饮。韭苗日用三五两,或炒或作羹,勿入盐,入酱无妨。吃至十斤即住,极效。过清明勿吃。有人病此,引饮无度,得此方而愈。《秦运副方》

脱肛不收。生韭一斤切,以酥拌炒熟,绵裹作二包,更互熨之,以入为度。《圣惠》

痔疮作痛。用盆盛沸汤,以器盖之,留一孔。用洗净韭菜一把,泡汤中。乘热坐孔上,先熏后洗,数次自然脱体也。

小儿腹胀。韭根捣汁,和猪肪煎服一合。间日一服,取愈。《秘录》

痘疮不发。韭根煎汤服之。《海上方》

五般疮癣。韭根炒存性,捣末,以猪脂和涂之。数度愈。《经验方》

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

食物中毒。生韭汁服数升,良。《千金》

韭子【气味】辛、甘,温,无毒。【主治】梦中泄精,溺白。《别录》

暖腰膝,治鬼交,甚效。《日华》

补肝及命门,治小便频数、遗尿,女人白淫、白带。(时珍)【发明】〔颂曰〕韭子得龙骨、桑螵蛸,主漏精补中。葛洪、孙思邈诸方多用之。

〔弘景曰〕韭子入棘刺诸丸,主漏精。

附 方

梦遗溺白。韭子,每日空心生吞一二十粒,盐汤下。(藏器)

梦泄遗尿。韭子二升,稻米三升,水一斗七升,煮粥取汁六升,分三服。《千金方》

女人带下,及男子肾虚冷,梦遗。用韭子七升,醋煮千沸,焙研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千金方》葱

本经中品释 名 芤、菜伯、和事草、鹿胎。〔时珍曰〕葱从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也。集 解 〔颂曰〕入药用山葱、胡葱,食品用冬葱、汉葱。又有一种楼葱,亦冬葱类,江南人呼为龙角葱,淮楚间多种之,其皮赤,每茎上出歧如八角,故云。

葱茎白【气味】辛,平。叶:温。根须:平。并无毒。【主治】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本经》

伤寒骨肉碎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益目睛,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脏,杀百药毒。根:治伤寒头痛。《别录》

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霍乱转筋,及奔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止心迷闷。《大明》

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孟诜)

治阳明下痢、下血。(李杲)

达表和里,止血。(宁源)

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伤,制蚯蚓毒。(时珍)

杀一切鱼、肉毒。(士良)【发明】〔元素曰〕葱茎白,味辛而甘平,气厚味薄,升也,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故《活人书》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张仲景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主之,内用葱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腹中痛者,去葱白。成无己解之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辛温以通阳气也。

〔时珍曰〕葱乃释家五荤之一。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王璆百一选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葱叶亦可用。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极有捷效。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附 方

感冒风寒,初起。即用葱白一握,淡豆豉半合,泡汤服之,取汗。《濒湖集简方》

伤寒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活人书》

风湿身痛。生葱擂烂,入香油数点,水煎,调川芎、郁金末一钱服,取吐。《丹溪心法》

肠痔有血。葱白三斤,煮汤熏洗立效。《外台》

叶【主治】煨研,傅金疮水入皲肿。盐研,傅蛇、虫伤及中射工、溪毒。《日华》

主水病足肿。(苏颂)

利五脏,益目精,发黄疸。(思邈)【发明】〔颂曰〕煨葱治打扑损,见《刘禹锡传信方》,云得于崔给事。取葱新折者,煻火煨热剥皮,其间有涕,便将罨损处。仍多煨,续续易热者。崔云:顷在泽潞,与李抱真作判官。李相方以球杖按球子。其军将以杖相格,因伤李相拇指并爪甲劈裂。遽索金创药裹之,强索酒饮,而面色愈青,忍痛不止。有军吏言此方,遂用之。三易面色却赤,斯须云已不通。凡十数度,用热葱并涕缠裹其指,遂毕席笑语。

〔时珍曰〕按《张氏经验方》云:金创折伤血出,用葱白连叶煨热,或锅烙炒热,捣烂傅之,冷即再易。石城尉戴尧臣,试马损大指,血出淋漓。余用此方,再易而痛止。翌日洗面,不见痕迹。宋推官、鲍县尹皆得此方,每有杀伤气未绝者,亟令用此,活人甚众。又凡人头目重闷疼痛,时珍每用葱叶插入鼻内二三寸并耳内,气通即便清爽也。

附 方

水病足肿。葱茎叶煮汤渍之,日三五次妙。《韦宙独行方》

代指毒痛。取萎黄葱叶煮汁,热渍之。《千金方》

汁【气味】辛,温,滑,无毒。【主治】溺血,饮之。解藜芦及桂毒。《别录》

散瘀血,止衄止痛,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解众药毒。(时珍)

附 方

金疮出血,不止。取葱炙热,挼汁涂之即止。《梅师方》

花【主治】心脾痛如锥刀刺,腹胀。用一升,同吴茱萸一升,水一大升八合,煎七合,去滓,分三服,立效。(颂。出崔元亮方)

实【气味】辛,大温,无毒。【主治】明目,补中气不足。《本经》

温中益精。《日华》

附 方

眼暗补中。葱子半升为末,每取一匙,水二升,煎汤一升半,去滓,入米煮粥食之。亦可为末,蜜丸梧子大,食后米汤服一二十丸,日三服。《食医心镜》

菘(白菜)

别录上品释 名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其色青白也。集 解 〔时珍曰〕菘,即今人呼为白菜者,有二种:一种茎圆厚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其叶皆淡青白色。燕、赵、辽阳、扬州所种者,最肥大而厚,一本有重十余斤者。南方之菘畦内过冬,北方者多入窖内。燕京圃人又以马粪入窖壅培,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滓,谓之黄芽菜,豪贵以为嘉品,盖亦仿韭黄之法也。菘子如芸薹子而色灰黑,八月以后种之。二月开黄花,如芥花,四瓣。三月结角,亦如芥。其菜作菹食尤良,不宜蒸晒。

茎叶【气味】甘,温,无毒。【主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别录》

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冬汁尤佳。(萧炳)

和中,利大小便。(宁源)

附 方

漆毒生疮。白菘菜捣烂涂之。

飞丝入目。白菜揉烂帕包,滴汁三二点入目,即出。《普济方》

子【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作油,涂头长发,涂刀剑不。(弘景)

附 方

酒醉不醒。菘菜子二合细研,井华水一盏调,为二服。《圣惠方》莱 菔(萝卜)

唐本草释 名 芦萉、萝卜、雹突、紫花菘、温菘、土酥、芦菔。〔保升曰〕莱菔俗名萝卜。〔颂曰〕紫花菘、温菘,皆南人所呼。吴人呼楚菘。广南人呼秦菘。集 解 〔时珍曰〕莱菔今天下通有之。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疏中之最有利益者。【气味】根:辛、甘。叶:辛、苦,温,无毒。【主治】利关节,理颜色,练五脏恶气,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萧炳)

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同羊肉、银鱼煮食,治劳瘦咳嗽。《日华》

同猪肉食,益人。生捣服,治禁口痢。(汪颖)宽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渴宽中;煮食,化痰消导。(宁源)

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打扑汤火伤。(时珍)【发明】〔颂曰〕莱菔功同芜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尤能制面毒。昔有婆罗门僧东来,见食麦面者,惊云:此大热,何以食之?又见食中有芦菔,乃云:赖有此以解其性。自此相传,食面必啖芦菔。

〔炳曰〕捣烂制面,作馎饦食之最佳,饱食亦不发热。酥煎食之,下气。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

〔慎微曰〕按《杨亿谈苑》云:江东居民言种芋三十亩,计省米三十斛;种萝卜三十亩,计益米三十斛。则知萝卜果能消食也。

〔宗奭曰〕服地黄、何首乌人食莱菔,则令人髭发白。世皆以为此物味辛、下气速也。然生姜、芥子更辛,何止能散而已。盖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所以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震亨曰〕莱菔根属土,有金与水。寇氏言其下气速。人往往煮食过多,停滞成溢饮,岂非甘多而辛少乎?

〔时珍曰〕莱菔根、叶同功,生食升气,熟食降气。苏、寇二氏止言其下气速,孙真人言久食涩营卫,亦不知其生则噫气,熟则泄气,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故所主皆肺、脾、肠、胃、三焦之病。李九华云:莱菔多食渗人血。则其白人髭发,盖亦由此,非独因其下气、涩营卫也。按《洞微志》云:齐州有人病狂,云梦中见红裳女子引入宫殿中,小姑令歌,每日遂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官。有一道士云:此犯大麦毒也。少女心神,小姑脾神。医经言萝卜制面毒,故曰火吾宫。火者,毁也。遂以药并萝卜治之,果愈。又按《张杲医说》云:饶民李七病鼻衄甚危,医以萝卜自然汁和无灰酒饮之即止。盖血随气运,气滞故血妄行,萝卜下气而酒导之故也。又云:有人好食豆腐中毒,医治不效。忽见卖豆腐人言其妻误以萝卜汤入锅中,遂致不成。其人心悟,乃以萝卜汤饮之而瘳。物理之妙如此。又《延寿书》载李师逃难入石窟中,贼以烟熏之垂死,摸得萝卜菜一束,嚼汁咽下即苏。此法备急,不可不知。

附 方

消渴饮水。独胜散:用出了子萝卜三枚,净洗切片,日干为末。每服二钱,煎猪肉汤澄清调下,日三服,渐增至三钱。生者捣汁亦可,或以汁煮粥食之。《图经本草》

肺痿咳血。萝卜和羊肉或鲫鱼,煮熟频食。《普济方》

鼻衄不止。萝卜捣汁半盏,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萝卜再煎,饮之。《卫生易简方》

下痢禁口。萝卜捣汁一小盏,蜜一盏,水一盏,同煎。早一服,午一服。日晡米饮吞阿胶丸百粒。如无萝卜,以子擂汁亦可。一方:加枯矾七分,同煎。一方:只用萝卜菜煎汤,日日饮之。《普济方》:用萝卜片,不拘新旧,染蜜噙之,咽汁。味淡再换。觉思食,以肉煮粥与食,不可过多。

沙石诸淋,疼不可忍。用萝卜切片,蜜浸少时,炙干数次,不可过焦。细嚼盐汤下,日三服。名瞑眩膏。《普济》

脚气走痛。萝卜煎汤洗之。仍以萝卜晒干为末,铺袜内。《圣济总录》

满口烂疮。萝卜自然汁,频漱去涎妙。《濒湖集简方》

汤火伤灼。生萝卜捣涂之。子亦可。《圣济总录》

子【气味】辛、甘,平,无毒。【主治】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时珍)【发明】〔时珍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予曾用,果有殊绩。

附 方

上气痰嗽,喘促唾脓血。以莱菔子一合,研细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肺痰咳嗽。莱菔子半升淘净焙干,炒黄为末,以糖和,丸芡子大。绵裹含之,咽汁甚妙。《胜金方》

久嗽痰喘。萝卜子炒,杏仁去皮尖炒,等分,蒸饼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时时津咽。《医学集成》

高年气喘。萝卜子炒,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济生秘览》

小儿盘肠,气痛。用萝卜子炒黄研末,乳香汤服半钱。(杨仁斋《直指方》)

疮疹不出。萝卜子生研末,米饮服二钱,良。《卫生易简方》

花【主治】用糟下酒藏,食之甚美,明目。(士良)生 姜

别录中品释 名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姜作,云御湿之菜也。《王安石字说》云:薑能彊御百邪,故谓之薑。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集 解 〔时珍曰〕姜宜原隰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主治】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

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别录》

去水气满,疗咳嗽时疾。和半夏,主心下急痛。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捣汁和蜜服,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甄权)

散烦闷,开胃气。汁作煎服,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神验。(孟诜)

破血调中,去冷气。汁,解药毒。(藏器)

除壮热,治痰喘胀满,冷痢腹痛,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狐臭,杀腹内长虫。(张鼎)

益脾胃,散风寒。(元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