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3 13:59:03

点击下载

作者:王忠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案学

医案学试读:

前言

浩如烟海的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大量医学与人文信息,展示了医家独特的辨证思维模式及用药特色,是中医理论传承的可靠平台,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整理研究古今医案文献,是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大量医案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探求其学术思想,深入挖掘隐藏其中的诊治规律,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升华中医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历史意义。

近百余年来,中医医案的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梳理前期医案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探讨医案自身发展,主要目的是规范医案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以指导后世医者对医案的编写;其二,是以医案为研究工具,从指导临床实践的角度,阐释医家的临床思维特点与风格,供后世医者学习参照。二者既分又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本书在二者的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促进医案的研究与应用的结合。

在医案学理论与方法的建构中,学科研究方法学是一个难点。本书通过对中医医案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在对医案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初步规范的基础上,将医案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从概念上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医案研究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向。编纂者遵循中医思维特色,探索性地提出了医案研究的方法,并选取古今具有较大影响的医家的临床医案为例说明医案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希望这些努力,能为医案学的教学和医案研究的规范提供一点参考,进而促进医案学这一学科的建立。

本书是一部具有教科书特点的医案学专著,适于中医学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学习和参考。本书介绍医案学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共分为8章,分别是医案学的基本理论、医案的分类与书写规范、医案的研究方法、医案的评价、医案的运用、历代医案数据库的构建、医案学的研究进展和古今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案等章节。同时对各种医案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掌握书中所提到的医案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将医家辨证论治的精髓应用于临床。鉴于古今医案体例的多样性,在此不做修改统一以保留原貌。《医案学》的编写是一种探索性的工作,虽经编写人员的不断努力,目前尚不能尽如人意。为了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促进中医临床思维的回归,我们抱定向广大同仁求教的态度,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王忠2013年10月

绪论

医案是医家记录临床诊疗过程的文献资料,是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基本载体之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著名医家的辨证论治思想及用药特色等都在医案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中医医案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理清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医案研究的现实意义,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医案研究方法,分析提炼医案中所蕴含的优秀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为中医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进步提供可靠的依据。

医案学是以中医医案为研究对象,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析、提炼和总结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研究中医诊治规律、临床思维特征、学术思想及相应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医案学的研究,应遵从符合中医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思想,深入分析和提炼各医家独特的学术经验,并总结其共性规律,促进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一、医案的相关概念

古代中医医案,曾有诊籍、议病式、类案、验案、病案、病历、个案等称呼,反映了医家诊疗的具体策略思路和对疾病的认识与把握,以及解决实际病证的方法途径。(一)诊籍

医案直接明确的源头,要追溯到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淳于意(约公元前206—公元前150年),山东临淄人,是我国西汉名医,曾任齐国太仓令,又称“太仓公”。淳于意在医学实践中,创立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病历档案——诊籍。淳于意曾对孝文帝说:“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他认为,治病必须有记录,这样不但可以检验自己切脉、辨证、治疗是否确切,而且还可以把这种记录留传后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详细地收录了淳于意治疗疾病的25例诊籍。诊籍记载了疽、气鬲、涌疝、热病、风瘅、肺消瘅、遗积瘕、迥风、风蹶、热蹶、肾瘅、蛲瘕及伤脾风等23种疾病。25例诊籍中,多为内科、妇科病例,其次是儿科病例(17例为内科,6例为妇科,2例是儿科)。诊断以望诊、切诊为主;治疗多重于药剂,也有针灸与冷敷等法;使用了汤、丸、散、漱、酒等剂型;运用了和胃、泻下、驱虫、降气等治法;使用泻剂如下气汤、火齐汤、半夏丸等;更用莨荡催乳、莞花驱虫、苦参汤漱口、药酒发汗。这些都证明两千多年前西汉初期临证医学达到了可观的水平,药物疗法已盛行于世。“诊籍”不但详细记述了治病过程中关于病状、病因、病机、脉象的内容,还将病人的姓名、里居(地址)、职业、病史、诊断、治疗、疗效(具体预后好坏)一一记录在案。这种较为翔实而完备的医疗资料,清晰地显示了淳于意严谨朴实的治学业医态度及较高的临床辨治水平。

淳于意创立的诊籍较完整地反映了患者病情、病症和医疗的真实情况,是我国医学史上至今保存最古老、较完整的医案。诊籍积累和储存了大量诊病治疗的经验,作为反映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真实情况的医药学科技文件材料,丰富了我国古医学文献宝库,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发展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诊籍的格式也为后代医家所沿袭。(二)议病式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案也逐渐趋于形成,至清朝喻嘉言提出先议病后用药的议病式,这算是病历的前驱。

清初医家喻嘉言在其著作《寓意草》中,提出了“议病式”的观点,试图建立一种规范的医案记录格式。《寓意草》初刊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不分卷,凡六十六题,以“先议病后用药”与“门人定议病式”两题为全书总论,次后列医案若干。喻嘉言“议病式”的原因,书中有相关的解释:“故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先要了解疾病,然后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治疗疾病的药物,才能有好的疗效。正是因为持有这个观点,所以喻嘉言认为需要“议病式”,希望通过“议病”来达到依病机用药的目的。无论药物偏性和毒性大小,只要符合病情,就可以使用。由此,可以提高医生的医术,使更多的病人痊愈。喻嘉言“化我心为病心”的治病态度,促使他创建“议病式”。在《寓意草》第二篇“与门人定议病式”中,喻嘉言列出了“病式”包括的内容,不但规定了望、闻、问、切各项具体要求,而且指出应当注意病人的生活习惯、环境、发病季节和以往治疗情况,全面记录,作为识病依据,俨然是一份颇完整的中医医案记录格式。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喻嘉言的这一格式略显粗糙和不完备,但建立这样一个记录病情的格式,在300年前的清朝初年是有创新的,可以说是对医案书写进行标准化的早期尝试。这个格式已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为后世人提供了临证典范,启示了医者在临证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证实理论的辨证过程。“议病式”对医案格式及“议病”的内容进行了规定,有助于中医医案的规范化。(三)类案

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阅参考用的工具书。由于其遍采群书,内容广博,常分类编辑,所以得名。医案类书在医案的流传和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少著名医家的医案,依赖类书的收载才得以保存和流传。其中,《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影响较大。

明代是古代中医医案的成熟时期。明代出现了对医案进行整理、总结的医案类书——《名医类案》。这部著作由江瓘编写,其子江应宿增补,历时39年完成,总结了历代医家的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所记载的较重要的医案,采用“以证类案”的方式分类编排,加以整理,摘其精要,相叙以类,并予评议,开创了类案整辑研究之先河。《名医类案》全书12卷,共分205门,辑录明代以前历代名医临床验案2400余首。其所集医案,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不止于医书案例,凡经、史、子、集所藏,前贤论治卓越、辨证精详、足以示范者,以及江氏本人的家传秘方和个人医案也收罗其中。其内容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精神疾病等,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医案的全面整理、系统选编。所载病案,大致有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治疗等项,个别重要病案,还附有编者按语,提示本案要点。《名医类案》以病证为门分类,门下分列各有关医家所治属于该类病证的医案。每案所录,或详于脉,或详于证,或详于因,或详于治,辨证方药明晰妥帖。每位医家类案前冠以该医家通名,案后间列出处。如中风、虚风、伤寒、瘟疫、痹、疟、喘、中毒等门下,各按年代顺序选择有关医家验案分列。每一具体医案,并不出病证名。各病证相类的门,大致编为一卷。其第一卷主要为伤寒、瘟疫病医案;二至六卷为内伤杂病医案;七卷为五官皮肤病医案;八卷为肛肠、血证医案;九、十卷为外科疮疡病医案;十一卷为妇科医案;十二卷为小儿科医案。其内容相当丰富,不但反映了所辑前贤的精湛医术及其临证经验,而且也反映了他们的学术特点;不仅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相关时代及医家学术思想的参考资料。医案类书《名医类案》的问世标志着医案这一门类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开类案之先河,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案。图0-1 《名医类案》《名医类案》原创性的整辑研究方法又启示和激发了后代医家,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清代魏之琇在校勘点评江氏《名医类案》后,有感于“病其尚有未备”,因而倾其全力,续著成《续名医类案》(1772年),是继《名医类案》之后的一部中医医案巨著,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案著作。该书杂取历代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的大量资料,分门排纂,选案以明清为主,古案则就江氏书所遗漏者,间为补苴,故网罗繁富,援据既多,变症咸备,辨证尤详,不胫而走百余年。该书原为60卷,分345门,包括伤寒、温病、内伤杂病及外、妇、儿科诸病。此书由魏氏之友朱明斋进呈朝廷,编入《四库全书》。清同治癸亥年(1863年),经由“著易堂”将王孟英点评后的《续名医类案》重订为36卷刊刻传世。《续名医类案》分成365门,自先秦至清初的历代名医验案,包括魏氏本人的临床验案,几乎网罗殆尽。凡江书所漏者,做了大量补充,尤以明朝至清初时期诸家医案收录最多,也最为详悉。本书所列病类众多,大致包括伤寒、温病、虚损、瘫痪、肿胀、淋浊、癫狂,以及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疾病,尤其是有关温热病的病案记载十分丰富。即使是同一疾病,其诊治方法亦各殊,往往一病数例,便于读者了解各病的变证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案中还综合反映了各个不同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临床参考价值甚高。

明清时期医案类书以《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最为著名,但精选历代名医名案而加按语以昭彰其内蕴,则以《古今医案按》意义最大。《古今医案按》系清代医家俞震所纂医案类书,10卷,承续了江、魏的编辑体例,但于原案后加以按语,是其创举。该书辑历代名医医案而成编,其医家自西汉仓公淳于意而下,至清代叶天士,共60余家,其医案1060余案。各卷以病证为类名,类名之下大致以时代为序叙列各家之案,其卷一至卷八叙列内科等各科病证106种;卷九为女科,列病证19种;卷十为外科及幼科,其中外科病证11种,幼科病证15种。其间亦有不以病证为名者,如卷七有面病、耳、鼻、目、咽喉、唇、口、舌、牙齿等类名。后附俞震本人所撰“却病求嗣六要”。俞震纂述《古今医案按》,对原案的入选标准是“所选必择精当”,因而像《名医类案》这样的名著,虽“入选颇多,亦不过十之三四,其余仅选十之一二而已”。在“必择精当”的总原则之下,俞震“所选皆有议论有发明之案,庸浅及怪诞不经者概删去”。俞震重视脉诊,所以对“叙证而兼叙脉者始选之”,因为“若不载脉象,但侈治验,入选奚益”。对于原案的文字,俞震做了一定加工,“或涉鄙俚矜夸之语概削去,只存其脉证方论,以为后人认病之法。偶有文繁及词晦者,僭为修饰之,不敢窜改其意,亦仅条达其辞,以便观览而已”,因而较之《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中“鄙俚矜夸之语”是相对较少的。图0-2 《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的价值关键有二:一则在于“去取”,即去其不经或凡庸者,取其精要或卓超者;二则在于“按之”,即“辨其真伪,别其是非”等。

综上所述,《古今医案按》精选历代名医之案,参合己意以评按之;析意解惑,按语精当,集中展示了历代名医的诊疗经验和思路方法,开创了全面评述辨析古今医案的先河,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图0-3 《古今医案按》

历代医家的医案,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医学信息和学术内容,但一般个人医案仅反映相当局限的个人经验。医案类书的出现,打破时间、地域的框架,以不同病机的同类病症归于一门,使后人通览同类病症的不同证型之诊治方法,起到例析异同、推常达变、活跃思路、启迪心智的重要作用。不同种类的医案类书及评议类医案专著的出现为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论治的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中医医案之研究已经进入了高级阶段,促进了医案学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医案研究带来了便利。(四)病案

病案就其字义来说,即是病人诊疗记录的“案卷”,系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的文件。它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是临床进行科学诊断治疗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档案资料。国外称为医学记录(medicine record)或健康记录(health record)。

当下,许多书籍或文章将病案和医案的名称等同起来。如《简明中医辞典》谓:医案,即病案。但全书中没有找到病案这个词目。实际上,“病案”与“医案”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二者是有区别的。“中医病案是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面对生活于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具体患者所患具体病证实施辨证论治过程的文字记录,其中主要记录着患者的生活习性、病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1953年国家卫生部召开医政会议,正式定名为“病案”;2004年改称为“病历”,与西医的名称统一。可见,当下“病案”的含义应是医务人员在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所记录的文件。它客观、完整、连续地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诊疗过程,是临床进行科学诊断治疗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原始资料。而医案实质上是医者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许多名家医案并非一份简单的诊疗纪实,也不同于一般的病历记录,而是取材于大量病案中的医案总结,是带有浓厚学术借鉴性的论文。它能重点反映各位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启迪人们的思维,从中汲取精华,其中许多临床见解和实际经验是一般方书、论著所不易体现的。(五)病历

病历档案是人们在医院就医期间形成的全部医疗档案,即人们就医后由患者或家属陈述病情、病史,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和愈后追踪过程中形成的全部记录(包括各种文字、图表,以及所有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殊检查的报告等)。现在一般称为“病史”或“病历”。1953年卫生部召开的医政会议上因认为“病史”或“病历”不能全面包括有关的记录与内容,因此统一规定称为“病案”。2004年又改称为“病历”,与西医的名称统一。

病历档案是医院最宝贵、最有特色的档案财富。它是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是病人的保健参考资料,是医务人员对疾病正确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一份内容完整的病历档案,对医学教学来说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资料,是监督和检查全院工作、衡量医师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进行科学管理和医师考核的可靠依据,是医院医疗业务统计的主要原始资料之一,是医疗业务活动数量和质量统计的可靠依据。病历档案记载了每个病人的疾病情况、诊疗方法和效果,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医院的发展史。病历档案还是医疗纠纷处理、伤残评定、诉讼案件调查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可以说病历档案是一个医院最宝贵的珍藏,也是最有利用价值的档案财富。此外,病历档案对于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历档案是提高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的重要资料。病人诊断的确立和恰当治疗方案的选择都要参考病历档案。一个完整的病历档案可以指出通向正确诊断的途径,所以它是决定诊断的关键。通过对病历档案运用医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就能提出各种有价值的资料,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六)个案

与西医学注重群案分析所不同的是,中医千百年来一贯注重“个案”。

所谓“个案”,它的内涵是:第一,源于临床,具有完整的真实性;第二,亲身体验,全身心投入的治疗案例;第三,具有经典的临床指导意义,对后世有启示性示范;第四,具有个性化治疗,理法方药通盘设计的套路;第五,凡经典“个案”均包含有类、证、病、机、治、法、方、药的整体辨证思维内涵,对后辈有振聋发聩的指导作用。

纵观有文字记载近两千年的医学史料,上自司马迁《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个案”,中到明代江瓘的《名医类案》、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近到现代余瀛鳌的《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再看今日发行的《中医临床医家顔德馨临床精华》,都是以“个案”的记载形式作为历史医案流传范式的。

西医学注重群案分析,这一点是中西两种医学临床思维的根本分野。西医学从共性中把握个案的治疗,指认个案是群案之缩影,故从“病”来审视个案。个案是病之一例,指导个案的思维是辨病的形式逻辑。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个案的个性之异,案案皆异,即便是同一疾病也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有其差异,故从“证”来审视个案,每一个案乃是一个证,指导个案的思维是辨证论治。“个案”表面上看是针对个别患者治疗经验的记录,其实,这初看是“个别性”的治疗案例中潜藏着非个别性,具有类、证、病、机、治、法、方、药整体示范启示作用的一般普适性指导原理。

宋代已经产生了个案专著,最经典的要数成书于1132年许叔微所著的《伤寒九十论》(又名《伤寒治验九十论》)。这是许氏治伤寒的医案集,也是他运用仲景方的实验录,全书共90论,以医案为单位编序,不分卷次。每论首记病例和治疗过程,然后再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为根据,结合个人见解加以剖析,阐发病机和处方用药的心得。其中有成功经验,也有不治病例。案例中,不仅记载了许氏按《伤寒论》常法治疗各病证的经验,而且记载了他根据仲景制方之本意,灵活变通施治的体会。许氏在继承仲景辨证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范围,使仲景的辨证论治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伤寒九十论》不仅仅是第一部医案专著,而且也是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为研读《伤寒论》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迪。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方所治愈的病案。虽为方书,却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学的发展亦具有一定影响。所以许叔微对医案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在许氏之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钱乙的19则医案,皆附于医论之后,用以证明其所论非虚。此书虽非医案专著,但实为以论附案的第一家,可称发专科辑案之肇端。此书不仅在小儿科的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医案学科的进步亦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以上三本书也可以看做是医家自己总结医案的开始,可以认为个案著作始于钱乙与许叔微。(七)医案的概念

医案,又称脉案、诊籍等。近人何廉臣在其所著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曾经说:“尝览太史公作方技传,记述验案,名曰诊籍,后世通称医案。”何氏在这里所说的“后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模糊概念,究竟从什么时候把医家的验案称作医案,仍然是一个尚待明确的问题。

我国宋代以前的医学文献中,尚未见到“医案”的名称。宋人许叔微所著的《伤寒九十论》,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医案专著,该书收载了许氏运用《伤寒论》方法的治疗心得和经验,但通篇并未见到“医案”二字。至明代,以医案命名的著作开始大量涌现,诸如薛己《薛氏医案》、汪机的《石山医案》等。1552年,江瓘父子所著《名医类案》一书,是对明代以前名医验案的总结,确实起到了“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作用。至此,医案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在总结和研究医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方面,逐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代医家孙一奎说:“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记之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

近贤赵守真说:“医案,乃临床经验之纪实,非借以逞才华尚浮夸也。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之精详,曲体其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更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叙之方案,揆合法度。俾读之者俨然身临其证,可以启灵机、资参证,融化以为己用。”

中医历有方脉派。方是处方,脉是脉案,即医案。所以,曾有这样的选医谚语:找长工看出汗,找郎中看脉案(即医案)。意思是说,出汗多少反映出长工出力多少,脉案水平如何反映出医者水平之高低。所以一份完整的中医处方,是由医案和药方两个单元组成的。没有处方,当然不可治病。但没有医案,则处方也无由产生。因此,中医临床实质上不可能没有医案。历史上没有医案的处方,不能书写在正式方笺上,只能写在横式的白纸上,而且不能竖写而只能横写,故没有医案的处方俗称“横方”,以示不是正规方。当然,外科、骨伤科、推拿科、眼科、喉科等以外治为主或将重点放在外治方面的学科,也约定俗成不写医案,仅仅书写药味。但也有不少外治临床家自愿书写医案,如马培之的《外科医案》,杨清和的《眼科医案》,陈莘田的外科、喉科医案等。而一般内科、女科、儿科等以内服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方脉派”都记录医案。

医案与西医学的病历档案不同。干祖望在1984年南京中医学院的学术报告中介绍医案,指出:“医案是病历再加上含英咀华、扬葩振藻的文学语言而产生的文艺作品。所以,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独具风格的文章。不像病历,在国际上所通用,普及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而医案则只有中国用,而且还是在中医。”

医案虽然也记录疾病过程的表现,但这是经过医生思维滤过的,诊断价值较大的症状与经过。医案并不要求把病人的症状及体征记述完整,而只要求把辨证论治的思路写清楚。所以,确切地说,医案是医生临床思维活动的记录,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与医家的思维关系比较密切。

综上所述,医案的概念应为:在对临床事实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分析中医诊疗过程,总结临床实践成功经验或误诊误治的教训,提炼医家的学术特色并有所发挥的叙议结合文本。其与病历有着本质的区别,病历是按照现代医院诊疗模式,记录患者健康状况和疾病发生、发展及诊疗的全部过程,是具有现代医疗模式的、叙述为主体的文本。二者就性质而言,医案的学术性强,而病历资料性强;就内容而言,医案强调重点突出而非全面,病历注重资料的全面收集;就表述来讲,医案是经整理提炼而成,其格式只是相对规范,而病历强调格式的严格统一,且实时录入;就功能而言,医案具有理论及临床的学术指导意义,而病历则更多地表现为法律效力及查阅功能。二、医案的特点

医案有四大特点,“一化三性”,即个体化、创新性、实用性和文学性。(一)个体化

不同于与西医学注重群案分析,中医学致力于个案研究。这一点是中西两种医学临床思维的根本分野。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东方思维方式是从“阴阳不测之谓神”、“道可道,非常道”、“神转不回”等不确定性认识事物,西方思维方式则习惯于确定思维,尽管在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以后有转变,但思维定势未变。

在西医病案研究中,尽管如哈佛医学院等西医名校也推崇个案讲习,医院病例讨论也进行一些特殊的个案讲习,而诸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西医的权威临床杂志专门辟出“case report”(个案报道)的专栏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个案进行报道,但西医的个案研究多是从共性中把握个案的治疗,指认个案是群案之缩影,故从“病”来审视个案,个案是病之一例,指导个案的思维是辨病的形式逻辑。虽然也从复杂系统对待人体疾病,所有方法是把复杂系统简化为共性,以群体统计观念对待个案,看个案在正态分布中的位置。其辨“病”而治属于粗调。图0-4 《增补临证指南医案》

与西医病案研究不同,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个案的个性之异,案案皆异,即便是同一疾病也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有其差异,故从“证”来审视个案,每一个案乃是一个证,指导个案的思维是辨证论治。中医同样是以复杂系统对待人体疾病,但其所用方法不是简化为共性,没有在群体分布中找个案位置的意识,而是从案案皆不可重复的意念对待每一案。其辨“证”论治属于微调。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医案著作中,常常见到同类疾病,不同医家采用的治疗方法迥异,甚至同一医家治疗同一疾病,针对不同的病人的辨证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如咳嗽作为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据统计,《名医类案》咳嗽门医案有38例,《续名医类案》70例,《临证指南医案》143例。各个医家切入角度不同,单是内伤咳嗽就有肺燥阴虚、肾不纳气、肝火犯肺、热毒壅肺、痰饮犯肺等诸多证型,具体治法上又有滋阴润肺、补肾纳气、清肝泻肺、清热肃肺、温肺化饮等不同。因此,中医医案大多属于个案专著,而从宋代第一本医案专著——成书于1132年的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以后,随后的金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个案专著,尤其是个人医家的代表专著大量涌现。各个医家的个案专著中记录了该医家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过程,体现了不同医家的不同临证思维模式,通过阅读中医医案,尤其是医家的个案专著,对于把握医家的临床辨证特色有莫大的帮助。《伤寒九十论》系作者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疗并论述90种伤寒病证,其特点是先案后论。每案之后所附的论述犹如现今的病案讨论,借鉴前贤之论,参以己见并经验心得,对《伤寒论》原文每多新见,为研读《伤寒论》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迪。(二)创新性

中医医案重视创新并以创新为境界。中医医家自古讲求“医者,意也”。医家每把自己所得“医之意”著书于案。因此,医案是医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果,充分体现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清代医家周学海曾说:“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医案的精髓就是医家的新发现和在治疗时新思路、新方法、方药的妙用。大多医案体现了医家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结果,他们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创之法的合理性,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真实记录,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在养胃阴、平肝息风、久病治络、调补奇经,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见解与创见,体现了“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特点。(三)实用性

医案所记载的内容,大多如实地反映了病人的各种症状、体征和医生当时的思想状况、处置方法。千百年来行之有效,可以重复、可以检验的部分也基本是中医医案所记载的经验内容。这种经验内容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中医的理论形式、思维方式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使得中医在实践上具有明显的实用倾向。

中医医案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书写格式上。医案的目的是在于以案据阐述治疗思路及治法用方用药的艺术,故只记述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依据和疗效的相关信息,而不是对患者所有情况逐时逐刻的记录。韩天爵在《韩氏医通》中指出:作为规范的医案应该是“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吴崑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并且搜集、整理、研究中医各家医案。清代的医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提出以详细的议病格式和内容作为识病和辨证的依据,是古代中医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四)文学性

中医医案每以其精练扼要、文秀实用的文学性令人鉴赏。医案在中国语文中成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写法有顺叙式、倒叙式、夹叙夹议式、先案后论式、方论附案式、去繁就简式、先误后正式等多种写法。古代医家多有儒学功底,其记述医案以文句优美、语言简练见长。以文笔取胜者如明代江瓘的《名医类案》、孙泰来与孙明来兄弟(孙一奎之子)的《孙氏医案》、卢复的《芷园臆草存案》、清代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徐大椿的《洄溪医案》、程杏轩的《杏轩医案》等;或有以书法见长,甚至因书法而在民间保存者,如薛雪的《扫叶庄医案》等。

从文体角度看,中医医案有散文体和骈文体两种。散文是文学形式的一种,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不讲究韵律和对句且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骈文是相对于散文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故称“骈体”。骈文在声韵上讲究平仄和用韵,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散文体如《王氏医案续编》卷三载:“许守存,久患痰嗽,孟英主滋水舒肝法,以阴亏而兼郁也。业已向愈。所亲某,亦涉猎医书,谓滋阴药不可过服,投以温补,已而咳嗽复作,渐至咽痛。冬初,又延诊于孟英。曰:六脉皆数,见于水令,其不能春乎?果验。世人不辨证之阴阳,但论药之凉热,因而偾事者多矣。”全案文字简洁而跌宥曲折,并点明“证之阴阳”与“药之凉热”不可混淆,既启迪医理,又具文学韵味。而骈文体可见《三家医案合刻》载薛雪案:“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炽而金燥。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证具如前,药唯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生地、沙参、地骨皮、麦冬、金石斛、生鳖甲。”全案除方药外均以骈体文写成。在句式上,“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和“岁气一周,一损岂容再损?秋风乍荐,已伤难免重伤”用上四下六句,“证具如前,药唯补北,非敢说梦,聊以解嘲”用上四下四句,“先天既弱而水亏,壮火复识而金燥”用六字句。在对偶上,“骨小肉脆”与“脉数经停”、“既弱”与“复炽”、“水亏”与“金燥”等皆是。在用典上,“松柏之姿”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补北”典出《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实际上,医学不是文学,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医案是无所谓散文或骈文的。只是作为记录临床诊治过程的医学文书,医案亦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将之看做一种特殊的文体。再者,中医医案虽为记录临床诊治过程的文书,却多具文学的色彩,除医学内涵外,并不乏可供赏鉴的元素。所以,将中医医案分为散文体和骈文体,至少便于区别、研究乃至鉴赏。图0-5 《洄溪医案》三、医案的发展简史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有关于某人某时患某病或愈或不愈的记载,可称之为最早的原始医案,但惜其简而未确。成于东周或春秋早期的《周礼·天官家宰》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的记载。这段文字指出,当时已经有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之别,医学已经相对成熟、齐备,有进一步的分工,而且已经制定出完善的医事制度和考核标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岁终所稽之“医事”到底指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一定是一个个的医案记录。只是这些宝贵的医案资料未能留存下来。根据这段记载,我们认为周代有医案记录应该是确切的。由此言之,这是医案的起源。

此后的《左传》、《吕氏春秋》及其他诸子书中均记录有少量的医案,是确凿无误的。如《左传·昭公元年》就记有晋平公乏嗣的案例,即公孙侨论断晋平公之疾,明确指出其病因是由于“同姓相婚,其殖不藩”。《国语·晋语》也有“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的记载,说明当时对于“娶妻避其同姓”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些对医疗事实的有目的记载,警示后人不能近亲结婚,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这一科学论断。而大家所熟知的“秦医缓和”的故事正是《左传·成公十年》医缓为晋景公治病和《左传·昭公元年》医和为晋平公治病的病案记载。再如《吕氏春秋·至忠》用使之盛怒的方法治愈齐闵王“痏疾”的精彩案例,这是以情志疗法治疗疾病最典型也是最早的案例。《汉书·外戚传》记载有女医生淳于衍用附子泽兰丸给新产的许皇后服用,以致身死等,均可以看做是早期的医案。只是都未能规范,更未形成规模。

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写道“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谓“诊籍”即为“病案”。扁鹊入虢之诊和望齐侯之色,以及仓公诊籍25首,其格式包括姓名、身份、病史、症状、诊断、治疗和疗效等,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是我国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医案。

唐宋以后,医案开始盛行,进入了医案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与宋朝政府对医学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古医籍进行校订,先后校注了《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素问》等;组织人力修订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案的书写与积累受到各医家的普遍重视,出现了医案专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成书于1132年许叔微所撰的《伤寒九十论》,记载了用伤寒法施治的90例病案,成为我国第一部病案专著。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方所治愈的病案,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学的发展亦具一定影响。

金元时期,医学繁荣,学派蜂起,诸家争鸣,各家医案不断涌现。此时期的医案受钱乙大多采取以论附案的方式,如朱丹溪《格致余论》、张从正的《儒门事亲》等都是论案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更加具有说服力。除此之外,也有论案分开的,如王好古的《阴证略例》、罗天益的《卫生宝鉴》都将“医论”、“治验”辑出专篇,集中收载典型医案。

医案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到了明代,已日臻成熟,医案从各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状况。诸多医家已开始注意到医案书写的规范化,这是医案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韩懋在《韩氏医通》提到“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提出了医案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六大方面,强调对病人的一般情况要加以记载,对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做了说明;吴崑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应该说两位医家对医案的格式、内容、形式作了较为详尽的规范,对促进医案的完善,具有极高的价值。此外,更重要的标志是收集、整理中医各家医案的类书问世。嘉靖年间江瓘父子鉴于日趋繁复的中医个案,悉心考究,搜集自《史记》至嘉靖上下1600年的个案专著及散见于经史子集等书中之医案,加以分类整理,以类相从,编成《名医类案》12卷,该著作开创了中医类案研究之先河。

清代进入到了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个案专著三百余部,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体现了中医学鲜明的个性特征。清代初期,以私淑易水学派为代表,宗温补,医案记载以温补法居多。如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倡导八味、六味之类,继承赵献可的学术思想;马元仪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脾肾双补法应用为多,宗李中梓的观点;张璐的《张氏医通》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传承景岳温补之特色。初期除温补类医案之外,还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彰显了其他的论治法则。如王三尊《医权初编》,多以攻下法居多;沈鲁珍的《沈氏医案》,又多用豁痰清火之法;喻嘉言所著的《寓意草》,医案记录详尽,辨证精准,善于化裁经方,用药考究;马元仪的《印机草》,其医案简洁,重在辨证,用药精当。这两部著作,直至目前,依然被推崇,是医案研究的良好素材,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清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即是华云岫收集叶天士遗案汇编而成的《临证指南医案》。此书辨证灵活,用药有特色,圆机活法,随处可见,体现了叶氏思想的个性特征。针对临床各科病证,一扫温补与经方派的旧例,记载了妇科疾病以调补奇经冲任之法;治疗顽疾久痛,以久病入络为法;论治脾胃病,主张养胃阴;虚损之证,善用血肉有情之品等。该著作是迄今为止,版本最繁、校注最多、出版量最大的个案专著。同期的著作还有陈修园的《南雅堂医案》,主要特点是宗仲景之法,擅用经方。徐大椿的《洄溪医案》,所载医案涉及内、外、妇科,治法灵活,不拘一格,其学术思想值得研究。其他的以治疗温病为主,有吴鞠通的《吴鞠通医案》、薛雪的《扫叶庄医案》、缪遵义的《松心堂医案》等;以治疗杂病著称的有程杏轩的《杏轩医案》和杨乘六的《潜村医案》等。

道光以后,这一时期的医案作品发展迅速,主流有三:其一是尊崇叶、吴而善治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王孟英、余震等医案。其二是崇孟河医派者,此流派至晚清达顶峰,代表医家为费伯雄、马培之。孟河医派的医案在治疗杂证方面善于运用经方,加减化裁。其三是世医,江苏陈、何二氏最具代表性。医案用药稳健轻灵,书中按语中肯平正,论理渊博。此外,恽铁樵、张锡纯等人的医案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率先将西方医学结合到中医诊疗中来,衷中而参西,为中医学开辟了新的思路。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石膏阿司匹林汤”。余奉先、曹颖甫、赵守贞、范文虎、陈无咎等医家大用经方,著有《冀经经验录》、《经方实验录》等,展示了医家独特的经方运用功底。此期,全国各地名医无数,各领风骚,医案著作各具特色。有丹徒赵海仙、四川冉雪峰、胥江张仲华等,北京更有名医辈出。医案行文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等不同,文字考究,机理分析丝丝入扣,细致入微,展现了当时的学术水平。

清代对医案著作的整理研究,是医案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又一重要标志,这一时期已经将医案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比如,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魏氏摘取西汉《史记》至清嘉庆年间1800余年的各家医案,重新整理、校对,共计约5000则,分证350门,36卷,基本囊括古代医案。分门别类的整理,是对医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俞震所著《古今医案按》,选案1500余则,证分106门,选案精当,并在每类证后,有自己的点评,包括对医案的理解、辨证关键、医家的独到匠心之处和圆机活法等,每能发人深省,堪称研究医案类书之佼佼者,对后世之影响非常深远。医案类书的研究方法已经发展成多种方式,越发体现了医案的重要价值和学术地位,此期医案类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术的传承,发展并丰富了医案研究的方法。可以看出,清代的医案专著空前繁富,众多医家不仅对医案的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视,而且开始注重医案理论的研究。不同种类的医案类书及评议类医案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医案之研究已经进入到高级阶段。

总之,医案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医学广袤的资源,是中医理论精华之所在。至近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中医学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产生了更多更好的医案研究的新方法,也发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中医理论,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医案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要素。四、医案学的研究内容

医案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医案整理研究、医家学术思想研究、医案的现代化研究和医案学临证思维体系研究。医案整理研究内容侧重于古典医案的整理,包括古典医案的善本影印、校点、今译、注释、辑佚、类书丛书汇编、工具书的编纂等;同时通过医案的收集整理,进行中医药史、医学人物等考证研究,探讨历代医案形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成就及代表作。医家学术思想研究,则侧重于中医学派、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探讨研究。医案的现代化研究包括对中医医案的规范化研究、电子化研究和当代医家的医案研究。医案学临证思维体系研究重在研究的必要性、临床思维特点和模式研究等方面。(一)医案整理研究

医案整理研究包括对古典医案的整理和医案的发展研究。

1.中医医案的传统整理方法(1)类案

以药类案,如宋代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以证类案,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附23则医案、明代江瓘《名医类案》;以方类案,如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2)个人专著

如宋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代汪机《石山医案》、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喻嘉言的《寓意草》等。(3)合编类编

断代合编,如《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地区合编,如《龙砂八家医案》、《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学派类编,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学科类编,如《小儿药证直诀》、《谦益斋外科医案》、《历代儿科医案集成》。(4)医案校注

如《民国名医著作精华》等。(5)医案评辑

如《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柳选四家医案》、《薛氏内科医案》等。图0-6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这些传统方法有单独使用的,但更多的是联合使用的。如《临证指南医案》收录了叶天士实录式医案三千余案,按病症分为89门,每门由整理者撰写总评,提示叶氏辨证治法的要点。这种方式对揣摩该名医临床思维规律及辨证用药系统颇有利,是清代医案整理与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医案整理工作中,李禾在整理1949年以前岭南医家医案时,结合了类案与评案的方法,用了按西医学分科分门别类编排,再加以医案的按语。张蕾在研究宋金元经方医案中,以断代类编合用了学派类编方法。

2.医案发展研究

关于中医医案之起源,王礼贤和陈健认为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疾病卜辞可算是我国医学史上病案的雏形。殷商废墟出土的16万多片甲骨中涉及疾病的有323片、415辞,内有病症、病因、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的记录,并可找到病因分析及诊治措施说明,为中医病案之雏形。任真年提出,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书,其中的200支竹简记录的全是医案。而成书于东周或春秋早期的《周礼·医师》中已有关于医事制度和考核标准的相关记载,其医案可谓确而未详陶广正等列举多则《左传》及诸子百家书中简短案例以示医案产生初期概貌。公认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医案,当属《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西汉仓公淳于意的25则诊籍。

自《史记》直至隋唐五代,医案未取得突破性发展。陶御风认为尽管张仲景临证的完整医案没能保存下来,但从他写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仍可窥见某些医案的痕迹。至晋唐,医书中的医案大都散见偶出,但由于大多非医生记述,故内容不够全面,病机分析有缺失。自汉历唐,千余年间,竟未曾发现一部医案专籍。

宋金元时期为医案空前发展的阶段。医案专著开始出现,医籍附案逐渐增多,其目的主要为印证医者医学理论的正确与记载用药经验。宋代1116年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使用了以药类案的编写方式。1119年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附有23则医案,以证类案,该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专科医案。1132年的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以方类案。1132年许叔微以案立名的方式编著了《伤寒九十论》,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这一时期各医家的医著大都附有医案,如杨介、孙兆、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陈自明、罗天益、滑寿等均有医案传世。随着医案的增加,其形式、风格及叙案方式亦有所变化。

明代医案发展各方面均渐趋成熟,个人医案专著大量增加,出现了医案类书。1552年,江瓘父子所著《名医类案》会集明代以前历代医家医案及经史百家中所载医案近三千例,并以病证类,被认为是第一部内容系统、完备的研究古代医案的专著,为整合研究历代名医学术经验提供平台,开创医案类书之先河。此外,一些医家对医案的书写格式与规范进行专门研究,如《韩氏医通》的“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格式,吴崑《脉语》“七书一引”的书写方法,对书写内容和格式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促进医案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清代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总结这时期的特点,首先,医案大量涌现,医案专著多达200余种,门类俱全,风格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其次,医家重视医案,立案已成风尚,传世医案较有影响的如《寓意草》、《印机草》、《临证指南医案》等。再次,重视医案研究,大量合刊汇编,出现了现存篇幅最大的医案类书——《续名医类案》,该书收集清乾隆及以前医案五千余则,计分345门,对《名医类案》有所补充。医案评注方面,以俞震《古今医案按》为评注式医案中不可多得之代表作。

民国时期出现了各类杂志大量的医案连载,及其后的医案汇编专著,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更有对前人医案作增编补注的,如潘兰坪《叶案括要》、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李林馥《叶案疏证》、山广志《本草纲目医案医话选注》等。清代以后,医案的发展未再出现新的高潮,但学者对医案的认识和评价,则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撰写风格上,或继承明清两代的特点,或对传统医案加以变革,采用中西汇通的观点叙述医案,后者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附案等。(二)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1.医家临床思维和学术思想研究

历代医家在其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独特的临床思维和学术思想,蕴藏在大量的医案著作中。如林功铮等从王孟英医案中窥探研究王氏的临床思维,总结出否证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排比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直觉分析法等五个方面的特点,这对了解王氏学术思想和继承王氏学术经验是有很大帮助的。

具体举例如下:如宋代儿科圣手钱乙的医案: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龙、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圆、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肺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小儿药证直诀》卷中)

此案喘嗽闷乱,饮水不止,肺经早有蕴热,若投以泻肺清热之药,本可热退喘平,其病向愈。奈何先以犀角、珍珠、龙脑、麝香等重坠耗真之药,诛伐无辜,反伤脾气。脾气一虚,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津不足,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见,此时此证,脾胃气虚,已成为病机的关键所在。钱氏先用使君子圆、益黄散补脾,俟其脾气来复,饮食既进,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全功。充分显示了钱乙“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及“先实其脾,然后泻肺”的学术思想。

2.医家学术流派研究

在中国古代医学史形成发展过程中,学术流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动力,也是医学理论继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医家和学派的学术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了解学术思想源流

研究每个学派,首先要弄清其开创者及其师承关系、分支学派情况,然后要整理、归纳、总结其理论核心、学术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如李时珍医学思想探讨,其结论认为李氏学术思想体系与张洁古、李东垣学说一脉相承,学术理论强调脾胃元气在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上的作用,故以“宗易水学说,立脏腑病机为纲”、“信东垣之学,以脾胃元气为本”为其主要学术思想。(2)把握学术理论核心

探讨各家学说或医家的学术经验的专题专著的学术研究,要以学术理论为中心,以便突出其学术思想和经验特色。如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核心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只要抓住这一核心论点,把握丹溪学派的各医家,便顺理成章,融会贯通。(3)辨析学术观点异同

对中医理论中颇多歧义的问题,如命门、三焦、相火等,则需在彻底了解每位医家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分别异同,才能钻深研透。(4)总结临床证治特色

在把握学派医家学术理论核心的前提下,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医家临床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色和经验。如许多学者对《伤寒论》用药配伍规律、朱丹溪治杂病方药特色、叶天士治络病特色、张锡纯运用黄芪等药物的经验进行探析,有利于后人学习借鉴。(5)探寻继承发展规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