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会生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00:12:37

点击下载

作者:蔡颖卿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想学会生活

我想学会生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我想学会生活作者:蔡颖卿排版:咪奥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17-09-01ISBN: 9787569914085本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幸福的生活,我们给得起;我每天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当一个好好生活、努力工作的人。生活本身是一门课题,有时候好运是可以自己修炼而来的。

愿你在生活的微光中,看到一个独立完整的自己。我的确很少想到“遗憾”这两个字,因为,无可挽救的事才需要遗憾,我认为自己还在努力中,并不需要感觉遗憾。一个人如果知道怎样去生活和怎样去爱,知道怎样为自己所爱的人工作,和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就可以享受丰盛的人生。亲手照顾的生活,亲手做的一餐一饭,有一种平实稳固的味道,经得起细细咀嚼,值得我们用心领会。愿你自己动手,亲自烹煮食物,不是以追求时尚为目的,而是以自己对生活的掌握出发,能从长计议地经营每一餐,做一个懂得珍惜物用情感的生活者。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and not,when I had come to die,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我到树林里去,我想用心地生活,我想深刻地活着,吸收生命所有的精华……

彻底击溃任何的分心;不要到濒临死亡之刻,才发现我从来没有活过。——这本书的书名来自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启发,谨以此段献给所有的朋友林白夫人的书,就是这样存在于我的生活中,书中的话语不是为我提供知识,而是帮助我稳定自己。缘起从这张图谈这本书

图书出版公司从原本邀请我为林白夫人的书《来自大海的礼物》写序而后演变为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是意想之外的计划。我原本正忙着要完成已承诺许久的食谱,却先空下时间,陆续记下我对自己中年生活的定心整理。

我的心情时而欢喜、时而低落,不确定已有林白夫人这本书,为何还需要我这种平凡生活的回顾!一直到这张图出现之后,我的心整个地稳定了下来,终于知道这十二篇文章至少可以通过“为什么需要出这样一本书”的自问。我相信对于多数的作者来说,这是最难过的一关,特别是我已到了对人生形成看法的年龄,不想做自己感到多余或有所质疑的创作。

这张图是书写到一半的时候,仪仪为我画的插画。仪仪小我的小女儿Pony两岁,从高中在美术班开始,如果寒暑假与Pony见面,她们就会讨论画画的事。Pony的手下功夫不足以指点仪仪,但毕竟因为是从小小孩起就以姐姐的关系互动,又因为旁观者有一种清楚,所以在我收到这张图之后就把它传给了在美东上大四的Pony,想请她给仪仪一点建议。

Pony没有动仪仪的图,她印出后用签字笔直接标明了自己的意见,再回传给我。当我看到这个回传时,直觉地感到这张图为我的书写本意做了最贴切简单的说明:在不同的生命体中,经验深浅的意见沟通就是这样地进行着互助;没有人能修改我们的人生,但他们可以告诉我们该如何进行调整。

Pony提到的几件事虽是针对图稿,却使我想到自己在写这本书时深深体会到的生活:角度与观点、连贯性、眼光与公平(影子的位置)、努力。

Pony乱七八糟的手写字说:

shadow in the wrong place.

阴影位置错误。

too flat. not convincing as a cylinder.

太平面了,圆柱体的特性不够凸显。

line not straight.

线不够直。

beautiful detail.

细节好精美。

grid inconsistent. be careful when working with fixed patterns such as a grid.

格子不协调。要小心,画格子这类固定的样式要注意它的准确。

perspective lines are off.

透视线偏离。

Pony的直言对准了问题,赞美则对准成果,这幅记载着两个小小年轻人透过习作坦诚对话的小图因为真实而让我爱不释手,无意中的资料使我想到一件美好的事:我们需要的生活建言也是这样——应该具体到足以激发修正的意图,而努力也真正被公平地看见并欣赏了。

谢谢两位小朋友,她们使这本书出现了更简单、更生命化的说明:经验是可贵的,而生活是值得修改的。注:

这本书的篇章陆续完成时,我与负责编辑的几位朋友在书信中对内容与细节时有讨论。有一天小可信中问道:我很好奇你会如何写“影子的位置”带给你的联想呢……感觉这个点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啊。

要进入一校本前,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仔细回答过这个问题,在整个篇章中也只以“眼光与公平”带过。也许我应该再说得更清楚一点,当我第一眼看到“阴影位置错误”这六个字的时候,有一种惊醒的感觉。在图像具体的对照中,我想起自己的人生也曾有过多少次这样的经验:因为自我中心的错置,所以导致心灵图像上情绪阴影的有误。前言值得修改的人生

如果在忙碌的工作中能得到一点空闲,我最喜欢的休闲乐事是拿出旧衣物或居家用品来修改。针黹之事不但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又让人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工具而自然地牵系起生活的温柔;另一方面,修改是价值的重建,等于把因为过时而受限,或已经无用的对象重新送上时间的溪流,使它再度合适于不断改变的身体、心灵、环境或眼光。

会做衣服的人都知道,修改旧衣的功夫比做一件新衣要烦琐得多,因为拆除是一份工,比对挪移是一份工,重新拼接又是另一份工;然而如果是以人生的历程来思考,旧衣改新刚好可以比拟我们对于“自省”这件事情上的心思所费。不改的旧衣无论是送人或回收,对拥有者来说只有“废弃”一条路,但经过思量与动工的衣物,却生了新的实用价值。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遗憾与懊恼也等于是一种废弃,如果能因自省而采取行动,生活就有改变,这是我写这本书最大的感触:但愿我能常常修正生活,使它具备有愉快容纳自己并和谐于环境的功能。

我觉得人生有一段时间,我们不必急着提问,但应该默默观察前辈的生活方式与聆听经验者的省思,这就是我与林白夫人《来自大海的礼物》的阅读关系:我从她的省悟中得到避免误入曲径的警示,与提前修正自己的机会。

这本书是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当然也是图书出版公司给我的一份意外之礼。有人说四十是青春的老年,五十则是老年的青春。无论青春或老年,我但愿所有与我年龄相仿的读者,生活越来越甘美,精神愉快地迈向自己生命的第二个高原;另一个更大的希望则是,年少的读者能因《来自大海的礼物》与我这本小书而欢迎成熟的心灵,早一点进驻精神与风华并茂的身体,得到我们年轻时未能及时得到的快乐。第1章珍惜每一份后果与影响,最终都来自自己的选择。对于“舍弃”,这二十年来我领会最多的是,我应该从“不取”做起,而不是从“拥有中丢弃”。我要为自己保留更多的敏感,让“满足”能不断充满我的内心。

我在海滨的生活中,首先学会的就是“舍弃”的艺术,这是因为我了解到人们赖以为生的东西其实非常的少。从物质开始舍弃,然后不知不觉延伸到其他领域。(《来自大海的礼物》第2章《峨螺壳》)

我第一次读到《来自大海的礼物》时,书中“扬弃”的想法最触动我。当时,我就像每一个年轻人面对世界而眼花缭乱,许多未知的、新鲜的物质正要慢慢进入属于自己独立掌控的生活。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我曾读到这段话,相信对于生活被冲进商业物质的大潮是不会有太大的警觉。

这么多年来,这段文字的想法一直影响着我看待生活的眼光,我必须用生活的实行来探求“不知不觉延伸到其他领域”的意义是什么,又有多深;这份了解让我在面对物质快速进步与价值轮番更迭的生活中,拥有足以小小抗衡的力量。

如今我们所处的生活已非林白夫人所能想象,“多余”是受到商业的鼓励,但生活里的隐忧与恐惧也不断交织成细密的隔网,阻绝了我们与单纯生活的接触。起先,我们是从习惯不断加增的物质开始减弱防御力的,接着,慢慢失去领受力的破洞,又允许更复杂的“多余”千疮百孔地透入生活,这循环要一直到某一天、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发生了某一件大事,才会让所有的人都静下来思考片刻。

然而,集体的感触也一如时间的脚步那样匆忙,从不多做停留。

五十几年前林白夫人所说的话至今还在扩大中:“讽刺的是,今天的美国比起其他国家更有权利在简单与复杂之间选择,但是绝大多数的我们却都选择了后者。”(《来自大海的礼物》第2章《峨螺壳》)因为要在不同的复杂中收服生活,我才体会了“选择”的意义——每一份后果与影响,最终都来自自己的选择。

对于“舍弃”,这二十年来我领会最多的是,我应该从“不取”做起,而不是从“拥有中丢弃”。我要为自己保留更多的敏感,让“满足”能不断充满我的内心。

这是在一场他国发生的灾难之后,我再度想起林白夫人之后的省思。

日本地震陆续而来的消息与社会反应引我许多感触,每天,我不只在读到新闻时心情激动复杂,连日常生活最寻常的作息也受到无法想象的影响。有一天进淋浴室时,我不再把水开到惯用的水量、如以往般地畅快冲洗,关小水量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却温暖无比。一个出水非常大、有好的恒温装置以及可变换水波的水龙头,一直是我无论搬到哪个家都很舍得的设备,那是我认为自己生活中绝不可少的一份享受,于是,每天进淋浴室之后,莲蓬头里永远冒着白烟,供应我自以为完全得到的享受。直到有一天,那如烟水柱与池波荡漾受到了一个完全不是对手的挑战时,我才了解到,我以为圆满的“享受”早在习以为常之中慢慢钝化了。

那是今年冬天回老家时的发现。

台东老家已完工整整25年,是母亲自己构想设计的一栋三层楼房。在极静的住宅区里,带着前后小庭院的独栋建筑简单而独特,灰瓦粉墙三面环绕着深褐色的百叶套窗。窗前的树在这25年里渐有浓荫,大门旁那棵波罗蜜不但年年结出巨大的果实,繁枝阔叶也使得阳光穿堂入室时带着随风摇曳的婆娑身影。

我好喜欢这个家,光洁扎实的地板反映着母亲一向以来实事求是的性格,上二楼的两折扶梯,每阶的高度是如此适度,既没有上行的费力蹒跚,也没有下楼需要的小心谨慎。我最喜欢赤脚上上下下这道楼梯,每踩踏一阶,就想起八十岁的母亲与八十四岁的父亲平日不假[1]他人之手,亲自维持着这七十几坪房子的用心与作息。他们好珍惜自己的拥有,也是既活泼又稳静的年老伴侣!

这栋房子里有雅洁的客厅、母亲喜欢的开放厨房、宽敞的起居室、简单舒适的卧室和父亲自己的工作书房,以及我最喜欢的小阁楼,但在空气、阳光、动线与功能都非常完整之中,却隐藏着一个多年来未见改善的缺点,因为水塔架得不够高,所以二楼淋浴室的水量很小。多年来我们一直想帮爸妈解决这个问题,但母亲觉得对她来说已足够,她不想在平静的日子中再动工程。我们也只好顺着父母的心意,迟迟未再帮他们做任何改善。

冬天回家那几天,刚好遇到寒流,冷天之中,母亲早早在黄昏就打开那台老爷电热水器,看到温度足够了就催促我去洗澡。因为工作太忙,我已有两年不曾回家了,所以第一天要进浴室时,心里一想起那很小的水量,真有些懒洋洋,我偷偷在心里想念着家里淋浴室的热气蒸腾。

缩着身体走近浴室,第一眼看到的是妈妈为我准备好的一套浴巾与毛巾,粉橘色的纯棉用品是十几年前我们一起在斯坦福大学旁的购物中心买下的。是因为母亲很会保养爱护东西,也因为台东的阳光使毛巾充满生活的香气吗?我觉得它比多数我住过的五星级饭店所提供的浴巾都要舒服。放好换洗的衣物准备打开淋浴室的门时,一低头就看到妈妈亲手缝的脚踏垫。啊!那一刻,生活的感觉充满了我的身体四周。

我的脚踏垫一直都是买现成的,白色、绒厚的质料,但妈妈的脚踏垫完全不同。她把四五条平常的毛巾都折成三层之后再连接成大踏垫,压线与不同的花色,使这垫子充满了百衲的趣味,串接的是母亲对于用品与生活的怜惜与爱意。

进淋浴室开水之后,果然莲蓬头里流出的水柱小得连远一点的直线都无法完成,但不知道为什么,那柔柔软软、从蓬头开出、像一朵花的水却异常地温柔,流散在身上时,它不是平日里我所熟知的力度,而是不知多少年前、多小的时候,我用水瓢舀起水,而后小心翼翼冲下的触感。我只有以“珍惜”才能形容那一天淋浴的心情,而这份珍惜的感觉,可以说是如今我在生活中因为“不需要如此珍惜”而常常消失的觉知。突然之间,我省起了人生有一种无法说明的公平,是感受与拥有之间微妙的平衡,因此,这个世界上或许并没有真正的贫者或真正的富人。

那天洗完澡后,我觉得好温暖,跟我原先以为因为水弱而一定会冷的设想完全相反,我好久没有在洗完澡之后感觉这么舒服了。再回想起平日在家中,这样的天气我是怎么顺手再开启房里的暖气、浴室里的暖风机?我的空间里完全没有温差,我的心里也似乎因此而没了对温度的感受、对水的感谢与珍惜。

地震过后的某一天,我又想起在娘家那几天洗澡的感动,我走进自己的淋浴室时,不知为什么刻意把水关小了。在台北的寒流中,我用一种珍惜的心进行着平日里不再用心感受的活动;我睁大眼睛看着飘升而上、袅袅淡去的烟雾,突然觉得,日子好美,几乎要流泪!

————————————————————

[1] 1坪约合3.3平方米。第2章变动生命中真正持续的是成长,真正不变的就是变。虽不能说我永远欢迎变动,但面对任何变化,如今我最足够的经验就是:永远不要先心怀恐惧!

一个人真正感受到安全就是在这样接受现在、切切实实活在此时此刻的当下。(《来自大海的礼物》第6章《葵螺》)

在我与家人必须常常分离的十二年中,《葵螺》这一章是每当我因为不能拥有“理想的爱的形式”而心怀忧虑时的倚靠。有时对生活价值产生了怀疑,我便静静思考海潮退落后,那个沙滩上“活生生的世界”里,我将会有哪些拾获?

记不得从1996年起,我曾经历过多少次独自的飞行,飞机穿越南海直奔曼谷这段路,对我来说已熟悉到完全不像出国,却更像生活中某种心情的成长仪式。

每次上飞机前,我会准备一些让自己感到舒服的装备,像厚袜子、软外套、书这一类的必备品,虽然身体实际离开地面的时间也不过就是几个钟头,但每一趟旅程再加上接驳与耽误,总要耗去一整天。我常常是在清晨离开一个家,而后在天黑时抵达另一个国度的家。

离开他国借居的屋子时,心里每次都有说不出的难过,因为无论作为妻子或母亲,我都将在一周内不能亲尽职守、照料家人;而回到台湾那个属于我们的房子,虽然物物具备却因人去楼空而显得空旷惆怅。说起来,我无论身在何处都一样无法感到快乐。

那几年,先生与我常因分工照顾家庭与工作而必须擦身而过,他离开时会把车放在机场,所以我一回到台湾就可以直接驱车南下。虽然常常连一面都没有见着,但上车时,却能立刻感觉到他的存在:因为车子送洗过了,CD匣里放着我那一阵子最喜欢的音乐。我发动车子离开停车场赶路回家时,心里永远只想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我可以不用再常常进出机场,不用再与家人离别?我也经常疑惑其他与我过着一样生活的妻子或母亲,她们心中的感受是否与我相同?

记得有一次好友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正要离开台湾,她在电话的那头喃喃地说着:“啊!要离开的人总是比留下来的人开心。”我没有接腔,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我想说:我但愿是那个能够留下来的人。

原来,在生活中,我们总有那么多不同的情感需要。有时候无法轻易改变的节奏被我们开心地解读作“安定”,但安定久了的人又总是倦怠其中的气息,心想着,如果能离开一下、翻动作息,就会有重闻生活芬芳的可能。我在这一岸体会不到另一岸朋友的需要,只觉得十几年来生活中的改变真的太多、太多了,一心想要赶快在常态的变动中画下一个句点,希望自己不断启程的计划不必早早预订在才刚印好的年历中。

过度的变动使我养成了偏于脆弱的珍惜,也许“过度珍惜”也是另一种害怕,我不知道自己的心可曾好好享用那“值得珍惜的当刻”?还是,我其实总是害怕到只能预想失去会产生的感觉?所以我又听到林白夫人在说:“我们必须接受生命的变换与更替,在其中找到永恒。”(《来自大海的礼物》第6章《葵螺》)

就在进进出出的生活脚步使一切都变得不够真实,在我觉得自己也需要多体会一点天会长的优哉与地能久的信任时,我又把这句话想了想,终于发现,我一直以为最重要的是“接受”,却没有先帮自己找出“变换”与“更替”的真面目,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于是我又读:

我们对生命、对爱或是对人际关系的起落与涨退都普遍缺乏信心。在涨潮的时候我们欢笑,而对于退潮则极力抗拒。因为我们害怕退潮之后再也不会涨起,所以我们要求永恒、要求持续、要求不变。(《来自大海的礼物》第6章《葵螺》)

我必须不停面对的变换有生活场景与工作内容;不只如此,我还需要面对不同的“孤独”。有时候是身边有孩子但丈夫远离,有时候是我独自出门,身边没有任何一个家人为伴。环境的改变常使我感觉不适;情感互慰的家人不在身边,更使我几度怀疑自己的生活价值。我曾经只努力要“接受”这样的生活,却不思考“接受”也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接受的心情也值得改变;而且,我也忘了去了解这些不断的变化所给我的成长贡献。

有一天,我独自坐在桌前想着:如果自己停止这样的奔波,生活是否就会变得更快乐?第一个念头是:先生一定会更忙,这就非我所愿。虽然,我并不担任他工作上的帮手,但有时的确受他委托处理一些事物,这不只多少减轻他的工作负担,也因此在谈及属于他的工作时可以不完全陌生。其次,如果我只想要以形式的安定来确认生活的价值,那就必须放弃多年来自己的梦想,但这份同时磨炼我技艺与耐力的工作,是我认识人生非常重要的修行场地,我又怎么能够舍得?

既然如此,现在就是我们夫妻“爱不是彼此相对凝视,而是朝着共同的方向往外望去”的时期,我们可以借着必须的分工来磨炼合作的默契;我们可以用耐心实际的行动来表达对彼此的支持。我开始调整看待生活的心情,让家人因为自己有好的状态而得到更有质量的照顾。

离家独自生活的时候,我学习更重视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每一次感到孤独,就抓牢生活中任何一个可以使我专注的项目,帮助自己不因生活暂时无法维持完整的形式而低落。慢慢地,我的“接受”变成了有“了解”与“感谢”的接受,而不是忍耐与委屈。

于是对于成长,在中年的此刻,我有了一些心感安慰的收获,一如书中所说:“生命中真正持续的是成长,真正不变的就是变。”(《来自大海的礼物》第6章《葵螺》)虽不能说我永远欢迎变动,但面对任何变化,如今我最足够的经验就是:永远不要先心怀恐惧!“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保有心境的平稳,盼望我的目光专注,意念单纯,生活有目标,帮助我尽全力完成所有任务。”在限制中,生活还是有更美好的可能。我想到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拥有一份完整的“自主”,——我们与岁月计时的重新开始。只有非常幸福的人,才能在爱里相遇。作为亲子,或为手足,成为伴侣,识为知己。付出是最踏实的生活教育,一个愿意付出的人最容易体会他人的付出,这是经验的转移与累积,自然而然形成的价值确认。懂得付出意义的人,心不会悬在半空中。我们的复杂绝不是来自外在的多元,而是失去对于生活价值的共识;一个少了坚强信念维系的世界,必然会不断复制忧虑使生活产生复杂的外表与内在。我极力维护生活里的安静。安静生活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节约的生活方式。安静使我能认真思考,能缩短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能转化面临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是,安静使我拥有一种做任何事情都专心的力量。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园丁,栽种为要有丰实的收获,但栽种的汗水与苦心却也是不可错过的快乐体会。如果,一位忙碌的母亲还能想要把一道菜为孩子烧的特别好,或摆的特别漂亮,相信她的心情大概不会是紊乱不平的。那种稳定,决定了一个家庭和乐的气氛与心灵的安全感。我常常工作回家之后还要继续许多家务,虽然体魄并不是特别强健,却很少感到累乏。家与工作是不同的爱,我试着从母亲这个角色所培养出来的能力与耐力,来兼顾自己不同的梦想。我希望自己看待生活的心情,能越来越像个合情合理的人——不只能为发生在我身上幸运的事而喜悦,也不忘记那些不顺利所带来的历练与成长。想想最有意义的一天,并不是无所事事的一天,而是有许多事情要做,并且完成的一天。我一直都很欣赏自己平凡的生活,并在平凡中体会种种快乐!第3章恩典如果我也想要过充满恩典的生活,必须更了解“感谢”的真意:我们不是因为得到了心里希望的事物或看到他人的难处才想起感谢;我们应该单只为自己“已经”拥有的平安与快乐就时常谢恩。

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保有心境的平稳,盼望我的目光专注,意念单纯,生活有目标,帮助我尽全力完成所有任务。套句先哲的话,我希望生命中能有大半的时间活在上天的恩典里。这里所指的恩典不单指宗教上的慰藉,而是一份能稳定生活的宁静。我所追寻的正如苏格拉底在《菲德罗篇》中的祈祷:“但愿内在与外在能够合而为一。”我希望用这份和谐,作为前进的动力,带领我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来自大海的礼物》第2章《峨螺壳》)

2009年,暑假走到尾声的时候,我的工作非常忙累。有一天下午结束在外的演讲之后回到家,我打算立刻继续前一日未完的工作。坐定桌前打开计算机,一开启信箱便看到屏幕同时收进好几封信;我选了好友寄来的信先看,希望当作这一天劳累后的安慰。一直以来,这诚挚温良的朋友都给我这样的鼓舞,我于是满怀期待地展读她已有一阵子未捎来的信息;只是,这一次不同于以往,我几乎在未读完信时就伏案哭了起来。我情不自禁的表现把不明所以的家人都吓呆了,在一片混乱中,我只感觉到丈夫与女儿到身边拍抚着我、问我发生了什么事。而我却没能从伤心中平息过来,脑中只有这些话:

有一事,一直考虑是否要告知你,心中很犹豫,但又很怕你到时怪我不够朋友,枉交一场,所以还是提笔告诉你,你不用太惊慌,我至今都很好。事情是这样的:

最初是身体常有些部位酸痛,也不知什么原因,故6月2日去私人诊所做检查,当天照超音波时,就发现肝有许多肿瘤。所以下午就转诊至马偕医院做进一步确认。

6月3日诊所来电,我血液化验有几样癌症指数偏高,对我而言,心情真是很shock and down(震惊且失落)。6月11日做了乳房切片,6月15日做了腹部断层,确定是否除了肝,其他附近器官的胃、肾、肠是否有转移,好消息是检查都没问题,但却发现骨头有些问题,所以才在16日原本要开会那天,我又被安排去做bone scan(骨扫描)。

17日三种报告都出来了。

由切片中确定乳癌是原位性转移到肝和骨头,而因已扩散,所以开刀效果有限,就直接由化疗开始。

原本想周四、五进办公室处理交代事务,周六把家中的事整理,打算下周一住院做三四天的化疗,岂知医生却说你要不要现在就打第一剂化疗针,两个小时就可回家调理。

出乎意外,没有想象中的繁复,心情也顿时轻松许多。

所以就在没有预备下,我开始了第一次化疗。

也许现在药物进步许多,也许我一向对药物不过敏也不排斥,至今约一天时间,没有任何不适或恶心、呕吐,所以不用把我想得太虚弱与苍白。

我只是需要吸收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保持体力和体重,才有力气做体内打战吧。

我请你为我这段时间的休养和体力祷告(尤是不可以发烧,那是比较严重的状况),现在有更多时间读神的话语,觉得宝贵无比,也别怕打扰我,否则被好意地孤立,也有些若有所失。

希望你看完信,别太难过,对有信仰的我,我知我将何往,故不会太害怕,有的只是不舍。

也希望不会在你的忙碌上增加任何压力,彼此好好保重,互相纪念。

我曾几次重读这封信,哭了又哭,但两年多来,我勇敢的朋友却以自己的奋斗给我上了“恩典”的一课。她让我想起《来自大海的礼物》这段话:

不论是否活在恩典里,每个人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学习处理好生活大小事。生活本身是一门课题,有时候好运是可以自己修炼而来的。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我发觉到:某些环境、某些生活方式和某些特定的行为准则,可以使人更容易做到身心内外的和谐。(《来自大海的礼物》第2章《峨螺壳》)

去年岁末见面的时候,朋友因为髋骨而行动无法自如,坐车时,我看到她得用手搬移自己的脚,心里难过得不由自主就移开了视线,那一次,她也介意着见我父母时无法站起来与老人家打招呼;聚会的欣慰与心里的担心混合成难以形容的气息漫荡在我们的交谈与相处之中;但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凭借的不只是信心,还遵循着以信心为基础的谨慎生活;我的好友不是在等待恩典的到来,而是相信自己已在恩典之中,因此总是感谢。

再过两个月,过年前那暂不听使唤的腿好起来了,如奇迹一般,我的朋友又好好地在我眼前行走。

有一次是星期六,我在医院与她度过一个下午。来巡病房的医生因为不负责主治,所以对照着病历上的数据细细地阅读。我可以感觉到医师不停抬头望她的讶异,病历与真人之间所产生的印象落差使医师难掩惊奇的表情。我记得,那位医师至少重复了两次这样的话:“你看起来精神这么好,讲话又这么温文有礼……”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一种骄傲的感觉,又一次想起“生活本身是一门课题,有时候好运是可以自己修炼而来的”。

我相信,要学习过“恩典生活”的第一步一定是“感谢”,但我所说的感谢并不是口语上的有礼貌、无事不说谢谢的生活态度;心怀感谢时,人通常形于外的是“接受”,以自然的心接受所处的景况与环境的相与,我的朋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总说:“我知道,我可以接受!”

她几乎是以好笑的心情跟我描述被宣布病情那天的状况,因为太严重了,所以随她同去的妹妹顿时无法克制地哭了起来,连主治的女医师也忍不住一起哭了。我的朋友以无奈又可爱的表情看着我,好像在问:“如果是你,又该怎么办呢?她们两个因为我而脆弱成这个样子!我总得做点事。”所以,她笑了一笑,有点尴尬自己当事却不知如何表现,缓缓又接着说:“我只好反过来安慰她们,也来不及为自己难过了!”

这两年多来,无论经历哪一种治疗,我的朋友总是笑着说:“当然是很痛的,身体的痛没有人可以代替,所以要忍耐。”有几次她的泪水只一点点地从眼角流下,但因为表情还是笑着,所以我无法分辨那是否是心情的流露,或只是她生理的一个现象,但是,她的“接受”大大改变了我对事物的看法,凡事好像都更宽广了,我也不再觉得自己可以“尽情地烦恼”。我警觉到,如果我也想要过充满恩典的生活,必须更了解“感谢”的真意:我们不是因为得到了心里希望的事物或看到他人的难处才想起感谢;我们应该单只为自己“已经”拥有的平安与快乐就时常谢恩。

我曾跟洪兰老师一起演讲的时候听她说:“懂得感谢的人就不会得忧郁症!”虽然我非常有同感,却也知道这样的话随时可以被曲解成:对忧郁病患没有同情心,但是,我相信老师说的“感谢”:是了解自己已经生活在恩典中而倍加珍惜所产生的抗忧郁剂;是像我的朋友一样,虽然身处苦战却仍怀感谢的心继续努力,这应该就是“自求多福”的体现。

套句先哲的话,我希望生命中能有大半的时间活在上天的恩典里。(《来自大海的礼物》第2章《峨螺壳》)

但愿我不忘记这句话的主词是“我”:恩典的生活是从帮助自己开始的。第4章付出女性之所以能够生活得很有韧性,是因为价值观点支持了生活事实:先接受“当自己”,而后才思考到女性生活在集体意识中所呈现的面貌。

说起来相当矛盾,女人直觉上想要不断地付出,但是又厌恶能量一点一滴地流逝。这种现象究竟是冲突,或只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两个面向?我认为与其说女人厌恶将自己一点一滴地付出,倒不如说不愿让自己毫无目的地付出。我们并不怕用尽心力,但是却害怕白白消磨身心。女性在操持家务上,并不像男人在事业上能够清楚地看见成果。她们没有上司的加薪,也鲜少获得赞美。除了生儿育女之外,女人的贡献并不容易被看到,特别在今天的社会尤其如此。(《来自大海的礼物》第3章《玉螺》)

我小的时候对于女性生活的认识完全根基于奶奶与母亲的忙碌作息,因此当学校第一次要我们在调查表上填写家长的工作状况时,我不知道该把母亲写在“职业妇女”还是“家庭主妇”的字段上,我感到非常疑惑,只因两件事母亲都做得非常专业。在我的了解里,有一种女性的生活与工作范围远远超越了这两种分类的单一意义,她们既是一手操持林白夫人所说的“不能被清楚看见的家务”,也同时要面对外部世界“完全被看见”的种种责任,而无论在哪一个范围中,又都不能只顾及一个面向,因此,什么时间该微妙转身进入另一个世界、完成另一份工作,这些女性都平稳地掌握自己。有一天,当我很自然地也走入了奶奶与母亲的生活模式,我才终于了解,女性之所以能够生活得很有韧性,是因为价值观点支持了生活事实:奶奶与母亲都是先接受“当自己”,而后才思考到女性生活在集体意识中所呈现的面貌。

我很同意林白夫人说女性“不愿让自己毫无目的地付出”,但思考这句话的时候得十分小心,因为它并不是让我们拿来当作不采取行动的借口,主要是提醒自己应该尽早培养出看见“目的”的能力。生活里可以被发现的“目的”有太多、太多了,我常把发现目的的能力说成“抓紧生活”,因为它是真正能解决属于情绪的、轻飘飘的问题,帮助我们把悬在思考里、想要发展的自我透过生活达到真实;这种转化就是林白夫人所说的“付出”——有目标的付出比较不会耗尽一个人的才智,付出的本质应是如此:在消耗的同时便获得了更新。(《来自大海的礼物》第3章《玉螺》)

在我所体会的女性生活里,“付出”的报偿通常超过金钱的价值,只是我们很少彼此交换自己寻找“目的”的心得,如果我们越早进行“体会价值”与“懂得付出”的学习,“更新”的作用就会越早出现在生活的循环当中。

我从孩提就了解付出的意义,因为父母总是透过带领来帮助我们体认价值,无论是一餐饭、一场打扫、节省的习惯、努力用功或行为上的自律,我们享受着家人同心付出的结果,这种经验帮助我掌握“价值”的意义。等我成为妻子与母亲之后,我发现一个人的付出可以有更多样的意义:透过对夫家长辈的尊敬与喜悦的生活服务,我更广意地表达了对伴侣的爱意;透过对孩子的细腻照顾我可以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并建立亲子之间细密的沟通管道,虽然每一天的付出都呈现出表面的辛劳,但生活的内里却开始累积惊人的力量——我自信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能力可以改变现况,改变一个原本不够美好或不够愉快的环境与气氛。这种力量有时就被外在的眼光称为“创造”,而这应该是女性的权利与期望。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毕竟只是复杂问题的单一面向而已。光是从对女性生理反应的统计学中,并不能真正协助我们了解女性的内在世界,或是女性与她们自己根本的关系,也不能帮助我们了解女性长久被忽略的期望和权利,或是她们作为一个人对创造活动的需要。(《来自大海的礼物》第6章《葵螺》)

梁实秋曾经提到过一个观念:“真实的自我不在感觉的境界里面,而在理性的生活里。”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如果女性天生就有付出的直觉,那我们应该帮助自己了解这项活动从目的的始立、采取方法到坚持的续力就是完成感觉探讨的过程。一般人喜欢用“热情”两个字来形容有付出能力的人,好像热情是电源,付出必须仰赖热情作为动力,但热情又要去哪里取得呢?它难道是一种天分或礼物吗?

我们无法直接去学习一个人的“热情”,因为热情是经验,是透过付出而得来的一种喜悦情绪,如果有人要学习他人的热情,学到的只不过是“热情的外表”,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一个热情的人他具体的行动,也就是他在付出时所采取的有效方法,在那些方法当中,我们才能了解热情的理由。我喜欢这样联结“付出”与“热情”的关系:想想老式脚踏车的照路灯,我们的付出是摩擦力,引发的热情照亮了自己与他人的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