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法征验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4 23:36:55

点击下载

作者:(清)李文庭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法征验录

医法征验录试读:

校注说明

《医法征验录》,清·李文庭著,清·王名声补注。李文庭,清代医家,云南太和(今大理)人,生平不详。少科举不第,后从浙人学医,以《医法征验录》流传于世。王名声,字熙和,贵筑(今贵州)人,其他资料不详。

据高廷瑶序言可知,此书写成后由于缺乏资财,并未能及时刊行,“欲梓传之不能也”。其乡人沙献如,因怜作者之遗憾,乃抄录而置于行箧中。高氏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得此抄本,视为珍贵之物,有意刊刻出版。但历史上并未见到高氏所刊版本行世,据王名声记载“己酉岁,高心泉秀东昆仲出其尊人广州公所藏《医法征验录》二册,读之知为云南太和李文庭先生手著”可知,高氏并未付梓刊行。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名声得此抄本,遂加补注,并附以平日经验医案,遂使《医法征验录》得以流传。

全书共两卷,卷上论脉,分浮、沉、迟、数脉四门,每门专论一脉,每脉分述两手寸、关、尺所见该脉及兼脉之主病、病源、治法;卷下论舌苔,分“白苔总论、黄苔总论、黑苔总论”。李氏认为六淫外邪各种病候无不现于舌,根据舌苔辨病,确定用药是宜下、宜清、宜温、宜补。李氏本《敖氏伤寒金镜录》三十六舌之旨,推阐为七十五舌,王名声另又附录两种,共七十七舌,每种舌象均绘图示,并补论药方,使脉、舌、证、方集于一书,于临证较为实用。《医法征验录》版本不多。从资料考证看,道光二十九年经王名声补注而首刊后,光绪二十年又重刊一次。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此书仅存两种版本,一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现藏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一是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此次整理,以协和医学院图书馆所藏道光二十九年刻本为底本,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光绪二十年刻本为主校本。本书上卷脉学内容,旁校于《内经》《中藏经》以及清代各脉学著作;本书下卷舌苔内容,以清·张登《伤寒舌鉴》(清光绪四年刻本)为参校本。

现将本次整理校注的体例和原则介绍如下:

1.全书文字转换成简体横排,并加新式标点。

2.原书在卷次前有“医法征验录”“太和李文庭先生著”两行文字,卷末各有“医法征验录卷上终”“医法征验录卷下终”文字,今一并删去。

3.底本引用他书文句,与原书有文字差异及增减者,视不同情形分别处理。若无含义变化则不出校记;若含义虽有差异而底本无错误则保留底本原字,出校记;若引文差异导致语义错误,则对底本加以改正,并出校记。

4.书中出现的难字、生僻字词,均于首见时进行诠注,以后出现者不再加注。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直音的方法。讹误字则视具体情况,依据充分者改正并出校记,否则只出校记而不改原文。

5.古字、异体字一律改作规范通行字。部分中医文献专用的异体字,则视情形予以保留,不出校记。

6.通假字均于首见时出校记,以后复见者不再出校记。部分中医文献习用而含义明确的通假字,不出校记。

7.底本中不规范的药名予以径改,不出校记。

8.本书插图,系据底本复制,原图中的繁体字一并改为简体字。

9.底本中表示文字位置的“右”“左”,一律改为“上”“下”,不出校记。底本原作换行标示条目用的“一”字,一律删去,不出校记。

医法征验录序

[1][2]

余以今岁正月卸广州府篆 ,养疾讲树堂东偏 。故友云南沙[3]献如来游粤,寓以西轩,朝夕过谈。其行箧 有小本医方,余见其简括畅朗,虽素不知医,视之了然。献如云其乡人太和李文庭先生本[4]也。先生以困场屋 ,移学医,从师浙人某,授以此,遂精其术,[5]能起人死,驰声两迤 间。性挥霍,不置生产,耄耋而穷日甚,欲梓传之不能也,以为恨。窃怜其志,故录之以贮行箧中焉。余尝思医之为术,关系生死。穷乡僻壤,往往以无医致憾;读书之士,学之又[6]苦于繁赜 深细。如古人舌鉴书,亦以过繁而不广于传。此为专家[7][8]经验而斟 存者,深切著明,较甚读方书数十百卷矣。因为亟 付梓刊行之,以广其传,并识之如此。[9]嘉庆二十三年六月贵筑高廷瑶 青书甫序[1]篆:印章多用篆文,故为官印的代称。[2]东偏:指东偏房,与下文“西轩”对应。[3]行箧(qiè切):旅行用的箱子。[4]场屋:科举考试的场所。[5]两迤(yǐ以):明时称今云南昆明市以东地区为迤东,以西地区为迤西,两迤指迤东和迤西。[6]繁赜(zé则):复杂深奥。[7]斟:考虑好坏,比较长短。[8]亟(jí及):紧急,急需。[9]高廷瑶:字青书,贵筑(今贵阳市)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曾任广州知府。[1]凡 例

凡病之大且急者,莫若伤寒。后汉仲景先生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历两晋、六朝、唐、宋、元、明及国朝,名贤探其精义,阐其奥旨,无不备载,惟舌论一法颇罕。明嘉靖间太医院薛立斋著[2]《敖氏金镜录》 ,专以舌苔辨证,亦辅翼仲景之一端。己酉岁,高[3][4]心泉秀东昆仲 出其尊人 广州公所藏《医法征验录》二册,读之知为云南太和李文庭先生手著,其舌辨一种本敖氏三十六舌之旨,推阐为七十五舌,论证立方,深合仲景之旨,可谓微而显、约而该矣。名声不揣固陋,因论中虚实未甚分晰者,别具按语,附平日经验医案,先书凡例于首。

舌苔有初病即现者,有病一二日始现者。有薄而转厚者,病必增;有厚而转薄者,病必减。白而转黄、黄而转黑者,白固属表,亦有当下者;黄固属里,亦有不当下者;黑亦有宜下、宜清、宜补、宜温者,又非审证察脉、细心参合不辨。

是书录舌共七十五种,附录二种,共七十七种,外附重舌、木舌、舌衄、舌长、舌短,并补论药方,以备参考。

舌论中所载脉状形证,并表里寒热虚实,其中有未明显者析之,未详备者补之,均依伤寒治法。

舌色只论伤寒证治,若深究其旨,凡治风温、温热、湿温、瘟疫均不外此。

舌色论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此明而易晓者。其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最为难辨。张景岳曰:“于偏盛中稍觉无神,便有实中之虚;于偏弱中略见有力,已隐虚中之实。”必当细审,庶不致误。道光二十九年仲夏贵筑王名声熙和甫识[5]《得效》 曰:舌者,心之官,主尝五味,以布五脏。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傍,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6]舌下廉泉、玉英。故三经为四气所中,则舌卷不能言;七情气 郁,则舌肿不能语。至如心热则舌破生疮,肝壅则出血如涌,脾闭则白苔如雪,肾涸则舌干口燥,视此则知舌之所系不止于心也。至于六淫外袭,如伤寒、瘟疫、温热、风温、湿温、暑病等候,无不现苔于舌,是舌又主乎五脏六腑也。《内经》曰:心为一身之大主。舌为心官所主,亦心之总司也。故内有一病,必现于舌。虽病在脏腑,各有其经,经虽各殊,俱现于舌。是舌由心而发,其所主实大也,识者当知之。王名声再识[1]凡例:原无此标题,据文中“先书凡例于首”句补。[2]敖氏金镜录:即《敖氏伤寒金镜录》。原始于元代敖氏,但其资料不详,原书仅有舌苔图谱12幅,后经元代杜清碧整理增加至36幅舌图。此书初见于明代《薛氏医案》,但非薛立斋所著。[3]昆仲:兄弟。[4]尊人:对父母的敬称。[5]得效:即《世医得效方》,元代医家危亦林撰。[6]气:《世医得效方》作“所”,当从。卷 上

凡诊脉之道,先调自己气息,须平心静气,方可诊脉。诊男先左手,女先右手。手下指先寻关脉,关脉在高骨下,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寻定,方可下指。先诊寸脉,一息四至,诊至三四息皆四至,又诊关脉及尺脉,所得四至皆同,方可三指齐下。初轻取之,三部俱得四至,又重取之,三部俱得四至,轻重取至三四息,俱皆一息四至,无有出入则为佳脉。如内中关脉出入则寻关脉之病,尺、寸出入则寻尺、寸之病。如是寻之,则病在何经何脉,自不能逃矣。下指以自己呼吸应之,应其脉之去来。一呼息四至为平,一至、二至、三至、五六至俱为病脉。凡著脉须心气平静,不可心粗气浮。遇人喧哗,不可著脉。切切。[1]

脉者,血气之余也。血气盛则脉盛,衰则脉衰,弱则脉迟 。长人则脉长,短人则脉短;长人疏下指,短人密下指。胖人脉细,瘦人脉洪;胖人重下指,瘦人轻下指。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男子[2]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反之者逆。《内经》云:脉有七表八里 。其实不过浮沉迟数四字,学者于此四字体认之,自得脉理。今予观之,欲知阴阳,须留心体贴右尺脉上。热甚则脉疾,寒甚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细细玩味参详,其中变化无穷也。十二经脉法

上为手,下为足,如小肠为手太阳,膀胱足太阳是也,余仿此。小肠膀胱系太阳,三焦并胆少阳乡,若问阳明属何部,大肠共胃是其方。肺脉同脾属太阴,少阴心肾漫相寻,厥阴包络肝居下,部位分明要细心。

脉有浮沉迟数,浮数为阳,迟沉为阴。心脉宜洪,肝脉宜长,脾[3]胃脉宜实,肺脉宜浮,肾脉宜沉,命脉宜缓。肝藏魂,肺藏魄 。

浮脉诸证,皆责之于肾。盖水为万物之母,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若水亏则不能制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故其脉浮。然生水又责之于脾胃,盖脾胃强壮,饮食消化,津液自生也。

春属木,以肝脉为主;夏属火,以心脉为主;秋属金,以肺脉为主;冬属水,以肾脉为主;季月属土,以脾胃脉为主。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

浮脉

初按之即应指者,曰浮。浮有浮洪、浮滑、浮空、浮大,浮洪浮大为阳,浮滑浮空为阴。浮而有力为气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浮紧为阳为数,在表宜汗。

沉脉

重按之而乃应指者,曰沉。沉有沉细、沉滑、沉紧,沉细沉紧为阳,沉滑为阴。沉而无力为虚,沉而有力为实;无力宜升提,有力宜下。古人以沉为阳宜下,然沉不可概言下,若遇沉滑而下之,则气脱矣。学者遇沉滑细之脉,只可从容和解。至久病之人,脉沉细而不急不滑者为佳兆,若急滑则凶兆矣。

迟脉

诊之一息来二三至,曰迟。迟有迟缓、迟沉、迟空,迟缓为阴是虚证,迟沉为阳是积滞,迟空则阴阳将绝矣。迟而无力者不治,迟而有力者可治。学者遇此迟脉,皆要以提补为主。

数脉

诊之一息六七至,曰数。数有数洪、数缓、数紧、数沉,数洪为阳,数缓为阴。数紧汗在气分,气在表宜表;数沉汗在血分,血在里宜解。又数在左尺之人,则汗在阴分,宜以阴分之药表之。

三指齐下,左手独寻寸尺二部,其起落一样者为心肾交,或寸脉出而尺脉不出、寸脉入而尺脉不入则为不交矣。左尺脉属阴,阴盛则关尺俱紧,宜表;右尺脉属阳,阳盛则关尺俱紧,宜下。左手图式

左关前一分为人迎脉,人迎大是外感,宜表。肾为坎水,坎中满,水中有火,求水必求于火,治之如八味汤之类。凡左手三部脉洪紧,宜解宜表。

左尺洪疾是男形,右尺洪疾是女形,两边一样是双生。

望之而面白,可知其气虚,其脉左寸尺沉,右寸迟,治法如大补汤之类治之,男子多遗精,女子白带。

望之而面黑,可知其肾虚,眼堂青黑为尤甚,其脉右尺浮疾,左尺浮空,左关浮缓。若左关浮空即为不治之证,须以大剂救阴汤治之。乃男女多欲。

望之而面青,肝虚故也,其脉两尺与左寸俱浮洪,宜引火归元汤、知柏六味汤、麦味补中汤之类治之,宜加上桂。

望之而面黄,脾虚故也,其脉两关两尺俱迟,治法宜香砂六君汤加苡仁,或十味补中汤之类治之,再多吃补脾之饮食甚妙。妇人主白[4][5]带,宜归脾汤,如八仙糕 更好,小儿用牛连贴 方。

阴盛宜汗,阳盛宜下。阴盛之脉浮,阳盛之脉实。左尺为坎,右尺为离,坎为水,离为火,坎中有火,离中有水。两尺犹天平然,不可偏盛。不偏盛为水火既济之象,则自无病也;若一偏盛则水火未济,[6][7]故百病生焉。《冯氏锦囊》 有加减六味汤十法 ,以治二尺偏盛之病,为千古不易之方也。夫人之有尺脉,犹树木之有根,枝叶虽枯,培养其根则枝叶自茂,若徒养其枝叶而克伐其根,未有根坏而枝叶能生者也,故治法必以培根本为主。如遇虚劳之证,总以六味汤之类治之,盖壮其水,火病未有不愈者也。右手图式

冯氏曰:世间病有百种,其实不过有三,一曰阴虚,二曰阳虚,三曰中气虚。阴虚以六味汤投之,阳虚以八味汤投之,中气虚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味投之。学者于此三方留心体会,未有不活人之理。切切。

右关前一分为气口,气口大是内伤,宜补。命门离火,离中虚,火中有水,求火必求于水,治之如金匮肾气之类。凡右手三部脉洪紧,宜下。

右尺脉洪疾,是女娠。

是病俱有阴阳,欲知阴阳,全以右尺脉为主。何以分之,要体认,热甚则脉疾,寒甚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浮脉门左寸心脉浮主病[8]

主太阳眩晕,两目昏花,心神恍惚,头疼,室女 经闭,头晕,风痰证中风不语、颠狂二证。

浮洪,主太阳眩晕、两目昏花、心神恍惚、经闭头昏。

浮滑,主风痰证中风不语、颠狂二证。

浮虚而数,主头疼。病源左寸浮

太阳眩晕,两目昏花、心神恍惚、经闭、头晕四证,由心血亏而虚火妄动。若中风不语, 痰证 。痰在包络也。经云:见痰休治痰,气盛痰自化;见风休治风,血足风自灭;见血休治血,气足血自安。观此而知中风不语一证,因气血两亏,心不能生血,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统血,肝无血养则枯而生风,脾无血养则湿而不舒。夫脾至湿而不舒,则不能消化饮食,将糟粕不为津液而化为痰,又遇肝风夹攻,遂成风痰之证。此证系正气脱而邪气盛,凡治者,只可补正攻邪,不可独攻其邪气。盖养正则邪自除,理之所有;伐正而能保身,理之所无者也。

颠狂证, 痰证 。阴颠宜补,用柏子汤;阳狂宜下、宜吐。由肝、脾二家逼起心家之火,则心火亦不宁而妄动矣。所以风因痰生,痰随风甚,均成颠狂。然为阳狂宜下,阴颠宜补,不可不知。

头痛,心家虚火炎也。治法左寸浮

太阳眩晕,两目昏花,心神恍惚。男子年少者,因色欲过度,六味汤主之,或加鹿、龟;年老者,因思虑过度,则金匮肾气汤主之;妇人多郁,逍遥汤主之;妇人因年老而气血两亏,脾不舒畅,归脾汤主之。室女经闭头晕,逍遥汤加红花、续断、砂仁治之,或桃仁承气汤亦可。中风不语,十全大补汤、八珍汤之类治之,或苏合丸、独参[9]汤亦可。再用如意丹 吹入鼻内,有涕者生,无涕者死,用顶上肉桂研末,开水服。

颠狂证,宜先吐之,即用生莱菔子或酸矾或花椒,用冷水调服后,以四君子汤加桂附、红花、半夏、兔丝治之。

头疼,六味汤加川芎、白芷之类治之。

经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虚灵之气多生虚火,而心火生于肝木,心火之动还因肝火之动,而肝火之动多因肾水亏不能养肝木也。故治法用六味、逍遥二汤主之。然亦有实火,乃上焦包络之火也,故治法用芩、连之属泻之。夫心为君象,自处深宫,寂然不动;包络为辅治之臣,包络受别经之侮,则包络不宁,而心亦因之不宁矣。左关肝脉浮主病[10]

主好怒,火眼 疼,背疼,胁疼,跌打损伤,咳嗽,吐血,羊痫证,劳热疾,瘰疬,瘿袋,耳鸣,大便不通,疝气,膀胱疼,疟疾。

浮洪,主害火眼疼、背疼、胁疼、好怒、跌打损伤、疟疾、瘰疬、耳鸣、瘿袋。

浮大,主劳热、大便不通。

浮紧,主咳嗽、吐血;浮紧而下坠,主疝气、膀胱疼。

浮滑,主羊痫证。

浮洪而弦,主疟疾。病源左关浮

火眼疼、好怒、咳嗽吐血、瘰疬、瘿袋、耳鸣,由肝气上冲而肝火动也。背疼、胁疼,肝气郁也。跌打损伤,肝血动也。疟疾,由中气虚而脾土湿,又兼外感风寒暑湿,胃家痰食相搏,冲动肝经,故肝经为之不宁而作疟也,所以两关脉弦者为疟。劳热疾,肝血弱也。

羊痫证,扑地,不省人事,目瞪,口流白沫,多出羊马之声,由肝血虚,木枯而生风,风生火,风火相搏,故见此证,及至风息火灭[11][12]而人自省。按古人于此证多以痰治之则左 矣,惟石顽老人 法责于肝风,用逍遥汤加剂治之,为千古之神方也。疝气,膀胱疼,肝气下坠也。大便不通,肝司大便,肝气郁则不能送之下也。肝属木而藏血,血亏则不能养肝而肝气郁矣,木枯而生火,要皆由肾水不足之故。治法左关浮

火眼疼,归芍六味汤加柴胡、菊治之。妇人有因白带而疼者,八珍汤加剂治之,亦用四物汤加拨云散治之。好怒,逍遥、越鞠二汤主之。背疼,逍遥倍加杭芍治之。咳嗽,十味补中汤加桑皮、贝母治之。[13]如肾脉又洪,即以此药送六味丸,久服八仙长寿丸 更好。胁疼,逍遥汤加木香、莱菔子治之。吐血,男子吐血起于肾,用六味汤,女子吐血起于肝,用四物汤,二方中各加秦艽、贝母、浙冬、五味、红花治之,再加阿胶、炒荆芥。瘰疬,逍遥汤加紫贝天葵、夏枯草治之,[14]独用夏枯草一味更好,如破疬,加石莲子。瘿袋,海白菜 、海螵蛸、麦芽各一两,生黄豆四十粒,去皮分十服用。耳鸣,补中汤加广[15]子 、姜皮治之,金匮汤更好。跌打损伤,生地四物汤加五灵脂、莪术、血竭、红花、乳香、没药、大黄汤治之,或苎麻根,或酸浆草,捣汁点酒服,将渣敷患处。疟疾未分者,柴胡汤,如面色青黄者,补中汤加首乌、鳖甲、常山、草果、广子、姜枣治之。劳热,四物汤加鳖甲、龟板、丹皮、地骨皮治之。疝气、膀胱疼,逍遥汤大加升麻治[16]之。大便不通,六味汤加苁蓉、秦归 、火麻、杏仁、桃仁、红花治之。羊痫证,早服定子药,午服丸药,晚服汤药,用逍遥汤加黄丹、郁金、白矾治之。

丸药方

白术 三两  黑姜 一两  郁金 一两  炙草 一两  人参 四两

蜜丸开水服。

定子药方

郁金 黄丹 白矾 各一两

研末入瓦罐内,用泥封口,煨一炷香时取出,猪心血为丸开水服。

又方

用百草霜,鲜猪血调匀服。左尺肾脉浮主病

主头疼,眉 骨 疼,脖 颈 疼,眼 疼,牙 疼,耳 疼,喉疼,唇焦,口干,舌燥,肾管疼,阴户疼,滑精,淋证,小便淋漓,妇人血枯,经水不调。

浮洪,主唇焦、口干、舌燥。

浮紧,主 头 疼、眉 骨 疼、脖 颈 疼、牙 疼、眼 疼、喉疼、肾管疼、阴户疼、耳疼。

浮疾,主小便淋漓、淋证、月经在前。

浮缓,主月经在后。

浮滑,主滑精、女子白带。病源左尺浮

头疼、眼疼、耳疼、眉骨疼、脖颈疼、喉疼、牙疼,虚火上炎也;唇焦、口干、舌燥、虚火上炎也。月经不调,在前为血枯而热,在后为血枯而弱,皆水火不济之证。淋证,小便淋滴,由肾伏邪火,水亏不能制之,故邪火妄动也。滑精,肾水亏,阴虚火动也。肾管疼,阴户疼,此证体实者多在浮脉,体虚者多在沉脉,由肾伏邪火,水亏不能制之,故虚火动也。治法左尺浮

唇焦、口干、舌燥,八仙长寿汤加鹿茸、龟板治之,再加焦柏。头疼、眉骨疼,六味汤加川芎、白芷治之,再加白菊、柴胡。眼疼,归芍六味汤加柴菊治之。牙疼、喉疼、耳疼,六味汤加元参、桔梗治之,再加苍耳、牛旁。脖颈疼,六味汤加麻黄、桂枝、羌活、白芷治之。月经不调在前,逍遥汤加红花、续断、砂仁治之,在后用黄芪补血汤加阿胶治之,或八珍汤加黄芪、阿胶、红花亦可。有行经肚痛者,用生山楂 二两 、肉桂 五两 、红花 五分 、黑姜 一钱 、砂糖引经,期日服。淋证,小便淋滴,用麦冬、牛膝各一两,泡开水服,又方用五叶草水煎汤点水酒服,或芭蕉根捣汁点酒服亦可,或萆薢分清饮、[17]八正散治之,通利后服金匮肾气汤,或地藕 水煎服亦可。

滑精,熟 地、枣 皮、淮 药、芡 实、莲 须、鳖 甲、锁阳、麦冬、金樱、桑螵蛸等治之,或归脾汤加桑螵蛸、柏子仁、莲须亦可,再加锁阳、柏子养心丸更好。

肾管疼,阴户疼,先用萆薢分清饮分利之,后用肾气汤加琥珀治之。体实者即用萆薢、首乌、银花、甘草煎服亦可,或地藕水煎服亦可。右寸肺脉浮主病

肺脉浮,本脉也,但浮宜和平。若浮紧而散,主伤风、嗽喘、痰饮、鼻塞诸病矣。

浮缓而弱,主伤风、咳嗽。

浮紧,主鼻塞、鼻渊、鼻疼、鼻糟。[18]

浮滑,主痰饮、水饮、吼病 、喘病。病源右寸浮

伤风,肺主皮毛,故风邪之感在于肺家。咳嗽,肺属金,主气,外感风邪入肺,肺气闭塞不通则咳也。痰饮、水饮,肺为清虚之府,不容一物,痰积于肺则为痰饮,水积于肺则为水饮也。吼喘,肺气塞而不通,故肺胀而气粗也。

鼻塞、鼻 疼,风 邪 入 肺 也。鼻 渊、鼻 糟,肺 家 有火也。治法右寸浮

伤风,人迎大于气口,为外感证,人参败毒散、九味羌活汤;气口大于人迎,为内伤证,麦味补中汤。咳嗽,枳壳二陈汤。痰饮,酸矾饭糊为丸治之。水饮,四君汤加大剂香附治之,白术生用。吼喘,生脉散、定喘汤、金匮肾气汤,或肾虚气喘,用肾气汤加贝母、桑皮亦可。

鼻塞、鼻疼、鼻渊、鼻糟四证,用九味羌活汤加辛夷治之,或生苏饮亦可,或六味汤加玄参、桔梗,倍加泽泻,或苏子降气汤,或独用泽泻一味,鼻糟用黄柏泡水擦鼻。上四证吹鼻之法,用鹅不食草晒[19]干为末,入青黛、抚芎 少许吹鼻内,或用生萝白汁吹入鼻中。又[20]用首乌煎汤冲松罗茶 服,头风服之更妙。

梅疮方

水银 三钱  银硃 三钱  大黄 一两

香曲多用,共研末醋拌为丸二三钱重,入竹筒内点火吸烟。

定喘方

白果 三十一枚,生冲  麻黄 五分  款冬花 三钱  杏仁 二钱,去皮尖  黄芩 一钱五分  生甘草 一钱  桑白皮 二钱,炙  姜引右关胃脉浮主病

主胃脘疼,两胁疼,停食,不安食,反胃,哽食,噎食,吞酸,痰证,疟疾。

浮洪,主胃疼火证;浮缓,主胃疼寒证。

浮洪而有力,主停食;浮洪而无力,主反胃、哽食、噎食。

浮缓,主不安食。浮洪而弦,主疟疾。浮滑,主吞酸、痰证。病源右关浮

胃脘疼,由人好食酸冷又兼性气不平者,多有此证。其证有二,曰寒证,胃气寒也,曰火证,胃火盛也。寒证舌白,火证舌红;寒证容揉,火证不容揉,揉之则痛。然舌白亦有火证,须以冷水、滚水试之。喜食冷水而痛减者,是火证;喜饮滚水而痛减者,是寒证。再以容揉、不容揉分之,则寒热之证无差已。若又兼肝脉浮洪而痛者,为挟气疼,两胁上腠而疼者,为挟痰。此证最易误人,切宜小心。两胁疼,痰与食结也。停食,胃中有积食也。

吞酸,由胃火盛也。不安食,由胃火盛也。

反胃,早食晚吐为寒证,即食即吐为火证。

噎食,哽食,由三焦水干而邪火妄动也。

痰证,好食厚味而化为痰也。

疟疾,由好食酸冷以致内伤饮食,外感风寒也。治法右关浮

火证胃脘疼,杭芍、炒栀子、香附、神曲,舌黄者加大黄治之;寒证胃脘疼,良姜、香附、枳实、神曲、法夏、台乌、砂仁,舌白者加黑姜治之。酒寒痛,杭芍、灵脂、木香为末,冷气酒送。

挟气疼,胃脘疼方中各加元胡一剂。

挟痰疼,胃脘疼二方中各加莱菔一剂。

反胃,咽食,哽食,金匮肾气汤加香附、沉香主之。

停食,舌黄者平胃散加神曲、山楂、麦芽、大黄下之,如人弱,去大黄加猪皮,鸡羊骨糊饭,各烧灰调服。

吞酸,用香砂六君汤加乌梅、杭芍治之。

不安食,如六脉俱洪而本脉更洪,是火证,香砂六君汤加大剂炒栀、黄连泻之。痰证,生莱菔子研末,冷水调服吐之。疟疾,柴胡汤主之,小儿平胃散、寸金丹治之,二方引用姜枣、草果、广子。左尺命脉浮主病

主眼疼,牙疼,背疼,腰疼,脚疼,腹疼,热痢,暑泻,大便不通,欲带,吞酸,咳嗽不能卧,欲淋,结胸。

浮洪,主眼疼、牙疼、吞酸。

浮紧,主背疼、腹疼、腰疼、脚疼、热利、大便不通、结胸、咳嗽不能卧。

浮滑,主暑泻、热泻。

浮洪而有力,主欲带、欲淋。病源右尺浮

眼疼、牙疼,虚火上炎也。背疼、腰疼、脚疼,由火烁金而大肠干燥不能利大便,大便所阻滞而疼也。

咳嗽不能卧,由大便不利,火烁金,大肠生火,庚金克辛金,故卧时咳之愈甚也。

热利腹疼,由胃家邪热干大肠,里急后重之证也。

暑泻肚泻,由相火弱而大肠寒湿,又兼外感暑湿也。

吞酸,相火盛也。欲淋、欲带,相火动也。大便不通,火烁金而大肠干燥,不能利大便也。结胸,由相火克君火,包络结住将胃口闭塞也,此证左尺脉亦浮紧,宜下,有下至数次,食尽,自汗而愈者,邪气尽也。治法左尺浮

眼疼,归芍六味汤加知母、黄柏治之。

牙疼,知柏六味汤加元参、桔梗治之。

背疼、脚疼、大便不通,平胃散加枳壳、山楂、麦芽、大黄治之。

热痢,用秦归、杭芍、车前、木香、广槟榔、莱菔、甘草,如腹疼加厚朴、大黄,暑湿加乌梅治之。暑泻,用乌梅、广槟榔加烧土[21]醎 煎服。

肚久泻,羌防建中汤或参苓白术散治之,或加滑石、黄连。吞酸,香砂六君汤加杭芍、乌梅治之。如肾脉又浮洪而大吐者,肾气汤加鹿茸、龟板、沉香、香附、乌梅治之。

咳嗽不能卧,平胃散加山楂、麦芽、枳壳、神曲大下之,如年少者服濛石滚痰丸。

结胸,用艾熨之,大柴胡汤治之。[22]

肚疼,理中汤加杭芍,如不愈加元胡,亦有用大将军 汤加平胃散,或理中汤加平胃散。

欲淋,知柏六味汤主之。欲带,知柏四物汤主之,或用白荷花焙干为末煎汤服。沉脉门左寸心脉主病

主懒惰, 呵欠, 冷泪, 健忘, 心颤, 惊悸, 夜梦颠倒。

沉细,主冷泪、呵欠、懒惰、健忘。

沉疾,主悸证、惊证。

沉滑,主心颤、惊证、夜梦颠倒。病源左寸沉

懒惰、呵欠、冷泪、健忘,由心血亏而神气不足也。

颤惊证、夜梦颠倒,由气不运痰、痰积于包络也。

悸证,由心血亏不能制火、虚火妄动也,其见证吵闹骂人、 舌干、 面红, 此三证肾脉必沉迟, 心肾不交矣。治法左寸沉

懒惰、呵欠、健忘,十全大补汤加琥珀、柏子养心汤加琥珀主之。

冷泪,十全大补汤加益母草、夏枯草治之,年少者即以二草煎服。

颤证、惊证、夜寐颠倒,先吐之,即用莱菔子,方后用定心汤。

颠证,由肝胆虚,切忌发散之药。

悸证,先用小麦甘草,后以补心血之剂治之。

定心汤方

神砂 一钱  琥珀 二钱  乳香 没药 白蜡 各五钱  上桂 一钱  金箔 小五张  密陀参 一钱

共研为末,空心服。左关肝脉沉主病

主雀蒙眼,腰疼不能直,脚疼,四肢无力,肌肉消瘦,吞酸,癣疥,痞疼,血块疼,大便不利,月经不调,不孕,室女经闭。

沉疾,主痞疼、血块疼。

沉缓,主雀蒙眼、癣疥、腰疼、脚疼、四肢无力、大便不通、吞酸。

沉细而缓,主经水不调、不孕、室女经闭、肌肉消瘦,此数证若脉沉疾则为劳证已。病源左关沉

雀蒙眼,肝血枯而生虫也。

腰疼不能直,由庚金无水不能利大便,为大便阻滞而疼也。

四肢无力、脚疼,经曰:足得血而能行,血亏则不能运行也。

肌肉消瘦,由气不能生血,血亏不能养肌肉也。

痞疼、血块疼,由肝气郁不能行血,血结而瘦也。经曰:气乃无形,血乃有形。无形之气能生有形之血,气虚则不能行血,故积为血块,治法不可不去其积,又不可养其血也。

吞酸,肝气本顺,血不养肝则肝气郁而上逆也。

癣疥,肝血亏而不能养皮肤也。大便不通,则肝气郁也。

月经不调、不孕、室女经闭,肝血亏也。治法左关沉[23]

雀蒙眼,用羊连帖、水蓼花子、青盐 蒸连帖服,汤药方用益母草、水蓼花子、夏枯草煎服。

腰疼不能直、脚疼,舒肝和血散主之,然肝为肾之子,养肝莫妙[24]于滋水,肾气汤治之更妥。腰疼,用烧腰散 治之亦可。

四肢无力,十全大补汤加鹿茸、龟板、胶虎、胶红花治之。

肌肉消瘦,十四味建中汤加鹿茸、龟胶治之。

痞疼、血块疼,八珍汤治之,加黄芪所以养其血也。又方用牛连帖,皮硝腌干,瓷瓦灰水红花子研末调服,所以去其积也。

吞酸,香砂六君汤加杭芍、乌梅、大枣,妇人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各加乌梅治之。

大便不利,补中汤主之。

月经不调、不孕,八珍汤加黄芪、阿胶、红花、砂仁治之,不孕加益母草或用大剂秦归、黄芪治之,再加阿胶亦可。室女经闭,调经养血汤主之,至脉在沉候,桃仁承气汤治之。

癣疥,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银花、牛旁、蝉蜕、地骨皮、五加皮治之,再加鹿茸、连翘更好。左尺肾脉沉主病

沉,肾之本脉也,但沉宜得中,失中则病矣。

沉紧, 主肌肉消瘦、 淋证、 小便短、 月经在前、不孕。

沉疾,主肾管疼。

沉滑,主遗精。

沉缓,主白带,主青蒙眼。遗精一证,体实者多在浮脉,体虚方在沉脉。病源左尺沉

肌肉消瘦,由肾水不能养肝木,则肝血亏不能养肌肉也。淋证,乃湿热所致,宜分利之,但此证多有肾虚,虽有虚实二证,均宜补肾为主,虚者右尺必浮疾,分利后宜急补之。小便短,由肾家有湿热也。古人以小便责之于肺,小便短宜顺肺气,不知肾为肺之子,补肾即所以补肺也。经曰:治小便当治本位是也。

月经在前,肾水不能养肝木,肝血枯而热也,

不孕,肾水不能养肝木,肝血亏而不能受孕也。

白带,由肾水亏不能养脾,脾湿而带生也。

青蒙眼,经曰:目得血而能视,肾水亏则目昏也。

肾管疼,肾伏邪火,水亏则邪火妄动也。

遗精,肾水亏而阴火动也。治法左尺沉

肌肉消瘦,十四味建中汤加鹿茸、龟板治之。

淋证,先用萆薢分清饮,后用金匮肾气汤。小便短,六味汤主之,加车前、木通。

月经在前,逍遥汤加红花、续断、砂仁治之。

不孕,八珍汤加黄芪、阿胶、红花、砂仁、益母草治之,或用黄芪补血汤加阿胶亦可。

白带、青蒙眼二证,八珍汤加黄芪、海螵蛸、红花、蝉蜕、肉桂、菊花治之。遗精、肾管疼二证治同浮脉。右寸肺脉沉主病

主头疼,目干疼,鼻息不通,背疼,虚咳,小便不利,结痰。

沉紧,主头疼、目干疼、背疼。

沉缓,主鼻息不通、虚咳、小便不利。病源右寸沉

头疼、目干疼,由肾亏不能养母,所以肺气上冲,所以头疼、目作疼。不用治肺之药者,经曰:肺为清虚之府,药力不到。凡治肺病者,当责之于肾,故肺病总以滋水为主,水足未有子富而母贫者。

小便不利,小便诊脉皆在肾,今何以在肺? 肺属金,主气,气行则小便行。今肺脉沉缓,肺气不行,小便何由利乎? 鼻息不通,由肾气不能上升,肺气壅塞,又兼外感风邪,腠理闭塞,以致肺气无出之路。盖鼻通肺气,肺气不通故鼻塞而不通矣。

虚咳,由肾虚不能养母,经所谓水涸金烁之证也。其咳出之痰皆是白沫,名肾咳,亦名劳瘵。治法总以滋水为主,切不可用肺家之药治之。

结痰,由脾湿不能养金,肺聚顽痰日久则固结也。

背疼,肺主皮毛,皮毛不舒故疼。治法右寸沉

头疼、目干疼,用六味汤加散风之剂治之,目疼忌姜。

鼻息不通、不闻香臭,六味汤加细辛、麻黄、辛夷发散之。

外治方以萝卜捣汁滴入鼻孔,男先灌左孔,女先灌右孔。

虚咳,八仙长寿汤主之,或十味补中汤加桑皮、贝母,或用药汁送六味丸更妥。

痰结,酸矾饭糊为丸治之,再服香砂六君汤。

背疼,用姜葱捣汁敷之,或用大麻子叶火烘贴之。

小便不利,大剂六味汤主之,加车前、木通尤妥。右关胃脉沉主病

沉紧,主腰疼、脐下疼、停食、乍寒乍热、虚汗、大便不利、四肢疼、无力、火证胃脘疼。

沉缓,主不思饭食、食不消化、反胃、噎食、哽食、吞酸、四肢无力不疼、寒证胃脘疼。病源右关沉

腰疼、四肢疼无力,由庚金无水,大粪干燥阻滞大肠,气触中宫,故腰疼不能直,四肢因而无力也。

脐下疼,胃家伤食重也。

四肢无力而疼,由胃家寒湿不能生津液、润筋骨也。

食不消化,由命门火弱,不能薰蒸脾胃,故饮食不化也。不思饮食,由胃家潮湿不爱食也。

吞酸,由胃家潮湿不能运动糟粕,所饮之水皆伤积于胃,变酸水也。反胃,由胃家潮湿不能安其食也。

咽食、哽食、伤食,由相火衰不能薰蒸脾胃而化食也。

虚汗,由食不消化,津液枯竭,肾虚火动也。

乍寒乍热,由伤食日久,大便干燥结在大肠,薰蒸胃家所食之物,蒸干变而为痞。邪气发时则乍热,邪气败时则乍寒。或润,或下,俱要将燥粪去尽,病乃得愈也。

大便结涩,由庚金无水不能滋润,则干燥而结也。[25]

胃脘疼,说 见胃脉浮。[26]治法右关沉

腰疼,此证左关必沉缓,补中汤加杜仲治,或用白术、杜仲、故纸、青盐引亦可。

四肢无力疼者,以大剂熟地、秦归、火麻、桃仁治之。如面色黑者,微加红花;若大便再不利,即用瓷瓦灰飞细,早晨服一二钱;如老年者,熟地红花方润之不下,用生芝麻、生杏仁、生麻子研末,水调去渣,蜜调服。

四肢无力不疼者,养脏汤或十四味建中汤加虎骨、鹿茸、龟胶治之。

食不消化、不思饮食,八味汤加鹿茸、龟胶、黄芪、桂附治之。

反胃、噎食、哽食,八味汤重加黄芪、桂附、鹿茸、龟胶。

吞酸者,香砂六君汤加杭芍、乌梅、白蔻、黑姜治之,重者用金匮肾气汤加乌梅治之。

虚汗,归芍六味汤主之。

乍寒乍热,治同四肢无力疼者,若大便不能下,即用牛连贴方,体实者,大将军汤下之。

大便结涩,平胃散加消食之剂或养脏汤亦可。

脐下疼,理中汤主之,体实者,平胃散主之,俱加消食之剂。右尺命脉沉主病

沉缓,主痿证、不思饮食、食不消化、寒痢、白带、大便燥结。

沉紧,主惊证、悸证、小腹疼之证,不拘脉之紧缓,俱宜寒证论。病源右尺沉

痿证,水火不济也。惊证、悸证,肾虚火炎,相火上冲而克动君火也。寒痢,相火衰而大肠寒湿也。

大便燥结,庚金无水不能滋润,故燥结也。

不思饮食,由相火衰弱,不能薰蒸脾胃。食不消化,胃家潮湿不能受食也。白带,相火衰也。

小腹疼,疼在脐上为胃脘疼,脐为寒食疼,在小腹为海底疼,指甲青、唇青者即阴证。治法左尺沉

痿证,肾气汤、十全大补汤、十四味建中汤加鹿茸、虎骨、龟胶治之。惊证,知柏六味汤主之。

悸证,甘草小麦汤主之。

不思饮食、食不消化,八味汤重加鹿茸、龟胶、黄芪、桂附治之。

大肠结涩,脉沉缓者,附子理中汤;脉沉紧者,用熟地黄、秦归、火麻、桃仁治之,或养脏汤亦可。

寒痢,四君汤加山药、泽泻、黑姜、木香共研末,白糖调服,又以乌梅、广子、栗壳、杭芍煎服,重者桂附养脏汤。又二证温下方用荜拨一钱、牛乳一碗煎服。

白带,八珍汤加黄芪、海螵蛸、红花治之。

小腹疼,桂附理中汤治之,六脉俱沉,不紧不疾则为佳脉。

栀子丸方

黄连 五钱,姜炒  酒芩 一两  银花 二两  花粉 八分

研末水丸。迟脉门左寸心脉迟主病

左寸迟与左寸沉之病相同,但迟要有力,部数有准。若一息一至、二息一至则为代脉,即是不治之证;然使两尺有力,犹可以治,当以大剂独参汤主之,切不可用克伐之药。左关肝脉迟主病

迟缓,主吞酸、肌肉消瘦、冷泪、目昏、食不消化、病卧不起。

迟涩,主目干疼、背疼、腹寒疼。

迟紧,主惊证、颤证。

迟滑,主冷痢、便血。病源左关迟

目干疼、目昏、冷泪,目为肝窍,肝血亏则不能养目也。

背疼、腹疼,中气大虚也。

吞酸,由肝气不舒克脾土也,面色必黑。

食不消,由肝木不能生心火,心火不能生脾土,用香砂六君汤,燥起肝火,以生心火而生脾土也。

病卧不起有二证,中气大虚而卧不起者,盖肝木为人身中柱,血亏不能养肝则木枯不能立也;有瘫痪不能起者,筋乃肝之余,肝气不舒则筋不活动也。

冷痢,肝不能藏血于大肠,大肠腐湿,肝气不舒之甚而痢也。

便血,由肝不藏血,血渍于大肠也。

惊证、颤证,胆以藏魂,胆气虚则不能藏魂,而生惊颤也。治法左关迟

目干疼、目昏,四物汤、八珍汤、肾气汤各加蝉蜕、红花,或用还少汤。冷泪,十全大补汤或六味汤各加夏枯草、益母草治之,年少者即以夏枯草、益母草煎服。

背疼、腹疼,理中汤大加杭芍治之。

吞酸,香砂六君汤加乌梅、杭芍、秦归、大枣、姜治之,妇人用八珍汤、大补汤各加乌梅、香附。

肌肉消瘦,龟鹿二仙汤、四物汤主之。食不消化,香砂六君汤主之。

病卧不起,中气虚者,十四味建中汤加虎骨、鹿茸、龟胶治之,外治方用麻子叶火烘贴之。

瘫痪证,用大补汤加散风之剂治之。

冷痢,附子理中汤主之或养脏汤亦可,切不可下。

便血,男子大补汤,妇女补血汤各加红花、炒荆芥、秦艽、地榆治之,或归脾汤亦可,俱以补血为主,切不可涩。

惊证、颤证,十全大补汤、归脾汤主之。左尺肾脉迟主病

主反胃,吞酸,不思饮食,不孕,白带,血崩。

迟滑,主滑精、小便多、经水退后。

迟紧,主淋证、肾管疼、阴户疼。

迟疾,主咳嗽、血淋、血带、肚腹膨胀、失音。

迟缓,主大便如羊粪、健忘、惊证、颤证。病源左尺迟

反胃,三焦水干也。吞酸、不思饮食,由肾水不能养脾也。小便多,火不能制水也。

滑精,此证名漏精,由关口不紧之故,或由心肾不交,其病最重。

淋证,由肾伏邪火,水亏不能制之故,邪火妄动而淋精也。经水退后,由肾水不能养肝木,肝血枯而弱也。

不孕,由肾水亏极,肝木血枯,故不能受孕也。

肾管疼、阴户疼,肾家虚火动也。

白带,肾水不能养脾也,又有心肾不交而带者。

咳嗽,由肾虚不能养母,经所谓水涸金烁之病也,其咳出之痰皆是白沫,名曰肾咳,亦名劳瘵。

失音,肾绝也,为不治之证。

大便如羊粪,由肾水不能养庚金,大肠枯燥,故大便干结也。

血淋、血带,缘肾水不能养肝木,肝血弱而下渗也。

昏昧、健忘、惊证、颤证,肾虚不能藏魂也。

肚腹膨胀,肾虚中满也,其证有三,有气肿、水肿、湿肿。按之即浮,气肿也;按之有窝,水肿也;按之如石,湿肿也。皆由肾虚,故中满。中满者,膀胱水满也。女子湿肿则为血,入子宫名血肿,其证最重。[27]治法左尺迟

反胃、吞酸,肾气汤加鹿茸、龟胶、香附、沉香治之,反胃加乌梅。

不思饮食,八味汤重加鹿茸、龟胶、黄芪、桂附治之。

小便多,肾气汤加白果、益智仁治之。漏精方见前。

淋证,此证不必分利,即以金匮肾气汤加琥珀治之。

肾管疼、阴户疼,肾气汤加琥珀,或用地藕方。

经水退后,八珍汤加黄芪、红花、阿胶、砂仁。

不孕,八珍汤加黄芪、红花、砂仁、益母草,又加茱萸、黑姜少许亦可,或黄芪补血汤加阿胶。

白带,八珍汤加黄芪、海螵蛸、红花治之,或归脾汤去木香加海螵蛸亦可。

肚腹膨胀,肾气汤加香附、沉香、鹿茸、龟板,倍加车前、泽泻、茯苓治之。

血淋、血带,六味汤大加淮膝、琥珀治之,或淮膝、浙冬泡开水服。血带,又肾气汤、归脾汤主之。

咳嗽,大剂八仙长寿汤主之。失音,八仙长寿汤加石菖蒲、诃子。

大便如羊粪,养脏汤、长寿汤、通幽汤主之。

昏昧、健忘、惊证、颤证,十四味建中汤、还少丹汤主之,或用独参汤更妙。

以上诸证皆火亏水败,为不治之证,若脉息和缓,犹为可治,倘见疾脉,须以大剂八仙汤治之。右寸脉迟主病

右寸迟与左寸迟主病相同。

迟缓,主肺痿、皮肉干枯、皮肤燥痒、皮起白屑。

微数,主肺痈。

迟滑,主痰饮、水饮。病源右寸迟

肺痿,脉缩也。肺痈,肺大肠有毒而生疮也。

皮肉干枯,皮肤燥痒,皮起白屑,肺主皮毛,肺气虚不能行血,无以养皮肉则干燥痒而生白屑,是皮肉枯而生风也。痰饮,水饮,肺为清虚之府,痰积于肺则为痰饮,水积于肺则为水饮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