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2:17:06

点击下载

作者:王玉兴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作者:王玉兴排版:燕子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0-01ISBN:9787513215992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著录《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大凡成就卓著的医学大家无一不对其奉若神明而仰慕之、精研之、遵循之、践行之。历代《内经》研究成果迭起,尤其近30年来更是异峰凸显,可谓《内经》研究的黄金时期,无论成果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前无古人的。近日欣喜而用心地习读了津门内经学研究专家王玉兴教授所纂《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颇受教益和启迪。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方法投入研究,使人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

据我所知,玉兴教授所供职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之于《内经》研究基础坚实、学风朴实、工作扎实。他早年师从于著名医史文献学专家郭霭春教授和内经学专家王士福教授,且尽得所传,故于文、史、哲、医功底深厚,治学严谨,学贯古今,堪称《内经》传承之碣石和砥柱。当今中医队伍鱼龙混杂,不但学风浮躁、急功近利者有之,更有些许不懂《内经》、不懂中医、不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却对《内经》乃至中医学术指手画脚、妄述妄贬者,对此他深感忧虑与不安,惴惴于瑰宝之失泽,惶惶于真言之不彰。于是恪守孔夫子“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宋人纂《史记三家注》而集裴骃、司马贞和张守节三家名注;借鉴清医郭汝聪纂《本草三家合注》集张隐庵、叶天士和陈修园三家之注;还借鉴王冰、马莳、张隐庵三家对《素问》注释纂集(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经》)的先例,在仔细勘校的基础上,沿袭通行本《素问》篇目顺序,将《素问》研究史上地位显赫的王冰、杨上善、张介宾的研究成果,依次纂集于相应经文之下。这一体例避免了研读时费力费时的翻检。尤其是杨上善、张介宾两位大家,尽管匠心独具地将1《素问》原文按其内容拆割别类使之系统,但却给速检或通读原文及注释者带来不便,《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的编纂恰好解决了长期羁绊和困扰读者的这一难题。《素问》自其成书以降代有研究,其中文献研究方法最为常见。无论是杨上善、王冰的研究,或者是如今《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的纂集,均属传统文献研究。因其成书久远,“文义高古渊微”(张介宾《类经·序》),加之传抄刊刻造成的讹、脱、衍、倒等问题的确不少,历代医家和学者遂将文献学方法列为《素问》研究之首选。他们以古典校雠学方法、经验及成就,发掘搜集、整理研究《素问》,去伪存真,阙疑补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力求保持、恢复(或接近)其原貌,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

由于《素问》的专业特征和时代特征十分浓郁,不注不释,后人难以读懂,不懂不通则无从谈及研究及应用,所以在其成书不久,西晋·皇甫谧在其所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中即首开分类研究之先河,此后的梁·全元起,唐·杨上善和王冰,北宋·林亿,明·马莳、吴崑、张介宾,清·张隐庵、高世栻、姚止庵等,都对《内经》作了各具特色的注释。

梁·全元起所作训解是《素问》早期注本。据载,全氏训解时,《素问》仅存八卷,卷七已佚,计注释六十八篇,宋时尚存,此后亡佚,在《新校正》中其篇目得以保留,而且此书对杨上善《太素》注和王冰《素问》注,都曾产生过明显影响。全氏之注不仅保存了王冰次注之前的《素问》面貌,而且他善于在讲清医理的同时把对词义的解释融合于串讲之中。《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将全元起的高深见解与《新校正》的真知灼见毫无遗漏地收载其中,为深入考查《素问》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唐初杨上善奉敕撰注的《太素》是分类注释《内经》的早期作品,其将《素问》和《九卷》 (即今《灵枢》)原文分为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书中涉及《素问》的部分保存了王冰改动之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与此同时,杨氏注文颇具汉儒治经之遗风,熔雠校诂训、发明医理于一炉,实为研习《素问》之所必读。借助《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将杨注与王冰和张介宾注对比参详,是不难发现杨氏诸多贡献和治经特点的。

中唐·王冰在重新编次《素问》的同时,对经文作了系统而详尽的诠释。他“精勤博访”、“敷畅玄言”,对经旨多有发挥。王氏注语竟达4479条之众,所引文献有40种之多。他所采用的校勘、注音、释词、解句、明理诸法为后世研究整理医籍所效法。尤其是将其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用于注疏之中,使诸多博奥难识的经文得以焕然冰释。经过王冰次注,使《素问》宏旨大义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扬和拓展,并且成为后人注释《素问》的基础和规范。北宋·林亿等在对王冰《素问》进行校勘的同时,又增注文1340余条,其于王注既补未注之文,又正疏解之误,更达未尽之义。在《新校正》中,林亿等除引全元起、杨上善、孙思邈、秦越人、吕广等人之说外,又多申己意,对进一步阐发经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对王冰和林亿等校注的珍贵文献,无一遗漏地尽收其中,对今后研读《素问》助益良多。

明·张介宾既是一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理论家和评论家,又是一位具有高深理论造诣的临床家和实践家。他远绍其业,所著《类经》可谓《内经》分类研究最有成就、最为完整的著作。书中将原文分为十二类,分别摘引《内经》原文, “以类相从”,详加注解,不仅征引、解释并评论了前人的说法,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该书纲目清楚,条分缕析,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理论等角度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学。特别是对于诸如“命门”、“寸口诊脉”、“元气”、“三焦”等重大命题均有独到见解和发挥,确有义理周详、畅晓明白、见便得趣、悉具本原等优点。凡此种种,皆在《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中体现无遗,同时也克服了通读和检阅《类经》不便的先天缺陷。

纂集《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是一件极为枯燥而艰辛的事情,若非对《内经》事业之钟爱,不是对中医药事业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绝不会付出令孜孜于功名利禄者难以想见的艰苦,我等深知其中的辛酸苦辣。无论从全书对原文的校对和析拆,抑或对三家注释的汇集和加工,包括段落的厘定分合、文字的繁简转换、经注的标点使用,凡此种种无一不需严谨审慎。此书玉成充分体现了玉兴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识功底。可以断言,行将付梓的《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将是一部大益学术和惠及后学的难得之作。陕西中医学院 张登本2013年6月谨识于古都咸阳凡 例

一、本书以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基础,附以杨上善奉敕撰注、萧延平校正的《黄帝内经太素》和张介宾所著《类经》。

二、《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称“王冰”)以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武陵顾从德翻刻宋本为底本,参考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黄帝内经太素》(称“杨上善”)以1924年兰陵堂萧延平校本和1979年中医研究院据日本盛文堂汉方医书颁布会本排印的《缺卷覆刻〈黄帝内经太素〉》为底本,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铅印本和1981年日本オリエント出版社《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影印本。《类经》(称“张介宾”)以明·金阊童涌泉刻本为底本,参考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三、《太素》萧延平校语(即“平按”)和《类经》张介宾注中涉及原文指向,即见《素问》或《灵枢》某卷某篇者概予删除。《类经》张注中涉及引导阅读《类经》书内某类某项以及《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者,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概予删除。

四、书中根据主题对经注进行了分段。如段末出现“下文曰”等语句未完结的情况,不以句号结尾。有关方位名词,凡因竖排改横排而受到影响者,概予径改,如“右”改为“上”,“左”改为“下”等。凡无害文义、医理以及注释的繁体字均径予简化,否则不予擅改;异体字改为通行规范字,但对于个别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字则予以保留,如“痠”不改为“酸”。避讳字、穴位别名原则上不改动;古代通用字原则上不改动,以保持底本原貌。对书中医理不做注释。凡书名、人名、地名,一般不作注释。

五、因卷帙所限,各书序跋均不转录,意欲深究者可寻原著阅读。

六、为方便阅读,将本书分为基础、临床、运气三个分册,独立成书。卷第一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 《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痾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上古天真论篇第一①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1〕。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2〕?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3〕,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4〕,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5〕。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

〔1〕【王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徇,疾也。敦,信也。敏,达也。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张介宾】按《史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继神农氏而有天下,都轩辕之丘,以土德王,故号黄帝。神灵,聪明之至也,以质言。徇,顺也。齐,中正也。敦,厚大也。敏,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也。此节乃群臣纪圣德禀赋之异,发言之蚤,方其幼也,能顺而正;及其长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其于广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后世,自古帝王,无出其右者。成而登天,谓治功成,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归于天。今人云死为升天者,盖本诸此。世传黄帝后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于诞。徇,徐俊切。长,上声。

〔2〕【王冰】天师,岐伯也。【张介宾】《内经》一书,乃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天师。

〔3〕【王冰】上古,谓玄古也。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此之谓也。【张介宾】上古,太古也。道,造化之名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法,取法也。和,调也。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和调于术数也。

〔4〕【王冰】食饮者,充虚之滋味;起居者,动止之纲纪,故修养者谨而行之。 《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生气通天论》曰: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恶妄动也。《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故圣人先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 《太素》同,杨上善云: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5〕【王冰】形与神俱,同臻寿分,谨于修养,以奉天真,故尽得终其天年。去,谓去离于形骸也。 《灵枢经》曰: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其知道,故年长寿延年。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尚书·洪范》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张介宾】节饮食以养内,慎起居以养外,不妄作劳以保其天真,则形神俱全,故得尽其天年。天年者,天畀之全。百岁者,天年之概。去者,五脏俱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今时之人不然也〔1〕,以酒为浆〔2〕,以妄为常〔3〕,醉以入房〔4〕,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5〕,不知持满,不时御神〔6〕,务快其心,逆于生乐〔7〕,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8〕。

〔1〕【王冰】动之死地,离于道也。【张介宾】不同于古也。

〔2〕【王冰】溺于饮也。【张介宾】甘于酒也。

〔3〕【王冰】寡于信也。【张介宾】肆乎行也。

〔4〕【王冰】过于色也。【张介宾】酒色并行也。

〔5〕【王冰】乐色曰欲,轻用曰耗。乐色不节则精竭,轻用不止则真散。是以圣人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老子》曰:弱其志,强其骨。河上公曰:有欲者亡身。 《曲礼》曰:欲不可纵。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耗”作“好”。【张介宾】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正此之谓。

〔6〕【王冰】言轻用而纵欲也。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言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 《真诰》曰:常不能慎事,自致百病,岂可怨咎于神明乎?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时”作“解”。【张介宾】持,执持也。御,统御也。不知持满,满必倾复。不时御神,神必外驰。

〔7〕【王冰】快于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老子》曰:甚爱必大费。此之类欤。夫甚爱而不能救,议道而以为未然者,伐生之大患也。

〔8〕【王冰】亦耗散而致是也。夫道者不可斯须离,于道则寿不能终尽于天年矣。 《老子》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此之谓离道也。【张介宾】快心事过,终必为殃,是逆于生乐也。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皆以斲丧精神,事事违道,故不能如上古之尽其天年也。《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其今人之谓欤。乐音洛。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1〕,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3〕,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4〕。故美其食〔5〕,任其服〔6〕,乐其俗〔7〕,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8〕。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9〕,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10〕。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1〕。

〔1〕【王冰】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避之有时,谓八节之日,及太一入从,之于中宫,朝八风之日也。 《灵枢经》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明人虚乃邪胜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下皆为之。 《太素》 《千金》同。杨上善云: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太一入从于中宫朝八风义,具《天元玉册》中。【张介宾】此上古圣人之教民远害也。虚邪,谓风从冲后来者主杀主害。故圣人之畏虚邪,如避矢石然,此治外之道也。夫音扶。

〔2〕【王冰】恬惔虚无,静也。法道清净,精气内持,故其气,邪不能为害。【张介宾】恬,安静也。惔,朴素也。虚,湛然无物也。无,窅然莫测也。恬惔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所以真气无不从,精神无不守,又何病之足虑哉?此治内之道也。恬音甜。惔音淡。窅音杳。

〔3〕【王冰】内机息故少欲,外纷静故心安。然情欲两亡,是非一贯,起居皆适,故不倦也。【张介宾】志闲而无贪,何欲之有?心安而无虑,何惧之有?形劳而神逸,何倦之有?

〔4〕【王冰】志不贪故所欲皆顺,心易足故所愿必从。以不异求,故无难得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张介宾】气得所养,则必从顺。惟其少欲,乃能从欲,故无所往而不遂。

〔5〕【王冰】顺精粗也。新校正云:按别本“美”一作“甘”。【张介宾】粗精皆甘也。

〔6〕【王冰】随美恶也。【张介宾】美恶随便也。

〔7〕【王冰】去倾慕也。【张介宾】与天和者,乐天之时;与人和者,乐人之俗也。

〔8〕【王冰】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不恣于欲,是则朴同。故圣人云:我无欲而民自朴。新校正云:按别本云:“曰”作“日”。【张介宾】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皆归于朴,知止所以不殆也。

〔9〕【王冰】目不妄视,故嗜欲不能劳,心与玄同,故淫邪不能惑。《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又曰:圣人为腹不为目也。【张介宾】嗜欲,人欲也。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朴,则嗜欲不能劳其目;目视不妄,则淫邪焉能惑其心?

〔10〕【王冰】情计两亡,不为谋府,冥心一观,胜负俱捐,故心志保安,合同于道。《庚桑楚》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合于道数。【张介宾】无论愚智贤不肖,但有养于中,则无惧于物,故皆合养生之道矣。

〔11〕【王冰】不涉于危,故德全也。《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曰:无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张介宾】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何危焉?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1〕?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①发长〔2〕。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②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3〕。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4〕。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5〕。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③〔6〕。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④〔7〕。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8〕。

①齿更:《太素》作“更齿”。

②太冲:《太素》作“伏冲”,下同。

③堕:《太素》作“惰”。

④发始白:《太素》作“发白”。

〔1〕【王冰】材,谓材干,可以立身者。【杨上善】材力,摄养之力也。天数,天命之数也。【张介宾】材力,精力也。天数,天赋之限数也。

〔2〕【王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杨上善】肾主骨发,故肾气盛,更齿发长。【张介宾】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人之初生,先从肾始,女至七岁,肾气稍盛。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齿更。肾为精血之脏,发者血之余,故发长。愚按:男子属阳,当合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如离火属阳居南,而其中则偶,是外阳而内阴也;坎水属阴居北,而其中则奇,是外阴而内阳也。震坎艮是为三男,而阴多于阳;巽离兑是为三女,而阳多于阴。《悟真篇》曰: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是皆阴阳颠倒之义。故女子外为阴体而内合阳数,男子外为阳体而内合阴数。如《左传·昭公元年》医和云:女阳物而晦时,乃亦以女为阳矣,此皆医家当察也。更,平声。长,上声。下同。

〔3〕【王冰】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故愆期者谓之有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及《太素》《甲乙经》俱作“伏冲”,下“太冲”同。【杨上善】天癸,精气也。任冲脉起于胞中下极者也,今天癸至,故任脉通也。伏冲之脉起于气街,又天癸至,故冲脉盛也。二脉并营子胞,故月事来以有子也。【张介宾】天癸者,天一之气也。任冲者,奇经之二也,任主胎胞,冲为血海,气盛脉通,故月事下而有子。月事者,言女子经水按月而至,其盈虚消长应于月象。经以应月者,阴之所生也。愚按:天癸之义,诸家俱即以精血为解;然详玩本篇谓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写,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继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义,焉得谓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此先圣命名之精而诸贤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为先天之元气;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写,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阴气阴精,譬之云雨,云者阴精之气也,雨者阴气之精也,未有云雾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雾不浓而雨雪足者。然则精生于气,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气乎,可无疑矣。《列子》曰: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其斯之谓。

〔4〕【王冰】真牙,谓牙之最后生者。肾气平而真牙生者,表牙齿为骨之余也。【杨上善】真牙,后牙也。长极,身长也。【张介宾】肾气,即天癸也。平均,充满之谓。真牙,谓牙之最后生者。肾主骨,故肾气平则真牙生而长极。

〔5〕【王冰】女子天癸之数,七七而终,年居四七,材力之半,故身体盛壮,长极于斯。【杨上善】身之筋骨体发,无不盛极。【张介宾】女子天癸之数,七七而止,年当四七,正及材力之中,故身体盛壮,发长极矣。

〔6〕【王冰】阳明之脉气营于面,故其衰也,发堕面焦。 《灵枢经》曰: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之脉,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故面焦发堕也。【杨上善】阳明脉起于面,行于头,故阳明衰,面与发始焦落。【张介宾】女为阴体,不足于阳,故其衰也,自阳明始。阳明之脉行于面,循发际,故面焦发堕。

〔7〕【王冰】三阳之脉,尽上于头,故三阳衰,则面皆焦,发始白。所以衰者,妇人之生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经月数泄脱之故。【杨上善】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也。三阳脉俱在头,故三阳衰,面焦发白。【张介宾】三阳脉皆盛于面也。

〔8〕【王冰】经水绝止,是为地道不通。冲任衰微,故云形坏无子。【杨上善】任冲二脉气血俱少,精气尽,子门闭,子宫坏,故无子。【张介宾】至是则冲任血少,阴气竭,故经水止绝而坤道不通也。天癸竭绝,故形体衰坏而不能有子矣。

丈夫八岁①,肾气实,发长齿更〔1〕。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2〕。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3〕。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②〔4〕。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③〔5〕。六八,阳气衰竭于上④,面焦,发鬓⑤颁白〔6〕。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7〕。八八,则齿发去〔8〕。肾者主水⑥,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⑦〔9〕。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10〕。

①八岁:《太素》作“年八岁”。

②肌肉满壮:《太素》作“肌肉满”。

③发堕:《太素》作“发惰”。

④衰竭于上:《太素》作“衰于上”。

⑤发鬓:《太素》作“鬓发”。

⑥主水:《太素》作“生水”。

⑦乃能写:《太素》作“乃写”。

〔1〕【王冰】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张介宾】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中有阴也。发长齿更义同前。

〔2〕【王冰】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张介宾】男女真阴,皆称天癸,天癸既充,精乃溢写,阴阳和合,故能生子。子者统男女而言,男曰男子,女曰女子。愚按:有子之道,必阴阳合而后胎孕成,故天一生水而成于地之六,地二生火而成于天之七,所以万物之生,未有不因阴阳相感而能成其形者,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也。至于成男成女之说,按北齐褚澄曰:男女之合,二精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女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为本,而女形成矣。启玄子曰: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故自后医家皆宗其说,而近者玄台马氏驳之曰: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故交构之时,各有其精,而行经之时,方有其血。未闻交构之时,可以血言。广嗣诸书,皆言精裹血、血裹精者亦非。此马氏之说诚是也。又按李东垣曰:经水断后一二日,血海始净,精胜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后血脉已王,精不胜血,感者成女。朱丹溪曰:夫乾坤,阴阳之情性也;左右,阴阳之道路也;男女,阴阳之仪象也。阴阳交构,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精胜其血,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精不胜血,则阴为之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若此诸说不同,未必皆为确论。然以愚见,亦有谓焉。如王氏以精血为天癸,盖以经文言女子之血,男子之精,皆随天癸而至故也。此虽未得其真,而其义犹不相远。至于褚氏之说,则必所不然。盖男女相合,两精和畅,本无血至之事。惟是结胎之后,男以精而肇其元,女以血而成其体,此以男精女血而谓之构,自是正理。若以交会之际,而言其精裹血、血裹精者,诚然谬矣。此不若丹家以阳精为天壬、阴精为地癸者为妥。其说曰:天壬先至,地癸随至,癸裹壬则成男子;地癸先至,天壬随至,壬裹癸则成女子;壬癸齐至,则成双胎;一迟一速,俱不成胎。天壬地癸者,乃天地元精元气也。虽然,此固一说也,但亦涉于渺茫耳。若东垣之说,则以数日之后,感必成女。第以近验,求男者每用三十时辰、两日半之法,而有必不免于女者,有在二十日以外而得男者,此皆与东垣相反矣。若丹溪以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一句为论,乃指既受之后为言,而亦未明其所以然。且左右者,言阴阳升降之理,岂此两歧之谓,尤属太奇。若必欲得其实理,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胜阴者为男,阴胜阳者为女,此为不易之至论。然阴阳盛衰之说固如此,而亦何以见其详?如老阳少阴,强弱判矣;羸阳壮阴,盛衰分矣。壮而不畜,同乎弱矣;老而知养,同于少矣。期候有阴阳,忽之者其气衰;起居有消长,得之者其气盛。两军相对,气可夺于先声;一静自持,机待时而后动。以寡击众,孰谓无方?转弱为强,果由妙用。受与不受在阖辟,不在浅深,言迟疾者殊谬;男与不男在盈虚,不在冲裹,道先后者尤差。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何莫非乾坤之道乎?!知之者,岂惟擅璋瓦之权,而蓝田久无烟焰者,不外此也;子女生而夭弱者,不外此也。有子女之念者,其留意于是焉。

〔3〕【王冰】以其好用故尔。【张介宾】肾水生肝血,故筋亦劲强也。余注同前女子。

〔4〕【王冰】丈夫天癸,八八而终,年居四八,亦材之半也。【张介宾】男子气数至此,盛之极也。

〔5〕【王冰】肾主于骨,齿为骨余。肾气既衰,精无所养,故令发堕,齿复干枯。【张介宾】男为阳体,不足于阴,故其衰也自肾始,而发齿其征也。

〔6〕【王冰】阳气,亦阳明之气也。《灵枢经》曰: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衰于上,则面焦发鬓白也。【张介宾】阳气,亦三阳气也。颁,班同。

〔7〕【王冰】肝气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气养骨,肾衰故形体疲极。天癸已竭,故精少也。匪惟材力衰谢,固当天数使然。【张介宾】肝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主骨,肾衰故形体疲极。

〔8〕【王冰】阳气竭,精气衰,故齿发不坚,离形骸矣。去,落也。【杨上善】齿槁者,骨先衰,肉不附,故令齿枯也。

〔9〕【王冰】五脏六腑,精气淫溢,而渗灌于肾,肾脏乃受而藏之。何以明之?《灵枢经》曰:五脏主藏精,藏精者不可伤。由是则五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于肾,此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脏而独有精,故曰五脏盛乃能写也。【张介宾】肾为水脏,精即水也,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非肾脏独有精也,故五脏盛则肾乃能写。

〔10〕【王冰】所谓物壮则老,谓之天道者也。【张介宾】凡物壮则老,此上文所谓天数也。解,懈同。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1〕?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2〕。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3〕。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4〕。

〔1〕【王冰】言似非天癸之数也。

〔2〕【王冰】所禀天真之气,本自有余也。【张介宾】此天禀有余,即所谓材力也。

〔3〕【王冰】虽老而生子,子寿亦不能过天癸之数。【张介宾】天癸大数,女已尽于七七,男已尽于八八,精气既竭,此外多难于子矣。

〔4〕【王冰】是所谓得道之人也。【张介宾】道者,言合道之人也。既能道合天地,则其材力天数,自是非常,却老全形,寿而生子,固有出人之表,而不可以常数限者矣。此篇大意,帝以材力天数为问,而岐伯之答,如天癸盛衰者,言材力也;七七八八者,言天数也。虽材力之强者,若出于数限之外,而其所以能出者,又何莫非天禀之数乎?其有积精全神,而能以人力胜天者,惟法则天地而合同于道者,为能及之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1〕,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2〕,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3〕,此其道生〔4〕。

〔1〕【王冰】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迹顺至真,以表道成之证。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张介宾】真,天真也。不假修为,故曰真人。心同太极,德契两仪,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阴阳,是即提挈把握之谓。

〔2〕【王冰】真人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太素》同,杨上善云: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张介宾】呼接于天,故通乎气。吸接于地,故通乎精。有道独存,故能独立。神不外驰,故曰守神。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即首篇形与神俱之义。按此节所重者,在精气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独详,今并先贤得理诸论,采附于左以助参悟。白乐天曰:王乔赤松,吸阴阳之气,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方扬曰:凡亡于中者,未有不取足于外者也。故善养物者守根,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曹真人曰:神是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驰炁自定。张虚静曰: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炁自回。此言守神以养气也。《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此言静可养神也。《金丹大要》曰:炁聚则精盈,精盈则炁盛。此言精炁之互根也。《契秘图》曰:坎为水为月,在人为肾。肾藏精,精中有正阳之气,炎升于上;离为火为日,在人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于下。此言坎离之交构也。吕纯阳曰:精养灵根炁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此言修真之道,在于精炁神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须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曰: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羶。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此言养生之道,在乎存神养气也。张紫阳曰: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游之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此言存神在心,而静心在目也。又曰: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依气生,精实而气融。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此言元精元气元神者,求精气神于化生之初也。李东垣《省言箴》曰: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此言养身之道,以养气为本也。愚按诸论,无非精气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故《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惟是气义有二:曰先天气,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自调摄中来。此一形字,即精字也。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龙虎经》曰:水能生万物,圣人独知之。《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此言深得制欲之要,亦足为入门之一助也。羶,世连切。

〔3〕【王冰】体同于道,寿与道同,故能无有终时,而寿尽天地也。敝,尽也。

〔4〕【王冰】惟至道生,乃能如是。【张介宾】敝,尽也。真人体合于道,故后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终,形去而心在,气散而神存,故能寿敝天地而与道俱生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1〕,和于阴阳,调于四时〔2〕,去世离俗,积精全神〔3〕,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4〕,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5〕。

〔1〕【王冰】全其至道,故曰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全彼妙用之道。新校正云:详杨上善云: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张介宾】至,极也。淳,厚也。至极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

〔2〕【王冰】和,谓同和。调,谓调适。言至人动静,必适中于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之宜。【张介宾】和,合也,合阴阳之变化。调,顺也,顺时令之往来。

〔3〕【王冰】心远世纷,身离俗染,故能积精而复全神。【张介宾】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积精全神,聚精会神也。

〔4〕【王冰】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于我者,吾必尽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张介宾】至道之人,动以天行,故神游宇宙。明察无外,故闻见八荒。

〔5〕【王冰】同归于道也。【张介宾】此虽同归于真人,然但能延寿而不衰,已异于寿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有间之辞也。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1〕,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2〕,行不欲离于世〔3〕,被服章①〔4〕,举不欲观于俗〔5〕,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6〕,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7〕,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8〕。

①新校正云:详“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下文不属。

〔1〕【王冰】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曰圣人。所以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之正理者,欲其养正,避彼虚邪。【张介宾】次真人、至人者,谓之圣人。圣,大而化也。圣人之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处天地之和气,顺八风之正理,而邪弗能伤也。

〔2〕【王冰】圣人志深于道,故适于嗜欲,心全广爱,故不有恚嗔,是以常德不离,殁身不殆。【张介宾】适,安便也。恚,怒也。嗔,恶也。欲虽同俗,自得其宜,随遇皆安,故无嗔怒。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

〔3〕【张介宾】和其光,同其尘也。

〔4〕【张介宾】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谟》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5〕【王冰】圣人举事行止,虽常在时俗之间,然其见为,则与时俗有异尔。何者?贵法道之清静也。《老子》曰: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母,亦谕道也。【张介宾】圣人之心,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离于世;内不化所以全道,故举不欲观于俗。观俗者,效尤之谓。

〔6〕【王冰】圣人为无为事,无事,是以内无思想,外不劳形。

〔7〕【王冰】恬,静也。愉,悦也。法道清静,适性而动,故悦而自得也。

〔8〕【王冰】外不劳形,内无思想,故形体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离,故年登百数。此盖全性之所致尔。《庚桑楚》曰: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敝,疲敝也。【张介宾】恬,静也。愉,悦也。敝,坏也。外不劳形则身安,故形体不敝;内无思想则心静,故精神无伤。内外俱有养,则恬愉自得而无耗损之患,故寿亦可以百数。恬音甜。愉音俞。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1〕,象似日月〔2〕,辩列星辰〔3〕,逆从阴阳〔4〕,分别四时〔5〕,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6〕。

〔1〕【张介宾】次圣人者,谓之贤人。贤,善也,才德之称。法,效也。则,式也。天地之道,天圆地方,天高地厚,天覆地载,天动地静。乾为天,乾者健也;坤为地,坤者顺也。君子之自强不息,安时处顺,能覆能载,能包能容,可方可圆,可动可静,是皆效法天地之道。

〔2〕【王冰】次圣人者,谓之贤人。然自强不息,精了百端,不虑而通,发谋必当,志同于天地,心烛于洞幽,故云法则天地,象似日月也。【张介宾】象,放也。似,肖也。日为阳精,月为阴精;月以夜见,日以昼明;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去则死,日来则生。故贤人象似之。

〔3〕【张介宾】辩,别也。列,分解也。二十八宿为星之经,金木水火土为星之纬,经有度数之常,纬有进退之变,日月所会谓之辰,辰有十二谓之次,会当朔晦之期,次定四方之位,故贤人辩列之。

〔4〕【张介宾】逆,反也。从,顺也。阳主生,阴主死;阳主长,阴主消;阳主升,阴主降。升者其数顺,降者其数逆。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盛衰不可不辨也,故贤人逆从之。

〔5〕【王冰】星,众星也。辰,北辰也。辩列者,谓定内外星官座位之所于天,三百六十五度远近之分次也。逆从阴阳者,谓以六甲等法,逆顺数而推步吉凶之征兆也。《阴阳书》曰:人中甲子,从甲子起,以乙丑为次,顺数之。地下甲子,从甲戌起,以癸酉为次,逆数之。此之谓逆从也。分别四时者,谓分其气序也,春温,夏暑热,秋清凉,冬冰冽,此四时之气序也。

〔6〕【王冰】将从上古合同于道,谓如上古知道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岁而去,故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也。【张介宾】将,随也。极,尽也。贤人从道于上古,故亦可益寿,而但有穷尽耳。呜呼!人操必化之器,托不停之运,鸟飞兔走,谁其免之?独怪夫贪得者忘殆,自弃者失时,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盖不知时命耳,彼贤人者则不然也。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①

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夜卧早起②〔3〕,广步于庭〔4〕,被发缓形,以使志生〔5〕,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7〕。逆之则伤肝③,夏为寒变④,奉长者少〔8〕。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②早起:《太素》作“蚤起”。

③逆之则伤肝:《太素》作“逆则伤于肝”。

④夏为寒变:《太素》作“夏为寒为变”。

〔1〕【王冰】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所谓春三月者,皆因节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杨上善】陈,旧也,言春三月,草木旧根旧子皆发生也。【张介宾】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2〕【王冰】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故万物滋荣。【杨上善】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资之以气,德之与气,俱能生也,物因德气,英华开发也。【张介宾】万象更新也。

〔3〕【杨上善】春之三月,主胆,肝之腑,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故养阳者,至夜即卧,顺阴消也。蚤字,古早字。旦而起,顺阳息也。

〔4〕【王冰】温气生,寒气散,故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张介宾】广,大也。所以布发生之气也。

〔5〕【王冰】法象也,春气发生于万物之首,故被发缓形,以使志意发生也。【杨上善】广步于庭,劳以使志也。被发缓形,逸以使志也。劳逸处中,和而生也。故其和者,是以内摄生者也。【张介宾】缓,和缓也。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后仿此。

〔6〕【王冰】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必顺于时也。【张介宾】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予,与同。

〔7〕【王冰】所谓因时之序也。然立春之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次雨水气,初五日獭祭鱼,次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次仲春惊蛰之节,初五日小桃华,新校正云:详“小桃华”《月令》作“桃始华”。次五日仓庚鸣,后五日鹰化为鸠。次春分气,初五日玄鸟至,次五日雷乃发声,芍药荣,后五日始电。次季春清明之节,初五日桐始华,次五日田鼠化为,牡丹华,后五日虹始见。次谷雨气,初五日萍始生,次五日鸣鸠拂其羽,后五日戴胜降于桑。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春阳布发生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新校正云:详“芍药荣,牡丹华”,今《月令》无。【杨上善】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故顺成和,则外摄生也。内外和顺,春之应也。斯之顺者,为身为国养生道也。【张介宾】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此应春气者,正所以养生气也。

〔8〕【王冰】逆,谓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于春,故行秋令则肝气伤。夏火王而木废,故病生于夏。然四时之气,春生夏长,逆春伤肝,故少气以奉于夏长之令也。【杨上善】肝气在春,故晚卧形晚起,逸体急形,杀夺罚者,皆逆少阳也。故其为身者,逆即伤肝,夏为伤寒热病变也。其为国也,霜雹风寒灾害变也。春时内外伤者,奉夏生长之道不足也。【张介宾】逆,不顺也。奉,承也。肝属木,王于春。春失所养,故伤肝,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故当夏令则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春生既逆,承生气而夏长者少矣。

夏三月,此谓蕃秀〔1〕,天地气交,万物华实①〔2〕,夜卧早起②〔3〕,无厌于日〔4〕,使志无怒〔5〕,使华英③成秀〔6〕,使气得泄④〔7〕,若所爱在外〔8〕,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9〕。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10〕。冬至重病〔11〕。

①华实:《太素》作“英实”。

②夜卧:《太素》作“晚卧”。

③华英:《太素》无“华”字。

④泄:《太素》作“洩”,下同。

〔1〕【王冰】阳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长,故蕃秀也。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杨上善】蕃,伐元反,茂也。夏三月时,万物蕃滋茂秀增长者也。【张介宾】蕃,茂也。阳王已极,万物俱盛,故曰蕃秀。蕃音烦。

〔2〕【王冰】举夏至也。《脉要精微论》曰: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交也。然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杨上善】阴阳气和,故物英华而盛实也。【张介宾】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

〔3〕【杨上善】夏之三月,主小肠,心之腑,手太阳用事,阴虚阳盈。故养阳者,多起少卧也。晚卧以顺阴虚,蚤起以顺阳盈实也。

〔4〕【张介宾】起卧同于春时,不宜藏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惰也。

〔5〕【杨上善】日者为阳,故不可厌之。怒者为阴,故使志无怒之。

〔6〕【张介宾】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欲使志无怒,则华英成秀。华英,言神气也。

〔7〕【杨上善】使物华皆得秀长,使身开腠,气得通洩也。

〔8〕【王冰】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宜通。时令发阳,故所爱亦顺阳而在外也。【张介宾】夏气欲其疏泄,泄则肤腠宣通,故若所爱在外。

〔9〕【王冰】立夏之节,初五日蝼蝈鸣,次五日蚯蚓出,后五日赤箭生。新校正云:按《月令》作“王瓜生”。次小满气,初五日吴葵华。新校正云:按《月令》作“苦菜秀”。次五日靡草死,后五日小暑至。次仲夏芒种之节,初五日螳螂生,次五日始鸣,后五日反舌无声。次夏至气,初五日鹿角解,次五日蜩始鸣,后五日半夏生,木堇荣。次季夏小暑之节,初五日温风至,次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次大暑气,初五日腐草化为萤,次五日土润溽暑,后五日大雨时行。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夏气扬蕃秀之令,故养生者必敬顺天时也。新校正云:详木堇荣,今《月令》无。【杨上善】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之行者,应太阳之气,养生之道也。【张介宾】凡此应夏气者,正所以养长气也。长,上声。

〔10〕【张介宾】心属火,王于夏。夏失所养,故伤心,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疟。夏长既逆,承长气而秋收者少矣。痎音皆。

〔11〕【王冰】逆,谓反行冬令也。痎,痎瘦之疟也。心象火,王于夏,故行冬令则心气伤。秋金王而火废,故病发于秋而为痎疟也。然四时之气,秋收冬藏,逆夏伤心,故少气以奉于秋收之令也。冬水胜火,故重病于冬至之时也。【杨上善】蚤卧晚起,厌日生怒,伤英不秀,壅气在内,皆逆太阳气也。故夏为逆者,则伤乎心,秋为痎疟,奉秋收之道不足,得冬之气,成热中病重也。【张介宾】火病者畏水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1〕,天气以急,地气以明〔2〕,早卧早起,与鸡俱兴〔3〕,使志安宁,以缓秋刑①〔4〕,收敛神气,使秋气平〔5〕,无外其志,使肺气清②〔6〕,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7〕。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③〔8〕。

①刑:《太素》作“形”。

②清:《太素》作“精”。

③奉藏者少:《太素》作“则奉养者少”。

〔1〕【王冰】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杨上善】夏气盛长。至秋也,不盛不长,以结其实,故曰容平也。【张介宾】阴升阳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故曰容平。

〔2〕【王冰】天气以急,风声切也。地气以明,物色变也。【杨上善】天气急者,风清气凉也。地气明者,山川景净也。【张介宾】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

〔3〕【王冰】惧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宁,故早起。【杨上善】秋之三月,主肺藏,手太阴用事,阳消阴息。故养阴者与鸡俱卧,顺阴息也;与鸡俱起,顺阳消也。【张介宾】蚤卧以避初寒,蚤起以从新爽。

〔4〕【王冰】志气躁则不慎其动,不慎其动,则助秋刑急,顺杀伐生,故使志安宁缓秋刑也。【杨上善】春之缓者,缓于紧急,秋之缓者,缓于滋盛,故宁志以缓形。【张介宾】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

〔5〕【王冰】神荡则欲炽,欲炽则伤和气,和气既伤则秋气不平调也,故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也。【杨上善】夏日之时,神气洪散,故收敛顺秋之气,使之和平也。

〔6〕【王冰】亦顺秋气之收敛也。【张介宾】皆所以顺秋气,欲使肺金清静也。

〔7〕【王冰】立秋之节,初五日凉风至,次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次处暑气,初五日鹰乃祭鸟,次五日天地始肃,后五日禾乃登。次仲秋白露之节,初五日盲风至,鸿雁来,次五日玄鸟归,后五日群鸟养羞。次秋分气,初五日雷乃收声,次五日蛰虫坯户,景天华,后五日水始涸。次季秋寒露之节,初五日鸿雁来宾,次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菊有黄华。次霜降气,初五日豺乃祭兽,次五日草木黄落,后五日蛰虫咸俯。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秋气正收敛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新校正云:详“景天华”三字,今《月令》无。【杨上善】摄志存阴,使肺气之无杂,此应秋气,养阴之道也。【张介宾】凡此应秋气者,正所以养收气也。

〔8〕【王冰】逆,谓反行夏令也。肺象金,王于秋,故行夏令则气伤。冬水王而金废,故病发于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逆秋伤肺,故少气以奉于冬藏之令也。【杨上善】晚卧晚起,志不宁者,秋时以逆太阴气,秋即伤肺,至冬飧洩,奉冬养之道少也。【张介宾】肺属金,王于秋。秋失所养,故伤肺,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而为寒泄也。秋收既逆,承收气而冬藏者少矣。飧音孙。

冬三月,此谓①闭藏〔1〕,水冰地坼〔2〕,无扰乎阳②〔3〕,早卧晚起〔4〕,必待日光〔5〕,使志若伏若匿③〔6〕,若有私意,若已有得④〔7〕,去寒就温〔8〕,无⑤泄皮肤,使气亟夺⑥〔9〕,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10〕。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⑦〔11〕。

①此谓:此下《太素》有“气”字。

②无扰乎阳:《太素》作“毋扰乎阳”。

③若伏若匿:《太素》作“若伏匿”。

④有得:《太素》作“有德”。

⑤无:《太素》作“毋”。

⑥亟夺:《太素》作“不极”。

⑦奉生者少:《太素》作“则奉生少也”。

〔1〕【王冰】草木凋,蛰虫去,地户闭塞,阳气伏藏。【杨上善】阴气外闭,阳气内藏。【张介宾】阳气藏伏,闭塞成冬也。

〔2〕【杨上善】敕白反,分也。

〔3〕【王冰】阳气下沉,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烦劳。扰,谓烦也,劳也。【杨上善】言居阴分,故毋扰阳。【张介宾】坼,裂也。天地闭塞,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坼音策。

〔4〕【杨上善】冬之三月,主肾藏,足少阴用事,阳虚阴盈。故养阴者,多卧少起。蚤卧顺阳虚,晚起顺阴盈也。

〔5〕【王冰】避于寒也。【张介宾】所以避寒也。

〔6〕【杨上善】伏匿,静也。卧尽阴分,使志静也。

〔7〕【王冰】皆谓不欲妄出于外,触冒寒气也,故下文云。【张介宾】皆所以法冬令,欲其自重,无妄动也。

〔8〕【杨上善】言十一月,阴去阳来,故养阴者,凡有私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