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柳医案医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6:18:52

点击下载

作者:杨君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杨君柳医案医话

杨君柳医案医话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为杨君柳老中医50年临床经验集成之作,其内容分临证医案、医话随谈两部分,全面展示了其诊疗经验、医德医风、学术思想与创新,适用于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江西省泰和县政协主席詹学锋题词泰和县卫生局局长罗军中题词

作者简介

杨君柳, 男,1943年5月出生,江西泰和人,主治中医师,毕业于泰和卫校中医专业、江西中医学院函大,相当大学本科学历。师从中医世家杨芝葶名老中医,在名师熏陶下,涉足医坛,矢志岐黄。拜师于县名老中医彭定寰、杨惠猷先生,跟随学习。先后两次在江西中医学院脱产进修经典, 向全国名老中医姚奇蔚、李木森教授等多位名老中医学习,获益匪浅。

从医五十余载,经验颇丰,主编《泰和中草药》,主审《泰和中草药资源》,合著《杏林耕耘录》,主编《杨士奇传》等著作,在国家级和省、市级中医学术刊物发表“参附龙牡汤救治中风阳脱证”、“己椒苈黄丸加味治愈痰饮哮喘”、“清热攻下法在急症中的应用”、“麻黄汤治愈急性乳腺炎”、“当归芍药散的临床应用”、“滋阴法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老中医杨惠猷经验简介”、“老中医彭定寰学术经验简介”等30余篇论文。主持科研设计“泰和乌鸡补酒”中药保健处方,荣获国家金质奖。荣获江西省政府表彰,获得“江西省中医药先进工作者”、“江西省基层优秀中医”等称号。为中国中医药学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及市、县中医药学会会员。业绩被收入《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曾任泰和县中医院副院长、院长,泰和县卫生局局长,澄江镇人大代表,泰和县七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九届人大代表,县六届政协委员,县七届、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副主席。

序 一

《杨君柳医案医话》是君柳同志集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总结,该书有临证医案、医话随谈两部分,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学术思想,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指导价值的学术专著。

我与君柳同志结识近三十年,他为人谦虚,事业心强,除治学及临床外,还担任过泰和县中医院院长、县卫生局局长、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他长期从事临床,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勤奋进取,善于总结。 自幼随伯父杨芝葶老中医习医,先后读过卫校、函大,并在江西中医学院进修深造多次。 曾拜师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姚奇蔚、李木森教授等名家以及省、地、县、 乡等十多位知名老中医学习,博采众家之长, 医术大进。即使在他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仍然坚持临床诊病,深受民众信赖,诊务日趋繁忙,就诊者络绎不绝,名闻全县,是泰和县一代名老中医,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为后学之楷模。

在《杨君柳医案医话》出版之际,嘱为其作序,我欣然同意, 以期共勉。更希望君柳同志为弘扬中医不断进取,再塑新篇。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2012年9月12日

序 二

《杨君柳医案医话》集君柳同志50年临床实践之精华,该书从理、法、方、药、医论、医话、医德医风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这是他勤奋治学的结晶,也是他热爱祖国医学,为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结果, 当为后学之楷模。

我曾为君柳老中医之部下,亲眼目睹他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肯干,甘当老黄牛。杨老历任县中医院院长、卫生局局长、政协副主席,凡与他接触过的同志都知其医德高尚,服务细致,待人热忱,行政工作再繁忙也要挤出时间为病友诊治, 医术高超毋庸置疑,治愈的危重病人不胜枚举,尤其治疗疑难杂症临床经验丰富,深受民众信赖,不愧为我县一代名医。

余虽系医者出身,然非中医学子,不忍拒老领导多番力邀,诚惶诚恐试作简序, 以对《杨君柳医案医话》一书问世表示祝贺。中共泰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2012年10月12日

自 序

余自幼跟随出身中医世家的杨芝葶名老中医,受其熏陶,从学习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作为启蒙课开始步入医坛,并从此热爱中医学。1958年在联合诊所学徒, 同年考入泰和县卫生学校中医班学习三年,1961年毕业后分配在县医院工作。期间拜师于县名老中医彭定寰、杨惠猷先生,跟随他们学习,矢志岐黄,刻苦攻读,发奋为医。1961年至1963年就读于江西中医学院函授大学,1979年、1984年至1985年先后两次在江西中医学院脱产学习一年半,特别得到了江西中医学院著名教授、名医姚奇蔚的指点,学习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还跟随李木森教授学习诊治乙肝的经验。经名医指点, 医术大进,获益匪浅。回家乡泰和县行医,诊务日趋繁忙,来诊者络绎不绝,名噪全县,深受民众信任。

在运用中医药为百姓解决疾病痛苦的同时,党和政府给予了我很多荣誉,也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我曾担任过县医院中医科负责人,县中医院副院长、院长,县卫生局局长,县六届政协委员,县七届、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副主席,县七届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九届人大代表,澄江镇人大代表,吉安地区表彰文卫先进工作者、科普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省卫生厅表彰先进工作者,省政府表彰全省中医先进工作者,全省基层优秀中医等称号。

余从医50年,尊崇经典,融汇古今,长期坚持临床实践, 门诊、病房工作从未间断, 即使在担任县级领导、卫生局长期间也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定期出门诊。1987年晋升主治中医师,担任过江西中医学院泰和函授辅导站教师、吉安启轩中医学校教师,培养乡村医生、学徒、 函授中专班数百人。带教过多位大中专实习学生、进修生。在繁忙的行政和临床工作之余,我还主编了《泰和县中草药》一书,主审了《泰和县中草药资源》一书, 与江西中医学院黄存垣教授合著《杏林耕耘录》一书,主编《杨士奇传》一书。先后在国内有关中医杂志和内部刊物等书中发表论文、临床经验报道30余篇;为泰和乌鸡酒厂科研设计了“泰和乌鸡补酒”配方,被评为国家金质奖礼品酒。

余在学术上重视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充分认识到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重要性,重视治未病思想。并推崇中西医结合,主张以“中”为主,“西”为中用,强调“有是证,用是药”,师古而不泥古。在临床上强调问诊的第一重要性,擅长内、妇、儿科,对肝病、 胃病、结石病、 中风、肺心病、痹证、痛证、小儿麻痹症、男女不育不孕症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善用活血化瘀法;注重古方新用,如当归芍药散、小柴胡汤、六君子汤、千金苇茎汤、活络效灵丹等临床活用,且在用大黄方面经验丰富。

本书主要选自余五十年临床摘录笔记的部分医案,另外还有记录我几十年从医心得的医论医话,所有内容均为余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该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程兆盛局长,泰和县政协詹学锋主席, 中共泰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邓复玲部长,泰和县卫生局罗军中局长的支持、关心和帮助。 同时还要感谢县政协副主席、县人民医院院长肖晓洪主任医师, 中医科主任、全省基层优秀中医邓志刚主治中医师,王成钢主治中医师,县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县中医院院长曾桃云主任医师,全省基层优秀中医郑克勤副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培养对象、县政协常委、县皮肤病防治所所长兰承祥主任中医师,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肖士喜副主任医师等同志, 以及子女杨建新主治医师、杨艳群医师,他们协助我归纳整理所有内容,并全程给予了关心、支持和帮助。

本书的出版如能对学习中医者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参考或启发,则幸甚矣!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不完善之处难免,诚恳地希望读者热心指正。2012年11月上篇 临证医案一、内科病1.银翘散加味治重感冒(风温证)

黄某,男,69岁,教师,1977年4月23日就诊。患者昨日起发热,体温39.3 ℃,不恶寒,咳嗽胸闷,咽喉疼痛, 口渴喜冷饮,纳呆,小便赤黄,大便结,脉浮数,舌质偏红苔白。证属感受风热外邪,肺气失宣。治宜疏风清热、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处方:金银花30g、连翘10g、竹叶10g、荆芥10g、牛蒡子12g、薄荷叶3g、生甘草3g、桔梗10g、芦根15g、黄芩10g、天花粉12g、杏仁10g、板蓝根3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痊愈。

按语:本例为外感风热病邪,邪袭肺卫之证。因邪犯于表,卫气被郁,肺气失宣,故见发热不恶寒(或稍恶风寒),咳嗽胸闷;温热之邪熏蒸清道,灼伤津液,故咽喉疼痛, 口渴饮冷,小便赤黄,大便干结。风温初起,病邪在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杨师用银翘散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配伍黄芩、天花粉、杏仁、板蓝根,以增强清热解毒、生津止咳之功效。(郑克勤、杨建新)2.麻黄汤台感冒

范某, 男,35岁,工人,1979年11月21日就诊。

患者素有咳喘病。昨因在外作业感受寒邪,身感恶寒,头项强痛,腰痛,周身疼痛,咳嗽,痰白,胸闷气短,无汗,脉浮紧,舌质淡苔白。证属外感风寒束肺,肺气失宣。治宜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处方:麻黄9g、桂枝9g、杏仁10g、炙甘草3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杨君柳在1987年泰和县人大会议主席台上

效果:服上方2剂,感冒痊愈,唯老病未除,尚有少许咳喘。

按语:患者素有咳喘病,冬令感受寒邪,伤于太阳经脉则项强头痛、腰痛,周身疼痛,恶寒无汗;寒邪袭肺,肺气失宣,则胸闷气逼,咳嗽痰白;脉浮紧、苔白均为外寒在表之象。麻黄汤中麻黄辛温,有发汗散寒之功,为君药;桂枝辛温,能引营分的寒邪透出肌表随汗而解;杏仁苦温,能降气平喘和润肺解表;炙甘草甘温,可益气和中。诸药合用可发汗解表、宣肺止咳。此为《伤寒论》中用于太阳病伤寒表实证的首选方。可见经方用之得当,其效如神。(杨君柳,杨艳群)3.再造散治感冒

吴某,男,24岁, 已婚,农民,1979年11月23日就诊。

患者素体阳虚,脸色㿠白无华, 眼睑轻度浮肿。昨起头昏恶寒,鼻塞流涕,打喷嚏, 口苦, 口渴不欲饮,饮食尚可,小便清长,夜间尿多,脉浮无力,舌体胖大色淡白,边有齿印,苔薄白。证属阳虚外感。治宜温阳解表。处方:党参12g、黄芪15g、甘草3g、桂枝9g、制附片9g、羌活9g、防风10g、川芎 9g、 白芍10g、细辛3g、大枣3枚、煨生姜3片。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2剂,诸症已除,痊愈。

按语:患者素体阳虚,冬令感受寒邪,外邪袭表则头昏恶寒,鼻塞流涕,打喷嚏, 口苦, 口渴不欲饮;夜寐尿多乃素有肾阳虚之缘故;脉浮无力、舌体胖大、色淡边有齿印、苔薄白均为阳虚外感之象。再造散方中党参、黄芪、附片、甘草补益阳气,配合桂枝、羌活、川芎、防风、细辛发散在表的寒邪,再加姜、枣调和营卫,用白芍收敛阴气,以免发汗太过,所以既解表寒,又不致损耗阳气,击中病机,故二剂痊愈。(杨君柳,杨艳群)4.人参败毒散加减治重感冒

刘某, 男,29岁, 司机,1977年5月14日就诊。

患者昨晚开始恶寒发热,体温39.2℃(口温),周身疼痛,头重,头痛,腰痛不能起床, 口苦口干,稍咳咽痛, 胃微痛,不欲饮食,小便黄,大便一般,脉浮缓,舌质淡红,苔白滑腻。证属风寒夹湿。治宜解表散寒祛湿。处方:党参10g、茯苓10g、甘草3g、枳壳10g、桔梗10g、柴胡10g、前胡10g、羌活10g、独活10g、川芎 10g、秦艽10g、防风10g、薄荷3g、生姜3片。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2剂后,全身出汗,诸症减轻,能进饮食。嘱其将原方再服2剂,痊愈。

按语:本案为外感风寒夹湿,邪犯肌表,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清阳不展,寒邪郁遏,络脉失和则头痛、腰痛、周身疼痛等。所以治宜辛温解表、散寒祛湿,拟用人参败毒散加秦艽、防风以增强疏风祛寒湿之功。方证相合,故奏良效。(郑克勤,杨建新)5.柴胡桂枝汤治感冒

肖某,男,34岁,职工,1984年12月6日就诊。

患者一周来头晕头痛,畏寒,微热怕风,全身不舒,咳嗽,饮食无味, 口苦, 四肢无力,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弦。服中西药治疗无效,特请杨老诊治。证属邪居少阳之半表半里,兼有卫阳不固。治宜和解少阳、益气固卫。处方:正党参10g、北柴胡10g、枯条芩 9g、法半夏9g、嫩桂枝9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痊愈。嘱其将原方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伤寒论》151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为感冒轻证,太阳少阳同病,病入少阳,邪在太少两经,寒邪入经络,故取散表和里、营卫疏通之法。(兰承祥、杨艳群)6.止咳散加减治支气管炎(咳嗽)

刘某,男,76岁,干部,2006年11月11日就诊。

咳嗽20余天,胸闷气短,痰白而稀,饮食减少,大小便尚可,脉浮滑弦,舌质淡红,苔白。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效果,特请杨老诊治。证属风寒侵肺,肺气失宣。治宜疏风祛寒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处方:炙紫菀 15g、 白前10g、 白桔梗10g、川百部20g、生甘草4g、苦杏仁9g、广陈皮10g、法半夏10g、 白茯苓15g、炙麻黄8g、射干15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后诸症大减。嘱其将原方再服3剂,痊愈。

按语:老年人咳嗽多伴体虚之证候,但外感风寒邪气袭肺,肺失宣肃而咳,宜急则治其标。此案为止咳散合二陈汤加炙麻黄、射干以散风寒、化痰湿、利肺气。方能对证即为良方,药能中病是谓好药。思路明,辨证准,虽平法无奇之方药,亦能立竿见影,可见临床不求新奇,但求识证耳。(兰承祥、杨艳群)7.越婢汤加味治支气管炎并感染(咳嗽)

肖某,男,68岁,职工,1985年3月2日就诊。

患者起病3天,表情痛苦,呻吟不安,恶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喉痛、 口渴,心烦,睡眠不安,纳差,大小便尚可,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数。测体温39℃。证属风寒束肺,化热入里,肺气失宣。治宜解表清里、宣肺止咳。处方:麻黄9g、生石膏3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射干12g、陈皮9g、炙紫菀 12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寒热已除,诸症减轻,精神恢复,饮食能进。嘱其将原方再服3剂,痊愈。

按语:越婢汤出自《金匮要略》,近代多用治急性肾炎水肿病兼表证。肾为水之下源,肺为水之上源,风寒袭表,肺先受邪,化热入里,可致肺脏失调。越婢汤外散风寒,内清肺热,表里同治,可宣肺止咳。“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指咳喘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有关,但病位在肺,仍以肺气失宣、气道不通畅为主。(兰承祥,杨艳群)8.血府逐瘀汤加味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陈某,男,28岁,农民,1982年6月9日就诊。

患者自今年春节以来出现咳嗽,干咳,痰少,夜间较甚,难以安睡,胸闷胸痛气短,头晕,咽喉不舒,饮食、大小便正常,脉弦紧,舌质偏红,舌边多见如芝麻大瘀点。经胸部拍片检查,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证属久咳气滞血瘀,肺气郁滞。治宜行气活血、宣肺止咳。处方:当归10g、赤芍15g、北柴胡10g、生地15g、川芎 9g、桃仁9g、红花10g、枳壳10g、川牛膝10g、桔梗9g、陈皮9g、郁金12g、炙紫菀15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6剂,诸症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6剂,诸症已除。

按语:此案久咳不愈,夜间咳甚,胸闷胸痛气短,舌边有瘀点,实为痰瘀阻滞胸中,肺气宣降不畅所致。故杨师用血府逐瘀汤加陈皮、郁金、炙紫菀治之,意在活血行气、宣肺开胸,血行则气畅,气顺则肺脏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恢复正常,久咳之症则愈也。(兰承祥、杨艳群)9.清燥救肺汤治支气管扩张(咳血)

王某,男,26岁,农民,1978年10月9日就诊。

患者10多天前开始出现咳嗽咳血,胸闷胸痛,咽干喉燥,头昏头痛,失眠心烦,脉细数,舌质红,苔薄黄。证属燥热犯肺,肺络受损, 阴伤津亏。治宜清燥救肺、养阴止血。处方:北沙参20g、生甘草3g、枇杷叶10g、生石膏30g(先煎)、东阿胶12克(另化)、苦杏仁10g、麦门冬15g、火麻仁12g、冬桑叶12g、 白百合30g、鲜藕节30g、炒山栀子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咳血已止,余症亦轻。嘱其将原方再服3剂,病愈。后改沙参麦冬饮加味调理。

按语:此案属秋月感受燥热之邪,燥邪侵犯肺金,损伤肺阴,灼伤肺络,故出现咳嗽、咯血、咽干喉燥之症。杨师选用甘凉清润之清燥救肺汤化裁治之,意在养阴清肺、生津润燥,肺金得润,燥邪则除,咳嗽咯血等症便愈,故疗效颇佳。(郑克勤、杨建新)10.补土生金法治久咳肺结核(痨嗽)

曾某,男,52岁,干部,1979年12月8日就诊。

患者肺结核病史已有多年,形体消瘦,面色㿠白无华。近2个月来咳嗽痰少,胸闷气短,头晕神疲,食欲不振, 四肢无力,睡眠不安,大便量少,小便正常,脉沉细弱,舌质淡胖,苔少。经住院治疗20余天未见效果, 出院后门诊服中药治疗。证属脾肺两虚,土不生金。治宜滋养脾肺、补土生金。处方:正西党15g、云茯苓12g、漂白术10g、 白扁豆10g、西砂仁4g、正淮山30g、生甘草3g、莲子肉12g、生米仁15g、 白桔梗10g、北沙参15g、干百合15g。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5剂,症状减轻。依原方化裁服至10余剂,诸症消失。

按语:患者久咳未愈且食欲不振,头昏神疲肢软,乃脾土虚弱,精气不能上输于肺,肺气虚弱,故咳嗽气短、胸闷;清气不升则脑髓空虚,故头晕肢软神疲;脉沉细弱、舌质淡胖均为脾肺气虚,气血生化无源之象。故不直接用止咳化痰药,而用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肺,补土生金,则饮食正常,生化有源,诸症能愈;加北沙参、百合滋养肺脾,直达病所,故获显效。(杨君柳、杨艳群)11.养阴清肺汤加味治咽炎(声嘶)

肖某,女,50岁,县保健站职工,1979年10月10日就诊。

患者一周来声音嘶哑,咳嗽无痰,咽喉干燥,头晕,饮食尚可,大便偏结,脉细数,舌质红,舌体瘦小,无苔。检查咽喉部滤泡增多,充血(++ )。证属燥邪伤肺, 阴虚津亏。治宜养阴清肺、润燥生津。处方:玄参12g、甘草4g、桔梗10g、 白芍12g、麦冬12g、生地15g、丹皮8g、川贝母9g、薄荷3g、青果10g、北沙参15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诸症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3剂,痊愈。杨君柳1987年6月6日赴泰和县老云盘乡医疗服务

按语:患者发病于秋燥之际,感受燥热外邪,肺阴受损,阴虚津亏,故咳嗽无痰,喉燥声嘶,便结,脉细数,舌质红、瘦小无苔。治宜滋养肺阴、润燥生津利咽。方中生地养肾阴,麦冬养肺阴,玄参养阴增液生津,丹皮凉血消肿,川贝母润肺止咳、清热化痰,薄荷辛凉疏解、散邪利咽,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加入北沙参、青果增强养阴润肺、生津利咽之功效,故能获效。(杨君柳,杨艳群)12.七味都气丸加味治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咳喘)

曾某,男,58岁,农民,1981年10月10日就诊。

患者去年农历9月起咳嗽,痰量不多,色白,胸闷稍痛,气喘,动则加剧,伴有头晕、腰酸,入夜咽干,睡眠不安,饮食尚可,小便短黄,大便正常,舌质偏红,苔少,脉细缓滑,重按无力。证属肺肾阴虚,肾不纳气。治宜补益肺肾、纳气平喘。处方七味都气丸加味:大熟地20g、正淮山12g、白茯苓10g、牡丹皮8g、炒泽泻8g、酸枣皮10g、陈皮10g、北五味10g、川杜仲15g、补骨脂10g、南沙参20g、沉香6g、胡桃肉15g。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5剂,咳嗽大减,余症亦轻。嘱其将原方再服5剂,痊愈。又嘱其将原方再服20余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此为肺肾同病,咳喘并作,此病发作已年余,久病多虚,故动则气喘,喘重于咳;出现腰酸、夜暮咽干、脉细缓,为肾阴不足,肾不纳气,治当补肾为要。以七味都气丸温补肾气、纳气平喘,加杜仲、补骨脂、胡桃肉补肾,南沙参益肺气,加沉香一味以纳肾气,辛温取反佐之意。补肾气以助先天之本,以补益止咳喘,也为塞因塞用方法之一。应注意临床治愈后须防复发。(兰承祥,杨艳群)13.参芪四物汤加减治白细胞减少症(虚劳)

梁某,女,36岁,职工,1985年8月10日就诊。

因患卵巢癌, 术后化疗5次后出现白细胞1.5×109/L,红细胞2.6×1012/L,经输血2次及用西药(针剂、片剂)后,除红细胞略有增多外, 白细胞仍未升高。现症见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振,饮食欠佳,面色无华, 口偏干燥,舌质淡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亏,元气不足。治宜气血两补,增强元气。处方: 当归身10g、大生地18g、杭白芍12g、制黄精15g、鸡血藤30g、西党参30g、生黄芪 20g、正淮山30g、广陈皮7g、炙甘草4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后出现轻度感冒,用小柴胡汤加黄精、鸡血藤,服2剂后感冒好转。又续服前方30余剂后,化验白细胞4.25×109/L,红细胞3.09×1012/L。以此方化裁再服30余剂,以巩固其效,并嘱其加强营养,调理饮食。

按语:癌症术后化疗或放疗可出现并发症及毒副反应,西药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体内红细胞、白细胞。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长补短,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和使用的综合疗法。中医要求辨证施治,根据病人体质、证候施治。本病例属正气受损,气血两亏,故予益气健脾、养阴生血治法,平扶正气,调养为治。正气来复,血气转旺,则重现生机。(兰承祥、杨艳群)14. 小柴胡汤加味治乙肝(虚劳)

刘某, 男,34岁, 民办教师,1996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起病2个多月,头晕,精神不振, 四肢无力,上腹部微痛稍胀,有时嗳气,饮食少思, 口苦,大便每日3~4次,偏稀,小便黄。在当地治疗效不显。检查肝功能:AST 120U/L、 ALT 210U/L、 TBIL 12 µ mo1/L、 DBIL 10 µmol/L, 余正常,乙肝两对半大三阳。B超:胆囊壁稍毛糙,肝、脾、胰正常。特请吾诊治。察其面色萎黄,形瘦,精神抑郁,巩膜淡黄,上腹胃脘部轻度压痛,腹软,诊其脉细弦,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此属正虚邪恋,肝胆湿热,脾胃失调所致。治宜调和肝脾、清利湿热。宜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西党参15g、北柴胡12g、条子芩 12g、制半夏12g、生甘草4g、炒白术15g、南山楂30g、云茯苓20g、西茵陈20g、广木香10g、川黄连10g、车前子20g、 田基黄15g、生姜3片、大枣3枚。

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以上方为基本方不变,有时加炒枳实20g、郁金15g、玄胡12g、炒米仁20g,化裁1~2味。服药3个多月,诸症消失,化验肝功能正常,乙肝两对半大三阳均转阴。后随访两年多,检查肝功能正常,乙肝六项均阴性。以后隔1~2年检查一次。2011年6月16日又检查肝功能正常,乙肝六项均阴性。

按语:患者按西医学检查诊断应为“乙肝”,从中医学考虑属“黄疸”、“胃脘痛”、“泄泻”范畴。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吾认为此病为正气虚弱,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脾、胃,导致少阳枢机不利,脏腑功能失其司,以致肝胆不能疏泄其毒邪,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湿热之邪不能从小便排出,故见上述诸症。用小柴胡法加清肝利湿退黄、健脾理气和胃之品,其意即扶正祛邪,通调三焦,和解肝、胆、脾、胃,使其脏腑各司其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能愈矣。

此例通过多年观察,检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两对半阴性,至于病毒是否完全清除,值得商讨。吾曾治疗多例乙肝,检查两对半均已转阴,但没有此例多年的疗效观察。因此吾认为小柴胡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作用。望广大中医师可运用小柴胡法加味治疗乙肝,进一步探讨研究,长期观察疗效。(杨君柳,杨艳群)15.自拟防肝汤治急性乙型肝炎(黄疸)

罗某,男,30岁,医生,1984年4月3日就诊。

患者乙型肝炎急性发作,起病月余,经住院治疗月余, 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检查两对半小三阳,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40单位,GPT150单位,其余肝功能指标正常,特邀杨老诊治。症见巩膜及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如橘子色,头晕, 四肢无力,肝区微痛,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小便深黄,大便偏结,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缓。建议停服西药,注意休息,少看书,保持心情舒畅。证属脾失健运,肝胆湿热。治宜清利湿热解毒,疏肝健脾。处方:西茵陈30g、 山栀子12g、北柴胡10g、枯条芩10g、贯众12g、丹皮9g、生首乌15g、生薏 苡仁15g、晚蚕砂12g、夏枯草15g、板蓝根20g、生甘草4g、田基黄50g、 白茯苓15g、川郁金10g。

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10剂,诸症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10剂,诸症消失。检查肝功能正常,小三阳仍有,以后改用六君子汤加味调理。

按语:黄疸之病首分阴阳。本例为阳黄,病因为湿热之邪犯肝脾二脏,方用茵陈蒿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方中多用清热解毒、化湿退黄之品,去半夏之辛热,大黄之寒凉,用首乌补肝血,丹皮凉肝血。西医肝功能检查可作中医治疗参考。 自拟防肝汤乃祛邪之剂,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以免苦寒败胃。故病至后期以六君子汤加味调理收功。(兰承祥、杨艳群)16.茵陈四苓散加味治急性乙型肝炎(黄疸)

郑某, 男,28岁, 工人,1984年4月7日就诊。

患者在县医院住院月余,巩膜淡黄,面黄,精神不振, 四肢困倦无力,胁下疼痛,纳呆,小便黄,大便偏结,脉弦缓,舌质淡红,苔白黄腻。检查:乙肝两对半大三阳;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27单位,GPT150单位。服西药效果欠佳,特邀吾诊治。建议西药暂停,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证属肝胆湿热,脾失健运,湿邪偏重。治宜清肝利胆、健脾祛湿。处方:西茵陈15g、猪苓10g、 白茯苓10g、泽泻12g、漂白术10g、川厚朴10g、郁金12g、田基黄30g、板蓝根15g、 山栀子10g、广陈皮9g。

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上方连服15剂,诸症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以后将此方化裁,以巩固其效。

按语:患者住院治疗月余未见效果,吾认为其属肝胆湿热,脾失健运,湿邪内困,故有巩膜黄染、面黄、尿黄,以及胁痛,纳呆,困倦,舌苔黄腻。用茵陈四苓散清利肝胆湿热、健脾和胃,使湿热病邪从小便而出;加入厚朴、郁金、田基黄、栀子等药,以增强利湿清热退黄之功效。故服15剂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杨君柳,杨艳群)17.一贯煎加减治慢性乙肝(胁痛)

肖某, 男,29岁, 农民,2004年8月6日就诊。

患者起病年余,精神抑郁,表情痛苦,头晕,右胁肋疼痛,有灼热麻辣感,腹稍胀,手心灼热,夜寐不宁,咽干口燥,饮食欠佳,大便结滞,两日一次,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检查:乙肝两对半大三阳,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0单位,谷草转氨酶68单位,总胆红素32单位,直接胆红素25单位,间接胆红素18单位。证属肝郁气滞,气阴两伤,兼有湿热脾虚。治宜养肝阴,活血止痛,健运脾胃,清利湿热。处方:北沙参20g、大麦冬15g、北枸杞15g、川楝子15g、醋玄胡10g、炒鸡内金10g、 白茯苓15g、生薏苡仁15g、川郁金15g、紫丹参15g、虎杖20g、杜仲15g、板蓝根15g、西茵陈20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7剂,诸症略有减轻。以此方略有化裁服至50余剂,症状消失。检查肝功能正常,但大三阳仍存在。

按语:肝脏自我修复功能极强,中医药在治疗肝病中的确切作用还没有得到证实。但通过辨证论治帮助病人改善症状,恢复体质,甚至恢复肝功能,经临床验证是有一定作用的。本案用一贯煎加减,通过益气养阴、清热化湿、健脾疏肝,服药50余剂,守方治疗见效,也不失为一种治疗方法。(兰承祥、杨艳群)18.当归芍药散加味治慢性肝炎(胁痛)

刘某, 男,46岁, 农民,1980年6月30日就诊。

患者有肝炎病一年余,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少华。近一个多月来右胁下时时隐痛不舒,头昏目眩,饮食不佳,胸闷,睡眠不安,小便淡黄,大便偏稀, 日2~3次,脉细弦缓,舌质暗红,苔薄微腻。检查:肝功能GPT150单位,GOT120单位。证属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活血。处方: 当归10g、炒白术12g、茯苓10g、 白芍20g、川芎 10g、泽泻10g、丹参15g、郁金12g、山楂15g、佛手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症状稍有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5剂,诸症渐减,又嘱其将原方再服6剂,诸症大减,精神转佳。后以此方稍有化裁服至20余剂,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两次均正常。

按语:胁痛多从肝论治,乃因肝之脉布两胁。本例为久病,精神抑郁,以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木乘克脾土,以致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故胁痛纳差、胸闷、睡眠不安;清气不能上输于清窍,则头昏目眩;脉细弦缓、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均为血瘀湿阻之象。用当归芍药散调和肝脾、疏畅气血、培土除湿,加丹参、郁金以增强疏肝解郁、活血祛瘀之功,佐山楂、佛手有理气止痛、消食导滞之力。方证合拍,故能获效。(杨君柳、杨艳群)19.桃红四物汤加味治肋间神经痛(胁痛)

刘某,男,62岁,1977年7月28日就诊。

患者起病一周多,左胸胁疼痛,呼吸引痛,胸闷稍气短,咳嗽痰少,饮食、二便正常, 以往有外伤史,脉弦滑,舌质红,舌边有瘀点。证属血瘀气滞、肺气失宣。治宜活血行气、宣肺止咳。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川芎 10g、赤芍10g、生地12g、 当归10g、丹参15g、广木香10g、广陈皮10g、苦杏仁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症状仍存,未见好转。嘱其将原方再服3剂,痊愈。

按语:患者有外伤史,今左侧胸胁疼痛,伴胸闷、咳嗽,舌边有瘀点,可见证属血瘀气滞、肺气失宣。杨师施予活血行气、宣肺止咳法,运用桃红四物汤加丹参活血化瘀止痛,辅以木香、陈皮行气止痛,佐以杏仁宣肺止咳。观组方配伍,虽为痛证,只用活血理气药,无一止痛之品而达良效,实宗“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之理也。(郑克勤、杨建新)20. 橘皮竹茹汤加减治胃下垂(胃脘痛)

熊某, 男,54岁, 干部,1983年12月3日就诊。

患者一个多月来胃脘疼痛、腹胀, 自觉心下有一股气上冲,反酸,打饱嗝,常有口干,饮食少思,头晕,大小便一般,脉细弦稍数,舌质偏红,苔薄淡黄。钡餐透视提示:①胃下垂;②胃小弯浅表溃疡待排除。证属胃虚有热,虚热上攻,肝肺气逆。治宜和胃清肝、清润肺郁、降逆制酸。处方:橘皮10g、姜竹茹10g、炙甘草5g、党参12g、法半夏9g、赤茯苓10g、枇杷叶10g、柿蒂10g、麦冬10g、 煅瓦楞子12g、川朴12g。

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9剂,诸症减轻。后仍以此方略有化裁服至20余剂,痊愈,并复查钡餐透视正常。

按语:患者胃痛、呃逆、反酸、 口干等症月余,脉细弦数,舌红苔薄黄,钡餐检查胃下垂、胃小弯溃疡,杨老认为本案属胃阴亏虚,虚热上攻于肺,以致肝肺气逆之故。用橘皮竹茹汤养阴清热、降逆制酸、润燥生津,加入柿蒂、瓦楞子、厚朴以增强降逆制酸之功效。故此方化裁服至20余剂而愈,复查钡餐透视正常。(杨建新、杨艳群)21.丹参饮合百合汤治慢性胃炎(胃脘痛)

孙某, 女,44岁, 农民,1978年10月8日就诊。

患者因精神抑郁, 胃痛月余,痛时牵引胸胁背部亦痛,时吐清水,嗳气打呃,饮食少纳,睡眠不安,大便不调,小便正常,脉细缓弦,舌质暗红,苔薄黄。证属肝郁犯胃,脾胃不和。治宜疏肝解郁、活血理气、调和脾胃。处方:丹参30g、檀香9g、砂仁9g、百合30g、 台乌药10g、炒枳实9g、川厚朴9g。

4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4剂,诸症减轻。复诊将原方加郁金15g、柴胡10g、玄胡10g,服至12剂痊愈。

按语: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本例因精神抑郁,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气滞血瘀, 胃失和降,故以胃痛牵引胸胁背部亦痛、嗳气、呃逆、纳少为主症;时吐清水为中焦有寒;脉细缓弦、舌质暗红、苔薄黄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方中重用丹参活血祛瘀,檀香理气止痛,砂仁温胃行气,百合益气调中,乌药舒胸腹上逆之气,枳实、厚朴疏肝健脾、降逆和胃、消胀理气。服四剂诸症减轻后,将此方加入郁金、柴胡、玄胡,增强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至十二剂能获痊愈。(杨君柳、杨艳群)22.手拈散加减治胃溃疡(胃脘痛)

曾某, 男,60岁, 农民,2008年7月29日初诊。

患者近一个余月来胃脘疼痛,痛时如刀割样,伴有腹胀、嗳气、呃逆、泛吐酸水、肠鸣、头晕、神疲、纳少,二便可,脉缓弦,舌质暗红,苔薄白。有胃病史10余年,近期做胃镜检查诊断为:①胃溃疡;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脾失健运,瘀血阻滞。治宜健脾降逆、活血止痛、调和肝胃。 以手拈散加减,处方:煨草果15g(打)、玄胡10g、炒五灵脂15g、制没药10g、乌贼骨15g、浙贝母12g、炒白术15g、炒炽实18g、鸡内金15g、灵芝菇15g。

4剂,每日1剂,水煎服。

8月2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胃脘疼痛减轻,嗳气、呃逆好转,仍有泛酸、头昏、纳差,二便有解,脉缓弦,舌质暗红,苔薄白。治法同前,原方加煅瓦楞子15g、神曲15g。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8月8日三诊:服上方5剂后胃脘疼痛好转,偶尔微痛,余症亦较好,饮食渐增,二便有解,脉缓稍弦,舌质暗红,苔薄白。嘱其将原方再服5剂,注意饮食调理。后随访身体正常。

按语:患者向有胃病,久病伤络,瘀血凝滞,故痛时如刀割样;肝木克土,胃气上逆则嗳气、呃逆、泛酸;脾失健运,即腹胀、饮食少思;精微之气不能上输清窍,则头晕、神疲;舌质暗红乃血瘀之征象。故用手拈散治疗,炒五灵脂、玄胡、没药活血止痛,炒白术、枳实、内金、神曲、灵芝菇健脾消胀、理气和胃养肝,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抑肝制酸且治溃疡。诸药合用可调和肝脾,活血止痛,理气降逆,健脾和胃。(杨君柳、杨艳群)23.麦门冬汤加味治胃溃疡(胃脘痛)

赖某, 女,40岁, 农民,2007年4月27日就诊。

近两个多月来胃脘疼痛,伴有灼热感,饱胀,呃逆,咽喉干燥不适,饮食欠佳,大便结滞,2~3日一次,小便黄,舌质偏红,无苔,脉细弦稍数。胃镜检查: 胃溃疡。证属胃阴不足,木克脾土,肝热脾弱。治宜滋养胃阴、清肝健脾。处方:太子参15g、大麦冬15g、正淮山15g、生甘草6g、法半夏6g、粳米一撮、川黄连10g、鸡内金15g、漂白术15g、北山楂20g、建神曲15g、醋玄胡10g、大枣3枚。

4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4日二诊:服上方4剂,诸症减轻,舌脉同上。将原方去神曲、山楂,加炒枳实15g、佛手15g、火麻仁20g(打),服4剂,每日1剂。

5月8日三诊:诸症已除。嘱其将原方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胃为水谷之海,传化物而不藏,喜湿恶燥。胃以降为顺,脾以升为和。饮食不洁或不节,日久伤胃,可导致胃阴不足,阴虚生内热。本例兼有气虚肝郁、脾气损伤之象。治当以麦门冬汤为主方,加健脾化食之鸡内金、漂白术、神曲、山楂,佐黄连以清热,醋玄胡以行气止痛。二诊加用火麻仁而不以大黄泻实火,有增液行舟之妙。方证合拍,故四剂见效,十二剂痊愈。(兰承祥、杨艳群)24.左金丸加味治慢性胃炎(胃脘痛)

胡某, 男,32岁,农民,1976年10月18日就诊。

患者一个多月来脘胁疼痛,心下有烧灼感,饮食欠佳, 口苦、反酸、嗳气,大小便尚可,脉弦缓稍数,舌质淡偏红,苔薄黄。证属肝火郁阻,横逆犯胃, 胃气不和。治宜清肝泻火、理气和胃。处方: 川黄连9g、吴茱萸 3g、条子芩9g、杭白芍10g、广郁金10g、木蝴蝶10g、甘草3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诸症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4剂,痊愈。随访年余,身体正常。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见患者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故脘胁疼痛月余,嗳气;郁久则化热生火,故见胃脘灼热痛、 口苦、反酸等。杨师治以清肝泻火、理气和胃法,用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和胃,配伍黄芩增强清热泻火之功;郁金能行气解郁、疏理肝胆,并能活血止痛;白芍药、甘草能养血敛阴,柔肝缓急而止痛;尤其方中加入木蝴蝶,为苦寒质轻之品,能疏肝理气和胃,疏而不伤阴,实为肝气犯胃之要药。(郑克勤,杨建新)25.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

吴某, 女,31岁, 职工,2001年8月7日就诊。

今年患肠伤寒后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少华,背部及腹部出现怕冷,入夜时要另加衣被,头晕, 四肢无力, 胃脘疼痛,恶心,纳差,肠鸣,大便溏稀量少, 日2~3次,小便正常,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慢性结肠炎;③神经官能症。多次化验血常规,红细胞(3.5~3.7)×1012/L。 中西医治疗无效,特请杨老诊治。证属脾胃阳虚,气虚血弱。治宜补气温阳、调理脾胃。处方:北黄芪 20g、炒白术15g、广陈皮12g、川升麻10g、北柴胡12g、冬党参15g、炙甘草6g、 当归身10g、北防风12g、明附片5g、川干姜5g、大枣3枚。

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治疗以上方为主,有时调整一两味药,但仍坚持守方治疗,病情逐渐减轻。服药90剂,痊愈。并化验多次血常规:红细胞(3.9~4.1)×1012/L,白细胞(6.6~6.8)×109/L。随访半年余,身体正常。

按语:“胃痛无正方”,乃指胃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病情有轻重、病位有深浅、病势有缓急、体质有特异、正气有强弱之不同。患者病久后体弱,脾胃生化之源匮乏,气血不足,卫阳、胃阳受损,治当以扶正为主。本案例以偏气虚为主,兼有阳虚,与小建中汤主治阴阳两虚胃痛之以阳虚为主有别。故以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提举中气,固护卫气。加明附片以振奋阳气,阳主动、主温、主升,补火生土,以助脾阳运化之职,但不宜重用,免伤阴精血气。如此则脾胃健,正气复,诸症痊愈。(兰承祥,杨艳群)26.四逆散加味治慢性胃炎(胃脘痛)

刘某, 男,48岁, 农民,1978年5月11日就诊。

患者半个多月来胃脘疼痛,牵引两胁肋亦痛,嗳气,打呃,呕吐清水,饮食少思,大小便尚可,脉细缓弦,舌质淡红,苔白微腻。 以前有经常胃痛史。证属肝胃不和,脾失健运。治宜调和肝胃,健脾燥湿。处方:北柴胡10g、杭白芍10g、炒枳实10g、炙甘草5g、党参10g、炒白术10g、广陈皮6g、 白蔻仁9g(打)、藿香叶10g。

4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4剂, 胃痛已止,余症亦轻。嘱其将原方加神曲10g、炒山楂30g,再服5剂,病已痊愈。

按语:患者脘胁疼痛,嗳气,呃逆,呕吐清水,脉细缓弦,舌淡苔白微腻,乃肝脾不和, 胃气上逆,用四逆散调和肝脾、和胃降逆、缓急止痛,加入党参、炒白术以增强益气健脾燥湿之功效,加陈皮、白蔻仁、藿香叶以增强理气和胃、芳香化湿之力,故获痊愈。(杨君柳,杨艳群)27.二陈汤合左金丸加味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脘痛)

邓某, 男,28岁, 商人,1984年4月9日就诊。

患者起病20余天, 胃脘疼痛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有时呕出痰,头晕目眩,心烦,夜寐较差,早晚口苦,不思饮食,大便溏稀, 日1~2次,小便正常,舌质淡嫩,舌苔白腻,脉弦滑。X光胃肠透视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胃窦炎。经中西医治疗乏效,特请杨老诊治。证属痰浊中阻,肝热犯胃, 胃失和降。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清肝和胃。方用二陈汤合左金丸加味:法半夏10g、广陈皮9g、 白茯苓10g、炙甘草5g、川黄连7g、吴茱萸3g、炒川朴 12g、蒲公英12g、乌贼骨12g、煅瓦楞子12g、炒玄胡索10g、炒山楂30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7剂,诸症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10剂,痊愈。随访年余, 胃痛未复发,能正常工作。

按语:辨证之难在于识症, 胃脘痛之病因病机复杂,选方用药多变。本案例部位在脾胃中焦,病因为痰浊、肝热、气滞,病性为寒热夹杂,以实为主,应予祛邪化浊,邪去则正安。临证思考时,内科杂病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统领,要条分缕析,明确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正气强弱、病势,确定单一证型或复合证型,选择单一方剂或复合方剂,既要纵向深入,又要横向比较,抓住主证,兼顾次证,做到主次分明,则药到病除。(兰承祥、杨艳群)28.六君子汤加味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脘痛)

康某, 男,45岁, 职工,1977年6月10日就诊。

患者近一周来头晕, 胃脘疼痛,牵引两胁亦痛,有时如针刺样痛,腹胀,嗳气反酸,饮食少思,大便溏稀, 日2次,小便少,脉细缓弦,舌质暗红,苔白。 曾做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活血。处方:北柴胡10g、杭白芍12g、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法半夏10g、 陈皮10g、甘草3g、炒灵脂10g、郁金10g、木香10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诸症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3剂,痊愈。

按语:此案为胃脘痛,痛引两胁,伴腹胀、嗳气、反酸、大便溏,脉缓弦,故证属肝胃不和、肝旺脾虚;胃痛时如针刺状,舌质暗红,为兼有瘀血之候。杨师运用柴芍六君子汤疏肝和胃、柔肝健脾,佐以木香、五灵脂、郁金行气活血止痛。使肝脾调和,气血通畅,故能获效。方中虽有党参畏五灵脂,但杨师临床经验丰富,屡用屡效,未见不良反应。(郑克勤、杨建新)29.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呃逆

朱某, 女,20岁, 农民,1978年4月25日就诊。

患者一个多月来呃逆不止,初起较轻,继而呃逆不已, 胃部不舒,饮食减少,有时肠鸣,大小便正常,脉细缓稍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证属肝脾不和, 胃气上逆,肝气偏旺。治宜调和肝脾、和胃降逆,佐以平肝。处方:正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2g、广陈皮10g、法半夏10g、炙甘草5g、广木香9g、西砂仁9g、柿蒂10g、公丁香6g、炒枳实15g、 白芍15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呃逆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5剂,痊愈。

按语:呃逆之症应分虚实,此例久呃不止, 胃部不舒,饮食减少,肠鸣,脉细缓稍弦,舌淡苔白,乃为肝脾不和,升降失调, 胃气上逆,肝气偏旺,虚中夹实。用香砂六君子汤调和脾胃,加入丁香温脾胃,暖命门而行滞气;柿蒂味苦、性温而涩,苦能降气,温能散寒,涩能止呃;枳实降气止逆;白芍调和肝脾、平肝抑肝。诸药合用,故获痊愈。(杨君柳、杨艳群)30.二陈汤加味治呃逆

曾某, 男,45岁, 医师,1978年3月1日就诊。

患者近三天来呃逆不止,频频发作,夜间亦有,不能安睡,颈部微痛,鼻塞,饮食、大小便尚可,脉细缓弦,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证属胃气上逆兼有外感。治宜和胃降逆、祛寒解表。处方:代赭石25g(先煎)、法半夏10g、 陈皮10g、茯苓10g、甘草3g、柿蒂10g、枳实10g、葛根10g、防风10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1剂,症状减轻。服2剂后症状消失,睡眠正常。

按语:患者发于春季,感受寒邪,外邪袭胃,导致胃气上逆,升降失调,故呃逆频频, 日夜不安;寒邪袭表,太阳经脉不舒,则颈项疼痛,鼻塞;脉细缓弦、舌苔白腻乃寒湿在表之象。用二陈汤加代赭石、枳实、柿蒂降逆和胃,加葛根、防风解表舒筋,祛寒湿之邪。药证相符,故两剂而痊愈。(杨君柳、杨艳群)31.验方治三叉神经痛(头痛)

康某, 男,56岁, 农民,1976年2月21日就诊。

患者两个多月来,头部右侧太阳穴处疼痛甚剧,痛时牵引头顶痛,时轻时重,时发时止,有时伴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痰涎,脉弦滑,舌质偏红,苔白微腻。证属肝风痰浊上扰。治宜平肝祛风、化浊止痛。杨老运用1975年《新中医》杂志报导的治诸头痛验方治疗。处方:杭菊花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6g、 白芷10g、蔓荆子10g、川芎 10g、 当归1 0g、苍术10g、法半夏10g、茯苓10g、麦冬10g、黄苓10g、细辛3g、干姜3g、甘草3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3剂,诸症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4剂,痊愈。

按语:该验方是由治疗风寒头痛的川芎茶调散、治疗风热头痛的芎芷石膏汤、治疗风湿头痛的羌活胜湿汤、治疗痰浊头痛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多方组合,精炼化裁而成。方中羌活善治太阳头痛,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 白芷治阳明头痛,苍术、半夏治太阴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同时配伍蔓荆子、防风、独活祛风胜湿止痛,菊花、黄苓疏风清热平肝,茯苓运脾渗湿,当归养血活血;佐以干姜温化痰饮,麦冬、甘草甘润缓急。纵观全方,六经兼顾,风湿、寒热、气血皆调,所以能治疗多种头痛。本案为太阳、厥阴经头痛,伴有头晕目眩、恶心吐痰涎等症状,属肝风痰浊上扰清窍所致,治宜平肝祛风、化浊止痛。选用本验方治疗为方证相符,故药到病除。(郑克勤、杨建新)32.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神经官能症( 眩晕)

肖某, 女,64岁, 农民,1977年6月24日就诊。

患者半年来头晕眼花,脑鸣如飞机样响声,伴有耳鸣,整天精神不振,夜寐咽干,腰膝酸软,饮食少思,大小便正常,脉沉细,舌质红苔少。证属肝肾阴虚,脾气不足。治宜滋养肝肾、健脾开窍。处方:北枸杞12g、杭菊花10g、制黄精12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枣皮10g、淮山药12g、五味子8g、桑寄生15g、米仁12g、石菖蒲10g。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5剂,痊愈。嘱其将原方再服5剂,以巩固其效。

按语:《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可见脑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案半年来脑鸣伴有头晕眼花、神疲、腰膝酸软、夜寐口干、纳差、舌质红苔少、脉沉细等症,为肝肾亏虚,脾气不升,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之脑鸣证。所以杨师用杞菊地黄汤加味以滋阴补肝肾、健脾生精,精旺则髓充,故脑鸣等症能痊愈。(郑克勤、杨建新)33.杞菊地黄汤加味治颈椎增生(眩晕)

严某, 女,55岁, 职工,2002年9月23日就诊。

患者一个多月来头晕眼花,时欲仆倒地,颈部僵硬疲劳不舒,耳鸣,腰酸痛,下肢无力,咽干,饮食、二便正常,舌质红,舌苔少,脉沉细尺弱。颈椎拍片诊为“颈椎增生”。证属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治宜滋养肝肾, 以使风能自平。处方:大熟地20g、 白茯苓12g、牡丹皮10g、酸枣皮10g、炒泽泻10g、正淮山 15g、北枸杞15g、杭菊花12g、葛根16g、双钩藤20g。

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10剂,痊愈。嘱其将原方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肾主骨生髓,髓海不足,脑为之眩晕,耳为之苦鸣。肾水不足,肝风内动,故出现一派阴虚风动之象。本案以六味地黄丸补肝益肾、清肝明目,枸杞、菊花清肝养阴,葛根、钩藤平肝柔筋。经典治病之方,时下已成养生之上品,孰知杞菊地黄丸平淡之药,见效之奇。本病例眩晕坚持辨证论治,不受西医骨质增生之误导,不治增生而眩晕自平,此乃中医辨证用药之真谛也。(兰承祥、杨艳群)34.四妙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痛风(痹证)

杨某, 男,57岁, 职工,2006年3月28日就诊。

患者起病5年, 四肢大小关节肿痛稍红,伴有灼热,活动受限。 口苦口干,大便偏结,小便黄赤,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沉细弦。检查尿酸偏高。证属湿热蕴阻关节,久痛伤络,经脉瘀阻。治宜清热燥湿、活络止痛。方用四妙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味。处方:炒苍术15g、川黄柏15g、生薏 苡仁30g、川牛膝20g、全当归12g、生乳香10g、生没药10g、紫丹参15g、土茯苓20g、肥知母15g、秦艽10g、晚蚕砂15g、川草薢15g、生甘草6g。吉安地区名中医参加1980年江西省中医学会首届年会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7日二诊:服7剂后病情稳定,未见效果,舌脉同前。原方加地龙12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14日三诊:上述诸症减轻,嘱其将原方再服7剂。

4月21日四诊:诸症大减,依原方再服7剂,痊愈。共服药28剂,以后随访一年余,病未复发,检查尿酸正常。将原方制丸剂再服2个月,以巩其效。

按语:西医“痛风”乃中医痹证、历节。痛风之病,古已有之,称为“痹”。关于其病因,中医阐述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另有五脏痹之说,其病机为风、寒、湿、热之邪留着关节,气血郁滞,痰湿内热丛生,病之轻重与邪之轻重、病位深浅、脏腑经络之气损伤轻重密切相关。近年多从湿、瘀论治。本案四妙散与活络效灵丹合用,共服药28剂见效,可见湿热之邪胶着缠绵,难以清化,因此用药时间宜长。二方合用可增强清热化湿化瘀之力,活络止痛,故能获效。(兰承祥、杨艳群)35.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肩周炎(痹证)

周某, 男,52岁, 职工,1985年5月6日就诊。

患者半年多来右肩关节疼痛,有时痛甚如针刺样,不能穿衣,手臂不能后伸,不能抬举,伴有右手麻木。饮食、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弦缓。证属正气不足,营卫不和,感受风寒之邪,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肌肤痹阻。治宜补气温经、调和营卫、行痹止痛。处方:北黄芪 30g、嫩桂枝9g、赤芍药15g、生姜5片、大枣3枚、炒桑寄生30g、秦艽12g、威灵仙20g、鸡血藤20g。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5剂,症状减轻。患者又将原方再服5剂,诸症大减。复诊时将原方加姜黄10g,再服10剂,痊愈。以后随访半年,右肩活动正常。

按语:《金匮要略》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与痹证宜分清病因病机,血痹为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血不养筋;痹证为风寒湿热留着关节,导致气血不通则痛。西医肩周炎之诊断标准、病理基础为肩关节周围肌腱韧带之粘连钙化和无菌性炎症,属自愈性疾病,有助于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中医又称该病为“五十肩”,与年龄到50岁左右,身体渐虚发病有关。(兰承祥、杨艳群)36.人参败毒散加味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彭某, 男,46岁, 教师,1984年6月3日就诊。

患者三天来胸部疼痛, 自认为是旧伤发作疼痛,无关紧要。昨晚开始出现全身大小关节疼痛,行走非常困难,头痛、腰痛,微咳,饮食不思,舌质淡红,舌苔白,脉浮弦紧。检查各大小关节压痛明显,但不红肿。证属感受时行风寒湿之邪,侵于关节及肌表,脉络闭阻,正气不足。治宜扶正解表、疏风散寒祛湿。处方:正党参10g、 白茯苓10g、生甘草4g、炒枳实9g、 白桔梗9g、北柴胡10g、前胡9g、川羌活10g、川独活10g、川芎 9g、薄荷叶4g、秦艽10g、生姜3片。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效果:服上方2剂,全身出微汗,诸症大减。嘱其将原方再服3剂而治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