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0:36:35

点击下载

作者:王唯洁,项勇,黄佳祯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试读:

前言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的蓬勃兴起,创新创业已成为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面对我国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尚未形成等情况,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下,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探讨更是热点中的热点。

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出现新趋势、新动向;创新创业教育呈现新角色、新定位。本书系统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理论基础,介绍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含义和内在关系;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大学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开展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路径选择、内外部环境分析、众创空间建立、评价体系构建等问题,以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最后,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形势下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基于生态系统角度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共青团西华大学委员会、西华大学教务处、西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感谢西华大学的唐艳、王译彬、孟康、陈兰等同学在数据收集、资料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吸取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观点,使本书的内容得到丰富和完善,因此,对这些学者表达衷心的感谢。最后,特别要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张利影编辑,在本书的选题、立项申报以及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大量帮助和支持。

本书是课题组同人们共同努力产生的成果,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如果本书的出版能够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有所促进,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编 者2017年10月第一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理论基础第一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的内涵(一)创新的内涵

1. 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竞争力的源泉。目前,对于“创新”一词,不同主体从各自视角对其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高等院校对创新进行多维度的定义,认为创新首需打破思维,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创新人格,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新技能。首先创新人格是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要素,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技能。高校主要的创新模式有:面向科学前沿模式、面向文化传承创新模式、面向行业产业模式和面向区域发展模式。

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在生产体系中新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结合即创新。从企业层面上来看,是指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或技术的潜在商业价值,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政府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发展的核心主导,其对创新的认识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因此,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自主创新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选择,即主要依靠本国自身力量,进行独立研究开发,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成果商品化的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创新是基于已有成果进行的开创性认识和实践活动,创新的本质是对现实的突破,它是对已有的不合理事物的扬弃,是从知识获取和转化到技术形成与开发的递进过程,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

2. 创新的特点(1)目的性:所有创新活动都不是随机发生的,其形成和发生过程都有一定的目的。(2)变革性: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种深刻的变革。(3)新颖性:创新是对现有的不合理事物的扬弃,革除过时的内容,确立新事物。(4)超前性:创新以求新为灵魂,具有超前性。这种超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超前。(5)价值性:创新有明显、具体的价值,对经济社会具有一定的效益。

3. 创新的作用(1)创新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创造驱动力。人构成社会,故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体现。思维支配是实践活动发生的主要基础,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实践活动。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在实践上必然导致因循守旧。相反,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社会实践生活势必呈现开拓进取、充满活力的局面。(2)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的本质在于揭示未知世界的规律,技术的本质在于发明改造客观世界的新手段。创新的根本功能是通过新的发现达到新的认识,创造新生事物,这也正是科学与技术的共有特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与科学技术的发明成果能否及时地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创新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创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3)创新直接推动社会的变革。从最终意义上来讲,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但其主要的变革形式是落后制度由先进制度取代,即产生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因此,新旧制度的更替,实际上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所谓的社会改革,也就是革除一切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不相符合,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与时代的特征不相适合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同时更新更好的制度取代原来的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旧制度。因此,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二)创业的内涵

1. 创业的含义

创业即将掌握的某种技术、发现的某种资源、信息借用现有的平台和载体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转化,从中获取更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创业作为商业领域中的一部分,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创造,如何得到各种开发方法和有效利用,然后产生各种结果。一个人发现商机并通过实际行动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从中获取利益,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即称为创业。

2. 创业的分类

从创业包括的范围来看可分为:广义创业和狭义创业。

广义创业,一般是指一个人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资源和发现的信息、机会等,克服思维定式,以创造性的思维和艰苦的努力,开辟新的工作途径、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争取新的工作业绩,促进事业获得突破性的成就,从而实现自己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广义创业也包括岗位创业。岗位创业是指在现有岗位上顺应时代发展和岗位目标的要求,在勤奋努力的工作基础之上,通过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聪明才智创造性发挥的结合,取得事业上的开创性新发展,最终使岗位提供者获取尽可能多的价值。

狭义创业,一般指自主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以资源所有者的身份,利用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并为社会上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自主创业比岗位创业更为复杂艰难,投资者和资产所有者作为自主创业的主体,需拥有关键资源,且具备整合资源的基本能力。

从动机角度,创业可分为机会型创业和就业型创业。①抓住并利用市场机遇是机会型创业的立脚点与出发点。它以新市场、大市场为目标,因此能创造出新的需要,或满足潜在的需求。机会型创业不但不会对市场竞争起到催化的作用,反而会对新产业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②就业型创业的目的在于谋生,为了谋生而自觉地或被迫地走上创业之路。就业型创业的规模较小,并多集中于服务业,大部分属于模仿型和尾随型,新需求难以被创造,只是在现有的市场上寻找创业机会。

按照新企业建立的渠道,可以将创业划分为自主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①自主型创业充满挑战和刺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多方面接触社会、人和事,可以在短时期内积累财富,奠定人生的物质基础,为攀登新的人生巅峰做准备。但创业者往往因欠缺足够的资源、经验和有力的支持,导致自主创业的风险和难度随之增大。②企业内创业是指进入成熟期的企业通过授权和资源保障等支持,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增长和长久的竞争优势,达到倡导创新的同时使其研发成果商品化。

3. 创业的作用(1)创业是发展之基。创业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激活各类生产要素。越是创业活跃的地方,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就越强,发展的基础就越扎实,经济社会发展也就越快。(2)创业是富民之本。解决民生问题的出路在于就业,关键在创业。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发挥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人民群众增加收入、走向富裕的根本途径。创业社会化是实现就业最大化的唯一途径。(3)创业是活力之源。人是潜力最大的社会资源,创业对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形成人人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充满生机的社会起到积极作用。(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我国教育工作者致力于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创造,同时我国教育思想也致力于其中的研究。在教育学意义上,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做如下概括: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强调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作为培育学生的首要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来看,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健全个性的形成,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同时将人、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充分考虑。

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素质的养成和升华,强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提升融于一体。知识、能力、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关键词,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兼容递进、内化升华的关系,与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核心素养相对应、相兼相融,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共同构成大学素质教育思想中着重提升的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之需要而探索创设的教育,其精神实质就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主张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人格和情操的养成是素质教育的注重点,学生除了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开发潜质与潜力、在创新创造方面的突破与进步。换言之,立足国情教情,对通识教育和狭隘专业教育的兼容和超越,是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和创新所在,也是其优点所在。

2. 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对受教育者素质的要求总是不断发展的。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4)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3. 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是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素质教育不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教育效益的要求,而且突破以往强调教育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的零散型教育发展观,从整体的角度,着眼于教育发展本原性要素的改善,提出更具综合性、根本性的教育发展新理念。现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规模与质量、效益的一系列复杂关系问题,均通过素质教育的提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素质教育能有效纠正教育发展观上存在的片面性。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全面提高、内涵发展、整体均衡意识的作用,还对教育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2)素质教育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逐渐加快,教育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是世界各国用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但是,我们的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素质,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势必需要提高素质教育。(3)素质教育是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结我国多年的教育发展,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互相适应,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一)创新和创业的关系

虽然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个范畴之间却存在本质上的契合,内涵上相互包容,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两者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 创新和创业的关系(1)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基础和条件。创业活动之所以源源不断,在于创新对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从而带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在整个社会中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创新决定创业企业的成长潜力。创业动机是引发创业行为的源头。从创业动机的视角来理解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创新,创业便缺乏潜力,而缺乏潜力的企业,很难成为“高成长型企业”,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2)创业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价值体现。市场是决定创新成败的试金石。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是创新的价值所在,社会财富的增长与人类社会福祉的实现是创新的意义所在。创业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创新的成果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潜在的价值市场化,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创新的考验并不在于它的新奇性、科学内涵等,而在于进入市场后为顾客接受的程度,即能否为市场顾客创造出新的价值。市场对创新的接受度既决定一项创新的必要性与社会需求,更是以终极评价者的姿态决定以这项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能否成功。(3)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创业在本质上是主观能动的、开创性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者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性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各方面的创新,因此也就提高了企业或者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增长。创业者要拥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寻求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才可能取得创业的成功。

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因此,创新与创业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为补充,创新是创业的来源,创业使创新具备可持续性,创新是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而创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二)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是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体现,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可能的现实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重在强调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素质教育,两者关系如图1-2所示。图1-2 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人的创新创造性素质是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的。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以受教育者的首创与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提升为教育指向,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时代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升华、更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更加具有明确性、更加具有实操性、更加具有创新性。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充分融合,强调把创新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素质教育,这充分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战略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能从根本上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和素质三者之间存在一种循环的关系,前后呼应,有因有果,其关系如图1-3所示。图1-3 创新、创业和素质的关系第二节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提升国际竞争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自身的要求。

余嘉的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各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细化,除开展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基础素质教育外,语言表达素质、写作素质、审美素质、科技素质、礼仪素质、实践素质等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且正在逐步与社会需求接轨。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思想道德、文化艺术、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外,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利用讲座、大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充分挖掘社会资源。“90后”大学生基本素质中,身心素质与实践创新素质的教育成果明显低于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的教育成果,高校素质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高校素质教育在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质量水平与学生不断增长的、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1)应试教育痕迹明显,虽然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有十余年,但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应试教育仍旧占据我国教育模式的主导地位。应试教育的体制及观念长期存在,造成几代人的知识结构先天性缺陷。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的知识结构“单薄”。自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领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曾存在将经济规律同教育规律混为一谈的倾向。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短视行为,使科学、教育、文化受到了整体性的损害。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大部分家长通过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教师通过学习成绩来评定教学效果。此种模式下,“90后”大学生中高分低能的情况依然存在。(2)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首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与提升。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他们大部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但却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全面、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问题,而许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只重视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高校对教师的培养也只重视业务水平的强化提高,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无要求也无措施。因此,造成一些青年教师“师德”“师魂”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3)教育效果与学生期望存在差距。尽管各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学生对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升,由此形成教育效果与学生期望值的差距。例如,在对学校文体活动的评价上,只有18.5%的学生认为丰富多彩,而印象平平的学生多达57.2%,甚至还有24.3%的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对学校学术氛围的评价上,学生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只有27%,认为一般的高达57%,认为较差的还有11%;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认为合理的只有8.6%,认为比较合理的只有35%,另有18.3%认为不合理;关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33.7%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对于人文艺术、心理学等课程,有36.1%的学生持不满意的态度……影响学生这些看法的因素很多,并不全是学校工作的问题,但当前的素质教育尚未达到多数学生满意的程度却是事实。

叶澜的研究发现,媒体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大不如前,很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范围大多仅限于兴趣与活动,不在正规的课堂内。学校生活中素质教育的常态基本上是“雷声不大,雨点甚小”,中央每一次文件出台,各地各级相关部门都要出台相应文件,并组织会议学习讨论“上传下达”,要求做好宣传报道,以反映“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意志自上而下推进的基本态势。如此的“雷声”,若没有转化为学校的实际作为,实际上自然只能是“雨点小”。

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行,有以下原因:(1)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过于功利,政府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这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趋于急功近利的根本原因。它渗透并体现在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2)“应试教育”在实践中需要有坚实的载体。学校里不仅有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支撑,还有学校组织、作业设计(从数量到内容)、评价考试,乃至学生的标准与选拔方法、考试结束后的反馈与补缺等方面,通过各种规范及大部分教师的习惯与行为将其落到实处。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素质教育的决策层面在如何推进的问题上尚缺乏明确方针,学校还缺乏整体系统变革的思路和扎实的行动。

综上所述,学界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呈现系统化的趋势。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专业性较强,有明确的指向对象,趋向实践性;相关领域缺乏整合,新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提高。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现状

通过对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上的支持发生三大转变:

一是大学生创业政策逐渐由教育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辐射扩展。起初把委托重心搁置在高等院校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和能力。现在国家出台具体的税费减免措施、小额贷款、对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等,允许鼓励社会力量扶持大学生创业,积极组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服务部门等,各个领域的扶持政策多步齐发,相互关联。

二是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旳政策工具与方式呈多样化发展。大学生创业政策制定之初,政府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推广创业文化,开展创业教育。随着政府对此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逐渐在补贴与管制方面更具针对性与细化,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也会呈多样化与动态化发展。

三是相关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由行政法规、规章上升到法律层面。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各部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逐年增多,意见、建议、计划、决定、纲要等文件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创业教育、优惠政策、创业服务、创业支持等方面的内容。从地方层面来看,地方出台的地方性法规各具特色。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还处于摸索阶段,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自主创业比例不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教育主体认知的僵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创业仍处于“高热情,低实践”的状态。高等院校是我们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责任主体,但目前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教育重视程度还亟待加强。高校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理念,部分高校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并加以认真对待,并未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与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同时,部分高校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为必修课程,缺乏比较系统的学科专业体系,对课程随意进行设置,培养的目标与教育的目标未能实现一致对接。(2)教育接受体素养的不足。大学生是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接受体,如果他们自身素养存在很大不足的话,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现在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程度还非常肤浅,部分学生以为进行创新创业是未能找到工作的同学才会去考虑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多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他们看来,获得毕业文凭、学好大学书本的知识才应是他们努力追求的唯一正事。(3)教育介体要素的缺失。教育介体要素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组织以及教育方法等,这些要素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在大多数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作为一种边缘教育,尚未真正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大纲不完备、教育目的不够明确,部分高校在教育目的上,明显缺乏长远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性思维,从而导致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始终跟不上时代的迫切需要;教育组织不够健全以及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大多以几门简单的未成体系的选修课或讲座形式进行,学生很难掌握连贯的体系脉络;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师为主、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的结合,这些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顺利推进,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基本都没有接触过社会,缺乏工作和创业的经历,因此,往往会对走入社会进行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但是很多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这些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主修学科,而对于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创业教育却缺乏专门的研究,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开设该学科的教学任务安排而授课,因而无法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5)教育环境支撑脆弱。在社会层面上,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有待优化。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力度不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但是部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其次,资金短缺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改观,因此,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科研水平就成了一句空话,学校在支持学生创新和创业方面就会捉襟见肘;最后,当前的教学管理体制束缚了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6)创新创业教育被逐步重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背后忽略了大学生教育对创新创业的作用。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基本状况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现状及社会要求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即着力于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项目探讨,即使如此,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比例仍较低。调查发现,我国创业者人群中大学学历者占比为3.7%,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可达到20%~30%。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强化。

2012年,虽然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提上了日程,开设了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为此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创新创业知识,把它当作选修课,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只有把专业知识学好,才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很少有学生会把“创业”当作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合肥某大学在校大二至大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78.5%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创业教育类课程,52.7%的学生没有听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37.4%的学生学习和参加过3~5次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符合知识时代的关键性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推动理工科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和就业的现实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从思想上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三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为抽样调查对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不高,88.46%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次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只占总体的4.90%。另外,也可能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宣传不足等有关系,35.1%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25.91%的学生认为创业孵化基地的建立能帮助他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014年底,以东北师范大学为核心的项目组完成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者获取创业知识的最主要有亲身实践、创业讲座、创业课程、同学或朋友影响、家庭环境、媒体和社会宣传等途径。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至此,创新创业进入新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统计调查研究

创新创业是国家的发展之根,是民族的振兴之魂。其中,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更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学生接受程度、重视程度、教育结果、接受对象五个方面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和统计。

1. 课程设置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生群体中随机抽取450名同学进行调查,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硕士、博士学生的人数和占比情况统计如表2-1和图2-1所示。表2-1 各年级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程人数统计图2-1 课程设置年级比例

图2-1可以直接反映出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占比分别为53%、23%。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教育的重视,且学生积极参加的主动性也比较强。

2. 接受程度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不同年级大学生中的被接受程度的调查,被调查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持有四种态度,非常感兴趣、一般感兴趣、可以尝试、漠不关心。统计数据如表2-2、图2-2和图2-3所示。表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接受程度调查 单位:人图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接受程度图2-3 创新创业课程接受程度

从各阶段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接受程度柱状图可以看出: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比较感兴趣,但也有不少学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被接受程度饼状统计图可以看出:450名被调查者中有30人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比较接受,其中,212人对创新创业课程非常感兴趣。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普通高等院校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学生的支持,而且多数学生也对创新创业课程比较感兴趣,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对自身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3. 重视程度

在450名被调查者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非常重要、较为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5种态度,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3和图2-4所示。表2-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重视程度调查统计图2-4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被重视程度

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重视程度调查统计表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450名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很重要,其中,有202人认为该课程非常重要,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创新创业课程不重要,该部分学生在被调查的450名学生中仅占34人。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得到学生的广泛支持,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 教育结果

在450名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生中进行调查,调查他们在接受教育后对创新创业的看法,如表2-4、图2-5所示。表2-4 教育结果调查统计 单位:人图2-5 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统计

由图2-5可以看出,450名被调查者在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后对教育结果大多都呈现积极的态度,大部分人认为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是人生规划的实施,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接受该教育是迫于当今社会就业环境的一种无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小部分人对此没有清楚的感知。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持支持和接受的态度,大部分人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

5. 接受对象

在450名被调查者中,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分布、专业类别、目前状态等,如图2-6所示。图2-6 创新创业接受对象统计

从性别饼状图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对象以男性居多,女性占少部分;年级分布以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占多数,而博士和硕士只有少部分人。另外,在这些接受对象中,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文、法、艺专业仅占少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对象以男性为主,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并且以理工科为主。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现状统计研究(一)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分析

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进行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利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直接参加,地方所属高校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参与高校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自筹经费配套。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中央财政按照平均一个项目1万元的资助数额,予以经费支持。地方所属高校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地方财政参照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标准予以支持。各高校可根据申报项目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单个项目资助经费。对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创业实践项目,每个项目经费不低于(1)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资助5万元左右。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多数高校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为主导。本次研究内容其数据来源可靠、准确,数据主要来源教育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2—2016年的所有实践活动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充分反映我国从政府角度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详细情况。

因统计数据样本量较大,所以对全部统计数据采用按区域、学校、学科分类进行典型性抽样的统计方法,对抽样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和原因。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具体情况如表2-5和图2-7所示。表2-5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单位:项图2-7 2014—2016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比图

从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表可以看出,近三年来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以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数量都在逐年上升;通过2014—2016年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比图可以看出,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在每年的项目数量中都是最多的,并且远高于其他项目数量,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申请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积极性最高,高校应该大力支持,并努力积极引导学生申请省级及国家级其他训练和实践项目。

2. 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针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区域一本、二本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6、表2-7和图2-8所示。表2-6 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表2-7 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图2-8 大学生创新创业区域分布统计

从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表可以看出,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的高校中,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数量均为一本院校领先,二本院校与一本院校之间有较大差距;从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柱状图来看,2013—2016年,西部高校的训练项目数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高校的项目数量一直领先中部和西部。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所处的地域、自身建设发展有很大关系,资源越丰富,越接近沿海城市的高校,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得越好。

3. 各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表2-8 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续表表2-9 各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图2-9 大学生创新创业层次分布

从以上可以看出,2013—2016年,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明显多于一本院校,且二本院校的数量几乎是一本院校数量的2倍。2013—2016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数量呈现出递增态势,说明在普通高等院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学生也比较积极,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素质,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 学科分布

不同区域、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调查统计,如表2-10、表2-11和图2-10所示。表2-10 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表2-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科统计 单位:项图2-1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科统计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科统计表可以看出,2013—2016年,近4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绝大部分是理工科类学科,少部分是“文法艺”专业;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科统计柱状图来看,近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理工类学科项目数量远远领先于文法艺学科。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主要是以理工类学科为主,“文法艺”学科次之。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现状总体良好,并且保持参与度上升的趋势。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鼓励下,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演变历程一、政策演变历程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热点。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认为,创业教育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把创新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界中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9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全国各高校应该将创业教育放到一个高度上,并且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4年,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也进一步提高。

教育部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网络课堂,迅速将高新技术创业进行推广,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求各大院校积极响应号召,不断地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引导鼓励更多的人逐渐地投身到这个领域中来。组建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研发机构,不断地设计新的创业课程,进行新的创业思路的探索。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针对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提高创业培训的强度,不断地健全创业培训系统。2014年李克强在视察学校的时候提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敢为人先,跌倒了重新再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意见侧重描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适用于高校,也适用于社会。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高校需要秉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让企业家进校园,让大学生的创业更多地面向校外乃至全球市场;需要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深化改革,创新资源整合,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等。《通知》指出要落实完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如推动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制定本地本校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实施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具体措施。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如高校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各类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高校要通过合作、转让、许可等方式,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让科技成果。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如各地各高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高校建立校园创新创业导师微信群、QQ群等,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实现高校学生创业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等。在就业方面,《通知》明确要求通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2017年“两会”提出了继续简政放权,形成新创业浪潮;推进机制,为创业提供便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出创业引领计划;制订“互联网+”计划;支持新兴产业创业等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继续为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近年来各级政府也提供了各种更具体的支持和鼓励优惠政策,例如:资金支持、提供免费服务等。

各级政府建立起的综合性创业扶持政策,从开始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作为首要目标,逐渐转变成为促进弱小创业者之间的公平竞争,以提升创业成功率,化解创业风险,关心失败者的生存与重新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的政策目标。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法律制度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与非大学生两大创业群体中的弱小创业者,使其创业活动顺应国家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财税金融目标、科技发展等宏观调控政策,对盲目、有害的创业冒险加以规范与预防,以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更加遵守竞争规则和经济伦理、更加具有正确的利益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新生代企业家,促进创业企业从低品质向高品质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