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6:13:31

点击下载

作者:(美)乔治·M.卡帕卡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作者:(美)乔治·M.卡帕卡译者:叶小芳排版:亦木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8-01ISBN:9787549920952本书由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这本书为家长提供了一份全面应对‘倔孩子’的最佳方案。书中有大量案例,通俗易懂,强烈推荐!”

——亚瑟·霍恩(Arthur Horne),博士,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咨询与人类发展服务学系前研究讲座教授“谁不想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孩子教好?这本书专为极不听话孩子的家长定制,也适用于所有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任何苦于不知道怎么纠正孩子不当行为的人,都要看看这本书。”

——罗纳德·布朗(Ronald T. Brown),博士,美国心理学会资深会员,公共卫生学教授、心理学教授、儿科学教授、精神病学教授、行为科学教授,美国坦普尔大学健康专业学院现任主任“这本书实在太棒了!对家长来说,它将会是珍贵的育儿宝典。卡帕卡的这本书,不枯燥、又实用,吸纳了最新的育儿理念和最实用的育儿案例,它将帮助所有家长解决他们的心病,它将成为我最重要的参考书籍。”

——詹姆斯·布雷(James H. Bray),博士,《再婚头十年:爱情、婚姻与育儿》一书的作者“非常优秀的书籍!简单、明了、操作性强,而且有很多实用的建议及方案。我真诚地向心理学家、心理健康从业者、家长及研究领域的人们推荐此书。”

——玛格丽特·阿瓦利兹(Margaret Alvarez),纽约波莫纳大脑行为中心心理学博士“育儿从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卡帕卡这本书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本书简单易懂、脉络清晰,适用于每位家长,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很大启发。最重要的是,作者还教家长怎么维护家庭关系,这一点对每个家庭都很有用!”

——马特·安哥拉·卡尔松(Matt Englar-Carlson),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咨询专业副教授“对于被孩子闹得苦不堪言的家长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必读书目。卡帕卡在书中列出了科学、具体的方法,辅以容易理解的心理学理论,对家长们非常实用,可以用来解决所有的育儿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实例,同时也被作者实事求是的方法所折服。这可谓是一本上乘之作,是文字表达与实用性兼得的书籍,因此我强烈推荐!”

——史蒂芬·威斯特(Stephen R. Wester),博士,威斯康星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卡帕卡创作的这本育儿指南,它简单易读、实用性强,条理清晰,切中要点,为家长及治疗专家等提供了非常可行的解决方案。”

——马克·史蒂文斯(Mark Stevens),哲学博士,美国心理学会第51分部会长,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校园咨询服务处主任前言说了五六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史蒂夫,6岁,活泼好动。每当妈妈要他收拾好玩具,或关掉电视,或告诉他饭前要洗手时,他总是跟没听到一样。“战争”就这样上演了:先是不听不做,接着是又哭又闹,最后则是哇哇大叫。今天下午三点半,妈妈要赶在银行四点关门之前去处理一些事务。时间很紧,可是史蒂夫还在房间地板上玩积木呢。妈妈感到事情可能不太顺利。她走进史蒂夫的房间,催促道:“史蒂夫,把积木收起来,我们得出门了!”“一会儿就好,妈妈!”

妈妈见儿子答应了,就离开房间,穿好鞋子。过了两三分钟,她又回到了房间里,看见史蒂夫还在玩积木。她又催道:“乖!别玩啦,妈妈正赶时间呢!”“我还想把这个塔盖好嘛!”

没等儿子应声,妈妈又离开了他的房间。她拿上钱包、购物单,隔着房间冲儿子喊道:“史蒂夫,你弄好了没?”

史蒂夫没有回应。妈妈继续收拾着出门要带的东西。她回自己的卧室拿了车钥匙,又喊道:“史蒂夫,听见妈妈的话没?”

他仍没有任何动静。妈妈可真是耐不住性子了,她最清楚这个了——接下来他会反抗,尖叫、哭闹,或许还会使用“武力”。妈妈又在卧室里叫道:“史蒂夫,好了没?”“就好了!”

妈妈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火了。她知道,如果不把积木收起来,他们前脚出门,狗狗后脚就会把积木弄得乱七八糟,甚至可能啃积木。而如果她现在与史蒂夫展开“斗争”,又会误了去银行的事。想着想着,妈妈心里憋不住气了:“这孩子,怎么老是不听话?就知道惹我生气!”这回她猛地冲进房间,怒吼道:“没听见我说话吗?快点收拾你那些破玩意,马上!”“不,我才不要!”

妈妈怒火冲天,忍不住想:“竟然连亲骨肉都不听我的话!如果我这样跟我爸妈顶嘴,我早就找个缝儿钻进去了!”已经三点四十五分了,妈妈觉得束手无策了,于是她恐吓道:“史蒂夫,你再玩的话,我就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筒!我说到做到!快点收起来!”

史蒂夫还在堆着积木。妈妈跑出去拿了件外套,她一边穿外套,一边冲进了房间,看到史蒂夫还在玩,这下她气得脸都绿了,大声尖叫:“真是见鬼了!没听见我说要把它们都扔出去吗?我说到做到!快点收起来!”“我才不管呢!”

妈妈冲了过来,猛地拽住史蒂夫的手,把他从积木堆中拉出来。史蒂夫手上来不及放下的积木呼呼地飞了出去,哐哐当当撒了一地。史蒂夫哭了起来,开始大叫:“别管我!”“我讨厌你!”妈妈在他背上狠狠地掴了一巴掌,让他赶紧去穿衣服。史蒂夫坐在地上,边哭边朝妈妈扔积木。妈妈只好蹲下身子,自己拾起积木来,还嘟囔着:“真是气死人了,以后你小孩也这样对你,让你尝尝这滋味!”

这是不是很熟悉?那么,妈妈对待史蒂夫的方式有什么不对劲儿吗?史蒂夫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呢?有什么“妙招”能让史蒂夫更听话呢?简简单单的三个问题其实牵扯了很多因素,包括史蒂夫的基本性格、行为习惯,以及妈妈的行为方式。

很多家长都想当然地认为,长幼有序,所以孩子就应当乖乖遵守家长定的规矩,必须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然而,孩子可不吃这一套。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家长有这种心理,孩子才更不听话、更喜欢跟家长对着干了。上面的例子不就是个明证吗?妈妈越责问,孩子就越抵触,反抗也就越激烈。所以,要想让孩子遵守规矩,家长应该给孩子更明确的理由,而绝非“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式的命令。

孩子每次跟你对着干,都是有原因的。但仅仅明白这些原因,还远远改变不了孩子的行为,你需要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策略。

当然,你也应该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这样,你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教育孩子,才会轻松、彻底地解决与孩子的矛盾,孩子才会服服帖帖、遵守规矩。

在学习书中的技巧之前,你得清楚自己想从中学到些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不过你得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让犟小孩瞬间变成乖小孩的“特效药”——让孩子变得懂事不是梦,但需要你的努力与投入。

还有,你千万不能对本书持以观望的态度,不要有“我先试试看吧,看看管不管用再说”的想法,如果这样的话,那非常可惜,你将会收效甚微。书中的方法行之有效,并经过数年的研究与临床实践得以证实。所以,你必须对书中的方法有足够的信心,去切实改变自己的育儿方式,并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在实施书中的方法时,如果你有任何一丝犹豫,都会被孩子察觉,从而影响方法的有效性。

本书将整个过程划分成简单易行的步骤,每条法则只要一两周就能被你熟练运用。只要你肯花时间、心思,孩子一定会有令你惊喜的进步。

临床医师们在教育叛逆的孩子时,总会遵循鲁瑟·巴克利设计的方案。经过实践,我发现这个方案的有些方法很管用,而有些方法却需要根据情况加以修正。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尔“没规没距”,那么巴克利的书及其与克莉丝汀·本顿合著的《亲子成长8步法: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孩子》(1998)可能就足以让你受用。但如果你觉得孩子总是把你的话当耳旁风,那你就需要更有力的解决方法,即本书的方案。

这个新方案完成之时,我就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以验证其效果。该方案是以科学心理学原理为基础,以大量的实践和科学数据作后盾,它的每一条法则都已得以验证,其研究结果可在专业文献中查询。实验表明,书中的每一条法则都能使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率降低25%~65%。如果你综合运用多条法则,那孩子的行为将会有更大进步。

书中介绍了九条法则,它们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每一条法则都是针对孩子经常表现出的某种特定的问题。这九条法则需要你逐步掌握,在进行下一条法则之前,你必须已对前一条法则应用自如。我的建议是,你每一两周只需尝试一条法则。这样,你和孩子才能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条法则。

第1~6条法则的顺序是精心设置的,它们能帮助你逐渐熟悉这些育儿方法。所以,请不要随意打乱顺序。打乱顺序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你依次完成了前6条法则的学习,那第7、8、9条法则的顺序就可以随你安排了。

每条法则后面都附有一张检核单,它能时刻提醒你不偏离该条法则。你可以在尝试一条法则前,先手做一份检核单,并把它贴在显眼的地方,这样可以帮你牢记每一条法则的细节之处。你记住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那么,这些检核单要贴哪儿呢?如果你的孩子还不会认字,那你可以把它们贴在冰箱门之类的显眼地方。这样,你会经常看见它们,它们也会提醒你这一周内需要注意的事项。而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能读书识字了,那你就要把检核单贴在一个隐蔽点的地方(比方说你卧室门的背后),保证你自己可以经常看见,但孩子看不见。

你可能会问:“我该不该告诉孩子,我正在实行一项新的育儿计划呢?”一般说来,我不大赞成告诉孩子。没有必要向孩子说得太清楚,你自己心知肚明就行了,让行动为你说话。需要你事先向孩子声明时,书中会明确标出。

如果孩子发现了检核单,并问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该怎么办呢?这时,你无需撒谎,实话告诉他就行,但不必告诉孩子过多的细节,你可以这样说:“我正在实行一项计划,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相处。”不要让孩子觉得这项计划是对他的束缚,否则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并对这项计划有所抵触。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请不要跳过第1、第2章,否则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两章将帮你了解育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打下了这些基础之后,你才能受益最深,你和孩子定的规矩才会更管用。

那么,开始新的征程吧!第1章跟孩子定规矩时,孩子为什么这么抵触?

明明跟孩子定好了规矩,为什么孩子总是不遵守?前言的例子中,史蒂夫先是答应妈妈说马上收拾玩具,但后来却和妈妈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其中牵扯了众多因素,部分是史蒂夫自身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妈妈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会冲动?

某些性格因素(尤其是“易冲动”)很可能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如果反应过快、做事不经思考,那么他就更容易和家人产生冲突。事情的发展不如己愿时,人们心中就会滋生逆反情绪。有些人善于进行思考、分析,进而选择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而易冲动的人则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快速作出决定。这通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沮丧、生气等消极反应。

易冲动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大脑额叶不够活跃。这种不足最显著的表现是导致心理混乱,如注意力不足或多动症。不过,并不是易冲动的孩子就一定会心理混乱。

冲动会阻碍人们汲取经验。那些能控制情绪、三思而后行的人,在特定情况下面临选择时,会用足够的时间回忆以前类似的情形,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再次面临类似的问题时,他们就会选择以前最令人满意的方案,或者说,至少不会选择那些通常会导致消极后果的行为。

然而,易冲动的人,则不会深入思考每一个情形,不会回想先前的经历,因而更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错误的选择。请记住重要的一点:易冲动的孩子需要不断在不同的后果中锤炼,最终才能学会控制情绪。事先做好准备,应对孩子才不费劲

要弄懂史蒂夫的行为,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妈妈正赶时间。在妈妈看来,史蒂夫已占了上风,因为不管史蒂夫听不听话,她都得出门。这就使她自己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控制局面。

面对艰难的任务,我们应事先做好心理准备,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我们可以事先思考多种可能的方案,这样我们才能灵活应对不同的结果,不至于惊慌失措。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习惯成自然,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与“麻烦人”打交道前,我们也要做好准备。例如,即将面试时,绝大多数人会事先在心里演练几次,特别是当这个面试非常重要、难度非常高的情况下。

仔细分析情况就能使我们保持冷静,这是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做好准备,事情就不会那么猝不及防。如果准备不充分,我们就会乱了阵脚。例如,当有人在你毫无防备时刁难你,那你内心的消极情绪就会波涛澎湃,顿时变得紧张、躁动。

那么,面对一个对你说的话总有抵触心理的孩子,你如何变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呢?答案就在于,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结果,明白孩子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并为所有可能会发生的结果做好准备,这样你就不会被孩子弄得措手不及。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

别人经常问我,育儿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最快最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答案显然有很多种。但在我看来,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为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其中,“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指,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孩子物质、情感及教育方面的需求。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关注孩子的健康与营养,鼓励并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为孩子提供一些认知方面的挑战与激励,促进孩子的成长,这样,孩子在物质和教育方面的需求才会被满足。至于情感上的需求,它虽然难以捉摸,却非常重要,它包括给孩子提供自由舒适的环境,给予关爱、理解与尊重,以及家长应给予的自由空间,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即使与家长的个性不一样,或与家长所期盼的那种个性不太相同,家长也不应遏制这种发展。★合理引导孩子,倔劲儿也能换来成功。例1

玛茜是个年仅20岁的少妇,时不时就来进行心理咨询。她说丈夫专横无礼,常常虐待、压制她,并将她使唤得团团转。丈夫的朋友们到家里来玩时,她不得不伺候他们,还要忍受他们的粗俗无礼。等他们吃饱喝足拍拍屁股走人后,她就得收拾家里的烂摊子。而玛茜的老板也欺压她,隔三差五就要她加班,还克扣加班费,分派一些根本不是她分内事的工作。咨询师帮助玛茜认识到,并不是别人说什么她就得做什么,她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可以对别人加以管制。

有几次,玛茜的妈妈也在场。当听到玛茜讲述她的一些经历时,妈妈却说道:“她脾气非常倔,以前我们老得打着她她才听话。为什么在别人面前,她就不像在我们面前时那么倔呢?”一天,在咨询期间,玛茜小声地对妈妈说:“妈,是不是你把我所有的倔劲儿都打没了?”例2

乔,32岁,离异,无业。有过两次婚姻,每一次离婚都是妻子先提出来的,说是再也无法与他相处。乔有个6岁的儿子,不过他很少与儿子联系,因为他这个前妻将他告上法庭,要求增加抚养费。乔气得再也不想与他们有任何瓜葛。

乔的朋友很少,他常与身边的人发生争吵,当他无法“为所欲为”时,他就会跟别人起冲突。他总被打得鼻青脸肿。乔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从没待够过一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板要是开始使唤我,我就对他毫不客气,然后走人。”乔也承认自己不知被炒过多少次鱿鱼了。

乔与家人的联系也非常少。因为一些矛盾,他的亲兄弟也跟他断了来往。乔自己也不与父母联系,他说:“从小,他们就使唤我做这做那,想支配我的生活,这都让我无法容忍。”例3

丹尼斯是个商人,35岁,他开办了一家贺年片制作公司,规模不大却也生意红火。五年前,丹尼斯突发奇想,他认为即使大型贺年片制作公司也没有瞄准专业市场,也没有生产满足医生、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士特定需求的贺年片。当他开始起家时,丹尼斯的亲朋好友都不看好这件事。但出人意料,经过艰难困苦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后,他成功了。虽然并不富有,但他的事业还算顺利。他为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而感到非常自豪。

在他所在的社区中,丹尼斯也备受尊重。两年前,他发现小镇上的水源受到了该区一家制药厂排放的危害性化学物质的污染。尽管刚开始并没人对他的投诉作出响应,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继续联系社区组织、环保团体及媒体,该制药厂最终改善了过滤系统。现在小镇上的供水非常安全。

丹尼斯已为人父,有两个孩子。妻子非常欣赏他的韧性与勇气,她这样评价丹尼斯:“我们从小就认识,他就是有那股劲儿。一旦决定做什么,就没人拦得了。如果事情进展得不顺利,他也跟别人一样会非常伤心。”她说,尽管他很倔强,却也热情、仁厚,富有同情心。

这三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呢?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打孩提起,他们就都是性格倔强的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倔强的趋势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玛茜的要强与倔强早已消退;乔的叛逆持续到了成年期,这使他无法拥有稳定的生活;而对于丹尼斯,这股倔劲儿却是他的财富,他能够好好利用它,实现个人的成功,并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同样是倔强的人,为什么长大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倔强在成长中的转变方式不同。玛茜的倔劲儿被压制得无影无踪,从而使她觉得不值得为自己争取什么,也不用花心思去改变什么;而乔的倔强持续到了成年期,致使他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总是一意孤行,从而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危害。丹尼斯似乎是另一种“倔”——意志坚韧,富有毅力。当事情关系重大,他能坚持自我;而无关紧要时,他能以其敏锐的判断力,避免一意孤行。因此,他既固执顽强,又善良温和。

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的性格发展呢?“倔”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前进的财富。然而,如果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那“倔”就成了一意孤行,只会损人又不利己。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变得像玛茜一样软弱,我们也不希望孩子长大之后像乔一样顽固而又孤独。我们只会希望孩子们像丹尼斯一样保持自己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正确的判断力使这种倔劲儿发挥最好的效用。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关键就在于家长要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望。★什么是合理的期望?

迈克带着8岁的儿子,来到咨询中心进行治疗。他说儿子小迈克根本不听他的话。事实上,爸爸对小迈克非常生气,他说:“当儿子冲我说‘不,我才不要’‘你不要强迫我’时,我真想揍他一顿。”

在治疗阶段,迈克承认他无法忍受儿子这样的反抗,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威的公然挑衅。他认为,小迈克才8岁,就质疑爸爸所说的话,这是不应该的。迈克认为,“儿子必须听我的话,因为我说了算。我从来不会去顶撞我的爸爸,否则就会招来一顿暴打。我觉得还是自己太心软了,不然他不敢这样对我。”

这个例子再平常不过了。它反映了普遍存在的两种误区:第一,家长盲目地认为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第二,家长把孩子的叛逆看做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如果从玛茜、乔及丹尼斯这三者中选择,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丹尼斯作为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家长期待孩子盲目地接受他们所说的每句话;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孩子能自发地培养出某些优秀的品质,并具备成年人一样坚强的意志。不过,这两者本身却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孩子盲目地接受家长所说的一切,他绝不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坚忍不拔的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独断专行的性格是从人生早期开始的,如果受到压制,将不会得到发展。★怎样培养合理的期望值?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健康幸福、适应力强、意志坚定的人;希望他们学会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作出明智的决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实现这些目标应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孩子的快乐、适应力与意志力的程度,与我们的教育方法密切相关。如果每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你都要反驳、斥责他,那孩子长大后终将不会快乐,只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缺乏自信心,长大后就会和玛茜一样。但这也不是劝您放任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固执己见、不学好,很可能会变得像乔一样。那么,我们该怎么拿捏这个度,帮助孩子像丹尼斯一样成长呢?

诀窍就在于要注重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态度。换句话说,不要指望孩子会一味盲从你的“一言堂”。尽管这样会让你的日子过得更轻松自在些,但很可能会使孩子成长为消极、没主见的人。你应该允许甚至欢迎孩子能对你的要求或命令提出质疑,而不应该把这看做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你要知道,孩子还不会区分什么时候能随心所欲、什么时候不能。如果你想要孩子变得自信、坚强,必须从小就培养。不能封了孩子的嘴,也不能因为孩子有抵触情绪、提反对意见而惩罚他。

你得知道,孩子的行为远比他的言语重要(但如果孩子在言语上或行为上表现得过激,那你就要立即采取行动。具体方法见第56页)。如果他仅仅只是显得不愿意,但仍选择了正确的做法,那就不要数落他或惩罚他。如果他坚决不照规矩做,那么你就好好利用该做法产生的后果来教育孩子,让他从中学习经验,教育孩子以后遇到类似事情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请记住,和孩子定规矩的目的不是遏制孩子的天性,也不是打击他的信心,而是鼓励他努力照正确的做法去做,同时也让他知道“一意孤行”与“见机行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你也要明白,你要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遵守你们之间定的规矩。这样,孩子就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毕竟,你希望孩子是因为明晓事理而遵守规矩,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矩。

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这并不代表你很失败——只有对孩子实施了错误的奖罚时,才能说是“失败”。你可以事先与孩子一起制定具体、恰当的奖罚细则,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学会思考与判断,从而减轻你的育儿负担。这种方法非常重要,即使你没有具体的育儿方案,只需牢记这一点,也能大大调整你对孩子的期望值,改善你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也会因此变得幸福快乐、更能适应社会。容易引发孩子问题行为的6因素

孩子做错事时,通常有很多诱因。家长的态度与心理预期,以及家庭的内部冲突、外界压力等6因素,都会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1. 心理预期:“他是故意的!”

对“难缠”的孩子,家长动不动就是打骂,所以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遭到体罚,特别是调皮的男孩子;被家长认为倔强、叛逆、爱捣蛋的孩子也容易受到体罚。很显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遭受体罚的经历。那么,被体罚的孩子与未被体罚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有什么不一样呢?

研究表明,产生体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长觉得孩子是故意惹事的,认为孩子明知应该怎么做,但却故意跟家长对着干。据我所知,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想法。当孩子对他们说“我不去做!”或“我讨厌你!”这样的话时,就会进一步加深家长的这种想法。不过,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它只会让家长更生气。

孩子生气时容易冲动,一冲动就会用最不费劲儿的“招数”达到目的。他们很可能会“故技重演”,用过去最管用的招儿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哪怕这一招错了。许多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曾指出,行为的结果会直接决定这种行为是否会再次上演。所以,如果孩子的“招数”让他达到了目的,那他更有可能会故技重施;而如果家长没有妥协,那孩子下次就不大可能再用这一招了。

联想的力量也非同小可。如果孩子经常借助某种行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哪怕这种行为有一两次不管用,他也不会轻易放弃。当你大惑不解,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总这样做时,请回想一下:这种行为以前给他带来了什么?是不是他因此而如愿以偿?当孩子对你软硬不吃时,你是不是一生气就听之任之?如果是这样,那孩子很有可能已经知道,只有让你对他心灰意冷,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即使他要为此又哭又闹。回想一下史蒂夫和妈妈的例子:他拒绝收拾积木,最终还是妈妈自己收拾了。孩子的潜意识里会因此记住什么?下次再发生这种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怎样做?

孩子们总会变着招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例如,一个孩子被家长处罚时,即使这项处罚很恰当、很合理,那孩子开始时也可能会哭喊、跟家长顶嘴。如果没一招管用,那孩子最终会乖乖就范。不过,如果家长被孩子的哭闹弄得心烦意乱,想图个清静(或心软了)而取消了处罚,那以后孩子被处罚时,他将会“故技重演”。等到那时,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是成心的,其实孩子只是抓住了父母的心思。惹家长生气只不过是孩子实现自己愿望的“副产品”,并非最终目标。只要这招管用,孩子就会屡试不爽。2. 心理准备不充分。

那么,如何才能预知事情发展呢?首先,你要牢记,孩子并不是“成心”气你,你也不可以为了让孩子听话而不择手段,这样,你就能更冷静、更客观地看待整件事情了(详见下一章,20页)。

教育孩子时,你的首要任务是合理执行奖罚后果(包括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能想出许多好点子。本书第2条定规矩法则会重点讲述怎样执行后果(第41页)。现在你只需要知道,即使孩子不听话,你也不能乱了阵脚。每次出现问题时,都是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而不是一定要分出个胜负的“战争”。

作为家长,你应该能预料到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抵触情绪。下面这些情况最容易让孩子有意见:当孩子玩得正开心,却突然被你叫去做其他事情时;当你不让孩子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时;当他被迫做他极不情愿做的事(如收拾房间或做作业)时;或者当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被要求干另外一件事时(如前文史蒂夫的例子)。对这些情况要做到心里有数,这样你才能使你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准备。

别怕孩子不听你的话,只要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也不要吓唬孩子,这一招起不了什么作用(就像史蒂夫的妈妈吓唬他,要把玩具统统扔进垃圾筒一样)。你应该事先想出一些可执行且恰当的惩罚措施,以在孩子不听话时“出招”(详见第41页)。如果每次你只是吓唬吓唬他,却从没有实际行动,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拿你的话当真,你就会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3. 家庭冲突的错误解决。

家庭冲突、亲友关系及重大压力的出现,常常会触动孩子出现诸多问题行为。家庭成员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经常会引发家长之间的争吵。尤其当孩子不听话时,夫妻间的争吵就更容易发生:双方都觉得自己说得对,总想纠正对方的想法。

这种事情很普遍,在大多数家庭里都会发生。只要双方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这些分歧,而是以一种想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态度对待这些不一致的意见,那么这种“不一致”甚至会引发一种好结果。而在有些家庭,这些分歧却使家长双方“大动干戈”,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吵,那么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伤害。当孩子听到家长双方因他做的事而相互斥责时,他会觉得非常难过。4. 夫妻双方没有齐心协力。

有些家庭中,意见的分歧会致使一方压制另一方,进而取代弱势一方的意见。那么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这就会让他趁机“离间”父母双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家长双方继续争执不下,孩子的行为通常就会变本加厉。这往往也会撕开婚姻中无法弥补的裂痕,因为弱势一方会觉得被强势一方所压制,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如果你正处在这样的困境中,我强烈建议你,请你试着心平气和地与你的爱人沟通,解决双方的分歧,停止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如果自己无法解决,那我力劝你进行恰当的咨询。5. 外界压力带来的负面氛围。

很多孩子都受到家庭环境的无形压抑,绝大多数家庭都遭受经济、亲戚等方面的压力,但在某些家庭中,这些问题却让家人之间互相仇恨。这些冲突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敌对的态度和行为。通过预先准备,我再次奉劝你与你的爱人一起化解这些冲突,双方面对面的交谈或寻求专业咨询都有利于缓解冲突。如果忽视这些矛盾,那么在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上,你就不会有所突破。6. 家长没能合理规划孩子的生活。

家长越能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家庭生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协调、越有规律、越明晰,他就越不容易发脾气。小孩发脾气,大多是因为某件事出乎他们的预料,使他们毫无心理准备,如马上准备出门去银行或商店(就像前文例子中的史蒂夫)或让他们停止正玩得高兴的事,开始做另一件事等。一般说来,如果你能使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和谐,孩子能知道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他就会越听话,因为合理的规划使他有时间为将要做的事做好心理准备。你可以在家里制定日程安排,规定起床时间、吃饭时间、做作业时间、自由玩耍时间、睡觉时间,这对孩子都很有好处。本书余下部分将教你如何执行这些细节。

孩子的情绪反应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家长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在学习定规矩的9项法则前,我先介绍几种使家长保持冷静,处理好沮丧和愤怒情绪的方式。第2章了解情绪反应的过程,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抵触行为

审判过后,双方律师从法庭走了出来。原告律师史密斯先生走近被告律师琼斯先生,说道:“很抱歉,刚刚在法庭上我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知道怎么着就那么大声。祝贺你打赢了这个案子。不过我还是感到有些意外,事实本来对我们是有利的。”琼斯回答说:“的确如此,我的朋友。不过,保持冷静的一方才能大局在握。”

在前一章的例子中,8岁儿子与爸爸迈克顶嘴,迈克对此非常生气。其实当孩子做错事或挑战家长的权威时,几乎每个家长都会愤怒,会产生挫败感、沮丧感,不能理智地思考。而保持冷静的一方通常能大局在握。也就是说,孩子惹急你时,你一定要冷静。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你需要知道怒气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你才能学会控制怒气。

下面的这个例子,经常被用来阐明当我们遭受能激起强烈反应时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过程。虽然这个例子和教育孩子没有直接关系,但它描述的过程类似于家长常常经历的心理过程,尤其是与一个又哭又闹的孩子“交战”时。每当我们受到威胁,不管是因为一件事还是一个人,我们都会体会到相似的反应。情绪反应的过程

一个人要穿过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上车来车往。他向两边看了看,等到两边车辆都很少的时候,开始穿过马路。他急冲过去,就在快到马路中间的时候,突然听见一阵响亮刺耳的鸣笛声。他一扭头,看见一辆十八轮大货车快速向他驶来。他大喊“哦,天哪!”,并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到了马路对面,站定后,他擦了擦额前的汗珠,松了口气:“这家伙,开得太近了吧!”

这个例子中,这个人产生了什么情绪呢?是惊吓。惊吓与愤怒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一个人经历惊吓的过程恰巧与愤怒相似。接下来,我将由内而外解释例子中这个人的经历,然后将它类推到愤怒的情形上。★刺激因子

上例中,当这个人在马路中间突然听到货车鸣笛声时,惊吓反应由此产生。鸣笛声可以看做是惊吓反应的触发剂,科学术语叫“刺激因子”。刺激因子并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它说来就来,当它发生了,你只能面对它。现在,或许有人会指出,例子中的这种刺激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这个人的粗心大意、横穿马路造成的。但现在我们只关注一点:惊吓反应的第一阶段就是刺激因子,至于惊吓产生的原因,我们暂不考虑。★阐释

当这个人一遇到刺激因子(货车鸣笛声)时,就立即作出反应并快速逃离,是这样吗?不完全是。在他听到鸣笛声和做出让路的动作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好几件事情。不过这些事情都是瞬间发生,几乎是自发的。

在听到货车鸣笛声之后,这个人首先会去弄明白那是什么声音。他迅速搜寻记忆,判断这种声音可能会是什么,然后仔细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他看到货车,采取行动之前,他的大脑就已经很快为他阐释了所发生的事情。否则,即使他听到了鸣笛声,也看到了货车,也可能意识不到这是个危险。

再看看,假设他从人行天桥过马路,而不是恰巧在马路正中间,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正在天桥中间时听到了货车的鸣笛声,他只会瞧一瞧这种声音是从哪来的,但他很快会意识到自己在天桥上,是安全的,并不需要逃离。这一点就是说,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你必须先阐释这种刺激因子。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几乎快得让你意识不到,但它确实发生了,否则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刺激。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个过程很明显,因为这个人大喊“哦,天哪!”很多人在那时候的反应可能会更大。不管怎么说,惊吓反应的第二阶段是阐释刺激因子。★生理激发

通过对当时情形的阐释,这种刺激因子被鉴定为“需采取行动的刺激因子”(如给货车让路),你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行动。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已被激活,它又反过来使你的肢体进入一种紧迫的激发状态,以使你发挥最大的能力去执行动作。这种生理激发包括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血液流动加快、汗液生成(以调节肌肉组织中加速的新陈代谢)、瞳孔扩大、呼吸加快(给血液充氧)。

身体当时所做的一切反应都是为了增加力量和敏捷度。上文例子中,给货车让路最关键的是速度,所以身体被激发为“迅速穿过马路”的状态。例子中,当他到达马路对面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说明他身体内部快速发生了生理变化。所以,反应的第三阶段是生理激发,目的是为行动做好准备。事实上,第二阶段的阐释和第三阶段的生理激发就是大家知道的“攻击——逃离”反应,因为人必须立即决定,是要对抗危险还是逃离危险。★行动

例子中的人既然知道了要怎么做,而且机体也做好了准备,那么接下来他就要执行他所选择的应答方式:给货车让路。当他执行这个动作时,他是全身心专注于此的。他必须快速、高效地执行动作,没改变主意的机会。因此,反应的第四阶段是实际行动,专业术语叫“机体应答”。★心理准备

实际上,在反应过程中还应该包括另两个阶段。第一,要考虑到,在他踏上马路之前,他就已经知道,道路拥挤,必须加倍小心。他的思想已经准备好了要迅速行动,他的机体也已经保持在一种轻微激发的状态。

第二,如果这个人是在一条宁静的、车辆稀疏的乡间道路上,而非在拥挤的四车道公路上被一辆十八轮大货车惊吓,他的反应也会稍稍有所不同。他将不会有所准备,对刺激因子的反应也会滞后许多。因此,事先的准备才是情绪反应的真正初始阶段。★后期影响

也要考虑整个情境的各种影响,及它们将如何影响一个人在将来类似情形下的行为。例子中这个人的最后反应是舒了一口气(“这家伙,开得太近了吧!”),意识到他的行为有效地应对了刺激因子。如果他再次发现自己处于这种情形之中,非得过这种马路时,他就会倍加小心了。但过马路时他也知道,即使再受到货车的惊吓,他也能应付得了。

如果情况稍稍有所不同呢?假如当他快速让路时,突然腿抽筋了,几乎是死里逃生,货车与他擦身而过,那会是怎样?如果发生这种意外,这个人或许就会产生心理阴影,甚至再也不愿过那条马路。但如果实在是迫不得已要过那条马路,那他的预期(或心理准备)就会带有更强烈的激发与担心,可能在车还没到眼前就已经很害怕了。因此,当我们谈论情绪反应,实际必须考虑六个阶段:心理准备,刺激因子,阐释,生理激发,行动和后期影响。

提醒一下,这里提到的不是特指“恐惧”情绪,而是情绪反应。因为任何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如愤怒、沮丧、生气)反应都伴有以上六阶段的发生。这是人类情绪反应的通用模式,适用于许多情况。易怒型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

家长最常有的情绪就是,自己小孩哭闹时所引起的愤怒和沮丧。以前言中史蒂夫和妈妈的情况为例,我们来了解一下妈妈的反应。★心理准备

一开始,妈妈就已经料到会和儿子上演一场“战争”,她也很反感这种相处方式。以前和儿子有过多次冲突,所以她一开始就觉得:“接下来准没好事。待会他估计又得大闹一场。唉,什么时候才有个头儿?”因而,在情绪反应的第一阶段,妈妈就已经进入将要与儿子“开战”的状态之中了。

此外,她作为家长的挫败情绪也进一步加重了她消极的思维定式。她觉得自己管不好儿子,因而内心有股小火。这种想法反过来又影响了她对待孩子的方式。每当孩子闹情绪,就再次暗示着她很失败。很多家长都这样,孩子可能让你觉得很无奈,你可能也因孩子不听话而恼怒。对史蒂夫的妈妈来说,在她叫史蒂夫收拾玩具之前,她就已经觉得自己会对儿子发脾气,即使儿子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太过分。

由于妈妈的肢体语言、语气、话语向儿子发出了“妈妈已经忍无可忍”的信号,那么史蒂夫就开始有了同样的感受,他的反应就可能被逐渐紧张的情绪激化,从而作出消极的反应。所以,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强烈,越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一场“交战”就难以避免了。★刺激因子

这场“战争”的刺激因子表面看来是史蒂夫的抵触情绪。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例子中事情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史蒂夫开始时还是挺乖的,他虽然不想把积木收起来,但他并没说不收。他最后虽然确实没把积木收起来,但开始时他的行为并非十分抵触。因此,从妈妈的角度来看,刺激因子其实是不立刻听话而非抵触。★阐释

在妈妈看来,史蒂夫又在闹情绪了,她也料到了这一点,因而她认为儿子的反应完全在预料之中。这样的理解只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史蒂夫的每个行为都进一步证实了这个预想。仅一句简短的回答“好的,妈妈”或其他任何行为都会被妈妈认为是“战争”即将开始的又一个征兆。然而她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确,反而不必要地激化了她的情绪反应,使她的怒气不断攀升。★心理激发

伴随怒气而来的就是生理激发。史蒂夫妈妈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这都使得她“备战而发”。当人处于这种激发状态时,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准备大动干戈了。随着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他会越来越难冷静下来。妈妈就已经进入这种预备状态了,一丁点的不如意就会促成一场爆发。★行动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妈妈以身体上(“猛拽史蒂夫”)及言语上(“对史蒂夫大吼大叫”)的攻击行为来应对史蒂夫的不服从,加之她那一脸愤怒,史蒂夫当然也就意识到妈妈生气了,于是也不由自主地更加抵触。这样,事情就越来越糟,双方情绪就越来越激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战争”。从此时开始,冲突进一步加剧,史蒂夫也就失控了。★影响

尽管事情的结果没有直接讲出,但你也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史蒂夫又会被妈妈骂了,加上妈妈说的那些伤人的话,他的自信心就会备受打击,即使冷静之后,他也会在潜意识里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劲。

同样,妈妈也产生了消极心理。冲突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发生了,这进一步加重了她的挫败感,因而将来她可能会更快进入“备战”状态。冷静下来后,当她想到自己对史蒂夫说的那些话时,她也会心生愧疚,怪自己生气时变得那么不理智,并后悔说了那些伤害孩子的话。在她看来,整件事再次向她证明了她没办法管好儿子,儿子根本拿她的话不当一回事儿。沉着型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

怎么才能打破这种变本加厉的局面呢?情绪反应六阶段的每一阶段中,你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让自己保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一点一滴的改变,就能让你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并逐渐成为教导有方的家长。★心理准备

和孩子沟通时,一定不要一开始就进入“备战”状态,否则,一场“战争”真的就很难避免。相反,你得这样想:情况只是“有可能”会激化,而不是“一定”会激化;即便激化了,你也有妙计控制自己的情绪。

为了保持冷静,不至于事后后悔,在与孩子沟通之前,我们可以先做几次深呼吸:缓慢地吸气约四秒钟,让空气填满自己的整个肺部;然后屏住呼吸,持续约一秒钟,再慢慢地吐出所有空气。多做两三次,同时心里暗示自己:“我会保持冷静的。不论他做什么,我都不会发脾气。事情会很好解决,我不能跟一个孩子计较太多。”这样,你就会做好思想准备,你的呼吸和血流速度也会缓慢下来,并带动你的整个身体保持冷静,从而理智地教育孩子。即使孩子最后还是没听你的,你也尽了家长的责任,用不着感到愧疚。

还有,凡事都要提前准备,不要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史蒂夫妈妈眼看出发时间就快到了,才觉得压力重重。如果她提前让史蒂夫做好准备,事情也许就没这么糟。妈妈最后或许还得亲自拾起积木,不过留给她的时间也会更充裕,她的心理压力也不会太大。日复一日,史蒂夫对妈妈吩咐的事所产生的抵触情绪会渐渐减少。还是那句话,作为家长,你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而不是强逼孩子遵守规矩。

最后,请记住,孩子的性格倾向,决定着孩子的做事方式。你不能创造这种倾向,但你可以慢慢改变它,使它朝着良好的一面发展,让孩子拥有正确的判断力,教孩子明白自己何时该坚持自我、何时该听别人的意见。★刺激因子

你无法阻止孩子说一些气话或做一些气人的事,所以这一阶段你无法干预。不过不用担心,在此你也可以做些间接性的改变,即保持心态平和。★阐释

这一阶段是成功控制怒气的关键。孩子的行为发生时,那一刻你会如何阐释这种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接下来是否会动怒。你越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如“孩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去阐释这种行为,你就越可能会大动肝火。

永远别指望孩子能对你定的每个规矩都服从,孩子有抵触情绪是很正常的。所以,你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后果来让孩子自己决定该如何做。这样,即使孩子最后依然没听你的,但他也上了宝贵的一课,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也不至于一头撞到南墙上。★生理激发

如果你不再用负面的想法去揣测孩子的行为,那你的肢体语言就自然而然恰当起来了,因为“想法决定行动”——如果你不去主观臆断或夸大孩子的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气急败坏,你自然就能保持镇定了。

而如果孩子确实逼得你气不打一处来,你也不要担心,因为自有办法解决。只要注意体会,每个人都会清楚地觉察到自己“是不是开始生气了”。当你感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时,就意味着你需要消消气了。这时,你要赶紧离开孩子的视线,到另一个房间或到室外去散散心,或坐或躺,等你平静下来再去教育孩子。当然,如果孩子一个人待着比较危险,那你就要陪着孩子,并试着平复自己的心情。

如果迫于某些原因,你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怒气,也没办法回避孩子,那也不要失去理智。请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意见。★行动

开始回应孩子时,你要努力保持冷静、从容不迫,千万不要带着主观情绪,也不要翻旧账,而要用恰当的积极后果与消极后果来引导孩子作出选择,让孩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动怒时,一定不要说些过分的话,更不要揍孩子,否则,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影响

冷静一会儿后,你可以试着去理顺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说了什么,而你又是如何对待的?是不是他使你束手无策?如果是,又是为什么呢?这种行为是不是头一次出现?你自己有没有为这种时不时发生的情形做好充分准备呢?你可以针对类似情形制定一种解决方案,以后碰到类似情况时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所有人,包括你自己和孩子在内,都会吃一堑长一智。不犯错误,你就不知道哪些方法管用、哪些方法不管用。如果你所做的事情在短期内看不出成效,也不用急,你可以多观察一段时间,或者想想是不是还有改进的空间。本章小结

后面的章节是一套系统的方案,它将帮你轻松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不过要记住,你得循序渐进地实施每一条法则;而仅仅采用其中一两条法则是没有多大成效的。

还要再啰唆一句:跟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总追问“孩子究竟是怎么了?”,而要想想“我应该做些什么?”。如果你能坚持以这种观点看问题,那家庭生活将会非常和睦,孩子也将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第3章定规矩法则1:面对面说话,小家伙才听你的

定规矩的9条法则简单易行,不过也要花时间去学习、操作。同样,孩子也需要时间去适应你全新的教育方式。只要循序渐进,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能大大改善。第1周:定规矩要简单、具体

计划开始第一周,你需要学习两点:

1. 如何跟孩子定规矩;

2. 如果孩子遵守规矩,你该怎么做。

开始时,你可以给孩子定一些他通常难遵守的规矩。这些规矩应该简单、具体、直接,如“把玩具收起来”、“去洗洗手”或“把电视关掉”等。不要用“把房间收拾一下”、“写作业”等需要多个动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一招通常都会管用。但当遇到脾气倔的孩子时(如前文中的史蒂夫),你应该停下手头的事,直接去和孩子交谈,而不是像史蒂夫妈妈一样边忙其他事边叫史蒂夫收拾玩具。先让孩子看着你,孩子才会听你的

跟孩子定的规矩要想有效,需要注意三个要点:提醒孩子看着你、告诉孩子怎么做、站在旁边看结果。1. 提醒孩子看着你。

跟孩子说话时,你不仅不能分神,还要学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史蒂夫的例子中,妈妈跟史蒂夫说话的同时,自己却在忙活其他事,在房间里进进出出的,根本不知道史蒂夫有没有按她的话做。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你可以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来改正。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叫孩子的名字。不过,这可不是隔着墙叫一声就行,而是要和孩子产生眼神交流:离孩子近一点,再叫他的名字,或者让他来你的房间,或者你直接去孩子的房间。即使你和孩子不在同一个房间,但叫他开开门或开开窗看着你,也能让孩子更按你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不理你,那你可以对孩子说:“看着我。”或者走到他跟前,看着他的眼睛,再提出你的要求。一定要这么做,否则,无眼神交流的命令,无疑会减少孩子听话的可能性。

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奥秘呢?两个人之间进行眼神交流时,就会有一种约定感,说起话来也更有说服力。眼神交流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如果孩子正玩得起劲,他可能根本没注意到你在跟他说话,而跟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则可以让他暂停手上的事,认真听你说话。

史蒂夫的例子中,妈妈多次在另一个房间冲他说话。这就似乎表明,让儿子听话,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重要。史蒂夫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直觉告诉他他可以再磨蹭一会儿。如果这时妈妈看着史蒂夫的眼睛说话,那史蒂夫就会明白妈妈是认真的,要好好听妈妈说话,这就能让他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快速地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2. 告诉孩子怎么做。

一旦和孩子有了眼神交流,你就可以告诉孩子怎么做了。每位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方式都不同。不过,有几个万能小贴士,它们适合所有家长,可以让孩子更听你的话。①要有眼神交流。

跟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直视孩子的眼睛。②态度要尊重,口气要坚定。

说话时的态度尤为关键,因为你的态度很难掩饰,很容易就会被对方觉察到。在生活中,你可能会更喜欢身边那些对你尊重或亲切的人,而那些压制你、动不动就对你冷嘲热讽的人,无疑最遭你反感。

我开讲座时,经常听到家长难过地说:孩子不尊重自己。然而,许多家长在跟孩子说话时都用一种居高临下、愤怒、挖苦的语气。即使不是故意的,孩子也能敏锐察觉到,这会给孩子一种心理压力,让孩子也以同样的语气与家长对话。

有的家长在没招时,会用哀求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比如“你能帮我……吗?”这些家长可能还不太明白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听。因为孩子只会从字面去理解这句话,觉得“这个忙可帮可不帮”,而很显然,你并非是要表达这种意思。

有时,家长也会这样说:“你可以……吗?”这也不是一个好方式,因为孩子很容易用一个“不”字把你拒之门外。对孩子来说,说“不”是件轻松、不费力的活。因此,和孩子说话时,注意不要用容易被他拒绝的方式,而要用引起他注意力的方式直接表达你的意思;不要采用询问的方式,而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然后保持眼神交流,让他做一件具体的事,如“请马上开始收拾玩具”。③非语言交流要严肃、沉稳。

这里的非语言交流,主要是指你的姿势、手势、表情、语气及语速、音量等。一般说来,你可以背着手站在孩子面前,表情要严肃、正经,语气要坚决(声音稍高,但并不是吼叫)、沉稳、慎重。

孩子越小,他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就越有限,所以你就越要通过非语言交流传达出威严的态度。有研究表明:给婴儿观看同一个人不同面部表情的照片或视频,婴儿们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每一种情绪,并作出相应的回应(如果是笑脸,他们就会笑;是苦瓜脸,他们就哭;如果是发怒的表情,他们则会回避)。而且,这种试验在不同种族婴儿身上的测试结果都完全相同。

越小的孩子,对你的语言信息回应得越少,对你的非语言信息回应得就越多。孩子越来越大的时候,他才会注重语言信息,但同时也会察觉你的非语言信息。如果你的话语表达了一种意思(如“我希望你听话”),而非语言信息却传达了另外一种信息(如“这到底管不管用啊”),那么孩子立即就会意识到你的踌躇不定,从而对你说的话更有抵触心理。

在此出现了一个困境:你的非语言交流一方面反映了你的真实感情,很难“装模作样”,一方面你又必须努力做出一副坚决果断的样子。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可以暗自给自己打气,保持冷静,并期待孩子乖乖听话。这种信息会通过你的非语言交流传达给孩子,并让孩子意识到你绝不是随便说说。

另外,在和孩子说话时,你要避免让他产生一种强迫感,否则气氛可能会瞬间紧张起来,甚至会让孩子跟你大吵一架。当然,如果你已经很努力、很克制,孩子还没认真听你说话,那你可以稍稍给孩子一点压力,比如双手扶着他的肩头,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④不要争执不休。

孩子如果想跟你讨价还价,你不必向孩子过多解释他为什么要遵守规矩。通常来说,你只需给孩子一个简明扼要的理由即可(如“因为到了吃饭时间了”或“因为我们要出门了”),不要重复规矩的内容。如果孩子还缠着你,你只需说:“刚刚不是已经给你说过了吗?”不用过多理会孩子的闹腾。你要明白,你可不是在求孩子同意你的要求,也不是在劝孩子相信你的话,否则,你和孩子的关系就不平等了,孩子也会继续闹下去。⑤一次只讲一件事。

吩咐孩子做事时,一定要简单、直接,一次只讲一件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完成几件事,那你可以先让他做第一件,并让他完成以后过来见你;然后再让他做第二件,完成后再来见你,这样进行下去。对孩子来说,做一件事远比做几件事容易得多,他的抵触情绪也不会太严重。而且,如果一次让孩子做好几件事,那他很可能做着做着就被别的东西吸引住了,从而做不完所有事。⑥让孩子复述你定的规矩。

这一点并非必不可少,但如果你的孩子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你不确定孩子是不是真的明白你说的话,那这一点就会对你大有帮助,因为它能让孩子更遵守你定的规矩。对孩子说完你定的规矩后,如果他说“明白了”,那你可以对他说:“既然你明白了,那就请重复一遍吧。”在孩子重复的时候,你可以纠正他说错的地方,然后坚定地说:“真棒,那现在去做吧。”3. 站在旁边看结果。

跟孩子定完规矩后,你不用做任何事,只需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大约持续15秒。不要走动。给自己计时,从101开始数,在心里默数到115或120。你可能会觉得这一点完全不必要,但其实奇迹往往就是因此发生的:这会给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他完成你的要求。但注意,千万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要挖苦、逼迫孩子,否则只会激化矛盾。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让你做一件事,你答应之后,他却一直站在旁边盯着你,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浑身不自在、很有压力?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把你的要求告诉孩子之后,你只需站在一旁看着他,这样既不失人性化,还能让孩子更快完成任务。

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要看着他,你可以笑笑不予理会,也可以告诉他这是因为他还没完成你要他做的事,或者说你只是想看着他而已。大多数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按照规矩做事,虽然他们只是想快点摆脱家长的“纠缠”,但这已经是个好开端。

看着孩子时,如果孩子还没开始按你的要求做,或者一直撅着小嘴说“不”,你也不用说什么。只要孩子发现你并不打算离开,他就会感觉到无形的压力,从而开始服从。一个现实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当家长要孩子收拾起玩具时,孩子开始时会说“不,我还没玩够呢!”,不过,当家长继续待在一旁盯着他,尽管他会一脸不情愿,他还是会开始收拾,家长的目的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孩子表现好,你就夸夸他

如果孩子听了你的话,你一定要马上夸夸他。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他以后也应该这样做。如果孩子最后还是不听话,那你就要立即给予消极后果(详见45页)。“夸”含有欣赏和认可的含义,“夸”的方法也有好几种。有口头表扬类型的,如“谢谢你这么快就把玩具收起来了”“好样的,我说了一遍,你就把电视关了!”。也有肢体语言类型的(如一个微笑,眨一眨眼,或一个拥抱),如果两种方式综合使用,效果则会更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