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对你的刁难,其实都是祝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9:50:15

点击下载

作者:海波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活对你的刁难,其实都是祝愿

生活对你的刁难,其实都是祝愿试读:

前言

人的一生可以拒绝很多事,却无法拒绝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心智不断磨炼成熟的过程。成长是残酷的,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遭受苦难。苦难出现的形式有很多种,要么是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比如地质灾害、突如其来的生命危险、我们至亲的人离去等,也有可能是我们人生中的重大挫折,比如事业失败、失恋、婚姻破裂等。也许一些人会说,自己在这两方面的运气都很好,没吃过什么苦头,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双亲健在,但即便如此,你还是无法避免我们要承受的最后一大苦难—死亡。因此,有人说,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在承受磨难了,此话不假。只不过一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放平心态、勇敢面对,超越了磨难,在他们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他们总是能用积极的能量感染周围的人;然而,也有一些人,面对折磨听天由命,最终消极疲惫地度过一生。那么,你想做哪种人?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幸福,都不希望人生路上遇到苦难,都害怕遇到折磨,但折磨并不是应该被我们完全否定的事物。要知道,折磨正是历练我们的一把利器,能唤醒我们的灵魂,能让我们更坚韧,所以,正视因为这些刁难、折磨的存在,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圆满。

当然,真正让我们遭受折磨的来源并不只有事物,还有人,比如我们的竞争对手、敌人等。其实,我们也应该感谢折磨我们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我们认识到发展自我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就犹如一面铜镜,能照出你自己的特征,也能激励你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所以,面对生活的刁难,面对命运的折磨,我们不要自怨自艾,而应该把它当成对我们的磨砺,对我们的祝愿,抱着这样的心态对待,我们就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强调心态对于面对各种磨难、挫折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指导读者朋友们将人生路上的磨难看成是历练自己的一剂强心针,让你能从更高层面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进而帮助你摆正心态、激发潜能,在折磨中调整情绪,重新获得动力,冲向人生的顶峰。编著者2017年4月第1章你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你听过幸福课吗

哈佛是众所周知的学府,当走在哈佛的校园中,你随意找个学生打听一下,就会发现,如今,在哈佛最受欢迎的不是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教授的幸福课,他的名字叫泰勒·本·沙哈尔。“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本·沙哈尔自己说,正是源于这个理由,他才在哈佛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以后没有去大公司任职高薪职位,而是留在了母校任教。

在本·沙哈尔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他对幸福感作出的这样一种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在课堂上说:“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曾经有过一项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曾听一位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尤利乌斯·马吉出生在苏黎世郊区的一个贫困的农家,异常窘迫的家境,让他没有读完初中,便开始了艰难的打工人生。然而,多年过去了,他唯一的特长只是像父亲那样磨面粉。父亲曾悲哀地对他说:“你这辈子就是磨面粉的命了。”

马吉不甘心地回答父亲:“不,我不会一辈子迈着沉重的步子,一圈圈地推着两扇磨。”父亲撒手而去时,留给他唯一的遗产便那两扇简陋的磨盘。望着那转了无数圈的磨道,望着那两扇默默无言的磨盘,不服输的马吉思索着走出窘境的途径。

20岁那年,马吉从朋友舒勒医生那里得知—干蔬菜不会损失营养成分。他想:若将干蔬菜和豆类放在一起磨,一定会磨出富有营养的汤料。那样,岂不是可以让那些家庭主妇们熬汤更快速、方便一些?

他立刻借钱购置了设备,开始磨自己想象的那种汤料。就这样,凭借一个灵感加上果断的行动,马吉很快便赢得了人们难以想象的成功——最早的速溶汤料。产品一投放市场,便大受欢迎。然而,马吉仍不满足,他的眼睛继续紧紧盯着那两扇磨盘,思索着接下来该磨出什么样的新产品。经过反反复复地试验,他终于在1890年磨出了可以改变沙司、凉菜、鱼肉、汤和配菜味道的万能调味粉。后来,他又磨出了广为畅销的浓缩肉食品。到1901年,他已是拥有资产超过亿元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老板。

在苏黎世大学举办的一次演讲中,马吉自豪地告诉人们:“即使命运只赠给我两扇简单的磨盘,希望也会给予我信心、智慧和执着,让我磨出自己亮丽的人生。”

幸福的人生,在于自己一步步地努力创造。也许命运在你的人生之物并未向你露出微笑,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许阴云密布的日子会比艳阳高照的时光多很多,但对于像尤利乌斯·马吉这样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一个简单的开始,是人生风景中一个短暂的片段。积极且勇敢地向前迈步,生活总会不时地展现笑容。

有一天,我在一个公交站牌处等车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子拉着妈妈过来了,好像还在争论着什么。待到他们走过来了,我才听清楚,原来他们是在为去不去动物园看大象而争执不下。

小孩子不依不饶:“我就要去动物园看大象,为什么你不让我去!”

妈妈劝他:“不是早说过了吗,今天出太阳了咱就去,但今天没有出太阳啊,而且天气预报说还可能要下雨呢,还是改天再去吧。”“妈妈骗我,今天出太阳了……”

妈妈笑了酿问道:“哪里有啊,不要骗人,你说说,太阳到底在哪儿?”

小孩子抬起头来,东看看西瞧瞧,然后指着天空喊:“那不是在那儿嘛!”“没有啊,那只是乌云而已呀。”“对呀!”没想到,小孩子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太阳就躲在乌云的后面呢,等一会儿乌云一走开,不就出来了吗?”

听到小孩的话,所有等车的人都笑了。对于积极的人来说,太阳每天都在天空中,虽然有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它,那是因为它正躲在云的后面。而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就如人生总有诸多的幸福会接踵而来一样。你也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吗

幸福、美满的人生,是每一个人生来就追求的。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幸福被赋予了这样的定义:通常人们以财富、地位、美满的婚姻、长寿、健康、美貌、事业成功、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等为幸福人生的实质,以为得到其中任何一种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对此,不少哲学家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幸福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而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更多地表现在精神体验上。

曾经有心理学教授对某世界高等学府学生作过一项持续6个月的心理健康研究,其结果显示: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据另一项统计显示,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的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

为什么求学于世界高等学府,还会如此沮丧呢?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富有,反而越发不开心呢?

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本·沙哈尔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每个人追求目标时,都精神集中,极度渴望早日实现突破,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头痛好了之后,你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没有头的疼痛,就没有恢复正常后的欢喜。忙碌奔波的人,往往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那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増长,各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等。为了尽早实现一个个愿望,他们不停地奔波劳碌,在一个又一个目标前奋力冲刺,这成了某些人最习惯的生活方式。纵然实现一个小目标的成就感会让自己得到暂时且短暂的喜悦感,而第二天一起床,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有一些人,他们有房、有车,母慈子孝,按理说生活得很好,可为什么他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和快乐,而感受不到自己的幸福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幸福的本质不在于追求什么,获得什么,而在于珍惜你所拥有的一点一滴,让自己懂得享受,学会满足。

下面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被称为“十大经典”故事,它给予幸福真切的诠释。

我们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把全球人口维持人类的各种比例压缩成只有100人的部落,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部落的人员构成为57个亚洲人、21个欧洲人、14个美洲人、8个非洲人;52个男人、48个女人;30个白种人、70个非白种人;30个基督徒、70个非基督徒;89个异性恋者、11个同性恋者;6个人将拥有全部财富的59%;80个人的居家生活不甚理想,70个文盲,50个人营养不良,1个人即将死亡,1个人即将生产,1个人拥有大专学历,1个人拥有电脑。

当我们从这种压缩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时,就会清楚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接纳、谅解和教育。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如果您今天早上醒来时还算健康,恭喜您,因为有一百万人将活不过一星期。如果您不曾经历过战争的危险、被监禁的寂寞、被凌虐的痛苦或是饥寒交迫,恭喜您,您比五亿人还好命。如果您可以参加宗教活动而不必担心被骚扰、逮捕、凌虐或死亡,恭喜你,您比三十亿人还自由。如果您的冰箱里还有食物、有衣服穿、还有地方住,恭喜您,您比全世界75%的人还富有。如果您在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钞票、还有一些零钱,恭喜您,您是全世界前8%的有钱人。如果您的双亲都还健在而且没有离婚,恭喜您,您算是幸运儿。您可以读这篇文章,那是双重幸运:有人想到您这个朋友,而有二十亿人根本不识字。

总之,如果我们在每个清晨都能清爽地醒来,我们就是幸福的人,就应对生命的赐予给予感恩。

幸福的感觉,依托于物质的满足、成就的获得等,而它的源泉,则在于懂得知足和时刻珍惜。

懂得珍惜,最为可贵,懂得知足,最为幸福。当一个人珍惜生命,生命便会长久;当他珍惜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他便能在友善的交流中,获得快乐与更多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你每天得到了一些什么,而是每天你都能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怀着一颗满足、感恩、珍惜的心。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着这种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件事,那么,即使人生中有摆脱不了的悲苦、辛酸,我们也能将它们转化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拥有什么,却总是想着自己还缺少什么!不要感慨你失去或是尚未得到的事物,你应该珍惜你已经拥有的一切。”追求幸福,就是要选好自己的人生模式

幸福课教授本·沙哈尔在一次吃汉堡时,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并在课堂上,一次次地给予新的诠释。

有一年,本·沙哈尔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刻苦练习外,他必须严格地节制饮食,以控制体重。在开赛前的一段时间,他每天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结束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

比赛终于结束,怀着放松的心情,本·沙哈尔立即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随即买下4个汉堡。当他急不可耐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他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他最先拿起的那个汉堡,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透支未来的幸福,即“享乐主义型”。手边的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的人。

4个小小的汉堡,4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上,当本·沙哈尔让学生选择做哪类型的人时,答案几乎都是幸福型。一时的选择容易,长时间的身体力行,却往往使人偏离最初的幸福的航标。

面对最初的方向,固有的观念和习惯的思维对于“幸福型”的人是很大的干扰。而人们对于幸福的感知,也总是羡慕别人。

哈利对住在森林公园的一对夫妻羡慕不已,因为公园里有清新的空气,有大片的杉树、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和花香。然而,当这对夫妇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神情诧异。他们认为这儿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

当时,哈利的感觉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对夫妇对这儿太熟悉了,花草树木,清风明月,在他们漫长的日子里,已不再有风景的含义,而是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

追求幸福,就是要选好自己的人生模式,更为关键的,就是挥别那种精神和心境的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把握今天,着眼未来。

曾听一位教授过这样一个故事:

玛格丽特·柯妮女士最近的生活很糟糕,一天早上醒来,她发现刚刚装修好的地下室被水淹了,她惊慌得不知所措。“我第一个反应,”她这样说,“是想坐下来大哭一场,为自己的损失号啕。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问自己,最坏的情形会怎样?答案很简单:家具可能全泡坏了,嵌板可能给泡得弯曲不平,还留下水渍,地毯也报销了,而保险公司可能不会赔偿这些。“第二,我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来减轻灾情?我先叫孩子把所有可以拿得动的家具搬到没有水的车房里去。我向保险公司经纪人报告,并且用电话请地毯清洁工带吸尘器来。然后我和孩子向邻居借了几台除湿机,使地下室能加速干燥。等到我丈夫下班回家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整理就绪了。”“我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形,想出怎样做些补救,然后动手忙起来,做了我必须做的事。我根本没有时间忧虑。当做完这一切时,我的心里轻松多了。”

很多糟糕的事情发生时,其结果往往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做好眼前你能做的事情,幸福的感觉就会谷底反弹。在时运不济或悲伤痛苦时,常常听到这句话:“想想你自己的幸福。”是的,看看我们的生活,大约有90%的事还不错,只有10%不太好。如果我们要快乐,就要多想想90%的好,而不要过分看重剩余的10%。你会发现,90%的幸福因素都已成为事实且存在于今天,而那10%的忧虑和悲伤,则来自于自己的担心和假象。即使真的有糟糕的事情会发生,过多的忧虑也无济于事,顺其自然,坦然面对,幸福的感觉才不会被透支。什么是幸福的本质

在众人的眼中,哈佛的学生,在毕业后理所当然会获得理想、满意的职位,他们会平步青云,在事业的发展和金钱的获取上一帆风顺。但事实则不然,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大多数学生—不管学业成绩是否优秀,都不时地担忧自己面对社会时的境遇,对于金钱和事业的发展依然很迷茫。

在哈佛教授本·沙哈尔的幸福课上,他这样教他的学生看待自己未来的工作与金钱、幸福的关系。

仔细考虑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你人生的意义?二、什么带给你快乐?三、你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本·沙哈尔曾遇到过一名律师,他很年轻,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他的办公室宽敞明亮,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选择去画廊工作,收入就会少很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里的人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为了金钱的保障,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他每天并不开心。据有关机构统计,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自己作出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首先看重的是物质与财富,随后才是快乐和意义。

本·沙哈尔认为,“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

对于许多在社会上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工作总是困扰着他们,影响着生活的质量和心情。很多人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权利统统交给了工作,甘愿受其影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金钱对生活的平衡。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埃德·迪纳的研究证实,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幸福的标准。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幸福。在大多数国家,收人和幸福的相关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在最贫穷的国家里,收人才是适宜的标准。

人是一个欲望和需求不断膨胀的动物,也正是由于不断增长的渴望,才使得一个人不断成长。在满足需求和追求的过程中,如果你的眼里只有金钱,那你的幸福感永远不会有一个底线。

一天,一只鸡琢来琢去满地寻找食物,它要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寻找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突然间,它从一堆废弃的树叶中发现了一颗珍珠,它惋惜地说:“如果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高兴地把你捡起来,把你当成宝贵的财富,可我要寻找的是米粒,而不是你,对于我来说,你毫无用处,一文不值啊!世界上所有的珍珠,都不如一颗米粒对我有吸引力。”

又一天,一只精明的猎狗在森林里寻找主人打下来的猎物,在偶然间看到了一袋黄金。它跑上前去嗅一嗅,懊丧地说:“哎,我还以为找到了主人打下来的猎物呢!不过,我相信主人肯定会非常喜欢,说不定他一高兴就每天赏赐我几根骨头呢!”猎狗这样想着,叼起那个口袋跑到主人身边。“你真是太伟大了!我要用其中的一块黄金给你配一身最好的行头!”主人抚摸着猎狗说。

猎狗连忙恳求道:“不,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每顿享用几根骨头。”笑逐颜开的主人爽快地答应了,猎狗从此每天都可以吃到骨头。

幸福不是获得更多的金钱与财富,而是得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幸福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在选择之前,首先要弄明白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个能带给你快乐的东西才真正能够使你获得幸福。

哲人说,幸福不仅仅是对某种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某种需要的理解。从前,有一公一母两只小猪,它们一直深爱着对方,但在吃食时,母猪发现公猪在吃的方面总是不能让着它,总是先把好的吃掉,有时还要把母猪的那份吃掉一些。公猪日渐肥壮,母猪日渐消瘦,母猪很伤心,总是追问公猪是不是已经不爱自己了,公猪避而不答。终于有一天,屠宰场的人来拉猪的时候,选中了肥壮的公猪,公猪留给母猪这样一句话:“如果爱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那就用生命来代替吧!”母猪这时候才明白了公猪以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能够留下来。

直到生死离别之时,幸福的身影才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它们已经互相理解了,这种幸福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古往今来,幸福在人们的观念里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解释j艮多人说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经过,是对满足需求后的一种感受,但更要的,真切的幸福是对需求的一种理解。第2章摆脱痛苦,学会追求和享受幸福痛苦只是幸福路上的调味品

这一天,本·沙哈尔正在食堂吃饭,有个学生走到面前,问道:“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乐的老师吧!”

这位学生接着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吿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是人。”

快乐与痛苦,是生活中永恒的旋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应看重的不是几多痛苦,几多欢笑,而是心在痛苦和欢笑时的选择。

哲人说,苦难本是一条狗。它会在生活的某个拐角不经意地就向我们扑来。如果我们畏惧、躲避,它就凶残地追着我们不放;如果我们直起身子,挥舞着拳头向它大声喝斥,它就只有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

生活中的苦痛是幸福的最大障碍,但如果你是那个勇敢挥舞着拳头并大声喝斥的人,它就会成为幸福的调味品。

曾有一位教授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格连·康宁罕是美国体育运动史上一位伟大的长跑选手,他人生的伟大和幸福,不仅在于他取得的成绩,更在于他笑对苦难、把握命运的信心。

在他8岁那年,一场爆炸事故使他双腿严重受伤,而且腿上没有一块完整的肌肤。医生曾断言他此生再也无法行走。面对黯然神伤的父母,康宁罕没有哭泣,而是大声宣誓:“我一定要站起来!”

康宁罕在床上躺了两个月之后,便尝试着下床了。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伤心,康宁罕总是背着父母,拄着父亲为他做的那根小拐杖在房间里挪动。钻心的疼痛把他一次次击倒,但他跌得遍体鳞伤也毫不在乎,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重新走路奔跑。几个月后,康宁罕的两条腿可以慢慢地屈伸了。他在心底默默为自己欢呼:“我站起来了!我站起来了!”

于是,康宁罕又想起了离家两英里的一个湖泊。他喜欢那儿的蓝天碧水,他喜欢那儿的小伙伴。康宁罕的心向往着湖泊,更加坚强地锻炼着身体。两年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毅力,走到了湖边。从此,康宁罕又开始练习跑步,他把农场上的牛马作为追逐对象,数年如一日,寒暑不放弃。后来,他的双腿就这样“奇迹”般地强壮了起来。再后来,康宁罕不断地挑战自己,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长跑运动员。康宁罕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苍天不会亏待生命的热爱者,不会辜负与苦难顽强斗争的人心底执着的渴望。

当命运无情地和你开着玩笑的时候,你可以甘愿被它玩弄于股掌之中,也可以选择脱离它的阴影,给心以光明的方向。苦难是一所没人愿意上的大学,心找到幸福方向的人,从那里毕业时,往往都是强者。

一个农夫家里有两个水桶,它们一同被吊在井口上。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起来似乎闷闷不乐,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吗?”“唉,”另一个回答,“我常在想,这真是一场徒劳,好没意思。常常是这样,刚刚重新装满,随即又空了下来。”“啊,原来是这样。”第一个水桶说,“我倒不觉得如此。我一直这样想:我们空空地来,装得满满地回去!”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中,有人觉得幸福,有人深感不幸;两个人同时望向窗外:一个人看到星星,一个人看到污泥。这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的幸运与不幸,快乐和悲伤,其实都是人的看法而已。“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本·沙哈尔这样对哈佛的学生说。

没有痛苦,人就只能有卑微的幸福。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每时每刻的快乐,畏惧和逃避现实中的苦难,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遇到噩运的挑衅,情绪上的起伏,但他懂得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内疚、痛苦、失望等负面情绪所控制。人追求幸福,要记住,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想要获得幸福,就要摒弃完美主义

哈佛教授本·沙哈尔如今已深受学生喜爱,在课堂上,他讲述了这样一段自己教授幸福课的经历。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极想把课程讲好,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大方的人,成为一位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追求完美,做别人眼中最优秀的老师的想法让他身心疲惫,他渐渐发现这样的讲课效果并不理想,还会慢慢害了自己,让自己失去特色和本色,也害了学生。他总结说,“我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对学生强调说,要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完美的人生,固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即使是本·沙哈尔这样的知名教授,也难以实现,更何况是普通人了。

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必然会产生浮躁。过分追求完美往往非但得不偿失,反而会变得毫无完美可言。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一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过分追求完美,最后只会落得失望。

很多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丢失了更远的目标,同时也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正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做事要有大局观,要细致入微,同时更要懂得不吹毛求疵。为了从9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为那最终的0.1%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精力等资源,或许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要知道,事情到最后的那0.1%最难获得,和前面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如果它是事情的关键也罢,如果无关紧要、可有可无,那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强求它。

心理学家认为,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强迫症,是产生幸福感的最大的障碍,其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这些人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同时又有些墨守成规。他们谨小慎微,因为过分重视事物的细节而忽视全局;优柔寡断,面临意外时不知所措。由于行为表现得过度认真、拘谨和执拗,缺少灵活性,也由于过度自我关注、自律和刻板,因此他们很少有自由悠闲的心境,缺乏随遇而安的潇洒,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试想,这样的人,他的幸福感是不是会少之又少呢?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是主角,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也许只是龙套。活出真正的自己,坦然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不要让苛求完美的心,使生活失去原本的真实。

一个艳照高照的中午,我去拜访一位刚刚喜得贵子的朋友。一进门,着实热闹,众多熟悉的朋友都在此,彼此寒暄了几句,问候朋友身体安康之后,环视朋友的新家,感觉主人是个讲究生活品质的人。虽不富裕,屋子却布置得简单而富有情趣。向阳台望去,很扎眼地悬挂着几盆花花草草,红绿相间,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我发现一个问题,这几盆花草有真有假,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正在愣神的工夫,一位细心的女士说。“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呢?”有人反问道。“谁能不用手去摸,不靠近用鼻子闻,在五米以外准确地指出真假,我就送给谁一盆郁金香。”主人有些得意地说。

听到主人的话,大家都兴致勃勃地仔细观察起来。

只见眼前的几个盆栽,都长得极为茂盛,看起来个个碧绿如玉,青翠欲滴。花儿也开得艳丽,汪洋恣意。猛然看去,的确难辨真假。可是用心观察,你还是能发现其中的不同。我偶然发现有三盆花依稀能够找到枯萎的残叶,有的叶片上还有淡淡的焦黄,显示出新陈代谢和风雨侵袭的痕迹。可是另外两盆,绿得鲜艳,红得灿烂,没有一片多余的赘叶,没有一丝杂草,更没有一根枯藤。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的结果,它们显得完美无缺。看着它们,似乎这完美的东西远不如那些夹杂着残枝败叶的新绿更令人愉快。

其实,人生原本就是极为真实、简单的,且存有不可避免的缺陷。有些人对完美生活的幻想超出了生活本身。刻意装点的生活,就如那盆假花一样,虽然看起来很精致,但总会缺乏生气,缺少生命经历过的真实。如果时时都是如此的心境,事事都是如此的状态,那么生活的一切虽看似华丽或精细,但它始终缺少灵魂的寄托。努力向前,更要学会享受生活

很多人认为,幸福最简单的模式就是拼命挣钱,当积蓄能够满足自己的挥霍后,享受的人生就此拉开序幕。在这之前,不停地拼搏和奋斗,才是有志向、有抱负的表现。

现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本·沙哈尔否定了这个观点。他经常在课上讲述的“蒂姆的故事”,是反驳这个观点的一个强有力的论据。从这个故事中,很多人能够发现自己的身影也在其中晃动。

蒂姆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上了小学之后,他的人生就走上了忙碌奔波的旅程。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大人的价值观在蒂姆的思想里潜移默化地根深蒂固。他虽然不喜欢学校,但必须天天上学,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煎熬,蒂姆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激动得落泪了。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在大学期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次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感觉到,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蒂姆疯狂地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了公司合伙人。这是他一直渴望实现的一个目标。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终于,蒂姆成功了,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决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我们中的很多人,也许经过多年的打拼和艰苦的奋斗,也不能取得蒂姆那样的成就。难道一生就只能如此忙碌地拼搏到死吗?哲学家告诉我们,享受真正的人生之旅比直到那旅程结束时还没有感受到快乐重要得多。

曾听一位教授在课堂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特别羡慕别人骑马,非常渴望有匹自己的马。在他看来,骑马是那么潇洒,那么威风,而用脚走路真是太麻烦,太没有意思了。

有人告诉他,如果想得到马,必须用双脚来换。那人听了之后,立刻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双脚。于是他得到了一匹马。

骑上马真是太令人兴奋了。正如他所想象的那样,马在草原奔驰,仿佛在天空中飞翔。这种感觉让他沉醉,他庆幸自己的选择。

但是,人总不可能生活在马上,骑了一阵子后,他开始有些疲倦,渐渐变得兴趣索然了。于是,他想下马,可是,没有了脚,他站都站不稳,一切都需要人帮助,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所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困境。

这种交易的愚蠢看起来一目了然,道理也十分简单,但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很多人用一生去追求一个看似得到后就会很满足、很幸福的目标,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显现的是悔恨。

人是一种有着美好憧憬的动物,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着,等到老了以后,得到了许多物质以后,再去好好享受,去环球旅行;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总是惦记着让子女好好享受。至于自己到底需不需要享受,自己什么时候享受,却从不去认真考虑。所以,事实上,很多人不会享受。

享受生活归根结底是一种心境。享受的关键在于寻找快乐的人生,而快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获得多少,生活质量如何,而是在于我们怎样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怎样让自己拥有一颗接纳一切快乐事物的心。

本·沙哈尔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生活的意义在于感受幸福,在于享受此刻的生活。幸福和爱向来都是孪生兄弟,哪里有爱,哪里就会有幸福的花朵盛开。爱是甘泉,滋养生命,浇灌幸福。一个人要想真正享受幸福,就必须懂得付出,懂得播种爱的芬芳,当别人从你的付出中获得幸福时,你也就享受到了幸福。幸福在给予中获得,也在给予中升华。爱人者被人爱,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只有爱,才能使我们领略到幸福的真谛;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的灵魂充满幸福的香味;也只有爱,才能真正让我们享受到幸福。你要学习的10条幸福小贴士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本·沙哈尔:他教授的幸福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沙哈尔个人及这门课程的魅力。

幸福对于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感染力,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获得幸福的途径自然也就有千万条。哈佛幸福课教授本·沙哈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他将幸福课的要义简化成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巴金曾说:“没有人因为多活几年几岁而变老;人老只是由于他抛弃了理想,岁月使皮肤发皱,而失去热情却让灵魂出现皱纹。”热情与激情往往相连,它是推动追求的动力,是幸福的助燃器。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古人对幸福的理解很“平淡”,他们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能够安安心心地和朋友、亲人在一起畅谈、叙旧,本就是一种惬意的事。但更多的年轻人把这视为一种无聊的消遣,很少去参与其中,只图潇潇洒洒的快乐;老年人更多地把它视为一种奢求,是一种幸福的赐予,一旦拥有,就万分珍惜。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生活中,很多人总会接二连三地遇到失败,一次又一次跌倒后,勇于站起来的,都是最终的强者。生活不会给予谁怜悯和厚爱,失败总会无情地到来。爱迪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任何失败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教材。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东西,往往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还要深刻。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人生原本平淡,其中更有众多的消极情绪不断滋生。就如有阴天才有晴天一样,这是一种必然。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消极的情绪,尽快调整、转变它的人,他就能主宰自己的心情,把握自己的幸福。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简化生活并非使生活流于平淡,它是对生活的及时清理,它消除了淤塞的搅拌,拓展了思想的空间。洋溢着思想的生活是髙品质的生活,它永不媚俗地呈现出本真的光芒,在这样的光芒中,没有追逐名利的疲劳,没有瞻前顾后的烦恼,没有人老珠黄的恐惧,只有充实之后的坦然与从容。简化生活,我们才懂得生活的真正含义,我们将因此获得了豁然开朗的轻松与快慰。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生病的时候,才知道健康是多么幸福。这符合人们往往在失去某些东西之后才会懂得珍惜的真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样是幸福的资本。一切的憧憬、幻想,中途的努力、拼搏,以及成功后的享受等,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承载。善待自己的人生,从善待自己的身体开始。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进行锻炼,比在电脑旁边多待半个小时要好处多多。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睡眠是最好的药,这对于你的容颜和精神是最好的滋养。给自己选择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认真地投资睡眠,慎重地对待人生这三分之一的时间。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人常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慷慨地给予了别人帮助,这份情意的暖流在流入别人心田之后,在某个时刻,定会流回到你的心里。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但丁曾说:“我崇拜勇气、坚忍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人生幸福的获得是一个坎坷求索的过程,是对心智的涤荡。时时都拥有勇气面对生活的人,在他幸福人生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只有拼搏。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把点滴的恩情记在心里,你的心会开出温馨的花来。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宝贵机遇;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感恩让我们变得富有,知道快乐,享受温暖;感恩,让人明白爱,然后去爱,最后得到爱。第3章命运藏在思想里,躲在努力中开阔思路,放眼长远

史蒂夫·鲍尔默先生是全球领先的个人及商务软件开发商一微软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先生于1980年加盟微软,他是比尔·盖茨聘用的第一位商务经理。

一位教授在课堂上讲述史蒂夫·鲍尔默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

鲍尔默从小就很聪明,在上髙中时,他的母亲带他参加全国数学大赛,他进人前十名,摇身一变成了数学奇才,拿到哈佛数学系奖学金,这个大奖帮助他实现了他父亲的梦想—考入哈佛。

鲍尔默1973年进人哈佛。大学期间,他曾担任校足球队队长,为《红色哈佛》报((Harvard Crimson)和哈佛的文学杂志工作过,并获得了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20年后,鲍尔默功成名就后回到底特律私人学校,在开学典礼上他送给新生的忠告是,“打开你的思路,放远你的视线。”他说,“因为永远有想不到的机会是你没有想到、没有看到的,可是这个机会会给你带来一生惊喜的突变。”

这是哈佛学子鲍尔默对自己成功人生的精彩诠释。思路开阔、目光远见的人,常常能够想在人先,走在人前。

在现今这个资讯时代,商机无处不在。许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往往就是因为抓住了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从此顺利地开始了自己的“掘金”生涯。

能致富的人,思路通常能够放得开,眼光通常要比常人看得远。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有一次被别人问到,如果他失去了他的全部巨额财富的话,他将做些什么事情。他连一秒钟都没有犹豫,他说他会想出另一种人类的基本需求,并迎合这种需求,提供出比别人能够提供的更为便宜和更有质量的服务。他说他完全有把握、有信心在五年之内重新成为一个千万富翁。福特的话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启示:真正敏锐的眼光,是看在潮流之先。

未来是现在的延伸,未来是现在人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现在看看大多数人在做什么,找出未来可能会有什么走向。

假如你能在20年前看得出个人电脑将会成为趋势,你现在就是世界首富了。

当时你没有看出来,但是比尔·盖茨看出来了,所以他是世界首富,而你不是。

我们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有前瞻性的思路、高屋建瓴的眼光,但是只要你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往前看一点点,那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曰本的“电子之父”松下幸之助,是一位富有智慧、善于洞察未来的成功人物,每当人们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靠的是比别人稍微走得快了一点。”

1917年,松下幸之助在确立自己的事业方向上,靠的就是在自己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超前意识。严格地讲,松下幸之助能同电器结下不解之缘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他的祖上经营土地,父亲从事米行,而他进入社会首先是涉足商业,所有这些都与电器制造相隔甚远,况且有关电的行业在当时还是凤毛麟角。

然而,他深信,电作为一种新式能源,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欲望。灿烂的电气时代如同电灯一样将会照亮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投身电器制造,也一定会前途灿烂。尽管在创业伊始他就受到挫折和打击,但是,这种超前意识使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正是由于他“稍微走得快了一点”,才使得“松下电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又恢复了和平。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民,在新的和平环境里又重新燃起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睿智的松下幸之助又“超前”地看到“新文明”将带来世界性的“家电热”。对于“松下电器”,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状大的机会,也是一次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松下幸之助正是凭借着“稍微走得快了一点”,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调整和技术改革,从而使“松下电器”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访问美国和西欧时发现:欧美强大的生产主要基于民主的体制和现代的科技,尽管日本在上述方面还相当落后,然而这一趋势将是历史的必然。松下幸之助正是把握住了这一超前趋势,在日本产业界率先进行了民主体制改革。政治上他给予产业充分的自主权,建立了合理的劳资体制和劳资关系。经济上他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资制,使职工工资超过欧洲’接近美国水平,并建立了必要的职工退休金,使员工的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劳动制度上实现每周五天工作日,这在当时的日本还是第一家。

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一改革并非单纯增加一天休息,而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品的质量,好的工作成就产生愉快的假日;愉快的假日情绪会产生更出色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生产才能突飞猛进,效益才能日新月异。

由此可见,在一个人成大事的过程中,要想走得比别人稍快一点,必须具有超前的眼光,看到别人暂时还没有看到的利益。这样你才能赶在别人前面出手,得到更多的收获。

的确,世界上勤奋的人难以计数,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却不是很多。其原因都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卓越的眼光,都有超前的意识,能看到某个行业未来发展的轨迹。但只要你“打开你的思路,放远你的视线”,抬起头来审视前面的路,你就能脱离平凡,走在人先。改变思维,就能改变一切

査理斯·艾略特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于18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I 863年赴欧洲考察学习,研究法国和德国的髙等教育。1869~1908年期间,他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立足哈佛实际,锐意改革,把哈佛学院从一个地方性大学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学府。

有这样一件关于查理斯·艾略特的轶事:

1870年,在査理斯·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时,他找到当时著名的史学家亨利·亚当斯,想聘请他出任中世纪历史的教授。起初,不管艾略特怎样苦苦劝说,亨利·亚当斯都没有任何表示,后来,亨利·亚当斯谦虚地说:“校长先生,我真的一点儿都不懂中世纪的历史。”听到他的回答,艾略特校长则客气地说:“如果你能够为我举荐出一位学者比你懂得更多,那我就聘请他。”结果亚当斯只好接受了聘请。

艾略特以自己灵活机智的思维,展现了哈佛校长的个人魅力,同时也告诉哈佛学子,将思维转个弯,很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在哈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优秀的商人杰克,有一天告诉他的儿子说:“我已经找好了一个女孩子,我要你娶她。”儿子说:“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会决定。”杰克说:“但我说的这女孩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儿喔”儿子:“哇!那这样的话……”在一次聚会中,杰克走向比尔·盖茨。杰克说:“我来帮你女儿介绍个好丈夫。”比尔说:“我女儿还没想嫁人呢。”杰克说:“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喔。”比尔:“哇!那这样的话……”接着,杰克去见世界银行的总裁,杰克说:“我想介绍一位年轻人来当贵行的副总裁。”总裁说:“我们已经有很多位副总裁,够多了。”杰克说:“但我说的这年轻人可是比尔·盖茨的女婿喔。”总裁说:“哇!那这样的话……”

最后,杰克的儿子娶了比尔·盖茨的女儿,又当上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这个故事看似不可思议,却有着一个真实的结果。在漫漫人生长路上,许多人利用思维的变化找到了成功的机会,相比之下,那些不善于变通的人,纵有一身过硬的本领,也会因为不懂得因时因地变通,而无法捕捉和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以致无法成功。甚至有的时候,机会向他迎面走来,他也会视而不见,让成功与自己擦肩而过。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园林。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园林里去摘花,采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营、野餐,弄得园林一片狼藉,脏乱不堪。

管家曾让人在园林四周围上篱笆,并竖起“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但均无济于事,园林依然不断遭到践踏和破坏。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请示。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做几个大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一面醒目地写明:如果在园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个小时才能到达。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园林。

园林还是那个园林,只是变了一个思路,保护园林的难题就解决了。

无独有偶,在美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柯特大饭店是美国加州的一家老牌饭店。饭店老板准备改建一个新式的电梯。他重金请来全国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请他们一起商讨该如何进行改建。

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经验都很丰富,他们讨论的结论是:饭店必须新换一台大电梯。为了安装好新电梯,饭店必须停止营业半年时间。“除了关闭饭店半年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老板的眉头皱得很紧,“要知道,这样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得这样,不可能有别的方案。”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坚持说。

就在这时候,饭店里的清洁工刚好在附近拖地,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他马上直起腰,停止了工作。他望望忧心忡忡、神色犹豫的老板和那两位一脸自信的专家,突然开口说:“如果换作我,你们知道我会怎么来装这个电梯吗?”

工程师瞟了他一眼,不屑地说:“你能怎么做?”“我会直接在屋子外面装上电梯。”“多么好的方法啊!”工程师和建筑师听了,顿时诧异得说不出话来。

很快,这家饭店就在屋外装设了一部新电梯,而这就是建筑史上的第一部观光电梯。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电梯只能安装在室内,却想不到电梯也可以安装在室外,像这样固守成法、循规蹈矩的人比比皆是。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技术高低、学识多寡,而在于他们突破不了常规的思维方式。工程师和建筑师被专业常识束缚住了,而清洁工的脑子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思路很开阔,所以才会想出令专家们大跌眼镜的妙招。

生活中最大的成就是不断地自我改造,以使自己悟出生活之道。的确,在很多情况下,外物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我们的思想。遇到困难和变化时,让思维尽显其灵活和多变的本质,往往能得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主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从前,有一位哈佛中文系的学子酷爱文学,他精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一位著名作家指教。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其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追问,煽起学生的激情,立刻灵感喷发,马上接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維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我的小说一定是精彩绝伦,叫人欲罢不能!学生这样想着,心里更加兴奋,更加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停地往下接续……最后,电话的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路。

这时有客人到作家家里做客,他们的交谈被迫中断了。作家说,“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想想作家的意见,觉得自己的性格和情绪易受外界左右,不能沉下心来把握作品的主旨,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没过多久,这个学子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这位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啊!

不同的两位作家,从不同的方面给予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学生听后,不禁茫然。

哈佛告诉学生,每个人对一种事物都有一个主观的看法和评价,一味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将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作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但他们都勇于走自己的路,不被别人的意见和评论所左右,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