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父母:卓越企业家的父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0:04:19

点击下载

作者:熊玥伽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父母:卓越企业家的父母

大父母:卓越企业家的父母试读:

前言

以企业家之名,致敬父母

过去几年,我因工作关系,采访了许多企业家和创业者。在采访中,有一个经常会问的问题:请问,在您的生命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有的创业者会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李嘉诚、巴菲特之类的大众偶像。而更多人,尤其是年龄更大,通常资产也更稳定雄厚的企业家会讲,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是他们的父母。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企业家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一个答案?父母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孩子从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中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值得去探索。

如果说只有三五个企业家谈到父母的教育对他影响最深,那可以说是偶然。但当我发现很多个中国一流企业家都有着同样的答案时,我相信这背后一定有原因。成功企业家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些问题让人好奇。

近几年,中国的80后,甚至更年轻的90后,纷纷为人父母。毫不夸张地说,未来二三十年后的新一代企业家,将从80后、90后的下一代中产生。在这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当今中国的杰出企业家是如何在父母的教育引导下成人成才的。

的确,相较于上一代的企业家,新时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将有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可能不会像柳传志一样挨饿受冻,不会像任正非一样被迫中断学业,也不会像李嘉诚一样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亲,但是他们一定会遇到挫折,必须学会独立。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温室,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奋斗。

时代不同,父母不同,但精神值得传承。为人父母,需要一种决心。什么决心?潘石屹的父亲潘诗麟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子读书的决心1李开复的母亲舍得将小儿子送出国接受更好教育的决心1俞敏洪的母亲去学校求校长让儿子参加考试的决心1李彦宏的父亲赶儿子去火车站卖冰棍的决心1任正非的父母发誓养活儿女的决心··

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这些企业家的父母都做到了同一件事:用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去为儿女争取更好的生活和未来,用自己的精神意志去感染子女。这样的父母之爱,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在为人父母这条路上,每个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当孩子顽皮的时候,你可以像李开复的母亲一样与小孩交朋友,换个角度欣赏孩子的调皮,也可以像潘石屹的父亲那样揍他一顿1当你担心孩子是否能经营好自己人生的时候,你可以像俞敏洪的母亲一样为孩子设计一条人生路,也可以学王石的母亲,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路1可以学习柳传志的父亲,教孩子勇敢地做一个正直的人··

世界上没有唯一的首富,更没有唯一成功的父母。教育不是理论式地总结黄金法则,每一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办法,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写作《大父母卓越企业家的父母》这本书,不是为了总结一种固定的企业家父母的教育模式,而是通过他们的经历故事,启迪更多父母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熊癑伽2015年9月于成都

李嘉诚:亚洲教父的童年密码

人物名片:李嘉诚

目前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包括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形成一个逾千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

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祖籍福建莆田

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前身)

1999年起,在历年福布斯富豪榜中,多次位居亚洲首富之位

亚洲教父、李超人、长和系主席……李嘉诚拥有太多的头衔,曾经多次位居“亚洲首富”之位。创下了大量财富的他,德才兼备,始终不忘公益,一直热心慈善,被人们尊称为儒商。

李嘉诚于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9岁之前在父亲的教育下读书识字,9岁到15岁几乎都在战乱中求生。李嘉诚12岁起开始工作,14岁那年,父亲因患肺结核去世,留下了李嘉诚和母亲,还有几个弟弟妹妹相依为命。可以说,李嘉诚的童年,在14岁那年,戛然而止。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纷争的年代,李嘉诚顽强地成长,努力让家人生活更好。

如今,李嘉诚一手创办的长江实业集团,在商界60多年屹立不倒,持续创造着巨额的财富,保持着活力。而87岁高龄的他,一举一动依旧备受关注,是人们心中绝无仅有的经济风向标。

每当长和系(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遇到危难之时,李嘉诚就像父亲当年带着自己躲避战争灾难一样,领着长和跨过重重阻碍,避开一块块庞大的岩石,最终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顽强地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亲人。

在谈到李嘉诚时,人们总会从他14岁担起家庭重任开始说起。的确,他在14岁之后的时光,丰富而厚重,堪称一部传奇。在人们眼里,李嘉诚87年的人生岁月,最开始的童年时光实在短暂。因为短暂,大家都忽略了这14年对他一生的影响。追溯过往,正是那短短的14年,奠定了李嘉诚成为一代儒商、亚洲教父的基础,打开了他人生的密码。

出身潮州书香门第

1928年7月29日,在潮州一座历史久远的世家私宅里,李云经、庄碧琴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儿子的出生,让这对年轻的父母心里高兴不已。

在潮州,李氏是一个大家族,称得上是书香门第。李嘉诚的曾祖父名叫李鹏万,努力刻苦参加科举考试,一连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并在每12年才举行一次的“拔贡”中拔得头筹,获得了保送入京的资格。在京城,成绩优秀的他又很快通过了殿试,由此取得了官职,李家被朝廷授予贡旗。

李嘉诚的祖父名为李晓帆,在李鹏万的亲自教学下,李晓帆从小习读儒家学说,并且非常喜欢读庄子的哲学。虽然李鹏万也考取了功名,但由于清末政局动荡,刚正不阿的他不喜官场黑暗,决定留在潮州,远离时局的尔虞我诈。

之后,李晓帆用大半生的时间,为后辈子孙们建造了一个大大的“藏书阁”,里面存放了父辈留下的和自己的藏书,主要供潮州的李氏族人阅读学习。可以说,李晓帆把李家的传家之宝都储存在这书阁之中,外人偷不走盗不去。此外,李晓帆还在汕头澄海兴办了“澄海书院”,当了一名教书先生,把一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的孩子们。

李晓帆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去了日本留学,另外一个儿子李云经则在潮州念书。在读书的时候,李云经的成绩也很好,总在班上名列前茅。1913年,李云经考入省立金山中学,1917年毕业时考了全校第一。但是当时家道中落,李云经没有钱再读大学。所以为了养家糊口,他到莲阳懋德学校当了一名老师。

虽然家境不如以前,但李云经的家族在潮州仍然算是名门望族。后来,李云经的母亲经人介绍知道了庄碧琴,听说她没有什么亲人,有个弟弟很早就离家了,只有她一个人在潮州。

牵红线的媒人说,庄碧琴虽然家世一般,但性格温柔,是个能持家的女子。母亲觉得姑娘不错,所以让李云经与庄碧琴见了一面。两人见面后,彼此产生了好感,很快坠入爱河。于是,李云经在30岁这一年,迎娶了庄碧琴。

婚后不久,庄碧琴就怀上了第一个孩子。1928年7月29日,天气还有些炎热,这个孩子出生了。儿子的到来,让李家有了新的血脉延续,夫妻俩思量着要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经过好几天的斟酌,李云经夫妇决定给儿子取名“李嘉诚”。按照李氏家谱,孩子排“嘉”字辈。李云经根据《中庸》中“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由此,李云经取《中庸》里讲求的“诚”字,是希望孩子能够天生就能领悟中庸的道理,为人处世擅用中庸之道,待人接物能够保持中庸。庄碧琴认为“孩子凭借着中庸之道,可以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在盛世中使自己衣食无忧。”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都饱含着父母亲的期望。但到底能不能如父母所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仅仅取一个名字是不够的。名字,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开始。

父亲教儒学

李嘉诚出生那年,正好碰上中国在那段历史时期中难得的太平。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耗了不少精力,他们忙着重建家园,恢复实力。这时,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自身已经非常脆弱,根本无暇顾及海外殖民地。中国因而在那个时候得到了短暂的平静。

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历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复苏耗费了他们更长的时间。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也就是李嘉诚9岁之前,中国国内的局部战争虽然没有停歇过,但却是1860年西方入侵以来,最平安的9年。

也就是在这宝贵的9年时间里,李云经给李嘉诚灌输了大量的儒家学说。从《易》、《诗》、《书》、《礼》、《春秋》,到《礼记》、《孝经》、《论语》、《孟子》,李嘉诚从儒家经典著作里,学习了最基本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这些知识的熏陶,与他之后成为一代杰出的儒商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实,那个时候李家的生活非常穷困。李云经教书的收入极其微薄,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不过李云经觉得,李家是读书世家,不能让读书的传统断在李嘉诚这一代人身上,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经济多么不济,都要让孩子有书读,从而学习做人的道理。

于是,在李嘉诚5岁的时候,父亲李云经就把他送到了观海寺小学念书。这所小学离李氏祖宅并不远,李嘉诚可以住在家里,在家人陪同照顾下学习,倒也轻松自在。在李嘉诚的童年生活里,这几年最是无忧无虑,天天欢歌笑语,背着小书包上学堂。

李嘉诚读的观海寺小学,是一座庙堂学校,所以里面不仅能够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还能听到佛教徒们诵经的声音,两种声音交相应和,十分和谐搭调,让人心里也非常通明。

就这样,李嘉诚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还能不时地听到一些佛教理念,佛教大慈大悲、与人为善的思想也渗透到他的思想中。以至于李嘉诚在经商后,从不跨越道德底线,不被名利诱惑,始终保持着善良乐观的心态。

值得一说的是,20世纪20年代距离废除科举制度已经超过20年了,内地一些思想较为前位的地方也开设了新式的学堂。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新思想的影响下,教授一些西方文化。不过因为潮州地理位置较偏僻,人们思想比较传统,比如李云经这一代人,他们认为儒家学说才是正统思想,所以保存着古朴的文化,坚持提倡儒家的仁义观念。

1936年,李云经被聘为潮安县庵埠镇崇圣小学的校长。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生活,帮助他学习,李云经决定把李嘉诚一起带到崇圣小学。学校没有提供住所,李云经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爷俩就在那里住下了。

教书先生没几个钱,租的小屋子又旧又破,根本比不上李家的祖宅,但李云经很是喜欢。他在房门的上方挂了一块牌匾,牌匾上写有“读书月斋”四个字,顿时让整个房屋有了书香气息。这个临时的住所就好似一个世外桃源,李嘉诚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那里度过了3年悠闲自在的读书时光。

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李云经把家族崇尚教育的理念注入了李嘉诚心中,并且影响了李嘉诚的一生。2015年,李嘉诚在一封公开信中说“我深信,只有教育才能确保中华民族持续的复兴和觉醒,因为愚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被迫辍学

然而,安宁幸福的日子总是太短暂。

如果没有战争,李嘉诚很可能继承父亲的意志,读书考取功名,在朝廷当官1如果没有战争,李嘉诚不会离乡背井,颠沛流离,从潮州一直躲到香港1如果没有战争,李嘉诚不会早早地没了父亲,更不会在尚未成年的时候就挑起家庭重担。可是这可恶的战争,打破了一个家庭完整的幸福,改变了李嘉诚的人生轨迹。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数不胜数。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卢沟桥旁边的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搜查。驻守宛平县的中国第29军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日军立即向中国守军开枪,接着炮轰宛平县城,第29军奋起反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上海、南京……中国多个地区陷入日军的魔掌,老百姓备受战争的折磨,每日都在恐惧和屈辱中度过。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亦在腥风血雨中抗争了8年。

战争从北方开始,而李嘉诚一家人在南方,并没有遭受突然袭击。然而,从1937年7月7日之后,日军打进潮州的消息就不断传来,实际上,战火也离潮州越来越近。人们的心情,也随着战事的逼近起伏不定。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李云经已经到庵埠郭垄小学担任校长职务。父亲到哪儿,李嘉诚就跟到哪儿,他也转入郭垄小学读书。李云经对残酷没有人性的战争深恶痛绝,他从报纸上了解到其他地方的中国人正深受日军欺凌,一个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一个个同胞死在敌人的枪口下,这一切悲剧刺激着李云经的神经,他愤恨不已,积攒了满腔的爱国热情。

在郭垄小学任教期间,李云经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空余时间,他就公开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街上发传单,向当地的百姓宣传抗日思想。他还编写了一本抗日教材,免费发给大家阅读,而且还教学生们唱抗日救亡歌,给他们讲侵略战争的残暴,讲战斗英雄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

李云经没能上前线打仗,却在后方贡献着自己的一己之力。他把抗日思想传播给学校师生和普通百姓,通过抗战救国宣讲活动,为前线募捐的活动,组织民众唱抗日歌曲等,激起了抗日热潮。潮州当地好多有为青年,在受到鼓舞之后,主动外出从军,誓要保家卫国。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李云经,之前从来没想过这个世界上会有如此可怕的战争。这场侵略战争的罪恶,远远超过他在书本上看到过的那些战争。他为此愤怒,他痛恨野蛮的日本军国主义。

然而,无论全中国人做了怎样的反抗,灾难离李云经还是越来越近。在1939年6月的一天,潮州人小心翼翼的平静生活被外来的日本军打破了。看到街上挂着的日本旗子,穿着军装凶神恶煞的日本兵,李云经知道,这一天还是来了。

很快,潮州的城区遭受了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人们在大街上奔跑喊叫,炎热的夏天,人们躲在防空洞里害怕得浑身发抖。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充满了绝望和无助,那一天,每个人都伤心地哭了。

随着枪炮的到来,潮州所有的学校也被迫停课,李云经和李嘉诚都没法再继续待在学校。失业的李云经带着小学还没毕业的儿子,回到了潮州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中。看看外面炮火连天,再想想没能读完书的儿子,李云经常常难过得唉声叹气,心情郁结。

不过,伤心失意了几天之后,李云经又重新振作起来,他想到了父亲留下的藏书阁。面对战争,力小体弱的他无能为力,但起码他要保护儿子免受战争的迫害,至少要尽量让儿子好好读书。

这时候,李嘉诚的求知欲也十分旺盛。他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头扎进藏书阁里,专心致志地看书。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还有一个小孩子在潜心念书,这也让李云经的内心宽慰不少。

在藏书阁里,李嘉诚把父辈们留下的书读了个遍,有文天祥、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词、传记,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李嘉诚记忆力很好,而且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虽然只有10岁,但阅读这类史书并没有大问题。不懂的地方,还能请教父亲。

但没过两年,李嘉诚也没法在藏书阁看书学习了,这段时间学习的知识和做人道理,成为他日后经商和做人的准则。那时候,对于李云经来说,与儿子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才能够稍微忘记一点尘世里的纷争,逃离一丝现实的残酷。

绝处逢生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历来都是闽、粤、赣边以及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由于地理位置便利,潮州向外迁移的人很多,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潮州人外迁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那时候,元朝军队大举进攻,南宋军队无力抵抗,潮州当地的老百姓也没办法守住家园,只能选择逃命。于是,一大波的潮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借着港口优势,很多潮州人远渡重洋抵达异国他乡,以至于几乎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很早以前,元朝打败南宋,建立政权后,为了扩张势力,向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发起了远征,远征的士兵中就有不少是潮州人。其中不少人没有再回家乡,而是留在了日本、西沙群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经商谋生。

一直到清朝中期,潮州人郑昭做了泰国国王,统治了泰国15年。他的国王身份,引发一批潮州人追随他而迁往泰国,掀起了一股潮州人移民泰国的狂潮。在潮州历史上,还有很多次类似的迁移运动。

潮州人出海时,几乎都是两手空空,只带一点点盘缠在身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财富。为了生存,他们在异国他乡摸爬滚打,锻炼了一身经商的本领,尤其能赚钱。潮州人不仅头脑灵光,而且很能吃苦、有恒心,这使得很多潮州华侨在他们移居的国家里扎根立业,成了当地大企业家。而潮州人也因流散在世界各地,并且善于经商而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由于对外交流方便,人们的思想活跃,潮州本地的经贸也很发达,当地的本土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等都有交流碰撞。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的潮州文化。传统、文明、开放在这个地方各有显现。

在潮州,商业文化其实远远胜于传统文化的地位。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文化中生活的李云经,既有着读书人的儒雅文明,也对经商有一些向往。有时候,他也想像同乡人一样,外出去做生意闯荡一番,干一番事业,让家人生活更好一些。

在战争的逼迫下,李云经尝试过改变现状。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挑起事端,占领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伺机开战。这一年,阴影开始笼罩在中华大地上。这一年,战争尚未打到潮州,但李家人的生活也遇到了重挫。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去世了,兄弟姐妹相继出生,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骤然增大。困窘的经济状况,压得李云经夫妇喘不过气来。

李云经思索了几日后,与妻子庄碧琴商量说“日子太艰难了,在学校教书根本无法养家糊口,还不如像别人一样去做生意,好多人都赚了大钱,我也想出去试试运气,没准也能成功。”庄碧琴不舍得让文弱的丈夫出去经商,但是看着家里穷得吃不上饭了,也只好支持丈夫外出务工经商。

很快,李云经打包好行囊,和一群同乡人一起来到了爪哇国。经过熟人介绍,他到了一家潮州人开的公司做事,一切从头学起。由于是老乡,老板对李云经也非常照顾,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不过,李云经没赶上好时候。他去了之后,爪哇国的时局开始动荡不安,又碰上了经济大萧条,自身生命安全都难保,也就谈不上赚多少钱了。

没过多久,李云经所在的公司就倒闭了。他在爪哇国没有其他可以投奔的人,只好打道回府,重返潮州。回到潮州后,李云经在县城的一家钱庄做过出纳,但是仍然挣不了什么钱,生活依旧困苦。而且李云经在外出打工的这些日子里,更加明确了自己当老师的志向,他只喜欢做教师,而且也很擅长这份工作。

在尝试经商失败后,李云经决心重返学校,到了隆都后沟学校当老师。他非常珍惜这一次重拾教鞭的机会,很快就发挥所长在潮州教育界崭露头角。在学校的突出表现,让他在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的校长,后来又陆续调到其他学校任校长。

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云经失业,李嘉诚辍学,一家人几乎没有生活来源。两三年之后,潮州被战争摧残得完全变了模样。昔日繁华热闹的商街,变成了残砖烂瓦。曾经车水马龙的城市,

现在街上人迹寥寥,偶尔有几个人,也是穿得破破烂烂,行色匆匆,眼神里充满了慌张和焦虑。

很多有办法的人,提前撤离了潮州,听说哪儿安全就躲到哪儿去。李云经一家也是如此,拖家带口,东躲西藏。1940年初,李云经不得不带着年老的母亲、妻子和四个儿女,辗转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居到一个亲戚家。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好受,李云经想帮亲戚家做

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候,也没什么事情可做,一家人住在别人家,总是感觉有些拖累别人。

不久之后,李云经又带着一家人逃到了一个小村庄,投靠当时在一个乡村小学教书的胞弟。两兄弟见面后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又喜又悲。喜的是两兄弟多年后再相逢悲的是,他们没想到,会在这样凄凉的境况下相见,大家感叹着世事炎凉。

李云经擦着眼泪对胞弟讲,日本人打进潮州,他已经失业很久了。他说“一大家人没了经济来源,这几年都在逃难。饥饿导致全家人的身体都不太好,生病了也没钱去治,日子太难过了|”弟弟听了感同身受地说“战争时期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再熬一熬,别太忧心了,希望苦难快点过去。我们村地方虽小,条件艰苦,但日军暂时还没打过来,能过一段安心日子。”

到了弟弟家之后,本来以为兄弟团结一心,生活会好一些。虽然物质上仍然难以满足,但毕竟多了一些亲人的支持。然而就在这一年,李云经的母亲染上重病医治无效,最终不幸离世。

李云经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分散在别的地方,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他甚至无法把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其他的兄妹。其他的兄妹都没能来给母亲奔丧,李云经彻夜心痛地流眼泪,整天忧心忡忡。

李嘉诚的祖母去世之前,叮嘱最多的一句话,也就是让李云经照顾好孙儿孙女们,再苦也不要苦了孩子。李云经记下了母亲说的话,然后和胞弟一起,匆匆地办了葬礼,在后沟的山上找了一块地,将母亲埋葬了。

来不及悲伤,李云经必须立马扛起身上的重担,用尽力气去战胜生活的大考验。然而事与愿违,李云经一直没能找到新的工作。弟弟的工钱也不高,除了为他们提供住处之外,也无力再给予更多。有时候,李云经会听到远处传来的枪声,这让他想起在潮州躲避子弹的日子。有时候,他在夜晚睡不着,睁着眼睛望着窗外的月亮,默默地想,还好一家人都没有被敌人打死,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转机。

可是,转机迟迟没来。李云经比较瘦弱,无法做重的体力活,也没有经商的头脑。在生活这座大山面前,他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失落。他常常叹着气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啊。”他悲哀地觉得,自己与这个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对啊,读书有什么用呢,读了再多的书,还不是随时身处饿死的危险之中,无能为力。

冒险赴港

见到丈夫情绪低沉,庄碧琴也常常偷偷抹眼泪。已是走投无路的庄碧琴想到了她离家多年的弟弟。在为数不多的联系中,庄碧琴知道弟弟庄静庵在香港做钟表生意。听说经过多年的经营,庄静庵有了一些家底,日子还过得不错。更重要的是,香港没有战争。

为了逃离战争,沿海很多城市的人都想办法去了香港,有的人在香港开辟了新的事业。在走投无路之时,庄碧琴和李云经商量,全家迁往香港,投靠庄静庵。这个对全家人来说都很重大的决定,对李嘉诚的一生更是影响重大。但是去之前,谁都不知道香港是什么样的,他们只是为了活命。

决定去香港之后,李云经就开始计划行程路线。当时,中国的海岸线全被日本封锁了,海外运往中国内地的物资只能通过香港中转。正因如此,在战争的作用下,香港的经济竟然呈现出奇怪的繁荣景象。

但是,为了防止一些救灾物品进入,日军在香港和大陆之间的各条路上设置了层层关卡,其中对海路的审查尤其严格。想要躲过日军检查,从海路去香港,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被发现了,就会面临生命危险。而且走海路就必须坐船,李家人那时候已经穷得买不起船票了。

思考再三之后,李云经决定从陆路走,虽然这样很耗时,路途艰辛,但毕竟撞见日本人的概率更小。李云经设计了几条不一样的路线,若是碰到检查,成功逃脱的可能性会更大。在做好路程设计之后,李云经就定下了赴港的日子。

临走之前,李云经带着全家人,一起到村庄的山头祭奠母亲,这也成了他最后一次祭奠母亲。李云经在母亲的墓前长跪不起,身形瘦弱单薄的他,显得渺小无力,又极度的悲切。

李嘉诚挨着父亲,跪在奶奶的墓前,懂事的他没有哭闹。自小他就跟着父亲念书,他相信父亲带他去的地方,一定是对他好的,他只要听父亲的话,跟着父亲的脚步走,不捣乱不调皮,就算是为父亲分担忧虑了。

1937年之后,年纪尚小的李嘉诚在战争的磨砺下,迅速成长。他经历了生死,懂得了人情冷暖,心智成熟了许多。父母为了保住全家人的性命而做出的努力,李嘉诚都看在眼里。虽然嘴上不说,但他心里很想快快长大,为家人遮风挡雨。

向母亲作别后,李云经又挥泪与弟弟拥抱分别。兄弟俩都不知道,下次再见会是什么时候。就这样,1940年的一个秋天,李嘉诚在父母的带领下,离开生活了12年的大陆,去往香港。

既然是逃命的路线,就不会太过安逸。城市和大马路是不敢走的,因为这些地方一定有日军的封锁和检查。李嘉诚一家只能走坎坷崎岖的山间小路,而且还不能在白天走,只能在晚上偷偷走。

那些日子,对李嘉诚来说印象太深刻,全家人晚上行动,白天就找一个地方挤着休息。为了最大可能地躲开日军检查,他们几乎不住旅馆,因为日军很有可能直接冲进来就把人杀了。在这样惊险的状况下,李嘉诚一家经常睡在小路上,或者露宿荒山。如果在村庄落脚,情况会稍好一些。有的好心村民会留宿他们一晚,让他们睡在小院子里,或者能够腾出一间茅屋供他们歇脚。

不过,路途中总有太多让人难以招架的意外。深秋时节经常下雨,山路泥多路滑,特别不好走,就算白天走都很容易滑倒,晚上走就更危险了。而且天气越来越凉,尤其是晚上,很容易感冒生病。李嘉诚和几个弟弟妹妹,一路磕磕碰碰,摔了不少跟头,身上弄得脏兮兮的。但是李嘉诚觉得,就算这样也好过被日本人逮住。一路上,作为大哥的他,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在心里祈求着平安。

在通往香港的路上,李嘉诚看到了太多残暴的杀戮。对于年纪尚小的他来说,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完全是一部心惊肉跳的真实冒险记。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庇佑,李嘉诚恐怕早就吓得不敢朝前再走一步。幸好,他们躲过了危险,一路提心吊胆,经过梅县、惠州、鲨鱼涌来到深圳,最后在一个夜晚抵达了香港,并顺利见到了舅舅庄静庵。

与落难的一家六口人相比,庄静庵一家是多么的风光体面。那时候,庄静庵的钟表生意正红火,丰衣足食,什么都不缺,与李嘉诚一家形成了鲜明对比。李云经看到庄静庵虽比自己年轻,但是却打拼出了一片天地,远胜过自己,心里觉得愧对了妻儿。

尽管很小就离家外出,但庄静庵对姐姐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在姐姐有难的时候,他很热情地接应了他们一家人,而且好吃好喝好住地款待他们一家人。为了接济姐姐一家,庄静庵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给他们,以免他们为住宿而担忧。就这样,李嘉诚一家在香港落脚,再次对新的美好生活寄予了希望。

李云经常常叹一口气说“苦日子应该到头了吧!"

父亲找不到工作

在李嘉诚眼里,香港有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朝气蓬勃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活力,他们每天都在创造新生活。在庄静庵家住了几天后,李嘉诚一家缓解了旅途的疲惫,父亲李云经开始寻思着找事做。

庄静庵从姐姐、姐夫那里知道了潮州被日军入侵的悲惨现状,愤慨不已,他告诉姐姐、姐夫“没想到内陆的生活如此艰难,但你们放心,香港没有战争,不用躲枪弹。而且香港有的是发财机会,生意的门道很多,只要吃苦耐劳,肯拼搏就一定能成功。"

正如庄静庵所说,当时的香港的确是充满了机遇。早在1842年10月27日,当时香港总督纅甸乍在香港发出告示称“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税收的优惠,带动了香港的快速发展,使其很快成为贸易繁华之地。

英国允许各国商人在香港进行贸易往来,而本地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必更改,这使香港成了自由港。随着外来人越来越多,加之英国的统治,香港本地人的思想、性格和生活习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为了给李云经打气鼓劲,庄静庵又给李云经举了很多一贫如洗的人成功经商的案例。庄静庵没有给李云经说的问题是,像他这样,年纪不轻,身子骨弱,又老实温和的人,想在香港立足很难。香港欢迎的是聪明灵活还能吃苦卖力的年轻人。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庄静庵没有提出聘请姐夫进自己的公司做事。一方面,他是觉得姐夫一介书生,不适合到工厂里做技术工人,怕他一把年纪了学不会,也吃不了那个苦另一方面,如果在工作中发生了不愉快,反而影响两家人的感情。对于庄碧琴夫妇来说,虽然觉得如果能在弟弟工厂上班,会省很多事,但弟弟已经帮了他们那么多,他们也不好再开口要求什么。

很快,李云经就再次尝到了苦头。为了养活妻儿,他开始四处求职,却又四处碰壁。香港虽然免受战争之苦,得以保持繁荣,但随着大陆难民的大量涌入,香港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像庄静庵一样很早就立足的人尚且没有感受到竞争加剧,但活在底层的人却有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抢一份临时工的工作,经常有人大打出手。

对于逃难的人而言,香港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没有足够的居住地,更没有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李云经一家能够寄住到亲戚家,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几乎所有到香港的人,挤破头皮都想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但真正有机会出头的却少之又少。

来香港之前,李云经虽然有过在公司上班的经历,但对他而言,那却是不愉快的一段日子。这一次,他又不得不面临同样的挑战。找不到工作的他焦虑不已,失业的压力逼迫他认清了一个现实,在香港这个金钱至上的地方,他的满腹诗书派不上用场。香港老板急了就骂人,不会留情面,更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那时候,香港盛行的是西方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就算李云经想去教书,也没有学校愿意录用他,因为他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而且李云经也不愿意再去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研究学习了一辈子的儒家文化,不是说改就改得了的。

虽然四处碰壁受打击,李云经还是没有放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一家潮州人开的公司里找到了一份小职员的工作,领到了在香港的第一份薪水。李嘉诚记得,父亲找到工作的那天,全家人都特别开心,那似乎是近几年以来最开心的时刻了。

教儿子适应香港

到了香港后,李云经平时虽然忙着找工作,却没有忽略对儿子的教育。他经常把自己的所遇所想告诉李嘉诚。李云经不放弃的精神,感染着李嘉诚,他常常暗自想:一定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长大之后保护家人。

而在这段日子里,强烈的文化冲突,也让李云经改变了不少。李云经看到,香港商人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日子,但他们仍然心系祖国安危。有很多爱国人士,想办法捐款捐物,冲破日军的封锁,朝国内运送物资,支援中国军队。

李云经觉得,这些无私奉献的商人也是抗战英雄。本以为只有教育才能救国,但李云经到了香港才发现,“实业救国”也是一条值得推崇的道路。当时,很多红色资本家都在香港筹备战争急需的物资,支持国内抗战。

而在教育方面,李云经虽然自小就接受传统教育,但他并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人。在香港,他清楚认识到社会是现实的,是不以人的意识而转变的,更明白了金钱的重要性。他心里很明白,想要在香港长期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先融入社会,只有主动改变,香港才有可能接纳他。

思想转变后,李云经很快接受了不能再教书的现实,打定主意在公司里努力做一个好员工。他深知,自己年纪大了,难以彻底地转变思想。但是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从儿女们抓起,要让他们打小适应香港的生活,以后才不会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到了香港之后,他就不再继续教李嘉诚孔孟之道,也不再讲古代圣贤的言行风范,而是教他向别人学习“做一个地道的香港人”。

按照父亲的意思,李嘉诚“学做香港人”的第一步就是学说香港话。香港有两种语言,一是广州话,二是英语。广州与潮汕虽然相隔不远,但是两个地方的话属于不同的语系。而在香港,广州话更为流行。

为了更好更快地学好广州话,李嘉诚费了不少工夫。在舅舅家,表妹庄月明与他年龄相仿,小孩子自然就玩在了一起。刚一开始,庄月明说的话,李嘉诚还听不太懂。

李嘉诚想,既然要学广州话,不如直接拜表妹为师。平日里一边玩一边学,这个办法太好了。庄月明很开心地答应了表哥李嘉诚的请求,她对李嘉诚很好,耐心地教他练习广州话。表哥生活中有什么不懂的事情,她也会给他讲解。也许,从学广州话开始,两人的感情就生根萌芽了,直到若干年后才会结为连理。

李嘉诚年纪小,脑子灵活,学习新知识很快。广州话和潮州话也有些相似,所以他的广州话听说能力进步得挺快。没用多长时间,他的广州话就说得非常好了。不过,在英文学习上,李嘉诚就遇到了难关。

到了香港之后,李云经有一个信念没有改变,就是让儿女们读书。费尽周折,李嘉诚进入了一所香港的学校。在香港的新课堂里,很多都是英文课程,李嘉诚根本读不懂。有时候他听着老师在台上讲着讲着,自己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以前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一下子一落千丈。

不用父亲说,李嘉诚自己也知道,英文这一难关必须过。但是看着身边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是学着英语长大的,李嘉诚有些力不从心。每次听不懂课的时候,他心里难免泛起一些自卑,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别人。

李云经下班回家后,虽然劳累,但也常常询问李嘉诚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他对儿子的学业很看重,也对小嘉诚有些放心不下。果然,李嘉诚坦诚告诉父亲,上课很吃力,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英文教材读起来像天书一样。

以往李嘉诚都是李云经亲自指点,但现在环境变了,李云经也不懂英文,只有从精神上鼓励儿子勇敢战胜困难。他对李嘉诚说:“想在香港立足做大事,想做一个有出息有本事的人,就一定得学会英语。刚开始困难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持久的毅力和恒心。”

李云经用自己找工作的事情激励儿子,他说:“虽然爸爸四处求人都找不到工作,但就是因为坚持,还是获得了一份工作。虽然不是什么很好的工作,但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李嘉诚听了父亲的话,连连点头,对拿下英语有了更大的信心。他知道,现在自己唯一能为父母分担的,就是好好学习,不让他们操心。

下定决心之后,李嘉诚开始奋发图强。他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读英文文章、背单词。怕影响家人休息,他就到外面的路灯下练习英语。走在路上的时候,李嘉诚也常常念念有词,背的全是英文文章。

上课的时候他也克服胆怯,积极用英文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懂就问。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李嘉诚的英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也能比较熟练地阅读英文、解答英文考题。

如今,在许多视频采访中可以看得到,李嘉诚的英语口语虽然不是特别流利,但足以应付与他人的基本交流。李嘉诚从来不在股东大会上说英语,也从不在记者围着他的特殊情况下说英语。平常,他还是喜欢说广东话,喜欢接受广东记者的采访。而那些对他没有表示足够尊重的英文媒体,很少有机会接近他。

父亲的遗言

想象得太美好的事情,一般都难以实现。在那个年代,和平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李云经找到工作后不到一年,也就是他们逃到香港后的第二年,日军就把战争打到了香港这片乐土上。香港人不受战争侵害的美梦破碎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趁美军不慎,偷袭珍珠港,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就在同一天,日军对香港也发起了攻击。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数十架日军轰炸机毫无预警地出现在香港启德机场上空,突袭了机场以及香港守备军驻扎的深水埗军营。

对于这场灾难,香港始料未及。一秒钟之前,香港人还沉浸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下一秒,这个世界就被炮弹炸了个粉碎。仅仅几分钟时间,启德机场和深水?军营就被摧毁了,英国在香港的军队力量本来就薄弱,防空系统彻底瘫痪了。更可怕的是,一番轰炸之后,大批的日本军渡过深圳河进入了新界,对香港发起了大肆屠杀。

生命,就是这么不堪一击。

面对战争,香港人团结一致,奋起抵抗。然而18天之后,武装力量太过薄弱的香港各条战线都被瓦解,枪支弹药全部耗尽,水源也被无情地切断,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存条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加之香港本就是殖民地,香港军民被迫向日本投降了。

12月25日,时任港督杨慕琪签署了投降书。此时,距离他接任香港总督才3个月的时间。杨慕琪也因此遭受了长达三年多的关押,期间受到了日军的残酷折磨。总督的境况尚且如此,人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历史上,香港人把这三年零八个月称为“香港日治时期”。

这场突如其来的香港攻防战让很多人记忆深刻。1943年,张爱玲以这场战争为背景所写的小说《倾城之恋》出版。张爱玲在文中写道:十二月八日,炮声响了。一炮一炮之间,冬晨的银雾渐渐散开,山巅,山洼子里,全岛的居民都向海上望去说:“开仗了,开仗了。”谁都不能够相信,然而毕竟是开仗了。

在描述战后的香港时,张爱玲讲:停战了。困在浅水湾饭店的男女们缓缓向城中走去。过了黄土崖,红土崖,又是红土崖,黄土崖,几乎疑心是走错了道,绕回去了,然而不,先前的路上没有这炸裂的坑,满坑的石子。《倾城之恋》的结尾之处被奉为经典,书中写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注指女主角白流苏的爱情)。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几句简单的描述,人们也能想象出香港被战争摧残得面目全非,香港人惊慌失措的样子。这些人里面,就包括李嘉诚一家。

在香港才过了1年的安稳日子,他们本以为远离了硝烟战火。可一夜之间,他们又回到了战争的噩梦中,被这个噩梦压得无法动弹。和此前他们待过的战乱地方一样,昔日的繁荣一瞬间变成了废墟残渣。

一座城市,就此沦陷。即便在香港投降之后,日本也没有停止对香港人的伤害。

随着噩梦再次降临,李嘉诚全家之前升起的希望就此破灭。这一次,他们无处可逃,只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李云经身体本来就不好,带着家人一路逃到香港后,又耗损了许多精力,加之香港巨大的生活压力,长年累月的身心劳累,让他身体吃不消。战争爆发后不久,李云经就不幸染上了肺结核。

外面战火不停,家里顶梁柱又倒下了,李嘉诚一家陷入了绝境之中。刚得病的时候,李云经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坚持不住院,就连药也不吃,把救命钱省下来给孩子用。他预感自己活不了太久,不愿意因为治病拖累活着的人。

后来,庄静庵知道姐夫为了孩子读书,不去治病,才“强行”把李云经送进了医院接受治疗。在李家人再次遭遇苦难的时候,庄静庵没有袖手旁观,能够帮忙的地方,他也未曾犹豫过。

李云经刚住院那会儿,李嘉诚还在念书。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到医院看望父亲,和父亲说说话,讲讲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那也是他们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刻。后来家庭经济压力加剧,加上局势动荡,李嘉诚不得不再次辍学,14岁的他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李嘉诚年龄小,只能找点跑腿的打杂事情。一个月大概能有20港币的收入,勉强能够吃饱饭。他白天辛勤工作,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下班后还要到医院照顾父亲。医院的医生、护士都特别喜欢李嘉诚,平时也帮忙照顾他父亲。

面对生活的考验,李嘉诚没有退缩。他其实并不知道以后还会遇到什么坎坷,他当时只是觉得自己被命运推着走,而且他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不能回头。1943年,李云经最终没有熬过病痛的折磨,结束了他的一生。

临终之前,李云经心里牵挂的仍然是大儿子李嘉诚。他一字一句地告诉儿子,不管未来日子多么艰苦,一定要自食其力。他留下了六个做人的道理给李嘉诚,“贫穷志不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李云经相信,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良好的品质和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他在贫穷中离世,却不忘给儿子留下了最珍贵的人生财富如何做人。李嘉诚牢牢记住了父亲的嘱托,并以此自省。

后来,在物欲横流的香港,李嘉诚始终保持着谦逊的人格品质,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突破了重重难关。他从做塑料花起步,一步步建立起庞大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身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将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融合为一,受到了商界人士的敬重。

没有妈妈,就没法创业

父亲去世之后,15岁不到的李嘉诚,正式步入了社会。一开始,庄碧琴请求弟弟庄静庵在钟表厂为李嘉诚安排一份工作,以免李嘉诚在外面太受苦。庄静庵也答应了姐姐的请求,但李嘉诚却非常倔强地拒绝了舅舅的好意。

在和舅舅的接触中,李嘉诚感觉舅舅并不是特别欢迎他去钟表厂。心气高的他也不愿过寄人篱下的日子。这时候,他记起父亲的遗言,立志要做一个有骨气、独立自主的人。于是,他在一个茶馆找了一份泡茶扫地的工作。在茶馆,李嘉诚起早贪黑,学泡茶、学跑龙堂。他在那里学会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庄碧琴虽然心疼儿子受苦,但也很支持李嘉诚的决定。她没有外出到工厂做工,而是在家里帮人洗衣服挣钱,补贴家用。与之前相比,这家人的生活更加穷困了。

在茶馆打小工没多久,李嘉诚开始变得理性。他在思考后认为,舅舅的钟表厂更适合自己发展。他觉得,就算靠舅舅关系进了工厂,但只要自己好好干,就对得起舅舅,也对得起自己的薪水。在茶馆打工的经验,让他对干好钟表厂的工作充满了信心。这一回,他主动找到舅舅庄静庵,讲明了自己的想法。

庄静庵见李嘉诚诚意十足,而且知道他在茶馆干得不错,所以答应给他一个工作机会。李嘉诚顺利进入了庄静庵的钟表厂,首先就下工夫学会了钟表修理技术。不仅如此,善于观察学习的李嘉诚在工厂里暗自学了不少管理的方式方法。那段时间里,李嘉诚也从舅舅身上学到了很多商人的品质,比如坚毅刚强,比如吃苦耐劳。

1947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了2年,香港也很快恢复了战前的繁华,各路商人冒了出来,继续演绎着一个个传奇故事。对于普通打工族来说,工作机会又多了起来。那一年,李嘉诚离开舅舅的庇护,从钟表厂辞职,应聘到了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因为他知道,想要让母亲和弟弟妹妹过上好日子,就不能错过任何自我锻炼的机会。有朝一日,他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门户,重拾李氏家族过去的辉煌。

与口才灵活、处事圆滑的人相比,李嘉诚输了一大截。但是他人品好、亲和力强、有进取心、凡事总是替别人着想,让客户觉得他很真诚。和他接触过一次的客户,下次还愿意找他,和他成为朋友,而且为他带来其他源源不断的新客户。

1948年,由于出色的推销业绩,20岁的李嘉诚就当上了总经理,收入一年比一年高。2年后,22岁的李嘉诚就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5万港元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名字“长江门取意于“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门。这里,就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李嘉诚创业的5万港元,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的,其余的则是他工作后的积蓄,全是母亲庄碧琴一笔一笔攒下来的。从拿到第一笔工资开始,李嘉诚每个月只留少量自己开支,其余大部分交给母亲保管,

他自己平时不穿好衣服,不吃大餐,用不了什么钱。庄碧琴拿了儿子的钱,也从来不乱花,总是精打细算操持全家的生活,常常能节约一些存起来。

谈起最初5万港元的创业金时,李嘉诚总是这样说:“我之所以有钱创业,全是母亲省吃俭用的功劳。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李嘉诚没有听从父亲的遗训,做一个正直守信、自强不息的人,亲友又怎么敢借钱给他创业呢?

母亲的故事让他重振信心

由于在老东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李嘉诚对塑胶厂的经营管理比较熟悉。基础资金到位之后,创业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不过也是由于资金有限,长江塑胶厂无法购置先进的生产机器,这为他们之后遭遇的“质量门”埋下了隐患。

工厂启动初期,人手不够,不论是销售还是操作设计,甚至维修采购,都靠李嘉诚亲力亲为,大事小事全都干,一人身兼多职。那些日子,他一头扎进厂里,一星期只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弟妹妹。在他废寝忘食的努力下,长江塑胶厂以最快的速度步入了正轨。

当时,塑胶行业是新兴产业,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小业主创业,行业内也没有大企业出现。也许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卖塑胶产品的小工厂,竟然能够发展成如今财力雄厚的长江集团。

厂房、人员、机器准备到位后,长江厂生产的第一批塑料花很快面市。李嘉诚发挥销售才能,很快就卖光了第一批商品。接下来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货单源源不断地涌来,工厂进入了异常忙碌的状态,生产机器几乎24小时运转。

李嘉诚的工作节奏也十分快,货单多得让他有些应接不暇。毕竟刚创业就遇到了如此火爆的生意,他真的有些忙不过来。更让人担心的是,在这一切的热闹背后,正潜伏着危机。

年轻的李嘉诚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工厂几乎昼夜不停地赶工生产,但陈旧的机器无法负荷强大的生产需求,加上人员培训不到位,使得长江塑胶厂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

有一天,一家大客户找上门来,说长江塑胶厂的塑料花质量粗劣不合格,要求退货。很快,一家接一家的客户找上门来要求退货。有的恶霸商家甚至带一群人,到长江塑胶厂的大门口闹事,扬言要李嘉诚双倍退钱,不然就砸了他的厂。

李嘉诚之前收到的销售款还没有捂热,就陷入了退款危机。不仅如此,被曝光的质量问题导致了后续产品根本没人来买,之前为了应对旺盛需求而赶制的塑料花,全部堆在那里,沾满了灰尘,无路可销。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对一家还没站稳脚跟的新公司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接下来,长江塑胶厂遭遇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工厂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货款。李嘉诚一时间根本没办法去筹到那么大笔的钱。有一次被原料商逼急了,向来沉稳的李嘉诚叫喊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要么把我人带走,要么就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一定想办法挽救。我以前从没拖欠过你们的货款,这次真的遇到了困难,但我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担心拿不到钱的原料商把李嘉诚以前对他们的好全忘了,他们并没有被李嘉诚的诚恳而感动,反而下了最后通牒,威胁李嘉诚说要终止合作,还要到同业中去宣扬李嘉诚“赖货款”,损伤他的人品。

其实,不用原料商外传,长江塑胶厂遭遇的事情早就在业内传开了。有的竞争对手趁此添油加醋抹黑李嘉诚,甚至说他是奸商,这些舆论无形中给了李嘉诚更大的压力。他夜不能寐,憔悴了不少。

雪上加霜的是,银行也知道长江塑胶厂出了问题,于是派职员到厂里催款。李嘉诚只好赔笑接待,请求银行宽限,并且一再保证不会让长江塑胶厂再发生质量问题,一定会按时交纳贷款。

面对突然袭来的危机,工厂没有订单,难以正常开工,李嘉诚又不得不辞退了一批工人。好多工人从李嘉诚当销售员起就和他相识,一路看着李嘉诚是如何为人处事的,他们知道老板为人正派,品行端正,如今遇到困难,实在是没办法。好多人走的时候都哭了,还不忘鼓励李嘉诚坚持下去。

但是,有的被裁员工却不服气,不仅不愿意离开,而且还有家属到厂里哭闹耍赖,说工厂不负责任,骗了他们。外面的事情一团糟,内部员工还来找麻烦,对长江塑胶厂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那时候,李嘉诚还很年轻,在管理上也没有什么好方法。他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员工身上,急了就对人发脾气,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曾经的好脾气被一堆堆的麻烦事消磨殆尽。领导暴躁,员工情绪低落,整个厂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工厂濒临破产,员工唱反调,李嘉诚第一次有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有时候他坐在办公室里灰心地想,也许自己从此一蹶不振,也许自己不是块做生意的料。

出事之后,李嘉诚一直没有回家。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家人说自己的问题,他怕看到母亲就会委屈得哭出来。见儿子没有回家,庄碧琴也隐约感觉到工厂遇上事儿了。

终于有一天,李嘉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母亲见他满脸憔悴,瘦得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心疼不已。庄碧琴打起精神,把李嘉诚叫到面前说“儿啊,给妈妈泡一道功夫茶。”

李嘉诚用地道的潮州凤凰茶给母亲泡上一道功夫茶。庄碧琴吩咐李嘉诚坐下来,品了几口茶后,问“你认识老家开元寺法号叫元寂的那个住持么?”未等李嘉诚回答,庄碧琴继续说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个合适的接班人。候选人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一寂,另一个法号二寂。”李嘉诚有些提不起精神,但他还是给母亲满上了一杯功夫茶,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母亲说,并不插话。

庄碧琴呷了一口茶,接着说“元寂把这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说6我现在给你俩每人一袋稻谷,明年秋天以谷为答卷,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我的接班人。’第二年秋天转眼就到了,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则两手空空。元寂却当众宣布二寂担当接班人。”

听到这里,李嘉诚打断母亲的话“不是说好谁收获的谷子多,就选谁当接班人么?”庄碧琴笑了笑,说“是的。一寂听了,不服气地说6分明我收获了一担谷子,二寂颗粒无收,怎么能够让他担任住持啊?’”“元寂微微一笑,对众人解释:“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滚水煮熟的,根本长不出谷子。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住持。’于是,众人诚服。”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庄碧琴却把话锋一转说“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了。”李嘉诚听罢母亲的话,点了点头,沉思了许久。那天晚上,李嘉诚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在家里睡了几个月来第一个好觉。

第二天回到厂里,李嘉诚精神振奋了许多。他第一时间召集员工开会,承认了自己的经营错误,对员工表示歉意,并且为自己心情不好责骂员工的问题向大家赔礼道歉。安定了员工的情绪之后,李嘉诚马不停蹄拜访客户、原料商、银行,再次向他们真诚道歉,请求原谅,并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实质性改变。

不仅如此,李嘉诚对外丝毫不掩饰工厂犯下的错误,并向专业人士寻求解除危机的对策。就这样,带着一颗赤诚之心,李嘉诚赢得了各方的谅解,好多商家、合作伙伴都做出了让步。有几个之前对李嘉诚恶语相向的人,被他的诚意感动,不再嘲讽李嘉诚,转而真心为他出谋划策。

这一次的危机,一直持续了近5年时间。期间工厂更新了生产设备,提高了产品工艺,严把质量关,同时客户量也在逐渐回升。危机有所缓解后,李嘉诚就决定把之前辞退的员工请回来,弥补对他们的亏欠。只要他们自愿回厂,长江塑胶厂都欢迎他们。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大家鞠了三个躬,感谢大家多年来的团结合作。然后,他难以抑制喜悦地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迎来柳暗花明的佳境!”

话音刚落,全体员工顿时沸腾起来。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由李嘉诚亲自分发。五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家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李嘉诚看到员工们脸上的笑容,更加坚定了把长江塑胶厂做大做强的信念。他决心成为一棵大树,保护家人,保护员工,让他们免受苦难。

后来,在谈到走出危机的事情时,李嘉诚说“如果没有母亲的勤俭持家,就没有长江的诞生。如果没有母亲的教诲,更没有长江的第二次生命。”在他最沮丧的时候,是家人给了他温暖的臂弯和前行的力量。

从此以后,李嘉诚经商始终秉持母亲教导的诚信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长江厂打造成了长和系,涉足房地产、铁路、移动运营、煤气等等产业,也由此成了亚洲首富。

李嘉诚拥有了超级财富,不再挨饿受冻,不再被战争所扰,他也从一个小小的学徒变成了商业教父。但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不变的是他一直谨记小时候接受的儒家教育,将父亲对他的叮嘱牢记在心,从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他热心慈善,并且继承了父亲温和谦逊的品质,成了众人称赞的儒商典范。在每一个危急关头,他都发挥自己的才智带领长和系躲过灾难,就像当年父亲牵着他的手躲避战争一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