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札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01:55:06

点击下载

作者:程新喜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静心札记

静心札记试读:

自序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尤其是暑假里面,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围着收音机听评书。因此,也就认识了侠客和功夫这两个东西。要想当侠客,就必须会功夫,要想学功夫,就必须有师傅,或者能捡到一本武功秘籍。可是,在农村的时候,大家唯一会的功夫就是种田,唯一见过的秘籍就是挂在墙上的通书。因此,小时候对于侠客和功夫的念想,一直就都只能埋藏在心里面。

掉在地上的种子,很可能就会发芽,并成长起来。可是,在大多数的时候,随意洒落的种子,基本上都会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武侠小说的越看越多,也就知道所谓的功夫原来都是假的,所谓的侠客并不存在。于是,从小就扎根在心中的功夫梦,慢慢的也就消失了。

在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去书店里闲逛,无意间却翻开了一本书。那几页恰巧正在介绍人体的穴位,并且,还标识了气的运行方向。在对功夫没有兴趣的时候,即使遇上了一本武功秘籍,那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仅仅是匆匆翻了几页,就放了回去。虽然与那本书仅仅是擦肩而过,可是,对气的了解总算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气功热的时候,即使在课堂上,老师也曾提到过气功的作用。既然不相信功夫,那么,自然也就不太相信气功。可是,经过气功的耳濡目染,也就对静坐产生了一些兴趣。当然,在高中的时候,只能以学习为主,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去了解静坐的知识。于是,在某些无聊的时候,也就只能按照自己对气的理解,尝试着去坐静一下。

虽然对于静坐,并没有抱什么想法,可是,静坐对我却没有一点点作用。而且,不仅没有作用,甚至坐的更多,就会让人感到更累。既然没有作用,在尝试几天之后,自然也就放弃了静坐的想法。可是,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静的概念却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每一个要去认识传统文化的人,也都无法避开对于静的思考。因此,我总有这样一种想法,既然那么多历史名人都提倡过静坐,那静坐就应该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就不敢彻底的否定静坐的意义。于是,每当状态不好时,又总会去尝试一下静坐。当然,无论试过多少遍,结果都是一样,那就是没用。当时间来到2015年年末的时候,此时,《生灵谭》刚刚定稿。也许是因为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写东西的原因,当时的身体状态已经变得很差。无奈之下,又想起了静坐。

由于那个时候,正在修改《生灵谭》的稿子,因此,满脑子都是生命与灵魂的逻辑。而在《生灵谭》的假设中,具有微小意识的灵气团,总会不停的进入没有意识的物体。因此,自然也就想到,如果在练习静坐的时候,能够让身体变得没有意识,那会有什么效果呢?让身体保持没有意识的状态,也就是物我两忘的状态,这不就是庄子所说的坐忘吗?正是有了这个启发,于是,在练习静坐的时候,我就试着让自己去彻底的安静下来,不再去想任何事情。

很显然,这一次尝试是非常成功的。经过几天的练习之后,身体的感觉明显好了一些。于是,也就一直坚持下来,直到现在。

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然后什么都不去想,就可以让身体得到有效的恢复。如果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果用阴阳五行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那么,这种静坐的方式,有没有道理呢?

虽然是受《生灵谭》的启发,才结识了坐忘之静。可是,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东西,不管它的来源和作用如何,它的原理都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很显然,科学的依据,也就是用专业的设备,能够观察到作用的发生过程和结果。为了寻找静坐与生命科学之间的关系,人体学、细胞学、神经学等资料,曾经就堆满了我的桌子。虽然时间比较仓促,虽然本人才疏学浅,但是,最后总算找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也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坐忘原理浅析。

按道理来讲,科学更讲究试验证明,因此,如果坐忘之静能具有科学的依据,那么,就一定要在试验中加以证明。可是,由于条件所限,对于坐忘之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暂时只能从逻辑上进行一些分析和猜测。

现在的社会,具有稳定而紧张的节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不得不追赶着时代的脚步,稍有不慎就会落在后面。不断的鞭策自己,固然能让一个人不停的进步和成长,可是,时刻绷紧的神经,往往也会让人心力交瘁。因此,也就有更多的人,都需要掌握一些调节精神的方法。而从我的经验来看,坐忘之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坐忘之静的原理虽然目前还只是一些逻辑上的推理分析,并没有得到实验的检验,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探索,已经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帮助。为此,即使我能力不足,即使我对这个原理仍不甚满意,但我还是想尽早的将它分享出来,希望它能更早地去帮助别人。甚至说,即使本书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为人们打开传统文化中有关静的大门,那么,我也会感到非常的欣慰。当然,也更希望一些有条件和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实验的手段,来真正的揭示坐忘之静的作用原理。

静在中国

大禹治水的传说

据《史记》记载,在三皇五帝期间,当尧在位的时候,天下出现了非常大的洪水。无边无际的洪水,不断的淹没人们的家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于是,尧就跟大家商量怎么治理洪水。最后,即使尧也觉得鲧可能无法治水,可是,鲧已经是当时最会治水的人,于是,尧就命令鲧去进行治水。

哪里有水,我就在哪里筑堤,这就是鲧治理洪水的办法。当一道道堤坝筑好之后,被堤坝围住的地方虽然没水了,可是,堤坝外边的水也就越来越多。于是,外面原来没有水的地方,慢慢的也就被水淹了。因此,筑堤治水的方法,虽然可以帮助一部分人,但也会损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随着堤外的水越积越高,原来的堤坝也就必须不断的加高,可是,堤坝越高也就越容易倒塌,从而引发更大的灾难。

虽然鲧治水的方法,在最初的时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雨水一年比一年还要更多时,这种只堵不疏的方式,不仅不能治理洪水,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破坏。于是,当鲧治水九年以后,反对他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当尧传位给舜以后,舜就将鲧给流放了。

舜虽然把鲧给流放了,可是,洪水的灾难依然还在。于是,舜就让鲧的儿子禹接着治理洪水。因为禹本来就是鲧治水的助手,接手工作以后,禹也就仍然带领着原来的队伍进行治水。当然,鲧虽然没有消除洪水的灾害,可是,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至少证明仅仅筑堤是行不通的。于是,禹就和同事们一起寻找新的方法。据书上记载,禹带着大家走遍了天下所有山川河流,并详细的测量了各个地方的形状与高度,从而决定采用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治水思路。

试想一下,即使是今天,要用双脚去走遍全国,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当年,那时候不仅没有道路,而且到处都是洪水泛滥,因此,大禹治水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大禹十三年的治水过程中,必定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而且,那些事情也就成了今天的各种传说。其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讲的就是大禹在治水时,即使看到怀孕的妻子站在门口守望,即使看到刚刚长大的儿子在家门口挥手,但为了加快治水的工作进度,禹一直都没有回家探望妻儿的故事。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在禹的带领下,大家终于将洪水送入了大海。为了感谢禹治水的功德,天下百姓一致推举他成为舜的接班人。而禹也因此创建了我国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夏。

大禹治水与文化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否真实,一直都存在争议,也许那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稍稍放远一点,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都有一个关于大洪水的故事。这些传说中的大洪水,难道都不存在吗?也有人推测说,由于每一个文明都只能诞生于河流的旁边,因此,每一个文明也就都经历过洪水的灾难。而洪灾也就成了每一个文明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并且,与洪水斗争的故事,也就成了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洪水的记忆就是大禹治水。而对于其它文明来说,大洪水的记忆又是什么呢?在诺亚方舟的故事中,除诺亚一家以外,所有人都违背了神的旨意。因此,上帝就让诺亚造一艘足够大的船,并搬到船上去住。当诺亚带着家人上船以后,上帝就发动了大洪水,于是,其他人也就都被淹死了。虽然说诺亚方舟只是一个文明的记忆,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对于洪水的记忆,最后都是依靠神的帮助,文明才得以延续。

水火无情,即使是今天,在面对山洪暴发时,在面对大海啸时,人们也都无能为力。更何况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除了自己的双手,基本就没有任何力量,此时,面对那滔天而来的洪水,人们又能怎么做呢?当地理条件不好时,人们就只能不停的逃散和祈祷,希望灾难能够尽快结束。很显然,中华文明拥有了非常好的地理条件,于是,在面对洪水时,人们才有了与洪水斗争的资本,并且,以当时的人力和物力,也具有了消灭洪水灾害的能力。

洪水的记忆,对于原始文明来说,那就是最大的噩梦。对于那些在洪水中只能祈祷的文明来说,这种噩梦的出现和消失,都只能解释为神的力量。而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既然人们已经用双手解决了最大的问题,那其它的问题还不能解决吗?既然所有的问题,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解决,至高无上的神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只相信一个东西,那就是辛勤的劳动,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就能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于是,人们对于大洪水的记忆,虽然也有一些神话的要素,比如说大禹变身为熊的模样,然后一下子就把山给劈开了,从而打通了河道上的障碍。可是,主要的记忆却是大禹穿着蓑衣,带着斗笠,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拿着畚箕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场景。而且,为了早日战胜洪水,所有人都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停工作。即使父亲没有战胜洪水,作为儿子的也还要继续工作,即使以前的方法有误,后面也可以尝试新的办法。

大禹治水的故事,虽然很可能就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这个与其它文明相比别具一格的传说,却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精神。那就是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拥有与天斗、与地斗的胆识,拥有为生活而奋斗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易学的起源

对于《易经》的起源,《易·系辞下》中原文如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包牺也就是伏羲,按这个说法,那八卦应该就是伏羲发明的,而《易经》也就起源于伏羲了。《易经》真的是起源于伏羲吗?根据考古学对商周时期甲骨文的研究进行推测,八卦应该是由筮数演变而来的。

筮数是一种算命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扔骰子。在这个世界上,算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星座算命,纸牌算命,可为什么《易经》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呢?要想解释这个问题,这就要从大禹治水开始说起。

在这个世界上,各个文明都经历了大洪水的灾难,而除了中国有大禹治水以外,其它的文明都是依靠神的帮助才得以延续。因此,在其它的文明中,神都有着绝对的权威,而中国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神。

在原始社会里面,人都是非常弱小的,对于下一步该怎么走,向哪里走的问题,很多时候就完全拿不定主意。此时,如果能有一个说了算的神仙,那一切就好办多了。人们只要按神的意思去办就行,那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牺牲性命那也在所不惜。可是,在中国恰恰就没有这样一个神仙,因此,在选择的时候,人们就习惯了去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更不要说那些涉及到性命的事情。

也许左边的路上就有流着奶和蜜的食物,而右边的路上却潜伏着一条毒蛇。是生是死,这一切都只是一念之间。在没有神仙的指引时,脆弱的人们只能坚信自己的运气,然后才有勇气做出选择。运气好不好,谁也无法看得到,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骰子来回答。于是,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养成了凡事都要占卜一下的习惯。当然,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生存能力的提高,当生活不再完全依靠运气时,人们也就慢慢的抛弃了这个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我们扔一扔骰子倒也没什么关系,可是,如果是涉及到生死一样的大事,那也能这样做吗?在没有主神的文明中,也只能如此。

占卜的目的是要预测事情的结果。一个人要想知道考试大概能有什么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模拟题做一下,要想知道军队打仗的能力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相应的军事演习。很明显,模拟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越相似,那得到的结果也就越准确,如果模拟的东西与真的一模一样,那结果肯定也是一模一样的。同样,这个道理也被祖先们用到了占卜上面。

要以生死相托的占卜,其结果最好要与事实完全一致,于是,人们都希望占卜的活动能完全地模拟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占卜的行为,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却必须要完全模拟这个世界的运行过程。占卜怎么才能与这个世界的运行联系起来呢?经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之后,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们终于从筮数中发明了阴阳符号,于是,这个世界的大门也就被打开了。

掌握了阴阳符号的老祖宗们,很快就学会了用阴阳去表示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比如说男人是阳,而女人就是阴,强壮的是阳,那弱小的就是阴,还有上面的是阳,下面的就是阴。当然,有些事物不能全部是阴,也不能全部是阳,那人们就说这里面应该是三个阴加一个阳,或者说那里应该有两个阴加八个阳。总之,天底下就没有不能用阴阳来表示的东西。当山川河流,飞虫走兽全部标上了阴阳符号时,人们再根据他们的阴阳符号,也就能判断出彼此之间的关系了。比如说,牛是五个阴加一个阳,羊是四个阴加两个阳,而猪是三个阴加三个阳,很明显牛与羊的联系就要比牛与猪的联系更加紧密。同理,所有事物之间的关系,从他们身上的阴阳符号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因此,整个世界也就可以用筮数来进行解释。

自从阴阳的符号被创建出来以后,随着人们在生活中对它的不断应用,最终也就成了越来越庞大的思想体系,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易学。

静以待之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文明来说,神都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只能接受神的安排,而不可以去猜测神的想法。因此,神从来就不允许人们进行占卜,从而逃避神的安排。而中国恰恰就没有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所以,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占卜,从而谋求最大的利益。劳动能够让人产生智慧,大量的占卜活动也必然会开拓人们的思维,于是,我们的祖先也就创造出了易学思想。

在易学思想中,世界上有两种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阴和阳。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变化出来的,人们只要去观察阴阳的运行情况,那就能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因此,在用易学进行占卜时,无论使用什么工具,它们都代表着阴阳力量的变化情况。比如说用硬币的正面来表示阳,反面表示阴,在占卜的过程中,如果阳的力量变大了,那硬币就会正面朝上,而阴的力量变强了,那硬币就会反面朝上。

用占卜来观察阴阳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吉凶祸福,这就是易学思想。可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占卜的结果大多都不准确。并且,对于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占卜的结果也都会不同。那易学思想是否有用,能不能用来进行预测呢?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面,一个没有神的民族,他必须要用占卜来给自己鼓起勇气。于是,我们的祖先就一定要说清楚,占卜为什么总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占卜为什么会与事实不同。

占卜的结果都很简单,那就是一串代表阴阳的数字。因此,对于这些数字的意义,就需要占卜的人来进行解释。而不同的解释,也就会让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因此,只有正确的解释,也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人们的直觉和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人的冷静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是冷静的人,就越容易把握事情的关键,也就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冷静的人在进行占卜时,无论占卜的结果如何,他都可以根据对事情的分析,为占卜的结果给出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因此,越是冷静的人,他对占卜的解释,正确的几率也就越高。在那个凡事都要占卜的年代,冷静的人也就会对占卜拥有更多的解释权。

越是沉着冷静的人,对占卜的解释也就越利于指导的工作,因此,平心静气也就成了占卜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占卜的活动必须要保持神秘的色彩。于是,对于平心静气的作用,也就被理解为人的内心活动,具有影响阴阳力量变动的能力。而阴阳的力量一旦受到影响,占卜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准了。所以,在易学思想中,在占卜的时候,人们就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静静的等待结果。而静静等待的心理素质,也就成了易学对人们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比如孔子所说的洁静精微,不就有这个意思吗?

道的思想起源

如果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那人们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想办法去讨得神的欢喜,从而得到神的眷顾。可是,在中国的这片大地上,从来就没有过这样一个神仙,于是,当人们闲下来以后,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说,曾经就有一个国王,他闲着没事就想让妃子笑一笑,于是就有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结果江山都给弄没了。当然,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可即使是普通人,如果时间多了,同样也会惹出事来,画蛇添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更何况,正常人还会饱暖思淫欲,于是,在这片神州大地的某个时间段上,到处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古怪事情。

也许是因为利益,也许是因为仇恨。整个社会上你防着我,我防着你,不时之间还会相互陷害。社会如果病了,那在社会里面的人就都不得安宁。如何才能让人们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所要解决的问题。难道一定要找一个神吗?然后将一切都交给他,从此,人们就可以不再计较自己的得失。可是,以大禹治水为根基的民族,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于是,无论哪一个神仙,在这片土地上,最后都会失去原有的威严。

当时间来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候,也就是中国的春秋时期,老子诞生了。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再结合前人留下来的经验,老子终于找到了一个东西,从而为中国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而这个东西就是道,也有人将它叫做天道,大道。

大道周流不息,无处不在,因此,任何一个事物的身上都有道。只是,道有生死病老之别,得生道者则生,得死道者则死,得病道者则病,得老道者则老。因此,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或一个事物,是会变得更好,还是会变得更坏,这完全不用去问别人,看一看身上有什么道就可以了。

花为什么会开,水为什么会流,为什么这棵树苗会夭折,而旁边的树却长的很高,这一切都是因为道。得到了开花的道,所以花就开了,而如果遇上了死亡的道,那树就会夭折。因此,在老子看来,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他首先就要去得到那个道,甚至说只要他有了那个道,想要的东西自然就会出现。也可以打比如说,看病、吃药、注意疗养,这就是让病好起来的道。很明显,病人如果能按照治病的道去做事,那他的病慢慢就会好起来,而如果这个人既不看病,也不吃药,甚至还胡乱作为,那病怎么能好起来呢?

虽然我们不信神,虽然我们不会受到神的惩罚,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无所顾忌呢?很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做道的东西,道就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遵守道的规矩。否则,不仅做不好事情,而且还会惹出很多麻烦,就像烽火戏诸侯中的国王一样,最后把江山都给弄丢了。

后来,老子就把道写在了《道德经》中,从而告诉人们,什么是道,怎么做才可以合于正确的道。也正是由于明白了道的原因,这个没有神仙指引的文明,才能在不断的错误之后,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也就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一直传承至今。

静以合道

如果种了一棵果树,人们就必须要适当的浇水、施肥,而且,在出现虫害时,还要对症用药。只有如此辛勤的呵护,在收获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得到足够的果实。而无论是在成长的日子里,还是在开花结果的时期,如果照料得不好,那么,最后收获的果实自然就会少很多。

为什么仅仅是种了一棵果树,就要做那么多的事情,才能收获足够的果实呢?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必然的规律,这也就是老庄所说的道。虽然道无处不在,而且每一个事物上都有道,可是,大道无情,得生道者则生,得死道者则死。对于果树来说,只有当它身上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之道,那么,它才可以结出最多的果实。因此,如果将道比做成事物发展的轨道,那为了收获足够的果实,人们就必须小心翼翼的护理那棵果树,使它一直都沿着那个最好的轨道前进。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该是多么爽快的一件事情。可是,当人们只是随意的给果树浇水,随意的给果树施肥,那么,果树也就只能随意的出现在不同的轨道上。也许,一个人的随意就恰到好处,于是,果树也能结出最多的果实。可是,随意都是按自己的心情去做事情,而一个人的心情有好有坏,又如何能与那结果最多的道相合呢?很显然,在大多数的时候,随意都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因此,为了使事情能够出现最好的结果,老庄就提出了清静无为而任万物以自然的做事方式。这也就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要摒弃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而严格遵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比如对果树的呵护,虽然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果实,可是,所做的任何事情却必须遵守果树的道。否则,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拔苗助长,那无论做了多少工作,也不可能得到什么结果,甚至与自己的愿望还会背道而驰。

当人们收敛自己的内心想法,而一心遵从事物的道去做事情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静以合道。清静无为而任万物以自然,也就是老庄之道的行事根本。

儒家心学的思想

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历史来看,对每一个事物的了解,人们都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比如说对身体的认识,首先就是认识了各种器官的作用,然后才认识到细胞和分子的组成。而且,即使是今天,人们可以借助很多设备进行观察,也仍然无法了解人体内的所有规律,否则,也就不会再有不治之症了。因此,即使到今天为止,对所有人来说,大家都没有办法去彻底的认识一个东西。

只要知道了事物的规律,然后按事物的规律去做事情,这肯定就没有问题。可是,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人能认识所有事物的规律,而且,人们甚至无法完全了解任何一个东西,因此,人们也就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完全正确。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更是含糊不清,因此,也就更无法做出一个真实的判断。很显然,当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时,这又会引起一些新的问题,至少做事的效率就会降低很多。

对于拥有至高无上之神的文明来说,生活就没有对与错之说,只要接受先知的指引就可以了。可是,在中华文明中恰恰就没有这样一个神仙,因此,在无法了解事物的规律时,人们就必须要找到一套好的办法,从而能够判断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是否正确,并快速的做出决定。

在无法完全了解事物的规律之前,为了帮助人们进行快速的决断,儒家心学学派就创建了一个圣人之心的说法。圣人之心包含了忠、孝、爱、善等各种各样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都是一种人们所能想象的理想样子,也就是一种完美无瑕的存在。比如说拥有了圣人之心的孝心,那么,这个人就会全心全意的去孝敬父母,而不会去考虑自身的处境。对于拥有至孝之心的人来说,即使他非常贫困,即使他无法让父母得到温饱,可是,只要是他为父母所做的事情,那么,在心学学派来看,就都是对的,就都值得宣扬。而如果一个人的家里非常富有,他可以给父母任何想要的物质享受,可是,如果这个人并没有全心全意的孝敬父母,那么,在心学学派看来,这个人在孝道上的行为,就不可以作为榜样。因此,在心学学派看来,一个人的行为对与不对,并不是看事情的内容和结果,而是去看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只要拥有了一颗完美无瑕的心,那么,无论什么行为,也都无可挑剔。

问心不问迹的判断方式,让人们彻底的摆脱了事情细节的约束,从而只要根据自己内心的感觉,就可以快速的做出判断。但每一个人的内心就都没有问题吗?很显然,一个内心不太成熟的人,他的行为自然也就不够完美。因此,在心学学派看来,任何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要想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完美无缺,那么,他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只有使自己的内心先完美起来,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任何事情,也就不会有任何差错。即使随心所欲,那也毫不逾越一点点规矩。

这个世界无奇不有,即使是每时每刻的瞬间,也都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事情。很显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够明白所有的事情。可是,对于那些陌生的事情,我们就能视而不见,再悄悄的绕过去吗?有些事情始终是无法避免的。于是,在中国文明中也就出现了心学学派。只要大义之所在,只要心之所向,就没有不可以面对的事情,即使要赴汤蹈火,人们也在所不辞。

静以守心

在儒家理学学派看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道理,这也就是天理。只有遵守天理,事物才可以发展到极致,而违背天理,事情的发展也就会出现问题。而儒家心学学派以为,人们只要根据自己的良心去做事情,那就没有什么问题。那么,理学和心学的思想是不是就存在冲突呢?在心学学派看来,圣人之心就是天理。一个人的心里面有多少的圣人之心,一个人就会认识多少的天理,比如说当仁、爱、孝都成了圣人之心的样子,人们也就拥有了仁、爱、孝的天理。因此,当人们拥有了相应的圣人之心时,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必然会符合相应的天理。

圣人之心即是天理,那内心的天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博学、审问、慎思和明辩。一个人也就需要去接触事物,然后再对事物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分析,于是,也就能从中发现相应的天理。认识了一个天理,心里面也就多了一个天理。如此反复,随着人们不断的学习,心里面的天理也就不断增加。从生活中去发现和学习天理,从而增加自己的内心修养,这也就是格物致知了。

只要通过学习,就可以增加内心的天理数量。只要心中有了天理,人们就可以把事情办好。如此看来,只要不断的学习,人们就能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可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吃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补充营养,可是,有些人在吃饭的时候却要与人攀比,看看谁家的东西做的更好,这显然就违反了吃饭的本意。为什么吃个饭还有这样的问题呢?因为人的心里面,不仅仅可以装有天理,而且,也可以装有欲望。当事情出现以后,心就会动起来,从而指导人们去工作。当心中只有天理时,那么,自然就由天理来指导工作。可是,当欲望比天理还要强大时,那欲望就会指导人们工作。而按欲望的要求去做事情,这肯定就违背了天理,也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在心学学派看来,对大多数人来说,心里面都会即有天理,也有欲望。因此,一个人不仅需要通过学习来增加内心的天理数量,也就是增加自己的良知。同时,也要想办法去减少内心的欲望,从而减少可能出错的机会。有什么办法能够减少内心欲望呢?那就要经常找时间反省自己的行为。很显然,最好的反省方式,就是一个人静静的坐下来。在安静的时候,人们才可以慢慢的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可以认真的审视各种想法及其来源。

在理想的状态下,当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反省以后,内心的欲望自然也就越来越少。当欲望减少以后,天理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多。于是,对于儒家来说,尤其对于心学学派来说,让自己静静的坐下来进行反省的行为,也就成了守护内心的一个必要功夫。

中医与气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都是由“气”组成的,就像面包是由面粉做成的一样。当气结合在一起时,也就有了身体,而当气散了以后,身体也就没有了。同时,气在身体内的各种运动,也就形成了人的各种生理功能。比如气能运化食物而变成津液,气的上升与下降也还会推动血液进行流动。因此,中医理论的根本就在于气,而对于气的认识和研究,也就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虽然用现在的技术手段,也无法看到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是,根据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医对气的作用却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看法。其作用大概有以下五点:

一、推动作用:气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各种器官进行活动的动力来源。比如血液的生成和流动就是由气来推动的。

二、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的热量来源。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体都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温度,这就是因为气能够转化为热量的原因。

三、防御作用:气能在身体上形成一个保护作用,防止邪气入侵。比如当邪气进入身体以后,身体内的气就会与邪气进行斗争,并将邪气排出体外。

四、固摄作用:气能控制血液、津液的流失。比如流汗等各种排泄行为,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律,而这些也都是由气来进行控制的。

五、气化作用:气能够在身体里面进行各种转化。比如说食物在身体里面就会转变为气,而这些气又能进一步转化为血液、津液。

中医理论认为,人都是由气构成的。而且,人体的气又有三个来源,首先是父母提供的先天精气,其次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水谷精气(营养物质),最后是从空气中吸入的清气(空气中的氧气)。这三种不同的气,经过身体内的作用,然后就会变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气,比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人体内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气,而不同的气之间又会产生相互作用。于是,相互之间的作用就会让气活动起来,比如让气在五脏六腑内出现升、降、出、入等活动。正是由于气的这些活动,也就使气具有上面的五个作用,而人体也就能够生长发育,并拥有各种生理功能。

静以养身

不管是动的还是静的,不管是醒的还是睡的,人只要还活着,身体里面就一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血液一直都在流动,肺也一直都在呼吸。正是有了这些活动,人体也才能发挥出各种各样的功能。对于身体内的各种活动,在中医看来,它们就都是由各种气来推动的,比如气就能使血液流动起来。因此,站在中医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气能够正常运行时,人体才能发挥出正常的功能。否则,当气出了问题时,比如说气变弱了,气停下来不动了,那么,人体的功能也就要出现问题。很显然,人体的功能出现了问题,那病也就来了。

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在中医看来,这些情绪活动又和体内的五脏有关,比如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等就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当人们的情绪出现问题时,体内的五脏也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大喜过度就会伤心,大怒就会伤肝,而思虑过度就会伤脾等。很显然,当五脏受伤以后,与五脏有关的气也就会受到影响。人体内有许多各种不同的气,而气与气之间又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让所有的气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因此,当一种气受到影响以后,其它的气也就会受到牵挂。于是,气的平衡也就被打乱了,人体的功能也就容易出现问题,病也就来了。

情绪能够影响身体,因此,在中医看来,为了保持健康,人们就不仅要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同时,也要调养内在的精神,使情绪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

调养内在的精神,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恬淡虚无”,恬淡虚无也就是少思寡欲。而要让一个人少思寡欲,这不就是让人的内心保持平静吗?因此,让一个人的内心保持平静,也就是中医养心一种方法。而当这种方法使人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那么,养生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静在中国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了解问题的特性,然后才能从特性中去发现关键。而要了解问题的特性,心也就不能浮躁。于是,当人们保持了平静的心态时,自然也就提高了办事的效率。因此,自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需要用双手去解决所有问题的中华子民,就必须要培养自己平心静气的能力。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占卜肯定是不科学的。但是,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对于一个没有至高无上之神的文明来说,占卜却是必须走过的一段历史。谁可以进行占卜,谁又更适合于占卜呢?卦的结果必须有人解释,因此,在很多时候,卦的结果也就是占卜者对事情的理解。很显然,一个人的心态越是平静,也就越能发现问题,于是,他们的理解或直觉也就越是正确。因此,能够保持内心平静的人,自然就成了占卜的最佳人选。反过来,当这些人在总结占卜的经验时,必然也就将平静的心态当作占卜的重要条件。

通过占卜的历史,人们对于保持心态平静的作用,也就由感觉上的认识提高到了理论上的认识。于是,保持心态平静的能力,也就成了人们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于是,在传统文化中,无论哪一个学派,都会强调保持平静心态的作用。比如在儒家的《大学》里面,就提出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说法。这也就是要求所有儒家的学生,都必须去撑握保持平静心态的能力。

认识了“静”的作用,并将“静”作为一种技能进行传承,对于一般的技能来说,这也就足够了。可是,对于“静”来说,它的路却远远没有走完。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在老子与庄子的道家学派中,更是将“静”当作这个世界的一种基本动作,从而让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比如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就这样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从《太极图说》中可以看出,这个世界就是由阴与阳产生的,而阴阳之间的动作就是动和静,因此,动与静也就成了这个世界的最基本动作。既然一动一静就能产生这个世界,那么,人们还能够不学习和掌握“静”吗?

当“静”成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后,它就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于是,在我国也就出现了很多与“静”有关的文化现象。比如中医讲究的心平气和,也就成了一种养生的方法。而随着佛教的传播,“静”文化与坐禅结合之后,更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静坐理念,比如儒家的与佛教的就完全不同。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因此,在我们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如何才能靠近并抓住这些文化的核心思想呢?很显然,作为中国哲学核心思想之一的“静”,也就成了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要想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尝试着从“静”的思维进行着手。

坐忘原理浅析

人体的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对于人体内数以千亿计的神经细胞来说,虽然它们的外形千差万别,但每一个神经元基本都是由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的。神经细胞基本构成示意图

树突一般都比较短,而且有很多像树枝一样的分叉,正因为看起来就像棵树一样,所以才叫做树突。在树突的每一个分支上,都存在许许多多的突触结构。当突触结构受到刺激时,突触结构上的某些部位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个合理的刺激信号,这种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然后,这个神经冲动又会沿树突上的枝条,一直传递到胞体上去。因此,对于神经元来说,树突就是接收刺激的工具,而突触结构又是树突上接收刺激的地方。

轴突看起来就像是胞体上长出的一根长绳子,而绳子的末端还有一些分叉,从而形成了许多微小的末梢,并且,这些末梢上也有许多突触结构。当胞体收到树突传来的神经冲动时,如果胞体需要对冲动做出反应,那么,胞体就会发出一个命令。胞体发出命令以后,这些命令就会沿着轴突一直传递到轴突末梢,然后,末梢上的突触结构就会释放神经递质,也就将信号送了出去。因此,对于神经元来说,轴突就是送出信号的工具,而突触结构又是轴突上释放信号的地方。

轴突触传出神经递质,树突触接受环境的刺激,那么,这两种突触结构之间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呢?突触连接示意图

当胞体1将信号送给轴突以后,轴突触就会释放神经递质。随后,被释放的神经递质就会充满两个突触间的空隙,从而对胞体2的树突触产生刺激。然后,胞体2也就会得到一个神经冲动,从而使胞体2开始进行工作。因此,树突触与轴突触之间形成的连接,就成了两个神经元之间用来传递信号的节点。

因为有了轴突和树突,因为有了突触的连结结构,所以,人体内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就都被连在了一起,从而行成了一张复杂的神经网络。

人体内所有的神经胞都被连接在神经网络上。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细胞都位于网络的中间,它们的前后都是各种神经细胞。位于网络中间的神经细胞,也叫做中间神经细胞。除了中间神经细胞以外,还有一小部分神经细胞就处于神经网的周围,也叫做周围神经细胞。对于周围神经细胞来说,它们只有树突或者轴突与其它神经细胞相连,而另一端的树突或轴突,就只能以神经末梢的形式,散落在其它非神经细胞之间。当神经末梢与其它细胞接触时,也会形成类似于突触一样的特殊结构,从而实现向其它细胞传送信号,或者接受其它细胞信号的作用。

当周围神经细胞的轴突与中间神经元相连时,那它的树突必然就会与其它的细胞相连。对于这种神经元来说,由于树突触只能接受刺激信号,而不会释放信号。并且,这种神经元产生了神经冲动以后,还会引起中间神经元的动作。因此,这种只能将感觉传给神经网络的神经元,人们也称之为感觉神经元。

当周围神经细胞的树突与中间神经元相连时,那它的轴突必然就会与其它细胞相连。而轴突上的突触只能释放信号,却不能接受信号。并且,轴突触释放的信号又会刺激其它的细胞进行动作,比如说肌细胞的收缩,腺体的分泌等。因此,这种只能使其它细胞产生动作的神经元,人们也称之为运动神经元。◎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

只要给树突上的突触结构一个刺激,那么,它的突触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个神经冲动。当神经冲动来到胞体以后,胞体就会对它进行分析处理。如果这个刺激有足够大,大到了不可以忽略时,胞体就会将处理的结果送给轴突,然后让轴突上的突触结构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元受到了刺激,然后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的现象,在神经学上也叫做神经反射。

感觉神经的末梢都分散在其它各种细胞的周围,而且,末梢上都有很多类似突触的特殊结构。因此,只要周围的细胞发生了变动,比如手指放进热水以后,皮肤上的温度就会升高,那神经末梢上的特殊结构就会受到刺激,然后感觉神经元就会发生神经反射。

感觉神经元的树突与其它细胞相连,而它的轴突又与中间神经元相连。因此,在感觉神经元发生反射时,它释放的神经递质就会对中间神经元形成刺激,从而将信号传给中间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相连的中间神经元,接受到信号以后,就又会将这个信号分两路进行传送,一路是传到大脑,一路是直接传递给与运动神经元相连的中间神经元。

传到大脑内的神经信号,首先就会进入各种感觉区,比如手指对温度的感觉,在大脑内就有一个对应的手指感觉区。神经信号进入感觉区时,也就是向区域内的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这必然就会在区域内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射行为。由于感觉区的神经元又会与大脑内其它的区域相连,比如说感觉区的神经元肯定会与记忆区相连。因此,在正常的时候,当手指的信号进入大脑感觉区以后,这不仅会引起感觉区的神经元发生反射,同时,也会引起其它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发生反射行为。当大脑内所有相关的神经元都进行了一轮反射以后,它们的信号最后就都汇聚到指挥动作的区域,从而生成一个指挥手臂进行动作的命令。

大脑内指挥动作的神经元,从大脑内出来以后,又会与连接运动神经元的中间神经元相连。所以,与运动神经元相连的那个中间神经元,它一般都会接到两个信号,一个是直接来自于感觉神经元的信号,另一个是来自于大脑动作神经元的信号。一般来说,这两个不同来源的信号将会同时到达,并相互叠加起来,从而引起这个中间神经元发生反射。很显然,尽管手指传来的感觉是说水温比较高,可是,如果大脑传来的信号却要保证手指的稳定,那么,这两个不同的信号就会同时做用在中间神经元上。此时,中间神经元就会对比两个信号的大小,从而执行那个较强的信号。

运动神经元的树突与中间神经元相连,轴突与其它细胞相连。当与运动神经元相连的中间神经元发生反射以后,它就必然要向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而中间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也就会刺激运动神经元,从而让运动神经元也发生反射。当然,运动神经元一旦发生了反射,人体也就做出了相应的动作。

从手指碰到热水的反应过程来看,一个完整的神经活动,主要就都是由两个活动回路所组成的。一个是从感觉神经元出来,不经过大脑,而只经过若干次中间神经元以后,直接就到达运动神经元的低级活动回路;另一个就是经过大脑的神经活动回路,人们也称之为高级神经中枢回路。◎神经活动的分子机制

当一个神经元释放了神经递质后,这些神经递质就会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刺激,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反射。那么,神经递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由分子生物学可知,神经递质就是胆碱、胺类、氨基酸类和神经肽等各种分子化合物。比如说人们常常能听到的多巴胺、乙酰胆碱、谷胺酸,就是非常经典的几种神经递质。

既然神经递质都是一些分子化合物,而且,也是很平常的,随便一个药店都能买到的东西。那么,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在神经系统中又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

根据蛋白质分子的性质可知,每一个蛋白质分子都有自己的形状,而且,这个形状还是由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原子来确定的。因此,当蛋白质分子上的原子发生了变化以后,那么,蛋白质分子的形状也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说一个蛋白质分子,它原来是一个球一样的结构,可是,在它上面添加了一个氨基酸分子以后,蛋白质上的原子数量也就变多了,那这个蛋白质分子的形状也就要发生变化,很可能就会由球形变成了管道一样的结构。

虽然突触的尺寸都非常微小,但是,每一个突触上都排列着许许多多的蛋白质分子。而且,在正常的时候,其中一些蛋白质分子就都像一个个实心的球体一样,从而对突触的内外环境进行分隔。可是,当神经递质出现以后,突触上的蛋白质分子就会与神经递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与神经递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蛋白质分子。当然,随着新蛋白质分子的生成,组成这个蛋白质的原子也就发生了变化,蛋白质的形状因此也会发生变化。于是,原来的实心球体就变成了一根根微小的管道。

因为神经元内的钠离子比神经元外的要少很多,所以,当突触上出现了管道以后,钠离子就会快速的进入神经元内部。而钠离子又是带正电的离子,所以,当钠离子进入以后,神经元上的电压就会升高。一个管道进入一些钠离子,许许多多的管道同时出现后,钠离子的进入数量就会不断增加,而神经元上的电压也就会不断的升高。当神经元上的电压高到一定程度时,这个电压就会向轴突末梢流动。

虽然蛋白质分子的形状是由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确定的。可是,即使组成蛋白质的原子不发生变化,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蛋白质的形状也一样会发生改变。比如说温度和电压的升高,蛋白质的形状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当电流流到轴突末梢时,末梢上的电压就会升高,于是,某些蛋白质分子也就会发生变形,于是,轴突末梢上也同样会出现许多微小的管道。而轴突上的蛋白质分子形成的管道,它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只允许钙离子通过。

在每一个轴突末梢里面,都储藏了很多胶囊一样的东西,而胶囊里面装的就是神经递质。在正常的时候,这些胶囊都被相应的蛋白质分子给绑住了,因此,它们并不能随便移动。当钙离子进入轴突末梢以后,钙离子就会与末梢内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相应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于是,原来绑住胶囊的蛋白质分子也就发生了变形,胶囊也就可以移动了。当然,胶囊移动的时候,也少不了其它蛋白质分子的帮助。而这些蛋白质分子的帮助,也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自己的形状来产生推力的。

当胶囊移动到突触的位置后,胶囊的外壁与突触的外壁重叠在一起时,两者的外壁也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重叠部分的外壁就消失了。于是,胶囊内的神经递质也就被释放到突触的外面。神经递质一经释放,它们就会迅速的充满两个突触间的空隙,从而又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反射。

因此,对于一个神经元来说,它的任何一个反射活动,实际上都是各种分子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现象。◎神经元的学习与可塑性

每一张纸币上都有一些盲文标识,只要用手去仔细的摸一摸,人们就可以知道纸币面额的大小。对于普通人来说,用手去辨识盲文都比较困难,且一般也赶不上盲人的速度。为什么盲人能较快的识别盲文呢?用多了,手自然也就熟了。可是,手为什么会变得熟练呢?

盲人主要是靠手的触摸去识别东西,所以使用手指的次数也就要比正常人多很多。神经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随着手指触摸次数的增加,与它有关的神经元受到的刺激也就越多,因此,这些神经元慢慢的也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神经元上的树突或轴突会变粗变长,而它们的末梢分支和分支上的突触也会显著的增加。当神经元上出现了这些变化以后,它们对刺激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也必然随之提高,于是,手指辨识物品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通过练习的方式,可以使相关的神经元发生变化,这只要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以进行确认。可是,神经元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这个变化的过程又是怎么进行的呢?

当神经元发生反射时,钙离子就会进到神经元里面。钙离子进入神经元以后,它就会与里面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一些相应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并且,当钙离子直接改变了一些蛋白质分子以后,新生成的蛋白质分子又会继续让其它的蛋白质分子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说束缚胶囊的蛋白质分子就会发生变形,从而释放对胶囊的捆绑等。当然,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其中一种就是改变控制各种离子进出神经元的蛋白质分子,即通道蛋白质分子,比如说让通道蛋白质分子磷酸化。

人们通过对学习与记忆的研究发现,当突触上的通道蛋白质分子发生了某些特定的变化以后,这些蛋白质分子就会对神经递质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比如说原来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很快就会自动关闭的管道,在改变以后,现在就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当这样的情况发生以后,那么,只要给神经元提供一个小小的刺激,那么,神经元就能释放出很多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的越多,说明这个神经元对反应就变得更加敏感了。

虽然改变通道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就是形成记忆的一种方式。可是,研究人员还发现,随着钙离子进入数量的增加,尤其是这种情况还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之后,那么,神经元内的蛋白质分子还会进一步发生变化。当其中某些特定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变化以后,就有一些蛋白质分子会进入神经元的细胞核内。然后,这些蛋白质分子,又会引起细胞核内的蛋白质分子进行变化,从而使得细胞核内的基因开始进行转录。当然,这种情况引起的基因转录,虽然也会生产出很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可是,这里面肯定会生产相应的通道蛋白质分子。然后,新生产出来的通道蛋白质分子又会被装配到突触上去,于是,突触上的离子通道数量也就多了起来。而且,如果新生成的道通蛋白质分子还要更多的话,在神经末梢上也还可能会生成新的突触。不管是突触上通道蛋白质数量的增加,还是出现了新的突触,总之,这都会使进入神经元的离子通道变得更多。离子通道变多了,在同样的时间内,神经元所能接受的离子数量也就变多了。于是,神经元也就变得更加敏感了。

对神经元提供了一定的刺激以后,神经元内的蛋白质分子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蛋白质分子发生了改变以后,神经元也就对刺激信号变得更加敏感了。当神经元对某些事情变得更加敏感以后,人们对这些事情的处理速度也就变得更快。经过不断的刺激,也就是反复的训练以后,人们对事情的处理速度就会变得越来越快,这不就是学习的效果吗?因此,从神经元上的变化来看,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给神经元提供刺激的过程。而学习形成的记忆,也就是神经元内蛋白质分子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杂念与神经系统

◎意识的本质

当手不小心碰到了滚烫的热水时,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把手快速的抽回来。可是,当一个重要的东西掉到了水里时,如果不能快速的捞起来,那东西就要坏了。在这个时候,即使手可能会被烫坏,人们也会咬牙坚持下去。手还是同样的手,水也还是同样的水,可是,前后的表现为什么会完全不同呢?很显然,前者是人体本能的表现,而后者则是人的意识在起决定作用。

按神经元活动的过程可知,人体的感觉神经元收到一个刺激以后,它就会将这个信号分两路上传,一路传给运动神经元,而另一路传给大脑。大脑对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以后,也会给运动神经元送去一个命令信号。正常来说,运动神经元必须对同时到达的两个信号进行综合处理,然后,才能决定最终做出什么动作。

当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大脑仍然没有送出信号,那么,运动神经元就只能根据感觉神经元的信号进行动作。于是,在没有大脑信号的情况下,人体就只会做出一个本能的反应。比如当手指碰到了热水,运动神经元在执行本能反应时,就会让手臂进行快速的收回。而当人们意识到要捞出东西的时候,那么,运动神经元就会得到一个大脑送来的信号。此时,运动神经元就会让手臂保持稳定,直到把东西捞出来为止。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人的意识就可以看作是大脑传送给运动神经元的动作信号。

如果将意识看成是大脑传出的信号,那用神经学的术语来说,意识也就是大脑内神经元释放的一堆神经递质。很显然,根据神经学可知,神经元之所以能够释放神经递质,这必然又是由于神经元受到了刺激,从而发生了神经反射的结果。

大脑内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并且,这些神经元还会按功能进行分区。比如说处理眼睛信号的神经元就都集中在视觉区,处理手上感觉的神经元就都在手部感觉区,而处理记忆信号的又会在记住区。在每一个不同的区内,都有许许多多的神经元,它们之间彼此相连,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区内网络。而且,每一个区内的神经元大概又都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接收外界的刺激,一种是向外传出信号,还有一种就是区域内部的中间神经元。

当眼睛看到有东西掉到水里以后,眼睛上的感觉神经元就会将信号送入大脑内的视觉区。当这个刺激信号以神经递质的形式进入视觉区以后,接收刺激的神经元就会发生反射,从而对视觉区内的中间神经元进行刺激,也就会刺激它们发生反射。由于大脑内的神经元都非常发达,每一个神经元大约都将会与1000个神经元进行连接,所以,眼睛送过来的信号,就会引起区域内很多的神经元发生反射。然后,这些反射的结果,就会在大脑中形成物品的模样。

当视觉区内的中间神经元都依次完成反射以后,视觉区的分析结果也就出来了,最后输出神经元就会进行反射,从而把这个结果送到其它区域。由于每个区的输出神经元都会与许多不同的区域相连,因此,大脑内其它相关的区域就都会收到视觉区送来的分析结果。当然,记忆区域的神经元也会得到这个结果,然后,记忆神经元就会去判断物品的重要性。当记忆区内的神经元也经过了一列系统的活动以后,它们就会得出物品的性质,然后,再将信号传送出去。

不仅眼睛收到的信号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活动,手指上传来的温度,同样也会在大脑中引起一系列的神经活动。总之,当所有相关的神经元都反射完成之后,最后,大脑中的输出神经元就会接收到一个刺激信号,于是,它就会将这个信号送给运动神经元,也就是向运动神经元释放一堆神经递质。

因此,从大脑输出信号的产生过程来看,如果将大脑向运动神经元送出的信号叫做人的意识,那么,意识活动的本质也就是大脑内所有相关神经元发生的反射行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