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09:55:13

点击下载

作者:( 明)龚廷贤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万病回春

万病回春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万病回春/(明)龚廷贤撰.—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中医必读经典读本丛书)

ISBN 978-7-5132-5403-8

Ⅰ.①万… Ⅱ.①龚… Ⅲ.①中医临床-经验-中国-明代 Ⅳ.①R24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3159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 1/32 印张20 字数394千字

2019年1月第1版 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403-8

定价 13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出版者的话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之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传千载而不衰,统百世而未坠,发皇古今,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不仅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更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典籍是众多名医先贤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在中医学术传承中,中医典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只有通达谙熟中医典籍,继承前人宝贵的学术成果,才能创新和发展。正如唐代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所云:“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由此可见,古籍整理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如果不凭借古籍整理的手段,我们欲“见古人之心”,解中医典籍之秘是非常困难的,学术的传承可能因此而失去依托或发生断裂。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清代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纵观当今中医古籍图书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径改而不出注者,有据明清医家著作而补《黄帝内经素问》而不加注者,有不明句读而乱加标点者……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实为刻书而“古书亡”的原因,这是水火兵虫以外古籍之大厄。为正本清源,传承中医文脉,全面提升中医素养和临床诊治疗效,我们在汲取古今中医古籍整理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中医名家意见,深入调研,多次论证,充分酝酿,反复甄选,特此整理出版了《中医必读经典读本丛书》,希冀成为广大中医研习者必备的“经典读本”,使每一位读者朋友读有所本,思有所获,习有所进,学有所成。

本套丛书甄选的书目,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向被尊为必读经典之圭臬,具有全面的代表性、珍稀的版本价值、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卓著的临床实用价值。由于中医古籍内容广博,年代久远,版本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散佚、缺残、衍误等为古籍的研究整理带来很大困难。我们的整理原则遵循:忠于原书原貌,不妄加删改,精编精校,严谨求真,逢校有注,勘误有证。力求做到:版本精良,原文准确,校勘无误,注释精当。每书前撰有内容提要、整理说明,简要介绍该书的作者生平、成书背景、版本源流、学术成就、学术特点、指导意义以及整理方法,以启迪研习者的感悟。

纵观古今中医前贤大家,无不是谙熟中医经典,勤于体悟临证,才能成为发皇古义而立新论,发古人之未发而创新说者。回顾每一次对中医古籍的整理过程都是一次知识的叠加与升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历经长期的积淀与洗礼,中医药学结构和体系更加完整与科学,中医药学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我们衷心地希望《中医必读经典读本丛书》的整理出版,能为传承中医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医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成长,为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积淀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整理说明《万病回春》系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龚廷贤世医出身,行医60余年,著述颇丰,《万病回春》是其代表作之一。全书汲取《内经》《难经》及历代先贤之精华,参以自己临床实践心得编撰而成,是一部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本书自1588年刊行四百年间,国内曾翻刻30余次,历代均有刊刻,版本甚多。

本次整理的原则和方法如下:

1.底本选用明万历十六年(1588)苏州叶龙溪刻本为底本,以明万历三十年(1602)金陵周氏重刻本(简称周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经编堂重刊本(简称精编堂本)、清代江东书局石印本(简称江东本)为校本。

2.原书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并进行现代标点。原书中表示文字前后方位的“右”,径改为“上”。

3.校勘以对校、本校为主,他校为辅。凡是底本与校本显系不一致,而底本错讹、脱漏、衍倒者,予以改正并出校记。

4.原书异体字、古字、俗写字,除特殊情况予以保留外,以规范简体字径改不出校记。

5.对于冷僻字词,或易引起歧义的予以注释。

6.药名中异体字、古字、俗写字径改,冀以规范统一。

7.原三篇“序”,今改为“序一”“序二”“自序”。

8.为保持目录与正文的统一,进行补充和整理,不出校记。

9.为便于查阅,书后附有方剂索引。序 一

古昔喆王御极,天下熙熙焉如登春台,此何由哉?太和融液沦肌理、渐肠肾,其时六气不侵,而灾眚不作,禀气含生之属,靡不百体坚强,而相愉佚于耄耊期颐。中世虐政日逞,上薄天和,而民乃有夭殇疵[1]札,自非诊脉候治方药,霜露之恙,罔所底止矣!故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金溪云林龚君用医术世其家,间行游大梁,值疫甚,合境诸医俯首而出其下。语具洪中丞序中。故尝著《古今医鉴》,其声在荐绅借甚。[2]已而,阅历益久,术益神。盖几于见垣一方,而搦髓、揲荒、爪幕浣[3]肠者。已乃纲提胪列,汇为奇方八卷,自题曰《万病回春》。夫春为生[4]物之府,举蚑行喙息,悉沐艳阳乎大造,而若其性。王者体天之元,布德广惠,以是天人合,而春意盎然,充溢六合。然非得贤相提衡而调剂之,其于幽崖穷谷亦不能毕达,而无壅阏。士君子志蕲康济,显则贤相而调元,晦则良医而已疾。盖非敢必之,遇而能必之,仁心之无不遍。故曰:“上医医国,其次及人。”兹按龚君所撰次,与其功施大梁,固国医也。

今天子方垂悯黎元,而万方喜更生之会,益得龚君之术行,其于春台之化,不大有裨哉?

梓既竣,龚君之姻,对峰周君千里肃币,属序于余。余喜越人之再兴,而其名不可令芜没而零落也,遂为一言弁其首,以系他日太史氏录方技者之采。万历戊子秋月归安鹿门茅坤撰[1]疵札:疫病,灾害。[2]搦(nuo诺)髓揲(shé蛇)荒爪幕:见《扁鹊·仓公列传》。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隔膜。搦,拿,按。揲,折叠。荒,通肓。爪,同抓,疏理。幕,通膜。[3]胪列:罗列,陈列。[4]蚑(qí齐)行喙息:见《淮南子·天文训》。亦作“蚑行哙息”“蚑行喘息”。谓虫类徐行舒气。序 二

医官龚生,江西金溪人,与余有乡国之雅。其父西园君,尤为医林所宗,而生承之,盖世传也。一日来谒,则出《古今医鉴》《种杏仙方》二书示余,而又有《万病回春》集一帙,颛缮写未刊。余披阅一过,则见探本推标,条分缕析,有一病则次一脉,断一脉则次一方,即病者千变万态,而治法尤层见叠出。盖不必远稽古籍,近搜旁门,惟按类随索,如持左券。信医学之渊薮,百家之囊橐,视前二书,尤为切要,不可不亟传也。

生乃进而请曰:“廷贤竭生平卒父业,著成此书,盖愚者一得,医人本分事耳!若欲广其传,非借金玉,何以垂不朽?”[1]

余额之,喟然曰:“仁哉!孝哉!龚生之用心也!”夫天之仁爱物,靡不欲其皆荣而无瘁,皆息而无消。顾阖辟相乘,时序固然,而恃有春之回焉,则瘁者荣,消者息,天心之仁爱始见。至若人之一身,安全生养者其常,而疾病痒疴,亦势所不能必无,顾所恃者医药以救疗之,调摄之,而世多庸庸,非徒无益,反而害之。即有欲知医以事亲,研求以卫生者,犹然苦无捷径,往往不能窥堂奥于万一,坐是夭札罔济,而太和春温之风,不可复觏,良为仁人之所隐也。

是书一传,则初学者得其指南,而入门有地,即素不谙医,时一展卷,治方犁然毕具。药无不投之剂,人无不医之疾。由是传一邑,则济一邑,煦然百里春也;传一郡,则济一郡,盎然千里春也;传之天下,则博施济众,熙熙然和气流行,四海皆春也。

方今圣天子斡旋元气于上,贤公卿调和元气于下,而草野间又有阴翊元气,助成春蔼者,若斯集焉。诚哉!跻斯民于仁寿,厝万方于春台,而三皇如春之盛世,在今日矣!

古谓良相良医同功非欤?然则生虽不显遇,而博济仁泽,谅不在当事者下也。溯厥衣钵,盖成乃父之志,而广其仁。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龚生之谓哉!余嘉生之用心,而乐与斯世共也,遂发其[2]所欲言者如此。若夫生之游历,及父子名号,业已迣《医鉴》序,兹不赘。时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仲秋吉旦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刑部尚书临川继峰舒化撰[1]额:疑“颔”之误。作“颔”义胜。[2]迣(li立):超越。自 序

余弗类龆龄,博载籍,有志效古良相,佐天子调元化,登生民于春台和煦之境。寻以数奇谫劣弗售,遂卸仕晋,隐于春云林麓之滨。赖家大人以医学鸣世起家,乃世其传。思弗克为良相,赞庙谟以寿国脉,则为良医,诊民瘼以寿苍生。虽显晦不同,而此心之春生均之,有补于世道也。

顾医之道大矣,医之书博矣。自轩岐出,而《内经》作,世之谭医者宗焉。仓、越而下,如刘、张、朱、李,各擅专门,非不称上乘也。第其书浩澣渊微,未易窥测,且执滞者不能迎刃以其中肯綮,往往投之非症反以重其膏肓。呜呼!舛矣!欲其起死还生,使万病之回春,不可得也。可叹哉!

丁丑岁,余惩其弊,集《古今医鉴》《种杏仙方》刊行于世,稍稍传播,卫生或有取焉。频年以来,经历愈多,施济愈验。凡疾者疗之,沉疴顿起,如草木之逢春,生意忻忻向荣。一得之愚,天牖其衷,更有发往昔之所未发者,非敢呫呫以术自玄。而一念与物同春之心,实有不容已也。于是从苦心十祀,祖轩、岐,宗仓、越,法刘、张、朱、李及历代名家,茹其英华,参以己意,详审精密,集成此书,名曰《万病回春》。真有以收天下春于肺腑矣!

盖春乃造化生育之府,在天为元,在人为仁。天以元生万物,俾物之瘁者回春,而后品汇毓太和;君子以仁生万民,俾民之病者回春,而后群生跻寿域。故三皇之世,如春谓民物,咸遂其生,此回春之义,所由取也。然弗忍自秘,仍付诸梓,俾海内家传而户晓。

凡病证之原,脉络之奥,方药之制,以至寒、燥、虚、实、补、泻之得,宜缓急、标本、先后之异治,明白简要,一览无遗。万病得此,可以回生。由是颐养天和,乐享太平之春以永终。

圣天子仁寿天下之化,则举万国尽在春风和气中矣。三皇如春之盛世,不将复见于今日乎?是书之作,未必无万分之一助也。此固区区草茅芹曝之忠耳,敢曰医之良与良相并。万历丁亥春正月庚寅金溪龚廷贤序凡 例

——集首附万金一统述,悉采诸《内经》要旨前贤确论,为初学启蒙。医家切要者,如欲探本求源,当另考诸全书。

——药性层见叠出,非病于繁,即涉于泛,余故删其繁芜,撮其精华,缀成一歌,使人一见寒热温凉治疗炮制之法,犁然毕见。

——某病以某药为主,使临病用药,知有主佐、缓急、多寡之殊。

——释形体并人面背手足之图及五脏六腑形状,此皆不可不知。

——十二经脉歌所载,某经络出于某处,止于某处,某经络受伤所生为某病,所治宜某药,或温或凉或补或泻及报使引经之药,宜忌之物,悉注于下。此可以知受病之源。

——各门类病前附于脉诀,如某病当得某脉,某病宜某脉,某病忌某脉,使得脉知病,生死洞然。

——方论根于《素问》《灵枢》,仓、越以下及刘、张、朱、李,并取近代儒医诸书可法者,后得海内名家秘方,并未入选,其间所附己意,亦出余素所经验者。

——凡病有虚实寒热不同,古人虽有分辨,惜皆总论。余于每一门、每一证,各立数条,某一条为某病,随以某方治之,使对证投剂,了然无疑矣。

——灸法余取素所经验者,附于方末,以便采用。其未试者姑已之。

——补遗方乃为各病,或有缺略者,或有续得秘方不忍弃者,用附于末,以备采用。

——医案附于各病之末,盖为前病发之,有所未尽者,悉系余素日经验,间有用古人得效者亦录之。其愚父子历年医案,亦欲刊布,未逮,姑俟后日。

——《云林暇笔》,乃余闲谈世病,用录于此,以发后之君子一笑耳。

——《龚氏家训》,乃庭训吾子弟者,附录于后。辞因谫陋,不足取法于人,第其中多礼义立身之要,然于人道未必无小补也。

——是辑门分类析,简易详明,诚初学指南。首之以脉诀,继之以病论,次之以治法,又次以方药,即未谙医者,一展卷则脉、病、治、方灼然于目,执是可以对证投剂矣。此愚之管见,非敢以欺当世,特不任济人之心耳,高明其亮诸。卷之一

题曰:医演岐黄本世传,为嗟海内困颠连。几篇术括千年秘,一点春回万病痊。解使疲癃跻寿域,却惭谫陋著遗编。敢云卞玉思三献,忧国忧民天下先。万金一统述

万金者,万象之精粹也。一统者,总括之大机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天者,轻清而上浮也。地者,重浊而下凝也。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也;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隐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玄气凝空,水始生也。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际空,土始生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也;男年媾精,万物化生也。三才者,天、地、人也。人者,得天地之正气,灵于万物者也。命者,天之赋也。精者,身之本也。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足也。神者,生之制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也。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也。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也。膻者,使臣之官,喜乐出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也。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也。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也。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化则能出矣。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阴者,太阴、少阴、厥阴也。阳明者,两阳合明也。两阳合明曰明。厥阴者,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曰幽。手太阴,肺经也。本脏经络起中府穴,终少商穴,传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也。起商阳穴,终迎香穴,传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也。起极泉穴,终少冲穴,传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也。起少泽穴,终听宫穴,注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胞络也。起天池穴,终中冲穴,传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也。起关冲穴,终耳门穴,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也。起睛明穴,终至阴穴,注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也。起涌泉穴,终俞府穴,传手厥阴心包络经。足少阳,胆经也。起瞳子髎穴,终窍阴穴,传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也。起大敦穴,终期门穴,复传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也。起头维穴,终厉兑穴,传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也。起隐白穴,终天包穴,传手少阴心经。

头者,诸阳之会也。鼻者,属肺,鼻和则知香臭也。目者,属肝,目和则知黑白也。口者,属脾,口和则知谷味也。舌者,属心,舌和则知五味也。耳者,属肾,耳和则知五音也。肺开窍于鼻也,心开窍于舌也,脾开窍于口也,肝开窍于目也,肾开窍于耳也。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发者,属心,禀火气也。须者,属肾,禀水气也。眉者,属肝,禀木气也。毛者,属肺,禀金气也。咽者,嚥物通水谷,接三脘以通胃也。呵欠者,胃也。喉者,候气,有九节通五脏,以系肺也。善嚏者,肺气也。声音者,根出于肾也。善噫者,脾气也。发者,血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目得血而能视也,耳得血而能听也,手得血而能摄也,掌得血而能握也,足得血而能步也。脏得血而能液也,腑得血而能气也。魂者,神明之辅弼也。魄者,积气之匡佐也。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直行者,谓之经也,旁行者,谓之络也。脉者,天真委和之气也。三部者,尺、关、寸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

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脉所出,君火也。左手关部,肝与胆之脉所出,风木也。左手尺部,肾与膀胱之脉所出,寒水也。右手关部,脾与胃之脉所出,湿土也。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脉所出,燥金也。右手尺部,命门与三焦之脉所出,相火也。每部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也;三而三之为九候也。浮者,主皮肤,候表及腑也。中者,主肌肉,以候胃气也。沉者,主筋骨,候里及脏也。寸为阳,为上部,法天,为心肺,以应上焦,主心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法人,为肝脾,以应中焦,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尺为阴,为下部,法地,为肾命,以应下焦,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四时之脉者,弦、钩、毛、石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冬脉实者,肾,北方水也。四季脉迟缓者,脾,中央土也。四时平脉者,六脉俱带和缓也。谓有胃气,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

一呼一吸者,为一息也。一息四至者,为平脉也。太过不及者,病脉也。关格覆溢者,死脉也。三迟二败,冷而危也。六数七极,热生多也。八脱九死,十归墓也,十一十二绝魂也,两息一至死脉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相生者,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克者,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相生者,吉也;相克者,凶也。心若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皆遇克也。心若见缓,肝见洪,肺见沉,脾见涩,肾见弦,皆遇我之所生也。男子左手脉常大于右手,为顺也;女子右手脉常大于左手,为顺也。男子尺脉常弱,寸脉常盛,是其常也;女子尺脉常盛,寸脉常弱,是其常也。男得女脉,为不足也;女得男脉,为不足也。男子不可久泻也;女子不可久吐也。

左手属阳,右手属阴也。关前属阳,关后属阴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也。诸阴为寒,诸阳为热也。

人迎者,左手关前一分是也。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是也。人迎以候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外感也。人迎浮盛,则伤风也;紧盛,则伤寒也;虚弱,则伤暑也;沉细,则伤湿也。虚数,则伤热也。气口以候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内伤也。喜者,则脉数也;怒者,则脉激也;忧者,则脉涩也;思者,则脉结也;悲者,则脉紧也;恐者,则脉沉也;惊者,则脉动也。人迎脉紧盛大于气口一倍,为外感风与寒,皆属于表,为阳也、腑也;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脉紧盛为伤食、为劳倦,皆属于里,为阴也,脏也。人迎气口俱紧盛,此为夹食伤寒,为内伤外感也。男子久病,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女子久病,人迎充于气口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

外因者,六淫之邪也;内因者,七情之气也;不内外因者,饮食劳倦跌扑也。

浮、沉、迟、数、滑、涩者,为六脉也。浮者,为阳在表、为风、为虚也。沉者,为阴在里、为湿、为实也。 迟者在脏,为寒、为冷、为阴也。数者在腑,为热、为燥、为阳也。滑者,血多气少也。滑为血有余。涩者,气多血少也。涩为气浊滞。

八要者,表里、虚实、寒热、邪正是也。八脉者,浮沉、迟数、滑涩、大缓是也。表者,脉浮以别之,病不在里也。里者,脉沉以别之,病不在表也。虚者,脉涩以别之,五虚也。实者,脉滑以别之,五实也。寒者,脉迟以别之,脏腑积冷也。热者,脉数以别之,脏腑积热也。邪者,脉大以别之,外邪相干也。正者,脉缓以别之,外无邪干也。洪、弦、长、散,浮之类也。伏、实、短、牢,沉之类也。细、小、微、败,迟之类也。疾、促、紧、急,数之类也。动、摇、流、利,滑之类也。芤、虚、结、滞,涩之类也。坚、实、钩、革,大之类也。濡、弱、柔、和,缓之类也。

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是也。浮者不足,举有余也。芤者中空,两畔居也。滑者如珠,中有力也。实者逼逼与长俱也。弦者如按弓弦状也。紧者牵绳转索是也。洪者按之皆极大者。浮为中风,芤失血也。滑吐实下,分明别也。弦为拘急,紧为疼也。洪大从来偏主热也。

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微者,如有又如无也。沉者举无,按有余也。迟缓息间,三度至也。濡者散止,细仍虚也。伏者切骨,沉相类也。弱者沉微,指下图也。涩者,如刀轻刮竹也。迟寒、缓结、微为痞也;涩因血少、沉气滞也;伏为迟聚、濡不足也;弱则筋痿少精气也。

九道者,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也。长者流利通三部也。短者本部不及细也。促者来数急促歇也。虚者迟大无力软也。结者时止而迟缓也。代者不还真可吁也。牢者如弦沉更实也。动者鼓动无定居也。细者虽有但如线也。长为阳毒,三焦热也;短,气壅郁未得倡也;促,阳气拘时兼滞也;虚为血少,热生惊也;代主气耗,细气少也;牢,气满急时,主疼也;结主积气,闷兼痛也;动是虚劳、血痢崩也。

六死者,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也。雀啄,连来三五啄也。屋漏,半日一点落也。弹石,硬来寻即散也。解索,搭指即散乱也。鱼翔,似有亦似无也。虾游,静中跳一跃也。

奇经八脉者,阳维、阴维、阳、阴、冲脉、任脉、督脉、带脉也。阳维者为病,苦寒热也。阴维者为病,苦心痛也。阳者为病,阴缓而阳急也。阴者为病,阳缓而阴急也。冲之为病,气逆而里急也。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冷也。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为七疝,女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胀,溶溶若坐水中也。

中风宜迟缓,忌急实也。伤寒宜洪大,忌沉细也。咳嗽宜浮濡,忌沉伏也。腹胀宜浮大,忌虚小也。下利宜微小,忌浮洪也。狂疾宜实大,忌沉细也。霍乱宜浮洪,忌微迟也。消渴宜数大,忌虚小也。水气宜浮大,忌沉细也。鼻衄宜沉细,忌浮大也。心腹疼痛宜沉细,忌浮大也。上气浮肿宜浮滑,忌微细也。头痛宜浮滑,忌短涩也。喘急宜浮滑,忌涩脉也。唾血宜沉弱,忌实大也。金疮宜微细,忌紧数也。中恶宜紧细,忌浮大也。中毒宜数大,忌微细也。吐血宜沉小,忌实大也。肠癖宜沉迟,忌数疾也。内伤宜弦紧,忌小弱也。风痹宜虚濡,忌紧急也。温病发热,忌微小也。腹中有积,忌虚弱也。病热,忌脉静也。病泄,忌脉大也。翻胃宜浮缓,忌沉涩也。咳逆宜浮缓,忌弦急也。诸气宜浮紧,忌虚弱也。痞满宜滑脉,忌涩脉也。妇人带下宜迟滑,忌虚浮也。妇人妊娠宜洪大,忌沉细也。产妇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也;面青舌青沫出,母死子活也;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也。妇人已产宜小实,忌虚浮也。妇人劳虚,右寸数者,死也。鱼口气急者,死也。循衣摸床者,死也。口臭不可近者,死也。面肿、色苍黑者,死也。发直如麻者,死也。遗尿不知者,死也。舌卷卵缩者,死也。眼目直视者,死也。面无光者、牙根黑者,死也。汗出身体不凉者,死也。头面痛、卒视无所见者,死也。黑色入耳、目、鼻,渐入口者,死也。温病大热,脉细小者,死也;人病脉不病者,名内虚也。温病汗出不至足者,死也。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宜强急而长,忌浮短而涩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宜紧实而数,忌浮涩而微也。病若吐血复衄血者,宜沉细,忌浮大而牢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宜洪大,忌手足厥逆,脉细而微也。病若大腹而泄者,宜微细而涩,忌紧大而滑也。

诸风掉眩者,皆属于肝也。诸寒收引者,皆属于肾也。诸湿肿满者,皆属于脾也。诸痿喘呕者,皆属于胃也。诸痛痒疮者,皆属于心也。瘦脱形,发热,脉紧急者,死也。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手少阳三焦经也。瞀昏也。瘛,跳动也。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手少阴心经也。禁冷也。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手厥阴心胞络经也。诸痉强直,皆属于湿,足太阳膀胱经也。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足太阴脾经也。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足阳明胃经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足厥阴肝经也。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手太阴肺经也。诸病跗肿,酸疼惊骇,皆属于火,手阳明大肠经也。跗肿,足背肿也。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手太阳小肠经也。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足少阴经也。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足少阳胆经也。暴注,卒然泻也。下迫,里急后重也。

五虚者,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也。糜粥入胃,泄泻止则生。五实者,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是也。泻之,大小通利而得汗者,生。五胜者,气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也。五恶者,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也。六脱者,脱气、脱血、脱津、脱液、脱精、脱神也。五劳者,久视伤血,劳于心也;久卧伤气,劳于肺也;久坐伤肉,劳于脾也;久立伤骨,劳于肾也;久行伤筋,劳于肝也。尽力谋虑,劳伤乎肝,应筋极也;曲运神机,劳伤乎脾,应肉极也;意外过思,劳伤乎心,应脉极也;预事而忧,劳伤乎肺,应气极也;矜持志节,劳伤乎肾,应骨极也。

头者,精神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脱也。背者,胸中之府。背屈肩垂,腑将坏也。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肾将惫也。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则振掉,骨将惫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伛,筋将惫也。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也。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也。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也。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也;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也。肺主皮毛,损其肺者,益其气也。心主血脉,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脾主肌肉,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也。肝主筋,损其筋者,缓其中也。肾主骨,损其骨者,益其精也。忧愁思虑,则伤心也。形寒饮冷,则伤肺也。恚怒气逆,则伤肝也。饮食劳倦,则伤脾也。坐湿入水,则伤肾也。亢则害,承乃制也。寒极则生热也,热极则生寒也。木极而似金也,火极而似水也,土极而似木也,金极而似火也,水极而似土也。

五郁者,泄、折、达、发、夺也。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心下逆满者,下之过也。气上冲胸,起则眩晕者,吐之过也。肉筋惕,足蜷恶寒者,汗之过也。

脱阳者见鬼,气不守也。脱阴者目盲,血不荣也。重阳者狂,气并于阳也。重阴者癫,血并于阴也。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也。六腑不和,则流结为壅也。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也。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也。瘛者,筋脉急而缩也。疭者,筋脉缓而伸也。搐搦者,手足牵引,一伸一缩也。舌吐不收者,阳强也。舌缩不能言者,阴强也。

春伤于风,夏必飧泄也。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也。风者,百病之长也。风痱者,谓四肢不收也。偏枯者,谓半身不遂也。风懿者,谓奄忽不知人也。风痹者,谓诸痹类风状也。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散满,涣而不用也。

太阳则头痛、身热、脊强也。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也。伤风者,身热有汗、恶风也。伤寒者,身热无汗、恶寒也。少阳则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也。太阴则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也。少阴则舌干而口燥也。厥阴则烦满而囊拳也。表热者,翕然而热也。里热者,蒸蒸而热也。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恶风者,见风则怯也。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也。烦热者,热邪传里也。煎厥者,气热烦劳也。薄厥者,气逆大甚也。解者,脊脉痛,少气不欲言也。四肢不收者,脾病也。肉痿者,肌肉不仁也。肉蠕动者,脾热也。

五饮者,支饮、留饮、痰饮、溢饮、气饮也。五泄者,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也。又有飧泄、肾泄、洞泄、濡泄、骛溏之类。脾泄者,腹胀呕逆也;胃泄者,饮食不化也;大肠泄者,食已窘迫也;小肠泄者,泄便脓血也;大瘕泄者,里急后重也;骛溏泄者,大肠有寒也。肠垢者,大肠有热也。泄者,食不化,脾病也。脾约者,大便坚而小便利也。五膈者,忧、恚、寒、热、气也。五噎者,忧、思、劳、食、气也。九气者,喜、怒、忧、思、悲、恐、惊、劳、寒暑也。五积者,五脏之所生也。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肝积在左胁,肥气也;脾积在右胁,息奔也;心积在脐上,伏梁也;肾积在脐下,奔豚也;脾积居中,痞气也。五疸者,黄汗、黄疸、酒疸、谷疸、女劳疸也。五轮者,风、血、肉、气、水也。八廓者,天、地、水、火、风、云、山、泽也。五瘿者,肉瘿、筋瘿、血瘿、气瘿、石瘿也。六瘤者,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也。九种心痛者,饮、食、风、冷、热、悸、虫、疰、去来痛也。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也。三消者,多属血虚也。上消者,肺也;中消者,胃也;下消者,肾也。五痔者,牝、牡、血、脉、肠痔也。五淋者,气、砂、血、膏、劳也。五痹者,皮痹、脉痹、肌痹、骨痹、筋痹也。又有痛痹,着痹、行痹、周痹。痛痹者,筋骨掣痛也;着痹者,着而不行也;行痹者,走痛不定也;周痹者,周身疼痛也。

肾移寒于肝,则痈肿少气也。脾移寒于肝,则痈肿筋挛也。肝移寒于心,则狂、隔中也。心移寒于肺,则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也,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也。肝移热于心,则死也。心移热于肺,传为隔消也。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也。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也。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也。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虚瘕,为沉也。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胃移热于胆,亦曰食。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止也。

五味者,辛、甘、苦、酸、咸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也。多食苦,则皮槁而发拔也。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也。多食咸,则脉凝注而变色也。酒者,气厚上升,阳也。肉者,味厚下降,阴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平、咸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也。重浊成形,味厚,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也。各从其类。气味辛甘发散为阳也,气味酸苦涌泄为阴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荣华腠理。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养荣于神。

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大者,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频而多。小者,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心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而少。缓者,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也。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急者,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也。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奇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阳数奇。偶者,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复者,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寒、热也。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百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燥,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燥,夜亦发热、烦燥,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也。昼则恶寒,夜则烦燥,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也。

火多水少,为阳实阴虚,其病为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其病为寒也。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也。肥人湿多,瘦人火多也。

在表者,汗而发之也。在里者,下而夺之也。在高者,因而越之也。[1]谓可吐也。慓悍者,下而收之也。脏寒虚脱者,治以灸焫也。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也。血室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也。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也。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也。血气凝注、病生筋脉者,治以熨药也。

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杼也。少壮寐而不寤者,此血有余气不足也。老人寤而不寐者,此气有余而血不足也。前贫后富,喜伤心也。前富后贫,多郁火也。开鬼门者,谓发其汗也。洁净府者,谓利小便也。老衰久病者,补虚为先也。少壮新病者,攻邪为主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望其五色,以知其病也。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闻其五音,以识其病也。问而知之者,谓之工,问其所欲五味,以审其病也。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切其脉,以察其病也。

外感,法张仲景也。内伤,法李东坦也。热病,用刘河间也。杂病,用朱丹溪也。识感、中、伤三者,标本之微甚也。明内、外、不内外,均表里之虚实也。必先岁气,勿伐天和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也。天地有南北之不同也,人身有虚实之各异也。化而裁之,存乎变也。神而明之,在乎人也。医演岐黄神圣之术也,学推孔孟仁义之心也。此前圣之确论,为医家之所宗也。诚后学之阶梯,乃云林之所述也。共二百四十药性歌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肺中实热,并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勿用。肺虚气短、少气盛喘烦热,去芦用之,反藜芦。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得防风,其功愈大,用绵软箭干者,以蜜水浸,炒用之。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驱痰痞。去芦油。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去皮。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解百药毒,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梢,去尿管涩痛。节,消痈疽厥肿。子,除胸热。身,生炙随用。

当归性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头,主血上行。身,养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酒浸,洗净。体肥痰盛,姜汁浸,晒干用。

川芎味温,能止头疼,养新生血,开郁上行。不宜单服。久服令人暴亡。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疼,虚寒勿与。下痢用炒,后重用生。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瘀血。勿犯铁器,忌三日。姜汁浸,炒,不泥膈痰。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髭黑发。酒浸蒸用。勿犯铁器,忌三日。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有热自安。温水渍,去心,不令人心烦。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温水渍,去心、皮。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去须。生用,泻心清热。酒炒,厚肠胃。姜制,止呕吐。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而清大肠,湿热皆可。去皮。朽枯飘者,治上焦;条实者,治下焦。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去粗皮,切片。蜜炒、酒炒、人乳炒、童便炒,或生用,随病用之。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清上焦郁热,用慢火炒黑。清三焦实火,生用。能清曲屈之火。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去心。

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去皮毛,忌铁器。生用泻胃火,酒炒泻肾火。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去心。

大黄苦寒,破血消瘀,快膈通肠,破除积聚。酒炒,上达巅顶。酒洗,中至胃脘。生用,下行。

芒硝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即朴硝用再煎炼,倾入盆内,结成芒硝也。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去芦。

前胡微寒,宁嗽消痰,寒热头疼,痞闷能安。去芦毛,软者佳。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疼可逐。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去芦。

紫苏味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疼,风寒发散。止汗用根。

葛根味甘,伤寒发表,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禁。去芦。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白色者佳,杂色者毒。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去上叶。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藁本气温,除痛巅顶,寒湿可除,风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忌铁器,椿去毛。

没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水渍软,切片,麸炒。

白蔻辛温,能却瘴翳,益气调元,止呕翻胃。

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水渍软,去穰,麸炒。气血弱者,勿与枳壳,以其损气也。

陈皮甘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用温水洗净,不可用水久泡,则滋味尽去。

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祛瘴疫。米泔水浸二宿,搓去黑皮,切片。

青皮苦寒,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脾下食。少用热水浸透,去穰,晒干。

厚朴苦温,消胀除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去粗皮,姜汁浸,炒,亦有生用者。

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跌打,风疾皆安。生姜汤泡透,切片,姜汁浸,炒。用一两研末,腊月黑牯牛胆,将末入,搅匀,悬风处吹干,名牛胆南星。

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痿头疼,嗽吐堪入。生姜汤泡透,切片,再用姜汁浸,炒用。如治风疾,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汤泡透,炒干用。

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此有 粪毒,用黑豆汁洗净,晒干。

槟榔辛温,破气杀虫,逐水祛痰,专除后重。

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扁豆微凉,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泽泻苦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去砂石。

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去皮。

车前气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实。

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木瓜味酸,湿肿脚气,霍乱转筋,足膝无力。

威灵苦温,腰膝冷痛,积痰痃癖,风湿通用。

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肉坚黑者。

沙参味苦,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丹参味苦,破积调经,生新去恶,祛除带崩。

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五加皮寒,祛痛风痹,健步强筋,益筋止沥。

防己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去皮,酒浸,洗。

地榆沉寒,血热堪用,血痢带崩,金疮止痛。胃弱者少用。

茯神补心,善镇惊悸,恍惚健忘,除怒恚心。去皮木。

远志气温,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用甘草汤渍一宿,透,去骨,焙干。

酸枣味酸,敛汗祛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去壳。

菖蒲性温,开心通窍,去痹除风,出声至妙。

柏子味甘,补心益气,敛汗扶阳,更除惊悸。

益智辛温,安神益气,遗浊遗精,呕逆皆治。去壳。

甘松味香,善除恶气,浴体香肌,心腹痛已。

小茴性温,能除疝气,腹痛腰疼,调中暖胃。

大茴味辛,能治疝气,肿痛膀胱,止呕开胃。盐汤浸,炒。

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热尤堪。

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逆,回阳功有。厥冷回阳用生。引诸药行经用面裹火煨,去皮脐,切四片,用童便浸透,晒干。

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疼,破积之物。

木香微温,散滞和胃,诸气能调,行肝泻肺。

沉香降气,暖胃追邪,通天彻地,卫气堪夸。

丁香辛热,能除寒呕,心腹疼痛,温卫可晓。气血盛者,勿与丁香,以其益气也。

砂仁性温,养胃进食,止痛安胎,通经破滞。

莲肉味甘,健脾理胃,止泻涩精,清心养气。

肉桂辛热,善通血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吴茱辛热,能调疝气,脐腹寒疼,酸水通治。去梗,炒。

延胡气温,心腹卒痛,通经活血,跌扑血崩。

薏苡味甘,专除湿痹,筋节拘挛,肺痈肺痿。去壳净。

肉蔻辛温,脾胃虚冷,泻利不休,功可立等。面裹煨热,切碎,纸包,捶去油。

草蔻辛温,治寒犯胃,作痛呕吐,不食能治。

诃子味苦,涩肠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敛肺。

草果味辛,消食除胀,截疟逐痰,解温辟瘴。

常山苦寒,截疟损痰,解伤寒热,水胀能宽。酒浸,切片。

良姜性热,下气温中,转筋霍乱,酒食能攻。

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疗疝催疮,消膨健胃。炒,用温水润透,去子取肉。

神曲味甘,开胃消食,破结逐痰,调中下气。炒。

麦芽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用大麦生芽,炒用。

苏子味辛,驱痰降气,止咳定喘,更润心肺。炒。

白芥子辛,专化胁痰,疟蒸痞块,服之能安。炒。

甘遂苦寒,破癥消痰,面浮蛊胀,利水能安。反甘草。

大戟甘苦,消水利便,肿胀癥坚,其功瞑眩。反甘草、海藻。

芫花寒苦,能消胀蛊,利水泻湿,止咳痰吐。反甘草。

商陆辛甘,赤白各异,赤者消肿,白利水气。

海藻咸寒,消瘿散疠,除胀破癥,利水通闭。反甘草。

牵牛苦寒,利水消肿,蛊胀痃癖,散滞除壅。妊娠忌服。黑者属水,力速。白者属金,效迟。研烂取头、末用。

葶苈苦辛,利水消肿,痰咳癥瘕,治喘肺痈。

瞿麦辛寒,专除淋病,且能坠胎,通经立应。

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气滞作疼,虚者当忌。醋浸透,炒。

莪术温苦,善破痃癖,止痛消瘀,通经最宜。醋浸,炒。

五灵味甘,血痢腹疼,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干漆辛温,通经破瘕,追积杀蛊,效如奔马。炒。

蒲黄味甘,逐瘀止崩,补血须炒,破血宜生。

苏木甘咸,能行积血,产后月经,兼医扑跌。

桃仁甘寒,能润大肠,通经破瘀,血瘕堪尝。水泡去皮尖。

红花辛温,最消瘀血,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姜黄味辛,消痈破血,心腹疼痛,下气最捷。大者为姜黄。

郁金味苦,破血生肌,血淋溺血,郁结能舒。小者为郁金。

金银花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

漏芦性寒,祛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

疾藜味苦,疗疮瘙痒,白癫头疮,翳除目朗。

白及味苦,功专收敛,肿毒疮疡,外科最善。

蛇床辛苦,下气温中,恶疮疥癞,逐瘀祛风。

天麻味辛,能驱头眩,小儿惊痫,拘挛瘫痪。

白附辛温,治面百病,血痹风疮,中风诸症。

全蝎味辛,却风痰毒,口眼斜,风痫发搐。

蝉兑甘平,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明。

僵蚕味咸,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木鳖甘温,能退疮毒,乳痈腰疼,消肿最速。去壳。

蜂房咸苦,惊痫瘛疭,牙疼肿毒,瘰疬肠痈。

花蛇温毒,瘫痪斜,大风癞疥,诸毒弥佳。

槐花味苦,痔漏肠风,大肠热痢,更杀蛔虫。

鼠黏子辛,能消疮毒,隐疹风热,咽疼可逐。一名牛蒡子,一名大力子。

茵陈味苦,退湿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

蔓荆味苦,头痛能医,拘挛湿痹,泪眼堪除。

兜铃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热久嗽。

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紫苦辛,痰喘咳逆,肺痰吐衄,寒热并济。酒洗。

款花甘温,理肺消痰,肺痈喘咳,补劳除烦。

金沸草寒,消痰止嗽,明目祛风,逐水尤妙。

桑皮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浅。去红皮。

杏仁温苦,风痰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水泡,去皮尖,双仁有毒,勿用。

乌梅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能安泻痢。

天花粉寒,止渴祛烦,排脓消毒,善除热痰。即栝楼根。

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虚翳青盲,服之效速。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眩目赤,收泪有功。家园内黄菊小花,甘甜者佳,酒浸晒干用。

木贼味甘,益肝退翳,能止月经,更消积聚。

决明子甘,能除肝热,目疼收泪,仍止鼻血。

羚羊角寒,明目清肝,却惊解毒,补智能安。

龟甲味甘,滋阴补肾,除崩续筋,更医颅囟。

鳖甲酸平,劳嗽骨蒸,散瘀消肿,去痞除崩。

海鳔蛸咸,破血除癥,通经水肿,目翳心疼。

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热止血,消肿毒蛇。

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润肠通结,小水能行。

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俗名金钥匙。用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肿痛。

益母草甘,女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去瘀。忌犯铁器。

紫草苦寒,能通九窍,利水消膨,痘疹切要。

地肤子寒,去膀胱热,皮肤瘙痒,除热甚捷。

楝根性寒,能追诸虫,疼痛一止,积聚立通。

樗根味苦,泻痢带崩,肠风痔漏,燥湿涩精。

泽兰甘苦,痈肿能消,打扑伤损,肢体虚浮。

瓜蒂苦寒,善能吐痰,消身浮肿,并治黄胆。

巴豆辛热,除胃寒积,破癥消痛,大能通利。去皮心膜,或生或熟,听用。

牙皂味辛,通利关窍,敷肿消痛,吐风痰妙。

斑蝥有毒,破血通经,诸疮瘰疬,水道能行。

胡黄连苦,治劳骨蒸,小儿疳痢,盗汗虚惊。

使君甘温,消疳清浊,泻痢诸虫,总能除却。煨去壳,取肉用。

赤石脂温,保固肠胃,溃疡生肌,涩止泻痢。

青黛酸寒,能平肝木,惊痫疳痢,兼除热毒。

阿胶甘温,止咳脓血,吐衄胎崩,虚羸可啜。蛤粉炒成珠。

白矾味酸,善解诸毒,治症多能,难以尽述。

五倍苦酸,疗齿疳,痔癣疮脓,兼除风热。

玄明味辛,能蠲宿垢,化积消痰,诸热可疗。用朴硝一斤,萝卜一斤同煮,萝卜熟为度,绵纸滤过,磁盆内,露一宿收之,宜冬月制。

通草味甘,善治膀胱,消痈散肿,能通乳房。

枸杞甘温,添精固髓,明目祛风,阴兴阳起。酒洗。

黄精味甘,能安脏腑,五劳七伤,此药大补。洗净,九蒸九晒用之,钩吻略同,切勿误用。

何首乌甘,添精种子,黑发悦颜,长生不死。忌犯铁器,九蒸九晒用之。

五味酸温,生津止渴,久嗽劳虚,金水枯竭。此酸味敛束,不宜多,多用闭其邪,恐成虚热。

山茱性温,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名石枣,酒洗,蒸熟,取肉去核,而核反能泄精。

石斛味甘,却惊定志,壮骨补虚,善驱冷痹。去根酒洗。

破故纸温,腰膝酸痛,兴阳固精,盐酒炒用。即补骨脂。

薯蓣甘温,理脾止泻,益肾补中,诸虚何怕。即干山药。

苁蓉味甘,峻补精血,若骤用之,反动便滑。忌犯铁器。

菟丝甘温,梦遗滑精,腰疼膝冷,添髓强筋。水淘净用,同入砂罐内煮烂,做成饼,配入诸药用。

牛膝味苦,除湿痹痿,腰膝酸痛,益精补髓。去芦,酒洗用。

杜仲辛温,强筋壮骨,足痛腰疼,小便淋沥。去皮,酒和姜汁炒,去丝。

巴戟辛甘,大补虚损,精滑梦遗,强筋固本。酒浸,捶去骨,晒干用。

龙骨味甘,梦遗精泄,崩带肠痈,惊痫风热。火煅。

虎骨味辛,专治脚膝,定痛追风,能壮筋骨。

胡巴温暖,补肾脏虚,膀胱诸疝,胀痛皆除。

鹿茸甘温,益气滋阴,泄精尿血,崩带堪任。

牡蛎微寒,涩精止汗,崩带胁疼,老痰可散。火煅,左顾者佳。

楝子味苦,膀胱疝气,中湿伤寒,利水之剂。

萆薢甘苦,风寒湿痹,腰背冷疼,添精益气。

寄生甘苦,腰痛顽麻,续筋壮骨,风湿尤佳。

续断味辛,接骨续筋,跌扑折损,且固遗精。酒浸洗用。

麝香辛暖,善通关窍,伐鬼安惊,解毒甚妙。

乳香辛苦,疗诸恶疮,生肌止痛,心腹尤良。

没药温平,治疮止痛,跌打损伤,破血通用。

阿魏性温,除癥破结,却鬼杀虫,传尸可灭。

水银性寒,治疥杀虫,断绝胎孕,催生立通。

灵砂性温,能通血脉,杀鬼辟邪,安魂定魄。

砒霜有毒,风痰可吐,截疟除哮,能消沉痼。

雄黄甘辛,辟邪解毒,更治蛇虺,喉风瘜肉。

珍珠气寒,镇惊除痫,开聋磨翳,止渴坠痰。

牛黄味苦,大治风痰,安魂定魄,惊痫灵丹。

琥珀味甘,安魂定魄,破瘀消癥,利水通塞。

血竭味咸,跌扑伤损,恶毒疮痈,破血有准。

硫黄性热,扫除疥疮,壮阳逐冷,寒邪敢当。

龙脑味辛,目痛喉痹,狂躁妄语,真为良剂。

芦荟气寒,杀虫消疳,癫痫惊搐,服之立安。

硇砂有毒,溃痈烂肉,除翳生肌,破癥消毒。

硼砂味辛,疗喉肿痛,膈上热痰,噙化立中。

朱砂味甘,镇心养神,驱邪杀鬼,定魄安魂。

竹茹止呕,能除寒痰,胃热咳哕,不寐安歇。即竹上青皮刮下用。

竹叶味甘,退热安眠,化痰定喘,止渴消烦。用淡竹者佳。

竹沥味甘,除虚痰火,汗热渴烦,效如开锁。

灯草味甘,通利小水,癃闭成淋,湿肿为最。

艾叶温平,驱邪逐鬼,漏血安胎,心疼即愈。陈久愈佳。

川椒辛热,祛邪逐冷,明目杀虫,温而不猛。

胡椒味辛,心腹冷痛,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白蜜甘平,入药炼熟,益气补中,润燥解毒。

葱白辛温,发表出汗,伤寒头疼,肿痛皆散。

韭味辛温,祛除胃寒,汁清血瘀,子医梦泄。

大蒜辛温,化肉消谷,解毒散痈,多用伤目。

食盐味咸,能吐中痰,心腹卒痛,过则损颜。

茶茗味苦,热渴能济,上清头目,下消食气。

酒通血脉,消愁遣兴,少饮壮神,过则损命。

醋消肿毒,积瘕可去,产后金疮,血晕皆治。

淡豆豉寒,能除懊,伤寒头疼,兼理瘴气。

紫河车甘,疗诸虚损,劳瘵骨蒸,培植根本。

天灵盖咸,传尸劳瘵,瘟疟血崩,投之立瘥。

人乳味甘,补阴益阳,悦颜明目,羸瘦仙方。

童便气凉,扑损瘀血,虚劳骨蒸,热嗽尤捷。

生姜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诸 病 主 药

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

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

语言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

口眼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

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

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

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

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

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

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

表热,须用柴胡为主。

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

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

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

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

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

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懊,须用栀子、豆鼓为主。

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

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

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

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

发黄,须用茵陈、栀子为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