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3:57:16

点击下载

作者:吕玉华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试读:

前言

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说法。

诗、词、曲的作者都是文人,不过,唐诗、宋词的作者多属于士大夫,是社会的主流,而元曲的作者,却沦落为末流。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统治者从草原入主中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压制原有的文化风气,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把人分成四等:地位最尊贵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主要指西北各民族),汉人地位低,尤其低下的是南人,即南方的汉族人。这种优劣分等,有意压制了原南宋辖区的人民。汉族人不能担任朝中要职,即便是各省的最高长官,也一律用蒙古人。

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取士,汉族读书人最主要的发展道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元朝建国之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居然废除了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彻底断绝了普通汉族人的仕途。即使后来恢复了科举考试,也采取不平等措施。汉人、南人的应试难度大,考中的人数少,从录取到任职,都受到了排挤和歧视。

如果把各种人再分等,那么地位最低下的莫过于“八倡、九儒、十丐”,儒生混迹于倡优妓女和乞丐之列。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儒生在元代所遭受的打击,都是空前的残酷。

众多的汉族读书人,才华优异,却受到当局政策的压抑,没有上升的途径,不能为国效力,抱负不得施展,只好沉沦市井,与艺人结合成书会,为歌儿舞女写作,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促成了元杂剧的繁荣。通常所说的元曲,其实是元杂剧、元散曲的统称。不过,在习惯用法上,元散曲也多简称为“元曲”。

满腹经纶却前途暗淡的读书人,或者看破世情而消极,或者歌咏隐逸情怀,或者放纵浪子风流,或者辛辣讽刺不平现象。这几类主题,在元曲中最为常见。

元散曲今存小令约三千八百多首,套数约四百五十多套。

所谓小令,指篇幅短小的单支曲子,又称“叶儿”。所谓套数,也叫“套曲”,由同一种宫调的数支曲子按顺序组成,曲子的数量多少不限,全套曲子都押同样的韵,以〔煞〕调或〔尾〕结束。元杂剧的形式是,每出戏分四折,每一折的演唱部分就是一个套曲。为了和杂剧中的套曲相区分,散曲中的套数也叫“散套”。

散曲当中,除了小令、套数,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两三支小令组成,这两三支小令宫调相同、音律衔接。如《雁儿落过得胜令》,由《雁儿落》《得胜令》两支小令组成;《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由《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三支小令组成。带过,可称为“带”“过”“兼”。带过曲的篇幅比小令长,比套数短,属于小令的变体,丰富了散曲的表达形式。

唐诗、宋词在它们各自的繁荣时代,大都能配乐演唱。随着时间推移,各个时期的音乐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配乐演唱的诗、词,变成了案头的文学读物。元曲又应时而生,成为新的配乐演唱的文学体裁。凡是作曲,必须选择宫调。不同的宫调,具有不同的声情色彩,曲子的内容要与之配合得当。

元曲起源于宋金时代的市井俚俗歌曲,所使用的语言是北方口语,所押的韵属于“官话”系统,更贴近当时的生活。与唐诗、宋词的用韵不同,元曲所用韵没有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也不避讳重韵。而且在固定的句式格调之外,元曲可以增加衬字,衬字的位置和字数比较随意。如“我是一粒铜豌豆”,加上衬字就变成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衬字使得元曲语言更加泼辣通俗。对仗是诗、词艺术的重要特征,元曲还创造了“鼎足对”,就是三句一组的对仗句。如“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马致远〔双调〕《夜行船》)。以上这些特征,使得元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表达手法更加自由,特别适合描写通俗场景、抒发活泼丰富的感受。

元代散曲创作,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者,如元好问、杨果、卢挚等人,兼写诗文;而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兼写戏剧。前期的散曲总体风格是自然质朴,较多民间气息。后期的散曲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等人,一生的创作重点就是散曲,更加讲究格律,注重修辞技巧。因此,后期散曲失去了俚俗本色,更加诗词化。

元朝多民族共处,使用汉语写作的元曲,其独特的魅力,也吸引了其他民族的诗人。如维吾尔族的贯云石、女真族的奥敦周卿、蒙古族的阿鲁威等人,其中贯云石堪称元曲大家。异族人民能够用汉语娴熟地写作,并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元曲的选本非常多,但是并没有出现像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那样流行极广的版本。大概是因为存世的元曲数量不算很多,而多数作品的质量又相对均衡,不容易优中拔尖,众多选本的选目,只好各有参差。

本书《元曲三百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隋树森《全元散曲》为底本,参酌各家选本,编排顺序,大致依照元曲作者的生卒年。编选原则,是尽量体现元曲特色,偏重口语化、俚俗化、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有些散曲,虽然艺术技巧完美,但是多檃栝诗词成句,美则美矣,不过是拾诗词的牙慧,这类作品本书选得较少。

因为不少散曲无题目,或者虽有题目,也不像诗歌那样郑重,故本书不列“题解”,而是将题解的内容纳入了“评析”当中。评析并不是翻译,而是编者的一种解读,较为随意,希望能起到一点点向导的作用,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则幸甚至哉。在“注释”里,除简明注解之外,还注重补充相关的文化史知识,并列举诗词例句,以增广见闻。

本书的编选,得到了中华书局编审陈虎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向陈虎先生致谢。

本书参考了众多资料文献,前辈时贤的观点对我多有启发,在此一并致谢。

书中所有的错误和不足,都由我本人承担,衷心希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吕玉华2015年6月于北京和平里元好问(三首)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少年时勤学苦读,卓有文名,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进入仕途,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金朝灭亡之后,专心于著述。作为一代文宗,元好问诗、词、曲、古文皆工,影响甚大,传世作品有《遗山集》。其散曲数量虽不多,却被评价为“穷崖孤松”(《太和正音谱》),可见其风骨。○小令〔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1]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

[2]清风。【注释】

[1]岫(xiù):峰峦。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南朝齐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2]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无论醉还是醒,都有明月清风相伴。《南史·谢弘微传附朏子传》:“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评析】

元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携家眷回到故乡秀容,暂时居住在外祖家。此时,其母早已去世,外祖家的东园景色依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

故国已亡,漂泊的旅人来到生母的故居,似乎找到了一片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从居室的窗中,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居住在山水之间,远离尘嚣。舍后的松树,苍翠挺拔,风过松林,清新潇洒,正是隐逸人士的理想居所。

无论是种树还是种庄稼,让年轻的后生们去忙活吧。诗人只想着在垂老之年,与明月清风相伴,陶然而醉,不问世事,哪论兴衰?在田园退隐当中,求一片内心的安宁。〔仙吕〕后庭花破子[1][2]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注释】

[1]玉树后庭:字面上指后院中亭亭玉立的树木,暗指令人沉醉迷恋的乐曲《玉树后庭花》,表达及时行乐之感。南朝陈后主“又于清乐中造《黄鹂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臂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词,绮艳相高,极于轻薄,男女唱和,其音甚哀。”(《隋书·音乐志》)

[2]瑶华:即瑶花、玉花,比喻青春的面容。《楚辞·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东汉王逸注:“瑶华,玉华也。”疏麻花白,故比作“玉花”。【评析】《玉树后庭花》本是亡国之音,此处用“玉树后庭”的字面意义,即庭院里的树木,与下面的“瑶华妆镜”构成工整的对仗句。按字面理解,是庭院里的树木正茂盛,妆镜边的鲜花正妩媚。其潜在的意义,则是犹如《玉树后庭花》唱咏“玉树流光照后庭”,好时日无多,不如趁着青春年少,尽情赏花赏月,享受人生趣味,化及时行乐的消极为生命美好的赞赏。〔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1]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2][3]。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4]遍新荷。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5]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注释】

[1]海榴初绽:石榴花蓓蕾绽开。海榴即石榴,石榴由海外引种,故称为“海榴”。绽:绽开,开放。

[2]妖艳喷香罗:石榴花开得极好,如美人罗裙一样鲜艳馥郁。

[3]珍珠乱糁(sǎn):阵雨过后,荷叶上的水珠如随意撒上的颗颗珍珠。糁:碎小的米粒。

[4]穷通前定:人生命运无论顺利还是困厄,都是早已注定的。

[5]芳樽:盛着芬芳美酒的酒杯。【评析】

元人杨朝英《朝野新声太平乐府》认为“骤雨打新荷”是曲牌,当代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沿用这种说法。不过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九认为:“《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

这首散曲所描绘的景致十分明媚,绿树浓荫的夏日池塘边,石榴花红艳艳盛开,燕子翩翩穿行,柳条轻拂,蝉鸣震耳。一阵夏天特有的急雨过后,荷叶上水珠颗颗,晶莹圆润,像随意撒上的珍珠。

面对如此清爽的景象,暑气顿消,仿佛大梦初醒,想到人世间的一切,何必匆匆忙忙、蝇营狗苟,白白辜负良辰美景?不如邀来知心好友,饮美酒,听弦歌,尽情赏玩。日升月落,来去匆匆,简直像梭子来回地投,一天天织长了岁月。不要在意,还是享受眼前的欢乐,把握眼前的时光吧!杨果(三首)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早年以教私塾为生,金正大元年(1224),进士及第,任偃师县令,清廉能干。金亡之后入元,仕途比较顺利,先后任北京宣抚使、参知政事、怀孟路总管等。年老致仕,卒于家。《元史》卷164有传,评价为:“性聪敏,美风姿,工文章,尤长于乐府。”杨果著有《西庵集》,其散曲作品曲辞优美,文采斐然,“如花柳芳妍”(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小令〔越调〕小桃红[1][2]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3]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注释】

[1]兰舟:又称木兰舟,由木兰树木做成的船,是精致船舶的美称,多用于诗词中。唐人施肩吾《江南怨》:“愁见桥边荇叶新,兰舟枕水楫生尘。”

[2]若耶:溪水的名称,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传说西施在此处浣纱。诗词中经常描绘若耶溪边的采莲女,如唐代李白《采莲曲》:“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唐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3]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东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遥遥三湘,滔滔九江。”《靖节先生集》陶澍集注:“湘水发源会潇水,谓之潇湘;及至洞庭陵子口,会资江,谓之资湘;又北与沅水会于湖中,谓之沅湘。”三湘在古人诗文中,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一带。如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余。”【评析】

杨果现存〔越调〕《小桃红》共有十一首,此处选三首,都是以江南采莲为背景的情意缠绵、风光旖旎之作,继承了南朝乐府谐音双关的修辞传统,如“丝”即“思”、“莲”即“怜”。

烟水茫茫,月光如烟,人倚在兰舟边曼声清歌。此情此景,与若耶溪上初相逢时何等相似。可惜如今远隔三湘,无法见面,只有仰望碧空长天,无限惆怅。惆怅未了,却被眼前的美人嘲笑:莲花的藕节短短,藕丝绵长,就像郎君的过往,那场相逢虽短暂,相思绵绵到今天。[1]

芡花菱叶满秋塘,《水调》谁家唱?帘卷南楼日初上,采秋[2]香,画船稳去无风浪。为郎偏爱,莲花颜色,留作镜中妆。【注释】

[1]《水调》:曲调名。唐人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2]秋香:秋天的香花香草,此处结合上下文理解,指水生植物芡、菱、荷等。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评析】

秋天的清晨,池塘里漂浮着芡花、菱叶,莲花依然盛开。采莲的女子乘坐精美的画船,泛舟湖上,波平浪静,她轻盈地采摘着花果。郎君最喜爱莲花,就让它们继续摇曳在湖中吧。“为郎偏爱,莲花颜色,留作镜中妆”,一语双关,既是说湖水如镜,鲜艳的莲花倒映在湖面上,更加美丽;也是说女为悦己者容,临镜梳洗,妆点出粉红娇颜。[1][2]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注释】

[1]棹(zhào):划船工具,与桨相似,此处指划船。宋人苏轼《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2]风约湘裙翠:风儿吹来,拂动着翠绿色的裙子。约:本意是约束,这里指翻卷、皱褶。湘裙:湘地出产的丝绸所做的裙子。【评析】

划着船儿采莲归来,晚风吹拂着柔软的绿裙裾。百无聊赖中弹起琵琶,乐曲哀怨,一声声都是盼望郎君归来。盼了多少时日,眼看着荷花都凋残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消息。再看那成群的水鸟儿,鸳鸯、鹭鸶莫不成双成对,触景生情,更觉寂寞。

这首思妇主题的作品,用风物的变化“芙蓉开尽”暗指年光流逝;用“红鸳白鹭”双飞,反衬人物形单影只,意在言外,遣词造句有蕴藉之美。刘秉忠(二首)

刘秉忠(1216—1274),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少年英爽,十七岁就出仕金朝,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弃官为僧,隐居在武安山中。元世祖忽必烈发现他学识渊博,让他跟从出征大理、攻打南宋。至元初年,他正式入仕,改名秉忠,位至太保。他对元代建国初期的制度决策贡献巨大,又主持营建了大都、上都两座都城。刘秉忠一生好学,著述丰富,有《藏春诗集》六卷、《藏春词》一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镜》二卷等。○小令〔南吕〕干荷叶[1]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2]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注释】

[1]苍苍:深青色。《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秋江:秋天的江水。唐人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评析】

明代所辑的《乐府群珠》,收入刘秉忠〔南吕〕《干荷叶》共八首。杨慎《词品》认为《干荷叶》是刘秉忠自度曲,评价为“凄恻感慨,千古寡和”。

荷叶田田,原本是水上最美的景致,无奈秋高风寒,荷叶日渐枯槁,清香不再。一夜严霜降,荷叶深青的颜色也转向萎黄,摇荡在江面上,无限寂寥衰飒。[1]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剉。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2]《采莲歌》,梦里繁华过。【注释】

[1]剉(cuò):同“锉”,摧残,折损。

[2]宫娃:宫女,娃指美女。如吴王夫差为西施所修筑的宫殿,就叫“馆娃宫”。《采莲歌》:乐府旧曲,梁武帝萧衍作《江南弄》七曲,其一即《采莲曲》,后泛指女子采莲时所唱的歌曲。【评析】

风刀霜剑的摧残之下,干荷叶枝柯歪斜,贴伏在水面上,一片衰败景象。回想昔日,宫女们靓妆炫服,齐唱着动听的采莲歌曲,在清波碧水间,嬉弄荷花。秋江干荷叶摇曳在眼前,而眼前分明又出现了一幕幕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衰败乎?繁华乎?似梦似真,盛景不再,徒增伤感。《采莲曲》属于南朝乐府旧曲,作者感慨景物的盛衰对比,其实也是在感慨历史形势的变迁,王朝更迭如走马灯,即使盛世花团锦簇,也难免衰败凋零。王和卿(三首)

王和卿(1242—1320),名鼎,大名(今属河北)人。元人陶宗仪《辍耕录》称他“滑稽佻达,传播四方”。还记载说他与关汉卿相友善,曾经讥谑对方,关汉卿极力还击,却总是不能占上风。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中。○小令〔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1]

弹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难道风流[2]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注释】

[1]庄周梦: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人和蝴蝶有巨大的分别,但是从万事万物归于“道”的本源来看,又可以互相转化。《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2]难道:难说,难以说明白。【评析】

据陶宗仪《辍耕录》卷23记载,中统初年,大都城的闹市里飞来一只蝴蝶,大得不同寻常,王和卿当即作了这首《醉中天》小令。

蝴蝶极大,能把庄周的梦弹破。梦本来无形无质,用“弹破”一词,有声有力,蝴蝶的分量跃然纸上。接下来还是铺排蝴蝶之大,用别的物象来对比衬托。翅膀大,要驾驭着东风飞行;个头大,能把三百座名园的花蜜全部采空,还吓得蜜蜂落荒而逃。这都不算什么,它只需要轻轻地扇动,刮起的风就能把卖花人给扇到桥那边去。

这首散曲,成功地使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令人感觉新奇有趣,富有幽默色彩,甫一面世,就广为传诵,使王和卿的名气更大了。现实当中本没有这样的蝴蝶,如此描写似乎也是对庄周蝴蝶梦荒诞感的延伸。〔中吕〕阳春曲题情[1]

情粘骨髓难揩洗,病在膏肓怎疗治?相思何日会佳期?我共你,相见一般医。【注释】

[1]膏(gāo)肓(huāng):按照中医学理论,膏指心下部分,肓指心脏与横膈膜之间。膏肓之处,药力无法达到。《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杜预注:“肓,鬲也。心下为膏。”【评析】

人们常说相思入骨,本来就够夸张的。王和卿却说“情粘骨髓”,骨髓比骨更深入,骨髓上粘附的东西怎么可能洗掉?足见这情之深之牢固。相思病已入膏肓,寻常的医药根本不管用。那该怎么办呢?得了感情绝症的两个人,唯有相见,才是互相救治的良方好药。

这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夸张极致的说法,令人想起前人那些决绝的誓言:“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汉代《上邪》)以及“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唐代《菩萨蛮》)。○套数〔大石调〕蓦山溪闺情[1]

冬天易晚,又早黄昏后。修竹小阑干,空倚遍寒生翠袖。萧[2]郎宝马,何处也恣狂游。

〔幺〕人已静,夜将阑,不承望今番又。大抵为人图什么,况彼[3]各青春年幼。似恁的厮禁持,寻思来白了人头。

〔女冠子〕过一朝,胜九秋,强拈针线,把一扇鞋儿绣。蓦听的[4]马嘶人语,不甫能盼的他来到,他却又早醺醺的带酒。

〔好观音〕枉了教人深闺候,疏狂性惯纵的来自由。不承望今番[5]做的漏斗,衣纽儿尚然不曾扣。等的他酒醒时将他来都明透。

〔雁过南楼煞〕问着时节只办的摆手,骂着时节永不开口。我将[6]你耳朵儿揪,你可也共谁人两个欢偶?我将你锦片也似前程,花朵儿身躯,遥望着梅梢上月牙儿咒!【注释】

[1]翠袖:指翠绿色的衣服。这一句化用唐人杜甫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

[2]萧郎:情郎的代称,出自唐人崔郊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3]厮禁持:互相折磨、纠缠。厮:互相。

[4]不甫能:好容易,刚能够。

[5]漏斗:指事情败露、遮掩不住了。

[6]偶:成对。【评析】

杜甫诗《佳人》感慨一位被抛弃的女子,夫婿喜新厌旧,“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王和卿这首散曲,也是写男人另有新欢,冷落旧爱。不过,杜甫笔下的佳人,虽有绝代容貌,却只能屈从命运,寂寞地幽居在空谷;王和卿塑造的女主人公,却泼辣勇敢得多。

她忠于感情,一片痴心,直等到深更半夜,等来的却是醉醺醺的情郎。已经喝醉的人,肯定不能和她温存。她气愤不已,这男子明明知道有人等他,还一味地放纵寻欢,让人一次又一次白等,明显就是不把这片真心当回事。与此同时,她又机智地发现情郎的衣扣松散,肯定另有新欢,怪不得不肯早点回来。证据确凿,容不得他抵赖。她在等待的时候,已经在思考这段感情值不值,大好的青春年华,得不到同等的情意回馈,难道就要在一次次欺骗中蹉跎下去吗?

被深深伤害的女主人公开始发飙了,揪着男子耳朵,全面开骂:你不是想要锦绣前程吗?我就诅咒你一世不得好;你不是爱惜自己的皮囊吗?我就诅咒你生病长疮……那声音高得能传到梅树梢头的月亮上去。由黄昏倚修竹的温柔淑女,到深夜怒骂的辣妹,性格生动鲜明,爱时望穿秋水、痴心一片,恨时跳脚扯耳,富有生活气息。盍西村(五首)

盍(hé)西村,盱眙(今属江苏)人,生平不详。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亦无记载,不过该书载有“盍志学”,或许是同一人。《太和正音谱》评价为:“盍西村之词,如清风爽籁。”○小令〔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1][2]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3][4]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注释】

[1]万家灯火:家家户户都亮着灯光,形容夜晚的城市繁华灿烂。唐人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2]舞凤翔鸾:做成鸾凤形状的彩灯。

[3]可怜:可爱。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蓬莱岛:江上的彩船灯火辉煌,好像海上的蓬莱仙岛。【评析】

盍西村共写了临川八景,这首《江岸水灯》和下面的《客船晚烟》是其中两首。

临川的元宵节,热闹非凡,万家灯火,十里光亮,一个“闹”字突出了灯光最璀璨、人群最拥挤的春日江桥。彩灯形状各式各样,精巧奇妙,江上彩船更是夺目,良宵美景,令人目不暇接。这些都是有形有色之物,更有无形之物,如缥缈的香烟、喧闹的音乐与歌声,无处不在,整个夜晚都弥漫着欢乐气氛。江岸边玉楼高耸,这烟气、笙歌是往上飞进了楼呢?还是从楼的半腰传出的呢?

作者调动了全部感官,目视灯火、鼻嗅香烟、耳闻笙歌,桥上,楼上,水上,岸上,面面俱到,渲染出一幅立体华丽、真实可感的元宵灯彩图。客船晚烟[1][2]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厮追[3]攀,渡头买得新鱼雁。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注释】

[1]绿云冉冉:绿色烟云缓缓飘动。傍晚时分的港湾,有暮霭雾气,也有客船炊烟,与岸边的绿树阴影交汇在一起,远望似绿云。唐人杜甫《寒食》:“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2]官课:官府派下来的差事、任务。

[3]厮追攀:互相追赶,唯恐落后。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评析】

黄昏来临,暮霭沉沉,港湾东西两岸,氤氲着什么味道呢?莫非是稻花飘香?莫非是晚炊的柴烟香?今年的官家任务已经完成了九分,心里踏实了,有闲情喝上两杯,快去渡口抢着买新捕获的鱼儿与大雁,好做下酒菜。美酒佳肴,一杯再一杯,无限欢乐,把世路艰难全都忘记了。

生活的主要压力来自官课,只要能交差,心情自然放松。曲中说“官课今年九分办”,还没有全部完成呢,就高兴成这样子了,可见以往连九分也办不到。看似轻松快乐的语句中,隐含着对官课繁重的讽刺。杂咏[1]

杏花开候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问春莺,[2][3]春莺无语风方定。小蛮有情,夜凉人静,唱彻醉翁亭。【注释】

[1]红雪:飘落的杏花像红色的雪花。唐人白居易《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

[2]小蛮:歌妓的名字,此处代指歌妓。出自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3]醉翁亭:滁州山中的亭子,宋人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此处代指小亭。【评析】

如果天气晴朗,长空一碧,又是杏花灿烂时节,谁不愿意出门游春呢?可惜阴云不开,令人扫兴,杏花居然花期已过,纷纷飘零如雪花。忍不住要追问:春天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一下,春天就结束了吗?作者问春天的黄莺。这里化用了宋人黄庭坚《清平乐》的句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莺莺燕燕,虽然舞动在春风里,但它们哪里懂得挽留春天呢?还是有心人体会最深,一曲清歌,柔情尽展。“小蛮”与“醉翁”这两个词语,构成了视觉对比。唱歌的小蛮肯定是红颜韶龄,醉翁亭里的听者或许就是个白发苍颜的醉翁。

于是,伤春就有了两层含义:一是惋惜春天将尽,一是留恋美好的青春年华。

海棠开过到蔷薇,春色无多味。争奈新来越憔悴,教他谁,小环[1][2]也似知人意。疏帘卷起,重门不闭,要看燕双飞。【注释】

[1]小环:代指侍婢。

[2]燕双飞:燕子成双飞行。唐人翁宏《春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人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一词,搬用了翁宏原句。【评析】

蔷薇又称“荼蘼”,“开到荼蘼花事了”(宋人王淇《春暮游小园》),春天的花儿相继开过,夏天来临。春去夏来,不仅仅是季节的转换,还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和青春岁月的蹉跎。美丽红颜无人欣赏,温柔芳心无人懂得,眼看着错过了最好的季节,怎不憔悴?少女怀春又伤春的情绪,表达得细腻委婉。身边伶俐的侍婢会察言观色,故意卷起帘子,开启门户,看那燕子双双对对飞来飞去,借此劝诫闺中少女:且放宽心。[1]

淡烟微雨锁横塘,且看无风浪。一叶轻舟任飘荡,芰荷香[2][3],渔歌虽美休高唱。些儿晚凉,金沙滩上,多有睡鸳鸯。【注释】

[1]横塘:三国吴时修筑的河堤,在秦淮河南岸,诗词中常用于指江南水乡。唐人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2]芰(jì):水生植物菱。

[3]些儿:少许。【评析】

淡淡的烟霭,如丝的微雨,笼罩着横塘。驾一叶轻舟,随意飘荡在水面,夜静风凉,人心也清净,闻得到远远近近的芬芳。荷花有香,尽人皆知,菱花也有香,其实“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红楼梦》第八十回)。曲中所描写的情景,正适合享用这些清爽的香气。

心旷神怡之际,忍不住轻声吟唱。只是渔歌再美,也不要高声,因为沙滩上的对对鸳鸯睡得正香甜,别惊醒了这些恩爱的鸟儿。

人在自然中,体悟与自然同化的美感,这也是隐逸之趣。商挺(二首)

商挺(1209—1288),字孟卿,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早年曾与赵天锡、元好问、杨奂等交游,入元后进入仕途,步步升迁。至元元年(1264),为参知政事。曾经受到政治斗争牵连,两度入狱,皆很快被释放。商挺康强长寿,官高位显,擅长隶书,有诗千余篇,《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中。○小令〔双调〕潘妃曲[1][2]

闷向危楼凝眸望,翠盖红莲放。夏日长,萱草榴花竞芬[3][4]芳。碧纱窗,堪画在帏屏上。【注释】

[1]危楼:高楼。唐人王维《赋得秋日悬清光》:“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2]翠盖:绿色荷叶,形状如盖。

[3]萱草:叶狭长带状,夏季开橘黄色或橘红色大花朵。古人认为萱草能使人忘忧,故又称“忘忧草”。托名汉代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4]帏屏:帷帐和屏风,是闺房之内的陈设。唐人崔湜《婕妤怨》:“枕席临窗晓,帏屏向月空。”【评析】

独倚高楼凝望,几乎成为诗词中表达闺怨的经典姿势——“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谁家红袖凭江楼”(杜牧),“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无言独上西楼”(李煜),“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望的是来路,盼的是归人。

站在高处,景致尽收眼底。夏天的风物美不胜收,红莲、翠荷叶最有代表性,而萱草花黄、石榴花艳,映着碧绿的纱窗,真是一幅明丽的画卷,可以直接照样子画在屏风上、帷帐上。

开头就是一个“闷”字,人物的郁闷与景物的明媚形成了对比,似乎原本的寂寥在登高远望中,逐渐纾解了、开朗了。由消极的闷、凝眸望,到最后的画在帷屏上,对于身边的美仍然那样敏感,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细节中。

带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1]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蘼架。【注释】

[1]冤家:有冤仇的对头,后演变为对情人的昵称,表达似恨实爱的复杂情绪。【评析】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里,约会绝对有风险。万一被别人看破,就是伤风败俗,将极大地影响名誉。即便有这样大的风险,也挡不住人们本能的热情,只要有了心上人,就寻求偷期密约。

寂静的夜晚,唯有暗淡的星光月光,周围一团朦胧。女子越等越紧张,忽然听到声音,心中大喜,以为是情郎来到,结果并不见人,这才分辨出是晚风吹过荼蘼花架。唐人元稹《莺莺传》中的诗句“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可算是这首散曲的先声。“带”“披”“担惊怕”“立”“等候”“听”“踏”“动”,一连串的动词运用巧妙,使得整首散曲节奏紧张,很好地传达出又刺激又害怕的感觉;“久立”与“蓦听得”,又构成时间上的对比,搭配一声“冤家”,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情绪的剧烈起伏。这约会,可真是好事多磨!胡祇遹(七首)

胡祇遹(1227—1293),字绍开,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中统初年,进入仕途,为员外郎,后历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等,为官清正,政绩显著。著有诗文集《紫山大全集》,其中的《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等文,是研究元曲的珍贵资料。《太和正音谱》评价为:“胡紫山之词,如秋潭孤月。”○小令〔仙吕〕一半儿四景[1][2]

轻衫短帽七香车,九十春光如画图。明日落红谁是主[3],漫踌躇,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4][5]

纱橱睡足酒微醒,玉骨冰肌凉自生,骤雨滴残才住声。闪出些月儿明,一半儿阴一半儿晴。

荷盘减翠菊花黄,枫叶飘红梧干苍,鸳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6][7]

孤眼嫌煞月儿明,风力禁持酒力醒,窗儿上一枝梅弄影。被儿底梦难成,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冷。【注释】

[1]短帽:轻便小帽。宋人辛弃疾《洞仙歌》:“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成的华美车子。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2]九十春光:春天三个月共九十天的美好风光。唐人陈陶《春归去》:“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3]落红:落花。唐人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4]纱橱:又称“碧纱橱”,木头支架,顶及四周罩以轻纱,内设床榻,常用于夏季纳凉避蚊虫。宋人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

[5]玉骨冰肌:形容女子光洁的肌肤如冰似玉。宋人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6]嫌煞:嫌弃,反感。

[7]禁持:纠缠,摆布。【评析】《一半儿》是仙吕宫常用的曲牌,最后一句的固定格式为“一半儿……一半儿……”。

这一组散曲依次写四季景色。春天是出外游玩,而夏、秋、冬的视角都在闺房之内。

春天轻便打扮,乘着车子去踏青,眼前繁花似锦,却想到明朝或许风雨无情,落花飘零。

夏夜在碧纱橱内纳凉,忽然一场骤雨,雨点噼啪有声。雨很快停止,云彩还没走远呢,月儿就出来了,照亮半边夜空。

西风来了,霜降了,荷叶干枯,梧桐苍老,而枫叶似火,菊花正黄,多彩的秋天就酿成了。一夜秋凉,冷透了鸳鸯被。被面上的鸳鸯纹样,必定成双成对。

冬天依然孤单,看那月儿明晃晃的,都不想睁开眼睛瞧它。本来以为一醉解千愁,可以倒头睡到天亮,谁知道竟然被寒风吹酒醒,只看到一枝瘦瘦的梅花影子,掩映在窗子上。梅花也像人一样孤单。偌大的床,孤单一人,被也无法温暖,真是长夜难捱。

这一组散曲读下来,仿佛在听凄恻的“单身情歌”,多美的好时光都无人相伴,冷清寂寞时也无人安慰。〔中吕〕阳春曲春景[1][2]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注释】

[1]墙头杏:杏花长得繁茂,高过了墙头,伸出了墙外。宋人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2]屋上屏:青山如屏障,本来在屋后,看上去就像在屋顶上。【评析】

这首散曲纯属写景,轻松随意。阳春三月,近处有杏花朵朵,远处青山如锦屏。“几枝红雪”“数点青山”,对仗工整雅致,色彩协调分明,对偶句之后紧接着“一春能得几晴明”的反问语气,句式自然灵动。难得晴朗的好天气,美景如画,令人陶醉,不如就饮上几杯,彻底沉醉在春天里。[1][2]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注释】

[1]燕子泥:燕子衔泥做巢。隋人薛道衡《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2]绿窗:糊着绿纱的窗子,代指闺房。唐人杨凝《春怨》:“绿窗孤寝难成寐,紫燕双飞似弄人。”【评析】

暮春的和融天气里,蜂儿采蜜忙,花开残了,蜂蜜也酿好了;燕子忙着筑巢,绵绵雨丝正好帮助燕子调和泥土。虽然写残花、细雨,却没有伤春情绪,反而因为蜜蜂、燕子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灵,平添了更多生趣。黄莺婉转啼鸣,给春之晨曲又增添了旋律。

窗外早就是生机勃勃,窗内的人儿却才被鸟鸣唤醒。这两句化用了唐人孟浩然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可是想一想绿窗内的闺中人,因何春睡不醒呢?唐人金昌绪《春怨》写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莫非这首散曲中的她,也在做绮色的梦,与心上人团圆,沉醉其中不愿意醒来?可惜活泼的鸟儿哪里知情呢?〔双调〕沉醉东风[1][2]

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3][4]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5]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注释】

[1]渔得鱼:渔父捕到了鱼。

[2]樵得樵:樵夫砍到了柴。

[3]斤斧:斧头。

[4]士大夫:有知识、有名望、有地位的读书人,多为官员,能够传承文化、教育民众。

[5]笑加加:笑呵呵。【评析】

积极用世,成就功业,完成人生的使命,然后退隐江湖,颐养天年,这是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理想。唐人李商隐《安定城楼》说得好:“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当世态浑浊时,也有不少人向往隐逸生活,以远离争权夺利、尔虞我诈。

渔父、樵夫,并没有士大夫的知识修养,不会做复杂的人生规划,也并不觉得山水隐逸多么高尚。他们纯任天真,知足常乐,林泉之中偶尔相逢,谈天说地,自得其乐。无劳心费神,无刻意追求,这种状态正是士大夫们梦想的境界。

隐逸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更加密切,《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庄子·渔父》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不识字的渔、樵,能达到士大夫一般的境界,恰好可以解释老、庄的主张。严忠济(一首)

严忠济(?—1293),一名忠翰,字紫芝,泰安长清(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人。相貌雄伟,擅长骑射,文治武功均有建树。随从元世祖攻宋,立有战功,威权极盛。后卸去大权,安心退居,颇受世人赞誉。《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元史》卷148有传。○小令〔越调〕天净沙[1]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2]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注释】

[1]时乖命蹇(jiǎn):时运不顺,命运不佳。乖:不顺,违背。蹇:困苦。

[2]田文:战国时齐国的贵族,号“孟尝君”。礼贤下士,门客众多,与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评析】

看似赤裸裸地要求官职权位,实则是有能力者不甘心沉沦下僚的呐喊。有朝一日,大权在握,施展抱负,铲强扶弱,成就功业。到那时候,一定笑傲门客三千的田文。

用通俗直白的大实话,毫不隐讳地表达心愿,爽利痛快,是元曲口语化的一大特点。刘因(一首)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樵庵”,又号“雷溪真隐”,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自幼聪明好学,后被推荐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因母病辞归。刘因平生洁身自好,不妄交结,将居所命名为“静修”。著有《静修集》《丁亥集》《四书精要》等。《元史》卷171有传。○小令〔黄钟〕人月圆[1][2]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3][4][5],老树遗台。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注释】

[1]大块:大地,也指大自然。《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唐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洪炉:巨大的火炉,比喻天地陶冶万物。

[2]寒灰:完全冷却的死灰,可用于形容人死后化成的泥土,也可用来表达心灰意冷的绝望感。

[3]废垒:废弃的军事营垒。

[4]太行如砺:太行山像磨刀石。《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即使黄河变成了细窄的带子,泰山变成了一块磨刀石,国家也会永固安宁,世代承袭。由此形成了成语“带砺河山”,比喻爵位久远,国家永固。此处用“太行如砺,黄河如带”,说明从天地角度来看,壮观的山河也同样渺小。砺:磨刀石。

[5]等是:都是,同样是。【评析】

天地犹如巨大的炉子,万事万物都在其中冶炼,最终变成寒灰。古往今来,多少王图霸业,空留下战场遗迹!雄伟的太行山不过是块石头,滔滔黄河水无非一条带子,都等同于尘埃。人的一切如此渺小,在这样的茫茫洪荒对比之下,还用得着叹息时间流逝吗?

带砺河山,本是说明人的功业胜过自然。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表达的是河山本不永固,人事更加短暂。

诗人跳出了大地的局限,从永恒宇宙的角度审视人和物,字里行间,传达出超然的美感。魏初(一首)

魏初,生卒年不祥,字太初,号“青崖”,弘州顺圣(今河北阳原)人。自幼好读书,所作文章简练有法则。历任监察御史、陕西河东按察副使、江西按察使等职。《元史》卷164有传。○小令〔黄钟〕人月圆为细君寿[1][2]

冷云冻雪褒斜路,泥滑似登天。年来又到,吴头楚尾,风雨江船。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论无钱。从今只望,儿婚女嫁,鸡犬山田。【注释】

[1]褒斜路:沿着河谷、穿过秦岭的道路,是古代巴蜀通往秦川的交通要道。唐人卢纶《送何召下第后归蜀》:“褒斜行客过,栈道响危空。”

[2]吴头楚尾:吴国的上游、楚国的下游,指豫章(今江西)一带。宋人黄庭坚《谒金门》:“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评析】

周代诸侯称作国君,国君的妻子称作小君。后来由小君演变出“细君”一词,指妻子。大约清代时,细君又指妾。

在诗词曲当中,为妻子祝寿的题材比较少见。冷云冻雪,风雨江船,由秦中至巴蜀,又至豫章,这一路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诗人劝慰妻子,只要身体健康、心安意顺,有没有钱都不要紧;表达了朴素的心愿,希望儿女们长大成人,各自婚嫁,夫妻俩没有了心事,就归隐山田,养些鸡犬,逍遥度日。

诗人借着为妻子祝寿,表达自己的心愿。夫妻情意深厚,心灵相通。只要能长相厮守,彼此理解扶持,清贫的日子照样有滋有味。王恽(三首)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辉汲(今河南卫辉)人。历任监察御史、通政大夫、知制诰等职。他是元好问的弟子,文章独步当时,书法亦有成就。著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一百卷。《元史》卷167有传。○小令〔越调〕平湖乐[1][2][3]

平湖云锦碧莲秋,香浥兰舟透。一曲菱歌满樽酒,暂消忧,人生安得长如旧。醉时记得,花枝仍好,却羞上老人头。【注释】

[1]平湖云锦:平静澄碧的湖水,如光滑美丽的云锦。唐人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2]浥(yì):湿润。

[3]菱歌:采菱时唱的歌曲。南朝宋人鲍照《采菱歌》:“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评析】

秋高气爽,湖水澄清,荷叶依然翠绿,船行在清新的气息中,船上美人唱歌劝酒,正可以借酒消愁。可是,身子醉了,心却是清醒的。想往头上簪朵鲜花,谁知人老了,头发稀疏,还越搔越短,花都插不住了。花儿依旧盛开,人却不同往昔。

唐代男子就有簪花的习俗,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菊花须插满头归”。宋代更成了惯例,每逢节庆典礼,皇帝都会按照品级赏赐臣子们簪花。元代文人醉中簪花,也是对前代风尚的继承。[1]

鉴湖秋水碧于蓝,心赏随年淡。柳外兰舟莫空揽,典春衫[2][3],觥船一棹汾西岸。人间万事,暂时放下,一笑付醺酣。【注释】

[1]碧于蓝:比蓝草的颜色还要碧绿。唐人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典春衫:把春天穿的衣服典当了。唐人杜甫《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3]觥(gōng)船:容量比较大的盛酒器。唐人杜牧《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评析】

鉴湖风景,年年都那么美好,可是这欣赏的心思却一年比一年淡。人增了年纪,就见惯了好风景,不再觉得新奇,也越来越耐得住寂寞。所以无论多美的风光,吸引力都在下降。

尽管如此,看那小船空空飘荡着还是可惜了,乘舟出游吧,没酒怎么可以?把这衣服典当了去,大杯盛满。酒杯一大,也成了船,饮酒也成了棹船。一觥酒饮完,人乘坐的小船,也恰好划到了汾水西岸。

酒至半醺,感觉最好,这世上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1][2]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3][4]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5]?【注释】

[1]横练:横铺的白丝绸。南朝齐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2]流转:流动,转换。唐人杜甫《曲江》:“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3]春风面:满面春风的笑脸。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4]吾土:故乡。三国魏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5]归年:回去的日期。杜甫《绝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评析】

这首散曲,仍是写江南水乡。平静的水面波光粼粼,如同铺在大地上的长长的白练,无限风光尽在眼前,真担心美景易逝。画船美人,歌管丝竹,山清水秀,看不够的美景,可惜终究不是故乡。

诗人的故乡在北方中原大地,山水并没有江南秀丽。但思乡之情并非仅仅思山水,而是对血缘宗亲与生命之根的忆念。卢挚(五首)

卢挚(1243?—1315后),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历任河南路总管、集贤学士、江东道廉访使、翰林学士等。卢挚官位显达,学养深厚,在诗、词、曲、文方面均有成就,与姚燧齐名,时称“姚卢”。他的散曲风格清丽,元人贯云石评价为“近代疏斋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阳春白雪序》)。○小令〔黄钟〕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三生梦[1][2],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注释】

[1]三生:前生、今生、来生,属于佛教观念,三世可转生。唐传奇《甘泽谣·圆观》讲述了圆观转世与好友李源相认的故事,其中诗句为:“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2]篷窗:船窗。唐人郑谷《江上阻风》:“水天春暗暮寒浓,船闭篷窗细雨中。”【评析】

题壁,是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文人出行,笔墨随身携带,偶有诗兴,就地取材,随意挥洒,能把转瞬即逝的灵感,化为优美的词句。尤其是人在旅途,诸多羁旅愁思无处排解,大笔一挥,题于寺庙、驿站墙壁甚至桥柱上。白居易和好友元稹,都有题壁的习惯,以至于白居易“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蓝桥驿见元九诗》)。

这首散曲,题在洞庭湖边鹿角庙的墙壁上。午夜梦醒,梦中又重演离别情境,清醒了才知道人在万里之外。卧于船上,从船篷的窗子向外看,雨停了,云散了,晴朗的夜空,明月在天,月光洒满湖面,徒然思念又有何用?倚着篷窗再睡一会儿吧,明天还要继续辛苦的旅程。〔南吕〕金字经宿邯郸驿[1][2]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时自嘲,[3]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注释】

[1]邯郸:战国时代赵国的首都,今属河北。

[2]山人:隐居在山中的人。

[3]晓霜:清晨的霜,比喻两鬓开始变白,如同薄薄的白霜。【评析】

与邯郸相关的著名典故,一是邯郸学步,即《庄子》所载:燕国少年仰慕邯郸时尚,特地来学习邯郸人怎么走路,结果没学会,连自己原来怎么走的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这是个十足的笑话。另一个是黄粱美梦,即唐传奇《枕中记》所载:在邯郸道中的旅舍里,向往功名富贵的卢生有些犯困,道士吕翁就给了他一个青瓷枕,卢生睡着了。这时候,店家正在做黄粱饭。枕着青瓷枕的卢生做了一场美梦,娶美女、当大官、立大功,无所不能,人生的各种滋味都尝到了。一觉醒来,店家的黄粱饭还没熟呢。卢生深感人生虚幻,原来富贵通达不过是一场梦。《宿邯郸驿》,就是感慨人生只为虚名奔忙。驿站是官方设置的,专供传递公文、公物,以及官吏们往来歇息的处所。诗人又一次投宿在邯郸驿,多年过去了,仍然在仕途上奔波,而没有如愿隐居在山中。并不是山中人要价高,而是官身不自由,必须要按照规定行事。

如此奔忙在邯郸道中,何尝不是在做一场富贵幻梦?可惜虽然像卢生那样投宿旅店,黄粱梦却不得醒来。有自嘲的觉悟,无抽身的力量,眼睁睁看着鬓毛变白,老了,仍然不能超脱。〔双调〕沉醉东风避暑[1][2]

避炎君频移竹榻,趁新凉懒裹乌纱。柳影中,槐阴下,[3][4]旋敲冰沉李浮瓜。会受用文章处士家,午梦醒披襟散发。【注释】

[1]炎君:炎热的太阳。

[2]乌纱:裹头发用的黑纱小帽,明代以后才成为官帽的通称。

[3]沉李浮瓜:冰水里沉浮着新鲜瓜果,供人享用,为古人消暑的方式之一。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4]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评析】

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藏冰用冰,修筑严密的地下冰室,储存冬天采凿的冰块,以备后用。周代专门设有“凌人”,掌管有关冰的事务。秦以后相沿成为制度,每年藏冰、出冰的时候,都会举行相关的仪式。元朝建立之后,蒙古族入主中原,也承袭前代用冰制度。民间藏冰进一步普及,买卖冰块成为一门生意,以往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消暑方式,走入了普通人家。

没有功名的处士,家居生活一定清贫,但是也能美美地消夏。避开炎阳,在树荫浓处,支上竹榻。柳树影中,槐树阴下,敲碎冰块,制成冰水,把新鲜的瓜果梨桃浸泡其中。人躺在竹榻上,随用随取。如此惬意,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午觉醒来,散着衣襟,披着头发,看太阳又照过来了,再挪一下竹榻,继续享受悠长的午后清闲。闲居[1][2]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注释】

[1]畦(qí):田地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间,每个区间就是畦。古代五十亩也称为一畦。

[2]田舍翁:年老的农夫。【评析】

田园生活无非是忙些农事,雨下过趁着土地松软,赶紧种瓜;要是总不下雨呢,就得引水来灌溉了。碰到老农夫,大家聊聊庄稼的长势。闲下来,喝点自家酿的浊酒,没有金杯玉卮,随随便便的瓦盆就是好食器。劳力者不劳心,隐居田园,躬耕垄亩,虽然疲劳了身体,精神上却极为放松。醉意袭来,卧在高柳之下,任清风吹拂,沉沉入睡,梦中别有天地。《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快活林酒店的对联是:“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人在现实当中的不如意,似乎都可以躲在醉中排解。[1]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2][3]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注释】

[1]那答:那边。

[2]村酒槽头榨:乡村里的酿酒方法,粮食发酵之后,放在槽头上压榨出酒液。

[3]欠欠答答:迷迷糊糊,形容喝醉酒的样子。【评析】

元代时,无论城乡,酿酒风气兴盛,酒多而价廉,饮酒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消遣娱乐。其中发酵酒以谷物为原料,制作简单。原料发酵之后,再经过压榨,滤出浓郁的酒浆。在绿水青山畔、竹篱茅舍边,诗人尽情畅饮,醺醺然醉倒,小童仆见惯不惊,也不去劝止。任凭这白发诗人酒兴大发,把那菊花往头上乱插。

唐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其潇洒意态,正是这首散曲的前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