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5:46:19

点击下载

作者:方磊,蔡寅春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试读:

前言

系统是当今社会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广泛存在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系统。现代技术和社会环境已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需要,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问题。旅游系统理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不断深入探索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旅游理论界曾一度对旅游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围绕旅游六要素论、三体学说、两地说和旅游系统论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尽管未达成最终的共识,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构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

本书在对旅游系统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以旅游系统理论为统领,以系统要素分析为基本框架,以开放的观念和措施对山西旅游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突出“空间演化”“精品线路”“旅游园区”“旅游城镇体系”“旅游信息化”等新兴旅游产业要素的培育和建设,为山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本书还可以作为旅游科学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设计、旅游管理、城乡规划、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参考书。

山西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煤炭,但山西省同样也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煤炭和旅游是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中两个不容忽视的行业。煤炭工业位于山西省四大传统产业之首,旅游为全省四大新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煤炭工业和旅游产业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抓好煤炭工业,可以夯实基础,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抓好旅游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中部崛起战略和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宏观背景下,山西省逐渐摆脱能源“单腿独舞”的局面,尝试利用好煤炭、旅游两大优势资源,实现“两条腿走路”。因此,选择山西省作为研究区域,不单是为了培育旅游优势支柱产业,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和生存空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选择,更是着眼未来的战略宏图。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师长、同事、朋友的关心和支持。特别要感谢山西省旅游局、山西省各地市旅游局,以及旅行社、宾馆酒店等企事业单位的帮助。笔者在山西省调研的五十多天中,他们曾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是本书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本书也引用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笔者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方磊 蔡寅春2014年1月于成都第一章旅游系统:区域旅游发展的逻辑框架随着中国旅游业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旅游研究理论不断深化。其中,旅游系统理论研究被认为是旅游研究的顶层设计和基础,有助于构建全面、科学的旅游研究体系,是对旅游活动和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美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德州农工大学休憩和公园系终身教授甘恩(Gunn Clare)早在1988年就率先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他当时认为旅游系统是由需求板块和供给板块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供给板块又由交通、信息促销、吸引物和服务等部分构成。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性。我国学者陈安泽和卢云亭于1991年提出了其对旅游系统的认识,他们所刻画的旅游系统也是由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构成。其中,供给系统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教育系统、旅游商品系统四个子系统。吴人韦也在《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提出由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事业三大要素组成的旅游系统。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由旅游市场子系统、旅游者出行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子系统和旅游发展支撑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的旅游系统模型。马勇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将旅游系统界定为: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四大构成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第一节旅游系统研究概况一、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献样本的选取。这里主要运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数据库”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分析,这一研究工具已有学者运用并进行了分析。“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数据库”是清华同方公司提供的商业数据库产品,为了方便使用,清华同方公司提供了一个跨库检索的平台,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对其产品数据库进行一站式的统一检索。二是文献样本内容的分析。这里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是数量化的系统分析,是较为客观的分析方法,具有非接触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特点,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因此,内容分析法是目前图书情报领域刚刚兴起且备受关注的研究方法。二、文献状态

本研究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基础,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分别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旅游系统”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14年1月10日。通过检索,共获得197篇文献,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35篇,学术期刊论文144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13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其中,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年版)》的期刊文献有44篇,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年)》(CSSCI)的期刊文献有19篇。为了对旅游系统的国内研究进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首先对这些文献状态进行分析。(一)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分析

从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如图1.1)来看,2001—2013年产生的文献数量是逐年增加的,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2013年只有13篇文献,在图1.1上呈下降态势,但需考虑到2013年发表的论文并未完全进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图1.1 2001—2013年旅游系统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趋势(二)研究文献的所属领域分析

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研究文献的所属领域进行进一步分析。从图1.2我们可以看到,旅游系统的研究高度集中在“旅游”领域,属于该领域的文献达147篇,约占总文献数量的71.6%。其中, CSSCI来源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旅游学刊》《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刊物,研究理论水平较高。其次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共28篇文献,约占总数的14.2%,但该类文献的内容主要从计算机技术方面探讨旅游系统的架构、设计等,典型的如基于Flex、J2EE框架的旅游系统架构设计,虚拟旅游系统的开发等。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共有12篇文献,约占总数的6.1%,该类文献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探讨旅游系统,如《经济地理》《生态经济》《旅游研究》等刊物上的文献。不可否认的是,对研究文献所属领域的分类是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文献分类号为依据的,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此外,“人物传记”类别下对旅游系统中的人物介绍并不属于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记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 ×》等文章。图1.2 旅游系统研究的学科归属(三)研究文献的作者单位分析

为了了解国内的研究团队,我们对文献贡献单位进行了分析,如图1.3所示。河南大学贡献相关文献10篇,陕西师范大学贡献相关文献8篇,华东师范大学贡献7篇,其他高校相差不多。因此,该领域的研究似乎没有形成地域上的集聚。从发文的作者看,同一主题研究超过3篇的作者很少。图1.3 文献贡献单位分析(四)研究的支持基金分析

从文献的研究支持基金来看,地方各类基金项目约占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占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约占11%,如图1.4所示。图1.4 文献支持基金分布第二节旅游系统研究的路径及主要理论一、旅游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在早期旅游研究与旅游行业管理过程中,人们对旅游系统的表述主要有六要素论、三体说、两地说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六要素是指用“吃、住、行、游、购、娱”这六类行为来概括旅游业的组成和主要特征,并以此来代表旅游业和旅游研究的主要矛盾。六要素论可谓无人不知,尤其是在旅游界似乎已经取得相当的共识。人们用六要素来认识旅游活动、阐释旅游现象、理解旅游产业甚至揭示旅游本质。这一学说在各类政府文件、研究报告、学术研讨中不断出现,如《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即以此概括旅游业的发展,衡量旅游生产力的水平。孟来国等用旅游六要素来综合衡量和评价西藏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王灵恩、成升魁等基于旅游六要素,从旅游餐饮消费、旅游住宿消费、旅游交通消费、旅游游览消费、旅游购物消费、旅游娱乐消费六个方面对拉萨市的旅游消费进行了研究。胡抚生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的范围进行了探讨。

三体说主要用“主体、客体、媒体”三方面的因素来概括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其中,主体一般指旅游者,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如吕俊芳就认为旅游者并不是旅游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研究者、旅游产业参与者等,提出了“三层次、六要素”的旅游多主体论。客体一般指旅游资源,媒体一般指交通方式。但杨振之教授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客源市场(旅游者是其主体)、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旅游服务设施三大主要因素都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

两地说是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并由此构成旅游的全部现象。其中,旅游目的地是指吸引旅游者在此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目前学术界对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定义及其界定的研究较多。魏小安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是指那些直接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景区、景点体系为主体开发模式的旅游目的地。崔凤军将传统旅游目的地与新兴旅游目的地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从这个时间起,中国现代旅游业开始发展,新的旅游目的地开始诞生。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西安、桂林等城市是比较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他认为传统旅游目的地具有开发历史悠久、旅游设施服务较为齐全、旅游文化积淀较深、旅游产品类型相对稳定、旅游客源市场相对成熟等特点。当前,旅游目的地研究成为旅游学科基础研究的热点。

六要素论、三体说和两地说描述了旅游活动发生的现象学构成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旅游活动的基本特点,对区域旅游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旅游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说法都存在不足。六要素论仅仅反映了直接与旅游者接触的因素,主要包括旅行服务和接待服务、游览和娱乐服务方面的条件,并且未能完全概括,漏掉了旅游者阅读或观看的媒介(目的地营销)、旅游者途中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此,近年来有的学者在六要素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重新审视。如魏小安等提出“文、讯、境、科、制、合”的旅游目的地发展要素和环境保障要素。昆欣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科学发展观和旅游发展史三个角度进行考查,认为“行、吃、住、游、娱、购”是旅游活动萌芽期的要素,就此提出旅游活动发展期的“新六要素”,即资源、环境、文化、科技、余暇、金钱,而且认为旅游活动成熟期会有其他的要素。陈兴中等也提出了旅游的“新六要素”,具体包括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底蕴、文明状况、员工素质。他认为旅游“新六要素”在更高层面上更全面地概括了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旅游活动的本质。亢雄、马耀锋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了再思考,在原有的六要素基础上增加旅游前的“贾”和旅游后的“估”,形成对旅游要素的再认识。对于这种探究精神,笔者表示赞同,但就“新六要素”的内容而言,则需要更多的研究。

三体说主要用“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体(交通手段)”三方面的因素来概括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旅游六要素论是对旅游实践层面的解读,是关于旅游的实践论,那么三体说是对旅游哲学层面的阐释,是关于旅游的认识论。因此,三体说比六要素论更深刻地刻画了旅游活动发生的现象学关系,但仍未能充分考虑到对上述三要素发生重要影响的政策、法规、文化传统等支持系统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对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有时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旅游的促进因素也逐步增多。旅游的六要素已经不能概括旅游的全部内涵,旅游发展到了更多要素的时代。翟辅东教授曾提出,虽然旅游要素增加了,但却没有必要用旅游七要素、八要素、九要素来代替六要素,因为今天的旅游六要素已成为代表旅游产业基本构架的固有术语,出于应用的需要已没有必要修改了。换言之,应该让“旅游六要素”固定下来,但此“六要素”非彼“六要素”。随着旅游实践的发展,旅游的要素会更多,“六要素”的含义也将更加广泛。二、旅游系统的基本特征

旅游依次经历了早期旅行、现代旅游与旅游产业三个发展阶段。直至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旅游才真正具有系统化特征,旅游系统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旅游业已成为关联度广、带动性强的朝阳产业。郭长江、马勇、吴必虎等学者对其系统性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其系统性特征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系统构成要素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源于旅游活动强大的社会经济关联性。从旅游业的运作来看,旅游者完成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旅游过程,中间涉及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在空间上,存在目的地对客源地的市场营销,游客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客源地的空间移动等相互关系;在经济上,存在旅游者产生旅游需求,目的地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供给旅游者满足其需求等关系。

二是旅游系统组织结构的关联性。旅游活动的产业关联度比许多人想象的都要大,与许多其他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活动国际标准分类”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完全属于旅游业的产业部门和部分涉及旅游业的部门两种情况。这些活动在各行业中广泛分布,集中分布于批发业、零售业、饭店和餐馆业、交通业、仓储业、通讯业、不动产业、公共管理、其他社团及个人服务等商业性或非商业性行业中。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虽然分别隶属于若干传统上相互独立的行业,但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一业务关系纽带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集合体。很显然,由于这些活动具有高度关联性和复杂性,依靠单一学科来解决问题是很难行得通的。

三是旅游系统内部结构的等级性。旅游系统内部众多要素之间具有多样化的联系,组成不同的等级结构。旅游系统构架一般至少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其中,目的地系统由吸引物系统、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三个子系统组成。上述系统共同组成一个结构紧密的旅游系统。三、旅游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旅游系统概念体系研究

国外学者对区域旅游系统(regional tourism system, RTS)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那个时候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系统的界定、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旅游系统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等内容。据钟韵等介绍,1972年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首先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