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20:08:14

点击下载

作者:净忠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

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试读:

第一章

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心的平和

幸福是什么?是富有吗?是事业吗?都不是。幸福的感觉来自于平和的心态。佛教追求平和、自然,内心平和,幸福就会离我们很近。星云大师认为,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外现是宽容,内涵是冷静,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拥有这样的好心态,会让我们体验到更多生活的精彩和乐趣。

学会知足才会富足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星云大师引自《佛所行赞》卷五

星云大师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万事万物,知足常乐。有一颗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生活中有许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

八仙中的张果老,每天都要游走一趟民间寻访度化。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子,在村口看见一对年老的夫妇在卖水果。借着买水果,张果老和老夫妇聊了起来。“你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啊?”张果老问。老夫妇叹口气,回答:“很贫困。”“那你们有什么愿望吗?”张果老接着问。老夫妇想了想,回答:“如果能够开一家酒馆,日子就好过了。”

这个愿望对张果老而言很简单,于是他告诉老夫妇:“在这个村子的后山上,有一块大石头,远远看去,像是一只猴子蹲在那里。在这块石头旁,有三个泉眼,因为无人理会,泉眼已经被尘土覆盖。只要你们把尘土清理掉,泉眼就能够流出有酒香味的水来。”说完,张果老又给了老夫妇一个葫芦,并嘱咐他们要用这个葫芦来装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夫妇二人就爬上了山,找到了张果老所说的那块石头,然后清理了石头旁的泉眼,果真有酒香味的水流出来。老夫妇大喜过望,立刻装了一葫芦水回到村子中卖。太阳下山的时候,一葫芦的水也卖完了。就这样,他们每天都上山装水回来卖,日子越过越好。

一年后,张果老再次来到这个村子,看到了这对老夫妇。张果老问道:“你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啊?”老夫妇回答:“日子嘛,勉强过得,就是没有酒糟,要是有酒糟就可以喂猪了,这样就更好了。”

张果老听后,一边摇头一边说:“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说完就离开了。第二天,老夫妇再次上山,发现泉眼已经枯竭,再也不会涌出有酒香味的水了。

不知足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富足的感觉。佛陀曾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在大千世界中,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没有任何欲望,有欲望就会不知足,关键在于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一天,朱慈目居士去拜访佛光法师。见到佛光法师后,朱慈目居士便说:“大师,我虔诚地拜佛二十余载,最近感觉自己在持佛号的时候和往常有所不同,却参悟不出其中的缘由,希望大师能够指点一二。”

佛光法师听后,问道:“你感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过去我能够感觉到心中有佛性,即便不会表述出来,但是心中的佛声仍旧绵绵不绝。就算是在不持佛号的时候,佛声也不会消失。”朱慈目居士回答道。“这说明你念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是一件好事啊!”佛光法师高兴地说。“但是现在却感觉不到了,佛声消失了,这让我十分困惑。似乎我的真心消失了,每当想到这,我心里就会极度恐慌和不安。”朱慈目居士沮丧地回答。

这让佛光法师十分疑惑:“真心怎么会消失呢?”

朱慈目居士表情痛苦地说:“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只想找回与佛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感觉。但是不管我使用什么方法都找不回来,这实在让我太痛苦了。法师,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回来吗?”

佛光法师听后,笑着说:“真心就在你的身上。”“可我为什么感觉不到呢?”朱慈目居士不解地问道。“因为你的贪念太多了,你总是妄想得到一些东西,所以真心就离开了你。”佛光法师说,“正如永嘉大师所言,‘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朱慈目居士听后,若有所思,似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知足,是在认为自己能做到的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不把过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强加在自己身上。诚然,人不能没有追求,也不能失去坚持实现理想的信念。但是,需要适可而止,如果任何事情都要不惜代价,甚至是不择手段地去实现,那生活就会变得十分苦累,内心也无法感觉到幸福。

做一个知足的人,就算看到一草一木,也像看到了风光美景,感到满足和快乐。做一个知足的人,在平凡清淡中,过着安详而有意义的生活,真切地体验内心的富足。

保持内心的平静

佛教言:“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真正的勇者,没有多年的修心养性,是不容易成功的。

——星云大师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内心想要保持宁静的状态,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

人心浮躁、人情淡薄,失信与背叛,太多的虚伪、欺侮和诈骗让人们的内心无法平静,这自然就无法进入空寂的境界。

星云大师建议人们,每天起码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有一个可以让阳光照进来的间隙,给内心一片清净之地。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时,佛陀就悟到众生沉迷不悟、在六道中轮回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妄想掩盖了佛性。佛陀在后来说法传道的四十九年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希望人们消除妄想,不胡思乱想。佛经上讲八万四千种法门,不管是念佛还是拜佛,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修炼宁静,不胡思乱想。

一位婆罗门的教徒十分信奉佛陀。一日,他特地去拜访佛陀,在顶礼膜拜之后,他对佛陀说:“尊敬的佛陀,我虽然不是您的弟子,但是一直以来都很尊敬您、仰慕您。我学习了十几年的知识,心里一直有一个结,希望您能够给予指点。”“众生平等,真理都是共通的,你能够这么好学,我十分高兴,有什么问题你就尽管提出来吧。”佛陀慈祥地回答。“我觉得人心是非常矛盾的,这让我十分困惑。”教徒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疑惑。

佛陀听后,没有直接回答教徒的问题,而是指着一盆水说:“你看看这盆水,从里面你看到了什么?”

教徒俯身看向水中,看到水中清晰地倒映着自己的脸。于是他回答说:“我看到了自己的脸。”“那如果你现在把一些红的、蓝的、绿的染料放进水中,你还能看到自己的脸吗?”佛陀问。“当然不可能了,水已经浑浊了,怎么还能够看到自己的脸呢?”教徒回答。“那如果把这盆水放在热炉上加热呢?”佛陀继续问道。“那更加不能了,水盆放在热炉上,水在沸腾的时候,会不断翻滚,不断冒出水蒸气,怎么能够看到自己的脸呢?”教徒回答。

佛陀听后,把教徒领到了院子中,指着院子中央的水池说:“你看这个水池中,能够看到你的脸吗?”

教徒走过去,看到水池中的水虽然是静止的,也是干净的,但是水中有许多青苔和浮游生物,连池底都看不到,更不能看到自己的脸了,于是如实向佛陀禀告。

这时,佛陀才开始回答教徒的问题:“道理都是一样的,清澈的水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将你的面目清楚地映出来,不仅是你,水旁边的景物也会倒映在水中。这是因为水是十分干净的。人的心也是如此,当心中没有杂乱的想法,没有烦恼滋生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清净自性。这个时候你所看到的,你所分析的事物都是正确的,这就是‘从心出口’所要阐述的道理。但是,当你的心中有了欲念和烦恼时,就像是加入了染料的水,就有了想要染色这种欲望和烦恼,这会使你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算心中看起来非常平静,但是存在烦恼的根源,就像是平静的池水中生长着青苔和浮游生物,也让你不能看清外面的世界。”

稍作停顿后,佛陀继续说:“人心中哪怕只存在一点点烦恼,就好像无名火一样,当‘色’燃烧起来后,‘水’就会沸腾,当然无法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佛陀的一番话,使婆罗门的教徒顿时醒悟,原来矛盾的不是人性,而是自己的内心。欲念就好像是混浊的色彩,烦恼就好像是火,使自己看不到一个清净的世界。如果自己的内心明朗,信念静止,则可去除杂念,远离烦恼。

佛陀的心清澈明净,所以他能够明了世间一切道理和真相。对于普通人而言,一旦受到世俗的干扰,就很难再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可能像佛陀一样远离红尘,做一个局外人。

但是我们可以像星云大师说的那样,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暂时让自己解脱出来,做个局外人,修炼内心的宁静,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内心的烦恼,让内心达到放松、释然、坦然的空寂境界。

化怨气为力气,变生气为争气

人的生命就在一口气的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来,人的这次生命就结束了。

——星云大师

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气抱怨也是在所难免,但是生气和抱怨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对人的身心产生负面的影响。早晨上班因为堵车而生气,会影响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因为工作不顺利而抱怨,则会降低自己对生活的热情。

佛教的禅法中教人通过打坐来调身、调息、调心,其中调息就是调气。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要懂得调理,不要让怒气影响到自己。因为生气就像是恶魔附身,使人变得面目可憎。

一位千金小姐虽久居深闺,但因貌美如花,所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门提亲的人踩断了门槛,也未能抱得美人归。

一日,众男子听说这位小姐要到佛堂祈福,于是都早早来到佛堂门外等候,希望能够一睹芳容。没想到那日拜佛祈福的人很多,千金小姐坐在轿子中等了半个多时辰,也未能进入佛堂。

这时,随行的小丫鬟倒了一杯茶水给坐在轿子中的小姐,岂料小姐一手将茶杯扔到了轿子外,然后跨出轿子,用手指着丫鬟的额头数落道:“你看不见骄阳似火吗?还要让我喝这么热的茶水,想热死我吗?真是长了个笨脑袋。”

骂完后,小姐又狠狠瞪了丫鬟一眼,才缓缓走进轿子,姿态自然是婀娜多姿,但她不知道自己女神般的形象在她骂丫鬟的那一刻就荡然无存了。在那些男子眼中,她的柳叶眉更似两把剑,含情杏眼更似两个风火轮,樱桃小口变成了血盆大口。

凡是见过此景的男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到小姐家提亲。渐渐地,传言中的千金小姐由绝色美女变成了戴着人皮面具的母夜叉,没人敢娶了。

纵然是面若桃花,生气起来也会恐怖万分。有的人在生气时,面红耳赤,大吵大闹,在张开嘴巴的同时,也关上了自己的智慧之门,这实在是对待人生的下下之策。能够做到别人生气我不气,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有徒弟曾问星云大师:“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呢?”星云大师说:“生气表示没有力量,因此化解生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争气。”

一个秀才出身的年轻人在衙门里当差,自认为满腹经纶,却迟迟得不到重用。因此,他总是生气抱怨。

一天,他在登山的途中遇到一位老者,出于善心,年轻人一路搀扶着老者上山。到了山顶后,老者对年轻人说:“你这一路都是闷闷不乐的,似乎有什么心事?”年轻人惊异于老者的洞察力,心想老者必定是非同一般的人,于是对老者说出了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

老者听后,笑着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向远处的平地扔去。眨眼间,这块石头就落在一堆石头中不见了踪影。然后老者对年轻人说:“你能找到我刚刚丢过去的石头吗?”年轻人在石头堆旁看了很久,也不能确定老者究竟丢了哪块石头过来,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老者身边。

接着,老者又从怀中取出一颗闪闪发亮的宝石,然后用力丢到石头堆中,再让年轻人去找。这一次,年轻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宝石寻回。并且他领会了老者向他传授的道理:当自己只是一块石头时,生气抱怨只是徒劳,想要迅速脱颖而出得到赏识,就要让自己成为一颗耀眼的宝石。

从小,父母长辈就会对我们说,凡事都要争口气,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各方面都要有所建树,做个有出息的人。当自身没有任何闪光点时,我们没有权利抱怨。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实力和修养,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这里所指的争气,并不是让人们争得第一第二,而是要人们成为沉稳、能够吃苦的人,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

然而,对于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人而言,生气是难以自控的行为。那么适当的生气则可以帮助他们发泄一部分不良情绪。但是切记不要怄气,因为怄气是生闷气,气没有出处,闷在心中会伤害自己。

有位哲学家曾教人们每天数自己生气的次数,例如,第一天生气三次,第二天生气一次,第三天没有生气……然后是两天生气一次,三天生气一次……随着生气的次数不断减少,自己的修养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是调理生气很有效的方法。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化怨气为力气,变生气为争气,拥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胸怀,少一点生气,多一些微笑。

忍耐是力量的象征

色身的病苦不是真苦,只要我们肯忍耐,自然就有力量去承担一切病苦,而在病时不觉病,苦时不觉苦,自觉忍耐的力量可以应付一切。

——星云大师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耐,是佛家弟子在修行时必须做到的六度中的一度。只有做到忍耐,才可以什么事都能做到。因为有忍才能殷勤精进,才会有进步。

星云大师说,忍不但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佛教所有修行中的最大修行,那些无量的功德,均在于一个“忍”字。

闵子骞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名损。母亲在他幼年时期便去世了,父亲为了照顾他,又娶了一个妻子。

然而,后母对闵子骞并不好,尤其是当自己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亲生儿子身上。冬天到了,后母给两个弟弟用棉花做了厚厚的棉衣,却给闵子骞用芦花做棉衣。芦花做的棉衣看起来很厚,实际上却丝毫抵挡不住风寒。一日,寒风凛冽,父亲让闵子骞陪自己外出办事,并让他驾马车。马车跑起来后,寒风吹透了“棉衣”,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

父亲见闵子骞穿着如此厚的棉衣,却如此之冷,感到十分不解。于是他用手去摸闵子骞身上的棉衣,发现有些异样,便挥刀将棉衣划了一个口子,露出了里面的芦花。回家后,父亲立刻叫来闵子骞的两个弟弟,看到他们穿着货真价实的棉衣后,明白了一切。于是父亲对后母说:“我娶你,本是希望你能够照顾好我的儿子,没想到你却如此狠心地对待他。你不配当一个母亲,你走吧!”

闵子骞听到父亲的话后,立刻跪在地上祈求父亲不要赶后母走,并对父亲说:“有后母在,只有我一个人挨饿受冻;如果后母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了。”后母听到闵子骞的话,悔不当初,当即表示以后一定把闵子骞当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闵子骞用忍耐换回了后母的悔悟,如果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像闵子骞一样,那将会减少许多因为斤斤计较而发生的冲突。正如佛陀所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可以见得,忍耐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孔子所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因为忍辱而成就了一番事业的,还有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长庆元年三月被封为光王。李怡的母亲本是一个地方军阀的妾,该军阀被铲除后,她被收入宫中,成为郭贵妃的侍女,后来得到唐宪宗的宠幸,生下了李怡。宪宗皇帝驾崩得早,李怡与他母亲在为了权力而明争暗斗的皇宫中危机重重。李怡只能通过装疯卖傻得以韬光养晦,同时保全自己的性命。即便是如此低调,他仍旧不能消除文宗、武宗两位皇帝对他的芥蒂,时时要忍受来自侄子们的猜忌、排斥和打压,还要小心翼翼地不让两个侄子抓到任何把柄,置自己于死地,处境可谓是苦不堪言。

唐武宗继位后,李怡为了保全自己,离开了皇宫这个是非之地。在民间,李怡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很清苦。却也正因为如此,他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这更加坚定了他心中的志向。李怡效仿孔明隐逸于隆中,太公闲钓于渭水,积累实力。

唐武宗弥留之际,把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李忱终于在847年即位,成为唐宣宗。在此之前,李忱一直装糊涂,表现出无能痴呆的一面,忍耐着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而这些都为他后来成大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必定能够成为人上之人。《金刚经》中所讲到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去四肢,心中却没有一丝嗔恨。这位忍辱仙人,就是佛陀的前世。真正的忍耐是力量的象征,就如星云大师所说:“人要有力量才不会被人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忍耐力强的人,不因一时一人一言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忍字心头一把刀,忍耐是一件让人十分难受的事情,可它却是对一个人智慧和毅力的考验,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学会忍耐,才能练就无敌的力量。

做一个豁达的人,从容自如

假如能把宇宙天地、虚空万物都视为我的,用般若去分析世间的真相,慢慢地就能进入到观自在。

——星云大师

人们常说:“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心。”若一个人的心中能够容纳天地,那对他而言,这个世界上便没有能使他伤神之事。因为心胸宽广的人,就好比弹簧,不但具有能屈的柔性,也具有拉伸的韧性,在面对厄运和困顿时,能够让自己不急不躁,保持内心的淡然。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心胸宽广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因为在困境中,他们能够与人共患难,团结一致战胜困难。从古至今,那些因为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对于他人的无心之过也要耿耿于怀的人,都不会有所成就。相反,只要是胸怀大志、目光长远、心胸博大的人,都会成就一番事业。

郭沫若和鲁迅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还曾通过笔墨相讥。鲁迅去世后,许多人对他进行“笔尖围剿”,给他扣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攻击他的籍贯、年龄、态度、气量,说他是一个尖酸刻薄、冥顽不灵的老头子,一个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而此刻的郭沫若却没有像有些人一样,对鲁迅进行“鞭尸”,反而站出来为鲁迅说话,捍卫鲁迅的精神,并表示自己为曾经和鲁迅之间的矛盾而深深自责。他曾十分诚恳地对他人说:“鲁迅先生在世时,骂了我一辈子,现在先生不在了,我要恭维他一辈子。”且不说郭沫若的作品如何,只看郭沫若的为人,也足以让人敬佩。

具备这样的心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控制自己的欲望。没有了那么多的欲望,才不会为了一己之利与人争、与人抢、与人斗,也不会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他人,会做到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如此一来,人才能够越来越大度,即便是遭受了他人的误解和指责,也会冷静面对,而不是不依不饶,将事情扩大化。大度之人,能够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在最合适的位置。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使自己成为大度之人,将自己的心想象成辽阔的天空,可以让苍鹰无拘无束地翱翔。这样的我们,才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内心坚定的信念。反之,心胸狭窄只会让我们着眼于一些蝇头小利,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无尽的烦恼。

一日,小和尚智聪与师父下山采购水果。在水果摊上,一个顾客一边挑挑拣拣,一边抱怨水果的质量不好却要价很高。但是摊主一直笑脸相迎,说道:“这位大哥,我们这儿的水果都是走空运的,已经很新鲜了,如果您觉得不合心意,可以到别家再转转。”

但是这位顾客却不肯,说:“便宜点儿吧,三块钱一斤,我多买点儿,要是不能便宜就不买了。”

摊主说:“如果我以这个价钱卖给你,那也太对不起之前买走水果的人了。”

顾客把脸一扬,说:“那就是你的事情了。现在我觉得你的水果不好,就要以这个价钱买。”

面对说话如此无礼的顾客,摊主也不生气,依旧笑着说:“咱们这都是进口水果,路途遥远,碰伤一点儿是在所难免的,我可以保证,绝对不会影响食用。”话已至此,顾客再也不好说什么,加上摊主一直态度诚恳,于是不再砍价,以摊主给出的价格,买下了水果。

小和尚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暗暗替老实的摊主不服气,为什么他要一直忍让呢?这个顾客不买,自然有人会买。师父似乎看出了小和尚的疑惑,笑着对他说:“天地在心间,何处不春风!”小和尚听了,心中的疑惑顿时解开了:是啊,能把天地都装在自己心里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够感受到春风拂面般的温暖,他还会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挑剔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故事中的摊主一样,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快乐。如此,不管外界的环境多么恶劣,都不会侵蚀到我们的内心。快乐与否,在于我们自己,而不是任由他人决定。做一个豁达的人,这样才能在慌乱中从容自如,在忧愁中寻找到快乐,在艰难时依旧不放弃拼搏,在得意时能够保持低调。

正如佛教所宣扬的精神,天堂也好,地狱也罢,一切都由心生。因此,在禅师眼中,佛的阵地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一切都在他们心中。

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圆满

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

——星云大师

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希望能够拥有圆满的人生。然而,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又怎么会存在完美呢?星云大师说,太圆满、太美好容易遭忌,而有所缺陷反而能够“因祸得福”。

一个人因为遭遇了变故,下身瘫痪,下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此人无法承受打击,想要轻生。在最后关头,佛祖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如此不珍惜性命。此人哭着回答:“我现在连路都走不了,凡事都要别人帮忙,成了废人,活着对我而言简直太痛苦了。”

佛祖听后,把他带到了大街上,指着一个双目失明,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的人说:“与他相比,你依旧能够看到美丽的景色。”然后又指着一个被人割掉了舌头,只能靠双手比画着和人交流的人说:“和他相比,你还能说话。”接着,又指着一个努力看着他人嘴型,却依旧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的人说:“和他相比,你还能够听见声音。而你的双手还会因为失去了双腿而变得更加有力和灵活,这难道不是一种优势吗?”

此人听了佛祖的话,放弃了轻生的念头,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在这个世界上,身体存在缺陷的人比比皆是,星云大师鼓励身体有缺陷的人,要乐观而积极地生活。很多时候,缺陷还可以激发出我们的潜质,使我们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去完善自己。

很久以前,有一个王后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这个女儿却长得极为丑陋,甚至有些不像人类。王宫中有人看到她,竟以为是见到了怪物,渐渐地便有了王宫闹鬼的传闻。

为了消除恐慌,同时也为了维护王族的面子,国王不得不命人将公主看管起来,不许让外人看见。可怜的小公主终日被关在一个小屋子中,虽然有吃有住,但是却一点儿都不快乐。转眼间,公主长大了,国王开始为公主的婚事忙碌。他命人到全国各地去打听,希望能够找一个名门望族出身的男人,这样才配得上公主王族的身份。但这样的男人一定会嫌弃公主样貌丑陋,所以此人必须是家道中落,最好是生活困窘的人。

经过多方打听,国王终于物色到一个人选,对方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国王毫不隐瞒地对他说了公主的实情,同时许诺会给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赏赐黄金万两,只要他不将公主的样子传与外人知道。年轻人答应了国王的要求,成为驸马。

婚后,驸马经常把公主锁在家中,自己一人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时间长了,很多关于公主的流言飞语传播开来,人们对她的样貌好奇不已,总是想趁机目睹一下公主的样子,可是每次都被驸马巧妙地拒绝了。

公主常年独守在宫殿中,内心十分烦闷,父母不喜欢她,丈夫也不爱她,公主便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参禅诵经上。日积月累,禅宗使公主的内心清澈见底,端庄的气质日益显现,曾经丑陋的样貌渐渐有所转变。一日,众人故意灌醉驸马,从驸马身上偷取了钥匙,打开了宫殿的大门。当他们看到落落大方的公主站在他们面前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公主虽然算不上倾国倾城,但是那高贵优雅的气质足以让人过目不忘。

驸马酒醒后立即赶回家,看到很少亲近的公主,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娶进门的妻子。就连国王和王后也不敢相信,曾经丑陋的女儿,现在竟变得如此美貌。

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无瑕,正是因为有缺陷,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激发同命运斗争的精神和勇气。对待自身的缺陷是如此,对待人生的不圆满也是如此。

一位老伯坐在路边,似乎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一直眉头紧锁,正巧被路过的佛陀看见。佛陀便走过去问道:“施主有什么烦恼吗?”“不瞒大师,我现在烦恼极了。我家母牛刚刚生了一头小牛,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前几天母牛带着小牛出去吃草,小牛走失了,母牛担心小牛,已经连续好几天不吃不喝了。我找遍了整个山坡,也没看见小牛的踪影,真是活活急煞人啊!”老伯唉声叹气地诉说道。

佛陀听后宽慰老伯道:“你大可不必为此事烦恼。”老伯却认为佛陀不够理解他,十分不高兴地说:“你是出家人,六根清净,不会理解我们普通人的烦恼。”“看来你心里惦念的东西很多了?”佛陀问道。“那当然了,我们凡夫俗子谁没点牵挂呢?除了牛以外,我担心的事情还多着呢!我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庄稼的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说不定连肚子都吃不饱了。”老伯回答。“似乎你的烦恼很多,其实不过是一头牛,一片地,一个家而已。而我却要担心普天之下的所有家庭,耕作普天之下众生的心灵。我每天都要烦恼怎样才能让天下苍生平安幸福地度过一生。你说是你的烦恼多,还是我的烦恼多呢?”老伯听完佛陀这一番话后,幡然醒悟,顿时觉得自己那点烦恼不算什么。

这时,佛陀又说:“虽然我的烦恼很多,但是我却从来不觉得这是烦恼,因为我的胸怀能够容纳天下,天下也能将我容纳,‘有’和‘无’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区别。而你却过分在意‘无’,忽略了‘有’,所以你才感到苦恼不堪。”

佛陀的提点使老伯的内心明朗起来,烦闷也随之消失,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星云大师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有的对苦乐太计较,被苦乐所牵制;有的对荣辱太计较,被荣辱所牵制;有的对得失太计较,被得失所牵制。

人生的不如意随处可见,也正是这些不如意的存在,才能映衬出所拥有的幸福和美好是多么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追求圆满,而是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圆满。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是无知的表现。

——星云大师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活着真累!”既然活着这么累,为什么还要选择活着呢?这就在于累的真正原因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没有摆正思想,将自己置身在了一个“累”的环境中,也就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累,每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时,都会考虑别人会怎么看你,这样一来,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就会变得复杂。举个例子来说,你认为自己穿这件衣服很漂亮,但是身边有人说另一件更适合你,于是你违心地选择了另一件。这时,穿衣服不再是为了自己开心,而是为了给别人看。星云大师曾说:“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是无知的表现。”

一对父子牵着一匹老马去赶集,走在途中,儿子有些累了,父亲便让儿子骑在马上,而自己牵着马走在前面。经过稻田时,几个农夫正在田间劳作,看到此景后,说:“这儿子太不孝了,自己坐在马上,让父亲给他牵马。”

儿子听到后,认为农夫说得很对,感到十分羞愧,连忙跳下马,让父亲骑在了马上。没走多久便到了一个村口,村口有几个妇女在坐着聊天,见到儿子牵着马过来,低声议论起来:“这个当父亲的,竟然自己骑马,让那么小的儿子帮自己牵马。”父亲听后,顿时觉得很没面子,于是连忙跳下马,与儿子一起牵着马走。

这时,坐在街边乞讨的叫花子看到了,笑着说:“这爷儿俩真傻,有马不骑,偏要走路。”父子俩一听,便一起坐到马上。快要进城时,看到一位老人,老人看着他们唏嘘道:“这父子俩太不人道了,那匹马已经那么老,还要让它驮着两个人。”

听到此话的父子俩相继从马上跳下,却发现这一路走来,无论他们谁骑在马上,或者骑不骑马,都会引来他人的议论,似乎怎样都不对。父子二人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生起闷气来,怎样才能既不遭人议论,又能进城赶集呢?

其实别人的议论和这对父子能否进城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是完全没有关系,可是这父子俩偏偏将二者联系到一起。这看似是一个笑话,却反映了现实中太多人的心态,那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生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怎么看自己?当我们认真地这样问过自己后,就能够知道自己是否因为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一日,一名叫作释然的小沙弥正在园子中为花除草,他的师父清水禅师走了过来,问他:“释然,你爱色吗?”

释然听到师父这样问,吓得手中的水壶险些掉在地上,他不知道怎样回答师父的问题,因为世间万物,包含色的事物太多了,脸色、美色、菜色、景色,任何一件实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如果直接回答不爱,师父会不会认为自己回答的就是美色,继而认为自己六根未净呢?

思来想去之后,释然颤抖着声音回答:“不爱!”清水禅师虽然站在一旁,但是释然内心的想法他已经猜到了十有八九,他继续问道:“你确定你在回答之前已经想好了吗?当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如此肯定地回答呢?”

这一次,释然底气十足地回答:“当然能!”清水禅师听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着看着释然。释然感到有些奇怪,于是反问道:“师父,那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得到师父的许可后,释然问道:“那您爱美色吗?当您面对美色的诱惑时,您能坦然面对吗?”

清水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猜你一定会这样问我。在我看来,再美的美色也不过是经过美丽修饰后的皮囊而已,我爱与不爱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自己在面对时能够不为所动,又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只要内心的信念足够坚定,又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呢?不管释然怎样回答,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评价,有褒有贬。与其被别人的议论所困扰,还不如像禅师一样,明确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

星云大师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即使在这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你还是你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你就不再是你,而是他人眼光和议论的傀儡,这会让你活得更累、更痛苦。因此,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做一个忠于自己的人。

逆境让人更冷静,更容易看清自己的路

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掉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

——星云大师

当一个人在蹒跚学步的状态时,跌倒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而这不过是漫长人生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人的一生都处在蹒跚学步中,总会遇到挫折致使自己跌倒。

有人说:“如果跌倒了,不要急着爬起来,看一看周围有什么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捡起来后再站起来。”处在顺境的时间久了,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星云大师认为偶尔经历一下逆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路。

首先,在逆境中可以摸索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积累经验。就像是初学轮滑时,我们无法掌握其中的要领,经常会掌握不好平衡而摔倒在地。第一次摔倒,我们摸索到在摔倒前降低身体的重心,可以减轻疼痛感;第二次我们知道要尽量向前摔,这样不会碰撞到头部……渐渐地我们会从摔倒中得出经验,总结出双脚成八字形,双膝弯曲,更容易保持平衡。就这样在不停地摔倒中,掌握轮滑的技巧,直到如履平地。

同时,当人身处逆境时,更容易锻炼自己的意志力。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大多都有遭遇困境的时候,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越挫越勇,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直到成功。

1854年年初,曾国藩率湘军水陆师1.7万人在湘潭会师,准备声讨太平天国。大部队从西边进攻太平军,没想到遭遇了太平军的猛将石达开,连连战败。这令曾国藩十分气愤,竟要投江自杀,结果被属下救了上来。自尽不成,曾国藩只好想办法取胜。经过一番精心的布局,在后来的几场战争中曾国藩取得了胜利,收复了许多失地。

接着,湘军兵分三路向东进攻,突破了田家镇防线,却未料到被太平军阻截,长江湘军水师接连败退,曾国藩率领残余部队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夹,被太平军围困。走投无路的曾国藩第二次跳江自杀,再次被属下救起,最后退守南昌。

这时,朝廷派人来催报战况,曾国藩无奈之下如实禀报,希望朝廷能够派人支援,他在信里这样写道:“臣屡战屡败,有愧圣恩……”他的同僚周中华看后觉得不妥,于是在“屡战屡败”四个字后面又加了四个字——“屡败屡战”!同样四个字,颠倒了一下顺序,意思却从败将变为了英雄,可谓是天壤之别。

曾国藩反复看了几遍这四个字,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笑着对周中华说:“中华果然是个奇才,同样的字,你却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果真是一字千金啊!”周中华听后淡淡一笑,说:“中华只是游戏文字,不值一提。恩师学究天人,只是关心战事,心不在此。其实百战艰难,胜败乃兵家常事,恩师应将‘屡败屡战’作为座右铭,这样就能够逢凶化吉,转败为胜。”

曾国藩听后,认为周中华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按照周中华的意思将奏折拟好,由此一来,靖港之战就成了“屡败”中的一场小败,而湘潭大捷则变成了他苦心经营的成果。当时,在朝廷和太平军的作战中,屡吃败仗,像这样的胜仗很少,皇上看到奏折十分高兴,立即将湖南境内巡抚以下的所有官员调去支援曾国藩。

最后,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大获全胜,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从那以后,曾国藩在战争中再也不会轻言放弃,一定坚持到最后一刻。

其次,在逆境中,更容易体会到人情冷暖。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有的朋友只在我们顺利时和我们关系密切,一旦我们遭遇了逆境,他们便扬长而去;而有的朋友,平时很少往来,但是在我们身处逆境时,给予我们安慰和帮助。是否是真心的朋友,在逆境中才能够看出来。

最后,逆境是获得成功的台阶。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苏秦未得到功名时回家,家人都不予理睬,使苏秦心中很是不快,只好把一腔怨气化为力气,拼命读书,在得到《太公阴符》后,更是用心钻研,最终获佩六国相印。

所以,即便是身处逆境,也不要因此而气馁,星云大师鼓励所有身处逆境的人,要在跌倒后勇敢地站起来,这样才能看到成功向我们招手。

第二章

放眼当下,处处充满爱的真谛

佛教认为,不管学哪个法门,把握“当下”就是实修,时时刻刻在当下保持正念,就是最有智慧的人。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有不少人却周而复始地犯着同一个错误,那就是不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总认为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星云大师认为,最珍贵的是当下,珍惜拥有的一切,利用拥有的一切,发挥拥有的一切,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

活在当下,抓住眼前人与身边事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只要尽力过好今天,明天也就不至于太艰难。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曾说:“人生苦短,要好好把握当下。”佛教提出“活在当下”这个概念,就是想要告诉世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面不要想着其他事情,只是专注于当下这一件事情,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握生命。

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忽略了当下,把精力完全放在了不可预知的未来里,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作无谓的想象和担心。因此,喜悦被一些由心所生的烦恼束缚住了。

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一个小和尚每天天一亮就拿起扫帚扫院子中的落叶。他认为这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尤其是秋冬之际,每次风起之后都是满院子的落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院子打扫干净。

于是,小和尚总是一边扫落叶,一边想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自己轻松一些。这时,老和尚给他出主意说:“下次你再扫之前用力地摇树,把树上的叶子都摇下来,这样第二天就没有落叶了。”小和尚认为老和尚说得很对,于是在扫之前用力地摇树,然后把落叶全部扫干净。那一整天他都十分开心,因为第二天他不用再扫落叶了。

然而,第二天小和尚起床后发现,院子里还和往常一样,落满了树叶。小和尚找到老和尚,希望老和尚能给他一个解释。老和尚笑着说:“我就是想告诉你,不管你今天怎么努力,明天还是会有树叶落下来。”

世界上有许多事是不可预知的,如果习惯于被一些没来由的念头打断,又怎么能够体会当下正拥有的快乐呢?如果在吃饭的时候想着吃完饭去哪里玩儿,就会忽略了菜肴的美味;如果在看电视时想着明天的工作,就会忽略了电视的内容,从而达不到放松神经的效果……智慧的人生应该是在能够把握的时光里,努力抓住能抓住的一切,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不让今天留下遗憾,因为明天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一个富饶的国度中,国王英俊而富有,但却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他不知道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于是国王将这个问题贴在了国家的每个地方,希望有人能够将答案告诉他,他将与之分享自己所有的财富。

然而几天过去了,依旧没有人能够告诉国王答案,只有一个大臣为国王提供了一些线索。据说在深山中住着一位智者,能够解答人们的任何疑惑。于是国王便将自己乔装打扮了一番,然后来到了深山中,找到了传说中的智者。智者住在一个十分简陋的茅屋中,国王进来时,他正蹲在地上挖着什么。智者听到有人进来的脚步声,头也不抬地说:“你来了?我已经等了你很多天了。”国王惊叹于智者的神机妙算,连忙问道:“你能告诉我,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吗?”智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国王先帮他挖土豆,然后陪他一起喝土豆汤。

国王很高兴地答应了,并与智者相处了几天,每天与智者一起吃饭、睡觉、在林间散步,但是智者却一直没有告诉国王答案。最后国王失去了耐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说智者浪得虚名,根本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智者听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微笑着说:“你的问题,我在你来的那天就已经回答你了。”国王回忆了他们当天见面的所有细节,怎么也想不起来智者什么时候回答过自己的问题。智者不忍再为难国王,回答道:“你来的时候,我表示欢迎你,并邀请你住在我的家中,你要知道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将来的还没有到来。我要告诉你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在一起的人。”

无论未来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向往,也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让人望而却步,人们能够把握住的只有当下。生命的意义也只能从当下寻找,没有人可以活在过去或是将来。只有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从种种消极的心境中走出来,不忧不惧地面对当下的自我,不逃避迎面而来的难题,才算是真正活在当下。

同时,需要明白的是,活在当下并不表示放弃对未来的思考,不对未来做任何计划,而是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对未来做出客观的预测和计划,不是杞人忧天般的空想。在此基础之上安于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抓住眼前的人、身边的事,还有此刻的心情,不给自己增添无谓的烦恼。

及时放下,才能远离烦恼

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星云大师

佛教认为,若一个人无法做到放下,那他的人生就会百苦交集,不管是贫富贵贱,都会有苦的感觉。穷则争生存,富则争享受,总之,一直有争不完的东西。这样又怎能做到放下呢?尤其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做不到放下,就无法体会当下的幸福。

星云大师认为,放下,才能自在,否则心口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偈就是告诉人们,该放下时,就应该放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观一切的发展。

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袱,吃力地攀登在上山的台阶上。年轻人想要上山找圆成大师,因为他听说圆成大师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任何困难。

走了三天三夜后,年轻人终于看到了圆成大师,对圆成大师说出了自己遇到的难题:“大师,我感到十分孤独,十分寂寞。而且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总是受到莫名的伤害,我现在觉得人生没有一点儿乐趣,对活着没有任何希望。所以特地前来拜访您,希望能够得到您的点化。”

圆成大师一边转着念珠,一边微闭着眼睛念经,听到年轻人的话后,眼睛仍旧微闭着,问道:“施主,请问你的包中装着什么?”年轻人痛苦地回答:“这里装的是我每一次感到孤独时所产生的烦恼,还有每一次受伤后的眼泪和委屈。就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的生活才如此无望。”

圆成大师听后,站起身来,示意年轻人和他一起走。没多久,就到了一片湖边,湖面上停着一只船,圆成大师让年轻人与他一起乘船,到了湖对面。上岸后,圆成大师吩咐年轻人将船扛起来走。年轻人十分不解,船那么重,自己怎么扛得动呢?于是他向圆成大师提出了异议。

圆成大师看着年轻人一脸的疑惑,笑着说:“我知道你扛不动,这只船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借助它才能到达对岸。可当我们到了对岸后,就应该把船丢掉,如果扛着船赶路,船不就成了我们的负担吗?”

年轻人听后,似乎有所感悟,但又不是十分清楚。圆成大师接着解释道:“这和孤单、寂寞、痛苦、眼泪是一样的,你的生命可以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但如果你一直纠缠在不快乐的事情中,这些就成为你的负担,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大师的话点醒了年轻人,他缓缓放下背在身上的包袱,包袱脱离身体的那一刻,年轻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快乐。

烦恼的根源并不在于烦恼本身,而在于烦恼产生了,我们却不能及时放下。由于认知上的不足,我们才会被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并一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缘起本来如此简单,是我们将其复杂化,加上自己的欲望,从而使自己苦恼不堪。

仔细想来,人世间所有的一切,没有长久不灭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此而烦恼呢?你所失去的,或是不能得到的,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必有剧烈的心理反应。我们只需要让自己变得勇敢,既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一日,一名叫作黑指的婆罗门弟子前来拜访佛陀,为了在佛陀面前显示自己神通广大,他每只手拿着一个一人多高的花瓶,准备进献给佛陀。那个花瓶纵使两个人,也很难抬起。

没想到佛陀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便说道:“放下吧。”

黑指听后,把左手的花瓶放下了。佛陀又说:“放下吧!”黑指又把右手的花瓶放下了。

然而,佛陀接下来还是说“放下吧!”这让黑指很不解,他现在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放下什么呢?

看着黑指一脸的迷茫,佛陀说:“我让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放下这些,你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才能免遭生死的困扰。”

黑指这才想起,自己拜访佛陀的目的就是想要学会“放下”,于是连忙跪下叩拜,感谢佛陀对他的教化。

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可能做到像佛门弟子那样不问世事,但只要能够尽力做到放开一切欲望,放开一切苦难,就能够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当然,佛陀教导我们放下,并不是让我们以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是通过看透世间万象,更懂得最为珍贵的是当下,更注重当下所付出的努力。

放下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才能空出自己的心接受新鲜的事物,迎接更为美好的明天,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幸福不遥远,就在每一个当下

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星云大师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幸福太遥远了。”似乎幸福对他而言只能够仰望,只属于别人。幸福真的那么遥远吗?星云大师认为,幸福就在身边,就在当下,只是太多人习惯于将目光放在远方,而忽略了现在的幸福。

一位年轻人一心修禅,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佛。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修行依然停留在当年,丝毫没有进步。正当年轻人在为此事苦恼时,一个朋友告诉年轻人,在一座深山的古寺中,有一位得道高僧,他能够帮助人们化解任何难题。

年轻人听后,经过数月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那座古寺,来到了高僧面前,向高僧请教道:“请问高僧在还未得道之前做什么?”

高僧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人听后,继续问道:“那得道之后呢?”

高僧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这让年轻人百思不得其解,既然得道之前和得道之后没有什么分别,那得道与否又如何呢?为了解开自己的疑云,年轻人接着问道:“那何为道?”

高僧笑着回答:“在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总想着一会儿要担水,担水时又想着一会儿要做饭,做饭时又想着一会儿还要砍柴。因此,我总是心不在焉,什么也做不好。得道之后,我在砍柴时只想着砍柴,担水时只想着担水,做饭时只想着做饭。”

幸福就是这样,就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只是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偏要追求更多、更好的幸福,结果却忽略了当下已经拥有的幸福。也许有人认为当下的自己情况很糟糕,没有幸福的家庭,没有顺利的事业,烦心事却是一箩筐,这样的“当下”怎么能幸福呢?

如果我们只是一个穷人,只拥有一间破陋的茅草房,却把自己的幸福标准定位在富人的水平,那注定我们无法感受到幸福,因为我们脱离了当下,用沉重的欲望迷惑了心智。当我们为自己没钱买车买房而苦恼时,看看周围露宿街头的人,当我们为自己不能吃山珍海味而沮丧时,想想还有人食不果腹。抛开一切对名与利的追求,着眼于现在的自己,我们是否已经很幸福了呢?幸福,不在远方,也不需要仰望;幸福就是现在,就是当下,就是正在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

一座寺庙的屋顶上,一只蜘蛛在此安了家,蜘蛛每日受到香火和虔诚祭拜的熏陶,渐渐有了佛性。一千多年过去了,蜘蛛的佛性增加了很多。

一天佛祖来到这座寺院中,偶然一抬头,看到了屋顶的蜘蛛,便停住脚步说:“今日你我相见总是缘分,你在此修炼了一千年,一定有些真知灼见,我可否问你个问题?”能够有幸见到佛祖,蜘蛛很高兴,连忙答应下来。佛祖问道:“你认为这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蜘蛛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听后,摇了摇头,便离开了。

又一千年过去了,蜘蛛依然在寺院的屋顶上修炼,佛性又增添了不少。佛祖又来寺院中,看到蜘蛛,说:“又一千年过去了,你可还好?对我曾经问你的问题,可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吗?”蜘蛛想了想,依旧回答道:“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依旧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这一次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还会再来的。”

又过了一千年,忽然一阵狂风大作,将一滴露珠吹到了蜘蛛网上,那露珠晶莹剔透,蜘蛛生出怜爱之心,每天看着露珠,它觉得自己很开心,在这三千年中,蜘蛛从未这样开心过。然而,一阵风吹来,露珠被带走了,蜘蛛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它感到十分寂寞和难过。

就在这时,佛祖出现了,再次问了那个问题,蜘蛛想到失去的露珠,回答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听后,摇了摇头说:“既然你还是这样认为,那我就让你到人间体验一下吧。”说完,便让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为一个身份高贵的富家小姐,取名珠儿。

珠儿长到十七岁时,就已经婀娜多姿、倾国倾城了,前来提亲的人数不胜数,但是珠儿一一回绝了,她知道佛祖为她安排的姻缘还未到。不久后,一个名为甘鹿的青年高中了状元,皇上宴请文武百官为甘鹿庆祝。当天有许多千金小姐到场,包括珠儿和皇帝的女儿长风公主。在席间,甘鹿的才华征服了在场所有的少女。珠儿心中窃喜,她知道甘鹿是她的姻缘,这是早已注定的。

宴席结束后,珠儿随母亲到庙中烧香,恰巧看到甘鹿也在此,珠儿大喜,问甘鹿道:“你可曾记得十七年前,在寺院屋顶的蜘蛛网上你我相识?”甘鹿对珠儿的话感到十分疑惑,认为珠儿的想象力太过丰富,没有做出任何回答就离开了。珠儿没有感到甘鹿对她的爱意,十分迷惑。但她认为这是注定的姻缘,他们迟早会在一起。然而几日过后,珠儿忽然听说,皇帝命甘鹿与长风公主完婚,而珠儿则许配给太子芝草。这个消息对珠儿而言,如晴天霹雳一般,她没想到佛祖会给她安排这样的姻缘。在极度伤心的情况下,珠儿病倒了。

一连数日滴水未进,珠儿的生命危在旦夕。就在她灵魂即将出窍之时,太子芝草听说了珠儿的病情,他连忙赶到珠儿家中,握着珠儿冰凉的手,说:“那日,父皇宴请百官,在那么多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苦哀求父皇,他才答应将你许配给我,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成了。”说完,拿起随身佩戴的宝剑准备自刎。

这时,佛祖出现了,他对珠儿说:“蜘蛛,你一直心心念念着那滴露珠,可你曾想过它是谁带来的吗?是风。甘鹿是长风公主带来,后来又由长风公主带走,甘鹿是属于长风的。而太子芝草,曾经是寺院门外的一株小草,它仰望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而你却从未看过它。现在我再问你,什么是世间最珍贵的?”

珠儿知道了前因后果,回答说:“原来,世间最珍贵的是‘已得到’,是把握现在的幸福。”珠儿终于大彻大悟,在最后的时刻睁开眼睛,打掉了太子芝草手中的宝剑,与之拥抱在一起。

只有当下才是我们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才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幸福感的载体。星云大师认为,对幸福的感受,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认知,想要得到真正的幸福,首先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内心觉得幸福了,外界的一切因素就都无法左右我们了。如果我们能体会眼下的幸福,就能保证这一生都是幸福的。

爱,不是用眼睛看,而要用心体会

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

——星云大师

佛经中说,人是从爱中来,并把人类称为有情众生。爱,这一个字,几乎包含了所有美好的感情。说到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人认为,爱情就像一场游戏,充满了不确定,玩得好,皆大欢喜;玩得不好,两败俱伤。

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当有人问星云大师对爱情的看法时,星云大师说:“爱情可能会变,但我们的心不会变。”这说出了爱情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心”,一方面是以真心对待爱,另一方面是用心体会爱。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娶了四个妻子,他最宠爱第四个妻子,因为她年轻貌美,又懂得哄他开心。于是,国王无论吃饭睡觉,都与第四个妻子在一起。

其次,国王宠爱的是第三个妻子,因为第三个妻子是国王费了一番周折才得到的佳人,就算是国王每天对着她说甜言蜜语,她也很少露出笑容。因此,国王总是为了换取那来之不易的笑容,对第三个妻子百般讨好。

接着是国王的第二个妻子,这第二个妻子贤良淑德,总能在国王为了国事烦恼时,及时出现在国王身边,为国王排忧解难。国王和这个妻子在一起,更像是和一个多年的老友相处,一旦见不到就会很想念,但是却不会天天黏在一起。

最后是国王的第一个妻子,这个妻子年老色衰,更像是国王身边的女仆,为国王操心一切事情,安排国王的三餐,天冷的时候为国王添衣,天热的时候为国王解暑,只要国王需要她,她会立刻出现在国王的身边。但是国王的心里,却没有为她留下任何位置,经常忽略她的存在。

渐渐地国王老了,有一天,死神站在国王的床边要带走他,并对他说他可以带走一位自己生前的挚爱。于是,国王拉着第四个妻子的手,问她:“你愿意和我走吗?”第四个妻子说:“我还这么年轻,还有大好的青春年华,当然不会跟你走。”

国王为第四个妻子的无情而伤心,于是又拉着第三个妻子的手,问她:“你愿意和我走吗?”第三个妻子说:“你最爱的第四个妻子都不愿意陪你走,我凭什么和你一起走呢?不过,我可以答应你,你走后三年里,我不会嫁给别的男人。”

第三个妻子的冷漠让国王很难过,他想到了第二个妻子,于是问她:“你愿意和我走吗?”第二个妻子一边哭,一边说:“我可以为你终身不再嫁人,但是我做不到陪你一起走。”国王想不到自己平时疼爱的三个妻子都不愿意陪自己走,正当他准备什么也不带就离开时,第一个妻子拉着他的手说:“我愿意和你一起走。我父母把我许配给你,就是要我无论生死苦乐,都不离开你。所以,不管你去哪里,我都会跟着你。”

这一次,国王流下了泪水,他牵着第一个妻子,随着死神离开了。

国王代表人类的灵魂,第四个妻子代表人的身体,第三个妻子代表人所拥有的财富,第二个妻子代表父母、妻儿、兄弟姐妹、朋友,第一个妻子代表的是人的心。

我们疼爱自己的肉体,不让它挨饿受冻,不让它承受疼痛,就像国王对第四个妻子的宠爱一样。当生命终结的那一刻,肉体轰然倒地,只有灵魂孤单地离去。这时候,无论我们付出多少辛苦挣来的钱财,也不能带走一分一毫。亲人朋友会为我们的离去而悲伤难过,但他们仍然有自己的人生,也不会陪着我们走。自始至终和我们如影相随的只有我们的心,而我们却在活着时,沉迷于色身,忽略了真心。

这是佛教中关于爱情的一个故事,它告诉我们,在爱情中真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真心,只要真心不变,爱情就会长存。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在面对爱情时,不是用心体会,而是用眼睛去看,只关注华丽的外表,却很少注重内心是否也同样充实。

晋朝时,有一个名叫许允的人,经过媒婆的介绍娶了一个同乡女子为妻。在洞房花烛夜,掀开盖头的那一刻,许允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妻子竟长得如此丑陋,于是十分不高兴,问新娘道:“女子应有四德,妇德、妇容、妇言、妇工,我且问你有几德?”

新娘回答:“我有三德,缺少妇容。”许允看新娘子既有自知之明,还要嫁与他人为妻,心里更加不快。新娘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反问许允:“君子有百行,你具备几行?”许允回答:“我百行皆备。”新娘听后微微一笑,说:“君子百行,以德为先,你今见我容颜丑陋,便不悦,好色比好德有过,还好意思说自己百行皆备吗?”

许允听后顿时感到羞愧难当,于是连忙向妻子道歉,从此以后两人相敬如宾,白头到老。

星云大师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配偶是一生的跟随。所以不能肤浅地用眼睛去寻找另一半,而是应该用心去寻找,同时也要更注重对方的心灵,而不只是外貌。这样的婚姻中,双方才能够心灵相通,彼此真心爱护对方。

工作忙不是借口,要时刻心系家庭

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

——星云大师

对于许多职场人士而言,“忙”似乎是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除了睡觉时间,他们时刻处在忙碌当中。若是问他们:“最近怎么样?”他们一定会回答:“忙,非常忙。”如果再问他们“忙什么”,他们一定会回答:“忙着挣钱,忙着工作。”

星云大师认为,忙固然好,但是如果忙过了头,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例如家庭、健康等,就得不偿失了。也许有人会认为,现在还年轻,应是为事业奋斗的时候,以后和家里人相处的时间还很多,不在于现在的一时半会儿。事实真是如此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这其中包含着多少后悔。

有一个年轻人,他的志向是当一名作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总是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写作中。同时,为了自己的思路不被打断,他从来不让家人打扰他,后来甚至为了让自己在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创作,他搬出了家,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村中居住。

家里人甚是想念他,可是又不敢贸然给他打电话。而这个年轻人一心投入到写作中,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家人。因为长期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他患上了头痛的毛病。但是他对此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每当头痛难忍时,他就用布条勒住头部,以此来减轻疼痛感。

然而,头痛的毛病越来越严重,终于有一天他无法忍受,晕倒在了出租屋中。当他再次醒来时,看到床边站着自己年迈的父母,还有未成年的妹妹,他们都眼圈泛红。这时候他才知道,他的大脑中长了一个恶性肿瘤,他之所以头痛,是因为肿瘤压迫了神经,而现在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已经无法根治,只能等着死神的降临。

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他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一边写作,一边利用闲暇的时间与家人一起聊天、看电视,这一刻,他才发觉自己曾经错过了那么多的美好时光。然而,病魔却没有因此而放过他,几个月之后,他死于一个清晨。死之前,他想,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他一定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今天,忙碌已经成了大多数人戒不掉的“瘾”。在奔波中,他们的心灵渐渐不堪重负,疲惫的身心使他们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想法。不如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忙碌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可是有了更多的钱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这几乎是每一个人关于为什么忙碌的逻辑思维,但是却没有人意识到,因为钱而忙碌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和家人最好的相处时间。

古语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随着我们的成长,父母越来越老,所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孝顺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此刻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试想,几年后,甚至是十几年后,父母是否还健在?是否还能听见我们给他们讲的笑话?是否还能看清我们的长相?是否还能咬得动我们给他们买的美食呢?天下又有多少为人父为人母的年轻人,正在后悔自己因为忙于事业,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因为缺乏父爱和母爱而导致长大后心灵不健全!还有我们的妻子或是丈夫,他们在乎的只是钱吗?他们更在乎的是不是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呢?

一个男子的妻子一直希望他能送给自己一束美丽的玫瑰花。虽然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是一束玫瑰花的钱还是有的。

这个男子想,既然妻子那么喜欢玫瑰花,自己就开一个花店吧,这样以后每天都可以送妻子玫瑰花了。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妻子,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他常常早出晚归,只为了能够积攒一些开花店的本钱。

两年过去了,他每晚回家后累得倒头就睡,孩子见了他都不会叫“爸爸”了。妻子经常说自己胃疼,他却一直没有时间陪妻子去医院检查。渐渐地,妻子不再说自己胃疼,他以为妻子已经好了,因为妻子每天都会等他回来,为他放好洗澡水,为他煮一碗热面条。看着妻子日渐消瘦的身体,他有些不安,妻子却笑着说自己正在减肥。粗心的他,就这样相信了。

终于,他攒够了开花店的钱,当他把一切准备妥当后,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时,才发现妻子不见了,桌子上留着妻子给他的一封信。妻子在信上说自己得了胃癌,为了不让他担心,一直靠吃药维持,现在她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她希望下辈子他们还能做夫妻,只是下辈子丈夫不要再这么忙,能够多一点儿时间陪她。

看到信的丈夫后悔不已,他终于可以每天都送妻子一束玫瑰花了,妻子却离开了自己。在妻子的葬礼上,男子用玫瑰花铺满了整间屋子,只是妻子永远也看不到了。

有人说:“人间最珍贵的莫过于得不到与已失去。”而佛祖说:“人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人们把太多的精力都用在了追求还没有得到的东西,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当已拥有变成已失去,才悔不当初,但是却为时已晚。

婆媳间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包容

婆媳在一个家庭中生活,要跳探戈,你进我就退。

——星云大师

人人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婆媳经”就是其中一本。婆媳之间既不可以像母女之间那样肆无忌惮、亲密无间,也不能像陌生人那样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在当下的生活里,很多人都要面临婆媳关系的难题,因此,学会处理婆媳关系也成了把握当下的必修课之一。许多人形容婆媳关系为“两个女人一生无休止的战争”,仿佛婆媳之间天生就是对立的关系,这与我国的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大家庭中,婆媳地位悬殊,完全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听命于自己的婆婆,即便是婆婆错了,媳妇也是敢怒而不敢言。而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婆媳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趋向平衡,在婆婆怒的时候,媳妇敢言了,甚至婆婆还未怒,媳妇已经先怒了,产生矛盾也就成了必然。

一个妇女哭哭啼啼地来到了寺庙中,向佛祖哭诉:“我的婆婆对我一点儿也不好。今天小姑一家要回来,婆婆便一大清早就叫我起来准备饭菜。快到中午时,我辛苦地准备好了一桌饭菜,小姑他们却还没来,婆婆只好打电话催,结果小姑却告诉婆婆她忽然有事走不开,下午才能赶回来。我想既然他们不回来了,我们总得吃饭,于是拿起筷子准备吃一块排骨,婆婆却把盘子端走了,说留到下午女儿回来再吃。如果是我亲妈,一定不会这样对待我的。”

佛祖听后,对她说:“你先来看看这些画面吧。”说完,妇女的眼前就出现了她回娘家时的情景,只见她手中提着大包小包,脸上洋溢着笑容。然后画面一转,是她母亲正在一边督促嫂子做饭,一边打电话给她,催她赶快回家,家里做了她最喜欢吃的红烧肉。回到家后,母亲就让她坐下吃饭,而嫂子还在厨房忙碌。

接着画面消失了,佛祖说:“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疼爱自己的儿女。你期望婆婆像妈妈一样爱你,可你是否把婆婆当作妈妈呢?”

事实上,婆媳之间可以和睦相处,只要能够真心实意地将对方当作亲人对待就可以了。在一个大家庭中,除了夫妻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两种关系的交叉点,就是婆媳矛盾的源头,归根究底,就是因为爱。妻子爱自己的丈夫,母亲爱自己的儿子,当两个女人为了取得一个男人的爱时,就好比情敌相见,分外眼红。儿子若是对妻子太好了,忽略了母亲,母亲则会很伤心,认为自己白养了儿子;若是儿子对母亲太过于言听计从,丝毫不顾及妻子的感受,妻子则认为丈夫不爱自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婆婆媳妇互看对方不顺眼。

这也体现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夹在两个女人之间的男人。若是男人能够处理好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就能起到双面胶的作用,让母亲爱屋及乌,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媳妇,让妻子也是如此,爱自己的同时也爱母亲。如此这般,再加上婆媳之间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那么就不会出现婆媳不和的情况了。

对此,星云大师说:“婆媳之间要时常抱有‘对不起,我错了’的想法,把自己当作坏人,谦卑自躬,主动承担错误,而让他人站在正确的位置上。”

在一个小村庄中,几乎每家每户都知道李家婆媳亲如母女,有时候李老太太对媳妇要比对自己的亲生女儿更好。村里许多婆媳不和的家庭,都希望知道她们相处的秘诀是什么。一天,村东边的陈婆婆忍不住来到李家,希望能够学到一点儿相处之道。

陈婆婆一进门,李家的媳妇便热情地请她入座,然后准备拿茶杯倒水,结果不小心将放在桌边的茶壶碰倒在地,玻璃碎了一地。陈婆婆心想:这个媳妇也太笨手笨脚了,幸好不是自己的媳妇。这时,李婆婆也走了进来,媳妇连忙对李婆婆说:“妈,太对不起了,我不小心将您最喜欢的茶壶打碎了。”李婆婆一听,不但没有责怪儿媳,反而安慰她道:“碎了就碎了,还可以买新的,也怪我不该将茶壶放在桌边。你怎么样,有没有被烫伤啊?”一场可能会发生的家庭纠纷,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化解了。

陈婆婆看在眼里,不用多问,明白了她们婆媳间为什么能够相处得如母女一般了。

婆媳之间想要和睦相处,就要像跳探戈舞一样,有进有退,这样才能跟得上音乐,跳出优美的舞步。如果都是只进不退,就会相互踩脚;如果都是只退不进,又无法成为一支舞。当所有人都在乎前方的世界有多么美好时,如果我们能够转身看看后面的世界,就会发现一片更辽阔的土地。

夫妇之道,从互相欣赏和体谅开始

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沙。

——星云大师

现代社会中,离婚率不断攀升,这当中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夫妻之间没有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夫妻之间相处有道,才能组成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星云大师说:“夫妻之间相处有道,当从相互欣赏和相互体谅开始。”很多人认为两个人之间只要有爱,就能够携手一生,而事实远比理想复杂得多。如果把爱情比作理想,那么婚姻就是现实,它远不如爱情那么单纯,除了要尽到为人夫为人妇的责任外,还要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体谅对方的缺点。

一日,圣严法师正在寺院中参禅念经,一对夫妻前来拜访。这对夫妻结婚一年有余,吵架的次数比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次数还多,但是他们又彼此爱着对方,不想因为吵架而分开,于是希望能够得到圣严法师的开解。

引起他们吵架的原因往往很简单,比如,吃苹果到底要不要吃皮。太太认为皮上会沾有农药,所以每次吃苹果都会把皮削掉;而先生则认为苹果皮富含营养,削掉皮太浪费了。因为意见不统一,两人常常因为一个苹果应该怎样吃而吵得不可开交。

圣严法师听完他们的叙述后,说:“能够让你们不再争吵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后都不要再吃苹果了。”

夫妻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无法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吃苹果,况且他们还会因为其他事情吵架,不能因为什么吵架,就完全戒掉那件事情。于是他们问圣严法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圣严法师对太太说:“你先生从小到大吃了那么多苹果皮,现在仍然活得很好,所以你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然后又对那位先生说:“既然你认为苹果皮有营养,觉得扔掉可惜,那你可以把削掉的苹果皮吃掉啊,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夫妻二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所以无论是性格,还是生活方式,都存在着很大不同。谈恋爱时,会因为彼此身上的不同点而相互吸引。而结婚后,这些不同点就成了产生纠纷的源头,一方强迫另一方接受自己的习惯,另一方采取抵制的态度,矛盾冲突不断,这样的婚姻生活怎么能够美满和幸福呢?

有的男人认为自己在外辛苦赚钱养家,在家中就应该是一家之主的地位,不但不做家务,还经常对妻子发号施令,很少关心妻子和孩子;有的女人则认为自己辛苦操持整个家庭,而男人却丝毫不体谅自己,心中渐生怨气。他们都忘了夫妻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欣赏和相互体谅,他们没有做到这一点,看到的当然都是对方的缺点。

在一个偏远的村子中,住着一对老人,他们是目前婚龄最长的一对夫妻,结婚已经有九十多年。

每天早晨两位老人都会手牵着手,一起到村后的山上捡些柴火,然后再一起拖回家,一个点火,一个做饭,饭做好后,就一起坐在门前的小木桌上吃饭。如果不是脸上的沧桑诉说着他们的年龄,他们俨然像一对刚刚恋爱的情侣。有人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几十年如一日般恩爱?”

老伯回答:“她嫁给我时,是村里最漂亮、女红做得最好的姑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比她漂亮,女红做得比她好的女人。”旁边的老伴听了,咧开没有牙齿的嘴笑起来,现在的她全然看不出当年的风采,但是在老伯眼中,她仍旧最漂亮。

轮到老太太说他们的婚姻秘籍时,老太太说:“结婚前,我曾列出十条允许他犯的错误,只要是在这十条之内,我都会选择原谅他。”人们不禁又问道:“难道他就没有犯过这十条以外的错误吗?”

老太太笑了,回答说:“其实这十条错误,我并没有具体规定有哪些,每次他犯了错误,我都告诉自己这是十条中的一条,原谅他吧。”

一个懂得欣赏,一个懂得体谅,成就了一段童话故事般的婚姻。只要我们与这对老夫妻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是童话的缔造者,成为故事中的公主与王子,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

——星云大师《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一生,都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故事都阐述了这一观念,例如,孟母三迁、王羲之练字等,很多人的功成名就都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星云大师说:“教育儿女,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与方法,其次是注重教育的方式。”

曾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十六岁成为孔子的徒弟,因聪颖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有一次他的妻子准备到集市上买东西,年幼的儿子哭闹着要随母亲一同前去,妻子只好哄儿子道:“你乖乖在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做你最爱吃的酱汁烧猪蹄。”儿子一听,果然不再哭闹,乖乖地站在门口,等着母亲归来。

不多时,曾子的妻子就回来,还未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一片嘈杂声。原来是曾子正在捉猪准备杀之,妻子连忙上前阻拦,说:“我是哄小孩儿的话,你怎么能够当真呢?这只猪要留到过年吃的。”“夫人,孩子年纪尚小,不懂得明辨是非,一切都会以父母的言行为自己的榜样,你现在对他说谎,就等于在教他说谎。你既然那样答应了孩子,今天这猪就必须得杀。”曾子回答。

妻子听了曾子的话,不再阻拦,帮曾子宰了猪后,就按照自己之前答应孩子的条件,做了酱汁烧猪蹄。

一个具体的行为胜过一百句谆谆教诲,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要诚实”,但自己却经常言而无信。言行不一,孩子又怎能信服呢?尤其是现在社会中,独生子女居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更是重中之重。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严厉,造成孩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与家长沟通甚少,产生隔膜;有的家庭对孩子太过溺爱,导致孩子性格乖张傲慢,禁不起一点儿风浪。

怎样把握教育的度是一件难事,这更加要求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加以约束,这样就算掌控不好教育的度,也至少可以让孩子在自己身上吸取有益的方面。

在一个古老的国家,国王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规定凡是家中有年老的父母,就要将其活埋,以节省出粮食养育子女。尽管很多人对这一法令不认同,但是也不敢违抗国王的命令。

只有一个男子例外,他不忍活埋父母,便偷偷在家挖好了地窖,当父母老去时,他就把父母藏在地窖中,每日给父母送吃送穿。年幼的儿子看到这一切,十分不解父亲为什么要违抗国王的命令,但是他知道父亲的做法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渐渐地,男子的双亲在地窖中寿终正寝,儿子长大了,开始到学堂念书,书中告诉大家“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所以要孝顺父母”。此时,儿子明白了当年父亲的做法。转眼间,男子也老了,他等着儿子将自己活埋。没想到儿子却将他带到了地窖中,并对他说:“父亲,您没有活埋自己的父母,我也不会那样做。您放心吧,我会像您孝敬祖父祖母那样孝敬您。”

又过了几年,新的国王登基,废除了活埋老人的法令,男子可以不用待在地窖中了。当他走出去后,大家才知道他的儿子违反了先王的法令,正当商议怎么处罚他们一家人时,国王也听说了这件事。国王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不但免除了他们的罪行,还赏赐给他们一处宅落,供男子颐养天年。

男子没有说一句话,却教会了儿子孝顺,这远比课本上教人孝顺,但现实中却背道而驰更有说服力。孝顺只是父母可以影响孩子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星云大师总结出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严格要求自我。父母在孩子面前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孩子就能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必总是需要父母督促才能做到。

二、尊敬他人,接受不同。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孩子绝不会对他人没有礼貌、心胸狭窄。

三、明辨是非。若父母能够做到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负起责任,孩子就会懂得做事情前考虑后果,不会误入歧途,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家长在给孩子做榜样的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家长做得有多好,孩子学得就能有多好。

第三章

人世多坎坷,有舍有得圆融处世

佛家认为:“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舍是一种付出,得是一种回报。不舍不得,越舍越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随心所欲,有求必应,星云大师认为这是舍得的最高境界。只舍不得,便没有了舍的动力;只得不舍,则缺少得的源泉。人生就是如此,有舍有得,才能圆融一生。

看淡得失,坚持自己的梦想

有了理想,生命自然会有意义;有了理想,人生自然会有希望。

——星云大师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经历得到与失去,不管是得到还是失去,都是一时,而不能维持一世。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在得到与失去中,依旧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梦想,把握自己的人生。

星云大师说:“得与失,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把握自己的人生。”世事无常,诸相皆空,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有也好,无也好,都看作是镜花水月。看淡了得失,人生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小和尚释空遇到了一个难题:人人都说出家人皈依了佛门,就四大皆空。如果是这样,自己为什么要来到世上呢?

想了许久,释空也找不到答案,他只好去请教自己的师父。师父听了释空的问题后,说:“你觉得来到人世没有意义,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世间属于我们的东西。”“已经四大皆空了,还有什么属于我们呢?”释空不解地问道。“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蓝天白云、险峻的高山、柔美的湖水,都属于我们。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四大皆空,才能够得到的东西。有了这些,人生还有什么不可以得到的呢?”师父回答。“这些东西尘世间的人也拥有啊。”释空更加不明白师父的意思了。“尘世间的人往往太在意自己的得失,有钱的人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金钱,有权的人希望能够得到更大的权力,他们的心思全在这些事物上面,根本无暇顾及更多的东西。”

听了师父的这番解释,释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明白了自己到人世间的意义了。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有时会得到,有时会失去,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自己的内心,则很容易在得到中迷失方向,在失去中放弃追求。能够在得到与失去中,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内心的人,实属不易。大多数人,在小有成就时,就会被眼前得到的利益所迷惑,忘记了自己的初衷,转而沉浸在现有的成就中。如果挣到了钱,则会努力挣更多的钱;如果得到了美名,则会努力让自己的威名更加远扬。

但事实上,他们最初追求的也许是塞外放牧,也许是云游四海,又或者只是一个温暖的拥抱,只是他们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情不自禁地改变了自己生命的轨迹。也有的人是因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挫折让他们痛苦万分,对自己的将来失去了信心,从此自暴自弃。

无论是沉浸于得到,还是迷失于失去,都会让人生失去原本的色彩。杜甫曾作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思是说,成功与失败,只有自己心里知道,它们所带来的喜悦与烦恼只是暂时的,不像文章一样可以流芳百世。所以,不在乎得与失,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大山中,住着一个以砍柴为生的小伙子。起初,他住在用茅草搭建的窝棚里,冬天不能保暖,夏天也不能挡雨。小伙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后来他通过辛勤劳动,终于盖了一间木屋,过上了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一天,小伙子到山外购买生活用品,回来时发现木屋已经被大火烧成了灰烬。邻居们纷纷站在他的木屋前表示可惜,因为风力太大,他们尽了全力,也没能使火势得到控制。看到自己辛苦盖起来的木屋顷刻间化为乌有,小伙子心中有一丝难过。但是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一一谢过前来帮忙的邻居,然后拿起一根木棍,在木屋的废墟中翻找东西。

邻居们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想看看小伙子能够找出什么。不一会儿,小伙子举着一把砍柴用的镰刀站了起来,笑着对周围的邻居说:“只要有这把镰刀,我还能够再盖起一间木屋。”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失去又有什么大不了呢?还有青山在那里,总有一天失去的还会回来。同样的道理,得到也不能代表一辈子都可以拥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再次失去。如果太计较得与失,人生将在彷徨与痛苦中度过。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不会失去的是梦想,只有梦想既不会迷乱我们的心智,也不会突然离开我们。因此,只要把握住内心的梦想,辩证地看待人生,看待得失,就能够轻松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少一些贪念,让你远离罪恶

人是在欲望里的,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浮在欲海里,在欲海里没顶,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

——星云大师

老子曾经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佛教常教导人,要保持内心的洁净和快乐,戒掉一切欲望。对于普通人而言,欲望是本性所致,生活在大千世界,有一些欲望在所难免。但是欲望一旦过头,就成了贪,成了捆住人生的枷锁。

在一个古老的国家中,一位长老在服侍了几代国王后,萌生了自己当国王的念头,可是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很难服众,于是他将当国王的希望寄托在正值壮年的儿子身上。既然当不了国王,当国王的父王也不错。

于是这位长老和儿子商量如何谋取王位,他们的野心被久居城外的魔王知晓,魔王告诉他们:“我能够帮你们梦想成真,但是我有一个要求。”父子俩听了,连忙问:“什么要求?”“我只要能够戴上由一千根手指制成的头冠,就能够魔力大增,到时候不要说区区的王位,整个天下,我都能帮你们夺取。”魔王说道。

父子二人被自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魔王的要求。每当到了晚上,儿子就悄悄出去,杀害在夜间赶路的行人,然后把他们的手指砍下来交给魔王。渐渐地,城中传出恶魔吃人手指的传言,人们晚上都不敢出门。眼看还有一根手指,就能够完成与魔王之间的约定,却再也找不到人杀害。

正当他们为此而烦恼不已时,儿子看到了正在厨房做饭的母亲,母亲的手指在他面前晃来晃去,就好像国王的宝座在他面前一样。杀红了眼睛的儿子举起手中的刀,向母亲砍去。母亲连忙躲开,并请求儿子放过自己,躲闪之际,一个小和尚出现在儿子面前。

于是,儿子的刀挥向了小和尚,小和尚转身向身后的丛林走去,儿子尾随其后。可是不管他跑得多么快,都追不上小和尚。更奇怪的是,小和尚跑得很慢,就像是在散步。自己连一个小和尚都追不到,儿子十分生气,不再追赶,站在原地大喊道:“你给我站住!”

小和尚说:“我已经站住了,没有停下来的那个人,是你!”说完,小和尚周身泛出金光,转眼间成了佛祖的模样。儿子这才恍然意识到,自己被欲望控制了心智,差一点杀死了自己的生母。

原来是佛祖知道了他们父子二人为了夺王位,不惜被魔王利用,残害生命,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不放过,于是连忙化身为小和尚,专门赶来教化他们。

对金钱、权利的欲望,会让人身不由己,任这样的欲望为所欲为,良知迟早会被吞噬。当一个人衣不附体、食不果腹时,他有吃饱喝足的欲望很正常。但如果他已经锦衣玉食,却仍然不放弃对财富、权力的追求,甚至会为了得到这些而不择手段,这样的欲望就是万恶之源,会把人推向罪恶的深渊。因此,我们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不要让欲望变为贪念。

一日,衍悔法师下山宣扬佛法,在途中经过一家店铺,店铺中供奉着一尊佛陀的塑像。塑像由青铜铸成,做工精致,形态逼真。衍悔法师十分喜欢,想要带回寺中,为其开启佛光,在寺中供奉。

老板看到衍悔法师对这尊佛像十分喜爱,便想趁机赚上一笔,开口要价五千元,而且分文不能少。衍悔法师看透了老板的贪念,没有说什么,回到了寺院中,对弟子们说出了这件事。弟子们忙问:“师父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呢?”衍悔法师笑着说:“五百元足矣。”“不可能吧!”弟子们纷纷表示办不到。衍悔法师接着说:“上有天理,办法是有的。芸芸众生,欲壑难填。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就让他赚这五百元钱吧!”说完,便让弟子按照他的指示去办。

第一天,一个弟子下山,找到了那家店铺的老板,要用四千元买那尊佛像。老板当然不会同意,于是这个弟子空手回到山上。

第二天,另一个弟子又到了那里,要以三千五百元的价格买下这尊佛像,老板更加不会同意,这个弟子也空手而归。

接着连续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一个弟子到店铺中与老板议价,佛像的价格已经降到了二百元。店铺的老板心里开始发慌,买主越来越少,给的价格越来越低,每一次老板都后悔为什么没有卖给前一个顾客。再这样下去,不要说卖不出去,就算卖出去了,自己也要赔钱。

这时,衍悔法师又来了,出价五百元买下这尊佛像。老板听后高兴极了,早已忘记曾经非五千元不卖了,而且还送给衍悔法师一具佛龛台。衍悔法师抱起佛像,放下佛龛台,说:“欲望无边无际,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当适可而止。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金钱、权利等不过是满足人们欲望的工具,佛家讲常乐我净,就是我们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内心,使内心不被欲望所累,自然就不会被金钱和权利迷惑。

少一些抱怨,就多一些欢笑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脑中虑少,自然纹少。人生中多一份快乐,多一份豁达,自然就会少了一份苦恼,少了一份抱怨!

——星云大师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稍有不顺心,就会怨声连连。适度的抱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得以发泄,达到缓解内心压力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心理健康。但当抱怨成为一种习惯,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怨,就会使人的情绪变得糟糕,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

一位妇人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抱怨。每天早晨起床后,她便站在院子中,看着被狗踢翻的盆子,被小鸡啄坏的青菜,开始了一天的抱怨:“真不知道养这些畜生有什么用,伺候吃、伺候喝,每天还给我找这么多事。”抱怨完了,才开始收拾院子。

接着便是抱怨儿子:“都几点了,你还不起来去读书吗?怪不得学习成绩不好,一点也不好学。别人生儿子,我也生儿子,为什么别人的儿子那般优秀……”还未等她抱怨完,儿子已经连忙冲出家门,向学校走去,连吃早点的心情都没有了。

儿子上学了,家里只剩下老公了,她又开始抱怨:“我当初怎么会嫁给你这个窝囊废呢?不会挣钱,也不会体贴人。都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我要是指望你,我一定会饿死。”丈夫知道此时还嘴只会招来更多的怨言,只好拉过被子蒙在头上继续睡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