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成天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6:29:53

点击下载

作者:橡树国际教育机构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把孩子培养成天才试读: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对于孩子而言,成才与否的关键在于教育,如果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只要他各方面都还算正常,我就一定能够将他培养成天才。”——卡尔·威特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每个孩子都有其天才基因,这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都落入平庸,主要是因为家长没能够因材施教,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是很少有家长具备卡尔·威特那样的教育天赋,而这并不重要,只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论是卡尔·威特的,还是蒙台梭利的,汲取他们教育方式中的精华,就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英国伟大的数学和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他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父亲。他曾经说,自己的成功完全得益于父亲的慧眼独具与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他曾经讲述过这样一则故事:小时候父亲让他画静物,实物是一只插满金菊的花瓶。后来,父亲在看到了麦克斯韦的作品之后大笑起来,原来他将花和花瓶都以几何图形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而在看了这幅“杰作”之后,父亲立刻发现了儿子的数学天赋,于是让他学习数学,麦克斯韦最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每个家长都应该成为孩子的伯乐,天才的培养依仗的不是天赋,而是教育得法,家长应当学会发现孩子的特殊基因,并将其发掘出来,让孩子的独特面在其今后的人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要学会因势利导,这样一来,即使是非常普通的孩子,也会被顺利地培养成天才。而同理,即使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家长的教育不得法,也会被泯灭天赋,落入平庸,终身碌碌无为。

在本书中,为家长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让孩子在最早的时候接受最好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天才。一个天才的培养需要全方位的进行,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要顾及到,因为天才并不是单指那些“特长生”,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智商都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家长应该本着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孩子。

此外,在本书中还收录了两位教育大师——卡尔·威特和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供家长参考和学习。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刘洪峰为本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欢迎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橡树国际教育机构

第一章 开发大脑与刺激五官的智力因素

记忆力的奥秘

人的记忆主要来自于大脑的一些特殊部分。如果纵向切开大脑,就可以发现大脑共分为3层:最外面的称为新皮层,中间的是旧皮层,最里面的称为脑干。在人类的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部分主要有3个,分别是颞叶、海马体和间脑。其中颞叶位于大脑新皮层,处于记忆阶层的浅层,所以比较容易遗忘;而海马体位于大脑旧皮层,其记忆属于深层次的,因而比较牢固;而间脑在脑干,属于更深层的记忆单元。

在与大脑记忆相关的三部分中,海马体是掌管记忆的核心部分。老年人常见的病症——阿尔兹海默氏症,其主要产生的原因就是海马体的衰弱及萎缩。而科学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手术切除患者的病灶海马体以后,其精神分裂症状会得到减轻,然而却会丧失一部分记忆。

人们在记忆的时候,接收到的信息首先会被保存到颞叶中。当人们需要使用这些信息的时候,就会重现内容,并且形成语言、行动,或者进一步的推理、思考判断和创造。当大脑对某些信息特别感兴趣,或者不断重复输入这些信息的时候,就会让大脑判定这些信息很重要,这时,这些信息不仅会被保存到颞叶中,还会通过神经系统传送到海马体中进行保存。

人们要通过意志力驾驭或改变海马体中的深层记忆是非常困难的,而被存入海马体的记忆内容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大部分是负面的,那就很难通过正常的意识将其消除。这也是造成很多人对一些心理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的原因。人们能记住自己五六岁时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些童年的事情已经进入了海马体的深层记忆。而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反而总是容易被忘记,比如昨天做了什么,昨天吃了什么等,这是因为那些只是颞叶记忆,属于浅层记忆。但是去年某个时刻做的事情,他却能够一下子回忆起来,这就是海马体记忆,属于深层记忆。

如果仅用颞叶记忆来学习,学习成绩并不会得到迅速的提高,而采用海马记忆来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让记忆更持久,而且记忆也更轻松。如果一个孩子开启了海马记忆,学习也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海马记忆呢?

根据对大脑的科学研究表明,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先会在颞叶中进行保存,而重要的信息则会送到海马体进行整理和保存,而一个月后又会被返还到颞叶。因此,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如果不反复传送这些信息,该信息就会被淡化,这样的话,就不能达到海马体深刻记忆的目的。所以,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复习,这样就可以反复传送信息,使得知识得以巩固。这不仅可以让学习更有成效,同时也是开发海马记忆的重要途径。

在人类大脑中共有1500亿个脑细胞,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脑细胞会逐渐减少。但是,英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埃莉诺研究发现,人脑有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却会增加,这个部位就是海马体。这是因为海马体神经细胞有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它受到外界的刺激后会长出突触,并且这些突触会通过神经纤维与其他脑细胞连接而形成一个神经网络。随着这个神经网络的扩展,就能够打开信息记忆的回路。

科学家对海马体用高频率电流刺激时发现,其突触会变得很活跃,使得其加工和储存信息的时间都会变长,这样就更容易记住信息。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波利斯和勒蒙称这种现象为“长时程增强”,即LTP(Iong Term Potentiation)。简而言之,所谓LTP就是利用高频率刺激海马体的突触进行记忆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如果只是将少量的信息缓慢地输入大脑进行记忆,是无法提高突触的传送效率的,而如果能够高速、大量地输入信息时,就会对大脑中的海马体突触进行高频率的刺激,从而提高突触的传送效率,最终达到高效记忆的目的。

由此可见,培养海马记忆的重要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对大脑进行高速、大量地输入信息。很多天才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德国考古学家舍里曼是特洛伊遗址的发现者,他是一位语言天才。在他24岁的时候,他就边工作边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外语,而他的学习方法正是“大量输入”和不停地背诵。利用这种简单的方法,舍里曼先后掌握了英语、法语、荷兰语、俄语、瑞典语、波兰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舍里曼的事例充分说明,大量、高速地输入信息确实是一种卓越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开发和锻炼大脑的有效方法。

因此,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可以让孩子掌握高效背诵、强化记忆的方法,这样不仅会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是让孩子步入天才行列的一条捷径。

右脑是高速、无意识运转的大脑

很多人认为记忆力的强弱和人的天赋有关,而天才就是具有天生的聪明头脑才能够记忆力超群。其实不是这样的,人的记忆力并没有天生好坏的区别。

由于生活中人们普遍用左脑进行记忆,而左脑是语言性记忆,不仅记忆容量小,而且记忆速度慢,因此记忆效果并不好,并且左脑容易随着年龄而衰老。但是右脑却与左脑大不相同。右脑属于图像性记忆,记忆容量非常大,而且记忆速度也非常快,并且能够随时再现记忆内容。由此可见,右脑在记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让人兴奋的是,右脑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开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锻炼,开发出自己右脑的潜力。因此,要拥有更加优秀的学习能力,右脑记忆能力的开发必不可少。

人们使用左右脑进行工作的效率是不相同的。在利用左脑进行工作和记忆的时候,速度很缓慢,而右脑却能够超高速地处理进入大脑的信息。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就是文字记忆与图像记忆的差别,比如看一本书(左脑记忆)要花10天,但是看一部电影(右脑记忆)只要花1个小时,这样的记忆速度是有天壤之别的。由此可见,利用右脑记忆主要在于图像记忆方法。

在看书的时候,人们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通过理解去进行记忆,通过左脑的语言分析、整理、记录、保存,最终完成知识信息的记忆。在这个记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很容易看了后面的内容忘了前面的。然而利用右脑看书的方法则是快速地翻阅书本,把每一页作为一个图像记忆下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信息的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也非常清楚。

平时的左脑记忆除了在效果和效率上不如右脑记忆之外,还有创造力贫乏的缺点。由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直觉力都有密切的联系,而右脑在瞬间把握整体方面具有非常的优势,因此,在右脑整体把握的记忆条件下,就可以利用直觉修改错误的部分,正确地对信息加以整理,从而进行信息的创造。由此可见,真正的创造力存在于右脑之中,而在“丢三落四”的左脑记忆中就很难获取灵感或应用直觉,这样也就不能产生创造力。

总的来说,右脑能够实现高速、高效的记忆,来自于它所具有的4大能力:①共振共鸣能力;②照相记忆能力;③大量记忆能力;④高速、自动处理能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右脑记忆能力的卓越,还有研究表明,左脑和右脑的记忆能力比是1:1000000,然而在生活中一般人却只会用左脑记忆,换句话说很多人并没有掌握记忆的真正方法。如果人们能够掌握增强记忆的方法,开发自己的右脑记忆,大脑就能够变得更灵活,原先运转比较缓慢的记忆机能也会加速运转,那么学习能力低下的孩子就可以提高记忆力,而成人也能通过右脑的锻炼达到降低患痴呆症的危险,并能够长久保持头脑的灵敏。

人类的大脑记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表层意识(意识)控制,另一部分则由深层意识(潜意识)控制。这两种意识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在大部分时候人们使用的是外部的表层意识,也就是用左脑来进行工作,而不大使用深层意识。但是真正出色的记忆力就在于深层意识,即潜意识当中,而人的潜意识就位于右脑中。

通常人们都是通过理解来达到记忆的目的,然而理解行为所动用的仅仅是表层大脑,没有打开深层记忆之门。只有大量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才能帮助打开大脑内由表层脑到深层脑的记忆回路,记忆的素质也能从而得到改善。儿童学习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幼儿不学习语法,但他们却能够在听到的语言中发现规律,从而自由地说出话来,这也就是在信息的反复重复中激活右脑的记忆和自动处理信息的机能,最终使孩子学会表达。而成年人难以学好外语就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运用左脑来理解处理信息,此时右脑已经不占优势地位,以至于常常无法在学习中达到好的记忆效果。

当然,开发右脑并不是说放弃左脑的锻炼,离开了左脑的运转,人们就无法使用语言来进行交谈或计算,因此在开发右脑的同时,也要注意左脑的锻炼,必须先学会理解知识信息,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开大脑,获取绝对音感和绝对记忆

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是能够深入人心的艺术,它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力量,而且能够为人打造绝对的记忆。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帮助开发人的大脑,能够使人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敏。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这的确是事实。

那么,为什么听音乐会使大脑变聪明呢?其实,这主要是由于音乐频率的刺激作用。因为在耳中的高频率区有声音响起的时候,脑内神经就会变得特别发达,从而使得人的“头脑清晰”。如果一个人对音阶、和声的分析统筹能力以及判断力都比较好的话,那这种大脑刺激作用就会越明显。

事实上,音乐对大脑的刺激作用,主要反映了右脑所显示出来的共鸣共振能力。由于音乐高频振动的作用,使得耳朵需要发挥全部能力,这样就让大脑内充满了能量,一直刺激着右脑,最终让封闭的右脑大门打开。在乐感旋律的刺激下,大脑的记忆表现非常出众,这也是很多孩子能够很快记住朗朗爽口的儿歌的主要原因。

现在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更加适合大脑开发的脑波音乐,其原理就是利用音频对大脑的刺激作用来锻炼大脑甚至直接将信息通过音频输入大脑进行记忆。当然,脑波音乐的开发还需要对脑波和声学原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根据研究发现,利用声波的振动频率能引起大脑的脑波产生同化现象,当采用每秒10次的音频振动就会引起同频的脑波,并且从左耳进入的声波会影响左脑的脑波,右耳进入的声波会影响右脑的脑波。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声波来改变脑波,从而刺激大脑运作,产生高频记忆的效果。

大脑可以说是宇宙间最精密的神经电路设计,其中的每一种机能都由很多的神经回路协调完成。大脑在理解力、记忆力、思考推理、空间想象力等方面,也各有不同的神经回路在运作着。而脑波音乐正是基于神经回路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音频刺激,从而达到活化神经回路的目的,最终使得某些机能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更加关键的是,在脑波音乐的设计上,使左右声道的声波存在一个频率差,称为“双脑波差”,这样可以使得左脑与右脑的脑波形成同步,从而使人的意识状态改变,进入一种类似催眠的状态,就如同转移了不同的意识频道一样。在这种状态下,能够达到比平常意识状态更好的潜能发挥效果。

很多人会觉得左耳与右耳听到的声音并没有差别。这是由于大脑在处理音乐时,会自动合成一个新的声音,所以在听觉上感觉不到差别。这种合成新声音的过程和程序,是左右脑脑波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每一个人注意力集中的过程。在这个程序中,多重音频“双脑波差”的组合使得心识达到巅峰的效果,这些组合包含了各种音乐的混合。

利用脑波音乐来改善大脑心智功能,开发大脑潜能,最巧妙的技巧在于不要用意识思维去分析你听到什么,而应该在潜意识中自然进入高品质专注状态,在悠哉中做想做的事情,这样就能轻松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孩子的脑力开发,脑波音乐的效能巨大,包括:①提升创造力。据一位墨尔本大学的“音乐医生”说,脑波音乐能够唤醒人的创造力,激发创意思维,使心灵得以净化,令身心轻松舒畅。②开发集中力、注意力、记忆力。通过脑波音乐能够稳定情绪,尤其是在各种考试中,有助于孩子获得好成绩。③安定情绪,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脑波音乐能够帮助人解除由情绪压力而引起的各种不安,并开发潜在能力。另外,脑波音乐还被用来帮助减肥、戒烟或缓解失眠症等。

在利用音乐刺激大脑,开发大脑能力的时候,要有良好的环境与心情。在听音乐时,应该选择适合的环境和心理。比如室内的光线明亮柔和,保持空气清新,最好有些花草植物,这样的环境就富有生气。而在听音乐前,可以洗洗脸,这样效果会更好。也可以闭目养神,做几次深呼吸。调整好了聆听音乐的心态,就可以尽情徜徉在音乐中,从而让智慧随着音乐起舞。

现代心理学家最新研究认为,音乐对于情商的影响非常巨大。利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智力,有利于孩子情绪智商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产生对他人的尊重;②开发独立的自我人格意识;③理解生活多元化选择,从而达到自我实现;④学会用多角度方式理解他人;⑤开发情感的浪漫与感染力;⑥获得生活中多元化的感动体验。

听觉刺激是开发深层潜能的钥匙

最近有一种叫做“右脑学习器”的器具非常流行,使用这种器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记忆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它利用的就是人的听觉。有一本关于右脑开发的书上也写道:“促进右脑活性化的秘密,其实隐藏在耳朵里。”由此可见,很多人都相信刺激听觉能够开发大脑潜能,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听觉刺激能够促进右脑活性化,从而达到开发脑力的目的。听觉刺激是通过耳朵中的耳蜗把声音振动的能量转化成螺旋状的能量,使大脑的能量充盈,从而达到声音活化大脑的作用,其原理就像发动机旋转时会产生磁场发电一样。

在听觉刺激中,耳朵和体内振动音是大脑潜能开发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声音只有通过耳朵的能力和振动音,才能在听觉区产生能量从而到达大脑的深层部分,将神经回路打开。近来很多研究都认为声音疗法能够治疗一些疾病,能帮助弱听者恢复听力,并且能治愈自闭症和癫痫。而利用声音刺激听觉来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识了。

朗读和背诵也是一种刺激听觉的好方法。朗读和背诵所产生的振动能够转化为大脑的运动,因为朗读和背诵所产生的振动音能够与大脑深层部分发生共鸣,从而在大脑深处引起变化。当人们朗读时,大脑的最深层记忆部分——间脑就集中能量变得很宽大,产生新的突触并打开新的神经回路,引发“无意识的力量”,从而使大脑得到开发。

大脑中的无意识中隐藏着巨大的力量,人们能够过目不忘或创造优秀作品都是无意识的功劳。引发无意识的力量有很多方法,听觉刺激是其中比较容易的一种。而大量反复的朗读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我状态,使注意力集中,意识达到统一。这就是大脑潜能开发的秘密。

打开无意识深处的神经回路就是大脑潜能发展的秘密工作。在反复接受大量的信息时,大脑就会通过浅层颞叶,把这些反复的信息传达到海马体中与记忆有关的部分中去,听觉刺激就是通过这种反复的刺激打开大脑回路的。

当背诵文章时,大脑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如果在思考中背诵,左脑就会大量运转,这是一种意识状态。如果只是背,这时的精神就非常集中,不断反复地背就会使听觉区兴奋起来,而像语言区等区域的兴奋就被抑制住了。其精神只集中于一点,这时听觉区充盈了最大的脑电波,这种脑电波在影响着周围,从而使周围出现类型相似的波。最终所有相似类型的脑波扩散开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是大脑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

集中使大脑的一部分神经兴奋起来,从而抑制周围神经细胞活动,就能达到专注的目的,最终获得无意识的脑力状态。当大脑进入“无意识”的状态,图像就能够鲜明地浮现于脑海。在这种状态下,学习语言的效果非常突出,通常看一眼就能够记住50个单词,甚至100个。

要进入右脑的无意识状态,想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闭上眼睛,平静心情,进行3次深呼吸,然后进行必要的想象,这样想象过的事物就能够栩栩如生地记忆在脑海里。如果能在学习中运用这种方法,其效率和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当然,如果能一边听着磁带一边想象,效果就会更好。

鼻子的记忆力比眼睛好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除了海马体与记忆能力密切相关之外,还有一块控制嗅觉的区域与记忆有关联。这一发现很好地解释了人脑记忆功能在视觉、感觉等刺激下,能得到强化的原因,也为人们通过刺激五官能开发大脑提供了依据。

有些癫痫病人在切除脑部病灶之后出现记忆受损的情况,科学家希望通过一些方法找到原因。他们将测量电极放在病人脑部海马区的附近,并给病人出示几组词汇。结果发现,在大脑记忆活动中,除了海马区之外,大脑的另一块“嗅觉区域”也参与了记忆的过程。

科学家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发现,当病人看到一个词汇时,总是嗅觉功能区里的神经元首先活动,然后才是相距约15毫米的海马区神经元开始活动,而只有在这两个功能区的神经细胞活动达到绝对同步时,病人才能完全记住词汇;反之,病人就记不住词汇。

而两个功能区的神经细胞同步活动是以近40赫兹的频率在伽马振荡区里发生的,而且大脑在处理视觉刺激时也有40赫兹振荡的同步现象。除了这些,大脑的记忆活动还与喜悦、恐惧或者激动等感觉有关,这些感觉的控制体——杏仁体会传递信号,刺激两个功能区的细胞活动,从而加深记忆功能。

记忆是人的大脑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而记忆需要依靠大脑的活动才能实现,其中不仅包括听觉的刺激,还有嗅觉的刺激。前不久,科学家甚至发现,鼻子的“记忆力”比眼睛好,也就是说嗅觉记忆比视觉记忆要强。

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科学家们进行了将近一年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鼻子确实比眼睛有更强的记忆力。研究表明,人们的鼻子常常能够记忆一生中所闻到过的气体,而由眼睛所“拍摄”下来的记忆在几个月后便已经模糊不清了。

布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根进行了这项研究。他让学生嗅50种气味,并且在嗅的同时观看50幅有趣的旅游图片。经过4个月之后,他让学生又做了一次实验,在原来的试验道具中混杂了未嗅过的气味和未看过的图片。结果显示,通过视觉只能推测哪一幅图片以前看过,而对于气味的辨识,准确率则达到70%。

艾根教授说:“视觉记忆其实是不准确的,这是因为大脑经常将相似但不同的影像混淆在一起,而嗅觉的记忆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之一。”

从这些道理和有趣的试验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利用一些道具对孩子的嗅觉进行适当刺激是有助于强化记忆、开发大脑的。其实,通过官能刺激来开发脑力的现实意义就是调动人的各种器官达到集中精神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视觉训练提升孩子空间智能

通过视觉刺激来激发大脑潜能,其实主要是锻炼和发展人的空间智能。空间智能是指准确观察世界并对其进行解释或者把世界的方方面面传达给别人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觉得空间智能很简单,但是具有出色空间智能的人却并不多见。因为空间智能的终点在于观察和设计,那些拥有出色空间智能的人既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还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他们的视觉非常敏锐,可以一目十行。他们往往能够注意到景象的细微差别,能够领会一幅画的内在意义,还能够从人的表情得到一些奇妙的结论,并且善于表述一些可以引起共鸣的场景。人们经常把空间智能和视觉艺术家联系起来,比如画家或者雕塑家,都是空间智能出色者。还有一些专业也要求有出色的空间智能,像摄影工作者、室内设计师、建筑师等。

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孩子空间智能的开发有赖于成人的帮助,通过视觉的训练能够让孩子拥有艺术细胞。家长可以把厨房的桌子当成艺术工作室,让孩子独自描画或者把一团泥土打造成一头大象。到了周末,你可以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或者画廊呆上一天。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喜欢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所获得的感觉,这些视觉盛宴会刺激他们的大脑,从而产生一些想象,这是创意的苗头。

孩子处于幼年的时候,常常会做一些顽皮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够发现空间智能的存在:随意涂鸦、描画;混合同一色系的颜色和物品;会选择一些穿着;看动画片和照片。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有些空间智能出色的孩子则会喜欢绘画、玩复杂的迷宫游戏、玩一些数学模型,甚至设计服装、建筑,他们中还有些善于拆东西并且能够成功地把它们再组装起来。

视觉所至不是色彩感就是方向感,如果没有色彩感,也许难看的搭配会被认为是“绝配”;如果没有方向感,迷路就会成为家常便饭……作为心智能力中的重要一员,发展空间智能非常重要,而且对于大脑的开发也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孩子善于想象的能力,更能够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提高其发现、培养美的能力。生活中,空间智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对于开发大脑智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修养都大有裨益。比如视觉刺激下形成的图像思维,就是右脑开发的结果。

通过视觉训练的方法,能够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开发。让孩子画画,使孩子获得形象思维的能力,拼图、下棋、走迷宫能让孩子形成整体的把握能力,看电视、电影能让孩子有较好的色彩感觉,并且充分地模仿和想象,使孩子常用图像进行记忆,从而让右脑得到充分的锻炼。

儿童的空间智能发展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都是从静态空间感知到动态空间概念的发展,因此通过视觉刺激培养孩子的空间智能,需要依据各阶段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1)0~1岁这一时期,虽然宝宝视力不是很好,但他们有听觉,能循着妈妈的声音寻找乳头。这个时候声音是孩子空间判断的依据。(2)1~2岁的孩子已经能熟练地爬行,并开始蹒跚学步,他们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很好奇。这时可以给孩子一些色彩感强的玩具或者衣服,让孩子学会分辨各种颜色,锻炼孩子的色彩感。(3)2~5岁是孩子空间智能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此时可以让孩子学画画,通过画画帮助孩子形成空间的概念和锻炼图形记忆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堆积木、捏橡皮泥。(4)5~7岁孩子的空间智能又有很大进步,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去感受、体验行走的路线,并且指导孩子认明标志物,甚至可以让孩子学会描画简单的地图,让孩子通过图形进行记忆,锻炼和开发功能强大的右脑。(5)7~10岁的孩子已经会利用空间整体结构的信息对物体的位置进行定位描述了,10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具有了大脑表象旋转能力,此时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复杂的迷宫游戏。

利用视觉训练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大脑的智能水平,更能够有效地开发右脑的潜能,尤其是图像思维和记忆能力的锻炼,对大脑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天才的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

培养天才从饮食开始

科学的饮食习惯、均衡的营养搭配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使孩子精力充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金雄车巢是韩国一个天才儿童,他出生100天的时候,就能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子,5个月能背出动植物的名称,8个月大时开始上学,两三岁时,他已经掌握英语和德语,在数学方面学会了解方程、三角、几何、微积分等,4岁时进入韩国汉阳大学。

科学家分析称,这与母亲在他出生前后的饮食有关。他的母亲在怀孕期间主要以素食为主,阶段性的(每3个月为一个周期)吃些肉食,为新生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一直到孩子出生哺乳时,都采取这种交替性饮食方式。

据研究发现,胎儿期和婴幼儿期是人类头脑发育最快的阶段,孩子出生的时候脑重量一般为400克左右,母亲的饮食影响着孩子大脑的发育,胎儿期大脑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通过母体获得,母体营养的均衡与否将决定胎儿的脑部与神经系统发育。所以说,培养天才儿童,母亲的饮食也很关键。

6岁时,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程度通常达到成人的85%左右,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是孩子智力快速发育的阶段,在孩子智力发展的形成阶段,给他们补充足够的营养十分重要。

有些食物不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使他们思维更加敏捷,精力更加集中,全面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孩子应付压力,克服郁闷的情绪。下面介绍几种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营养食品。

1.乙酰胆碱和卵磷脂

美、英、加等国最近研究指出,孩子的记忆力强弱与大脑中乙酰胆碱含量密切相关。实验表明,卵磷脂可使发育期孩子的智力提高25%。

乙酰胆碱和卵磷脂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大麦芽、花生、鸡蛋、小牛肝、全麦粉、大米、鳟鱼、薄壳山核桃等。

2.蛋白质

充足的蛋白质是大脑智能活动的必须品。硌氨酸和色氨酸是蛋白质中两种竞争性极强的氨基酸,对大脑灰质细胞起着整体影响作用。国际上许多象棋冠军在比赛开始前一段时期,饮食都以蛋白质为主。高蛋白的早餐或午餐是缓解孩子学习上的紧张,保持头脑敏锐的必须元素。

硌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丰富的食品有:海产品、豆类、禽类、肉类、谷类、面包、乳制品、土豆、面条、香蕉、葵花籽等。

3.葡萄糖

孩子大脑每天大约需要100~150克的糖,但神经系统中含糖量很少,必须靠血液随时供给葡萄糖。新鲜水果和蔬菜、谷类、豆类中都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4.矿物质

矿物质在活跃孩子大脑智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钠、锌、镁、钾、铁、钙、硒、铜等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可以防止记忆退化和神经系统的衰老,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水果、蔬菜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一日三餐是孩子健康之本

一日三餐是孩子摄取营养最主要的渠道,但由于一些父母营养知识匮乏、健康意识淡薄,不懂得孩子的三餐营养如何搭配,也不知道如何优化饮食结构,这对孩子的健康和智能开发都是不利的。

美国波士顿“儿童发育与营养研究中心”的—份报告指出:“经过一夜十多个小时的能量消耗,孩子的血糖下降得很快,如果孩子不吃早餐或者吃得不够好的话,就会对大脑的功能产生微妙的影响。”习惯上父母都不太重视早餐的质量,结构单一,每天都是牛奶加鸡蛋,总体的热量还达不到全日应摄入量的2%。营养质量好的早餐,应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及蔬菜、水果几大部分。对与孩子来说,上午的活动量是一天中最多的,约占总活动量的一半,因此没有高营养的早餐很难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所以,孩子的早餐应以增加热量为主。

早晨,一般情况下孩子消化功能相对弱些,食欲都不高,不可能饱食一顿。这时父母要选择量小但热量高的食品,如牛奶、鸡蛋与米、面等主食搭配进餐,主食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是最直接的热量来源。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一般来说,午餐提供的能量为全天总能量的35%~4%。

午餐应以主食为主,主食量控制在100~150克,主要来源于米饭、面制品(馒头、面条、大饼等)中。对于少量副食品的选择,主要以满足孩子身体对无机盐和维生素的需要为准。副食种类的选择很广泛,如肉、蛋等,吃一些耐饥饿又能产生高热量的炒菜,使体内血糖继续维持在高水平,从而保证孩子下午的学习。

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最需要科学地补充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为了满足孩子在午饭前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要,上午可以给孩子进食一些点心。午餐营养搭配同样需要色香味俱全,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可以和孩子爱吃的蔬菜搭配起来,不能只为口味而忽略了营养。

人们经常有“晚餐要吃少”的说法,这是对中老年人而言的,而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阶段的孩子来说,就不大适合。

据营养学家的研究发现,提高晚餐质量,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因此,儿童的晚餐应该丰盛些,以含脂肪少、易消化的食物为佳。一般的孩子,晚餐的热量应占全天的4%,对于体质较差或偏瘦的孩子,热量相对可以增至全天的4%以上。晚餐要让孩子吃饱,但也要注意饮食的搭配,由于晚上活动量相对较小,不宜吃高脂肪食物,而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瘦肉、鸡蛋等。晚餐对孩子来说是个补充营养的好机会。

已有明显超重或肥胖的孩子,应该适当地减少晚餐热量的摄入,占全天热量的25%~3%即可,不过不能让孩子处在饥饿的状态,否则会影响睡眠。

对营养有特殊要求的孩子应该特殊对待,比如晚间功课较重、睡得较晚的孩子;正处于升学或期末考试阶段抓紧时间学习的孩子;晚间参加业余艺术学校、做体育锻炼的孩子等。由于他们活动量较大,消耗热量过多,晚餐要吃得好一些。

纠正偏食从父母做起

最近一份“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报告”显示:在1~4岁的儿童中,有39.7%存在着挑食、偏食的习惯,而且这个问题日益突出;5~6岁的幼儿中,近50%有挑食、偏食的习惯,有6.1%的孩子认为“小孩子偏食、挑食没关系,长大了自然会改”,有2.7%的父母也认同这一说法,六成的父母对此表示担忧。

孩子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日益突出,严重困扰着广大父母,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好转吗?有关专家提示,偏食、挑食本身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但不会像有些父母想象的那样自动消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一些不良饮食行为,尤其是对于正处在旺盛的发育时期的儿童来说,偏食、挑食所造成的危害将是非常严重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偏食的行为,不要一味地顺从,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纠正。

纠正孩子这种坏习惯要从父母做起。孩子偏食,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疏于管教,做父母的为了宠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父母就尽量满足他们,认为让孩子吃得开心是最重要的,其实也正是这种纵容在无形中鼓励孩子去“选饮择食”。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平日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为什么父母厌恶的食物孩子一般不吃,就是因为孩子看到父母不吃这种食物受到了影响。因此,纠正孩子偏食,父母就必须先改正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进餐榜样。有的父母自身存在偏食、挑食的习惯,不吃某种食物家中也就从来不买,比如有人认为芹菜、萝卜有异味,豆制品不好吃,就坚决杜绝这类食品。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不喜欢吃这些食物。所以父母应做到自身不偏食、不挑食,在孩子面前也不要讲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之类的话,应表现出对各种食物都十分喜欢吃。(2)从小培养孩子吃多种蔬菜的饮食习惯。当孩子开始断奶后,父母要给孩子喂辅食,让孩子尝试着吃其他的食品。这个时候父母应适当地让孩子接触蔬菜,比如将蘑菇碎屑加入饭糊、蔬菜泥中,让孩子食用。父母也可给孩子做各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烹饪方法的蔬菜,定时少量给孩子食用,蔬菜应成为孩子正餐中的必备菜肴。(3)不要把食物当成奖惩孩子的工具。许多父母有个不良的习惯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或为了奖罚孩子,常以食物作诱饵,比如孩子如果乖乖去洗澡,就答应给孩子他喜欢的零食作为奖赏等。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孩子有可能会以食物作为某些要求来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在进餐时间不肯用正餐,肚子饿了期待着父母随时用“零食”来救济。父母要尽量不为孩子准备零食,不要让孩子养成爱吃零食的习惯。

智慧源自运动,才能依靠锻炼

运动不仅能让孩子变得健康结实,而且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充满智慧。孩子智力的发育开始于幼儿时期的运动,在此期间,爬、站、走,孩子运动每一步的发育都标志着其中枢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阶段。站和走不仅需要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还需要有肢体的协调动作和身体重心的移动,随着运动促进大脑发育的同时,也带动了小脑的发育。

反过来大脑的发育又可以推动孩子的运动,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孩子的视觉范围更加广阔了,能够看到室内的各种物体。在他学会走路以后,所看到的物体就更多了,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用手去接触、用感官器官去感触。随着大脑接受外界刺激的增多,孩子在脑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上得到更充分的改善,对智力发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句古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意思是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运动。人类属于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其思维、智慧、才能同样离不开运动,离不开创造。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他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创造,被尊称为“发明大王”。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电灯泡和白炽灯,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意义上的电灯。他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经过多次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灯丝的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接着,他又创造了一种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配电,并为实现集中供电进行了许多工作。

爱迪生一生的发明不断,在早年,他曾制定双工式和四工式电报系统,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在同时期,做了铁道电气化的试验,1883年发现“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他在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发明,仅从1869年到1901年,就取得了1328项发明专利。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

爱迪生被大多数人称为“天才”,许多人也不明白为什么他有如此多的创造力来保持他源源不断的创造灵感。事实上,他的成功来自1%的天赋和99%的努力。一个人的智慧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有创新,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够有所发展。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人的才能就会停止进步。一个人的才能只有不断地用于实践,才思才不会枯竭。

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在思考中求进步,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地创新。只有有了更高的追求,智慧才能不断地被激发,天才也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才能的锻炼始于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指一个人身体的各个不同部位协同配合完成活动的能力,是人体的一个综合素质能力。孩子在学龄前是发展他们协调能力的关键时期。

协调性是孩子的智力发展、心理特征和反应灵敏度的直接表现。现在的很多孩子协调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孩子好动不安,无目的地跑来跑去;组织和技巧性活动能力差,系鞋带、扣扣子、跳绳等均感困难……

当然,不能单纯地拿这些表现来评价孩子协调能力的强弱,但是从中也很能反映出孩子缺少协调能力的问题。协调能力强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会很强,会直接体现在孩子将来的能力表现上。

没有良好协调能力的孩子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身心健康的孩子,一个天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孩子良好协调能力是身体素质高的一个表现,孩子的才能必须在协调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得到锻炼。父母要想让孩子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首先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1)让孩子在“玩”中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跳长绳这项游戏主要锻炼孩子脑、胳膊和腿的协调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起跳时机和跑动速度。当然,还包括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运动节奏,很多小孩子怕被绳子打着,躲躲闪闪不敢跳,表面上看是孩子胆子小,其实这跟他身体协调能力不足有关。

很多游戏都有益于孩子们身体协调性的发展,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玩。比如跳长绳、滚铁环这些游戏。通过多做各种游戏,让孩子掌握各种协调性的技能。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最好是鼓励孩子们多玩,还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和更多“玩”的方法。(2)让孩子感悟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对于手、脚和身体动作的协调,可以透过音乐韵律和节奏的外界刺激,让孩子的动作组合起来。因为协调运动必须使动态的计划能顺利进行,这样就把节奏转化为孩子的视觉、听觉空间的定位基础。在一些聋哑人舞蹈学校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使舞蹈演员的动作协调统一,由于不能通过语言交流,只有通过感悟音乐的节拍来把握音乐的节奏,把节奏记于心,然后把肢体动作融入其中。

这样的训练有些难度,但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参加类似的训练,当然是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前提是孩子在跳舞方面有一定的特长。(3)让孩子多参加运动,锻炼肢体间的协调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肢体运动是否协调是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表现,其产生的影响会波及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整体动作速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反应速度、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脑眼耳手的协调性、情绪的稳定性、人际关系等。由于许多家长不了解运动和智力发展、学习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满足于孩子躺着、坐着,或乖乖地呆着,而没有让孩子充分地去爬行、蹦跳,结果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第三章 天才的情绪能力培养与心理健康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会有令父母感到困惑的一面,有些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屡教不改,无法理解孩子的倒行逆施,他们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但是往往找不到答案,这是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把你的话当耳旁风的时候,你应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过孩子。家长在孩子信心满满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泼了冷水,因为孩子一个不经意的错误而大声训斥,这些都是很多家长经常会犯下的错误,他们常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因为在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正是无数个父母的不尊重行为,致使孩子的自尊心大受打击,这也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大卫是一个园艺爱好者,他非常喜欢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植花草,并将他们修成具有艺术气息的形状。

有一天,大卫教自己7岁的儿子凯利使用割草机,当他正教到凯利怎样在拐弯处调头的时候,他的妻子让他到房间里接电话。大卫一时心急,忘记了手握割草机的儿子。就在他刚刚转身的一刹那,失控的割草机冲向花圃。当大卫回头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原本漂亮的花圃被划出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大卫非常生气,这些花是他花费了很多精力培育出来的,大卫常常因为他的这些花草而受到邻居们的赞叹,但是由于一个小小的失误,几个月的心血白费了。他看到旁边战战兢兢的凯利,开始大声对他吼叫,埋怨他没有控制好割草机,并说他毫无用处。

凯利胆战心惊地站在一边,垂下了头,悉心地聆听着父亲的“教诲”,当父亲说他毫无用处时,他流下了眼泪。

这时,妻子很快走了过来,她把手放在了大卫的肩膀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亲爱的,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为人父母,要分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孩子而言,自尊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玻璃杯,或者不小心弄坏了家长心爱的钢笔,家长不要轻易发脾气,因为毁坏的东西已经成为了现实,是无法挽回的,但是如果在此时为了惩罚孩子而打碎他的心,这才是真正无法挽回的遗憾。

家长一定要学会弄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其实大部分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常常会十分担心受到惩罚,家长要帮助孩子驱除内心的恐惧,只是一句简单的“没关系,下次要小心”就可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激不已。而如果家长选择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如果经常使用,也会让孩子产生“免疫力”,那时的孩子就很难再教育好了。

其实要教育出一个好孩子,首先要把孩子当作成年人一样的尊重,然后在尊重的基础上谅解他,相信这样做教育将不再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提高品味,让孩子做完整的构想

当人们感觉迷茫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于未来没有构想。很多人甚至连明天要做什么,都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还有一些人,对未来的构想太过完美,最终它只能离生活越来越遥远。对于生活没有明确期许的人,只能是在混沌中度日,将时间浪费在无味的琐事中。假如孩子有了这样的现象,那是非常可怕的,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孩子提高自己的能力,更不利于孩子发现生活的美好。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让他对生活做出完整的构想。让孩子在品味生活的过程中,将目标定位于属于自己的舞台。对生活没有任何确切的期许是件可怕的事情,试想一个人总是想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事的时候,时间正在虚度中流逝。与其这样生活,还不如把精力投放在设想上,为自己设定一个完整的目标,哪怕它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拥有了这个假设,人们就会发现生活变得很开阔。

罗曼·皮尔曾经遇到了一个青年,他是专门打扫高尔夫球场的。有一次,罗曼·皮尔正在玩高尔夫球,他不小心把球打进了杂草区。这时,那个年轻人正在清扫落叶,他见到罗曼·皮尔后便帮助他寻找高尔夫球。青年帮助罗曼·皮尔找到球后,要求与他谈会儿话,罗曼·皮尔先生感觉很意外,但他还是答应了这个青年在30分钟后见面。

30分钟后,罗曼·皮尔来到了约定的地点,青年很紧张,而且有些局促不安。罗曼·皮尔问他有什么事情,他开始支支吾吾地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我总是很想做一件事情,以此来提高我的生活品味,我知道奋斗的人生才是有品味的人生,但是我却不知道自己具体应该做什么。”

皮尔希望他能完整地说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是青年很为难,他说他只是想做和现在不一样的事情,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青年因为紧张和焦虑显得很犹豫,此时,皮尔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完全地想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年轻人显得很激动和兴奋,但是他只是回答说:“总有一天,我要实现它。”

皮尔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耐心,要求他坐在草地上,两个人开始了亲切友好的谈话。皮尔问年轻人最大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但是年轻人说自己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他不喜欢闲着,也不希望这样漫无目的地度日。

此时的皮尔已经完全了解了年轻人的想法: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又不希望自己盲目地生活。他也没有发觉到自己的特长或者爱好,只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有价值的人。年轻人惭愧地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处的人,他很悲观和懊恼,但是皮尔了解到这位年轻人愿意奋斗,只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构想。

皮尔说:“一个人首先要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还得有一个翔实的构想,去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最后皮尔建议年轻人把自己的目标简单地写在纸上,两个星期后再来找自己。

就这样,两周之后年轻人出现在了皮尔的办公室门前,他很焦急地等待皮尔,他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很好的构想,他现在充满了勇气和信心。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皮尔公司里不可取代的人,他变得很满意自己的人生,而且后来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有完整的构想。

对生活有完整的构想,就代表着孩子在生活中找到了更高的追求,这不仅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在设想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而在此过程中,孩子成长的脚步也变得轻快了,他将更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更能发掘到深藏于自己身体中的无限潜能。

吃苦是磨炼意志力的最佳方法

在日本,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每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和老师就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很多“逆境”。例如,中小学生会经常被老师要求在寒冷的天气中跑步,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少穿衣服,这样孩子们就会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因为家长不会忍心这样做,如果学校的老师这样做了,相信一定会被贯上“体罚”的罪名。事实证明,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其实这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从来都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困难、何为劳累、何为贫穷。在众多孩子中,意志薄弱的人不占少数。这不禁让中国的家长感到困惑,为什么条件这么好,却不能教育出好孩子?其实家长只要退一步,就能看清楚原因,教育不好孩子就在于“条件太好”。

在英国有一所著名的伊顿中学,曾在那里就读过的学生几乎都能考入名牌大学,而这所名牌中学的教育设施并不是十分完善,准确地说,应该是十分简陋。这所中学奉行的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学校里面没有暖气,在异常寒冷的冬天,老师最多只让学生盖一条毛毯睡觉,而且洗澡也只能洗冷水澡,这所学校整体体现出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深刻内涵。

在法国,做父母的绝对不会让孩子乱花钱,而且他们会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借别人的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要遵守这项准则。所以法国的孩子如果想用零用钱就只有去打工,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法国人这样教育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自食其力,让他们戒除依赖别人的坏习惯。

事实证明,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家长应该明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如果家长给予孩子百分之百的安逸,那么也就等于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其实每个成年人都知道,人生的旅途上是荆棘丛生的,习惯了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是无法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因为在“柳暗”之时,孩子就已经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所以,从小就为孩子创设一些“逆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需要在移开保护的羽翼之前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事事如意,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需要用自己的坚强、勇敢、真诚去战胜困难。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天才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曾经在追求梦想之时遭遇过挫折。因此,家长提前让孩子感受人生中的不如意,是为他的健康成长打好“预防针”,更是让他充分展示自我的前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不要放任孩子的自私

一位记者到朋友家中做客,这时正值女主人的儿子放学回家,这个小男孩名叫马克,刚刚升入小学二年级。

回到家后,马克立刻拿起记者买来的香蕉边吃边看电视,记者看到马克70多岁的奶奶坐在旁边,于是对他说:“马克,先给奶奶吃好吗?”马克望了记者一眼,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的,谁也不能吃。”这时坐在旁边的奶奶立刻对马克说:“奶奶不吃,奶奶刚才吃过了!”

奶奶的话音刚落,小男孩突然莫名其妙地把手里的香蕉摔在了地上,然后冲进自己的屋里,关起门大哭起来。

马克的哭声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他的奶奶、爸爸、妈妈都急急忙忙尾随过去劝说马克,只留下记者一个人尴尬地站在客厅里不知如何是好。

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都很常见,家长总是把孩子摆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致使孩子误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中的特别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越来越富足、安逸,于是许多父母宁愿自己吃点苦,也不让孩子经受挫折和委屈。于是,孩子在家发脾气、在公共场所大哭大闹等行为屡见不鲜。家长过度地放任孩子、溺爱孩子,致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善于与人合作,不会去关心他人,由此引出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她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的女儿蔡琳特别喜欢吃蛋糕,爷爷或奶奶常常会为她定做一个鲜奶蛋糕放在冰箱里,每次也都是蔡琳一个人吃,因此她养成了“吃独食”的毛病。

后来,妈妈发现了蔡琳的这个坏习惯,就在她吃蛋糕时会故意切下几块分给家中其他的人。刚开始时,蔡琳也和上面的马克一样发脾气,但是妈妈并不理睬她,有时还会惩罚她,一块蛋糕都不给她吃。几次之后,蔡琳学乖了,她学会了主动与家人一起分享。

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拒绝,而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家长不要纵容,要及时地为其校正。因为如果家长没有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那么今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欲望将越来越高涨,在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时,他也就无法以理智的态度抵制。

家长不经意的一些小细节,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却是终生的。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人格教育知之甚少。家长无原则的爱,造成了子女只知道接受,不知道给予。他们喜欢享受,却不爱劳动;自私任性,不懂得体谅他人;唯我独尊,却意志脆弱。家长应该引起注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正确的爱,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带孩子走出“失败综合征”的阴影

很多孩子会因为走进了失败的怪圈而郁郁寡欢,陷入不良情绪中而懊恼不已,但是家长只能给孩子一些空泛的语言安慰,结果必然是于事无补。其实,治疗孩子“失败综合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体验成功。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最直接的问题,而学习就是很多孩子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许多障碍,比如知识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孩子以往的遗漏就会影响到现在的学习进程。因此,孩子除了要学好现在的知识外,还要温习从前所学过的知识。此时,家长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弥补缺漏,切身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去。

其次,家长要将孩子置身于他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在短时期内将各门功课都赶上来,那只是强人所难,而且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门他比较感兴趣的学科,并且让孩子集中精力先学好这门功课。这是家长为孩子找到一个突破口,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第三,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孩子的成绩向来就不是十分理想,是很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家长需要鼓励孩子,并且指导孩子将目标分解,这样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等于取得了一次胜利,孩子会越来越有信心去攻克最终的大目标。

第四,家长要掌握积极的归因模式。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而言,成功的期望值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一个将成功归因于能力的孩子,会希望自己再成功,这样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坚持;而一个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的孩子,比较容易放弃自己的期望,或者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因此,对于家长而言,教导自己的孩子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有助于孩子保持积极的态度。

第五,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一般而言,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往往都有一种看法,他们认为自己身边的人都歧视自己,他们会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人才是有价值的存在,自己的成绩不好所以毫无价值。家长要帮助孩子改变这种想法。

第六,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称赞孩子。家长这样做就等于向孩子暗示:父母是看重他的,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在下降,他还有其他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七,家长要始终保持对孩子的高期望。很多家长在孩子失败过多次之后,便对其丧失信心,家长会自觉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实际上,家长的这一心理变化是能够传递给孩子的,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父母的高期望是孩子自信的前提,能让孩子产生一种胜任感,从而使他更加努力。

第八,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家长往往会将他牢牢地“钉”在功课上,并会强制性地剥夺孩子“课外活动”的时间。殊不知,家长鼓励孩子开展课外活动就等于让孩子多一条“成功之路”,这同时还是父母“爱心”的体现。

第九,要学会做一个善于评价的家长。孩子是十分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的,父母的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善于评价孩子的家长是不会乱给孩子“贴标签”的,更不会用使人丧失信心的话来评价孩子。此外,家长应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和鼓励,尤其在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时候,要多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只看重分数。

只给孩子一半的爱

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怎么做孩子高兴,家长就会尽力而为。这种不加掩饰的爱在家长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事实上却不一定妥当,爱孩子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一味地宠爱,一味地纵容,最后只会害了孩子。

曾经有人说:“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父母爱孩子,除了在生活上要照顾好之外,还要关心孩子的情感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插手,事事都要代劳。如果爱的太随意,总是感情用事,那么父母终将成为孩子的拐杖。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照顾孩子也是一样,应该多几分理智,这才是负责任的教育态度。

父母应该给孩子爱别人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一位睿智的母亲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对孩子要采取‘藏起一半的爱’的教育态度”。这并不是说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关爱,而是应以隐蔽的形式将溺爱的部分埋藏在心底。

美国妈妈就很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她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能理智地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艾伦就是这样一位母亲。

她的女儿刚刚8岁,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外面下着大雪,艾伦叫醒女儿,提醒她上学的时间已经到了。女儿很不情愿地爬了起来,匆匆忙忙地整理之后就出门了。

学校距艾伦的家只有2个街区,但是在雪天就显得很远。艾伦因为心疼和担忧,便偷偷跟在了女儿的后面。果然,走了没几步,女儿就滑倒了,手上和衣服上沾满了雪,在后面的艾伦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但是她仍然只是悄悄地跟在后面。也许因为寒冷,也许因为疼痛,小女儿哭了起来,这时艾伦有些按捺不住了,她有一股冲过去把女儿抱起来的冲动,但是她忍住了。过了没多久,女儿自己爬了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往学校走。

这天晚上,艾伦像往常一样等着女儿回家,她很犹豫自己是否该去接她,但是她仍然忍住了冲动,只是坐在客厅里安静地等女儿回家。过了往常到家的时间,女儿还是没有敲门,正当艾伦按捺不住要冲出门去的时候,门外响起了女儿清脆的歌声。

之后的日子里,艾伦仍然坚持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女儿。女儿渐渐地学会了独立做事,她不仅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她还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在艾伦要出门之前说:“妈妈,路很滑,小心跌倒。”

如今,很多中国孩子做不到像艾伦8岁的小女儿那样好,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要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需要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学会理智地教育孩子。

首先,父母需要明白,给孩子的爱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要适度。过分地关注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而采取冷漠的态度把爱完全掩藏起来则是一种“弃权”。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能力等来决定。

其次,父母不能只重视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事实上,对于孩子而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父母采取冷静的态度面对孩子,不要喜怒皆形于色,应把握好爱孩子的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和孩子保持距离,不要总是“近视”地看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一部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独立”的权利。

没有人会希望孩子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被社会认可,也不会被他人接受,这样的人是很难走向成功的。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教会孩子“爱他人”,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爱自己的机会,收起对孩子多余的爱。

将自信植入孩子的心灵

一个名叫阿里的5岁小女孩,家住在非常贫困的山区。她的家乡坐落在大山里面,很少有外人进出,因为通往外界的路是只有两条锁链吊着的吊桥。

有一天,阿里的家乡建了希望小学,在学校举行奠基仪式的那天来了很多城里的记者。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刚好遇见了阿里。她当时正在窗边窥探,她从未见过照相机,于是她跑到了记者身边,更加仔细地端详着这个“怪物”。

记者问她:“没有见过这个东西是吗?要不要我告诉你?”阿里却回答说:“不用告诉我,等我长大了,读了很多书后自然就会知道了。”阿里的回答让记者出乎意料,他逗阿里说:“这个东西很神奇的,不到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此时,阿里撅起了小嘴,质问记者说:“我也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说,我知道我爸爸和妈妈叫什么,这些你知道吗?”记者被小阿里的妙语逗笑了,但是大家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在这个穷困闭塞的小山沟里,有很多自信、乐观的孩子在健康地成长,他们并没有因为经济条件的局限而表现出悲观。

很多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大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承受着很多人的期待和关爱,但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却不占少数。有的孩子自卑,有的自闭,还有的患上了抑郁症。孩子出现如此多的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不自信,他们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疑惑和恐慌。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因为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无法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质,这时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的心灵上种植自信的种子。

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孩子的智力、体力以及交际能力,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基础性的支柱作用。那么家长要如何让自信扎根孩子的心灵呢?

1.要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

孩子如果有“我是失败者”的心理,在做其他事情之前就会存着“这一次我大概又会失败”的念头,这种负面暗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往往直接导致孩子的失败。因此,如果家长在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时责怪他:“你怎么总是犯这种错误!”就等于是在暗示孩子:“下次你一定还会做错!”

也许很多父母会怀疑这句话的效果,因为他们忽略了言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家长使用“又犯错了”和“谁都会犯错”这两个不同寓意的句子,会使孩子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前者会让孩子更加焦躁不安,后者则可以缓解孩子的自卑心理,给孩子注入一定的自信。

所谓的“杯弓蛇影”就是指一个人对事情持怀疑态度,进而导致自己紧张过度,最后将影响自己的行动。因此,如果在考试的前一天,家长对孩子说:“不要担心,这只不过是次小测验而已!”这样就能很简单地消除孩子的紧张感,使孩子展示出自己的实力。

2.让孩子多读些相关的伟人传记

历史上有很多因为缺乏某些能力,而被视为劣等生的大人物。例如以“进化论”而闻名世界的达尔文、发现地心引力的牛顿以及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等,这些知名人物在学生时代都曾不同程度地被身边的人歧视过。

让孩子多读类似的文章,会产生让孩子积极地寻找自己优点的作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渴望成功的,当他看到这些伟大的人物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一面时,就会产生“原来有这种困扰的并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意识。这时孩子会大受鼓舞,能激发他们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的成绩。比起那些没有缺陷的人来说,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那些具有某种缺陷而感到自卑的孩子。

3.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建立一个具有和谐氛围的家庭,家长需要具有民主思想。所谓的民主思想就是要求家长把孩子当成大人来看,要给孩子属于他的自主权和自由权。如果孩子需要扩大自己的交友圈或选购自己所需的用品,家长应该以旁观的角度不加干涉;如果孩子在发表自己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时,不论他的思想或行为在家长看来是多么幼稚,都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建议。家长要善于分析,对正确的建议给予采纳,对幼稚的看法给予完善,而对错误的观念则要加以批评;家长要以平和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也会养成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在感情上给予他支持;还要经常和孩子开玩笑,使家庭生活变得轻松而愉快。

4.让孩子不断地体验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常常被人们引用,事实上,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年纪较小的孩子。处于儿童时期、少年时期或者青春期的孩子是不具备用未来规划现在的能力的,在孩子的心中会认为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对于孩子而言,体验成功要比体验失败的益处多。

一次,一个孩子要参加竞选优秀班干部的演说,他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一方面他从来没在众多人面前演讲过,另一方面他缺乏必胜的信心。回到家后,妈妈得知了他的担忧,便极力地宽慰他说:“结果并不重要,能站在众多人面前展示自己就已经是一个成功者了,因为成功者都具备勇气。”此外,他的妈妈还帮他修改演讲稿,并让他在自己面前模拟训练。就这样,在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演讲过后,孩子的自信心大增。充分的准备带给孩子满意的结果,最终孩子取得了竞选的成功。从此以后,他爱上了公众演讲,对自己越来越自信。

也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某一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家长会在心底认为“这不过就是……”。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这一小小的成功是非常好的开始,孩子会因为这些小成功而变得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台上去考量,这对于孩子将来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失去太阳时,让孩子拥抱星星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他们的天空并不总是蔚蓝的,一定会有下雨或阴天的时候。当孩子的生活中失去了阳光的时候,家长不应该将他紧紧地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应当教会孩子看到星光般的希望。让孩子积极地看待生活,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最好的伙伴,让他能够扶持孩子走出困境。

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做才能使孩子看到雨后的彩虹呢?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1.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任何事情都牵扯到度的问题,如果对孩子管教过严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这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这些小小的权利,给孩子带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而快乐是孩子最好的心灵导师,它能让孩子养成乐观看问题的习惯。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朋友是孩子生活中最好的慰藉,与朋友和睦相处,能让孩子学会很多家长无法传授的东西,比如为人、处世等。而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性格大多抑郁,时时都可能会遭受孤独的煎熬。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当自己的感受无法与人分享时,孩子很可能会出现消极情绪。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尤其是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该多交一些性格开朗的朋友。

3.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一般来讲,能和他人融洽相处的人内心世界较为光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应该教会孩子跟亲友融洽相处。在教的过程中,家长自己应以身作则,做到待人热情、真诚,不势利、卑下,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缺点。另外,父母不妨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与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的人接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与人交流。

4.避免奢华的物质生活

很多家长总是会尽自己所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有些盲目的。一般而言,过着奢华生活的孩子,反而易产生失落的心理,因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变得淡薄,反而使孩子变得脆弱、空虚和麻木。

事实证明,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只要偶尔得到一件玩具,就会十分开心和满足。而那些有过多物质享受的孩子,反而找不到生活中的快乐,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也很容易变得沮丧和颓废。

5.让孩子的爱好变得广泛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而这些爱好大多单一,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看电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电视中没有孩子喜欢的节目,那么他就会不知所措,如果这时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另外一件他喜欢的事情,就等于在暗示孩子:快乐的选择不止有一种,只要转变视角,一样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自己所喜爱的事情。

试想,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去玩游戏或读书,同样也可以乐在其中。那么今后孩子在失去太阳时,会发现在无数个星光照耀下的大地一样明亮而迷人。

6.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即使是性格开朗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快乐。因为随着孩子生活圈子的扩大,他也会遇到让自己烦恼的事情。这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指导性的建议,让孩子在身处逆境时能够应对自如。

而让孩子直面挫折的,除了坚强和执着之外,还有诸如忍耐、宽容等优良品质。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1920年的一天,有一位11岁的美国小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最后,邻居向他的父亲索要了12.5美元。小男孩在闯祸之后非常内疚,尤其是父亲给别人钱的时候,他几乎不敢抬起头来。

邻居走了之后,父亲将他叫到了一边,男孩对父亲说:“非常抱歉。”父亲答道:“抱歉没有什么用处,我希望你为这件事情负责。”男孩诧异地看着父亲,羞红了脸说:“可是,我现在没有钱可以给你。”这时父亲说:“没关系,现在这些钱算是我借你的,你可以在一年之后还给我。”

从此,这个小男孩每逢周末或假日便外出打工,他一直记着自己欠父亲的12.5美元,就这样,经过了半年的辛勤努力,他终于挣足了钱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每当他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他都会对身边的人说:“是父亲的做法让我明白了我自己的责任。后来我以自己劳动的代价来承担过失,这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里根总统是一个不敢负责任的人,那么他必定无法成为美国人的总统,因为美国人民是不会接受没有责任心的人的。而在中国的教育中,责任心并没有占据什么重要地位,很多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事实上责任这一词汇并不是专为大人量身定制的,孩子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他才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人。

文慧是小学四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天,她都会首先赶到班级,然后指挥同学们打扫卫生。这一天,正是新生入学的日子,文慧照例来到了班级,当同学们都已经打扫完卫生之时,一位家长带着孩子走到了班级门口。

孩子脸上是很不情愿的表情,而家长脸上则堆满笑容,她见到文慧后立刻说:“文老师,你看,都是我不好,今天睡过了头,结果孩子也被连累迟到了。”文老师对家长说:“没关系,您先回去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处理的。”“老师,其实……”这位家长又摆出了很多孩子迟到的理由,替孩子承担责任,直到她认为自己已经把事情都担在了自己的身上之后,才放心地离去。

类似于这位家长的做法很常见,很多家长都在无意识中替孩子承担责任。从上面的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的成功与家长的正确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不代表家长不负责,相反却是家长睿智的体现。教育上常常强调的尊重,并不单指不轻视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义务。孩子的分辨能力稍差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辨析什么是他应该负担的责任,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独立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

在中国,家长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家里的事情你不用管,管好你的学习就可以了。”于是很多孩子长大了之后,还是“什么都不管”,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早已认定那就是父母的责任。

把责任还给孩子是尊重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懂得自立,懂得生活,这才是父母应该送给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为身边的人负责,他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

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一般而言,孩子也和成年人一样,喜欢听到他人的表扬而反感受到批评。事实上,表扬孩子有时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就人们的成长历程而言,真正让人获得益处的往往是批评的话语。

美国著名的诗人惠特曼认为,人的一生所得,源于羡慕自己、夸奖自己、站在自己这边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从那些经常批评、指责自己的人身上,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教育。对于别人的评价,虚心地接受往往会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帮助,而消极抵触只会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而人上人并不是天生的智者,他的成功大多来源于别人的经验,而他人的批评是最好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学会让孩子接受批评,让孩子学会在别人的批评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1.告诉孩子,对于他人的批评不必大惊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鼓励采取赏识教育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但一味地表扬显然是不合适的,有时不妨有意识地让孩子听到反面的批评。学会接受批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它能让孩子在别人的话语中获得更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语气要温和,分析要中肯,而且要以表扬为前提。这样一来,孩子会逐渐形成接受别人意见的习惯。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更容易适应社会,面对来自他人的批评和非议也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会让孩子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家长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这不仅是磨炼孩子意志的方式之一,也是让孩子成功做人的重要手段。通过倾听,孩子会从别人的批评中领悟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他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渐渐明白,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3.“冷处理”,但不要默不作声

除了让孩子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之外,家长还应当教会孩子怎样做好“冷处理”。所谓的“冷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的话语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一来,很可能会表现得极不礼貌,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会提炼出批评中的合理成分,并予以虚心接受。对于不合理的部分,也应该让孩子表示对批评者的感谢。“冷处理”是需要技巧的,例如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也不要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自卫还击”。一切“冷处理”都应该建立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之上。

4.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很多家长在训斥孩子的时候,总会把孩子的解释当作“掩饰”,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家长凭空猜测的结果。其实,当批评不符合事实的时候,家长应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让孩子言不由衷地接受批评,对于他的成长并不能起到原本设想的好处,而且还可能会引发出种种的弊端。因此,家长应该掌握好解释的“度”,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澄清事实。

5.对批评者要一视同仁

很多孩子可以虚心地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是对于同龄人或陌生人的批评他们就很难接受,常常会采取拒之门外的态度。这时家长应教育孩子接受那些有道理的批评,即使这些批评来自孩子的小伙伴,也应让他虚心接受。实际上,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换个角度,让孩子“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对孩子而言也完全如同表扬一样。

让孩子在错误中走向成功

很多事实都证明,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具有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因为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而这样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趋于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勇气。

苏珊的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每个人都很喜欢她。有一天,女儿回家后就闷不吭声地趴在了床上,苏珊暗自琢磨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还是忍住没问。

过了半小时,苏珊做好了饭菜,她把女儿叫出来吃饭。苏珊开始试探性地问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好像胃口不大好。”此时,女儿答道:“如果你一个上午就受到老师三次批评,你还能吃得下饭吗?”女儿刚说完这句话,就趴在餐桌上哭了起来。

苏珊没有说什么,等到女儿的心情稍微平复一些后,她才开始问明了原委。原来女儿今天是值日生,虽然她去得很早,但是其他组员去晚了,所以直到上课,她们还没有打扫完教室,于是就被老师批评了。到了课间收作业时,女儿因为作业没有收齐,又被批评了第二次。放学时,她让组员先去买饭,一个人先打扫卫生,恰巧又被老师遇见,结果她第三次被批评,老师觉得她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组员。

苏珊知道了一切之后,耐心地劝说自己的女儿:“你仔细想一想,其实老师对你的批评是善意的。首先,不论是什么原因,值日生在上课时间打扫就是错误的。其次,你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好,受到批评也是应该的,不然老师以后怎么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你呢?晚上老师看你一个人干活,当然是因为担心你才会批评你了。你的班主任也曾经对我说过,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所以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受点挫折,不然长大了怎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对你而言,老师的这次批评也等于是一个小挫折,如果你能战胜它,就等于前进了一大步。”

此时,女儿已经觉得不好意思了,她默默地点点头,苏珊见女儿的心情平复了,又给她讲了罗斯福的故事:

罗斯福曾经当过纽约警备团中的队长,他常常需要带着整个中队去练操。而他在练操的时候,常常会要求大家停止。因为在他发现自己出错的时候,就会向大家道歉,并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对照着正确的动作重复一遍,并且很诚恳地再次向大家道歉。很多时候,他的队友们都劝解他不必这样认真,但是下一次,罗斯福还是会坚持这样做。在他看来,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而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当他还是纽约市市长的时候,他把自己美好的品质诠释得更加完满。一次,他提交了一份议案,议案经过国会的审议后被通过了。但是不久之后,罗斯福认真地重新审视了这份议案,他发现自己是错误的,于是他主动向国会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希望收回这份议案。罗斯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获选为美国总统,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罗斯福是令人敬佩的,不仅在于他出众的政治才能,更在于他善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优秀品质。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出色的人,而要想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就必须在小事上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学会接受现实中的不利一面,承认并接受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送给孩子一个情绪的“转换器”

孩子的心情天空中会有晴朗,也会有阴霾,当孩子感到不快乐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当送给孩子一个情绪“转换器”,让孩子拥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孩子拥有了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也就等于拥抱了健康的心理。

很多人都知道拿破仑惊心动魄的作战故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最终失势的原因。这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在战场上面对千军万马之时,会激励起他无穷的斗志,但是面对一些人生的陷阱时,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最终葬送了自己辉煌的战果,让所有的努力化为了灰烬。

拿破仑在得胜的时候,其实也是存在着很多反对他的人的,其中一位就是外交大臣塔里兰。拿破仑一直怀疑他的用心,最后在他派出的间谍口中得知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塔里兰确实从事着秘密的活动,得到这个消息后,拿破仑专程从西班牙赶回巴黎。

抵达巴黎后,拿破仑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大臣。他表现得异常慌乱和不安,含沙射影地说出了塔里兰的密谋计划。此时的塔里兰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对于拿破仑的言论没有任何的反应,反而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认真地倾听。

塔里兰的表现激起了拿破仑的愤怒,他当着众臣的面逼近塔里兰,说:“我知道有的人希望我死掉!”塔里兰不动声色,他满脸疑惑地看着拿破仑,表现出非常无辜的样子。此时的拿破仑已经到达了忍耐的极限,他当着群臣的面,怒斥塔里兰的罪行。他用最难听的语言咒骂塔里兰,愤怒的情绪让拿破仑失去了理智,他最终愤然离去。

他离开后,塔里兰泰然自若地对其他大臣说:“今天我觉得真是遗憾,这样伟大的人物居然会这样地没有礼貌。”拿破仑的失态和塔里兰的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次事件很快就传播开来,拿破仑在人们心目中无往不利的形象受到了影响,人们开始怀疑这个战场英雄有没有能力掌控法兰西。

其实,拿破仑本来是处于主动地位的,但他没有反思自己,也没有控制住自己,所以他完全让坏情绪主导了自己,结果让自己失利。发脾气是政治家最不成熟的表现,不论是什么人,都要有足够掌控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情绪上添加一个“转换器”,让自己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拿破仑的故事证明了情绪的巨大“威力”,它能让一个伟大的人物丧失尊严。而对于孩子而言,从小培养控制自我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为孩子的未来打造良好的心理。很多孩子都有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家长大多以“性格”为借口忽视了这一问题,而采取放纵、宽容的态度,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事实证明,情绪是可以调控的,为了让孩子保持冷静的心情面对挫折,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以下几点:

1.推迟动怒时间

当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发脾气时,可以让他先在心里数15下。下一次发怒之前,要改数30下,这样不断地延长动怒的间隔时间,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保持理智和清醒。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屠格涅夫,在每次动怒之前会先把舌头在嘴里转个圈,这样他就无法讲出话来,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也就得到了化解。

2.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

一味地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好现象,控制情绪不等于压抑自己,因为压抑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积怨越来越深。因此,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找到合理宣泄的通道。如做运动、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都可以成为转化情绪的好方法。

3.让孩子学会“理性升华”

著名的大文豪歌德,在自己失恋之后把所有悲伤的情绪转化到文字中,写出了著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学家普希金在得知自己娇美的妻子与他人发生婚外恋后,气急败坏地与情敌决斗,结果中弹身亡,成为了千古憾事。

两个截然相反的事例说明,越是情绪状态不佳的时候,越需要人们理智地思考。一件看似不好的事情,如果能正确地加以面对,就会成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调控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用理性去升华不利的现实,不要让懊恼、愤怒毁掉孩子原本存在的优势。

第四章 语言能力

——培养天才的表达能力

如何教孩子学习语言

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用语言来表达是人最基本的天性之一,对语言发音系统刺激越大,人的语言能力就越强。人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学习机制,特别是孩子,潜在的语言能力更容易被激活。语言天赋的大小决定着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一些著名演讲家、成功人士之所以语言表达高人一筹,就是因为他们充分调动了自身的语言天赋,使自身的语言能力发挥到了最大。

现在语言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才的标准之一,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语言的学习,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习双语,这是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基础,要想孩子将来在语言能力方面出众,现在就必须注意如何教孩子学习语言。

1.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的智力发展很重要。幼儿时期的孩子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特别快,大多数孩子都能比较快地理解自己的所见所闻,并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当孩子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多给孩子鼓励,哪怕是一点小小的突破都需要将鼓励给予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会用一种放松、不害怕错误的心态去学习语言。

2.在玩中学习,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

单调、枯燥、乏味的学习对很多刚开始学习语言的孩子来说,都很难坚持下来。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游戏,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从游戏中学习语言,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让孩子获得语言给他带来的快乐。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对此事没有厌恶感,父母要避免让学习语言成为扼杀孩子天性的手段,在游戏中学习是孩子坚持不懈学习语言、保持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语言是给他们带来乐趣的途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保持求知的欲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帮助孩子把握学习语言的规律

只要孩子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这样学习起来就相对容易了。兴趣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孩子要想更快、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必要的,父母必须要孩子清楚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音”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1岁是孩子听觉最灵敏的阶段,2~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要孩子学习语言就要从“音”开始学起,让孩子多听,多说。这里的“音”不是要父母教孩子学会多少语音,因为语言可以分解为好多独立的“语言技巧”,如果让孩子每天都学习这些的话,过不了几天,孩子就会感到困惑、沮丧、害怕,最终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心理,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词汇,让孩子模仿着去说,比如以一个月大的孩子为例,一旦听到有人说话,他会转过头来认真地看着说话的人,对别人的话报以微笑。

学习语言就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入。学习语言的第二个阶段是“型”,最后是“意”。不仅要让孩子多听、多说,而且要让孩子不忘阅读,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书店,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父母也可以设置不同问题来诱导孩子阅读,在孩子理解问题后,引导孩子自己在书中找到他想知道的东西。

只要记住文中所讲的三点,再结合孩子自身的状况,父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培养方法,一定会让孩子学有所成。

语言环境与肌肤接触是生命之爱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外界交流以及接触的欲望,这是孩子的成长需要。威恩迪尼斯博士曾对德黑兰的孤儿进行研究,他发现:孤儿院里的孩子几乎一直被单独放在床上躺着,直到自己能够爬起来为止,很少有人对他们微笑、说话,没有拥抱,也没有玩具。就连奶瓶都是吊在一根绳子上,对准婴儿的嘴巴喂奶。

由于缺少五官应有的刺激,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没有父母的皮肤接触,使得孩子接受温暖、愉快的机会太少。这些缺少语言环境的熏陶、缺少肌肤接触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的抵抗能力比起正常成长的孩子要弱。

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在孩子接受语言训练的时候,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语言环境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聪明的父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总会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让孩子生活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这样孩子才会乐于与人交往,并接受语言训练。

孩子学习语言往往是从听父母说话开始的,这时,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听说话的环境,就会让孩子接受起来容易得多。利用周围的环境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比如,你正在洗衣服,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在给爸爸洗衣服。”你正在看书,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在看书,宝宝长大了也要看书。”要是孩子正在吃水果或玩积木,就要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孩子在潜意识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引导的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知道自己的行为。父母为了激发孩子的语言兴趣,可以让孩子听录音带或把相关的漫画、图案贴在孩子的卧室里,这样可以增强孩子脑中的记忆。有的父母担心孩子还小,对他说得太多,孩子会混淆了。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道理的,有关研究表明,语言有它自身的体系结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孩子自己就慢慢地明白了,语言本身会做出调整,进行潜在的分类,不会出现混淆。

父母对孩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在说话时做到发音准确、清楚,因为孩子从小养成的语言习惯和发音特点,以后是很难改正的,对孩子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是为将来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向孩子传递消息不仅仅只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有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更具有震撼力。有的孩子在床上或者独自玩耍的时候,就又哭又闹,但妈妈把他抱起来的时候就立即停止,父母也没有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相劝,但是孩子已经从妈妈的拥抱里感受到了爱的信息。一个从小在父母拥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性格、智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米拉尔德说:“亲子之间的肌肤接触可使孩子更加充满活力,帮助协调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消除孩子的紧张感。”缺少父母皮肤接触的孩子,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其心理和智力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形成一种被爱、被关心的渴望感,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病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肌肤之亲也是一种交流沟通。

“玩”是孩子语言表达的一种天性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一个孩子学习了语言之后,只有表达出来才能成为自己的。但由于孩子的生理机能发育的不成熟,没有语言组织能力,往往只能断断续续说出几个字,让父母理解起来很费劲。而“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不仅包含孩子的聪明与调皮,而且是孩子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当父母与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语言交流时,应该注意到孩子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父母传递着自己的信息。

早就有“智商”、“情商”的说法,但是最近又有了这样一个新名词:“玩商”。玩商也就是孩子对玩耍的参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具,都喜欢玩耍。爱玩耍的孩子最初是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个的信息:玩耍是天然存在的学习驱动力。玩耍和玩具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孩子通过玩耍来探索世界。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喜欢随父亲郊游,他经常到野外去游玩。大自然中美丽动人的湖光山色、高耸入云霄的参天大树,都让小爱因斯坦沉醉。然而,由于不爱说话,他不能用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旁,忘情地欣赏湖光景色。其他的人以为这个孩子是低能儿,但是母亲却看到了孩子爱思考的一面,坚持认为孩子是在思考问题,因为小爱因斯坦经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人们不知道,这个幼小的孩子提出那些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正是源于他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

对玩具的喜好程度展示了孩子不同的学习欲望。母亲给爱因斯坦买了许多能够启发孩子思考的玩具,像积木、罗盘等。很多玩具在玩的过程中必须善于思考,边思考边玩才能最后完成。爱因斯坦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然后忘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正是爱因斯坦对玩具的痴爱,引发了他的许多思考,玩具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玩”的兴趣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孩子没有亲口说出想要什么,以后想干什么,但是孩子喜欢一件玩具,爱玩某种游戏不是没有原因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具体表现。如果你看到孩子爱玩老鹰抓小鸡、狼吃羊的游戏,而且往往担任的角色是老鹰和狼,说明孩子有组织能力的天赋。孩子爱唱爱跳等都向父母表达着他们的兴趣爱好,表达着他们的某种心思。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不能够及时地意识到孩子的需求。游戏是孩子特殊的语言,父母要从中读懂孩子,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从孩子的天性入手帮助孩子成才。

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加速器”

现代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对幼儿的语言教育,不但可以使孩子尽早地、轻松地掌握多种语言,而且可以激发孩子未来的学习潜能,对孩子的智能发育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幼儿时期,语言教育可以促使孩子认识能力的发展,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有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测验,先对满2周岁的儿童做智力测验,3年后再对同样的孩子做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孩子智力的上升及下降竟然跟父母与孩子的谈话次数成正比关系。可见,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说明语言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父母在孩子尚幼的时候就应该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语言智力是孩子的第一智力。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智力远不及大猩猩,而一旦掌握了语言,智力便产生了大的飞跃。语言智能活动占据了孩子大脑活动的核心地位,几乎孩子的各种行为无不需要语言的介入和驾驭,离开语言的帮助,孩子就不能健康的成长。

学习说话是儿童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在语言方面的教养越好,婴儿在智力上的发展就会越高。孩子天生就有掌握语言的能力,从出生时母婴之间的“对话”开始,孩子就会表达自己,因而从培养孩子的语言起步,是天才儿童智力发展的良好开始。

周弘教育女儿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的女儿是个聋哑人,不能同正常的人进行交流。父亲为了让女儿能够与他人交流,就用文字学习引导女儿掌握文字语言,使文字成为女儿学习和交流的核心工具。经过艰苦的努力,她能够看懂人的口形,根据口形判断他人在说什么,周弘的女儿用视觉语言代替了听觉语言,智力潜能获得了开发,从此以后她不仅不用进入聋哑学校去学习哑语,而且还上了正常的小学,靠视觉语言和看口形、手势辅导等手段,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令人惊讶的是,他女儿的视觉语言还带动了听觉语言的发展,由于父亲长期让女儿听话看口形,识字看口形,激发了她说话的欲望,然后就模仿发音说话,经过顽强的努力,几年后,她竟能够说出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他的女儿是个先天性的聋儿,小于120分贝的声音是听不到的,只有打雷的声音才能够勉强听到,也就是说普通人的说话她根本听不到,然而就是坚持不懈地练习说话让她征服了困难。

正常的孩子都能轻易学会说话,但是语言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语言水平的差距实际表现在语言脑的构建状况,而语言脑构建的水平,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智力水平的高低,这就是儿童之间有很大的语言水平差距的原因。一个孩子的语言天赋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语言天赋的方法,致使很多语言能力没有被激发出来。

智力是宫殿,语言就是通向宫殿的阶梯,要想开发孩子的智力,父母就要对孩子的语言教育重视起来。

表达能力就是孩子的“外衣”

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85%取决于他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够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最主要的工具。言谈举止代表着一个人的气质、品德、修养。相信每一个人都欣赏谈吐不凡的人,因为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总是能展示着他的独特风采。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时期既是表达能力最容易形成的时期,也是语言障碍发生率最高的时期,如果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孩子很有可能形成语言障碍。语言障碍不仅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会引发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最终影响到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想让孩子“能说会道”,就是要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孩子语言智能中的关键能力。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要把握孩子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在父母与孩子的彼此交往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表达能力需要在表达中不断提高。

表达能力在孩子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1.对1岁以内的孩子

对于牙牙学语的孩子,在对其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在他第一次尝试讲话时仔细倾听,并以婴儿能理解的方式做出回应。父母不但要回应孩子,而且有效的引导也十分关键,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说出一些简单的词汇,比如事物的名字,或者让孩子准确叫出“爸爸”、“妈妈”等,让孩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愿望或需要。

2.对2~4岁的孩子

两岁以后的孩子已经能够发音,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并用普通话准确地进行表达,让他们跟父母、同伴、老师以及幼儿园的伙伴进行简单的交流,引导他们努力把话说完整,同时教孩子初步使用交往语言和礼貌语言,也可以引导孩子讲故事、背诗歌等。

3.对5岁左右的孩子

到5岁时,儿童在语言表达上已相当流利。父母帮助这时的孩子学习讲话,应尽量用简化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说普通话,掌握准确的发音,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见解,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和积极思考并做出回答;在谈话中,集中注意力跟对方进行交流,运用比较准确、丰富的词汇与人交谈;使用独白语言,复述他人的讲话、复述故事,或者能够连贯地讲述一幅图片或一段经历,围绕某个主题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对6岁左右的孩子

在孩子6岁的时候,应该使孩子熟练地使用普通话,积极主动、热情大方地与人交谈,并让孩子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身份的听者,熟练自如、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让孩子学会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积极大胆地使用新词;还要让孩子尝试着用一些有趣的话题引起他人的注意、吸引别人谈话,同时学会表达感激之情;更要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解决矛盾冲突等。

腹有诗书语自华

——让孩子多读书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天才决定于人的内在因素,而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培养良好的性格,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人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让孩子通过阅读,提高孩子学语言的兴趣,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充满智慧。书籍里的知识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曾经有一个书救人的故事:印度发生海啸时,无数人被海水吞噬了生命。可在一个海岛上居住的人们却安然无恙、毫发无损。他们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一个小姑娘救了他们,因为她从书中知道发生海啸之前海浪的变化,由此断定当时有海啸发生,于是她就带着人们先跑到高处,避免了这场灾难。

书不仅给人以智慧,还能锻炼人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首先是要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别人,孩子要准确、有效地组织、表达自己的思维,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是很费劲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能看画册,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幼儿画报,每天晚上在睡觉前,给孩子讲里面的故事,让他认识题目和里面的图。

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善于读书的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培养孩子阅读爱好是有法可循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为其选择适当的图书并耐心为他讲解,做到持之以恒。特别是在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鲜,渴望认识、了解世界的阶段,让孩子多阅读也是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家庭环境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示范性。父母的身体力行和榜样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带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一个爱读书的父母,给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都不希望孩子毫无见地。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习惯呢?父母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给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2)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给孩子提供适合读书的环境,包括孩子房间的设置,书桌要摆放在房间内光线充足的地方,让书随处可见。(3)教孩子正确的读书方法。告诉孩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尽量一鼓作气读完,哪怕不求甚解,也不能一本书看得时间太长。读书要形成记笔记的习惯,可以简单地写一些阅读随感和心得。读时要善于思考,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写作思路,然后领悟、体会作者的思想。(4)开展家庭共读活动,与孩子一起阅读。可以制定定期的家庭共读计划,每天陪孩子读一段时间的文学书籍;每周抽一个晚上举办家庭朗诵会、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讨论等。(5)坚持阅读,使读书成为孩子的习惯。根据孩子的需要和时间安排,让孩子坚持每天阅读15分钟。当读书习惯成自然后,可随着他的年龄、理解能力、知识结构的增长,对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做出调整。

让孩子掌握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历史上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最初无一不是靠朗诵而获得成功的。

田中角荣是日本七十年代初期的一位首相,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有十分高超的演讲才能。然而,小时候他曾患有口吃病,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克服口吃,他常常朗诵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白天黑夜地对着镜子纠正口形。经过不断努力终于练就了非凡的口才。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既是才华超群的数学家,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每天天不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对着山头开始练习朗诵。他还努力学习普通话,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发音,日积月累,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

朗读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后天训练而来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孩子学会朗读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1)速读法。朗读需要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只有孩子对整篇文章在心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后,才能去朗读。这时,速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快速地阅读不但能让孩子尽快了解文章的大意,而且能够锻炼孩子的发音。让孩子准备一篇演讲词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父母可以协作疏通文章,帮孩子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搞清楚。

注意,读的过程中要快而不乱,中间尽量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做到发声完整。(2)练声法。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在朗读中,父母要让孩子练就一副圆润饱满、悦耳动听的声音,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会影响孩子的朗读效果。父母要教孩子呼吸的技巧,在朗诵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吸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注意朗读前先放松声带,让轻缓的气流微微振动它,让声带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因为这样对声带有破坏作用。(5)模仿法。模仿是孩子的专长,他们从小就会模仿,模仿父母做事,模仿父母说话。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孩子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那么教孩子朗读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模仿,在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模仿。父母可以把孩子喜欢的、又适合他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制下来,然后进行模仿,这样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父母应让孩子注意模范人物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边听边模仿,边看边模仿,并善于在模仿中进行创造。

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在公众场合都羞于讲话,站在讲台上回答问题或表演节目时遮遮掩掩,如果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此,父母应该有所重视。其实这些情况就是孩子缺乏表达能力的表现,由于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有注意培养孩子这一方面的能力,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会失去讲话的勇气。

有关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一阶段,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形成某种缺陷,带来不良的后果。语言表达是一种能力,需要从小就培养。父母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1.孩子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面前更善于表现

有人对幼儿园的孩子做过试验后发现,在孩子没有他人干扰,没有心理压力和顾及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展开交谈。在一次集体活动上,老师发现几个孩子爱在一起,一会儿聊电视节目,一会儿聊家里的事情。孩子们在交谈中语气流畅、词汇丰富,老师从没有发现孩子们课堂上有如此好的口才。后来经过多次了解才明白,孩子只有在非正式场合下才能随意与同学谈他们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所以他们有话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说得更轻松,甚至口出妙语。

所以说,仅仅靠语言课来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多与孩子进行聊天式的交谈,谈他们熟悉和关心的事。

2.注意同时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发展思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流畅、敏捷、精确的语言表达,一方面是孩子现有思维能力的反映,同时又对孩子大脑发育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有一个外国记者曾问周总理:“你们一直对外宣称中国好,既然中国好,那林彪为什么还要往外国跑呢?”周总理没有马上问答,只是走到窗前,打开窗子意味深长地说:“你看,外面的空气这么好,但苍蝇为什么总要往厕所跑呢?”周总理的妙语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表现出了自己的机智,由此体现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巧妙互动。

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是鉴别孩子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孩子的思维习惯决定了孩子语言表达的习惯。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表达却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3.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

孩子学说话比较早,而且特别喜欢说话,这很有可能是孩子语言天赋的表现,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对语言敏感的孩子在外在环境的激励下,很容易激发他的语言天赋,只要教育孩子的方法正确,孩子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想要让孩子有出众的表达能力,仅仅依靠平时的交谈是不够的,父母还要制定一定的训练计划,让孩子在父母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素的训练。父母可以在每晚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并让孩子加以模仿和重复,一旦孩子能够自己讲出书上的故事,就尽可能地为孩子修辞和润色,让孩子复述。

引导孩子成为交际高手

能适应各种环境,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社会上有良好的交际能力是提高语言能力的表现。但是如今有许多孩子,只会看书不会交际,只会动脑不会动手,拥有一堆零散的知识,却不具备实际的用处,难以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就应该关注孩子在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孩子学会交际,学会适应社会,真正发挥孩子的潜能,重视孩子与人交际的重要性,这些是父母必需要注意的问题。

交往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技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能够通过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来察觉加以区分,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给他人做出回馈的信息。当妈妈或其他人看孩子的时候,孩子会用眼睛盯着看妈妈或以笑做答;有时候孩子跟不认识的人聚在一起玩耍,一会儿就变得很熟悉;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一离开父母的怀抱就会哭,孩子即便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他会以其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父母要想激发孩子语言的潜能,就要从小抓起,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

1.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要交际,就要靠有效的语言沟通。父母要多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表达能力。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最后让孩子自己编故事并讲给其他的小朋友听,有意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带孩子去旅游,逛商场,这些活动能够丰富孩子的知识,为孩子语言表达提供丰富的内容。

2.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上幼儿园已经1年多了,但仍没有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每天妈妈去接孩子的时候,总是看到他一个人玩;在集体活动中,别的孩子都兴奋地给家长表演节目、唱歌,只有这个孩子什么都不会,老师认为这个孩子胆小。父母也发现孩子比较内向,不敢当众表演,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父母给孩子准备好一段演讲稿,让孩子念熟以后,先在父母以及一些熟人面前演讲,父母还在暗中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有成就感。果然孩子的胆子慢慢地大起来,也敢于参与集体活动了,这主要是因为他提升了自信心。

3.鼓励孩子主动去交朋友

一个小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很被动,等着别人来找他,从来不敢主动去邀请别人,他除了默默地站在角落里看别的孩子开心地游戏外,好像别无选择。

人际交往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交往的技巧和经验。人际交往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其实大多数孩子内心都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自己为他人所喜欢,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学会交往的技巧。如果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往往不会主动去接触别人。主动交往是人交往的一个关键,父母要教育孩子如何主动去交际,主动去邀请小朋友玩耍。所谓主动接近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别人,只有主动去接近别人,交际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

第五章 良好的个性与人格是成才的关键因素

自信,就是永远坐在第一排

如果家长给孩子一个空旷的教室,让孩子自由选择座位,那么他会选择坐在哪里呢?家长也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人都会尽量地往后走,习惯性地选择后排最不起眼的座位,整个教室呈现出人数从后往前逐渐减少的状况。

家长也许会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孩子不选择前排座位呢?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如果是恐惧,那么选择坐在后面的孩子又在害怕什么呢?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从众心理,大部分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最“扎眼”的人,其实这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有些孩子总是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不要太被关注。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个小姑娘,名字叫做玛格丽塔,她从小就接受着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对她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坐在别人前头,绝不能落后于人,甚至在坐公共汽车时,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经常严厉地要求她,更不允许她说“我不行”或者“太困难了”之类的话。

这种苛刻的要求,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而言是非常严厉的,然而正是由于她从小接受了父亲对她的这种“残酷”的教育,才培养出了自己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信念。在以后的岁月里,她谨记父亲的教导,在生活中她总能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遇到艰难的问题时,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力争做好每一件事情。她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的决心。

进入大学时,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入学考试科目中要求必须学习5年的拉丁文课程,玛格丽塔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而且成绩还是第一名。玛格丽塔不仅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还积极参加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且一直走在前列,在学生中实属罕见的佼佼者。

40多年以后,玛格丽塔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一颗闪亮的政治明星,她连续4次当选英国保守党领袖,并在1979年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首相,她就是被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塔·撒切尔夫人。“永远都坐前排”是家长应该为孩子灌输的理念,只有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这不仅是一种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还是一种勇于发掘自我的勇敢表现。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并不少,然而真正选择坐在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坐到前排,是因为心中充满了畏惧,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找到这种自信,让孩子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那么也不要为此苦恼,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让他不再害怕别人的眼光。坐在最前面,会让孩子的视野更宽广,也会让孩子感到更有信心。家长要告诉孩子尽量往前面坐,也许开始时他会因为显眼而局促不安,但是任何成功都是显眼的,当孩子敢于坐在前面时,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拥有自信。自信不仅是一种成功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成功的性格。

个性是“花”,任性是“毒菌”

如今的孩子都在竭力地标榜“个性”,以彰显自我,在芸芸众生中秀出自己。事实上,让孩子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却把个性与任性混为一谈。

任性并不等同于个性,它只是一个人缺乏理智和责任心的表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孩子的任性时,往往只能摇头叹息。一位教育报的记者经常会接到家长的电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向他倾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一位银川的女士说,自己10岁的儿子经常在家里发脾气,还动不动就摔门或顶撞大人,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另一位南京的家长也坦言,自己的孩子非常任性,决定的事情就无法改变,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打他又舍不得,骂他也没有用……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任性时变得束手无策,其实只要找到孩子任性根源,家长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个性。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模仿别人

如果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任性的表现,他就会尝试性地模仿他人。一旦这种模仿取得了实际的好处,孩子就会越来越任性。

2.家长迁就

很多孩子的任性,家长应该负主要的责任。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家长经常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孩子就会养成任性的毛病。他会认为只要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自己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孩子已经形成了行为定势。

3.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会因为长期的压抑和束缚而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任性起来。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经常用语言挖苦孩子或者贬低孩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刺激,进而产生任性的对抗行为。

一般而言,如果是第一种原因,那么在孩子分清是非之后,就会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心理,不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一方有任性的行为,则应该认真地反思自己,坦诚地与孩子交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教育孩子不要学习。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家长要端正思想,不可姑息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方面教育孩子认识到任性的害处,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家长对孩子毫无原则地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家长也应负责。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应该坚决改变过于苛求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要宽严适度,保护孩子的自尊,要学会在家中创造民主的气氛,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父母除了认识到孩子任性的根源并找准处理的对策外,还要在实际行动上帮助孩子,让他克服掉任性的坏习惯。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在节假日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可以让孩子在祥和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这样也能够让孩子从其他小朋友身上学到优点。在邀请其他小朋友之前,事先要和孩子讲清楚。对于班集体的活动,更要鼓励孩子积极地参加。此外,家长应该主动与老师联系,让老师给孩子安排一些需要耐心完成的工作,让孩子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体会到理解和宽容。

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朋友,尽量让自己的孩子与那些通情达理、不任性的人做朋友。对于小孩子而言,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通情达理、不任性的朋友会帮助孩子克服掉任性的习惯。

执着和自信

——天才的奠基石

在美国西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一个清贫的少年在他15岁那年写下了他毕生的宏愿:“去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走遍世界上著名的河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踏遍世界各大名山;骑乘着骆驼、大象、鸵鸟和野马去探访亚历山大一世,并走过马可·波罗走过的和没有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伟大的电影;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历览哲学史;自己谱写一部乐曲和写一部书;至少拥有一项发明专利;有生之年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的捐款……”

就这样,这个少年洋洋洒洒地列举了127项气势非凡的人生志愿。且不要说一一实现它们,一般人只需看上一眼,就会摇头叹息。然而这个少年却为自己那些宏伟的愿望张启了前进的风帆,此时他的全部心思都已经被愿望所牵引,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他一路风雨兼程,硬是将一个个近乎幻想的夙愿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44年后,他实现了“127个愿望”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有人曾经惊讶地问他是凭着怎样的力量把这许多的“不可能”都踩在脚下时,他微笑着回答:“其实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让我不断前进,而我只是沿着心灵的召唤而前进。”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执着却是基石,而人们的这种执着则源于内心的召唤,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这种执着的精神,所以很多人一生都过着平庸的生活。探险家约翰·戈达德用自己的生活告诉人们:执着+自信=成功。一个人是否能相信并坚持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够在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中反映出来。

有一天,汤姆与杰克同时走进办公室,都看了看墙壁上的钟,他们习惯性地对了对自己的手表。

汤姆说:“我的表慢了。”

杰克说:“壁钟快了。”

汤姆觉得奇怪,他觉得壁钟不可能不准,就问杰克:“你怎么说壁钟快呢?”

杰克微笑地说:“那你怎么肯定是你的表慢了?”

汤姆说:“我觉得我的表不准,壁钟似乎准确些,所以我想可能是我的表慢了。”

杰克充满信心的对汤姆说:“我肯定我的表走得很准,因为我的表不会慢,所以我肯定是壁钟快了。”

由此可见,自信是源于每个人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充满信心,直接影响他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通常这种看法和态度却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和执着的牌匾,让孩子相信自己,感受心灵的召唤,并沿着心灵的方向执着地前行。每个人的成功,都始于心灵深处,只有那些坚信自我、勇敢执着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点燃孩子心中的自信和勇气,就如同为他嵌上了火红的太阳,孩子将会变得勇敢、执着、自信、乐观。

乐观,让一切皆有可能

每一个清晨的开始,都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人们需要找到一个方向标,让生活愉快地进行下去,而乐观积极的情绪,能使人们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在生活中,一定会有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如果在这些困难面前低头,那么脚步也就会停留在那里。不仅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且还会让生活变得黯淡无光。

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所以让孩子拥抱乐观就显得十分重要。乐观地面对生活,朝着梦想的方向不断努力前行,就会将很多看似悲观的现状转化为乐观的未来。

在美国有一位记者,他的名字叫做伊尔布拉格,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记者,而且在还没有消除种族歧视的美国,他凭借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不懈的努力,跨越了自己是黑人的心理障碍,获得了整个社会的认可。但是他小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伊尔布拉格常常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帮助,他对自己的朋友说:“如果没有我的父亲,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是他赋予了我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和毅力。”

伊尔布拉格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很悲观,身边的白人孩子常常会无端欺辱他,他的内心总是封闭的,但后来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有一次,父亲带着他去参观梵高的故居。在伊尔布拉格的心里,梵高一定是生活在非常富裕的家庭中,但是当他看到梵高生前坐过的木质板凳和穿过的破旧皮鞋的时候,他惊呆了,他无法想象一位举世瞩目的天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伊尔布拉格问父亲:“爸爸,梵高不是一位身价百万的富翁吗?”爸爸微笑着望着他说:“不是的,梵高很穷,比平常人还要穷苦,因为他连娶妻的钱都没有。”后来伊尔布拉格和自己的爸爸又去参观安徒生的故居,伊尔布拉格从小时候开始就非常喜欢安徒生童话,在他的想象中,安徒生一定也像童话故事里面的王子一样的生活着。但是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安徒生的房屋很简单,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而且客观地说,从他的房屋上看不到任何童话中浪漫的气息。此时伊尔布拉格又得知安徒生只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他的生活非常清贫,只住在一个小小的阁楼里。

这次难得的经历让伊尔布拉格改变了从前的想法,他不再觉得自己的黑皮肤很刺眼,更不会认为自己的地位卑微,不如那些白人孩子,从前在他眼里自己的缺点如今都变成了他奋斗的动力。他开始喜欢迎着阳光前进,后来他成功了,他对别人说:“是梵高和安徒生告诉我,上帝没有贬低我的意思,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把生活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这个世界上,完美是不存在的,有的人因为某些自身条件的不足,就消极地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在客观的外界条件中,人们可以找到很多因素作为自己失败和不幸的理由,但此时人们没有意识到,消极避世的情绪正在慢慢地俘虏自己,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成就化成了泡影,人就是这样被自己所打败的。

人的意识指导着人的行为,孩子也是一样的。人们常常会惊叹于神奇的意志力,它能在关键时刻让人发挥出超乎常人的能力,但是,意志力缺乏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地度过终生。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掌控自我,将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消极情绪清除“出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心情灰暗的时候看到事情的阳光面,看到自己的优势,因为只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就能找到奔向希望的原动力。

把人格植入幼小的心灵

如果把教育区分开来,那么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重任应该落在家长的肩膀上。学校教育大都重视说教,而孩子的人格在说教中是很难建立起来的。这需要家长通过爱的教育来引导孩子,帮助孩子理解事物、辨清是非。那么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并把孩子作为活生生的体验个体,而不是机器来培养呢?

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很敏感的个体,他们感知外界的能力并不比成年人差,孩子也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用关怀和爱来树立起孩子的人格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为了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品质而设计了一种让植物“活化”的教学方式,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把小树想象成人,然后要他们体验受伤后小树的痛苦。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极大地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从此之后,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再也没遭受过损害。

家庭教育不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容,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在认识周围的社会和大自然时去体验爱。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会渐渐地懂得爱生活、爱自己。

也许家长经常会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因为对于家长而言,文化教育更实际,收到的效果也更现实。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品质,而这些品质和个性,正是决定这些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艺术空前流行,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氛围是很适合每个有理想的艺术家发展的,但事实上,一个画家能否出人头地,首先就是要取决于能否找到好的赞助商。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赞助者是教皇朱里十二世,但是在一次修建石碑的工程中,米开朗基罗和他的赞助者发生了争执。他们是第一次产生正面的冲突,米开朗基罗一怒之下决定离开罗马。此时,很多人都觉得教皇不会原谅米开朗基罗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教皇非但没有怪罪米开朗基罗,反而极力地请求他留下来。

其实教皇是清楚的,以米开朗基罗的能力,他是很快就能找到赞助者的,但是自己却无法找到第二个天才。米开朗基罗卓越的才华是他的王牌。假如一个有能力的人坚信自己是无可代替的,就能够让自己的地位不受动摇。

如果你的孩子拥有智慧和才能,但是没有独立的人格,那么他也不算是出色的人。人格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用金钱也无法买来,但是家长却可以赋予孩子。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主导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也许需要面临坚持自己还是改变自己的选择。做正确的事很简单,但是做一些自己以为值得的事却很难,而家长应该赋予孩子一种坚持自我的能力。

曾经有个教皇保罗八世,他很胖,而且出身贫寒,但他从不掩饰这些。对于他来讲,外貌的缺陷与出身的贫寒不是重要的。有一次他去罗马的一所大监狱,他向大家坦诚地说自己是来探望亲人的。毋庸置疑,他是很受欢迎的,他懂得坚持自己,也懂得分享别人的苦乐。

一个人能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生存,不被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污染,那么这个人是伟大的。自我本色,是原生态的自己,是没有受到别人的导引下的自己,而这种坚持,都被人格所主导。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那么除了提高孩子的能力之外,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人格的理念,将它深深地种植于孩子的心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