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五年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22:46:15

点击下载

作者:吴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五年级

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五年级试读:

内容简介

本套图书分为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册分学期进行编排,内容分诗文、名句、蒙学三个板块。全套共收集中华经典诗文396首(包含课标建议的75首);先贤经典名句338句;蒙学经典选编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朱子家训》《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千字文》及《大学》《道德经》等内容。

本册为五年级分册,编选诗文67首(篇)、名句61句,读经学堂选编了《大学》、《道德经》(前28章)。为了便于学习,编选时我们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编者的话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究竟哪些适合孩子阅读,如何进行有序、有效积累?是老师、家长、孩子们感到困惑的问题。

为走出这一困惑,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编写了《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选编》这套读本。

这套读本共六册,每年级一册,分学期编排。内容设置“经典诗文”“经典名句”“蒙学经典”三个板块。全套共收集经典诗文396首(包含课标建议的75首,目录中带“*”者);选编先贤经典名句338句;编选了《三字经》《百家姓》《朱子家训》《弟子规》《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以及《大学》《道德经》等内容。为便于诵读,还特意配上了作者简介、背景、插图、注释、译文、简析、故事等内容,另外穿插了一些小常识。

尊敬的老师、家长,对读本的使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兴趣为先:要把培养诵读兴趣放在首位,要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乐于诵读。

2. 不求甚解:只要孩子们对诗文有大致的了解即可,不必追求于一时理解得深透,重点是熟读成诵。

3. 持之以恒: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议化整为零,长期积累,并尝试践行。

4. 尊重差异:针对孩子们的不同情况,不要整齐划一地硬性要求,有些难以理解的诗文对有些孩子可以暂时放一放。

亲爱的同学们,6~13岁是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希望你们抓住时机,多积累一些经典名篇,将使你们终身收益。

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所限,读本中一定还有疏漏及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邮箱:esxws@126.com;QQ:814160063),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编写本套读本时,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及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同时查阅了有关图书和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小常识总目录

五年级上学期诵读诗文

1. 黄鹤楼

[1]【唐】崔颢

昔人[2]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

晴川[4]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5]。

日暮乡关[6]何处是,烟波[7]江上使人愁。作者

崔颢(hào)(约704—754年),汴(biàn)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开元年间进士,曾任司勋员外郎。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足迹遍及江南塞北。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影响深远。《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民国初年被焚,1985年重建。

[2]昔人:指传说中在此乘鹤登仙的人。

[3]悠悠:飘荡的样子。

[4]晴川:晴朗天空下的平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原在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三国时祢衡曾作《鹦鹉赋》于此,故称。明末逐渐沉没。

[6]乡关:故乡的城关,这里指故乡。

[7]烟波:水雾笼罩的江面。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驾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然飘荡。阳光照耀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郁郁葱葱。暮色里眺望远方,看不到故乡何处?江面烟波浩渺,迷雾茫茫,令人发愁!简析

这首诗通过登临之所见,抒写思乡之忧愁,是吊古怀乡的佳作。前半部分借黄鹤楼传说抒发思古之幽情,抒写诗人对人去楼空、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后半部回到现实,描写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此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情真意切、淳朴生动,为咏黄鹤楼之绝唱。

这首诗是崔颢的成名和传世之作,同时也奠定了崔颢一世的诗名。《唐诗三百首》就把崔颢的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南宋诗论家严羽称这首诗为“唐人七律第一”。据《唐才子传》记载,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见到崔颢这首诗,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小常识格律诗的三平调与三仄脚

你是否发现,这首诗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叫三平调(也叫三平脚),是律句之大忌。同样,后三个字如果都是仄声字也不好,这叫三仄脚,也是律句之大忌。

虽然从格律上讲,这一句是律句忌讳的三平调,不符合律句要求的,可是这一句却流传千古,这说明古人有律但也不死守律。

2. 秋波媚

[8]【宋】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9]。悲歌击筑[10],凭高酹酒[11],此兴悠哉[12]!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13]烟柳,曲江[14]池馆,应待人来。作者

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陆游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陆游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其词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词作量虽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今存《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注释

[8]秋波媚:词牌名,四十八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

[9]烽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指高兴亭(陕西南郑子城西北)。

[10]悲歌击筑:《史记·刺客列传》载,燕太子丹及宾客送荆轲使秦,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

[11]酹(lèi)酒:把酒倒在地上祭奠。

[12]悠哉:深久的样子。

[13]灞桥:在长安东面的灞水上,桥边柳树很多。

[14]曲江:池名,在长安东南,唐朝的名胜地区。译文

秋风瑟瑟吹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烽火映照高兴亭。慷慨高歌,登高酹酒,这种场面激起了收复关中的壮志豪情。

有谁像南山上空的月亮那样多情,特地把暮云推开。长安灞桥边如烟的翠柳,曲江池边上美丽的楼馆,应该在月下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简析

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48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当时抗金前线南郑。高兴亭位于南郑内城西北,正对南山(即终南山)。山那边就是已经沦陷的古都长安。这首词是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写。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和克敌制胜的豪迈气概。上阕抓住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下阕通过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将“终南山的明月”、“长安上空的暮云”、“灞桥边的烟柳”、“曲江旁的池馆”都赋予了人的多情与期待,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洋溢着浓厚的乐观主义的爱国激情。小常识初识长短句——词

词是格律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牌填词,相当于现在按曲写歌词。白居易《忆江南》、陆游《秋波媚》都是词。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律句(平仄相间)。

3.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5]。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6]。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17],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18]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9]。作者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曹操不仅精于兵法,也善作诗歌。背景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注释

[15]碣(jié)石:山名。在河北昌黎县。沧海:大海,此处指渤海。

[16]澹澹(dàn):水波摇荡的样子。竦峙(sǒnɡ zhì):耸立。

[17]萧瑟(xiāo sè):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18]星汉:银河。

[19]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译文

东行登临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大海浩渺汹涌,山岛高高耸立。岛上树木丛生,百草繁茂。秋风阵阵,萧瑟作响,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日月的运行,好像从这汹涌的大海中出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从这汹涌的大海中产生。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吧。简析《观沧海》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是曹操的名篇。这首诗以“观”统领全篇,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3~8句描写看到的海水与山岛,是实景;9~12句写由观海而引起的思索想象,表现大海及日月星辰的气概,属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为和乐而加,与内容无关。这首诗借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胸怀天下的风度,抒发了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读其诗如见其人。

这首诗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借景抒情等手法,使全诗感情奔放、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是我国古典四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其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博大的胸襟,是千古名句。

4.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0]。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1]。

金沙水拍云崖[22]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3]。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出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书法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平生喜爱诗词、书法,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背景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史称“长征”。这首诗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注释

[20]等闲:一般、寻常。

[21]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乌蒙:山名。磅礴:广大无边,气势雄伟。走泥丸:滚动的泥丸。

[22]云崖:形容金沙江两岸山崖陡峭。

[23]开颜:舒展容颜,即喜悦、欢笑。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跨越万水千山的险阻看作是平常的事。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看来就像翻腾的细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就像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湍急的水浪拍击着两岸峭壁,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泸定桥铁索横跨两岸,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大军过后,人人心情舒畅,个个笑逐颜开。简析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七律·长征》全诗只有56个字,却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万般豪情壮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于革命史,还是对于诗歌史而言,它都是里程碑之作。小常识再识诗句节奏

古诗的节奏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古诗中,四言句的句式节奏是:2—2,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的句式节奏是:2—2—1或2—1—2,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句的句式节奏是:2—2—3或2—2—2—1或2—2—1—2。例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红军/不怕/远征/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请记住,一般不会出现“3—2—2”节奏的形式。在诵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如果诗中各句节奏有变化,读时应注意这些变化,以增加美感。

5. 望岳

[24]【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5]。

造化钟神秀[26],阴阳割昏晓[27]。

荡胸生层云[28],决眦入归鸟[29],

会当凌绝顶[30],一览众山小。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忧国忧民情感,是其诗歌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有《杜少陵集》。注释

[24]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别名岱山,为五岳之首,故尊称岱宗。

[25]齐鲁:古国名,泰山之南为鲁,之北为齐。齐鲁指今山东一带。青:指山色。未了(liǎo):不尽。

[26]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丽。

[27]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割:分。昏晓:黄昏和早晨。

[28]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29]决眦(jué zì):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30]会当:终当,一定要。凌:登上。凌绝顶:登上最高峰。译文

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整个齐鲁大地都可以看见它青翠的山影。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这里,高山巍峨,把山北和山南分割得如黄昏和拂晓一样分明。山中翻腾的云层,令人胸怀荡漾;满眼归巢的飞鸟,令人目不暇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放眼望去,别的山峰都会显得那么矮小。简析《望岳》是现存杜甫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杜甫落第后游泰山时所作,当时24岁。诗人只是向岳而望,并未登山,故曰“望岳”。诗中从“望”字着笔,由远而近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和苍翠葱郁的景色,以及展望登顶的心情,流露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6. 唐多令[31]·惜别【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3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33]。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34]。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35]。燕辞归,客尚淹留[36]。垂柳不萦裙带住[37],谩长是[38],系行舟。作者

吴文英(1200年?—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一生未第,做一些掌管文笔的小职务,生活很不得意。吴文英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游踪所至,每有题咏。其作品数量较多,词风密丽,“密”即章法谨严,“丽”即词面漂亮。梦窗词须静心细读多遍,方能体味其好处。“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其词一向被人认为晦涩难懂。有《梦窗词》。注释

[31]唐多令:词牌名,双调,六十字,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等。

[32]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词人巧妙地将“愁”字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季,又委婉地表明内心因离别而愁。

[33]飕(sōu)飕:形容风雨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芭蕉之声。雨夜芭蕉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唐代诗人杜牧在七言绝句《雨》中写道:“一夜不眠孤独客,主人窗外有芭蕉。”宋代诗人林逋在五言律诗《宿洞霄宫》中说:“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词人吴文英在这里用了芭蕉夜雨的意象,并进行了点化,纵然没有下雨,芭蕉也会因为秋风而发出凄凉的声音。

[34]有明月、怕登楼:秋夜,天高气爽,月色明亮,本是登高望远的好日子。可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丽的月色,词人却满怀忧愁,不敢登上高楼。或许因为登高会让词人倍加思念亲人而无法承受。表现了词人月夜怀人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35]年事:指岁月。

[36]“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用其意。客:指作者。淹留:长期逗留。

[37]萦(yínɡ):回旋缠绕。裙带:指燕,这里指别去的女子。

[38]谩:通“漫”,即“徒”、“空”。长是:老是,总是。译文

从何处形成的愁呢?那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又逢冷秋。纵然没有下雨,芭蕉也耐不得冷风飕飕。都说秋夜天气清凉宜人,可明月朗照,我却害怕登上高楼。

陈年往事,如梦境消失;青春已去,如烟水空流。燕子辞别回归,而羁旅他乡的人还在滞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总是空费心思拴住我的行舟。简析《唐多令》是一首惜别词,为感物悲秋、客中怀人之作。上片就眼前之景,抒离别之愁,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诗人满怀愁绪,在月明之夜,怕登楼眺望。下片抒发怀人之情,燕已回归,人却淹留他方。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全词构思新颖别致,自然浑成,字句不事雕琢,语言通俗浅近,写得细腻入微,颇似民歌小调。这首词较之作者的其他作品,可谓别具一格。7. 减字木兰花[39]·题雄州[40]驿【宋】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41]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42],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43]归路难。作者

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子写下的词。蒋兴祖女,即蒋兴祖的女儿,生卒年月不详,宜兴(今属江苏省)人,能诗词。蒋兴祖,靖康间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县令。金兵入侵时坚持抗战,至死不屈,极为忠烈。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在雄州驿馆题下此词。注释

[39]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40]雄州:今河北雄县。

[41]辘辘:车行声。

[42]白草黄沙:指北方边远地区的荒凉景象。

[43]乡关:故乡。译文

清晨阴云密布,囚车辘辘作响,一刻不停,如水流去。沿途一路白草黄沙,借着月光偶见残存三两户人家的孤零村落。

大雁南飞,自己却被囚北去。郁结难解,愁肠寸断,而不分昼夜。燕山越来越近,回头遥望故国乡土,恐怕以后再也回不来了。简析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掳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的经历,抒发国破家亡失亲之痛和被掳而去又无可奈何之悲,字字血泪,句句生悲,如泣如诉,读之感人肺腑,令人肃然。8. 渔家傲[44]【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45],衡阳[46]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47],千嶂[48]里,长烟[49]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0],羌管悠悠霜满地[5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52]。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在宋仁宗时曾守卫西北边疆,当时民歌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遏制了西夏的侵扰;政治上,他积极主张改革,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风格豪放,对苏轼等有一定影响。有《范文正公集》。注释

[44]渔家傲:词牌名,双调,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六十二字,仄韵。

[45]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46]衡阳:今湖南衡阳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47]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凉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48]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49]长烟:荒漠上的烟。

[50]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计:计划、打算。

[51]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52]寐(mèi):睡,睡着(zháo)。征夫:出征的将士。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大雁南飞衡阳,没有留恋之意。军中号角吹响,四面悲凉的边地之声随之而起。重峦叠嶂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难消万里乡愁,可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没有回去的打算。羌笛悠悠,寒霜满地。夜深难眠,将军花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简析

这首词是在范仲淹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写的。上阕以白描的手法写景,渲染了边塞秋季孤城落日、边声四起的荒凉;下阕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戍边将士们的思乡忧国之情,格调苍凉,慷慨悲壮。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诗人的先驱。小常识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就是以哀景写哀情的例子。当时,范仲淹率师镇守西北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就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看到大雁南飞,听到羌管声悲,既希望取得胜利,又难免思念家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衬托出当时将士的矛盾情绪,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9. 咸阳城西楼晚眺[53]【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54]。

溪云初起日沉阁[55],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56]。

行人莫问当年[57]事,故国东来渭水流[58]。作者

许浑(约791—约858年),晚唐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丁卯涧,建有别墅,世称“许丁卯”,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又曾任郢州刺使,也被称为“许郢州”。他善于写律诗,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多写登临怀古和寄情山水的作品。诗的内容很单调,总是重复地用“水”、“雨”之类景物,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这首七律诗《咸阳城西楼晚眺》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常用来比喻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雨飘摇之际。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登高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涌上心头,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注释

[53]《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作《咸阳西门城楼晚眺》或《咸阳城东楼》。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渭河相望,旧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

[54]蒹葭:芦苇一类水草。汀洲:水中小洲,指代诗人江南故乡。

[55]“溪云”句: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56]秦苑:咸阳城秦朝遗留的皇家花园。汉宫:长安城汉代宫殿。

[57]当年:一作“前朝”。

[58]“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故国:指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译文

一登上高高的咸阳城楼,心中油然涌起万里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江南故乡汀洲。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红日西沉,接着,凉风骤起,吹满城楼,一场山雨就要来临。鸟雀归巢,飞入杂草丛生的黄昏秦苑;秋蝉悲鸣,躲在黄叶满枝的清秋汉宫。来往的过客,不要追问秦汉旧朝的往事!我自东而来,寻访故国咸阳,看到的是一片荒凉,只有渭水一如既往,不停流淌……简析

这首诗在写景中叙事抒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鸟下”“蝉鸣”来衬托,勾勒出一种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堪称晚唐登临诗篇之佳作。10. 龟虽寿[59]【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60]。

腾蛇[61]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2]。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3]。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64]。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65]。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59]这首诗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60]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年。竟:尽,完。

[61]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62]骥(jì):千里马。枥(lì):马槽。

[63]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64]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长。缩:短。但:仅,只。

[65]养怡:保养身心健康。永:长久。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长久,但也有生命终了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志向仍然是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然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简析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以神龟、腾蛇、老骥作为比喻,说明了宇宙万物衰老死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体,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昂扬乐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一统全国的壮志。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11. 题李凝幽居[66]【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67]。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68]。作者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幽州范阳县(河北省涿州市)人,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早年出家为僧,后来韩愈劝他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时做过遂州长江主簿等小官,世称贾长江。写诗以刻苦著称,以五律见长,以凄苦著名,注重字句锤炼,人称苦吟诗人。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注释

[66]李凝: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幽居:僻静的居所,指隐居处。

[67]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称石为云根。

[68]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负言:指食言,失信的意思。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往,杂草掩映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月夜造访,万籁俱寂,轻叩柴门,惊动了池边树上栖息的鸟儿。回来时,走过小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朵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我暂时离开,不久会重来拜访,决不辜负共同归隐的约期。简析

这首诗只是叙述了诗人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小事,却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而著称。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之处道出人所未道之境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更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一个“敲”字,响中寓静,给人清幽空灵之感。诗人正是通过描写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其悠然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故事

据说,一次,贾岛在驴背上琢磨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此时却不知该用“推”字,还是“敲”字。于是用手作推、敲的动作,不觉之中冲撞了吏部官员韩愈的仪仗队。韩愈知情后,并未责怪,思索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从此,贾岛成为韩愈的布衣之交。“推敲”的典故也由此而来。小常识了解诗句重音

诗歌朗读介于读和唱之间,称为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要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诗意和情感的表达是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语音轻重是其中关键。怎样确定和突出诗句的重音呢?

1. 根据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的重点,确定重音。

2. 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产生韵味。当然也要根据诗意表现需要来确定。

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的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等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12. 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69],忍死须臾待杜根[70]。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71]。作者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人。中日甲午战争后,他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背景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肯逃往国外,决意留下来用鲜血唤起国人对于变法的支持和同情。这首诗是他题写在死牢墙壁上的。注释

[69]望门:看到人家。投止:投宿。张俭(jiǎn):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70]忍死:装死。须臾(yú):不长时间。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71]去:出走的人,指康有为、梁启超。留:留下的人,指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译文(你们在逃亡途中,)望门投宿的时候,我想你们应该像张俭一样会得到民众保护的,并希望你们像杜根一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对于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来说,)即使屠刀架在脖子上,我们也会毫不畏惧地面对屠刀仰天大笑。(我们这些人,)不管是出走的,还是留下的,都像昆仑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简析

这首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写狱中墙壁上的绝笔诗,表达了诗人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和决心,以及拯救民族苍生的良好愿望。前两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两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倍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13. 破阵子[72]【五代】李煜

四十年[73]来家国,三千里地[74]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75],玉树琼枝作烟萝[76]。几曾识干戈[77]?

一旦归为臣虏[78],沈腰潘鬓消磨[79]。最是仓皇辞庙日[80],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81]。作者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号钟隐,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公元961—975年在位,苟安享乐,世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封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年仅42岁。李煜虽不通政治,但艺术才华非凡,书画、音律、诗文都很精通。他的词直抒胸臆,采用白描手法来表达复杂矛盾的心情,形象生动,感情真切,语言明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对后世影响甚大,被称为“千古词帝”。现存词30多首,后人将他与其父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注释

[72]破阵子: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73]四十年:从公元937年南唐开国到公元975年写这首词时,将近四十年。

[74]三千里地:南唐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大国,占据着现在江苏、安徽两省南部和江西省、福建省一带。

[75]凤阁龙楼:雕龙画凤的阁楼,帝王居所。霄汉,指云天。

[76]玉树琼枝:树如玉,枝如琼,比喻树木的美好。萝:通常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烟萝:指草树茂密,如烟聚萝缠。

[77]几曾:何曾。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78]一旦:一天。臣虏:臣下、俘虏。

[79]沈腰:南朝梁时候的诗人沈约写信给朋友说,自己年老多病,腰肢一天天瘦下去了。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鬓:晋朝诗人潘岳写的《秋兴赋》里,说他的鬓发已经变成花白,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消磨:这里指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

[80]最是:尤其是。仓皇:慌张。庙:祖宗的祠庙。

[81]教坊:古代宫廷里掌管女乐的官署。宫娥:宫女。译文

南唐开国四十年,幅员辽阔三千里。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草木珍贵,花繁树茂,像罩在云雾里一样。习惯了华丽奢靡的生活,哪里意识到会有战争?

自从变成俘虏,身体消瘦,鬓发斑白,只能在忧虑伤痛中消磨时日。最难忘的一幕就是京城沦陷,仓皇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不禁对着宫娥恸哭垂泪。简析《破阵子》是李煜被宋俘虏以后,回首往事,痛心疾首的血泪之作。上片极力铺陈故国曾有的繁华。这几句话,看似只是平淡无奇的写实,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则有承上启下之用。下片写国破家亡。“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转,使悔恨之意更甚。接着,以外貌的变化来含蓄表现生活的困窘、心情的恶劣。最后三句,拜别祖先时,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倍增伤感,唯有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比。上片极力描写故国的繁华,曾经作为帝王之时生活的安逸美好。而下片则描绘了他作了臣虏之后生活的悲惨窘迫、人瘦发白,以及精神上受到的极大折磨。从今忆昔,今昔对比,将李煜内心的无限痛苦和悔恨表现得淋漓尽致。14. 过零丁洋[82]【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83],干戈寥落四周星[84]。

山河破碎风飘絮[85],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86]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8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8]。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文天祥全力抗敌,兵败被俘,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背景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bǐnɡ)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最后从容就义。作此诗20天后,崖山海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赵昺跳海而死。宋朝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注释

[82]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83]遭逢:得到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84]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年),此时已无力反抗。

四周星:指文天祥从起兵抗元,到被俘,一共四年。

[85]“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难以挽回。

[86]惶(huánɡ)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87]“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8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特指史册。译文

刻苦读经书,科考入仕途(状元出身),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大宋河山支离破碎,就像风中飘飞的柳絮;自己一生也时起时落,就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如今身为俘虏,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自古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我要留下一片赤胆忠心光照史册!简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誓死明志之作,也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首联诗人回顾平生,举出入仕和兵败两件事以概其余。颔联、颈联紧承“干戈寥落”,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直抒胸臆,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这两句而成为千古壮歌!15. 秋词二首【唐】刘禹锡(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89]。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90]。(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91]。作者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官至监察御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加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人,其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被誉为“诗豪”。有《刘宾客集》。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刘禹锡因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此时,诗人34岁,正感春风得意时,却被赶出了朝廷。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正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注释

[89]寂寥:寂静;空旷。春朝(zhāo):春天的早晨。指春天。

[90]排:推开;冲出。便:于是。碧霄:蓝天。

[91]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sǒu):怂恿。译文(一)自古以来,每逢秋季,人们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上云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霄。(二)秋天到了,山明水净,夜降寒霜。几树红叶在秋天一派浅黄色的树叶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秋风吹来,只觉得清凉入骨,哪像春色那样只是让人发狂。(意为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些青春狂热)简析

这两首诗一扫千古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励志的秋天赞歌,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豁达乐观的情怀。在诗史上,可谓凤毛麟角。

第一首赞秋气。诗人一反常态,少了些淡淡的哀愁,一语道破“秋日胜春朝”,折射出诗人豪迈自负的心境。写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气氛,不仅给予人们秋天的生气,而且唤起人们为理想奋斗的气概。

第二首咏秋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秋的本色,显示其特色,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秋色使人思想澄净,心情萧然深沉。全不像繁华浓艳的春色,叫人轻浮若狂。

这两首既可独立成章,又可互为补充,前者侧重赞美秋气,后者侧重赞美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16.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92]【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93]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94]。

蓬莱文章建安骨[95],中间小谢又清发[96]。

俱怀逸兴壮思飞[97],欲上青天揽明月[98]。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99],明朝散发弄扁舟[100]。作者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省境内),出生于碎叶城(唐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省)。其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语言清新明快,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高峰。有“诗仙”之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注释

[92]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由梁园南行,秋至宣城。饯别:设宴送别。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同族叔父,名叫李云,当时的官职是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整理和校对书籍。

[93]长风:远风,大风。

[94]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高楼:即“谢朓楼”。

[95]蓬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地方,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诗风慷慨任气,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96]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谢灵运和谢朓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李白用以自喻。清发(fā):清新秀丽。

[97]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ɡ):飘逸豪放的兴致。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情思。

[98]称(chèn)意:称心如意。

[99]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100]弄扁(piān)舟:乘舟归隐江湖。译文

昨日弃我而去,已不可挽留;今日乱我心绪,增添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南去,面对此情,正可以畅饮高楼。您校书蓬莱宫,文章有建安风骨;我的诗风好比谢朓,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满怀豪情,壮志凌云,酒酣兴发,想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唉,想要抽出宝刀斩断流水,流水反而奔流更急;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披散着头发,驾舟飘荡江湖。简析

这首诗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名为饯别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沉郁,狂放不羁,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是太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小常识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又以描写、抒情为重。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与侧面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等。17.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101]【元】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漂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102]。作者

汤式,生卒年不详,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散曲作家。字舜民,号菊庄,宁波(今属浙江省)人,一说像山人。元末曾补为县吏,后落魄江湖。元亡后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永乐年间尚健在。工散曲,多写景、咏史之作,有散曲集《笔花集》传世。注释

[101]双调:宫调名。庆东原:曲牌名,共八句七韵。京口夜泊: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102]三处:指城头、江心和山顶。三处愁相并:钟、鼓之声容易使人感到光阴蹉跎;浪声容易使人想到仕途险恶。译文

故乡在千里之外,是一叶孤舟好几日的行程。依靠着船舱窗口,不禁叹息此生漂泊无依的命运。城头的鼓声,江中的浪声,山顶的钟声。这三处的愁声交织在一道,令人彻夜难眠,乡梦难成。简析

这首曲抒发了夜泊京口时的思乡之情。通过鼓声、浪声、钟声描写心声,手法新颖,气氛浓烈。全曲一气贯下,无一赘语,用语虽然平易,却使人惊心动魄,将流离漂泊时的失意怅惘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曲所写情景似是归向故园,却不排除离乡出行而暂泊京口的可能。若如此,则“自叹漂泊命”、“一夜梦难成”,更是一字一泪了。小常识初识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无论是散曲或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相当于宋词的词牌。18. 苏幕遮[103]【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104]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05],追旅思[106]。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释

[103]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104]芳草:化用了《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105]黯(àn):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思念家乡,心情颓丧。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

[106]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思(sì):心绪,情怀。译文

秋高气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秋风阵阵,片片黄叶飘落满地。秋色接着碧波,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远山沐浴着夕阳,蓝天连接着江水。芳草似乎无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思念故园,黯然伤神;寄居他乡,愁绪不断。每天晚上都寂寞难眠,除非是回乡的好梦才能留人入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独倚远望,那皎洁的明月反而会让人倍感寂寞惆怅。想借酒消愁,可酒入愁肠,却化作了相思的泪水。简析

这首词是范仲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时所写,是一首羁旅乡思之作。上片主要写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写尽了秋色。气象宏大、秾丽阔远,暗透悠悠乡思离情。下片主要抒情,写尽了相思之苦,低回哀婉,又不失沉郁刚劲。全词意境壮阔,构思谨严,情景交融,缠绵婉曲。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19. 喜见外弟又言别[107]【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108]。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109]。作者

李益(748—829年),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李益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注释

[107]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108]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语罢:交谈结束。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109]巴陵: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你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刚一见面问了你的名姓让我吃了一惊,说过姓名才想起旧时的面容。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明天你又要踏上去巴陵的道路,不知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简析

这首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全诗语言凝练,朴素自然,层次分明,生动形象,别具一格。20. 贾生[110]【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111],贾生才调更无伦[112]。

可怜夜半虚前席[113],不问苍生问鬼神。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县尉。晚年闲居郑州。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郁郁而不得志。其诗以律绝见长,有“七律圣手”之称。作品意境深邃,独具特色,文学价值很高。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注释

[110]贾生: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111]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逐臣:这里指贾谊。

[112]才调:才气。无伦:无与伦比,没人超过他。

[113]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前席:坐在席上向前移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