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14:54:13

点击下载

作者:郭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5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5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5/郭清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2104-7

Ⅰ.①中… Ⅱ.①郭… Ⅲ.①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业-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5 Ⅳ.①F719②R19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32195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 2015

主  编:郭清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2104-7

策划编辑:王凤丽

责任编辑:王凤丽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编写委员会

顾  问 王国强 白书忠

主  审 毛群安 饶克勤

名誉主编 陈凯先 俞梦孙

主  编 郭 清

副 主 编 任建萍 孟凡莉

常务编委

郭 清 任建萍 孙 鹂 袁贞明 孟凡莉 施军平 马海燕 王小合

唐 婷 刘 畅 王大辉 史 鑫 马晓蕾 胡小璞 赵发林 刘淑聪

陈 燕 陈 齐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晓蕾 马海燕 王大辉 王小合 王竹萍 王丽薇 叶成荫 史 鑫

冯国和 任建萍 刘 畅 刘淑聪 孙志芳 孙 鹂 吴英飞 沈奇英

沈 歆 沈嘉炜 张 伟 陈 齐 陈 燕 邵 平 周 驰  郑 威

孟凡莉 赵发林 胡小璞 施军平 袁贞明 郭 清  唐 婷 黄玉兰

熊 军

参加编写人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力 王玮珏 王晓迪 方文凤 安 辉 李 鹏 刘肖肖 吴之杰

张立万 胡俊江 钟姝雅 董 琴前 言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意见》开启了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篇章,除明确了健康服务业的组成框架及发展思路之外,《意见》中还首次提出“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4月24日发布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确定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会议公报。公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健康中国这一概念由来已久,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即公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2015年9月,国家卫计委已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望全面推进,大健康产业将进入蓬勃发展期。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指出,该战略规划将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是基于不断深化对健康既是发展目的,又是发展源泉的认识。健康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尚书·洪范》对“福”的解释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终”,“寿”,也就是健康长寿列于首位,五福的基础都是健康。德国哲学家康德把人类对长寿和健康最深切的渴望称作自然愿望。健康也是发展的基本源泉,是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基础。经济学研究表明,健康对经济增长有巨大促进作用,因此“投资于健康”正成为世界各国在对公共财政进行投入产出评价时优先考虑的战略。

从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到《意见》及中医药规划等政策的出台,可见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总体形势趋好,但在欣喜与振奋之余,我们仍不可忽视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健康服务发展不均衡等矛盾与困难。出版《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5》一书,延续了上一版《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3》的内容与思路,总结我国2013—2015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新动向,推广成功经验,展望发展蓝图,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见》提出的目标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大健康产业的稳健发展。

参加本书编写人员包括教育部“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十二五”重点学科、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单位30多位教授、博士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十九章,前四章分别从国家层面介绍了健康服务业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行业特征、发展重点、政策与法规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其他章节分别从健康体检、中医药健康服务、健康养老、健康保险、智慧健康、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医疗器械、健身产品、健康旅游等方面展开,每章均附有相关案例评析供读者在阅读本章内容之后拓宽思路,理论联系实践。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王国强副主任、白书忠理事长的重视支持,陈凯先院士、俞梦孙院士等各界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国家卫生与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与敬意。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最新文献,对业内学者的观点、内容、数据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与评议,在此一并致谢。

我国的健康服务业起步较晚,但经过各位同道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包括医疗卫生、医疗保险、保健品、健康食品、健康文化、健康管理等相关产业的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由于本报告的撰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加之编者自身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诚挚欢迎各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系列能够成为健康服务业理论与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为加快推进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积极作用。主编 郭清2016年2月3日第一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的出台明确规定了健康服务业的具体内容,指导我国健康服务业良性、有序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及健康服务的需求。本章主要从健康服务业相关概念的界定、组成框架、产业特点等方面阐述,结合国内外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节 健康服务业发展概况一、健康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一)健康的定义

古希腊人关于健康的最初认识与描述:“健康意味着(身体内)血液、黏液、黄胆液和黑胆汁四种液体达到平衡状态”。而医生的目标“就是通过饮食、休息、锻炼的手段和有限的几种药物来重建体液平衡”,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尽管这种原始的健康描述是朴素和过于简单的,但已经散发着唯物主义的健康理念。

传统消极的健康定义:“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此定义既没有揭示出健康的本质与特性,也没有表达出人体生命过程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规律,因此对认识、评价与管理健康没有实际意义。

生物医学的健康定义表述: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看健康,会得出许多关于健康的定义或概念表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认为:“健康就是身体的良好状态”。这一观点尽管可以被大众普遍接受,但它却忽略了人体生命的特有属性以及健康的可测量性。其二认为:“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种观点只是把健康理解为正常的功能活动,而忽略了人体心理、精神的作用与影响。其三认为:“健康是人体检查数据的统计学正常值范围”。这是目前临床与保健医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定义。虽然该定义为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测量的、相对准确及量化概念,但其缺陷是忽视了健康的心理与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属性及评价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概念/定义的不断完善及表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宪章中首次提出三维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Well Being)的完美状态”。1978年WHO又在召开的国际卫生保健大会上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健康概念的内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状态”。在《渥太华宪章》提出:“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1984年,在《保健大宪章》中进一步将健康概念表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完善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这一四维健康观将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既考虑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全面化,是目前使用的关于健康的最准确定义。(二)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目标“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2000)是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战略目标,为推动这一全球目标的实现,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会议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指出:推生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目标的关键和基本途径。因此,HFA和“初级卫生保健”两者之间有内在关系,前者是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后者是实现此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

作为WHO的发起国和主要成员国之一,我国政府于1986年明确表示了对WHO倡导的全球战略目标的承诺,1988年10月政府进一步阐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时任卫生部长还提出:“我国应在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方面走在全世界前列”。

1990年,我国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我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该目标根据《阿拉木图宣言》所阐述的初级卫生保健的精神实质,对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作了如下表述:“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并深刻指出:“我国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是在全体农村居民中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全社会的事业,是体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方面”。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HFA/2000不是单一的、有限的目标,而是一个促进人民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过程,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健康事业方针。(三)健康服务的定义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健康服务作为国家健康政策的主要实现载体,也是人类获得健康的主要渠道,其安全与质量、可及性与公平性,都越来越受到政府、公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准确界定健康服务的定义,厘清其内涵外延,是正确分析当前健康服务供需现状的基本前提,也是科学制定今后健康服务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

现有部分文献中将“健康服务”等同于“卫生服务”,本报告认为,狭义的健康服务是指医疗卫生系统借助一定的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康复等各种活动的总称。该定义比较局限,仅将健康服务框定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没有从“大健康”的层面,把涉及健康的其他非医疗卫生领域,如体育健身、健康保障、优生优育等包含进来。广义的健康服务,应该是指所有与健康相关服务的总称。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服务进行了准确的定义,认为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据此,我们给出广义的健康服务定义:健康服务是指为满足人的健康需要,使人在维持、修复和增进健康方面从中受益,而进行的所有有偿或无偿活动的总称,本书所提及的健康服务均沿用此定义。(四)健康服务的内涵

从前文对健康服务的定义来看,其内涵包括四个要素—服务对象是“人”,服务目的是“满足健康需要”,服务效果是“维持、修复和增进健康”,本质属性是“一种服务活动”。

1.健康服务的对象是“人”“健康服务”的对象是“人”,既指个体自然人,也指群体和整个社会。个体的健康是健康服务的具体实施对象。健康服务只有通过满足每一个个体的健康需要,使每一个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等方面达到健康状态,才能实现人群健康和整个社会的健康。

2.健康服务的目的是“满足健康需要”

健康服务是为满足人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这种“健康需要”包含了健康概念的4个层次—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所有健康服务都是围绕满足这4个层次的需要而进行的,由此,健康服务的研究也逐渐从医学、生物学学科领域向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系统学等其他学科渗透,其研究视野也逐渐从相对狭义的生命体健康需求向更广义复杂组织系统的健康需求扩展。

3.“服务”效果体现在维持、修复和增进健康“健康服务”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使人获得并保持健康;具体来讲,体现在维持、修复和增进健康。“获得”既包含“从无到有”,也包含“从有到优”。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健康服务都是围绕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这4个层次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健康服务的效果在这4个层次都可体现出维持、修复和增进健康的效果。

4.“健康服务”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服务活动”“健康服务”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服务活动”,因此它具有“服务活动”的一般特性即无形性、不可分性、易变性、时间性。(1)无形性:

指服务效果是无形的。在提供服务之前,服务提供者只能描述服务后可能带来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普通群众在接受健康服务之前,只能信任服务提供者,但他无法看见、无法摸到服务的效果。(2)不可分性:

指服务与其来源是不可分的,不管这种来源是人或是机器。虽然服务效果是无形的,但它与服务来源密不可分,比如去省级医院看专家门诊和去社区医院看普通门诊,其效果来源于医院的检查设备和医生的诊疗水平。这也意味着,能享受某专家服务的患者人数,受到该专家服务时间的限制。(3)易变性:

也称差异性,指不同的服务者,以及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其效果是不同的。比如,某专家的手术水平比某年轻医生要好,该专家在为不同对象进行手术的时候,其手术质量会根据不同手术对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4)时间性:

即服务不能贮存。服务提供的过程也是服务消费的过程,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不能推迟也不能提前。因此,服务的价值很有时间性。(五)健康服务业的定义

以控制医疗支出、促进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健康服务,逐渐成为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共识和选择,健康服务业成为继IT产业后新兴、快速发展和成长的产业。在大健康观的引领下,健康服务业不是单一的产业,而是包括所有与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对健康服务业的概念有准确的界定,即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这一定义明确了健康服务业涵盖的具体内容,是指导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核心。

美国经济学家、两任总统经济顾问保罗·皮尔兹在著作《新保健革命》(The New Wellness Revolution)中指出,健康服务业(wellness industry)和医疗卫生服务业[文中称为疾病产业(sickness industry)]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医疗卫生服务业是指各类医院、疗养院、卫生院、社区医疗活动、门诊部医疗活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妇幼保健活动、专科疾病防治活动、疾病预防控制及防疫活动和其他卫生活动的行业总称。这类行业的服务特点是在人们罹患疾病之后对其身体、心理等疾病状态进行干预,最终实现治疗疾病和治愈疾病的目标。而健康服务业则是以健康为中心,为全部人群提供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以达到不生病、少生病的目的。由此可见,健康服务业和疾病产业的最大区别,是其做到关口前移,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以主动管理、提前干预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六)健康管理与“治未病”

与健康服务业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健康管理。参考2007年开始施行的《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健康管理的定义,认为健康管理是以中医“治未病”和现代健康理念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健康管理有三部曲:①了解和掌握你的健康,即健康状况的检测和信息收集;②关心和评价你的健康,即健康风险的评估和健康评价;③改善和促进你的健康,即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和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以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落实到健康管理的操作流程,健康体检是前提,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思想早已有之,即祖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源自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能在病情潜伏之时掌握病情并早期治疗,若病患已经发生才给予治疗,就如同口渴了才挖井取水,临到打仗才铸造兵器,为时已晚。这段文字是现有可考记载中对“治未病”思想的最早概括。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医术高超,魏文王曾求教于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大哥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上工治未病),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二哥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中工治欲病),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我治病于病情十分严重之时(下工治已病),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这种“上医治未病”的思想可谓中国古人对健康管理最精辟和朴素的概括。“治未病”思想作为祖国医学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传承到今天。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殊途同归,由此入手,发挥治未病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以治未病理念推进健康管理的发展,更由此推进中医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是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相结合的典范,体现了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可以跨越时空,超越民族。(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世纪70年代以来,健康教育在全球迅速发展,完整的学科体系已逐步形成。尤其近20年来,全球性的健康促进活动兴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健康战略中的地位得到了广泛关注。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和重点是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世界各国的健康教育实践经验表明,行为改变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仍无法改变,要改变行为必须依赖于支持性的健康政策、环境、卫生服务等相关因素。单纯的健康教育理论在许多方面已无能为力,满足不了社会进步与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健康促进开始迅速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从定义可以看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有所不同,健康促进是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以减少它们对个体和大众健康的不利影响。因此,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对健康促进的氛围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离开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政府的承诺、政策、法律、组织等社会支持条件和社会、自然环境的改善对健康教育是强有力的支撑,而健康教育如果不能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二、健康服务业组成框架《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57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包括“建立完善有利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完善鼓励和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等。《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明确了健康服务业的组成框架,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四个方面。(一)医疗服务

尽管健康服务业的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医疗服务以及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始终是发展的核心所在,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其他衍生、外延服务难以持续发展。要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医疗服务,努力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率。(二)健康管理与促进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为更加重视预防和保健、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以及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服务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健康管理与促进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健康服务业,需要在不断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三)健康保险

保险机制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是否能转化为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健康服务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成熟的健康保险体系来保障。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健康保险保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约2.8%。发展健康服务业,需要在完善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健康保障体系。(四)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

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涵盖对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服务形成基础性支撑及所衍生出来的各类产业,主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发制造和流通等相关产业,以及信息化、第三方服务等衍生服务。这些产业普遍存在多、小、散、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通过支持健康相关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加快发展并形成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三、健康服务业的特点(一)健康服务业相关产品科技含量高

健康服务业作为服务性产业,提供的产品多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产物,与相关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如保健食品、诊疗技术、危险因素监测、评估手段等,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其手段和方法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范例。因此,健康服务业中的产品及服务具有很高的科技附加值。(二)健康服务业是特殊的现代服务业

其特殊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方面,健康服务业既有被动消费又有主动消费。医药卫生消费往往是被动的,大多数人是因为身患疾病而不得不去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但诸如心理咨询、美体美容、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往往是消费者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主动消费。另一方面,健康服务业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公众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效果特别敏感,因此,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都需要健全的监管机制和严格的准入制度来保证购买者的安全。(三)健康服务及产品具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双重属性

健康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公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为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危重病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政府和医院有提供医疗服务的责任与义务,这些都是其公共产品的属性;另一方面,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缺乏竞争、效率较低等特点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健康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这些决定了健康服务的私人物品属性。(四)健康服务业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性

健康服务业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是与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管理等相关的产品、技术及服务,这些技术手段是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保障。因此,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不仅关系到人群的健康状况,更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更有极强的可持续性。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兹曾指出,继计算机和网络产业之后,引领全球财富“第五波”的将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健康服务业。(五)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条长,投资大且风险高

健康服务业包括内容广泛,横跨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与相关的多个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影响。健康服务业的高技术含量决定了其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所需软硬件设备费用高,周期长,且失败风险很高,同时其相关人力资源的成本亦很高。第二节 国内外健康服务业发展概况一、国外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一)美国

美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健康服务业已形成结构完整、运行有序且独具特色的体系。美国的健康服务业主要的变化轨迹和特点是:从最初的完全市场机制作用转向政府和第三方逐渐介入,最后再重新强调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

美国的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移动健康医疗服务、医院、物理设施及健康管理等。庞大的医疗保健需求不仅使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而且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研发和生产最活跃的国家。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美国许多城市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成为解决就业的支柱产业。据美国劳动统计局数据显示,健康服务业在2002—2012年之间增加了35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即在2002年从业人数的基础上增长了30%。在2002—2012年之间,增长最快的20个岗位中有一半集中于健康服务。这些岗位包括医学助手(增长率59%),医生助手(增长率49%),家庭健康扶助(增长率48%)以及医学记录和健康信息技术员(增长率47%)。健康服务业越来越显现出其作为美国最大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美国健康医疗经济》一书中提出“健康极”指标,用来描述美国各主要城市健康服务业的集中情况,以及其在各主要城市的重要程度。研究显示,波士顿、纽约的健康服务业细分市场,如医院、护理、家庭健康服务、一般医生及牙科医生门诊、其他健康从业者办公、健康管理服务等均名列前茅。(二)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对健康领域的持续重视与投入使其形成较多独具特色的产业。特别是随着日本老龄化不断加深,以养老为基础的保健食品(日本称为“功能性食品”)、养老护理、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业细分市场迅速发展。健康管理在日本的成功在于其有健全的法律、配套的健康管理制度和健康管理网络,而且国民的健康意识较强。日本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

1.健康调查

这是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前提,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找出健康管理应该关注的问题并且提供出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方案。

2.健康体检

通过一年一度对居民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手册,记录有关健康的各种情况,对受检者的健康状态做出诊断和群体健康筛选,以期能够早期发现疾病,降低潜在疾病水平。体检项目除了一般检查项目外,还包括心电图、眼底、痰及粪便化验等,同时,还对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起居、工作、饮食、嗜好、家庭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咨询指导。

3.体检后评估和指导

分为群体评估和个体评估。群体评估包括必不可少的检诊结果通知,健康状况咨询和结果报告会,并针对群体中突出的问题举行专题讲座,普及有关疾病预防知识。个体评估主要是对检诊中发现的异常者采取进一步的康复措施和治疗。

4.健康增进活动

这是一种大众性的自我健康管理活动,主要围绕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如何保持和增进健康的问题而展开。目的是创造全民健康管理氛围,使每一位国民都生活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之中。

5.健康教育

贯穿于整个健康管理服务活动的始终,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对国民进行健康知识的启蒙,特别是在居民中普及常见病、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知识,使人们了解生活、职业、环境等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唤醒并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引导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三)新加坡等亚洲国家

除日本外,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在健康服务业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2000年,新加坡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最好的健康医疗体系。同时,新加坡发展健康服务业已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新加坡政府将其国家定位成由临床医疗中心与经济医疗中心这两个子中心构成的国际健康中心,致力于成为亚洲地区最有吸引力的健康服务中心。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要维持国际一流的健康服务体系,支付不断更新的健康服务技术和设备,仅仅基于本国450万人口的健康需求是不可能的,因而新加坡努力吸引国际健康旅游者的国家营销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保持本国健康服务体系的水准,为国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是一种以外养内的策略。

印度的Apollo医院与泰国的Bumrungrad医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医疗经验,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健康旅游者。韩国整容业发展迅速,除庞大的本国市场外,近1/5的消费者来自中国,1/3来自日本,整容行业增加值已经占韩国GDP的4%。二、国内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我国13亿人口形成了健康服务业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业体系涵盖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行业,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初步形成,健康产业初具规模。(一)医疗服务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1996年,国务院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是:以农村为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一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先后确定了全球战略目标及采用初级卫生保健的策略,我国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引进和完善初级卫生保健的理论和技术。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截至2015年4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5万个,其中医院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1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与2014年4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6175个,其中:医院增加134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53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172个,医疗机构不断发展成熟。(二)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业发展

2000年,我国第一批健康管理公司开始成立;2004年9月,第一家网上健康管理公司成立;10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9月,深圳成立了第一家健康管理中心;2005年10月,健康管理师正式为新职业;2007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从此,健康管理成为我国居民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独立产业。根据中华医学会统计,我国的健康管理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其中七成以上的机构是体检中心,其中多数机构能按照健康管理流程提供服务,但不乏“拉大旗作虎皮”,机构各自“圈地”,大小规模不一,自行设立套餐类别和价格,自行进行服务的营销和推广,其标准、规范的制定仍然落后于行业发展。

2009—2013年,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市场规模从732亿元增长到876亿元,增长率在4%~5%左右,并呈缓慢上升趋势,201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受益于民众健康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增长率也上升到10%以上。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健康管理市场规模将加速增长,预计将从2015年的106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突破两千亿元大关,年增长率也将从2015年的11.34%增长到2020年的14.82%。随着健康管理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内容不断完善,目前服务内容还包括提供健康风险评估服务、提供私人医疗服务以及健康管理平台建设、保健品开发和中医养生“治未病”服务等,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服务。(三)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立到现在,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完成了从公费、劳保医疗等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性转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办发〔2014〕50号)出台,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义,其是由商业保险机构对因健康原因和医疗行为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以及相关的医疗意外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等,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显著提高。(四)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意见》指出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保健品的需要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保健品市场进一步扩大,保健食品销售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4年,中国保健食品的产值大约为1500亿元,并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呈递增趋势,但是国内人均保健食品的消费仅仅为日本人的1/12,更低于美国的1/1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中上收入(Upper Middle Income)国家,居民消费将从满足生存需要转向生活质量需要。保健品行业是健康消费升级的首要受益行业,该行业兼具健康和消费品两种属性,直接受益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将保健品从可选消费品转为必需消费品。由于工业、农业污染严重,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未来,营养健康品将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巨大增长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营养保健市场有巨大增长空间。

此外,健身娱乐也是健康服务业的新亮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黄金周”的出现,旅游、健身、娱乐等产业逐渐发展,由体育健身带动的健康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4年,我国各类体育经营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额为60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更新。(五)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中医健康观的理论核心是人的健康,《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以人命重于千金为喻,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的书名。人的幸福与发展,都必须以生命的存活和健康为前提,而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业中独具优势。《意见》指出:“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中医药是中国健康服务独具特色的健康资源与服务技术,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保健理论,“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医疗实践,以及“调心”、“摄身”的养生方法,都是建立内涵丰富、覆盖全部生命周期的中国健康服务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这是贯彻落实《意见》制定的专项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规划》指出,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范畴包括:中医医疗服务、中药种植生产与贸易、中医药医疗与保健的设备器械、中医药预防(含治未病)、中医药保健(含保健技术、保健品、保健食品等)、中医药养生、中医药养老、中医药文化产业、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以及其他衍生、外延的健康产业、产品和服务。以上10个主要方面,需要卫生与医药部门的主导,更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广泛参与,形成联动机制。《规划》在《意见》的基础上,重点明确了七项任务:一是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二是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三是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四是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五是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六是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七是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吸引境外来华消费,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三、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具备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良好基础条件,配套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发展潜力巨大。据浙江省统计局测算,2014年全省健康服务业总产出突破2000亿元(较2013年增长14%),根据健康服务业及其支撑产业年均增长15%的速度静态测算,到2020年浙江省健康服务业总产出将达到6000亿元。(一)具备一批优势产业领域

1.医疗服务领域资源相对丰富

一是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门类全,基础好。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360个,其中医院93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67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79个,其他卫生机构173个。二是社会资本办医迈出实质性步伐。据浙江省发改委统计,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省有民营医院462家,占医院总数的51.6%。民营医院床位35243张,占全省总床位数的14.9%。三是卫生人力资源相对充足。截至2012年年底,浙江省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的医生、护士数分别为3人、2.99人,比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要高。

2.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一批专业化健康服务机构已显现较大的发展潜力。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与韩国最大的健康管理集团SCL合作项目—韩诺健康管理项目于2014年启动。

3.健康信息服务领域,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杭州市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拥有阿里巴巴、创业软件、图特信息科技、联众医疗科技等较多健康信息龙头企业。

4.医药产业领域,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药品销售总额居全国第四位,在食药保健领域,胡庆余堂、正大青春宝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五。“浙八味”等道地药材,厚朴、杜仲等大宗药材及铁皮石斛、灵芝等珍稀药材在全国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5.养老、医疗旅游领域快速发展

发挥协同效应,催生新的服务业态。依托江、海、山、湖一体的地理环境,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丽水、衢州、金华等地兴起规模较大的休闲和养生养老产业。

6.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独具优势

2014年浙江省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全覆盖,该政策使中医院更多地回归中医,2014年公立中医院中药饮片收入同比增长了16.84%。目前全省有公立中医院95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3家、民营中医院59家,中医院的门诊人次占医院的25%左右,这意味着浙江省1/4的就诊者选择看中医。此外,目前,浙江省92.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的乡镇卫生院、66.4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嘉兴、湖州、义乌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已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为了促进中医药的持续发展,2015年10月,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15〕103号),计划将中医药知识将被纳入教育体系中,“将相关的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同时,将建立中医药科普宣讲团,举办中医药文化大讲堂,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该《意见》还提出“中医药+旅游”等新的发展思路,将对省内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进行整合,并挖掘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医疗馆等资源,规划开设特色旅游路线。(二)健康服务市场需求旺盛

1.经济基础较好,城乡居民收入较高,人群健康需求旺盛

2014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242元,城乡居民对优质健康服务需求强烈;高收入人群庞大,福布斯《2010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显示,浙江省千万富豪有4.1万人,居全国第二位。较多的富裕人群对个性化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较大。

2.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基数庞大

2013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945.08万人,5人中有1人是老人。同时,浙江省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显著提高了老年人享受健康服务的保障程度,为健康服务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消费基础。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发展平台初具规模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已显现集群化趋势:医疗服务主要依托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城市群等中心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形成较为集中的医疗服务集聚区,如杭州市上城区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健康休闲养生养老行业逐渐崛起,初步在杭州千岛湖、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形成集聚规模;健康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软件开发基地为基础的产业集聚体。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杭州特色中药保健产业集聚区、金华“浙八味”培植基地、丽水高品质“菌菇”培植基地等一批特色基地;生物产业已形成湖州生物制造、金华天然药物、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集聚区块。第三节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健康服务业发展机遇(一)国家和各省市配套政策的保障

我国历届政府提出过一系列保障人民健康的发展战略,如2007年卫生部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是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前列,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各省市也相应出台一系列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4〕29号)提出从2014年到2020年,北京市将通过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方式开展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符合资质的个人开办诊所、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等方式,打造功能完备、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出台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在鼓励吸纳就业、创办健康服务企业、加强职业培训和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2014〕57号)明确,到2020年河南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具有本省特色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5000亿元左右。《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22号)指出,健康服务业是实施“健康浙江”战略的创新举措,浙江的“新动作”是发挥浙江省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五类健康产业集群。省长李强在浙江省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的重大意义,“大健康”就是大民生、大财富、大产业、大机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14〕74号)明确提出,要按照“提升杭州、服务全省、示范全国”的定位,以医疗服务、护理与康复、养生保健、健康信息、健康管理、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行业为重点,以放宽市场准入和加强项目建设、平台建设、要素保障、公共服务为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打造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和消费促进的全国示范区。(二)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20世纪60年代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主要是病毒、细菌和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肺结核等。随着抗生素的出现和运用,这些疾病逐渐消失。如今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重大与新发传染性疾病、心脏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为33.1%,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分别为:36.7%、29.5%。与2008年比较,15岁及以上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了9个百分点。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烟草使用、酗酒、高盐高脂饮食,静坐生活方式)处于流行高水平或者呈进行性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居全世界首位,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2亿,“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为45%、服药率为28%、控制率为8%)特征明显。

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目前,我国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人数超过1500万,到2020年将超过2500万,2050年达到4000万。2050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将达到4.4亿,占总人口超30%,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随着老龄化持续加剧,高龄化、空巢化问题严重。目前,我国80岁以上老人在高速增长,约为老年人增速的2倍,预计2050年5个老人中就有一个80岁以上老人。而城市空巢家庭接近50%,农村已超过40%。老年人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特殊群体和主体人群。同时,随着老龄化持续加剧,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老年性疾病日益增多。因此,老年人的健康已不仅是家庭问题,而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慢性病患者人数的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及老年人口数量的攀升,均引发医疗模式由单纯病后治疗转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人们更加重视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和恢复。据预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15年将超过5000美元,人口期望寿命将达到74岁,中国将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指人类发展指数大于0.8)国家行列,这意味着健康会成为中国人的优先选择。因此,需要健康服务的人群数量将会持续上升,将会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三)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医疗初创项目开始受到资本的热捧,产生了一批移动健康企业,但由于政策、技术等多种壁垒限制,市场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