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11:27:06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

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0-01

ISBN:9787538460919

本书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言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一、千里黄河显身手——中国古代的治河防洪活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既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给我国人民带来过多次深重的灾难。为了驯服黄河,造福人民,我国古代人民对黄河水灾害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争,留下了一幕幕史诗般的英雄壮举。

大禹治水的传说

我国的治河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在这些传说里,共工、鲧和大禹都曾与黄河洪水进行过顽强的斗争,而以大禹最为有名,他的治水事迹和艰苦卓绝的精神世代流传,成为远古人民征服洪水的象征。

禹姓姒,生活在离现在大约5000多年前,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的人。传说大禹治水走遍了九州,长达万里,疏通了9条大河,时间达10年之久。

相传在上古时代,尧做帝王时,我国曾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阔的平原,人畜死亡无数,老百姓辛勤开拓出来的家园被洪水荡涤一空。从洪水里逃出来的人们,除了身上穿的外,什么也没有了。无家可归的老百姓,只得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老林,穴居野外,与野兽争食,山上能吃的食物都被吃光了。这时,凶残的野兽就出来伤害这些人。到后来,这些人自己也弱肉强食起来。结果,人一天天地减少,野兽一天天地增多。当时,尧帝看到这种极为可怕的情景,心急如焚,想不出好办法来解救人民的苦难,只得召集四岳和群臣商议。尧帝问大家:“如今洪水滔天,浸山灭陵,老百姓都愁活不下去了,有谁能去治理洪水?”四岳和群臣回答说:“此事可以派鲧去!”尧帝连连摇头说:“鲧素好固执己见,恐怕不能担当治水的大任。”四岳说:“除他之外,再无别人可派了。”尧帝无可奈何地说:“好,那就让他去试试罢。”

鲧被派去治理洪水,一连治了9年,但丝毫没有成效。原因是他骄傲自满,不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按照传统的“鄄障”方法去治水。所谓“鄄障”,就是用泥土石块修筑土石堤来阻挡洪水。鲧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最终还是阻挡不住洪水。结果,尧帝把他杀死在羽山。不久,舜做了国君,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是一个宽宏大度,志向远大的人,并未因尧杀了他父亲而怨恨,却以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为己任。他说:“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怎对得起天下苍生?”为了制服洪水,禹不畏艰苦,身体力行。婚后三日就离家,在外治水13年。他亲自背着行李、农具,冒着狂风暴雨,跑遍全国,到处查看河川,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皮肤也被太阳晒得黑黑的。有三次他路过自己的家门口,河工们劝他回家看看,他都拒绝了。他向河工们说:“如今洪水未平,万民受苦,我哪能为自己的私事而耽误治水大事呢?”大禹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河工们。他们都以禹为榜样,忘我地劳动,顽强地跟洪水作斗争。

相传古黄河八弯九曲,至龙门(今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之间)这个地方,被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正好堵住了去路。奔腾的河水来到这里找不到出路,就四处横溢,为害两岸广大地区。大禹来到这里,决定替黄河找一条出路,于是举斧便劈,一斧将大山劈成了两半。黄河从此有了出口。大禹劈山之后,黄河上出现了一个险要的峡口,两岸悬崖陡壁,河水奔腾而下,浪击石壁,水声如雷,水流犹如从大门涌出,就是再强的艄公,再好的舟筏,也不能由此经过,这就是“龙门”。每年到一定时候,江河湖海的鱼纷纷来此争相跳跃,跳过去的便化龙升天,跳不过去的仍旧为鱼。这个“鲤鱼跳龙门”、“鱼化龙”的神话,就是“龙门”名字的由来。

禹开凿龙门以后,便骑着马沿河察看地势,又发现黄河三门峡(今河南省境内)这个地方有一个静水湖,四周群山环绕,山崖垂直插入湖中,河水盘山绕湖而过,严重地影响黄河洪水下泄,并且阻塞着航运交通。大禹面对这一障碍,举斧连劈了三下,高山峻岭立即化成三条深谷,黄河水从此欢快地穿过深谷向下游流去。后来,人们便把这三条深谷称作鬼门、神门、人门,三门峡由此而得名。在靠近神门的地方有一小石岛,人们为了歌颂大禹的业绩,将这一小石岛命名为“中流砥柱”。唐朝皇帝李世民还在砥柱石上留有“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

禹“凿龙门、开砥柱”虽然是神话,但这些神话传说却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黄河的强烈愿望。关于“龙门”和“三门峡”的成因,并非大禹的“神工鬼斧”开凿而成,据地质学家考证,三门峡原是横在黄河上的一块完整的岩盘,经黄河水长年累月的冲击,逐渐冲开缺口而形成分割的小岛。历代把三门峡的形成记在大禹的账上,这只不过是人们对传说中的治水神圣人物大禹的崇敬而已。

禹治水不但忠于职守,兢兢业业,顽强不息,而且很讲究方法。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有事就同大家商量,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他把“鄄障”的方法改为“疏导”,顺水之性,因势利导,结果疏导的方法成功了。滔滔的洪水,终于在大禹的疏导下,顺畅地注入了大海。洪水退去后,大地上又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也从丘陵高地搬回肥沃的平原上来居住和生产。大禹治水成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舜的信任,四方酋长对禹更是钦佩。舜年纪大了,就把帝位禅让给了禹,这样,他就成了夏的开国君主。

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十分广泛,以致渐渐演变成了神话。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几乎都有大禹的“神工”。例如,在长江流域就有大禹斩龙的神话:相传大禹治理了黄河之后,便来到了长江巫峡(今湖北省境内)。禹见这个地方高峡深邃,江面狭窄,江水来到这里严重地受着地形的束缚,禹就派遣了一群龙在这里引水路,有一条龙没有按规定,错行了水路,开凿了一道不必要的峡谷。禹很生气,就把这条龙斩杀在一座山岩上,用来警诫其他的龙:直到现在,巫山境内还有错开峡、斩龙台这样的古迹。至今游人途经三峡,饱览三峡风光时,还遐想着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

传说大禹治水还到过淮河流域。在淮河发源地桐柏山(今河南省境内),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百姓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伏它,为民除害。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在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铁链拴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附近,镇压在龟山(今江苏省境内)脚下。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年。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座禹王庙。如今在庙中还可以见到“雕梁画栋碧玉墙,飞琉檐角八宝镶,朱红圆柱描龙凤,金打兽环放光芒”的诗句。

王景治河

王景,字仲通,邯县(今河北省邯郸县)人,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功勋卓著的水利专家。王景自幼受父亲教育,非常聪明好学。有一次,朝廷内一个专管气象天文的司空,当场考他的记忆力,见他过目不忘,惊叹不已。据史书记载,他“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技艺”。他特别关心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年,浚仪(今开封)附近一段渠道被黄河水冲毁,威胁农业生产,朝廷下令修复。当时,朝廷根据司空建议派王景、王吴共修浚仪渠。王景建议王吴用“堙流法”,终于很快修好浚仪渠,而且以后一直没有再受害,深受群众的赞扬。

汉明帝时,黄河及汴渠决坏,未能及时修建。永平十年(67)时,阳武县令张汜上书皇帝,说河流决口日久,几十个县受灾,现在应赶快修建,以安百姓。皇帝觉得有道理,准备发民工治河。可是这时浚仪县令乐俊又上书皇帝,说老百姓已沿河垦殖安居,现地多人少,虽未修理但影响不大,而且兵乱刚止,人民要求平静安居,希望不要劳民伤财。皇帝听后也觉得有理,又决定不治了。后来汴渠东浸,衮豫地区百姓受害很严重,齐声怨叹。他们认为是县官不顾人民死活,搞得皇帝左右为难。

公元69年,即永平十二年,明帝刘庄召集文武大臣议论修渠之事,结果仍各持己见,讨论了半天也拿不出一个好方案。这时,他想到,听说王景在水利方面很有研究,何不听听他的意见呢?随后派人把王景招来。王景叩见之后,明帝立即对他说:“听说你善治水,现在对汴渠水患,有人主张速治,有人主张应缓,你的意见如何?”王景说:“皇上都城在洛阳,东方的漕运全靠汴渠,现在汴渠溃决,漕运受损失,对朝廷影响很大。再说,现在百姓受灾,怨声载道,不修也难安民心,因此修为上策。”

明帝又问道:“依你之见,到底该怎样治理?”

王景说道:“河为汴害的根源,汴为河害的表现,河、汴分流,那运道就没有祸患,河、汴兼治,才能成功。”

明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又问了他许多关于黄河治理的问题,王景皆应答如流。明帝非常高兴,又想到他修浚仪渠有功,当即重赏了他,并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大批钱帛衣物,还命他主持治河工程。王景也非常高兴,心想自己可以在黄河上大显身手了,便再三谢恩领命而去。

永平十二年(69)夏天,王景和王吴等人一道,受汉明帝派遣,率领数十万民工,在河南“自荥阳至千乘海口”的500多千米的地段上,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治河工程。

据《后汉书·明帝纪》记载,在王景精心组织下,这次治河的主要工作有:“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道。”首先是筑堤,“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即修筑了系统的千里黄河大堤,从而固定了黄河改道后的河床。王景当时仔细分析了黄河泛滥加剧的重要原因是下游河道明显成了地上悬河,如让黄河维持现状,地上悬河随时都有溃决的可能。他经过仔细研究,最后选了一条比较合理的新的入海路线,在两岸修建了千里大堤。

这条新的入海路线,距离比原来缩短了,河床加宽了,是最近的行泄路线。这样,河水的流速和冲沙能力相应提高。特别是这条新路线,使黄河主流入了地,改变了地上悬河的状态,减少了溃决可能性。同时,王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黄河上设计了缕堤和遥堤,即在主流两侧建一内堤约束主流,缕堤上开了一系列水门。遥堤就是两岸大堤,缕堤和遥堤之间是一片开阔地。缕(内)堤约束水流,加大了流速,提高了水流的冲沙能力,洪水来后,从缕堤水门进入两堤之间的空地,并暂时容蓄其间,遥堤防止水涨出堤。这样布置,几年之后,新河床被刷深了,大汛来时,洪水连缕堤也未溢过。

其次是“理渠”,即整修了汴渠。治汴时,王景做了大量工作,“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雍积”。也就是说,王景经过调查研究,首先开凿了汴渠新引水口。因黄河主流经常摆动,有时引水门在悬河中,无法引水。王景想,干脆多建一些水门,随你怎么变,我都可以引水,于是创造了“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的办法,采用多水口引水,解决了多沙河的引水问题,在水利技术上是一个重要贡献。另外就是清理渠道中的险滩暗礁,堵塞汴渠附近沟涧,加强了险工段的防护,将淤积不畅的渠道上游段加以疏浚。关于“十里立一水门”,争议很多,有的说是缕堤上“十里开一水门”;也有人认为因河、渠并行,在汴渠左岸“十里立一水门”,黄河水涨时,依次进入河渠两堤之间,先行沉积,然后清水入渠,或清水再流入黄河,加大冲沙力;也有人认为是多水口引水,水门之间相距十里等等。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是说要从黄河引水,达到分流、分沙的目的。

根据资料分析,荥阳以下黄河有很多支流,主要有济水、濮水、汴水等。王景将这些支流互相沟通,在黄河引水口和支流相通处设立一系列水门,“令更相洄注”,人工控制。这样,洪水一来,支流就起到分流、分沙的作用,大大削减了洪峰。同时,分洪后主流虽然减少了冲沙能力,但支流分走了大量泥沙,从总体上看,减慢了河床淤积的速度,减慢了河口延伸的速度,特别是大量泥沙在支流两岸滞洪区大面积沉积,大大减缓了河床相对两岸的上升速度,防止黄河很快变成地上悬河。这些都是促进黄河长期安流的重要措施。

筑堤,理渠,十里立一水门,就是“绝水、立门”,达到了“河、汴分流,复其旧道”的目的,在人工控制黄河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修筑从荥阳东至千里黄河大堤,修筑了渠系,其工程量是十分浩大的。但由于王景在治理工程中,善于从实际出发,尽量利用原有旧的沟渠堤埝,把百姓防洪自围的民埝尽量连贯起来,所以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当时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永平十三年夏,滔滔黄河之水按王景设计的河道驯服地流入大海。汴渠也整治一新,平整顺畅。黄河、汴渠并行前进,中间筑长堤间隔,汴渠主流行北济河故道,另一部分向东南直达泗水。主流至长寿津,流入黄河(王莽河道),以后又与黄河相分并行,直至千乘入海,十分雄伟壮观。当时,汉明帝非常高兴,亲自召见王景和王吴等人,给予嘉奖,并叫他们陪自己沿河巡视。王景等人看到自己一年的辛劳变成了果实,也非常高兴,陪着皇帝乘船沿渠东下。出巡这一天,天气晴朗,皇帝乘着彩船顺流东下,两岸马队护送,直至无盐(今东平县)。沿途百姓都盛赞王景功绩,知道王景陪圣驾出巡,都赶到堤上观看。只见船上彩旗招展,船头甲板上的大金罗伞下坐着汉明帝刘庄,两岸人山人海,有拉纤的,有烧香放爆竹的,吹吹打打,非常热闹。皇帝见此盛况更加高兴,立即给王吴及下属官员每人加官一级,赏赐钱帛财物,特别给王景连升三级,封他为侍御史,还给黄河、汴渠沿河各县下了诏书,命令设置专管堤防维修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恢复过去一些有利于维护堤防的管理制度,常年维修。这也为黄河安流提供了保证。

王景是历史上一位出色的水利专家。他的治河业绩和创造的经验,为历代治河水利所尊崇和效法。东汉至唐末的800多年间,黄河基本上处于相对安流状况。800多年中,仅有40个年份有决溢记载,这在黄河史上确是个奇迹。这种现象固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包括气候变化、植被状况、行水路线等因素都可能对黄河安流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东汉王景治河的功绩无疑也是黄河安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盛赞:王景治河传千古,黄水安流八百年。

贾鲁治河

元王朝顺帝初年,因朝政腐败,黄河堤多年失修,经常决口。至正四年(1344)四月,黄河在曹县白茅溃决,洪灾达7年之久,灾害不仅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同时也危及到朝廷钱财供给的生命线——会通河及两槽盐场。但因河患难治,满朝文武都没有人愿意为此效力,顺帝十分焦急。这时,有人推荐贾鲁,说他才识过人,且熟悉水利工作。顺帝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贾鲁负责治河工作。

贾鲁,山西高平人,是一个才能出众的汉族官员。他从小就很有志气,学习非常勤奋,长大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细心。他肯动脑筋,具有真知灼见,受元朝统治者赏识。他自25岁那年考取乡贡起,到跟随脱脱带兵出征从马上摔下来逝世为止,在元朝做官32年,先后8次升迁。堵口前为工部侍郎,堵口中为工部尚书,堵口后官拜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

他被派去治河后,首先注意调查研究,摸清水患,经过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并画出图样上奏朝廷。

至正十一年(1351),元顺帝采纳了贾鲁的治河主张,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进二品,授以银印,全面领导治河工作。贾鲁受命后,率20万治河民工进入白茅决口附近现场。当年4月正式动工,昼夜不歇,到7月完成故道疏浚工程,8月放水入故道,并立即组织决口冲开的白茅河截流工作。此时正值黄河汛期,截流十分艰难。贾鲁深谋远虑,堵口之前,便采取了几项重大的技术措施去调动黄河主流。这就是:首先疏浚故道上下流,使其深快,以便堵口合龙时主流逐渐回归正道,使白茅决河从主流的位置随着合龙口逐渐收缩而变为一般的分流口;其次是堵塞决口上流的弯道,来一个裁弯取直,把原来的主流直向白茅口冲击改变为与决河原来的流向相垂直,从而大大减少了白茅决河合龙时的水势;再次,在决口上游采取石船堤障水,将主流进一步排开,直冲已经疏浚的故道,既进一步降低合龙口的水流来势,又加大故道的冲刷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在技术上非常有创见。“石船堤”障水,是贾鲁创造的一项重大技术。据《至正河防记》记载,“石船堤”是一种用船只装石,然后沉入河底,使石船连成一体作排水堤。当时用了27只大船,分成3排,每排9只,排列成长方形,前后左右用缆绳、大桅杆、长篙等物将船连成一体,待装满大石后同时沉下。沉船后再加大铁锚固定在河底,使石船堤不致因受猛烈的主流冲击而动摇。

石船堤施工就绪之后,又在它的后面加筑3道草埽堤,与船堤连成一个整体,使整个排水堤前有石船顶冲,后有埽堤挡溜,这就迫使主流能听从贾鲁事先的安排,往故道流去。

贾鲁在治河活动中,吸收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并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巧妙安排,各项工程井然有序。贾鲁采取以上几项重大技术措施,果然取得了当时难以想象的汛期截流成功,到11月,白茅河决口终于合龙,黄河主流全部回归故道,消除了历时7年的白茅决溢的灾害。

贾鲁此次治河,动用军民人力20万,工期190天,相当于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用工总量的3倍以上。此役共疏凿故河140千米,堵塞大小决口107处,总长共约1.5千米,修筑堤防共长385千米,其工程之浩大,为以前治河史上所未见。

工程结束后,顺帝听了也感到惊奇。贾鲁怕皇帝不相信,阻碍收尾工程的进行,就把治河的办法画成一张图献上去。皇帝看了十分高兴,封贾鲁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令翰林学士欧阳玄等制“平河碑”记述贾鲁的功绩。为了纪念贾鲁的功绩,后人还将河南境内原属宋代人开凿的一段河道命名为贾鲁河,使贾鲁的名字永远铭刻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

潘季驯治河“去国之臣,心犹在河”。这是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潘季驯72岁时所说的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也是他的事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潘季驯自45岁首任总理河道工作,到72岁辞去职务,前后4次出任总理河道职务。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黄河在萧县处决溢,分成南北两大股,北股又散为13股,水势直迫明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经济大动脉——大运河,河道淤塞100余千米。这次河患是明朝开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明世宗急忙命工部尚书兼总理河漕朱衡为这次治河的总负责人,潘季驯为副,督导治河。此役征调民工9万,共开新河70千米,复旧河26.5千米,修筑大堤9万多米,石堤15千米。当这次治河即将竣工之时,黄河突发大水,冲开了新修的大堤,河水漫入沛县。当时,一些朝臣借故纷纷弹劾朱、潘两人。明世宗皇帝也很焦急。但是,在潘季驯的督导下,决口很快被堵塞,治河一举功成。当朱衡和潘季驯回到京城后,世宗非常高兴,立即嘉奖了两位河总。潘季驯晋升为右副都御史。第二年,因为母亲病逝,潘季驯辞职守孝。

隆庆三年至四年(1569-1570),黄河先后在沛县、睢宁等地多次决口,运道50多千米淤为平陆。明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于是,又起用潘季驯总理河道兼提督军务。潘季驯上任后,亲自督率民工5万,沿河筑缕堤9万余米,堵塞决口11次,疏浚了匙头湾以下淤河并恢复了旧堤,河水受束,急行正河,冲刷淤沙,使河道深广如前,漕运大为畅通。但是,潘季驯在这次任职期间,因坚决反对一些不切实际、有害于治河工作的错误主张,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这些人便向朝廷进谗言,诬告潘季驯。昏庸的皇帝竟以这些谗言为口实,撤销了潘季驯治河的职务。

潘季驯被撤职后,黄河和淮河又同时决溢,以致黄淮交汇处的清口淤塞,淮河南徙,灾情十分严重。朝廷无计可施,遂于万历六年(1578)第三次起用潘季驯,并提升他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侍郎,总理河漕提督军务。潘季驯上任后,作了一个全面的治河规划,经朝廷通过后,从万历六年开始到万历八年结束,历时两年,大规模治理黄河、淮河。他首先在黄河两岸大筑遥堤。北岸自徐州至清河县城筑遥堤45200余米,南岸自徐州至宿迁县筑遥堤共655余米,防止河水漫溢;然后又修筑归仁大堤9800多米,遏止黄河南侵入淮河;又在洪泽湖筑高家堰,以便蓄清刷黄。还在清江浦等处筑起4道减水坝。经过这次大治之后,黄、淮河水归入正道。黄河上下千里,束水攻沙,使黄、淮之水畅流宣泄入海。可是,当河患稍告平静的时候,明王朝先将潘季驯调离河总职务,随后,又以“党庇张居正”的罪名将他削职为民。

潘季驯离任后,朝廷河务松懈,河工废弛,连管理河道的官职也不再设立了。几年之后,黄河又多处决口成灾。朝廷责令安抚使臣和地方官吏分区治理,但都无济于事。眼见河患威胁越来越大,许多文武大臣纷纷上表推举潘季驯出任河总。于是,明神宗于万历十六年(1588)第四次召回潘季驯到朝廷担任总理河漕职务。为了将治河事务全面委托潘季驯负责,朝廷还特意恢复总督河道专官。潘季驯被任命为右都御史兼总理河道。潘季驯复职后,又在黄河两岸大筑遥堤、缕堤、月堤、格堤,共长1060多千米,并修筑太行堤、邵家坝、长樊大堤、安东大堤等多处堤防工程,还修建堰闸24座,土石月堤护坝51处,堵塞决口和疏浚淤河超过9万米。这次治河又取得了很大成绩。潘季驯因功晋升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潘季驯这次在任,因积劳成疾,且年逾七十,于万历二十年(1592)离任。

潘季驯在4次出任总理河道的岁月里,经常沿着黄、淮、运河奔走踏勘,沿途遍访众人。每次重大工役,他都亲临工地督导。

在他第二次出任河总的时候,他住在睢宁一段黄河正道疏工地上,每天都到河心检查开挖深度。在这次浚河工程即将结束时,一场风雨即将到来,潘季驯异常焦虑,便乘一叶小舟驶向河心考察水情。刚到河心,便刮起一阵狂风,小舟在浪涛中上下飘忽,不能操纵,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岸上的人都十分焦急不安,为潘季驯和老船工的安危担心。因风雨太大,人们无法去救护,幸好小船被一棵大树挂着不动,潘季驯和老船工才免于罹难。

潘季驯脱险后,因紧张过度和风吹雨淋,背上疽疮发作,病倒了。就在这个时候,风雨连日未停,河水猛涨,新堤、旧堤都出现多处险情。此时,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吏又带头逃走,使人心动摇。眼看着治河工程有前功尽弃的危险,潘季驯心急如焚,他忍着剧痛,冒着风雨在堤上督工。民工们深受感动,都争先恐后上堤抢险。当大水漫过堤顶,淹没了潘季驯的双脚的时候,民工们劝他离开,但是潘季驯不顾个人安危,仍然同民工一道奋力抢险,终于取得了这次治河的胜利。

万历十八年(1590)冬,潘季驯已经是古稀老人了,但他仍然经常出现在堤防工地上,有时候还拿起铁锹和民工一道挖土筑堤。有一次在凛冽的寒风中,他因操劳过度,一口殷红的血喷在耀眼的白雪中。民工们看到这位朝廷名臣竟然抛弃他晚年可以享受的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为治黄河事业呕心沥血,对他倍加崇敬。

潘季驯不仅在治河的事业中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品格,同时,他的治河方略和理论,为以后300年的治河专家所遵循,直到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潘季驯对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和理论进行了悉心研究,并对黄河现状作了深入的调查。他深刻地认识到,黄河水患的症结在于沙,因此,治河必须着眼于黄河的泥沙。他认为,黄河水流浑浊,挟带大量泥沙,如果水流稍为缓慢,泥沙就会沉下淤塞,使河床变浅,洪水一到,就势必造成决溢泛滥。所以,他坚决反对多开支河分导水势的主张,认为对一般的河流可以分支疏导,对黄河则不行,因为一经分流,水势必然缓慢,缓慢便会淤积;如果支河开了又淤,淤了又另开新河,结果会造成黄河下游越淤越高,以致无法收拾。他针对黄河多沙的特点,结合自身实践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著名理论,认为这是“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根本办法。

所谓“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就是在黄河两岸修筑坚固的堤防,堵塞一切决口和分支,使黄河河水不旁溢,全流于正河,正河必然水急势猛,冲刷泥沙,冲深河底,加大黄河正河的泄水能力,以减少洪水决溢的次数。

潘季驯主张使黄、淮合流,进一步加大黄河水势,提高冲刷能力。当时有人反对说,往日黄河与淮河分流,水势稍涨,尚且不断决口,现在两河合流,岂不是水还未涨就要决溢了吗?潘季驯回答说,这种看法只看到决溢的现象,而不知决溢的原因在于沙积,如果把淮河引开,表面看好像减少了威胁,但两河水势都减缓,因而都加快了淤积。即使黄河不决溢,淮河决溢也势必将清口淤塞,不仅阻碍漕运,还会导致黄河也同时决溢。要是黄河、淮河相合,则治淮河就必须同时治黄河,也等于同时治运河,这是一举数得的事。潘季驯在反驳反对者的论战中,说服了朝廷,终于实现了黄河、淮河合流的主张。

潘季驯在实施黄、淮合流的工程中,还特别针对黄强淮弱的具体情况,采取有力措施防止黄河水倒灌塞淮河水道的问题。他的办法是在徐州筑长樊大坝,以分减黄河暴涨的洪水;在黄、淮合流的河道上筑崔镇四坝,以分减两河同时暴涨的洪水;筑归仁堤,以防黄河水冲入淮河。尤其重要的是,沿洪泽湖加筑高家堰,提高淮河安全水位,以利“束清刷黄”,使两河并力入海。在以上这些工程完成之后,他于万历十九年(1591)冬,亲自到海口查勘,看到海口的确畅流无阻。

潘季驯4次出任总理河道,先后达27年,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治河事业上。用他的话来说:“壮于斯,老于斯,朝于斯,暮于斯。”他对我国治理黄河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陈潢治河

清朝康熙年间,黄河水患频繁,一到汛期,便多处决口。滔滔黄河水如猛兽,冲决堤防,淹没农田,吞食村庄,使千百万百姓葬身鱼腹,无数财产化为乌有,黄河下游几成泽国,满目尽是凄凉景象。人们迫切要求治理黄河,多少志士要为治理黄河献身,陈潢就是其中出色的一员。

陈潢,字天一,浙江钱塘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博学多闻,尤其是对治河的方略和水利理论造诣很深。黄河连年泛滥成灾,激发了他治理黄河水患的强烈愿望。有一年,他为了考察黄河现状,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作盘缠,乘船沿运河北上,直到黄河。以后又沿黄河上行查勘。一路上,他查水势,察民情,访百姓,直至宁夏的黄河河套地区。因黄河中游两岸的树木砍伐殆尽,加之土质松散,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再加上下游堤防千疮百孔,无人兴修,以致连年泛滥,土地荒芜。严峻的现实,使他忧心如焚。

归家的路上,经过邯郸的吕祖祠,陈潢想到奔腾东去的黄河,浮想联翩,感慨万端,便要来笔墨砚台,满怀激情地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诗的大意是,滔滔的黄河水啊凶狂不羁,翻滚着人民的血泪,满腔悲愤啊仰问苍天,为何我胸怀经纶无用武之地?写完之后,长叹一声,继续上路。

陈潢刚离开不久,安徽巡抚靳辅赴任路过邯郸,到吕祖祠游玩。他来到祠内,看到壁上诗句,字迹潇洒苍劲,语句豪迈奔放,非常惊异,心想诗人定是个才华横溢之士。他连忙询问祠内游人,都说是刚才一位书生留笔。在打听清楚此人相貌和去向之后,他立刻派亲兵前去追寻。

陈潢随亲兵来到靳辅住地,行了进见之礼。靳辅见他举止潇洒,落落大方,十分高兴,连忙请他坐下,命人送上酒菜。两人边饮边谈,越谈越投机。靳辅高兴地说:“喜读先生大作,非常钦佩!”“岂敢,岂敢,”陈潢连忙说,“大人盛名,如雷贯耳,今日见大人,实为晚生有幸。”“想必先生对治河颇有研究?”“这是晚生终生的愿望,我阅览古今治河论著,研究历代治黄河方略,感到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只要认真治理,黄河总是可以驯服的。可惜……”“可惜先生才华出众,竟无用武之地,如你不嫌,权且在我身边当一名幕客,他日有了功绩再奏皇上,也为朝廷任事,以了你平生之愿,如何?”

陈潢见靳辅对自己以礼相待,甚为感激,心想家庭又无牵挂,就决定随靳辅往安徽赴任。这样,陈潢便做了靳辅的幕客。

康熙十六年(1677),黄河灾患给清王朝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漕运受阻,每年损失大批钱粮,且饥民遍野。很多地方百姓无法生活,便打起造反的旗帜,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康熙皇帝不得不下决心治理黄河。于是他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令他即日上任,堵口治河。

治河,在当时来说,还是十分危险的差事,搞得不好就会被当做“替罪羊”,赔上性命。许多文武大臣都谈洪色变,视之为畏途。靳辅觉得自己对治河研究不多,也很怕搞不好丢掉顶戴花翎,坐卧不安。陈潢知道后却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自己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便竭力劝靳辅大胆受任。陈潢说:“治理黄河,为国为民,上合圣意,下得民心,是件大好事情。况自大禹之后,历代为河事建功立业者所在多有,他们创立了许多成熟经验,只要细心体察,大可为我所用。”他表示要尽全力协助搞好治河。但靳辅仍有顾虑。陈潢又详细讲述了古今的治河方略,使靳辅口服心服,坚定了治河的信心。

在治河工地上,陈潢倾注了满腔热情。他起早贪黑,亲临工地,察水势,督工程,不辞劳苦,细心筹划,想出许多办法。

他对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水利理论与实践有很深的研究,并作了重大发展。按照潘季驯的理论,黄河入海口,河面宽阔,流速降低,会加快淤积,海口应尽量缩小,因此海口堵塞了,也不敢加宽。陈潢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海口不能疏浚的说法是不对的,海口狭小会阻碍洪水宣泄,使全河流速减缓,加速淤积,影响上游安全。于是亲自主持了海口疏浚工程,结果使海口大开,黄河复道,出现了畅通局面。

他对水流特性也有很深的研究。有一年汛期,黄河在淮安以南真武庙附近决口,特大洪水破堤而出,其势迅猛异常。靳辅听了很惊慌,立即前来察看,下令组织堵口。这时陈潢却不慌不忙地说:“当前最要紧的是先开下游河道,引水入海,这里不必管它,过几天它会自行堵塞的。”大家半信半疑,加上当时决口太大,一时无法堵住,只好作罢。结果没过几天,决口真的自行堵塞了。大家无不惊讶佩服,纷纷前来询问是何道理。陈潢笑着说:“这很简单,水往低处流,而真武庙外有许多高岗土丘,水一下子流不出去,等水势一弱,此水又会流回来,这样流速一减,黄河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就会很快淤积,等水势再减,决口当然会淤塞起来。”大家听了,都非常钦佩陈潢的才智。

不久,黄河北岸在杨家庄又决口了,其势更猛。陈潢察看水势,看到此口不堵,可能促使黄河改道向北,更难驾驭,必须抓紧时间堵塞。由于决口水势迅猛,直接堵口无法进行。他想起潘季驯曾设减水坝分泄暴涨的洪水入海,便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于是,他从下游人手,疏浚淮河入海口,借淮河水力冲刷黄河下游淤积的河道。然后又在决口上游开一引河,把河水引入故道,以减小决口处的水势。接着在决口旁边,用秸秆、土石等制作一个几十米长的巨埽,组织几百民工,齐心协力将巨埽投入决口中。可是,因为水势过大,没有成功,埽被冲走,一名优秀水工也不幸被洪水卷走。但陈潢没有灰心动摇,仍站在黄河岸上,望着出槽的河水,想着堵口的办法。他想,采用上引下泄,以减水势,应该可行。于是又设计在上游增开引河,进一步减小水势。最后,在水势较小的时候,亲自指挥用巨埽一举堵住了决口。这不但消除了这次水患,也为后人守险提供了新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筑堤束水,陈潢还首先提出并运用断面测水法,用船测出水断面和流速,算出过水流量,从而判断攻沙效果。这一创造,使研究水流特性有一个重要的数量指标,在我国水利科学发展史上也是一项重要贡献。

经过几年的努力,陈潢设计和主持了数以百计的工程,特别是大筑黄河两岸的堤防,南岸自白洋河上抵徐州,北岸自清河县上抵徐州,束水攻沙,又筑高家堰大堤,接筑周桥以南至翟坝堤防18千米,蓄清刷黄,还率民工堵塞了黄、淮诸决口,疏通了河道,排除了积水,使黄河回归故道,两岸州县民田皆可耕种,出现了一片丰收景象。

但陈潢清楚地知道,黄河如不采取根本措施,终究还会为害。于是他建议靳辅上奏皇帝,恳请另开新河,并总结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提出了根治黄河的初步设想。可是,陈潢的设想并没有被采纳。结果,第二年汛期,黄河又在肖家渡一带决口,大片丰收在望的庄稼一夜之间被洪水所吞没。康熙皇帝老羞成怒,把决河的责任都推到靳辅身上,骂他失职,革去顶戴花翎,要严加惩办,后经同僚多方说情,才改命他“戴罪督修”。这时,陈潢奋不顾身,带领民工很快堵塞了决口,使黄河复归故道,畅通直下,康熙才免了靳辅的罪。

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皇帝南巡黄河,看到北岸很多治黄工程,以及大片农田重新被耕耘的可喜景象,非常高兴,立即召靳辅到行宫,对他夸奖一番,并亲笔写了《阅河堤诗》赐给靳辅。靳辅连连谢恩。康熙又问靳辅:“谁是你的助手?”“陈潢,”靳辅连忙启奏,“陈潢谙热河事,并有宏大抱负,在我手下一直不辞劳苦,功绩卓著,望圣上奖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