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系列1(套装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12:03:45

点击下载

作者:星云大师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星云大师系列1(套装共2册)

星云大师系列1(套装共2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星云大师系列1(套装共2册)作者:星云大师排版:昷一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5632654135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壹·快乐的来源

有容就有气度、涵养、承诺、财富。有容纳的气量,自有端庄的容颜。境随心生,容从心现。容是面子,人到40岁面容就由自己负责了,容也是里子,含着气质与肚量。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快乐

人都希望追求快乐,没有人希望痛苦。即使一些宗教人士崇尚苦修苦炼,也是希望通过修炼而获得更多、更大的快乐。

快乐是人类一致共同的追求,但是快乐从哪里来呢?世间上有的人以吃喝嫖赌为乐,有的人以懒散闲荡为乐,这只是一时的快乐,甚至是麻醉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

一、为善最乐。世间事不用法官判决,也不必等到死后审判,在这个世间上,做了善事自然会有善缘好运,做了恶事必然招致痛苦的果报,所以为善最乐。

二、知足常乐。世间的金钱物质,能满足人心的很有限,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所以永远得不到快乐,唯有知足的人才能获得永久的快乐。知足的人虽在凡间,也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卧天堂也如地狱。

三、如愿快乐。一个人乐观开朗,对人生充满希望,平时修身利人,造福社会,一旦如愿了,自有无比的快乐。

四、助人为乐。一个人自私,获得的快乐有限;只有利人、助人,获得的快乐才会无限。今日社会倡导“共享”,就是要把自己的快乐和他人分享,能够帮助别人获得快乐,不但自己会更快乐,而且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五、富有利乐。富有金钱固然可以快乐,但是富有学问、信仰、道心、道念,富有精神世界的舒适,更是无上的快乐。

六、自在安乐。人生富有金钱物质,如果不自在,也不快乐。人生的快乐,要能自由自在,所以“观自在”菩萨因为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时自在、观心自在。能自在,又怎么会不安乐呢?

七、心安法乐。所有的快乐里面,甲级的快乐就是“心安法乐”。不管环境怎么复杂,社会人事如何纷扰,假如我们的心里平安,在信仰中追求禅悦、真理,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快乐。

八、寂静至乐。快乐处处有,但是最究竟的快乐要算寂静的至乐了。佛陀所证悟的“涅槃寂静”,禅师所谓的“廓然大悟”,虽然一般人不容易达到,但是念佛拜佛所获得的“忘却身心”之境,也就类似寂静安乐了。

快乐不一定要别人给我们,自己就可以制造快乐,例如说话幽默、想象光明、心胸坦荡、人我和谐,那就是一种最大的快乐。总之,快乐是一种生活的升华,快乐是一种道德的规范,快乐是彼此互动的规则。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还是要有“如是乐因”,才有“如是乐果”,所以我们要建立乐群的修养、乐育的生活、乐业的精神、乐天的性格,不侵犯别人,而能制造利人的欢喜和希望,那就是快乐的意义了。快乐的类别

人生各有所求,有的人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富贵,有的人终其一生只希望爱情顺利,有的人心里所想无非家人平安幸福。但是人生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欢喜快乐,“快乐”是人生最主要的目标,只是人生的快乐也有层次上的不同,分析如下:

一、人生最初的要求是物质生活的满足,从物质生活里获得快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别墅,在物用方面都要超人一等。甚至别人只有自行车、摩托车,我要拥有汽车;别人只有收音机,我要的是电视机;别人有家用电话,我有三频的手机。总之,有的人总是要在物质上超人一等,并且以此为乐。

二、有的人物质上的欲乐固然需要,但更重视精神上的富有,所以进一步要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所谓“精神”的快乐,他要读书,要爱情,并且讲究舒适、自由的生活,更希望受人尊重,在工作、事业等各方面尤其要有很好的表现,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三、有的人不太重视物质生活,他讲究的是生活的情调、气氛,重视的是艺术的美感、品位。例如,家中要有花、有画、有书香、有庭院;平时自己的行仪动作,都很优雅从容,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风情万种,讲话尤其讲究教养,有文士风范,他把美感、艺术,在生活中表现到极点,从中享受艺术生活的快乐。

四、有的人即使有了前面的三种快乐,仍然不满足,他还希望有信仰的生活。所谓“信仰生活”,就是要超越,要升华,要求得心灵的豁达,希望能与圣贤交流往来,能与真理相应契合,所以每日在生活里,逍遥自在,解脱放旷,不为功名利禄所拘,不为人情世故所扰,完全把自己投身在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生活里,这就是信仰生活带来的快乐。

以上四种快乐的生活,不但分出人生的等级,也分出人生的品位。只是我们所希望的人生,不应该只是追求这种快乐、那种满足,而是要能净化生活,提升人格道德,要能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要发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才是永恒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快乐的来源

人到世间上来,莫不是为了追求快乐,莫不希望能远离痛苦。但是快乐如何拥有呢?

一、快乐来自家居和谐。一个家庭里,每个分子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贡献,不能自私、执著、计较,造成家庭的纷争,使家居不快乐。如果有人每天只想外出散心、郊游,把家庭视如牢狱、冰窖,甚至本来是亲人骨肉,却当成仇人相聚,这样的家庭生活如何会快乐呢?可见家人的快乐,来自家庭的和谐;家庭的和谐,要靠每个家庭分子共同创造!

二、快乐来自天然环境。居家在山边,可以在山居小路散步;居家在水边,可以在河川堤岸休闲。居家边上有公园、有市场,散步、购物当然都能称心如意;假如居家在人烟稠密的大楼,出门举步艰难,或是住在偏僻陋巷,进出都感不便,当然就会心浮气躁。古代孟母所以要三迁,现代的富贵人士所以要找风水宝地,就是因为环境会影响人的心情,环境对于吾人的快乐与否,至关重要。

三、快乐来自人际关系。一个人处身在今日社会,总会有许多朋友。平时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各种人士互动往来,假如自己会做人,经常帮助、赞美别人,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也会对我们赞美、帮助,人际互动融洽,当然就会感到快乐。反之,有的人处事不够圆融,经常嫌这个不好,怪那个不是,自己没有培养好因好缘,自然不会获得友谊,甚至难堪烦恼一大堆,人生怎么会快乐呢?

四、快乐来自心胸宽广。一个人心胸宽广,能包容一些不同的人事意见,不斤斤计较于人我之间的是非得失,当然就会感到人生乐趣无穷。假如心胸狭窄,一件事也要计较,一句话也要计较,一个人都要计较、执著,则快乐难以产生。有时候别人有心想把快乐带给你,由于你心胸不够宽广,没有容纳的空间,快乐自然就会远离。

五、快乐来自慈悲喜舍。我们希望别人给我们快乐,必先自己带给别人快乐。如果你不播种快乐的因,不结快乐的缘,哪里有快乐的花果呢?佛法里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悲没有敌人,喜舍必能获得人缘;自己拥有慈悲喜舍的法宝,则生活中自然会感到快乐无穷。

六、快乐来自自己内心。是快乐,还是烦恼?要靠我们内心去制造。你不善经营内心的工厂,只想偷工减料,只想蒙混得利,必定为自己带来痛苦的结果。假如能将内心的产品改良,给别人一些利益,多为别人着想,快乐自然就会从心里源源不断而来。就像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朝大儒朱熹的高论,确实值得参考。来源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木有本,水有源,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来源。现在有一些历史学家,专门从事各个民族来源的研究。其实不只是人有来源,动植物的繁殖衍化,都有最初的来源。来源很重要,懂得追根溯源,才不会忘本。

人生有哪些来源呢?

一、劳动是财富的来源。人类的生活要靠财富,财富的来源要靠劳动。劳动不只是指劳力,甚至劳心、劳智。人都要经过一番辛劳,才有财富的收入。即使回到上古洪荒时代,过着畋猎生活,人类靠打猎为生,也需要付出劳力去争取,才能生存。

二、土地是食物的来源。生物生存的首要条件,要有食物填饱肚子。大地让我们种植五谷,成长树木花果,作为食物;有食物就能维持生命,所以人类歌颂大地为生命之母。此外,大地承载一切众生、蕴藏各种能源,提供万物生活的空间与资粮,让万物在大地之上,生生不息地繁衍,所以大地是万物之母。

三、空气是生命的来源。人命在哪里?就在呼吸空气之间!因此生命除了要靠食物维持以外,空气与生命的关系,更是既密切又重要。假如没有空气可以呼吸,生命就会被迫结束,所以大自然的空气,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现在都市人口密集,来自冷气、汽车,乃至工厂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为人类的生存敲响警钟。平常我们要看到蓝天白云,需要空气清新才能有蔚蓝的天空;人类要求生命久长,也不得不注意空气的清洁流通。

四、流水是文化的来源。我们考察世界的地理,凡是有流水的地方,经济都比较发达;凡是有流水的地方,文化也比较容易发展。美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的大西北平原,都是干燥的沙漠地带,缺少水源,所以当地的经济、文化就不容易发展。因此,流水与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人类要提升文化,发展经济,就要爱护流水,因为流水是经济、文化的来源。

五、知识是文明的来源。知识与道德并不能画上等号,但是知识是文明的来源,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人类因为知识增加,才能对生活改善。很多科学发明,诸如现在的汽车、冰箱、飞机、商船,乃至电视、网络等文明产物,都是靠着知识而有的发明。人类能把知识贡献于文明,如能进而把知识用来增加道德,人间就更加美好了。

六、鼓励是力量的来源。有人说,爱情是人生的动力。当然,爱情如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爱情可以让人幸福快乐,但也因此带来烦恼痛苦。不过,爱的鼓励确实是力量的来源!一句好话,一点关怀,让对方得到些微的鼓励,他可能发挥巨大的力量。儿童因为母亲的鼓励,发奋读书;丈夫因为妻子的鼓励,出生入死,卫国安民;信徒因为信仰的鼓励,点燃未来生命的火种,甘愿为大众服务。我们不要吝于给人一点鼓励,爱语关怀有时可以激发比金钱更大的动力。心的譬喻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是我们的主人翁,我们的主人翁是什么样子?一般人都不容易知道,只有用“譬喻”来形容我们的心像什么。试举十喻如下:

一、心如猿猴难控制。我们的心像猿猴,每天跳动不停,一刻不能安静。它可以上下翻滚、前后跳跃,让人捉摸不定,无法控制。

二、心如电光刹那间。世间上光速最快,比电光还要快的是我们的心。一个闪电在一秒之间,百千万里;心念一动,即刻可以在世界各地遨游,快如电光。

三、心如野鹿逐声色。山中的野鹿无所事事,吃饱以后只想追逐声色之娱。人心也是如此,如野鹿追逐声色,不肯停留。

四、心如盗贼劫功德。人生有一件可怕的事,就是自己养在身体里的心,好像盗贼一样,它窃取我们的功德,为非作歹,肆无忌惮。

五、心如冤家身受苦。心也像我们的冤家仇人,有时会保护我们,有时也会出卖我们;心念一动,有了不正的行为,就会让我们的人生受苦。

六、心如童仆诸恼使。心也像我们的童仆,虽然供我们差遣、使唤,但童仆间的是非烦恼,我们也要一概承受。

七、心如国王能行令。心如国王,高高在上,他的所有臣民“眼耳鼻舌身”都要听命于他。如果心的国王是一个仁王,他可以领导臣民做好事;如果是一个恶王,臣民就会遭殃。古代印度的阿育王,一生被人称作“黑阿育”、“白阿育”,因为他在学佛前后有不一样的领导风格。

八、心如泉水流不尽。我们的心好像泉源,可以流出清澈的净水,也可以流出污浊的黑水。如果心的泉源不断流出净水,则我们的社区、同事、亲友,都会同享净水之惠。

九、心如画师描不尽。“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雕刻师,可以把自己雕刻成自己想要的形象,因为心就是我们的雕刻家。我们要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也可以自己彩绘,因为心就是我们的画师。我们的心里有什么毛病,也可以自己医疗,做自己的心理医师,因为心就是我们的医王。总之,我们要把自己形塑成什么形象,心就是主事者。

十、心如虚空大无边。真正的心像什么?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当然可以像猿猴、电光、野鹿、盗贼、冤家、童仆、国王、泉水、画师,但我们真正的真心、性灵,大如虚空,无边无际。真心的生命,是无生灭的法身,真心的生命没有生死,是永恒的涅槃。

因此,心和一个人一样,可以成为坏人,也可以成为好人;心可以成为盗贼、猿猴,也可成为诸佛菩萨,就看我们如何主宰自己的心了。“给”的修行

佛光山开山之初,我就为佛光人订出四大工作信条:一、给人信心,二、给人欢喜,三、给人希望,四、给人方便。这四个德目对今日社会,有很大影响,兹再略说此中心要:

一、给人信心,就是关怀他人多赞叹。一般人讲话,常常令人感到挫折,让人丧失信心。我觉得讲话既不需要费很大力气,也不必花费很多金钱,只要在修辞上加以注意,就能给人信心。例如,你骂人“没有出息”,不如改说“你只要努力,就会有前途,就会成功”。一个人不会唱歌,你可以赞美他“你讲话很好听”。我一生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行,总想提升别人、帮助别人,而不可以用自己的气势来压制别人。所以从课堂上的教育,到对广大民间社团的讲演,以及私下课徒,我都本诸“给人信心”来赞叹别人。赞美的语言如寒冬的太阳,每个人都有这些法宝,为什么不肯应用呢?

二、给人欢喜,就是面带微笑常问好。我经常自我反省、检讨,我在世间与人相处,我对他人有何利益?我的行为、语言、动作,有让别人受到伤害、委屈吗?如果有,我不是很缺德吗?所以佛法里的语言布施、心意布施、微笑布施,我一直都很努力在实践这些不花力气、不费金钱的修行。直到现在,不论走到何处,不管年龄老少,我都乐于亲近,因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真情地对他问好,让他欢喜。甚至我觉得只给一个人欢喜还不够,应该给大家都欢喜,因此我发愿要把欢喜布满人间,希望让大家都能了解,这是个欢喜的人间。

三、给人希望,就是言谈举止要鼓励。从五十多年前我在宜兰开始弘法,就有一些年轻人跟随我,我自觉自己没有什么奇异的才能,或是特殊的教化,我只是让他们觉得明天有希望。人生是活在希望里,人如果到了没有希望的时候,活着就没有意义,那就是世界末日来临了。所谓“希望”,就是我对明日有期待,例如明天我可以做一场讲演,后天我可以参与一些公益,明年我可以到世界游历等。所以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因此,我从给别人希望当中,我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但拥有希望就已经很富有了。

四、给人方便,就是凡事相助不推诿。我从小出生在贫穷之家,但仍获得许多亲友的照顾,想到人家给我因缘、方便,我现在能不给人因缘、方便吗?我的衣食住行都是仰赖十方供给,每日的兴趣娱乐,也依靠大众的提供。尤其人家给我方便,助我建寺院、办学校、做慈善、印经书,为什么我不能给人方便呢?因此我就借助大家的力量,完成大家的希望,人家给我方便,我也完成他人的方便。

自从创建佛光山至今四十年来,我一直奉行“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假如再假我以余年,不管是封山、封人,我的心永远不会封闭,我愿意一直“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希望佛光人也都能如是奉行。身体的妙用

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有的人的身体如行尸走肉,有的人的身体充满了活力。兹将身体的妙用一述:

一、用眼睛观看世间真相。小小的眼睛,能看遍广大的世间;世故而经验老到,或是有智慧的人,世间善恶美丑都逃不过他的慧眼。

二、用耳朵倾听美妙音声。一句好话,能使我们心开意解;一首美妙歌曲,能让我们浑然忘我。从耳根多闻里,善解世间诸事,体会世间人情。感谢听闻让我们知道人间多少苦乐,倾听人间多少奥秘。

三、用眉毛庄严无用之地。人的身体上,一般人总认为眉毛是最没有用处的,但是把眉毛剃光,则人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所以没有用的眉毛,把它摆在眉宇之间,它就能让我们法相庄严,给人欢喜,这就是大用。

四、用美妙语言赞叹大众。每个人都喜欢听人善意的赞叹,一句好话的鼓励,一句善言的赞美,好像夏天的甘露,冬天的太阳,所以我们要善用语言赞美别人。

五、用真心微笑美化人生。世间上最美的东西不是色彩,不是绘画,世间上最美的东西是真心的微笑。连佛陀都用“拈花微笑”来传达心意,表示教外别传的佛法,可见微笑最能解决世间难解的问题。

六、用双手大做人间好事。“双手万能”,的确,人靠双手能做出一番事业,打下一片江山。例如医师用双手替病人打针敷药,工人用双手做成巧妙无比的物品。人类如果不知善用双手大做好事,实在太辜负自己的双手了。

七、用脚步走出康庄前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下,我们的天下、世界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脚下。只要我们步伐稳当,循规蹈矩,一步一脚印,自然能走出自己的康庄前途。

八、用双肩担当社会责任。所谓社会责任,包括国家、家庭、自我。人活在世间上,不是靠别人来养活我们,而是我们要为国家善尽一份身为公民的责任,所以要用双肩担当社会责任。

九、用面容表达欢喜愉快。一个人要把欢喜分享给别人,但不要把忧愁、苦恼传染给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愉快欢喜的面容。在家庭里,要用幽默带给家人欢喜;与朋友相处,要表达愉快,散播欢喜。长此以往,自己的人缘、事业,也会有不同于人的成就。

十、用宽阔胸怀包容一切。一个人的事业想要有多大,胸怀就要有多大。你能包容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你的;包容一个团体,团体就是你的;包容一个国家,国家就是你的;包容天地世界,天地世界都是你的。所以,自我的胸怀有多大,自我的世界就有多大。

十一、用鼻舌体会人间妙味。鼻子探香探臭,舌头尝咸尝淡,鼻舌和人间的妙味最能接触。其实人间的妙味是在人情味,能把人情味体会得精纯奥妙,则与世间必能相应。

十二、用力行信仰创造净土。佛教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创造“极乐净土”;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成就“琉璃世界”。我们只要有力行大愿,何怕不能成就“人间净土”呢?“有志者,事竟成”,人间净土就有待大众的开发了。享受

人生,每一个人都讲究生活享受,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享受灯红酒绿的陶醉。有的人把抽烟喝酒当作享受,有的人把拥有三妻四妾认为是享受。其实,人生再怎么享受,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屋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何必贪求太多?

虽然,世间上也有人以读书写作为享受,也有人以莳花植草为享受。不过,多数人都在感官上追求享受,在衣食住行上追求享受,他们以为只有从外面寻求刺激,才会感到享受。殊不知我们每个人本身就能享受自己先天所有,不需要靠外境来麻醉自己,只要自己从思想上、心理上认识自己,就能享受自我。兹将自我的享受略说如下:

一、享受双手能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手,双手万能,只要双手能动,就能享受双手的成就。例如,双手能煮出一餐美味的菜肴,能写出一手好字,能画尽天下的景物。双手能绣花,能刻印,能搬运东西,能拿粗拿细;要什么东西,双手一找,什么就来,双手一指,什么就去。懂得发挥双手的功用,真是人生奇妙的享受。

二、享受两脚能走。人生不但能享受双手的功能,还能享受双脚可以走路。再远的千里路,两脚也能走达目标。两脚能爬山,能赛跑,我们看奥林匹克的选手,一百米,五千米,乃至马拉松竞赛等。双脚能够跑出世界冠军,双脚也能安步当车,别人有车马,我有双脚,要游山玩水,要观赏风景,自己的脚都会听命,接受指挥,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有双脚为我们服务,还不感觉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

三、享受耳朵能听。手脚以外,耳朵能让我们听尽世间的好言好语,还能享受美妙的音乐。有人喜欢听老歌,有人喜欢听黄梅调,有人喜欢听歌仔戏、西洋摇滚乐等,随你喜欢听什么,都可以尽情聆听。乃至听人讲故事,听朋友诉说,听家人说话,听情人倾诉,这不都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吗?

四、享受眼睛能看。眼睛是灵魂之窗,人有双眼,则五彩的人间任你观赏。芸芸众生,各种活动,各种建筑、美景,甚至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随你想要看什么,无论古今中外,文物史迹,天地日月,世间人事,都能尽收眼帘,人生还不够享受吗?

五、享受鼻子呼吸。人的身体,有了鼻子呼吸,才能生存。此外,鼻子能呼吸新鲜空气,你觉得公园的空气好,或是海边的空气清新,鼻子都能如愿为你服务。鼻子不但帮我们呼吸空气,还能帮我们闻香知臭;芬芳的花香,法国的香水,不都是要通过鼻子来享受的吗?

六、享受口舌美味。口舌不但能帮我们说话,吃饭时舌头能辨别各种味道,要香要臭,要甜要咸,舌头都会告诉我们,让我们充分享受饮食之美,做个有口福的人。

除了以上的享受,我们身体上还有其他的官能,例如,皮肤能感受细滑、柔软、舒适的触觉;骨头能帮我们挺住身体,昂首阔步;肠胃能帮我们消化食物,增强体力,甚至毛孔都能自由收缩,以和外界相适应。只是这许多的享受,要靠人的自我观照,自我知足,不能不自我尊重,天天幻想别人来给我们享受,别人是别人的拥有,终究不是我的。我的双手,我的双脚,乃至我的眼、耳、鼻、舌等,这些才是我的,我应该好好地知足应用。体验

人生总有很多亲身的体验。好的体验,坏的体验;不管好坏,不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不容易死心塌地地相信。

人生有什么体验呢?

一、生活的体验。生活,有的幸福快乐,有的艰难困苦。有的饱食终日,不知柴米之艰难;也有的三餐不饱,经常处在半饥饿的状态。有人饱暖思淫欲,有人饥寒交迫,常在生死边缘挣扎。富贵的人生,不容易体验出生命的价值;颠沛流离的岁月,反而能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因此,吾人能在贫富贵贱的生活里,体会出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意义,那么再苦的体验总是有价值的。

二、工作的体验。人在世间不能没有工作,有的人用脑力工作,有的人用双手工作,有的人用力气工作。有的人一个月的体力辛劳,赚不到一家的温饱;有的人运用聪明智慧工作,一出手获利无数,用之不尽。有的人工作收入虽少,心安理得;有的人侥幸获利,于心不安。从工作中,也各有不同的体验。

三、得失的体验。人都有穷通得失的时候,时运来了,飞黄腾达;时运不济,穷途潦倒。时而有得,万人羡慕;时而有失,朋友都不理不睬。穷通得失给吾人的体验,也不能说不为不深。所以人的体验,不能以一时之得、一时之失作为标准;真正有体验的人,对得失之间,应该要有另外的一个看法。

四、老病的体验。“英雄只怕病来磨”、“有病方知身是苦”,佛法里也说,修道的人要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即使有的人平时少病,但年华岁月不能不老;一旦老年的脚步慢慢近了,才知道年轻的岁月跟老年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当一个人又老又病,行走不便,手脚酸痛,视力茫茫,耳根不聪,口中无味,所谓“生不如死”,那时体验出人生的老病之苦,再想回头,除了轮回以外,此生不复有生命的春天了。

五、濒死的体验。坊间有一些书籍,关于濒死的人诉说濒死的经验,虽是各说各话,莫衷一是。不过中国有句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过濒死经验的人,其所说就算是虚幻不实,也是一种体验。如果吾人能在有生之年,就有这种死亡的体验,不必临时抱佛脚,有些体验还是好事。

六、悟道的体验。为了体验人生,不少人远离荣华富贵,找寻信仰修持上的体验。在佛教里,有的人经过修行,对人生的真谛有所悟,从此一生对信仰都无怨无悔;只是一些没有体验的人,中途叛道,也在所难免了。所以,宗教的体验,尤其是悟道的体验,对一个有信仰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说,当一个人有了悟道的体验时,荣华富贵、生老病死、得失有无,就再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他对永恒的生命,或对未来的生命有了几许的认识,所以能自在解脱,这就是人生体验中,最终极的目标了。趣味

生活的美妙,在于趣味;做什么事都没有趣味,生活百无聊赖,乏善可陈。对家事有趣味的人,感觉家很可爱;对交友有趣味的话,三五知己谈天,天南地北,快乐无穷。

有的人对花草有趣味,莳花刈草,兴味盎然,增加生活的情趣;有的人对音乐有趣味,弹一首钢琴曲,唱一首歌曲,都能宣泄感情。人总希望自己能活得有趣味,那么人要培养哪些趣味呢?

一、对学问有趣味,提升知识。梁启超先生说:学问之趣味,在于读书可以超越时空,可以面对古今人物与世界。一个人每天能有读书做学问的习惯,不但能提高知识,而且能增加生活的趣味。读经济学,可以知道发财之道;读科技的书籍,可以增加知识,开拓智慧。即使读一份报纸,也能知道社会时事,或者世界大事。读书读到忘记时间,读书读得悠然神往,那就是趣味。

二、对探险有趣味,必有发现。冒险犯难是人的特性,有的人生性喜欢探险,以探险为人生的趣味,因为航海可以发现新大陆,航空可以征服太空,登山可以攻坚登顶,居高临下,傲视一切。甚至有人到南北极,到海底,到深山,都能满足人探险的趣味。探险家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他可以忘记危险,可以增加意志;人们对天文地理的知识,对高山海洋的了解,不都是靠着这许多探险家的发掘,而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吗?

三、对体育有趣味,能够强身。学生在学校读书,必须德、智、体、群、育、乐并重,不能只着重知识的灌输。过去多数学校,尤其一些明星学校的升学班,往往只重智育,忽视体育的重要。所幸现代人懂得重视体育,所以现在学校的运动场都特别大,体育器材也特别多,这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体育的爱好。现代进步的国家,几乎每天都有体育活动,每年都会参加国际的体育竞赛,尤其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举世各国的体育选手,莫不希望能在奥运会上夺得一面金牌,那就是一世的荣耀。一个国家,能带动人民运动的风气,不但能为国争光,而且可以健身强国,所以培养对体育的趣味非常重要。

四、对政治有趣味,胜败难定。人类的趣味是多方面的,对文字有趣味,可以吟诗作对;对宗教有趣味,可以修心养性。尤其人类是政治的动物,潜藏着政治的本能,因此多数人都热衷政治。对政治有趣味,总想在政坛上谋得一官半职,美其名曰是为国家社会服务,实际上无非是希望实现自己功成名就的愿望。但是宦海浮沉,在官场中,上台下台,这是很现实的,即使是现代民选的官员,选举过后也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过,尽管政治现实残酷,很多人为了对政治的趣味,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政治之路坎坷危险,胜负难定,却仍然视死如归,其对政治的向往,又岂止是为了“趣味”而已乎!不可缺

我们种植果树,要它开花结果,水分、阳光、肥料都不可缺;我们建筑房屋,砖瓦、钢筋、木材也都不可缺。一部大机器,没有一颗小螺丝钉把机器牢牢锁住,大机器也不能运转;良田再怎么肥沃,缺少种子,能够生长什么呢?做人再好,没有实际的作为,怎么能获得公众的信赖呢?

世间任何事情,都有因缘果的关系,缺少因缘,诸事不成。因缘不可缺,这是万有的定律,例如:

一、身体要健康,运动不可缺。我们要求身体健康,若每天只是坐在家中,好吃懒做,身体怎么会健康呢?如果一股劲地卖力工作,过度消耗体能,没有充分的休息补充体力,当然也会损及健康。所以,身体要健康,必须劳逸均衡,而且生活作息要正常,尤其要有适度的运动,例如每天做做晨操、晨跑、快步、慢走,还有游泳、打球等。总之,身体健康,运动不可缺。

二、生活要充实,兴趣不可缺。人有了健康的身体之后,还要有充实的生活。所谓充实的生活,不是吃香喝辣,每天大鱼大肉,生活就会充实;也不是睡高广大床,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生活就会充实;更不是享受冷气、电视,生活就会充实。生活要充实,必须要有“兴趣”,对工作有兴趣,对花草有兴趣,对烹调有兴趣,甚至对读书、绘画、书法、运动都有兴趣,生活就会充实了。

三、学习要广泛,勤奋不可缺。人生需要有很多的能力来应世,应世的能力愈大、愈多,就会处处得到方便。我有很丰富的学识,我具备很多的技能,我培养很多的福德因缘,我就能轻松地在世间悠游。学问、能力、福德从哪里来呢?不是别人可以免费提供,也不会无端从天上掉下来,必须靠自己勤奋努力学习、培养,所以学习要广泛,勤奋不可缺。

四、比赛要胜利,耐力不可缺。现在的社会,时兴各种比赛竞争,例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绘画比赛,在运动场上,各种球类、田径的比赛,无日无之。你想要出人头地,你想在运动场上扬眉吐气,平时训练的耐力不可缺。

五、事业要成功,诚信不可缺。有的人经营事业,不到一年就倒闭了;有的人初次创业,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就成功了。为什么一样的资本、一样的时间、一样的投入心力,别人成功,自己却失败了呢?须知事业的成功,诚信不可缺。“以诚待人,以信勉己”,这是事业成功的金科玉律。

六、家庭要美满,关怀不可缺。每个人都希望家庭能美满,家庭美满不是想象得来的,也不是别人能为我们创造的;家庭要美满,必须靠家庭的分子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由每个家庭分子自己去营造。例如,每个人讲话幽默风趣,对家事主动分工负责,家人之间相互体贴包容,让家中时时洋溢热情、爱语与欢笑,这样的家庭,怎么会不美满呢?观自在“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但事实上,观自在也不一定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就是观自在。你观察自己自在吗?你能自在,就能像观世音菩萨;你观照不自在,虽说每个人都能做观世音,但总是不自在。

如何才能做个名副其实的“观自在”呢?

一、观事自在。好事、坏事,都能自在;大事、小事,都能自在;难事、易事,都能自在。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人事,无理的、冤屈的、难堪的,当遭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都能自在吗?假如你对任何事情都能举重若轻,迎刃而解,不逃避现实,凡事都能勇敢面对,处理时更能得心应手,那你就会自在了。

二、观人自在。好人、坏人,君子、小人,能人、愚人,善人、恶人,和一切人相遇,甚至相处的时候,你能自在吗?所谓自在,也不是要你天天跟坏人打交道,和恶人混在一起;重要的是你能认识善恶,知道好坏。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不同,千奇百怪,你在芸芸众生中,都能与人为善,不受伤害,不就可以自在了吗?

三、观处自在。吾人住的地方有大小,华屋、斗室,大厦、陋巷。另外,有的地方是正人君子聚会之所,有一些是鸡鸣狗盗之辈杂处之地。你处身其中,都能自在吗?“孟母三迁”,因为她怕儿子生活在文化不具备的地方,她觉得不自在。平时我们看别人住观光饭店、湖滨小舍,你羡慕人家可以悠游自在,但是当你住上一两个月,你还能自在吗?佛殿、神庙、教堂,你身处其中都能自在吗?饭馆、面摊、快餐店,你都能以同样的心情用餐吗?假如你都能随遇而安,不计何处,都能不露厌恶之情,虽然你可以有另外的选择,但是一时的处境,你都能忍耐不计较,你就能自在了。

四、观声自在。这是个有音声的世界,大自然里充满虫鸣鸟叫,社会上到处人声鼎沸。泼妇骂街,高人论道,你遇到这许多境界,听到这许多声音,都能自在吗?隔壁邻居是机械工厂,对面住户不时传来收音机的高分贝,甚至有人在身边窃窃私语,你都能处之泰然吗?如果能够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谈笑谩骂,乃至一些诋毁讽刺、奉承赞美的声音中,都能不失去自在的心情,那你不就是观自在了吗?

五、观理自在。世间的道理,所谓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心理,每一个人都执著自我之理,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有一些人,明明无理,他要强辩其理。有钱有势的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有理;不管有理无理,你都能心平气和吗?有理不在声大,道理也不在他人口边,道理在自己的心中。如果你处在纷乱嘈杂的说理当中,一样能安然自在,你就最有理了。

六、观心自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最喜欢管闲事了。你荣华富贵,我心生羡慕,但又不能拥有,就感到很不自在;你聪明伶俐,总是受人赞美,而我不能,所以心生嫉妒,也非常不自在。我们的心每天跟随世间不断地翻滚,起心动念;我们在得失、有无、是非、贫富之中,时而懊丧,时而快意,都非常地不自在。不能中奖,固然内心不自在;就是中了头奖,你能自在吗?所以,光是一个“观自在”,就够我们一生学习的了。人生境遇

一般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人生是苦!”或者说:“做人很难!”甚至感叹“人心险恶”,乃至认为“恶口狠毒”。苦、难、险、毒,这是人生的境遇,试就此四事,申论其意:

一、黄连苦,贫穷更苦。有人常在慨叹,黄连苦,自己比黄连还要苦十分。苦是人生实相,生老病死、冤家相会、相爱别离、求不得等,都是苦。另外,种族之间的不合,男女贫富之间的不平,大自然的灾难,甚至许多意外的发生,都增加人生的苦难。在很多苦难当中,尤以贫穷最苦。所谓“一分钱逼死英雄汉”,当居家没有隔夜之粮,住屋不能遮风避雨,衣服不能抵御风寒;到了“叫苦天不应,喊穷地不理”,求助无门,穷困潦倒时,这样的人生确实比黄连更苦。

二、上台难,下台更难。家有家长,邻有邻长,乃至社会上,公司有总经理、董事长,政治上有各种长官、领导;既然有许多职位,必然就有上台下台的过程。有的人上台容易,下台很难;有的人上台很难,下台很容易。有的人种种辛苦,希望谋得一个上台的机会;但也有人慨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的人认为上台,不负平生之志,有的人下台后觉得无官一身轻。究竟上台好呢,还是下台好呢?人生对“上台下台”能不计较最好,当上台时上台,没有困难;当下台时下台,也没有怨言。人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看得开,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能随缘自在。但是对一般人而言,上台难,要他下台更难。如果能够不比较、不计较,则上台也好,下台也罢,都不会感到太为难。

三、山路险,人心更险。人在翻山越岭时,都会感觉山路危险,因为山路崎岖不平,山路有悬崖峭壁,甚至有盗贼横行,有猛兽出没,所以有所谓“命丧羊肠,身亡悬崖”之说。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路是一条险路,但是人心比山路更险。朋友把酒狂欢时,他在酒中下毒;皇帝任用大臣,臣下在皇帝身边图谋逆反。看到古代的帝王之家,兄弟阋墙,彼此残杀,哪有人性可言;朋友一旦分利不均,反目成仇,情断义绝,心肠又何其凶狠。山路虽险,我们可以看得到;人心险恶,我们不能预测。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看人要看到他的心,知人也要知心。知心难遇,知音难寻,要得人心不险,唯有人人心中有佛,当佛祖心中坐,又怎么会危险呢?

四、砒霜毒,恶口更毒。在古代的药典里,最毒的药莫过于砒霜。一般人认为,用砒霜害人最为毒辣,不过砒霜虽毒,如果你发现后可以拒绝不服,别人又能奈你何?但是别人恶口骂你,你就没有办法预防了。恶口伤人,固然令人难堪,有时候“口蜜腹剑”,更比恶口还毒。有人说“一言九鼎”,一言害命,也不乏其例。自古忠臣义士,往往在奸臣的一句谗言之下丧失性命,所以在佛法里讲到“十恶”,身有三恶:杀、盗、淫;心有三恶:贪、嗔、痴;口则占有四恶:妄言、两舌、绮语、恶口。所以,吾人不要轻视了一张口,口之为善,固然有之,口之为恶,也是最大的恶事。超越之美

世间的林林总总,各种现象都有一些常识上的认知,例如打雷刮风、乌云密布,就知道即将下雨了;见到云散天高、乾坤朗朗,就知道会是个大晴天。但是世间事也有一些不在常理之中,例如奇异、神通等超越常识以外的事就不一样了,试举如下:

一、大地金色。根据佛经记载,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因舍利弗疑惑他的国土是“五浊恶世”,于是佛陀用脚趾一按,当下大地金色一片,光明朗耀,佛陀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的世界。这种佛国净土的美妙境界,不是常理可以忖度,是一种超越现象、常识的美。

二、众香佛国。在佛国世界里,有一位香积佛的众香佛国,人民所吃的饭都是芳香馥郁,无比美味,所以平时我们赞美菜肴丰盛可口,都以“香积佛饭”来形容。因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只有香积佛的功德才能让饮食充满妙味,因此也是一种超越之美。

三、宝桥渡佛。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行经一条河流,外道故意破坏桥梁,不让佛陀经过。随行的目犍连立刻取下身上的袈裟衣带,用手一挥,顿时形成一道桥梁,让佛陀不必显异惑众,但也能从桥上安步走过。一条衣带能成一座桥梁,这是多么超越,多么美妙!

四、拈花微笑。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现场大众都不解佛意,唯独迦叶破颜微笑,佛陀于是当众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无言的说教,二人超越语言之外,会心一笑的意境,千百年来成为禅门传法的典范,也是人间最美的传说。

五、顽石点头。南北朝的道生大师,为了提倡“一阐提也能成佛”的理论,在苏州虎丘山对着一堆石头讲说《涅槃经》,阐述“阐提成佛”之说,然后问群石同意否?结果出人意料,群石应声点头,所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就这样流传下来,成为美谈。这也是一种超越的境界。

六、往生示寂。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庞蕴居士,与妻儿四人一心向道,参禅多年,悟境甚高。在庞蕴入寂之际,要女儿灵照到门外观看时日早晚,灵照返回屋内回答:“已经日正当中,而且还是日食呢!”庞蕴才踏出门外观看日食景象,灵照即已登上其父座椅,合掌坐化。待庞蕴入室后,知道上了女儿的当,便笑道:“我女机锋敏捷啊!”于是缓七天入寂。当庞婆知道庞蕴与灵照都已迁化,叹息道:“这痴女和无知老汉竟然不告而别,何其忍心啊!”赶忙将消息告诉儿子。在田里耕作的儿子听了,“嘎”的一声,拄着锄头,立化而去。庞婆将儿子火化后,说偈一首:“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遂不知所终。庞蕴一家四人,谈笑之间出入生死,或坐、或站、或卧,展现禅者视生死如游戏的潇洒禅风,岂不美妙!

上述奇妙之事,在佛门中可谓数不胜数,如罗什吞针、善导放光、弥勒示现、虎溪三笑、不二法门、鹦鹉念佛等,像这些事,哪样不奇妙,哪样不超越呢?另类的艺术

说到艺术,一般人就会想到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其实,这些固然是艺术,但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平时的行住坐卧,也都有艺术。

一座公园,我们觉得很有艺术;一座桥梁,也有人说很有艺术。所谓艺术,就是美,凡是让人觉得很有美感的,都可以称为艺术。所以,生活里的一些美事,也是另类的艺术,例如:

一、语言幽默机智。说话,也可以把话说得很艺术。一篇动人的讲演,固然可以成为艺术作品,就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语言,也是艺术。一番诙谐风趣的谈话,为什么能引起哄堂大笑,让人乐不可支,就因为谈话之人有语言的艺术;一段幽默含蓄的发言,让人回味无穷,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话,真是很大的艺术。世界上很多有名的演说家、外交家,他们机智、得体的应对,都美化了语言,也成为另类的艺术,也就是语言的艺术。

二、衣着素净雅致。所谓艺术,一个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动作,都可以看出有没有艺术。有的人穿着的衣服不是名牌,但是很有气质,不是很艳丽,但是朴素中透出高雅的气质。衣着的美感不必讲究高贵、名牌,只要讲究合身,能够让人一看,眼睛为之一亮,这就得靠穿着的艺术了。衣饰如此,就以场所而言,也不一定要有音乐,或是布置华丽,有时就如佛教里,维摩居士的丈室空无一物,但是安详肃穆,那不就是艺术吗?乡村里的茅屋数间,里面陈设简陋,只有书橱、桌椅、笔砚,在那种宁静的气氛里,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书香,那不就是艺术吗?空间如此,所有的东西也是,只要雅致,就能让人感到那是艺术的作品。

三、饮食清淡健康。日常饮食,有人讲究大鱼大肉,每餐非山珍海味不吃,尤其请客时铺张摆阔,十几道菜肴吃得主客难以承受,如此当然就没有艺术了。满汉全席所以流行不起来,正因为那是浪费而不是艺术。吾人不能不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为维持生命,应该重视营养,以有益健康为主。一些平民百姓,虽然餐桌上永远是那几道家常小菜,甚至一盘豆腐乳,一碟萝卜干,但是吃得简单、吃得爽口、吃得欢喜,那就是吃的最高艺术了。

四、走路行止安详。有的人讲话时,肢体动作特别多,肢体语言有时候也是一种艺术。例如,舞蹈就是用手足、身体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因为手足屈伸自如,身体动作优雅,就能展现出美感,那就是艺术。所以,懂得艺术的人,不一定要看雕塑的石刻,或是名人的丰姿;一个平常人,在行走的时候,只要他神态安详,举止从容就好,而佛教所谓的“四威仪”,也就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那就是最美妙的姿态,也就是最高的艺术了。留情

人是有情众生,“情”有私情,有爱情,有恩情,有人情。情是好,还是不好,就看用在什么地方。所谓“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拳头打人是有罪,拳头替人捶背,就是好事一桩了。

情,是由我们的根色所生起,我们如何把善美的情留给世间呢?

一、手中留情。一只小动物,不管蚯蚓、蝴蝶,你把它抓在手里,只要稍微爱护它一点,它就能保存性命;如果你稍加用力,可能就会一命呜呼,这就要看你手中的力道有情没有情了。刽子手杀人,也要刀下留情;屠夫杀猪宰羊,不要拖泥带水,这也是刀下留情。家庭主妇杀鸡杀鸭,如果手中留情,都会心生怜惜。一双手,能给万物生长,也能让万物死亡。播种灌溉,万物欣欣向荣,这是双手的功劳;破坏设施,也是双手的作为。手能给人生,也能给人死;手能造罪,也能做功德。所以我们要发愿“能将双手常垂下,永做世间慈悲人”,这才是真正的手中留情。

二、眼里留情。一双眼睛,有时候充满无限的恨意,有时也会留有无限的情愫。男女眼送秋波,是传达情意;长辈关怀后学,是仁慈的眼神。儿童看到伟大的人物,心生羡慕;信徒对于崇拜的佛祖,用眼睛瞻仰。眼睛是最能表达情意的工具,假如把不屑的眼神、妒恨的眼光,都能收敛、消除,只用一双慧眼、慈眼来观察众生,所谓眼中留情,也是大慈悲。

三、笔下留情。过去形容政府的文书人员,称为“刀笔吏”,用刀子杀人是有限、有数的;拿笔杀人是无形、无相、无数的。尤其是法界的官员,一字要你生,一字要你死,一支笔能判人的生死,所以做人不但要“刀下留情”,更需要“笔下留情”。传说有一个杀人放火的恶人,死后堕入地狱,阎罗王判他十世难再为人;另外有一个文化人,生前专门写些伤风败俗、坏人好事、揭人隐私的文章,阎罗王判他堕入无间地狱,百世不得超生。文化人对着阎王抗议道:我又没有杀人放火,只写写文章,哪有那么大的重罪?阎王说:杀人放火,伤害人命,固有因果报应;你所写的文章,破坏人家的信心、善念,贻害无穷,所以必须等你留在世间的文字所造成的祸害统统消灭,你的罪业才能消除。由此可见,笔下留情何等重要。

四、口边留情。口中的语言,善恶、好坏,你一出口,别人必有感受。“口中留情”,就是“口中留德”的意思。一句话,如刀如剑,别人不但受伤,必然也会怀恨;一句话,口德芬芳,别人欢喜,你也不会有所损失。口中留些赞美的情意,彼此都会皆大欢喜。

五、脚底留情。我们举步行走,脚底和大地接触,地上的一些蚂蚁、昆虫,如果我们能够加以爱护,不随便踩踏,让生命不至于死亡,必有阴德。十恶不赦的乾达多,有一天走路时,眼看一脚踩下去就会踏死一只蜘蛛,他忽然心生悲悯,放大步伐跨过去,蜘蛛因此死里逃生。就此一念,作恶多端的乾达多虽然死后堕入地狱,但还是有机会得到救度。平常我们为人带个路,多跑两步,或是替人送个讯息,多走几步;没有关系,功德道路就是如此广宽无限。

综上所说的留情,尤以心中留情,也就是心存慈悲,更是重要!放大

现代科学界发明很多东西,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发明,就是“放大镜”。因为放大镜的发明,让人体乃至遍布于土壤、空气、水、有机物质与生物体内外极微细的细菌、真菌、酵母菌等微生物,都无所遁形。

放大镜能把事物放大几百倍甚至几千倍,有助于人用肉眼去观察、研究,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把事物放大固然重要,人若能把自己的功能、用途放大,更为重要。人要放大一些什么呢?

一、放大心量。一个人的心量大小,与他的做人处事,有重大的关系。心量小的人,连至亲好友都容不下,何况是一般人士?心量狭小的人,他的事业很难有大成就,因为心量有多大,成就才能有多大。心量能容纳一个家庭,他可以当家长;能容纳一个村庄,可以当村长;能容纳一个国家,就能当一国的领袖。做人要能放大心量,能有佛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量,才能容纳世界众生,才能与宇宙同在。

二、放大眼光。人的眼睛,只占人体的一小部分,但是眼睛能够观察四面八方,所以宇宙之大,尽收眼帘。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量,除了看他的心胸、度量大小以外,就是要看他的眼光锐利与否。眼光远大、锐利的人,他可以识人、识货;一般被形容为千里马的人才,不就是要靠有锐利眼光的人才能赏识、应用的吗?

三、放大脚步。放不开脚步的人,在原地踏步,不可能进步。所谓“放大脚步”,就是要“走出去”。路,是人走出来的,地球都在我们的脚下!有的人翻山越岭,有的人走遍大路,人生立大志,放大脚步向前走,只要有计划,有力量,有目标,还怕不能成就大事吗?

四、放大目标。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目标也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要前进,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乱飞,必定要先为自己的前途订下一个目标:是出国留学,是出国经商,是随缘旅行参访,是特地探亲访友,还是希望找寻致富之道?你制定了目标,结交三五好友一起,或是单独出发。总之,路是在我们的脚下,目标是在我们的眼中,只要自己有条件,何愁不能达成目标?

五、放大见识。人的见识,也需要放大。“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实乃所见者小也。”农夫,心胸只有他那几亩田地,怎么会有大的见识呢?园丁,眼中只有那几坪的花圃,他怎么见得到其他五彩缤纷的世界呢?今日世界变化之大,知识之广博,所谓“红海策略”、“蓝海策略”,所谓“事务管理”、“人事管理”,所谓“金钱投资”、“人力投资”,所谓“企业经营”、“独资经营”,都应该要有广博的知识与见解,能够放大见识,才能看得到前途的发展。

六、放大格局。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不是比学识。有的人读书不多,但格局很大,比如台湾的王永庆,是做大事、有大格局的人。有的人学贯中西,但是说话做事,格局太小,自难成就大事。所以,我们交友,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格局广大的人,虽然有些自恃,但值得我们追随、学习。自己更要具备“放大”的条件,放大自己,才能有大成就。知足“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这是个人、家庭、社会都应该秉持的处世态度和发展原则。

有人说,这是一个欲望的世界,知足太过保守了,人一旦凡事知足,就不肯长进,就无法发展了。其实不然,知足是要我们个人在物质享受上能有满足感,但是对于关乎国家、社会、大众福利的事业,应该要有无限的愿心。

所以,所谓“知足”,应该有如下意义:

一、知足是快乐的泉源。人生的欲望无限,能满足欲望的物质有限。有限的物质,既不能满足无限的欲望,何不发展自己的知足感,用来厉行节约物质生活?例如,用朴素代替奢华,用简单代替复杂。我个人很欣赏客家人的一句话,你问他“吃过饭了没有?”他会回答“足了!”“足了”这句话很有意义,我们普通都说“饱了”,吃饱了不一定会满足,但客家人这句“足了”,不但吃饱,而且“满足”,所以一般讲,客家人的生活比较简朴。人要想过快乐的生活,建立知足感,这是非常要紧的。

二、知足是富有的开始。佛教里的梦窗国师说,世间上有四种快乐: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利,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人的贫穷富贵,不在金钱的多少,而在知足与否罢了。有的人,钱财再多,但不知足,仍然是个贫穷之人;有的人钱不是很多,但心里很满足,那就是一个富者。所以,当今的社会,有钱的贫穷人很多,没有钱的富贵人也不少。

三、知足是平安的世界。知足的人不但富有,而且平安自在;反之,不知足的人,因受欲望的驱使,身心都做欲望的奴隶,尤其为了满足欲望,不但种种辛苦,甚至铤而走险。我们看社会上,一些人贪污、抢劫、拐骗等,都是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发一笔意外之财,因此为非作歹。但是一旦事迹败露,锒铛入狱,懊悔已迟。所以,知足的人不做亏心事,所谓“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安贫、知足的人,怎么会不平安呢?

四、知足是美满的生活。弘一大师是一个艺术家,出家修道后令人最大的感动,就是他对于生活的满足。一碗咸菜,太咸了,煮菜的人跟他道歉,他说:“不要紧,咸有咸的味道。”有时候有些菜煮得太淡了,侍者要帮他重新煮过,他也说:“没有关系,淡有淡的味道。”一条毛巾,能用三五年;一顶帽子,十几年都舍不得丢弃,他感到生活愈简单,心灵愈充实,愈快乐。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知足生活;战国时代的颜斶,“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真是何等自在!对于这些知足的人,我们无以赞美,就如《战国策》里说,知足的人,返璞归真,终身不辱。知足的人,能够享受平安美满的生活。吉祥

人总希望日子过得吉祥平安,所以就借用很多事物、语言,包括动物、数字等,来美化世间。就拿数字来说,过去的人喜欢用“三”,表示“三元及第”、“三阳开泰”,“五”代表“五子登科”、“五福临门”等。但时代变迁,现代人喜欢“六”,有“六六大顺”之说,“八”则取其与“发”相近之音,代表发财、发达、发迹。

其实数字只是一个代号,但现代人举凡汽车牌照、手机号码等,都不惜花费高价,选定自己认为吉祥的数字。反之,数字中也有一些被人认为不吉利的,例如东方人建大楼少有“四”号电梯、“四”号房,尤其医院更是忌讳;西洋人则把“十三日”又逢“星期五”,当成“黑色星期五”,举凡外出、行事,都要小心为上。可见人对追求“吉祥”的心态,中外皆然。

关于“吉祥”,略述如下:

一、吉祥的语言。中国人过年,逢人要说“恭喜,恭喜”,代表平安顺利;不小心打破东西,则说“碎碎(岁岁)平安”;见到棺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