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理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12:22:50

点击下载

作者:黄意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试读:

前言

中国艺术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艺术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吸取和传承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精华,促进各门艺术理论的融通和发展,明确中国艺术的传统价值理念,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我们邀请上海戏剧学院、复旦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和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从事艺术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共同合作编写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本书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供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本教材所选文章,以经典的艺术理论作品为主,选目广泛,内容比较完整。我们力争通过本书的编写,探索各门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在每门艺术理论编写之首,编者用导读的形式加以说明。

其中节选文章的篇名一般采用原名,还在后面加了标注,如《论语》(节选),并且尽量使用较常见的权威版本。入选作品前置200字左右的作者介绍,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卒年、字号、籍贯、履历和代表作等。有些文章作者不明确的作品,直接写托名或无名。

本书编写时,为了便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我们对原文作了注释。注释尽量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清晰明确,详尽完整。标注一般标在原文的句子后面,注释针对整个句子进行。注释内容为生僻字、俗语、典故等,注音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有歧义的地方作了一些简短的说明和论证。选文之后有评析,阐述作品的内容、背景、思想以及意义等,其目的重在帮助读者疏通文义,但是不作过深的挖掘。

本教材共分七章,编写分工如下:

第一章 乐论卷 杨赛  上海音乐学院

第二章 书论卷 黄意明 上海戏剧学院

        闫雪清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第三章 画论卷 倪胜  上海戏剧学院

第四章 舞论卷 闫雪清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高雅  上海戏剧学院

第五章 剧论卷 张福海 上海戏剧学院

第六章 工艺卷 闫雪清 山西职业艺术学院

        黄意明 上海戏剧学院

第七章 文论卷 羊列荣 复旦大学

第一章 乐论卷

[西周] 周公旦/

周礼·春官宗伯(节选)

[春秋] 左丘明/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节选)

[春秋] 李耳/

老子(节选)

[春秋] 孔丘/

论语(节选)

[战国] 无名/

国语·周语下(节选)

[战国] 佚名/

尚书·尧典(节选)

[战国] 墨翟/

墨子·非乐上(节选)

[战国] 孟轲/

孟子·梁惠王下(节选)

[战国] 庄周/

庄子(节选)

[战国] 荀况/

荀子(节选)

[战国] 韩非/

韩非子·十过(节选)

[秦] 吕不韦/

吕氏春秋(节选)

[西汉] 佚名/

礼记·乐记(节选)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节选)

[明] 徐上瀛/

谿山琴况(节选)

导读

[1]

蒋孔阳先生说:“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早先,文字没有发明或者文字的运用并不普及,人们主要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沟通思想、协调行动。传说伏羲作《扶来》或《立本》,神农作《扶持》或《下谋》,少皞作《大渊》,颛顼作《六茎》,帝喾作[2]《五英》。这些乐舞早已失传,无法考实。黄帝作《云门》和《大卷》,尧作《大章》和《咸池》,舜作《韶》,禹作《大夏》,商作《护》。自黄帝以下,六代圣王后代在宗庙祭祀中保存的乐舞,成为[3]周初制礼作乐的基本资源。到了西周时期,音乐和礼制的结合更加[4]紧密。《周礼》和《仪礼》中记载了周王朝严密的音乐组织和音乐[5]制度。有什么功德,就有什么样的礼,就配什么样的乐。由此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机构,建成了比较科学的音律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音乐理论逐渐完备,先秦史志、诸子百家大多都参与了对音乐的讨论。《尚书》、《周礼》、《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管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有关于音乐的阐述,理论逻辑严密,是中国思维成果与中国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记》是中国乐论的集大成之作。蔡元培说:“吾国言乐理者,以《乐记》[6]为最古。”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基本框架,成为最早成熟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门类之一。

中国音乐理论,是由许多独特的范畴构建起来的。这些范畴,构成了中国音乐理论独特的表达方式,形成了中国音乐理论独特的理论[7]体系。

儒家的音乐理论成熟最早,也最完备。儒家构建了一套由“物、心、声、音、乐、性、政”组成的礼乐理论体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极力主张践行先秦以来的中道,将带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中”赋予更多的理性内容,要求社会治理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活动都要把握一定的度,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孔子认为,如果用礼乐,就能维持整个周王朝内部的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孔子试图用雅乐来化解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危[8]机。然而,礼崩是西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儒家的礼乐理论体系初始以来,就遭到墨家的反对,墨子认为儒[9]家礼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墨子一派,来自社会中下层,不大可能参与王朝的礼乐,他们站在中下层阶[10]级的立场上反对儒家礼乐。

道家从情性不离、道我合一的立场上反对儒家礼乐。老子提出“五音使人耳聋”、“大音希声”,认为对道的体认来自于主体本身,而[11]不是外在的感官。庄子也提出了“天乐”,认为儒家的礼乐是人乐,礼乐不仅不能让人得到最大的快乐,反而会使人丧失本心,致使人的本性与情感分离,从而不能体认到大道。庄子喜欢大自然中的音响[12]。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论。孟子并没有纠缠于先前的古乐与新乐之争,而是敏锐地观察到小农体制已经成为各国政治改革的主流,民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才是他最大的识时务。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其政治主张密切相关。“与民同乐”的思想,却为后代的宫廷音乐表演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使民间音乐在孟子的光环下,进入庙堂,促进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交流与融合。这对于[13]有严重复古倾向的儒家音乐美学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荀子专门作了一篇《乐论》,肯定了音乐与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完全可以通过乐来调节人的情绪与行为,使人的品性向善的方面转[14]化,实现天下大治。

这些原范畴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构成了一个范畴体系。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和”。儒家之和,是“致中和”,重视人乐,重视音乐调节情感的作用,进而陶冶人的品性,并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道家之和,是“至平和”,有超然物我之外与天地相参的理性精神,重视天乐,讲究与天地万物同一,体悟生生不息,动静相兼,对立统一的大道,与整个自然环境相谐调。《周礼》

内容丰富,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涉及古代各种名物、典章、制度等。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集到古书《周官》,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五篇,缺《冬官》一篇。汉代儒家取《考工记》补入。王莽时期,刘歆奏请将《周官》列入学官,更名为《周礼》。东汉末期,郑玄为《周礼》作注。《周礼》与《仪礼》、《记礼》合称为三礼。周礼·春官宗伯(节选)[15]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16][17]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18][19]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20]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21][22]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23][24]、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25]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26]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27]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28]《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29]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30]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凡[31]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32][33]征,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灵鼓、灵[34][35]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36]大吕为角,大蔟为征,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37]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38][39]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凡乐事,大祭祀,宿县,遂以声展之。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帅国子而舞,大飨不入牲。其它,皆如祭祀。大射,王出[40][41]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42][43][44][45]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王大献,则令奏恺乐。凡[46][47]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令去乐。大札、大凶、大灾、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大丧,莅廞乐器。及葬,藏乐器,亦如之。([清]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评析

周代官制体系中,设置大司乐实施乐教。乐教的对象是拟作为国家接班人贵族青少年,乐教的内容为黄帝以来的六种祭祀鬼、神、示的合乐舞蹈。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乐舞,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乐舞。乐舞的不同仪节演奏不同的音乐。如果出现灾异和丧事,则不用乐。《左传》

又名《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是阐释《春秋》经义的著作。《左传》成书于战国初期,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传》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历史事件,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记事的年代比春秋往后多出17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重要注本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和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节选)[48]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49][50],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51]《邶》、《墉》、《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52][53]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54][55]“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56]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57]“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58]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59]?”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60]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61]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62][63]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64]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65]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66]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67][68]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69][70]“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71][72][73]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74][75]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76][77][78],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籥》[79][80][81]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82]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83][84]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85][86][87]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88]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89]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清]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评析

吴公子季札于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受吴王余祭(前547—前530年在位)之命出使鲁国。鲁襄公按照当时诸侯国之间接待的礼仪招待季札,展示鲁国从周王朝传承的礼乐,包括虞舜、夏禹、商汤、周武四代乐舞和整个诗经乐舞。季扎对每类乐舞都作了评论。由此,我们可以间接掌握前代乐舞在鲁国的保存情况和《诗经》乐舞的基本特点。[春秋] 李耳(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稍长于孔子,曾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史。《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共81章,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道。老子借助自然所体现出的规律,主张虚静无为和相反相成的辩证观,强烈批判当时的政治体制与道德观念。老子(节选)第十二章[90]

五色使人目盲,驰聘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仿[91][92](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93]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94][95][96],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97][9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褎无名。夫唯[99]道,善始且善成。(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评析“大音”和“希声”原是两个声音叙词。“大音”指鼓音,如鼙鼓一类的打击乐器;“希声”指在礼乐中,这类打击乐器尽管重要,但用得很少。老子借用这对术语,来表示道是对立双方矛盾的统一体。“五音使人耳聋”说明老子认为对道的体会和认识来自于主体本身,而不是外在的感官。这一范畴反映了老子对儒家礼乐的批判态度。在传播与接受的互动中,“大音希声”逐渐演变为一种音乐美学,同时也涉及礼乐体制、道论、释典、艺术鉴赏、人物评品等方面。[春秋] 孔丘(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济宁曲阜东南)人。十五岁有志于学,一生游历卫、陈、曹、宋、郑、蔡等国,不被重用,晚年重回鲁国,专心教育,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对中国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孔子对各国音乐都作了考察,整理了《诗经》,提出了儒家的音乐主张。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共20篇,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音乐理论和主张。论语(节选)[100]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10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102]家之堂?”(《八佾》)[10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104]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105]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106]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107]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雍也》)[108]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雍也》)[109]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10]!”(《述而》)[111]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112]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113]则吾从先进。”(《先进》)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11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15]。”(《宪问》)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116]《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117]则庶人不议。(《季氏》)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118]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119]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120]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21]。(《阳货》)[122]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123]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清]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评析

孔子认为春秋末期的主要社会问题是礼崩乐坏,旗帜鲜明地反对郑声,提倡雅乐。孔子对所见过的上代乐舞《韶》、《武》作了评价,认为表现舜时的《韶》比周武王时的《武》更善,更能体现君权的禅让。孔子依照“思无邪”的标准,对《诗》乐进行整理并做了大量的传播工作。孔子试图用雅乐来化解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危机。然而,礼崩是西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周王朝封邦建国之初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价值理念,周王朝的影响力日益减弱。在礼崩的过程中,东周的音乐文化悄然发生变化,如卫、宋、赵、齐等国相继形成自己的地方音乐传统,一些与成周距离较远、亲缘关系较疏的诸侯国如楚国地方音乐文化更加发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扩张,地方音乐文化逐渐向中原地区渗透,礼乐越来越世俗化,以“郑声”为代表的新兴音乐文化兴起。《国语》

是中国最早的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君臣的言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下至智伯被灭(前453)。战国时人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史料整理汇编而成,计21卷。有三国韦昭注本和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本。国语·周语下(节选)[124]

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125]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126][127]生何以殖?且夫钟不过以动声,若无射有林,耳弗及也。夫钟声以为耳也,耳所不及,非钟声也。犹目所不见,不可以为目也。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是故先王[128][129]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也,听之弗及,比之不度[130][131],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132]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133][134]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则能乐。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以[135]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成事不[136]贰,乐之至也。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137]为明。言以信名,明以时动,名以成政,动以殖生,政成生殖[138],乐之至也。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慝[139]之度。出令不信,刑政放纷,动不顺时,民无据依,不知所力,各有离心。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以能乐?三年之中,[140]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141][142]

王弗听,问之伶州鸠,对曰:“臣之守官弗及也。臣闻之,[143]琴瑟尚宫,钟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144]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圣人保乐而爱财,财以备器,乐以[145][146]殖财。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是以金尚羽,石尚角,[147][148]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149]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150]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物得其常曰乐极,[151]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如是,而铸之金,[152][153]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154]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155]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今细过其主妨于[156][157]正,用物过度妨于财,正害财匮妨于乐,细抑大陵,不容于[158][159]耳,非和也。听声越远,非平也。妨正匮财,声不和平,非[160]宗官之所司也。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161][162]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163]听。若夫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164]

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165]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166]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167][168]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169]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

[170]不和。[171][172]

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对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173][174]古之神瞽考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百官轨仪,纪之以三,[175]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176][177][178]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179]以金奏赞阳出滞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180][181][182]。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183][184]轨仪也。为之六间,以扬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间大吕[185][186][187],助宣物也。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三间仲吕,宣[188]中气也。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五间南吕[189][190],赞阳秀也。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律吕不易,[191]无奸物也。细钧有钟无镈,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甚大无镈,[192]鸣其细也。大昭小鸣,和之道也。和平则久,久固则纯,纯明则[193]终,终复则乐,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贵之。”[194]

王曰:“七律者何?”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195]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196]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岁[197]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鹑及驷七列也。南北之[198]揆七同也,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199]“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以夷则之上宫毕,当辰。[200]辰在戌上,故长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所以藩屏民则也。王以[201]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也。以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反及嬴内,以无射之上宫,布宪施舍于百姓,故谓之嬴乱,[202]所以优柔容民也。”(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评析

周景王晚年,周王朝经济十分拮据,物资十分贫乏,却要铸大钱和大钟。单国的国君穆公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进行了劝阻,主张将听觉和视觉适度节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听和视正,就能言美德昭,就能思虑纯固,百姓归心,财富增殖。乐官伶州鸠从音乐的角度进行的讽谏,认为只有音高组织与乐器编配的和谐,才能实现乐正,才能生财,才能凝聚民心,安奉神明。周景王没有接受他们的意见,铸了大钟,不久即遭遇身死国衰的结局。伶州鸠还给周景王讲解了律学的一些问题。《尚书》

是关于尧、舜和夏、商、周至秦穆公的历史文件汇编,包括典、谟、诰、誓等,是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墨家共同的经典。汉初伏胜所传《尚书》28篇。加上后来在民间发现的《泰誓》1篇,共29篇。晁错用隶文抄录,为《今文尚书》。其中包括《虞夏书》、《商书》、《周书》三个部分,分别记载夏、商、周各代君臣的言论。汉武帝时,有人在孔子的旧宅里找到了一部用古篆文写就的《尚书》,被称作《古文尚书》。到了东汉,这部书就消失了。直到东晋初年,梅赜找到了25篇《古文尚书》。阎若璩、惠栋等人考证《古文尚书》为伪本。注本有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和近人顾颉刚、刘起《尚书校释译论》。尚书·尧典(节选)[203][204][205][206][207]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208][209][210][211][212]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213][214][215][216]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17][218]。”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清]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疏证》,中华书局1998年版)评析

中国早期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观念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在原始社会时期,诗、舞、乐是联系在一起的;其二,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整体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其三,乐被当成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促使氏族子弟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和谐、中庸的性格;其四,早期的音乐带有原始宗教的性质,这段文字很可能是描述了先民猎获后,回敬神灵,以祈求丰年的祭祀仪式。到周代,逐渐发展为比较完备的礼乐制度与礼乐理论。[战国] 墨翟(生卒年不详)名翟,可能是鲁国人,略后于孔子。《墨子》为墨子及其后学所著,主要记载墨子的言论与活动,是研究墨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最重要的思想有“兼爱”,提倡一视同仁地爱人;“非攻”,反对战争;“非乐”、“非儒”,反对儒家繁琐的礼乐;“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尚贤”、“尚同”,提倡任用贤才;“明鬼”、“非命”,告诫统治者勤政行善。墨家思想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的社会现实,反映社会下层的愿望,受到普遍欢迎,与儒家同为当时的显学,秦汉以后衰落。《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墨子·非乐上(节选)[219]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220][221]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222]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223]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224][225]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226]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拆壤垣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古者圣王,亦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舟车。既以成矣,曰:“吾将恶许[227]用之?”曰:“舟用之水,车用之陆,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228][229]肩背焉。”故万民出财赍而予之,不敢以为戚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然则乐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然则当用乐器,譬之若圣王之为舟车也,即我弗敢非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230]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231]

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232]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233]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明[234]不转朴。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眉之转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235]纺绩织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肃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今王公大人,惟毋为乐,亏夺民之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236][237]

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羸不[238]足观也。”是以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此掌不从事乎衣食之财,而掌食乎人者也。是故子墨子曰:今王公大人,惟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之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蜚[239]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今天下之士君子,以吾言不然。然即姑尝数天下分事,而观乐之害。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240]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今惟毋在乎王公大人,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故国家乱而社稷危矣!今惟毋在乎士君子,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是故仓廪府库不实。今惟毋在乎农夫,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树蓺,多聚叔粟,是故叔粟不足。今惟毋在乎妇人,说乐而听之,即不必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是故布縿不兴。曰:孰为大人之听治、而废国家之从事?曰:“乐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先王之书,汤之《官刑》有之。曰:“其恒[241][242]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丝二卫,小人否,似二[243]伯。《黄径》乃言曰:“呜乎!舞佯佯,黄言孔章,上帝弗常,九[244][245][246]有以亡。上帝不顺,降之百,其家必坏丧。”察九有之所以亡者,徒从饰乐也。于《武观》曰:“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247][248][249]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故上者,天鬼弗式,下者,万民弗利。[250]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士君子,请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评析

墨子非乐的两个主要理由:其一,“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其二,“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墨子》托圣王立论,认为儒家各项主张都与圣王之道相违背,逐一加以驳斥。墨子勾勒出一部原始时期的音乐发展史。最初的音乐,都是为了适用劳动与部落管理的需要。进入奴隶社会后,统治阶级利用音乐加强其神权统治,借音乐来歌颂自己的武功,又利用音乐作为荒淫享乐的工具。到了夏代、商代变得十分严重。周代以来,音乐的阶级化和理论化更加明显,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成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他认为,诸王在因袭前代音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乐。从数量上看,乐是越来越多了,而政绩却并未得到提高,所谓“乐逾繁者,其治逾寡”。所以墨子说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他列出了六条理由说明“下考之不中万民之利”。认为制乐、听乐与社会生产生活相矛盾,反映了春秋末年以来,古代奴隶制濒于瓦解,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小生产者阶层和民众要求保障自己生命财产和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愿望。墨子表面上是借圣王立言,实质上还是替下层百姓说话。他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假礼乐之名行腐化之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战国] 孟轲(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孟子的辩论及其行事。相传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伋),曾与学生游历于齐、鲁、滕、梁等国,不被任用,退而著书。事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书·艺文志》录《孟子》7篇。其学说以性善论为本,认为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可以在人性的基础上实现德治、仁政、王道。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梁惠王下(节选)[251][252]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253][25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255]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256]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257]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258]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259]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清]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评析

此段中孟子并没有纠缠古乐与新乐之争,而是敏锐地观察到小农体制已经成为各国政治改革的主流。民,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的观点。孟子的音乐思想与其政治主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有严重复古倾向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补充。[战国] 庄周(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在当地做过漆园吏,后收徒著书,事迹略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又称《南华真经》,为庄周及其后学所著。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批判礼乐。《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所传为晋郭象注本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有庄子门人或道家后学的作品。注本有清王先《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近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庄子(节选)天运[260]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261][262]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263]“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264][265][266]清。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267]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268]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269]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

[270]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271]。心穷乎所欲知,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272]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273][274]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275]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人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此之谓天乐。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276][277]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崇;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齐物论[278][279][280]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281]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282][283]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284][285]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286]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夭者,咬者[287][288],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289]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评析

与儒家“礼乐”范畴相对应的,是庄子的“天乐”论。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庄子的音乐理论承袭了老子的“大音希声”与“五音”两个范畴,把回归本性、本真作为理论基础,从“大音希声”中衍化为“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建构了道家音乐理论的基本体系,作为儒家礼乐理论体系的对立面和补充,对整个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提出“坐忘”与“心斋”,即忘掉自身,与天地万物齐一。儒家所言的礼乐,是希望借用礼乐的形式来恢复社会的秩序,而道家则希望限制过多的欲求,以达到一种恬淡的心境,从而实现无为而治。两者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不同,故其实现大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看待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不相同。庄子所说的至乐,其本质就是无为,其方法就是物化,它是一种与天地大道同一的人生境界。正是因为消除了物我之间的分隔,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感关系与感物关系都不存在了,人的情感活动归复于平和。所以,庄子才说“至乐无乐”。[战国] 荀况(生卒年不详)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由荀况所著,部分文字为其弟子辑录。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负责人)。后来又到楚国,受聘于春申君,担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令。荀子是孔子之后与孟子地位相当的儒学大师,主张性恶说,强调礼义与法度并举。春申君被杀后,荀子被解除职务,以著书为业。其事迹见《史记·荀卿列传》。汉唐以来,荀子没有列入儒家道统传承体系,宋儒尤其排斥,参见马积高《荀学源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今本《荀子》32篇。现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荀子(节选)乐论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斧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290]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䩜,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明王已没,莫之正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於乎哀哉![291]不得成也。弟子勉学,无所营也。[292]

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籥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龢、筦、籥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万物。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诎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尽[293]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而靡有悖逆者,众积意乎!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皆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二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294]

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295][296][297]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清] 王先谦撰,沈啸环、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礼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298]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299]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300]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豸页)、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301]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302],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濩》,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303][304]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305]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306][307]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308]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县一钟,尚拊之膈,朱弦而通越[309]也,一也。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310]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311][312];粗恶、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313]至于窕冶;其立粗衰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是礼之中流也[314]。评析

为应对墨子的非乐论,荀子专门作了一篇《乐论》,开篇即旗帜鲜明地亮出儒家的观点:“夫乐者,乐也。”荀子举了四种乐,葬乐、军乐、郑卫之乐和雅乐对人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音乐与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荀子认为,完全可以通过乐来调节人的情绪与行为,使人的品性向善的方面转化,实现天下大治。荀子用亲历的事例,说明通过礼乐很容易实现“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王道是很容易得到实施的。《礼记·乐记》说明了音乐与人的心理、品性以及政治之间的关系,统治者可以利用乐影响人的心理、引导人的行动。[战国] 韩非(约280—前233)战国后期韩国(今河南、山西一带)人,曾与李斯同受学于荀子。《韩非子》为韩非所著。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收了法家学说,以法为中心,并结合术与势,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多次上书韩王,要求变法图强,不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立说。秦王嬴政闻其名,遗书韩王强邀他出使秦国,却在秦国遭到李斯等人的诬害,在狱中自杀。事迹略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55篇,注本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近人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