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化与中国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8:42:21

点击下载

作者:薛澜,陈衍泰,何晋秋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技全球化与中国发展

科技全球化与中国发展试读:

序言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与国际科技体系正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长远影响。为此,我们对中国近年来参与科技全球化的实践和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探讨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从科技创新大国转变为科技创新强国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全球范围内经济、科技秩序的转型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对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3年“八国集团”(G8)首次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四个新兴大国参加对话;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级贷款引发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举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球主要大经济体讨论面对的共同挑战;2010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使全球经济、科技复苏进一步减缓。

就在这一时期,2009年中国出口跃居全球第一位,2011年中国经济位列全球第二位,科技研发投入达到全球第二位;2014年快速增长的中国对外投资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总额基本持平。但是,在经历了多年高速经济增长之后,近年来中国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改变,市场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应对经济风险手段的局限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国际社会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纷纷对中国提出各种期冀,要求其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而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在开始担心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中追求全面绝对的优势,威胁美国全球科技领先的地位。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中国国家宏观科技创新政策制定部门和不同的微观创新主体,如何选择发展战略、以期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将影响到整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书试图综合以上因素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中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多视角剖析科技全球化问题。本书从以下五个角度来解析科技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的环境与条件;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源要素及配置机制;中国各创新主体参与科技全球化的具体行为模式及其发展情况;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的成果产出以及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治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分析科技全球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方面,着重探析了未来(近期及中期)我国应对科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

多层次分析科技全球化及其影响。本书分别运用微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主体学习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国家层面的国家创新系统发展及其国际化理论、科技全球化的动力及阻力相关理论等对科技全球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总结和提炼科技全球化发展规律和发展理论方面,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科技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特别是从全球科学治理、全球专利体系及治理、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规则、全球产业技术标准治理等维度解析了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科技发展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归纳和发展了“全球科技治理”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指导未来中国等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实践、推动本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驱动发展及相关科技政策的制定。

聚焦中国科技全球化的战略选择。本书从注重全球视野的角度出发,聚焦于科技全球化发展的长远趋势;科技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技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中国科技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等四个方面,并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探讨,并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由于本书不仅面向本专业领域的学术界的朋友,还面向科技政策制定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因此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宏观、定性的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长期积累的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了较系统、翔实的梳理和分析,而没有采用过于专业化的学术术语,也尽量避免采用过于复杂的定量方法和工具来分析,以期能够比较综合、简明地将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的全景展示给读者。

本书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CISTP)科技全球化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CISTP是由国家科技部和清华大学于2003年联合成立的研究机构,旨在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国际化的独立政策咨询。相关研究团队早在1999—2000年就曾对同一主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出版了《2000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科技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挑战》一书。时隔约十五年,在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本研究团队进行了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培养了一批本领域的青年研究人员,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由于科技全球化及相关问题比较复杂,本书目前呈献给读者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团队最初的设想还有一定的差距,作者期待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建议。希望本书的面世,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借助全社会的智慧来共同推进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代化,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薛澜 陈衍泰 何晋秋2015年4月

第1章 科技全球化概述

本章首先在归纳国内外研究者和实践者对科技全球化问题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回顾了科技全球化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描述了科技全球化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态势,并探讨了中国科技崛起对科技全球化的影响。本章分析认为,科技全球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润驱动、学术驱动及全球挑战驱动。科技全球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科学技术问题的全球化、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科技治理的全球化及科技成果和影响的全球化。随着科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日益融入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的头10年(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对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科技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1.1 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是知识、资本、劳动力为主的经济和科技等要素跨越国家的地理边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依存,并受一系列全球规则影响的发展过程。全球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两者之间相互交织发展,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程度越来越显著。

经济全球化是人们对全球化问题关注的起始点和焦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包括了以下基本内涵:经济活动超越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地理界限,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和确定,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及相关技术、产品(或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扩散,管理国际经济活动的组织和规则不断出现及应用。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三个相关联的领域: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金融国际化。首先,国际贸易发展是全球化最基本内容之一,数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内部率先发展,之后又有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不断加入。伴随全球经济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开展。其次,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及其主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内容。伴随全球市场的逐渐形成和技术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不断扩张,其研发活动在早期市场销售和生产国际化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全球化程度日趋加深。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或地区的政府、东道国生产销售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加强。再次,金融领域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对实体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制造和分工等)进行交易,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是提供全球经济活动所必须的资金。伴随全球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各种国际性金融组织和货币组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经济的效率和福利也受到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深刻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的生产活动及其组织模式也日益突破一个国家或地域的界限。同时,近年来全世界各国面临的一系列人类社会的难题和困境,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大规模流行传染病等问题,对各国政府提出了共同的挑战。同时,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及其全球化也对各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性知识创造、全球科学技术创新、国际技术转移等活动的制度安排逐步增多,使得各国面临科学技术创新的新特征和环境。

在全球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幅度及其影响力远大于科技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发展而演化。近些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两者相互影响和作用程度显著深化推进,不断推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全球化不仅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演化,而且对经济全球化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两者的密切关联及相互作用,深入研究全球化的发展及影响必须探讨科技全球化发展问题及其与经济全球化的交互影响。1.1.2 科技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

科技全球化指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活动、管理及成果超越国界或地区范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全面开展、有效实施及广泛共享。通常认为,科技全球化的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①科技人员的全球流动,主要包括留学生的流入、流出和科技人员的跨国交流;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全球流动,主要包括可编码化的公开科技出版物的交流和采购,从境外购买的专利许可、工程设计和其他科技服务,购买资本设备,跨国科技创新项目、企业和实验室的知识和技术流动;③科技全球化下的全球性制度建设。科技全球化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科学技术问题的全球化,即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面对的、所要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日渐趋同;②科技活动的全球化,即个人、组织(经济部门、非营利部门和政府等)多层次的科技活动在全球开放环境下开展;③科技体制和科技活动管理的全球化,即各国在全球或区域统一的制度框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科技治理;④科学技术成果的全球影响,即科学技术成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工具,科学技术的溢出和知识扩散为不同参与者共同分享,同时,科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愈加显现。

科技全球化的研究起源于对创新全球化的分析。创新全球化形式多样,一个经典的分类法是意大利学者Archibugi和英国学者Michie提出的三类创新全球化形式(表1-1)。

Archibugi和Michie关于创新全球化的分类包含了科技问题全球化、科技活动全球化和成果全球共享等内容,同时也指出了参与科技全球化的创新主体,不仅包括本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机构也是研发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跨国公司则是研发全球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载体之一。但是,该定义没有直接提到全球科技规则和体制问题。表1-1 创新全球化的分类法资料来源:Daniele Archibugi,Jonethan Michie. The globalization of Technology:a New Taxonom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1):121-140.

薛澜、柳卸林和胡志坚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活动管理的全球化,即科技规则和体制的全球化问题。全球科技治理,是在国际层面上干预、规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国家科技创新面临的新特点和新环境。在全球科技治理的环境下,主权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越来越受到多种国际因素的影响。邢怀滨、苏竣针对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现有全球科技治理机制及其困境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行了探析。薛澜指出,在现行的全球科技治理机制下,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一是本国的科技能力和激励机制;二是现行的全球科学技术体制所带来的障碍。Peter Drahos从全球各国的专利管理机构及其主要申请者的形成演化机制解析了现有的全球知识治理机制,认为该机制逐渐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集中的治理网络和为少数全球跨国企业利益服务的体系。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全球化的研究探讨,本书从科技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角度,区分了以利润驱动为主导、学术驱动为主导和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为主导的科技全球化。首先,以利润驱动为主导的科技全球化主要以跨国公司为行为主体开展,其起源早、参与科技全球化的程度高、影响幅度最大,是科技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个体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以利润驱动为主导,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和转移活动。其次,以学术驱动为主导的科技全球化活动主要以科技人员个体、大学或研究机构、国家层面为主体,以全球学术创新和交流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最后,伴随不断涌现的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国家为主体的、参与面广泛的新型科技全球化活动也在不断出现。

以下,我们从科技全球化的四个层面分别论述,即科学技术问题的全球化、科技活动全球化、科技管理活动的全球化及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

1. 科技问题的全球化

随着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自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科学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研究对象更加复杂,正在出现大科学(mega-science)的性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能源问题、生物圈和地圈问题、极地问题、人类基因图谱问题、共同疾病问题、老龄化问题等与人类共同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认可的科技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其中的大科学研究计划,需要进行跨国攻关;有些科研大项目(如大科学)甚至还需要跨国研究资源(资金、仪器等)共享与分担。同时,伴随人类共同面临的自然、社会的挑战日益增多,不同国家的科技工作者探索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的主要议题不断趋同,全球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人类整体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也趋同。连燕华认为,科学研究学术论文的国际合作明显增多,未来大科学的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全球化要求科研管理方式根据全球化要求进行重新调整,包括资源获取、资源配置、研究项目、研究机制、产权分享等各个方面。因此,全球共同科技问题研究主题的选择与合作研究是科技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 科技活动的全球化

科技活动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即研究与开发(R&D)资源的全球配置,个人、组织和政府等层次的科技活动在全球开放环境下开展。(1)在科技工作者个人层面,不同国家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方面合作不断增多,从形式上看主要体现为联合进行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休假访学,国际学生、学者交流项目。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国际交流是科技全球化的重要构成。推动个人层面上的这种跨国交流活动以及与海外专家进行交流等,已经被一些国家作为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从成果形式上看,主要是跨国科技工作者之间专利、发明、学术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的合作完成。国际论文合著是科技工作者个人之间或组织之间国际合作的重要产出,也是科技活动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个人层面还包括跨国留学生和科技人员移民的全球性流动。部分发达国家为了解决社会人口老龄化、科技人才以及各种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采取吸引留学生、科技和专业人才移民的政策,大力吸收海外科技人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近30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吸收海外留学生和科技移民数量最大的国家;而中国、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是海外留学和科技移民最大输出国,出现全球性的“智力外流”问题。近10年来,伴随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崛起,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留学生回国工作,留学生纷纷回到本国发展。大量“海归”回国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形成了新的“全球人才循环”现象。(2)在组织层面上,主要以跨国公司为主,还有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开展科技全球化活动。跨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为了实现其全球研发和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究与开发(R&D)机构、形成战略联盟或者与东道国的创新主体合作。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新兴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研发投资相当活跃,近10年来,世界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印度、中国等地的研发机构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围绕新技术开发、技术标准等问题,积极参与建立和发展国际战略技术联盟,如生物、信息和新材料等技术领域的国际战略技术联盟不断增加。伴随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崛起,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加大在海外的研发投资,特别是“逆向”到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并购东道国的公司等。(3)在国家层面上,以双边或多边形式进行科技合作、联合攻关,特别是针对全球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合作。各国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双边和多边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计划、官方科技合作协议等,协调重要民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组织实施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有关科技援助和本国对外科技援助等。在政府间科技合作的推动、示范和激励下,半官方及民间科技合作交流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如中美两国的省市和州之间、高等院校之间、研究所和实验室之间、研究所与企业之间以及公司企业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关系。

3. 科技活动管理全球化与全球科技治理

科学技术活动管理的全球化,即科技规则和体制全球化(全球科技治理),也是科技全球化的重要内容。科技体制的全球化是随着全球性科技问题日益增多、科技活动全球化程度逐渐提高,而在相应制度安排上的必然要求。与经济全球化一致的科技全球化活动的管理,包括跨越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均需要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安排实现。

科技全球化活动的管理需要国家、跨国公司和科技工作者等参与主体遵循多种国际组织治理、各种全球科技规则以保证科技全球化的有序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科技活动的全球性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了进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国际学术共同体必须有共同认定的标准,规定标准的学术语言;为了保证对研究者学术工作的承认,必须确立适当的学术规范。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学术语言和学术规范逐渐趋同的现象。(2)市场规律在科技范畴应用的全球性基本准则。由于科技活动产出的潜在经济收益,要求参与全球化科技活动的个人、机构以及国家必须共同遵守一系列相关的市场规律基本准则,如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及公约、全球性技术标准等。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TRIPs)是自由竞争原则的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结合的具体体现。目前该协议已成为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限定或约束发展中国家技术性贸易发展的依据之一。(3)全球性科技组织及其制定的国际科技制度。科技全球化活动因为超越国家界限,在知识产出、转移和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由一定的国际组织管理(如跨国专利申请、制造领域中的标准问题等)。另外,科技成果在全球的分享,需要遵循国际性科技组织制定的制度,也要求科技全球化参与者(包括国家、企业、NGO和个人等)遵循一定的制度框架。

4. 科技成果影响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成果影响的全球化,一方面表现在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另一方面表现在科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伴随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运输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科技活动的成果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这主要体现在近30年来,全球范围内科技新产品出口、国际技术贸易、跨国专利转让许可的数量不断增长,以及跨国技术联盟对东道国创新成果的利用不断增强等。

科技影响的全球化也意味着科技活动的某些副作用迅速蔓延,如计算机病毒的迅速扩散、科技发展带来的科技贫富差距,如“数字鸿沟”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应用周期的缩短及其在全球应用范围的扩大,科技影响的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1.1.3 科技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科技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而是一个不断深入演化发展的过程。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引发的科技革命为人类广泛交流和科技全球流动提供了条件;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交通运输工具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深化了科技全球化的进程,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科技活动、科技人才流动日益活跃,科技成果的扩散影响深远。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进一步见证科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系统的“科技全球化”的概念,是日本通产省于20世纪90年提出的。日本为了增强全球科技竞争力,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开放许多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鼓励外国公司参加,并提出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希望能够站在这一发展趋势的前列。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全球化开始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深化发展。

具体而言,主导科技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个体、社会各主体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参与科技全球化的程度、活动幅度存在差异,其面临的环境和产生的影响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科技全球化最初的动力源于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利润最大化的活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程度、活动幅度及其产生的影响是科技全球化中最早产生也是最积极的因素。同时,伴随科技人才跨国流动的加剧,个体科技人员和大学、科研机构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学术资源(如科技经费、科研条件或实验条件等)、科研合作伙伴,追求共同学术兴趣,以全球学术合作导向的科技合作也不断加强。近20多年来,科学研究内容本身全球化不断加剧,例如海洋、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涉及多国利益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研究课题,需要不同国家的政府和科技人员从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开展全球科技合作,其活动幅度不断深化,产生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问题,各国纷纷协调共同应对;从各国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态度变化看,早期而言,应对人类共同问题实际只是一些国家的外交手段,但当前和未来确实会对各国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需要各国政府及社会积极应对。例如,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任务,各国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定方面均采取了相应的重大调整。同时,伴随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解决全球科技问题的规则和制度,也逐渐变得复杂化,不断涌现新的特征和新的组织模式。

1. 科学技术活动全球化的发展历史

科学技术活动要靠科技人员进行,科技人员或科技人才的全球流动,推动了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科技人才个人层面的全球大规模流动最初源于留学生和科技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为了逃避战乱或寻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移民到亚欧大陆以外的地区,如美国、加拿大等。“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留学生和科技移民浪潮。一方面,大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和科技人员涌向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不同发达国家之间也出现了人才双向流动。1990年发达国家共招收了约86万多名外国留学生,而所有发展中国家仅吸收了约2 000名外国留学生;2000年发达国家招收了163.3万名留学生,而发展中国家该数字仅为13.2万名。1990—2000年美国接纳了415万名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科技人才,包括来自欧洲、亚洲(中国和印度为主体)、非洲等世界各大洲的精英人才;同时期欧盟15国也接受了236万名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科技人才。2003年整个欧盟约有40万高层次人才在美国工作。

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R&D)全球化推动了科技活动全球化的发展,扩展了其广度和深度。跨国公司在国外布置其研究与开发(R&D)相关的设施、开展相关的R&D活动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最早的一个案例是美国商用机器公司(IBM)于1956年在瑞士的苏黎世建立其第一个海外研究中心。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设立一系列设计工作室。大范围的研发全球化则出现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在80—90年代,美国一直是研发全球化最重要的发生国,而西欧和日本是另外两个重要参与者。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的数据,2000年年底,约有主要来自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瑞士、荷兰和韩国的1 500家大型外国跨国企业在美国设立研发机构。根据法国INSEAD商学院和Booz & Company的调查,全球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R&D设施的比例在1975年是45%,而经过30年的稳步增长,到2005年这个数字达到66%。研发全球化的驱动因素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研究证明,早期的研发全球化是伴随跨国公司的制造基地扩张进行的。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技术外包作为研发全球化的驱动因素显得愈加重要。

跨国公司之间不断形成战略技术联盟,以此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获取互补性技术。根据联合国大学UNU-MERIT研究机构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UNCTAD)数据显示,1981—1990年全球各国跨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