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奥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11:44:2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命奥秘

生命奥秘试读:

内容提要

处于子宫内的羔羊的大脑发育过程近似人脑,于是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的研究者马塔利亚斯·施瓦布把绵羊当作了解胎儿期睡眠的窗口。他把电极插入一只羊胎的大脑,再将之放回子宫内监测。其研究结果显示胎儿的睡眠以深沉熟睡为主,并非以往观点所认为的REM睡眠。

第一章 生命奥秘

一天不睡相当于醉酒

处于子宫内的羔羊的大脑发育过程近似人脑,于是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的研究者马塔利亚斯·施瓦布把绵羊当作了解胎儿期睡眠的窗口。他把电极插入一只羊胎的大脑,再将之放回子宫内监测。其研究结果显示胎儿的睡眠以深沉熟睡为主,并非以往观点所认为的REM睡眠。

出世以来,我们把人生的三分之一都花在了睡眠上——当代专家们研究了几十年,也没能说清这是为什么。

谢里尔·丁格斯是圣路易斯的一名29岁的陆军士官,工作是训练士兵徒手格斗。她擅长巴西柔术,自述是陆军中少数几位获得第二级格斗资格的女性之一。“第二级”包含许多以一敌二的训练,旨在培养只身脱险的素质。

丁格斯在以后的岁月里可能面临一场更加凶险的搏斗。她的家人携带着“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基因。这种遗传疾病常被简称为FFI,主要症状就是无法入睡。患者首先失去打盹的能力,接着便无法睡足整夜,直到完全睡不着。FFI通常在患者五十多岁的时候发作,一般持续一年,接着就像它的名字表明的那样,总是以死亡收场。

丁格斯拒绝去检查自己是否带有这个基因。“只怕如果知道自己确实有问题,就不会在生活中那么努力了,我会容许自己放弃。”

致死性家族失眠症是种可怕的疾病,更糟的是我们对它的发病原理知道得太少了。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得知,FFI病人体内有种感染性的畸形蛋白质会攻击大脑深处的丘脑,而受损的丘脑会阻碍睡眠。但他们不知道这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如何抑止,或者如何缓解其残酷的症状。在FFI成为研究热点之前,大多数医学专家甚至不知道丘脑跟睡眠有关。FFI是罕见的,全世界已知患病的不过40个家族,但它有一个方面跟时下折磨着千百万人的普通失眠症非常相像:它是个谜团。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睡不着觉,那部分是因为我们首先就不知道自己干嘛要睡觉。我们只知道,不睡就会犯困。还有就是,不论怎么努力抗拒,睡神最终总会征服我们。我们知道,向睡神投降7到9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可以起床了,并且在接下来的15到17个小时后会再度感到困倦。我们50年前就懂得,自己睡觉时是深度睡眠和所谓的“快速眼动”(REM)睡眠交替进行的,后者的大脑状态就像清醒时一样活跃,但肢体中听从意识指挥的肌肉却处于麻痹状态。我们知道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要睡觉。海豚睡着时有一半大脑是清醒的,仍能查知水下状况。野鸭排成一队睡觉时,靠外的两只也能保持半边大脑警觉,而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戒备着天敌。鱼类、爬行动物和昆虫都各有其静止休息的状态。

这些休息是有代价的。动物要一动不动地蛰伏好一阵子,其间很容易变成捕食者的盘中餐。冒这等风险到底能换来什么好处呢?著名睡眠研究者艾伦·雷希特沙芬曾说:“睡眠若不具有某种绝对重要的功能,就是生物进化史中最大的错误。”

时下主流理论认为睡眠是为了满足大脑需要。这种说法部分是源于常识——好好睡上一夜,谁都会觉得脑筋清明吧?但难点在于用真实数据来验证这个猜想。睡眠是怎样辅助大脑的?答案会因睡眠的种类而有所区分。最近,哈佛大学以罗伯特·斯蒂克戈尔德为首的研究人员用多种能力测验来考查本科学生,然后让他们打个盹,再重新测试,结果发现那些经过REM睡眠的学生接下来做模式辨别测验(比如语法题)的成绩会提高,而经过深度睡眠的学生记忆力会增强。另一些研究者发现,睡眠中的大脑表现出一种神经元激发模式,似乎与受试者近期清醒时的模式吻合,就好像大脑在入睡后便着手把白天了解到的事物纳入长期记忆。

此类研究说明记忆强化也许是睡眠的功能之一。威斯康辛大学的睡眠研究者朱利奥·托诺尼几年前发表了一项有趣的逆向证明:睡眠中的大脑似乎会清除冗余或不必要的神经键。如此说来,睡眠的目的也许在于:让我们忘掉不重要的,从而记住重要的。

睡眠也可能具有生理上的功能,患上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病人历来短命,正可以说明这一点。科学家迫切想查清他们的确切死因,但仍未有答案。他们当真名副其实地“困死了”吗?如果不是,那么失眠又在何种程度上促成了致死病情呢?已有研究者用老鼠做实验,发现睡眠的剥夺会阻碍创伤愈合,还有人证实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抑制感染。但这些并非决定性的研究成果。

探究睡眠之因最著名的一次尝试是在1980年代,雷希特沙芬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里把老鼠置于一块翻板之上,下面放着水槽,以此迫使老鼠保持清醒。如果老鼠睡着,就会被翻板掀到水里去,立刻醒过来。这种严格的睡眠剥夺持续大约两星期后,所有的老鼠都死了。但当雷希特沙芬为它们做尸检时,却没发现任何重大异常。脏器并未受损,它们似乎只是力竭而死——因为不能睡觉。在2002年又有一场后续实验,用了更精密的仪器,还是没能在老鼠身上找到“一种明确的致死因素”。

我到斯坦福大学走访了威廉·德门特,他退休前是睡眠研究方面的主任,也是REM睡眠的发现者之一,并协助创建了斯坦福睡眠医疗中心。我问,他搞了50年的研究之后,能对人要睡觉的原因作何解答?“以我所知,”他答道,“我们之所以需要睡觉,唯一非常非常确定的原因就是,我们会犯困。”

因为犯困,所以需要睡觉,不幸的是,我们需要睡觉的时候未必总会犯困的。失眠症在发达国家已成了流行病。有5000万到7500万美国人——约占五分之一人口——抱怨夜里睡不好。2008年美国开出的安眠药处方达5600万张,这个数据在此前的四年内增长了54%;各家睡眠治疗中心的总收入到2011年预计将接近45亿美元。然而致力于了解失眠根源的研究却相对少得可怜。大多数医学院学生在处理睡眠失常方面所受的培训不过四个小时,有的学生根本全无涉猎。家庭医生们派发的健康问卷甚至往往不问及睡眠。

失眠得不到足够的治疗,已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损失。据美国的独立科学顾问机构“医学研究会”估计,在所有严重机动车事故中,近五分之一与司机的困倦驾驶有关。这意味着,欠缺睡眠直接造成的人身伤害就让美国人花掉了数百亿美元医药费。生产力方面的损失就更大了。此外还有种种无形的损失:受伤乃至破裂的恋情,困倦者无力申请的工作,人生种种乐趣的丧失。

若换作是一种不那么神秘、不那么牵涉隐私的身体机能发生病变,并为害如此之广的话,政府也许早就对它宣战了。然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每年拨给睡眠研究的资金仅约2.3亿美元——生产大众安眠药Lunesta和Ambien的两家公司在2008年做一季电视广告,差不多就要花掉这么多钱。军方也在投资研究睡眠,但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士兵始终保持清醒的临战状态,而不是保障他们整夜睡得香甜。结果,抗击失眠症的事业主要是由制药公司和商业性睡眠治疗中心承担的。“睡眠就好像医学领域里的小丑,”马萨诸塞州布莱姆妇女医院睡眠健康中心的医疗主任约翰·温克尔曼说,“它根本得不到尊重。”去年某一天的午后,我走访了斯坦福大学的睡眠医疗中心。这个诊所创建于1970年,是美国第一家专治失眠症的机构,至今仍在该领域中举足轻重。该中心每年接诊的病人超过万名,针对夜间睡眠的研究有3000项以上。18间病房看起来颇舒适,床铺柔软,监控设备隐藏在家具中。

睡眠医疗中心的主要诊断手段是“多导睡眠图”,而该方法的主要技术元素是脑电图(EEG),即捕捉失眠患者大脑输出的电信号并制成图像。人入睡的时候,大脑运作减慢,其电波图形从短而突兀的波动变得较长而圆滑,正如海浪离岸越远就变得越平缓。脑内的这些柔和波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新的REM睡眠期打断,进入突然而激烈的精神活动。出于不为人知的原因,我们做的梦几乎全是在REM状态下产生的。

脑电图记录下这种断断续续的梦乡之旅,而负责制作多导睡眠图的技术人员还要同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肌肉活动、眼动、心率和呼吸等。然后他们检查数据结果,寻找患者异常睡眠或频繁醒觉的迹象。比如,若一个人患有发作性睡眠症,就会从清醒状态直接堕入REM睡眠,毫无中间阶段。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患者则始终无法通过睡眠的最初几个阶段,伴有体温的急升急降。

致死性家族失眠症和发作性睡眠症不用脑电图等检测仪器是查不出来的。但睡眠医疗中心的主任克里特·库希达告诉我,他对于大多数人的睡眠问题都能在初次见面时一眼看出来:有的人眼皮直打架;有的人叫苦说自己精疲力竭,却又不会真的倒头睡过去。前者往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而后者的问题才是库希达所说的“真正的失眠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就是说患者一旦入睡后肌肉放松,会使得喉咙和食道的软组织闭合,关掉了呼吸通道。当大脑发觉它得不到氧气的时候,就向身体发送紧急信号使之醒觉。患者醒过来,吸一口气,大脑得到补养,睡意又爬了上来。此类患者睡上一夜,其实等于是打了一百个小盹。睡眠呼吸暂停是诊所生意的大头,布莱姆妇女医院的约翰·温克尔曼说,到他的睡眠治疗中心做检查的人当中,有三分之二都查出是这个毛病。

睡眠呼吸暂停是一个严重问题,可令心肌梗塞和中风的发作机率升高。但它只算是间接性的睡眠疾病。真正的失眠症患者是那些被诊断出有所谓“心理生理性失眠”的人,他们或者无法入睡,或者无法保持沉睡状态,却找不到明确原因。他们睡后醒来,却没有得到休息的感觉。他们一躺下脑子里就思绪纷飞。温克尔曼说,这个群体占到在失眠诊所看病者的大约25%。美国医学研究会估计全美有3000万人患有此症。

呼吸暂停可以用一种装置来治疗,把空气强行灌入患者喉咙来保持呼吸道畅通,但经典失眠症的治疗可没有这么利落。针灸也许管用——它在亚洲医学中久已担当此任,匹兹堡大学的睡眠中心也正在研究它。

一般说来,心理生理性失眠的治疗分为两步。首先嗑安眠药,大多数此类药品的机理是促进神经递质GABA的活动,从而调控人体的紧张度与警觉性。现在的安眠药比早先要安全些,但还是能导致心理上瘾。许多用药者抱怨以药片促发的睡眠似乎感觉古怪,醒来还有后遗症。“安眠药不是一种自然的睡眠途径,”哈佛大学“工作时段、健康与安全组织”的主席查尔斯·蔡斯勒如此认为。药片还会使将来的失眠症恶化,即所谓反弹性失眠的不良效应。

为真正的失眠患者治疗的第二步通常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由一名专业心理医师来引导患者认识到失眠问题是可控制、甚至可解决的——这是认知方面的纠正——并且行使良好的“睡眠卫生”。后者主要落实在一些前人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在黑暗的屋子里睡觉,只在有睡意的时候上床,睡前不要锻炼等等。研究表明CBT在治疗长期失眠方面比安眠药更有效,但许多患者不相信。“我接触到的一些人的内心仍在挣扎,”温克尔曼说,“他们对自己的睡眠可不怎么满意。”

温克尔曼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有些类型的失眠患者会格外有效。失眠症的情形有很多种。在极为罕见的致死性家族失眠症与极常见的呼吸暂停症之间,有将近90种界定明确的睡眠病症,还有一大堆难以编目的失眠肇因。有的患者有不宁腿综合症(RLS),因肢体的强烈不适感而无法入睡;还有人患上周期性肢动症(PLMD),睡着时不由自主地蹬腿。发作性睡眠症患者往往既不能平稳入睡,又难以保持清醒。此外又有因为郁闷睡不着觉的人,和因为睡不着觉郁闷的人。另一些人因患上痴呆或阿茨海默氏疾病而产生睡眠障碍。女性的失眠有的是在月经期间(女性患失眠症的机率是男性的两倍),还有许多是在更年期。老人总的来说比年轻人睡的少。有些人失眠是因为正在服用的药物会导致兴奋,另一些人因发愁工作或不久后失业而辗转反侧,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说自己曾在最近的经济危机中睡不着觉。所有这些夜不能寐者当中,由身体内部原因——比如某种神经递质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失眠症患者,可能是最难用常规疗法治愈的人。

然而对于上述的大多数病症来说,认知行为疗法都拥有将之治愈的潜力。这可能是因为,失眠症一度在很长时期内主要是心理医师的领域。对他们来说,导致失眠的因素一般都在其治疗能力范围之内,通常不外乎焦虑或抑郁。因此,认知行为疗法要求患者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温克尔曼希望业内同行能更多地把睡眠的两个方面——生理和心理——结合起来考虑。“睡眠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他说,“谁敢说神经连线不会也出了问题呢?”

如果睡不着觉,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忘了该怎样睡觉。在进入现代文明以前,人们的睡眠与今不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冬天的休息时间很长,我们的祖先大概把睡眠分成了几大块进行。发展中国家的人仍常常这样睡觉。他们扎堆躺下来睡,夜里时不时爬起来。有些人露天而睡,既凉爽又能更直接地让日光设定生命节律。2002年,埃默里大学的卡罗尔·沃思曼和梅利莎·梅尔比公布了一项对不同文化中人类睡眠的比较研究。他们发现,在一些采猎族群如非洲的布须曼人当中,“睡与醒的分界是很机动的”。没有固定的上床时间,也没有人会催促别人睡觉去。睡着的人若被谈话声或奏乐声搅了清梦,就爬起来,感兴趣的话就凑过去,也许不一会儿就又睡倒了。

如今在发达国家没有人这样睡觉,就算有也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我们差不多定点上床,独睡或与配偶共枕,躺在铺了床单毯子的柔软床垫上。我们比一个世纪以前的人每天平均少睡一个半小时。现在的失眠流行病很可能部分源于我们拒绝关注自己的生理规律。十几岁少年的自然睡眠节律要求早上晚起,可是有什么法子——高中8点钟就要上课。上夜班的职工在上午补觉,违逆着体内古老的作息节律(天光大亮,该醒来出去打猎摘果子啦),可他们哪有选择呢?

我们对睡眠的自然作用力的抵抗使自身受到伤害。2009年2月,一架从纽华克飞往布法罗的客机在途中坠毁,机上49人全部遇难并致使一名地面人员殒命。飞机的副驾驶在事故前一昼夜只偷空打了几个盹,正驾驶的状况可能也一样,令美国交通安全委员会断定他们的操作能力“可能因疲劳而削弱”。这种新闻令哈佛大学的查尔斯·蔡斯勒非常恼火。他指出,连续24小时不睡觉,或连续一星期每天只睡五小时,相当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然而现代职场伦理却对这种工作精神大肆赞扬。“这等于是说‘这人真是个好员工,成天醉醺醺的’!”蔡斯勒在2006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从2004年起,蔡斯勒根据他的团队对2700位头一年参加工作的住院医生的调查,在医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报告。这些年轻男女每周两次轮值长达30小时的班。蔡斯勒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睡眠欠缺对公众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危险。他2009年春曾告诉我:“我们了解到,第一年参加工作的住院医生中有五分之一承认曾因疲劳出现失误,导致病人受伤;有二十分之一的人承认曾因这类失误致使病人死亡。”蔡斯勒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的时候,本以为医院会感谢他,谁知却遭到许多戒备和抵触。他觉得这种状况很难改观,除非大老板们开始严肃对待失眠与困倦的害处。“我深信将来有一天,人们回想起现在的加班制度,会把它当做一种野蛮人的行为。”

现在来看看午休。传统午休的时间与人体生物钟午饭后的一个自然低谷相合,并有研究表明日间打盹的人一般生产力更高,甚至可能享有较低的心脏病致死率。在西方最初以午睡闻名的是西班牙人,不幸的是他们如今工作的地方都离家远了,再不能回家打盹。于是有些人利用午后的休息时间去跟朋友同事聚餐。午饭吃上两个小时,晚上就得到七八点才能完成工作,但西班牙的上班族就算到这时候也不见得回家。他们要出去喝酒或者下馆子吃饭。(如果你午夜去一家西班牙舞厅玩,说不定只能独自跳跳,因为当地人还没看完黄金档电视剧呢。)

西班牙人最近开始严肃对待缺乏睡眠的问题了。警察会盘问严重车祸中的司机前一天晚上睡了多久,政府发出强制规定缩短职工的工作时间,以便他们早点回家。

促使西班牙人采取行动对付困倦的首要原因,并非以往居于西欧最高位的事故发生率,而是停滞不前的生产力。西班牙人与其大多数欧洲邻居比起来,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更多而产能落后。“打卡上班是一回事,把工作完成是另一回事。”伊格纳西奥·布克拉斯-巴赫说,他是一位68岁的商人,率先倡导让国人早些上床睡觉,上面的话是他最近在马德里一家报纸上劝导大众的。“每过一阵子人就必须闭上眼睛休息,”布克拉斯告诉我,“我们不是机器。”

2006年,布克拉斯组建的一个改善睡眠委员会被纳入政府。两年后我有机会参加他们在西班牙众议院侧厅举行的一场会议,来自各行各业的显要人物都发言证实困倦的危害性。他们提到了疲惫工人造成的事故,在长时间工作和家务双重压力下筋疲力尽的西班牙妇女,还有被剥夺了睡够10到12小时的权利的孩子们。有人恳请委员们尽快联系电视台,看是否能把黄金档节目挪到早一些播出。

布克拉斯主持着会议,同时请各位发言者尽可能讲得简明扼要。但是会议厅里灯光柔和,温暖宜人,听众里有几个人的脑袋开始向胸前耷拉了,又冷不丁一震而挺直,抵住了睡意。再过一阵,他们的眼帘更彻底地合上了,手里的议程单放低到大腿,开始以个人名义偿还国家欠下的睡眠。

长翅膀的树

是生长在我国秦岭山区的落叶灌木。其枝条呈绿褐色,硬而直。有趣的是,在它的小枝上从上到下生长着2~4条褐色的薄膜,其质地轻软,如同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软木塞一般,是木栓质的。它在枝上的排列犹如箭尾的羽毛,又仿佛枝条四周长上了翅膀。因此,人们称它为栓翅卫矛。栓翅卫矛属于卫矛科,其木材致密,白色而质韧,可制弓、杖、木钉用,其枝上的栓翅有 助于血液流通,具有消肿之功效。

鱼油可延缓心脏病患者生理老化

医学界普遍认为,富含Ω-3脂肪酸的鱼油或鱼类制品对心脏病患者有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19日公布报告揭示了其作用机制,证实Ω-3脂肪酸可以延缓心脏病患者的生理老化速度。

研究人员在测量608名男性心脏病患者血细胞染色体端粒的长度后发现,摄入Ω-3脂肪酸较多的患者生理上显得更年轻,也就是说,其染色体端粒更长也更健康。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一种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帮助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结构得以稳定。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体内Ω-3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患者,端粒变短的速度也最慢;而含量最低的那部分患者,端粒缩短的速度最快。这表明,后一部分患者生理老化的速度快于前一部分患者。”领导这项研究的拉明·法尔扎内-法尔解释说。

研究人员推测,Ω-3脂肪酸延缓心脏病患者生理老化速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中和人体的氧化应激作用或者能够提高端粒酶的含量。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人体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论目前仅在针对心脏病患者的研究中得到证实,是否适用于健康成年人还需进一步研究。

美妇女染食肉菌多个内脏被“吃光”奇迹病愈

美国马里兰州一名36岁的母亲于2005年开始遭到“食肉菌”感染,(又称坏死性肌腱筋膜炎),脾脏、胆囊、盲肠、部分胃部和肠脏被侵蚀一空,病情初期,她甚至可看见自己暴露在外的内脏。为对付食肉菌,她与病魔搏斗了5年,估计医疗金额高达500万美元,终于战胜了病魔。

5年开刀50次 内脏外露

据报道,这场恶梦始于2005年4月1日。当时,美国妇女威尔逊接受剖腹生产诞儿,因凝血问题接受血库输血,一段时间后出院,但很快便因不适再次入院,证实感染了食肉菌。

报道指出,食肉菌非常可怕,一旦遭到感染,人的皮下组织、皮肤和筋膜都会出现坏死。患有痴肥、糖尿并癌症等疾病的人,接受器官移植者和免疫力弱的人特别易受到感染。患病后,20%的感染者会死亡,有人甚至在数小时内丧命。幸存者的身体亦遭到严重破坏,与正常人体型相异。

威尔逊住院期间,多次接受麻醉切除坏死组织,动刀次数多达40至50次。她的病情时好时坏,要靠吃止痛药止痛。尤其是暴露在外的内脏还被医生用类似保鲜纸的东西包着,令她仿似科幻电影中的的机器人。

2006年12月,威尔逊的小肠被侵蚀至只剩少许,引发肝脏问题,需接受高风险的小肠移植手术。2007年12月16日,病菌扩散至她的大肠,医生为威尔逊移植了大肠。1个月后,威尔逊逐渐恢复健康,终于可以大快朵颐,距她上一次进餐已相隔2年半。

诱发过敏性休克“吃面条后跑跑步”可能致命

吃面条后运动可能丧命——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美国过敏、哮喘和临床免疫学会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的尹佳教授和文利平医生报告了我国15例“吃面食以后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例。

据介绍,这种病在医学上被称之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这是中国医生首次向世界同行报告,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因食入面食后运动而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病人。

尹佳介绍说,“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就是患者在食入面食后6小时内如果运动,就可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症状,但不运动就没有过敏反应症状。我国过去没有人报告过此病,但几年前对一位不明原因反复休克的患者历经2年的诊断和分析过程后,最终确诊该患者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此后几年,她和文利平等医生已陆续诊断出数十例此类病人。

尹佳说,“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是食物过敏的特殊类型。患者在食入虾、芹菜、小麦等食物后6小时内运动就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轻者会突发全身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因起病突然,如果远离医院,一旦抢救不及时会导致生命危险。

近十年来,全球食物过敏患病率明显升高,因食物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文利平说,过敏性休克是疑难病症,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国内目前诊断“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性休克”主要依靠医生对病史的详细询问、综合分析和过敏原检查。她提醒过敏性休克病人就诊时应尽可能详细地向医生提供发病前的进食情况、当时所处环境及身体状态。

神奇的植物“气象员”

含羞草在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预报了天气:如果它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天气将晴朗;反过来,如果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天气将转阴雨。

风雨花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也能看到。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这种植物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风吹雨打之时,百花残败,它们却依然亭亭玉立。所以,人们看到风雨花开放,就知道不久将有大雨。

我国辽宁省有种植物叫“鬼子姜”,它开花10天后,这个地区就会出现初霜。因此,人们又叫它“报霜花”。

湖北、江苏、广西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均可见到的马鞭草也能预报天气。马鞭草对湿度反应灵敏,如果它露出土外的根发霉并带白色时,则预示有雨。

安徽省和县有一棵400多岁的朴树,它可以预报当地一年的气候状况。该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当年将雨水大,易有涝灾;如果和其他朴树一样,按时令发芽,树叶有疏有密,则当年基本上风调雨顺;如果推迟发芽,叶子又少又稀,则预示当年有旱情,发芽时间越迟,旱情越重。当地人都称这棵树为“气象树”。

梅花其实也在向我们预报气候情况。梅花每年开花有早有迟,冬冷则迟,冬暖则早,而一般来说,冬暖则意味着春寒,冬冷则预兆着春暖。

植物不仅能预报天气和气候情况,还能“测量”温度。瑞典南部生长着一种叫“三色堇”的草,它对大气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当气温接近20℃时,它的枝叶向上伸出;气温下降到15℃时,枝叶便向下弯曲;气温回升到20℃时,枝叶又恢复向上伸展的原状。当地人看看“三色堇”的叶子状态,就知道此时本地的大概气温了。

如今的气象预报不仅要预报天气,还包括地震等级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等等,那么大自然中有没有能预报地震和空气质量的植物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前面说到的含羞草就能预报地震。科学家们发现,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含羞草不仅对天气敏感,而且对地震也十分敏感:当大的地震到来之前,含羞草的叶子会一反常态,平常白天张开的叶子此时会闭合,而平常夜晚闭合的叶子此时会张开,如果含羞草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此地将会发生大地震。

北美洲生长着一种紫鸭跖草,这种草的花很小,在正常情况下,它的花是蓝色的。当空气污染严重时,它的花就成了粉红色,所以当地的人们都根据它开花的颜色来判断大气污染程度。

植物能够当“气象员”,原因是多方面的,科学家正在作进一步的研究。但总的来说,是因为这些植物对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地球内部的一些变化或者某些化学物质特别敏感,随之作出反应,同时充当了神奇的“气象员”。

人体五大迷局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体是非常神秘的,有许多人体真相是我们所不知的,比如:当人体摘取了大量器官后,人仍可以幸存下来、你的手可以拥有自己的意识思想、当人死亡时阴茎仍可持续勃起等。

1、你的手可以拥有自己的意识思想

1999年戴文·萨瓦主演了一部名叫《制造偶像的手》的电影,这是一部喜剧情节的惊悚片,片中描述的是一位十几岁年轻人的手被控制,并逐渐成为了一个恐怖的杀人工具!

很显然这部电影是基于一定的真实基础之上拍摄的,《制造偶像的手》中那位年轻人所患病症与“异己手综合症”(alien hand syndrome)一样,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神经错乱疾病,该病症表现为患者手不受大脑意识指挥。这是由于大脑内侧前区的运动神经受损造成的,通常在大脑手术、中风或大脑感染之后,很容易出现异己手综合症。

当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双手时,自然也就不知道双手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来。甚至大脑也察觉不到双手所做出的一些复杂动作,比如:解开衣扣、使用工具或将衣服撕成碎片。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仍没有完全治疗异己手综合症的方法。然而,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给异已手提供一个物品,让它分神,避免进行对人体有害的事情。

2、当移除人类大部分内脏器官,人仍可以幸存下来

虽然有时人的身体看起来十分脆弱,但实际上人体要远比你想像得更加强壮。一项研究揭示,当人体摘除了脾、胃、一个肾、一叶肺、四分之三的肝、五分之四的肠和腹股沟位置的所有器官,人还是照样能够生存下来。

3、心脏可让血液喷射至30英尺外

人体心脏强有力的收缩,可以让血液喷射至30英尺之外

4、人死亡之后阴茎仍勃起

人们经常将这种死亡勃起现象称作“盎格鲁人欲望(angle lust)”。当男性站立死亡或脸向下死亡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身体保持这个姿势,死后勃起现象通常不会减弱。

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当男性活着的时候,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他死后,这个机制会停止工作,血液开始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血液将流到身体最低部位,导致该部位出现肿胀现象。因此,如果男人是站着死亡,血液将流向两条腿,集聚在足部。产生的压力导致足内的血管和组织膨胀,以储存更多血液。随着时间推移,血液会升至躯干,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将努力流向较低部位,这样它们就会聚集到阴茎内(此时腿部已经充满血液)。最终导致阴茎充满血液,发生膨胀勃起现象。

5、心脏病患者极易在周一心脏病突发

苏格兰进行了一项为期10年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周一心脏病发作死亡的患者比一周内其他几天高出20%。该研究认为,这可能与“星期一高峰现象”有关,通常许多人经过周末大量的饮酒以及周一承受相应的工作压力所导致的。相信大家都一定相信“抑郁星期一”的观点。

为何天才中有很多左撇子

关于左撇子的说法,也因此多种多样:有人说左撇子更聪明,左撇子更多情;有的人却认为左撇子有点笨,甚至认为左撇子是一种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当我们身边不断出现左撇子,甚至您本人就是一个左撇子的时候,疑问就会陡然而生: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左撇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外科医生为何要苦练左手

南京四五四医院骨创外科副主任医师陈约东,就是一位左撇子。作为一位外科医生,惯用左手会不会影响到手术?记者得知他是左撇子的消息时,立刻想到了这个问题。“从小就习惯用左手了,吃饭时拿筷子是左手,最初拿笔写字也是左手。做起活来,别人是右手方便,我是左手方便。”一说起自己的左撇子,陈约东就笑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由于他是左手用筷子,而其他人是右手拿筷子,常常发生筷子“打架”的事情。

而上了医科大学尤其是开始实习后,陈约东发现,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讲,左撇子会带来很多麻烦。“很多医疗器械,像钳子、镊子、剪刀等,大都是按照习惯使用右手来设计制作的,对于左撇子来说,用这些医疗器械有时非常不顺手。”陈约东说。“在开腹等外科手术时,主刀医生基本上是站在病人的右侧,用右手拿手术刀手术,左手辅助,这样非常顺手。如果是左撇子,用左手拿手术刀手术,右手辅助,就显得非常别扭。因为外科手术都是主刀和助手协作的,右手刀左手钳或镊,如果左撇子左手用刀,由于思维定式,容易发生误伤,后果就很严重了。”陈约东说,“要当一个好的外科医生,靠左手是不行的,必须练好右手。实习的时候,我就开始刻意地苦练右手,用右手削苹果,用右手切菜……几年下来,我的右手也像左手一样灵活了。”如今,陈约东已是一位能“左右开弓”的外科医生了。而左撇子也让他在手术中显示了别的医生不具备的优势,在进行缝合、打结等操作的时候,他的左右手都行。他在做手术时,手法熟练,左右手交替使用,像是在表演。

左撇子在人群中占比例有多大

人类有一双任何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灵巧的手,但每人对两只手的使用概率并不相同。大多人习惯于用右手,只有少数人对左手使用有所偏爱。像陈约东医生这样的左撇子,在人群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呢?

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谢世平博士介绍,在我们身边,每十个人中大约就有一个左撇子。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发现人类中有10%是左撇子。而且这种有趣的生理现象仅限于人类之中,在动物身上不存在,即使在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中,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也几乎相等。

按照10%的比例,目前全世界有6亿人是左撇子。俄罗斯的科学家曾预测,将来的状况恐怕大大不同,因为左撇子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到2020年时,左撇子更可望达到10亿人。不过,究竟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对人类生存适应更有利,长期以来,这个不解之谜一直使科学家们感到困惑。

从现象上看,左撇子最显著的特点自然是偏用左手了。而且,从观察事物的角度,左撇子也和右撇子不同。在无意识状态下随手涂画,画人物或动物的侧面像,左撇子画出来的面朝右,画房屋立体图,房身向右延伸;顺手打个叉再画个圈,左撇子多逆时针行笔,右撇子画法往往正好相反。

左撇子的右大脑有点特别

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会习惯用左手呢?为什么左撇子虽然是少数,但依然存在呢?

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谢世平博士介绍,有的人会习惯用左手,这和大脑半球优势理论有关系。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属于“理性半球”;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属于“艺术半球”。如果一个人左大脑占优势,一般多用右手,就是右利手;如果右大脑占优势,一般就是“左撇子”,也就是左利手。当然,哪侧大脑占优势、常使哪只手,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近年有研究发现,父母同为左利手时,子女左利手的比例占到46%。

科学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左撇子的特质源于大脑结构。和一般动物不同,人类的大脑除了具有直接或间接调节与控制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的功能外,更成为思维和语言的器官,使人类超越一般动物的范畴,能在生产劳动中组成社会。人类的大脑奇妙之处在于两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球则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大脑两半球经胼胝体,即连接两半球的横向神经纤维相连。胼胝体负责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神经信息传导。左撇子的胼胝体更发达。人们肢体运动的偏向,自然刺激相应半球的大脑发达,从而对人的能力产生明显影响。左撇子多用左肢,右半脑接受的刺激相对多一些,使左撇子带有右脑思维的倾向。所以相对而言,左撇子的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可能更强一些。

左撇子运动员为何常常冒尖

一个多世纪前,有人认为左撇子是一种不正常的生理现象,把它看成是一种疾病,以为这是由于产妇遇到难产时,婴儿的左侧大脑受到了损害,使婴儿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经常地使用左手,因此,凡是左撇子者往往伴随有口吃和智力迟钝的现象。但事实证明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人们发现周围的许多左撇子,不仅没有口吃和智力迟钝,恰恰相反,他们才华出众。

左撇子的人是不是更聪明?谢世平博士介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左利手更聪明”,很多人对左利手人和右利手人的智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除了左撇子名人外,更多的名人还都是右撇子。但左撇子大脑中的胼胝体发达等特性,使左撇子动作上相对更敏捷,这在许多卓越的左撇子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并在社会上形成了左撇子更聪明的说法。

这一点,在体育赛场上就可明显看出来。一般来说,对于不需要进行面对面搏斗的运动,如游泳、田径、射击等,左撇子运动员占的比例较其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然而,对于那些使选手在比赛中靠得更近的面对面搏击项目,如击剑、乒乓球、篮球等,左撇子运动员比例远远高于左撇子在人口中的比例。

在最典型的搏斗项目击剑中,1979至1993年间进入世界锦标赛四分之一决赛的选手中,一半的男选手和三分之一的女选手是左撇子。乒乓球多年左撇子称霸,网球长期左手族称雄,美国的NBA职业篮球比赛,也是左撇子特别突出。

为什么左撇子具有天生的敏捷呢?对于这样的现象,科学家有一种解释是,人的大脑左半球对一切象征性的功能占主要地位,它“负责”推理、逻辑和语言,工作的方法是分析性的,犹如电子计算中心那样对信息进行处理。而大脑右半球则专注于几何形状的感觉,“负责”感情、想象力和空间距离,它具有直接对视觉信号进行判断的功能。因此,从“看东西”的大脑到进行动作,左撇子和右撇子的神经反应通路有所不同。右撇子者必须走“大脑右半球→大脑左半球→右手”这条路线。而左撇子老是走“大脑右半球→左手”的路线。显然在从“看”到“动”的过程中,左撇子者要少绕一个弯,根据这样的解释,左撇子比右撇子在动作敏捷性方面占优势似乎十分合情合理。

从神经传输的速度看,由“看”到“动”,左撇子走了一条捷径。大脑通过中枢神经传递信息到身体的左侧比传递到右侧要快千分之十五秒,这使左撇子的动作更敏捷。

左撇子群体盛产天才?

左撇子给人以聪明的印象,还在于他们具有更强的空间认识和形象思维能力。左撇子似乎是一个盛产天才的群体,从拿破仑到克林顿,从牛顿、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从卓别林、玛丽莲·梦露到赵本山,他们都是左撇子天才。这些著名的左撇子的成功,与其说是和他们惯用左手有一定关系的话,还不如说他们更善于也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

人的右脑具备的空间和形象认识能力,即形象思维能力,使右脑处于大脑感知世界的前沿,具有更强的知觉。爱因斯坦把他的许多科学创意归功于他的想象游戏——右脑的活动。据说,有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上昏昏入睡,梦见自己骑着光束到达了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不合逻辑”地回到太阳表面时,他忽然意识到宇宙本来就是弯曲的,而且认识到他以前学到的“合乎逻辑”的知识是不完全的。爱因斯坦把这个图景转化为语言,写下的数字、公式和词句就成了“相对论”。

左撇子更富于形象思维,这样的例子在文艺界更不少见。左手作画的毕加索的右脑思维特质,造就了这位20世纪现代艺术的魔术师;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全是左撇子;近代电子游戏制作大师宫本茂也是左撇子。

关于左撇子的N个说法

左撇子还有些无法很好解释的特点。有一种说法,在生活中,由于左撇子更多用右脑来思考,而右脑原来是掌控着人的形象思维及官能反射,因此用左手的人会比常人有更多创意,对身边的事物亦会比较敏锐,一位左撇子恋人,也许会更多情。

有些研究说,左撇子在水下视觉调节功能更强;还有研究称,左撇子的青春期比右撇子平均晚4~5个月;还有研究显示,左撇子中无名指比食指长的人的比例远较一般人多,也更长一些;有项研究显示,95%的右撇子头发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左撇子及左右手都很灵活的人,头发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各占一半。“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是什么,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有的专家认为,大多数人天生是右撇子,而少数人天生就是左撇子,以及左撇子出现这些无法很好解释的特点,最根本之处可能还在于人体内可能存在着某个能控制人的偏手倾向的基因,这种基因能导致人们更习惯于使用右手或左手。

左撇子实战策略

不必刻意纠正左撇子“我家女儿是左撇子,有的人说左撇子聪明,有的人说要从小把左撇子纠正过来。我该听谁的呢?”陈女士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的女儿10岁,不仅用左手吃饭,而且左手也比右手灵活许多。陈女士听说如果不尽快纠正,长大后就会一直是左撇子,会非常难看。为此,她就刻意地训练孩子用右手吃饭、拿东西,但一段时间下来,孩子还是不由自主地使用左手。后来,陈女士又听人讲,左撇子聪明,她就不再坚持纠正孩子的左撇子了。现在,陈女士的女儿拿笔是右手,其他全是左手,拿筷子、玩游戏机时全是左手来控制上下左右键,灵活程度丝毫不比其他人的右手差。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陈一心告诉记者,对于左撇子来说,没有必要刻意地纠正,对于孩子来说,要注意左右脑全面开发。左利手和右利手的孩子都有各自的潜能,对经常用左手的左撇子,不要强制其改手;对于原本右利手的孩子,也别要求他们变成左利手。当然,多活动自己少用的那只手,对挖掘大脑潜能有好处。

左撇子有点笨?试试左撇子工具!

左撇子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些争论式的话题,这些年来,左撇子商机也渐渐显现。

以往,由于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为这些“右撇子”考虑和设计的,导致左撇子在生活、工作上大大不便。一位左撇子就大为抱怨,现在的电脑鼠标都是为右手设计的,他用起来非常别扭,常常不听使唤,由于不能灵活地操纵鼠标,他的工作效率要比同事慢很多。对于经常使用剪刀的服装设计工作者、裁缝等行业的人来说,如果是个左撇子,那也会异常痛苦。“现在的剪刀也是为右手设计的,当我用左手使用剪刀时,就不得不将大拇指内勾,这样不仅速度很慢,还老出错。”

而在欧美国家,由于市场的成熟,针对左撇子的产品有2000多种。而在我国,到目前为止也只有数十种。但近年来,左撇子市场渐渐引起了重视,网络上也出现了专门卖左撇子产品的网店,左手剪、左手厨具、反走时手表等产品,受到了左撇子的追捧。

女人最迷恋的竟是男人的体味

科学家们发现,男人身上那一股若有若无、时轻时重的气息,对女性的精神、情感与性欲都有不小的影响。比如,研究人员从男人腋下收集气味,并与酒精混合,涂在一批月经不调的未婚女子嘴唇上,一段时间后月经出乎意料地恢复了正常。这也是一些科学家设想将男性气味制成雪花膏或香水,作为女性保健用品的奥妙所在。

更为神奇的是,男人体味可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女人的择偶观。心理研究显示,女性最看重的不是男人的眼神,而是男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与其父亲体味相似但并不相同的男子最容易被其相中。理由是:体味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实力,女性有自然能力凭借不同的体味,甄别出不同男性的抗体,借以获得最大机会孕育出健康的儿女。

由此可见,女人钟情于男人的体味是有科学道理的。一份调查资料证实了这一点:71%的男人和女人认为体味是一种重要的“性兴奋剂”;50%以上的女人认为麝香型体味最性感,约25%的女人偏爱辛辣型体味。

第二章 疯狂神秘的人体

20年后人类可能长生不老

日前一位美国科学家大胆预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身体机能的更深入了解,仅20年后人类便可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金刚不坏之身”不是空想

现年61岁的美国科学家雷·库日韦尔之前曾成功预测过一些新技术的诞生。他表示,人类对基因和电脑技术的了解可谓日新月异,借助这些高尖端科技成果,未来人类修成“金刚不坏之身”绝对不会是空想。

库日韦尔称,理论上说按照人类不断加快的认知速度,20年后便可利用基因技术更换人们身上大部分的重要器官。他进一步指出,虽然他的理论看起来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现在人造胰腺和神经植入都已成为现实。

未来人类强健如“终结者”

库日韦尔把他的理论称为“加速返回定律”。他在英国《太阳报》上撰文道:“现在其他很多科学家和我都相信,大概过20年后,我们就能拥有新的技术手段去改编人类古老的身体软件,这样我们就能暂停并逆转衰老。纳米技术能让我们永生。”“最终,纳米机器人就可以替代血细胞,并以高于血细胞几千倍的效率工作,”库日韦尔说。他预计,在25年内,人们就可以连续15分钟不换气全速奔跑,或者无氧潜水4小时。

他还透露,那些还没换上仿生心脏的心脏病患者,可以很悠闲地开车去医生那里做个小手术,因为患者体内的纳米机器人可以维持他们的生命;基因技术会大大提高人类的智能,以致我们能在几分钟内就写好一本书。

库日韦尔还表示:“如果我们想进入虚拟现实模式,纳米机器人就会关闭我们的脑部信号,然后带我们去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期待半机械人世界的出现,人们将拥有人造肢体和器官。”

如果库日韦尔的预言能够成真,那么未来的人类就如影片《终结者》中的无敌机器人一般勇猛强健,拥有再生超常能力。英国媒体称,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库日韦尔的预言极其疯狂,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得了妄想症的“疯子”,但他其实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甚至还发明了第一部盲人阅读机;在他不做预言家的日子里,库日韦尔其实就是一名严谨的科学家。

人体十个最疯狂的事实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了,可是,人体实在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似乎有解也解不完的谜团。当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己身体的了解越来越多。有很多发现还会令你大吃一惊。

1.手可以有自己的思想

还记得戴文·萨瓦1999年主演的《制造偶像的手》吗?这是一部喜剧惊悚片,它讲述了一名青少年的手被别人控制,成为一件杀人工具。显然这部影片建立在一定的真实之上。《制造偶像的手》跟“异己手综合征”一样,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神经紊乱疾病,这种患者的手好像不受主观意识支配,自己有了思想。该症状是由大脑内侧前区的运动神经受损引起,通常在经过大脑手术、中风或大脑传染病后会患异己手综合征。

患者既不能控制“异己手”的运动,也不清楚自己的手将会做什么。存在这种症状的人经常感觉身体跟手没有连接在一起,感觉好像手不是身体的一部分。因此患者意识不到异己手有时产生的一些复杂动作,例如将衣扣解开,或利用工具将衣服撕成碎片。然而目前还没有治疗“异己手综合征”的方法,不过现在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给这只异己手提供一个可以把玩的东西,让它分神,避免做任何对患者有害的事情。

2.摘除大部分内脏仍能存活

虽然人体可能看起来非常脆弱,但是你的身体比你认为的更加强壮。人即使摘除了脾、胃、一个肾、一叶肺、75%的肝、80%的肠和盆骨以及腹股沟区域的几乎所有器官后,照样能存活下去。

3.心脏有力的收缩压足以让血液喷出30英尺远

4.死后勃起

人们经常将这种死亡勃起称做“盎格鲁人欲望”。这是一种死后勃起,当男性站立死亡或脸向下死亡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身体保持这个姿势,死后勃起现象就不会减弱。

这种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男人活着时,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他死后,这个机制会停止工作,血液开始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血液将流到身体最低部位,导致该部位出现肿胀现象。因此,如果男人是站着死亡,血液将流向两条腿,聚集在足部。产生的压力导致足内的血管和组织膨胀,以储存更多血液。随着时间推移,血液会升至躯干,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将努力流向较低部位,这样它们就会聚集到阴茎内(此时腿部已经充满血液)。最终导致阴茎(由勃起组织组成)充满血液,发生膨胀现象。

5.每分钟体内有3亿个细胞死亡

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还不足每天身体内被取代的细胞总数的0.0001%。每天体内大约有10万亿到50万亿个细胞被新陈代谢。

6.心脏病更有可能在周一发作

苏格兰实施的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在周一因心脏病发作死亡的人数比一周中的其他几天高20%。该研究建议,“周一高峰”可能是由周末大量饮酒和与工作有关的压力造成的,大家一定知道“蓝色星期一”的说法。

7.婴儿比成人的骨骼多

婴儿出生时,身体有300块骨骼。当他们成人后,体内仅剩206块骨骼。这是因为那些较小的骨骼最终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强壮的单一骨骼。

8.头发几乎坚不可摧

头发的腐烂速度非常慢,除了将它烧掉以外,你几乎无法将它清除干净。“探索频道”曾播放过一部有关金字塔和木乃伊的纪录片,那些木乃伊身上已经没有肉,事实上除了骨骼和头发外,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头发看起来很容易受损,但它不能被严寒、气候变化、水和其他自然力摧毁,并且它对很多种酸和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具有抵抗力。

9.没有食品可以活下来,但不睡眠活不下来

你就像需要食物一样需要睡眠。很多人忽略了充足睡眠的重要性,不知道人类没有食物比没有睡眠活的时间要长。在只有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人们平均能存活1到2个月,根据个体的体脂肪和其他因素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存活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但是几夜不睡觉,就会使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和心理发生变化。世界上最长的不睡时间吉尼斯纪录是264小时。在那项试验结束时,兰迪·加德纳已经无法说话,只会产生幻觉。不过科学家表示,坚持长时间不睡觉非常危险。

10.你有人中

鼻子和上嘴唇之间的凹槽的中间区域被称作人中。虽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清楚这个凹槽除了能让人类进行更大幅度的唇部运动外,还有哪些特殊用途。但是古希腊人认为人中是人体最具有刺激性的部位之一。

女人接吻时为何都喜欢闭上双眼

从古至今,情人接吻时,大都是女人喜欢闭上双眼。这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证明,在四川、山东等地多个秦汉时期的古墓葬中,都发现了古人相互拥抱、闭眼接吻的壁画;当然,现代人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为什么女人接吻时喜欢闭上双眼呢?这应该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古人似乎没有人研究这种现象,现代人们倒十分喜欢讨论这个问题,而不同经历和学识的人却有不同的解释:

文学家说:爱情是盲目的,闭上眼睛的世界是诗情画意的。

哲学家说:张开眼睛接吻,就好像闭上眼睛看电影一样不可思议。

心理学家说:人是害羞的动物。

生理学家说:接吻牵动脸部的数十条神经,连带的使眼睛不由自主的闭上。

统计学家说:在百分九十五的爱情信心水准下,接吻次数在一千零六十七次,其闭眼误差不超过正负三个百分点。

行政学家说:在计划,执行,考核的行政三联制下,接吻这个政策,其执行阶段通常是黑箱作业。

化学家说:唾液含有百种蛋白质酉孝素,透过酵素的交换,会使人产生迷离幻想,导致眼皮下垂。

社会学家说:想一想下一步骤该如何做。

经济学家说:在爱情的供需法则下,常常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弄着,所以黑市的价位通常比较好。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虽然他们说得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是似乎没有说到点子上,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说出真正的原因。后来,科学家终于发话了,据说是新加坡科学家最先说的。

据报道,新加坡科学家最先发表见解,为什么女人们总是在接吻时会闭上眼睛?他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接吻双方闭上眼睛是为了更专注更投入,专心致志享受热吻的激动和甜蜜;

第二是为了避免在如此近距离亲密接触时看清对方脸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表情或某些令人不快的面部特征。据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国家教育研究所的知名教授表示:接吻过程会引起某些感觉负荷,闭上眼睛就可以自然地减少这种负荷。从视觉理论上来讲,接吻时双方相互看到的只是“模糊的”非三维面部特征,这可能会造成双方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快感觉,人们在接吻时会本能地闭上眼睛。

第三个原因便是害羞,也许这个原因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据科学家们称:“一部分人认为,人们接吻闭眼是为了不使对方陷入窘迫或尴尬境地,而自己也可以全身心地体会这种亲密接触和爱的美妙感觉。”

科学家的一个笼统的结论是,在接吻过程中接吻双方闭上眼睛就是为了不受任何内外因素的干扰而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

这些科学家倒真有些理学、道学、煽情学的味道。却只局限在集中了情感因素,全神贯注于异性欲望的互动研究。是不是还会有其它另类一些的解释呢。

其实早有话道:“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作家一般是以此说道的。如凯罗的《诗歌》里有“双眸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张开你的眼睛,让我们窥视您的心魂,若是在恋人这岂不正是乐意。梅热林克做戏剧时让情人不得在接吻时闭上眼睛,大概正是为了窥探双方。通过那眼睛的小窗发现对方的爱意或者其它……不过不知道这样的设计是否可行,但真实中的男女的确是在接吻的时候不会统统睁大眼睛的。

有关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的女性会在接吻时闭上双眼,而只有百分之三十多的男性在接吻时会闭上眼睛。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现象呢?因为男性会主动找寻引起视觉刺激的事物,而女性把这个时间用在编织浪漫的幻想上。

的确,女孩子们都比较喜欢想像,因为她们想像对方从此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谁也不能将他夺走,因为她想像他是世界上最帅的、最体贴她、对她最温柔的;因为她想像他在自己伤心难过时不仅能给一个肩膀依靠还能帮助她解决烦恼鼓励她前进。因为她想像有了他世界将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

有人回忆说,八十年代初书店里卖得最火爆的一册小书是日本人写的关于生活中的一百个趣事儿的书。其中就有关于这个话题,书中讲的就是“为什么女性接吻时要闭上眼睛?”而非男性。许多女性当时果真就仔细地品尝了接吻的感觉,果然不错,与情人接吻时,自己从不敢睁开双眼。

日本人认为,这个现象源自人类远古,在人的向高级阶段进化中,仍保留了动物习性雄性的无序抢占雌性的过程,即时刻须得防范假想之敌,故不可闭眼,以妨侧袭。女性则不必有此过虑,只须享用。也只有这一点看似与新加坡的科学家的观点略相吻合。

情人接吻时,为何女人喜欢闭上双眼?其实早时候有一首小诗最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在接吻的时候我要闭上双眼?

因为我爱你,

即使再短暂的时间见不到你,

我也会思念你。

思念你同时感受你的双唇,

这能让我牢牢记住你的感觉。

当我闭上双眼,我的脑海中只有你。

当我吻你的时候,我能感触到的只有你。

当这同时发生的时候,

我的世界只有你……

母亲身材高矮同孩子死亡率有关

据路透社报道,研究人员4月22日表示,在印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身材矮小的母亲产下的孩子五岁以前的死亡率较身材高大的母亲生的孩子高70%。

研究共分析了五万名儿童,结果发现,身高低于1.45米的母亲生下的孩子五岁以前比身高在1.60米以上的母亲生下的孩子死亡率高出70%。

研究人员表示,身高可以显示女性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幼年时的营养状况,身材较矮小的女性在成年时健康状况可能较为不佳。另外,子宫较小的女性在妊娠期可能出现更多并发症。

参与本次研究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S.V.Subramanian表示:“研究显示对儿童,特别是对女孩的投资至关重要,因为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们本人,无论是在孩提时还是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受益的还有他们的后代。”

研究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文章指出,2006年,超过200万年龄不足五岁的印度儿童死亡,为全世界最高。

恐怖:医生揭秘易猝死人群特点

近期,一医生在手术前突然死亡的事件使“猝死”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张忠德医生在本报报网直播室提醒,猝死往往猝不及防,一向身体貌似健康的业务骨干们,如果经常出现胸口不适、心跳不规则等,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仅仅是疲劳、熬一熬就能挺过去,因为这些可能就是猝死的先兆。另外,冠心病病人和呼吸道疾病病人在秋冬季节要特别保养,尤其要注意保暖。

突然剧烈运动易猝死

许多人往往把猝死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联系在一起。张忠德医生说: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病人本身服食控制的药物相当于一种预防猝死手段,而且当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到医院治疗,因此这类人的猝死反而较少。

张医生总结出了猝死高发人群的特点:年龄30岁至55岁,往往是公司的业务骨干,长时间像机器一样干活、不懂休息,偏肥胖,缺少适当的规律的运动。

张医生说:“这部分人长时间承受较大工作压力,不知道自己身体有病,即使感到胸口不舒服也觉得是疲劳引起、熬一熬就能挺过去,因此相比之下更容易发生猝死。”

张医生还提醒要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人到40岁选择爬山、游泳、打高尔夫球等较为缓和的项目。他举例说,上个月某单位一名45岁的中层干部,不顾自己身体疲劳报名参加单位组织的篮球比赛,结果2分钟不到就倒下了,“不运动就一个月不去运动,一去运动就很剧烈,这样同样不行。”

他提醒具有猝死危险因素的人们,千万不要仗着自己还年轻就觉得什么都能撑过去,“胸口不舒服、或者心跳不规律、起床和上厕所时感到头晕,都可能是猝死的前兆,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脑血管疾病、是否血糖过高。”

冠心病病人 起夜要注意保暖

秋冬季节是冠心病高发期,张医生表示受气温变化影响,这段时间人体血压的波动也比较大,有冠心病的人,一定要留意血压变化。“再就是要注意保暖。一些冠心病发作在凌晨,就是因为病人晚上起床上厕所时,突然间从被窝里出来受凉,使血管收缩。另外还要注意作息规律,随身一定要带备急救药物。”

呼吸病患者 出门戴口罩避开大风

天气多变也容易引起各类呼吸道疾病发作。张医生提醒:“南北对流的风是最伤人的,老人和小孩不要当风吹。如果本身患有慢性肺病、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出门尽量避开刮大风的时候,而且要戴上口罩注意保暖。”

张医生强调,保暖不只是多穿衣服,有句话说“寒从脚起”,因此秋冬季节一定要穿袜子为脚保暖。

为什么我们会看见鬼魂?揭秘“悲伤幻觉”

卡落斯·斯卢茨基的小猫死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现在他仍会偶尔见到它。对于斯卢茨基来说,这不仅仅是幻影,小猫似乎就藏在他视线的某个角落里,如同在杂乱的日常声音里被误读的某个动作。转念间,幻影又悄悄的溜走了。当悲伤渐渐隐去,斯卢茨基这才意识到,他的昔日好友已“从当前的世界中隐退,回到与深爱之人共度的苦乐参半的回忆之中去了”。

已逝者仍在。他们活在我们的心里,也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停留在感觉里:看到幻影、听到幻音、嗅到气味、触到物件或者感觉他们犹在。失去至亲至爱的人,人们往往会因悲伤而产生幻觉,但是,他们很少会与其他人讨论此事,因为他们担心听者会以为他们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当今社会通常将幻觉与毒品或者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知道,身体健康、头脑清醒的人也常常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幻觉。

人们往往因悲伤而产生幻觉,即使故人再现眼前这样的幻觉也并不罕见。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员阿涅塔·格林比(Agneta Grimby)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80%的老年人在丧偶后的一个月内,都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幻觉,就仿佛他们还没有完全领会到那个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近1/3的人都会讲述他们与幻觉中的人对话的经历,这足以证明这种幻觉是多么的逼真。换句话说,这些幻觉不只是无关大雅的假象,他们可以唤起生者感知死者生命中最具价值的西。

偶尔,幻觉也会令人心碎。德国研究人员在一项报告中说,2002年的一个案例中,一位中年女性的女儿过度吸食海洛因而死亡,这位母亲悲伤过度,经常会“看到”女儿,有时还会听见她喊“妈妈,妈妈,我冷。”幸好,这种令人悲痛的幻觉并不经常出现。大多数人在失去亲人后都可以从幻觉中得到些许安慰,仿佛他们又接触到了已逝之人生命里某些积极的东西。极度的悲伤可以产生愉悦的幻觉,例如感知到与去世之人共享婚姻的美好。

也有可能悲伤幻觉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人类学家曾告诉我们,不同文化里关于死亡的仪式、信仰和社会习俗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我们无从知晓这些不同会如何影响人们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产生的幻觉。

文中开头提到的那只小猫的主人卡落斯·斯卢茨基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跨文化研究员。他指出,在非欧洲起源的文化里,“在这里(活着)”和“在那里(死去)”之间的区别并没有定义的那么严格。因此,悲伤幻觉并非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那么令人担忧。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他讨论了一个西班牙老妇人的案例。这个妇人经常会“见到”他英年早逝的两个孩子,这是他社交生活中赖以获取安慰、并且颇具价值的一部分。其他案例研究报告中指出,在霍皮印第安人或者阿曼Mu Ghayeb人的文化里,这种幻觉被视为是令人愉悦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讨论此问题。

我们所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尽管在失去爱人之后,幻觉经常发生,但是,却很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们知道的也就很少。就拿“悲伤”来说,我们似乎很不愿意触及它,也不愿意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而更倾向去提及一些更实际的问题——“如果需要帮助,就给我打电话”,“不要再想那些事情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此文的读者中,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悲痛的时候不会产生关于死者的幻觉。对于所有的“鬼”,我们往往都会将其归为文化难题,然而实际上,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却意义深远。那个曾经深爱的人离去了,可是我们还是会下意识的将那个空位补充上,让世界恢复到我们曾经生活了很久、很久的日子里,虽然现实并不能弥补我们的爱。

第三章 生命数字的神秘周期

死亡来临时会发生什么?

山姆,伯弥亚博士是纽约维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的成员,他是世界一流的研究死亡科学的专家。上周,帕弥亚和他的同事宣布了“人类意识研究项目”的第一阶段主要实施计划:为期三年对于超出生物学范围的“濒死体验”研究。这项被称为“重生时的意识”的研究项目涉及欧洲,加拿大和美国25个主要医学中心的合作,将调查大约1500名从心脏病突发中恢复过来的幸存者。时代周刊与帕弥亚的对话涉及该研究项目的起源、对象以及人类的意识和大脑的区别。

本研究项目将用怎样的方法来测试和确认人们对于“濒死体验”的陈述?

正如你想象的那样,当心脏停止跳动时,就没有血液进入大脑,大脑活动将于10秒种之内停止。然而事情似乎又不完全是那样,从心跳停止状态下恢复过来的人群中,包括心跳停止几分钟直到一个小时以上的,大约有10%—20%的人报告他们当时是有意识的。关键问题在于这是真实的意识呢,还仅仅是某种幻象?因为这些病人都声称能看见天花板上的所有东西,所以唯一分辨的方法是安放一些只有在天花板上能看到的图片,这些图片在别的地方是看不到的。这样,假如我们能够有200—300例临床死亡后又恢复过来的病人,让病人说出看到我们做了什么,看见了哪些图片,就能确认脑功能停止后意识是否真正能持续的问题。

你们的研究项目怎样和社会上对于死亡的理解关系怎样呢?

人们通常把死亡理解为瞬间的事,你要么活着,要么死了,这就是社会上对于死亡的定义。但是临床上对于死亡的定义是心脏停止跳动,肺停止呼吸,结果导致大脑本身停止工作。当医生用一束光线去照射病人的眼珠时,应表现为没有反映。眼睛的反映是受脑干控制的,而脑干正是保持生命存活的关键区域,假如脑干停止工作,就意味着大脑本身不工作了。这时,我会把护士叫进来,确认病人已经死亡。五十年以前,到了这一步,人们便没有回天之术了。

科技怎样来回应“死亡是瞬间的”这么一说法呢?

如今,科技已经进步了,我们可以把病人挽救过来。事实上,现在正在研发的某些药物,可以真正做到延缓脑细胞受损的过程,延缓死亡,不过我不清楚这种药物是否已经供应市场。想象一下,在十年之后,你有一个心脏刚刚停止跳动的病人,这种神奇的药物能把所有事情延缓下来,本该一个多小时发生的事情延长到超过了两天。随着医药的发展,我们可以解决很多很多伦理问题。

但是对于病人,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呢?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怎样的呢?由于大脑得不到供血,脑细胞会剧烈活动以保持存活。脑细胞大约在5分钟之内开始受损或发生变化,一个小时之后便损坏严重,这时就是我们再使心脏恢复跳动并开始供血,病人也不能存活了,因为脑细胞的变化已经太大了。然后脑细胞继续变化,一两天之内,身体开始腐烂。所以死亡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一个过程,事实上开始于心脏停止跳动之时,直到身体全部消解,所有细胞腐烂。然而归根到底,重要的问题在于人的意识怎样了呢?在死亡过程中,人类的心智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否随心脏停止跳动而立即停止了?是在最初的2秒之内,还是在2分钟之内停止活动的?我们知道,脑细胞在死亡的过程中是连续变化的,那么究竟是在10分钟后,还是在半小时后,甚至一小时后停止工作的呢?关于这些,目前我们并不知道。

你初次与有“濒死体验”的人访谈是怎样的呢?

我睁大眼睛,虚心倾听。你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一些不求名利的体面人,许多情况下,他们没有将这些事情告诉过任何人,因为他们怕别人会因此而对他们有偏见。我从十多年前开始这项研究以来,已经访谈过大约500人,病人对濒死体验的描述有很大的一致性,是一种现实。我设法与在场的医生和护士交流,这些医生护士也说有病人向他们报告过相同的体验,他们对此无法解释。我在我写的《死亡来临时会发生什么》这本书里,记录了其中的几例,因为我想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不仅从病人方面,还从医生方面,而且看一看医生遇到了这样的病人,并被告知发生了什么,他的感觉会是怎样的。有一位我交谈过的心脏病医生说,他没有把这样的事情告诉任何人,因为他的病人能够把他说的话和做的事描述得很详细,他对此说不出道理,感到实在不可思议,决定把这件事情彻底忘记。

为什么你认为对你这样的研究社会上会有反对意见呢?

因为我们正在拓展科学的疆界,向世俗成见开战。许多人认为,死了就是死了,就是这么一回事,死亡是瞬间的事情,不是死就是活。这样的认识在科学上并非正确,却被社会普遍接受。假如你回顾19世纪末,那时的物理学家依据牛顿运动定律,感觉他们对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了答案。假如我们仅仅环顾周围的世界,牛顿物理学确实足够了,它对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事物都给出了解答。但是当你观察比原子更小层面的微观世界,你会发现牛顿定律不再适用了。需要有一种新的物理学,于是量子物理学诞生了。它招致许多人反对,甚至爱因斯坦本人也不相信它。

现在,你来考虑一下意识和大脑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意识和大脑是一回事这个假设确实没错,因为在99%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把意识和大脑分开,它们确实是同时工作的。然而某些极端例子是存在的,像我们看到在大脑停止工作时仍有意识的情况,我们已有的成见不能再给出合理解释。所以需要有一种新的科学,就像当时需要量子物理学一样。欧洲核研究组织的粒子加速器可能把我们带回事物的起源,带回到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时刻,真正开天辟地的时刻。现在,随着研究的进展,我们有科技和手段来探究当我们生命画上句号时会发生什么,是不是还有某些事情在继续?

数字7的神秘周期:生命中5大“魔鬼时刻”

生命中5大“魔鬼时刻”

人的生命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大致是7-8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每个周期中存在着生命活动的高潮和低潮。医学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恶化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在某些时间段人的生命力特别脆弱,最易被病魔击倒,被称为“魔鬼时刻”。

现在,专家们已大致弄清了这个“魔鬼时刻”的变化情况。专家特别提醒说,这几个时段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应引起大家重视,从而做好预防工作。

一天之中的“魔鬼时刻”

当你清晨从梦中醒来,便进入了一天中的第一个“魔鬼时间”段(早上6-9时),诸如心脏病、中风、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乃至癌症等疾患,就在你的身上蠢蠢欲动。例如,心肌缺血的发作高峰为早上7-8时,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早上6-9时最频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过4769例心肌梗死病人,其中28%在早上6-10时发病。

一天之中的另一个魔鬼时间段是在傍晚以后,此时心脏病发作几率再度升高。假如你在晚间7时左右饮酒,肝脏排除酒精所需的时间比一天中其他任何时间都要长,故此时饮酒最易醉人,肝脏也最易受损。

一天中,人最危险的时刻要数黎明。据研究表明,人在黎明时分,血压、体温变低,血液流动缓慢,血液较浓稠,肌肉松弛,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据调查显示,凌晨死亡的人数占全天死亡人数的60%。

一周之中的“魔鬼时刻”

在一个星期中,星期一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危险时间,发病及死亡危险比其他几天高出40%,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一”。芬兰专家也证明,星期一中风最多,星期天下降至最低。

一月之中的“魔鬼时刻”

在一个月里,对生命最有威胁的时间是农历月中,这与天文有关。众所周知,月亮具有吸引力,它能像引起海水潮汐一样,作用于人体的体液。

每当月中明月高挂之时,人体内血液压力可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压强差特别大,这时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一年之中的“魔鬼时刻”

一年中的魔鬼时间段,是最热与最冷的几个月。一般说来,当夏日气温升至35摄氏度以上,即对人体构成危险。至于冬春季节,寒潮是继酷暑之后的又一“杀手”。每一次寒潮降临,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数都会骤增,死亡率也会上升。对生命而言,一年中最危险的月份要数12月。调查表明,该月份死亡人数居全年各月之首,占死亡总数的10.4%。

据分析,这与气候寒冷、环境萧瑟和人到岁末年关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抵抗力差、新陈代谢低等有关。此时,一些慢性病常常会加重或病情变化大。

值得一提的是,史学家通过考证发现,明朝、清朝的二十几个皇帝有90%死于最热的7、8两月和最冷的腊月、正月,这正是对以上规律的印证。

一生之中的“魔鬼时刻”

在人的一生中,中年是个危险的年龄阶段。人到中年,生理状况开始明显变化,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力降低的情形,加上家庭、工作、经济、人际关系等压力增大,更是进一步造成中年人心力交瘁。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意思是说这两个年龄的人很容易去世。有道理吗?科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

科学家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发现人的生命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大致是7-8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每个周期中存在着生命活动的高潮和低潮。一般周期的中间年龄为高潮,而周期的始末为低潮。高潮称健康稳定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强,去世的人就少;低潮称健康减弱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弱,去世的人相对较多。

7年的周期为7、14、21、28至84岁,8年的周期为8、16、24、32至72岁。73和84这两个年龄都超过了古稀之年,人体的免疫能力会明显减弱,再加上处于生命周期的低潮期,去世的人相对多一些,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新发现“上帝”确实能帮信徒减轻痛苦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多少个世纪以来,虔诚的信徒所经受的痛苦和所具有的毅力令常人难以想象。近日,科学家宣布称“上帝”确实可以“帮助”他的虔诚信徒减轻疼痛感觉。

英国牛津大学各系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研究专家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最新研究发现基督教徒殉教者能够利用宗教信仰来减少痛苦,例如,在被焚烧的时候。

在看似怪诞的实验中,英国牛津科学中心学者进行的心灵“折磨”中共有12名罗马天主教徒和12个无神论者参与试验研究,对他们进行电击,结果发现天主教徒似乎能够忍受更多疼痛。

同时,运用最新的大脑扫描技术,他们也发现天主教徒能够激活大脑中能限制疼痛感受的大脑区域,从而较少体验到疼痛的感觉。调查结果受到英国圣公会主达勒姆主教汤姆-赖特的赞同,他说:“在许多情况下,宗教信仰确实改变了一个人。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大脑思维和情感方式,所以对于我来说,这项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点不足为奇。”

科学家在参与者左手背上绑上特别的装置产生电击,然后让他们注视两幅画,分别是17世纪的宗教画家桑索费莱托的《圣母玛利亚》和15世纪的达芬奇作品《抱貂女郎》两幅画。研究人员希望圣母玛利亚的面容能够唤起信徒的宗教思想,而选择达芬奇的画,并没有期待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

研究人员并未告知实验参与者此次实验的真实目的。当参与者注视宗教画或非宗教画时,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花费半个小时分四个时间段每次接收20次电击,让参与者来感受疼痛程度。天主教徒称,注视《圣母玛利亚》能使他们感受到安全,有一种被照顾、平静和安静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发现注视宗教画比注视达芬奇画感觉会减轻12%的疼痛。通过扫描他们头部右前方发现控制痛觉的神经机制已经在发挥作用。而对无神论者进行扫描未发现这样的大脑活动,在整个实验中无神论者的痛苦和焦虑水平大致保持相同。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称,至少一些宗教信徒通过坚定的信仰可以适度减轻他们所遭受的痛苦。

心理学家米格尔-法里亚斯是该研究小组成员之一,他承认,如果在遭受痛苦时有作用足够强大的图像被使用,类似的效果可能也会在非信徒身上产生。他表示:“我们需要找来能让他们感觉更积极的人物图像,比如他们父母的肖像,可能会达到可以适度减轻疼痛感觉的效果。”

男人看不到自己的丑

丑男人有自信,是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文化影响还是女性选择,都不把相貌放在第一位。

癞蛤蟆可以吃到天鹅肉,这绝不是丑男的天真臆想。最新一期的《心理科学》刊登了两性行为学家对求偶男女约会心理和自我评估的分析。这些分析成果不仅证明了男人会看重女人外表的常规认识,也披露了一个新信息:男人,不管多么一无是处,总认为自己有机会泡到漂亮妞。

再丑的男人都不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这个出乎意料的分析结果是通过对征婚或求偶男女对自己“魅力”认知评估得出的。美国著名婚介网站HOTorNOT,每天都有大量未婚或独身的男女来这里寻找机会。当然,网站也会记录下会员的约会习惯、会员对自己的吸引力评分,以及对其潜在约会对象“魅力”的评价。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里奥纳多·李领导的两性行为研究小组选取了2005年登录HOTorNOT网站的会员,并记录下其中10天内16550个会员的吸引力或魅力得分和约会情况。所有被选中受试者的性取向均为异性恋,其中75%为男性,25%为女性。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更看重未来伴侣的外表,女性也更看重自己外形在两性关系中的作用。此外,男性几乎很少考虑自己的外表是不是有吸引力。即使确实有些男性的外表差强人意,他们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相貌,从来不会阻碍自己与有“魅力”的人进行约会。也许男人以为女人都看过《青蛙王子》的故事,相信男人是靠内在美和财富来增加吸引力;又或者,各种大众传媒里都在宣传好女嫁赖汉,让他们相信男人长得丑反而是福气。

事实上,HOTorNOT的数据提示,丑男人也得学会接受自己的局限:女人还是会看重男性的外表。丑男人显然应该更多发起邀请,提高约会成功的几率。网站的数据显示,虽然到那里求偶的男女性都愿意发起约会邀请,但男性提请约会的次数整整是女性的2.4倍。当然,研究者不会去关注这类在线“勾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成功,他们只关注数据分析的另外一个结果:大多数缺乏魅力的男性或女性,会和与自己“魅力”指数近似的异性约会。男性发起更多约会,就是为了让最终的求偶成功率加大。“漂亮的人总是追求漂亮的人”,参与这项研究的另一位学者,专门研究交配行为和浪漫爱情的罗格斯大学教授海伦·费舍说,“到了最后,男性会发现他们长得漂不漂亮并不像女性的美貌那样重要。如果仅仅兜售一大堆女人们习惯展示的所谓魅力资本,并不能增加他们的求偶吸引力。”此外,基本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美男都被质疑不是靠能力取胜,他们可能在最初的发展中会有优势,但到了关键环节,通常都会被刻意否决或忽略掉。这样的相貌偏见也会导致丑男靠其他优势追求美女。

此外,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男人追求漂亮女人的本能就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女性,除了受文化影响对美男没有信任外,在婚恋中间会考虑更多实际情况。对她们而言,对方的相貌,绝对排在财富、责任、能力,甚至是否体贴后面。

临死前一秒你都能看到什么?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罹患重疾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所叙述的死亡正在来临时深刻的主观体验。国外早已把其列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濒死体验”在各民族间普遍存在。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位名叫查维·亚艾那的24岁青年工人,不幸被一只装有机器的大箱子压伤,成为一个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亚艾那突然清醒过来,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钟,却向人们叙述了他长眠不醒时的奇遇:“我变回一个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妈领着。她带着我,走进一条发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她对我说:‘你要我找的永恒的平静,在另一个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双眼,但玛丽亚姨妈轻轻地把我的手拉了回来。”10多分钟过后,亚艾那又长睡不醒。

无独有偶,美国一位65岁的“死而复生”的商人,也向抢救他的医生们叙述了自己“死后”的情景:“我记得自己好像一朵轻云一般,逐渐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医院的墙壁与铁门都阻挡不了‘这时的我’。我很快地飞出医院,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飞向虚无缥缈的太空。接着我又以极快的速度,在一条无止境的隧道中前进。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点亮光;这个亮光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大。当我到达隧道的尽头,那光亮变成强烈无比的光源。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和爱。我不再有忧虑、沮丧、痛楚与紧张。”

有趣的是一些名人也有过“濒死体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19岁那年就曾经历过一次“灵魂离体”的体验。当时他在意大利前线的救护车队服役,1918年7月8日的午夜时分,一枚弹片击中了海明威的双腿,使他身受重伤。事后他告诉他的朋友盖伊·希科说:“我觉得自己的灵魂从躯体内走了出来,就像拿着丝手帕的一角把它从口袋拉出来一样。丝手帕四处飘荡,最后终于回到老地方,进了口袋。”

除海明威外,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耻夫斯基、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爱伦·坡、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等,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藏于人的肉体之内,而且是肉体完美的复制品,由极轻的东西组成,发光、半透明、十分适合于进行体外的活动,灵魂离开身体时,跟做梦差不多。”

莫衷一是的科学界

据国外资料披露:在德国,曾进行过一次“死亡试验”,参加试验的有42名年轻力壮的男女志愿者。“死亡试验”的办法很简单:利用药物,使42名志愿者处于与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觉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暂时间内,志愿者各有所获——

有的看见彩光;

有的看见了亲友;

有的看见了自己发着蓝光的“灵魂”从自己的肉体中“逸出”;

有的看见了一条发光的“隧道”。

事实上,类似的“死亡试验”并非首次,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也曾组织过一次“地狱考察”的活动,方法是:用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抢救使他们复活,这些人的经历与上述试验结果相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界对人的临终状态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试验的方式和研究的成果各不相同,但对于有过“濒死体验”者的感受,大家的意见基本还是一致的:和平宁静、穿过一条隧道进入另一个世界、前方出现一种光亮并进入花园等。许多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相信,他们经历了一种“生命回顾”;另有人会说,感觉像是与一种宇宙智能或意识融为一体。这些幸存者们因为“被带回来”而感到愤怒和悲伤的例子并不鲜见。

许多经历了濒死经验的人坚持认为灵魂离体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决非虚幻。然而由于这类经验一般人很少能体验到,仪器的测量也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因此直到现在还有人对此争论不休。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认为,“濒死体验”纯粹是无稽之谈,这无非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幻觉,它是由于感觉缺失而造成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幻觉,科学家则认为与当事人受的教育、经历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也有科学家指出:人在死神降临的一瞬间,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一般来说是类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产生“濒死体验”。这是目前较令人信服的观点。此外,一些前苏联科学家认为人体内有一个可以形成自我离体的能量系统,他们把这个自我称为“能量”或者“生物等离子体”,心灵离体后也可能把这种能量变成媒介物运载自己,不同类型的离体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相应媒介物。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觉。

死亡并不可怕 灵魂脱体是一种美妙的记忆!

濒死经验

我们似乎能看到前方投射来的隐隐约约的光(或者好像在隧道的尽头看见的场景),这是想象中的生命之旅的尽头。对死亡的恐惧来自对未来的无助和迷惑,不知道在这之后会是什么样的路途……你可曾体验过同样的境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汤姆·索耶居住在美国安大略湖边的罗切斯特。

当年这位身材矮胖的男子30岁,有两个女儿。他是一位机械修配工,在与自己家毗邻的工厂里工作。一天下午,索耶正满身油污地躺在小型载重卡车下修理。突然,千斤顶松脱,3吨重的卡车压在他的腹部上,索耶发出一阵撕人心肺的惨叫。正在花园里玩耍的女儿奔了过来,只见父亲已经被压扁。然而,索耶的双眼还睁着,他的神志依旧清醒,他示意女儿快去求救。

不一会儿,消防队员赶来。他们将一只抓斗放在小卡车下的底盘两边,慢慢启动绞盘。当3吨卡车从索耶的胸腹部移开时,他失去了知觉,接着呼吸停止。救护车刚开动,他的心脏也停止了跳动。在医院,医护人员立即采用救生法通力抢救索耶。

把索耶从卡车底盘下抢救出来的过程持续了10分钟,然而,对于索耶来说,这是极端痛苦的10分钟,因为,他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之后,汤姆·索耶对人说:“当时,我感到犹如一根滚烫的铁杠在研磨自己的胸廓和腹部,似乎要将这一切磨碎。我犹如在遭受极刑。”“我看见自己的躯体被抬上救护车”

6年过去了,汤姆·索耶坚强地站立起来。在一次新闻界举行的专题招待会上,他强抑泪水,描述起自己的濒死经验。

当消防队员将他从卡车下抱出来时,索耶已经停止呼吸;与此同时,索耶蓦地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和轻松。他觉得自己的躯体一分为二,一半在消防队员的手上,不过,那只是个空的身壳;而另一半是真正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要轻,晃晃悠悠地飘落到一张床垫上,他感到无比舒适。

突然,索耶看到了消防队员们拥挤在工厂里,自己的另一躯体正躺在担架上,血从嘴里喷涌而出,满地的油污也变得通红。很快,救护车在街道上急速倒车,一群人手忙脚乱地将担架送上了车。两个女儿在哭天叫地,脸色苍白的邻居拉住了她们。路边挤满了观望的人,他们的神情有震惊、恐惧、悲戚、漠然……起初,索耶觉得自己是在离地面3米左右的距离观看,随即上升到4米、5米、10米、100米……接着,索耶看到载着自己躯体的救护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而去。

这时,索耶发现眼前的景象消失,自己被推进了一个黑洞中,心绪依旧保持着无限的安宁。渐渐地,某种力量越来越强烈地拖着他向前而去!而且不时被挤压,不时碰到洞壁上。他问自己:“我还活着吗?”接着,他又肯定地意识到,自己死了。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丝光线,它先是犹如天际中的一颗星星,瞬间,又变成一轮黎明时的太阳,飞快上升,不一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圆球。光芒四射的阳光并不使他感到眩目耀眼,相反,眼望着这轮红日,他感到无与伦比的快乐。他越是朝金色的阳光接近,对宇宙的认识就越加深刻。“这是一种美妙的记忆”

就在这时,一个似乎被深深埋没的爱情记忆蓦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并且渐渐地照亮了他的意识域。这是一种美妙的记忆。他醒悟到,这奇特的光线本身就是由爱情组成的,但他没有陶醉在这种爱情中。他觉得自己一生中从未如此的集中和专注,而且,越是接近光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忽然,洞口出现了他那已经过世的父母亲,他们身材高大,浑身放射出彩色光芒,头顶上环绕一束光轮。他们笑吟吟地朝他走来,转眼间,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幕幕重大的生活经历,如生日盛典,初中毕业典礼,订婚仪式,甜蜜的婚礼……

最后,他同光线融合在一起,他感觉到了一种无以形容的心醉神迷。他似乎与宇宙合为一体,许多美妙的景色在他的眼前闪过,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些美景,就是飞逝的森林、高山、河流、天际、银河……宇宙的一切奥秘全部展现在他的面前。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悬乎,不过它并不是某个鬼神灵异事件爱好者的胡乱编造,汤姆·索耶的故事作为一个极富研究价值的经典案例在一批现代西方著名学者中人所共知,而他们的研究课题则是人类生命中的未解之迷:濒死体验现象。

经历灵魂脱体

有很多人,在一生中,像汤姆·索耶一样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神秘的体验:见到奇异景象,遇见已故亲人,甚至死而复生,等等。1975年著名哲学家和医学博士雷蒙德·穆迪(Dr.Raymond Moody)发表了一本名为《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afterlife》,又译《濒死体验访谈录》)的书,它轰动了西方。在这本书中,穆迪把这种现象定名为“濒死经验”。

如今,濒死体验(英文:Near Death Experience简称:NDE)已经拥有了科学上的明确定义,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濒死体验最令人感觉神秘之处就在于灵魂脱体。它可能暗示人死后会有灵魂仍旧游离于身体之外,而以往这被视为与科学对立的迷信心理。灵魂真的存在吗?它的科学解释又是什么?毕竟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了人类数千年了。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灵魂观念其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不管有多大差异,经历了多少变化,人类对于灵魂的定义在本质上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指一种存在于人的肉体之中,但又不同于人的物质肉体,而且在肉体死亡后仍然能够独立存活的生命体。

中国古典文化中经常会有“灵魂出窍”的说法,相关的一些典籍中还有实现灵魂出窍的方法记录。比如,古代道教内丹学宣扬:炼成“元神”,可随意“调神出壳”,离体漫游。出神又有可令人见的“阳神”与人不能见的“阴神”两种,阳神只从顶门出,阴神从眼耳等窍中出。佛教《楞严经》卷九说,修禅定达受阴尽(当于第四禅)者,“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往自由”,“心离其形,如鸟出笼”。藏密称修成“幻身”和“颇哇”法者,其神识可从顶门梵穴离体出游。形形色色的各种说法,让人对这种奇异现象感觉更加神秘。

第四章 解读生命密码

少量辐射有益健康

在很多人眼中,辐射几乎与“癌魔”划等号。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1986年)等核悲剧,早已使人“谈辐色变”。然而据英国《金融时报》6月23日报道,美国资深营养学家、曾任“阿波罗”登月计划宇航员首席营养顾问的唐·勒基表示,少量辐射可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延长寿命的积极作用。科学界此前还很少有类似的研究,勒基的“语出惊人”引起了激烈辩论。“任何辐射都是有害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灾难都是由核辐射引起的,“绿色和平组织”在2006年发表一份报告称,此次核泄漏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而且其放射性危险将持续10万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很少有机会接触核辐射,其实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放射疗法的推广,辐射源几乎无处不在,如电视、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办公室里的电脑、复印机、空调,街上的高压线、电视信号发射塔,来自遥远太空的放射线(如太阳黑子活动引起),都会有微量的辐射。

辐射是指能量在空间和其他介质中的传递,存在形式有电磁波、粒子流等。按辐射的效应分,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一般人们通常提及的都是电离辐射,包括最令人闻之色变的核辐射。电离辐射是使物质产生电离作用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伽马射线),或粒子辐射(如阿尔法、贝塔、高速电子、高速质子及其他粒子)。而波长大于100纳米的电磁波,由于其能量低,不能引起水和机体组织电离,故称为非电离辐射,如光和超声波等。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辐射与核辐射的原理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强度没核辐射高。

对于辐射的危害,科学家们曾做过大量研究,并形成了被广为接纳的“定论”。美国国家放射保护理事会委员迈克尔·克拉克曾表示:“人类科学史上所得出最清晰的结论,便是辐射的危害性。毫无疑问,任何辐射都是有害的。”科学家们发现,在辐射源集中的环境下工作、学习、生活的人,容易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体虚乏力、免疫力低下等。另外研究人员对辐射引起的恶性肿瘤、先天畸形、老化作用和遗传病等,都有比较成熟的结果。

在辐射产生的所有影响中,产生恐慌效应最大的当属“致癌”。在经典日剧《血疑》中,山口百惠饰演的幸子就是受到放射性污染而罹患血癌。人体正常生长的体细胞都会发生几率很低的基因突变,而在放射线及其他电离辐射的作用下,这种突变几率大增,原癌基因被激活,从而发生癌变。科学家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研究中得出统计结果:那些发生癌变的幸存者受到了平均剂量为2000毫西弗特(核辐射剂量单位)的辐射。美国国家科学院2005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累计接收辐射剂量达到100毫西弗特的人中,1%的人会患有实体癌(如肝癌等)或白血病。人们每年从天然资源中吸收约3毫西弗特的辐射。而拍一张胸部X光片,肺部组织约接收0.1毫西弗特剂量,做一次全身CT扫描要吸收10毫西弗特剂量,远高于一般的X射线检查。他们的结论说,任何剂量的辐射无论有多低,都存在致癌风险。

新研究说适量辐射有利健康

克拉克等人关于辐射有害的“一概而论”,也引起了反对声音。有科学家认为辐射危害应该视其强度而定,有些研究甚至证明低强度辐射有益健康。

在刚刚出版的美国《国际低辐射杂志》中,密苏里大学退休教授勒基撰文称,就像维生素或微量金属不足可能导致患病一样,缺乏辐射也会引发疾病。勒基认为,与过量辐射相比,缺乏辐射属于“被忽略的病症”,但它确实普遍存在。“许多物种都存在辐射不足影响健康的问题,包括各种鼠类,人类同样缺乏辐射而致病的证据,也非常令人信服。”勒基说。

勒基是国际低辐射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曾任美国宇航局(NASA)“阿波罗”11~17号的首席营养顾问,并曾多次出任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资深营养顾问,对宇航员受低强度太空辐射进行过大量研究。勒基指出,在全球论文数据库中有关辐射导致癌症的论文达数十万篇,而涉及到“低辐射有益健康”的论文只有3000篇,这些论文鲜有出现在诸如《自然》(Nature)、《细胞》(Cell)等影响力大的权威刊物上。勒基希望该研究领域能引起重视。他在论文的结论中写道,适量辐射能减少传染病,降低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并延长寿命。

一些持类似观点的科学家也认为,一般人都存在“辐射缺陷症”,接受少量辐射正好弥补这种缺陷,起到增加免疫系统,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能抵抗一定强度辐射的原因。研究人员所做的多项试验表明,少量辐射可增加免疫系统白细胞数量,促进细胞分泌及酶的活动,增加抗体产量,从而加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同时研究还显示,生活在低辐射环境下的人拥有对辐射更强的抵抗力,如果从选拔角度来说,这些人更适合当宇航员。

勒基的观点得到部分科学家的声援。联合国放射影响委员会教授比格尼欧·贾沃罗斯基举例说,伊朗的拉姆萨尔城核辐射当量高达250毫雷姆(一般认为安全标准以不超过70毫雷姆为宜),但那里却拥有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当地居民人均寿命也很高,他所认识的一位老人已经100多岁了。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授约翰·卡梅隆表示:“我确信适量辐射有利健康。”卡梅隆同时举例说,那些居住在高辐射地区的动物还有人类,都活得好好的,许多人寿命甚至高过所在国的平均值。

正确认识辐射很必要

对于辐射究竟有害还是有益的争论仍在继续,目前还没有定论。从客观原因上讲,由于致癌因素太多,取样不易,加之辐射剂量不容易统计,有些报告结果并不准确,甚至对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作出的报告都有可能是结论相反的。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有报告指出,在高背景辐射(1.96毫西弗特/年)与低背景辐射(0.72毫西弗特/年)两个地区,两地民众居住数代而未迁徙,前者的癌症发生率高于后者。但后来有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在调查时有很多辐射因素没有被考虑到,先前的“高背景辐射区”辐射强度反而低于“低背景辐射区”,这种突变的研究结果,让科学家自己都啼笑皆非。

在目前这种科学界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有研究人员指出,不必一见辐射就如同惊弓之鸟,但也不应完全放松警惕。英国剑桥大学爱丁布鲁克医院阿德里安·迪克昂教授在接受BBC采访时说,任何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增加基因突变频率。“辐射有益论”也许有一定道理,但鉴于电离辐射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人们还是小心躲避为好,以免受到高剂量的辐射。

参考资料

致癌有多种因素,辐射只是其中之一,下表为目前已知的致癌因素:

种类 举例

物理性的 日光(紫外线)、热(烫的食物、吸烟斗)、摩擦(嚼槟榔、人造器官)、辐射(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伽马射线、X射线)、外伤等。

化学性的 有机溶剂、农药、肥料、杀虫剂、杀菌剂、香料、染料、食物、防腐剂、调味剂、色素添加物、重金属、焦油、荷尔蒙、香烟、酒、咖啡、尘埃、废气等。

生物性的 细菌、微菌(黄曲菌)、病毒等。

你前世是干什么的?解开人类生死轮回之谜

就拿二千数百年前中国的春秋时代来说,思想发达,诸子百家争鸣。有学问的哲人学者,开始对人类的生死问题提出了意见,知道如果生死为人类之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有死。孟子说:“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恶有甚於死者。”可见好生恶死,存在於人类共同的心中。

但生死是生理变化的过程,应该使之顺其自然。故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也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因为人之生死,不能随人的爱恶。人们只能循生命之真理,而求其养生、广生与长生,却无法免於不死。长命百岁,是一般人祝祷他人之颂词,即使活到一百或数千岁,仍不免於一死。

一、奇事异闻信不信由你

可是事实上,在民间却活生生的流传着许多故事,描述着鬼神的出现,以及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却也未必虚假。在诸家野史、笔记,甚至在正史中,皆有许多此类记事。即使二十世纪,民间轮回转世,借体还魂之事,直到八〇、九〇年代,也经常发生。报纸杂志经常记述这类情形;有人亲身经历,有人是眼见,有人是耳闻,都惊为奇事异闻,辗转流传。由於亲身经历,目睹异状,不由得你不信以为真。

而一般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由於不是亲身目睹,对此都加以全盘否认。即使偶尔目睹经历,也用他的观点否认,说是精神不正常,或是心理幻想,一概抹煞。於是信者自信,不信者则斥为迷信;有人尽力仔细蒐集资料,加以观察分析研究;也有不去深入研究的态度,只以迷信之说来排斥鬼神灵魂的事实,这可以说是科学迷信。

就在近代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斥责灵魂之说为迷信的强大压力中,也有少数人持相反的意见,据《死亡之後的生命》一书的前言中说:“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受当时那些据说和死者灵魂有感应力量,并与精神世界取得联系的层出不穷的报告影响和刺激,人们已经开始一本正经地认真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研究。从那以後,为了最终决定性证明这种交流与感应到底可不可能,这些先驱者突破万难,千方百计地对数以百计明显难以解释的实例,进行了调查和探索。而另一个吸引人们进行仔细深入研究和调查的领域,是那些心灵感应的艺术领域,音乐绘画、文学等作品,作者是平凡的人,但他们宣称其作品,是受到早已去世大师的指导而产生的。”

二、轮回说的科学研究

生命是有轮回的,这是宗教家的说法。人们依据一生的善恶,上升天堂,下降地狱;一般的人,仍轮回为人,依其福泽而有高下。史传和笔记小说,记载有人能记忆前生,甚至三生的往事。直到现代,仍不断有转生借体还魂的事实,登在报上。这类事实,超心理学研究者,从国内外已蒐集到不少的实例,除身处其境的人深信不疑外,一般的人,未必全信,只是当做奇闻异事,流传而已。

根据历史的记载,新观念的提出,总是遭受科学界和外国的阻力,所以轮回之说,虽然到处流传,却未为大众所接受。

近来一位出身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名布莱恩?魏斯(Brian L.Weise)的美国医师,担任过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迈阿密大学精神药物研究部主任,在匹兹堡大学教过书,现任西奈山医学中心精神科主任,曾发表三十七篇科学论文和专文,这位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医师,竟提出人类有轮回的说法。

1980年,有一位年二十七岁,名叫凯瑟琳的女子,因患焦虑、恐惧和痛苦的侵扰,找他求治。他花了十八个月,做传统心理治疗,毫无成绩。於是用催眠法,想追踪她童年的伤害,那知道竟催眠到她的前世。她在催眠中的说话,毫不迟疑,名字、时间、衣服、树木,都非常生动。她并不是在幻想,杜撰故事,她的思想、表情,对细微末节的注意,和她清醒时的人,完全不同,无法否认其真实性。在一连串的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记得了引发她症状的前世回忆,也传达了一些高度进化的“灵魂实体”的讯息。

前辈大师告诉她,在地球上她活过八十几次。但催眠治疗中,只前後出现过十二次,有几次且重复出现。在催眠中,她自己说出:曾是埃及时代的女奴,十八世纪殖民地的居民,西班牙殖民王朝下的妓女,石器时代的穴居女子,十九世纪美国维吉尼亚的奴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被割喉谋杀的荷兰男子,是威尔斯的水手,在船上作业时受伤,是参加大姐婚礼的小女孩,是十八世纪的男孩,目睹父亲被处死刑。她栩栩如生描述身处的景象。他测试过凯瑟琳,确定她没有说谎。魏斯告诉自己:“恐怕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问题,而是让我知道,轮回是真实的事。”

每一世死亡的情形,都很类似。死後自己会浮在身体之上,可以看到底下的场面。通常死後感觉到一道亮光,她可以从光里得到能量,被光吸过去,光愈来愈亮。她飘浮到云端,接着他感觉到自己被拉到一个狭窄温暖的空间,她很快要出生,转到另一世。

在她的前世中,常出现今生中对她关系重要的人。根据许多次研究,一群灵魂会一次又一次地降生在一起,以许多的时间,清偿彼此的相欠。人们对人的暴力和不公,都得偿还。过完的每一生,若没有偿清这些债,下一生就变得更难。这些轮回转世偿债的情形,和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因果报应和业障的说法,并无不同。

魏斯花了四年,写下了《Many Lives,Many Masters》这本书。花了四年,才鼓起勇气,甘冒专业的风险,透露这些不正统的讯息,让大家都了解我所知道的不朽和生命的真义。这本书一出版,在佛罗里达州上了连续两年的排行榜,平装书印刷十次,译成十一国文字,风行一世,得到医师和专家的好评。魏斯说:“自从接触这个病人,我的生命全然改观。”

台北的张老师出版社,请谭智华先生将本书译成中文,定名为《前世今生》,出版了这书。并请笔者以中华民国超心理学研究会理事长的身份和专家胡因梦女士,台大心理系余德慧教授,以各人专攻的角度,来探讨轮回的问题,虽然各有解释,但都承认或不否认轮回的事实。

奇妙的生命传感现象

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传递感受的联系,这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在有关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

早在上个世纪,爱丁堡大学格雷戈里教授介绍过贝努亚的一项实验。贝努亚推测,生物间能“远距离联系”,于是用蜗牛进行了实验,他把50只蜗牛分成25对,将每对单独放在一起,过了一些时候,在每对蜗牛的壳上写上同样的字母,将每对中的一只带到美国,另一只仍留在巴黎。后来在商定的时间用电流刺激留在巴黎的蜗牛,在同一时刻,它那在美国的伙伴也表现出同样的“电流刺激反应”。实验证实了贝努亚的想法。

苏联著名昆虫学家马里科夫斯基,发现亚洲璃眼蜱具有“生物雷达”。这位昆虫学家和一只蜱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便和它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无论他藏到哪里,蜱都能很快找到他。后来,他躺在小汽车的座位上,因有金属板相隔,蜱就不知所措了。但只要他从车窗一探头,蜱便立即朝他跑去。马里科夫斯基发现,璃眼蜱的每条前腿上有一“哈勒氏器”——爪子上的一个小窝,窝底上有几个柱状突起。当它在寻找“猎物”时,便爬到高处,举起前腿。像使用雷达一样,不停地转动前腿。倘若把它的所有前腿切除,它便失去搜索猎物的能力,就不再追踪了。

有些动物能从远处回到老家,这也促使学者们探讨大脑辐射波之谜。过去是用“凭借地磁的方向”来解释动物的返家能力的。然而有些放飞的鸽子并不是返回老家,而是回到主人那里。

有个少年在做放飞鸽子实验,把鸽子送到百公里远的地方之后,小伙子突然生病,住进一家医院。他的鸽子并未回家,而是飞到那家医院,落到小主人病房的窗子外。

在法国用狗做过多次类似的实验,把狗装在箱里带到几百公里远处,它们都回来了,而且都找到搬了家的主人。这种现象,仅仅用“凭借地磁”返回老家是解释不了的。《游艺与杂技》杂志编辑,在回忆录中介绍驯兽师杜洛夫时,谈到他用思维暗示使动物进行表演的事。杜洛夫心里暗暗命令一只狗:“上钢琴那儿去,用爪子敲打白键!”那只狗照办无误。

有一次,杜洛夫邀请一些科学家和记者参观他的“小动物园”。人们走近关养一对狮子的兽栏前,大家提出请杜洛夫暗示雄狮去攻击母狮。杜洛夫欣然应允,便看了雄狮一眼,在心里设想出一个场面:母狮蹑手蹑脚走近雄狮,想偷吃雄狮爪子旁的一块肉。突然,雄狮大吼一声,向趴在远处的母狮扑去,并且想咬母狮。杜洛夫立即出面干涉,制止了雄狮的非礼之举。在这之前,这两头狮子已友好相处3年,从没真正吵过架。

杜洛夫乘船从敖得萨去雅尔图,他有一条名叫“花点”的狗。船上有几位文学大师。除了契诃夫,还有费多罗夫、米罗留勒夫等人。契诃夫请杜洛夫暗示“花点”,让它把自己的夹鼻眼镜摘下来。只见“花点”站起身,走到契诃夫面前,跳到他腿上,轻轻摘下他的眼镜。契诃夫兴高采烈,要求亲自试试,是否也能暗示“花点”。对契诃夫的许多次暗示,花点都准确地完成了。

有一位研究人员卡仁斯基,对杜洛夫说:“您能进行思维暗示,那么请您暗示我做个什么动作看看!”杜洛夫同意了,让他坐在那里不要动。杜洛夫拿起一张纸条,在上面匆匆写了几个字。尔后将写好的纸条字朝下放在桌上,用手捂住,便开始望着卡仁斯基。卡仁斯基并没有什么特殊感觉,只是不由自主地用右手搔搔耳后。他的手还没放下来,杜洛夫便把那张纸条递给他,他迷惑不解地看到上面写的是“搔搔右耳后!”

上述几个例子说明,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相互间的确存在“思维传感”。有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祖型再现的能力——能远距离接收某些信息。在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猿人很需要这种信息,在许多情况下不仅能代替语言,而且遇险时可以拯救氏族的各个成员。他们远离同伴,能在心里暗暗发出求救要求或接收有危险的思维传感信号。

随着语言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日臻完善和自卫能力的提高,人们的这种相互联系已经不象从前那样必要了。这种联系转变成机体潜在的能力,现在则成了祖型再现。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才表现出思维传感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特异功能。

谁说胸大无脑?专家研究称女人胸越大越聪明

拥有大乳房的女性现在有一个新的理由骄傲地挺起她们的胸部了。一项令人惊讶的研究表明胸部大的女性比她们胸部小的姐妹们更聪明。

这项研究是由芝加哥社会学家对1200名女性进行的,并效仿了最近发表的一份内容为在研究火箭的科学者中,肤色浅的女性比肤色深的女性数目要多的报告。

身为女性、胸围为32A的首席研究员伊冯——罗斯德尔说:“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我们发现有大胸部的女性的IQ比在这方面逊色一些的女性平均要高10个点。关于女人胸大无脑和拥有窈窕身材的女人不聪明的误解现在应该被颠覆了。”

罗斯德尔测量了伊利诺斯州、堪萨斯州和俄亥俄州女性的胸围,并将她们分成超小、小、中、大和超大五组。这五类和市场上出售的胸罩的A,B,C,D和DD以及更大的罩杯尺码基本对应。

然后她分别给这五组标准的IQ测试题,测试后发现在大和超大组中的女性比在小和超小组的女性得分平均高出10个点。而中等尺码的女性比平胸的女性得分平均高出3到4分。罗斯德尔博士说:“这提醒了雇人者应抛弃女性胸大无脑的观念。有大胸部的女性不能只是被作为打字小姐中的一员,她们也可以成为管理人员。”但专家还不清楚为什么大胸部能产生出更高的智力。“一个理论是,促进女性乳房发育、并能为女性提供防止心脏病更多保护的雌性荷尔蒙激素,也能在智力方面起到作用。”

美国女性有世界上最大的胸部并且还在一代代地增大。根据一个最近的报告,美国女性的平均罩杯已达到了C。社会学家由此推测,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在科技上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灵魂可以移植吗?大量案例困惑医学界

医学科学在过去30年来发展迅速,昨天的奇迹成为今日司空见惯的程序。心脏移植手术尤其如此,自1967年首例人类心脏移植成功以来,心脏移植几乎已成为全球医院的例行手术。随着移植手术的日益普遍,许多意想不到的移植“后遗症”也渐渐被发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接受移植者“遗传”了捐赠者的习性或个性。

今年四月初美国乔治亚州一名69岁的男子桑尼,葛汉(Sonny Graham)在成功换心十二年后,无预警地朝自己开枪结束生命,与当初心脏捐赠者泰瑞,卡托(Terry Cottle)的自杀方式一模一样。

葛汉与卡托的巧合之处还不仅仅是以相同手法走上绝路,更耐人寻味的是,葛汉在1995年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不久,透过书信往来认识了卡托的遗孀。葛汉告诉当地一家报纸:“当我第一次见到她,我只是盯着她看,感觉自己已经认识她许多年了,我不能让我的视线离开她”。他谈到了对她深刻而激情的爱恋,他们很快结了婚。

葛汉的悲剧再次突显一个论点:当医生摘除捐赠者的器官时,是否也触动了人体的其它机制?被移植的会不会不仅是捐赠者的器官,而是连捐赠者的性格、记忆,甚至灵魂都会移植给受捐赠者。

几乎每一个医生和科学家都会告诉你,心脏只是一个泵浦,我们的理智、意识、灵魂存在于大脑中。心脏唯一能控制大脑的部分只在于要不要输送血液给大脑,自从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于1628年破解了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奥秘以来,这个事实被医学界广泛接受。

但是,少数科学家宣称,我们的记忆和性格不只是以密码的方式封存于大脑,而是遍布于整个身体。他们声称,意识是由人体中每一个活细胞共同协调创造的。人体内的心、肝以及每个器官都储存着个人的记忆、驱动着个人的情绪并浸染我们个体的个性。

他们认为,灵魂是栖息于全身而不只是在大脑。如果一个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则这些回忆,或甚至灵魂的基本元素也可能被转移。

亚利桑那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施瓦兹(Gary Schwartz)和他的同事记录了超过70件类似葛汉这类难以理解的经验,受捐赠人都呈现出捐赠人的部分人格特质。每一个案例都直接挑战了医学的现状。

其中一个很著名的例子,一名喜欢写诗、作曲、弹奏乐器的18岁男孩保罗在车祸中车毁人亡。死后一年,他的父母偶然发现一卷卡带内的一首歌,是保罗谱的曲,歌名为“丹尼,我的心是你的。”

在他绕梁的歌词里,男孩唱起了他是如何感受到注定要死亡,并捐出了他的心。在他死后,他的心脏被移植到一名18岁名叫丹尼尔的女孩身上。

当男孩的父母见了丹尼尔,他们播放了一些男孩生前制作的音乐,虽然丹尼尔从来没有听过,但她知道这些歌词,也能唱完整首歌。

施瓦兹教授还调查一名29岁女同性恋者的案例,她嗜吃汉堡、炸鸡等速食餐点,在接受一名被形容为“令男人着迷”的19岁女素食者的心脏后,她告诉她的朋友,现在吃肉让她觉得很恶心,而且她发现,女生不再对她有吸引力。事实上,在接受移植不久后,她嫁给了一名男子。

在一个同样令人费解的案例里,器官捐献者是一名16个月大的男婴,叫Jerry,因为掉在家里的浴缸中窒息死亡。接受捐赠者是一个患有严重心脏病的七个月大的男孩,叫Carter。

有一次,Carter和家人一起去教堂,Carter从未见过Jerry的爸爸。当Carter进入教堂时,立刻甩开妈妈的手,直接奔向了站在人群中的Jerry的爸爸。他爬上了他的大腿,开始拥抱他,并且喊‘爸爸’。当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Carter说,不是他做的,是Jerry做的,而他只是跟随着Jerry。

某天晚上,当Jerry的父母与Carter一家一起过夜时,半夜,Carter进入Jerry父母的房间,他像Jerry曾经做过的那样,蜷缩在Jerry父母之间。当Jerry父母忍不住开始啜泣时,Carter告诉他们不要哭,因为Jerry说,一切都好。

从这个案例可以推断的是:Carter在移植了Jerry的心脏后,确实在大脑中保有了Jerry的某些记忆。而且这种记忆会在与Jerry有关的人或事上得到最充分的显现。

另外,器官移植的效果也不只限于心脏,肾脏似乎也带着原来主人的某些人格特点。

英格兰Lincolnshire郡Weston镇的贾门斯(Gammons)夫妇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琳达(Lynda Gammons)捐出一颗肾脏给她51岁的丈夫伊恩(Ian)。手术后,伊恩相信他已经具备他妻子的某些人格特质,他开始喜欢烘焙、逛街、吸地和园艺。移植前,他极度厌恶这些家务。他还养了狗,手术前,他是公认爱猫而讨厌狗的人,而他的妻子则喜欢狗。

在经过心脏移植这类威胁生命的重大手术后,病人可能在个性上会经历一个彻底的改变,这本也不足为奇,在面对死亡后,谁能保持不变呢?但这些案例中最令人诧异的并不是有些移植患者像换了个人似的,而是他们的变化是有针对性的个性改变,刚好符合器官捐赠者的特殊模式。

现代的生物学还没有可行的理论来解释,我们是如何储存记忆?我们又如何产生意识?事实上,科学家甚至还无法定义“意识”究竟是什么?更无法确定它来自哪里?它存在身体的哪个部分?

也许,历来诗人、浪漫和神秘主义者的揣测有几分道理:心可能负载我们的情感,也可能是灵魂驻足的地方。

会哭的人身体往往更健康

我们出生后学会的第一个“本领”就是哭泣,慢慢长大,长辈教育我们要“坚强”、“勇敢”、“女儿有泪(也)不轻弹”,慢慢的,我们不再是那个喜欢哭鼻子的小女孩。然而正所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长期压抑情绪不能宣泄,就转而会内化到攻击自己的身体的某一器官。最常受伤的就是我们的消化系统,会便秘、拉肚子、胃溃疡、胃酸等;也有可能突然的爆发,变得很暴躁。这些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身心症。

哭泣是心灵的排毒,可以放松你的身心;在生理层面,眼里中含有氯化钠、锰、蛋白质等元素,这些元素的排出,对于身体而言也是一个排毒的过程。所以,做一个爱哭的女生也是很养生的习惯哦。那么,怎么哭更科学,怎么哭才对身体好,让我们来揭开哭泣的密码。

揭开哭泣密码

1 哭是情绪的宣泄,是压力的缓解

当你的身边有一个比较亲密的人在哭的时候,要记得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触碰他(她),否则,哭泣者会从感性思维回归到理性思维里,从而中断哭泣的过程。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纸巾向哭泣者的方向挪一挪,让他(她)知道你的关注,同时也能让他(她)完成宣泄的哭泣过程。

2 哭能增加肺活量,有助于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哭泣的时候一定不要饮泣,一定要哭出声,大胆发泄出来。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当他(她)哭泣的时候,很多家长会说:“别哭了,小点声!”这两个指令都是不对的,对小孩身体机能的发展没有好处。

3 哭能清洗和滋润眼睛,预防干眼症和沙眼

眼泪里含“溶菌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当我们哭泣时,泪水不但能够滋润眼角膜,使眼睛得到清洗,还能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预防眼部疾病。

4 哭能促进分泌荷尔蒙,排毒养颜

有科学研究表示,将人在悲伤愤怒时流出的泪水放到容器中,然后放入蚂蚁到容器里,蚂蚁就会很快死掉!小蚂蚁真可怜,不过也让我们知道悲伤的眼泪有这么毒,所以痛苦的时候不要压抑自己的眼泪,这是个很好的排毒过程!

美丽贴:哭泣是不要用双手揉眼睛,这样最容易产生沙眼,泪水会被揉回到眼睛中,而且手上的细菌会进入眼睛。

让眼泪来的更猛烈些吧

当我们哭不出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饮食的刺激来达到哭泣的目的,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哭泣美食”,而且它们都和芥末有关。

知识储备

芥末:芥末可以说是食物中的“催泪瓦斯”,也有很多人喜欢芥末的味道。在市面上,我们一般看到有三种芥末:绿芥末——最辣,吃三文鱼时常用的;黄芥末——加水调试后会很辣,吃鸭掌时常用;西餐芥末——由于加入很多香料,辣味较淡,在西餐中使用较多。

魔鬼蛋

这个菜品是一款很经典的法国小吃,它原用的是西餐芥末,但为了能够突出辣味,我们使用绿芥末。

材料:绿芥末 熟鸡蛋 沙拉酱 橄榄油 酸奶 白胡椒粉 柠檬汁 盐 西式火腿

做法:1.将熟鸡蛋去壳后,切为两半,蛋黄取出,蛋清放置一边,蛋黄放入容器中打碎。

2.在碗中依次加入芥末、沙拉酱、酸奶、橄榄油、柠檬汁、白胡椒粉、盐,搅拌均匀后放入到打碎的蛋黄中和在一起,然后加入切碎的西式火腿搅拌均匀。

3.将和好的蛋黄挤入(可以将沙拉瓶瓶底剪掉洗净,将蛋黄从底部放入,就可以方便的从前端挤出了)后到切好的蛋清中,“魔鬼蛋”就做好了。

芥末金针菇

材料:金针菇 芥末 黄瓜 彩椒

做法:1.金针菇放开水中焯好,把水弄干。

2.彩椒切丝,黄瓜皮切丝,和金针菇一起和匀。

3.在碗中依次加入少量的:芥末、酱油(淡口)、香油、五香粉、糖、盐、鸡精拌匀。

4.将调好的汁放入到金针菇中调好即可。

地震中为何女性生存机会大于男性

在心理方面,女性更容易能稳得住情绪,平静的心境会消耗更小的能量,能让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支撑着更久;此外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皮下脂肪要比男性厚,水分的消耗更少,在同样的环境下,女性出现脱水症状的情况会比男性长。

5月15日下午6时至6时半之间,救援队员在荷花池菜市场幸福村附近的宿舍楼和一旅馆,先后将周娜、董婉霞、徐学蓉三名女性救出。周娜神智清醒,可听懂朋友的话语;董婉霞满脸笑容,向在场人员打出了“V”字手势;徐学蓉更是获救后不久,便站起来要求自行离去。5月15日下午,北川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医生谢守菊,她在被海南地震救援队营救出来后,立即和救援队员一起加入了现场医疗队伍。

综合“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新闻,不难看出,很多女性在过了这段时期不但能奇迹生还,而且精神状况也普遍比获救的男子好。

昨天,记者在拯救卞刚芬的现场,采访了广州军分区武汉总医院的医师方庆,他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多次参与了抢救被埋人员。他表示,就目前的营救情况来看,获救女性的比例要稍高于男性。“在身体没有受伤的情况下,处在密封环境下的女性,其生存下来的可能要高于男性。”方庆说,这与女性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构造都有很大的关系。

在心理方面,女性更容易能稳得住情绪,平静的心境会消耗更小的能量,能让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支撑着更久;此外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皮下脂肪要比男性厚,水分的消耗更少,在同样的环境下,女性出现脱水症状的情况会比男性长。特别在超过了120小时后,女性的这种优势可以更加体现出来。“一旦出现生还者,女性将会占绝对多数。”方庆说。

揭秘人和动植物身上的无用器官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日前列数了那些确实存在但却毫无用处的生物组成器官。一起来看看我们周围,甚至是我们的身体上,都有哪些不必要的“零件”吧。

第1名人的阑尾

对植食性动物而言,阑尾较大且直接参与消化过程。而人类的盲肠则较小,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也没有直接影响。生物学家认为,人类的阑尾是从植食性的祖先那儿继承来的已退化器官。所以,阑尾对人体来说几乎没有实际功能。古生物学家曾经风趣地说:“阑尾最大的用处恐怕就是给外科医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因为每年,数以万计的人因阑尾炎而不得不进行阑尾切除手术。

第2名男人的乳腺组织和乳头

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个问题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多少有些敏感,或者难以理解。那些对进化理论嗤之以鼻的人们或许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男人是由女人转变而来的吗?”当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男人和女人都有乳头是因为在胎儿发育的早期阶段,这个未出生的婴儿实际上是不具备性特征的,无论是男是女,都长有乳头;只有到了胎儿发育的后期阶段,睾丸激素才会导致胎儿的性别区别。所有的哺乳动物,无论雄性还是雌性都具备乳腺组织。

男性的乳头发育不全,他们在性刺激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对较少。另外,由于癌细胞能够侵入到乳腺组织中去(无论男女),所以男性的乳腺组织在某种程度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第3名鞭尾蜥蜴的假交配

鞭尾蜥蜴类的一些蜥蜴都是以雌性个体存在的,因此它们繁衍后代似乎也成了问题。事实上,鞭尾蜥蜴采用的是孤雌生殖方式,也就是说它们不需要雄性个体也能繁殖。在这种方式中,未受精的卵能够直接发育为一个新的个体。

上面说的这些内容中似乎并不存在什么无用器官的问题,然而鞭尾蜥蜴却有一种奇特的行为方式,正是这种行为让鞭尾蜥蜴位列这份名单的前3甲。尽管,两只雌性鞭尾蜥蜴相互“亲近”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它们仍然乐此不疲。有时候,其中的一只雌蜥蜴还会“表现得像个雄性”,试图与另外一只雌性进行交配,而这种类似于雄性的交配行为(假交配)是不具有什么作用的。

第4名蒲公英的性器官

蒲公英和所有的花一样,拥有有性繁殖所必需的适当的器官(雄蕊和雌蕊),但是它并不使用它们。蒲公英的繁殖不需要受精,它们只是在克隆自己而已,而且它们的这种克隆技术还相当成功。人们只需要看看任何一片长有这种植物的草坪就能发现证据。如果返回到有性繁殖的状态,那么蒲公英将无法保持那些让它们得以“四处安家”的特点。

如果花可以用这种方式繁殖,那么动物和人也能这样吗?如果一个物种很好地适应了某些环境,那么在这种环境持续不变的情况下,无性繁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然而这并不能让科学家由此推断出关于人类繁衍发展的相关问题,因此大可不必担心人类的性器官有朝一日会被列到这个无用器官的名单之中。

第5名人类的智齿

智齿——对于这些祖先的遗留物,现代人类持有的不仅仅是疲于应对的心态,除此之外,难以忍受的疼痛,耗费时间、花费钱财……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处理智齿时必要的投入。

不管智齿如何被人们所忽视,它的存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它以自己的方式强行挤进人们的口腔,而伴随这一过程的通常是难以忍受的疼痛。

智齿成为无用器官的可能原因有两个。第一,在进化过程中,较之人类祖先来说,现代人的下颚变得小了许多,这就使智齿的生长环境变得非常狭小;第二个原因或许和人们的口腔卫生有关。在数千年前,一个年纪在18岁左右的人已经掉了几颗牙齿或是大部分牙齿,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件很平常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刚刚长出来的智齿则被“委以重任”,发挥作用。而现在的情况则和过去大不相同。现代人每天坚持至少刷两次牙,这使牙齿的“寿命”大大延长,或许还能终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智齿还一如既往地想要挤进人们的口腔就显得有些多余了。为了防止它们带来的疼痛,所以拔除智齿也就成为了大部分人的选择。

第6名墨西哥脂鲤的眼睛

生活在墨西哥海岸深处洞穴中的墨西哥脂鲤是一种没有视力的盲鱼。虽然长着眼睛,但是当它们还在卵中发育的时候,眼睛就开始退化。墨西哥脂鲤出生时,发育不全的眼睛残余物上还被一片皮肤遮盖着。

这种退化的眼睛很可能是在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形成的,那个时候墨西哥脂鲤生活在一片漆黑,没有任何光线的环境下。而研究人员发现,贴近光线非常充足的水面生活的同种鱼类,其眼睛的功能就十分完好。

为了验证在适当的环境下,墨西哥脂鲤的眼睛能否具备应有的功能,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他们将一只鱼的晶状体移植给了一只墨西哥脂鲤。研究结果显示,8天之内,墨西哥脂鲤的一只眼睛已经开始在皮肤下逐渐发育,2个月之后,它已经长出了具有瞳孔、角膜和虹膜的功能齐全的眼睛。

第7名人类的“尾巴”

对大部分动物而言,尾巴是非常重要的身体器官。它不但可以保持身体平衡,交流信息甚至也是某些动物的一条“腿”。但对人类而言,尾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人类的祖先从学会直立行走后,尾巴就失去了作用,最后慢慢消失,直到只剩下一根藏在体内的骨头。

第8名人类的毛发

人类进化到现在,已不像祖先那样拥有浓密的体毛,也不必像其它动物那样因没有衣服穿而要靠体毛取暖。在人身体上仅存的一些毛发中,除了眼睫毛可以抵挡灰尘进入眼睛,面部的胡须可以使一个男人看起来更性感以外,其它毛发几乎毫无用处。

第9名鲸鱼的后腿

生物学家认为,在5000万年前,一些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开始返回生命的起源地——海洋,而其中最早的就是鲸鱼。如今,在须鲸、驼背鲸和一些抹香鲸身上还可以见到功能已完全退化的后腿,而大部分其它种类的鲸鱼身上都只剩下腿骨了,但也有些鲸鱼长有带脚趾的脚。最近还有报道说,鲸鱼和河马是远亲。

第10名不飞鸟类的翅膀

在动物界,不是所有拥有翅膀的鸟类都能飞翔。鸵鸟、食火鸡、几维和枭鹦鹉等虽然也拥有美丽的翅膀,而且翅膀的结构和会飞的鸟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它们却都是不能飞翔的鸟类。不过,翅膀对他们来说也不仅仅是摆设。它们在奔跑中,展开翅膀保持平衡,在交配期挥舞双翅吸引异性。

眼神真能杀人?科学验证揭开死亡真相

俄罗斯《真理报》报道了一个恐怖而真实的案例,其间充满荒诞、诡异,却又不容置疑——

歌剧院里的离奇死亡

2007年3月,为了庆祝建市786周年,下诺夫哥罗德市(曾名高尔基市)商会共同筹资,上演歌剧《浮士德》。接到演出任务后,歌剧院最终选定资深演唱家安德烈夫扮演主角浮士德。多年的演艺生涯练就了安德烈夫一双传神的眸子,他甚至只用眼神就能表达出喜怒哀乐。

4月23日,安德烈夫参加集体彩排。在第五幕的宫殿篇,安德烈夫饰演已届高龄的浮士德,此刻的愤怒是全剧的最高潮,在大运河前焦躁不安地与梅菲斯特对白,这是一段充满了压抑、愤怒的台词,安德烈夫到这时宛然变成了浮士德,充满了愤怒的力量。

此时,场下一名场景师在搬运道具,声音偏大了些。安德烈夫不满地瞪向他,希望他能安静下来。场景师接触到了安德烈夫的目光,他的身体猛地颤抖了一下,呆立片刻,然后突然倒了下去。他手指奋力指向安德烈夫的头部,一言未发,然后猝然停止了呼吸。

医生在解剖场景师的尸体后,没有找到死亡的原因,只能暂时以猝死作为结论。但歌剧院却立即传出了可怕的诅咒之说,安德烈夫用魔鬼的眼神杀死了场景师。

4月29日,《浮士德》正式上演。演出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又到了第五幕的宫殿篇,安德烈夫再次因剧情而表现出焦虑的表情。而乐队指挥阿列克谢却分了神,手势顿了一顿:音乐中立刻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对于凡事都追求精益求精的安德烈夫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他恶狠狠地瞪了阿列克谢一眼。

阿列克谢身子猛地一震,在呆立了几秒钟后身子突然向前倒了下去。脸庞痛苦地扭曲着说:“安德烈夫的目光……我的胸口……喘不过气……”说完又昏了过去。

第二天早上,从医院里传来噩耗,阿列克谢死了。

科学验证揭开死亡真相

眼神真能杀人吗?这个新闻素材引起了《真理报》的兴趣,他们请来了俄罗斯“脑波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所长弗拉德和生物学博士格兰特一起前往下诺夫哥罗德市一探“眼神杀人”事件的真相弗拉德和格兰特重建了案发现场,他们将歌剧院清场,将一切状态都恢复到演出时的状况。让安德烈夫的目光对准一只固定在对面的猴子,然后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当场记录猴子在接受安德烈夫眼神时的反应。

当安德烈夫又演唱到第五幕时,猴子有些焦灼不安地扭动身体,当安德烈夫再次唱到宫殿篇的“我诅咒这儿……钟声一响,我便勃然大怒”时,猴子尖叫了起来,而且用力摇晃着身体,避开安德烈夫的目光。直到演唱结束,猴子才安静了下来,但仿佛大病一场。

实验证明,当猴子看到带有愤怒表情的目光时,脑内扁桃体(大脑中负责感知潜在威胁、调整情绪和指挥情绪行为的区域)活动强度增加了。在对安德烈夫做过多次实验后,弗拉德认为:用眼睛盯人真的可致人死亡,至少对健康有害。实验证明,人类眼神是强大的生物脉冲发射源,能发出高频生物波,因此能够对别人产生影响。共同实验者格兰特博士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人类眼神就像奇特的光电系统,既能接收也能发射信号。从眼睛里发出的辐射是短波,像X光或激光一样具有穿透力。这种波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乃至整个身体。

真相终于大白,当安德烈夫非常入戏时,情绪波动过大,所以导致生物脉冲波频率超高,影响了场景师和乐队指挥的心脏,最终导致他们的死亡。

伊朗“盐人”竟敢是古罗马帝国工人

据国外媒体报道,考古学家表示,他们在伊朗的切拉巴德盐矿发现另一具“天然木乃伊”。到目前为止,在切拉巴德盐矿发现的“天然木乃伊”数量已有6具。最近在伊朗发现的“天然木乃伊”的历史有1800年,是因为盐的防腐性自然形成的,所以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盐人”。由于连续的大雨冲击切拉巴德盐矿,这个“盐人”终于暴露于人们的视线之下。

尚在开采中的切拉巴德盐矿位于伊朗西北省份赞詹附近的哈姆泽鲁区。科学家们相信,这个“盐人”应该是古罗马帝国时代的一名盐矿工人,是在一次地震中被崩塌的岩石砸中后不幸遇难的。

其它5个“盐人”也是最近几年在切拉巴德盐矿发现的。他们的历史可追溯到阿契明帝国(公元前539年到公元前333年)时代到萨桑王朝(公元240年到公元640年)时代之间。“盐人”一直被视为科学界的无价之宝,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高级保存状态。举个例子来说,他们的胡须、头发和衣服大部分都得以完整保存;其中一些“盐人”的胃中还残留着食物。

由于这个最新的发现,人们开始关注伊朗官方将如何挖掘和保护这个“盐人”。一些伊朗官员表示,之前发现的5个“盐人”已让科学界有机会进行大量的研究,所以这个最新发现的“盐人”仍将留在地下。

伊朗媒体最近引用伊朗考古研究中心负责人穆罕默德-哈桑·法泽利·纳什里的话报道说,他反对将新发现的“盐人”发掘出来的想法,主要原因在于:伊朗缺少保护“盐人”的设备和设施。

纳什里在6月接受伊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保护之前发现的5个‘盐人’过程中,我们仍遇到很多棘手的难题。伊朗在保护古物方面还是一个初学者。如果没有任何带有批判性的疑问,最好还是让这个新发现的‘盐人’留在地下,这无疑是最现实的保存之道。”

到截稿时间为止,纳什里仍没有对采访要求作出回复。但德国波鸿大学托马斯·斯托尔纳教授证实,在最近对第6个“盐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伊朗科学家曾经向波鸿的德国矿业博物馆寻求帮助。

同时就职于矿业博物馆的斯托尔纳曾亲到切拉巴德盐矿,用他的话说,这个“盐人”的完整性“令人惊讶”。他表示,欧洲和意大利科学家正打算进行一项实地研究,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包括切拉巴德盐矿的矿井和古代植物。

斯托尔纳教授说,研究人员在处理盐保护的有机物——例如组织和织物时已有一定的经验,但绝大多数人均对如何处理整具干尸知之甚少。“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处理‘盐人’。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新策略来应对这些‘盐人’。”

在通常情况下,木乃伊都是人为的产物。但诸如极冷、干燥以及天然产生的化学混合物等环境条件也能够延缓自然的退化过程。例如,由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极冷的环境,印加时代的尸体最终得以保存;而在北欧沼泽发现的年代可追溯到铁器时代的尸体得以保存则要归功于水酸度、低温和缺氧。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近东考古学专家丹尼尔·珀特斯说:“这些‘盐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伊朗——或者说近东地区很多墓地的墓穴历史都可追溯到那些年代。”但在这些墓穴中并没有发现软组织或者头发,更不必说皮衣、手袋、鞋袜、腰带、绳索、动物角、骨把匕首以及其它盐保存的有机物了。

珀特斯指出:“如果伊朗政府能够与专家实验室合作,开始对‘盐人’的DNA进行分析,这些‘盐人’便可以提供大量与波斯帝国到伊斯兰教产生之间整整1000年的重要数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