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统计与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15:09:55

点击下载

作者:周宇,张晓艳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物流统计与实务

物流统计与实务试读:

编者的话

由于物流活动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物流活动在我国行业部门管理的分割性,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物流统计工作相对薄弱,直至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开展物流统计工作,并公布了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方案,标志着我国物流统计制度的正式出台。为进一步发挥统计理论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

本书根据物流企业的统计工作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物流统计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八个项目,内容包括物流统计概述、物流统计调查与整理、物流统计分析指标、物流统计分析方法、物流成本统计、物流企业投入统计、物流企业产出统计、物流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评价。

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内容全面:本书全面介绍了物流统计的相关知识,旨在强化学生对物流统计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统计理论解决物流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较强的知识性和技能性。

体例新颖:本书在每个项目的开始都设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重难点”,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内容讲解之后设有“项目小结”“

综合实训

”“

思考与练习

”,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并检验学习成效。

实用性强:本书在内容讲解中适时地穿插了“知识链接”和“提示”,既便于学生开拓眼界,又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同时,书中案例贴近物流企业统计工作实际,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理论,提高职业技能。

本书由周宇担任主编,徐娟担任副主编,刘意文主审。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我们向参考过的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配有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课后习题答案,读者可到北京金企鹅文化发展中心网站(www.bjjqe.com)下载。编者2014年8月

项目一 物流统计概述

知识目标

熟悉统计的工作过程

了解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了解物流统计的功能和内容

掌握物流企业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统计现象

能够列举并简述物流企业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

重难点

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物流企业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

开篇案例

2013年,我国物流运行总体平稳,物流需求规模保持较高增幅,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一、社会物流总额较快增长

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1季度增长9.4%,上半年增长9.1%,前三季度增长9.5%,呈现由“稳中趋缓”向“趋稳回升”转变的态势。

从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总额181.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农产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0%,增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受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带动,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30.4%,增幅比上年加快6.9个百分点;受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0.3%,增幅比上年加快10.2个百分点。二、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放缓

201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

其中,运输费用5.4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5%,与上年基本持平;保管费用3.6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5.0%,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三、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

2013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增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

其中,交通运输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幅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贸易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仓储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增幅比上年回升2.4个百分点。邮政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8%,增幅比上年回升7.1个百分点。

思考:

什么是物流统计?上述案例中的相关数据是如何得到的?

任务一 了解统计的基本知识

一、统计的概念

统计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它不仅仅用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状况和变化,还用来认识社会经济规律。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国家,便开始了统计工作,当时统计的意义多与“合计”“总计”相同。发展至今,“统计”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一)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所要研究客观现象的数字资料工作的总称。在远古时代,国家政府为了赋税、徭役、征兵的需要,就有土地、人口、粮食等的统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从国家管理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进入信息时代,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大大改进了统计搜集、整理、分析、存储、传输各个环节的手段。不论是统计组织、统计方法、分类标准、信息加工和开发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二)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包括观察、调查的原始资料和经过整理、加工的系统资料。统计资料的整理是对调查资料加以科学汇总,使它条理化、系统化,使经过加工的资料便于进一步分析。统计资料的分析就是对经过加工汇总的资料,加以分析研究,揭示被研究的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比例关系,阐明社会现象和过程的特征和规律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在信息化时代,统计资料的提供无疑是实现统计信息社会化的重要步骤。(三)统计学

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提供了一系列量化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方法。现代统计学就其发展趋势看,有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两类,同为方法论统计学,但其性质有所不同。理论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从纯理论的角度对统计方法加以推导论证,实质是以归纳的方法研究随机变量的一般规律;应用统计学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对象,依对象的性质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四)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的关系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就统计工作和统计学的关系来说,统计工作属于实践的范畴,统计学属于理论的范畴,统计学是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实践,统计工作的现代化与统计学研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统计。二、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性和高度集中性的工作。在统一领导下,一项统计任务通常要由许多部门、许多单位密切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般来说,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对调查方案的设计、对整理方案的设计、对统计分析方案的设计等。

统计是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无论是统计调查对象的范围、统计指标的口径、统计分组等,都需要统一制定、统一理解和统一执行。要实现这种高度的集中统一要求,必须制定经过通盘考虑的设计方案。因此,统计设计是统计认识活动的行动纲领,有助于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反映和研究,使各个方面的统计活动协调一致,避免统计标准的不统一,避免重复和遗漏,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二)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设计的要求,采用各种调查组织形式和调查方法,有组织、有目的地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登记,进而准确、及时、系统、完整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客观、全面、系统、及时,直接影响到统计整理的好坏,关系到统计分析结论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因此,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三)统计整理

通过统计调查搜集的资料只是各个调查单位的分散的原始资料,这些大量的、分散的原始资料只能表明各个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并不能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因此,为了了解现象的一般情况,显示总体的数量特征,就要按规定的统计指标体系对调查所得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

统计整理是指对调查资料加以科学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符合研究任务的需要。该阶段的任务就是检查调查资料,按一定标志进行分组,进行全面的综合汇总,使经过加工的资料便于进一步分析。这一阶段是统计研究的一个中间环节。(四)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目的,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知识对经过加工汇总的资料加以分析研究,以概括出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认识现象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该阶段的任务是对各种分组和总计材料计算各项分析指标,揭示被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比例关系,阐明现象和过程的特征与规律性,并根据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一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对统计决策有着重大影响,是统计研究的决定性环节。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统计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中,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统计方法,但有一些基本方法贯穿于统计活动过程的始终,这些基本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归纳推断法等。(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的多数单位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是由统计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和复杂性决定的。

大量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在诸多因素的错综作用下形成的,个别单位往往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各单位的特征和数量表现有很大差别,因此,不能任意抽取个别或少数单位进行观察。而必须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和总体范围,并对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或足够的多数单位的变量进行登记和计算,然后把观察得来的个别数量加以整理汇总,计算相应的综合指标来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这就是现象规律性的表现形式。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调查、重点调查等都是大量观察法的组织形式。(二)统计描述法

统计描述法是指对通过统计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像将其表示出来的方法。统计描述法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法。1.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研究总体内部差异的重要方法,通过统计分组可以研究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及其分布情况,如产业的经济类型及其行业分布情况等;可以研究总体中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如生产要素的比例等;可以研究总体中现象之间的相关依存关系,如经营规模和利润率的关系等。2.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指标来反映和研究客观总体现象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通过综合指标的计算,可以显示出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量规模、相对水平、集中趋势、变异程度,并进一步从动态上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3.统计模型法

统计模型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客观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客观现象及过程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完整和近似的描述,凸显所研究的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简化客观存在的复杂的其他关系,以便利用模型对所关心的现象的变化进行数量上的评估和预测。(三)归纳推断法

归纳推断法包括了归纳和推断两个方面。“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整理、描述方法;“推断”是指以一定的逻辑标准,根据局部的、样本的数据来判断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所掌握的只是部分单位的数据或有限单位的数据,而我们所关心的却是整个总体甚至是无限总体的数量特征,要认识这一类总体的数量特征,只能从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根据部分单位的数据推断总体的总量特征。例如,对若干物流企业的投入产出进行经常性的登记,以估计全市物流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

归纳推断法既可以用于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也可以用于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统计所观察的资料是一种样本资料,因而归纳推断法也就广泛地应用于统计研究的许多领域,例如建立统计模型存在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检验问题,根据时间序列进行预测也存在原序列的估计和检验问题。因此,可以说归纳推断法是现代统计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四、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基本概念作为该科学的基础。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种,这些概念也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具体化。(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又称全及总体,是指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例如,在全国的工业普查中,所有的工业企业构成一个总体。(1)统计总体的分类

统计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两类。

有限总体:是指构成单位数是可以计数或无穷尽的总体。例如,要检查一批灯泡来求其平均耐用寿命,检验的批量即使很大,但灯泡的个数总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所观察的灯泡总体是有限总体。

无限总体:是指构成单位数是无限的,或准确地度量其单位数是不经济或没有必要的总体。例如,连续生产的小件产品,其总产量是无限的(或无法计算的),则该总体为无限总体。(2)统计总体的特征

统计总体具有同质性、变异性和大量性三大特征。

① 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全国铁路、公路、船舶、航空、管道等所有具有运输能力的企业构成一个总体,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具备运输能力的单位,向社会提供运输服务。同质性是相对的,它是根据研究目的而定的,目的不同,确定的总体不同,同质性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

② 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统计总体的各单位除了具备某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具有不同的表现和差别。例如,在运输企业总体中,每个企业除了具有运输能力的共同性质外,其他方面如职工人数、所有制性质、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利润等都各不相同。

变异是客观的,没有变异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总体单位的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了。这种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前提,统计研究要在个别事物的差异中寻找共性,解释其规律性。

③ 大量性

大量性是指统计总体中应包括足够多的个别事物或单位。只有个别或少数单位的总体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研究总体数量特征的目的是要揭露现象的规律性,而事物的规律性,特别是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只有在大量现象的汇总综合中才能显示出来。个别单位的现象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大量现象的总体则相对稳定,表现出共同的倾向,这是现象的必然性。2.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是指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个体。总体单位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从数学角度来看,如果说统计总体是集合的概念,则总体单位是集合的元素。例如,要研究全国的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全国的交通运输企业是统计总体,每家运输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机构等实体单位,也可以是现象、活动过程等非实体单位。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也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为统计总体,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成为总体单位。例如,要研究2014年某物流企业的在职职工人数时,该物流企业为总体,每个职工为总体单位;而要研究2014年全国物流企业的在职职工人数时,则全国物流企业为总体,每一个物流企业又成了总体单位。(二)标志与指标1.标志

标志是指总体中各总体单位所具有的特征。或者说,标志是反映总体各单位特征的名称。每个总体单位从不同方面考察都具有许多特征,例如,每个工人都具有性别、民族、工种、文化程度、技术等级、年龄、工龄、工资等特征,这些就是工人总体单位的标志。

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如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企业的经济类型等;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如工人的年龄、工资、职工人数、产值等。

一个具体的标志可分为标志名称和标志表现。尽管总体各单位都有共同的标志名称,但每单位对该标志的具体表现却可能不同,而总体各单位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正是统计最关心的问题。品质标志的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例如,性别是品质标志,而标志表现则具体为男性或女性;职业也是品质标志,其标志表现为工人、农民、医生、教师等。数量标志的表现可用数值来表示。例如,工龄是数量标志,其具体表现为多少年;产量也是数量标志,其具体表现为多少件等。2.指标

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统计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项基本要素构成。指标名称是对所研究现象本质的抽象概括,也是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质的规定性;指标数值则是反映所研究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它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指标数值必须包括时间状态、空间范围、计量单位、计算方法等构成要素,不能随意变动,同时必须注意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数值的可比性问题。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表现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中的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而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不存在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二者的联系表现在:指标数值是由标志表现汇总得到的;当研究目的发生变化之后,原来的统计总体转化为总体单位,指标也就自然地转变为数量标志了,反之亦然。3.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用于反映所研究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物流企业是在一定经营主体的组织下,由资本金、劳力、物资、技术、设备、供应、销售等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活动。为了反映物流企业经营的全貌,必须设立销售收入、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固定资产、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电子商务营业额、营业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指标群,来组成物流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设置不但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而且也是人们对客观认识的结果。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积累,指标体系也将不断改进更新,逐渐完善。(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

变异是指总体单位在标志上其表现不尽相同,即总体的差异性。不论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如果在一个总体的各单位具体表现都相同,就称为不变标志。例如,在工人总体中,职业这一标志各单位表现都是工人,因此职业便是不变标志。在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时,这个标志便称为可变标志。例如,在工人总体中,各个工人的工龄可能表现不同,因此工龄便是可变标志。可变标志特征的具体表现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统计上称为变异,因此可变标志也称为变异标志。

在一个总体中,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总体中至少要有一个不变标志才能使各单位结合成一个总体。例如,工人总体中职业的标志不变,才能使全体工人结合成一个工人总体。因此,不变标志是总体同质性的基础。如果没有不变标志,总体也就不存在。

同时,一个总体中必须存在变异标志,这表示所研究的现象在各单位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才需要统计。例如,工人总体中的职业标志是不变的,但又存在工资等变异标志,需要开展统计调查工作,并计算平均工资指标等。如果各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一样,也就没有必要去统计,也不需要用统计方法测度平均工资水平了。由此可见,总体的同质性是研究问题的前提,而总体的变异性则是研究问题本身。2.变量

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例如,在工人总体中,年龄、身高、体重、工资、运输量等不可能所有单位都一样,因此这些可变的数量标志就是变量;同一总体中数量标志之和构成指标,指标也是变量。

变量的具体取值是变量值。例如,某物流企业职工的工资有1 200元、1 000元、800元几种,这1 200元、1 000元、800元就是工资这个变量的变量值。

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将变量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是间断的、相邻两数值之间以整数位断开,它只能取整数。例如,人口数、工厂个数、机器台数等均是离散变量。连续变量是指其取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数值之间可作无限的分割,从理论上说这种变量可以取小数,但在统计实践中,有些连续变量也取整数,这主要是出于便于核算的需要,如人口年龄等。

任务二 熟悉物流统计的基本知识

一、物流统计的概念(一)物流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物流的解释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一般认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流动和时间转换,是创造时间、空间价值和一定附加值的经济活动。物流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变化,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满足用户需求这一核心功能。

知识链接物流企业

200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680—2005)对物流企业是这样界定的:“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合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非法人物流经济组织可比照适用。”

根据物流企业以某项服务功能为主要特征,并向物流服务其他功能延伸的不同状况,国家标准将物流企业划分为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三大类。(二)物流统计

物流统计是指在经济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物流产业领域中,以揭示物流领域中经济、管理活动数量关系的内在规律性。

物流管理必须以物流统计为依托,而物流统计的工作领域就是物流管理的对象——市场经济中的物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市场竞争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只有依靠物流统计去发现规律,从而使物流管理建立在对市场经济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发挥物流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也才能使现代物流企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二、物流统计的研究对象

物流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物流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数量方面和发展变化规律,这一研究对象具有数量性、总体性、社会性、客观性和随机性等特点。(一)数量性

物流统计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能反映物流经济现象的数据,并通过物流统计指标和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来表明这些现象的规模、水平、比例和效益等。一个物流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某一个物流经济现象或现象的某一方面的数量关系,而物流中诸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所以要依据物流统计研究领域中诸现象及其关系来确定一套完整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和分析物流诸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体现物流的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具体作用。(二)总体性

物流统计是以物流的总体数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虽然不排斥对典型个体的深入研究,但为了能有效把握总体现象的规律性,物流统计的数量研究一般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例如,对物流从业人员统计的目的不在于了解个别劳动力的使用状况,而是要反映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总体数量特征,如物流职工人数、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物流劳动生产率、劳动报酬等。(三)社会性

物流统计所研究的数量反映人类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的产物,往往与人类的利益相关,反映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特点和实质。物流统计研究的物流发展水平、物流技术的进步情况,虽然直接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但背后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物流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社会性的。(四)客观性

物流统计指标和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表示物流中的客观现象在具体时间、空间,具体条件作用下,实际已经达到的水平和程度。它独立存在于外部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物流统计资料虽然经过人们有意识的调查、整理、汇总、加工而形成,但不能改变它的客观性。物流统计资料的客观性是物流统计质量的基础,因此,要保持统计资料的客观性。(五)随机性

物流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前提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也就是说,各单位必须有某一个共同的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但是其余所要研究的标志必须有变异的表现。因为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广泛的复杂的联系,随机选取的各个单位所处的地位不同、条件各异,所以个别现象有其特殊性与偶然性。例如,各个物流企业的职工人数、产值、劳动生产率等都有所不同,这才需要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这类变异现象,从各单位的变异中概括出共同的普遍的特征。三、物流统计的功能

物流统计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在对物流的认识和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化的物流统计要积极适应市场和管理的要求,积极发挥信息功能、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

信息功能:是指统计部门能根据科学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灵活、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物流信息。

咨询功能:是指物流统计能使物流企业利用已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料,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

监督功能:是指根据统计调查和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物流产业的运行情况,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检测和预警,以促进物流产业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

以上三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信息功能是物流统计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咨询功能是信息功能的深入和延续,它使采集的信息得以在科学决策、经营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监督功能则是信息功能和咨询功能的进一步拓展,监督功能的强化必然对信息咨询和咨询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信息咨询和咨询功能的优化。只有三种功能凝聚成一股合力,才能发挥统计工作在现代化物流管理中的作用。四、物流统计的内容

物流统计的内容取决于物流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的规模、生产性质、企业制度及业务范围。物流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物流企业外部环境统计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可以细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因此,物流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包括政府宏观政策环境,有关的国际和约、协定环境,供应(物资资源与服务)、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产出(产品或劳务)等市场环境。(二)物流企业内部条件统计

企业内部条件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已拥有的要素水平和产出水平,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各个方面。企业内部条件统计主要包括企业投入统计和企业产出统计。1.企业投入统计

从投入来看,物流企业的投入是生产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投入。研究其投入数量关系的为相应的劳动力统计、劳动对象统计和劳动资料统计;研究其综合投入的则为物流成本统计。

物流企业投入统计自下而上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流服务(主营业务)的投入统计;第二层次是附营业务投入统计;第三层次是物流企业总的投入统计。2.企业产出统计

从产出来看,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产出统计包括产出数量、产出质量、资金的收入与盈利统计,涉及数量、结构、计划完成、合同履行、实物量、价值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均衡产出、过程控制等分支统计。(三)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统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以利润为中心,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因此,以投入产出相比较的经济效益统计在物流企业统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知识链接我国目前的物流统计指标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反映企业物流及物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只有一些反映单项物流功能的统计指标,主要有:(1)反映物流基础设施现状的指标,主要是交通运输业有关的运输线路长度、港口泊位和机场数等。(2)运输工具拥有量,是指交通运输业和社会上拥有的各类运载工具的数量。(3)运输业务量,包括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4)库存量,包括下游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的库存(存货)额。(5)其他,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数及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规模。五、物流企业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

物流企业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描述统计分析方法1.基本特征指标计算法

该方法一方面是指将同一时期或同一时间、同一现象、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的横截面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静态相对数指标,包括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计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和强弱相对数。

另一方面是指将不同时期或不同时点的同一现象、同一总体、同一总体单位的纵列面的数据予以计算,求出序时平均数、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年距增长量、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

注意

在上述统计指标中,算术平均数、标准差、结构相对数特别重要,因为它们是研究变量概率、数学期望、方差的基础。2.图示法

图示法是指将统计数据以图形的方式加以表示。横截面的数据可以用饼图、柱形图、频率图、累计频率图等表示,以反映变量的静态分布特征;纵列面的数据可以用曲线图、K线图、柱形图、点状图等表示,以反映变量的动态变化趋势。3.指数分析法

指数分析法是指利用总量指标指数体系和总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等研究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现象,分析各因素的变动对总量指标或总平均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二)统计推断分析方法

推断分析方法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方法,充分体现了统计预测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常见的统计推断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1.抽样估计法

抽样估计法是指依据样本和总体的关系,根据随机原则在统计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利用样本指标数值对总体数值作出推断、比较,最后再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估计予以确认。2.时间数列分析法

时间数列分析法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当数据积累相当一段时间后,可选用序时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季节变动法、长期趋势模拟法、时间序列分解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以揭示过去和现在的运行规律,估计将来的变化趋势。3.相关回归分析法

当各种数据积累相当丰富后,就可进行相关回归分析,以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和密切程度。该方法包括绘制散点图,进行单相关、复相关分析;一元回归、多元回归、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逐步回归、自回归、滞后变量回归拟合等。

项目小结

1.“统计”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一般来说,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几个阶段。

3.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归纳推断法等。

4.统计总体又称全及总体,是指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总体单位是指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个体。标志是指总体中各总体单位所具有的特征;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变异是指总体单位在标志上其表现不尽相同,即总体的差异性;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

5.物流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数量性、总体性、社会性、客观性和随机性等特点。

6.现代化的物流统计要积极适应市场和管理的要求,积极发挥信息功能、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

7.物流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企业外部环境统计、物流企业内部条件统计和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统计。

8.物流企业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推断分析方法。其中,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基本特征指标计算法、图示法、指数分析法等;统计推断分析方法包括抽样估计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相关回归分析法等。综合实训一、实训目的

1.加深学生对物流统计基本知识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二、实训内容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以小组为单位就近选择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判断该物流企业属于哪种类型,并注意收集该物流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如职工人数、男女比例、工资水平,自有车辆和外雇车辆的数量、最近三个月的货运量、里程数,仓库占地面积、内部布局、所储存的货物种类及金额等。调研完成后,每人撰写一份1 000字左右的实训报告。三、实训要求

1.调研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调研过程中,要及时记录;积极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解决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分担任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

3.调研报告要格式正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见解独到。思考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 )的关系。

A.原因与结果 B.过程与成果

C.内因与外因 D.内容与形式

2.以下选项中,( )不属于大量观察法的组织形式。

A.统计分组 B.普查

C.抽样调查 D.统计报表调查

3.若对某地区物流企业的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则统计总体是( )。

A.每个物流企业 B.该地区全部物流企业

C.每个物流企业的全部职工 D.该地区全部物流企业的全部职工

4.要了解100名职工的工资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100名职工的工资情况 B.每一名职工的工资情况

C.100名职工 D.每一名职工

5.( )也称为变异标志。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可变标志 D.不变标志

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

A.连续型变量

B.离散型变量

C.前者是连续型变量,后者是离散型变量

D.前者是离散型变量,后者是连续型变量

7.以下选项中,( )不属于物流统计的研究对象的特点。

A.数量性 B.个别性

C.社会性 D.客观性

8.对于横截面的数据,可以用( )表示。

A.曲线图 B.柱形图

C.饼图 D.点状图二、简答题

1.简述统计的工作过程。

2.物流统计的功能有哪些?各功能之间是什么关系?

项目二 物流统计调查与整理

知识目标

了解物流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理解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熟悉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

了解控制统计资料误差的方法

理解统计分组的步骤和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掌握统计表的结构和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统计调查方案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调查组织方式和统计调查方法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统计图和统计表

重难点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统计分组的步骤

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统计图和统计表的设计与制作

开篇案例

特斯科是英国最大的食品零售商,销售营业额达到300亿欧元。它在欧洲和远东有800多家商店,在英国的商店达到646家。近年来,商店内陈列的商品品种增加非常迅速,目前平均持有40 000个库存单位(sku)。

这样庞大的产品范围是由2 000多家供应商提供的,特斯科期望供应商在半小时内至少将98.5%的商品送抵特斯科。货物流通量同样惊人,一年中,从供应商运往商店的产品大约有10亿纸箱。

特斯科声言其核心宗旨是“为客户创造核心价值,赢得客户终生忠诚”。广泛的产品选择和货物品种在货架上的高度可得性是实现这一核心宗旨的关键能动因素。让我们来看看特斯科是如何处理这两大问题的。

为了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特斯科公司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队伍进行市场调查,以了解供应商和公司仓库,甚至每一个供应点的情况。然后将通过调查所掌握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做出正确的决策。

早期超市运作的改革是让供应商送货到每个配送中心而不是每家商店。在20世纪80年代,有26家仓库负责零售商店的配送。这些仓库分别只有一个温度控制区,空间较小,而且效率相对低下。对每家商店的送货数量也相对较低,而且每天给所有的商店送货也不划算。有温度控制要求的货物不得不在专门的车辆上运送。仓库网络无法应对货物量的增加和标准越来越高的温度控制的要求。因而他们需要一个新的配送战略,而制定战略的依据就是对通过调查得来的统计资料的分析。

但是,通过对所有调查来的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每天应该往商店送多少货呢?因为每天都有如此之多的产品种类,所以由单个商店再订购所有品种的商品(以商店为基础的订购)是不可能的。相反,每一条产品线的销售在经过柜台处理时能通过电子销售点系统进行跟踪。当柜台处的条形码读码机对客户的购买物进行扫描时,就为各个sku自动保留了销售记录。

在特斯科的信息交换系统(TIE)中,每日10点就更新一次累积销售额。TIE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系统,它使特斯科能与其供应商沟通销售信息。改善沟通的目的在于减少从厂家到商店的响应时间,同时也保证货物在货架上的可得性。更重要的是,TIE旨在改善引进新产品和促销的流程,并监控服务水平,而这些都得益于真实有效的市场信息。

思考:

什么是物流统计调查?物流企业应如何进行统计调查?

任务一 了解物流统计调查的基本知识

一、物流统计调查的概念

物流统计调查是统计调查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反映物流产业经济总体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获得真实可靠的调查资料的活动过程。

在物流统计调查过程中,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搜集原始资料,即直接对调查单位的情况进行登记或调查,搜集基础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称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资料;二是搜集次级资料,即对已经加工整理过的资料进行搜集,这是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称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资料。

知识链接第二手资料的来源

第二手资料通常来源于第一手资料或有关文献资料。前者是对第一手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使其符合统计研究的需要;后者就是查阅广泛的文献资料。其中,各种出版物资料是第二手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我国统计法规定,国家有关统计部门机构要定期公布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种统计资料,供国民经济各管理部门和全社会使用。这些由国家统计局和各部委提供的公开的及未公开的出版物资料就是第二手资料,它构成了各级政府、企业管理部门管理决策的重要资料来源,其中重要的统计出版物如表2-1所示。表2-1 我国几种重要的统计出版物续表2-1二、物流统计调查的分类(一)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物流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全体单位进行调查。其目的主要是获得有关现象总量的数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调查内容侧重于最重要、最基本的指标。全面调查只限于对有限总体的调查,主要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非全面调查:是指仅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其成本相对较低,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有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二)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类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类,物流统计调查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指随着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记,主要用于连续观察一定时期内事物发展的过程。例如,某物流企业对货物配送量的调查统计就属于经常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是指间隔一段时间而进行的调查。一次性调查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三)按调查组织形式分类

按调查组织形式分类,物流统计调查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表式和时间程序,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我国统计报表中绝大部分是定期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全面,项目比较系统,分组也比较齐全,指标的内容和调查周期相对稳定。

专门调查:是指为了研究某些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都属于专门调查。

任务二 设计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方案又称调查数据收集方案,它是指导和控制整个调查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对调查过程中各阶段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的概述。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调查目的

调查目的是指统计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它所回答的是为什么要调查,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具有什么样的经济意义等。这些问题明确之后,才能确定向谁做调查、调查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

确定调查目的是统计调查的首要问题,调查目的不同,调查对象、内容、方法等就不同,取得的统计资料也不同。因此,调查目的要明确、具体,使参加调查的全部人员都清楚本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例如,某产品调查的目的是“测算某品牌产品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明确了调查目的之后,就要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向谁调查和由谁来具体提供资料的问题。调查对象就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范围以及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例如,上述品牌产品的调查对象就是在北京市场销售的某品牌产品。

调查单位就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是调查内容的具体承担者。例如,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在全面调查中,每个总体单位都是调查单位;而在非全面调查中,调查单位是总体单位中的一部分单位。

知识链接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注意事项

在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由于市场现象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调查对象也是比较复杂的。必须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严格规定调查对象的含义,并指出它与其他有关现象的界限,以免造成调查登记时由于界限不清而出现差错。例如,以城市职工为调查对象,就应明确职工的含义,划清城市职工与非城市职工、职工与居民等概念的界限。(2)调查单位的确定取决于调查目的和对象,调查目的和对象变化了,调查单位也要随之改变。例如,要调查城市职工本人基本情况时,这时的调查单位就不再是每一户城市职工家庭,面是每一个城市职工了。(3)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有区别的,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而填报单位是调查中填报调查资料的单位。例如,对某地区的物流企业设备进行调查,调查单位为该地区物流企业的每台设备,而填报单位是该地区每个物流企业。但在有的情况下,两者又是一致的。例如,在进行职工基本情况调查时,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都是每一个职工。(4)不同的调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调查单位。如采取普查方式,调查总体内所包括的全部单位都是调查单位;如采取重点调查方式,只有选定的少数重点单位是调查单位;如果采取典型调查方式,只有选出的有代表性的单位是调查单位;如果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则用各种抽样方法抽出的样本单位是调查单位。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即调查的内容,它可以是调查单位的数量特征,如企业职工的人数、年龄、收入等;也可以是调查单位的某种属性或品质特征,如企业职工的性别、籍贯、文化程度等。确定调查项目时,除要考虑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确定的调查项目应当既是调查目的所需,又是能够取得答案的。(2)调查项目的表达必须明确,要使答案具有确定的表示形式,如数字式、是否式或文字式等。否则,会使调查者产生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答案,造成汇总时的困难。(3)确定调查项目应尽可能做到项目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取得的资料相互对照,以便了解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条件和后果,便于检查答案的准确性。(4)调查项目的含义要明确、肯定,必要时可以附加调查项目解释。

调查项目通常以表格的形式来表示,称为调查表。调查表是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它是登记调查单位资料的统一表格。利用调查表,能够有条理地填写所需要的资料,便于整理综合。调查表可分为单一表和一览表两种形式。单一表是在一张表上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表2-2),既可容纳较多的标志,也便于整理分类,适用于调查项目较多的详细调查;一览表是在一张表上登记若干个调查单位(表2-3),适用于调查项目不多的调查,采用该表式,便于合计汇总和核对数据。表2-2 中心城市仓库基本情况调查表表2-3 城市基础物流设施(货运)调查表四、调查时间和地点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如果调查项目属于时期现象,就必须规定调查起止时间,如某物流企业统计货运量的时间为7月1日至7月31日;若是时点现象,则应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如某仓库规定盘点的标准时点为2014年1月1日零时。

调查地点是指调查对象所在的地点,即统计资料所属的空间范围。调查地点与调查单位通常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当不一致时,就必须要明确调查地点。

此外,在调查方案中还应规定调查工作的组织计划准备工作,以及调查的具体方式、方法。

任务三 确定统计调查方法

一、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调查取得客观真实的资料,才能真正发挥统计的功能。因此,必须合理地确定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才能保证在统计调查中获得客观的资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与经济结构的复杂化,促进了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不断变化。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明确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一)普查

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主要用来搜集某些不能或不宜用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普查一般是范围较广、规模较大的全面调查,如在全国、全省、全市(县)范围内,或在一个全国性行业范围内进行的调查。1.普查的特点(1)调查范围广、调查对象多。普查所涉及的范围往往遍及全国或全省、全市(县),被调查的对象往往涉及每一个特定的单位或社会成员。(2)工作量大,代价高。由于普查的范围广、对象多,使得组织工作比较复杂,工作量很大。同时,普查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代价也高。(3)时间性强。普查所取得的资料一般是某种社会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总量和结构状况的资料,所以要求调查时间高度一致。(4)调查的资料全面,但调查的内容和项目比较简单。普查是对较大范围内的所有单位的调查,获得的资料非常全面。与其他形式的调查相比较,普查所搜集的资料最完整、误差最小。但是,也正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2.普查的方法

普查的具体实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逐级普查

逐级普查就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逐级布置调查任务,下达统一的调查表格和要求,调查活动采取统一计划、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的方式,由专门的普查员对调查范围内的各单位全面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登记,然后逐级上报。这种方法所需时间较长。(2)快速普查

快速普查是由组织领导普查工作的最高机关直接把普查任务布置到基层单位。各基层单位以已有的主要调查资料为统计根据,把结果直接报送组织普查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进行汇总。整个过程常常越过一切中介部门,布置任务和报送资料主要采用电传等通信工具,使资料传递时间大大缩短。这种方法速度快,但要求普查内容简单,易于电传。3.普查的程序

普查的程序包括普查从开始到结束必须做的几项主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① 制定和颁布普查方案。如确定普查对象和单位、普查项目和普查时间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普查项目。普查项目的设置取决于调查的目的,同时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置。普查项目设置好以后,应对其进行分类,并附加说明和计算方法等。

② 设置各级普查领导机构,配备和训练普查人员。这是使普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的组织保证。

③ 物质条件的准备工作。包括印制普查文件、设计和印制普查表格、配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工具。

④ 确定普查试点,修订普查方案、工作细则。

⑤ 进行宣传动员。组织各级普查领导机构和普查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向人民群众宣传普查的意义、作用和方法。同时,要注意消除群众的顾虑,以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从而保证普查的顺利进行。(2)调查登记

这是普查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普查的成败和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① 普查登记。可由被调查者到登记站登记,或由调查员上门访问登记。

② 复查核实。对于登记中可识别的差错,由调查员根据专门编制的检查细则分组复查。发现错误后,应再次进行检查。对于不可识22别性的差错(如实际占地面积10 000 m,只填了8 000 m),就要采用群众议查的办法来发现。

③ 普查质量的抽样检查。复查结束后,要在每个普查区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进行核查。

④ 手工汇总主要数字。如人口普查中的总人口、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等。

⑤ 编码。把普查表上所列项目按编码规定注上数字代码,为计算机汇总作准备。

⑥ 将普查表集中到普查资料库。

由于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整个普查的基础,因此必须严格防止和减少误差,以保证普查质量。(3)汇总整理并总结公布

根据系统工程理论进行总体设计,规定统一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进度,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统一研究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系统。以此对普查登记取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公布。(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指从全体被研究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并由此推断全体被研究对象状况的一种调查方式。1.抽样调查的特点(1)抽样调查是以随机性取样原则为基础。调查单位的确定完全不受调查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哪个选中,哪个未被选中,纯粹是随机事件。随机性原则保证每个单位被选中的可能性完全相同,避免主观偏见性。(2)由部分推算总体。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通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