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母全解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4:09:04

点击下载

作者:赵伊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航母全解剖

世界航母全解剖试读:

前言

航空母舰是一支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力量,它的存在和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航母舰载机形成的强大攻击力,是海军史上任何大型舰船都无法企及的。各海洋国家都渴望建造和发展航母。

回顾航母,已有近百年历史。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海军大国战略战术的调整转变,航母也出现了不同类型世界航母全解剖》通过国别和时间顺序来追溯航母的发展历程,剖析航母的内部构造,列举具有代表性的航母舰载机以及二战后各国的航母,用精简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将航母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读者在获得军事知识的同时不乏趣味性。

在本书的编校过程中,编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难免仍会出现瑕疵,望各位读者海涵并指正。第一章航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一、水上飞机母舰的开发

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的大型军舰。

水上飞机母舰是航空母舰的起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进行各种实验,建造了最初的航空母舰——“坎佩尼亚”号和“暴怒”号水上飞机母舰。“坎佩尼亚”号原为豪华邮轮,排水量为13000吨。“坎佩尼亚”号从前部烟囱向舰首铺设了长约69米、倾角5到7度的甲板,并在前部2座烟囱之间改建机库。改造后,“坎佩尼亚”号具备了搭载多架水上飞机的能力。但“坎佩尼亚”号没有着舰甲板,因此水上飞机只能降落于水面,通过吊车收回入船内。“坎佩尼亚”号“暴怒”号

空气压缩式弹射器

火药式弹射器“暴怒”号原是轻型巡洋舰,英国海军对其进行了改装:拆卸前后主炮;船首铺设长68米,宽15米的飞行甲板;船尾铺设长85.2米,宽21米的着舰甲板。机库位于甲板下,由于“暴怒”号保留了船体中部的舰桥和烟囱,因此飞机在着舰后,只能通过甲板下方的机库向舰首的起飞甲板移动。然而,飞机降落时会受到上层建筑造成的气流影响而十分危险。

在此时期,日本与美国开始研发航空母舰。日本的第一艘航母为“凤翔”号,美国的第一艘航母则是由运煤船改装成的,拥有全通式甲板。二、改装航母——美国“兰利”号

●美国兰利号 立体视图“兰利”号设计图 1“兰利”号设计图 2“兰利”号为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式编号CV-1),是由运煤舰“朱庇特”号改装而成,为美国海军航空兵力的先驱。它的出现,对此后的美国海军产生巨大的影响,标志着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时代的来临。“兰利”号服役后一直用于训练,为美国海军探讨航空母舰的早期战术做出了突出贡献。三、第一艘正规航母——日本“凤翔”号“凤翔”号

日本“凤翔”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以航空母舰标准建造的航母。该舰于1922年12月27日正式完工。“凤翔”号的船体在横滨鹤见的浅野造船厂建造,而最后总装则是在神奈川的横须贺工厂进行。“凤翔”号采用了陀螺仪安定装置、可倾倒铰链式烟囱、向下倾斜15度飞行甲板等当时先进的设计技术。日本在建造“凤翔”号时,不断引进新技术,从而导致了进展缓慢。

1923年2月,“凤翔”号在东京湾进行起飞着舰试验。三菱的试飞员英国海军乔尔丹上尉驾驶“十年”式舰载战斗机成功完成了起飞着舰试验。3月16日,吉良俊一大尉也完成了起飞着舰试验。

随着飞机的发展,“凤翔”号不断进行改装:更换了防空武器,延长飞行甲板。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凤翔”号已经退居二线。二战结束后,“凤翔”号作为运输船驶往东南亚,接收战俘和日本侨民,最后于1946年8月31日解体。

●1922年竣工时的“凤翔”号(侧视)

●1944年改装完成后的“凤翔”号(侧视)

●1944年改装完成后的“凤翔”号(正视)四、飞行甲板的演变

飞行甲板是航母的标志之一,它起源于20世纪初期。飞行甲板的形态不断变化,使得早期航母的外形和现代航母完全不同。最初的飞行甲板是在普通军舰前甲板处设置的实验用滑行台,随后出现了在军舰后甲板处加装着舰甲板的改良设计。经过反复实验,如不拆除军舰甲板上的炮塔、舰桥等建筑,则无法有效地使用飞机,因此出现了全通式甲板。此时航母真正具备了作战能力。

航母采用了称为“舰岛”的舰桥之后,具备空中管制、指挥、航行的舰桥通常被设置在船舷的一边,这样能使舰船的航行和舰载机的管制有效进行。这也是现代航母的标志之一。

为了使着舰和起飞能同时进行,出现了拥有两层,甚至三层飞行甲板的航母。但由于多层结构的飞行甲板不够宽,使用困难,最后还是回归为一层飞行甲板的设计。

二战后,高性能、更重、更大的喷气式飞机出现,对航母飞行甲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斜角式飞行甲板的出现,降低了因着舰失败直接导致事故的风险,也使起飞和着舰能同时进行。一部分轻型航母采用了滑跳式飞行甲板,该类型甲板能辅助具备垂直/短距起降能力的舰载机起飞。

飞行甲板的形态——多层飞行甲板“凤翔”号(侧视图)改造前“凤翔”号(侧视图)改造后

二战时,出现的多层飞行甲板对着舰、起飞的执行区域进行了划分。多层飞行甲板顶层为着舰区,下层为起飞区或待机区。由于多层飞行甲板的航母无法跟上舰载机的发展,最后不得不取消这样的设计。而在甲板上区分任务区域的概念,最后为斜角式飞行甲板奠定了基础。

日本航母“赤城”号竣工时拥有三层飞行甲板,但在训练中发现多层飞行甲板存在使用效率不高,不能使用新型战斗机等缺点,最终还是拆除了,回归一层甲板设计。“埃塞克斯”级飞行甲板的比较

图以美国“埃塞克斯”级为例。改造前,飞行甲板为长方形。二战后,为了满足喷气式战斗机的使用要求,“埃塞克斯”级改装了斜角式飞行甲板,着舰区域扩大,使用效率提高,但待机整备区域不得不缩小。五、现代大型航母的鼻祖——美国“福莱斯特”级

美国原计划在二战后建造“美国”级航母,但开工5天就终止了。二战后美国海军竣工的第一艘航母是“福莱斯特”级航母。“福莱斯特”级也成为了美国第一代航母。“美国”级航母设计为69000吨的标准排水量,有363米的甲板。“福莱斯特”级的设计是以“美国”级为基础,但“美国”级比“福莱斯特”级大一圈。“福莱斯特”级在建造中,采用了各种新技术,设计也在不断更新,最后完工时已经完全不是最初设计图上的模样。

1955年“福莱斯特”级竣工完成。该级航母采用了斜角式飞行甲板、封闭式机库、一体式舰首飞行甲板结构、蒸汽弹射器、舷侧升降机、强化甲板装甲等新技术。整体构造外形与美国之前拥有的航母完全不同。“福莱斯特”级航母共建造了“福莱斯特”号、“萨拉托加”号、“游骑兵”号、“独立”号4艘。除“游骑兵”号以外,其他3艘都进行了延长服役的大修。“福莱斯特”号于1993年9月11日正式除役。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航母拥有国

二战中同盟国中拥有航母的有美国英国和法国。

美国依靠强大的国力为背景,建造了17艘舰队航母、9艘轻型航母、约120艘护卫航母。庞大的航母数量形成的战斗力,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航母的发祥国”——英国,拥有11艘国产舰队航母和7艘轻型航母,并接收了美国提供的40余艘护卫航母。

法国海军通过对“诺曼底”战列舰进行改造,建成“贝亚恩”号航母,但该航母只进行飞机运输工作,没有参加实战。

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都拥有航母(包括在未建成的),真正投入实战的只有日本航母。

该图为二战开始至结束时,各国拥有的舰队航母和轻型航母。战争结束时,美国依靠强大的国力,在建航母大大超过了日本和英国,这也是同盟国取得胜利的因素之一。而德国和意大利二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在建的航母都未能完工。

一战后,世界各国签订了《华盛顿条约》,明确限制了大型战列舰的建造。虽然也限制了美、英、日、法、意拥有航母的总排水量,但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的美、英、日三国仍不断建造航母。七、超大型航母的设计思路

1948年,美国海军开始计划建造超大型航母,构想以航母为战略核攻击基地,预定的舰名为“美国”级。“美国”级的标准排水量为69000吨,全长超过360米,是一艘能搭载45吨重型核战略轰炸机的大型超级航母。“美国”级也保留着二战时期航母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开放式舰首、全通式飞行甲板等。

该舰是为了能在海上对苏联本土发起战略核攻击而建造的。在开始建造仅仅5天,就因美国海军质疑项目计划本身,引发海空两军争端而被迫中止。这也导致了当时支持大型航母计划的美国第一任国防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自杀。

1951年美国海军开始建造的“福莱斯特”级继承了“美国”级大部分的设计思路。未完成的“美国”级也为战后美国建造航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美国海军大型航母的鼻祖——“福莱斯特”级初期设计方案之一。该设计图与实际建造的外形完全不同。第二章航母的形态与构造一、二战时期航母的构造

1.航母外观构造

现代航母基本采用一体式舰首机库的设计,将飞行甲板作为强化甲板,直接铺设在船体上,机库与船体形成一体的封闭式结构。最先采用该设计的是美国第二艘航母“列克辛顿”号,但二战时期,美国的航母基本没有采用该设计。

二战时,航母普遍采用开放式舰首机库的设计,以机库甲板为强化甲板,在机库上再搭建飞行甲板。开放式舰首机库方便安抛锚装置和防空武器。采用开放式舰首机库设计的代表航母有:美国“约克城”级、美国“埃塞克斯”级、日本“飞龙”号。

开放式舰首机库存在结构强度问题,在海上遇到恶劣天气时,舰首飞行甲板损坏的事故频频发生。日本和英国为例防止类似事故,开始采用一体式舰首机库的设计。采用一体式舰首机库设计的代表航母有:英国“皇家方舟”号、日本“大凤”号。

2.航母舰内设施构造

航母重要的舰内结构有发动机舱、航空燃料储藏库、弹药库、炸弹库等区域。

发动机舱是舰船的心脏,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发生火灾或进水的情况。因此,发动机舱和每台锅炉都采用了单独设置,即使一台发动机发生事故无法工作时,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机器。

航空燃料储藏库是航母重要构造之一。航母需要防止燃料箱破损,流出的燃油气化后引起的爆炸事故。因此,航空燃料储藏库的位置以及储藏方法极为重要。二战时期,搭载以汽油为燃料的螺旋桨舰载机的航母,需要特别注意航空燃料的储藏方法。

航母通常在船底设计多个分开的储藏库,通过管道向甲板以及机库内供油。日本的航母在燃料箱所在区域周围填充二氧化碳或混凝土进行填充,以防止汽油气化。而美国的航母则采用填充海水,并在燃料箱内也填充海水的方式来防止汽油气化。为此,航母通常采用舷侧外配管。

弹药库、炸弹库等区域通常设计在重装甲的船底,并分开保管。

3.图解航母构造

美国“约克城”号

美国“约克城”号采用了开放式舰首机库,舰桥和烟囱一体式等当时多种最新设计,还首次采用了3台升降机。“约克城”号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贡献巨大,但最终在返回珍珠港时被日军潜艇击沉。

对“兰利”号和“列克辛顿”号(CV-2)的使用经验进行研究,改良建造的第2艘“约克城”级航母“企业”号。美国在二战前建造的航母,战后仅有少数几艘得以幸存,该舰是其中之一。

美国“约克城”级断面图

美国“埃塞克斯”级

美国“埃塞克斯”级断面图

1942年,南太平洋海战结束时,美国已没有一艘完整的航母。在危机中,“埃塞克斯”级的首舰“埃塞克斯”号开始服役。“埃塞克斯”级是对“约克城”级进行放大、改良而建成的航母。该级航母的机库强化甲板厚达65厘米,发动机舱采用了重装甲,顶部装甲厚38厘米,左右两侧的的装甲为102厘米。“埃塞克斯”级还是世界上首次采用船舷侧升降机的航母。“埃塞克斯”号将烟囱与舰桥设计为一体构造,因其使用的是高温高压锅炉,排烟减少,所以烟囱较细。完工时的“埃塞克斯”号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信雷达系统,舰岛上雷达、天线等先进设备林立。

1943年,“埃塞克斯”级的航母陆续投入战斗,很快扭转了兵力上的劣势,使美国已压倒性兵力取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强大的防御也使“埃塞克斯”级航母在太平洋战争中全部得以幸存。“埃塞克斯”级“列克辛顿”号剖视图

该图为1929年“列克辛顿”号航母(CV-2)。该重型航母由一艘战列巡洋舰改装而成,采用了一体式舰首机库设计和巨大的烟囱。它的性能良好,但最终在珊瑚海海战中被击沉。“列克辛顿”号CV-2和CV-16的对比图

第一代“列克辛顿”号(CV-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