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概论(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15:45:21

点击下载

作者:王伟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物流管理概论(第2版)

物流管理概论(第2版)试读:

前言

Preface

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流活动,但何以至20世纪才形成目前人们所熟知的物流概念和对应的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导方向,准确了解和把握物流的内涵,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所涉及的各项物流功能,认清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是本书编写的初衷。

本书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提供了一本介绍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础性教材,以此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为后续培养既懂物流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物流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吸收和汲取了国内外物流学科各项思想精髓和理论体系精华,也充分考虑和结合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和运作实际。本书共分为11章:第1、2章主要介绍了物流相关概念的发展和演变、物流的内涵与特征、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学说、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第3~9章围绕物流的主要功能及管理方法展开;第10、11章介绍了目前物流的发展新动态——物流外包和国际物流。

此次再版,除了保留第一版原有的优点之外,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对案例进行了更新,补充了一些最新的材料和数据,紧跟时代发展,使教材显得更新颖;二是坚持第一版的基本框架结构不大变,通过局部的微调,体现两版之间的连续性,以便教学使用;三是坚持参编人员知识广博、专业精通、教学经验丰富的原则,以保证教材的再版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本书主要面向普通高等院校管理学类相关专业,特别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近年来国内高校优先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MBA教材和从事物流管理领域相关工作者的自学读物。

本书是由教学和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优秀教师共同完成,其中郑州轻工业学院王伟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结构确定及统稿工作;郑州轻工业学院仝新顺担任副主编。编写分工如下:第1、2和11章由王伟编写,第4、5章由仝新顺编写,第3章由郑州轻工业学院杨颖编写,第9、10章由河南工业大学洪运华编写,第6~8章由郑州轻工业学院金琳编写。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诸多物流领域内前辈和同行的思想和方法,借鉴和引用了大量的中外文献和许多鲜活的案例及阅读材料,在此深表谢意。参考文献中可能会有个别遗漏之处,敬请谅解。

本书的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彭诗金教授和中国铁道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限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进行修订。

编者教学建议

课程简介“物流管理概论”作为学习和掌握物流及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的入门课程,从物流的基本概念切入,从物流概念的发展演变深入物流的内涵、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围绕物流活动的主要内容,以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和讲解物流管理所涉及的各项基础功能和增值功能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应用,培养学生对物流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课建议

本课程适合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和管理类专业学生作为选修物流类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物流的主要功能和业务的管理方法,熟悉物流系统的构成及运作模式,了解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了解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了解物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与前景。通过案例分析与理论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当前物流业的发展特点,掌握物流概念的发展与演变;熟悉物流管理的内容和流程(包括各种运输方式、仓储与库存管理、装卸搬运基本工艺、包装材料与包装技法、配送中心与配送管理、流通加工的功能与特点、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业务外包与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基本业务与流程),学会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应用,形成对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准确把握和深入认知。

教学内容、学习要点及课时安排

续表

注:案例讨论课时可由教师灵活掌握分配使用。第1章绪论

本章提要

• 现代物流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 物流概念的发展演进。

• 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

学习目标

了解物流的基本含义及发展演变过程;掌握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及现代物流的特征;理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及演变过程;了解国外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框架结构

开篇案例

电子商务物流高速发展

从2010年伊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进入到一日千里的进度,但是随之而来的竞争也愈演愈烈。目前,物流速度已然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制胜“装备”。

国家邮政局2015年11月12日发布监测数据,2015年“双11”当天,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同比增长65%;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裹1.48亿件。

对于中国物流行业来说,2015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2015年“双11”当天,仅阿里巴巴旗下各平台的交易量就达到912.17亿元,比2014年“双11”成交额提升近60%,由此产生的4.6亿个包裹也大幅度高于往年。不仅如此,多番传出的200亿件快递业务量记录更是令业界震动。

中国快递业发展的里程碑之年,就这样落在了2015年。

一年200亿件快递的概念,相当于每天处理5479万个包裹。而在五年前,全行业认为每天能处理1000万个包裹就实属不易,而且在201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也才92亿件,短短两年内翻番有余。

这一数字使得中国不但坐稳了全球第一大快递国的位子,更将第二名美国市场远远抛在身后。据国家邮政局的最新统计,2015年1~10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56.4亿件,同比增长46.5%,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比起业务量数据更让各快递公司兴奋的是,2015年各家公司处理巨量快件的速度明显快了很多,过去几年巨额投入的运转系统正在显现出效果。

更值得物流人振奋的是,过去十年快递行业搭乘电商之风获得快速发展,下一个十年互联网效应或将在物流各个领域开花。未来十年风光无限绝对不仅仅快递行业,B2C行业里所有供应链解决方案、仓储、运输、代收货款等环节都存在巨大的机会。

快递物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潮中,现代物流的发展将占据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根据网络文章改写)1.1物流概述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它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高成本性,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关于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直到1998年10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才修改了物流的定义,将物流定义成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2006年12月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18354—2006《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成:“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早期的物流管理理论仅仅局限于运输领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企业开始认识到整合物流功能或物流系统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在物流运营实践和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开始逐步集成物流的各个子系统,形成了物流系统。在企业由于降低物质消耗而增加的“第一利润源泉”和因节约劳动消耗而增加的“第二利润源泉”被尽量挖掘之后,物流被作为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泉”提了出来。可以认为,物流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广义物流概念,如图1.1所示。

图1.1 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提出的,来源于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物资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后续提出的与之内容相近的词语有物资供应(Physical Supply)、物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配送工程(Distribution Engineering)、市场供应(Market Supply)、企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一直到现在的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物流活动已经从企业的被动从属职能逐步上升为公司经营战略组成。1956年底,日本企业考察美国流通技术时认识了物流概念并带回国内,随后将“物流”及其管理的思想不但渗透到了产业界,还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社会。中国的物流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引进,强调保证货物的输送能力,降低企业与运输和仓储相关的成本,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引入现代物流学观点,强调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市场需求,进而发展到关心环境、交通、能源等社会需求,不仅重视效率方面的因素,更重视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效果——只要对企业的整体战略有利,即使有些活动使成本上升也应该执行,物流管理的重点也由商品的存储运输管理转变到了物流战略管理——企业超越现有组织界限,将供应商、用户纳入管理范围,利用自身条件建立并发展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合作关系,实现顾客服务高水平、低成本,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物流管理已经继生产、销售之后,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三大支柱。

现代物流(Modern Times 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物流系统要实现物流的现代化,就要贯彻7R原则:合适的质量(Right Quality)、合适的数量(Right Quantity)、合适的时间(Right Time)、合适的地点(Right Place)、合适的价格(Right Price)、合适的商品(Right Commodity)和良好的印象(Right Impression),而如何实现这7R则是现代物流的核心问题。

1.1.1 物流概念的发展演变

物流最初的英文原词为Physical Distribution,即通常所说的“实体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Arch 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因为在20世纪初期,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以及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术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直接自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的“物的流通”的简称。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到目前,中国、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均已接受并使用“物流”一词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军火等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从此,后勤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后勤管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包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物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现代的物流概念于20世纪中期才逐渐形成,196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经营管理学院教授S.H.Brewer主张将原归纳于“市场营销(Marketing)”范畴的“物流”给以较广义的解释。随着新技术、统计分析、生产管理的引入运用,以及对于物资的流动进行规划及管理,为现代的物流观念确立了方向。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定义是:“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简单地说,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近年来,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对物流的定义有更宽广的解释,因而形成以Business Logistics取代并涵盖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潮流,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并因此于1987年由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D.M)更名为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2004年进一步更名为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从其名称的改变可以看出物流概念及物流业发展的变化。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02年1月份发布的一个新的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改动之一,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而不是客户需求,供需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概念,满足客户要求则更具体了;改动之二,是“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原来没有反向,现在把反向放进来了。可见新的物流观念更强调满足客户的要求,以及更追求效率及成本效益。新的定义具体突出了物流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实体流动、实体存储、信息流动和管理协调。

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包给其他专业性制造商,自己只是把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而这些专业性制造商可能位于世界上劳动力比较便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日、美的进口批发及连锁零售业等,都运用这种观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提到的Logistics的特点是:(1)其外延大于狭义的物流(即销售物流),因为它把起点扩大到了生产领域。(2)其外延小于广义的物流(Business Logistics),因为它不包括原材料供应物流。(3)其外延与供应链单链的外延相一致,因此有人称它为供应链物流。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物流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与发展必将要求物流的开放与发展。随着世界商品市场的形成,从各个市场到最终市场的物流日趋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得以贯穿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使物流的功能发生了质变,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也为物流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一体化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库存管理的一体化。所有这些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物流概念的发展如图1.2所示。

图1.2 物流概念的发展

1.1.2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就是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5)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6)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1.1.3 现代物流的特征

随着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表现出许多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具有不同属性,如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属性。现代物流的各种属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相互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现代物流。同时,现代物流是发展的、动态的,因此,现代物流的特征也是不断变化的。

现代物流的特点主要是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柔性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1.信息化

信息化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信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一种载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信息交换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导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包括物流行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基于这种理解,物流信息化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信息成为物流业务中商流、物流(商品移动)、资金流的载体,通过信息交换实现物流业务,反映物流资源的信息称为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竞争情报和财富;其二是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于物流领域,物流管理全面信息化。

2.系统化

物流系统化是系统科学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结果。系统科学在物流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物流系统,包括社会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而言,物流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部分。

3.网络化

在讨论物流网络时,网络有两种含义,或者说人们对网络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物流网络或实体网络;另外一种是指信息网络,是企业利用电子网络技术进行物流信息交换,根据物流网络的发展需要,应用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在网络化问题上,这里所探讨的是物流网络。

形成物流网络有以下几个原因:(1)社会交通运输网络的建立使工商企业的公司网络和业务网络的形成成为可能。(2)企业规模的扩大,用户增加,市场扩大,包括空间的扩展和占有率的提高,形成了企业的业务网络和公司网络,物流需求不断增加。(3)各种限制(交通管制)和贸易壁垒的取消和解除,统一市场(统一的国内市场、区域市场以及全球市场)的形成。(4)物流网络是建立在工商企业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之上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分销和物流配送网络。

4.柔性化

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实现了规模化和多样化,多样化乃至个性化的需求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建立了柔性化生产线,在企业柔性化制造的条件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和外部柔性物流。

5.标准化

在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从企业物流管理到社会物流管理不断地制定和采用新的标准。从物流的社会角度,物流标准可以分为企业标准和社会标准;从物流的技术角度,物流标准可以分为产品、技术和管理等标准。

6.专业化

物流专业化本身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企业中,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专业部门独立地存在并承担专门的职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的增加,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可能从企业中游离出去而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提供着各种不同的物流服务,并进一步演变成为服务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服务专业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服务功能或内容的专业化,提供简单、功能专一或单一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服务对象或行业的专业化,也就是说物流企业面向某个行业或者某种类型的企业开展物流服务。

1.1.4 发展现代物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

1.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发展现代物流是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现代化的要求,它对加速经济循环、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上普遍把物流称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排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掀起“现代物流革命”。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美国物流产业总规模为14500亿美元,几乎为高新产业的两倍,占GDP的8.3%。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占GDP比重的16.6%。(2)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物流的高度发展与工业化发展过程相一致。英国工业革命后“世界工厂”的形成,日本经济奇迹及其工业化进程都得益于先进的物流系统。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经历也表明,建立或运用先进的物流体系,能更快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美国的戴尔公司、波音飞机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我国的海尔集团,无不借助于先进的物流体系保证其核心竞争力。(3)现代物流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流通现代化包括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其核心是现代物流,没有物流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流通现代化,因为流通现代化的其他两个内容——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均有赖于物流的支撑。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2015年,我国GDP已接近6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1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4.59万亿元。如此大的市场规模,没有现代物流就难以保证经济持续、健康运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现代物流的充分发展,就难以实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4)现代物流产业是在传统物流产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货物储存、交易、卸运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信息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新型工业化,提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的现实意义(1)加速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流通不畅,制约着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农副产品销售难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就可以改变三大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2)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是一个地方十分重要的投资环境,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形象。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快,哪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就好,人、财、物等多种生产要素就向哪个地方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异常迅猛。201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73万亿美元大关,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一方面,给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现代物流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加强,需要我们在现代物流运作机制和方式上同国际接轨,这也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2物流管理的发展演进

1.2.1 物流管理的发展演进介绍

1.物流管理发展演进阶段

日通综合研究所编写的《物流知识》(第3版)将物流管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物流前期。物流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场所互不联系地分别进行。只是按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要求进行保管和运输。(2)个别管理期。物流成本意识的出现期,这一时期只有保管部门或发货部门在努力降低成本。(3)综合管理时期。作为一项独立业务开始建立物流管理部门,采取措施综合解决各种物流功能的优化组合问题。这里生产和销售是物流的前提。(4)扩大领域时期。物流影响生产和销售的阶段。对于生产部门来说,应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从物流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物流效率、统一包装规格、生产计划的灵活性等方面提出要求;对于销售部门,则在接受订货的计划性、订货的数量单位及交货期限等方面提出要求。在这一阶段,追求“第三利润源泉”的企业增多,过去曾把这一阶段视为终极阶段。(5)整体体制时期。物流进入小批量、多品种发货的新时代。为创造新的物流形象,整个公司必须取得共识。这一阶段多建立以生产和销售人员为委员,以负责经营的主要领导为委员长的委员会制度。建立起这样的制度之后,物流就成为生产和销售本身的一项内容。物流部门则只要运用物流知识和物流信息建立物流系统即可。(6)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时期。作为第一步,首先将不同商品的售出情况、发货及脱销情况、库存及进货情况与销售、生产计划进行比较,将现有库存与基准库存量(库存计划)进行比较,定期进行这一工作。找出计划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修订生产计划和与之相关的采购计划及以生产、销售计划为前提的物流计划。这种修订是各个时期与销售状况相适应的,包括生产和物流的整个企业运作的修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建立以物流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

2.企业物流管理组织演变趋势

从企业物流管理组织演变趋势看,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管理组织演变趋势呈现出由分散化向内部一体化转变,由职能化向过程化转变,由垂直化向扁平化转变,由固定化向柔性化转变,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由单体化向网络化发展的趋势。(1)由分散化向内部一体化转变。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了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物流组织,它是指在一个高层物流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将采购、储运、配送、物料管理等物流的每一个领域组合构成一体化运作的组织单元,形成总的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框架。尽管这种一体化组织存在着机构较大,复杂、组织灵活性低等一些弊端,但是对于涉及部门和环节较多的物流系统而言,则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性,它有利于统一企业物流资源,避免浪费,发挥物流整体优势,有利于从战略的高度系统地考虑和规划企业物流问题,整合物流管理,协调物流操作,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构建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要讲究渐进性原则,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组合与集成,实现部门一体化,然后再实行内部完全一体化,甚至物流组织的分立化。要强调仓储、运输、包装等各物流支持部门与采购、制造物流和配送等物流运作部门的直接沟通,以及与生产、销售等部门的协调,并且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利益互换。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并不适合于所有企业,只有对物流资源多、物流业务量大、系统较复杂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才更为有效。(2)由职能化向过程化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扁平化、授权、再造和团队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理解并接受,企业组织进入了一个重构的时代。物流管理也由重视功能转变为重视过程,通过管理过程而非功能,提高物流效率成为整合物流的核心。物流组织不再局限于功能集合或分隔的影响,开始由功能一体化结构向以过程为导向的水平结构转变,由内部一体化向内外部一体化发展。实现物流组织由职能化向过程化转变,要强调以物流过程为中心取代原来的强调以物流职能为中心的组织构建方式,将物流纳入到企业的流程再造中,不再简单地按照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职能设置部门,而是根据企业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流向和流动过程,将物流同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客户服务等有机地结合,注重实物流和信息流的融合,围绕企业总体目标和物流具体目标来设计组织结构。物流过程化组织能够跨越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地区部门,甚至在企业之间有效地组织物流活动,其组织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矩阵型、项目型、团队型等。(3)由垂直化向扁平化转变。传统的各层组织之所以机械、僵化、失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拥有庞大的中层,扁平化就是精简中间管理层,压缩组织结构,尽量缩短指挥链,改善沟通,消除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实现物流组织结构由垂直化到扁平化,首先要注重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用以取代原来中层人员的上通下达及收集整理材料信息的功能,为扁平化组织结构的高效运行提供功能支持;其次要注重提高组织成员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扁平化组织结构的高效运行提供能力保障。物流组织的扁平化可以采取直接压缩组织结构的办法,但是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必然扩大管理跨度,管理跨度又因管理的内容、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因素而受到限制,为了实现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最佳组合,采取矩阵型等组织形式是物流组织扁平化的有效方法。(4)由固定化向柔性化转变。组织柔性化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增强企业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首先,物流组织的柔性化与企业物流集权和分权度有较大关系,要适时调整权责结构,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多数企业中适当扩大物流授权度将有利于物流组织的柔性化。其次,建立动态性较大的“二元化组织”是当前物流组织柔性化的重要方法,即一方面为完成组织的经常性任务设立比较稳定的物流组织部门,另一方面为完成某个特定的、临时的项目或任务设立动态的物流组织,如物流工作团队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物流目标,而把在不同领域工作的、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集中于特定的团体之中,而形成组织结构灵活便捷、能伸能缩、动态柔性的物流组织,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国际物流企业、跨国公司等,这种柔性组织将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5)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虚拟物流组织实际上是指一种非正式的、非固定的、松散的、暂时性的组织形式,它突破原有物流组织的有形边界,通过整合各成员的资源、技术、客户、市场机会等,依靠统一、协调的物流运作,以最小组织来实现最大的物流职能。虚拟物流组织具有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组织灵活性强,易于分散物流风险,易于企业抓住有利的物流机会,有利于企业利用外部物流资源,使之专注于物流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虚拟成员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虚拟物流组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求企业具有核心的物流技术或专长,各企业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二是物流组织间可以进行信息互换,实现管理信息集成化、管理方式网络化。例如,企业间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联合与合作等形式建立的物流联盟组织就是一种有效的虚拟型物流组织。它可以使专用性的物流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减少物流活动中的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降低物流费用,实现企业间的双赢或多赢。(6)由单体化向网络化发展。企业对物流的优化往往强调内部物流职能的整合,总是希望建立内部一体化的实体性物流组织,实行集权化管理,而对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的关注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市场化的日益加剧,企业物流组织必然会向网络化发展,以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内、外部物流资源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有效地提高其竞争力。物流网络组织是将单个实体或虚拟物流组织以网络的形式联合在一起,它是以联合物流专业化资产,共享物流过程控制和完成共同物流目的为基本特性的组织管理形式,它可以是实体网络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网络组织,可以是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的物流网络组织,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网络组织。企业物流组织由单体化向网络化发展,首先,企业应强化物流信息网络化和标准化建设,并能够通过Internet、EDI、Intranet等实现消费者与企业、企业间、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交换;其次,要以现代企业组织理论为指导,梳理物流业务,确定物流业务是采取自营、外包还是联盟的方式,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重塑业务流程为主导,以企业自身物流组织为核心,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化物流组织。

1.2.2 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演进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主要研究企业内部多级库存控制、物资供应;分销运作(如分销需求计划——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等,注重企业内部作业层和自身资源的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概念不断拓展。先是与JIT、LP、ERP、采购和供应管理、零售管理等相联系,后来又发展到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服务流协同。最近增加了网链的含义,强调节点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价值增加的多重链条。

按照历史阶段看,供应链管理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历程。

1.物料供应管理

主要考虑与产品制造密切相关的原材料采购和供应问题,决策和执行者是公司采购部,一般不涉及制造部门和供应商,管理内容包括自制与外购决策、供应商选择和控制、采购协议签订、原材料数量和质量管理等。

2.货物配送管理

主要考虑与产品销售密切相关的货物运输与配送问题,决策和执行者是公司销售部,一般不涉及制造部门和产品用户,管理内容包括分销渠道设计和管理、区域性顾客管理、顾客需求预测、运输和仓储等物流活动安排等。

3.物流管理

开始涉及企业之间的物资流动和衔接管理问题,从最早的原材料供应到最终用户,从整个系统出发来考虑物流问题,全面涉及包装、运输、装卸、仓储、配送等各项物流活动,管理是在企业的日常作业和经营决策多个层面进行,意识到物流社会化问题,许多企业还设立单独的物流管理部门。

4.供应链管理

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跳出单个企业的框架,从最终产品价值链的整个系统来考察和设计管理对策,寻找新的利润和竞争力源泉;强调供应链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有权流的统一,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最核心的产品方向、市场、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其他全部委托外部企业;希望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能够同步协调运行、使得链上企业都受益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以及反馈的资金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以打造相对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5.价值网络

事实上,供应链上每个节点企业都同时与多个供应商和顾客发生着经济交往,因此所谓的供应链是由许多相互并行又相互交错的链条交织而成,呈现出产品价值增加的网络状链条结构,而这种价值网络又是动态调整和变化着的。由于网络结构在定量数学处理方面的困难等原因,大多数业内人士还是采用供应链的分析理念(见图1.3)。

图1.3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示意图

1.2.3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一般是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追求局部利润最大化;而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物流等逆向物流。采购/销售物流不仅是单阶段的物流(如供应商到制造商、制造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还包括供应链渠道内成员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客户产品分销整个过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与协同(Collaboration),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

供应链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前向与逆向物流、前馈与反馈的信息流、管理和控制。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用系统理论和集成思想,把供应链成员内各职能部门以及成员间相关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增强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最终达到供应链成员整体获益的目的。

1.供应链管理的特点(1)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供应链管理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寻求供应链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之间的均衡。(2)管理的内容不同。供应链管理涉及整个供应链所有成员组织,管理内容包括从初始供应物流到终端的分销物流以及逆向物流。(3)侧重点不同。供应链管理更侧重于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接口物流活动的管理优化,这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利润空间所在。(4)管理难度更高、管理思想和方法更丰富。供应链管理涉及众多成员企业的协调与合作,无论是从纵向(长度)还是横向(宽度)考虑,供应链管理更复杂,难度更高。因此,供应链管理需要应用更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系统理论与集成思想、准时制(JIT)、快速反应(QR)、有效客户反应(ECR)等。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合作信念之上的,即它能够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管理使渠道安排从一个松散地联结着独立企业的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质上,它是从每一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存货控制,变为一种渠道整合和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背后动机是增加渠道的竞争力。

2.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

物质形态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传递,就必然伴随着物流问题。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物流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最早的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逆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这个定义反映了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国际物流界对物流的认识更加深入,强调“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并从“逆向物流”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供应链管理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操作、策略和战略的整合规划。而物流则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的导入,可以说是现代经营理念对传统经营理念的挑战。企业管理者开始把降低运作成本作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已经开始把降低运营成本的目标,集中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上来。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对任何企业来说,只有取得整个供应链的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3世界各国物流业发展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研究发达国家物流的发展状况,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振兴我国物流产业。

1.3.1 日本的物流业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在世界居领先水平。日本注重实际,重点放在物流成本和企业物流管理上,特色是引进后的发展和技巧的纯熟。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了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一些宏观政策导向,促进了日本物流业的快速增长。

1.日本物流业的发展阶段(1)1953—1963年,初始阶段。本阶段日本企业的产品被大量生产、大量流通。物流被企业界广泛采用。日本企业界在这个初创阶段,强化物流职能,加强对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过程的管理。(2)1963—1973年,流通为主的阶段。这是日本物流业大发展时期。商店大量增加,交通运输业发展很快,高速公路纷纷投建。集装箱船的出现,以及汽车的普及,都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3)1973—1983年,消费为主的发展时期。这阶段的日本经济突飞猛进,并开始注意地区性开发。物流业开展了以方便居民生活为重点的新的服务项目。1983年,日本成立了“日本物流学会”来加强物流理论的研究。(4)1983年至今,物流现代化、国际化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挑战,日本物流理论在这阶段发展迅速,物流合理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已转化为物流系统的普遍行动。日本物流界采用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改善物流环境、提高物流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2.日本物流的管理(1)运输系统的现代化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设,仅1958—1968年这十年间,交通运输的投资就增长了27.8%,并实现了运输装备的现代化。在2.7万千米的铁路中,有1.4万千米实现了电气化,约占全线总长度的41.5%,高速公路也日渐延伸,轮船、卡车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加速了公路运输与海运的现代化进程。铁路货运量由1960年的39.2%下降到1984年的5.3%,与此相反,公路货运量由1960年的14.9%上升至1984年的46.2%,汽车运输的优势在日本物流界凸现出来。(2)仓储系统现代化仓储系统一直作为物流的中心环节,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日本建有大型仓储群,担负着物流中心的任务。仓库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尤其是高架立体库的建设更为日本物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3)装卸、搬运系统的现代化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装卸货物多数采用叉车,或用链条输送机传送。拖挂车的采用,加速了物流的速度。(4)包装标准化为了统一包装的标准,日本政府颁布了“工业生产包装标准”,大多数包装都有统一的编号,采用条形码识别货物。包装技术和产品包装手段都实现了高度现代化。(5)信息处理现代化日本的各个物流中心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它是实现信息处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计算机总控室设有总机,与各工厂、商店、批发商、客户及物流中心的各个分机系统都连成了网络,形成自动处理与传输的信息系统。

3.日本物流的发展特点

据2015年日本国土省的统计,2014年日本物流总费用约2100亿美元,日本主要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已由1975年的10.16%下降到2014年的4.7%,而物流成本占日本GDP的比例由1991年的10.6%下降到2014年的约5%。

日本凭借本国的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子物流信息市场捷足先登,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第三方物流。2001年,以住友商事、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三家公司为中心设立了“物流连结日本(LogiLinkJapan)”系统,这一系统的思路是将网上的商品电子贸易与物流运输两大项业务同时在因特网上完成,从而在日本国内构筑起第一座大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使日本的物流业电子信息化走在世界前列。

日本物流的主要发展特点如下:(1)确立海运立国战略。作为传统的海运国家,日本政府把海运物流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日本政府又调整了部分物流发展战略,积极倡导高附加值物流,并将物流信息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力争在物流国际化、系统化、标准化、协作化方面取得进展。日本在《21世纪国土的宏伟目标》计划的基本目标和政策课题中,明确规定“不限于国内的地位与作用,把各地区作为亚洲太平洋的一部分,全面审视其国际交流的机能”“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提高效率。”(2)全面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日本从国土和人口等国情出发,把物流性基础设施的重点放在高速公路网和沿海港口设施、海运网络上,以避免在狭小国土上铁路运输的不便,发挥公路运输快捷可控和灵活机动的优势,同时突出“海运立国”的发展战略。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物流运输体系的建设,既拉动了本国生产的内需,又为日本扩大物流市场提供了充实的物流硬件保证。(3)提高生产物流管理水平。日本堪称是世界上物流管理手段与工业化生产结合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零库存”管理、准时制生产管理等新的物流管理方式不断涌现。日本物流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即“采集计划化,配送共同化,运输直达化,物流大量化,管理系统化”,综合表现在采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4)提高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日本的物流运作正在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很多制造型企业为了强化自身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活动总成本,开始将企业的物流职能从其生产职能中剥离开来,成立专业子公司或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为此一大批物流子公司和专业物流公司应运而生,逐步形成物流产业。大和运输公司就是日本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中经营业绩最佳的企业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了差别化的市场观念,构筑了多样化的配送服务体系,针对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用户)开展从订发货、查询、出库作业到商品保管、配送、运输等全过程的物流服务。(5)提升物流自动化水平。日本物流业自动化水平的发展十分快速,而且对物流信息的处理手段也极为重视。几乎所有的专业物流企业无一不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和控制物流信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例如,松下电器公司的信息网络由地面线路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构成,目的是通过订发货网络化提高物流和经营效率。(6)构筑绿色物流体系。面对物流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以构筑环境负荷小的绿色物流体系。首先,从2002年起,在海运、铁路等运输业,通过货主、物流企业等合作,实施降低环境负荷的相关举措。在确认已取得一定效果的场合,由政府发给补助金。其次,根据《都市再生计划》的规定,先在首都圈建立废弃物海陆安全运输系统,以构筑环境负荷小的绿色物流体系,形成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

1.3.2 美国的物流业

1.美国物流发展状况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其物流业务数量巨大,且异常频繁,这决定了美国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特征。美国物流业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在全球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1)政府放宽管制、促进物流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Deregulation),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路线、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费率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运输费率下降、服务水平提高;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大力提倡多式联运的发展;1996年出台的《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世界上最安全、方便和经济有效的物流运输系统。这些政策法规的推行,为确立美国物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提供了保障。(2)积极推进企业物流合理化。近年来,美国企业物流面临新的市场环境:一是随着企业经营全球化,物流与供应链覆盖范围扩大,管理复杂性提高,普遍需要全球性物流服务;二是由于市场的多变性,以及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物流服务要有很好的灵活性,适应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三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竞争,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物流成本,改进客户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企业一方面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设立物流总监进入企业高层;另一方面,冲破与供应商和客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