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达尔文带回家(奇趣博物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3:33:52

点击下载

作者:刘少宸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达尔文带回家(奇趣博物馆)

把达尔文带回家(奇趣博物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把达尔文带回家(奇趣博物馆)作者:刘少宸排版:青杨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538482799本书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FOREWORD

在地球诞生之初,世界上是没有生命的。生命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开始漫漫的进化之路,从原始细胞逐渐形成现在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动物与植物?我们人类又是怎么来的,怎么会出现野人、雪人等奇特的生命……本书将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讲述生命起源与进化的故事!

本书与课本紧密相连,在文中详细标注了相关教材的页码和内容,有助于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本的学习,更能让你汲取更多的知识,开阔眼界,了解书本之外的广阔世界。

另外,不要担心会有阅读障碍,书中对学习范围之外的疑难字加注了拼音,让你不用翻字典就能流畅阅读,可专注地享受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的乐趣,度过愉快的阅读时光。

最后,还欢迎你关注奇趣博物馆系列的其他图书:《我要给地球挖个洞》《海洋会干涸吗》《我想养只小恐龙》《是谁创造了奇迹》《我想有一个外星朋友》《我和猩猩为什么不一样》《是科学还是魔法》《这才是男孩的玩具》《我和我的动物小伙伴》。

细胞[bāo]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生长着成千上万种生物。这些形态各异的动物和植物,其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细胞的神秘世界吧!是谁发现了细胞

对于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如何构成的,人们一直怀有好奇之心。但是,以前的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没有大家熟知的显微镜,更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人们也一直找不到答案。

英国的一名建筑师发现了细胞,他的名字叫罗伯特·胡克。1665年,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软木薄片上有许多像蜂窝一样的小格子,就将其命名为细胞,是小室的意思。

之后,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不懈[xiè]努力下,人们发现所有的生物体,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在构成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lái]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被誉[yù]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也真正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一个活的细胞就是一个活的生命

除了病毒和类病毒外,其他一切生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可以说,一个活的独立的细胞就是一个生命,其中蕴[yùn]藏了生命的各种基本含义。

单细胞生命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而多细胞生命则由数以万计的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主要就是通过这些细胞的分裂、分化与死亡来完成的。细胞参与生物体的代谢和各种功能,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等的交换,同时细胞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络,共同配合,使生物体的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人们常说起遗传,说某个同学像他的爸爸或者妈妈。这里,向你揭示一个秘密——细胞中包含着重要的遗传信息。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它具有遗传的全能性。甚至,可以通过一个细胞,创造出一个生命。可以说,细胞对于生命体来说,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形态各异的细胞

细胞是生命构成的基本单位。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并不是说,这些生物体的细胞都是一样的。实际上,不同的细胞形态各异,就样子来说,圆的、方的、长条状的、星状的等各种不规则状都有;就大小来说,最大的细胞如卵细胞(鸵鸟的卵细胞直径可达十几厘米),最小的细胞直径仅1微米左右,是前者的一百万分之一。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细胞世界啊!参照教材阅读遗传与变异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7页

毋[wú]庸[yōng]置疑,细胞的产生是生命演化历史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它标志着早期生命物质化学进化的完成。下面,让我们寻找细胞诞生的秘密。原始细胞的形成时间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推断,原始细胞的形成应在距今34亿年-35亿年。因为,目前发现的细菌化石,最早出现于约34亿年前的岩石中。一般认为,最原始细胞的雏形是:①具有可变形的半通透性脂质——蛋白质界膜;②含有由核酸、蛋白质整合体系组成的信息系统;③蛋白质合成系统。这时的细胞是通过厌氧呼吸获取能量的异养型原始生命单位。原始细胞的形成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和发展,如多核苷[gān]酸的自我复制和多核苷酸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对原始细胞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是细胞膜的形成。现存生物细胞的细胞膜均由脂类(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chún])和蛋白质构成。有人设想,在生命出现前的原始液体表面,磷脂分子能自发装配成包围RNA和蛋白质的膜结构,这种初级形式的形态实体经过自然选择便形成了原始细胞。

就像人活着要吃饭补充能量一样,生命诞生也需要能量。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就在于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这种过程即我们常说的新陈代谢。生命所需能量

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需要有形成生命以及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地球生物是以碳为物质基础,与氢[qīng]、氧、氮[dàn]等合成有机大气分子,从而作为生命组织的基础。液态水是最基本的条件,氮、钾[jiǎ]、钠、硫[liú]、磷[lín]、钙、铁等物质也是必需的。能量来源

原始生命诞生之前,原始大气中是二氧化碳、氮、氢、一氧化碳、甲烷[wán]、水蒸气、硫化氢等无机小分子。当时的氧是以氧化物形式存在的。要知道,生命是离不开氧气的存在的。原始生命诞生也需要一定的能量,而原始大气并不能满足。在一定能量如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原始大气才能转化成有机分子,为生命诞生提供能量物质基础。

原始海洋,并不是现在的海洋,它被人们称为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最初的地球表面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地球物质经过一段漫长的阶段,终于在原始海洋中诞生了生命。原始海洋与生命

原始地球发生地壳变动,地表有些地方隆起,有些地方凹陷。原始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地球温度进一步下降之后,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冷却为雨水降到地面,聚集在低洼处,形成河流、湖泊,并最后汇集成海洋。雨水的冲刷,使得地表的许多水溶性物质,甚至不溶性物质被带入海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被制造出来。所以说,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它的诞生就像一声春雷,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从此,原始生命在与大自然不断的搏斗中生存下来,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渐发展为形形色色的动植物世界。原始生命是怎么来的

原始生命是化学进化过程的产物。当多分子体系经过长期不断的演变,逐渐从原始海洋中浓缩并分离时,海洋中的类脂和蛋白质吸附在多分子体系周围,并形成一种原始的界膜,这种原始界膜使多分子体系独立存在,通过长期的进化,这种独立体系逐渐具有了生命体的功能,如新陈代谢、繁殖等功能。从而,使多分子体系转化成了原始生命体。什么是多分子体系

原始生命是从小分子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多分子体系演变而来。多分子体系是原始生命的基础,是指在原始海洋中生物大分子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些能显示生命现象的体系。

地球通过化学演化创造出原始生命体,从生命的起源来说,这是一次质变。由此之后,便开始了生物的进化之路。

对化石的研究表明,最早的生物界只有一类依赖分解周围有机物生活的异养生物,也就是厌气菌。经过几亿年的进化,出现了能利用光能和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即光合菌。蓝藻是当时出现的典型的自养生物。这类生物不是利用随着雨水落入海洋中的碳分子合成自身的有机物,而是从溶解于海水的二氧化碳中获得碳原子,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自己的有机成分。自养生物大大繁盛,促使生物界发生变革。氧气的出现使异养生物衰退,自养生物繁盛,大地同时被改造为氧化性环境。这些变化为生物界加速进化打下了基础。

在地球历史的前几十亿年中,异养生物和自养生物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它们是当时地球上的生命。

大约在10亿年前的岩石中,出现了不同于早期简单生物类型的微化石。这些细胞较细菌大得多,有细胞壁、细胞核和内膜,称为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出现之前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早期的真核生物为单细胞,直到几亿年以后,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自那时起,细菌与真菌生物并存,一直延续到现在。参照教材阅读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微生物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34页

距今约35亿年前,原始海洋里已经出现了简单藻类的单细胞生物。经过一段时期的繁殖,地球上的植物以藻类为主,因此人们通常把距今约8亿年-5.7亿年的震旦纪称为藻类时代。藻类对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这一时期的藻类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它们的出现预示着生命大繁荣时期即将到来。震旦纪

震旦纪为地质年代名称,是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是在中国命名并向国际推荐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开始于约8亿年前,结束于约5.7亿年前。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在震旦纪时,不仅中国许多地方发现有冰川沉积,而且在大洋洲、非洲、南美、北美、亚欧等大陆上普遍出现冰川,这是已知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的一次冰期——震旦纪大冰期。出现最早的藻类

蓝藻大约在33亿年前就出现了,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和释放氧气的生物。蓝藻是一种原始的生命类型,它的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属于原核生物。蓝藻得名的原因是它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其实蓝藻也不全是蓝色的,不同的蓝藻含有不同的色素,有的含叶绿素,有的含有蓝藻藻蓝素,也有的含有蓝藻藻红素。例如,红海就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的蓝藻藻红素,使得海水呈现出红色。

很少有人知道,蓝藻的出现,几乎是一件和生命出现同等重要的大事。因为蓝藻能够吸收阳光,并且可以利用阳光把溶解在海水中的化学物质变成食物。

蓝藻的细胞里还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生命所需的氧气。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致使早期大气圈逐渐由还原性向氧化性演化,产生了臭氧层,保护了生命,也提高了生物能量的代谢。

要注意的是,蓝藻出现的意义虽然重大,但是,有些蓝藻在某些湖泊、池塘或者河流中过量繁殖,就会形成“水华”,造成水体污染,致使水体中的鱼、虾死亡。还有一些蓝藻能产生毒素,这种毒素对鱼类、人类会产生危害。所以,现在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对蓝藻的治理。现在的蓝藻和我们如此接近

现存的蓝藻种类并不多,约有2000种,但是蓝藻在自然界发挥的作用可不小。有许多蓝藻能够固氮,如在稻田中放养固氮蓝藻,就可以在稻田里形成天然的氮肥,使水稻增产7%~15%。这样,我们就可以吃上更多的大米了。有些蓝藻还能够释放氢气,而氢气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绿色燃料。还有许多蓝藻可供食用,如海白菜、地木耳、发菜等。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保健品——螺旋藻,也是蓝藻家族中的一员。参照教材阅读光对植物的影响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6页

裸蕨[jué]类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陆生高等植物,是陆地维管植物的祖先。现在发现的裸蕨类植物化石多数是志留纪晚期遗留下来的。认识裸蕨类植物

裸蕨类植物体高通常不到20厘米,茎内有简单的维管束,木质部分十分脆弱,体表有角质层和非常简单的气孔,枝顶有繁衍后代的孢囊[náng],这些都是原始植物的特征。裸蕨植物的分类

裸蕨植物并不是一个自然分类单位,而是一个极其庞杂的家族。通过对化石资料的分析,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莱尼蕨、工蕨和裸蕨。这三类植物又都是来自最原始的裸蕨植物——顶囊蕨,由于顶囊蕨的孢子囊是光的,所以又叫光蕨。顶囊蕨于1937年发现于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1966年,中国云南也发现了顶囊蕨化石。顶囊蕨的茎轴不到10厘米高,非常纤[xiān]细,二叉分枝,维管束也为二叉分枝,孢囊顶生,孢子同型,拥有肾的形状。顶囊蕨是唯一的最古老的陆生维管植物。古生代

古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三个代(第一、二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前。

古生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5.4亿年前

奥陶纪:5亿年前

志留纪:4.35亿年前

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4.05亿年前

石炭纪:3.55亿年前

二叠纪:2.95亿年前什么是维管植物

维管是高等植物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管道系统,具有运输和支持的双重功能。

维管植物是具有木质部和韧[rèn]皮部的植物。维管植物包括极少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维管系统(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出现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维管系统的有效输导,使得维管植物成为繁茂的陆生植物。

蕨类植物是由裸蕨植物演化而来的,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裸蕨植物等级高、比种子植物等级低的一个类群,旧称“羊齿植物”。蕨类植物的生存年代

蕨类植物从志留纪晚期开始出现,在泥盆纪末期,成功取代了裸蕨植物,并在二叠纪约1.6亿年的时间里,成了当时陆生植物的主角。许多高大乔木状的蕨类植物很茂盛,如鳞[lín]木、芦木、封印木等。二叠纪以后至三叠纪,蕨类植物大都灭绝,大量遗体埋入地下,形成煤层。认识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大多数为草本,少数为木本。

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没有花,通过孢子来繁殖,世代交替明显。

繁殖过程中,所有的蕨类植物都需要静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因此,不容易在整年干燥的地方或四季变化极大的地方看见它们的踪迹。蕨类植物的分类

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有五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xiē]叶纲、有节纲)、真蕨纲。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的蕨类植物,现在存活得较少。真蕨纲是大型叶蕨类,是近年来进化的蕨类植物,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

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约12000种。我国有2600种,其中云南有1000余种,享有“蕨类植物王国”之称。

鳞木和芦木都是已经灭绝的,它们是有代表性的蕨类植物。它们共同繁殖在热带沼泽地区,并形成森林,是重要的成煤原始物质。鳞木

鳞木出现于石炭二叠纪。它树干粗直,可高达38米以上,茎部直径可达2米,其树冠非常宽大,叶子呈螺旋状排列,长度可达半米。

鳞木小枝的顶端生长着孢子叶,每个孢子叶的上面都有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有大小两种,小孢子囊中有很多小孢子,大孢子囊中则含有4~16个大孢子。鳞木就是通过这些孢子来繁殖的。芦木

芦木出现于石炭二叠纪,它长得很像现在的木贼。芦木的茎是中空的,其有节的部分长出轮生叶和侧枝。芦木还长有地下枝。

芦木是高大的乔木,可高达20~30米,但它的茎的直径却只有30厘米,看起来有些不协调。

芦木也是靠孢子来繁殖的。它的孢子叶像现在的木贼属一样,有柄,外形像一个盾牌,称为孢囊柄。每个孢囊柄生有4个孢子囊,很多孢囊柄又集成孢子叶球。

二叠纪晚期,气候转凉且变得干燥,蕨类植物不能适应新环境,逐渐退出,种子植物开始走入地球。利用种子繁殖

相比蕨类植物以孢子进行繁殖,种子植物可以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因而更具有优越性。种子是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环境的产物,也是保存和繁殖种族的最好方式。因为种子不但能抵抗不适应的环境,而且贮藏了胚发育时所必需的养料,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胚才有可能休眠,才有可能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之后继续发育。

因此,种子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到高等阶段的标志。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分布

裸子植物多为乔木和灌木,大多数为常绿性。现存的裸子植物约有7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北半球亚热带高山地区及温带至寒带地区分布较广。

中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有近300种。特有的单型科有水杉属、银杉属、金钱松属、水松属、福建柏[bǎi]属和白豆杉属。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也是现代最繁荣的植物类群。在生物进化史上,被子植物的出现,为昆虫和鸟兽的发展、人类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绿色开花植物

有真正的花是被子植物独具的特征,故又称为绿色开花植物。被子植物花的变化适应于虫媒、风媒、水媒和鸟媒等。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6种器官。被包着的种子

被子植物不但产生种子,而且种子被果皮包着,不再裸露在外面,从而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而且高度发达,能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尤其重要的是,被子植物出现了双受精过程,形成胚和新型胚[pēi]乳,使植物本身更加富有活力。它们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生活方式多种多样。

无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背侧没有脊椎的动物,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现存100余万种。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多数个体比较小,且多数生活在水中。它们体内没有调温系统,所以它们的代谢速度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参照教材阅读了解生物进化历程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6页

有一类动物,科学家们称之为“海绵动物”。海绵动物身体上有很多孔,孔内有水道连接体内的中央腔,还真是像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海绵呢!认识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是由单细胞动物演化而来的多细胞动物,但是,它是多细胞动物中最简单、形态最原始的一类。它还没有形成组织和器官。

海绵动物的外形多种多样,有球形的、圆柱形的、瓶形的,还有高脚杯形状的呢!

别看海绵动物看起来像海绵,软软的,其实大多数的海绵动物是有骨骼的。它们的骨骼有针状、刺状的,我们称之为骨针;还有的海绵动物的骨骼是有机质成分的丝状骨骼,称为骨丝,而这种骨丝不像骨针一样能形成化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