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9:05:54

点击下载

作者:王少农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试读:

简单说几句

人有两个特点 :一个就是都要吃饭 ,一个就是都要做梦。关于吃饭的问题没法说。个人的饭碗有多大,自有上天安排。至于做梦的问题,我倒觉得人的自主权要大些。我讲老庄无非是讲做梦的问题。老庄说三道四,无非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梦。老庄说七说八,无非是告诉我们怎样战胜梦魔。这个世界上的人大都昏昏欲睡。春天困于情,夏天困于暑,秋天困于凉,冬天则困于过年饭。一年到晚,昏昏沉沉,一天到晚,沉沉昏昏。什么时候才能醒?经历了很多事以后,我们才知道要读老庄。老庄好啊,早读老庄早日醒来。

逍遥九问

1什么是逍遥游?

逍遥游就是重返自由。

2真有自由吗?

有的。但真正的自由是指自由地穿梭于各种罗网中,不是空荡荡地行走。人在城市里的自由度要大于在沙漠里。回归自然是栽一棵树,重返自由是种一株花,并像小王子一样日夜守候,不再出走。

重返自由就是回归现在。

3怎样才能逍遥游?

培养元气。不认为世间之事为万箭穿心,而认为是百川归海,因为所有的事都在向我汇拢,助我成长,一切都是好的。当下就觉悟,随地可逍遥。

4逍遥游是一生一次,还是可以几次?

一生一次。人的一生我可以用七个字概括,那就是"一生一死一逍遥"。这句诗的意思是人只能生一次,死一次,逍遥一次。生死一次这不消说,"逍遥一次"指人培养无气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被圣灵充满,彻底轻松快乐。那时我们都不会说话了,只会唱歌。那时我们都不会走路了,只会飞翔。

5鲲化为鹏就自由了吗?就逍遥游了吗?

是的。鲲化为鹏后不再是鱼,而是鸟。鸟相对风来说并不自由,但鸟相对鱼来说是自由的。自由是相对的,逍遥是绝对的。鲲化为鹏后,由鱼道升华为鸟道,这次实实在在的飞跃给了它实实在在的逍遥。

6鲲一开始为什么在水里?

因为它无法选择,只能接受任何一款不平等条约。

任何事物无法选择开始,人是被生的,不能自己生自己。鲲从哪里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必须有个不自由的开始,就像富人开始时都很穷。这种"两端转化"带来了快乐。

7鹏从北溟飞向南溟,有什么意义?

它去寻找更多的鲲,变化更多的鹏。无数的鹏一起飞起,可以扇动整个大海也飞起来,整个地球也飞起来,重新组合成新版地球。空中是乐园,地面是乐土。

8人老是自由会不会无聊?

会啊,当然会!所以人应该自己找一些束缚,然后再打开束缚,这样你会快乐。并且更自由。从前有个富翁过好日子烦了,就抛弃财产,重新白手起家,又成为更大的富翁。

9逍遥游能游多久?

游不了多久。飞累了天使也知道停在树梢头休息一下。有限逍遥,无限快乐。人的一生虽只逍遥一次,却可以快乐永久。因为你是鹏,不再是鲲。能做到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什么都做,并能做好了。

天天听人说老子"无为",可到底"无为"是什么,不知道。笔者曾在1998年作《无为九论》,解释"无为"的9种具体含义。旧作已湮灭于故纸,故纸已湮灭于坑灰,坑灰已湮灭于滚滚红尘。今日回忆起来,供读者参悟。

无为九义:

一、无为就是"无所为",指不做什么的状态。人们经常回答别人问他"最近做什么呢"时说"不做什么",这个"不做什么"就是无所为,含义复杂,一般指"没做什么"、"不打算做什么"、"暂时没事做或暂时不想做事"。"无所为"即无所谓。

二、无为就是"不做",指一种拒绝的态度。"君子无为"通常就是指君子有所不为的意思。老子说的"无为"通常就是指不做。不是少做,而是不做。不是少吃一点,而是根本不吃。这就不是随便了,而是有坚持。"无为"拒绝一切,是一种智慧的高姿态,表示我已经山历海,剩下的事就是与自己对话,外物于我如浮云,浮云于我如不存在。

"不做"是完美的。

三、无为就是"勿为",指不要做。这是对"不做"这一自我意志的外化,要求不要做某事。这种要求已构成事件,要求别人或自己不要做某事,这本身就是一件事。用事来做事就会陷入事的连环套,多不能得。所以要用人来做事,不要用事来做事。要求别人或自己"勿为"通常是无效的。比如孔子说"非礼勿视",就是无效的。老子不会说这样的话,可见老子在这方面懂得比孔子多。

四、无为就是"无以为",指没有条件做,以至做不起来。这时的"无为"是一种缺陷。

五、无为就是"以无为之",指不受约束地做事,以无为之是一种极高境界,它既不是用事做事,也不是用人做事,而是用"道"做事,人甘当"道"的工具,把自己交出去是自由的,这时往往不重结果,而重在享受过程。

六、无为就是"为无",指做事追求零结果,零效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谐。这是一种极高境界,已是道本身。佛经上说:"不增不减,不净不垢。"《古兰经》上说:"他(指安拉)既不生育,他也不被生育。"与老子"无为"的这一义(为无)相通。

七、无为就是"自为",指自己规定自身,让外力失效,让外力无所作为。黑格尔《法哲学》上说:"这时它(指意志)是自为的自由的,是以自由为对象中,它就是自由。"自为就是自由,其程序分三步走:一是清除外力,不再"他为";二是自己做自己,自为主宰;三是自己也不做自己,消失主宰,任一切自然,随便。

八、无为就是"清静一下",指在某时喊暂停,从Move到Stop,热火朝天时不妨暂时冷却,吹吹风。所谓"风",可以是自然风,外在风,也可以是自己体内的风——清气。人在热辣辣时可以驱动体内清气降温,中医气功治热感冒有一法,就是静坐一下,而不是用毛巾热敷或冰块冷敷。

九、无为就是"暂时休克",指假寐与假死。孔子第一次见老子时惊叹老子像龙一样,是动态的,活生生之极的。与此相反,《庄子》上讲道人壶子大战郑国神巫季咸,第一次壶子季咸以"地文",面如湿灰,季咸认为他要死了;第二次壶子示季咸以"天壤",季咸认为起死回生了;第三次壶子示季咸"太冲莫胜",朦朦胧胧,季咸不识,仓皇逃走。壶子第一次展示的神功就是假死。假死之时,人的全身高度灵敏;看似不动,其实更有活力。假死之后,人精神焕发有脱胎换骨之功效。自己休克很难,有两层功法:一、我假装;二、我假装自己在假装。第二层功法"我假装自己在假装",其实就是没装,但这个没装又是装的结果,让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真正的假装就是连自己也不觉得。

"为,无为,为无为"——这是上联。

"装,假装,装假装"——这是下联。

横披是"非非是是"。

老子"无为之道"的九种基本含义如上所述。

老子看到,人们做事都是在假装,都是虚伪的。为即"伪"。"伪"就是"人之所为皆为伪"的意思。为什么人做事是在假装呢?这主要是针对人类每时每刻都处于模仿状态。模仿别人就是假装别人,这时人自身没法不认为自己是虚伪的。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说"我爱你"时,他会想到:我说的和电影上一样,至少和别人一样。女孩听了嫣然一笑,问"真的吗"?这样的情节已绝对重复N次,每次相同。而人又不能摆脱这种模式,一遍遍下来,让人彻底怀疑其真实性,就像一个警惕的女人一听某位男士向她求爱时说"我爱你",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个骗子!"

萨特在其名著《虚无与存在主义》中写道:他曾观察过一个酒吧侍者的行为,发现这个侍者无论是在快乐地吹着口哨向客人送酒送茶时,还是皱皱眉头收拾桌子时,都在表演自身,他在很好地诠释自己的身份,很好地使待者更像侍者,达到完美境界。萨特从而发现:人在表演自身,使自己更像自己。

萨特的这个发现与老子的发现完全一样,虽说晚了3000年,对于西方人来说,还很新鲜。

老子说的"无为"就是"勿伪"的意思。"为"就是"伪",人一动就在模仿,人一动就是假的。但人又不能不动,所以成了个"伪人类"。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意思就是所谓智慧全是伪装的把戏,因此人应该"绝圣弃智"。

"无为"(勿伪)实际上就是"假装在假装"的意思,通过和光同尘混入世道,把它催生催死。比如一个卧底警察打入黑帮,为了使黑帮灭得更快,他就要用黑帮手段帮黑帮壮大。"物壮则老",这样黑帮就完蛋了。如果这个卧底警察不懂这个,偏要去制恶,将会被黑帮黑掉。

老子就是用黑帮手段帮助这个黑暗的世界,让人们小国寡民,让人们绝圣弃智,等等,意在点醒世人:够了、够了,可以罢手了。

但老子不会像佛家一样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是说:"苦海不是海,岸也不是岸,你回的也不是自己的头!"让人彻底空掉,这样才能复活为真人。

老子"无为",意在去伪。

这对我们做人做事有最直接有用的现实指导。我们为什么做得不好?因为"伪得不够",还不善于模仿别人;我们为什么还没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没去"去伪"。

从不知伪到知伪,从伪得不够到伪得太多,最后通过去伪而成真人,这就是人觉悟的一生。

做人求真的人,坦然。

做事求真的人,痛快。

痛快加坦然,人就爽了。

唐朝有个无能子,他在其著作《无能子》上说:"所谓本者,无为之为心也。"说的就是人要求本求真,就要以无为为心,就要去伪。

无能子标榜自己"无能",就是很有意思的。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无能",就是没有能力。人就是太有能力了,所以丧失基本能力。要想有回天、变天、出九重天的大能力,首先就要使自己无能。

无能有三层意思:

一是去事。去掉杂事、不该做的事、模棱两可的事。

二是去人。走掉、假寐、假死。

三是去能。打掉自己所谓的能力,隐藏自身,如《易经》所言"潜龙勿用",详细做法请参考拙著《读易经有学问》开篇。

去能之后,人就是无能之人。 无能故无害,所以能全身。《庄子·逍遥游》讲的那棵无用之树得以避免砍伐,就是得益于无能,得益于无为。

无能让人避害。

无能让人有大能。

无能让人全能。

圣人看似无能,其实无所不能。

所谓"无所不能",不是什么都行,而是有大作为的意思。

无为是大为。——这是上联。

无能即全能。——这是下联。

横披是"生生死死"。上卷入世与出世入世品神龙不见首尾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14章》)

做事情不能让人测知,否则会被控制。

"迎之不见其首",指看不见开头。

"随之不见其后",指找不到结尾。

看不见开头并不是没有开头,而是开头被隐藏。

找不到结尾并不是没有结尾,而是结尾被隐蔽。

做大事之人如神龙一般,自身清清楚楚,却让人只看到该看到的部分。有人看到龙鳞,说是金子;有人看到龙爪,说是霹雳。其实都是它。管中窥韵,只能看见斑点。盲人摸象,只能摸到厚墙。豹与象都只能走不能飞,已经让人如此难以见到全貌,何况飞龙!

庄子说:"目无全牛",但他没说"目无全龙"。龙是无法看全的,因为它太长太远,太高太散。而正因为它如此庞大,所以是可以触摸的。越大的东西越能走近,因为它把空间逼小了。人走在大山上,走了半天还以为没上山,往下一看原来已经在山上了。山太高太大,以至缓缓上升时人容易忽略。

龙有道吗?龙有道。龙的道有两条:一是大,二是飞。

龙之大充盈宇宙,让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只能看见一段龙身蜿蜒游曳。

龙之飞舒展风云,御气为车轮,借日作轴心,逍遥太空。

我们要学习龙的"大",不能让人见全貌,这样做事才能自己掌握而不被人控制。

我们要学习龙的"飞",借用一切资源为我所用,凡是看见的都是我的,凡是我的都可以使用。于是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再说说深藏不露。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15章》)

深渊的深不能测出来,要石头落下去才知道。

所谓"微妙玄通",就是有些事很微妙,很神秘,但又很说得通,一点就破。

所谓"深不可识",就是深藏不露,让人不可知或不可全知。

庄子说:"钝刀易割",意思就是钝刀容易割手,因为它的锋芒看不见,看似没有锋芒,只要你陷入它的机锋,它就会锋芒毕露。

从深藏不露到锋芒毕露,最后又善刀而藏之,锋芒内敛而消失。刀伤人而刀不觉,人被伤而刀无伤,造成这一效果的乃是刀的"钝锋"。这一问题可以参考"珠峰原理"。

苏东坡家在峨眉山下,少年时有次去山上玩,看见一个老和尚在磨刀——别人磨刀刃,这个老和尚却磨刀柄。

苏东坡见此哑然失笑:"喂,老和尚!你磨刀柄做什么?"

老和尚边磨边说:"这样不割手呀。"

"我从没听说刀柄会割手",苏东坡那时还打不破这禅机,没怎么在意就下山去了。

时光荏苒六十年,当苏东坡感觉自己也是个老和尚时,有一天忽然明白了自己这一生之所以多灾多难,拿不准自己的命运,岂不正因为刀柄割手吗?割手的往往不是刀刃,因为刀刃再锋利也隔了段距离,刀柄与手零距离,往往会硌伤、甚至割伤了自己的手都不知道。

苏东坡一下子明白了"刀柄会割手"的道理,回想那个峨眉山僧磨刀柄,真是个高人。既然刀柄会割手,人又不能不拿刀,那么就应该常磨刀柄。

去其锋芒,乃可把握。还没使刀就反而被刀所伤最不值得。刀不伤人,刀柄伤人。善磨刀柄者善使刀,做事无不利。《诗经》上说:"以柯伐柯,其则不远。"前一个"柯"指斧柄,后一个"柯"指木头。斧柄也是木头做的,人拿起木头砍木头,伤木头的不是斧子,而是斧柄。所谓"以柯伐柯,其则不远",就是说用木头砍木头,就会懂得伐木之道。"则",法则也,道也。

"以柯伐柯",就是以其道治其身。

"磨刀柄",指让刀不伤手。

小李飞刀使刀时,手与刀合而为一,所以他的刀已成为他的手的外延,永不伤手。

刀都是磨出来的,人们只知道刀的锋利,不知道刀的钝朴。人们通常又以为刀柄安全,其实刀身最锋利,最关键的部位就是刀柄,而不是刀刃刀尖。原因很简单,刀柄是着力、传力的所在,耍刀就是耍刀柄,谁也不能手拈刀尖来作战,那样更会伤了自己。

老子非常道,就是让人反着想,顺着想,条条想透。人们常以为刀刃刀尖是刀,其实是真正的刀是刀柄。刀无刃还是刀,刀无柄就是一块什么也不是的铁片。

鲲化为鹏

庄子说:

北溟里面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有一天它突然变成一只鸟,名字又叫做鹏。

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只要它猛地飞起来,翅膀展开就像垂天之云,给大地从南到北投下一道长长的阴影。

这只鸟儿,将随着海啸迁徒到南溟去。南溟就是传说中的天池。

有个人叫齐谐,专门讲神话。他对我说:大鹏鸟如果要飞到南溟,就会击水三千里,借助滚滚的气流上升,一直升到九万里高空。它是依靠六月里的热气飞翔的。那六月的热气啊,把世界蒸腾不休,像野马奔跑,像尘埃四散,又像所有的生物在互相吹气,太壮观了。

天空是如此苍茫,难道这苍茫就是它的本色吗?难道它还要永远苍茫下去吗?它如此苍茫,是不是因为太远了,以至根本无法达到?

唉,你如果从上边看下来,也是这样的。

而且,如果一条河没多深,那么它就不能过大船。打个比方,你把一杯水倒在堂前的小坑里,用小草做条船,那么就可以浮起来。如果你把杯子当船,就会沉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水浅。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阵风大小,那么就载不动大鹏的翅膀。

因此,大鹏要飞九万里,就一定要把风甩掉,就像船甩掉河,人甩掉路。这样,才能走得远。

从今以后,它都要把风远远抛弃,并且要背对着青天,不要想着上天堂,它才能往自己的目标飞去。

蝉和斑鸠笑大鹏说:"瞧瞧我们,'唿'地飞起,碰到树了就停下来,掉在地上就是了,你又何必辛辛苦苦飞九万里?"

这些小家伙哪里知道大鹏的志向。如果你只是去野地里走走,在外面吃几顿饭回来就可以了,肚子还鼓鼓的。如果你要走一百里,就要准备好干粮。如果要走千里远,就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了。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小娃儿比不上老头子。为什么我也这么说?你看,你看,树林里的蘑菇早上长起来,晚上就蔫了,它不知道月圆月缺;蝉活一夏,不知春秋,这就叫小年。在楚国的南面有一种冥灵木,以五百多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上古又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这就叫大年。如此看来,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就不得了了,大家都一个劲儿向他学习,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商汤问一个叫棘的人也是这样。

汤问棘:"上下四方有没有尽头?"

棘就说:"有什么尽头!无穷的外面,还是无穷。喂,我告诉你,在穷发之北,有个溟海,就叫天池。天池里的鲲鱼飞而为鸟,名字叫大鹏,它要飞九万里到南溟去。而那些小鸟雀还在笑话它呢。"

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

小与大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是你饿了的时候看见小笼包与大馒头。当然是首选大馒头。你可以抓过来就吃,不需要用筷和碟。

大的优点不在于大,而在于方便。

大鹏鸟的优点不在于大,同样在于方便。

它可以去南溟,也可以回到北溟,也可以到东溟西溟去玩。如果不大,则占有空间小,占用资源少,不能尽意。

记住:为了摆脱小的困绕,一定要做大!

更要记住:为了摆脱大的困绕,一定要做大!

后一个大就不只是形式大了,而是有大法则、大境界了。

昨晚我钻进民工录相馆看了一个警匪片《黑白道》,曾志伟演黑帮老大,这厮模样像小丑,偏比其他几个长得又酷又有型的家伙更像老大。老大是什么?老大是没有型。

老子讲辩证,说"大象无形"。

庄子不讲辩证,说有"小大之辩"。

老子认为大小无区别,庄子认为大小有区别,而且区别大了。

老子讲相对。

庄子讲绝对。

谁不知世界是相对的,我偏要绝对!

绝对好!不绝对不能进入绝对的境界。

2005年夏天,我和施袁喜、曾德旷三人合请赵群吃饭,席上施袁喜说他不赞成"非此即彼",我说:就是要非此即彼。从做人上讲,或者是朋友,或者不是朋友,这不是很简单的吗?从做事上讲,一件事或者能成,或者不成,这难道不是更简单的吗?

赵群闻此大笑,同意我的观点。因为赵群这个人也很极端。只有极端的人才能理解极端的人。当然,包容的人更能理解极端的人。

曾德旷闻此微笑,自顾饮酒。

施喜袁到底不同意我的观点,彼此不能说服。人与人不能勾通,酒与酒可以勾通。于是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是今年夏天很爽的一次。《庄子》开篇就讲了一个"大鱼变大鸟"的故事,说的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做人道理,不是空谈,不是玄言。

"大鱼变大鸟"什么意思呢?

一,大变身要有大本钱。

你一条小鱼,能变大鸟吗?小鱼不但不能变大鸟,而且不能变小鸟,因为你压根就不能变!不但不能变,而且早被大鱼吃了。

二,大了还不变,就会死。

大鱼不变成大鸟,就会成为老鱼,很快就成死鱼、干鱼。

三,大则变,是自然。

大鱼变大鸟,从游的鱼到飞的鱼,从飞的鱼到飞的鸟,看似神奇,其实自然。

小时候我想到天上去飞,当然不行。长大了因为什么事坐飞机上天,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不是乱侃,而是对我们有参照价值的寓言。它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初读《逍遥游》的朋友会沉醉在庄子的诗意笔法中,只看到它的优美,看不到它的哲理。笔者不敢专美庄子思想,在此有义务透露一二。

哲理一:

凡事有时。

太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学的庄子。鲲会化为鹏,这是一定的。小男孩会长成大丈夫,这也是一定的。

关键在于你敢不敢去做,更重要的是你敢不敢信这个"时"!

时者,天时也。天有命,人有时,你不得不做大!

哲理二:

凡事有度。

鹏飞九万里到南溟,它为什么不飞十万里?因为那样就飞过了。

从北溟到南溟,就只有九万里的路程,你飞十万里有意义吗?

谁不知道你翅膀大,"若垂天之云",别让自己的翅膀把你带向毫无意义的远方。

有个人到了一个城市,哪里都好奇,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蹲在路边大哭。有个好心的人把他用车带回去,路上他紧闭了眼,再也不敢看那些花花绿绿的景观。

凡事有度,心里有数。

超过这度,事情就变得无意义,人就变成废物。

一碗米饭你刚吃饱,再喝点茶,嚼两片水果沙拉就挺享受,为什么还要硬撑三碗?

老情人车站见面,分外亲热。这时你应该上去拥抱亲吻,但你如果亲个没完,就会闻到口臭,这又何必呢?

凡事有度,你便有福,可以享受。

哲理三:

凡事有变。

有变好。变化成就了计划。

鲲看见变天,心里就欢喜。一切机会只在变化中。一成不变就毫无机会。

鲲想变到"无"的境地,不但不做鱼了,而且不做一切有形之物,它要回归无形,嬉戏于无有。比风更流通,比空气更透明,直接做一个快乐的灵。

但它却变成了一只有形的鸟。这一次变化也是在意料之外,但它马上接受,享受,拜受领受这一切有意思的变化。

这是极高的做人境界。

你等公车上班,本来要坐300路,结果300太挤挤不上,你只能坐特8,谁知一上车就挨着一个美女,岂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变化是丰富。

变化是展现生活的B面。

没有变化就没有新鲜感,承认自己被改变、承认自己在变化,并且承认变有变的道理,这才是一个积极上进并且不失本心的人。

凡事有变,明白这一点,乃可成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莫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这段故事分三段讲:

第一段是故事主体,讲鲲化为鹏,寓意为人通过修道顺天获得自由。

第二段是故事插曲,庄子一连举了三个小故事:1蝉与斑鸠笑大鹏鸟飞那么远;2远行不比近处游玩,要多带粮食;3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彭祖在自然之物面前,根本不算长寿。这三个小故事寓意为小不能与大比。

第三段是故事结论,庄子假借汤与棘的讨论,再次雄辩地证明大就是大,小就是小,近就是近,远就是远。人要走得远,只有变得大。并且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神奇飞跃。

做人一定要走独木桥

独木桥不挤,独行人不迷。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就是大道的形象,一面它"大象无形",一面它又像一头大象:庞大,有具体的形状,并且在走。

当此之时,我们应该骑上"大道"这头巨象,平稳地走路,开心地看风景,这样就不会孤独与被遗弃。

到了一定时候,人应该跳下大象,自己走路,因为大象太大,进不了窄门,而大道之门是狭窄的,一如玄牝。《圣经》上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是这样的,开始时是"执大象,天下往",到一定时候则"弃大象,我独往"。当然也并不是独自一人,说"独往"意思是获道的人毕竟很少。

独木桥不挤,独行人不迷。

要想永不迷失,就要自己走路。

人跟人不一样,路跟路也不一样。世上的路大多是绝路,少有生路。惟一的生路已经悬挂起来了,它像一根枯藤,而绝对不是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掠过半边天空,它从大地出发,又回到大地,这样的阳光道是走不出去的,是没有希望的,很快就消失。

而那条被悬挂在空中的路,是来自天堂的阴影。不要怕这阴影,阴影表明那背后有真正的阳光。

你一旦踏上这独木桥,你就坦然了。

因为你已无法回头,所以走得踏实。断了来路,你才有前路。

人生处处有传奇,生命时时有奇迹。

只要你敢走了那条独木桥,你就会迎来生命中真正的阳光。朝三暮四的养猴人

庄子说:

养猴的人喂猴子吃饭时说:"早上给你们吃三升,晚上给你们吃四升。"

猴子们非常生气。

养猴的人便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升,晚上给你们三升。"

这群猴子听了都很高兴。

成语"朝三暮四"即源于此。

不要笑这群猴子愚蠢,我们连猴子都不如。

猴子虽然被愚弄,但再怎么着,它们拿到果子吃的时候真的很开心。

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果子吃,而是吃果子的时候没感觉。

这其中有人的问题,也有果子本身的问题。

人的问题指人太贪婪,弄得自己很匆忙,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当然吃不出滋味。很多人面前有山珍海味,耳中却充满各种音乐,讲话,心中又在想七想八,看似在吃饭,何异于一具尸体。倒不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方便面享受。当然,要说真正的吃的享受,当属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和苏东坡大吃红烧肉了。

此中境况,我已在《孔子做人绝学》与《说道》两本书中详述,有心人可以旁参。

果子本身的问题更大。世上有善果,有恶果。你吃一个恶果,能吃出善吗?你吃一个苦果,能吃出甜吗?当然不能。

因此果子的问题实际上又是人的问题,现代化的果园催大的果子,甜而不甘,你要到山里去,向猴子请教哪里有好果子吃。

可惜猴子也被困禁了,又被愚弄了。

那个人说:我朝三暮四,好不好?

猴子们"吱吱吱"反抗。

那个人又说:那么我朝四暮三,好不好?

猴子们"嗷嗷嗷"欢呼。

可悲的不是猴子,而是那个自以为有趣的驯猴人,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早被驯服,自己的天性早被驯化,他早被愚弄,并且正在被愚弄。

朝令夕改……

朝三暮四……

什么时候才有朝朝暮暮的约定?

更可怕的是:我们自己骗自己。

不是别人对我们朝三暮四,事实上是我们自己朝三暮四。

我们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如此多变的心,安得不彷徨?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一起爱又没那个胆也没那个能力,于是好好的人生被自己糟踏了。

能不能心定下来?

能不能只有一个唯一,而不是对每个人都说"你是我的唯一?"

能不能不诡辩,不说"你和她真的很不一样?"

她和她当然不一样,就连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比也不一样。

你变了。

不是变心,而是没了心。

庄子说"心斋",意思是把自己的心珍视起来,斋戒三日,对此心,如对神。一定要尊敬这颗心,一定要依赖信赖这颗心,因为没有了它,你真的就不能活了。

纣王无道,生剖了比干的心。比干用手捧着自己的心递给了纣王,纣王看了一下,终于满足地递给了妲己。妲己却把比干的心随手给了身边的狗。就这样,大忠臣把他一颗红心展示给了他的残忍的君王,君王取悦他的爱妃,爱妃将忠臣的心施舍给了她的爱犬。就这样,我们的心被狗吃了。

记住:是我们自愿的。

我们自愿把心献给残暴者。

我们自愿把心给狗吃。

不能怨人,只能怨自己甘被愚弄。比干没了他的心,飘飘忽忽走出大门,茫茫然走到菜市场。他看到卖空心菜的,不由问:"这菜没了心还能活吗?"

卖菜的说:"菜没了心还能活,人没了心不能活。"

比干大叫一声,吐血而亡。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要想心死者醒来,必须举行"心斋"仪式,也即"坐忘"。忘掉自己,忘掉过去。战士忘了伤,才能上战场,舔伤自怜者,不如现在就去死!

狙公赋茅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

庄子这个故事寓意为世人善变,却于现状丝毫无改。因此人最好不要玩花样,否则把戏早晚擢穿。猴子好骗,你自己不好骗。你在耍猴的同时,也在把自己当猴耍,又何必?

不如放猴归山,我自耕田。这样就不用朝三暮四,也不用朝四暮三。这样你是你自己,朝朝暮暮心都安宁。

要做流芳千古的名士

老子说:"道恒无名。"

道恒无名意思是大道没有一成不变的说法,经常处于不可言说的无名状态,这话是对"名可名,非常名"的补充。

一切的名号都是加上去的,但我们不可以说"如果天使叫魔鬼,那么魔鬼就是天使"。原始的命名最重要,第一次的命名记录了大道本身,是固定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是有名字的,并且这名字伴着我们的一生不改:人就是我们的名字,人怎么折腾无非是人。有此界定,人就不会追求无限,而力图在有限中做得更好。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说"道"与"名"这两个名里,"名"可以更改,但"道"作为第一个名是不能更改的。"道"就是道。必须这样,人类才能叫得出名字,才会被牧羊人引领。

我们一方面要保守自己最初的名,并赋自己以美名,一方面要为人类创大利。总而言之,此生不可虚度,人生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做人一定要有理想,才有盼头。

中国名气最大的人是孔子,无论什么时代,总有人提他的名字,评他、说他、学他、敌他。

孔子可不是那种暴得大名的人。他之所以获大名,是因为获得了大道。钱穆先生在《孔子传》的序里讲:中国历史自孔子分。孔子承夏商周三代之学,并开后世之业。孔子本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孤儿,十七岁以前父母俱无。少年孔子立志苦修,并且"多能鄙事"(干过很多粗活),终于被当时的大臣季氏关注,聘为"季氏史"(家臣),后慢慢做了委吏(会计)、乘田(农官)等小官吏。后来鲁昭公被大臣赶下台,孔子随鲁昭公到齐国。孔子的操守和能力渐渐出众,大夫孟僖子在临死时遗命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两人拜孔子为师。

孔子周游列国,名动一时。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像后来苏秦张仪一样到处游说求名,而是在传道过程中自然有名。

孔子归鲁后,居家修定五经,开私学授徒,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又被当时的鲁哀公尊为"国老"。孔子在鲁定公时期,曾执"鲁国相"(即为鲁国宰相),但圣人孔子之名当然要大于宰相孔子之名,原因很简单:名从道出,合大道者必享大名。

人有五傲

1.我有身体

我有脚,可以走路。我有嘴巴,可以说话,有手,可以写字。多么让人骄傲!我是全能的,高极自动的,最高智能型机器,想动就动,不想动就停下来。我的最大缺点是要吃饭,但我可以自己找到饭吃,这就更骄傲了。

2.我有灵魂

每到晚上我就灵魂出窍,去天上与上帝沟通。我是编故事的能手,能把上帝哄得很开心。我每晚的梦很精彩,高潮迭起,悬念不断,这全是灵魂一手导演的。我又是导演,又是编剧,又是演员,我还自己唱主题曲。

3.我在做事

我做事纯属好奇,全无功利心。我爬山不是为了征服山,而是要看看我到底能爬多高,山上的风景到底有好美。我无功利心,所以收获极大。我心宁静,坐在石头上时不因日落而伤感。

4.我在做爱

做爱可以拯救一个人。如果贾宝玉与林黛玉再勇敢一点,突破禁区,两人一做爱就什么事都搞定了,就不会有后来王熙凤设局,也不会有后来的黛玉自杀。张爱玲说"出各要趁早",我说"做爱要趁早"。

5.我在做人

我原不知道我是人,有一天知道了就很惊奇:原来我是人!动物有一万种,人却只有一种,那就是懂得去爱。果然是昙花一现每天都是昙花一现,每个人都是昙花一现。所有的昙花一现加起来就成了永恒。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老了提出"道"的概念,接着推出"名"与"欲",三个概念都归于"妙"。老子的意思是一切都归于妙,凡是妙的都是道。这一字同于《圣经》上的话:"神看着是好的。""好的"就是"妙"。这个世界必然是妙的,这就是道。

道是昙花一现的,否则不会那么奇妙。

昙花一现的道,人人趋之若鹜。因为如果没有这道,我们连昙花一现也没有,真正是白活了。

除了昙花一现,我们别无所有!

老子说人生就像头发一样短暂。

我说人生就像一句话一样短暂。一句话还没说完,你前面说的已经消逝了。你越急消逝得越快,你说得越多消逝得越多。

短暂好,短的就是好的。

天才都短命,好诗都短小,最可爱的女孩子必是短发。

昙花一现好。昙花是真正的花。是唯一的花。是唯一开放的花。

人的每天都是昙花一现,每个人都是昙花一现。所有的昙花一现加起来就成了永恒。

你小时候听说世上有"昙花一现"这种事,你很震惊,又不信——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短暂的事呢?眼前的山,身边的人,看上去都已经存在了很久,并且好像会永远存在下去,怎么会"一闪就不见了?"

后来你才知道,一切确实都是昙花一现的。

存在,是为了消逝。

存在一下,换来的只是永久的消逝。

你天天走的路,越来越苍白。路边的景象,越来越模糊。每天走路的人,都是新的。

你每到一个地方,每见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有一种"我曾经来过"、"我曾经见过"、"我曾经做过"的感觉。

于是。

你明白一切只不过重演。

昙花一现,昙花一现,多么可贵的昙花一现,打破了宿命,为不断重演的生命加添了新意。

果然是昙花一现。明白这一点的人才活得洒脱不累,活得明白。

认识自我

喜怒通四时,与物直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大宗师)

人的骄傲从何而来?来自对自我的认知与认同。不仅要知道自己是谁谁谁,更要知道自己在 干什么。梁漱溟讲孔子的学问是"自己学",我讲庄子也不过是"学自己"。你还期待什么高深 的知识?这就完全够用了,只要你明白。

"我活够了。"

老人们对我说。我于是心里灰暗下来。

"我太烦了。"

朋友们对我说。我于是心里阴暗下来。

"我太苦了。"

女人们对我说。我于是心里一片黑暗。

我从不说这样的话,并且,我尽量不说以下的话:

"我不会成功……"

"我无法做到……"

"我很穷……"

"我很失望,因为世界非我所想。"

世界当然非我所想,但这又有什么呢?应该有的是惊喜,不应有失落。花落枝头,它会看见一幅流动的风景,可以亲吻在枝头时早就想亲吻的青草白石。

我更不会说:"我无法高兴起来……"

我有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并且办法很多。我在《孔子做人绝学》写道:"快乐就像眨眼睛,任何时候你想做就能做到。"谁不会眨眼睛呢?你完全可以让自己随时高兴起来。

很多事情不需要讲道理,越讲越没道理,不如不讲道理。比如很多伤害是无法避免的,与其作无用功挣扎,不如默默接受,反而可以减轻伤害。

庄子指出,为人应该"喜怒通四时",意思就是说勇敢面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喜怒都要顺其自然,很多时候要学会默默接受与默默忍受,这样可以减轻伤害,较快渡过难关。

同样地,很多事情是无条件的。比如爱。我曾在一个讲座上讲到"真爱有四无":

一,爱是无条件的。我们往往要求所爱之人这样那样,其实没必要。你喜欢爱,你就去爱。不要讲条件,不要讲利益。你只要去爱就可以了。

二,爱是无因果的。人们把爱叫姻缘,以为真有什么神密的因果在内,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爱是偶然发生的,只有邂逅相逢,没有预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要讲因果,以为稳吃稳拿,而要珍惜眼前,因为它会随时溜走。

三,爱是无原则的。爱有什么原则呢?没有原则,你不要讲道理,要讲良心。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是徒劳的,不如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彼此无阻碍,彼此无伤害。

四,爱是无增无减的。你不会在爱中收获什么,也不会因爱减少什么。一切照旧,爱的能量守恒。你以为惊天动地,其实天地不动,动的是自己。因此要保持一颗永远宁静的心。

永远保持一颗骄傲的心。

明白了"真爱有四无",你才会明白爱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才有可能重返自由,逍遥一生。

不管你是何种人,只要你:

一,心中有爱。

二,永远保持一颗骄傲的心。

你就可以成功快乐。

你的骄傲从何而来?来自对自我的认知与认同。你要认同自己、认可自己,不要跟自己过不去。认同自己的前提是认识自己,但又不仅认识自己是谁谁谁,更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梁漱溟讲孔子的学问是"自己学",我讲庄子也不过是"学自己"。自己是最好的老师。

你还期待什么高深的知识?这就完全够用了,只要你明白。

踏雪无痕

"善行无辙迹。"(《老子·27章》)

踏雪无痕的奥秘就在于走过后雪还在下,把脚印掩埋了。

"善行"就是会走路,会开车。"辙迹"就是车轮印。"善行无辙迹"的意思就是会开车的人不留下车迹。引申义为会走走路的人不留下脚印。

人走路想不留下脚印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做到留下脚印后让脚印消失。聪明的罪犯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消除指纹,爱清洁的家庭主妇会在客人走后马上拖地,这就是让痕迹消失的简单办法。

如果不想人为地消除痕迹,也简单容易得很,时间会让所有的痕迹自动消失。我在《甲骨英雄》一诗中写道:

"你死后,手印开花,脚印长草。"

手印开花是联想,脚印长草却是真实的。脚印如果长了草,过不久草就会把脚印掩盖,草根会把脚印划破分割,最后泥土与草一起让脚印消失。

除了人为与时间这两者可以让脚印消失外,自然界本来就具有自动消除脚印的功能。一群鸭子摇摇摆摆排队过泥塘,后面的脚印盖住了前面的脚印,整体上虽然留下了一大串脚印,但走在前面的鸭子却真的消失了脚印。如果是会飞的野鸭就更简单了。野鸭子就是野鹜,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写道: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里,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者都没有脚印,没有痕迹,因为它们融成了一片。

野鸭在水面起飞,一阵扑腾昂首远去,这就叫"踏水无痕。"踏水怎么会有痕呢?水开水合,"以无有入于无间",水的细密足以让一印痕迹消融。

天鹅落在雪地里,白鸟落白地,完全看不见。天鹅冒雪而来,寻其旧侣。旧侣不在,空余满天雪花。天鹅又冒雪而去,它的脚印来时清晰,一走就会被大雪掩埋,这就叫"踏雪无痕"。只要雪够大,一切痕迹都会被掩盖。

踏雪无痕的奥秘就在于走过后雪还在下,把脚印掩埋了。

从前有个学武的人,一心要练成"踏雪无痕"的上乘轻功,但无论他怎么练都会在雪地上留下脚印,这人真是懊恼极了。有一次他早上起来,碰巧昨晚的雪还在下,他无意中一看,惊住了,他昨天练功留下的脚印不见了!这人一下跳起来三丈高,以为自己已经练成了"踏雪无痕"的绝技,但再一想才知道是雪一直在下,把他的脚印一点一点掩埋了。这人于是知道世上根本就没有一门叫"踏雪无痕"的轻功,如果有,那一定是大雪把脚印掩盖了。老天爷的轻功最好,人怎么能妄想做到不可能的事?有了这一场"雪中之悟",这人放弃了练轻功,专门干起一些不留痕迹的勾当,从此江湖上多了一个神出鬼没的独行大盗。

世上还有种人叫"多情公子",他平生获得女人无数,多得连他自己也记不清,老是混淆,十分麻烦。有一天,多情公子决定出家,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忘记所有他曾拥有过的女人。但显然这难度相当大,活生生的女人们已经连同她们的肉体镶嵌在了他的灵魂中,而"割除灵魂"的手术至今未被灵魂医学界试验成功。多情公子每天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最简单也可能最管用的办法,那就是"以治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又回到当初认识女人A的地方,回想那一瞬间,等待旧情人出现。河水脉脉,落日熔金,伊人毕竟不来。多情公子等啊等,不见芳影,脑海里一片混乱,最后"原地忘却"了当初就在此地遇见的情人。

见这一招灵验,多情公子马上如法炮制,分别来到广东上海,海边山村,终于用"追想无效,原地忘却"的方法忘掉了女人B、女孩C、少妇D、新娘E、少女F、姑娘G、乃至一切的旧情人。

世上还有种人叫"成功者",他也是最能忘记的。在打江山时,他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忘恩负义,六亲不认,卖友求荣,有机会的在暗中可能还卖过国,杀过百姓。但有一天,他成功了,于是受到大众的顶礼膜拜,人们高呼"万岁!万岁!"这个成功者也飘飘然了,骤然忘记了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是什么货色,忘记了自己一辈子满手满脸都是鲜血。他非常熟练地待人接物,非常圆满地办好各项大事,不时巡视四方,感觉自己确实不负众望!最后在他的带领下,很多人受益无穷,在人们的赞美声这人无疾而终,经宇宙共和国议会研究决定,加封此人为"忘川国主"。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意思是高手走路不留迹。其具体办法已如上所述,能翻得过筋斗的人完全可以做到,翻不过的就会连同自己的脚印一起被大雪掩埋。

庄子希望自己"速朽",与希望"不朽"者有着不同的人生旨趣。究竟哪一种人活得更自在难分高下,我们各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人应该做真实的自我。家有"贵生",杨朱"为我",老子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看来还是做"善人"比较无愧于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天地造化无穷,人生际遇有限,没有永远的人生,只有永远的自然。没有"人",只有"道"。没有"幻",只有"真"。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没有东南西北,只有中间。任他喜怒哀乐,我自无知无欲。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可见孔子传承了老子的自然之道,不过他又把老子直指天道的非常道变为回归俗世的寻常道,也是相当能翻筋斗的人。我们有了读老子的基础,读孔子自然不成问题了。

阴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随,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2章》)

一切都是对立而互补的,阴阳相生相克,变化相辅相成,事件相激相随。

懂得互动,就懂得人生。掌握互动,就掌握事情。总之,不要互动而动,要互动而不为之所动。也就是说,要从技术上互动、领先,但心里不要互动,要有坚持。

阴阳之道有三:

一是阴道。如黑暗、弯曲、阻碍、阴柔、巧妙等事物阴性的一面。

二是阳道。如光明、直接、通坦、阳刚、笨拙等事物阳性的一面。

三是阴阳道。阴阳道是阴道与阳道的中间道,其中有混合,包含,排斥等性质。阴阳道有亦阴亦阳,非阴非阳,半阴半阳,假阴假阳,阴中有阳等情况。下面略说。

中间道:中与间不同。中是分离,中是中分,李白《登金陵凤皇台》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洲分开二水,毫不混淆。间是插入,杜甫《滕王亭子》诗云:"春日啼莺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这个"仙家犬吠白云间"的"间",便是犬与云的融合了。中是分离,间是插入,那么中间就是一边分离,一边插入了。中间道就是以中为表,以间为里。实间上还是在一起,没有分开,只不过倾向时时不一样罢了。墙上草,原上花,随风忽左忽右,焉能定之。因此,决定中间道的不是它本向身,而是它头上的那阵风。我们看波纹的运动就明白了。

——混合,分混而合,混而不合。大米加小米熬成米粥,这是混而合。米中有沙粒,沙粒熬不成粥,这是混而不合。

——包含,分包而含之,包而不含。父母抱婴儿,哺之乳之,这是包含。鸡蛋里蛋清是蛋清,蛋黄是蛋黄,各不一样。从整体来讲,一个鸡蛋是包而含之;从蛋清与蛋黄各自看,是包而不含。等我们把鸡蛋打在碗里,用筷子拌匀,那就只能是又包又含了。

——排斥,分排而斥,排而不斥。"斥"是排开,"排斥"本是指意愿上主动排开它,客观上又已排开。落花离开树枝,是树枝排斥它,属排而斥。落花回到地上,是泥土吸收它,又将它的养分输送给树,这是"排而不斥"。说到底,世界是一个大系统,没有完全的排斥,只有不完全的吸收。

阴阳道:阴与阳不同,道与道相同。就"道"而言,阴就是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阴一阳",并不是说同时有一个阴与一个阳,"一"在此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指一统、统一。"一阴一阳"就是统阴又统阳,把阴阳对调、统一、合一、为一、成一、独一、存一。

——亦阴亦阳是太阳,太阳是纯阳,纯阳才是亦阴亦阳,因为它是已经统一且独一的道。太阳发光、发黑(太阳黑子;日蚀)。又发冷(使地球背面奇寒,太阳不给它光,只给它阴影),又发热。实际上"太阳"就是太古之阳的意思,古人指先天元气。古人并没把太阳看成一个实心蛋糕,而是看成一个空心气球。

——半阴半阳是月亮。"月有阴晴圆缺"。

——假阴假阳是人类。人类完全够不上资格,天人合一是春秋大梦。天绝不会与人合一,只会把人灭掉。人定胜天也好,天人合一也好,都是一厢情愿。人之所为是"伪"。老子说"绝智弃圣",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做真人,就要有真道。什么是真道?纯阳。做太阳。你说你不会发光,但我说你会发黑,而且又会发冷又会发热。我不是说你感冒了,而是说你本来有更多的"非常道"可以发挥。假阴为阳,假阳为阴,假阴假阳假到底就纯粹了。你假装到底,就成了"真人"。婴儿不知道自己是"人",慢慢长大才知道,这一知道就不可逆转了,于是他永远是人。其实也不是永远是人,而是永远做人。人是做出来的,你强调"我是人",就很有"人"的感觉。一个傻瓜如果天天想"我是花",当然他就变成花了。你说他并不是花,但需知:万物本无名,名乃赋之而成物。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在此先说到这儿。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意参考上面"中间道"之说。

世界上的事很少是非此即彼,通常以第三态运行,即非常态:

阴阳实际上也是三种状态:阴态、阳态、中间态,即: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是讲一组性质相反事物变化相随,由斜N第三态推动发展。这条斜N就是阴阳鱼中的那道"S",是构成阴阳三态的关键。

这条斜线(N与S其实一样)即图15给出的那道虚线,它的功能是补充旧的系统(阴、阳)成为新的系统(阴、阳、中间),以便三选一(任选三态之一),以非常道进入更高级状态。即:

一般人认为事物发展是阴阳两极对冲而形成的,其实关键是由第三极带动的。图15中,第三极(即中间线)带动了整个世界从小到大,其生长的迹迹清晰可见。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两要素:

一是阴阳两极的对冲势态。

二是第三极的生长势态。

第三极的生长势态决定新事物的产生,当然阴阳两极对冲也可能冲得第三极变化生长,如图15,阴阳中间的那条中间线的伸长即可视为是阴阳两边着力挤压的结果。

简明地讲,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内部,即阴阳两极的运动;形成新事物的关键在外部,即中间态的运动。这内外运动相加,匀速而变力,即可实现诸多构想。

老子说的"阴阳"与孔子说的"中庸"有关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孔子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鸿蒙说天人合一

庄子说:

云将去东面游玩,经过神木的枝头遇见鸿蒙,鸿蒙像小雀一样跳跃着玩耍。

云将见此情形,知道遇上了高人,便向鸿蒙请教:"天气不和谐,地气郁结了,四时变化不合节令,我想融合天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办?"

鸿蒙不回答。

又过三年,云将又向东游玩,经过宋国的原野,又遇上鸿蒙。

云将高兴极了,叩头行礼,想听鸿蒙的指点。

鸿蒙说:"自在遨游,随心所欲,不扰乱自然常规,不违背事物真情。摒弃思虑,清心静神,顺应自然无为,万物就会自化,把伦理和万物一并忘掉,和混混茫茫的自然之气相合为一。"

云将叩头于地,拜毕告辞而去。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滓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故自生。"

庄子这个好玩的故事借鸿蒙之口讲了一个道理:人要"无为而物自化",意思就是你什么也不用做,外物自然会朝你想的方向变化。

为何天地之道如此神奇?这是因为你无为之后,就回到自然,就加入了自然的变化。这个时候,万物随自然变化,也可以说随你而变化。

这就是你不想改变人了,人却因你而改变。你不想做事了,事情却因你而成。

你千辛万苦想做一件事,又想明白原本不用去做。于是你放弃,就在你放弃之时或稍后,事情自动就成了。

你千辛万苦追一个人,最终放弃。但过不久他却主动来找你。

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你才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出世品有用与无用

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一旦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与物融为一体,知其用、悟其妙,并且深知它的来历。从而明白物、我与一切的昔在、今在与将在,就可以借一切的妙用实现自我。《庄子》上讲了一个"大葫芦"的故事:

0魏王送惠子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惠子把它种在地里,长出容量为五石的大葫芦,用来盛水坚硬程度不够,锯开作瓢又没有容下它的水缸,惠子认为大而无用,就把葫芦砸碎了。

庄子对惠子说:"这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世世代代以漂洗为业的人,制造了一种不龟裂手的药物,有个客人愿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这个宋人视这药物用处不大而卖给客人,客人拿了药方游说吴王,率兵与越国作战,因有这药而大败越国,这个客人得以封侯。这个客人便懂得事物的大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何不把它作为轻舟而浮游于江湖,可见你心如茅塞还未开通。"

庄子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

越是无用之物,越可以大用。因为大用之物都会以无用的面貌示人,它不符合规范,别成一格,有明眼人识之。

在高明的画家看来,败墙枯木,都可以入画。

在高明的琴家看来,流水风声,都可以谱成曲。

在高明的诗人看来,街头争吵,房中大闹,都饱含浓浓诗意,可以入诗。等等。

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觉得某物无用,这是因为那时我们没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物是物,我是我,毫不相干,因此不能理解此物的用处、妙处,更不知道此物有大来头。

一旦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与物融为一体,知其用、悟其妙,并且深知它的来历。从而明白物、我与一切的昔在、今在与将在,那么,我们就可以借一切之用实现自我。《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因为它可以试出一个人信的程度、爱的真伪。比如《马太福音》讲:

撒旦试探耶稣,趁他饿了,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

耶稣不吃它这一套,拒绝点石成食。

撒旦又试探耶稣,带耶稣到圣殿顶上,说:"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跳下去,因为神会托着你。"

耶稣又不吃它这一套,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撒旦又把耶稣带到一座最高的山,将山下一切繁华指给他看,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赐给你。"

耶稣怒了,说:"撒旦退去吧!"

在这里,耶稣因为撒旦的三次试探而坚定了信心。

在这里,魔鬼是有用的,而且用处巨大。

由此相推,世上一切试探、磨难、忧患、痛苦都是有用的,因为它助我成长。

老子说:"贵大患若身"。意思是大患难、大忧患是宝贵的,我要珍惜它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道家、儒家,基督教都向我们明示了一切皆有用处,旨在最后指出:我们自身当然也是有用的。

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我们成为厌世者与自厌者的可能。

一般人误以为老庄消极厌世,其实大谬不然。

老子是个积极用世的思想家,指导人们以内心的柔克外面世界的刚,保全自身,并因无为而获大为,因无功而成大功。

庄子则为我们指出了人们重获自由的现实途径,那就是如鲲化为鹏般的逍遥游。

圣人爱世人,所以要用种种圣贤书来启迪我们,心之所至,用之所至,怎么能说是无意义的、无用的呢?

按《圣经》的说法,人是神的奴仆,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做好奴仆的事工,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敬畏、爱己爱人来荣耀我们创新的神,从而创新自我,优先取得进入天堂的绿卡,可以成为乐土的永住民。

庄子说:"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用就是自用,那是杜绝一切杂念,专注自我的高级修炼形态,必有大用。《易经》开篇就说:"潜龙勿用",意思是龙要飞腾,就不能见风就起,必须有所待,要稍安勿躁,他日才能真飞。个中道理,我们在上一章已讲明,龙之飞与鲲之跃道理相同。

总述本章要旨:一切都有用处,都可以助我修炼。当我本身无用于世时,就是即将大用于天道时,要积极善待自身。

庄子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就是这个意思。人有三宝

1无用。

无用之人众人不理,因此可以大行其道,畅通无阻,摇身一变为大有用之人。鲲还泡在水里时,巨大无比,不吃不喝,就像个大笨蛋,海里的鱼都笑它太无用了。鲲一概不管,潜心自修,终于乘风而起,化为巨鹏。

2无能。

无能之人可以全身远害,永远不被征用,所以永远可以悠哉游哉。枪打出头鸟,乱棒打死长角羊,能人危险!最风光的明星莫过于小贝,今天下午我与李文明、王麒聊天, 都为他们夫妇感到担忧。太风光了,太灿烂了,不好。英国人做事从不知道收手,所以一路衰落。你看所谓大英帝国鼎盛时,干了多少"风光"的事,如今安在哉?

3无情。

人一无情,天都不能伤。人之所以老是被伤害就在于心太软。

心一硬就当一回绝情人,你会发现人越绝情,其实越有情伤。今年过年人人都回家,我偏不回家,看似无情,其实正因为多情呀。多情怕被情累,无情则能成全天下有情人。

无私成其私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7章》)

"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外其身而身存",指把身体交出去反能保存。"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私心。

佛经讲"一念之觉醒",使人认识自我。这个觉醒的自我就是私心。人一旦有私心,就会为自己找定位,争权利。私心让人觉醒,并认识自我。私心让人成功。

"我"是什么?是自己。

"自己"是什么?自己是一团肉。

这一团肉如此巨大精微,我们每个人凝视自己的身体都很有成就感。一个爱自己的人首先爱自己的肉体,就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让嘴巴吃东西,让眼睛看东西,让手抓东西。

但是大千世界物质无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

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与其说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不如说人想要得到某种感觉。有感觉就津津有味,没感觉就味如嚼蜡。

感觉从何而来?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本能。

光靠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任何人的经验都有限并且经验本身可能会误导。

本能永远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与导师。

本能是什么?本能就是使我们"觉醒"的那一念。食色之谓性,食欲、性欲、生之欲就是本能。

山河大地,电闪雷鸣。自然界驱动本能风云变幻,人类驱动本能则可以使自己成就大我。

要想成就大我就必须把自己交出去,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这时有什么私心呢?没有私心。

没有私心杂念人就很快乐,见人爱人,见狗爱狗,见天见地都是故人。

古希腊智者米松走在路上,常会对着大石头下拜。人们感到异,问他这是为什么?米松说:"难道你们没发现它比国王要活得长久吗?"

石头无知无欲无求无私心,所以无烦恼。人们天天从石头边走过,石头也不收费,确实无私。

大地每天被我们踩,也从不叫苦,确实无私。

天地都是无私的,所以长久。

老子说"以无私成其私",就是要我们把自身交出去,给家庭,给朋友,给团队,给国家民族,给全人类,给大自然,变小我为大我,这样才会成就真正的自我。与自己更默契

不偏离自己,就能得到自己。老子说:"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这句话就是说行有所持。所持何物?就是"道"。什么东西扶持我们,我们就以它为所持,以它为辎重。

道使人立,使人生,使人寿,使人喜乐,所以人必须依于道。《圣经》上说:"耶和华啊,我依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求你凭你的公义搭救我,救拔我;侧耳听我,拯救我。求你作我常住的磐石。你已经命定要救我,因为你是我们的岩石,我的山寨。"

就这样,信徒通过祈祷而生信念,内修者通过行道与自然达成默契,心能安乐。

人不偏离自己,就能得到自己。

要与自己更默契。

要与自己水乳交融。

欧阳修有两句很妙的诗:"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讲要痴是自己痴,不关别人什么事。

风与月虽然美,却是外在的,无法真正得到。风月无边,苦海也无边,说到底回头是岸。

这岸也不是岸,"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风月,又见离人,这岸太长了便不是岸。无休无止的送别,须得多少断肠人才能续上那心中的苦液?

不如不要那岸,不如回家种田种花。

回到自己身旁,就不会再有离别。

柳永问秦观:"你有几个情人?"

秦观说:"我已记不清了。你呢?"

柳永笑了:"我已记不清。"

秦观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有一天抽空问苏东坡:"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几个情人?"

苏东坡训斥道:"少游莫太无礼。老夫只有一妻一妾而已,哪来什么情人。"

苏东坡也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又问王安石:"荆公,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几个情人?"

王安石勃然大怒:"老夫只有一妻,何来情人!"

苏东坡如醍醐灌顶,呆在了那里。王安石的为人他一向是看不起的,如今始知这老头确有过人之处。

人活一生,找那么多人,搞那么多事干嘛?不如与自己搞好关系,有一两个谈得来的人就完全够了。北门成在原野上欣赏黄帝的音乐

庄子说:

北门成听见黄帝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成池乐曲,开始时感到惊惧,再听时觉得松弛,听到最后却觉得迷惑,精神恍惚,疑惑不定,不知所措,便问黄帝这是为何?

黄帝说:

"我以人情来弹奏乐曲,以天理来伴演,以仁义来运行,以天道来确立。乐声终结而寻不着结尾,乐声开始而寻不着起头,一时消逝一时兴作,一时停止一时升起,变化方式无穷无尽,所以你感到惊惧。

"我又用阴阳交和来演奏,用日月光辉来烛照,约制情欲,凝守精神,乐声悠扬,节奏明朗,形体充满而内心却又好像不复存在,所以你觉得松驰。

"我用忘情忘我的境界来演奏,用自然的节奏加以调和,音调混同驰逐相辅相生,如众乐齐奏而不见形迹,昏暗而无声响,处于暗味的境界,或以为它消逝,或以为它兴起,或以为它实在,或以为它虚华。所以你迷惑不解。迷惑才淳和无识,才合于道,到这境地,就与道融合相通了。"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女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一死一生,一愤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女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女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实而无声。"

庄子这个故事借乐说人,传承了黄帝人生之道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人情事故。熟知为人之道当然也是境界,并且是一大境界。要在众人中相处,委实不易!人情人情,要有情,这样人与人可以相处。否则谁都冷冰冰,只好兵刃相见。如果说世上还有化腐朽为神奇之事,那么就是一个情字。事故事故,要把所有事情都看成已经过去,跳过事情去直接做人。把一切事当成故事听,要让它活而远离,不要它死而缠身。

第二个境界是太和。熊晋仁兄有专书讲太和哲学,我就不多说了。其要旨为:调和阴阳,缓慢操作。调和的关键不在于手巧,而在于手狠。大风要把小羊吹下山崖之际,你要狠狠握住小羊的腿。

第三个境界就是忘情。关于这一点,我在《庄子改变一生心态》中有专章论述。其要旨是:忘情不是忘掉情,而是忘掉遗忘这回事,不刻意去忘,自然忘民表。庄子把这叫做"忘忘"。与人合作不如与天合作

人是不可信的,天却不得不信。

老子说:"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与天相配合,也即天人合一的意思。天人合一,其实是人合天道,天是不管人的。

人越顺从自然,自然就越眷顾它,反之则消灭它,这是因为:人从天上来,虽然落地生了根,但仍受天道控制。不过这倒好,天对人的绝对控制又为人提供了保证。《圣经》上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这比诺亚造方舟更多了一层的意思:以自身为路,把肉体奉献给其他更无知的羔羊。

与人合作固然好,但从根本上人是不可信的,但天却不得不信。你信不信都是那样。

从前有个痴人,他不相信人会死。他笑着对人说:"你看你看,我的胳膊好好的,我的腿好好的,我的脑袋好好的,怎么会死呢?"

有个老人开导他:"现在是好好的,但以后就会死。"

痴人大笑:"现在好好的,以后也是好好的,如果要死,现在就死了。"

老人想了想好像也有道理,一头雾水离去了。

过了些年,老人死了,这个痴人身边的人也一个死去了。痴人大惊:"怎么人越来越少?"

到死那天,他还不知道这就是"死"。

这个人可以说愚不可及,也可以说是不可战胜的。这种人的概念里只有人没有天,正是庄子说的天德健全之人。

庄子问孟子:什么是天?

孟子说:天就是空无一物,世界的本原。

孟子问孔子:什么是天?

孔子说:天就是一切满溢,不能再多了。

孔子问老子:什么是天?

老子说:天就是添,不断地添加垃圾。地就是递,不断地递垃圾上去。

孔子大笑着走了,老子一个人悄悄问天:天,你究竟是什么?

天说:我就是你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谜。我本身不负责提供谜底,谜底由你说了算。女心传南伯子葵长寿秘诀

庄子说:

南伯子葵问女:"你这么大年龄,面容却像孩童,是何缘故?"

女答道:"我得道了。"

子葵:"道可以学得到吗?"

女:"不可以,以圣人之道传给圣人之才,才容易领悟。我用三天忘了天下,再七天而忘万物,再九天而无虑生死,心境才明彻,明彻才能感受'道',得道才能超越古今,而后才能无所谓生死。道之为物,无迎无送,无毁无成。"

子葵说:"那么你从哪儿得来的道?"

女说:"从文字那得到的,文字通过背诵得到,背诵通过解读得到,解读通过耳授得到,耳授通过实行得到,实行通过吟咏领会,吟咏通过静默得到,静默通过空虚,空虚通过迷茫之始得到。"

本篇不但讲了"传道"的关键,而且讲了"得道"的奥秘所在。

先说传道——

庄子名言"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讲大家都是圣人,两相对应,自然就成了。这就是传道的关键。打个比方,美女看见美女,大家欣赏。美男看见美男,虽不交流,但彼此会心一笑。至于美男与美女在一起,还会有什么问题吗?只苦了那些丑女追美男者,自然是无望。但为什么丑男可以配美女?因为他丑得大方,丑得有内涵,就像哀骀它有美女无数,正是此理。

与其说传道,不如说证道。

道可证,不可传。

不同人之间悟道有先后,证道却一。圣道不远人,圣才不远道,二者水乳交融。谁是圣才?人人都是圣才。何以见得?因为你心向善,爱美。

2005年初夏,我在书商贺雄飞处与两博士辩论。一博士说性本善,一博士说性本恶,我说无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承认有所本。有所本即承认有个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即道、即造化、即神、即上帝。上帝爱世人,使心有所属。你如以身证道,道也成就你。

证道之后,并非得道,而是忘道。

忘掉一切,得到一。

忘掉一,得到一切。

女说他用三天忘了天下,七天忘了万物,九天忘了自己,就是这个意思。

忘道的同时,你就得道了。你如念念不忘,必会有失。

庄子借女之口,具体讲了得道的九个科学程序,即:

文字→背诵→解读→耳授→实行→吟咏→静默→空虚→迷茫之始

文字是大道之始。禅家一面说"不立文字",一面又说有什么"文字禅"。据我说,文字还是要的。文字的意义有二:

一,它是人说的话。

二,它是最初的命名。

老子说"道可道,名可名",这个名可名就是指文字。

老子当初也不能道传天下,只得借《道德经》五千字。孔子就更有自知之明了,一面整理五经,一面作《春秋》,一面又对弟子传下诸多语录。老、孔二圣尚不能离文字,我们安敢"文外谈道?"

断不能离开《圣经》讲上帝,更不能妄立文字。

背诵是大道之入。文字有形,读之有声。有声则入耳,进而进入脑海深处。大脑如海棉,过滤各种声音。

圣音如乐,魔音如诉,取圣音。

柔音属雌,杂音属雄,取柔音。

柔而不和,还需再揉。柔而且和,就成了。

解读是大道之生。即证道。

耳授是大道之隐。总有些道理你需独享,我当私传。

实行是大道之出。有道而不行,等于无道。

吟咏是大道之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人吟咏得哲理,有人吟咏得诗意,当以诗意为上。何哉?哲理不过一悟,诗意却让人觉得美好。

静默是大道之酿。就像无声无息中美酒酿成,大道要久久酝酿,才得一醇。

空虚是大道之本。

迷茫是大道之始。

由空虚入迷茫,大道茫茫,我心也茫茫。以茫茫投茫茫,反得光亮。就像以明月投群星,反得光亮。

南伯子葵问乎女:"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口:"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以圣人之道告全人之才,亦易矣。"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间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其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庄子这个故事讲了两个意思:

一是要"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缺一不可。

这听起来很神密、很难,其实一点也不神密,一点也不难。

圣人之道到处都是,一切山山水水,一切花花草草,生者有生之道,死者有死之道,圣道即自然之道。

也可说自然无道,你看天看地,你的人就在其中。

你上不能升天,下不能入地,那你干嘛?做人。做人什么意思?就是做出人样。

由此反证你还不是人样,当缺一根筋,你缺的不是智慧,更不是力量,而是一颗谦卑顺服的心。

有了这根筋,你就可以被上帝牵引到光明所在。对,我讲的就是灵。属灵的人个个都是圣人之才。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学道要注重文字。文字是用来抛弃的,抛弃之前你却要看懂。书是用来扔的,扔之前你要知道它的轻重。孤独使孤独者丰富

满天繁星让人眼花缭乱,不如只做一轮明月。列子到齐国去,半路就回来了,碰见伯昏瞀人。

伯昏瞀人说:"你干嘛呀?"

列子说:"我吓坏了。"

"为什么吓坏了?"

"我去买水喝,那人只有十瓶水,就一口气送给我五瓶,我吓坏了。"

"哈!这有什么好怕的?"

"你想想,他只有十瓶就送我五瓶,一定有求于我。再这样下去国君必会让我做大官,那岂不搞死人?我当然害怕。"

伯昏瞀人说:"嗯,你很会观察,是这样的!不过你也不用害怕,你就做好你自己,大家会保护你。"

他们一起到齐国去,刚一到齐国,刚住下,门外就站满了人。伯昏瞀人站在门口,住着拐杖,拐杖的一头撑着脸,非常忧愁。站了一会儿,没说什么就走了。

接待的人告诉列子。

列子赶紧提着鞋、光着脚追上去,追到大门口追上了,假装问:"先生你跟我来,是不是已经没吃药了?为什么还要去买药?"

伯昏瞀人说:"我早就没吃药了!我先前就告诉你:大家会保护你,你看,果然这么多人来保护你。他们不但会保护你,而且你不能让他们不保护你。我感觉这样国君必会用你,我还感觉要出状况!也许我的感觉是我自身的事,也是无所谓啦。总之,你一旦为官,他们就不会把他们的真实意图告诉你。他们说的都是小人的话,必会毒害人。唉,这些人不开窍,有什么好相处的!"

伯昏瞀人柱杖而立,看那些不开窍的人就觉得累。

道者宜独行,如果啥也没看清硬要去掺和什么,一定自找苦吃。

真人独处之道:

一,不与任何人交往,但也不与任何人断交。保持现状最好。你看那些人,心里对自己就有数。

二,自己觉悟,不要试图与人沟通,更不要试图改变谁。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

三,无私为他人,才能成就自己的私心。无私奉献者有大收获,处处藏私的人搞不大。

四,与自然为友,看山看水,你就温馨。如果还能在晚上看看月亮,你的灵性就不失。不要信什么劝人修行的鬼话,你自己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绝不把自己交给任何理论、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事情。

五,以古人为师。古人的话都是糟粕,但古人已死,所以他害不到你了。今人的话全是学问,但一不留神你就完了。因此你亲近古人比较安全。我曾对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牟洁女士说,我这些年都和古人玩,又能使古人和古人玩,实在不得已。并不是我不爱今人,正因为我太爱今人,所以要保留一部人下来可以爱,重要的是,我要保留自己,不至于早早地就完了。

本书数百页纸,全是荒唐言也!总述全书所讲的道家学问就只一句话:真心真意做真实的自己,你就是真人了。孟子反与子琴张唱歌弹琴吊丧

庄子说: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朋友。

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子贡去料理丧事。子贡看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两人,一个在编歌曲,一个在弹琴。

子贡问道:"对着尸体歌唱,合乎礼仪吗?"

二人相视笑了笑说:"他哪里懂得礼的真正含义。"

子贡回去把所见告诉孔子。

孔子说:"他们是摆脱礼仪约束而游于人世之外的人,因而不拘礼节。"

说白了,那就是无礼。

有时就是要无礼,才能表示尊重。这个道理一点也不怪,原理如下:

无礼是真,以真示人,即是尊重。

孟子反与子琴张二人一弹一唱,非常默契。这种默契并非来自理解,而是来自不理解。

当两个都不明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会心一笑了。他们不明白子桑户为什么要死?更不明白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因此他们一弹一唱,与其说是悲伤别人,不如说是庆幸自己。

世上最迷人之事莫过于不可知。

你只需要对不可知之物保持敬畏,心中就永远有盼望。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己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庄子这个故事讲了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游于方内,比如孔子。一种是游于方外,比如孟子反与子琴张。

所谓方内,即世内。古人认为世界是方的,因此称方内。游于方内即入世,游于方外即出世。

人常有出世之想,却不能实现。这要豁出去才可以办到。孟子反、子琴张二人临尸而歌,如此吊丧,实属荒诞。

但在他们,其实很自然。

因为他们原不晓得什么是礼,所以就不晓得什么是灭礼或失礼。

他们的心中一旦发出指令,他们就去做。

这样当然也会出,但总比老是抗拒指令好。一个人如果老是抗拒自己的心灵,他的心、他的灵就会弃他而去。

道法自然

"成功遂事,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16章》)

顺其自然者自然亦顺之,所以常能成功。

老子这话是说:成功了,事办好了,人们都说我很自然。老子这话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成功要靠自然之道。

二是自然之道能让我成功,这是有目共睹的。

三是应把一切的功劳归功于自然。

前两层意思较浅,第三层意思是重点。

基督徒做什么事情都说"赞美主!"道家也对自然时时刻刻充满感恩之心。大自然造就了人类,大自然造就了智者。人类最初的智慧从仿生而来,人类最高的智慧仍是行自然之道。可以说,谁得自然之道谁就会成功。

战国哲学家尹文在他的著作《尹文子》里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立志报仇血恨。为了鼓励士卒百姓勇敢坚强起来,勾践对勇士特别尊敬。

有一天,勾践走路不小心踢到了一只青蛙。青蛙被踢,马上跳了起来,然后一动不动,怒气冲冲地鼓着肚子,瞪着眼睛向勾践挑战。

"真是一只勇敢的青蛙!"勾践赞叹不已,并且朝这只青蛙庄重地鞠了一躬,表示敬意。

在勾践的提倡下,越国的士卒百姓越来越勇敢,最后和吴国打起仗来个个生龙活虎,毫不畏敌,打败了吴国。

勾践向勇敢青蛙致敬、学习,最终凭"青蛙之道"战胜了强大的对手,这就是他向自然界学习的好处。

古希腊大哲学家皮浪有一次与朋友们出海漫游,忽然遭遇海啸,同船的朋友们全都惊慌失措,皮浪却镇定自如。他指着船舱中一头正在安详吃食的小猪说:"大家看吧!真正的智者在吃东西呢!"大家一笑,都安静下来。小猪还没吃完东西海啸就停止了。

皮浪向镇定的小猪学习,最终带领朋友们用"小猪之道"战胜了可怕的海啸,这就是他向自然界学习的好处。

同样是在海上遭遇危险,中国的大智者谢安表现出了更大的学习智慧。

谢安是东晋时的大隐士,后来指挥东晋军队打败了前秦的百万大军,赢得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战役"淝水之战"的胜利。还在隐居时,有回谢安与朋友们也是出海漫游,忽遇狂风过海,掀起一阵阵大浪袭来。朋友们暗自叫苦,谢安一人镇定自如,四下望了一望,马上对船夫说:

"跟上那只海鸥!"

谢安威信很高,船夫不及多想,马上挥橹飞快地跟上海鸥。海鸥在波浪中穿行,小船也在波浪中穿行,不多久小船竟然在海鸥的带领下冲出了风浪区。

朋友们又高兴又敬畏,问是不是有海神指引?

谢安大笑道:"哪有什么海神!海鸥天天在海上生活,肯定有避开风浪的办法。只要我们能跟上它,就没什么危险。"

谢安向海鸥学习,带领朋友们用"海鸥之道"战胜了风浪,这就是用自然界虚心学习的好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4章》)

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就是师法自然,而不是自以为是。

老子这句最著名的话有两解:

一、"法"就是师法,就是某物向某物学习。人向地学习,地向天学习,天向道学习,道向自然学习。自然是老师的老师,是祖师爷。

二、"法"就是被法约束,即臣服、被统治。人被地统治,地被天统治,天被道统治,道被自然统治。自然是君王的君王,是管理一切、派生出一切的上帝。

以上两解的第一层意思是"师法自然"。

第二层意思是"臣服自然"。

关于师法自然,人类比较容易接受。

至于臣服自然,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了。反叛者一听"臣服"两个字就要跳起来大叫:"我反叛!我反叛!我反叛!打倒!打倒!"我曾经是个反叛者,还专门就此写了一本名叫《弑神论》的哲学书。所谓"弑神"就是对神的反叛。我写道:

"从弑君到弑神,人类凭反叛获得解放。"

理论上是通的,但细想不可能。连解放军都不能"解放全世界",我如何能弑神成功?

弑神者最终归于神的怀抱,说人定胜天的人必须还靠天吃饭,说过要走出森林的人类如今已感到回归自然的紧迫性。

回归自然说白了就是臣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甘心做奴隶?"这个说法又让人受不了,但说白了就是那么回事。人要听自然的话,无条件地遵循一切的自然规律,这不是做奴隶是什么?

很多人因此想不通,走上了极端。其实事情虽然严重 ,但问题不在于谁统治谁,而在于大家都干了些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有回海上行船被海盗俘虏并被卖作奴隶。人们问他能做什么?他说能"治理人"。第欧根尼让叫卖者喊:"谁愿意买一个主人?"人群哄堂大笑。但一个叫塞尼亚得的富人买了他做儿子的家庭教师。塞尼亚得非常尊重第欧根尼,常常说:"一个杰出的天才走进了我的家门。"

朋友们终于打听到了第欧根尼的下落,赶来要为他赎身。第欧根尼却阻止了他们,说:"作为哲人,既使我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为病人服务,却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第欧根尼这个故事正好说明了两个宝贵的道理:

一、奴隶可以是主人的主人。

二、做一个治理人的奴隶当然要好于做一个被治理的主人。

这两个道理看起来相当怪,细想来是那么回事。第欧根尼是奴隶没错,但他是主人家的家庭教师,开始时教孩子,慢慢地全家人都听他的教诲。就这样,奴隶成了主人的主人。这种角色的转变与双重性是双方都觉察到的,但双方都能接受,因为第欧根尼确实是个导师。〖HTH〗他不在导师的位置做导师,而是在奴隶的位置做导师,这就反映了人类对智慧的天生依赖,并不因地位的颠倒而颠倒,而因智者的引导而引导。

警察要灭黑社会,常去请教监狱里的老犯人。

中国古代的士人(奴隶者)最大理想是做帝王师,就是为了做主人的主人。

老子说"道法自然",包含一个重要的思想:

人类只有做好自然的奴隶,才能做好自然的主人。

也就是说:谁有道,谁就是主人。当千钧一发之际,谁能明白一些简单的整理,就可以反败为胜。

"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这就是人类应有的智慧。

老子非常道就是老子自然道,它都强调了一个转换的问题。这种转换不是凭空的,而是像第欧根尼一样实实在在地做好份内之事。

所谓份内之事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份外划进份内。所有的工作都是找来的,人类不断地学习与工作,会发现道在长大,手中的份内之事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成就这一切的当然是学习,向自然学习。

通过"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基础当然是"师法自然"。

另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阶上观赏蚂蚁和牧羊犬。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然之物有那么大的兴趣?德谟克利特说:"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我们从蜘蛛身上学会了纺织,从燕子身上学会了建筑,从百灵鸟身上学会了歌唱。"

那么,我们当好了自然的学生,将来可以当自然的老师吗?回答也是肯定的。当然,我们当不了大自然的老师,可以当小自然的老师,"小自然"就是人类社会。

所谓"师法自然,可以成道"就是这个意思。

空的好处

"三十辐其一,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老子·11章》)

如果车轮是个实心的菜板,必不如空心加轴转动灵活。

为什么菜板不能当车轮?因为菜板是实心的。我们如果把两个菜板穿起来当车轮使,必会相当别扭。

车轮要想转得快,就必须是空心的,还得有轴。这是因为,车轮要依靠圆心传力,如果轮体实心,就会传力受阻;如果空心而有轴,就会传力通畅。

老子说车轮"三十辐其一",是说三十根辐条插在车轴的圆木上,这样的结构模仿太阳,可以旋动使力。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周朝的史官是"管天"的,负责天象观测。老子长期观天作象,从太阳的散光散热原理悟出了车轮——乃至一切球体(当然包括地球)的运动方式,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上都取得了罕见的巨大成就。

老子还发现,太阳并不是如地球月亮一样是实心的,而是一个空心的气球,所以能从日心传热得相当畅道,如果是实心,必不通畅,如地心要传力到地面就要经过层层地幔、地壳与地表。

太阳散热快,是因为为空心。车轮要想传力快,也必须空心。

太阳从日心散热到边缘,中间由"气轴"(也是空心的管状气带)来完成传热。车轮传力也必须通过围轴四散的条辐。

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就是说车轮是空的,所以能转动起来。如果实心如菜板,也能转,但必不快不畅。

四川人有句俗谚:"火要空心,人要实心。"是在讲在灶膛烧火要把柴火拔空,这样有空气流通火才燃得好。"人要实心",则指要踏实。

其实人也要"空心"才好,如果人心像石头,就会什么也想不到。空的妙处不在于什么都没有,真正什么都没有只会让人疯掉,空的妙处在于方便流通。佛门称空门,是不滞的。万法皆空,意即万法不滞。这样,三千世界才可自由出入,不为之所阻。

苏格拉底在与朋友聚会时常常会凝视空酒瓶。有回柏拉图忍不住问他:"老师,你为什么看着空酒瓶?"

苏格拉底说:"因为空酒瓶能装酒。"

柏拉图没明白过来。

苏格拉底说:"酒瓶满了就不能装酒。"

柏拉图大悟。恋世品庄子梦蝶

庄子说:

有一天我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然翻飞的一只蝴蝶,四处遨游,优闲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子,突然觉醒,发现自己分明就是庄子,不知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庄了这个梦大有来头,我先从蝴蝶说起。

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这个小官,漆园吏的工作就是管理漆树林。庄子天天在树林里转,对林中的花草树木很熟悉,当然也熟悉林中的昆虫,比如蝴蝶。

开始时,蝴蝶就是蝴蝶,不具有象征意义。

慢慢地,具体的蝴蝶变成了抽象的蝴蝶。

最后当庄子身上发生了某件事,他再注目蝴蝶,蝴蝶就升华了意义,对他有引领作用。

对于困守园中的庄子来说,蝴蝶就是自由的象征。

自由的蝴蝶,永远生活在春天。

——蝴蝶即自由,梦蝶即追求自由,这就是"庄子梦蝶"的寓意。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了。

"蝴蝶即自由",那么我呢?

"梦蝶即追求自由",那么这种追求什么时候才能到手?

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蝴蝶自由,我不自由。

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对自由的追求永远不能到手。

庄子显然明白这两点,这就是他忽然在美梦中醒转的原因。

他因此感到痛苦:蝴蝶是美好的,但他不是蝴蝶,蝴蝶越美好,就越跟他没什么干系。

他因此感到愤怒:我为什么不是蝴蝶?

他没有触须。

他没有翅膀。

他没有能飞的条件,空有想飞的意志。

空空的空气中,横亘着天堑,这空气在蝴蝶是桥,在他是绝壁,他飞不过去。

彼岸世界近在咫尺,但他就是过不去。

庄子问蝴蝶:你为什么如此轻盈?

蝴蝶说:我不是轻盈,我也很沉重。但我很灵巧。

庄子说:能不能解释一下你的灵巧?

蝴蝶一笑:既然叫灵巧,那就只有自己知道,怎么说得出?

庄子说:你就随便说说吧。

蝴蝶于是说:我一开始并不是蝴蝶。我是一条虫,困在我母亲给我的枷锁般的温室里。我闷、我热、我长大、我挣扎、我用头钻出了壳,我扇动翅膀飞向天空。孩提时我压抑越大,长大后就越能飞翔。

庄子打断它说:你说得太笼统,请具体描述你打开翅膀的那一瞬间。

蝴蝶歪着头,仔细想了想说:哦……我想起来了,当时是这样:我的头一伸出壳外,马上有一股新鲜空气将我洗脑,呵,这是上帝的灵,是宇宙的元气,它古远而新鲜,无所不在。我触电了,通灵了,头颅被过电后,马上变得勇敢。我奋力冲飞,不觉就跃向天空。翅膀?不,我不知道我有翅膀,我全身都在飞,翅膀只是起辅助作用。因此,起飞的关键并不在于翅膀,而在于你的头颅是否过电。

庄子听到这里,精神为之一震。

蝴蝶接着说:我打开翅膀的那一瞬间,一个隐秘的世界也打开了。我包裹着它,劫持着它,飞向更远。我扔下它,抛弃它,它反而更欢畅,向我匍匐,向我膜拜,向我奉献,由我践踏。

庄子说:你的翅膀轻轻划破空气的沉寂,沿着一道震荡的微波前进,深入一个深邃的光圈,你的翅膀是倾斜的,沿着一个缝隙走,走,走,一直走到一个极宽阔的所在。那里风极大又极柔,那道灵、那股光、那阵风永远在那里鼓鼓地回旋着,你一旦飞到这里,就是不动也在飞翔,你不会再掉下去。从此你想飞就飞,想飞多远就飞多远。更可贵的是,你明白了飞翔并非最高的意义,因此会飞翔后你反而更多地停留在枝头,笑看那些忙着学飞翔的孩子们。

蝴蝶说:既然这些你都知道,为什么还要问我?

庄子说:我想知道,为什么你是蝴蝶,而我不是?

蝴蝶说:什么叫蝴蝶,什么又叫你?

庄子指着它的身体,说"喏",又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唉"。

蝴蝶越发好笑了,冷不妨向庄子飞过来。庄子"哎呀"一声,来不及躲开,就被蝴蝶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了怀中。他立刻自觉地窒息过去,恍惚中他还在祷告:我的神啊,我现在就归向你!

醒来时的庄子,明白了自己原本就是一只蝴蝶。

既不是蝴蝶变成我,也不是我变成蝴蝶,而是我与蝴蝶一同化去,因为有那灵,飞翔就是自然的事了。

至于自由,已经不是问题。

我宁愿不要那自由,也要在神的牧养下快活一生。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讲自己的这个故事,是在主动现身说法,告诉我们通往自由之途只能是做梦,梦醒后一切照旧。自由是不存在的,丢掉自由,才会获得自由。蝴蝶不是为蝴蝶活着,蝴蝶是为花活着。人不是为人活着,人是为道活着。

谁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我们完全有能力做梦的主人,控制这个体内的魔鬼有限发作,甚至不发作,从此做一个真实的人。方法就是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故远离一切颠倒梦想。"庄子梦蝴蝶,只梦一次就把它放飞走远,永不再回。

你以为你在活着吗?不,你在做梦!

庄子说:"至人无梦",意思是至高无上的真人是不做梦的。庄子这么说显然是把梦当作一种不好的东西来看。有梦则不得为圣人,圣人就应该无梦。看来梦确实不是好东西,因为它妨碍人过真实的生活。

既然梦不是好东西,为什么还要做?这是因为做不做梦由不得人。

梦是霸道的,它想来就来,根本就不需要谁的同意。就这样,我们的大脑变成了梦的跑马场,经常被践踏得一片狼籍,更可怕的是,梦走时还对我们做出种种显示,等于在说:

"我还要来!"

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梦把人淘空,这是其一。

梦把人占据,这是其二。

梦把人废掉,这是其三。

梦有以上三害,堪称人类第一天敌,一般的人已经知道做梦伤身体、再警觉一点的人则清楚知道只要你混淆了梦境与现实,就会永远生活在迷茫、困惑中。

庄子本人就做过一个梦,这就是著名的"庄子梦蝶"。

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然翻飞的一只蝴蝶,四处遨游优闲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子,突然觉醒,发现自己分明就是庄子,不知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庄子通过自身的体验意在指出:梦境与现实容易混淆,稍有不慎就会搞错,你以为你活着吗?不,你在做梦。做梦不能叫活着,只能叫假活。

人的生命有三种基本形态:

一,正常活着。

二,假性活着、隐性活着,即做梦。

三,枯木死灰。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正常活着的人,人们不是在做梦,就是枯木死灰。这样肯定不对头。

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这个梦恐怕有隐喻,恐怕是一个性梦。蝴蝶者,采花之物也。原来庄子也和所有的男人一样,做梦采花去了,醒来空自伤感,恨不得那不是梦。但既使那不是梦,又有多大意义呢?庄子也知道那没多大意义,所以自嘲了一番,舍梦而前行。

庄子是个达人,他在妻子死去时鼓盆而歌。没了老婆老是梦见美女,但立刻又醒悟这无意义,所以晚期的庄子基本上无情欲了,终于修仙成功。并不是说不该有情欲,而是说该有时就该有,那段时期过去就别再勉强,好养足精神干别的。

与庄子相比,曹雪芹是个大笨蛋。花了整整十年回忆一个梦,结果把生命浪费了。他写出了《红楼梦》只是供天下人意淫罢了,对天下人有好处,对他本人毫无好处,只是浪费生命。

曹雪芹是个典型案例,他是一个被梦魔统治而自甘堕落的人。杜牧还知道"十年一觉扬州梦",曹雪芹却没有"十年一觉红楼梦",最后不得不抱着一部残稿,做着一个残梦死去。

我的意思是既使我们无法不做梦,也要像庄子与杜牧一样洒脱,毅然抛弃一切的美梦,不要像曹雪芹一样自我陶醉至死。

李商隐写了一首著名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太长了,其他几句我们不要管,只需要看它的第三句就可以了,"庄生晓梦迷蝴蝶",讲的就是庄子的事。李商隐用了一个"迷"字,还算准确。但庄子毕竟是高人,只迷了一下,没有永远迷失,很快就觉醒。

李商隐最后写道"只是当时已惘然",指出不但做梦是惘然,就连当时的实境也是惘然的,还算懂庄子。

孔明也有两句诗写道: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是个有来头的人的说法。孔明认识到我们做的不是小梦,而是一个春秋大梦。梦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系统,比天空还空,比大海还大,吃人不吐骨头,非常贪婪凶恶。先觉者先获救,后觉者后获救,不觉者无疑死定了。

孔明说"平生我自知",很好,他清楚自己是谁,用"我"来抗衡"梦",因此不畏一切梦。说到底,梦虽然厉害,也要依附于人。人为主而梦为客,绝非梦为主而人为客。李后主如此写道: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他完全搞错了,怎么会"身是客"呢?可见李后主完全迷失了自己,难怪会亡国亡家亡身。

我们完全有能力做梦的主人,控制这个体内的魔鬼有限发作,甚至可以让它永远不发作,从此做一个真实的人。我有个可行性方案供大家参考,那就是依照《心经》所言:

"心无挂碍,故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不错,只要我们"心无挂碍",随时"放下执着",就可以远离梦魔。

这样,我们就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做一个真正的人、纯粹的人。正如庄子所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就是整个宇宙,我生我死,都在我里面,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没有什么不可以

不讲究是一种高姿态,它表明我已不在乎,或我已能控制。

老子说"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就是与世俗打成一片。深入其中,才能做世界的间谍:游刃于时空之中,穿梭于存在之外。道虽然"没有开始"(没有起源),但可以是"万物之宗"(一切的家主)。《圣经》上说:"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意思与老子相同。

没有什么不可以。人如果无为而活,那么事事走在人前。本来有问题的也没有了。早上我写作的时候,窗前开来一台拖拉机,大约是邻居要在门前砌一个石台。拖拉机在我跟前突突突地响,我的太阳穴与心脏也不由跟着它突突突地跳,我没有烦也没有怒,静静地起身上厕所,上完厕所浇浇花,过一会儿拖拉机也就开走了。

多么好的随便啊,它真能解决大问题。

没有什么不可以,太在乎了就不可以!梦三觉五

什么是梦三觉五?

"梦三觉五"就是做梦做三回,觉醒要五次。

人生的梦会做三次。

第一次梦见自己飞上天,去海边。这是儿童时期天真的梦。

第二次梦见自己中状元,当大官,天下美女来相伴。这是青年时期名利的梦。

第三次梦见阎王来接,你在梦中挣扎,大汗淋漓醒来。这是老年时期死亡的梦。

有此三梦,就有五觉。

第一次觉醒,是在还没做过梦之前。婴儿无梦,一切完美。没有知觉,就会啼哭。婴儿的觉醒很新奇,也很累,不久就进入梦乡。这次觉醒开始为人,并为以后所有的梦打好铺垫。人的第一个梦是回忆,最后一个梦还是回忆。因此人的第一次觉醒很 重要,决定一生。人在婴儿时期形成的感觉将指导终生。

第二次觉醒、第三次觉醒、第四次觉醒,分别是在做三次梦后发生,起总结作用,就像年终报告,自我分析一生各阶级成败。

第五次觉醒即"临终觉醒",这是最彻底的一次觉醒。通过这次终极觉悟人会明白:"人生如梦"的"如"是如果的"如",意思是人生如果是梦,就不会是像现在一样?会怎样?不知道,反正不是这样。反推人生不是梦,那么是什么?人生是吃饭。人的功能就是吃饭。天大的真理莫过于此,有此一悟,人就含笑而死。不如原谅这个世界

既使所有的人都对不起你,还有一个人对你好,那就是你自己。

老子说:"报怨以德。"

老子这句话是对"报怨以怨"的否定,指出人不能用魔鬼的手段对付魔鬼,而要用天使的心灵成就世人。

"德"是"道"的必然表现,道生一切,一切又生道,这被生发出来的第二次道就是"德"。"德"的特点是可以从一切的德与非德之中获取,尤其从非德中获取最大。

以德报怨,怨消。以德报怨,德更大。因此人应无条件施德于人,自然会为大。《圣经》上耶稣说:"要爱你的仇敌。"又在临刑时说:"父啊,赦免他们(指刽子手)!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如果报怨以怨,将失德,将前功尽弃,因此人在被杀之际,应祝福刽子手,为他祈祷。并深知自己已然获救。

你要原谅这个世界。原谅世人。

一切的仇恨无用,与其恨恨而死,不如原谅这个世界。

你能原谅曾经伤害过你的世界吗?你会的,因为你原本爱着这个世界。

你不是你自己,你是被造之物。你是自然之子,你属于整个天地。

近代著名诗僧曼殊大师身世很苦,从小饱受坎坷。有一天他又被人欺负了,一路大哭跑进了深山。

曼殊摸黑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一处高高的石岩上。身下就是万丈深渊,夜风习习,他真想跳下去,了却此生,忽又见天边明月清朗可爱,不由心情渐渐平静,慢慢坐下来欣赏。

他看见月光之下,山河朗朗,了无纤尘。这个世界毕竟可爱。

曼殊本有慧根,当下心中豁然开朗,长吟曰:"易水潇潇人去矣,一天明月白如霜。"

曼殊原谅了这个世界,他重新爱上了这个世界。

鲁迅从日本归来,听说了曼殊的事情,专程前去拜访。斯人不在,庭中梅花正发,鲁迅慨然长叹:

"为人须如曼殊,处世而不怨,如庭中梅花自开自落,又有何怨。"信心使人神奇

你相信自己行你就行,并且不能不行。

晋国公子范子华名气很大,举国上下都知道他。晋国国君很宠爱子华,让他常在左右。子华看上的人,晋国国君就封爵为官,子华不喜欢的人,晋国国君就一概罢免。在子华手下做门客的人比在朝中做官的人还多。子华让他手下的侠客比武,虽然常有人受伤也毫不在意。子华每天以此为戏,都成为晋国的一大风俗了。

禾生、了伯二人是子华手下的上等侠客,二人有一天到野外行走,借宿在田野上商丘开的家中。晚上,二人大声笑谈,说范子华的声名威势真是显赫极了,"能使活人死,又能使死人活。能使富人穷,又能使穷人富"。

商丘开是贫寒之人,躲在窗户底下听到了这些话,顿时心动。于是他背着粮食扛上簸箕,一副庄稼人打扮就去了子华家。

子华家的门客都是世家大族,穿着雪白的华丽衣服,往来乘坐高车大马,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只抬头看天,从不看人。这些人见商丘开又老又弱,长得漆黑,衣服也不收拾,没人看得起他。渐渐地大家都欺负商丘开,商丘开也不生气。侠客们都武艺高强,但来来去去都差不多,大家都不觉得什么新鲜了,连开起玩笑来都无精打彩的。

于是侠客们与商丘开登上一座高台。子华这天也在,就随便说了一句:"有人敢从高台上跳下去的赏赐百金。"侠客们争着要跳。

商丘开相信子华不会说假话,就抢先跳下去了。只见他动作优美得像一只飞鸟,轻轻着地,全身无伤。

侠客们以为他偶然如此,都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子华来了兴趣,又随便指着河湾里的水骗大家说:"那底下有宝珠,游下去就可以拿到。"

商丘开又下河去,毫不畏惧水深水急,一会儿就出来了,果然拿到一颗宝珠。

侠客们这才怀疑他是高人。范子华开始重用他,赏赐极多。

不久,范家的仓库起大火。子华说:"谁去火里取出锦缎来,取到多少我就赏他多少。"商丘开面无难色到火里去,烟尘不熏他,火也没把他烧着。

范家的侠客都以为他有道术,一起去拜他,说:"我们不知道先生有道而戏弄您,我们不知道先生是神人而欺负您,看来是先生在耍弄我们,把我们当聋子瞎子了。敢问您的道术为何如此高明?"

商丘开说:"我没什么道术。即使我问自己的心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所以然。话虽如此,有一个原因在这里,禾生与子伯二位兄长曾睡在我家里,我听你们说'主公的势力能使活人死,又能使死人活。能使富人穷,又能使穷人富。'我相信了你们的话,没有二样心思,因此就来了。来了后,我又你们的话全是真的,唯恐自己不够真诚,不够勇敢,因此我奋不顾身,忘记了身外的一切,只管用心去做。这样外物就好像在顺从我,没有冲突,我只不过在做一些好像事先就定好的事,因此一做就成。现在我才知道你们是在耍我,我感到后怕,内心有猜忌、考虑,凡事做之前明白了要多看多想,追想那些事情真是庆幸万分,我居然没被淹死燃死!我的心很烦乱,害怕极了,岂敢再靠近水火!"

从此后,范家的门客在路上碰到乞丐马医都不敢再有不敬之心,必会下车作揖行礼。

孔子的弟子宰我听说了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说:"你们现在知道了吧?心中怀有坚定信念的人可以感动万物,天地鬼神都有感应,在整个宇宙之中都不会有什么阻隔,岂只可以不避免危险、到水火中去而已!商丘开信的不过是假话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信的是至诚的真道。小子们记住这件事!

我们都曾是商丘开,对自己做过那些"勇敢的事"后怕。

商丘开曾糊糊涂涂就跳下了高台,游进了水里,跑进了火里,都没受伤。他因被人愚弄而勇敢,因勇敢而神奇,进入了一种入魔的神奇状态。

他被整惨了!

先是人整他,然后是鬼整他。

未有一个人不灵醒不被整的!

商丘开毕竟有些智慧,他不要这神奇,要正常,因此果断离开范家。

信心使人神奇。

但只有正确的信念才能让人获得真道,真正的神奇起来——

所谓神奇,就是我居然还能正常地活着!祸与福的三场较量

第一场较量,祸赢了

福得意洋洋,满面红光过日子。

福说:"我好好啊,我太幸福了。"

这时候祸悄悄来了,轻轻吹了口气,福就打了一个寒颤。再一看,到处结冰了,树叶落光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福愤怒地问祸:"你为什么要来?我又没让你来。"

祸说:"并不是我要来,我就在你的里面,我一直都在,就像石头在水里面,只要你把水喝干了,我就露出来了。"

第二场较量,福赢了

福时刻要报仇,偷袭祸。

祸说:"哎哟,谁给了我一刀?"

福说:"是我。你曾从我身上夺去的,我要加倍夺回。"

福抢走了祸的东西,重新幸福起来。但它知道自己的东西都是拖来的,因此日夜提心吊胆。而正因为它担心又失去,所以特别珍惜,注意培养,就把小福被成了大福,富富贵贵。

第三场较量,它们打成了平手

祸又来了,杀气腾腾。

福毫不畏惧,马上迎战。

它们打得热火朝天,难分难解。有时祸胜了,有时福胜了,谁一不注意,就会失手。因此它们永远警惕着,随时准备放手一搏,因此双方呈胶着状态,一直这样渡过它的一生。世上只有精神的胜者,没有实际的胜者。打成平手就是胜利。

冷眼旁观独自行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老子·16章》)

一切都好像在蓬勃发展,其实都是泡沫,只有自身才是真实的。

老子说"万物并作",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在一起发作。当然"作"原来不是发作的意思,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发作看。万物一起发作,说明万物都是病态的。常态即病态,要想脱离常态,就要行非常道。个中原理清参考本书开头。

既然万物都在发病,那么这时我们瞎掺和什么?米松喜欢一个人在静处发笑,显然是对万物的否定。

老子在说了"万物并作"之后马上说:"吾以观其复",意思是"让我来看它们是如何反反复复的。"这句话显然是冷眼旁观的意思。

一切都好像在蓬勃发展,其实都是泡沫,只有我们自身才是真实的。

万物是万物,我们是我们。应保持距离。我写到此处时,窗外在放鞭炮,大概是有人在庆祝开业什么的。我如果一听鞭炮就扔下笔跑过去看热闹,大概什么也干不成了。我不理他,我继续做我该做的事,鞭炮声渐渐稀稀落落,最后窗外恢复平静。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看来做一个冷眼旁观者确实受益无穷。我如果追声而去,心必乱而身必移;当鞭炮声已平静,我的心却还不能平静,显然这是上了当,亏了本,亏本买卖我为什么要做?

朱自清在少年时喜欢闭门读书,过年也这样。亲戚家的孩子问他为什么不出门走走?多热闹啊。朱自清说:一出去看这看那,心就要乱几天,不划算,不如在家读书清静好玩。看来朱自清深得清静之旨,管他什么"万物并作",我不作就是了。

后汉有两个大名士: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友,经常一起读书劳作。有回两人在园子里锄菜,不知谁锄到了一片金子。管宁继续锄他的菜,在他眼中金子与瓦石无异,在菜园的泥土中出现都是多余之物,应一并锄去。华歆则把金子捡了起来。还有一回,两人同席读书,忽闻门外传来车马之声,原来有贵人经过。管宁读书如故,雷打不惊。华歆抛书去门看贵人,半天才回来。管宁因此割席分坐,大叹曰:"子非吾友也。"

无疑,华歆是个随波逐流者,管宁则是一个冷眼旁观的有操守者。在管宁看来,金子与瓦石无疑,贵人车马过门只会制造躁音,毫无意义。再亮的金子一晃而过,再漂亮的车马也是一晃而过,何必管他?如果金子已逝,车马已过我们还痴想不已,岂不是上了当、亏了本?亏本买卖我们为什么要做?

管宁凡事不动心,实是"贵我"之举。天地之间以我为贵,怎么可以贱卖?孔子说:"非礼勿为,非礼勿视",也包含了一个节约成本的意思在内。视了非礼之物,为了非礼之事,人就会心乱事乱,搅坏一大片,又要收拾残局,又要消化后果,太不划算。《诗经》上说:"其出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是说出了东门,看到美女如云。虽然美女如云,并不是我想要的。《诗经》这段诗挺有意思,一句"匪我思存"大有管宁锄金如瓦石之意。管他什么红男绿女,都只不过是些颜色罢了。

看到一个焦急地向妓女要回衣服的男人,希腊智者第欧根尼讽刺道:"可怜的人,当失去这衣服对你来说更好时,现在你为什么还如此痛苦地要回它呢?"

脱掉的衣服还可以要回,人一脱掉自然本性,一味追逐欲望必会坠入无边地狱。我在《弑神后传》中写道:

"尔等红尘众生一切无用功,每日每事自取其辱。

可怜的高等畜牲,你们等不到那份可口的血腥甜点。"

第欧根尼说"可怜的人",我说"可怜的高等畜牲",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指英文叫man,汉语读音叫ren的东西。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说别管万事万物如何热闹,我自冷眼旁观独自行。

鲁迅在《野草》中写道: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运行。"

鲁迅把天堂、地狱、黄金世界视作一体,因为不乐意,所以不愿去。最后连自身也不乐意。虽然对自身不乐意,但并没否定自身。他还要依仗自己举一杯并不存在的酒,去一个可能存在的地方。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说万事万物,反反复复。天堂地狱的把戏无穷无尽,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去另寻生存之地。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种人境是摸得到的居所,而不是假想的辱楼。外界是虚幻的,如果我们也虚幻,还能抓住什么?溺水的人见什么抓什么,新生婴儿也见什么抓什么。一者是因为恐慌,另一者是因为好奇。恐慌与好奇都是好东西,因为它能唤醒本能。麻木不仁地活着无异于行尸走肉,智者呼唤人们醒来,就像春风呼唤焦土醒来。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虽是冷眼旁观,但并无憎恨,甚至要毁灭万物之意,而是任他繁华一片,我绝不打扰人家。相反,方便的时候还要提供方便。

耶稣说:"我来是为要成全你们。"

有道者一方面能成就自身,一方面能成全别人,这样他才能渡己渡人。有个禅宗公案:

有人问:"佛说要普渡众生,谁来渡佛?"

众僧哗然,以为大逆不道。

这时明月和尚越众而出,大声说道:"众生来渡佛!"明月和尚的意思是佛在渡众生时,佛也被众生渡了。就像船接人过河,人过了河船也过了河。

像风一样拥抱世界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庄子·天地)

我是一切好,我是最好。不但如此,我是唯一的好。这个唯一不是说在众人里唯一,而是说在天地间是唯一。不必他人证明,让我来证明自己。以我证我,乃见真我。不再求证,我乃为大。

谁都不如自己好。我们自己是最好的。

我们不说别人不好,而是说我们最好。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这太过了。如果他人是地狱,那么我们也是地狱。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好比一个大家庭,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出了麻烦,那么整个家庭都麻烦。如果某人喜从天降,那么全家都喜从天降。古人说"一人得道,鸡犬飞升"。这是有道理的。

大家都好,这很好。为了更好,就要突出一个最好。谁是最好?当然是我们自己了 。

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最好的,你才会明白自我价值。由此相推——

我是最美的。

我是最幸福的。

我是最伟大的。

总之,我是一切好,我是最好。不但如此,我是唯一的好。这个唯一不是说在众人里唯一,而是说在天地间是唯一。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与生命。"即此。《圣经》上讲:"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也是这个意思。

总之你要记住:我就是道,我能成就一切,当然不畏惧一切。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不必羡慕他人":

独脚兽夔羡慕那多脚的,羡慕那无脚的蛇。蛇羡慕那风,风羡慕那眼睛,眼睛羡慕那心灵。

夔对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行走,没有谁比我更简便的了,你用一万只脚行走,到底是怎样的呢?"

说:"我启动自然机能而行走,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这样。"

对蛇说:"我用很多脚行走,还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为什么呢?"

蛇说:"我依靠天生的机能而动作,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运动背椎和腰协行走,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又呼呼吹入南海,好像没有形迹,为什么呢?"

风说:"我能折断大树,吹飞大屋,在细小方面不求胜利,而求得更大的胜利。获得大的胜利的,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

这最大的胜利,就是得到自己。夔羡慕,又羡慕蛇,蛇又羡慕慕风,风羡慕眼睛,眼睛羡慕心灵。这都是不对的。不必羡慕他人,我们自身是最好的。人比人,气死人。不必比,我们自己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无以伦比的,独一无二的。

要比,就自己比自己。用现在的我比昨天的我,用大我比小我,用开心的我比不开心的我,你又会发现确实进步了,现在的我确实是最好的。

人们通常误以为"明天会更好",其实现在就是最好。

一定要坚持自我,流言会自清,谎言会自穿,误会会消失。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不怕被误会":

孔子周游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围住,但他仍不停止地弹琴唱歌。

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为何这样快乐?"

孔子说:"尧舜时代,没有不得志的人,桀纣时代,没有得志的人。这是时势造成的。人的穷困和潦倒是命,只有通达的人才能认识到,大难临头是不惧怕的,需要圣人的勇敢。"

不一会儿,统帅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表示歉意说:"大家认为你是阳虎,所以把你团团围住,现在知道你不是阳虎,我将撤退围兵。"

孔子知道自己是孔子,不是阳虎。所以当别人把他当阳盗强虎围起来时,他坦然不惧,弹琴唱歌。

他的这种镇定镇住了一切人,围他的人因此意识到这其中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去查清了,误会消失。

假如孔子一听别人说他是阳虎,他自己也动摇了对自己的信念,甚至想:莫非我真的是阳虎?那么他就完了。

孔子当然不会这样,我们当然也不会这样。当别人指着我们说我们不过是某某某时,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就是某某某。我们不是某某某,我们是自己。

不可动摇你的心,你才能成就自己的信。

你信什么,你就是什么。

庄子讲了一个著名的寓言"邯郸学步":

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去学走路,但他没有学会赵国人的步法,反将自己原来的步法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此人之所以退化了,就是因为丧失了自我。本来一切顺其自然,自然可以成就自身,但他违反了自然规律,自然就会剥夺他旧有的功能。很多作家去参政,结果除了被操纵外,还弄得自己连文章都不会写了。我决不如此。这些年很多朋友劝我做书商,我拒绝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写好文章写好书就行了,绝不邯郸学步。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魏年教导公孙龙":

公孙龙问魏年:"我从小学习先王治世的道理,后深入仁义,能把不对的说成对的,把不可的说成可的,使百家智士困惑,使善辩之口词穷,今听庄子的言谈,感到茫然,是我辩不过他还是知识不如他?"

魏年听了,靠着几案深深叹了一口气,仰天笑着说:"你不足以知道是非的境地,无法洞悉庄子的言论,你的智慧不足以了解极其玄妙的理论。庄子的理论下达地层上登天空,南北东西通达而不受拘束,返归无所不能的大道,而你还拘泥于琐碎浅陋的察辩寻求。"

公孙龙张大嘴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放不下来,很迅速地逃走了。

魏年指出,公孙龙之所以不如庄子的地方恰巧就在于他"善辩"。庄子是不辩的,因为他心中自有想法,不受他人影响,也不必说服别人。无须互动,我说的就是正确的。

孔子也是不喜好争辩的,在被围困时,如果他争辩自己不是阳虎,那么将很快被杀掉。因为凡是争辩者都是可疑的,至少在对方看来是如此。所以你越说得有理,越没有用。不如不说,走开,让别人说。

公孙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辩士,他与孟子都是雄辩家。但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不得已而已。"内心不愿与人争辩。公孙龙却对此乐此不疲,专门研究如何辩出新道理来,他能证明"白马非马 ",但这有什么用呢?马还是马。

与其辩论白马非马,不如骑马逍遥。这个马也不是真正的马,而是以梦为马,让自己的感觉自由游走。

辩来辩去,只是逞口舌之快,过不久别人又会翻案。不如什么也不说,自己清静无为,自然有一番境界。个中道理我已在《老子处世真经》中细说,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坚持自我。

无须多言,我就是最好的。我的全身上下都可以作证。最可明证的是我居然知道这个道理,足见有多聪明。

不必他人证明,让我来证明自己。

以我证我,乃见真我。

不再求证,我乃为大。

庄子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就是说体悟自己的本性,抱紧自己的神(精神),你就可以畅游在世俗之间,并且可以畅游出世。

总之,认识了自己,认可了自己,你就能成就自己。再说一遍,梁漱溟讲孔子的全部学问是"自己学",我讲庄子的全部学问就是"学自己"。向自己学习,向自己致敬,向自己虚心请教,你就会成功,自由,逍遥游。

因为,你的来头很大。

你从父母那里来。

父母从远祖那里来。

远祖从天地来。

天地从古今来。

古今又从无穷的宇宙来。

我生有命,无穷无尽。你的来头太大了,只要你敬己若神,就可以搞清来龙去脉,一切明明白白,一切无障碍,就地逍遥。

和光同尘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常存。"(《老子84章》)

"和其光",就是与光线相和,一起散布四空;"同其尘",就是与灰尘相混同,一起弥漫大地。"湛兮"指清澈,"常存"指常久生存。整句话意思是为人处事不妨和光同尘,大家玩玩,这样反而清澈简单,可以长久。

光是透明的,尘是灰浊的,光与尘加在一起明明暗暗,如天井漏下的光瀑,如深海仰望的月色,鲛人见之动色,枯坐书斋的学者见之顿觉清气充盈。

老子非常道有千条万条,条条简单透明,条条清澈。当老子说"湛兮",认为灰尘是清澈的时候,其道足以明辨一切。

光线是一种物质,它来自遥远的发光体。光线之所以透明,并不在于它是稀薄的,而正因为它的无限密集。

水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

声音无限密集,所以也是透明的。火不能无限密集,所以不能透明。

自然界这四大元素,以光最透明,因为它来得最远。我在《光线传奇》一诗中写道:

"黑暗是一盏灯,一发出璀灿黑光的明灯。"光线有白光黑光与彩光之分,总的来说是透明而璀灿的。

尘埃则是万物渣滓,是分解后的物质粉末。往往在分解过程中大块落地,粉尘飘浮,最小的"物质灵魂"气化飞走。尘埃既不能气化,又不能落地,只好永远悬浮飘洒。我在《尘埃史》一诗中写道:"尘埃,空中的戈壁。尘埃,空中的海。你静候阳光撤出,便悄然进来。"总的来说尘埃是浑浊的。

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和光同尘,一棵树沐浴阳光,这就是"和光";它又沾满灰尘,这就是"同尘"。树不和光,不能长大,树也无法避免不同尘,它总是被各种灰尘笼罩,并且灰尘也能带来新鲜的养份。2002年春天北京遭遇沙尘暴,苦了北京生物,沙尘暴吹到海里则喜了海洋生物,因为沙尘暴的沙子里为它们带来了难得一遇的丰富养份。

自然界和光和尘,于是一切均衡长久。

而人呢,总是过份乞求光明,同时认为空气中灰尘太多,委屈地认为自己"蒙尘"了。总之,自然界太不听话,太不如意。我们抛开人类自己制造灰尘、自己减少光明不谈,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依然在乞求光明、抱怨灰尘,这就不对了。

大自然的光明该有就有,无需求。

凡物消逝,就会瓦解、粉碎为灰尘,这实属正常,无需厌恶。《圣经》上说:"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这种"尘归尘、土归土,今古归今古"的现象实属天地正道。

因此老子指出:人应该和光同尘,不这样则无以为自然。

人与光相和,就会融入光明。

人与尘相同,就会不畏惧死亡。

和光同尘实在是人的一种极高境界,它让人回归自然状态而无为,摆脱种种烦恼。赞美光的同时要赞美尘,因为光与尘都是我们的生命。

这样,人就是醒悟的,透明的。山玲珑,水玲珑,不如人玲珑。人行走在自然界中应如《世说新语》中的王司州(王胡之)看见了吴兴印渚的美景时说的一样:

"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清月朗。"

所谓"人情开涤",就是人的情怀开朗干净,一个"涤"字有一洗旧尘之意。"日清月朗"就不用说了,日月在天,清清爽爽。

魏晋时人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旨,所以为人潇洒不羁,传为千古佳话。读者如有兴趣,可以读读拙作《竹林七贤》与《东晋风流》。

"和光同尘"包括三方面:

一是与光同舞。

二是与尘同舞。

三是与光尘同舞。

人与光尘同舞,正好是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境界。

人与光尘"对影成三人",也正合于道"一分为三,三又归一"之意,和光同尘时,光非光,尘非尘,人非人,大有玩味。

人走在霞光中觉得圣洁,走在月光中觉得朦胧,走在滚滚红尘中则会觉得有飘泊之美。《庄子》云:"泛若不系之舟。"舟不系,马无缰,自然会"野渡无人舟自横"。

吾友熊晋仁在他的《我的拴马桩》一文中写道:

"导师,我是多么厌倦于再被拴住!凄怆的无缰的浪游,再苦也好过被人控制役使。沧海桑田,就是拴在喜马拉雅山上,也是拴不牢的呀……

"天马行空。这地上奔突的地马呵,成长为天马吧。这是你唯一的自由之路。在你还没有飞腾之前,先让你的心趋向空无。疲惫破损而又倔傲不驯的马呵,在空中康复吧!"屈原《渔父》中在讲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后又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先是说浊不好,最后又醒悟浊有浊的好处,也是深得老子"和光同尘"之妙。

老子"和光同尘"对我们做人有直接指导的重要意义,那就是:

一、恢复自由,打破约束。

二、与光尘同舞。光明也好,污浊也好,都一视同仁。所以没有包袱,只有浪游的快感。

也许有人质问:这种"和光同尘"的人生态度岂不就是游戏风尘,不负责任吗?我的回答是:要负责任,并且正在负责任,但这就是游戏风尘。

"和光同尘"的为人方式就是混与玩。但不是一般的混与玩,而是与道游戏。

为什么说游戏风尘就是在负责任呢?因为游戏令人开心,这时觉得风尘也很爽。让自己爽就是对自己好,就是在对自己负最大的责任。

同时请注意,老子在说"和光同尘",而没有说要搅乱光尘或不让别人也和光同尘,因此"和光同尘"的人生观最有于群体,最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偏又让自己最爽,因此最应该提倡。"和光同尘"让我们做人受益,那么做事呢?

做事也应该"和光同尘"。它不是游戏,而是该参与时就参与。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常存",要想做事长久(即"常存")与成功,就必须和光同尘。具体而言,有两大重点:

一是与大家打成一片。该说不说不,该说好说好,该上就上。

二是没有个人光芒。和光同尘嘛,要的就是整体效果,重在使光有光,使尘像尘,而不是使光非光、尘非尘。

这样就会做事顺利。

世上只有两种事,就是统治与被统治。

被统治者"和光同尘",就是不当异端,所以不会被当成伽利略。

统治者"和光同尘",就是要讨好民众,如老子所谓"以百姓心为心",所以不会被赶下台。

苏格拉底看到欧克里德热衷于演讲,整天生活在热闹之中,就对他说:"欧克里德,你应该跟智者站在一起,而不应该站在人民一边。"

苏格拉底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日后被杀。

千古伟罗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也因为不肯同光同仁而与苏格拉底一样被统治者以律法杀之。

基督教有条教义:要因信称义,不要因律法称义。耶稣变犹太教士的拘泥律法为全心信仰。他并不反对犹太律法,而是说:"我来不是为反对律法,而是成全律法"。但耶稣的反叛行为毕竟触犯了犹太人的律法,因此也被杀了。关于犹太人与耶稣的复杂关系,请读者参考我新译的房龙《圣经的故事》(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

苏格拉底、嵇康、耶稣三人都是伟大得不能再伟大的人物,他们因为"因信称义,而非因律法称义"见杀,并不是对老子"和光同尘"这一主旨的反对,这就是和光同尘——他们离开了 俗世的光与尘,直接成为光与尘,从而成全了光与尘,成全了全世界。厌世品楚狂戏孔子

庄子说:

孔子去楚国,楚国狂人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唱道:"凤鸟啊凤鸟(比喻孔子),你的德性怎么衰败了?如今天下混乱,国君昏暗,圣人只求免遭刑辱,幸福轻于羽毛,不知如何取得,祸言重于大地,不知如何回避。何必在人面前以德炫耀自己?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去遵循。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路,不要刺伤了我的双脚。"

孔子对此一言不发。

太白名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这几句诗就是源于庄子说的这个故事。小时候我读起李白这首诗,对这个楚狂向往又崇拜,奇怪的是,我在喜欢楚狂的同时,也喜欢上了孔子,这又是为何?

永远的楚狂。

永远的孔子。

非孔子不能彰显楚狂。

非楚狂不能成就孔子。

我问庄子:楚狂为何生于楚?

庄子微笑: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女楚楚动人,楚士做事向来清楚。楚士者,处士也,楚狂之谓。

我说:我也可以说"惟蜀有材,于斯为盛",蜀女成熟娇媚,蜀士却未能免俗。蜀士者,俗士也,我之谓也。

庄子微笑。

我说:楚狂生于楚,死于楚。孔子周游列国,南下流浪,在楚国先遇贤人叶公,再遇狂人接舆,这一贤一狂,相得益彰。请问,他的心为何发狂?

庄子说:他也不知道那是狂,他只知道那是真。那天他正在街上遛弯,远远听见人说:"圣人!圣人!圣人来了!"吼得那么凶,好像是老虎来了,倒把他吓了一大跳。他赶紧趿着拖鞋过去,哦哟,果然好大一个圣人哟,呆呆地坐在那里,旁边还跟着几个大大小小的圣人。他早就听说孔子的事,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心里不由得一阵好笑,于是就唱起歌来,意思是耍耍这圣人。要是这圣人当得起耍弄,就是真正的圣人。要是当不起,显然就是假的。所幸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们听见老师被歌声戏弄,都气得不得了,子路子贡联手上前,想要揍这疯子。孔子却制止住了他们,竟好像在齐国闻韶的样子,陶醉了,知道此人是献歌给他,为他解闷解惑,为他好。孔子感激上前,要与楚狂交朋友。楚狂刚唱完,看见孔子从凳子上坐起来,"唿"的一下,一个山东大汉巍巍耸立,楚狂是个南方人小个子,吓得他撒腿就跑。孔子追过去,一边追一边喊:"来来来,我们做朋友好吗?"楚狂越见跑远了。

狂是人的天性。

我的侄女三岁的时候,有一天我与她疯,小家伙越疯越狂,最后笑得喘不过气来,我奶奶强行制止了我们,才慢慢恢复正常。至于我现在的小孩嘛,小小婴儿每天都狂性大发,我脸上常是伤痕累累。

人不狂不能长大,长大了依然要狂才够味,才够好。

2005年夏天,我出诗集,和袁喜、曾德旷二人同在香山请客炫耀,一呼啦叫上了二三十个狐朋狗友,席上群魔乱舞,饮酒甚欢,不知不觉歌都唱尽,而酒未喝完。袁喜买单时花了五百多块,对于我们来说,是花钱最多的一次,我在一旁略看了一下,啤酒共饮了一百瓶不多。

狂狂狂,我是我之王。

"我是我之王",意思是说要当自己的王,你当不了别人的王。

狂必须有度。

楚狂只是戏孔子,没说要杀孔子。如果他真想杀孔子,孔子手下侠客如云,孔子本人据《史记》记载,力能举北门,大力士在此,楚狂一个小个子必会吃亏不小。

狂则无度,必遭重击。

遥想楚狂凤歌于孔子之前,何等潇洒。

人生贵在一个"狂"字,倒不在于狂而有度。

究其实质,狂即是有度的结果。"有度",指自己内心衡量数遍,终于决定是到发狂的时候了。不发狂,毋宁死。

一狂可免一死。

吾人焉得不狂?

狂是真。

狂是本能。

狂是冲动。

狂是盲目的冲动。

人,理性的力量小,盲目的力量大。

如你能真狂,就能真正做一回人。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曲,无伤吾足。"

庄子在书中老是拿孔子开涮,不过楚狂戏孔子这回事倒非虚构,因为在《论语》中也有相同记载,楚狂唱的《凤歌》两本书也略同,只不过《庄子》所载要长些。

庄子这个故事意在否定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

你说你传道,这是假的,大道本已流行天下,不需要任何人去传。

你说你是行仁义,更是痴人说梦,如果一样东西要苦苦去行、去追求,正说明你还没把它到手。孔子并无仁义。

剩下只有一条解释了,那就是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求官求富贵。好了,真面目露出来了,这样反倒可以理解、勾通。

有的人一生都做假做秀,险些把自己都瞒过去了。做假技术越高,越不能动真的。孔子屡屡失败,就是这个道理。越昏庸越幸福

有时清醒带来灾难,昏庸让人幸福。

老子说:"虽知乎大迷。"

老子这句话意思是人虽然很智慧,但依然有大迷惑。这是肯定的。老子已说过"智慧出,有大伪。"大伪必然大迷,人不可能清楚,不可能清醒。一旦清醒,为仙为圣。如同大智是可贵的一样,大迷也是可贵的,因为它让人深知自己不过是人。这样说来,迷又是醒了。《圣经》中神对诸神说:"你们仍不知道,也不明白,在黑暗中走来走去,地的根基都动摇了。"

连诸神都是昏庸的,何况人。所幸的是人能力有限,虽然昏庸也不至于动摇地的根基。人的无知与无能再次拯救了他。

清醒会带来灾难,昏庸让人幸福。

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势必引起公愤,因为众人在他面前都是赤裸的,无隐私,无秘密,只有被嘲笑的份。

因此老子讲我们不可为"智者",庄子讲我们不要做"醒人"。

你要醒自己醒,不要在大家面前清醒。

你为黑屋子打开匣门,难道不晓得强烈的阳光会刺瞎久暗者的眼睛吗?

人生还是昏庸好。

难得糊涂,难得昏庸。

高明之士早死,昏庸的人天都不收。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大大有名的昏庸皇帝,一天到晚就知道诗词歌赋,莺莺燕燕。宋太祖赵匡胤领兵来打,很快就把李煜的小国家拿下了。李煜正在美人的大腿上写字,听见外面传来厮杀声,茫然地问:"亡国了吗?"

赵匡胤当皇帝后大杀异己,连身边的大将都不放过,杯酒释兵权,搞死一大片。但赵匡胤偏不杀李煜。因为李煜没什么用呀。

不但如此,赵匡胤还经常向李煜请教怎样做诗文。李煜也不客气,大模大样地当起老师来。二人维持这种奇特关系一直到李煜病死在他人的皇宫,他怀中却依然搂着的是自己的妃子。

李煜如果不昏庸,能这样么?

你说他真的昏庸吗?申徒嘉教训大名人子产

庄子说:

申徒嘉被砍断了一只脚,与郑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

子产嫌申徒嘉残疾,对他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停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停下。现在我出去,你怎么不停下?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就应当回避。"

申徒嘉说:"我跟伯昏无人先生已十九年,从不曾觉得我是断了脚的人。你与我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应该彼此心灵相通,以德相交,你却还要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难道不是过错吗?"

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觉得十分惭愧,立刻改变面容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子产是当时的大名人,又是贤人,但就是因为他太贤了,以至看不起人。他与申徒嘉本是师兄弟,但语言行为中如此践踏同门,显然过份。

申徒嘉针锋相对,毫不示弱,这也是正确的。申徒嘉做人的风格很像孟子。

孟子不怕梁惠王,申徒嘉不怕郑子产。

子产在申徒嘉面前有种优越感,他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申徒嘉鄙视他。

人因富而自恋,实属丑态。

人因贫而自洁,乃是做人的最大境界。

富者蓄财,以为自己 极大,殊不知钱随风走,世上并无永远的富人。

贫者除了自身以外,别无长物。这样好,人若不能赤贫,则不能重做赤子。

"赤贫",指人回到赤裸裸的婴儿状态,一无所有,也可以说应有尽有。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就是这个意思。

贫者自知其贫,更知其富,是真正的富人。

富者只知其富,不知其贫,其实是穷人。若有富者知贫且知富,则富可敌国。

但即使如此,那些东西在有智慧的人眼中还是渺小的。

要求真。

你给女朋友买一根项链,不如带她去看星空。天上群星闪烁,这是一根真正的项链把你们连一起。

一切现成。

说什么贫穷,天上的鸟儿不会耕种也有收获,地上的流水永远饮用不尽。你放低标准,你就是富翁。你把人生目的订得那么高,把自己当上帝了。但你绝不是上帝。

我问庄子:为何说饥饿是最好的美食?

庄子说:主要是饥饿时人知道饮食的美好,而人在饱足时会践踏一切。古时帝王有后妃三千,不如山村农家夫妻之美。

我说:只恐山村农家之妻,却想做皇帝的妃子。而一旦有一天真的那样,那个农民只能在皇帝面前山呼万岁。

庄子说:不会的,真正的农民自傲之极,笑看红尘,我自耕黄土。

我说:但农民毕竟斗不过皇帝。

庄子说:说什么斗,各过各的呗。世上只有一时的皇帝,谁见真的千秋万世做下去?而你永远把自己当农民,就会明白这黄土的意义。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庄子这个故事讲做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状态,进入应有的境界。

申徒嘉是残疾,这就是他的实际情况。申徒嘉境界高于子产,因为子产做人还高高在上,没明白自己是个什么玩意。

申徒嘉对自己不忌讳,因此做人勇猛精进。他甩掉了思想包袱,心里就爽,看事情就明白。

申徒嘉一开始知道自己不行,必须求教于人,求助于人,所以他来拜伯昏无人为师。进入师门后他与众人无异,都沉醉在修行中。

这时子产闯进来,作为刚入道门者,子产眼中还有差别,还不能达到"齐一"境界,当然应该被训。

静处品味人生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

"虚"不是空虚,而是一种宁静的清虚状态。"静"不是死静,而是动中之静。

有人曾看见希腊智者米松在一个幽静无人的地方独自发笑,就问他:"亲爱的朋友,你为什么在无人的地方发笑?"米松回答道:"亲爱的朋友,原因正在这里啊!"

米松的意思很怪,但又很自然,他这"无人一笑"一共有三种以上的意思:

一、没有人,所以我想笑就笑。

二、这里只有我一个人,难道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吗?这太好笑了。

三、真好笑,我居然还能笑!

四、我真棒,任何时候都能让自己笑起来。

五、别人不知道我在这里笑,这真好笑。

米松这"无人一笑",可谓悠然自得。其实笑的时候,在他自己可能什么意思也没有,就是莫名其妙地笑了一下。这一笑笑得恍惚,也笑得明白,总之,让人高兴!

快乐不需要解释理由,快乐就好。

与米松的"笑笑"(自笑其笑)一样,庄子有个著名的"忘忘(忘其所不忘)的说法。庄子说: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意思是说:人不能忘记已经忘记的,却能忘记还没忘记的,这就是真的忘了。

庄子这话看起来好怪,实际上也相当自然,他的意思大概有以下三层:

一、已经忘记的我知道它已经忘记,既然我知道已经忘记它,就说明它还存在,所以我其实没有忘记它。

二、还没忘记的正好可以忘记,就像没有丢掉的东西可能会丢掉一样。而已经丢失的东西因为不在手上,所以不会再丢掉。

三、忘记不能忘记的,要高手忘记能忘记的,真正的忘记是想忘就忘,这才是真正的忘记。忘了却还记着,这叫"忘记"。忘了就永远不再想起,这叫"忘忘"。

四、但是,"忘忘"也还不是忘,因为它还让我们记得有种东西叫忘忘。更彻底的忘是无名无姓,无事无言,无为无在。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人没有自己,连自己都没有就不会有忘不忘的问题。神异的人没有功劳,他不靠做人做事改变世界。圣贤的人没有名字,他不赋予世界万物以性质,世界万物也不能指他为名。

基督教有一段著名的祈祷文: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基督教希望世人尊上帝的名为圣,而庄子说"圣人无名",这是东西方哲学旨趣的不同,本身并不矛盾,都是指向"圣"。

老子在此处讲"致虚极","虚极"是什么呢?就是元极。道家的太极是个阴阳鱼,元极就是个圆圈,表示一切空无。佛家秘宗又借这个圆圈表示圆满,看来太阳的形状蕴含无限奥义。

太阳热烈而无声,老子因此悟出了道也是时时刻刻热力四射,但又寂静无声的,一切空无,一切虚幻中蕴实有,没有尽头,但有边际。"极"者,极限也,指边界。苦海无边,知也无涯,但虚空有界,这就是"虚极"。

老子说"致虚极",就是要让我们看到虚空也有尽头,世界是有限的,无限的是运动本身。因此,老子指出:人不应该畏惧虚空,也不应该追逐虚空,一切自有尽头,我们应该在静处品味人生。

老子说"致虚极",就是要我们到达虚空的尽头,那就是一切实有,如有如来,无为无丧,逍遥自在。

怎样才能"致虚极?"老子马上说"守静笃"。"笃"就是实在,也就是上文说的实在。老子最重实在,从不玩虚,请参考本书前面讲的"虚其心,果其腹"一章。

"守静笃"就是安静下来,守住内心信念。气守丹田,于是体内就会盛开丹田之花。鹏的回归

鹏从鱼变成鸟后,飞到天上,一直飞了九万里,非常逍遥自在。但慢慢地,它发现风比它快,云比它快,星星比它好看,太阳比它耀眼,月亮比它纯洁。

鹏失落了,它想:我以为我是最好的,原来我还不是最好的。

晚上它飞过一颗流星,发现流星的上面是更多的星星。它忽然想明白了:流星是星星中最亮的,也是最好看的。流星就和其他星星比,它没有和太阳比,因此它是最好的。我也应该和同类比,而不应该和异类比。

想到这里,鹏看着天,天上没有一只鸟儿有它快;看看海,海里没有一条鱼有它自由。于是它满足了,知道自己确实是最好的逍遥的,就算是太阳月亮也不过如此。不因做事而活着

事情永远做不完。有的事你不如不做,有的事你可以不做。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这话意思是通过不去做,而做成一切。

"不去做",指只做好自己,不做自身以外的事情。

"做成一切"指通过获道而成就自身。

"无为"是爱自己,"有为"是损自己,"无不为"是成就自身。《圣经》上耶稣说:"我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

"不能作什么"就是无为。"凭着自己"就是把自己交出去,得以自由地挥洒生命的涌泉。泉水所至,必是绿洲。

你怕别人说你"碌碌无为",希望成一个"有为青年"。亲爱的,你的这种想法很可笑。是的很可笑。比如说,那些为美国在伊拉克战场上厮杀的可敬的美国大兵们,称之为"有为青年"是当之无愧的,但究竟有意思没有呢?没意思。

又比如,有的人三十几岁就成为超级大富翁,准备四十岁就"退休了",然后过纯粹享乐的富翁生活。这些标准的"有为青年"同样无多大意思。

还是碌碌无为好。

还是虚度光阴好。

还是消极一些好。

人一进取,心就堕落。

重要的是,你不能为做事而活着。做事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做事。

所有崇尚做事的人都会遭遇不可避免的挫败。不是不能做事,而是不能崇尚做事。如果你认为通过做事可以成功,那是不可能的,何异于缘木求鱼。

我在《庄子改变一生心态》的后记中写道:

"18岁的我正崇尚做事,后来才知道任何人都只能做极有限的事,而人短暂的一生就在无休止的做事中死去。做事把人做死了。因此,人应该做更有限的事,从而腾出心力来反观自身,于静处品味流星消失后依然不变的天与地。"提起所谓统治季彻就好笑

庄子说:

鲁国国君请教将闾指导国事,将闾推辞不掉就告诉他:"为政必须做到恭敬节俭,选拔公正忠直的人而没有偏私,百姓还有谁敢不和睦。"

将闾又不知自己说得是否对,便去请教季彻。

季彻俯身大笑说:"上古圣人统驭天下,让百姓的心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使他们的教化各有所成,陋习各有所改,但百姓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圣人是要百姓同于自然之德而心安,像你说的这些话,对于帝王的德业如同螳臂挡车,必不能胜任,真要这样便身处高危,朝廷多事,争着归往的人必然很多。"

将闾见季彻曰:"鲁君谓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吾谓鲁君曰:'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

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台多物,将往投迹者众。大圣之治天下也,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庄子借季彻之口在此处讲的"大圣之治天下也,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意思与孔子说的那句名言相同。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子又说过一句更有名的话,那就是"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你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读,吃透,你都可以去统治了。但问题,现在人人都知道这些道理了,你不好再暗箱操作了,大家都是透明的,看又如何! 一定要恢复野性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

老子说:"鱼不脱于渊。"

鱼儿不能离开水,人不能离开道,这就是老子要说的。"渊"不是让人恐怖的深渊,而是活泼流动的我们的渊源。找到这个渊源,等于找到拯救末日的办法。

道是水,水里面生长生命,并且水本身也是生命,生命生长生命。人与道同一,就能从人的生命进入道的生命,房屋不灭。《圣经》里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正是此意。

杜甫写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那么,就让我们永远做一条山里的清泉吧。山泉不与海水争大,海水也没有山泉清。

有一个人,渴望过真正的人的生活。他努力做人,但依然被各种问题困挠,每天不知怎的总会陷入烦恼中,哪怕一丁点小事也能败坏他整天的心情。每天他昏昏沉沉入睡,又昏昏沉沉醒来,用沮丧的心情度过漫长的一天。他都几乎快绝望了。

一天,他趴在窗子根前看太阳升起,可是明明是在往常看太阳的位置,太阳竟迟迟不出现。这个人诧异极了,太阳是绝对不会错的,这是怎么回事?他再仔细一看,原来在偏离往常位置很远的地方,太阳已经红彤彤地升起。这个人一下子震惊得不得了:太阳跑这么远了,看来我是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我竟不知道太阳也会挪位。

受此启发,这个人也开始挪位了,几番努力,他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他感觉自己在一步步恢复自我,他的心清彻起来。

往往就那么一点东西,改变人很大。

在华南虎公园里,工作人员为华南虎日渐丧失野性而担心。这些百兽之王已经几代靠人工繁殖了,它们虽然活着,但已不再有它们祖先的雄风。它们很少吼叫,发出雄浑震撼的男中音。也很少交配,而它们的祖先在交配时会搞得地动山摇。它们更不会猎杀动物了,传说中它们那让人胆寒的犀利目光和风一样的腿已经褪化了。

不是圈养让它们丧失野性,而是它们自己丧失野性。上帝造万物,大道生万物,其性恒古不变,谁能制住一只真正的猛虎?

恢复野生是困难的,突破口是一个传统的办法。工作人员给华南虎天天吃、顿顿吃拌了血的肉,华南虎吃了这血腥的东西,身上的血腥味也渐渐浓了起来,终于有一天飞一般地逮住了一只放进来的野猪,并发出了狂野的吼叫!

看来我们也需要来一点"拌血的食物"了,并非一定用血腥的事情刺激自己,关键在于你的心不要屈从于环境。真正大哥级别的人坐牢也是大哥,哪怕上刑场也是大哥。

看来杜甫的诗可以改写了,无论在山出山,我们都可以是清泉水。

风雨不能久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19章》)

"飘风"指能把人飘起来的大风,"飘风不终朝"指大风刮了一夜,刮不到天亮就停了。"骤雨"指暴雨。"骤雨不终日"指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天。比喻任何狂风暴雨都会很快过去。

老子的话句句实在,都饱含丰富的人生经验。它向我们传递的不仅是人的后天智慧,还传递着人的先天本能。

我在小时候就像老子一样体验过"飘风不终朝"与"骤雨不终日"的情景。先说"飘风不终朝"。

在我七八岁时,有一年冬天晚上老是刮大风。那时我们全家还住在小瓦房里,大风呼啦啦的吹,屋顶屋角的瓦片不时被刮起来呼啸而去,一会儿就在不知什么地方被风摔得稀烂,黑暗中风声夹杂瓦片破碎声,十分恐怖。我害怕大风把屋顶吹成光骨架,又害怕床顶被风吹塌,心里面非常担心。我的妈妈让我们三弟兄静静地躺在被窝里,对我说:"睡吧!睡到天亮风就停了。"我还是睡不着。一夜狂风轰鸣,我熬到天亮时忽然发觉:"咦,风真的小了!"不多久就完全停了。再过一会儿,天完全亮了,鸟儿叽叽喳喳,光依然从屋顶的亮瓦上打下来,明晃晃的,小屋像在水里。我急忙跑出去一看,到处的竹子庄稼被吹倒了一大片。

这就是我个人的真切体验,再大的风只吹一夜,这在我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天文知识与人生经验。后来读到老子这句"飘风不终朝",就非常认同,我一下子记住了,成为我最熟悉的格言之一。

至于"骤雨不终日",我也曾长期亲身经历。在北方长大的朋友可能很少遇见过大暴雨,而大暴雨在我的老家四川,夏天时经常可以遇见。农历六七月时正是谷黄时节,栽秧早一点的地方还可以收割稻子了,这时农民最怕的就是大雨袭击,把快成熟的稻子打倒在水田里,把已经晒在坝子里的稻粒冲到处都是。农民把这种雨叫"偏东雨",因为它总是从西南面来,往东北面去。现在我想这种"偏东雨"可能是四川盆地每年夏天被东南亚热湿的季风吹拂形成的。总之,偏东雨说来就来,有经验的人在雨刚来时往往也能警觉,就会大声地喊:"抢偏东雨喽!抢偏东雨喽——"一下子坡上坡下的人都忙乱起来,刚才还秩序井然的劳动场面一下子被偏东雨冲成乱麻。大雨咚咚咚地下,打在脸上身上非常疼,也没有风,反正就是大雨在斜斜地冲刷着地面,路上到处是抱头捂脸的人,一片狼狈。那时我还小,觉得这很有趣,常常会因为在这时无端发笑引来大人的几巴掌,于是也跟着紧张起来。说也怪,偏东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多会儿就把雨脚移过了山,山对面的天空像我们这边刚才一样乌黑一处,我们这边现在又亮了,常常能在云端看见被人们称作"杠"的彩虹,非常美丽。地面的劳动场又恢复正常,人们上上下下的劳碌着,一片繁忙。

这就是我个人对"骤雨不终日"的亲身体验,连偏东雨都下不了多久,可见大雨一般都会很快过去。当然作为一个南方长大的人,我也曾经历接连几天下大雨成灾、最后涨洪水的情况,但这与老子说的并不冲突。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不是说世上真的没有刮了晚上刮白天的连续大风,而是说狂风不会太久。

老子说"骤雨不终日",不是说真的没有接连几天都下的大雨,而是说暴雨会很快过去。

狂风暴雨之所以厉害,就因为它的狂与暴。

狂风暴雨之所以不足畏,也正因为它的狂与暴。

因为凡是狂暴的事物都处在它自身的颠峰状态,自然规律会使它马上就会回落。〖HT〗狂人如希特勒者,暴政如法西斯者之所以不足畏,就在于它们的狂暴是颠峰状态的表现,必然被内外因素抑制住,最终下落。狂暴就是自取灭亡,因为狂暴者把自己的时针拔到了中午12点,当然马上就面临下午与晚上了。

从心理方面看,狂暴者也不能持久,有的人喜欢咆哮不已,在他自己可能觉得很威风,其实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完全软弱的表现——瞧,此人束手无策,恼羞成怒了。

柏拉图出了名的惧内,非常不幸,这位最哲学的哲学家娶了一位最不哲学的老婆。柏拉图的老婆遇事蛮不讲理,动辄河东狮吼,让人胆寒。有一回柏拉图正在家里与弟子们传授高深的学术,忽然他老婆一阵风跑过来,向他哇哇哇乱叫,双手叉腰,满脸横肉,口中唾沫横飞,点点击中柏拉图智慧的脸。弟子们见师母神威发作,吓得大气不敢出,柏拉图倒是耐心地听着老婆的训示,细心的人还能看见他的嘴边有一丝微笑。老婆骂够了,又一阵风而去。弟子们目瞪口呆,半天没回过神来。有弟子同情地问:"亲爱的老师,您何以不惧?"柏拉图马上把大家拉回到了课堂:"这就是常给你们讲的狂风暴雨不会长久。"

"狂风暴雨不会长久。"既然东西方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与柏拉图都如是说,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镇定自如。

也许有人要反将我一军:"你也曾说过有大智慧者如狂风暴雨,横扫千军,那么照这样看来,智慧也不能长久了?那么我们还学什么老子非常道?"

我就会像柏拉图一样微笑着告诉他:"我说智慧像狂风暴雨横扫千军,这只是一种比喻,就像阁下昨天见了女友对人夸耀她如何美丽一样。人类思维的风暴不是暴力,而是润物细无声。但它越是轻柔,越有巨大法力。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阁下在某个地方听见我说'柔弱的狂风',千万不要怀疑我的语法水平,因为是老子教我这么说的。这就是老子非常道,非常好玩,非常正确。"

无为原理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2章》)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暂时不轻易去做。"无为之事"指"无事"状态,"不言之教"指无言的教益。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智者,说通俗点就是聪明人。聪明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有所不为,知道趋吉避凶,有的事情一定去做,有的事情一定不做,有的事情可做可不做。

对于聪明人来说,做不做某事首先是建立在对该事的认知上,看清这件事的性质,掂量值不值得做,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

比如一块大石头拦在眼前,这时就不能轻易地认为这是一块拦路石,它自有妙用:

所以,我们认识某事某物必须启动以下程序:

一、了解它有多少功能,有多少状态;

二、了解它正在使用什么功能,处于什么状态。

"无为"当以"格物"(认知事物)为前提。它不着急行动,先认清眼前之物与眼前之态再说。

比如一个人走到一块石头面前,如果他配合以上石头的几种功能展开行动,将受石头之道的控制。如果他不动也不走近,将使石头的各项功能都得不到发挥,这就是"无为"。

在无为状态中,人为阴,外物为阳,阴阳之间是中间物"空"。表面上空气隔开了人与石头,实际上是思维隔开了人与石头。我们假定石头没有思维,人有思维,中间物"空"也有思维,那么造成这种无为——隔离状态的就是有思胜无思,即:

无为胜有为=有思胜无思

亦即:

无为=有思

这种做事的无为状态乃是思考的结果。

所谓无为状态具体而言指:

A远距离隔离;

B近距离感知;

C零距离吞噬。

就这样,一块石头就被人用"无为"的手段解决了。人在此避开了石头的所有功能,只把它当无知无欲、无能无量的自然之物对待。

当在我们面前某事出现,即可应运这一"无为原理"予以解决:

一,先远距离隔离,看这是件什么事。

二,再近距离感知,看此事怎样上手。

三,最后零距离吞噬,通过做人来做事,修身养性,于是成功。

这就是以"无为"的方式做事的简单原理。轮扁说书上的话都是糟粕

庄子说: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

轮扁问桓公:"你读的是什么书?"

齐桓公说:"是圣人的书。"

轮扁说:"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你所读的书,便是古人的糟粕了!"

齐桓公说:"制作车轮的人怎么能随便议论本王。若说得出道理还可以,若说不出道理,便处你以死刑。"

轮扁说:"我斫削木轮,慢了就松滑而不坚固,快了就涩滞而难以入木,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虽然不能说出,但技巧存在其间,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七十岁还在斫削车轮。古时候的人和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已经死去,国君所读的书,就是古人的糟粕啊。"

齐桓公觉得轮扁说得很有道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为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轮扁是制轮高手,当然也是做事高手。

轮扁与庖丁,可谓双绝。

庖丁解牛,目无全牛。

轮扁制轮,视圆为方。

在轮扁眼中,车轮是方方正正的,有边有角,因此他可以把握得稳,用斧不偏,用缍不废,钉钉入木,使角生紧。

轮扁一日复一日制轮,手感先于心感,手比心更快。这些诀窍,在他已成条件反射,在他人当然茫然不知。

凡事要亲自为之,一切都要有手感。手感手感,东西没到手怎有真正的感觉?

因此大道不可以相传,只能每个人亲自摸索。

轮扁说齐桓公看的书全是古人糟粕,就是这个道理。醉世品庖丁解牛

庄子说: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掌触及的,肩膀倚靠的,足尖踩到的,膝盖抵住的,都发出音乐,他进刀割解牛肉的"哗啦"之声也没有不合于音节的,而且还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也合于经首 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赞叹庖丁高妙的技术,并问:"你的技术怎能达到这般地步?"

庖丁说:"我开始宰牛时,把它看作一条整牛,几年后便不见整体的牛,只领会它的生理结构,心领神会之后便游刃有余,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便已解体了。"

庖丁如此神妙,天下的牛有难了。

"目无全牛"乃是高手通用境界,达到这一境界,你就可以将对象瓦解、击溃,占有他,吞掉他。

俗话说的"目中无人"即源自"目无全牛",指你眼界奇大,不再把人当"人"看。我大他小,我大大大,他小小小。我伟大伟大,他渺小渺小。我再大再大,他再小再小。这样我一路大下去,成了宇宙。他一路小下去,成了蚂蚁。想象你浩瀚如宇宙,会在意一只蚂蚁吗?

你已逼近造化本身,又会摸不清生命的样子吗?

这不是自大,而是真实的境界。也即技术。

一个情场浪子视天下美女如蚂蚁,就不会被美女的美吓倒。他"目无全女",则此女无所遁也。

牛虽大,并非无形。

俗话说"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天当然不好吃,因为它无形无状,让人摸不着头脑,没法动手。

但只要是有形的东西,就可以把握。你眼睛能看见它,耳朵能听到它,再走近些,手可以摸到它,万一摸不到,你还可以用工具作用于它,怕怎的?

进攻有形之物时,你就是无形的。

只有它怕你,完全不必要你怕它。

——以无形攻有形,这是庖丁之所以解牛的第一个原理。

为什么进攻时人是无形的?这是因为你在动,在运动,而运动必然带来幻影,幻影叠加,人造梦幻生成,你不断为对方造梦、造景,追魂摄魄,让他不停息,紧张、压抑,渴望以任何一种方式停息。在风驰电掣的缓慢进攻中,你给对方造成运动感、沧桑感、即成感,因此你一动,还没怎样呢,他就准备接受结果了。

一个女孩子一旦甘愿被拥抱,她就知道该准备很多事情了,原理同此。

进攻之时,你先是隐形的,以猝死的方式提前进入程序。提前进入程序是程序的革命,天才读书常是跳级,高手做事常让规矩为我所用。

所谓"猝死的方式",指假死,突然结束以往一切,"哗!",刷新一张卡,重新启动。此中技巧,请参考前面述"枯木变死灰"的专章。

牛之形,并非一个囫囵的枣。

如果是一个无缝隙的圆球,麻烦就大,孙悟空困在牛魔王圆呼呼的牛角内,虽然猴子天性善攀爬,但竟也找不到出口,幸亏外面的神将用金刚钻把他救出。

牛既然不是一个整圆球,而是一个有五大分支的畸形球,那就有隙可击。牛与人一样,形体并非完美的卵形,它形体的分支使它更灵活,同时也害了它。

牛身上的五大分支即:头,四肢。这五大分支任选一处,都可着力,致它于死命。这五大分支因为是突出的外延,占用空间大,因此暴露也极大,它张扬之际,就是最佳的捕捉时机。

牛角尖尖,飞雀可驻。

牛尾甩甩,飞蝇附之。

牛足入泥,蚂蝗吸之。

牛头哞哞,庖丁解之。

从何处下手?当在牛颈。屠牛不过一刀,溅红不过白刃,当牛已暴露出它关键的部位,难道与牛同是拼凑物的你还不能心神领会吗?

人是机器,牛也是机器。造化生我,就是让我受死,因此头与四肢不相连,只各自与躯干相连。相连的地方,就是最薄弱的环节!

牵一发而动全身。

断其一指,心为之伤。

断其一臂,心为之恸,从此灵魂都是空了半边。

至于庖丁解牛之际,纯粹以横刀夺爱之势,宣告了造化的失败,因为他只需要一刀,他竟然只需要一刀,并无太复杂的程序,就可以将一条辛辛苦苦成长起来的生命于瞬间终结。

——以有形破有形,这是庖丁解牛的第二个原理。

前一个"有形",指有形之刀。

后一个"有形",指有形之牛。

有形之刀碰到有形之牛,就以实有破实有,瞬间转化为空虚。

牛已被杀,解牛则水到渠成。

牛的内体并不比它的外形复杂,庖丁沿着一条熟悉的路径推进,就成了。所谓熟悉的路径,指牛有和人完全一样的身体结构,你只需要闭了眼看一下自己的五脏六腑,就明白该怎样动手了。

你哪里是解牛,分明是解剖自己!

庖丁敢解剖自己于无形,所以他是高手。

我问庄子:庖丁解牛之际,他在想什么?

庄子说:他在想象有把刀,同时游弋在他体内。但他并不觉得痛,只觉得快。因此他有了胆,下手更狠。什么是"只觉得快"?是说他的运动已快得接近临界点,当快得没法再快,他就欢乐,以自暴自弃到底的方式实现身心解放。自暴自弃到底,才能一竿子捅到底。速度使他有了安全感,因此他只需要快,只需要快干。他不在乎过程,甚至不在乎结果,他最爱的是收拾残局。想象五颜六色的一堆鲜艳的肉裸露在他眼前,天性好作恶的屠夫早已为世人,为自己安排好盛宴。

我说:做事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收拾残局。既不在于过程,也不在于结果。

庄子说:不错。收拾残局是最美的,庖丁解牛后,如果不能亲自打扫战场,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我说:因此在诸神狂欢的罗马城,浴池也特别发达。

庄子说:收拾残局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往往人一到这一步,就自动离开,那些敢于留下来打扫战场的人将会发现真正的战利品。

我说:老子引古圣人的话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所谓"垢"与"不祥",就是残局。收拾残局的人是王。

庄子说:老子还讲"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我问:庖丁解牛,伤手了吗?

庄子说:没伤手,伤的是他的心。

我说:他解他的牛,为何自己也伤心?

庄子说:因为他看到自己也免不了被人分解的下场。

我说:那为何他不停下来?

庄子说:他停不下来。

我又问最后一个问题:庖丁解牛后,还将做什么?

庄子说:寻找下一头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这个经典故事意在说明:人先必解剖自己,才能解剖万物去做事。因为万事万物原理相同。

庖丁解牛的关键不在于牛,而在于了解自己。集中精力世界就是你的捕蝉钓鱼要凝神,做人处世要忘机。世界不是外在的时空,而是内在的心灵。

孔子到楚国去,从都城里出来,看见一个佝偻老大爷在树林里捉蝉。孔子看见他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捉个不停呢。

孔子说:"你的手太巧了!有什么道术吗?"

佝偻老大爷说:"我有道术。我站在这里就像一棵树,我的手像一根枯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很多,但我只知道蝉、蝉、蝉,捉、捉、捉。嘿,就捉到了。我不放弃,也不乱侧身,在我看来,天地还没有一个蝉大,你用万物来换我的一个蝉的翅膀,我也不干。你想,我这样以来还有什么得不到的?"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常对你们说'做事不分心,凝神静气 必有收获',说的就是这位佝偻丈人啊!"

老大爷说:"你们这些穿长衣的人,也知道问这些问题吗?你就好好地修练自己吧,把我的话写在书上。"

佝偻丈人向孔子传授的捕蝉之道在于凝神。

他把自己的身子当大树,手臂当树枝,当然就不会惊动猎物。

孔子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马上明白了自己周游列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惊动了一大片,如果他不向那些国王谈怎样做尧舜,而是谈怎样做桀纣,一定会凑效。当然他不会真的去传桀纣之道,他会暗中偷梁换柱,明说是桀纣之道,实际上大行尧舜之道。只能这样了。孔子唯一的一次大治天下的机会就被他浪费在途中,归鲁后,孔子收拾起一颗张扬的心,隐秘地传道,果然,后世孔子之道大显。我在《孔子做人绝学》里说孔子晚年是道家,就是指他深得老子阴柔之道,也即此处佝偻丈人讲的"伪饰以捕蝉"之道。

我不说伪饰了,伪饰不好听,我来说说凝神。钓鱼人凝神静气,手不动,鱼竿不抖,鱼饵就会像小虫一样在水里漂,鱼儿自然上当。由此可见,凝神是可以传输信息的,并不是你想像的一团死气沉沉。你尽管凝神,身内有多静,身外就有多神。

再说细点,凝神静气的一个技术性操作是将眼前、心中的那片红、那片蓝、那块黑打成一片,还原为橙色,即得红阳之气。你视一瞬为九格,自然不乱。这些道家修为并不玄,总之你要知道佝偻丈人捕蝉时动作是很快的,但对他自身而言是极慢极慢的,一个动作里包含了好几个动作。

累死君子,美死小人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庄子·大宗师)

做"小人"可以在庄严的地方毫不庄严,可以开玩笑,可以打架斗殴,也可以裸奔裸泳。并非 故意惊世骇俗,我本放浪不羁。

做君子真累。

又要冠冕堂皇,又要道貌岸然,只能私下娱乐,不能当着人面前说真心话。人类之所以不长进,就是君子太多了。

所有的君子都是伪君子,比如朱子,自诩是君子,却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朱子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他要灭的是别人的人欲,而他自己的人欲却不但不灭,反而燃烧得旺。朱子有几个老婆,却要求女人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真是个衣冠禽兽。

朱子是中国最有名的君子,已是如此,其他可想而知。庄子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讲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君子原是小人,不合自然之道。反过来也就是说:"天之君子,人之小人。"我们这些小人原是天之君子,合于自然之道,得自然之自趣。

做小人真轻松。

可以在庄严的地方毫不庄严,可以开玩笑,可以打架斗殴,也可以裸奔裸泳。并非故意惊世骇俗,我本放浪不羁。

狼是可恶的,因为它全身都毫不掩饰自己。

狗是可爱的,因为它太懂得讨人欢心。

但我们要做狼,再不要做狗。狗有什么好?

我们打个比方,狗很温顺,懂得伪装,可以叫有教养的"君子"。而狼呢,从不懂得温顺与伪装,是怎样就怎样,可以叫没教养的"小人"。那么,"君子"好呢还是"小人"好?当然是"小人"好!狼无拘无束,非常自在。而狗丧失了最宝贵的天性与自由。

庄子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就是说所谓君子都是违反天道的,人不应该做君子,应该做小人。

庄子讲了个寓言"子产惭愧":

申徒嘉被砍断了一只脚,与郑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

子产嫌申徒嘉残疾,对他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停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停下。现在我出去,你怎么不停下?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就应当回避。"

申徒嘉说:"我跟伯昏无人先生已十九年,从不曾觉得我是断了脚的人。你与我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应该彼此心灵相通,以德相交,却还要用外在的形体来要求我,难道不是过错吗?"

子产听了申徒嘉一席话,觉得十分惭愧,立刻改变面容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

你看,子产是个大官,君子也。申徒嘉是个贱民,小人也。但是君子在小人面前自惭形秽,不好意思再说了,为什么?

因为君子心虚。

做小人有什么打紧,做人只要坦然,理直气壮就不怕什么。很多时候君子还要求小人,如《红楼梦》贾府的公子哥贾芸困难时碰上了大街上的破落户"醉金刚"倪二仗义疏财,这才渡过了难关。

做真小人胜于做伪君子,就算有真君子,也不如真小人爽快。做人最别扭的就是强迫自己或别人做君子,那样太没意思,何必。

凡事要亲身经历才会真的爽

脚踏并不美丽的大地,胜似仰望美丽的星空。

周穆王的时候,西极之国来了个能变化的人,名字就叫"化人"。化人能走到水火里去,一掌就打碎金石,甚至能改变山河形状,移走城市,他走在空中不会掉下来,碰到什么都没有阻碍,直接就进去了,千变万化,说不完的神通。他不但能改变万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想。

周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把最好的宫殿让给他住,把最好吃的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给他吃,又把最美的女子乐队给他娱乐。化人却认为周穆王的宫殿太简陋了没法住,饮食太简单了没法吃,那些女人太丑陋了没法看。周穆王就为他造新房,选秀女,唱新歌,锦衣玉食全套换新。化人还是满足,勉强住下。

住了不久,化人邀请周穆王同游。周穆王拉着化人的衣袖,两人飞升而上,很快超过了周穆王为化人修建的高台"中天之台"。他们来到了化人在天上的宫殿,名字就叫"化人之宫"。化人之宫全用金银珠宝修成,在云雨的上面,悬浮在空中,不知底下是什么托着,从上面看下面,好像是云层堆起来的。在这里凡耳朵听见的,眼睛看见的,鼻子闻到的,嘴巴尝到的,全非人间所有。周穆王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清都、紫微、钧天、广乐,是上帝的所在。周穆王俯看人间,看见他自己的宫殿不过是些土块草木。周穆王心里想:"在这里住几十年我也不想回去了!"

化人又邀请周穆王同游,所到之处,抬头看不见日月,低头看不见江海。一片光打过来,又一片影子罩上来,周穆王一阵头晕目眩什么也看不见,内心迷乱,感到害怕,让化人带他回去。化人就抱着他回去了,周穆王见面前酒食未撤,一切照旧。

周穆王问:"刚才我从哪儿来的?"

左在的人说:"大王刚才在打盹。"

周穆王不禁怅然若失,三个月后才恢复正常,又去问化人。

化人说:"那是我陪大王神游啊,神游神游神游,神在游动,身子哪用得着?而且你看那次你住的那个地方,跟你住的宫殿有什么区别!那次你玩的那个地方,跟你平时玩的苑圃又有什么区别!大王你经常有空,请暂时就不要怀疑什么啦,只管跟我去,我的变化无穷无尽,不紧不慢之间你就看到了奇妙的事情,那岂能模仿!"

周穆王十分高兴。于是不理国事,不近女色,一个人肆意远游。他乘坐"八骏"拉的宝车,让造父为他驾车,随行的都是驾车高手。他们奔驰千里,来到巨人之国。巨人国王献给他天鹅血让他喝,用牛马流的汗水给他洗脚,又给他配备两名驾车人。周穆喝完了天鹅血,又动身了,不知跑了多远,终于来到昆仑山。他就睡在昆仑山下,赤水河边。

第二天,周穆王爬上昆仑山,观看黄帝的宫殿,封为神宫,好让后人知道。周穆王就做客西王母的家中,二人会饮在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周穆王唱歌,周穆王也为她唱歌,歌声感人,歌词悲伤。

周穆王又往西行,去看太阳落下的地方,他一天就飞行一万里。周穆王就叹息说:"噢!啊!我一个人没什么美德却如此行乐,后世的人想必会追问我的过错吧!"

周穆王差不多可以称得上是神人了,能享受身体带来的极限欢乐。但也不过一百年后就死了,世人以为他飞升了。

周穆王西游昆仑,约会西王母,爽!

这个"爽"是自己爽,并且是真的爽。周穆王从跟着"化人"神游,到自己真实地远游,他明白了一切必须从真的开始,又要实现真的目的。想得再美,无非意淫。

意淫并非淫境界。

意淫是淫之殇。

你在网上交一百个网友,虚拟爱情一回又一回,情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哇,都是大美女,有什么意思?我建议你不如找一个身边的女孩更有意思。上网当然是假的,看书也是假的,庄子说书是古人糟粕,现在庄子也是古人了,他的书当然也是糟粕。但有的书糟粕之余,还是有点真东西,可以随便翻翻。我说"随便翻翻",措词是很考究的,指不可轻信任何书上的说。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此。

你比书更像一本书,你比网络更是网络。

你脚踏大地,胜似仰望天空。

周穆王在去昆仑山之前,昆仑山只是一座传说中的神山,等他亲自站在昆仑山上,才发现自己比传说更传说,因为一件事你亲身历了才有资格说:"哇,真的很爽。"

于微妙处获利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14章》)

"夷"是消除、消失,"希"是寂静,"微"是微茫一片。这句话是说:想看却看不见的东西叫"消失",想听却听不到的东西叫"寂静",想捉却捉不到的东西叫"微茫"。这三样东西无法追问,所以把它们混同为一体。

老子此处说的"一"不是指一、二、三的一,而是指道。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说的就是道的神奇作用于无所不在。

老子说的非常道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既表现为普遍存在,又表现为普遍消失。在普遍消失的过程中,事物会普遍产生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并不彰显,而是以微妙状态运行。这不是看得见的巨大,而是微妙的巨大。

万物都在普遍运行与普遍消失,独具慧心慧眼的人当于微妙处获利。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他看见了"没有"。

老了说"听之不闻名曰希",他听见了"寂静"。

老子说"搏之不得名曰微",他捉到了"微茫"。

老子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他不再追问第一起源,直接与道同一。许由说搞事就会天下大乱

庄子说:

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为啮缺,啮缺的老师为王倪,王倪的老师为被衣。

尧问许由:"我想借王倪来邀请啮缺做天子,缺可以做天子吗?"

许由说:"危险,啮缺智慧超群,办事快捷机敏,天赋过人,但却爱用人为的心智去取代自然规律,他做天子必定凭借人为摒弃自然,尊崇才智而谋急用,必为琐事所役使,目不暇接地跟外物应接,他可做百姓的长官而不可做一国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天下大乱。"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

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被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夫何足以配天乎?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赋也。"

庄子这个故事讲做人不要搞人,做事不要搞事,才能成。搞人者人必搞之,搞事者必会天下大乱。

许由说:"治,乱之率也",很多事情表面被你收拾得可以,其实隐藏大祸根。大祸根的存在是因为有人包藏祸心,有人包藏祸心是因为你先搞事。你不先搞事,就没人能搞你。借力不如卸力

你把自己搞轻松,乘一阵小风也能上天去。

列子拜老商氏为师,与伯高子做道友。列子学习了这二人的道,乘风而归。

尹生听了,就跟着列子住了几个月,紧追不舍,一有空就让列子教他道术。他去问了十次,列子十次让他回来,不告诉他。尹生生气了,就来向列子辞行。列子无所谓,没说什么。尹生回家住了几个月不甘心,又跑来找列子。

列子问:"你怎么又来了?"

尹生说:"我听说过去章戴向先生求道术,先生告诉他了,却不告诉我。我对先生此举感到很遗憾!今天我又想明白了,所以又来了。"

列子说:"过去我以为你通达,没想到今天你如此不开窍!唉,你来吧,我告诉你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开始我只把我的老师和道友当一般人,三年后我不敢心里念是非,口上说长短,我的老师才看我一眼。五年后我心里又有是非,口上又说长短,老师才向我微笑。七年后我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却又没了是非长短,老师才与我同坐。九年后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并且不知道我本身是不是有是非长短,也不知道别人是不是有是非长短。也不知道老师是谁,道友又是谁。我身心都进入了境界,然后眼睛像耳朵,耳朵像鼻子,鼻子像嘴巴,什么意思呢?是说一切都同了。我的心凝固了,我的身体却消失了,全身骨头肌肤都融化。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我脚上踩的也不知是什么东西,我只知道随风飘来飘去,就像树叶干壳。身体虽然飞起,竟然又不明白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现在你在我这里,还没到时候,你却再三生气。你的身体一处都不能飞到云气上去,你的躯干一节都不能为大地承载,你想乘风游戏虚空,这可能吗?"

尹生十分惭愧,大气不出,不敢再言。

列子御风之道一:借山水而飞升。

人的灵气有限,自身水满,再投入海中,就会变成浮瓶漂起来。

此为"御风而行"的第一层境界,即入门境界。

列子御风之道二:与风同行。

个中境界与庄子逍遥游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逍遥游是飞,人要动。御风是"位移",人不动,借气流缓缓上升——所谓气流不是指外在的风,而是指内在的气。

此为"御风而行"的第二层境界,即中间境界。

列子御风之道三:寂然不动。

在旋风中静坐,在巨变中瞑想。外物变,我不变。我不变,变万物。

此为"御风而行"的第三层境界,即最高境界。蘧伯玉私传绝学给颜阖

庄子说:

卫灵公请颜阖去做太子的老师。

卫太子天性残酷,如果任其自然就会危害国家,如果强以法度约束他,就会危及自身。

颜 阖不知怎么办,他知道卫太子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但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颜阖便去请教卫国贤大夫蘧伯玉。

蘧伯玉说:"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是因为把自己的才能看得过高的缘故,那是危险的。养狮子的不敢用活物去喂养,怕会激起狮子凶残的本性。驯人也一样,只能顺着他的性子,诱导之心不能显露,慢慢规正以致他没有过错。"

蘧伯玉是当时著名的高人,《论语》记载,孔子曾热烈赞美蘧伯玉的美德。——"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归隐,心里依然想着国家。

在蘧伯玉身上我们看到了进退有度,而不是死缠烂打。

死缠烂打是死脑筋,只会坏事。假使颜阖只知道一个劲教训卫太子怎么做人,那卫太子还不把他撕了?死缠烂打纯属找死。

进退有度,于己是福,于人不怒。

先说"进退有度,于己是福。"

知道进退就知道死活。一般来说进是死,退是活。有进有退,则全盘都活了。一味猛进,不知收缩,轻则断手,重则亡身。

知道进退的人当然有福,因为他已看出事情虽因进步而成,做人成功则全是退让的结果。

我们试着来讨论做事之道。

今天上午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最重要的事情要顺带做成,绝不能主要去做。主要去做、投全部精力去做,反而不成。

以男人追女人为例,你专门追她很难到手,你为她做一件事,或与她共同做一件事,在做事过程中她破绽百出,你机会百出,这样你可以"顺带"把她追到手。

以颜阖教卫太子为例,颜阖虽是太子的老师,但不能把教太子当成回事,他应该借太子的名狐假虎威,甚至借卫灵公的名狐假虎威,这样他做的一切事都与太子有关联,一举一动影响太子至深。他再于恰当时候点拔太子做人做事做学问,事半功倍,"顺带"就完成了老师的使命,并且还有赚。如果他一天到晚盯着太子教,太子就会烦他。

进退之度,在于半熟。

等条件完全成熟再做事,一做事情就老了。

没等条件完全成熟就上,刚刚好。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事情本身也在运动,也在长大。

我再来说"进退有度,于人不怒"。

这句话意思是做人做事进退有度,就不会让人发怒,乃至拒绝。

关于这一点,列子也有详述。本篇中蘧伯玉告诉颜阖:你要顺从他、娱乐他,就能驯服他。

所谓"要想驯人,先要驯己"即此。

"不怒"即合作,事情就有成。

怒者,奴心也。奴隶经常发怒,乃至造反,比如斯巴达克斯冲天一怒,整个罗马帝国为之震动。

你不要激起人反抗的心。

你不要让人觉得我在做奴隶。

你要让人觉得自由,才好控制他。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此。

让他去自由,我来把握自由的度。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夭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庄子这个故事旨在说明训人之道。训人即驯人,驯人与驯兽相同。人心很坏,人与人来往说好听点是合作,说难听点就是互相驯服。

驯有驯之道,要柔不能暴,要慢慢来不能希望一下子就收服。

驯人之先是驯己。按捺心魔,我就是神仙。龙性难驯,我本狂生。

庄子自行一道,绝不向楚王臣服。庄子开创了中国的反叛传统,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与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共同构造了一种对世俗王权的拒绝,这是中国士人的优秀传统,为后世嵇康、李白、谭嗣同等人继承。

庄子为我们讲了一个著名的寓言,"狂人戏孔子"。这个故事不但见载于《庄子》,也 见载于《论语》,确有其事。

孔子去楚国。

楚国狂人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唱道:"凤鸟啊凤鸟(比喻孔子),你的德性怎么衰败了?如今天下混乱,国君昏暗,圣人只求免遭刑辱,幸福轻于羽毛,不知如何取得,祸言重于大地,不知如何回避。何必在人面前以德炫耀自己?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去遵循。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路,不要刺伤了我的双脚。"

孔子对此一言不发。

孔子之所以一言不发,是因为他觉得狂人说得有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看着狂人潇洒高歌而至,戏弄他于众人之前。唱完又高蹈而去,消失在众人里。

孔子是个有大气度的人,他不但默许狂人的狂放,他还欣赏狂人的狂放。因为:

孔子也是个狂人。

孔子一生虽然入仕,但与鲁国国君,与鲁国执政大臣,及与诸国国君并无相投之意。孔子一生傲骨,所以终不得志,这是伟大的。孔子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耶稣也是个狂人。

耶稣一生藐视当时文士与祭司、长老,持正道而前往,往往把那些人训斥得自惭形秽。就像约翰藐视当时的犹太王希律一样,耶稣当然也藐视当时的罗马皇帝,说:

"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神!"

耶稣因此见杀,但他复活了,其门徒将耶稣基督爱的教义传遍全球。

凡此圣贤,都是狂傲的,都是异端,他不容于当时,却给当时人指明了唯一的道路。

有人看到《圣经》上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与生命。"以为这话口气不免太大。殊不知庄子也说他:"与天地齐寿,与日月齐光。"真是这样吗?

真是这样。这不是夸张,这就是真实情况,而且还有几分保守呢。

打开了心智,很多连你 想都想不到的真实景象会展现在你面前,并且都不是昙花一现。那时,你是永在的,万有的,你是起始,你是终结,你是一切过程。

逍遥游何谓哉?并不是我游在天上,而是我游在我当中。一切都是我,我中有我,妙涵一切,如意潇洒,别有洞天。

这一切从何得来?当然是积极地修炼。而保持傲骨,任何时候我行我素、我自行我道是重要一面。

庄子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道,逍遥乎无为之业。"

前一句讲尘世茫然无所依,后一句讲无为便可逍遥。红尘染人为血色,而莲花是洁白的。原 来无为也是一种事业,这多好。

乱中有定

"挫其锐,解其纷。"(《老子·4章》)

"挫其锐",指挫败对方锋芒;"解其纷",指解开纷乱的局面。

这句话有两解。

一是针对博弈时的情况,要挫人之锋芒,解环境之纷乱。

二是针对自身陷入困境,要自挫锋芒,自解纷乱头绪。

第一层是引入义,比较好懂。

第二层是根本义,比较难。下面详述。

人陷入困境为什么要自挫锋芒?锋芒都去掉了,岂不更被动消极?不是这样的。悬崖边有条大河跌落成瀑布,在悬崖与大河交接的地方有很多石头,尖石头就会被冲走,而自去锋芒的圆石头就会生根在原地,不会被冲走。困境中,各种力量撕拉牵扯,人极容易被冲走,因此就必须自去锋芒,善刀而藏之。《易经》卦三十四"大壮"讲:"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指公羊用角去撞篱笆,结果卡住了,不能退,也不能穿退篱笆进去。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在困境中的窘状。

当此之时,羝羊如果全力一拼,强行冲,可能冲破篱笆进去,也可能把角撞断,把脖子撞折死掉。这是"不能遂,强行遂"。

羝羊最好的选择是"不能退,强行退",即《老子》此处讲的"挫其锐,解其纷"。即先前我讲过的动用非常道。自挫锋芒,抽身出困境。

当然,自挫锋芒并不就是羝羊自己把角折断,它为的就是保住自身,怎么能自毁利器呢?

自挫锋芒是善刀而藏之,不是自毁利器。羝羊要强行退,不是以自断双角为代价,而是巧妙利用双角的弧度,轻轻把力收回,这样就能从篱笆缝中退身出来,恢复自由。

抽角之时,力要轻,要反复蠕动,一来一回,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深一浅,一内一外,这样就可以把角从缝中退出。如果来个霸王硬上弓,一定会弓毁人亡。以上是"挫其锐","解其纷"又何谓哉?

一个线团被无形中自我缠绕成死疙瘩,"剪不断,理还乱",越急越没用。巧手的女人最擅长解线团,她们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一丁点、一丁点地解,沿着穿线的路子退回去,具体操作如下:

一、找到线头。

二、找到套住线头的第一个环拈着退回去,然后找到套住线头的第二个环、第三个环……,这样一环解一环,就可以把线头越理越长。

三、中间碰死疙瘩,也要当环解。世上没有死疙瘩,只有系紧的环与扣。死疙瘩不能死拉死扯,要固定一头轻拈另一头,自然会解开。

四、解了死疙瘩,又继续退线线。

五、解开了。

就这么简单。

第一个重点是退着走,线头从哪里穿、哪里绕,就从原路退回,有圈过圈,有环过环,有套过套,有扣过扣,总之记住线从哪里穿就从哪里退。

第二个重点是要有耐心,轻轻的,慢慢的,该使劲也要使劲,就能解开疙瘩。

有的海洋鱼的鳍很锋利,如果不慎被茂密海草网住,它会一下一下地割开海草游出去。这一点人要向鱼学。所谓"快刀斩乱麻"通常不是能腾出刀来斩乱麻,而是刀陷麻中,快刀被乱麻缠住了。"斩"是临空一挥,刀都被缠住了是无法"斩"的,所以"快刀斩乱麻"其实都是"快刀拉割乱麻",就像海鱼割海草,要整体拉动,从一个方向层层突破。斗世品柔和一些别人就能接受你

越柔和越有力,不柔和则力不能久。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这话指出人要柔和才能强大。水柔和、光柔和、时间柔和,这三者都是霸道的。霸道的柔和,其伟力决定乾坤。《圣经》上说:"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

此处揭示水有诸水,而胜过诸水的是最高级别的水,它是一种神力,即老子说的"上善",一种高高在上的美。

柔和是和谐的美,更是一种和谐的力。凡事呈现出和谐,就在状态。

柔和一些你就有理。柔和一些别人就能接受你。

警察审疑犯,突破口往往是一支烟。当疑犯接过了警察手里的烟,情况就逆转。这一支烟意味着合作。意味着开始和谐了。无意嫁给有意

1求婚失败

有意说:"嫁给我吧!"

无意说:"我太忙了。"

有意怏怏不快,失意而去。

2试婚成功

有意与无意邂逅相逢,彼此有意。

有意猛烈进攻,捕获了芳心,两人同居了,非常幸福。

3婚姻失败

婚后,无意说:"呀真无聊。"

有意说:"那你想怎样?"

无意说:"我们分手吧。"

有意说:"OK!"

因为他也从有意变成了无意。善良的人运气好

心软一点,命就硬一点。

老子说:"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老子指出:善良的人因为有简单的信仰,不动摇,不放弃,自然会被大道亲睐。

本来大道是没有人情味的,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但因为善良的人,行善不改,让很多人获救,做了与道相同的工作,因此二者合力,为人世带来希望。

又因为善是善道,所以道变得善起来,不再以杀戮为主,而以拯救为业。

人改变了道,因为他必须"荣耀我们创新的主"。人是新的,道是新的,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就说:看哪,这多新鲜,居然没有新鲜事!这样,太阳就惭愧,那年的春天格外温暖而美丽。《圣经》上说:"善良的人有福了。"因为他慕道,就会"从心里涌出美辞",涌出芳香的血。并且说:"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到新鲜的那日子。"多与少大打出手

第一场,多胜了

多说:"来来来,我们打架。我们人多,你准输。"

少硬着头皮上,输了。

第二场,少胜了

少说:"来来来,我们打架。我们人少,但我们团结,每击必中,你准输。"

多不信,一呼拉都上,结果真的被少打败了。

第三场,多与少都输了

多与少反反复复,打得不可开交。

这时"无"出现了,说:"你们或多或少,都是'有'。无中生出有,有又要归于无。你们去死吧!"

于是在前面出现一个大深坑,多与少都掉下去死了。反叛的反叛就是顺从

并非反叛就有种,彻底的反叛必是顺从。把自己都交出去了,世上还有比这更反叛的吗?

老子说"万物遵道"。

指出世间万事万物都遵从大道的规律。这个大道就是"信我则生"的嘱说,嘱说的背后是虚空,这话是遥远的始祖说的。

天空一无所有,但它说尽了一切。凡信虚空的,必会得救,因为心将充满圣灵。《圣经》上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的担子是轻的。"万物作茧自缚,唯有获道才能幻化飞走。

所谓获道,就是遵道。就是顺从。

人都有反叛之心,但反叛都是相对的,绝对的反叛绝对不存在。

人因反叛而自傲,这实属浅薄。

并非反叛就有种,彻底的反叛就是不再反叛。以前的我反叛外在,现在的我反叛自身。

我把自己都交出去了,世上还有比这更反叛的吗?

寒山问拾得:尔师何人?

拾得答寒山:我师云峰上人。

寒山问拾得:尔师何在?

拾得答寒山:我师云游去了。

寒山问拾得:尔何不占其位,自居主持?

拾得答寒山:我本是主持,何须占人位。

寒山问拾得:你是何寺主持?

拾得答寒山:我以自身为一寺,我为我主持。

二人大笑,携手而去,彼此心中欢乐。无鬼与赤张满稽不满武王伐纣

庄子说:

门无鬼和赤张满稽看了武王伐纣的部队,赤张满稽说:"周武王比不上虞舜,所以天下才有这样的祸患。"

门无鬼说:"天下是太平的虞舜才去治理呢?还是天下动乱才去治理呢?"

赤张满稽说:"天下太平是百姓的心愿,何需虞舜为国君?虞舜给人治疗头疮,秃了头才装假发,如同有了病才去求医。现在武王反而把没病的人医死了,把好头发的人治成了秃头。"

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赤张满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离此患也!"

门无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后治之与?"

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然,圣人羞之。

庄子借门无鬼与赤张满稽二人之口,猛烈抨击周武王以暴易暴的暴行。人人以武王是圣贤,庄子偏以武王为畜牲,话虽偏激,还是有道理的。

以暴易暴是人类最大的不幸。

当武王立志伐纣那天,就是他立志做纣王那天。

在他,当然不承认。

在人,人人看得出。

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老子·20章》)

智者都是无忧无虑的。

"绝学"就是最高学问。这种学问"绝了",所以叫绝学。绝学的绝,不是绝传的绝,而是聪明绝顶的绝,总之令人叫绝,什么时候都是一绝,不会让人绝忘,只会让人绝处逢生,绝 对有效。

这样的学问当然让人满心欢喜,当然让人充满快乐。

孔子也像老子一样,是个快乐主义者。我原来把握孔子作为快乐主义者的一点是他说过"好色如好德"这样充满人性的话,后来听我的好朋友杜和平讲:《论语》一开头三句话都是讲如何让人快乐,可见孔子之学的主旨就是快乐。确实,《论语》的开头三句都是讲如何快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句都在讲快乐,层层推入。具体而言,孔子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引导人们达到快乐的,请参 考拙著《孔子说仁义》。

有智慧的人都是快乐的,智慧让人快乐。

有大智慧的人非常快乐,非快乐不可。

有最高智慧的人绝对快乐,他们享有快乐的智慧,快乐并智慧着。

第一种人我们把他叫聪明人。

第二种人我们把他叫智者。

第三种人我们把他叫圣人。

圣人就是胜人,也就是一个人生取得完胜的人。他完全胜利,取得完美的胜利。为什么?真的吗?真的,因为他快乐,所以他胜利。

他的目光所及,都是风景。

他的耳朵所及,都是音乐。

他的思维所及,都是妙不可言的自然之道——

蜜蜂为什么跳"8"字舞?因为跳"9"字舞很难。小鸟为什么要唱歌?因为凭它嗓子太好。小猪为什么比小狗肥?因为老猪比老狗肥。为什么老猪比老狗肥?因为老猪看上去更老!

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说明快乐原本很简单:

有一天,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在晒太阳。亚历山大皇帝对他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所要的任何恩赐。"第欧根尼躺在桶里伸着懒腰说:"那么请阁下别挡住我的阳光。"

谁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就拿晒太阳来说,当亚历山大皇帝没趣地走后,第欧根尼肯定会发现桶外的阳光更温暖了,而且充满笑意。

还有一回,亚历山大皇帝征服雅典后,第欧根尼问他还要做什么?

"我要征服波斯。"

"然后呢?"

"我要征服埃及。"

"然后呢?"

"我要征服全世界。"

"在你征服全世界以后呢?"

"我就自得其乐了。"

"那你为什么不能现在就自得其乐呢?"

亚历山大哑口无言。

让亚历山大哑口无言的并不是第欧根尼说话咄咄逼人,而是此人确实道出一个真理——

明明现在我们就可以快乐起来,为什么要等千辛万苦做完很多事后才开始快乐?

幸福不是毛毛雨,快乐却是太阳光,随时会从光明者的内心升起。

与第欧根尼一样,老子 主张"马上就快乐"、"简单就快乐"。不但如此,老子还指出:人应该做傻瓜,人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太聪明。老子说:"我,愚人之心。"意思就是说:

"瞧,我就是个大傻瓜。"

噢!

老子说:"绝学无忧。"等于在夸他自己:"我有绝学我无忧。"他的绝学就是快乐主义,这是他最大的智慧。

老子的非常道包括两大智慧,一就是快乐主义。这一大智慧被孔子继承了,又被庄子发扬为逍遥游。

老子的第二大智慧为阴柔,被孔子变形为中庸之道,成为中国人的"国宝"。中国者中庸之国也。

老子的阴柔已被发扬光大,但老子的快乐主义传到孔子与庄子后就失传了,有能继此绝学者,必将有更大的吉祥。

有人问:快乐既然能失传,岂不证明它功能有限?

回答是:错!快乐功能无限。它并未失传,之所以有时感觉失传,是因为传人没出现。而事实上并不是传人没出现,而是传人正在成长!

谁是老子快乐主义的传人?那就是每一位读到这里都有会于心的朋友。"我,愚人之心也。"

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1章》)

前一个道指"道路"。中间一个道指"行走",最后一个道指"方法"。"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常道"指一般的方法,"非常道"指不一般的方法,即异常方法、特殊方法、独特方法。一匹草原马在沙漠中迷路,如果用常道找水找路必将很快死去,这时它必须动用非常道,不把自己当马,依靠骆驼找水找路,或自己果断退回去,这样才有生路。

人在常态中可以用常法解决问题,在非常状态中则应该动用非常方法。非常方法即非常道,它不是常有思维,而是突破了常有思维的一种异化思维、复杂思维与奇特思维。

常道与非常道关系如下:

常道:一般的方法。

非常道:不一般的方法,方法之外的方法,没有方法的方法。新方法。

常道:常态思维。

非常道:异化思维、复杂思维与奇特思维。

常道:常有思维。

非常道:非常有思维,但又常有常新。它具有偶然性,通常是灵光一闪,但更具有必然性,是大脑科学运作的结果。

非常道作为异化思维表现在:它是杂交变异后的新品种,比起旧品种产量大,能量大,好看,管用,当然也有新问题。它是旧有物的新版本,是旧方法的升级版,它技术含量高,容错,操作简便。

非常道作为复杂思维表现在:它有更多想法,认识事情是立体交叉的。它不再把"一"看成是一条短横,而是一条浮现在巨大时空中的道路。

非常道作为奇特思维表现在:它的手段极新极异,用"匪夷所思"与"不可思议"的法门来解决一些难解或根本不可解的问题。它看问题是动态的,不把"一"看成汉字"一",而是看成数字"|"躺下了。

异化最终又变为常态,复杂最终又变为简单,奇特最终又变成平凡,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平常"的过程。即:

腐朽——神奇——平常

一旦化腐朽为神奇,就可以绝处逢生,改变格局与命运。

一旦化神奇为平常,就可以保持神奇效果,持续有效发展。

非常道变常道为新,又将成为一种新的常道。它负责解决本阶段的问题,一直到它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现,那时将引发更新的方法。即:

常道——非常道——新常道——新非常道

循环升级不已。杜甫《上白帝城》诗云:"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事物的"变态"(即非常态、非常道)是不可避免的,人的"变态"也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变态就不那么变态,变态到底就正常了。人不"变态",实不能做人。杜甫说"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我们也应如江城,这样才能在变态中"一上一回新"。

同样的一个"一",可以发散出无尽的想象。汉字是象形的,当汉字"一"作为汉字的使命完成后,将回归自然,产生更多意义。这些意义有的是本来的,有的是人赋予的。

因此我们发现:一样东西或一件事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指向什么。我们不是在积极探寻结果吗?这就必须在指向上下功夫。如果看出"一"是飞碟,那就应该做出有效反应。

当然,必须事先选择。"一"有N个意义与指向,进入具体操作必须只认准一个,否则无法启动认知系统。在认准过程中,要有补充,才能在心理上"认"与在数理上"准"。

这个补充的E(即N+1中的1)通常是新的,通常就是被选对象。

这个新的一定要加入旧的系统中,这样在旧系统中发现新的一,就可以单选出来组构新的系统。选择的前提是构成选择,也即有几个现成的可供选择。在被选系统(即被变系统)中,总的规定自有其道,但在总系统中子系统往往不精确,可以插入新的东西。

总之,非常道的总特征是突破常有思维,它绝对戴有色眼镜看人,用异常的眼光看这个看似正常的世界。它发现: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正常的,各种力量一直在牵扯斗争,人已经变形。如果要把人与事拉回到自己所设想的道路上来,就必须动用潜伏在我们体内的异常力量(即本来力量),用看似非正常的手段解决不正常的事,以回到正常状态。即:

不正常的事情引发——→用非正常手段解决——→正常

回归后的正常不是原有正常,而是一种新的正常。这种新的正常如果用旧眼光看是非常不正常的,甚至是危险的,而如果用新眼光看则是正常的,安全有效的。

非常道扬弃常道,变旧为新,是推动我们发展的法宝。它从事物根本上下手,认知事物新本质,探索改变或实现的新方法,积极应对变化并领先变化,其思维制胜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变某状态为零状态。

二、变零状态为N个状态。

三、从N个状态中选择1个,开始新的状态。即:

我们把旧状态和新状态,也即常道和非常道相比,就可以看出后者更简洁、清晰、动态,具有不断生长之势。由此得出我们对某事某物的解决之道:[LM]从前有一只马在草原上游逛,不小心迷路了,走进了大沙漠。它以为前面就有草原,于是努力往前走,结果越走越远,深入沙漠腹心。这只迷途之马很快渴了饿了,它知道自己如果不能想办法喝到水,将很快死去。那么它该怎么办呢?

常道:

继续往前走,凭感觉找水。这样将按自然规律死去,生存率为0。这只马很快就会越走越慢,筋疲力尽,最后轰然倒地。关键时候"感觉"是靠不住的,因为在自身能量下降、甚至微弱时,"感觉"不会再敏感有效。这时要动用"异常思维",而不是靠"感觉"。

非常道:

A果断中止前行,不再幻想希望就在前方。仔细辨认来时路,凭自己的足迹走回头路,回到草原去。这样及时回头的生存率为50%。

B听从感觉召唤,用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赶往前方,哪怕是海市蜃楼也看到希望。这样拼命一赌的生存率为1%。

C暂时休息一下,聆听风声。向任何一个经过此地的人要水喝,杀死任何一个可以杀死的动物喝它的血,追随任何一个可以找到水的动物与它同行,比如骆驼。这样自己制造机会的生存率为90%。万一什么也遇不见,至少自己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再回头。

如果把这匹迷途的马换成人,可以发现人在沙漠中迷路时通常使用常道,因此很多人被无情地渴死。

稍有智慧的人选用非常道中的B式,其实只是常道的稍为进步,交没有根本转变,因此获救的可能仅为1%,很多人在看到海市蜃楼的那一瞬间就已死去。以上两种都不值得提倡。

比较智慧的是A式回头走,用保守换生存。

最智慧的是C式,自己制造机会,并坚信机会必有,因为既然像我一样并不弱智的人都会迷 路,那么肯定还有其他的人将出现在这里或附近。

C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变被动为主动,灵敏捕获有效信息,突击它,实现自救。

老牧人告诉我们:草原上的马如果不慎迷路误入沙漠,它们多半会跟着骆驼回来。这就是智慧,这就是非常道。

马与骆驼不是同类,平时不来往。草原上马厉害,沙漠里骆驼厉害,误入沙漠的马必须改变自己,不把自己当马,要当骆驼,向骆驼示好、求援,从而获得生存。平常与非常交往

1第一次交往,非常带领平常

非常说:"啊,革命!革命!这一切不合理,必须打倒重来,创新创新!朋友,请跟我走吧。"

平常很崇拜非常,就跟它走。

但它们走不了多远,就走散了。因为它们经过人群时,发现这些人既不平常,也不非常。它们走着走着就分开了,平常还是平常,非常依然寻找非常去了。

2第二次交往,平常带领非常

很多年过去,非常回来了。

它果然变得很不寻常,蓬头垢面,面黄肌瘦。

平常不胖也不瘦,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两人一见面,平常大吃一惊:"朋友,你怎么了?"

非常不说话。

平常说:"朋友,虽然你这样,我还是很崇拜你,因为你是执着的,坚强的。你愿意与我在一起吗?我们是好朋友。"

非常使劲点头。

于是非常住在平常家里,过着平常的生活。它的内心依然是非常的,它知道终有一天它又将出走……

终于有一天,非常说:"朋友,我又将远行,再见。"

没想到平常说:"我已正有此意!跟我来!"

非常愣了愣,高兴地跟了上去。

高者易折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10章》)

颠峰状态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不可无限增高。

"揣"就是测量。"揣而锐之"就是说测量其高度,感觉太高了。"锐",尖锐,指高度。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高太尖了恐不能长久。

为什么山峰越来越尖就会断掉?这是因为地心引力使然,一高就容易偏,一偏就会倒。

我们垒棋为戏,一个棋子、一个棋子地垒上去,最底下的两个还能垂直重叠,越往上就越歪,最后由直线变成弧线,最终因失重而倒塌。

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之所以能屹立千仞,首先就在于它用科学手段掌握好了重心,再高的楼也是笔直的,不会弯曲,因此不会自己倒。而像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与北京良乡的昊天塔之所以斜得厉害,是因为来自地底的震力使然。

当今世界最高峰珠峰高达8844米,那么这座最高峰为什么不会倒呢?反而越来越高。越来越高不等于越来越尖,如果越来越尖,珠峰也会折断。但珠峰之所以是珠峰,就在于它的大巧若拙,它也是金字塔形,但整体想当牢固,顶部基本上是直角,而不是锐角,因此不会倒掉。这就像华山的原理一样,华山是由五座山峰组成,五峰相连,力量均衡,西峰虽然很尖,但不是锥形,而是一边垂直,另一边则是一个大缓坡。

华山原理:群峰相连,一峰独秀。

珠峰原理:因为如此巨大,所以如此高大。

珠峰处于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之上,在青藏高原中又处于最大最高的喜玛拉雅山之上,所以能傲视千山万岳。唯我独尊,这是必然的。

珠峰之顶是直角而不是锐角,台基又极大极稳,所以有增无减,不会倒掉。

华山之顶也是直角而不是锐角,又有五峰相连,所以亘古未变,不会倒掉。

与珠峰、华山成鲜明对比的是冰川,冰川尖锐如刀,拔节如笋,但通常都会倒掉,原理很简单,太尖了就会折掉。

所以老子指出:"揣可锐之,不可长保"。意即太尖锐了就会折断。人的冲劲或巅峰状态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不可无限增高。巧媳妇与笨媳妇比厨艺

一家子有俩儿子,当然也就有俩媳妇。某年某月某天,婆婆七十大寿,俩媳妇争着献殷勤。

巧媳妇下厨做饭十分丰富,主食有米饭、馒头、包子、饺子、面条,菜有一百零八道,另外还有十八道小吃作为点心。还有饮料有茶。巧媳妇手艺好,信心高,热情也高,誓争第一。她从早忙到晚,一顿饭还没做好,早把老太太饿得眼冒金花,强行说:"停!"巧媳妇兄好委屈地放下手中的东西,说:"俺还没做好呢。"

轮到笨媳妇了。笨媳妇不会玩花样,只做了一菜一饭,水就喝白水,不到十分钟就香喷喷地端到了桌上。老太太吃得眉花眼笑,连声称赞:"好吃!好吃!"

从此巧媳妇失宠,笨媳妇大得欢心。游世品要变由自己

先变就不会被别人所变。

老子说:"万物将自化。"

万物必将自死,但这还不是自化。自化就是自己变化,自化的原因是它获得了自由。

第一层道让万物生老病死,第二层道让万物自化,第三层道让万物成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说一道生二道,二道生三道,这样的三层道形成后,才能"三生万物"。

道本身也要生长,切记。并且,道有脑袋,有身体,与人完全一样。人就是道。《圣经》上说:"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 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这"光"就是使人自由的力,乃是心光。

心光所耀,黑暗成海。潮水自起不待风吹,人心自变何须他人。

你只要先变就不会被人所变。

要快,要彻底。

有一片近海的树林,每年夏季台风来摧折它之前,它总是先就早早地盛开美丽的花朵,引来蜂缠蝶绕,果实早熟。它把早熟的果实一颗颗落在地里。过了不久,台风来临,树林全部被吹折。但因为它在地下已藏有种子,所以很快第二批树林又很快长起来了,大自然恢复生机的速度比它被摧毁时更快!这样年复一年,它不能避免台风,但台风也不能战胜它。一年一年,大海边上演这生命生生不息的动人一幕。

在无法战胜对方时,你至少要想办法与它势均力敌。所谓势均力敌,不一定是强力抗衡,而是先变一步,暗藏后着。

就中韩两国围棋而言,"韩国流"最大的优势在于后着厉害,"中国流"棋风虽然领先变化,但往往虎头蛇尾,功亏一篑。若有人既能领先变化,又暗藏后着,当可无敌于天下。

苏东坡问文与可:"你如何画竹?"

文与可说:"胸有成竹。"

金农问郑板桥:"你如何画竹?"

郑板桥说:"胸中无竹。"

金农很欣赏这句话,于是借郑板桥画竹之道画梅,画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墨梅一派,在"扬州八怪"中与郑板桥齐名,书画大家如石涛者,也不得不佩服金农手法老到。

变由心生,意在笔先。莫非这就是进入妙境之道?两道门

有个人走到一个地方,看见两道门。左边一道门上贴着两个字"生门",右边一道门上贴着两个字"死门"。

他想:"我应该打开哪道门呢?"

他推想如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