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哲学:褚时健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10:22:06

点击下载

作者:唐新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的人生哲学:褚时健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

我的人生哲学:褚时健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试读:

前言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新鲜事物每天都给人满怀期待的欣喜。

每个人都在整装待发,对未来许下各种愿望。也许你想有份好工作、住套好房子、有个好对象,抑或你只想赚很多钱……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偶像、导师泛滥的年代,许多人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就是“我一定要努力奋斗,希望以后能成为某某人”。为什么一定要成为某某人,而不是成为你自己呢?不管你的愿望是大是小,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去实现它,你就是成功的。李开复在书中说,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能决定你人生的是你自己,而不是任何一个别人。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活出无限的宽度和深度。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纳闷,你不是说要做自己,为什么还要用褚时健来做我们的榜样呢?榜样不是偶像,不是导师,他们身上的一些精神,乃至人生哲学都能成为我们提升自己的指明灯。

本书的意义也在于此。

笔者选取褚时健这样一位企业家作为榜样,是因为他身份的特殊性。他是原红塔集团董事长,昔日赫赫有名的“滇南烟王”,是中国最具争议的财经人物之一。他那将近一个世纪的经历也可算得上是跌宕起伏。

从1979年接手玉溪卷烟厂起,褚时健用17年的时间将玉溪卷烟厂这一个地区性的中型卷烟厂缔造成亚洲第一、世界排名第五的大型烟草集团企业——红塔集团,累计实现的利税高达991亿元,加上红塔山的品牌价值400多亿元,他为国家贡献的利税至少在1400亿元以上。

1999年1月,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人物却因经济问题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女儿自杀,妻子身陷囹圄,儿子远居海外,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落得个妻离子散。不过,这并不是褚时健人生的终点——2001年,73岁的褚时健保外就医,与妻子承包荒山种起了橙子。

如今,褚橙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褚时健本人也从茫茫哀牢山走出来,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十余年过去,昔日的“烟王”变“橙王”:他种的橙子被称为“褚橙”,年产万余吨,利润超过6000万元……现年88岁高龄的他攀登上了另一座高峰,再次成为亿万富翁。

褚时健的经历,让许多企业家为之赞叹。

王石说:“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褚厂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一种精神,是一种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并从困难中重新站起来的精神。”

柳传志说:“老先生从年轻时起,造酒、制糖、产烟、种橙,做一件成一件,已是奇而又奇。但让我深深感到敬佩的更是他80岁的高龄,在近乎家破人亡之后,又创下奇迹。我见他时,他表情之中、话语之间,坦坦荡荡,只研究做好下面的事,过好后面的日子。”

王健林说:“我吃过他的橙子,这么大年龄才开始创业,做得这么好,确实给我们这些人非常大的激励。”

冯仑说:“一个人跌倒再爬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从至高处落到最低谷,还能走得更远,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褚老身上,似乎有一种‘超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他做人、作事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也正是这种超能量,使他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

正因为如此,作家先燕云称褚时健为“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他不仅仅拥有巨额的财富,还必须有灵魂、有思想、有精神。无论是过去管理卷烟厂,还是现在经营果园,褚时健总是不急不躁,有条不紊。

不管最初的情况多么艰难甚至糟糕,他总能把看上去不可能做成的事情给做成了,他是一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正如褚时健说的:“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在找出路、找靠山,我八十多了还在果园摸爬滚打,这也是一种活法。”

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年代,许多年轻创业者总是拔高了话语的力量,他们认为接触一些新思维就能迅速成功。可是,这只是个人的幻想,而不是真实的自己了。看现在闹闹哄哄的创业潮,笔者颇有感慨。感慨之余希望借褚时健的言行,让那些迷失自我的创业者们可以从中悟出些什么来。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真正成功的人生,不是你去模仿别人的经历,而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无论你现在的背景、处境如何,幸与不幸都掌握在你手中。请记住,你的一生,由你自己去打造。

说到这里,本书的内容也呼之欲出了。本书从褚时健入手,将他传奇的一生记录下来,并从中分析他独特的做事技巧、领导风格、企业管理智慧等。读者可以从书中发现褚时健身上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本书或许不能给读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直观上的改变,但它能让读者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提醒和忠告,让读者能在迷茫中坚持理想,在生活中执着前行,活在当下,做最想成为的自己。

最后,感谢褚老先生精彩传奇的一生给笔者带来这么多有价值的素材。

是为序。第一章成长哲学:经历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种修炼

一个人的经历,他的情感、荣誉、挫折,包括他的错误都属于人生中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经历就是一笔财富,而一个被经历压倒的人是无法得到这笔财富的。——褚时健

生活中,许多人总喜欢把“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幸福。然而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总是以一声痛苦的啼哭开始的。这告诉我们:人是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

褚时健曾说过:“平凡人的一生都难免经受挫折,成功人士的辉煌,更不是一帆风顺就能获得的。”今天,我们眼中的成功者褚时健,他的辉煌之路是否原本就是一条苦难不断的坎坷路呢?

1928年1月23日,这一天恰好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原云南省华宁县禄丰乡一个叫作矣则的小山村里,传出一声清亮的啼哭。哭声来自江边的一处小院,左邻右舍也都知道,褚家媳妇为这个家产下了第三个孩子——褚时健。在这之前,她已经生过两个儿子,但都在两三岁时不幸夭折。对这个孩子的出生,一家人尤为重视,生怕他经受不住命运的考验,早早夭折。

不过,当孩子的父亲褚开运看到这个又黑又胖、哭声响亮的大小子时,心里踏实了,他觉得这孩子精力旺盛,肯定能吃苦。他爷爷奶奶从老屋赶过来看到他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当时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石柱”。

9岁那年,褚时健被父亲褚开运带到禄丰村车站小学上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褚时健可能会一直在那里安心读书,拥有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然而,命运对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这一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两年过后,日军已经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到了1940年,越南也被日军入侵。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慑于日军的压力,不允许中国的货物从滇越铁路的越南一方入境。不过云南省内的火车还在运营,虽说时不时会有日本飞机来炸铁路,但迫于生计,褚开运仍坚持做着往个旧锡矿运送原木、木炭的生意。

这时,褚家的境况已经大不如前:操劳一辈子的奶奶过世;爷爷上山伐木时发生意外,受了很严重的伤,在床上一躺就是三年,之后也撒手人寰。而他刚满3岁的小弟,也莫名其妙地夭折了。家人的离世让小小年纪的褚时健明白了生命的脆弱。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1942年夏天,褚开运正在个旧附近一个叫巡检司的小车站押车运木材,突然遭遇了日本飞机的轰炸。当时有三架日本飞机在铁路上方投下了数枚炸弹,他虽然没有被炸到,但还是被炸弹掀起的气浪严重震伤。

过了半个月,褚开运才被人从个旧抬着回了矣则村。而这时候,他母亲褚王氏已经怀孕了。父亲受重伤,母亲怀孕,弟弟妹妹还小,14岁的褚时健早早担起了维持一家人生计的重任。他不仅要照顾大家的饮食起居,还要管起自家的三亩水田和十几亩山地。也就是从这时起,褚时健开始逃课。

每天下午他就回家帮母亲砍柴、烧火做饭,还要抽时间去田地里干农活。到了晚上,他还要抱着爷爷留下的捷克造步枪,防备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担起看家护院的责任。

不过命运无常,懂事的褚时健并不能留住重伤的父亲。1943年6月,他父亲在病痛的煎熬中度过了一年之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年仅42岁。

父亲的葬礼上,褚时健在众人离去之后,一个人留在了父亲的坟墓前。他心怀伤痛地跪下来,重重地磕了个头,用这种虔诚的方式同父亲做最后的告别。跪立良久,他默默站起身来,双眼望着远方茫茫无际的山峦。他知道,他成了家里最年长的男人,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从那以后,除了操持田地养家外,褚时健还会抽出时间上山打猎、下河捉鱼、烤酒来贴补家用,一天到晚都没能闲着。也正是从那时起,早起晚睡成了他今后几十年里生活的常态。一段时间下来,他的皮肤更黑了,但身上多了些坚韧和不屈的品格。

这似乎还不够,七年之后,噩运再次降临这个伤痕累累的家庭。1950年7月,褚时健19岁的弟弟褚时候被叛乱者抓住,他因不愿与叛乱者同流合污而被投入南盘江。据被抓住的叛匪供述,为了防止褚时候逃生,他们将他投入南盘江前,不仅将其五花大绑,还残忍地砍断了他的手脚。

褚时健的母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跑到褚时候出事的地方不断呼喊儿子的名字。可怜的母亲不愿意相信儿子就这样死了,就沿着南盘江寻找,一直找到开远。但当时正值雨季,江水那么大,她又怎么可能找到?最终,褚时候的遗体没有找到,他母亲的身体却被这个残酷的现实击垮。不久,他母亲就因背生恶疮离世了。

从10岁到22岁,褚时健从懵懵懂懂到成熟稳重,但这期间他经历了四位至亲的死亡:3岁夭折的弟弟、重伤而亡的父亲、被叛乱者残忍杀害的弟弟,还有因悲伤过度而去世的母亲。每一次亲人的死亡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是至亲血脉的撕扯,每一次必将痛彻心扉。这就是褚时健的成长代价,它实在太沉重了。

很多人不能正视苦难,认为只要将其避过就能万事大吉,但这些人最终仍会被苦难击败。因为人生的苦难不止一次,而总有一次是你无法逾越的坎。与其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如一开始就选择面对。

褚时健就是一个正视苦难,并把苦难当作提升自己能力的养料的人。日后,有人向褚时健请教如何才能成功,他给出的答案就是吃苦。他说:“经历过的东西,对你都是有用的。你觉得那时候条件很苦,可谁知道今后会不会更苦。当时家庭条件优越的一些同学比我们好过,以后碰到更大的坎儿,我们挺得过去,他们就过不去了。所以我说,经历对人来说,有时就是一笔财富。”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更不可能唾手可得,苦难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但要得到这笔财富需要不断修炼:只有超越这些苦难所带来的局限和痛苦,不被苦难所压倒的人,才能最终获得这笔财富。

因此,若把苦难当成一种修炼,它就能实现人生的成长,或是心灵的蜕变。责任铸就2小时生物钟

我这一生就讲一点,要负责任。不管境况如何变化,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变。——褚时健

有一位老人,他至今保持着一个特殊的生物钟——每天晚上11点睡,第二天凌晨1点会自动醒来。许多人了解后难免会觉得奇怪,这种习惯是怎样养成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位老人就是褚时健,关于他2小时生物钟的事情,还得从他少年时期的一段经历说起。

1942年,褚父被炸弹震伤后失去了行动能力,整天只能躺在床上。作为家里的长子,14岁的褚时健已经有了养家的责任感。他明白,现在家里遇到了这种情况,自己再不站出来,谁又可以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呢?

当时,他爷爷留下了一个酒坊,归褚家和其二伯家共有,两家轮流使用。于是褚时健开始了艰辛的烤酒生涯。

烤酒首先得有大量柴火。褚时健一有空闲时间就把家里的小毛驴牵出来,架上木车,到10多公里外的山里砍柴。山高林密,乱世多事。当时,禄丰乡有一群土匪,白天在山林里休息,晚上出来打家劫舍。褚时健只有14岁,山里又有野兽和土匪,他当然害怕。可是,他若不去砍柴,就没有柴火烤酒,家里也就断了收入来源,一家人怎么活?正是这种责任感,促使他每次都接连砍上两三天,直到准备好充足的柴才罢手。

幸运的是,褚时健并没有遇到野兽,也没有遭受土匪的打劫,反而有时候还能用步枪打上几只兔子和山鸡给家里开荤。

柴火备好后,褚时健开始学着大人的样,找来一些树根搭灶。为了集中火力,防止热量散失,灶口开的很小,刚够放进去劈好后的柴火。灶搭好后,他又搬出一口大锅支上,然后再往锅里倒水。当地人用一种叫作甑子的木桶蒸苞谷(玉米)。这种烤酒用的甑子很大,能蒸350公斤的苞谷。褚时健当时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但也一个人半拖半拉地将甑子搬到了酒坊,架到大锅上。

接下来,他又要回家扛苞谷,350公斤的苞谷他得分几次才能全部扛到酒坊。趁着这空档,母亲帮他把苞谷全部泡上。忙完这些后,他开始回家准备一家人的饭食。到晚饭前,苞谷都差不多泡软了,他就站在木墩上,把苞谷全部捞进甑子,开始生火蒸苞谷,直至苞谷蒸烂。

烤酒的程序并没有那么复杂,褚时健早已在过去无数次的旁观中熟稔于心,但需要有耐心。褚时健把这套程序总结为:“蒸煮的过程要十八九个小时,大约每两个小时要添一次火。火大了,汤锅容易烧干;火小了,粮食又蒸不透。添完火以后,还要把甑子里的粮食搅拌一次,然后翻转过来,再搅拌一次,这样才蒸得均匀。”

可见,烤酒的关键就在“烤”上,火候掌握好了才能出更多更好的酒,否则出酒率就没有保障。为了保证能出更多更好的酒,褚时健必须每两个小时添一次柴火,而更为难的是,烤酒这项工作一般都是晚上7点才开始,褚时健必须熬过漫长的黑夜,他要想办法战胜睡意,否则不仅烤不好酒,甑子里的粮食还会浪费掉。

一开始,母亲对褚时健并不放心,毕竟他只有14岁,所以她偷偷去看过褚时健,但她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褚时健的神经似乎上了发条,每隔两个小时就会准时醒来添柴。

从14岁开始,褚时健就在做烤酒这件事,而且一直做了五年,将一项需要两个成年人一起才能完成的工作独自完成得很好。而且做这些事时,他从没让旁人督促,也没有一次因为睡过头而误事。

很难相信,一个14岁的少年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但事实又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因为就算到现在,褚时健依然有夜晚每隔两小时就醒来的习惯。他曾就此回忆说:“其实谁都做得到,就是有没有责任心的区别。任何事上了心,很难做不到。”

这就是责任心带来的力量。褚时健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心里有事。当褚时健的责任心觉醒时,他做事就不再需要旁人来催促,他自发地就会鞭策自己将那些事情做好。

毫无疑问,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责任心赋予了褚时健超强的动力,他将能够承担的责任都承担了下来:他展现出了长子风范,在家庭出现困难的时候,主动为母亲分担沉重的责任;他展现出了长兄风范,将弟弟、妹妹都呵护得很好。

有的人把责任当成一种负担,担心它会影响自己追求名利和财富的步伐,而有些人则不同,他们会将责任扛在肩头前进。最终,后一种人往往能够更有作为。因为责任是他们成长的动力,让他们不畏艰难,发挥出潜藏在身体中的巨大能量。

而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同他所处的成长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从小就培养出责任心的孩子,长大后一定能独当一面。褚时健年少时烤酒的经历给了我们更为真实的印证。

世上确实有很多事情做起来不那么容易,但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即使是一件小事他也会当成大事来做。正是抱着这个态度,褚时健似乎没有做不到的事。责任心让褚时健在那个困难重重的年代都做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要是我们也能拥有如此强烈的责任心,恐怕也没有什么事情能阻挡我们的脚步。

一个人在年少时,培养出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年龄渐长,我们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为父母、为爱人、为孩子、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当我们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对待生活时,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有价值。选择没有对错,只有得失

我当时差点儿就不读书了。是堂哥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一定要读书,要走出山村,要改变命运。——褚时健

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许多十字路口,这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我们在路口徘徊,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因为前方的道路都是朦胧的,就像是覆盖了一层浓浓的雾,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

可是,这样的十字路口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你踟蹰不前,很快就会雾气散尽,只留下一条路让你往前走。这时候,你已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只能被生活拖着向前走。褚时健的一生中也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十字路口,他却没有过多的迟疑,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最终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在褚时健漫长的记忆里,他至今还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十字路口,是在1943年,他15岁的时候。当时他父亲刚去世,他小学毕业,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升学还是辍学?

褚时健理解能力很强,又真心喜欢读书。上学第一年就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奖品:一支笔、一本书。小学前四年,褚时健年年都是好学生,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后来,因为家里的变故,他不得不经常逃课回家照顾一家老小。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的数学成绩跟不上来,变得很差。

暑假里,褚时健一开始想着家里的太多事情都离不开他,干脆就不读中学算了。那段时间,他上山打猎、下水摸鱼、下田插秧,尽可能地为家里多赚一点钱。似乎,如果顺其自然的话,他可能会选择做一个踏实能吃苦的皮肤黝黑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身与土地为伴。在这个节点上,暂时还没有人来给他指路,也没有人问他想不想上学。他母亲知道他心里的想法,总是默默地将目光停留在他身上。无论褚时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她都会默默地支持他。

然而,褚时健的成长道路并没有遵循着他的打算继续下去,而是随着堂哥褚时俊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这个堂哥同他的关系最要好,见多识广,学习成绩也好。当时考西南联大,录取率只有大概千分之一,褚时俊硬是考上了。

在褚时健心中,堂哥就是自己人生路上的导师。此刻,这位堂哥正及时出现在十字路口,将正要迈步走向另一个方向的褚时健拉了回来。当了解到自己的堂弟正要选择一条当农民的路时,他沉默了。在他看来,褚时健是一个聪明、敢想敢做的有为少年。只要好好读书,假以时日,一定能有大出息。

于是,褚时俊满怀惋惜地问他:“石柱,你不想上学了吗?”

褚时健愣住了。

在他心里,他还是喜欢上学的。小学六年,尽管充满艰辛,但那是他年少时最为欢乐的时光。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开阔了眼界,了解到华宁县外面还有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可是,他又想起眼前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母亲独自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现在自己帮忙,日子过得虽困难,却也能过下去。如果自己去外地读书,那家里怎么办呢?

看着褚时健的眼神闪烁,褚时俊知道他的焦虑。于是他拍了拍褚时健的肩膀,感慨地说:“外面的世界很大,你还没有真正看到它。只有读书,眼界才能打开。眼界开了,路才能宽,才能干一番事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现在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有志青年当担负使命,为国家民族尽绵薄之力。”

听完堂哥的一番话,褚时健沉寂的心又热血沸腾起来,他被感染了。他内心不想只做个农民,不想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也许是褚时健很小的时候受他父亲做生意的影响,所以即使他出身农民,也不会完全受到土地的禁锢。又或是他发现,不管自己在土地上怎么耕耘,他的努力都换不来父亲做生意时的那种回报。

2014年,86岁的褚时健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当时差点儿就不读书了。是堂哥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一定要读书,要走出山村,要改变命运。”

当褚时俊向他婶婶说起这件事时,褚王氏知道儿子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从那以后的整个暑假,褚时健开始没日没夜地烤酒,既为了积攒学费,也为了能为家里留点积蓄以备不时之需。

从这次经历中,褚时健学会了怎样去选择。面对选择,他凭着自己的内心,不徘徊犹豫,坚定地迈出了一步。因此,褚时健在之后面对选择时总是没有一般人常见的犹豫不决。而且,就算是选择错了,他也不会过度沉溺在后悔中。

正是凭着这种心态,褚时健的人生变得坚定、果断、高效,而且因为坚定选择而生机勃勃。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选择。这时候我们不能犹豫不决,因为我们的人生就像一辆行驶中无法停止的火车,错过了选择只能被生活推着向前走,失去主动选择的权利。

生命的节点就像一道题,有可能是单选,也有可能是多选。因为人生有太多可能性了,所以就会有太多的选择。我们能说褚时健当时选择上学是对还是错吗?或许当初他选择在矣则村当一个农民,也一样能成功,或许能更早地成为“果王”呢?

生活没有假设。总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选择是无法避免的。记住一句话: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得与失!救别人,就是救自己

回想起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母亲不爱说话,她只是用行动告诉你,事情要怎样去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褚时健

一直以来,善良都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善良是历史上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善良是一种奢侈品,不可多得,也不会轻易交给别人,怕被无情地践踏。所以,现代社会关注的善良缺失,其实是由于许多人因为隔膜把内心给重重包裹起来了。更有一些人直言不讳:因为害怕伤害,所以拒绝善良。

褚时健并不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有机会,他从不吝啬表现出自己的善良。甚至,他将善良演变为一种大爱,一个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父亲常年在外,褚时健小时候深受母亲影响。褚母的性格里有着山一般的坚韧,水一样的宽厚,她虽不爱说话,却用实际行动告诉褚时健,事情要怎么去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褚时健继承了母亲的坚韧还有宝贵的善良。

每年五六月青黄不接时,褚时健家乡的一些农户就会因为缺少粮食而忍饥挨饿。当时褚父在外做生意,褚家家境还不错,每年这个时候还会有一些余粮。褚母就会接济一下乡亲,这种善举一直持续到褚父出事、褚家吃饱都成难题的时候。

有一天,一个乞丐来到了褚时健家门前,这时的褚时健已经每天都要考虑怎样才能弄到粮食填饱肚子,当看到乞丐伸到他面前的破碗时,顿时没了好脸色,生气道:“没有没有,我们晚上都没吃的了,拿什么给你?”正在做晚饭的母亲听到,端了半碗米饭出来,对褚时健说:“石柱,不许这样说,不到无可奈何,谁愿意端个碗讨饭。我们少吃几口死不了。”

母亲的这句话给褚时健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一直以来,褚时健并没有觉得将自家的富余粮食拿出来接济他人有什么可贵的,因为农民质朴的本质让褚时健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母亲这番话让他真正领悟到了一个崇高的品质——善良。

正是母亲的这次深刻“教导”,让褚时健从此接触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足为奇,无时无刻都能为别人考虑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也正是受到母亲这样的影响,褚时健不管做什么事都会替别人考虑一下,而正是他的这种善良,在多年后救了自己一命。

1958年底,褚时健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当时哀牢山中的红光农场改造,但到农场不久他就病倒了。一开始他以为只是对农场的生活不适应,没有在意,但病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他全身乏力,在床上一连躺了七八天,不仅如此,他还不停地流鼻血。更让他心生寒意的是,当时没有人去看他,因为人们已经自顾不暇,没有人会在意他这个“右派分子”的死活。

褚时健躺在床上,吞下流进嘴里的鼻血,他或许已经在考虑生死的问题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褚时健曾经的善行救了自己一命。1955年,为了彻底肃清美蒋特务,国内兴起了肃反运动,当时作为医生的罗载兴被定为肃反目标,原因是他曾经跟过一个美国特务当牧师。褚时健是“肃反小组”的组长,他发现罗载兴已经被打得有点神情恍惚,恻隐之心一起,顿时觉得案子有问题。于是他重新调查,发现确系屈打成招。褚时健据实上报,这才保住了罗载兴一命。

而此时,罗载兴正在红光农场。当他听说一个新来的“右派”得了重病时,作为医生的职业本能,他赶紧到褚时健的住处查看,而这一看就看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很快,罗载兴就发现褚时健是因为得了严重的疟疾,于是他用自己保存了多年的两片奎宁治好了褚时健。

善有善报,若不是褚时健当年救了罗载兴一命,那他真就有可能死在哀牢山中了。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褚时健身陷囹圄时会有那么多人出来替他说话,甚至有企业界和学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为他喊冤,还有当地的老百姓不无恳求地对前来调查褚时健的人说:“他拿了你们多少钱?我们凑给你嘛。”站在高位的人自然会为褚时健取得的成就惋惜,但朴素的农民却能体会到褚时健的大爱。若不是褚时健的心中有他们的存在,他们何必关心褚时健是谁?《论语·雍也》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用心地给别人帮助的时候,也为自己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当我们竭尽全力去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不仅可以让他走出困境,也会让他感受到我们厚道、无私的人格魅力,从而拓展了我们的人脉,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可见,善待别人,就是在善待自己。正如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施韦泽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富有同情心,乐意对他人给予帮助。我们要把“善良”展现出来,不为难、挖苦别人,多给别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候你的一点点善意举动就能结出一个善果,使你在成长中更加幸福。第二章做事哲学: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

我不是什么天才,也不唱高调,一世为人,我追求完美和卓越,遵循实事求是。——褚时健

同样是做一件事,为什么不同的人做会有不同的结果?除了个人的能力的高低之外,做事的态度差异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对褚时健来说,不管是当初给国家干,还是现在为自己干,都有一个不变的追求:沾着手的事就要干好。这一点,从褚时健少年时就可以看出来。

1943年,15岁的褚时健小学毕业,暂时回到矣则老家务农。当时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同一块地,我要种就要比别人种得更好”。因为他认为,既然他的身份是农民,摆在眼前的事就是种地,那么他就要在土地上多琢磨,把地种好。

正是凭着这股信念,他很快就掌握了一个优秀农民的所有技能。有一天,他堂哥褚时俊来他家,褚时健带着他到村庄不远的南盘江边,指着河滩上新开垦出来的一片地说:“你瞧瞧,这是我的地,我自己开垦的地。”

他堂哥知道他家里的情况,很诧异地问:“你家三亩田都种不过来,你怎么还跑到江边开荒?”

褚时健告诉堂哥,村里有人在坡地上种了黄果树,结的果子很好吃。他看河滩更适合种,就想着也种点给家里人吃。本来对一个少年来说,能一个人经营几亩田地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并不这样认为。他不仅要将自家原有的地种好,还要再开垦新地,让一家人有果子吃。

后来,这种“沾手的事情就要干好”的做事态度在他就读龙渊中学时期也有充分体现。

当时褚时健就读的龙渊中学校方不管食堂,打算交给学生来管理。为此,校方专门设了一个伙食委员的职务,由学生们自由选举出来。

在学校,褚时健的人缘很好,爱打篮球,交了一帮好朋友。同学们发现他有很好的管理能力,就选他做了伙食委员。当上伙食委员后,褚时健主要负责买东西、记账。每到周五,学校的事务主任会将收来的伙食费交给他,让他安排下周的买米买菜等事项。

褚时健后来回忆说:“大家选了我,我就要负责任,要把食堂办好,这才是我的性格。”于是,他开始仔细琢磨如何管好伙食的问题了。很快,他就摸清了门道:这个工作的关键是买米买菜,既要新鲜,又要物美价廉。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他开始到市场上做调查,摸清米和菜的行情。

几天下来,他还真发现了买米的一些玄机:当时许多米店都会在头天晚上给第二天准备售卖的大米加一点水。这种潮米的水分含量高,过秤的时候就会比原来重些,能占些便宜。但是,这种大米拿去煮饭,煮出来的饭一粒一粒的,买了非常不划算。还有一些黑心米店为了让大米看起来又亮又白,会在大米中加一些石粉来欺骗顾客。这种掺了石粉的大米在淘米时石粉一洗就掉了,煮出的饭就变少了。

这些商家惯用的伎俩,根本就瞒不过生活经验十足的褚时健。他来到米店,抓起一把米来一看,就能知道是否干透;牙齿一咬,就能判断是否加过水;用手一搓,就能明白有没有掺石粉。

几次下来,米店的伙计知道这个半大娃子不好糊弄,也就卖给他正常的大米了。至于买菜,几天后,他就知道了哪个集市的菜便宜,哪个菜摊小贩的秤准不欺客。

对当时买米买菜的具体情景,褚时健是这样叙述的,“老师把钱交给我,我把钱数数,一路小跑到车站。从那里进城,赶到米店,先把米买了,不跑快点儿,米价涨了,伙食费就不够开销了。再一个就是买小菜,过去是炊事员买,他是个四川人,会吃回扣,所以伙食水平明显和花的钱不符。我们自己买,一分钱不差,还买得便宜。最得意的就是我当伙食委员的时候,大家可以放开肚皮吃。”

毫无疑问,褚时健做这件事超出了称职的范围。因为对一个合格的伙食委员来说,他可能只要拿着事务主任的钱,买好米和菜就算完成任务了。而褚时健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也不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既然同学们这么信任他,让他当上了伙食委员,他就要在合格的基础上多做,把食堂办好。

也正因此,初中三年里,褚时健多次当选伙食委员。提起这段往事,他自豪地说道:“同学们还是认可我这个伙食委员的,要不然,我一个初中生怎么会管全校的食堂呢?”

要问褚时健是如何干好这件事的,就在于他在本来可以直接买米的时候多做了一些,仔细去辨别大米是否加了水或掺了石粉;在买菜的时候也多留心,选择那些秤准便宜的小贩买。当然,正直善良的他更不会像那个四川籍炊事员那样拿回扣,他想的是怎样让同学们吃得更好。

在这之后,褚时健把“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当成了自己的做事哲学。每当他去干一件事时,他都会在称职的基础上多做一些,达到自己心中干好的标准:做地下党的工作时,他是代号“黑猫”的神枪手,以共青团员的身份当上了连队的指导员;“反右”时期,他被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大山里改造,能无师自通地将农场、糖厂经营得井井有条,甚至扭亏为盈;“文革”后,他成为玉溪卷烟厂厂长,将一个地方中等规模的厂发展成中国第一的卷烟厂,成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出狱后,他又种出了可能是中国最知名的橙子……所有的一切,都与他从小树立的做事态度分不开。

所以,我们不要去羡慕甚至是嫉妒一些人的成功。因为在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有着大多数人缺乏的品质。像褚时健这样,一生信奉“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的人又有多少呢?正如他本人所说:“我不是什么天才,也不唱高调,一世为人,我追求完美和卓越,遵循实事求是。”办事都要讲情理

我们这些工作完成得不错,关键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还是那句话:办事情要讲情理。——褚时健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在我们的社会中,除了“法理”外,还有一种“情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辨别是非对错的标准,被称为人们“心中的一杆秤”,能够起到感动人、温暖人的作用。

正因为“情理”的特殊作用,我们做事时要学会给他人留有余地,这样一旦事情有变,我们也不会陷于过度被动的境地。而且,适当讲一些情理,有时候更容易让事情办成,褚时健就深谙此道。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国家发动了抗美援朝、清匪反霸、征粮工作、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简称土改)这五大运动,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到1952年全国上下进行土改时,年仅24岁的褚时健已经调到了盘西区当区长。

对年轻的褚时健来说,工作的范围更大了,事情也越来越多。在减租退押和土改运动中,当时政策大有一边倒的趋势,将地主当作了斗争的对象。一些斗争极端的地方,沉塘、假枪毙等事情时有发生。

当时褚时健领导着一个四十多人的工作组。工作组的主要工作是要地主交出浮财,交出多余的土地。其中有一个张姓队员是个做事情完全不考虑后果的人,只会蛮干。有一次,他接到群众揭发说一户地主家存有一百两黄金的消息后,也不向褚时健汇报,就带上几个队员,气势汹汹地冲进地主家逼地主交出黄金。

地主死不承认,喊冤道:“我哪里有这么多金子,我一辈子都没见过一百两金子。”可是,张姓队员根本就听不进地主的话,还是逼地主交。后来,他干脆押着地主到附近的山洞去找藏起来的宝贝。地主没有金子交,就想寻死。结果没有死成,又被工作组给抓住了。

这个张姓队员更加生气了,到了晚上直接把地主捆在柱子上,还拿了一块石磨吊在他的脖子上。然后威胁地主:“明天早上我再来看,再不认,我就枪毙你。”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地主也豁出去了,笑着说:“感谢你们了,我这一辈子还没挂过这么大的牌呢!”张姓队员一气急,就要拉出去假枪毙。几次下来,地主也不怕了,说大不了一死,他们什么也拿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土改时,批准杀人的权力在区一级,也就是说,当时24岁的区长褚时健掌握着全区数万人的生杀大权。张姓队员是没这个权力的,否则以他的性子,恐怕就不是假枪毙那么简单了。

后来,褚时健听说了这件事,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知道,当时全国各地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许多人的表现非常激进,生怕别人说自己党性不强,同情地主。

但褚时健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把张姓队员叫到面前,对他说:“实事求是地讲,他有一万元钱,能拿出九千元,就很不错了。但是他有一万元,你要他交十万元,他拿什么交?一百两黄金,像这样的乡村地主不太可能有,你们这种做法搞过火了。过火的后果就是工作的阻力更大,反对我们的人会更多。”

最后,他亲自出面,找这个已经决定鱼死网破的地主谈话,他说:“你说没有一百两(黄金),我信。那你有多少,能交多少,你自己说。”后来,这个地主主动交出了十两黄金。

通过这件事,褚时健坚定了他的想法,那就是在不质疑政策的基础上,具体工作中应该讲情理。他说:“我觉得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分,地主也是人,要吃饭,他也要有土地嘛,也要发新地契,让他们自食其力才对。我们打破旧世界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社会,不要搞成新的不公平。”

1952年底,当地又开展了肃清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褚时健到盘西区小龙潭村调研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村外的田间地头没有一个干活的农民。带着疑问,他就想找村民谈谈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结果到了街上,村民们看见他都绕着走。

褚时健心下讶然,就找来村干部了解情况。原来,搞肃反的工作组认为,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参加了一个叫作“一贯道”的反动会道门组织,所以全部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听完后,褚时健从情理出发,认为农民总要种地才能过日子,现在把一个村的人定为反革命分子,他们都担惊受怕,哪里还有闲心去种地?可是人总要吃饭,一旦矛盾扩大,很有可能要出大问题。

于是,他马上到县里去反映情况。很快,他和县公安局的同志回到村里,重新判定。最后,公安局抓了“一贯道”的坛主,将他定为反动会道门头目,还了其他村民的清白身份。这样一来,村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才敢接触工作组,开始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在这件事上,他还是坚持这个原则:办事情要讲情理。正是凭这一做事原则,他解决了许多问题。县里领导觉得他是一个工作能力强、办法多的好苗子,决定用心栽培。第二年,他就被组织送到了云南省党校学习,前途一片光明。

不得不说,褚时健办事能力强与他讲情理有一定关系。因为他讲情理,所以在处理问题时,总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多为对方着想,不让对方为难,最终也给了自己方便。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办事时,也要给别人留有余地,别人才会对你心存感激,一旦有机会定会加倍回报。每一次宽容,就相当于给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机会。否则,做事太绝,逞一时之快,最后吃亏的可能还是自己。要做事,先做人

我跟她们讲,要艰苦,做人要公正,做人公正才能得到多数人支持,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朋友、没有支持是搞不好的,希望她们领会我这些思想。——褚时健

自古以来,做事先做人是先人们一直强调的。孔子告诉我们“子欲为事,先为人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智慧,更反映出他的修养。否则,一个人即使有能力又有钱,却不懂得做人,人品非常差,他的事业也不会做得很大。

因此,品性优劣对做事的结果大有影响。成功者和失败者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修养更高,他们更知道怎样做人。褚时健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遵循“要做事,先做人”的原则。

1957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覆盖面极广的“反右”运动。29岁的褚时健担任玉溪地区政法口“反右”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划定“右派分子”名单。当时,根据“反右”的指导性文件上的公式计算,社会上的中间派占绝大多数,“右派”大约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依情况不同。但是,同土改一样,地方的执行者们大都更为激进,上报的“右派”比例也越来越高。褚时健拿着各单位报上来的名单一统计,发现“右派”比例竟然达到了24%。

看着自己的同事、战友、朋友一夜间成了“右派”,他心里不是滋味。然而在当时政治敏感的情况下,人们都谨言慎行,深怕被别人打小报告。大家都明白:没有什么该说不该说,你要想在这场运动中保全自己,就什么也别说。

褚时健硬下心来,心里想着绝对不能让无辜的人受难。他向地委的领导汇报时,如实反映了“右派”比例过高的问题。最终,他不顾领导的暗示,同组长反复研究,将那些明显不反党的人从名单中挑出来,只交上去了80多个“右派分子”。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褚时健总是秉持着先做人再做事的原则,不会过度关注事情有没有做好,更不会为了交差而给别人增加烦扰。为此,褚时健因“办事不力”得罪了领导,到1958年7月就被撤销了“反右”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职位。

这时候,“反右”斗争也告一段落,缓过劲来的他又响应党的号召,开始“大炼钢铁”和种“试验田”。虽说是全民动员,但玉溪地委会不想甘于人后,让褚时健和一位负责人事的地委副书记共同负责。

在定土地产量时,曾经的种地能手褚时健实事求是,结合这块土地的肥料、水分、种子、耕种以及防治病虫害等因素,咬了咬牙,报了一个1500公斤的指标。要知道,这时候,比他小2岁的袁隆平还在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育人,亩产高的杂交水稻还远未出世呢!

不过,这个1500公斤的数字仍没让办公室主任满意,他找来褚时健谈话:“小褚,你咋个不想想,报纸上人家都搞5000公斤,我们1500公斤怎么行得通?”

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全国各地浮夸风盛行。刚好这个月,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报纸先后刊登了湖北省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早稻亩产15 361斤的消息,放了一个大大的“卫星”。而农业部也公布当年夏粮产量同比增长69%,算下来,总产量比美国还多出了20亿公斤。在这之后,全国各地的“卫星”不断,严重歪曲了事实。

正直的褚时健不愿意歪曲事实,这违背了他做人的准则。他据理力争:“种地我是内行,一亩地能产多少,我心里有数。我们玉溪海拔1000多米,冬季不种稻子,平常年景,一亩地也就收四五百公斤,我报1500公斤都是极大的冒险了。”

可是主任不吃他那一套,最终还是响应“大跃进”的政策号召,报了个2500公斤的指标。结果可想而知,玉溪冬天温度低,当时也没有弄温室大棚的条件,种下去的稻子连穗都没有长出来,即使稀稀拉拉地长出几穗,一摸谷粒,里面都是瘪的。

在当时的领导看来,褚时健坚守原则,不弄虚作假的行为就是革命态度不积极的表现。果不其然,1958年12月,在全国“反右”接近尾声时,褚时健被划为“右派分子”。遭遇危机的褚时健并没有对自己之前的坚持感到后悔,他始终坚信一点:先学会做人,才能办好事。

在此后的漫长人生中,褚时健始终将这一信条铭记于心。凭借这一信条,他得到了许多人的尊重,也做成了许多事。受褚时健影响的人中,有一个称他为“神”的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居委会书记任新明。他们有三十多年的深厚感情。褚时健出事后,这个曾经受到褚时健提拔的年轻人已经有所成就,他知道知恩图报。

褚时健入狱前后,凡是与褚家关系密切的人,都要被调查盘问。任新明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同褚时健断绝来往,而是几乎天天去看望他。他曾对疑惑重重的专案组人员说:“我不一样,没有他就没有我,砸锅卖铁我也得帮他。”

接下来的几年里,任新明逢年过节就会带好酒好菜去陪褚时健。除此之外,他还将褚时健的外孙女接到自己家里,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天天送她上学、放学,后来又送她到加拿大读高中。出狱后,褚时健有感于任新明对他的照顾,同老伴商量后,将他们的外孙女改跟任新明姓“任”。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褚时健在做任何事时,都是以先做人为前提的。他不光自己坚持做人的原则,而且还将这一理念传达给有前途的年轻人,从而引出一段知恩图报的佳话。

我们的人生要活出一种境界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不损人利己;走自己的路,但不要阻碍他人;遇见需要帮助的人,能帮就帮,几句贴心的话也能温暖人心。这样,我们做人的境界就会越来越高,也更容易做成事。做事前要考虑后果

我做事从来都不敢把资本全部投入,我要是有100元钱,我会留30元钱做备用,70元钱拿来投资。——褚时健

有这样一个寓言:两只青蛙住在同一个池塘里。夏天池塘在酷暑中干涸了,它们只好一起离开池塘另去找个家。路上它们碰巧经过一个深井,里面有很多水,一只青蛙对另一只青蛙说:“我们下去住在这井里吧,这可以让我们栖身,又能给我们吃的。”另一只青蛙极其谨慎地说:“但万一水干了,井那么深,我们怎么再上来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先要考虑好后果。

如今,面对这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被诱惑冲昏了头脑。因为一些诱惑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张让你掉入陷阱的网。在褚时健任玉溪卷烟厂厂长期间,他就多次遇到这些向他扑来的“网”,但他都一次次灵巧地躲开了。

随着“红塔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找他批烟的人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国家的调拨价格和最终到市场上销售的价格差额非常大,使得批烟私卖有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烟草专卖局调拨一包“红塔山”的价格在两三元左右,这是出厂价。到了二级批发市场,价格可能就上升到五六元,终端消费市场则变为七八元甚至更多。这样一计算,只要私人从烟厂批到一件(一件为50条)“红塔山”,就能获利六七千元。

为了不违反国家法律,批烟有很多限制,批烟的范围以不损害国家税利为基础,主要限制在10%的自销范围内,或者是已经完成国家指标后的超产部分。

褚时健拥有烟厂批烟的签字权,因而也成为那些想发大财的人一直想要拉拢讨好的对象。一开始,褚时健把属于10%自销权内的烟基本上都批给那些来厂里串换的广东商人。这种交易也是各取所需:烟厂能拿到国家稀缺的进口束丝、盘纸等辅料;广东商人能获得紧俏的“红塔山”香烟。只不过,在这种串换中,“红塔山”的调拨价和市场价相差数倍,而辅料只是按六七折算,商人获得的好处更多。

除了串换消耗了一部分自销烟外,还有一些则是政府高官或是上级主管部门出具函件需要批烟的。对这种走正常渠道来批烟的,褚时健也不得不同意。因为这些函件也都是经过严格的手续的。

所以许多时候,经常会看到那个年代这样一个有特殊色彩的情景:一些贫困省的省委书记亲自出马,由司机开着小车风尘仆仆来到玉溪卷烟厂,为的就是找褚时健签字批烟;有一些是中央的领导出面,为革命老区扶贫来批烟。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因公而来,但也有一些人以救穷的名义来批烟,实则是进了自己的腰包。不管怎样,只要他们手里的函件是真的,褚时健就不可能拒绝。

后来,在他采取“三合一”政策之后,玉溪卷烟厂又先后获得了产品的自主定价权和自销权。这时候,烟厂的产供销体系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褚时健手中那支笔的权力越来越大,诱惑也越来越多,但他非常谨慎,是一个做事情之前会考虑后果的人。他不希望自己在阴沟里翻了船。对批烟这个危险的事情,他的底线是:对方来批烟,必须有烟草准运证。

有一段时间,一位中央领导的孩子,整天赖在厂子里不走,气势汹汹地要求烟厂给他批点烟带走。这时候,褚时健并没有因为他是中央领导的孩子而批给他烟,而是坚决按照正常的程序办,让他先拿出中央某机关的函件。这个领导的孩子拿不出,因为他父亲的办公室主任知道其中利害,硬是不肯给他出具函件。到了最后,他见敲不开褚时健的门,只好作罢。

还有一次,一位中央军委的领导来视察玉溪卷烟厂时,他的女儿也跟着一起来了。这位领导私下提醒褚时健,他女儿可能会私下找他,让他不要理。果然第二天一大早,这位领导的孩子就到褚时健的办公室里去找他,目的当然也很明显:为了批点烟。不过,惹不起可以躲得起,听到风声的褚时健比她起得更早,早就到通海县查看烟田去了。

从这两件事后,褚时健更加注重签字权的使用,丝毫不徇私。他是一个铁面无私、秉公办事、很讲原则的人,他弟弟、小舅都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他当厂长,手握大权而捞到半点好处。对褚时健的表现,云南省的主要领导都是认可的,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

正因为褚时健考虑后果,坚守底线,后来在中纪委调查关于领导干部的子女以权谋私的问题时,褚时健才能有底气地说:“是有人来过,但我和他们说过,你们要为你们的父亲想想,不要给他们找麻烦。如果自己要抽,可以批点儿次品烟给你们,没有大批量从厂里拿烟的事情。”

他后来在红塔集团多元化布局时也提到:“我做事从来都不敢把资本全部投入,我要是有100元钱,我会留30元钱做备用,70元钱拿来投资。当年山东的秦池酒是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别人出一亿,他们出两亿,刚开始还不错,但后来就倒霉了。当大家知道他们的酒品质并不好,一下子就垮了,垮得很彻底,连竞标的钱都没有了。”这里说的还是做事情要考虑后果,为自己留余地的道理。

因此,我们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以前瞻的眼光去判断,并考虑后果自己是否能够承担。一个错误的决定也许一分钟就能做出并付予实施,但常常要用更长的时间去纠正;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做事业,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情,在过程中正确地做事情,是幸福和成功的保证。不仅仅把事情做好

说不上情有独钟,世界上一切能够友好、公平与我们合作的外国人,我们都能乐于与他们打交道。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与德国人的合作确实多一些。我对他们的总体印象也是比较好的。——褚时健

现在,“出国考察”常常会让人联想到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然而在褚时健那个年代,出国考察还是一种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的举措,他们大多还是为了去国外参观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自褚时健接手玉溪卷烟厂以来,他多次去欧美的一些国家考察,走访参观农场、烟厂和设备制造厂,为烟厂的发展带来了新观念、新设备。经由出国考察,褚时健的格局也在不断放大,他一步步了解到如何将烟厂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烟草集团。

除此之外,出国考察让不怎么出门的褚时健拓宽了视野,让他知道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带来的好处是,面对不同国家的人和企业,他知道如何自如地去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褚时健曾说,他愿跟德国人打交道。之所以这么说,与他之前同德国人的几次接触有关。

1983年,褚时健带了烟厂的一批技术人员去欧洲进行考察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集多国之精湛技术为我所用”。在考察德国企业时,他参观了豪尼公司的制丝线,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之后他带了许多样品回国。

搞定巨额外汇后,褚时健花2 300万马克买了他们的10套设备,包括大名鼎鼎的普洛托斯卷烟机和7 000—8 000支/分型机器。虽然以前他跟德国人的接触并不算多,但对他们办事规矩认真,效率高的特点早有耳闻。果不其然,设备引进后,他们专门派人过来安装,尽心尽力。而且,他们还会定期派人来厂里对卖出的机器调试、检验,进行细致周到的跟踪服务。烟厂只需要管这些德国专家的食宿就可以,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们公司自己出。

另外一个让褚时健对德国人好感倍增的事情是,每当德国公司的机器出现了故障时,来解决问题的德国专家一个个都会因此感到羞耻的,头都抬不起来。尽管这样的事情并不多,因为德国机器的质量和技术是当时最为可靠的。

相比之下,褚时健对日本又有另外一番看法。

考察日本机器设备时,他知道了一个新情况:跟日本人打交道要用与德国人不同的思路。他打了一个比方:“买日本人的东西,只值10元钱他一定先要20元,然后讨价还价,一路减下来,最后减到13元时,他还多占了3元钱便宜呢!而德国人显得有些严谨和刻板,他们认为‘丁是丁卯是卯’,说卖10元钱就要10元,一般不会乱讲价,也不容许你乱还价。而日本人会送礼,常施小惠而占更大便宜。”

这样一番比喻,恰如其分地把德国人和日本人的不同特点说了出来。这些都是褚时健通过出国考察,与日本人和德国人多次打交道中总结出来的。至于中国人,他也自嘲一番:“我们中国人跟德国人、日本人都不同,明明是10元钱的价值,非要给别人7元钱不可。”

除了对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见解外,褚时健还通过考察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形势有了一番了解。这些对他今后投资和制定烟厂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影响。

1984年之后,褚时健多次去美国考察,他既惊叹于美国烟田的科学规范化操作,又有感于美国烟草公司的规模和先进管理。除此之外,褚时健发现,尽管美国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这个国家的成本高,市场利润率反而比国内要低得多。

考察之外,褚时健到美国去还会做一些投资。他原先相中了一个项目:当地一个化肥厂,连同7 000亩地,作价150万美元。这个价格,就算在国内也算便宜的,但他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这一投资。因为他了解到,美国的生产成本太高:工资上,当时美国工人的工资起码是月薪1 200美元,是烟厂工人工资的10倍到12倍之多;生产原料上,美国的成本是国内的2倍以上。如果买回来,很可能成为烟厂的一个大包袱。

后来,他又去看了另一个饭店的投资项目。这家饭店位于洛杉矶,是一座十几层的大楼,地段也非常好。对方告诉他,双方只要一共投入150万美元,就可以把饭店盘下来共同经营。这意味着,烟厂只需要花费75万美元。不过,深知美国经济形势的褚时健并没有急着出手,他说:“我算了一下,觉得这饭店赚不了钱,与其白白扔那儿75万美元,还不如放在香港或者内地赚钱快呢!”

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并能够主动去抓住主目标之外的情况,发现更多的可能,这就是褚时健能够谨慎投资、提升国际视野的“秘密武器”。要想掌握这一“武器”,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在于个人是否有一颗发现新大陆的好奇心和做好事业的进取心。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结果也往往千差万别。有人拒绝和抱怨,最终事情交给别人来做,他们也因此与名誉、财富、地位等原本追求的东西擦身而过;有人被动接受,最终事情虽被他勉强做好,但其一生很可能会在平庸中度过;有的人积极面对,不仅把这件事做好,而且还从中获得新收获,进一步提升了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