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如何从无效到高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6:50:07

点击下载

作者:赵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抓重点:如何从无效到高效

抓重点:如何从无效到高效试读:

前言

第一章 任何重点的把握都源于对规律的认知

积极把握事物的运作规律

坚持用二八法则作为行动指南

把握领域内的那些典型事件

想要获得发展,先做好精准定位

说服他人,只需要抓住他人的痛点

找到引发质变的临界点

第二章 把握好主次顺序,办事就会更有效率

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优先顺序

避免在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浪费太多时间

排除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剩下的就是重要的东西

设计不同层次,突出主题

尽量先从整体和大局思考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线头

第三章 提升影响力,就要找到那些最关键的点

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优路线

锁定那些具有最终决定权的人

抓住事物内在的吸引力

找对做事的人比做什么事更重要

在对比中制造势能差,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激发头脑的活力,让思维更加发散

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到关键点

通过换位思考来了解别人的想法

逆向思维:学会反过来看问题

强化逻辑思维,提升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打破思维盲点,选择更多的切入点

把握自己最薄弱的部分

第五章 积极进行有效的 目标管理

选择以终为始的工作模式

深挖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真正重要的东西必须是你能够抓住的

把握目标还在于选择最佳的出手时机

当目标不确定时,将资源聚焦在一个合适的点上

严格把握追求目标的五个步骤

第六章 争取让事情变得 更加简单

善于总结,提炼出中心意思

合理运用习惯的力量

先尝试对内容进行简化处理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重要性

对症下药就是把握重点

不要轻易错过经验

第七章 找到科学合理的 决策方法

至关重要的东西往往无须选择

借助概率学,找出预期价值最高的决策

对可信度最高的人的建议进行加权分析

拥有70%的决心即可执行

一件事情重复多次,它就会成为一个关键信息

运用原则来强化个人的决策

第八章 找到合适的工具 突显重点

运用思维导图和逻辑树来简化问题

将相关信息写下来,定期进行整理

掌握好GTD工作法

借助SWOT分析模板找出最优方案

寻找实用的信息选择和管理工具

后记 为什么我们经常无法把握重点前言

股神巴菲特曾聘用了一位名叫麦克的私人飞机驾驶员,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麦克经常向巴菲特请教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有一次,麦克向巴菲特请教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他期待自己也能拥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职业生涯。巴菲特当时就让麦克列出自认为最重要的25个职业生涯的目标,麦克很快就列举出来,接着巴菲特让麦克从中挑选出自认为最重要的5个目标。经过分析,麦克挑选出了其中的5个目标。

接下来巴菲特面带微笑,询问麦克:“现在你该知道怎么做了吧?”麦克想了想说:“我知道,先完成最重要的5个目标,另外20个慢慢来。”巴菲特听完之后摇摇头说:“错,另外20个不是让你慢慢完成,而是永远不要做,甚至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身上。”

在涉及人生规划方面,很多人都会谈及自己的理想:“我想成为飞行员,我想成为亿万富翁,我还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畅销小说家,我渴望走遍全世界,如果有时间的话,我还希望尝试着成为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每个人都有很多关于人生的各种理想,这些理想往往以多重目标出现,但问题在于没有人可以实现所有的目标,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将自己所有的想法付诸实践。

如果进一步分析,那么就会发现,问题在于并不是个人是否能够实现所有目标,而是是否有必要去实现所有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于目标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值得去实现,可以说大部分目标都毫无意义或者只有很小的意义。当人们觉得不值得为所有目标拼搏时,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系统的、明确的规划,要将自己最看重的目标专门列出来,而对于那些缺乏执行必要的目标、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目标,应该坚决予以放弃。

如果对人生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目标的界定过于随意,而这种随意性会导致人们生活重心出现迷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想要做,有很多梦想想要去实现,但是当谈及自己的生活定位或者人生定位时,却难以把握住重点,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究竟应该做点儿什么。

当人们关注的东西越多时,就越容易迷失生活的方向,由于生活缺乏重点,很多时候人们的生活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切割成多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都得不到重视。有人曾做过调查,发现这类情况在大学生当中比较普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可是当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后,就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远离生活的重心,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重心是什么,过多的追求加上目标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方向的迷失。当人们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抱怨自己还有很多目标没有实现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很糟糕。毕竟那些什么都想做的人,最后往往什么都没有做好,至少做得不够优秀和卓越。

人们需要对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进行合理控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这里提到的合理控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量的控制,即消除部分目标,给自己人生的计划减负,确保自己不会迷失在无法完成的大量工作任务当中;二是质量的控制,人们必须意识到自己无法做完所有的事情,无法实现所有的目标,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做那些能够完成且真正具备价值的事情。通常来说,关注的点不能太多,要结合每个人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评估,选择最重要的几个目标,然后其他一些无价值的东西或者信息应该果断放弃,避免分散精力和资源。

有关个人人生管理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人们必须想办法追求更加重要的东西,或者说人们必须把握那些真正重要的目标,而对于那些不重要的、没价值的目标则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做事的时候,人们需要意识到什么是对自己有价值的。说话的时候同样需要明确应该突出什么内容,应该重点把握什么内容,这些都是目标管理的一种形式。一件事情往往会涉及多种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或者说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对分析者有用。从这个层面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沟通问题,就可以找到症结所在。有些人在谈话时说了几个小时,但是别人常常什么也没有听进去,什么也没有记住,原因就在于在他们的谈话中,可能只有一两句是有用的,也可能一句有用的也没有。这样的谈话是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的,因为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整个对话的目标有些模糊不清。

从某个方面来说,信息的筛选其实是人生的一个最大课题,从人们制定目标开始,就要对这件事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要明确这件事对自己是否有用,明确这样的信息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抓住那些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起关键作用的东西,无论是人、物、资源、时间,还是某一件事情、某一项任务,都需要进行筛选。

人生就是由无数道选择题组成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刻,都有可能面临不同的决策和选择,而不同的抉择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们需要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需要让自己的选择和决策保持高效的水准。因此,忽略和淘汰那些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东西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突显个人能力、价值和影响力的一种方式。

优秀的人和普通人之间的重要区别就是,他们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是最有价值的,而很多人总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总是在一些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上消耗精力,他们每天都很忙碌,每天都兢兢业业,但这种状态对于自我提升几乎毫无帮助。还有一些人习惯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事风格,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乏有效的选择,这样的状态往往会产生低效、低价值的现象。将重要的事情优先进行解决,将重点信息提炼出来,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这是人们提升生活品质和工作效能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本着这样的原则,本书以“如何把握重点”为主题,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帮助人们整理出各种抓重点的方式和模式。本书内容比较充实,语言通俗易懂,整个布局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非常适合大众阅读,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一章任何重点的把握都源于对规律的认知积极把握事物的运作规律

如果想要更合理地处理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人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了解引发这件事的起因和影响这件事发展的因素。那么该如何更透彻地了解相关事件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积极探索这件事的规律。这种探索主要从自然和现实社会开始,毕竟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很多共通的规律,这些规律的掌握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事情。

更重要的一点是,和动物不同,大脑的进化带来了更加明确、科学的思考方式,人类得以从高维度、高层次的平台上看待现实的一切,并且总结出现实的规律。飞机为什么会起飞?大坝为什么能够发电?大气的臭氧层为什么会逐渐消失?人类社会各种烦琐的人际关系,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隐藏于最高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领域中,也隐藏于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层面。

比如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可能1+1=2或者1×1=1构成了整个体系的基础,或者说所有的数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1+1或者1×1。在物理学当中,力的相互作用及能量的相互转化构成了物理学的本质。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关事物的相关内核都可以轻易找到,但人们似乎已经被僵化的思维束缚住了,他们很少真的愿意花点时间对事物的本质做一次简单而深入的挖掘。

人们在面对所经历的多数难题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相关事件已经不那么纯粹了,各种外在的干扰已经让它变得面目全非,而人们要做的就是拨开这些干扰层,深入事情的最核心部分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

有位美国作家在谈到复杂化的生活风气时,讲了这样一件事:“比如下水道堵塞,我觉得这是困扰所有加州家庭或者美国家庭的一个大麻烦,也许我们应该雇用几个得力的管道清洁工,或者还有必要砸掉墙壁,重新安放更粗的管道,或者增加水龙头的冲力,无论哪一种工作都足以让人感到头疼。但孩子们在这方面天生就具有解决问题的优势,他们会告诉父母该购买三四条大泥鳅,将它们放进马桶里,然后泥鳅就会顺着管道将堆积物冲散。”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了解洪水运行的规律。过去的人在治水时一味采取堵的方法,但水本身具备从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和规律,用堵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也违背了水流的运行规律,从而增加了水的势能,这反而不利于治理。大禹的做法重在疏导,给洪水创造更为合适的流动通道,这样就可以将水的能量进行合理的疏导,降低了洪水的危害性。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件要处理的事情都具有内在的规律,而找到这些规律就可以避免将问题复杂化,可以避免人们做出一些错误的、重复的、烦琐的决策。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炒股,作为一个需要冒险精神的游戏,炒股的人需要掌握丰富的炒股知识,需要了解各种出色的投资技巧,但正因为人们过分痴迷于股市中的方法和技巧,过分痴迷于各种学术性很强的分析,往往忽略了对股市运作规律的分析。而股神巴菲特则简化了这种投资模式,提出了“别人贪婪时我害怕,别人害怕时我贪婪”的口号,这就是对规律的把握。由于股市大都是被庄家操纵的,当行情一片大好、股民疯狂跟进的时候,庄家有可能抛售,这个时候股价就有可能开始下跌。相反的,当行情不被看好、大家纷纷抛售股票的时候,庄家容易跟进,以低价购入股票。

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有些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更充分的知识,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点,而那些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的人效果可能要差很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恐怕就在于那些善于学习的人有效地把握了学习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相关知识的重点。

寻找并把握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规律的把握,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更加安全高效地解决问题。投资家达里奥曾经说过:“考察影响你的那些事物的规律,从而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通过这样做,你将开始理解每个‘再现的情境’背后的机理,并逐渐形成一个应对该情境的‘意境地图’。随着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不断加深,你就能看到隐藏在扑面而来的复杂事物中的实质。你将明白你面对的事物属于哪种类型,并自然而然地运用正确的原则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接着,现实会向你发出强烈的信号,或者回报你或者惩罚你,以体现你的原则的运用效果,这样你就能学着相应地调整这些原则。”

在尝试寻找规律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准挖掘规律的视角,一般来说,人们可以从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挖掘。所谓自上而下的视角,指的就是找到隐藏在相关事件和事物背后的驱动法则。比如很多企业和商家常常会为市场上产品销售情况的好坏而担忧,会为自身的产品如何融入市场而担忧,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供求关系——供大于求时,产品就容易堆积,价格也会下降,而且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供不应求时,商家就容易占据主动权,产品销售形势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相对宽松。

自下而上指的是通过研究具体某件事或者具体某一事物的情况,然后推导出内在的规律。比如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及石油供应一般和国际环境下的供求关系息息相关,但考虑到石油是全球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上美元构建的全球货币体系的影响,石油市场在供求关系之外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运作规律。几乎每一个事物都有独特的情况,而这些独特的情况又构成了独特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从这两个视角出发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运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坚持用二八法则作为行动指南

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曾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词:“关键驱动因素”。所谓“关键驱动因素”是指任何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关键因素在起推动作用,正是这个关键因素确保了该事物能够顺畅运作,关键因素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模式。因此,人们在工作中应该重点把握那些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事项,应该重点解决那些决定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因素,要关注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兼顾每一个方面。

与之相似的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学者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1897年发现的,他花费了数年时间对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进行了调研,偶然间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经过深入挖掘,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仅局限在社会财富的分配方面,还体现在成功学、管理学及社交学等多个方面,比如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由最优质的20%的人际关系决定的,其余80%的人际关系只能发挥20%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利润中有80%是由20%的精英贡献的,20%的利润则来源于80%的普通员工的贡献;一个人只要把握住20%的重要机会,就可以获得成功,其余80%的机会对人生只能产生20%的影响。可以说,决定一件事情发展的因素往往只占了所有因素的20%。

谷歌公司几乎每年都会砍掉一部分产品,为的就是更好地把握住那些最重要也最能带来盈利的产品和项目。有人曾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发现这些年谷歌一共淘汰了160多个产品,其中像Marratech e-meetings、Google+、Inbox by Gmail、Gears、iGoogle等产品都曾被寄予厚望。

一般来说,企业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加快一部分产品和技术的淘汰,但类似于谷歌这种力度、频率和规模的淘汰非常罕见。而且很多产品的上市时间非常短暂,寿命最短的一款产品是Quickoffice,仅仅4个月就被迫关闭。Google+曾是公司重点打造的产品,可是在新产品出现之后,它也被迫取消。砍掉产品的理由千奇百怪,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字——“效益”。谷歌追求能够带来最大效益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公司了解产品的价值分布,就会想办法对产品进行整合与删除,将资源集中在少数能够带来更大利益的产品和项目上。

了解谷歌公司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这家公司会消除任何一项服务,或者对任何一个项目进行调整,甚至是取消,而决定谁去谁留(产品的淘汰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效益与价值,公司只对少部分能够创造绝大多数价值的产品感兴趣。

可以说谷歌是最能代表二八法则的企业之一,它总是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并且确保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选择那些效益最大化的产品。除了产品研发之外,在人员安排和盈利规划上,谷歌同样遵循了二八法则。有人曾做过分析,谷歌公司虽然不乏优秀的人才,有博士生,有科学家,有工程师,有营销天才,有管理专家,有计算机领域的强人,即便如此,其内部大部分的利润还是由极少部分人创造的。有一组最直观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假使开除谷歌公司90%的人,整个公司的利润总额也许只会下降1%。而一般的公司也许少了1/4或者1/3的人就会遇到大麻烦。对于谷歌内部那10%的精英人士来说,他们也许可以一个月不去上班,公司依然会有大量的营业收入。原因很简单,依赖强大的广告业务、安卓系统的专利费用,以及其他方面的收益就足够养活整个谷歌公司了。对于一般公司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二八法则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严格按照20∶80的比例呈现的。比如人们会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是由智商决定的,85%是由情商决定的。严格来说,二八法则只是一个大致的比例问题,而不是一个绝对精准的数字。毕竟在某些群体中,精英所占的比例有可能为10%,在某些企业中,可能不到1%的订单将会产生高达99%的效益。

对于任何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影响和决定人生发展的那20%的关键驱动因素,尤其是在自己资源、精力、时间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把握那些最重要且最有价值的少部分东西,只有抓住了这些重点,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自己对该事项的控制力,才能保证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所获得的价值回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资源掌控能力非常有限的人来说,他们需要进一步借助二八法则进行细分,即在20%的重要事情上再次进行划分,分为20%最重要的因素及80%的次重要因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个人准备去参加某项商业竞标,可以邀请实力最强的客户结盟,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在自己的人际网络上进行搜寻,从所有的客户名单中找出20%的优质客户与合作商,但是由于竞标结盟的名额有限制,不能出现太多的公司,因此他必须在20%的优质名单中继续挑选出其中最有实力的20%的客户。简单来说,在二八法则推进的过程中,原本选择的“重要的少数”变成了“重要的极少数”。把握领域内的那些典型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想要了解或者想要让他人了解某一个领域、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时,通常会对相关事件及人的信息进行整理和传输,不过无论是什么东西,其信息的产生都与时间轴、空间轴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信息的相对丰富性,因为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阶段、各个形态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于信息的把握可能存在迷惑,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所有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息的丰富性不总是好事,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它一直都是一个麻烦,这个麻烦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错过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一些无价值的信息包围。信息泛滥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其危害就在于人们并不清楚自己获得的信息是否具有价值,并不清楚自己输送出去的信息是否受人期待,是否具备吸引力,是否能够被他人顺利接收。

由于信息的焦点容易被模糊处理,人们需要在信息流中做出精确的判断,需要改良自己的信息输出和接收方式,而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把握典型事件,因为最典型的事件往往最具代表性,它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具有一些典型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其他事物或者其他类似事件的了解完全可以从这个典型事件开始,人们完全可以以此为突破点,确保信息的价值和质量,从而争取以简化的形式了解事情的大致内容。

比如人们在谈到人工智能的时候,也许当前并没有必要解释太多,没有必要对人工智能做一番详细的解释,或者对人工智能所包含的各种内容一一进行描述。在谈到人工智能的状态、功能及相应的发展前景时,多数人首先谈到的或许是谷歌公司的阿尔法狗与围棋选手李世石的世纪大对决,又或者是人造机器人在饭馆里担任服务生等事件。这类典型事件因为具有典型特征而容易被人记住,因为具有典型特征而成为行业内、专业领域内的代表,它们所具备的一些特点是其他类似事件、类似事物身上所共有的,而且这种特点更为明显和突出。

比如许多大学会教授一些管理学的课程,而在谈论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时,通常都会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管理案例和企业发展案例进行讲解,如微软公司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崛起、亚马逊公司的成功之道、沃尔玛公司的经营之道或者是海尔公司和华为公司的海外扩张等。在谈到某一类型的管理风格或者发展风格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塑造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这些典型案例来灌输相应的知识。

在个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表达、自我营销方面往往也是如此。一个人该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展示自我呢?是事无巨细像流水账一样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成就吗?是随便拿几件事情说一说,当成一种自我介绍吗?很显然,如果一个人想要展示自己,那么必定会尽可能地突出个人的形象,必定会想办法拿出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增加个人的魅力,同时必须确保自己被人接受的成功率。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人专门介绍一些自己擅长的或者做得最成功的事情,所有展示出来的东西必须是最典型的,就像人们在个人简历上所介绍的那样,每一个阶段只说出最好的经历即可。

塑造典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作家会塑造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历史学家会通过典型事件剖析历史规律,心理学家会打造一些典型案例强化心理学理论,除此之外,商家的营销、名人的演说,乃至于对人对事的评价,通常都会以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件作为载体。从本质上来说,典型是指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代表了一种标准和范式,代表了常规形态和常规思维,这就是共同点。

相比于谈论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相比于抓住一些边缘风格的东西,典型事件无疑更具冲击性,也更容易让人记住,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典型事件更好地理解这类事件,了解整个行业或者整个领域内的发展变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典型事件就是重点事件的一种表现,虽然两者之间是不对等的,但是把握住了典型,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普遍认识及对普遍规律的把握。

在寻找典型或者塑造典型案例的时候,人们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原则,首先这件事情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该事件影响力大,具有一定的话题性,能够在社会上制造舆论而被人熟知,因此容易引起共鸣;其次该事件应该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最后该事件应该具有普遍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总结性,而且最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人们只要把握住了这几个原则,就可以更好地在各种各样的事件和信息中找出最典型的那一个,提升信息交流的效率。想要获得发展,先做好精准定位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去麦当劳用餐,在就餐时很多人会发现一个问题,麦当劳的主打产品是汉堡,但汉堡却并不挣钱。一个汉堡的价格通常为12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并不高,考虑到汉堡内的牛肉、面料等原材料质量都比较好,再加上人工、房租、设备、水电、广告、损耗等费用,12元一个汉堡的价格很难创造利润。那为什么麦当劳能够开遍全球,而且大都选在大城市开店呢?要知道在大城市,开店的成本会更高。

如果仅仅对麦当劳出售低价汉堡这个现象进行分析,大概很多人会觉得麦当劳只是赔钱赚吆喝而已,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的会有企业敢于冒险在全世界进行扩张,做的却是不挣钱的生意?有人曾对麦当劳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事情远远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简单。首先很多进店消费的人虽然会吃汉堡,但是同样会选择可乐和薯条之类的辅食,而这些辅食正是利润的来源。一杯可乐的价格可能是市面上的好几倍,一小包薯条的利润也超出了成本很多,这些食物的利润都是成本的好几倍,它们才是麦当劳快餐利润的来源,汉堡只是名义上打着主产品的旗号而已。

要知道,为了进一步增加利润,麦当劳几乎再造了一条供应链,它会为农户提供最好的牛种、最好的土豆种和小麦种,用于提升农户的产量,当产量提升之后,价格就可以适当降低,此时麦当劳会低价回收牛肉、土豆和小麦,从而保证以最小的成本收购最好的材料。

除了在辅食上做文章,麦当劳最大的手笔在于对房产的高效操控,作为一个世界级别的大企业,麦当劳的知名度非常高,因此只要它出现在某一地区,消费者就会越来越多,这一区域的消费水平会被拉升,房价也会持续上涨。而麦当劳通常会做好布局,在开店之前购买大量的房产,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圈。许多人称麦当劳是“吃出来的商业街”,这话并非毫无道理。对于房产的紧密布局使得麦当劳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房价上升的势头中获取暴利。

所以,如果人们还认为麦当劳只是一家卖汉堡的快餐店,如果人们还认为它是依靠汉堡挣钱,那就大错特错了,想要了解麦当劳的发家秘诀,就要懂得看透背后精密的商业规划和运作模式,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它是一家隐形的房产公司。麦当劳的盈利模式并不是卖主打产品,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主要产品上,而是致力于打造一种和房产息息相关的盈利生态链,即一种经济带动效应。不仅仅是麦当劳,许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使用了类似的手法。只有透过现象去了解真实的内在,人们才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发生了什么,才能真正把握要点。

完全不入流的卖家什么也卖不出去,普通的卖家只能卖自己擅长的东西,能力较好的一些卖家可以卖出去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而顶级卖家几乎不用去刻意卖产品,或者说他们卖的根本就不是产品。商业运作的本质并不在于卖产品,盈利的本质也不在于卖产品,卖产品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苹果手机的功能并不是最先进的,它卖的是一种高端的生活品质和对科技潮流的把握,卖的是应用软件和体验;星巴克卖的是一种高端生活的品质,它从不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咖啡,它卖的只是一个品牌;劳斯莱斯卖的是身份,而不是一个四个轮子的大玩具。如果仅仅依靠卖产品,仅仅将盈利放在这些产品究竟值多少钱上,那么这些大公司大品牌很快将不复存在。

反过来说,有许多企业常常只看重事物的表象,却对相关事情缺乏合理的定位,以至于在发展中错失机会,或者迟迟打不开市场。定位不清晰或者定位不合理是导致整个营销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错误,比如很多汽车制造商动不动就将自己的汽车定位成高端汽车,可是当产品走上市场之后,消费者才发现所谓的高端上档次并不存在;有的营销者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创新型领导者,可是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是一个十足的保守派。当定位发生错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容易产生迷惑,一旦他们无法顺利解决问题,陷入挫折和失败中,就会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及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困惑,这一点在人或者企业身上都很常见。

在一个到处讲模式、讲方法、讲体系的年代,人们对于发展问题始终看得比较肤浅,“我要发展最好的技术”“我要坚持与众不同的路线”“我要争取将资源合理运用起来”,而很少有人会去想一个问题——定位。由于搞不懂“我适合做什么”“适合卖什么产品”“适合什么样的模式”,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定位,或者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定位,以至于陷入混乱的发展模式当中。

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进行合理定位。可以说在发展过程中,寻找定位是一个重点,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才能制订更为合理的发展计划和发展模式,整个工作才能更加轻松。说服他人,只需要抓住他人的痛点

如何才能让一个产品卖得更好,如何才能让一个产品从同类型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呢?这或许是很多营销者都会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人们通常都会选择在产品和服务上做一些提升,争取超过同类竞争者,因为对他们来说,吸引消费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超过其他竞争者,压制其他竞争者,或者压缩其他对手的生存空间。正因为人们始终将目光集中在对手身上,营销者反而容易丧失营销的重点,容易迷失营销的方向。

一些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会下达指令,要求生产研发部门提升研发质量,开发出比其他对手更好的产品,开发出比其他对手质量更高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整个过程中,企业自始至终都将目光放在对手上,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客户。也许很多企业都觉得想要占领市场,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将所有的对手比下去,但商业拓展的本质在于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于挖掘顾客最在乎、最需要的东西,或者说最缺乏的东西。

比如消费者在产品消费和服务体验中,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消费预期,或者说个人的体验没有获得满足,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可能会形成一种负面情绪而堆积在心中,并让他们感觉到“痛”,而营销人员就是要找到这个痛点并加以刺激和利用,最终提供解决这个痛点的方法,这就是痛点营销。

痛点营销主要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在营销的过程中,营销人员需要给消费者制造这样一种体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促使消费者寻求帮助。王老吉在推广品牌时,打出的广告的关键词是“怕上火”。事实上,对于加班族及喜欢吃火锅的人来说,上火的确是一件让人感到烦恼的事情,但加班跟火锅又是他们无法放弃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王老吉的定位和优势就会突显出来,消费者很快就会意识到只要喝了王老吉,就再也不用担心上火问题了。

当其他的饮料都在追求营养的时候,王老吉巧妙地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红牛身上。红牛功能饮料主打的招牌是“提神”,这与其他饮品的定位也不一样,许多经常熬夜加班及工作任务繁重的人很容易被这样的广告语吸引。

痛点营销是很多企业比较喜欢的一种营销方式,而且它也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营销方式,当其他企业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如何在质量上、性能上超过其他同类产品时,却没有想过最简单、最重要的销售就是寻找消费者的痛点,只要把握住了痛点,就具备更加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同样的,在日常沟通中,人们一样可以通过寻找他人身上的痛点来完成信息的输送,比如在说服潜在的合作者同自己合作时,可以强调他人想做而没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或者强调对方一直想做但是害怕去做的事情。一般来说这些痛点可以归结为几大类:能力不足、机会不多、有过失败经验、外界的干扰。“能力不足”指的是对方想要做某件事,但是一直没有能力去实现。在做事之前,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做了一个合理的评估,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实现这种需求。由于自身能力受到了限制,他们从内心深处非常认同合作,希望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实现目标。

比如有个商人在说服他人与自己进行合作时,会重点讲述困难的程度,以及对方在解决问题方面面临的一些压力和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告诉对方“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你需要寻找合适的伙伴一起去达成目标”。“机会不多”指的是人们对某件事的渴求非常强烈,他们有时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甚至比其他人做得还要好,但是由于身份、地位、权力、资金、资源、社会关系等因素的束缚,他们并没有那样的机会去挑战自己、证明自己。正因如此,他们渴望通过某些合作的形式来争取这种机会,让自己可以尝试去争取想要的东西。

比如谷歌公司的高管在招聘员工时,谈到的一个最常见的话题就是改变世界。对于多数人来说,一生中可能非常希望获得一个平台来实现才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幸运儿,而谷歌公司正好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说谷歌公司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直击应聘者的内心,并且很快引起了他们的关注。“有过失败经验”是指对方有过接触相关事件的机会,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幸遭遇了失败,这一次的失败可能会让他们耿耿于怀,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渴望再次去挑战该项目,并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成功,但同时害怕失败的经历会重演,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此时当合作者提出合作要求并确保可以实现目标时,对方往往难以拒绝。“外界的干扰”是指当某人想要做某事且决定去尝试的时候,由于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相关人员的阻挠,以至于整个实施计划受到了影响,被迫拖延或者暂停,又或者以一种非常规的形式进行了下去,但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好结果。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帮助,来提升对外界干扰因素的抵抗能力。

人们把握住了这些痛点,无疑也就把握住了工作的重点。找到引发质变的临界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非常希望尽力推动或者阻止一件事的发生,或者发生质变。很显然,当质变产生之后,必定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无论是好是坏,最关键的点在于这是一个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人们需要把握住事情发生质变之前那一刻的相关因子,因为它们才是真正引发事情发生质变的导火索,或者说是引发质变的因素。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打算对一件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精确掌控,那么没有必要对全程都进行布控,只要知道这件事引发质变的临界值是什么,了解那些突破临界值的因子是什么就可以了。

著名的量子基金创始人吉姆·罗杰斯是一位真正的投资大师,在股市投资中他总能准确了解投资形势,看清股市发展的态势,从而把握最合适的出手时机。这种精确的市场把握能力和独到的投资能力,就连“股神”巴菲特也钦服不已。巴菲特在倾听了罗杰斯的演讲后,赞叹不已,他觉得罗杰斯对市场大趋势的把握没有人比得上。

罗杰斯这种出色的能力,源于他对股市投资临界点的敏锐把握,相比于其他人,他更加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结束这场危险的游戏,更加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开始这场危险的游戏。股市投资的一个简单原理就是高抛低买,即在股价上涨的巅峰出售股票,在股价低落低谷时购入。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原理,但是准确了解股价会不会上涨、会不会下跌并不容易,换句话说,人们必须懂得把握好那个临界点。

1987年10月,美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大崩盘,股市在短时间内下跌了超过1000点,以至于大批股民倾家荡产,在这一次大崩盘中,不仅普通股民遭遇了血洗,就连一些著名的投资家也损失惨重,最著名的就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他所掌管的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在一天之内就亏掉了20亿美元。成百上千的富翁在这次股市灾难中宣布破产,当时的世界首富的资产也一度缩水21亿美元。

罗杰斯成为少数的幸运儿,他在这一次股灾到来之前就成功做出了预测,认为股市崩盘将会很快到来。事实上,从1982年开始,股市就一路上扬,连续多年的牛市让众多投资者和股民发狂,他们觉得股市可能会一直涨下去。罗杰斯却在1987年嗅到了一场大危机的来临,他通过调查和推测,发现股市已经进入一个危险的临界区域,用不了多久就会快速从牛市中崩溃。用他的话来说,当小贩和农民都在讨论如何在股市中挣钱时,问题已经变得很严重了,毕竟不可能所有人一直在股市中盈利。正因如此,他很快就抛掉了手中全部的股票。到了1987年的10月份,危机正式爆发,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席卷全美,制造了一次轰动的股市大屠杀。

除了善于把握股市下跌的临界点之外,罗杰斯对于投资机会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1964年,奥地利股市不断下跌,当时很多投资者和股民纷纷抛售自己手上的股票,而罗杰斯亲自前往奥地利做详细的调查,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推测,他发现奥地利的股市已经接近谷底,未来不远的日子里将会反弹上涨。所以他果断出手,以低价购入大量奥地利企业的股票和债券。到了1965年,奥地利股市果然恢复过来,股价不断上涨,在短时间内就上升了145%,罗杰斯也挣得盆满钵满。

在其他人想着该如何在股市中盈利及如何规避风险的时候,罗杰斯巧妙地抓住了重点。在他看来,无论股市是涨还是跌,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找到上涨和下跌的临界点,看看接下来是上涨还是下跌,看看上涨之后下跌的大概时间点,以及下跌之后什么时候会上涨。找到临界点显然比盲目地分析和猜测更加高效。

美国作家马克·布查纳在《临界:为什么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一书中曾谈到沙堆的崩塌现象,沙子可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沙堆,但是沙堆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而决定崩塌的可能只是几粒沙子,也可能是几百粒沙子,还可能是几千粒沙子。可以说任何一个沙堆,都必定有一个临界值。按照马克·布查纳的说法,一个事物产生质变可能就源于临界点上的那几个微小因子,即便它们毫不起眼,且力量薄弱,但是在临界状态或者与之接近的状态时,它们就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人们在把握某件事时,一方面要对它的发展趋势做一个大致了解,另一方面就是要找到一件事的临界点及临界值,这样才能把握好事情发生质变的时间节点和力度节点。

有关临界值的说法,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正如马克·布查纳所说,世界总是在一种简单模板上塑造成型,就像高耸的沙堆一样,时刻处于动荡的边缘。诸如森林火灾的蔓延、物种的灭绝、城市的扩张、交通的延展、流行趋势、金融发展走向,甚至于地震的分布,所有的一切都在遵循这个普遍的自然原则,都拥有一个简单的类似于沙堆的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就是临界值。地震发生,只是因为板块之间运动挤压时堆积的力达到并突破了一个临界值;跟某个朋友翻脸时,绝对不是因为感情突然变淡,而是因为双方之间早就存在一些矛盾,或者说对方早就产生了不满;股市走向崩溃,也是因为积蓄已久的力量得到了爆发。在临界区域内,当某些细小的因子发生细微变化时,也能触动这些积蓄已久的力量发生质的变化。

任何事物,无论变好还是变坏,都有一个临界值,这个临界值是一个不稳定的区域,只要事物进入了这个区域,或者进行到了这样的临界状态,那么就容易变得不稳定,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爆炸性、突变性或者灾难性的影响。而人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临界区域,找到相关的临界值或者临界点,这才是决定一件事情是否会发生质变的关键要素。第二章把握好主次顺序,办事就会更有效率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优先顺序

众所周知,在多数社会环境下,顺序就代表了一种秩序,代表了一种主次排列和地位上的差异,这是人类进化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也成了一种突出重点的基本运作方式。关于这一点,做人做事都是一样,做人要懂得把握好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要懂得优先选择和哪些人进行交往,要懂得优先关注哪些人力资源,列好顺序有助于人们获得更为优质的人际关系。

做事同样需要顺序,在人们面对的各种大小事务中,有重要的事情,也有次要的事情,想要突出重点,就需要抓住那些重要的事情,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设定一个合理的顺序,通过顺序安排来强化对事物重要程度的划分,通过顺序设定来强化对事物的认知,而这是设定顺序或者说设定秩序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般来说,出色的时间管理者和优秀的执行者都会事先设定一个优先或主次顺序,然后按照顺序做事,确保自己能够将最重要的任务先完成,能够最先实现最重要的目标。这种优先顺序往往和事件或者任务的价值、影响力有关,价值越大、影响力越大的事情越是要优先解决,那些价值相对不大、影响力也不大的事情则可以适当放到后面。

列出顺序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时间四象限法和六点优先工作制。时间四象限法是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来的,他把工作任务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进行了程度上的划分,并划分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第一象限中包含了紧急而重要的事情,这类事情价值很大、影响比较深,因此需要尽快完成,工作者不能拖延和逃避;第二象限中的事情很重要,会对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并不急于一时,工作者可以花时间慢慢研究,等到时机成熟再做,或者等到积累足够的资本和力量再执行,在面对这类事情时,人们需要做好充分的计划;第三象限中包含的事件大都是一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来得很急,让人产生了很大的紧迫感,实际上,它们几乎没有太大的价值,属于可做可不做的那一类,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可以不用花费时间去完成;第四象限的事件大多是些琐碎的杂事,既没有时间的紧迫性,也根本不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象限中的事情既不重要也不紧急,几乎没有任何去做的必要,通常就是一类无关痛痒的琐事,是一些没有太多价值的事情,容易给工作者造成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

通常一个员工在上班之后,很快就会面临几件需要处理的事情,比如一进办公室就接到上级指示,10天之后将有大客户来公司开会;同事突然晕倒在楼道内;打电话让马上要登机的同学帮忙带一点儿化妆品。其中“接到上级指示,10天之后将有大客户来公司开会”,这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同事突然晕倒在楼道内”属于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帮忙带一点儿化妆品”属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时间四象限法对人们所要处理的事情进行了合理而精确的划分,将相关内容划分成为四个象限,即马上做、计划做、授权做及减少做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实际上对个人重点工作的把握进行了有效规范。通常情况下,工作者和执行者应当坚持先重点做好第一象限、第二象限内的工作,这些工作的价值更高,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大。如果进一步进行分析,就会意识到人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第二象限)的事情上,原因很简单,人们可以对那些面临的或者潜在的重要事情提前制订计划,避免事到临头(紧急事件的发生)才去处理。多数人会认为应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那些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事实上人们更应该将65%~80%的工作时间用在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上面,这样才是真正把握住了生活和工作的重点。

六点优先工作制是时间管理大师和效率大师艾维·李发明的,当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尔斯·施瓦布在向艾维·李咨询求助管理方面的问题时,艾维·李提到了这一工作方法,主要是说工作者提前将每天要做的事情或者追求的目标写出来,最好是选择出6项最重要的工作或6个最重要的目标,然后分别用“1”“2”“3”“4”“5”“6”按照事情的重要性进行排列,最重要的工作排在第一位,之后依次类推。

工作者需要安排好时间,然后竭尽全力先完成标号为“1”的工作任务,之后开始做标号为“2”的事,只要时间允许就可以一直做下去,如果做不完6件,就需要推到第二天去做,同时要根据事情的紧急重要情况与第二天要做的事情一起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做完了6件事,则可以在当天选择做其他一些次要的事情。六点优先工作制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抓重点的工作模式,通过对重要事项的罗列,工作者可以更加明确自己一天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可以明确自己应该以什么为优先。

无论是时间四象限法还是六点优先工作制,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工作者和执行者可以先将所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和划分,看看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情需要立即完成,什么事情是次要的,可以暂缓,然后按照重要性一直往后排列。为了避免自己遗忘和混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用纸笔记下要做的事。用笔记下相关的事情不仅可以强化人们的执行意愿,还可以保证人们的工作形成一个比较正式的规划。避免在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浪费太多时间

有些科学家曾对个人的时间安排和分配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以40年工龄为标准的状态下,多数人的工作时间只有3.3年。按照他们的说法,“每天睡觉8个小时,那么40年将花费13.3年的时间;一日三餐将花费2.5个小时,那么40年将花费4.2年的时间;每天的交通上要消耗1.5个小时,40年的时间将花费2.5年;每一天的电话花费1小时,40年的时间里会用掉1.7年;每天看电视和上网花费3个小时,40年花费5年;同样的,40年里看报和聊天将会花费5年时间;刷牙、洗脸和洗澡会花费1.7年;休假、身体不适、情绪不佳会花费3.3年”。

最终的结果令人吃惊,却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每一个人的时间安排并没有平时所认为的那样充实,而这么少的时间也从反面为每一个人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尽量提升时间的利用率,避免时间出现进一步的浪费。

提升时间利用率其实和提升时间利用价值有很大的关联,时间价值往往是时间利用的关键,一个工作一小时的人可能创造的收益和其他人工作一天差不多,而这里涉及的价值问题可能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工作一小时的人效率更高,在单位时间内做的事情更多;第二,工作一小时的人所做的事情更有价值,影响力和回报率都更高。换言之,在同等时间内,有的人做的事情更加有意义、有价值,有的人将时间花在一些没有太大价值的小事上,而这些小事几乎充斥了每一天的生活。

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每天都在忙碌,抱怨自己没有获得太多的休息时间,如果对这些抱怨者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在忙碌中收获太多的价值,并没有像其他同样努力的人一样获得成功。就像那些平时很勤奋也很忙碌的员工一样,他们可能做了很多事情,可能每一天都兢兢业业,但就是无法引起上司的关注。换句话说,他们的忙碌可能意义不大,而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很重要,也不具备太大的价值,或许只是一些普通的甚至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忽略自己工作的本质,会将单纯地做事当成自我价值提升的一种形式,而忽略了自己应该选择更有价值的工作,也许人们会觉得当自己看起来更忙时,更像一个有事做或者事业有成的人,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家庭生活或者团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过,任何一种工作最终都是需要按照价值来评估的,人们有权利享受生活,有权利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体系和生活模式,但是生活质量的好坏,工作价值的高低,始终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人们需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决定生活层次和人生价值的主要因素,一个人做得多并不意味着做得好。

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那么就应当优先选择价值更高的事情来做,应该将目光重点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在一些对个人、对生活、对社会影响不大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很多公司每两三天就要开会,而每次开会都是扯一些影响力不大的小事,如这个月的卫生情况不尽如人意,食堂内伙食的调整,员工工作制服的统一问题,等等,这一类事情虽然也是内部工作的一部分,但是相比市场开拓、客户服务、产品研发进度、干部提拔等重要问题无疑要逊色很多。优秀的公司和团队会将时间用在刀刃上,会尽量将时间用来做重要的事情,而不会在一些不怎么重要的事情上保持专注。

把握生活或者工作重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将目光对准那些重要的事情,而不要在一些小事情上没完没了地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公司在营销方面也是如此,一些公司会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一个产品或者少数几个主打产品上,会竭尽全力研发那些能够带来更多利益的产品,而不是在一些没有什么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上费尽心思。

避免被小事情困扰和干涉,这本身就是凸显重要事项的一种方式,不过很多人可能并没有严格地约束自己必须这么去做。如果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人们都被那些小事情捆绑了,忙着和无关紧要的人应酬,忙着执行一些无关紧要的任务。由于缺乏明确的合理的规划,很多人都本末倒置,将很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丢在一旁,选择做那些小事情,这样无疑破坏了工作的效能。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将高效能当成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对效率和效能做了一番解释,“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在各个工作选项中,重点把握那些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做正确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做大事,做要事,并不意味着对小事情不闻不问,并不意味着忽略那些不怎么重要的小事,而是要求做好时间的有效管理。由于小事情分散性强,还兼具突发性和意外性,让人很难做好计划,并且容易破坏自己原先制订的工作计划。为了避免小事情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遇到的小事情用笔记下来,然后集中起来处理,比如在下班之前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处理所有的小事。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节约时间,避免重要工作受到干扰。排除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剩下的就是重要的东西

在雕刻中有几种不同的雕刻方式,其中包括阳刻和阴刻,阳刻是将笔画显示在某一平面物体之上的一些立体线条,整个雕刻呈现出凸起形状。阴刻则是将笔画显示在某一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它主要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这两种技法明显不同,一个是嵌入式的,通过线条勾画体现出画面的形态;另一个则是通过去除周边不必要的东西,凸显出画面的形状,两种方法都可以烘托出画的质感和美感。

如果转换一下思维,就会发现许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采取的是“阴刻”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强制性的雕琢来强调重点,可以说大部分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都是采取这种直接强调、直接突出重点的方式确保强化自己所要展示的内容能够从其他信息中脱颖而出。而另外一些人则会采取“阳刻”的方式处理问题,他们不会直接将焦点放在自己要做的那些重要事情上,不会直接对那些重要事情过分进行强调,而是想办法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想办法去除那些与之毫无关联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内容。

有时候没有必要或者不方便告诉别人应该做什么,就完全可以告诉别人什么不能做,这样做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想办法过滤掉那些无价值的内容,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内容,剩下的就是想要表达的重点。这一类过滤的方式在很多时候都存在比较强的实用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想要过滤其他无意义的内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所要面对、所要解决的所有事情列举出来,找出那些自认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然后按照重要与否的标准对无关紧要的信息和内容进行切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