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8:01:42

点击下载

作者:易小光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庆两江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

重庆两江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重庆两江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全力打造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增长极/易小光等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7(重庆综合经济研究文库)ISBN 978-7-5136-5195-0Ⅰ.①重… Ⅱ.①易… Ⅲ.①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重庆 Ⅳ.①F127.71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99936号责任编辑 姜 静 焦晓云责任印制 马小宾封面设计 久品轩出版发行 中国经济出版社印刷者经销者 各地新华书店开  本 710mm×1000mm 1/16印  张 20字  数 338千字版  次 2018年7月第1版印  次 2018年7月第1次定  价 78.00元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西工商广字第8179号网址 www.economyph.com 社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 邮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100037(联系电话:本版图书如存在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发行中心联系调换010-68330607)(举报电话:010-68355416 010-68319282)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国家版权局反盗版举报中心(举报电话:12390)  服务热线:010-88386794作者简介

易小光,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重庆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被聘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重庆市国家级科技思想库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等。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理论及政策、制度经济学研究。

主要成果、代表著作有:《统筹城乡发展的就业、户籍和土地利用制度联动机制研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及开放口岸战略研究》《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几点建议》《破解中国发展之困局——重庆实践论》《中国进城务工人员本地化问题研究》《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促进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重庆支撑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研究》,以及历年《重庆经济展望》等。内容简介

重庆两江新区于2010年6月18日挂牌成立,地处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北碚区、渝北区3个行政区部分区域,规划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5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万,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两江新区兼具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内陆进出口量最大的保税港区、国家级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承接地五大战略优势,是重庆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创新创造、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

本书基于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特点和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专题报告的形式,阐述了重庆两江新区“十三五”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化及空间布局、内陆开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等,以及与其他国家级新区的横向比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全力打造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增长极。课题组成员名单顾问王一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和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课题组组长易小光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晓华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特聘专家王昌林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员史育龙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所长、研究员课题组副组长丁 瑶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研究员课题组成员余贵玲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经济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邓兰燕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尹虹潘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 权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李大珊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正高级工程师赵炜科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罗丛生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经济定量应用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李丹妮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蒋安玲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信息化与科技发展研究所高级经济师贾静涛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GIS经济空间规划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其他研究人员张 佳 陈 可 蒲坤明 刘薇野 王 利 贺诗倪曲 燕 苏 凡 黎 慧 张 超 刘 飞 赵 飞赵 伦 徐厚琴 汪 婧 李 霞开篇报告

两江新区发展处于十分重要、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正处于大调整的进程中,中国经济正步入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使西部地区处于开放开发的新前沿,并开始扮演发展新动力的角色。经过五年建设,积蓄了巨大能量的两江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将是两江新区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锐意进取,追求跨越,争当重庆建设“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1)(2)、“西部中心枢纽”战略目标排头兵的重要时期。一、“十二五”时期发展特点“十二五”时期以来,两江新区按照集聚产业、建设城市、会集人群、加快开放的工作思路,“打基础、建平台、形成框架、首战告捷”,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现代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一个宜居、充满现代开放气息、人才会聚的新区正呈现在世人眼前。(一)主要特点

1.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经济能级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2014年,两江新区地区GDP达到1860.7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18.7%,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178.9亿元、515.2亿美元,近四年年均分别增长21.7%、88.7%;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261.6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18.5%。各主要经济指标2010—2014年的年均增速在多个国家级新区中居于前列。如图0-1-1至图0-1-3所示。图0-1-1 2010—2014年两江新区与市内相关区域地区GDP增速对比图0-1-2 2010—2014年两江新区与市内相关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对比图0-1-3 重庆两江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2. 主导优势产业集群逐步成型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从2010年的1.7:52.8:45.5调整为2014年的0.9:55.1:44.0。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2014年产值分别达到2112亿元、976亿元和35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发展,通用航空、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云计算和大数据、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壮大。金融、物流、会展、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44%,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8.6%。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显示面板、集成电路延长了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新能源汽车、汽车平行进口延伸了汽车产业链条,通用航空、机器人等延伸了装备产业链条。如图0-1-4至图0-1-7所示。图0-1-4 2011—2014年两江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0-1-5 2014年两江新区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结构图0-1-6 两江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图0-1-7 两江新区金融业2010—2014年发展情况

3. 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两江新区已经成为重庆市建设速度最快、建设规模最大的区域。2014年,新区常住人口达235.2万人,占都市区人口的比重为28.7%。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96.2平方公里,年均新增面积为19.5平方公里,2013年新增建设用地占都市区新增总面积的比例为38.8%。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龙兴、鱼嘴、悦来、水土和蔡家等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兴区域。

4. 内陆开放核心功能加快显现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积极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开放体系,空港、水港两个“三合一”开放平台领跑西部,口岸功能进一步发挥。2014年,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176万人次,居全国第11位;国际航空货邮12万吨,居中西部第3位;水运口岸国际物流总量923.5万吨,进出口集装箱58万标准箱,居全国内河口岸第4位、中西部第1位。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1—2014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1.63亿美元、内资3886.08亿元,已有12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新区,占全市一半以上。2011—2014年累计进出口总额1105.15亿美元,其中,市外进出口比重占50%左右,内陆转口贸易中心功能初具。

5.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完善

初步形成长江上游地区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主体框架。江北机场第三跑道、东航站区加快建设,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40余条,2014年实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0万标准箱;集铁水联运于一体的果园港正按照远期设计200万标准箱的规模积极推进建设,铁路枢纽功能不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形成10万台服务器规模。市政环卫基础设施积极跟进,累计开建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污水量6万吨的果园港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

6. 民生建设有序推进

积极扩大就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657元和14125元(如图0-1-8所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区优质资源不断集聚,水土、礼嘉、鱼复、龙兴等新城区的养老、医疗、教育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进一步加快,住房保障能充分满足新区需要,“十二五”期间累计开建公租房73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社会发展更趋和谐平安。图0-1-8 两江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7. 生态型新区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按照“一半山水一半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两江四山多廊道”生态格局,建成照母山森林公园、园博园、中央公园等64个大型公园、主题公园、社区公园,“百园之城”生态风貌初现。稳步推进悦来国家绿色低碳生态城区示范、悦来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水土片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

8. 改革动力不断增强

两江新区运行体制进一步理顺,管委会直管范围和经济管理权限逐步扩大,使两江新区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省级审批权限。形成“11+1”的管理体制,直管区的“引擎”作用不断强化。开展大部制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精简了部分机构和人员,实现了“一个政务中心管审批、一个市场监管局管市场”,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争取了国家现代服务业、保税港区贸易多元化等重大改革试点,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服务贸易专项改革推进迅速。(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两江新区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其在“十二五”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经济总量仍然偏小

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相比,重庆两江新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总部经济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2014年,重庆两江新区地区GDP完成1860.68亿元,仅分别为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26.2%和21.2%。两江新区地区GDP占全市的13%,同期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地区GDP分别占上海、天津的30.2%、55.7%,两江新区的发展引擎作用发挥还相对不足。如图0-1-9所示。(3)、产业结构对比图0-1-9 2014年重庆两江新区与其他部分新区经济总量

2. 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两江新区部分主导产业——汽车、笔记本电脑国内外市场总体趋于饱和,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的难度较大。与此同时,通用航空、机器人、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成长初期,尚不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商业、金融、物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市场挖掘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未全面形成,产业提质增量动力转换显得青黄不接。2014年两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84.04亿元,仅占两江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4%。

3. 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均显不足

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创新投入、创新平台、创新工具有待加强,对小微企业培育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功能发展的激励和扶持政策还不完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缺乏,高端人才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驱动动力较弱。截至2013年,两江新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工程实验室仅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申请专利数仅分别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48.8%、37.1%,授权专利数分别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61.8%、79.7%。如图0-1-10所示。体制机制创新也不够,不适应发展新要求,新区自身运行机制、各区域板块之间的协调机制等都有待优化,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区管委会对直管区社会事业管理仍存在缺位,街镇、社区等基层服务能力不够强,新开发区域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图0-1-10 2013年重庆两江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对比

4. 产城融合协调性不够

2013年,两江新区建成区人口密度1.17万人/平方公里,高于滨海新区0.84万人/平方公里的人口集聚水平。虽然新区开发通常存在产业与城市发展时序的先后规律,但部分新开发区域的交通、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稍显缓慢,如龙兴、水土、鱼复开发区建设五年仍未通轨道交通,明显滞后于天府新区、西咸新区等后设新区。此外,要素市场发育不足,新区功能、形态、文化尚不够鲜明,缺乏深度谋划,缺少重大地标性功能设施,高端国际化服务功能不足,导致人气不足。如图0-1-11所示。图0-1-11 2014年两江新区与其他部分新区常住人口、社会消费对比

5. 重大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偏弱

三峡大坝运力不足及翻坝导致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影响内陆港口功能发挥,寸滩港受交通制约面临转型,新兴港区果园港缺乏外贸功能,做大做强难度大。对外交通和物流通道体系不够完善,空港国际航线相对偏少,铁路路网结构不优,货运专线较少,无缝衔接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综合物流成本仍然偏高。截至2014年,重庆江北机场拥有40多条国际客货运航线,明显少于上海浦东机场(90余条)、成都双流机场(78条)。2014年,江北机场货邮吞吐量30.2万吨、旅客吞吐量2926.4万人次,分别为上海浦东机场的9.5%和56.6%。如图0-1-12、图0-1-13所示。图0-1-12 2013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港口物流情况对比图0-1-13 2014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机场物流情况对比

6. 部分指标完成有一定难度

受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等影响,主要经济指标五年来虽然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与规划目标相比,部分指标完成仍有难度,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完成压力较大。见表0-1-1。表0-1-1 两江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预计续表续表注:带[ ]的数据为2011年以来的累计值,其余为单年值;带*的数据为2012年数据。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及机遇与挑战(一)发展环境

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缓慢徘徊复苏阶段,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四个全面”引领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战略统揽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重庆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成为“西部中心枢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两江新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二)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两江新区将主要面临以下机遇和挑战:

1. 重大机遇(1)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有利于两江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自由贸易区及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将促进国家(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和经济合作,形成产业转移、要素流动、技术合作。两江新区作为内陆开发开放的龙头,具有积极参与全球经贸合作的优势。(2)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产业革命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孕育发展新机会,有利于两江新区站在较高起点上,实现弯道超越

绿色、智能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将引导产业体系重构,全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贸易“5+1”体系和科技研发平台优先布局两江新区,有利于激发新区产业、业态、模式创新等后发优势,抢占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区域制高点。(3)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使得两江新区战略优势更加突出

两江新区处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天然交汇处,不仅拥有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优势,还有望成功争取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大幅改善营商环境,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产业项目落户、资源要素集聚、引才引智等方面将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成为东西开放的重要枢纽。(4)成渝城市群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为两江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保障

成渝城市群产业培育发展、交通互联互通、城市环境优化改善等将提速推进,重庆加快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将继续增强。新区是成渝城市群开发开放的前沿阵地,将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及软实力的提升。(5)两江新区是全市战略性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最集中的区域

两江新区已经成为全市重大交通枢纽的集聚地,是基础设施体系最发达和最完善的区域,是重庆主城高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是主城新增面积的主要拓展区和新增人口的重点承载区,将引领口岸经济、临空经济提速发展,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逐步集聚,为下一阶段新区产城融合、经济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挑战(1)后危机时代,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发生变化,对两江新区外部发展空间形成一定挤压

主要经济体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再造和资本回流,国际贸易投资难以回归前期的高增长态势,东南亚等发展新兴体的人力成本、生产要素优势日益显现,与我国内陆地区包括两江新区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形成新的竞争态势。(2)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加快,对两江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形成更高要求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绿色发展要求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等对增长动力的转换和接续要求更为紧迫,对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城市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将进一步提升。两江新区汽车、电子两大支柱产业增长空间逐渐收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支柱,创新驱动能力不足,要保持高于全市50%的发展速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压力较大。(3)国内经济仍将处于赛势发展局面,区域之间、新区之间乃至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加快新区的批复设立,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将进一步推广。两江新区产业链相较之下仍属于中低端水平,科技研发专利较少、创新创业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较弱、科研平台不足等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在区域之间产业功能定位重合、政策红利日益趋同、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的背景下,如何找到新的比较优势将成为两江新区“十三五”时期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三、“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定位及目标(一)总体思路

经过“十二五”时期以来的发展,两江新区完成了“打基础、建平台、形成框架、首战告捷”的历史任务,为“十三五”时期进入“功能开发、形态塑造、提质升级、再上台阶”的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部署,按照中央赋予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主动“适应、顺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以发展推动转型,在转型中促进发展,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塑造、开放平台提升、体制机制优化”为抓手,整合区内资源,铸造“两江”文化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源泉,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围绕“三区三中心”战略目标,建成功能齐全、产业高端、人才集聚、生态宜居、人民幸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努力实现两江新跨越。

2. 发展原则

两江新区应遵循五大发展原则:(1)科学发展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互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集聚与现代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深度融合互动;坚持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调发展。(2)开放引领

创新开放体制,推进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新模式创新;提升开放平台,引领口岸经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更高水平的“引进来”与积极有效的“走出去”深度融合互动。(3)改革创新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区现代治理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4)产城融合

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聚以人为核心的要素,促进城市功能形成,以产兴城;大力完善城市功能和形象,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城业共生。(5)民生共享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居民增收致富、安居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发展定位

1. 五大定位

两江新区成立之初,国家对它有五大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2. 五个功能

在新形势下,应重点考虑两江新区在五个层面承担的功能:一是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互动发展的战略支点;二是重庆主城区的战略支撑和引擎,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样板;三是国家深化改革和创新创造的排头兵;四是重庆内陆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大开发的示范平台;五是联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助推器。

3. 六大目标“十三五”时期,两江新区要发挥重庆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成为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及“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深化改革的主战场、创新创造的主战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新型服务贸易的主战场”。

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定位及在新时期应承担的五大历史使命,“十三五”期间,两江新区应突出建设“三区三中心”六大目标:(1)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

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发挥两江新区作为新形势新环境下全市重大战略的核心载体功能,突出改革开放两大引领作用。按照中央赋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使命,大胆探索,勇于突破,重点推动建立创新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模式的探索,在行政审批、投融资、要素市场、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努力实践,为全市乃至内陆地区探索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发挥特殊区位及四个“三合一”等开放要件集中布局优势,树立大开放理念,在完善开放功能要件、推广复制自贸区经验和精神、建设国际性合作产业园等方面发力,推动深层次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为全市深层次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做出样板。(2)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核心区

重庆正致力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两江新区担负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的重任,坚持以“生态+智能+人文”为抓手,以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低碳化为发展方向,夯实开放型经济实力,提升现代金融、物流、文化会展等核心服务能力,注重文化软实力打造,增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构筑国际畅通交流的大通道、大平台和优环境,提升国际交往交流能力。塑造国际都市形态,注重城市文化精神建设,把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国际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一批国际化的功能性、标志性建筑群,传承丰富城市人文内涵,构筑现代化城市综合配套设施体制,建设融现代元素、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促进“都市大旅游经济”发展,在城市功能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前列,成为重庆乃至西部的现代城市发展高地。(3)内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抓住世界产业格局调整和技术变革新机遇,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牢牢把握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互联网+”“工业4.0”等发展大势,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引领地位。发挥两江已奠定的良好产业基础优势,巩固提升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三大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强大的集群发展竞争力,打造两江制造升级版,建设内陆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4)西部国际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发挥两江新区地处国家开放战略“叠合”区的特殊区位优势,以及广阔的市场腹地及拓展空间优势,形成具有国际影响、西部一流的全球性现代物流与贸易枢纽节点。立足重庆及西部发展需求,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搭建集公、铁、水、空及数据信息于一体的软硬件平台。以现代物流平台为支撑,壮大现代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口岸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电商贸易和重大商品交易大市场。大力发展五大新型服务贸易业态,构建开放高效、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辐射带动力强和口岸贸易特色突出的西部国际现代物流贸易中心。(5)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坚持金融创新方向引领,抓住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机遇,完善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形成自身特色。突出开放创新功能,以江北嘴CBD为核心载体,以国家级结算中心建设和跨境融资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货币、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体系,构建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文化等支撑体系,面向长江上游地区,积极融入国家和国际金融体系,提升金融集聚力和辐射、服务力。发挥金融体系枢纽功能,使其成为上市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活跃的高地,建成以金融结算为特征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6)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

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紧贴市场需求,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优先战略和根本大计,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途径,争当全市、全国创新发展排头兵。以构建现代创新产业体系和研发体系为重点,推动企业以资本运作方式集聚创新要素,引入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研发总部,加快建设国家级研发总部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集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潜能。创新与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升两江新区创新驱动能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三)发展目标

1. 目标体系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连续性等原则,参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特区以及东部沿海发展地区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体系,对接两江新区“十二五”发展目标体系,构建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内陆开放、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绿色发展六个子系统,进而构成“十三五”时期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如图0-3-1所示。图0-3-1 两江新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

2. 指标选择

指标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包括:①紧扣“三区三中心”战略定位,即结合两江新区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②指标衔接性,本研究以两江新区“十二五”规划中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十三五”发展指标选择的基本依据;③对接重庆市“十三五”(5)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④参考、比较并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特区等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的“十二五”规划指标。见表0-3-1。表0-3-1 两江新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续表

3. 增速建议“十三五”期间,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预计国(6)内经济增长将保持在7%左右,重庆经济增速预计放缓至9%~10%;综合考虑两江新区面临的环境和任务,按“高、中、低”三种方案预测,课题组建议“十三五”两江新区经济规划目标按“中”方案,即地区GDP增速考虑为15%左右。见表0-3-2、表0-3-3。表0-3-2 “十三五”时期两江新区经济增长目标测算三种方案表0-3-3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经济增长目标测算三种方案

4. 主要考虑因素(1)适度高速增长的必要性与客观要求

两江新区是全市重要的开发开放平台、未来全市人口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理应领先于全市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两江新区年均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0%以上,根据“十三五”重庆市经济年均增速9%~10%的预测,两江新区GDP增速至少在14%以上。(2)新区间赛势发展要求适度高速增长

重庆两江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特区相比,在体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发展速度上还略显缓慢。同时,后续成立的国家级新区均呈现追赶式发展态势。四川天府新区2016—2030年规划年均增长11%,而“十三五”是其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五年规划发展期,期间年均速度定在15%左右可能性较大,追赶势头强劲。见表0-3-4。表0-3-4 “十二五”时期主要国家级新区经济增长情况注:由于上海浦东新区2014年数据未公布,暂缺。(3)经济增长要有可持续性

两江新区成立以来(2010—2014年),经济年均保持18.7%的高速增长,在当前经济增长转换阶段,为了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保持较高就业水平和维持社会稳定,两江新区“十三五”期间必须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4)实现适度合理的高速增长要有支撑“十三五”是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与产业能级逐渐扩大的重要时期。分区域来看,根据渝北片区、江北片区和北碚片区的“十三五”(7)规划目标测算,地区GDP总量约为4950亿元,接近年均15%的方案值。重点产业方面,汽车产业在现有基础上瞄准高端与新能源汽车,实现提档升级,在上汽通用五菱整车二期、北京现代重庆工厂30万辆整车及30万台发动机项目、长安鱼嘴汽车城、长安福特发动机二期、东康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新增项目支撑下,预计2020年(下同)其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电子信息产业在笔记本电脑5000万台、平板电脑800万台等产能释放,尤其是中电科集团6英寸项目、HKC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等新增项目的有力支撑下,预计其产值将突破6000亿元;随着单轨交通产业化项目、页岩气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华创机器人减速器、广数机器人本体、固高机器人控制器等的投产达产,轨道交通、节能环保、通用航空、高端摩托车等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预计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快速发展并实现规模化,从而促进两江新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水平。此外,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其中国家级石化商品交易中心、保险交易市场、果园后方物流园、国际性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现代服务项目加快建成,均将有效支撑两江新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但是,考虑到“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供给要素成本上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外部需求放缓,影响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保持较高增长的接续动力仍在培育之中。因此,一方面应当考虑经济波动性的客观存在,心中有底线;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更高更好的增长水平。四、重要抓手(一)生态立区,塑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展示区

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自然生态保护和绿色化发展并重,形态建设和功能开发并进,突出“多规融合”,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国际化服务,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构建“一区两带六廊道九组团”发展格局,塑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型新区形象,彰显两江文化精神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1. 优化“一区两带六廊道”总体布局

以中、东、西三大槽谷地域的适宜建设空间为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的主要载体,以“两江四山”六大生态廊道为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两江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图0-4-1所示。图0-4-1 两江新区“一区两带六廊道”总体布局审图号:渝S(2018)015号(1)中部都市综合功能区

中部都市综合功能区包括观音桥、人和、寸滩、礼嘉、悦来和空港等区域,是重庆门户枢纽的核心承载地,功能定位为长江上游地区高端服务集聚中心、高品质生活服务引领中心和重庆自贸区核心区,集中展现重庆国际化大都市门户形象。(2)西部高新技术及创新功能带

西部高新技术及创新功能带以水土、蔡家、施家梁、复兴等区域为主体,重点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服务和高品质居住,打造西部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品质高新智慧新城。(3)东部先进制造功能带

东部先进制造功能带以龙兴、石船、鱼嘴、复盛、果园港区等为主体,重点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基地和西部最大的港口物流集散地,形成全市联动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引领。(4)“两江四山”生态廊道“两江四山”生态廊道包括长江、嘉陵江两大一级水域廊道,以及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四条大型山体绿廊,是两江新区生态系统的主骨架,适当兼容低密度、高质量的都市休闲功能。

2. 高标准打造九大产城综合功能组团(1)江北金融商务中心

江北金融商务中心突出发展国际金融和总部贸易,建成千亿级中央商务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金融商贸中心的核心区。(2)两路临空经济区

两路临空经济区重点打造人流、货物、资金和数据四大国际化集散枢纽,建成“临空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形象亮丽”的国际空港特色窗口区域。(3)悦来—礼嘉文化会展新城

悦来—礼嘉文化会展新城重点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成西部最大的文化会展高地和国际一流生态城。(4)照母山科技商务城

照母山科技商务城建成以科技商务、总部经济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集聚高地。(5)龙盛国际产业新城

龙盛国际产业新城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6)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建成以大数据及云计算服务、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撑,具有重要区域影响的智慧创新区。(7)果园临港产业区

果园临港产业区以果园港为依托,重点完善港口泊位、物流集疏运通道等口岸配套设施,提升临港加工制造和物流功能,打造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的重要对接平台和港口物流集散地,以及寸滩港部分保税功能转移的主要承接地。(8)蔡家新城

蔡家新城建成生态宜居知识新城,重点引进研发创新、科技体验及高技术制造等“互联网+”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总部。(9)寸滩口岸经济区

寸滩口岸经济区建成西部口岸经济中心和世界商品的展示采购交易基地,突出构造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离岸金融等口岸功能。图0-4-2 两江新区九大产城综合功能组团审图号:渝S(2018)015号(二)建设内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着力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巩固提升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电子核心部件、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风电及页岩气装备、环保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两江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打造内陆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1.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全力推进电子核心部件、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五大具有一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模,重点加快构建集液晶材料、玻璃基板、驱动芯片、面板模组等于一体的显示面板产业集群,形成集硅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芯片基座、生产设备制造产业、软件应用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推进工业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微型机器人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物联网及大数据硬件制造和软件服务,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等高端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同时,加快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风电及页岩气装备、环保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化步伐,培育新增长点,打造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2. 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一批汽车制造业项目建设,增强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能力,完善配套体系,强化汽车售后服务和品牌营销,打造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核心区。继续做大笔记本电脑等信息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等基础关键元器件,开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承载区。(三)打造西部国际金融物流贸易中心,成为新型服务贸易的主战场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并重,以金融、物流、贸易、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会展商务、都市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努力提高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打造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集聚区。

1.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以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和北部新区等为依托,加快各类金融机构集聚,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保理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探索离岸结算、本外币跨境投融资等国际金融结算新业务,培育壮大“两江系”金融机构,推进IPO上市、定向增发、债券发行、收购兼并、私募投资等金融改革创新,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2)建设西部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着力提升空港、果园、寸滩等物流平台综合配套能力,争取将水运口岸和铁路口岸功能延伸到果园,建设一批特色大宗生产资料交易(8)市场。大力发展O2O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着力打造全程物流、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经营新模式,建设西部国际现代物流中心。(3)建设大数据服务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水土30万台服务器数据处理中心和渝北仙桃大数据谷建设,开展离岸数据服务,加大数据开发利用力度。同时,积极发展软件设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业态,推动技术应用和运营模式创新,建设大数据服务示范基地。(4)建设西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依托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平台,大力发展电子、数字出版物,促进动漫和游戏产业延伸产业链,推出一批原创精品动漫游戏产品。引进国内外知名影视制作、发行和放映机构,大力发展影视传媒产业,高标准打造集“拍、看、展、论、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两江国际影视城”,建设西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5)建成现代会展商务集聚区

以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为重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会展配套服务功能,重点举办国际化、品牌化展览及会议,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申办世界经济论坛、《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一流会议和论坛,打造与博鳌论坛齐名的全球知名会展品牌,建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现代会展商务集聚区。

同时,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其他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两江新区生产性服务功能。

2.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1)建设西部国际现代贸易中心

加快构建一批国际贸易平台,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总部贸易和新型服务贸易,完善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品种和业态,做大保税贸易规模,着力推动以跨境电商为特色的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促进传统商圈升级和新兴商圈建设,大力发展体验式特色消费等新型业态,建设西部国际现代贸易中心。(2)打造都市大旅游经济高地

着力打造融旅游观光、体验购物、环球美食、时尚创意、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时尚街区,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积极吸引艺术节、摄影节、电影节等重大国内外节庆赛事项目举办,打造节庆赛事旅游品牌。整合开发厂区参观、生产体验等系列工业旅游产品,继续推进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打造集游、购、赏、玩、展、论等于一体的都市大旅游经济高地。

同时,积极发展社区服务、高品质居住等业态,完善两江新区生活性服务业态,全面提升两江新区服务水平。(四)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口岸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构建投资贸易自由化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区域合作,引领全市乃至西部地区内陆开放与合作。

1. 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园区

发挥枢纽功能,促进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互动发展,扩大长江流域与欧洲、中亚地区的贸易互通,建设内陆地区国际(9)物流集散、分拨中心。争取设立百平方公里的内陆自贸区,突出保税贸易、保税物流、金融结算、“互联网+”、国际会展等核心功能。积极开展跨境投资贸易、离岸结算、展示交易、检测维修,争取保险交易所落户两江新区,探索设立天然气、矿产、金属等交易市场,探索期货保税交割和保税交易,探索建立长江航运交易指数。积极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争取国家离境退税政策,提升口岸的区域辐射带动水平。

2. 提升国家级枢纽口岸功能

加快形成水空铁公交通枢纽、口岸和保税区四个“三合一”,实现多式无缝连接。(1)建设国际性航空口岸

力争集聚50家以上航空公司,国际航线超过100个。开展航空乘(10)客通程联运试点,扩大机场货邮二次集拼和中转试点,大力发展快件集散、冷链物流、航空货代,实行保税物流区与机场货运区一体化运作,成为重庆临空服务产业发展的先导区。(2)建设内河最大水运口岸

推动寸滩港口岸和保税功能向果园港拓展,探索寸滩港发展邮轮母港功能。建设寸滩(果园)保税港区国际国内中转集拼中心、果园保税物流园区(B型),拓展长江多式联运,开行“五定”上水快班轮航线,探索区港联动、“区港一体”监管运作。(3)建设国家级电子口岸

提升国家级互联网直联点基础通信能力,推动重庆电子口岸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口岸的互联互通。(4)推动水陆空开放口岸联动

改造升级口岸集疏运体系,推动果园港—“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铁路“水铁”联动实质性运作,争取启动团结村—空港“中欧班列(重庆)”货运铁路建设。

3. 打造外资外贸进出口高地

与“一带一路”沿线产业互补性强、经济合作空间大的国家及重点城市建立更多的经贸合作平台,引领全市外资外贸开放,构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链融合循环的开放型产业集群。(1)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建设中新、中欧、中韩等国别产业园,深化“垂直整合一体化”引资模式,促进营运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物流中心等总部机构集聚。(2)加快贸易方式转型升级

推进加工贸易向“研发链+产业链+物流链”发展、服务贸易创(11)(12)新发展,积极培育转口贸易和总部贸易,深化已有试点工作,探索平行进口运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推进全球维修检测基地建设。(3)鼓励“走出去”

建设出口工业品国际标准应用试验区、重庆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13)中心,推动技术领先、高附加值产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跨国并购和境外上市,构建跨境产业链。(五)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地

着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科技金融支撑能力,提高两江新区创新能级,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区、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创新型人才高地,国家创新创业基地。

1. 加快高端创新资源聚集

围绕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对外开放为依托的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体系,推进两江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提高两江新区创新辐射作用。(1)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创建自主品牌汽车、液晶面板、智能机器、新材料、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六个国家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法人化试点,组建重庆集成电路、石墨烯、机器人、3D打印、液晶面板等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突出新兴产业创新引领,积极争取国家级及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时吸引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未来市场空间巨大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转化。

2. 建造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

依托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和照母山科技城,利用两江云计算、仙桃数据谷、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和跨境电商等市级产业园,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化的众创空间,鼓励“互联网+”产业领域的不断创新,培育10家具有国内品牌效应的众创空间。

培育创新型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同步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重点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鼓励大型企业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并购买若干小创新、小发明,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聚焦两江新区具有高成长性、持续创新能力、产品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好的中小微企业,培育100家“专、特、精、新”的科技中小型“小巨人”企业。

3. 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型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大“两江”学者扶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培养“双师”人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集聚创新型领军人才的机制。

落实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积极推动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骨干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5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可以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4.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链和投融资机制,探索支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1)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基金公司、上市公司投资收购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小创新、小发明等。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以IPO上市、增资扩股、发行公司债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方式融资。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成立两江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启动科技担保融资、科技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开展5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三板挂牌培育计划。(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以知识产权联盟引导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云服务平台作用,构建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城市、医学健康等研发创新联盟,促进产业联盟开展更紧密的协同创新。完善两江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互利合作等创新机制。

5. 营造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

围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大数据、页岩气、智能终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的打造,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及创新文化氛围,在区域内形成有生命力的、适应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政府应加大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共享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平台打造,尤其是针对重大产业集群,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协作创新引导和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层面重大项目及资金支持,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和发展;建设重大产业集群科技资源共享云服务平台,引导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仪器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服务。积极促进重大产业集群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在宣传创新文化、促进资源共享、引进创新要素等方面发挥作用。围绕服务产业集群,引导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拓展服务领域,构建以提供信息、技术、鉴定、认证、评价和人才培训、专利代理、成果转化、投融资、咨询等为主体的全过程创新服务体系,营造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型创新生态系统。(六)激发新常态下新动力,成为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主战场

深化管理开发机制、投融资机制、要素市场、城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实践,为全市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探路。

1. 大力探索开放型经济机制

以开放促改革,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机制。(1)建立高效便捷口岸监管模式

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深化保税港区贸易多元化试点,探索自由贸易机制,推动建立内陆通关和口岸监管新模式。(2)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

学习自贸区精神和理念,推动投资和优质要素进出便利化改革。大胆探索本外币跨境投融资,积极推动、创新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江经济带沿岸省区的投资合作新模式。以悦来新城海绵城市等项目为试点,探索基础设施投融资新路径。运用IPO上市、定向增发、收购兼并、配股增发等股市融资方式,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等私募投资和中期票据等企业债券,助力实体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3)加快要素市场改革

积极争取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场外交易市场(OTC)、结算中心等要素市场落地。大胆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加工贸易离岸结算、信用卡清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保税物流结算等新型业务,着力完善股市融资、私募投资、债券发行、融资租赁等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形成上市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活跃的高地。培育风险投资市场,通过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集成大创新,形成风险投资基金高地。

2. 不断优化管理开发机制

建立更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1)加快行政审批改革

深化大部制改革,“瘦身”内设机构。深化网上申报和电子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健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执法效率。深化“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严格执行国家税收、财政、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2)创新开发建设方式

优化管委会、行政区、功能区与开发主体等协同开发机制,突出管委会的经济规划、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职能,强化行政区属地镇街的社会服务职能。(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运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完善各类开发主体的建设职能,增强企业活力。

3. 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

勇担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者和试验田使命,更好发挥示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