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家黑马书系套装(套装共6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7:34:37

点击下载

作者:创业家

出版社:上海读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家黑马书系套装(套装共6册)

创业家黑马书系套装(套装共6册)试读:

前言

 请微笑面对失败

吴晓波曾经写过一本影响甚大的《大败局》,那里面惊心动魄的失败故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企业界和社会大众,很多人把它当作生存历史来看。的确,《大败局》里的很多故事都曾经是我个人采访、见证过的一些大企业的失败故事。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工作的十余年时间里,研究失败曾经是很重要的工作内容。但是在改革开放早期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大企业失败背后的非商业因素很重,社会因素很重,有时候这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社会史,而不像是一部商业史。你在里面看到的更多是企业家与社会磨合的问题。企业家,尤其是大企业家,为中国的商业进步付出了整体的社会代价,这是令我们一再感慨的地方。

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讲,失败很少有社会的因素,更多是从零到一的试错。在创办《创业家》杂志的这五六年时间里,我们不但通过大赛在寻找小有未来的“小黑马”,还通过黑马营来不断帮助他们进行创始人的培训。我们把创业者的失败叫作“小败局”,是因为这是一个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开始创业的大时代,这是大时代里的小败局。

我们看到这些小创业者身上,那些失败看起来没有那么宏大,没有那么多的社会意义。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讲,如何让自己变得像个创始人,能够忍受一些痛苦,能够更多地考虑投资人、用户和员工的利益;如何从零起步,开发一款有市场的产品;如何搭建更好的商业模式,把你的生意放大;如何不断地跟投资者打交道,获取一轮一轮的融资支持……这些简单的ABC,是创业者每天面对的生存问题,它们非常真实,非常鲜活。在这些问题上遭遇的挫败,可以说是99%的创业者都会面对的问题,只不过有的人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善于总结,能够挺住,能够爬过最艰难的死亡谷。

在创业的大时代里,每位创业者碰到的个性化的小败局,都充满了方法论、必然性和可参考性。它像人类的童年所犯的错误,在你长大之后看到自己童年的纪录片,看到你的摔倒,看到你的哭泣,看到你被猫咬,看到你被灯泡烫,看到你吃了不该吃的东西,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会会心一笑。这是人类童年必然付出的,每个人都要这样。

我不希望大家用看《大败局》的心态来看《创业小败局》。我希望大家用看人类童年的方式,来看这些可爱的、真实的、值得尊敬的试错,他们的试错会给绝大多数创业者带来非常好的操作案例。但是你就是看多少遍这样的案例,当你开始创业的时候,还是有极大的概率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不指望创业者看到这些案例就能避免失败,我们更多地指望就是当你碰到类似失败的时候,你会告诉自己,“我肯定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不会放弃,我会坚持,我会再重新开始,我会再忍耐,等待一个新的生机”,就如同你看到自己童年时的摔倒一样,我相信你返老还童还会这样。但是你不要害怕,那是成长的代价,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每天都面临失败,每天都面临挫折,每天都面临试错,面临失败你坦然并且能够坚持,这是一个创业国度里最重要的国民素质。

硅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创业圣地,最重要的就是宽容失败。我们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的时候,教授讲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和工学院里没有“失败”这个词,而是用“试错”来代替。你的任何一个东西都可能是错的,你不过是在尝试通向正确的一条通路,这就没有那么多悲剧性了。

国人面临失败的时候总是很沉重,因为中国社会对于失败者的确不太宽容。而且聚集资源和勇气去创业,对普通人很难,大部分人都不希望有一次错误和失败,当一个人曾经辜负过或者是辜负了早期对他信任的天使或者家人,失败之后,往往很难再次获得信任,很难东山再起,这跟硅谷正好相反。在硅谷,如果你失败过,你获得重新支持的可能性会大于一个从来没有失败过的人。硅谷相信人会从自己的失败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从成功中,正如同人类在童年时会从自己的摔跤中学到更多奔跑的经验。我们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够使中国的创业生态更加趋近于硅谷的生态!

请你微笑面对失败,微笑看着别人摔跤,也看着自己摔跤,不经过摔跤就长不大。我希望你读完这本书也是带着释然的心情,而不是带着痛不欲生的心情。《创业家》杂志社社长 牛文文第1章资源依附者的哀歌

做资源依附型创业,有如在沙滩上建大厦,起得有多快,倒下就有多快!如果你没有深厚的背景,却很幸运地获得了强大的资源支持,那你一定要警惕!要你命的可能正是给你钱和资源的巨头们。也许你其实只是巨头前进的垫脚石,探路的卒子,抑或根本不在乎的一个小项目。成也资源,败也资源,个中滋味值得创业者好好玩味。1.资源是饼,也是坑

试错人:朱郁丛

项目名称:求职帮

主营业务:社会招聘

试错时间:2011年8月- 2013年2月

对创业者而言,真正严肃的问题只有一个:明天你的企业是生还是死?你得养成杞人忧天的思维习惯,因为你所身处的领域一天一变,如果不思虑深远,想到明天自己将会死于谁手,创业者恐怕连前进的方向都找不到。

但资源依附型的创业者在进行决策时,会不由自主地降低风险的权重。他们很晚才开始考虑未来怎么养活团队、怎么赢利。这种思考方式也算合乎情理,在中国,拥有资源的多少在很多时候是制胜的关键因素,但是草根创业者不适合做此类思考。

你最多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左右他人的决定?他人一旦出错,你就会死。如果创业者把自己的生死问题寄托于他人身上,他的创业一定不会成。

对朱郁丛而言,他因此损失了80万元积蓄,损失了作为搜房网家居集团大区总经理的收入。2011年8月起至今,他还无法给家人带来稳定的安全感。不过,交了学费,痛过了,这段经历就有可能成为创业者自己的财富。朱郁丛现在觉得,资源依附型创业者,并不拥有真正的创业心态。

我们希望当你面对成为资源依附型创业者的“机会”时,朱郁丛故事中的若干细节和总结能让你犹豫一下。以下为朱郁丛的自述。招工时发现的机遇

在搜房网工作时,我开过两家餐厅。那时就发现招人特别难。我身边有些投资服务业的朋友也是这样,十几家店永远都在缺人。为什么这么难招人呢?

有需求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商机。我就研究蓝领找工作的途径是什么,发现朋友介绍占六成以上。问题是,一个刚来北京打工的人,有多少朋友?他的朋友又能接触到多少企业的招聘信息?这些信息有多少是优质的?这些很容易想出来,这些条件全都符合的概率很小。

北京这些年网吧少了,他们上网很不方便。所以我想,他们可不可以通过手机来找工作呢?因为他们主要的社交、娱乐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但要他们用智能机上网获取一些信息,我觉得现在还是有一点早。带互联网概念的东西对这些人太绕了,那就用打电话的形式吧。

那打什么号码呢?只能是让他们信服的一个号码。事实上只有10086、114、116这些官方号码他们会信服。所以我就想,最好用户拨114说“我要找工作”。114那边问他想要找什么行业、什么岗位、什么薪资、什么区域的工作,然后会把符合岗位需求的信息发给他,再收集个人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验等8条,录入到数据库里面,以短信方式给他发送。和联通的合作

后来一看,116、114都属于联通管。有个朋友也觉得这个项目不错,所以就牵了个线,推荐这个项目到联通。我们就跟联通的导航中心谈这个事儿。2011年八九月的样子,我们开了几次碰头会以后,把这个产品做了一个提案。联通也觉得这是个好产品,领导说这个项目不错,他们觉得商务利益、社会的公益性,还有营销的设计,都没有问题。剩下的就是走日常流程。

我觉得如果能得到联通的支持,由联通负责推广,借助这么大的平台,成功的几率应该比较高。我觉得跟联通合作这个事儿是比较靠谱的。说实话,联通能给这个机会,我觉得还是挺难得的。2005年、2006年那会儿,很多银行的积分兑换礼品项目交给了搜狐商城做,但搜狐商城自己做不了这个事,我的一个合伙人跟搜狐的人比较熟,他们就把这个转包给我们,我们靠这个挣了点钱。这也影响到我为什么不在我擅长的家居领域创业,而选择做联通。因为在中国就是这样,有的时候资源是制胜的。

当初我就没有去想,如果联通的效果不好怎么办?我根本就没有这个预案。我当时觉得,有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来做支持,他们负责运营,一定能成。我觉得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我就没做过这样的预案。

2012年7月份,联通这边出了问题,他们运营推广的效果跟我当初的预期差了很多。用户的反馈率远远低于当时我做调研时的数据,差了10倍。我就去跟联通掰扯这个事情,让联通做一些调整,比如宣传推广的力度翻倍什么的。但收到的短信营销的反馈依然不变,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正常的逻辑下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用户群跟当初调研时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如果宣传推广翻倍的话,曲线至少也该有相应的增长。我花了半年多时间做了7轮调研。联通直接承诺了它的推广力度、要投入多少资源、我跟联通的分成等等,我跟联通签的协议全部是按照我做调研的那些数据跟他们谈的。但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后来联通居然说他们也找不出原因。我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不可能赔钱跟你们玩儿。搜房上市后不久,2011年8月份我离职开始做,期权只兑现了极少的一点。当时公司一个月运营成本六七万元。没有投资人,创业的80万元都是我自己的钱,那时差不多已经花了70多万元。到现在我没有买房,也没有买车。我还有小孩,我老婆在家里全职带小孩。那不是闲钱,可以说我是孤注一掷。迷茫与反思

遇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下一步怎么去弄?我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方向。公司在中关村,办公室很小,50来平方米,当时有9个人。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状态,我压力大到都不敢回公司。哪怕去联通,在那边跟他们的人泡着,差不多有一周的时间,我都不愿意在公司这边待着。

然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工作出了哪些问题。我觉得联通也不是推诿。我觉得还不能把我的失败赖给联通。之前我没有进入创业的状态,现在客观来看就是这样。我觉得创业者有个状态很重要,我们要拎清楚我们是个人还是企业。那时候我还是跟职业经理人的感觉一样。想事情不够缜密,还是有点跟以前在企业里的做法一样,大方向没问题就可以做了,做完了再说。虽然不会真的粗到这种程度,但根源上还是这种思维方式。

高帅富创业我们不说,后面有些其他资源跟进的也不说。绝大部分的屌丝创业,不要想着我要改变、我要颠覆、我的理想什么的。你要先想办法活下来。你现在的状况,能活3个月还是5个月?在产品出来之前,你什么时候能够盈利?只有活下去,你才能够想未来,否则还不如在家里躺床上意淫一下。当有一天,你想到这个公司必须要活下去,要找到钱发下个月工资,这时候才是在慢慢进入到创业的状态。

但以前我的想法是什么呢?会考虑投入多少,可能的回报又是多少。前景不错,我有这个资源来做推广,我可能的预期是什么。我也会考虑风险,但会选择性地忽略风险,或者降低一下判断时的权重。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进入到创业者的角色。我疯狂地想我手上还有哪些筹码。这时跟联通的合作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2012年夏天,蔡文胜帮我下定了个决心,虽然他没投资我,但是他说既然是鸡肋就下决心砍掉,不要去可惜它。10月份,我决心按传统方法来做蓝领招聘。10月、11月,我在跑企业、谈企业,然后去江西老家找用户。村子里的人对岗位感兴趣,但是担心我是传销,在南方推广这个极难,我依然失败了。

我不能把家里面弄到一点积蓄都没有的境地,招工最好的时间就是春节这个阶段,所以我做到2013年春节就停止了,找到另外一家公司合作,我后面不再投入任何费用,由他们来运作这个项目,我还在里面占一些股份。资源是饼,也是坑

资源看上去是个饼,但是如果自己不能独立的话,资源可能就是个坑。有些资源是好资源,你跟它合作,它能马上给你钱。还有一种资源,你跟它去合作,通过这个资源绕了一下,能不能直接给你钱,却是个未知数。所以把盈利的希望放在资源上不是好事。

这次算是栽得比较狠。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做这个事情是因为有某个资源而做,那你一定要离它远远的,因为一旦资源出问题的话,你这个事儿会遇到很大的阻碍,或者就不存在了。资源对我们最大的作用也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想象成雪中送炭,那风险太大了。文/和阳点 评  安全宝创始人/黑马营师兄 马杰:

资源是坑胜似饼。我认为某个特定的资源是不能看作优势的,而且如果项目成败依赖于某个资源,那就是风险,是风险就要远离。在国内,我们看到了无数靠资源挣到钱的故事,但是我们必须要问自己,我们真的是可以干得了这件事情的人吗?事实上,我们最尊敬的商业公司,做的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生意,而不是靠资源或者关系。不是不用,是不靠!  资深创业研究学者/黑马顾问 龙真:

资源在创业过程中的位置是什么?这是本案例带给我们的深深思考。

正如创始人总结的那样,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用户群体未被满足的需求:蓝领工人缺乏有效地找工作的渠道。他们希望以通过有信服力的电话对接招聘信息这个方式来解决蓝领工人找工作这个刚需。在这个逻辑下,他们找到了中国联通这个资源巨头进行合作。

客户、资源和收入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是客观存在的。而提供的产品、运营和成本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都是主观可控的。在这主观和客观之间联系的是创始团队对于“客户需求的判断和评估”。

如果从上述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问题其实非常明朗。整个商业模式运转不起来,特别是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核心原因不在于资源问题,而是创始团队对“客户需求的判断和评估”出现了问题。尽管团队做过7轮调研,但调研的方式可能出现了重大问题,由此而得出的调研结果带来了错误的决策,客户对于这个渠道的需求不强烈。

创始人总结出他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的心理,这也是创业者的一种常见心态,但资源从来都不是一个正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资源的优秀公司更应该有自我危机意识,以更好地钻研用户需求和产品,并不断地分化运营风险。只有那些得过且过的公司才会吃着资源的老本等待着身不由己的命运的摆布。2.在和投资人的斗争中失败

试错人:小K

项目名称:匿名

主营业务:服装电商

试错时间:2013年7月—2013年12月

创业是天赋人权,但作者并不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理由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实在是太高了。很多大学生可能想着,既然工作不好找,干脆自己创业做老板。这件事没那么容易。下面要说一个大学生(姑且叫他小K吧)创业失败的案例——这很典型,足以让众多野心勃勃想创业的大学生作为镜鉴。我和我的投资人

我是南方人,个子并不高。在学校时,每次广播体操都会站在第一排,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读的是家乡一所二流大学。由于家里比较穷,从大学开始,我就比其他同学更渴望成功,因此经常帮商家跑跑业务,倒卖生活用品等等,我通过自己的勤奋,积累起了第一笔资金。

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后来的创业投资人。他是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板,做着家居建材方面的生意,据说身家数亿,年龄40来岁,人们都称他为何总。

有一次,何总带队到我们学校招聘,找不到路,刚好碰到我,我不但帮他指了路,还给了他一张名片,没想到因为这个,他居然记住了我。之后,他又来过几次学校,我比较能喝酒,跟他慢慢建立了不错的关系。

我读大学的时候打工,但绝对没有想过毕业后要创业,只是想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毕业后,我去了某家电商公司做销售,做了一年多,觉得没太大意思,开始想自己做,但没有明确的方向。何总的计划

这时,何总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想成立一家新公司做电商,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他觉得我比较懂互联网。老实说,那个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懂互联网。因为我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大量科技博客的文章,等到真做的时候完全是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

我给何总写了一份计划书,大概30多页,反复修改了几遍,才发给了他。当时我没太在意,没想到过了十几天,何总打来电话,让我去上海一趟,说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想跟我合作,还说已经让秘书帮我订好了机票。当时我挺犹豫的,毕竟我的销售工作比较稳定,没打算辞职,但也想去上海看看。去了上海后,我就不犹豫了。因为在这之前,我没有去过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内心里还是渴望在这样的大城市打拼。

见到何总之后,了解到了一些情况。何总有个亲戚,在浙江一带有一个服装厂,但是销量并不太好,积压了一大批货物。找到何总,我问何总有没有接盘的想法。何总一看网上的韩都衣舍卖得非常火,觉得电商大有可为。实际上他自己根本不懂电商。他到现在甚至连邮件也不会发,也不使用QQ,谈生意基本在酒桌上。他希望他来投资,找一个懂互联网的年轻人来做,他认为我是他见过的年轻人中最懂互联网的。

何总开出了比较优厚的条件:我到上海,他提供住房,同时每月给我1.5万元的固定月薪,另外再加新成立的公司10%的股份,以后每年我有资格以约定的价格买入百分之五的股份。他个人还愿意拿出一定的股份,预留给未来的团队。我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当时,我没有考虑公司控制权、股权这些问题,只是觉得条件优厚,自己又年轻,输得起。我们的网站

我跟何总约法三章,公司由我自己决策,他不能横加干涉。何总答应会投入200万元用于公司运营。当我拿到公司营业执照的时候,内心开始幻想自己有一天能站在资本市场敲钟。

我们开始一个个问题地解决。首先是选择办公地点的问题。我跟何总还处于蜜月期,当我主张把办公室放在市区的时候,他连价格也没问,直接同意了。何总在上海人脉广,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既便宜又不错的写字楼。我是农村的孩子,节约是第一原则,于是买了一些二手电脑和办公桌就开始办公了。那段时间,公司其实就我一个人,没钱的时候就跟何总要,从来没有想过记录一下那段时间到底花费了多少钱。

接着是招人问题。我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认为可以招一些新人,然后手把手把这些新人带出来,另外潜意识里我也不希望招聘有经验的人。最后,我总计招聘了四个和我一样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行政1个,运营2个,技术1个,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还是觉得不放心,又找来自己的大学同学,这样公司一共有6个人。

何总也按照约定,给我们打来了一个月的工资和基本运营费用20万元,并一再跟我保证,很快会把剩下的200万元全部打过来。我们几个年轻人冲劲十足,准备大干一场。当时我们的确毫无经验,以为只要搭建一个网站,做好SEO,有流量,做好所谓的用户体验,生意自然就会来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是卖什么产品的问题。何总已经有一批服装在手上,他跟我说这批货物将是我们的第一批产品。我们其实没有太多选择,只能直接进入服装电商。这完全违背了市场营销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基本原则。

接下来是怎么卖的问题。我的大学同学说,可以先在淘宝上开一个店,但我觉得有何总做后盾,单纯只是一个淘宝店没有什么意义,一定要做自己的商城。我决定去浙江的服装厂看看货源。那时,我带着我同学去考察服装厂,第一次有了自己是老板的感觉。

其实那次考察,完全是走马观花,我只是简单地看了看服装质量,又听那个老板鼓吹了一下,脑袋一热,回来就跟何总夸下海口:1年内要做到200万元销售额,把投资赚回来,何总听了也很高兴。

我把账上的钱全部投入到网站开发中。因为我不懂网站开发,因此网站的开发工作完全依靠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其实也不知道我们的网站到底应该怎么做,唯一的办法就是抄别人的。我们到处去找别的电商商城模板,然后按最小的成本拷贝了一个模板,网站总算能用了。那时,距离拿到公司营业执照差不多已经过了一个月。在网站开发那段时间,事先招聘的几个员工每天除了看看报纸、喝喝茶,就没多少事。冲突和迷茫

网站最终上线了,我觉得还勉强过得去。这时,我跟何总产生了分歧。何总认为网站首页应该是黑色作为主基色,这样才显得大气;而我认为应该是粉色,这样更符合年轻人的品位。在这个问题上,我毫不妥协,丝毫不给何总留面子。我觉得他虽然年龄比我大,但我更懂互联网。最后何总妥协了,同意按照我的方案来做,但走之前跟我说,一定要想办法卖出产品赚钱。

第一次冲突之后,我有很多天没跟何总交流。网站上线后,我又忙着做推广宣传。我把产品图片传到网站上,接下来我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写软文,让他们去各个论坛发,到各大QQ群去宣传。我也问过百度关键字竞价等推广方式,但那些费用绝不是我们这种小公司所能承受的。做了大量宣传推广后,我希望能卖一些衣服出去,但我失败了,网站上线后,除了我认识的朋友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访问。

慢慢地,我内心开始慌了。衣服一件也没卖出去,何总迟迟没有将之前承诺的款项打到公司来,公司的6个人却还需要发工资。我决定发挥自己线下销售的能力。除了留一个人待在公司负责日常事务外,我带着其他人全部出去推销衣服,我们把衣服放在各个服装小店免费代销,或是跟淘宝店主联系,让他们代销。我做过销售,也比较擅长渠道合作,很快打开了一点局面,衣服慢慢有了一些销量,有了很少的收入。

但就在公司业务开始有些起色的时候,我和何总有了第二次冲突。他认为我这种做法违背了他当初的想法。他认为公司必须做电商,否则就不再投资。我在这个公司实际上毫无话语权,不得不妥协。这次争吵之后,他派了一个财务过来,规定超过5000元的支出都要财务签字,然后再次告诉我必须要完成销售任务。

我重新将重心放到电商网站上,每天和我同学商量着如何做。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面对着仓库里堆积的衣服,毫无办法。

在蹉跎、迷茫、无助中,我们又度过了两个月。这是我人生中最有挫败感的一段时间。

我想找电商行业里的人交流一下,却找不到,因为我根本没有电商圈的资源。我也想过入驻天猫和京东商城,但当我找过去的时候,对方要求是正品且有品牌,而我们售卖的衣服连个正规的品牌都没有。其实我根本不懂电商运营,曾建议何总招聘一个熟悉天猫的运营总监来协助我,最终落空。半年后,我们几乎毫无建树,公司不得不关门大吉,我也跟何总解约,离开了上海这个伤心之地。反思

之后的半个月,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到底输在哪些地方。

1.性格自大,不会虚心、系统地学习。

由于自己读大学时曾经是所谓的校园牛人,所以对自己的能力极度自信,在没有了解产业环境的情况下,贸然以为自己懂电商行业。其实,在大学时代,我只是看了一些华丽的东西,没有系统地扎在某个领域深入研究,眼高手低,结果只有黯然收场。

2.缺乏电商经验,毫无规划。

我一开始应该先了解电商行业,尤其是要学习小电商创业者的经验。但我托大了,一开始就做了一个所谓的商城,其实我应该先从淘宝店做起。我好大喜功的毛病不仅耗费掉了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使投资人逐渐失去了对我的信任和信心。刚开始其实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投资人信任自己。另外,我应该先把业务做起来了再招聘,而不是业务还没开张人就招来五六个。

3.不擅长与投资人沟通。

我后来看电视剧《袁崇焕》,明白了自己跟何总之间的问题在哪了:盲目托大,跟老板许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传统行业的老板和真正的VC不一样,他们更希望快速看到成果。

4.忽视了生存第一。

创业一开始应该什么赚钱做什么,活下来最重要。不懂的时候,我应该找一个做得好的公司,模仿再创新,而不是开始就想着定位、创新这些大道理。

5.找了不靠谱的合伙人和团队。

在自己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和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投资人一起创业,另外我找来的搭档其实什么也不懂,这很致命。

小K后来重新开始找了一份工作,但是他说,以后有机会还会选择创业。但大学毕业生先工作,确实比一毕业就独立做一个项目要靠谱很多。文/王静静点 评  天图资本首席投资官、高级合伙人/黑马营导师 冯卫东:

本案例在数量庞大的初次创业者中极为常见,其失败也就具有普遍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首先,一个全无经验的人去做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而且已被证明很难做的事情,使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无经验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认清比较优势之所在。无经验的人宁可去做所有人都没有经验的事(即真正的创新),反而有其比较优势。因为有经验的人的比较优势存在于其有经验的领域,所以通常不会来跟你竞争,这就给了你试错并建立先发优势的时间窗口。虽然这种创新仍然是九死一生,但比之前面十死无生的局面要好多了,并且风险回报率也完全不一样。本案例中的项目就算不死,也不过是做成了“又一家”购物网站,不会有太大的市场价值。

其次,本项目需要投资人持续追加资本,这就注定了创业者小K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行动自由。小K争取完全行动自由的做法,必然导致其得不到关键投资人何总的持续投入。这是基本的人性,何总如果在小K一意孤行的情况下还持续投入,最好的结果也只是证明了何总笨蛋而小K英明,何况何总还有更多的经验和理由认为小K根本不可能成功。如果小K能够尽力让何总的意见体现到决策中,则何总持续投入的意愿就会增加,因为他一旦参与了决策,则潜意识中就需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最后,我不主张大学生刚毕业或未毕业就独立创业,因为所缺乏的经验和技能太多。比缺乏经验更糟糕的是缺乏对自身所缺的认知,即存在大量的盲区。知道自身所缺可以有效启动学习过程,反之难以启动学习过程。

创业远不是一个好点子和一份激情就能成功的事,需要更多的积累。当然,一开始就获得足够试错的资源则另当别论。由于媒介传播具有选择性关注的特点,成功的创业故事得到了更多的传播,使人们大大高估了创业的成功率。而且由于传播中对因果性、励志性的需要,使媒体往往把成功的过程过度简化并把一些特殊或复杂的条件省略了,会产生相当程度的误导。  E店宝创始人/黑马营师兄 陈涛:

创业不等同于“从零开始”,除了资金之外,仍然需要大量的积累、对行业的熟悉、商业规则的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认知、客户需求的把握以及自身提供价值的定位,这些都是创业之前必须做的功课。从小K的经历来看,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在完全陌生的行业里创业。

小K被动地进入服装电商,但既对电子商务发展规律不了解,也对服装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营销模式不熟悉。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往往意味着要先交一大笔学费。如果小K在创业之前,先到服装类电商企业工作或实习一段时间,熟悉了服装类电商的营运模式并掌握关键成功领域经验后,再创业应有更大的机会。

2.缺乏理性的创业路线。

小K没有考虑创业初期最容易出效果且风险相对可控的平台网店策略,而是托大地选择直接开设自己的商城。在无流量基础、无转换经验、无品牌影响并且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开设独立B2C商城除了烧钱以外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而事实证明,即便是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传统大型企业,直接选择开设B2C商城也是失败的结果居多。如果小K在开始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贪大求快的欲望,谨慎地在电商平台上开设普通店铺,慢慢地积累经验、流量以及客户口碑,也许还有成功的机会。

3.缺乏和投资人的有效沟通。

从案例的发展过程来看,投资人并非不靠谱。相反,除了缺乏电商经验之外,投资人对应新业务运营以及风险控制有着较深的理解。

小K的问题在于,没有与投资人在发展路线、运营方式、资源投入以及早期目标上进行有效沟通,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导致在业务开展不利时出现较大分歧,进而为创业失败埋下伏笔。  资深创业研究学者/黑马顾问 龙真: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产品开发为导向,最终走向失败的案例。一个公司的成功首先要以客户开发为核心。当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客户在哪里、客户需求是什么时,根本谈不上往后怎么走。

当投资人决定要做电商的时候,这只是产生了一个粗浅的新的销售渠道的想法而已。它离用户和需求都还有很远的距离,更谈不上商业计划了。

相信小K自己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意识到他自身的问题。他自身的问题不在于他多么没有经验,也不在于他的团队多么弱,更不在于他的自大性格和沟通能力,而在于他对客户发展方式的无视。即使你参考一个“对标选手”,做出了自己的产品,你也不会理解核心是什么;因为你的产品没有“灵魂”;即使你的团队经验丰富,在客户需求上大家也都需要抱有最虔诚的敬畏感;即使你的沟通说服能力和销售能力超强,在洞察客户在网站或产品使用时的任何一个心理变化面前都不值一提。

小K最需要的是彻底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内部导向和产品导向转为客户导向。3.被抛弃的巨鲸

试错人:陈戈

项目名称:巨鲸网

主营业务:在线音乐搜索

试错时间:2006年3月—2012年9月“船小好调头”这出戏的演员列表中,本应出现巨鲸网的名字。这家股东名单包括姚明和谷歌(Google)的免费正版MP3下载网站,主要产品是与谷歌中国合作的音乐搜索。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内地之际,理当是它的转型时刻。

这样的剧本屡见不鲜。周鸿祎曾看好社区搜索和聚合,在斥资3000万美元、投入3年时间后发现自己“太超前”,于是从2008年春天起,发力360安全卫士。周娟在2011年中愈加明白了优酷上市的意义——行业格局初定,留给56网的机会所剩无几,于是在4个月后将她创立6年多的56网卖予人人网的陈一舟。

但巨鲸网创始人陈戈拒绝按照该剧本演出。2010年以来,“因为惯性,因为放弃与谷歌的合作有点像离婚”,因为不知所措后下意识的坚持,陈戈和巨鲸网踯躅不前。直到2012年9月,谷歌以影响力未达预期为由,决定关闭在中国的音乐搜索服务,放弃了巨鲸网和陈戈。

当公司大势已去时,创始人应该干什么?挽救寄生关系

2012年9月26日,谷歌中国工程研究总经理杨文洛发出关闭在中国音乐搜索服务声明5天后,陈戈坐在嘈杂的星巴克中,声称自己此时此刻“特别高兴”,因为“它会促进你老老实实、很诚实地去学习”。说这话时,他语调平缓,呈现出解脱的表情,但无法判断那是一张高兴的脸。巨鲸网和他没有明确的下一步,但下一步“肯定会自由地飞奔”。

巨鲸网的创业方向被人称为“寄生型”。

巨鲸网2006年上线,获得了篮球明星姚明及其经纪人章明基3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2007年获得谷歌的投资,并开始和谷歌的音乐搜索合作。在此之后,从谷歌导入的流量占巨鲸网的70%左右,而且谷歌负责销售广告,“我们没有销售团队。”陈戈说。

2009年10月,陈戈以正版流量吸引品牌广告主的策略得到市场认可,3个月内巨鲸网即获得300万至400万元营业额。依此路径,巨鲸网2011年营业额将达到1亿元。“我们会跟百度爱奇艺一样”,陈戈回忆当时的巨鲸网。

但谷歌离开了中国内地,在只保留研发存在的原则下,负责音乐搜索销售的广告、商务部门率先清空。从2010年春天开始,谷歌提供给巨鲸网的流量开始下滑,广告营收也随之下降,7月,版权支出成为可见的成本压力。“没人卖广告了。但我们还在支付带宽、版权,现在光有投入没有产出了。”陈戈说。

或许陈戈低估了谷歌退出背后的角力和复杂动因。他是射手座,是个理想主义中年人,他曾说“只要我目的很纯粹,理想就会实现”。在那个炎热的夏天,陈戈向外界释放的信息仍然是乐观。他甚至向网友推荐工业摇滚乐队Nine Inch Nails的The Fragile,因为“危情越大,机会越大”。“机会”指的是移动互联网。2010年8月,安卓(Android)手机出货量达到每天20万部,超越iPhone,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按照陈戈的设想,谷歌音乐云加巨鲸网将成为安卓手机在中国的标配音乐APP,如此,在移动互联网建立起竞争壁垒的价值将大大覆盖谷歌退出中国的损失。此外,陈戈希望,巨鲸网也能销售谷歌音乐搜索广告。

陈戈几十次前往谷歌中国寻求解决措施,但他找不到人。谷歌中国的管理层,如李开复、林斌、郭去疾、洪峰等人均已先后离职。而且谷歌中国的权力有限,无法对谷歌音乐云进入中国做任何承诺。音乐搜索曾是谷歌中国内部最大的项目团队,彼时几乎已经烟消云散。

于是,陈戈两年内三度前往山景城(谷歌总部所在地),陈戈乘兴而去。他不觉得在谷歌已经退出内地的情况下,重新洽谈一份广告销售协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用谷歌音乐云一次性解决联想、小米等手机厂商对音乐APP的需求也恰如其分——已经有手机厂商找到巨鲸网洽谈合作。

在山景城的会议长达一两个小时,但拒绝是那段时间的主旋律。“我说我们自己来卖行不行,回说不能,很多事情暂时只能如此。音乐云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等确定中国策略再说。但是到今天为止,谷歌的中国战略也没定啊。没更多解释了,就是这样。这是我到今天还没明白的一个问题。”陈戈说。让陈戈感到惋惜的是,在一次次的无效沟通中,巨鲸网只能依靠自身官网TOP100.CN获取一年几百万元的收入,年年亏损。他曾看着音乐搜索服务的广告位发呆,“按理说都可以赚回来,2011年谷歌搜索还算稳定,一年还有七八亿的视听下载量,我们自己一年卖个三四千万元不成问题。但我卖不了,那是谷歌控制的。亏的钱不是我亏的。”

据说,谷歌拒绝巨鲸网的次数超过10次,更多次则是没有回音。得不到答案时,陈戈也想过放弃与谷歌的合作,一走了之。但对他而言,巨鲸网意味着近在咫尺的理想。陈热爱音乐,曾为崔健举办美国巡回演唱会;憎恶盗版,这是他创立的普涞经纪公司倒闭的部分原因。他在美、中两地观察、思考、实践音乐正版化的可能,而谷歌音乐搜索是他梦想的实现,他视之为孩子。“海归12年里,普涞6年,巨鲸6年。人生无常起伏,如这飞驰而过的风景。如果不是因为音乐,一个热爱自由的射手座不会在一个地方走12年。我看到了气象万千、震撼人心、无怨无悔的风景。”

陈戈说自己花10分钟洗个澡就能恢复正常。“毕竟我是创始人,不到万不得已,不到最后,肯定要拼尽全力做任何对巨鲸有好处的事情。”融资失败

被拒绝的日子里,陈戈琢磨数字音乐的发展方向。“Spotify和Pandora代表的都是过去式了,巨鲸也是。这些PC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音乐提供商都没解决产品黏性和商业模式的问题。我还没想好未来的方向,会专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但问题是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巨鲸网可能会从过去的B2C转向B2B,先在版权授权上做些考虑。” 

虾米网CEO王小玮觉得陈戈有远见,但巨鲸网这几年的发展有点力不从心,“商业音乐、音乐游戏等付费业务的机会,巨鲸的动作和它最终执行出来的效果还稍微慢了点。”事实上,陈戈设想中的巨鲸网,从没有体现在公司过去两年的产品上。

王小玮说,陈戈有这方面的意识,但要实现这样的转型,“非常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品创新的能力”,而这并不是陈戈擅长的,“他不是做互联网品牌和产品出身的人,还需要很大的支撑,尤其在团队层面、在产品层面”。据说,陈戈一直不太注重流量,也不愿意花钱去推广。

版权环境也在变化,三大唱片公司逐渐开始按照收听或下载次数收取版权费用,而不再是固定的授权费。巨鲸采用典型的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通过免费服务获取用户,再通过广告变现,门户网站、视频网站都是如此。“过去,你要有本事把这个流量做到非常大,多赚的都是你的,而现在,成本结构已经不支持这个商业模式。”王小玮说。

陈戈的回应是:还没离婚呢,你能在外面又谈一场恋爱吗?陈戈搁置了官网TOP100.CN,对过去发布的巨鲸FM电台等产品也没寄予多大希望,他“全情以赴挽救”与谷歌的合作。

陈戈的另一个答案是:巨鲸网没有资源投入新产品、新业务。“巨鲸2005年9月份成立,至今融资1500万美元。其中一半付给唱片公司,还剩下750万美元是过去7年的运营费用——平均每个月只有五六十万元人民币。”说到这里,他笑出声来,“这些钱还要支付带宽、服务器等费用。”

财力不足导致人手匮乏,巨鲸网官网2011年的改版耗时达半年之久。2011年2月前后,巨鲸网给新员工按采购流程买台五六千元的电脑,从申请到获批需要花两个月。这段时间,陈戈似乎想到了放弃巨鲸网。2011年3月28日,陈在办公室附近午餐,看见辆摩托车后开始浮想联翩,“真想骑上去绝尘而去,像若干年前加州时的我心狂野”。

巨鲸网离职员工Jacky说,陈戈愿意购买办公用品,但他没有财务审批权。这项权力属于姚明的经纪人章明基,章担任巨鲸网董事长。姚、章二人前后共向巨鲸网投资650万美元,他们很少出现在巨鲸网办公室,据说也不干涉巨鲸网的决策。但章明基似乎对失去谷歌后的巨鲸网信心不足。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章明基也谢绝了。

显然,陈戈需要完成B轮融资。陈一度看到希望,2010年年底时,这希望甚至大到让陈戈感慨“巨鲸今年从死复生”。2010年12月31日,陈关掉灯光,独自在办公室听歌手汪峰的《春天里》。这是一首有产阶级抚今追昔、感伤时运的歌曲,陈说自己“老泪纵横”。

但融资没有成功。据唱吧创始人陈华透露,他任职阿里巴巴期间曾与陈戈洽谈过收购巨鲸网事宜,“但要权衡很多利弊,收购或者投资都没定下来”。接洽潜在的资金来源后,陈戈发现融资过程比较难受,“大家会问谷歌是怎么看的,谷歌到今天还是我大股东呢”。

而传闻已久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领投巨鲸网2000万美元,实际上只进行到签订投资意向书的阶段。之后更由于CMC董事长黎瑞刚出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CMC团队发生骤变,这项投资2011年8月彻底夭折。

融资失败比遭到谷歌的漠视让陈戈受到的打击更大。Jacky说,那段时间,他“几个礼拜都不开例会,出现一次,也就是表面上打个招呼,没有其他的交流”。就算开会,陈戈也越来越难控制脾气,“平时开会的时候,他都会找一个人来批评,说得你一无是处,比如会议有两个半小时,有一个半小时都是在说你,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

巨鲸网的员工开始猜测,“公司是不是想让我们走,省点钱?”当Jacky在2011年年末离职时,巨鲸网员工数量回到了50这个数字,比融资前夜的员工数降低了一半。现在巨鲸网员工不足20人。

陈戈感到孤独,不被认可。2011年10月,一个VC界的女投资人对他说:“Hey,Gary(陈戈英文名),you are fucked by these people but you can not say anything?(你被这些人强奸了,却又什么都不能说吗?)”陈透露,从此对“女强人”完全改观,充满好感。

在风雨飘摇的2010年夏天,陈戈觉得梁洛施情商高,不母以子贵,不向李泽楷逼婚,能得到李泽楷信任,“同大公司合作,创业者应学习梁洛施”。

一语成谶。2011年年初,李泽楷与梁洛施分手。

2012年春天,过去数年间从未向媒体抱怨谷歌的陈戈最后一次前往山景城,在那里,他看到了巨鲸网或谷歌中国音乐搜索项目的句号。谷歌告诉陈戈,“不要再等了”。文/和阳点 评  达晨创投高级合伙人/黑马营导师 邵红霞:

从投资的角度看,巨鲸网的失败并不意外。

巨鲸网的业务完全依附于谷歌,自身没有核心竞争力。从谷歌导入的流量占巨鲸网的70%,说明巨鲸网对其客户和市场缺乏掌控;巨鲸网以正版流量吸引品牌广告为主营业务,自己却没有独立的广告销售团队。这种“寄生型”的商业模式,使得巨鲸网的命运几乎完全依赖与谷歌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寄生关系也直接导致其融资的失败。过于依赖单一客户或合作方的商业模式无疑是投资人避讳的“关系型”公司:“关系”有时是靠不住的。投资人有理由质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毕竟,一纸协议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确实脆弱了点。

其实,巨鲸网并不是没有转型的机会,但陈戈那句“还没有离婚,不能在外面又谈一场恋爱”恐怕道出了巨鲸网在转型道路上踟蹰不前的核心原因,那就是,陈戈孤注一掷,把巨鲸的生存希望全部寄托在挽救与谷歌的关系上。

作为投资人,我们时常提醒自己“别与项目谈恋爱”,而作为创业家的陈戈却犯了这样的毛病。创立公司的根本目的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要生存、赚钱、发展。当一条路走不通了,一个项目大势已去,应该果断放弃,积极寻找新的路径。

文章开头提到的周鸿祎砍掉社区搜索,发力360;周娟将56网卖给人人网的例子,都极好地体现出创业家的商人思维模式。而陈戈太过理想,太有情怀,以至于忘了创业的根本目的而钻进牛角尖。要知道,企业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环环相扣的结果。作为企业掌舵人,要对时局趋势有一种前瞻性、理性的判断,并根据形势,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陈戈是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可惜,现实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只有生存下去才配谈理想。4.传统企业的转型之思

试错人:王小冬

项目名称:大树网

主营业务:服装电商

试错时间:2011年4月—至今

2013年5月底,电商界资深人士龚文祥在其微博上爆料称,国内首家专门针对大学校园市场的电商网站大树网接近倒闭。当时大树网官方客服在接受作者咨询时称,公司处于调整之中。而大树网离职员工透露,大树网已经名存实亡,总经理王小冬疑似已经离职加盟一家新成立的公司。

据了解,大树网由苏州智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智尚”)运营,其背后真正的投资人是江苏中和集团。以下是大树网深喉员工的反思。“大树网”项目上马

中和公司在江苏当地是居于绝对第一的鞋类经销商,体育运动品牌线下销售的王者。在这个涌动的电商时代,线下生意做得好的想往线上延伸,不想错过机会,大树网即在此背景和思考下诞生。1983年生、中和集团高级管理层中最年轻的副总经理王小冬被委以重任,负责电商项目“大树网”的操作。

大树网的思路非常明确。中和集团最擅长的生意是安踏、李宁、耐克等体育运动品牌的产品销售,而消费这类产品的主力是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据此锁定消费群,依托中和庞大的线下销售网络,围绕“大学生”市场做线上生意,从大学生购物开始,延展至社交、求职、创业等服务,成为中国大学生购物、交友、成长的第一平台。

王小冬被委以电商重任之后,组建团队,找来了两个重要的人物:崔副总和施副总。前者是做某英语学习报纸发行代理起家的,熟悉全国高校市场的渠道运作;后者做了8年的鞋类经销,能拿到全系列的各家货源。一个有渠道,一个有货源,再加上背后中和集团的雄厚资金,王小冬的团队并不简单。扩张的隐患

他们很快搭建起金字塔式的线下销售团队,以分公司的形式将全国划分为14个大区,一个大区辐射2~3个省,省区管到市里,市里分片区经理管到每个学校,学校里再发展学生兼职做校园代理,基本上全国的高校都覆盖完成,包括新疆、西藏等地都发展了校园代理。

2011年4月,大树网就开始在各高校周边开体验店,到9月份,体验店的数量达到十家左右。

2011年8月初,大树网召集各地分公司代表在公司总部(苏州常熟)开了一个全国动员大会,内容就是关于大树网的即将上线,与会人员士气高涨。但到了8月中旬,大树网并未上线。继续等到8月底,大树网仍未上线。这时候底下已经招了不少人,网站迟迟未上线,已经导致团队有些涣散。

9月初,网站终于上线,系统并不完备,商城都没建设好,上了一个特卖区,主要是卖运动鞋。

因为有积累和线下团队的推广,很快卖得热火朝天,员工形容“跟好乐买一样,但是比好乐买卖得还好”。但大量订单涌来的同时,问题也不断出现。网站系统经常挂掉,支付、订单修改出现问题,最要命的还是库存同步有问题,前端页面和后台的销售数据不匹配,导致的结果是:多卖了,没货发。这个问题在两个月后才得到解决。但是9月份积压下来的大量订单,直到第二年1月份才处理完毕。

是公司的技术力量不足吗?恰恰相反,在常熟总公司,总共也才一百多人,技术就占了七八十人。苏州那边,还有一个做SNS社区的团队,也养了十几个人。这些技术团队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小100万就出去了。此外,在网站还没上线时,就耗资240万元购买了4台顶级的服务器。

这些花费加在一起,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14个分公司的庞大销售团队(前两个月发固定工资,之后各自为政,根据业绩拿提成),“每个分公司需要配备硬件,差旅需要报销,水电需要报销,校园需要发传单、贴海报,需要各种各样的物流,成本加一起,非常庞大”,大树网一开始就被拖入了资金黑洞。资金断链

由淘宝发起每年的“双十一”成了电商欢购节,而2011年11月11日又是个特别的日字,几乎所有的电商都提前做好了促销预案,大树网在10月底才定下来要做活动。经过百度推广、微视频的病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