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疗法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22:37:38

点击下载

作者:向阳、向云飞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埋线疗法治百病

埋线疗法治百病试读:

埋线疗法的工具

、操作方法和程序、正常反应和应急处理、禁忌和注意事项,详细讲解了内、男、妇、皮肤、五官等95种常见病以及其病因病机、取穴、方解、方法、注意事项等,适合中医临床专业人员、专业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书名:埋线疗法治百病作者:向阳,向云飞编著CIP号:第210035号ISBN:978-7-122-27986-6责任编辑:刘亚军 邱飞婵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前言中医传统疗法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依然“生机盎然”,其魅力在于它的疗效。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经过内病外治,以“外达内”而取得疗效,甚至有些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和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为了弘扬、推广和普及中医传统疗法,我们编写了“中医传统疗法治百病系列”,共包括九册:《针刺治百病》《火针治百病》《埋线疗法治百病》《拔罐治百病》《皮肤针治百病》《刺血治百病》《艾灸治百病》《穴位贴敷治百病》《刮痧治百病》,希望广大读者可从中受益,防病治病。埋线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中医针刺法的延续和发展。埋线疗法遵循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成熟,疗效显著、作用持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针具、用线以及操作方法的改进和优中选优,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扩大了治疗范围。本书介绍了内、男、妇、皮肤、五官等95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取穴、方解、方法和注意事项,期望可以帮助中医临床专业人员、专业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我的好友赵田雍、客永忠、吴家尧和陈安妮等的鼓励,在此一并致谢!编著者2016年5月埋线疗法的工具1.针具

埋线法是针灸疗法的延续,其使用的工具也在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现多采用一次性使用的针具。(1)专用埋线针 此针是由穿刺针改进而成,简单方便实用,现临床最多采用此针。专用埋线针分为7号、8号、9号三种规格,号数越大,表示针的直径越粗。此针一般分为一次性使用或多次性使用两种款式。专用埋线针(2)穿刺针 此针亦经常在临床中使用。一般多用9号和12号的腰椎穿刺针,用前先将针芯尖端磨平,使其不能和羊肠线缠粘,另将针管磨短,令针芯稍长于针管尖端1毫米,以保证羊肠线被顺利推出;针管的尖端还须磨成斜面,令尖端更尖锐,有利于进针。穿刺针(3)注射针 此针经常在没有专业用埋线针的情况下被选用。一般多取9号注射针头作为套管,另用28号2寸针刺用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4)埋线针 此针过去多在医疗单位使用,是一种用不锈钢制成的金属钩针,长约13厘米,尖端呈菱形,菱形针尖与针体衔接处有一凹陷形缺口,用于钩挂羊肠线。埋线针(5)三角缝合针 一般多采用大号三角缝合针,也有时应用大圆缝针。2.用线

埋线法所埋的线主要是羊肠线,也有其他原料制成的线,但都含有异体蛋白,可渐渐被身体吸收。(1)羊肠线 用羊肠为原料制成。其规格为00号、0号、1号、2号,有时也会选用000号、3号、4号等,一般号数越大,线的直径越大。在埋线操作时多将羊肠线剪成0.5~1.5厘米长的线段。羊肠线在临床最多使用。羊肠线(2)蹄筋线 用牛蹄筋为原料制成。(3)野猪鬃线 将野猪鬃清洗消毒后,切成3~5厘米,备用。(4)其他动物组织 选用牛、马、猪、羊、鸡的肾上腺,狗的甲状腺以及兔的脑垂体埋入俞穴,进行疾病治疗。3.辅助用具

辅助用具是指在埋线操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及为了提高疗效的中药液。(1)特制中药液 根据临床症状需要而配制不同功效的中药液,使用前应将羊肠线放置在中药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备用。(2)75%酒精 用于受术者的俞穴消毒,或用于存放羊肠线,将羊肠线浸泡其内保存备用。(3)生理盐水 术前将羊肠线放于生理盐水中浸泡,使其变软,有利于吸收。(4)2.5%碘酒 用于受术者的俞穴消毒。(5)创可贴 用于贴敷受术者受术俞穴的针孔,防止感染。一般贴敷2~5天后去掉即可。(6)镊子 用于挟取羊肠线,将其放入埋线针管内备用。(7)金霉素眼药膏 可用于针孔处涂布,以防感染。一般多用于头面部埋线术后。

埋线疗法的操作方法

1.专用埋线针埋线法专用埋线针埋线法

此法最常应用。(1)用常规法将受术俞穴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2)剪取羊肠线0.5~1.5厘米,用镊子将其从专业埋线针的尖端插入至针管内备用。(3)将埋线针刺入俞穴,得气后,边退针边将羊肠线顶入肌层,将线埋入。一般每次埋2~4个穴位为宜。(4)用创可贴将针孔处贴敷。2.穿刺针埋线法穿刺针埋线法

此法较常应用。(1)用常规法将受术俞穴消毒。(2)用镊子挟取羊肠线1~2厘米,放入要穿针的针管前段。(3)将针刺入皮肤俞穴,在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内。(4)用创可贴将针孔贴敷。3.埋线针埋线法埋线针埋线法

此法较少使用。(1)用常规法将受术俞穴消毒。(2)施术者取羊肠线4~6厘米,放入埋线针的凹陷口,两端用止血钳夹住。(3)埋线针的凹陷口朝下,将针刺入皮下,松开止血钳,再进针将羊肠线埋入皮下。(4)再进针0.5厘米,随即退针。(5)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半分钟,贴敷创可贴即可。4.其他埋线法

此外,尚有缝合针埋线法、切开埋线法以及切开结扎埋线法等,应根据需求选用。

埋线疗法的操作程序

程序,事实上就是规范。施术者只有一丝不苟地遵照去做,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疗效不佳,甚至事与愿违。1.针和线的选择一次性埋线针

根据受术者的体质及受术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针具和羊肠线。(1)受术者体质较弱或受术俞穴在头、面部,则宜选用较细的针与线,一般多选用7号埋线针和0号或00号羊肠线。(2)大部分受术者,或受术俞穴分布在躯干、四肢部位,则多选用8号、9号埋线针以及选用0号或1号羊肠线。(3)受术者身体强壮或体态肥硕,或受术部位肌肉丰满,如臀部、肩背部、大腿部,则多选用9号埋线针,或1号、2号羊肠线。体位的选择(4)现在施术时,多选用一次性针具。(5)特殊情况,应根据实情斟酌选取。2.体位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体位,既能方便施术者的操作,又能令受术者感到舒适。(1)坐位 适用于取头面部、颈项部、四肢、胸背部的俞穴,如头癣、面瘫、面部痉挛、三叉神经痛、甲亢、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网球肘、肩周炎、腱鞘囊肿、膝关节痛等症。(2)仰卧位 适用于取头面部、胸腹部、上肢的内侧、下肢的前外侧的俞穴。如上眼睑下垂、咽异感症、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炎、鼻炎、妊娠呕吐、乳房下垂、乳痈、功能性子宫出血、脚扭伤等。(3)侧卧位 适用于取上身侧面、上肢外侧面、下肢外侧面俞穴,如偏头痛、高血压、落枕、腓肠肌痉挛、带下症、股外侧皮神经炎、耳鸣、多毛症、小棘苔癣等症。(4)俯卧位 适用于取背部和下肢后侧面的俞穴,如疔疮、痤疮、疟疾、肺结核咯血、阳痿、遗精、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颈椎病、神经官能症、痔疮、肛裂等症。3.穴位的选择

埋线法主张选穴宜少而精。这亦正如明代医学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1)每次治疗宜2~4穴为好。(2)如穴位较多,可同名穴分左、右两组,交替选用。4.进针的角度进针的方向

进针时,应根据俞穴所在部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进针角度。(1)直刺 在俞穴所在部位向下直刺,然后将线埋入。一般情况下,较多使用,可用于大部分俞穴。(2)斜刺 在俞穴旁0.5~1厘米处,针斜向刺入俞穴下肌肤。一般多用于身体瘦弱者或肌肉薄少的部位。(3)平刺 在俞穴旁0.5~1.5厘米处,针平刺向俞穴下肌肤。一般多用于头面部位的俞穴。5.埋线的深度

埋线要选择适当的深度,要将线埋在适宜的部位,这对取效十分重要。《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1)皮下 对于肌肉较少的部位,一般多将线埋在皮下。如头、面部位。(2)肌肉 对于躯干和四肢部位,羊肠线埋入不可过深,亦不可过浅,以埋入肌层为准。6.针孔的处理

埋完线,针退出后要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再对针孔作妥善处理,以防感染。(1)贴敷创可贴 出针后的针孔要用创可贴贴敷,保留3~5天后方可除掉。(2)涂布金霉素眼药膏 对头、面部不适合贴敷创可贴的部位,可在针孔处用金霉素眼药膏涂布,以防不测。7.疗程的设定

埋线的疗程应根据疾病的性质而定,一般多无固定模式。(1)急性病 一般每3天埋线1次。(2)慢性病 一般可每5天、10天、15天、20天,甚至30天埋线1次。

一般埋线3~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7~10日,再继续下一个疗程。

埋线疗法的正常反应和应急处理

在埋线的施术过程中或施术后,个别受术者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有些属于正常反应,不需处理;有些异常者,则需妥善采取措施。

正常反应:①埋线1~5日内,个别受术者针孔局部会出现肿胀、疼痛及硬结,甚至有乳白色渗液;②个别受术者在埋线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或伴有周身不适、食欲不佳等现象;③个别受术者在四肢部位埋线后,会感到一时行动不便,甚至酸痛无力等。

异常反应的表现、原因与处理措施介绍如下。1.晕针(1)表现 即患者出现类似晕针的表现。在施术过程中,受术者突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呕、冷汗淋漓、四肢发冷、头晕胸闷,甚者昏昏欲倒、二便不禁等。(2)原因

① 受术者体质虚弱或患有低血压、神经衰弱等症。

② 受术者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

③ 受术者过饥、过饱、过度疲劳。

④ 受术者体位不当。

⑤ 施术者施术时手法太重。(3)处理

① 施术者立即停止施术,并让受术者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有条件者,可在其休息片刻后,令其饮用1杯白糖水或白开水,即刻会恢复正常。

② 反应严重者,可针刺水沟、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对百会、关元、气海等穴施灸。

③ 晕厥不醒者,可嗅以氨水或吹通关散。2.血肿(1)表现 被术局部(针孔周围处)出现肿胀疼痛,继则局部皮肤呈青紫色,并伴有酸痛及不舒。(2)原因 施术者在操作时,刺破微血管所致。(3)处理

① 微量的皮下出血而且局部出现小块青紫,可不必处理,待其自行消退。

② 青紫面积大,肿胀疼痛较剧烈,影响活动功能者,可先冷敷加压止血,再热敷;或局部轻柔按摩,促使瘀血消散吸收。3.感染(1)表现 术后3~4天,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伴有发热。(2)原因

① 施术者在施术过程中消毒不彻底。

② 术后受术者对创口未保持清洁,造成感染。(3)处理

① 局部热敷。

② 做抗感染处理。4.过敏(1)表现 术后受术局部出现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针孔处脂肪组织液化,羊肠线渗出。(2)原因 受术者具有对羊肠线过敏体质。(3)处理 做适当抗过敏处理。

埋线疗法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埋线疗法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要谨守禁忌及注意事项。1.禁忌(1)5岁以下的儿童禁用或慎用本法。(2)晕针者不宜采用本法。(3)严重心脏病、糖尿病及高热患者,不宜采用本法。(4)孕妇及女子经期禁用本法。(5)肺结核活动期及骨结核患者禁用本法。(6)对异体蛋白过敏者不宜采用本法。(7)身体极度虚弱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本法。2.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避免感染。(2)遵守操作规程,针不可刺入过深,更不可伤及血管和神经。(3)线宜埋在皮下组织和肌肉之间,或肌肉层中;不宜埋在脂肪中,避免脂肪液化和渗出。(4)埋线后,线头不可露出皮肤外,以免感染。(5)在同一俞穴做多次施术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局部。(6)受术局部如有感染或溃疡,此处则不宜施术,应更换俞穴。(7)头部刺入俞穴时应谨慎,不可强用暴力。(8)面部血管丰富,出针时应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半分钟,以防出血或血肿。(9)胸部、背部、肩上等部位,不可直刺,应斜刺,否则会伤及内脏。(10)督脉俞穴以不过脊髓膜为度,以防意外发生。(11)关节腔内不可埋线,以免影响关节活动。(12)施术时取穴宜精简,一般以1~3穴为宜。

内科杂症

1 偏头痛

偏头痛是疼痛部位发生在头部偏侧的疼痛,呈间歇性,一阵一阵地跳痛。多有家族史,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出现手指、口唇麻木,眩晕,视力障碍和呕吐现象,疼痛时间较长,可达4~6小时;亦有偏头痛没有前驱症状,但可有紧张、抑郁等情志变化,一般疼痛时间较短。偏头痛临床表现多疼痛剧烈,甚至头欲裂而不可忍;剧痛后则缠绵不休,久久不断。【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所聚”“清阳之府”“髓以脑为主”,故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头。而“巅高之上,惟风可到”,六淫之邪上犯巅顶,清阳受阻,脉络不畅,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亦或七情不和,五志过极,令肝、脾、肾失调,而致气血失和,经络瘀阻,清阳阻遏,清空失养可致头痛。此如《临症指南医案》所言:“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阳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椐”。【取穴】

主穴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

率谷: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配穴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太阳 率谷 外关 合谷【方解】

太阳为经外奇穴,可清头目,活经络,散风邪;率谷为足少阳胆经之俞穴,故俞穴所在,主治所在;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俞穴,可调和气血,疏通少阳经气;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可降肺气,疏风固表。【方法】

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选取0号羊肠线,剪成长度1~1.5厘米,放入7号埋线针顶端,埋入穴内肌层;头面部针孔可涂金霉素眼药膏,余穴可贴敷创可贴,以保护针孔。每10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调节情志,避免忧思恼怒。

② 不吃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③ 劳逸结合,不可过度用脑。

④ 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2 头痛

头痛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临床多表现为在整个头部或头的局部出现隐痛、钝痛或刺痛;疼痛可固定不移,亦可忽左忽右,忽痛忽止。【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居。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头。故六淫之外邪易犯人之巅顶,阻遏清阳,脉道闭阻不通,“不通则痛”;亦或七情不调,伤及内脏,五脏化火,气血逆乱,经络不畅,脑失所养,导致头痛。故《医学集成》曰:“头痛一症,有三阴,有三阳,有风寒、风热、内热、痰厥、气虚、血虚、肾虚、头风等症”。《医林改错》亦说:“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证,发散可愈……”。【取穴】

主穴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配穴

风邪袭络加风池、风门;肝阳上亢加肝俞、太冲;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血海;血瘀阻络加三阴交、合谷。主穴:百会 印堂 太阳 大椎 外关配穴:风池 风门 肝俞 太冲 足三里 血海 三阴交 合谷【方解】

百会与大椎皆为督脉俞穴,督脉有振奋阳气之作用,百会可以升清阳;大椎又为诸阳之会穴,故可祛风降火,活血通络;印堂、太阳皆为经外奇穴,二穴皆位头部,可以通经络,改善头部的气血运行,以达“通则不痛”;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可疏通少阳经气,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方法】

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截取0号羊肠线1~1.5厘米,插入7号埋线针的尖端,对头、面部俞穴施平刺或斜刺法,余穴用直刺法,将羊肠线埋入俞穴,头、面部针孔外涂金霉素眼药膏,余穴贴敷创可贴,以保护针孔。每隔10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注意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② 调节情志,切忌忧思恼怒。

③ 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④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⑤ 注意季节变化,及时添减衣物。

⑥ 饮食有节,拒绝烟酒。

3 健忘症

健忘,实际上就是记忆力减退。当下的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群,工作繁忙,压力过大,事务缠身,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思考如何处理好和领导、同事关系及家庭关系……绞尽脑汁,令大脑负担过重;而应酬场面上无节制的饮酒,对大脑造成恶性刺激。故遇事易忘,甚至转眼即忘,办事丢三落四。中医又称其为“善忘”“喜忘”“易忘”。【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健忘的主要原因是由心脾不足、肾精亏损引起。故《济生方》中说:“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之健忘”。此外,痰浊和瘀血也会上扰神明,而致健忘。【取穴】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长强:跪状或胸滕位,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百会 神门 长强【方解】

百会、长强皆为督脉俞穴,百会又与足太阳经交会,且通过督脉内入络脑,故可宁神益智健脑;长强则可醒神益智;神门为心经之原穴,可养心益智。【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截取1~1.5厘米的羊肠线,并将其从针尖部插入7号埋线针的针管内;再将羊肠线埋入俞穴内,头部俞穴的针孔,点涂金霉素眼药膏,余穴贴敷创可贴。每10日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文娱活动,缓解压力。

② 可经常背诵古诗词,增强记忆力。

③ 适当进行食补,可适当多吃核桃、鸡蛋、肉等。

④ 自我按摩穴位,提高记忆力(此为福建黄宗勖教授的方法)。

取穴:百会、印堂、太阳、风池、神门。操作:轮流按摩各穴20~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4 嗜睡症

嗜睡,中医称其为“多寐”“嗜卧”。其表现为睡眠节律紊乱,而时时昏昏欲睡。嗜睡的人精神不振,整日昏昏然,时刻睡意来袭,不仅坐车欲睡,看电视欲睡,甚至有的人吃饭、上厕所都会有睡意,严重者开会讲话都会不由自主入睡。【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其主要原因为湿浊困脾,脾阳困顿,脾气不能上升;胆经湿热,困阻清窍,而好眠;亦或气血两虚,髓海不足而不能荣养清窍。【取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内关 神门 三阴交【方解】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清心醒脑;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调神醒脑;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俞穴,可健脾利湿,祛痰醒神。【方法】

用常规法在选取的俞穴消毒,再截取0号1~1.5厘米的羊肠线,从8号埋线针的顶端插入针管,埋入俞穴;并在俞穴的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0~15天埋线1次,每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合理安排生活,适当体育锻炼。

② 调节情志,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③ 调节饮食,切忌暴饮暴食。

④ 膳食合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肥厚油腻食品。

⑤ 忌饮浓茶、浓咖啡。

5 多梦善惊

多梦善惊,实际属于失眠的范畴。临床表现多为入睡后睡不熟,多呈浅睡眠状态,多梦,时寐时醒;风吹草动和各种细小声音、举动皆知;亦或梦魂颠倒,噩梦交替,或噩梦不详或鬼魅频出,险象环生,呼喊不得,汗出惊醒,魂魄不定,醒后体乏无力或头晕头痛。【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痰火内扰,上扰神明,而致心神不宁。正如《景岳全书》所言:“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亦或为心胆气虚,遇事惊惕,心神不安所致;亦或为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而致夜卧不安,诚如《素问》所言:“胃不和则卧不安。”【取穴】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神门【方解】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以清心安神,补心镇惊。【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截取0号羊肠线1~1.5厘米,并将其插入8号埋线针管内,埋入穴位;再用创可贴贴敷该穴的针孔,每隔10日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调节情志,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 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③ 睡前不可看恐怖电影或书籍

④ 晚饭不可过饱,忌食油腻厚味。

6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搏频率与节律的异常。正常成年人心跳频率每分钟60~100次,节律规则。但如某种原因而使心率低于正常范围,则为心动过缓;高于正常范围,则为心动过速;或如出现节律不规则,就是心律失常。临床多表现为心慌、胸闷、头晕、乏力甚至感觉心脏突然停跳。其隶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等范畴。【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禀赋不强,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脉道受阻,血行不畅,心失所养;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亏,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宁神;或饮食失节,痰浊内生,停聚阻络,心阳被抑;亦或七情不调,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心阳阻遏,心失所养所致。【取穴】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郄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俞 内关 郄门【方解】

心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又为心之背俞穴,故其可养心通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其支脉走胸腹,又为阴维脉之会,别走手少阳三焦,其可养心血,安心神,通心阳,消瘀阻,《针灸大成》曰:“心内怔忡:取心俞、内关”。郄门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俞穴,可宁心通络。【方法】

先用常规法在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取0号羊肠线,截取1~1.5厘米,从9号埋线针的顶端插入针管,分别埋入选取的俞穴,再将创可贴贴敷于针孔。15天后可再埋线1次。【注意事项】

① 调整心态,避免忧思恼怒。

② 保持生活环境安静。

③ 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劳动。

④ 饮食有节,营养均衡。

⑤ 注意季节变化,避免寒暑等外邪。

7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的内膜发生了类脂质沉着,动脉壁出现了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阻,影响了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进而使心肌产生缺血、缺氧造成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隶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又“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禀赋不强,体质虚弱或久病体弱,心胸阳气不足,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则心失濡养;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上犯于心;或七情内伤,情志郁结,气滞血瘀,血脉阻滞,以致心阳痹阻;亦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少劳多逸,痰湿内生,久则痰浊阻塞心脉,不通则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医门法律》亦云:“胸痹……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取穴】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巨阙: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俞 巨阙 内关【方解】

心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又为心之背俞穴,可以理气活血,化瘀宁心;巨阙为任脉俞穴,又为心之募穴,可养心通脉活血,宽胸利膈;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少阳,可补养心血,通利血脉,利气止痛。【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将0号羊肠线截取1~1.5厘米,从9号埋线针头插入针管,再埋入以上俞穴;在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5日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调节情志,避免激动。

②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

③ 生活有序,作息有规律。

④ 饮食宜清淡,不可暴饮暴食。

⑤ 保持大便通畅。

8 心跳过速

心跳过速是指心跳频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以上,其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多表现为突然心跳频率加快,伴有头晕、胸闷、心悸、乏力、出汗等症,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猝死。心跳过速隶属于中医学“心悸”的范畴。《灵枢·经脉》篇说:“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禀赋不强,体质虚弱,或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亦或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两亏,心失所养;或阳虚体质,或病后阳衰,心阳不足,不能濡养心脉;或平素心胆气虚,胆怯易惊,突受惊恐,心神不宁;或心脾阳虚,水湿内停,抑遏心阳;亦或跌仆受伤,瘀血阻络,血行不畅,心血瘀阻等所致。《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诸病源候论》亦说:“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水气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取穴】

郄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郄门 内关 神门【方解】

郄门、内关皆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俞穴,郄门又为手厥阴经之郄穴,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故其可行气血,宁心神;内关又为手厥阴之络穴,故可宁心、通络、定悸;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俞穴,又为心经之原穴,可宁心、安神、定悸。【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将0号羊肠线截取1~1.5厘米,从9号埋线针的针头插入针管,埋入以上俞穴,在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5天埋线1次,4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调节情志,保持愉快心情。

② 生活有序,按时作息。

③ 劳逸结合,不可做力所不及的工作。

④ 生活环境应安静,避免噪声。

⑤ 不可看惊险、恐怖影视作品。

9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指长期的精神紧张、用脑过度、睡眠不足或急性精神创伤等原因所致的精神活动能力减弱。临床多表现为精神疲惫,脑力减退,记忆力下降,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嗜睡,入夜则精神兴奋,并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多梦、情绪易于激动等症,但无器质性病变。本病多见于脑力工作者。其隶属于中医学的“虚劳”“不寝”“健忘”“目不瞑”“惊悸”“郁证”等范畴。【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心失所养;或过劳过逸,脾气不足,则周身疲倦;或七情不调,肝郁化火,上扰神明;或病久体虚,精、气、血亏乏,虚火上亢;亦或脾胃虚弱,痰浊内生,痰火上扰心神等所致。【取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内关 神门 足三里【方解】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俞穴,又为其络穴,可益气养血,宁心定志;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可泻心火,养心神;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其可理脾和胃,化生气血。【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取0号羊肠线,截取1~1.5厘米,并将其插入9号埋线针之针管,将羊肠线埋入俞穴,再用创可贴贴敷针孔。每15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或较轻体力劳动。

② 调节情志,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

③ 调节饮食,忌辛辣、油腻食品。

④ 少饮浓茶、浓咖啡。

10 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指老年期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的疾病,原发性脑萎缩为主要病理基础。该病以出现记忆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起病缓慢,病程长。早期多有性格改变,表现为自私、主观、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出现情感淡漠、迟钝、语言反复,行为紊乱;甚至不识人,忘记自己名字;个别人还有猜忌、幻觉、冲动;严重者大小便皆不能自理。同时,可伴有齿落发白,舌、手颤抖,视力、听力减退等。其隶属于中医学“痴呆”“健忘”等范畴。【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七情不调、情志不遂或所愿未现,肝郁气滞,忧则气机不畅,气血难行,心失所养,心神不安;或心肾虚衰,髓海亏乏,脑髓不足;亦或脾胃虚弱,湿浊内生,凝聚成痰,上蒙清窍,扰乱神明。《景岳全书》曰:“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陈士铎在《辨证录》中亦说:“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在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取穴】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丰隆: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外1寸。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神门 丰隆 太溪 足三里【方解】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开窍醒神;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可祛痰降浊、醒脑开窍;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肾主骨生髓,故其可补脑益智;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补气血、降痰浊。【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选取0号羊肠线,截取1~1.5厘米,插入9号埋线针的针管内,分别埋入各俞穴,在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5天治疗1次,4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生活有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③ 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用脑,陶冶情志。

11 癫痫

癫痫,是西医病名,中医称之为“痫证”,俗称“羊癫风”,是一种反复突然发作的短暂脑功能失常。临床多表现为突然发作,跌仆倒地,倒地后昏迷不醒,牙关紧密,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稍后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但可反复发作;个别人发作后可有头痛、腹痛等症。本病一般分为两个类型:一类为原发性,另一类为继发性。此正如《古今医鉴·五痫》所言:“发则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顷乃苏。”【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由先天原因,“病从胎气而得之”;或七情失调,遭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蒙蔽心神之清窍;或饮食失调,脾胃受损,痰浊内生,痰邪上扰,闭塞心窍;亦或外伤经络,气血逆乱,风阳内动等原因造成。《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景岳全书·癫狂痴呆》亦说:“凡小儿之病,有从胎气而得者,有从生后受惊而得者。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肝胆夺气而神不守舍,舍空则正气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乱之。”【取穴】

主穴

脊中: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筋缩: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配穴

大椎、长强、膻中、中脘、气海、内关。主穴:脊中 筋缩配穴:大椎 长强 膻中 中脘 气海 内关【方解】

脊中、筋缩皆为督脉俞穴,督脉入脑,可调理气机,醒脑安神。脊中还有健脾胃化痰开窍之功;筋缩舒缓筋肉,解痉止痛。【方法】

每次主穴选1穴,配穴选1~2穴。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选用1号羊肠线截取1.5厘米,从9号埋线针头插入针管,再埋入选取俞穴内,针孔处贴创可贴。每20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生活有规律,注意饮食起居。

② 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

③ 北京金针王乐亭教授用中脘穴艾灸50壮,治疗此病,疗效斐然。

12 肺心病

肺心病,是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因肺、胸或肺动脉的病变,产生功能或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引起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临床多表现为:早期症状多以咳嗽、咳痰、喘息以及心悸、气短、乏力等为主;渐至发绀、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胀,甚至神昏谵语,心烦不安;严重者可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隶属于中医学的“心悸”“喘证”“咳嗽”“痰证”“饮证”“水肿”等范畴。《金匮要略》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其病多因体质阳虚或久病体弱,感受风寒,寒痰壅肺,痰阻气机;或肺肾气虚,不能气化水湿,令湿邪凝聚而成痰饮;或久病肺虚,肺失通调水道,水湿内停,则心悸、水肿;亦或肺胃热盛,痰热壅肺,痰黄黏不易咳出,热痰阻窍,蒙蔽心神。【取穴】

定喘:大椎旁开0.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定喘 肺俞 膻中【方解】

定喘为经外奇穴,为止痉平喘之经验穴;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可宣理肺气,止咳平喘;膻中为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调理气机。【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截取0号羊肠线1厘米,从9号埋线针的针尖部插入针管,将羊肠线埋入以上俞穴,用创可贴贴敷针孔。每20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

② 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

③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④ 禁止辛辣食物和烟酒。

⑤ 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13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由于感染或非感染以及过敏等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炎性变化,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腺肥大及分泌增多。临床多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或白色黏液痰,或伴有喘息,早、晚较重。一般秋冬季多发,发作时咳嗽加重,痰多且浓,喘促不可平卧。其隶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如《景岳全书·咳嗽》篇所言:“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此病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风寒,或风热,而使肺失宣降,肺不布津,聚之成痰;或内伤七情,郁而化火,火炎乘肺;或过劳伤脾,土不生金而咳;或过食肥厚、酒酪,湿热内蕴,令湿热伤肺而咳;亦或肺肾阴虚,虚火内炽,灼伤津液,肺失清润而咳。《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取穴】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肺俞 脾俞 肾俞 膻中【方解】

肺俞、脾俞、肾俞皆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肺俞又为肺之背俞穴,可调理肺脏气机,宣肺化痰;脾俞又为脾之背俞穴,可健脾益气,祛湿化痰;肾俞又为肾之背俞穴,可以纳气平喘。《景岳全书》曰:“凡非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膻中为任脉俞穴,又为气会之穴,可以理气降逆止咳。【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取0号羊肠线,截取1~1.5厘米,将其从9号埋线针之针头插入针管,埋入俞穴内,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5~20日治疗1次,每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② 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加减衣物。

③ 忌食辛辣肥厚食品,忌烟酒。

14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疾病。喘,是指气逆气短,呼吸急促;哮是指喉中有哮鸣声,二者多在临床中同时出现,故常并提。其隶属于中医学的“喘”“哮”“喘咳”“上气”等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发作前鼻、咽发痒,咳嗽、喷嚏、胸闷等前兆症状;继则气急、喘憋、哮鸣、张口抬肩、多汗、烦躁、不得平卧;严重者可出现发绀等缺氧现象。《圣济总录》曰:“肺主气,上通于喉咙,肺经客寒,则喉咙不利,痰唾凝结,气道奔迫,喘息有声,如水鸡。”《灵枢·五邪》亦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主要因痰饮伏肺而发。一般多由风寒或风热等外邪袭肺所诱发,肺失肃降,而生痰阻络,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或脾失健运,饮食失节,或情志失调,都可造成痰涎涌盛,邪壅肺气,肺气逆而为哮喘,如此多为实证;若反复发作,病久则会伤肾,造成肺肾俱虚。肺主气,司呼吸,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纳。《医学心悟》曰:“夫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取穴】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风门 肺俞 膻中【方解】

风门、肺俞皆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风门可疏风宣肺;肺俞又为肺之背俞穴,可理肺平喘止哮;膻中为任脉俞穴,又为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调理气机。【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用0号羊肠线,截取1.5厘米,从9号埋线针之头部插入针管,再将羊肠线埋入俞穴,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5日治疗1次,每4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② 天冷做好保暖,避免感冒。

③ 忌烟酒及肥甘油腻食品及海鲜。

④ 夏日可做三伏灸,做好防治工作。

⑤ 避免接触过敏原。

15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之人,但目前日益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多表现为动脉压长时间超过140/90毫米汞柱,并伴有头痛、头晕、头胀、眼花、失眠、耳鸣、心烦、健忘、乏力等;随病情发展,可有心、脑、肾、眼底等器官损害,至今仍无根治方法。其隶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范畴。【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标实为气火上逆,或肝阳化风,以致清空被扰。《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倘津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疭痉厥矣。”【取穴】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膈俞: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曲池 膈俞【方解】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俞穴,可清泻阳明,理气降压;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又为血会之穴,可益气活血,通络化瘀。【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取0号羊肠线,截取1~1.5厘米,从9号埋线针之针头插入,并埋入以上俞穴,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20日治疗1次,4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治疗期间,不可突然停药。

② 劳逸结合,缓解精神压力。

③ 忌食辛辣食物及烟酒。

16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值。临床多表现为身体多肥胖,多有“将军肚”,四肢乏力,腹胀纳呆,胸闷心烦,少动少行,痰多苔腻。其隶属于中医学“痰湿”的范畴。【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症多因先天禀赋,体质肥胖,又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不喜运动,而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凝聚成痰;或七情不调,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痰热阻络;亦或肝肾阴虚,痰热内生,导致瘀浊内阻。【取穴】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方解】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俞穴,且为足阳明经合穴,可升清降浊,导痰行滞,以调补脏腑之平衡。【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在选取1号羊肠线,截取1.5~2厘米,将其从9号埋线针之针头插入针管,再埋入该俞穴,外在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20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

① 坚持体育锻炼,每日应1小时。

② 节制饮食,限制摄入高热量食品。

③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粗粮。

17 梅核气

梅核气,是中医病名,是患者总觉得咽喉有东西梗塞,状如梅核,吐之不出,吞之不下,《金匮》称之“咽中如有炙脔”,明·孙一奎《三吴治验》载张溪亭病卷案“喉中梗梗有物如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此梅核气症也”。临床多表现为自觉喉间不适,似有物粘在上面,时常发痒,引发干咳。同时伴有胸闷心烦,焦虑不安,忧思郁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对外界事物冷淡,数年不愈。【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与情志因素有关。多为肝郁气滞,心情不畅导致。《丹溪心法·六郁》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传化失常。”杨仁斋在《直指方》中说:“七气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取穴】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气海 内关 膻中 三阴交 太冲【方解】

膻中、气海皆为任脉俞穴,膻中又为气会之穴,二穴可以条畅气机,疏通经络;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俞穴,宽胸理气降逆;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俞穴,又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疏肝理气解郁;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俞穴,降逆消痰,以消咽中梗阻不适。【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取1号羊肠线,截取1~1.5厘米,从9号针头插入针管,并埋入以上俞穴内,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10~15日治疗1次。【注意事项】

① 调整心态,忌忧思恼怒。

② 注意劳逸结合,减轻心理压力。

③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和油腻。

18 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肿大,是以颈前喉结两侧肿大,软而不硬或伴结节,无疼痛,不破溃,逐渐增大,缠绵难消为特点的病症。临床多表现为颈部逐渐粗大,漫结或结块,皮肤色泽不变,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大者可出现咽喉发堵、憋气、吞咽障碍、胸闷憋气甚至声音嘶哑等症状。其隶属于中医学的“瘿病”的范畴。一般中青年女性较为多发。【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七情不调,情志郁结,气机失畅,津液不布凝聚成痰,痰气交阻于颈部而成;或气滞血瘀,痰湿与瘀血互结于经络而成。《诸病源候论·瘿候》曰:“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取穴】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臑会:在天井与肩髎连线上,肩髎下3寸,当三角肌的后缘。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肝俞 胆俞 天柱 身柱 臑会 曲池 足三里【方解】

大椎、身柱为督脉俞穴,大椎又为与诸阳经之交会穴,二穴可以降火化痰,行气散结;肝俞、胆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又分别为肝和胆之背俞穴,二穴可以疏肝解郁,化痰通络;臑会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可以降火通络;天柱为膀胱经之俞穴,又邻近瘿肿部位,可以理气活血消肿;曲池、足三里分别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可以理气活血消瘿。【方法】

每次选取2~3穴,余穴交替使用,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取1号羊肠线1~1.5厘米,将其从8号埋线针的针头插入针管,背部用斜刺法,余穴用直刺法埋入以上俞穴,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20天治疗1次。【注意事项】

① 保持良好心态,切忌忧思恼怒。

② 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减轻心理压力。

③ 可平日多食海带、紫菜等含碘食物。

④ 增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19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或不肿,体乏无力,怕热多汗,善食易饥,体重减轻,情绪激动,心烦易怒,手指颤动,心悸失眠,或眼球外凸等。本病属于中医学“瘿气”“消渴”“心悸”“怔忡”范畴。多发于20~40岁的女性。【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情志内伤或水土因素。七情不调,忧思恼怒,痰气汇结于颈部;五志过极,伤阴化火,令阴液亏乏;或饮食不节,嗜食辛燥肥甘,损伤脾胃,痰浊内生,循经上汇于颈;或气血郁结,凝滞经络;亦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化火,而致肝风内动。《医学入门·外科脑颈门》曰:“原因忧恚所致,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影囊者,是也。”【取穴】

平瘿穴:第四、五颈椎间旁7分处。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