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13:45:25

点击下载

作者:张敏,王斌,徐顺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分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应用统计学

应用统计学试读: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科学地测定社会经济现象,如何科学地设置指标,如何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显得尤其重要。统计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许多学科领域,成为当代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在信息管理、市场研究、质量控制、财务管理、投资分析、预测决策、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

统计学作为一门偏重数理分析的课程,其对学生数理基础的要求较高,本书编者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了这本难度适中的普通高等院校经济或管理类学生使用的统计学教材。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本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分析国内外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力求在内容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概念阐述、图表配备、例题选择、附表的应用等方面将更符合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课程教学要求。在章节安排上,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完整体现统计基础知识及系统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合理的阐述重点难点。本书偏重于实际应用,将身边常见的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并使用一些既专业化又通俗的统计学语言进行分析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步入统计学习的佳境,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书还配备大量的例题、思考题、复习题,通过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数量适中题目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张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王斌(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徐顺志为本书提供了部分案例、习题及附表,承担了部分文字的校对工作。全书由张敏负责统稿。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或错误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书末附有主要参考文献。本书的出版得到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者2014年8月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1.了解统计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2.了解统计学的主要流派及统计学发展的新动向;

3.掌握统计学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4.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引导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节选)

2013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 73111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 53.73%,比上年年末提高 1.16 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5688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4.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 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2%。

上述各项经济社会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统计活动。什么是统计?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这些正是本章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统计的产生与发展一、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实践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治国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人类的统计活动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初利用手指、石子、贝壳、小木棍以及绳索等工具进行的一般计数活动就蕴藏着统计萌芽。据历史资料记载,“结绳记事”始于我国伏羲时代,西汉时曾经出现伏羲与女娲结绳的画像,在东汉武梁祠的浮雕上还刻有“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感到“结绳记事”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便开始向“书契记数”的时代迈进。“书”指文字,刻字在竹、木或龟甲、兽骨上以记数、记事,称为“书契”。

进入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了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开始进行较系统的人口、土地等统计活动,例如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早在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禹时期,中国按地区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有人口约1335万人,土地约2438万顷。有的统计学者认为这些统计数字是“我国最早的统计数字资料”。公元前27 世纪,埃及为了建造金字塔和大型农业灌溉系统,曾进行过全国人口和财产统计。发展到了商代,由于国家机构的完整,以及甲骨文的应用,开始建立了附属于官僚机构的统计组织,并形成了政府统计的萌芽,在军事、祭祀、田猎等方面已较广泛地进行了统计工作。历史发展到封建社会,统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开始建立人口、土地登记调查制度。早期的统计多数是涉及人口、财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国情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活动的规模、范围越来越大,从国家、行业、企业范围内统计,到世界范围内统计,从农业、商业、工业、外贸等各个领域统计,到社会经济综合统计,从一般的数据记录、汇总,到数据的综合分析,从静态的统计到动态的统计,从政府统计到民间统计,等等。统计活动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经营活动、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我国于 1906 年设立了统计局,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明确指出“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这为统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二、统计学的主要流派

虽然人类统计的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时代遥远的古代,但是,将统计实践上升到理论,并总结和概括成一门科学——统计学,距今只有 300 多年的历史。从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流派。(一)政治算术学派

最早的统计学源于 17 世纪的英国,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和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格朗特在 1662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死亡表的自然和政治观察》论文,提出通过大量观察,运用数量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当时伦敦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中规律性,例如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新生男女婴儿的性别比例大概为14∶13。威廉·配第的代表作是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书中运用大量的实际统计资料,对英国、法国和荷兰三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行数量上对比分析。政治算术学派强调用数字、质量和尺度来说话,所提出的数量对比分析法为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政治算术是统计学的真正开端,威廉·配第被认为是统计学的创始人。由于未使用“统计学”这一学科命名,而是用“政治算术”来表明其研究的特色,所以政治算术被称为有实无名的统计学。(二)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也叫记述学派,创始人是德国的康令(H.Conring,1606—1681)和阿亨瓦尔(G.Achenwall,1719—1772)。康令第一个在德国的大学讲授《欧洲最近国势学》。阿亨瓦尔在 1749 年出版《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论》,首先提出“统计学”学科名词,德文词汇是“Statistik”,来源于拉丁语“Status”,后来英国学者根据语音译成英语“Statistic”。国势学派强调用文字记述的形式,把国家的显著事项系统地整理并罗列出来,例如“人口稠密”、“土地广阔”等,为政治家提供治国必需的国情知识。国势学的缺陷是不涉及数量方面的分析,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有名无实的统计学。(三)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创始人是比利时的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1796—1874)。进入 19 世纪,数学中的一个分支概率论得到发展,凯特勒首先将概率论原理引入了统计学,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统计学问题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概率论书简》、《统计学的研究》、《社会物理学》、《论人类》等。他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社会现象的研究中,大大丰富了统计学的内容,后经过多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应用数学分支,即数理统计学。凯特勒还倡导建立国家统计机构,并担任领导人;倡议并积极推动召开国际统计会议,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是 1853 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到 1885 年发展成为国际统计学会,并于 1887 年在罗马召开国际统计学会第一届会议,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凯特勒对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数理统计学派强调统计学是一门基础性的或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四)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 19 世纪后半叶,由德国的克尼斯( K.G.A.Knies )、恩格尔(C.L.E.Engel,1821—1896)以及梅尔(G.V.Mayer)等人创立。社会统计学在这里也称为社会经济统计学,包括政治统计、经济统计、人口统计、犯罪统计等多方面内容。恩格尔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根据恩格尔定律计算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一直作为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沿用至今。社会统计学派强调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变动规律的实质性科学。三、统计学发展的新动向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学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统计学与各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产生了计量经济学。在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中,2/3 以上的研究成果与统计和经济定量分析有关。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原来一些看似与统计学没有关系的学科也开始引进统计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如有学者从字、词出现频率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后 40 回是否系高鹗所著。从统计学的发展可以看到,不少现代统计方法来源于其他学科的定量研究活动,如最小二乘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收集等。随着科学的进步,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各学科会越来越需要统计学提供相应的方法论支持。(二)应用统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著名统计学家陈希孺院士曾指出,统计学研究应努力与其他学科结合而形成交叉或边缘学科,如生物统计、医药统计、工业统计、金融统计等,都是当前发展的热点。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并根据各自领域的特点和问题,开发和研究新的统计方法,将推动整个统计学科的发展。只有结合相应的学科及实际领域,统计学研究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三)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在统计数据的采集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统计调查的效率大大提高。在统计的数据分析方面,可以运用 Excel、SPSS 等软件。近年来,针对现实生活中海量数据的出现,统计科学与计算及统计与数学等相结合还产生了数据挖掘等新的研究领域。四、统计学的学科体系

现代统计学是一门多分支的科学。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统计学科划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两个大类,统计学学科体系如图1.1所示。图1.1 统计学学科体系

数理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在这里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概率论等数学理论为基础,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是一门纯方法论的科学,为其他学科提供数学依据。该学科从 19 世纪中叶创立以后发展迅速,先后由许多统计学家建立了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理论、非参数统计理论、相关与回归分析理论、统计决策理论、实验设计理论等数理统计学的新分支。数理统计学又可以分为理论数理统计学和应用数理统计学,前者研究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数理依据,后者研究量化分析的方法技术。

统计学原理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对统计理论方法的最一般概括,内容包括统计的对象和任务,统计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以及关于统计活动各个环节的理论和方法。统计学原理中结合了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又是统计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是指导统计实践活动的科学依据。一般所说的统计学就是指统计学原理。

自然统计学是将理论统计学应用于自然现象领域,是探索地理、地质、气候、天文、生物等非人类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的统计方法论。其中较为重要的分支有生物统计学、气象统计学、天文统计学等。

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统计学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学。这是一门以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应用统计学,它的特点是在质与量的紧密联系中,研究事物的数量表现和数量特征。人口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司法统计学、社会保障统计学、医药与卫生统计学等属于社会统计学的重要分支,国民经济统计学、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贸易统计学等属于经济统计学的重要分支。社会经济统计学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节统计研究的特点、方法和作用一、统计的含义

所谓统计,顾名思义就是统而计之,即汇总分析。具体指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物或人类实践活动的数据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的过程。统计学则是研究如何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进行描述、推断、认识的一门学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基于不同视角,对“统计”一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统计活动

统计活动也称为统计实践、统计工作,是指根据统计目的及要求,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研究客观事物或者活动的数据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的过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所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原始统计资料、整理结果和分析结论。进行这些基本活动之前的统计设计,以及之后的资料保存、利用等也是必要的统计活动。

统计活动一般按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这几个阶段依次进行,如图1.2所示。图1.2 统计活动示意图

统计设计是统计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根据统计目的及要求,统计设计对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资料的保存、利用、发布等统计活动进行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标准、规定、制度、方案和办法,如统计分类标准、统计目录、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普查办法、统计整理或汇总方案。

统计调查是具体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根据事先拟定的统计调查方案具体收集原始统计资料的过程。统计整理是对调查所收集的原始统计资料进行分组、汇总的过程。统计分析是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将整理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联系历史的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纵向和横向、静态和动态的分析,以达到对客观现象规律性的认识。

最后要进行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发挥统计的作用,包括提供统计信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三个方面的作用,这也是统计的目的及要求。

2.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或产品,既包括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也包括整理和分析而成的系统的统计资料,通常以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的形式提供。

3.统计学

统计学是关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进行描述、推断、认识的一门学科。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经验的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和方法上指导统计实践活动。

上述三种不同的理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统计实践活动为我们描述、推断、认识事物的统计规律提供必不可少的统计资料;另一方面,统计实践活动又需要正确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作指导。统计学对于推动统计实践活动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统计学又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结晶,是统计实践活动经验提炼、升华的结果。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活动,统计实践检验统计理论,并对统计理论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需求。统计理论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统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二、统计研究的特点

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统计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数量性“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量性是统计研究的基本特点。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体。对质量的研究称为定性研究,对数量的研究称为定量研究,统计研究的过程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定量研究必须建立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只有对客观现象的性质、特点和运动过程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能进行定量认识。例如,在统计国内生产总值之前,必须首先认识经济学对其定义的质的规定性,然后才能正确界定其计算口径、范围,规定其计算方法,再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得出一定时期的较为准确的国内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事物的数量的变化会引起质量的变化,认识事物的数量表现,是深入把握事物的质量的前提,只有做好定量分析,才能达到定性认识的目的。例如,统计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国民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可以判断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的国民是贫穷还是富裕,发展变化的方向等。

2.总体性“统”就是综合起来,统计研究就是总的、综合的数量研究。一般理解的总体是指统计总体,是由同类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人口总体、企业总体、商品总体等,这时统计研究的目的不是计量个体的特征表现,而是对个体的特征表现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到总体的综合的数量特征。

在这里,总体性也有综合性的含义。对客观事物的同一特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的分析研究就是综合性统计研究,例如,人的不同年龄的身高的变化分析,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分析等。

统计研究也不排除对个别事物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进行个别事物的综合性统计研究。例如,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是把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个别素质加以综合得到个人综合素质。

3.具体性

具体性即客观性,统计对象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统计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是具体的数据。这是统计和数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数学所研究的数量可以是脱离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的数量。社会经济统计的统计对象是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类自身、人类从事的活动以及活动的成果等,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得到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以及数量的规律性的认识。三、统计研究的方法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人们在无数统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逐步概括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统计方法,构成一个统计方法体系,如图1.3所示。

以下对常用的统计研究方法作出进一步说明。

1.大量观察法

所谓大量观察法就是对所研究的客观现象总体中的全部或者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观察,以达到正确认识总体的目的。大量观察法不是一种具体的应用方法,而是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原则,是统计研究的指导原则,即要求在通过实验法或者调查法搜集原始资料时遵循大量实验和大量调查的原则。对于规模小、个体集中等简单的总体进行统计研究,例如一个班组的职工、甚至一个企业职工这样的总体,有必要也能做到全部地观察。但是对于规模大、个体分散等复杂的总体进行统计研究时,例如一个城市的居民、甚至全国人口这样的总体,做到全部地观察付出的代价就高,有时也不需要全部观察,有的也不可能做到全部观察,取而代之的是选择足够多的个体进行非全面观察。观察的个体越多,对总体的认识就越准确,选择多少取决于统计对象的特点、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统计要求以及客观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采用大量观察法是由于统计研究对象复杂多变的特点决定的,如果只是观察个别的或者少数的单位,甚至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单位观察,就不能对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下结论。图1.3 统计方法体系图

再进一步延伸,在研究某个现象发展变化规律时,也需要搜集足够多的时间上的资料,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也要把影响评价值的因素考虑全面,这也是体现了大量观察法的思想和原则。

2.统计实验法和统计调查法

统计实验法和统计调查法是统计实践中搜集所需资料的两类具体方法。实验法是按照一个设定的实验程序,观察现象开始实验以后的数量特征,根据实验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对现象总的认识。例如,某种产品使用寿命指标是通过多次实验测试搜集资料,某种药品疗效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验证。实验法所搜集的资料往往是现实中没有或者很难取得的,实验法主要用于科学研究等。对于社会经济现象统计,更多的是通过统计调查法,主要依靠调查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所研究的现象数据资料,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但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资料。

3.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

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是统计分析的两类方法。统计描述是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它先对分散无序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再运用综合指标法和数学模型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性。统计推断法是在描述已知的基础上,对未知的进行推断。根据推断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抽样估计法以及假设检验法等。抽样估计是用已知的样本信息推断未知的总体信息,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的信息验证对总体信息所作的假设是否成立。

统计描述法是统计推断法的基础。从描述方法到推断方法反映了统计学的发展,传统统计学是以统计描述方法为主,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统计分析方法是统计方法的核心,其特点是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客观现象的数量分析。现代统计学研究的重点就是统计分析方法。四、统计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统计职能将越来越重要。统计已由单纯的统计信息搜集整理职能转变为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统计部门已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成为国家重要的咨询和监督机构。

信息职能是指系统地搜集、整理、储存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资源。咨询职能是利用已掌握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情况和咨询建议。监督职能是利用统计信息,对社会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以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统计的整体功能。其中,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咨询、监督功能是统计信息功能的延续。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是我国长期统计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国家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

统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上。具体表现为:①为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机构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资料;②为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提供依据;③为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料;④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⑤为国际交往提供资料。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在统计工作和统计科学中,常用到一些专业概念,这些概念是我们学习统计学时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总体是统计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且可以准确界定的存在。例如,在工业普查中,“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它是由所有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所组成的,其中每一个工业企业都是一个总体单位,“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是所有工业企业都具有的共性。

在统计工作中,确定总体是为了确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调查研究的范围,确定总体单位则是为了确定调查登记项目的承担者。在工业普查中,工业企业是总体,一切非工业企业都不属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工业企业的经济类型、行业性质、职工人数、资金总额、产值等都是工业普查中需要调查登记的项目,作为总体单位的工业企业个体,就是这些调查登记项目的承担者。

界定某一现象是否为统计总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1)同质性。即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必须具有某一方面的共性,这个共性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2)大量性。总体是由许多个别单位组成,而不是只有个别单位。个别事物的现象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只有大量现象的总体才具备稳定性,研究总体就是要在大量观察中找出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3)差异性。总体各单位之间,除了必须在某一方面有共性之外,在其他方面(如工业普查中,企业的经济类型、行业性质、职工人数、资金总额、产值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正是要通过研究各单位间的差异情况,从中找出总体的规律性。

总体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机构等实物单位,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活动过程等非实物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范围不同而变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为总体,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变成总体单位。例如,要研究全国各省的人口情况,全国为总体,各省为总体单位;而当要研究某省各县人口状况时,则该省变成了总体,而各县又成了总体单位。

根据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量,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两种。有限总体是由有限量的单位构成的总体。例如,全国人口普查,尽管其包含的单位数量很大,但仍然是有限的,所以是有限总体。而当总体单位数难以确定,其数量有可能是无限时,便构成了无限总体。例如,在检验某种新工艺是否能够真正改善产品性能的问题中,由于该新工艺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利用该工艺制造的产品包括已经生产和将要生产的产品,其数量难以具体确定,因此属于无限总体。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每个总体单位从不同方面考察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征。例如,企业的每个工人都具有性别、年龄、工种、文化程度、收入、工龄等属性和特征,这些都是每个工人作为总体单位的标志。又如每家企业都有企业类型、产值、销售收入、职工人数、设备类型等标志。统计研究是从登记标志状况开始的,并通过对标志的综合反映出总体的数量特征,所以标志是统计研究的基础。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例如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企业的经济类型等。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例如工人的工龄、工资、企业生产设备的能力、职工人数、产品产值等。由此可见,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如工人的性别是男或女;而数量标志是用数值来进行表示的,如工人的工龄是5年、10年等,其标志具体表示为年数。

按照标志表现是否相同,可以将标志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在同一总体内,各单位的表现都相同,即为不变标志。如在工人总体中,职业这一标志各单位表现都是工人,所以职业即是不变标志。在同一总体中,各单位的表现可能不相同,这一标志即为可变标志,如在工人总体中,各单位的工龄可能表现不同,所以工龄即是可变标志。在统计总体中,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有其各自的作用。一个总体至少要有一个不变标志,才能够使各单位结合成一个总体。例如,工人总体中职业的标志是不变的,才能使全体工人构成一个总体。所以,不变标志是总体同质性的基础。如果没有不变标志,那么总体也就不存在。作为总体,同时必须有可变标志,这表示所研究的现象在各单位之间存在差异,这才需要进行统计研究。如上例中工人的职业标志是不变的,但又存在工资等可变标志,可通过开展统计调查工作,进一步计算平均工资指标等。如果各个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一样,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测算了。三、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如 201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568 8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6 957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249 68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2 204 亿元。年末全国总人口为 136 072 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 76 977 万人等。这些指标从某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数量特征。由此可见,统计指标由两项基本要素构成,即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指标名称是对所研究现象本质的抽象概括,也是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质的规定性。所以,确定统计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使之与社会经济或科学技术的范畴相吻合。同时,又必须对理论范畴和计算口径加以具体化,以便达到量化的目的。例如,工资的含义在经济学中是明确的,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职工的奖金、津贴和劳保福利是不是应该纳入工资统计的范围就必须加以具体规定。指标的数值反映所研究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不同条件下,指标的具体数值必然不同。所以,在观察指标数值时,必须了解其具体的时间状态、空间范围、计量单位、计量方法等限定,同时注意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数值的可比性问题。总之,统计指标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具体化,也是统计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由质到量、质量结合的起点。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反映的是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总工作量,其数量大小一般会随着总体范围的扩大而增加,一般用绝对数的形式表示。例如,人口总数、收入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全年工业增加值等。质量指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的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是数量指标的派生指标,一般表现为相对数或平均数。例如,职工平均工资、人口密度、工人出勤率等。

统计指标的特点如下。(1)数量性。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这是统计指标最基本的特点。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就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是统计指标存在的形式,没有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2)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统计指标既是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单位标志差异的综合,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统计指标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单位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综合数量的特点的。(3)具体性。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是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集合。这一点使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数学相区别。二是统计指标说明的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地点、时间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

2.指标体系

单个统计指标只反映总体某一个数量特征,说明现象某一方面的情况。客观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要反映其全貌,描述现象发展的全过程,只靠单个统计指标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反映所研究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了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貌,需要设立产量、产值、品种、质量、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工资总额、原材料、设备、财务成本等多项指标来组成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再比如根据数学式联系的指标体系,例如“产量×价格=产值”,在这个指标体系中有产量、价格和产值三个相互联系的指标。

建立统计指标体系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在构建体系时,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指标之间的层次性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使其统一在统计研究目的的需要上。指标体系在设计上还要注意它的可行性,设计出来的指标应该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兼顾指标体系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使指标体系尽可能长时间地服务于统计工作。四、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1.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

首先,指标和标志的概念明显不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一般不具有综合的特征;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具有综合的性质。其次,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它们不是都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

2.统计指标和标志的联系

统计指标数值是由各单位的标志值汇总或计算得来的。数量标志可以综合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品质标志只有对它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加以总计才能形成统计指标。总体单位的某一标志往往是总体某一统计指标的名称。总体单位与总体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标志与指标也可以进行转换,即在研究目的不同的情况下,当原来的总体变为总体单位时,相应的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反之亦然。五、统计数据

1.变量与变量值

在统计中,说明现象的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也被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取值是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例如,某企业的销售收入为 1000 万元,这里的销售收入是变量,而1000万是变量值。

根据变量值连续与否,变量可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是指变量的数值只能用计数的方法获得,其取值为整数,如学生人数、职工人数等。连续型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连续不断,任意两个相邻的变量中间有无数个变量,无法一一列举,如工人工资、零件的尺寸、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等。

根据变量的取值确定与否,变量还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确定性变量是受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变量,如中奖人数、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等,多为描述统计研究的内容,影响变量值变化的因素是明确的,是可解释和可控制的。随机变量则是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又称随机因素)影响的变量。随机因素是那些不确定的、偶然的、非人为控制的、不可解释的变量,变量的取值无法事先确定。社会经济现象既有确定性变量也有随机变量。

2.数据的类型

根据对客观现象观察的角度不同,统计数据可分为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横截面数据又称为静态数据,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对同一总体内不同单位的数量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又称为动态数据,它是指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总体的数量表现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数据。例如,2010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就属于横截面数据,而“十一五”期间我国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属于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则是同时在时间和横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例如,2005—201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从某一年份看,它是由 30 个工业增加值的数据组成的横截面数据;从某一省份看,它是由6年工业增加值数据组成的一个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则由30个省份6年的数据所组成,共有180个观测值。本章小结

统计活动自古有之。从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四个流派: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代表人物威廉·配第、约翰·格朗特、康令、阿亨瓦尔、凯特勒和恩格尔等人对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出现了新动向:统计学与各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应用统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本章介绍了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一词包含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应从这三个方面对统计全面认识和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的大小、数量的关系和数量的规律性等。统计研究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具体性等特点。

统计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监督服务,其中信息服务是最基本的职能。

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和掌握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统计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统计指标有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等特点。

本章的最后介绍了统计数据的类型。在统计中,说明现象的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也被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取值是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根据对客观现象观察的角度不同,统计数据可分为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思考与练习

1.人类统计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大致时期和过程如何?

2.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的大致时期和过程如何?

3.统计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对统计学的贡献有哪些?

4.统计学发展的新动向是什么?

5.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些什么联系?

6.统计学有哪些分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7.如何理解“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的三个部分包括什么?

8.简述统计活动的过程。

9.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0.统计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11.统计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类别?

12.如何理解大量观察法?

13.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4.统计的作用有哪些?

15.什么是总体?它和总体单位有什么区别?

16.品质标志、数量标志、质量指标、数量指标说明哪些不同的问题?

17.什么是统计指标?构成统计指标必须具备哪些要素?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关系如何?

18.变量和变量值有什么不同?

19.简述统计数据的类型。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学习目标

1.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基本原则、种类;

2.掌握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

3.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问卷设计的方法;

4.掌握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和步骤;掌握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5.掌握统计资料的显示方法,能熟练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引导案例

Staples是美国一家经营办公用品的连锁零售商店,拥有1100多家分店,年销售额近110亿美元。它使用数据分析方法成功地管理各家分店。Staples 采用的数据包括历史销售数据、客户(包括商户和家庭)的统计数据、分店所处的地段特征及该地段的竞争水平等(海量数据)。

Staples每周收集并分析800多万个交易数据,为1100多家分店进行每周和每日的销售预测。这些数据还被用于公司的其他事务,如季度销售预测、用人计划、存货管理、年度预算等。Staples 还使用数据挖掘为新的分店选址,通过预测近 500 家预选店址未来三年的销售额,选择最优的店址。因为关闭一家分店的成本大约在 50 万到 100 万美元之间,通过数据挖掘避免错误的选址决策已经为公司节省了几百万美元。

上述案例是成功运用收集到的数据指导企业营销活动的典范。数据收集包括哪些方式方法?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以便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工作?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上述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一节统计调查的基本问题一、统计调查的意义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与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有关总体的统计资料的过程。就每项具体的调查而言,统计调查就是对总体各个单位的相关标志的具体表现进行登记,从而搜集到关于总体单位个别特征的大量资料。

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按照所确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调查获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或部分单位以数字资料为主要特征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总体各构成单位标志的相关表现,大多是尚待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或是经初步整理的次级资料。这也是统计调查与一般社会调查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所以,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就有两类: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作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也称初级资料),例如,各工业企业通过统计报表向上级部门报送的有关该企业产值、产品质量与产量、在岗工人人数、劳动生产率与资金运行状况等未作任何处理与汇总的资料;另一种是次级资料,也就是已经经过某部门加工整理过的、能基本说明其综合状况的统计资料。从关系上讲,任何次级资料最初都是从原始资料加工整理得到的。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只有做好统计调查,才能对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来看,统计调查是搜集资料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它既是认识经济现象总体的起点,也是进行统计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础环节。因此,调查工作质量的好坏、所搜集的资料的完整程度与准确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统计工作以后各阶段工作的质量。原始资料的残缺不全或者差错过多,不仅会导致统计资料的汇总与计算的错误,而且更会导致错误的统计分析结论。所以,统计调查必须要达到全面性、准确性与及时性这三个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的全面性、准确性与及时性,是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对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统计调查的全面性是指调查所选择的总体单位在数量关系上尽量地接近总体,体现总体的特征,使之具有代表性,这是保证准确性的前提;准确性是指调查资料必须客观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本质的程度,准确性是对统计调查最重要的要求,是评价统计调查质量高低的关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及时性则是指搜集资料完成的时间要符合该项调查所规定的要求。二、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

进行统计调查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如实反映。统计资料是否准确可靠是统计的生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坚决反对任何弄虚作假、篡改和伪造统计数据的现象和行为。(2)及时反映,及时预报。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统计调查应及时进行。按照事后反映和事前预报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及时反映和预报。没有及时性的统计调查,等于是雨后送伞的统计,不会有实际的使用价值。(3)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统计调查要收集统计数字,但要证明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必须了解与数字有关的其他情况。把数字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让统计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其参谋作用。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与要求以及调查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查种类,这是统计调查的重要任务。统计调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以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范围不同来区分,而不是以最后取得的结果是否反映总体特征的全面资料而言的。

全面调查是对被调查对象中的所有单位全部进行调查,目的是获得完整的、全面的总体总量资料,例如全国人口普查、某城市工业企业普查等。

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后面所要讲到的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例如,要了解全国或一个地区的职工家庭生活状况,就不需要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的所有职工家庭一个不漏的调查,而只要选择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职工家庭进行调查即可达到调查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非全面调查方法所获得的部分调查单位,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在国外,所有非全面调查方法都称为抽样调查,并且依据被调查单位的选择是否按随机的原则分为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由于全面调查涉及调查单位多,组织工作量大,需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等限制,所以在不影响统计研究目的实现的条件下,为了充分体现调查的经济性与时效性,一般常采用非全面调查方法进行。

2.连续调查与非连续调查

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以分为连续调查与非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是随着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进行这种调查时,被调查对象在发展过程中数量上的所有变化都被观察记录下来。连续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事物全部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计资料,如产值、产品产量、工资总额、商品销售额等,这些指标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时间越长指标值也越大。这说明连续调查的资料体现了现象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经济现象在一个时期内的总量。因此,要想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统计资料,就必须连续不断地登记,进行连续调查。

非连续调查是对事物间隔一段时期后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登记。非连续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获得事物在某一时点上的水平或状况的资料,如不同企业的在岗工人数、各类企业生产产品的库存量、生产设备拥有量等。由于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明显,而且都为时点指标,不必连续不断地登记,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登记其某时刻的状态即可。

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非连续调查又可分为定期的与不定期的两种类型。

定期调查是每隔一段时期以后进行一次调查,如每月的月初或月末登记职工人数,每季的季初或季末登记一次商业网点数,每年的年初或年末登记一次牲畜存栏头数等。不定期调查是时间间隔不完全相等,而且间隔很久才调查一次。如我国人口普查,共进行了六次,分别是在1952年、1963年、1982年、1990年、2000年以及2010年举行的。

3.直接调查、凭证调查、采访调查与问卷调查

按搜集资料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采访调查与问卷调查。

直接调查也称直接观察,是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例如,月末或季末对商品的库存情况进行盘点,调查人员就要亲自参加盘点、计数,从而取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直接调查的优点是能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但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与时间,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进行直接观察。因此,此方法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凭证调查也称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的。如果报告系统健全,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工作完整,此方法也可获得比较准确的资料。

采访调查也称采访法,是通过指派调查员根据调查提纲向被调查者访问,提出问题,由被调查者答复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具体可分为个别口头询问、被调查者填表、开调查会等方法。例如,人口普查就是调查者逐户逐家访问、搜集所需要资料的方法。通过此类调查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资料。

问卷调查是以问卷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而获得调查资料的一种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有目的地选择若干调查对象发出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反馈信息,并由此对调查对象的总体作出估计。这种方法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回答的问题一般不能太多、太复杂,否则难以取得好效果,多用于涉及主观指标的调查,通常只作为一种辅助调查方法而被广泛应用,如民意调查与经济调查等。

以上是从不同角度对统计调查进行分类。在实际的统计分析工作中,各种分类方法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交叉使用。至于具体采用哪种调查方法,要根据调查的目的与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来决定。第二节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一、统计调查的方式(一)普查

普查是为了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它适于搜集某些不能够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普查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调查方式,能为了解与掌握人力、财力、物资资源状况及其利用状况等提供直接、具体的资料,能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世界各国都以此进行重大的国情、国力的调查。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配置一定的调查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直接的登记;二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通过报表制度或调查表要求填报单位进行填报。

快速普查是一种特殊的普查,其调查项目少,调查时间短,目的是快速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例如对全国钢材库存的调查。快速普查采用普查的第二种组织方式,其方式就是在布置调查任务与资料报送等环节中越过一切中间环节,直接将普查资料报送到最高一级普查机构进行汇总。

普查是一种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它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耗费多、组织工作复杂,因此普查工作必须统一指挥,严密组织,妥善安排。

普查有如下几个特点。(1)普查具有周期性。普查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进行一次。例如,我国每逢年份的末尾数字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每逢“3”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每逢“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每逢“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2)必须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标准时点是指对调查单位进行登记时所依据的统一时点。确定这一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因变动而发生重复登记以及漏记等情况的产生。例如,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3)确定统一的普查期限。为了保证在调查方法与进度上的一致与协调,确保调查资料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必须要求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应尽可能同时展开调查工作,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界限内完成。例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调查登记期限为10天。(4)规定普查的项目与指标。普查项目与指标一经正式确定,就不准任意增减,否则就可能影响资料的汇总与分析,影响统计资料的质量。对同一种普查而言,每次的项目与指标应保持一致,尽量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获得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方式。非概率抽样是有意识地抽取若干单位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认识总体的变动情况或发展规律。非概率抽样不适合用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指标,其调查误差也难以事先计算。以下重点介绍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性好。由于调查的样本单位通常只占总体的一小部分,调查工作量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调查费用较低。(2)时效性强。与普查等全面调查相比,抽样调查可以迅速、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调查时间和数据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可随着事物的发展及时取得相关信息。(3)适用面广。抽样调查适用于各个领域的调查,如产品质量检验、农产品实验、医药临床实验等。(4)准确性高。以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不可避免会产生误差,抽样调查的误差可以计算,并且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控制误差的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