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跟孔子学谋事创业之法 跟老子学安身守成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9:14:37

点击下载

作者:胡卫红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悟道:跟孔子学谋事创业之法 跟老子学安身守成之道

悟道:跟孔子学谋事创业之法 跟老子学安身守成之道试读:

前言

孔子和老子是两位深刻影响全球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早就深入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中国文化的最核心组成部分,而且流传广远,遍及全球,成为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殊途而同归,旨在于引导人类智慧地运用潜能,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

积极进取是人的哭赋使命。

顺其自然是人的冷静智慧。

一般认为,孔子主张“入世”,老子主张“出世”。但孔子的出世,不是急功近利,不是贪恋富贵,而是为了履行生而为人的天赋义务,为了在积极进取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上承《易经》的淑世精神,创立儒学,不遗余力地推行仁道,“明知不可而为之”,历尽波折坎坷,为的什么?表面看,是为了一项创建和谐世界的大事业;究其根源,为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愿望:认认真真做一回人,不让此生虚度。

老子的“出世”,不是为了逃避现实,不是为了推卸责任,只是在纷繁的尘世中,独守一份冷静。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老子早就看清了这一事实,因此把一颗不甘的心放下,“损之又损”、“复归于婴儿”。他认为,最高的才能是“无为”——做力所能及的事;最高的智慧是“无事”——不要无事生事。一切顺其自然,人生事业自然臻于妙境。

掌儒的最高境界是大成成于心。

学道的最高境界是大隐隐于市。

成功只是一种内心体验,拥有权势而活在精神惶恐中,拥有富贵而活在心灵空虚中,表面的光景,可以蒙蔽他人,又怎能瞒过自己的心?孔子热衷于追求权势,但不是为了权势;热衷于追求名声,但不是为了名声。权势和名声不过是承载理念的工具,孔子追求的只是大成成于心。这是儒学的最高境界。

老子放弃对权势的孜孜以求,但不是因为讨厌权势;放弃对名声的苦心追求,但不是因为讨厌名声。在老子眼里,权势和名声不过是吃不下的食物,食物再好,哪值得为它消化不良?学道的最高境界是“和其光,同其尘”,轻松自然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闲适自然地生活于众人中间,“大隐隐于市”。

掌儒可以谋,创业:

学道可以安身守成。

孔子以“仁”为核心价值观,“仁”从二人,把人与人的关系列为重点,一切作为,都不单纯是为了一己之成功,而是为了“推己及人”、“修己以安人”,或者说,追求整体的成功。

老子以“道”为核心价值观,但“道”并不是一种你吃了我就没有的果实,不是一个火车上你坐了我就站着的座位。“道”承载着一切人和事物,所谓得道,旨在放弃自我贪欲,克服自我表现,着眼于全体,追求共同的成功与幸福——“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世上没有一个人的成功,也没有一个人的失败,人类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滴水的污染,往往意味着一池水的污染;一滴水的净化,往往意味着一池水的净化。有人说:“一个人的不幸是一个民族的不幸。”以此类推,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一个全人类的成功。孔子和老子都悟到了这个道理,归根结底,抒写的是一种“大我”情怀。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

没有一个人的失败。

成功不仅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理性、一项科学精密的工作。成功有规律,掌握了成功规律,好比算数一样,无论是谁,用1+1不会算不出2。但有人认为1+1=3,那就让他们相信1+1=3好了,因为世界不仅需要成功者,也需要失败者,需要“改革成本”。

孔子一生精研出世之道,总结出了许多为人处世、谋事创业的成功规律,有人说:得《论语》一言,可用之终生;还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并非夸张。成功原本可以遵循一些简单的逻辑,只是人们用自己的无知狂妄使事情变得复杂了。

古人说“创业难,守业更难”,通过艰苦打拼,创立一番事业,诚为难事,但更难的是成就百年基业,使事业可持续发展,这时候就要用到老子了。事业初获成功后,贪功冒进不宜,固步自封不宜,最好的方式是“无为无不为”。

历代名臣都要精研孔子,因为孔子会告诉你如何从最底层起步,从“匹夫”一步步变成“大人”;历代名君都要精研老子,曾有四位皇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因为老子会告诉你如何大而化之,依靠人格魅力而不是权力进行领导。

用孔子的道谋事创业,用老子的道安身守成,你就找到了适应中国现实环境的两大成功工具。

上篇 跟孔子学谋事创业之法——成功创业者的五项素质

摘要:上篇 跟孔子学谋事创业之法——成功创业者的五项素质01

第一章 信念的力量

追随创业梦想,凝定一生志向

解读孔子【孔子留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今文译语】君子痛恨死后没有好名声。

你的欲望有多强,创业的动力就有多大。专家们通过对上千位成功创业者的研究,发现他们有许多共同特质,而强烈的成功欲望列在首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为了生活,少年时便去贵族家打工,从事仓管员等低薪工作。但他不甘平庸,立志创业,打破公学对知识的垄断,成为当时创办私学第一人,使平民子弟也能像贵族一样接受教育,他的这一创举,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居功至伟。至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就是另一贡献了。后世之人,往往因为孔子长期求官不得而认为他是一个事业的失败者,这是十分浅薄的观点。难道孔子周游列国,真的是为了求官吗?难道一个大学校长非得在政府任职才算成功吗?许多王侯将相的事迹早就掩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甚至许多皇帝的名字早就不为人所知,而孔子的功业至今熠熠生光,他的人生难道不是大获成功吗?

孔子的创业成功,源于他有强烈的成功欲望,“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像病人渴望身体康复一样渴望名传后世,一个创业者,有此强烈欲望,就没有什么艰难困苦能挡住他了!【孔子智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今文译语】子贡说:“假设我有一块美玉,应该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就是在等待好商人啊!”“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是《红楼梦》中贾雨村寄居葫芦庙、潦倒落魄时所吟诗句,虽然有些脂粉气,却表达了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一个自认为有本事的人,最怕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需求之一,空有一身才能,与草木同朽,在许多志在出世的人看来,乃是人生的大不幸。

不过,机会不能等待,应该主动追求。主动性,是成功创业者的又一特质。他们不会坐等别人赏识,而是主动出击寻找机会,找不到机会,就自己创造机会;不能融入他人的事业,就自创一份事业,总而言之,不达成功誓不罢休。【孔子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今文译语】三军可以失去主帅,匹夫不可失去志气。

欲望人人都有,但只有当欲望集中于一点,凝定为终生不改的志向时,才会带来真正的动力。孔子一生只有一个志向:推行仁道。他亲自出任“营销经理”,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十余年,四处“推销”。过程充满艰辛,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在陈国的大树下讲学时,被人拔掉了树,受尽歧视;在陈蔡之间遭人围困,七天只吃了一顿饭。但孔子从未稍改其志,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大大提高了儒学的知名度,造成了“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的良好局面。到战国时,儒学已经跟墨学并称“显学”了。好比今天的文科和理科,都是社会公认、可以拿“文凭”的有用学问。

古人讲得好:五心不定,百事不成。有的人常立志不立常志,今天想当领导干部,明天想做牙科医生,过几天又拿起笔来,想写一部小说,变来变去,终究一事无成,“滚动的石头不长草”。而真正的创业者,一生只做一件事,将有限的生命投放到自己最钟爱的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孔子智慧活学活用:创业是一门舍弃的艺术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社会,外界不时出现的诱惑,极易吸引住创业者的目光,使之转变事业方向。未成功前,看见似乎更好的目标,马上舍弃原先的追求,追逐新的目标。小有成就后,各种似乎可以轻易获得名利财色的机会主动找上门来,更容易使创业者乱了方寸。而真正的成功者,不一定是最聪慧、最有学问的人,往往是那些盯死目标、不受外界诱惑所干扰的人。

我们不妨看看一个创业成功的例子:美国IBM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童年时就有一个强烈的欲望:将来一定要拥有一辆像科宁玻璃公司创办人小霍顿先生那样的豪华马车。长大后,他仍然没有忘记这一愿望,于是,择业时,他当了推销员——这是赚钱比较快的职业。他的巨大热情,使他成了一个出色的推销员,并受聘于现金出纳公司。此时,一辆马车早就不能满足他的梦想,他强烈渴望创立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由于工作出色,几年间沃森的职位不断获得升迁,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他每天穿着笔挺的西装,开着一辆漂亮的轿车,出入于各种体面场所。但是,野心勃勃的他,并不满足于此。40岁时,他发现自己不能再等待,不能再留恋安逸的生活,于是毅然辞职,带着妻儿来到纽约。他拒绝了许多著名公司的高薪聘请,像猎手一样寻找自己喜欢的“猎物”。终于,他发现了濒临倒闭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顿时眼睛一亮。这家公司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迫切需要一位英明的新经理来挽救危局。于是,他怀着一种天才的激动,来到该公司董事长富林特的办公室,自信地提了一个要求:“我需要一份绅士的薪水才能养活全家,并且我需要获得股东分红之后盈余利润的一定例。”

富林特立即心领神会,说:“我明白,你想得到你应该得到的报酬。”

沃森的要求在董事会上很顺利地通过了,如愿以偿地跨进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此后,他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将手工作坊式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培植成了走在世界前列的国际商机公司——IBM。他还连续多年担任国际商会主席。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沃森实现了他人生中的最大梦想。

托马斯·沃森的成功,固然是源于他杰出的能力,但同样得益于他的抗诱惑能力。抛弃一份做得十分成功的事业,已属不易;宁可选择濒临破产的公司创业,也不接受著名公司的邀请,由此可见他创业的决心。

创业是为了收获事业硕果,但不等于“通吃天下”,你必须清楚哪些东西对你是最重要的,哪些东西应该舍弃。许多人走向失败,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胃口”太大,贪得一切,把自己“胀死”了。也可以说,创业是一门舍弃的艺术,只有懂得如何舍弃的人,才知道如何成功。

追求自我超越

解读孔子【孔子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今文译语】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美好品德,守持仁爱精神,陶冶高尚情操。

事业的成功未必成功,人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一个创业者,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应该一日不停地砥砺志向、修养美德、淬炼精神、增广才艺,以实现自我超越,塑造人格的完美,使生命变得越来越丰富。

孔子的人生愿景是构建一个理性的、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推行“仁道”是他一生的事业。但他的事业成功了吗?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秩序大乱,四处充斥着野性的竞争,人们顺从贪欲,更渴望战斗而不是和谐,尽管孔子奔走一生,社会风气却每况愈下,他自己也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在俗人眼里,孔子的事业做得很失败,但他通过不断自我超越,实现了学问、道德、人格的大丰收,成为后世高山仰止的大圣人,那么,他人生不是大获成功吗?【孔子智语】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今文译语】我的道贯通着一个中心。“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意为价值观。孔子创立的儒道,确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忠、恕、信、义、礼、温、良、恭、俭、让……经过他的不断传道以及后学者的不断改良、推广,最后,儒家的价值体系变成了国家的价值系统,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孔子不同时候所说的“道”,虽然指意不同,却密切相关——他的人生愿景建立在使命感的基础上,他的使命感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他的价值观追随着自然真道,“四位一体”,一脉相承,形成了一个宏大而严谨的构架。【孔子留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今文译语】富贵是人人渴望的,不能用正当方式得到它,就不接受:贫贱是人人厌恶的:不能用正当手段摆脱它,就不离弃。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就连一顿饭的功夫也没有离开过仁德,就是在仓促紧急的时候也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德同在。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事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种事业。一种是善事业,以造福他人为宗旨;一种是恶事业,以损害他人为目的。

作为一个追求事业成功的有志者,应该对自己的力量充满自信,追求善事业的大获成功。著名歌星王杰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他小时候,老师讲了一句让他铭记一生的话:“不要出卖自己的灵魂,不要玷污自己的人格。”所以,当他13岁被离异的父母抛弃不得不自食其力的时候,他坚持做一个好人的信念,只是靠艰苦打拼养活自己、提升自己,从未有过违法犯罪的念头。而他的百倍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使他的人生事业大放异彩。“不要出卖自己的灵魂,不要玷污自己的人格”,作为一个追求事业成功的有志者,当以此为人生准则。

孔子智慧活学活用:围绕目标做事

孔子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耐人寻味。理解为“不能用正当方式得到它,就不接受”,当然可以,但只是揭开一层表皮,往深层发掘,才见如玉般润泽坚韧的质地。

所谓“道”,好像一个名词,也可以看做一个形容词——像道路一样。正确的道路谓之正道,错误的道路谓之邪道。你怎样走向正确的道路?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然后确定实现目标的方式。天下并不缺少道路,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正确的道路。目标和方式确定了,你眼前就出现了一条“道路”,可以行走了。

你的目标最好是善良的、高尚的,那样你到达的将是光明之地。邪恶的目标通向地狱,不可取;低级趣味的目标通向阴暗之地,也不可取。打个比方,你的目标是赚钱,赚钱做什么呢?做慈善事业,很高尚的目标;让家人、亲友过上好日子,也是一个不错的目标;向他人显摆,证明自己的伟大,趣味就低下去了。

你实现目标的方式最好有可行性,路有大路、小路;有直路、弯路;有活路、死路;有平路、险路,最低限度要能行走。打个比方,你的目标是赚钱,如何赚钱呢?开公司做老板、当“打工皇帝”,都是很好的赚钱方式;搞创意,卖“智力资本”,也是很好的赚钱方式;炒股、买彩票,路就太狭窄了,只是一座“独木桥”;当官受贿、打牌赌博、偷盗抢劫,这是条险路、死路。聪明人尽量选择宽而直的道路,且风险越小越好。

目标和方式确定了,你已经有路可走了,接下来,要一心一意走在这条路上,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其真正含义是——围绕目标做事,不受其他目标的诱惑。生活中机会多多,每一个机会都很诱人,太容易改弦易辙的话,往往一事无成。

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人,最大的困惑是根本没有人生目标,往往是别人说什么好,就去追求什么,一遇诱惑立即转向。心无主宰,也就谈不上“行道”,但总算可以做个好人,那么,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句话,理解到“不能用正当方式得到它,就不接受”的层面,也就够了。

为人生树起一座标杆

解读孔子【孔子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今文译语】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物,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知敬畏,轻慢大人物,轻侮圣人的言论。

追求事业成功的人,需要具备敢于挑战困难、“敢为天下先”的大勇气。但真正的大勇,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有所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不是害怕,而是内心充满深深的敬意。“畏天命”,不是担心老天爷发怒,一个炸雷下来,把自己打成“黑脸包公”。而是说,大自然奥妙无穷,自己有太多不懂的东西,应该在“天命”面前保持谦卑的心态。孔子看见刮大风、打大雷,必定改变脸色,对上天表示敬意。因为他根本不知打雷、刮风是怎么回事,怎可不自感知识浅薄而有所警省?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人们对这句话往往从神秘处解,以为孔子洞悉了“天命”的全部奥秘。那么,“天命”是什么呢?孔子从未讲过。难道他秘技自珍、不肯泄露天机?不然!“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小伙子们,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什么隐瞒啊!这就是孔子的风格:倾囊相授,从不藏私。那么,孔子“知天命”,到底知道了什么?不过是知道了天命不可知而已,没什么好讲的。也可以说,天命就是未知,已知的叫知识,未知的叫天命,已知跟未知比,如同大海之一滴,怎可不心生敬畏?

现代人总算知道了打雷、刮风是怎么回事,但不懂的也很多,否则不会遇到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种种难题,仍然需要“畏天命”。

敬畏天命有什么好处呢?一是给自己一个鼓励:学问差得太远,“同志仍须努力”;一是给自己一个提醒:世事充满变数,不可掉以轻心。古人说:“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好事可能悄然临门,而坏事可能在你认为最安全时不期而至,好事、坏事都在你的智力范围之外,如同“天命”所使,对“天命”多几分敬畏,就多几分小心,即使坏事突然而至,也有心理准备,不至于精神崩溃。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智近于妖”,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是,当他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胜利在望时,忽然天降大雨,形势顿时逆转,不得不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智如诸葛亮,都对“天命”束手无策,我们智不过诸葛,怎可不对“天命”有所敬畏呢?“小人”过于相信自己的智能,“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下的全知”,也就无所敬畏了。“大人”,即杰出人士,或地位高,或品德高,或学问高,或名气高,或本领高,《大学》又称“大人之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据说是培养“大人”的学问。为什么要“畏大人”呢?跟“畏天命”相似,敬畏的还是未知——他成了“大人”而我没有,要么下的工夫不够,要么不得其法。心里装着敬畏心,就不敢心生懈怠了。

小人最崇拜的人是自己,眼里根本没有所谓“大人”。对地位高的人,他会想:你的本领稀松平常,混到这一步,不全靠搞不正之风吗?我要在你那个位置,可比你能干多了!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大言不惭地说什么“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但佛祖笑眯眯地告诉他:玉皇大帝修炼了十几万劫才到此地步,打架不行,福分不浅,你这个毛猴子还差得太远!

对品德高的人,小人会想: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人?十有八九是披着羊皮的狼、画着人皮的鬼。

对学问高的人,小人会想:书呆子一个。

对名气高的人,小人会想:无非是炒作。

对本领高的人,小人不太敢乱讲,只是侧目而视、一脸不服。

小人不知“畏大人”,也就断了见贤思齐的念头,关上了进取之门。“圣人之言”,即古代圣人留下来的言论。圣人了悟大道,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可能指示了成败利钝、吉凶祸福的要旨。但常人的悟境不够,未必能心领神会,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知他老人家何故讲这些“废话”?心里烦上来,兴许还会把“圣人之言”拿出来“恶搞”一下。此等小人作风,得到的不过是无知和妄执而已。

对“圣人之言”,无论懂与不懂,先别忙着否定。别的可以不怕,自己的无知不能不怕。向智慧高于自己的“圣人”学习,无疑是变无知为有知的一条途径。

对创业者来说,自然不应停留在“畏”字上,而要以“畏”为指路明灯,有所发明。“畏天命”,于是勤于探索求知,找到成功规律;“畏大人”,于是以杰出人物作为人生的标杆,养大志向、大能力、大境界;“畏圣人”,于是研究圣人的思想,提升思维品质,扩充胸怀,不断升华精神世界。

孔子智慧活学活用: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这是一个常被研究者列入调查表的问题,也常被报社记者、电视台主持人用于征询接受采访的人。因为从一个人的崇拜对象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趣向。

有人回答:我最崇拜自己。

但是,自己有什么可崇拜的呢?崇拜自己,往往是坐井观天的缘故,庄子《秋水篇》中的河神,自以为在内陆浩浩荡荡、壮观极了,但是东入于海之时,才发现大海是漫无边际的宽阔,远非河神所能想象。孟子说:“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多跟高人打交道,多看些高人的大作,就不那么崇拜自己了!

有人说:我没有崇拜对象。

这种人往往没有远大追求,活得浑浑噩。

那些成就杰出的人,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崇拜对象,例如,孔子最崇拜周文王、周武王,他研究的仁道,上承“文武之道”,他的精神,也承继了文王、武王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毛泽东少年时最崇拜曾国藩,并视为立身处世的典范;青年时崇拜李大钊,开始信仰共产主义。比尔·盖茨崇拜拿破仑和爱因斯坦,一方面想像拿破仑一样征服世界,并喊出了“我应为王”的口号,一方面却又希望像爱因斯坦一样成为科学巨人。学生时代他的数学极棒,有人断言他将来一定能得诺贝尔数学奖。不过他最终还是走了拿破仑的路数,成了“软件之王”。

崇拜他人并不可耻,相反,当你带着喜爱与崇敬之心研究你的崇拜对象时,也找到了一双向上攀登的“巨人的肩膀”。

成功是一种习惯

解读孔子【孔子留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今文译语】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理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成功是一种习惯。“股神”沃伦·巴菲特曾这样评价盖茨:“如果比尔·盏茨从一个热狗摊起家,他将成为世界上的热狗之王。他在任何游戏中都能赢。”为什么?因为他养成了成功的习惯,比如:凡事全力以赴,决不做第二;坦诚直率地沟通,乐意倾听任何反对意见;对市场十分贪婪,追求百分百的市场覆盖率,等等。

在养成成功习惯之前,不会有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个人修炼,来自于成功的习惯。孔子提出成功者常备的九种习惯:“视思明”——你看见了,但看清真相了吗?很多人习惯依据表面印象进行判断并轻率地得出结论。

一间无人居住房子的窗户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总是每日准时光顾。远远望去,只见它站在窗台上,不停地以头撞击玻璃窗,然后被撞得落回窗台。但它坚持不懈,每日要撞十来分钟,而后又跌回窗台,随即离开。

人们好奇心大发,纷纷猜测:它大概是为了进那房间,而就在这鸟儿站立的窗台旁边,另一扇窗户大开,它为何不知另寻通道呢?于是,人们得出结论:这是一只笨鸟。

直到有一天,好事者带来望远镜,一切才真相大白:窗玻璃上粘满了小飞萤的尸体,那鸟儿吃得不亦乐乎。

事物的真相常常跟表面呈现的形态不一样,所以需要深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时候,事物的真相隐藏得很深,暂时不能看清,怎么办呢?有一个简单办法:不下结论。先把问题“挂”起来,等看清了再说,看不清不乱说。孔子就是如此,“子不语怪力乱神”,“子罕言命、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看不懂的自然现象和传说中的鬼神,对命运、人性和天道,孔子不懂或不太懂,就闭口不谈,这是审慎的态度。“听思聪”——你听见了,但听清真意了吗?人们并不总是坦然表露内心的想法,有时还会刻意隐藏真实的意图。《说苑》记录了一个故事:楚昭王想聘请孔子为执政大臣,并封给他七百里土地。子西担心自己因此失势,就劝阻说:“在您的臣子中,有比子路会用兵的吗?出使诸侯,有胜过宰予的吗?管理百官,有胜过子贡的吗?从前周文王、周武王拥有的土地不过百乘,最后却讨伐大国,杀掉君主,自立为天子,世人都称他为圣王。今天凭孔子的贤德,又有七百里土地,加上三个能人辅佐他,不一定对楚国有利啊!”楚昭王一听,马上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头。

其实,孔子时代跟周武王时代的形势完全不同,孔子没有周武王那么大的野心和气魄,更没有周武王那样反叛的性格,况且他的学问本是谈忠恕之事、正君臣之义,杀君自立的事不太可能发生。楚昭王误把谗言当忠言,就错失了一次光大楚国文化的机会。“色思温”——有一句外国格言“一个人的微笑价值百万美元。”面部表情是一种无声语言,有时比语言更能打动人。一个面带微笑、亲切和蔼的人,更容易被对方倾心接纳。“貌思恭”——态度的谦逊要发自内心。一个有绅士风度或淑女风范的人,对任何人都不失敬意,即使对小孩子、清洁女工、乞丐也是如此。对某些人特别尊重却轻视另一些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言思忠”——有的人信奉“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从不肯坦诚表达观点。无论提意见还是提请求,都要遮着半边嘴巴,东拉西扯、欲言又止,那不尽之意,要别人费神去猜。这样既浪费彼此的时间,又影响沟通效率,也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发展。大凡有教养的人,能说的话就坦诚表达,不能说的话就闭上嘴巴,从不以虚言假意地敷衍别人,所以往往能赢得“真诚”的美誉。“事思敬”——办事认真负责,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有人说“做事先做人”,显然搞错了顺序,无论你从事哪行哪业,总归要拿出业绩、立下功劳,然后才能成功。做事做不好,就难做人,一个八面玲珑、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在人们眼里,不过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反之,做事漂亮,做人就简单多了,即使有某些缺点,人家也能接受,还要说你“有个性”。当然,对一个君子而言,做人、做事两不分,但以做事为本。“疑思问”——“问”是孔子倡导的主要学习方法之一,“学问”二字,顾名思义,一要学,二要问。孔子的学问一大半是“问”来的,他小时候家贫,读书条件不好,只能靠向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孔子求教的对象非常广泛,举凡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都会及时向人请教。现代人主要靠读书学习,大约需要苦读二十多年才能成为博士。孔子十六岁就成了学问家,以博学闻名,可见以问为学的效率比读书更高。“忿思难”——人在生气时的过激之举,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为了避免怒火烧身,有人想出了一法:生气时数到十。实际上,如果意识到自己需要数到十,说明头脑还算冷静,就怕人在气头上,一切不管不顾。所以,关键是要加强修养,转变性情,将液化气般的脾气,渐渐转为流水般的个性,就不会一点就着了!“见得思义”——在利益问题上,没有傻瓜,大小得失分明,自己得了不当利益,意味着对方得了不公平待遇,一定会引起怨愤。对方也许会屈从于一时,但不可能心服口服。古有明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欲望有节制,不贪取,不妄求,不苟得,如此,自己既可问心无愧,别人也会对你服气。

以上九条,都是君子的修养。具此修养的人,无论相貌、神态、言谈举止、办事风格,都会与众不同,让人一望而生敬意,因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无论是否掌握权势,都会拥有令人信服的权威。

孔子智慧活学活用:世上有五种人

对习惯好的人,中国人称之为君子,西方人称之为绅士,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有人说:“一代培养一个富豪,三代培养一个绅士。”此说颇有夸张,却道出了养成好习惯的不易。

孔子之学,教人一日不停地做“加法”,让知识、智慧、技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让品德、修养、境界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有一分耕耘,便有一分收获,因每个人下的工夫不同,境地上便有了差异,大致上,由低到高,有五种等级:小人、匹夫、君子、大人、圣人。

小人是品格低下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小人也做“加法”,路径却跟君子相反,以外求为主,一门心思追求名利、权势。殊不知,所获越多,品格越低下。因为不义的收获只是一个负数,数目越大,离道越远了!

匹夫是普通人,平时按趋利避害的原则办事,加减乘除做得很乱,有时迹近小人,有时又有君子之风,好像市面上的物价一样,“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普通人是围绕“利害”这条线上下波动,没有稳定的人格。一位高僧说:“随流性转,只是常人。”寥寥八字,活画了匹夫的特性。

君子是修养出众的人,之所以出众,在于他有自己一贯的行为准则和稳定的人格,不像普通人那样随流上下。“君子”一词,早已有之,《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说明,君子是积极进取且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做“加法”,主要向内求,做在精神意志和思想品格方面,至于才力方面的增加,倒是第二位的。所以,君子的品德明显高于其才力,办具体事务有时反倒不及小人。君子并不是无能之辈,只是常用品德出众而受到器重,被赋予超过其才力的重任,以至力不胜任,这是君子常常受到质疑的原因。曹操“唯才是举”,明确表示只要会办事就录用,即使小人也无妨,狠狠地扫了一下君子的颜面。但最后,曹氏的政权很快被篡夺,终于尝到了小人的苦头。所以,明智的领导人,选才的标准始终坚持先德后才。

大人是才力、品德两方面都很杰出的人,比君子更高一层。《周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什么意思呢?大人的品德跟天地之道相合,智慧跟日月之明相合,行为跟四季变化相合,成败与鬼神喜恶相合。他行事依从先天之道,因此天也不违背他;依从后天之道,四时也会为他服务。这一段文字,讲得神乎其神,其实可以简而述之:大人掌握了成功规律,具有超凡的能力,往往能干出大事业,享大名声,有大权势。

圣人是悟了真道的人,孔子曾说:“所谓圣人,具有这样的特点:智慧与大道相通,随大道变化而变化,永无穷尽,这是因为他对万物的情性了如指掌。所谓‘大道’,是一种支配万物变化并因此成就万物的东西。所谓‘情性’,是事物内部不可更改的规律。圣人明大道而通情性,所以他行事时,境界像天地一样宏大,智慧像日月一样昭明,德行像风雨一样遍施,态度像祭祀一样庄敬。他们办事的方法,找不到出处,好像上天授予的一样;他们办事的结果,百姓很满意,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样的人,称得上圣人。”

圣人悟道后,无论心态还是言行,反倒转为平常,说很普通的话,办很普通的事,在普通人看来,他们跟普通人好像没有两样,但他们的言行却包含着深奥的意思,与道相合。佛家说:佛是已悟的凡人,凡人是未悟的佛。佛与凡人,圣人与匹夫,只是隔着“道”而已,而“道”比一层薄纸还薄,你若有悟,不捅也破;你若无悟,那凡人永远是凡人。

以上五种人,做小人大可不必,做匹夫相当容易,你只要不用心、不努力、天生就是一个匹夫。做大人很不容易,做圣人就更不用说了,从古到今,公认的圣人没有几个。对那些年轻的创业者而言,还是以君子为目标比较现实,任何人只要立志做个君子,坚持一定准则并勤于进修,即可成为君子。所以,孔子将君子视为理想的修身人格。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修,纵然不能到达大人、圣人的境界,安住在君子的境地,也很成功了。那么,你所到之处,人们必然尊重你、信任你,你根本用不着你像小人那样投机钻营找机会,机会自然会来找你。只要你才具足备,事业必有一番成就。

第二章 学习的力量

终身学习,终生开悟

解读孔子【孔子智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今文译语】工作优秀,要加强学习:学业优秀,要积极就业。

孔子学行并重,“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传导的是一个终生学习、终生实践、终生成长的理念。所谓“学”,不仅是读书学习而已,而且包括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应用于实践,使学与行达到良性循环,是最重要的学习。

对于初创事业者来说,无论你是大学毕业还是小学毕业,无论你是行业专家还是门外汉,学问总是不够。每个人的学问都有残缺,一旦真刀实枪地办起事来,才知道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况且行业知识淘汰得很快,只有持续学习,才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所以,最成功的人总是那些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的人。【孔子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今文译语】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安逸,办事勤快,言谈谨慎,向有道的人学习,纠正自身行为,就算好学了。

现代人煞费苦心,图谋房子、车子、票子,无论成与不成,是否就幸福了呢?传奇修女以马内利发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以获得幸福,是一个巨大的幻影,她在《贫穷的富裕》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诡异问题:住在开罗贫民窟的拾荒者,他们一无所有,却总是笑容满面;在我们富裕的欧洲,批评、责难则是司空见惯之事,我们甚至忘了最简单地活着的喜悦。”但以马内利懂得简单生活的乐趣,她来到开罗的垃圾场,跟拾荒者一起生活了22年,设法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在“最简单地活着的喜悦”中,她活到100岁高龄。

但富贵和贫穷都不排斥幸福,迷恋物质享受才是幸福的迷药。李嘉诚无论贫富,都活得开朗、幸福,因为他懂得简单生活的乐趣。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他,一生行事,如孔子所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李嘉诚介绍他的成长经历时说:“14岁,当我还是个穷小子的时候……我一方面紧守角色,虽然当时只是小工,但我坚持把每样交托给我的事做得妥当、出色;一方面绝不浪费时间,把剩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购买实用的旧书籍……我有韧性,能吃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因此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茶馆跑堂,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他做事勤快,忠诚敬业,很快赢得老板的赏识。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贤愚毕集,大家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李嘉诚留心倾听、细心观察、认真揣摩,久之识人的眼力不同凡响——“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这项本领成为他日后创业的重要资源。“就有道而正焉”,不一定要跟从名师学习,谁人身上没有你要学习的呢?

孔子智慧活学活用:人生是一场竞走

管理学家们发现了一个“不能胜任原理”:每一个管理者都倾向于被提拔到不能胜任的岗位。原因何在?当他才力胜任时,往往因业绩出众而获升迁,但终将突破才力限制而不能胜任。从古到今,“斩功臣”的事屡见不鲜,原因在于“功臣”已经力不胜任,成为组织的阻碍,不得不忍痛抛弃,如俗语说“拔了萝卜地皮宽。”

但某些杰出人才活跃于“不能胜任原理”之外,他们终生学习,永不懈怠,水涨而船高,才力增长永远比职务升迁快。

有一个故事,或可说明学与不学的差异:

孔蔑是孔子的侄儿,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同时为官。有一次,孔子问孔蔑:“你出仕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孔蔑说:“我没有得到什么,倒是有三大损失:一是公事繁重,没有时间学习,所以学问没有长进;二是俸禄少,吃粥都不够,哪有能力照顾亲戚?亲戚们都跟我疏远了;三是公事催逼,没有时间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朋友们更加疏远了。”

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又去见宓子贱,问了同样的问题。宓子贱说:“自从出仕后,我有三大收获:一是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感觉学问一天天长进;二是俸禄虽少,但能让亲戚们都有一口粥吃,因此亲戚们更亲近了;三是公务虽然繁多,我还不敢忘记吊唁死者、看望病人,因此朋友们更亲近了。”

孔子听了很高兴,夸道:“你真是一位君子啊!”

孔蔑和宓子贱同是做官,一个有三大损失,一个有三大收获,可想而知,二人有着不同的上升空间。事实上,密子贱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孔子曾断言,假设让他治理大国,“其与尧、舜继矣”——大概可以继承尧舜的事业了!

从事业角度来看,人生如同一场竞走,前面的努力让你走在了前面,日后的松懈却可能让你成为落伍者,领先之法,只有不停地往前走。

空思不如多学

解读孔子【孔子智语】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今文译语】我曾经终日不吃、彻夜不眠,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学习。

孔子此语,实为经验之谈。大凡学业有成、事业有果的人,都会悟到空思不如多学的道理。思考是一项创造活动,如巧妇烹饪,没有上佳原料,纵有厨艺,如何成得一桌好菜?而学习正是“选购原料”的过程,无论愚者、智者,都无法省略。许多人“书到用时方恨少”,莫如书到读时不嫌多。【孔子留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今文译语】古代的学者为自己学习,今天的学者为别人学习。

为自己学习,旨在于自我教育,提升学养,完善人格,增长见识,扩充能力。

为别人学习,旨在于向他人炫耀:或卖弄学问、以显高明;或兜售技能,博取名利;或蛊惑视听,以逞私意……还有的人,学习只是为了让父母有面子。【孔子智语】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第九》【今文译语】出苗而不开花的人也有啊!开花而不结果的人也有啊!

孔子以种庄稼譬喻为学,有的人聪明伶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但学业平平,这是出苗而不开花的人;有的人学业有成,一遇实事,顿成“低能”,这是开花而不结果的人。

学习当求专精,学到“高分低能”,似懂非懂、半通不通,可能比不学还糟。如果对某种学问一窍不通,至少有自知之明。学到有花无果,明明不通,却自以为精通,一旦用之于实践,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却连用兵的基本常识都不懂,想当然地陈兵于高山之上,幻想“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不料被司马懿断绝水源,顿时军心大乱,不战自败。他自己领受军法倒也罢了,连累多少将士命丧黄泉。假设他从未读过兵法,就不会有才不胜任的结果了。所以,无论钻研哪一门学问,最好以真正精通为目标,否则不如不学。【孔子智语】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今文译语】每天聚在一起,说些趣味低级的话,相互卖弄小聪明,太无聊了啊!

有一个外国笑话:

父亲说:“女儿们,你们真使我感到厌烦,整天尽听你们议论衣服。你们不能谈点高尚的东西么?”

女儿说:“好的,爸爸!我们现在就谈帽子。”

在西方女人看来,帽子确实比裙子“高尚”,刮大风时,首先护住帽子,且不管“春光”外泄。女人们聚在一起,无非讲些八卦打发时间,东家长,西家短,散布小道消息,谈时装,谈美容,已经算相当高雅的话题了。

男人们好讲趣味低级的笑话,或卖弄小聪明,以示优长。

闲聊的娱乐方式,消耗大量时间,成本未免太高。无聊到以低级话题打发时间,那是生活没有远大目标的缘故。如果心中有主宰,生活有目标,即使从事娱乐活动,也能发掘出价值。“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喜欢打猎,因而有大臣劝他不要沉溺于享乐,他解释说:“我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那入傣丛刺杀虎豹的人,我知道他是勇士;徒手搏击犀牛的人,我知道他是力士;狩猎结束后能与人分享猎物的人,我知道他是仁士。依靠这种方法,可以选拔到三种人才,楚国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古人说:“苟有志则无非事。”一个人只要有志向,就不会做无益的事了。

孔子智慧活学活用:聪明的标志是不相信自己的聪明

一人之智,能胜十人不能胜百人,能胜百人不能胜千人,而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是千百万人智慧的凝聚,胜于任何一人。学习是用最少时间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法,学一分,“功力”便长进一分,智慧便提升一分,所以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可惜道理好懂,深信不易,许多人仍愿意依赖自己的智商,顺从先天的惰性。项羽不学剑要学“万人敌”,思路正确,可惜不能坚持,学到半拉子,不学了。日后他跟刘邦决战中原,面对刘邦先经济后军事、先南北后中央、先相持后反攻、先消耗后聚歼的布局,他看不懂,如何解得开?这时想跑回去学“万人敌”,哪来得及!身领数十万大军,如同巨兽陷入“疏而不漏”的罗网,左冲右突,一筹莫展,只能日复一日地滑向死亡。后世竟有学者认为项羽是当时的军事第一人,显然是不懂兵法的缘故,哪有军事第一人以强兵不能胜弱兵的道理?好比下围棋,第一国手被让到两子还敢输,是第一国手吗?那只能说明差得太远!

孔子讲空思无益,旨在告诉后生:不要专用聪明。人生快速成长的诀窍在于,尽量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把自己钻研的时间放在前人没有的空白处,于是,你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成一家。

实践出真知

解读孔子【孔子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今文译语】温习过去的知识,产生新的认知,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有学者认为,“故”即“故人、故事、故书”,很有道理。孔子之学,除书本知识之外,还包括经验、见识、思想等。“温故”而能举一反三,产生新的体会、新的见知,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

人们偶尔触景生情,忽然想到过去某人、某事、某句话,因而悟得一理。例如,小说《红岩》中,叛徒甫志高抄袭一首讽刺诗,向他人证明自己思想进步——“踏进茅房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摸出百元钞,擦擦屁股满合式”。小孩子读此诗,必然一头雾水:用百元大钞擦屁股,太浪费了!直至稍通历史或经济学,懂了“通货膨胀”的概念,才忽然明白:原来此诗是嘲讽当时物价飞涨,钞票不如草纸值钱,拿去上茅房,倒并不浪费。【孔子留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今文译语】学习如不及时,只怕还会失去已学过知识。

学习最忌一曝十寒。记忆是有规律的,新学的知识,一天内可忘掉80%。经过多次记忆—忘却—记忆的循环后,可终生不忘。如果不学到终生不忘的程度,丢上一段时间,等于白学了。曾读过一篇文章:多年前,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被划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几十年后,有好事者忽然想起他,拿着他写的一篇文章找上门。此时作家已老,跟一老农无异,丝毫看不出“作家”的影子,文章里的字,竟然大半已不认得。一个过去的作家,竟然可以连字都不认得,可见时间的力量真可敬畏。因此,要抓紧时间学习。

孔子智慧活学活用:一种高级字习方法——“发明本心”

人的认知水平不会超过他头脑中知识的高度。知识发挥的效能,因人而异,有的人博学多才,见识却非常浅薄,因为他们的知识运用率极低,不能把知识有效转化为智能。相反,有的人学问一般,但知识的“燃烧率”很高,潜能都转化成了动能。

如何提高知识的运用率?孔子提出了一个先进方法——温故而知新。套用宋儒陆象山的一个概念:发明本心。陆氏之意是去除心垢,发现本来清净之心,此处则指发掘自心本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大凡产生想法、形成见解,如同生产产品一样,必然需要“原材料”,你一时无法获得新“材料”时,不妨搜集脑库中已有的“材料”,进行合成。

举一个例子:玛丽·凯以前在某公司当业务员。她跟11个同事挤在一间闹嚷嚷的办公室里。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办公室会突然安静下来,因为四点钟,是经理宣布雇员去留的时间。凡被解雇者,必须在一小时内“立即滚蛋”!每个雇员都忐忑不安地祈祷这种倒霉事不要降临到自己头上。直到20年后,玛丽·凯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心有余悸。

有一次,玛丽·凯和同事们上了整整一天的销售训练课,最后由总裁做激励演讲,然后一一和大家握手。玛丽·凯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排在队伍中。终于轮到她了,但总裁正眼都没瞧她一下,冷漠甚至有些厌烦地从她的头顶望过去,看看后面还有多少人。总裁冷漠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玛丽·凯的心。她感觉到,总裁根本就没有将她们真正放在心上,接见和握手不过是一种形式,她们不过是他赚钱的工具而已。

多年后,玛丽·凯自创玫琳凯化妆品公司,她没有读过MBA也没有做过高层主管,却把自己的公司管理得很好,因为她善于从自身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她知道,没有一个雇员希望被突然解雇,所以她把安全感给了自己的员工:只要努力工作,就不会被抛弃;只要做出成绩,就会得到奖赏。

她知道,每个员工都渴望尊重,所以她公平对待雇员,尊重他们的人格。后来,即便她已成为世界工商界的名人,每月仍要抽出一天时间,接待来总部轮训的400名雇员。她亲自烘焙点心招待他们,跟每个人热情握手、亲切交谈。每当她感到疲倦时,她总会想起自己当年排队等候握手时的情景,于是立即打起精神。她说:“我将给每一个来到我面前的人全然的注意,不管我自己多么疲劳。”

她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企业家们视为成败攸关和衡量一切的P和L,对我来说,不仅代表利润(Profit)和亏损(Loss),也代表人(People)和爱(L0ve)。”“温故而知新”,不只是读书而已,像玛丽·凯一样,从自身经验中发掘新经验、以自身感受体察他人的感受,不正是“温故而知新”吗?

学思并行

解读孔子【孔子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今文译语】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了!

朱熹对“学”的解释是“后觉效先觉”,后觉悟的人效仿先觉悟的人,跟着前人的脚印走。“思”字从“田”从“心”,耕种心田,要亲力亲为,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古圣先贤已死,帮不上忙;老师同学很忙,没有时间代耕,丰收要靠自己精耕细作。

学习而不思考,好比拿自己当书柜,塞了满满一柜子,书还是书,头脑还是头脑。

思考而不学习,真的很危险。闭门造车,一定造出很多偏见、谬见,做人做不好,办事办不了,自己觉得蛮有头脑,落在别人眼里,无非草包。

领导者“思而不学”,闭门造车,更加危险。前些年流行一个词“交学费”。随着一个个“豆腐渣工程”、“面子工程”出炉,成百成千亿“学费”交出去了,执政水平却未见提高。近年来不太听得见“交学费”这个词,也许领导者们终于明白,学费交得再多也没有用,还是得学啊!【孔子智语】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今文译语】不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我就不知道他为什么了!

求知为学,有疑才有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那些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是为别人学习,把老师讲的重点一一记在笔记本上,考试大抵不出笔记的范围,临考前背熟了,混个较好的分数不成问题,各方面的面子都过得去。学问做进去了没有呢?那就难说得很了!【孔子智语】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今文译语】在路上听到别人谈论,马上在路上传播的人,是失德行为。“道听”,在路上——也可能在别处,偶尔听见别人说什么,不加分辨,就信以为真。“涂说”,不考虑说话后果,轻易向他人散播小道消息。“道听”和“途说”都是失德行为,而“道听”者往往喜欢“涂说”,世上的流言蜚语得以盛行,全靠这种人“帮场子”,网上的妖言怪论得以传播,全靠这种人“拍砖”。

道听途说,不仅会扰乱人们的思维,有时还会惹出麻烦。不久前,外交界闹过一桩笑话:加拿大运输部长贝尔德心爱的宠物猫“撒切尔”死了,伤心之余,他用手机向两位政治家朋友报告了这一不幸消息:撒切尔死了。两位朋友正在出席政府的一个官方宴会,接此短信,以为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逝世了,大为震惊,随即将此消息告诉了在场人员,一时间,“撒切尔死了”成为晚会上的爆炸新闻,加拿大总理哈珀即席发表讲演,对撒切尔夫人表示哀悼。事后,哈珀感觉不妥,派遣有关人员向英国方面咨询。英国方面一头雾水,弄清原委后,提出了抗议和质疑,加拿大方面不得不努力澄清误会、消除影响。

此事或可说明流言传播之易,所以,在听到某些“爆炸新闻”时,未经证实之前,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说。

钱穆先生说:“道听,人于耳易;途说,出于口易,完全未经内心,德业终难有成,可见‘道不在口耳之间’,故弃之。”世上多有散布谣言者,也有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者,怎么办呢?应该带着负责任的态度,求其真实。在真相不明之前,最好闭口不言。

孔子智慧活学活用:求知益智的五大高效方法

求知益智,最好学思并重。不过,学与思同样要讲方法,用对方法,功效百倍。在这方面,古人早就总结出了五大实用经验:(1)“博学之”。多看一些书,不分文科、理科,不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看一些,可免“偏食”。多接触一些人,不分层次高低、身份贵贱,多交往一些,可拓宽信息来源,避免偏见。多经历一些事情,无论开心事、烦心事,可丰富内心体验,避免狭隘。(2)“审问之”。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尝试寻找答案。此法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增进智能。比如“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到底对不对?思而不学有何症状?思而不学有何危害?等。有问题,就有学习和研究的方向。(3)“明辩之”。对同一件事,因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有专家说,吃苹果应该吃皮,因为苹果皮里含有丰富的营养;又有专家说,吃苹果不应吃皮,因为果农杀虫时,农药会残留在果皮中,有害健康。这时候,需要考虑一下到底健康重要还是营养重要,不宜盲目相信某个专家的意见。(4)“慎思之”。通过博学、审问、明辨后,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到底对不对呢?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比较迷恋自己的想法。一旦形成某个观点,便倾向于认为它是正确的,总是寻找有利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对相反证据视而不见,甚至感到厌恶。“慎思之”的过程,就是要寻找相反证据攻击自己的观点,反复自攻后,想法更趋向于“正确”了。(5)“笃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切知此事要躬行”,你有某个好观点、好主意,到底对不对呢?最好拿到实践中检验,根据实验结果完善自己的想法。所谓实践,不等于什么事都要实施一下。有时因条件不允许,不宜去做。如强盗犯法,是出于什么心理呢?自然不能拿着刀子去当一回强盗。但你可以通过采访,或查阅有关专家的研究来寻找答案。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好”观点,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带有普遍性的实例来佐证,假设你举不出相关实例,要么你的观点存在偏差,要么你还没有把问题弄懂弄通。从实事中总结规律,对求取真知而言最为重要。

放下身段,以人为师

解读孔子【孔子智语】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今文译语】不跟着前人的脚印走,就很难登堂入室。

做人、做事、做学问,如何做?古人说“知难行易”,孙中山说“知易行难”,事实上获取真知很难,实践应用也难。如果有一个乐于指引的前辈带路,就容易多了,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一时学不到家、做不到位,也不致偏离太远,学习效率自然高多了。

管理大师查尔斯·韩第初到一家公司工作时,总经理伊恩对他说:“我的要求是,你用一个月时间,坐在这间办公室的那个角落里,通过对我的观察学习这一行的知识,这会比你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学得更多更快。”

于是,韩第每天坐在那儿,看着伊恩以及其他人忙来忙去。他发现,那些他自己完全陌生、根本无法想象该如何解决的问题,他们都能有条不紊地一一处理,这不禁使他惊叹和佩服,于是,他更加用心地观察、学习。在那段时间里,他目睹了高层主管如何把握机会,如何请一名不诚实的业务经理卷铺盖走人,如何规划一座新精炼厂,以及其他许多大小事情,同时学到了如何静下心来有效控制办事时间。正式开始工作后,他很快便“登堂入室”了,业绩甚佳,一次次受到重赏和提拔。后来,他一直做到了伦敦商学院主席,被誉为“全球十大管理大师”之一。

不是每一个年轻的创业者都能遇到一个如此开明、通达的老板,只能自己主动寻找、观察、学习,先跟着优秀者的脚步走,直至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孔子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