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认知(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07:42:36

点击下载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命的认知(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

生命的认知(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试读:

前言

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静坐的方法

静坐的心身状况

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静坐与气脉

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七支坐法的形式

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盘足曲膝与健康

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存想与精思

安心守窍的方法

当心守窍的后果

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守窍与炼气

什么是气

静坐与气的存想

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背部的反应

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前脑的反应

间脑的反应

如何打通任脉

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

大腹便便不足道

人身和人参的两足之重要

气脉的异同之争

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

中脉的重要争论

为什么气脉会震动

打通气脉为什么

静坐与锻炼精神`

三炼精气神之说

修炼的时间和程度之说

新旧医学养“精”观念的异同

认识真精

静坐与“炼精化气”的剖析

炼气和止息

气息的神奇和奥秘

变化气质和气的周期

炼气不如平心

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炼气与化神

神是什么东西

气化神的境界

炼气化神三问

附:修定与参禅法要返回总目录编者的话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坚实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先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 “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溯源返归故里,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祛病延年和精神永恒,是芸芸众生的共同追求,在中国发展出各色理论和方法。南怀瑾先生以一个 “过来人”的身份著述本书,分享自身经验及心得,对如何静坐而健康长寿、成就智慧提供最直接、最实用的指导。书中着重阐述了什么是“静”,静坐的姿势与要点,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各有什么特点,体内气机的反应与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又是如何,等等。更为重要和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一般修习者常见的糟糕做法,如将幻听误以为神通,将扣关点穴作为炼精秘诀,等等,南先生直指其非,并逐一说明原委。至于介绍病患者静坐的不同感觉,点破“河车”运转和气通八脉之后的情景等,更是将所知所得和盘托出,无私无畏。

本书特附录了南先生所著、刘雨虹老师语译的《禅海蠡测》两节,对静坐修定的注意事项以及初修禅定的入门方法,作了更进一步的补充和扩展。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及其后人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遵南师遗愿,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对已在大陆出版过的简体字版作品,我们亦进行重新整理和修订,力求贴近原讲原述,还原作品原貌。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二〇一五年五月东方出版社前言

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于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国、天堂,东方的世外桃源与大罗仙境之建立,就导致人类脱离现实物欲而促使精神之升华。

舍此之外,有特立独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纯就现实身心以取证者,则为中国传统的神仙修养之术,与乎印度传统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秘密宗”法门之一部分。此皆从现有生命之身心着手薰修,锻炼精神肉体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缚,以达成外我的永恒存在,进而开启宇宙生命原始之奥秘。既不叛于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纯依信仰而自求实证。

但千古以来,有关长生不老的书籍与口传秘法,流传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寿者难期,看来纯似一派谎言,无足采信。不但我们现在有此怀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晋代人嵇康,撰写《养生论》而力言神仙之可学,欲从理论上证明其事之真实。

嵇康提出神仙之学的主旨在于养生,堪称平实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暂且不问。其对现有养生之助益,则绝难否认。且与中国之医理,以及现代之精神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学,可以互相辅翼,大有发扬的必要。

一种学术思想,自数千年前流传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并非尽为愚蠢,轻易受骗。但是由于古今教授处理的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今天对此不容易了解。况且自古以来毕生埋头此道,进而钻研深入者,到底属于少数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如普通应用学术,可以立刻见效于谋生。以区区个人的阅历与体验,此道对于平常注意身心修养,极有自我治疗之效。如欲“病急投医,临时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与人生生命之奥秘,而冀求超凡者,则又涉及根骨之说。清人赵翼论诗,有“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说。诗乃文艺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诣之难,有如此说,何况变化气质,岂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本书的出版,要谢谢多年来学习静坐或修道者的多方探询,问题百出,使我大有应接不暇之感。乃以浅略之心得与经验,扫除传统与私相授受的陋习,打破丹经道书上有意隐秘藏私的术语,做一初步研究心得之平实报导。对于讲究养生的人或者有些帮助。

在此尚须声明,所谓“初步”并非谦抑之词,纯出至诚之言。要求更为深入,实非本书可尽其奥妙。如果时间与机会许可,当再从心理部分,乃至综合生理与心理部分,继续提出研究报告。一九七三年岁次癸丑净名庵主记于台北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无数次问过这些问题。一个做了几十年医生的人,如果没有宗教家的仁慈怀抱,有时候真会厌恶自己“当时何不学春耕”,懒得再讲病理:同时更会讨厌求诊治病的人存有顽强的主见,不肯合作。我虽然不是医生,但实在缺乏耐性详细解答这些迷惑的心理病态,有时候碰到别人问起这些问题时,我劈头就说:你几时真正见到世界上有长生不死的人?除了听别人说的,某地某人已经活了几百岁,广成子、徐庶,都还活在峨眉山和青城山上,绝对没有一个人敢亲自请出一位长生不死的神仙来见人。其次,我就要问:你认为静坐便是修道吗?道是什么?怎样去修?你为什么要修道和静坐?几乎十个就有五双的答复,都是为了“却病延年”与“消灾延寿”。讲到静坐与修道,大多数都想知道静坐的方法,以及如何打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或者密宗三脉七轮等等问题。可是他们都忘记了为长生不死而修道,为打通任督等脉而静坐的最高道理——哲学理论的依据。因为一个人为自己长生不死而修道,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极度的发挥。如果打通身上的气脉便是道果,那么,这个道,毕竟还是唯物的结晶。道,究竟是心是物?多数人却不肯向这里去深入研究了。

那么,人类根本没有长生不死的可能吗?不然!不然!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认识两个不同的内容:(一)所谓长生,就是“却病延年”的引申,一个人了解了许多养生必要的学识,使自己活着的时候,无病无痛,快快活活地活着,万一到了死的时候,既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这便是人生最难求得的幸福。(二)所谓不死,不是指肉体生命的常在,它是指精神生命的永恒。但这里所谓的精神生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的本体,是超越于心物以外而独立存在的生命原始;它的作用和现象,便是现有的生理和心理的意识状态。至于精神的究竟状况是什么情形?那是另一个非常麻烦繁复的问题,留待以后慢慢地讨论。其实,自古以来所谓的修道,乃至任何宗教最高的要求,都是要以找到这个东西,返还到这个境界为目的,只是因文化系统、区域语言的不同,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它的意义而已。

那么,道是可以修的吗?“却病延年”的“长生不老”之术,的确是有可能的吗?就我的知识范围所及,可以大胆地说:是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须了解,这毕竟是一件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业。如果一面要求现实人生种种的满足,同时又要“长生不老”而成神仙,那只有问之虚空,必无结果。《说郛》上记载一段故事:有一位名公巨卿,听说有一个修道的人,已经活了二百多岁,还很年轻,便请他来求教修道的诀窍。这个道人说:“我一生不近女色。”那位巨公听了以后,便说:“那还有什么意思,我何必修道。”其实,除了男女关系以外,现实人生的欲望,有些还胜过男女之间的要求,更多更大。同时,更必须了解,想要求得“长生不老”,这便是人生最大的欲望,当然也便是阻碍修道最大的原因了。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学成某一门的专长,必须舍弃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何况要想达到一个超越常人的境界呢?道家的《阴符经》说:“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如果不绝世间多欲之心,又想达到超世逍遥之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少,我的认识是如此,过此以外,就非我所知了。静坐的方法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桩——静坐。如果要说静坐的姿态有多少种?那么,它大约有九十六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那么“静”便是道吗?否则,何以必须要求“静”呢?这是两个问题,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包括三个要点,不可混为一谈。(一)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名词,这两个对立名词的观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现象中两种对立的状态,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行动与休息的两种状态。道非动静,动与静,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动一静之间,亦可以说便在动静之中。所以认为“静”便是道,那就大有问题。(二)求“静”,那是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方法。在养生(包括要求健康长寿——长生不老)方面来说: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态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子、麦子等等的种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为躁君”,以及后来所出的道家《清静经》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学》,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等观念,都是观察自然的结果,效法自然的法则而作此说。甚至佛家的禅定(中国后期佛学,又译为静虑)也不外此例。(三)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求“静”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人们都是那样轻易地问出来。“静”便是“静”,用心去求“静”,求“静”又加上方法,那岂不是愈来愈多一番动乱吗?若在禅宗来说,便可以直截了当地答:“君心正闹在,且自休去。”这样说来,“求静”根本便错了,或者说可以不必求“静”啰!那也未必尽然。不必陈义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论地说,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好比多头的瀑布、澎湃的江河,真有“无尽长江滚滚来”的趋势;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经的感受、气息的运行,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苦乐的觉受,尤其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早已潜伏有病根,它可能会发生酸、痛、冷、热、胀、麻、痒等感觉,比起不静的时候还要强烈。“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而动乱愈多,所以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躁、不安;因此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静坐”会“走火入魔”。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静坐的心身状况

为了便于了解“静坐”时有关心理与生理的问题,首先要从心理说起。人,为什么想要“静坐”?这当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说“白头归佛一生心”,或者“我欲出离世间”,未免太过笼统。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便如上文所说为了“祛病延年”,希求“长生不老”;乃至说为了“修道”,为了“养生”,为了“养心”等各种愿望,总而言之,总有一个目的。

是谁产生这个目的?那当然会说:“是我。”那么,是“我”哪方面的动机呢?一定说:“是心。”——这里所谓的心,大约包括了现代观念的脑、意识、思想等等名词。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静坐”,或者说“静坐”先求“静心”,何以在“静坐”时,反而会觉得思虑营营,其心不能安静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识、思想,由生到死,从朝到暮,根本就习惯于思虑,它犹如一条瀑布的流水,永远没有停止过;只是它与生命共同存在成习惯,自己并不觉得平常就有这许多思虑,一旦到了要“静坐”的时候,在比较安静,向内求静的情况中,便会发觉自己的心思太乱。

其实,这便是“静坐”第一步的功效。譬如像一杯浑浊的水,当它本来浑浊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有尘渣。如果把这一杯水安稳地、静静地放在那里,加上一点点的澄清剂,很快便会发现杯中的尘渣,纷纷向下沉淀。不是这杯水因为在安静的状态,而起了尘渣,实在是它本来便有尘渣,因为静止,才被发现。又譬如一间房屋,平常看不见它有灰尘,当阳光忽然透过缝隙,才发现了光隙中有灰尘在乱舞纷飞,你既不要去打扫它,也不要用一个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摇不动,不去增加,也不去减少它,慢慢地再静止下去,它自然就会停止纷飞了。

但是在这里最可能发生的问题,便是当比较安静的情况来临时,往往便会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觉,自己便进入睡眠的状态。有了这种情形,又怎么办呢?那时,你要仔细审察,体会自己,倘使是从生理——身体的劳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惫而来,不妨干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时,再来“静坐”。倘使发现心力和身体,并无疲劳的现象,那么,最好起身稍作运动,或者特别提起精神,做到始终保持适度而安稳的静态才对。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几十年以前,要学静坐的人,没有明师(不是名师)指导,便不敢学静坐,实在找不到明师的时候,便靠道书中的丹经(修炼内丹学做神仙的书籍),一知半解,盲修瞎炼。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后,如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因是子静坐法》,以及由日本倒转回来的《冈田静坐法》、气功秘诀等书,随着时代的开明,教育的普及,印刷的发达,到处可以看到。抗战胜利以后,佛家天台宗修炼止观的书籍,如《小止观六妙门》《摩诃(大)止观》,袁了凡《静坐法正续编》等也应运流行,普遍传开。同时,由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密宗修法经典,或由英、法文转译回来的密宗书籍,也陆续公开。其中以密宗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中,《修止与修观》的抽印本,与天台宗大小止观的方法相同,较为稳当妥实。但有关佛家修习静坐(禅定)的书籍,又必须与全部佛学的教理相融会,才能相应。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在这些书籍中如果要说哪一本书,可做初步入门最正确的指导,实在都不太合适。而合于佛道两家正统的典籍,学理又不简单,至于不太合于正统道理的书,问题又太多。在无书可资遵循的时候,比较普遍为人所乐道的,便是蒋维乔先生所著的《因是子静坐法》,多少人如法炮制去学静坐,多少人想使自身上发生气脉感受,做到和他一样。其实,《因是子静坐法》只能说是蒋维乔先生本身学静坐的经验谈,或者可说是他学习静坐的反应实录,可以贡献给大家做参考,但绝不是金科玉律,更非不易的法则。我们首先须要了解,蒋先生开始学习静坐的时候,早已患了严重的肺病,一个人到了有病的时候,心境反而比较宁静。情绪虽然近于消极,有时思想反而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时多向乱中忙”,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他本身有肺病,所以必须要在静中休养,等到生理恢复本能活动的时候,相当于道、佛两家所说的气机或气脉便会发生作用,循着中国医学所说的人身十二经脉的流行,于是气机到达某处,该处就自然产生某种感受。在这种情况当中,只要不去揠苗助长,任其自然流行,便是最好的生理疗法,对任何一种疾病都有效,何况是必须靠静养治疗的肺病。总之,任何中西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静养,所有中西药物,只有帮助治疗的功效,并无绝对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复了健康,得到药物帮助的效果,仅有十之三四,靠着卧床住院的静养,因此引发本身体能的治疗效果而重获生机,却占十之六七的重要。就是使用外科手术后的医疗道理,也并不外于此例。何况有关心理和精神病的治疗,同样不外于此理。

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便可知道《因是子静坐法》所说气机发动和气脉流行的境界,这只是著者蒋维乔先生有病之身学习静坐后的现象和经验,不可以偏概全,认为人人必会如此,视为千篇一律的定则。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依照《因是子静坐法》去实验静坐,而且就把它视为师法之当然,必定会弊多益少,适得其反。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东方古代的医药之学,皆与巫术同源共祖,中国的医学,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医药之学,由巫医而转入道家的方术(又称为方技),这是周、秦之间的事。中国的医学和道家的方术,以及印度自古相传的瑜伽术,都承认人身生命的泉源,在于人体内部所潜藏无限气机的库藏。不过古代道家的丹经,这个“气”字,是用原始的“炁”字。如用拆字的方法来讲,“无”即是“無”的古字,下面四点即是“火”字的假借,换言之,“无火”之谓“炁”。什么是“火”呢?淫欲、情欲、躁动的意念都是火。没有了这些燥火(等于中医书上所说的相火),元气大定(君火正位),渐渐便可引发固有生命的气机。气机的流行,它依循昼夜十二个时辰(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与宇宙日月运行的规则相通),周流人身气脉(十二经脉)与腑脏一周。而且在每一时辰之中,经过气脉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学说,发展成为针灸之学。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不隶属于十二经脉的气脉,便是道家特别重视的奇经八脉。奇经的“奇”字,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单支”的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单独的含义。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等八根脉腺。督脉便是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缘督以为经”的督脉,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自律神经系统与腑脏的关系。带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脏神经系统。阳维、阴维则和现代医学的大脑、小脑与间脑的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联。阳跷、阴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生殖神经,包括摄护腺与手足等主要神经作用。唯有冲脉很难说,扩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枢神经与自律神经之间并无固定部位和系统的范围:它由生殖机能与睾丸之间的小神经丛开始,一直经过胃与心脏部分而上冲间脑。

只有打通气机的人,才能切实体会得到气脉的状况,而后相信确有其事。但特别需要声明的,我非专门学医的人,所引用中西医学上的名词,仅是研究心得,强作解人加以说明而已,不可拘泥属实。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伽术的传承,经过佛家的洗练和整理,而成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炼方法,也很注重人体的气脉,以三脉四轮(详称七轮)为其主要的体系。三脉,即是人体平面的左、右、中三脉,不同于道家以前(任)、后(督)、中(冲)等三脉为主。四轮或七轮,便是人体横断面神经丛的几个主要部位,与道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说,各有不同的概念,却有大同小异的效果。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说到气与丹田,学习西医与生理解剖学的人,便会引为笑谈,认为人体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愚昧和迷信,或者是道家的人故作神秘之说。如果讲到瑜伽术的三脉七轮,倒也并不反对,因为近年以来,瑜伽术在欧美很流行,在外国学了几手再三变相而不到家的瑜伽术,回来大开教门,倒也大受欢迎。因为这是进口货,从外洋学来的,一定不错。我们可怜的这一代啊!“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将来留给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必定是可怜可悲的笑料。其实,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否则,便可称它为死理学了!因为现代对人体的生理学,都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的身上求得证据。道家所说的三丹田: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中丹田在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下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另有所谓中宫的,便是胃脘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这些现象和作用,都是人体生命在活着的时候,与呼吸系统发生连带的关系。丹田,不过是道家修炼观念中的代名词,并非此中真会炼成一颗丹药,假使真有,便会成为肠癌、心肺等癌或肝瘤了,希望学道的朋友们,切勿迷信内丹真会成粒的误解。

瑜伽所说的脉轮,经过西方科学文化的洗礼,一般瑜伽家们便认为它是生理学所说的神经丛,由间脑一直到会阴各部位,分别为之定名。脉轮是否便是神经丛,很难说;脉轮与神经丛有密切的关系,那是事实。静坐与气脉

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理的杂想比较清静,头脑中的思虑比较减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同时因为身体的姿势放置端正,不再运用动作来消耗体能,脑下垂体的内分泌平均分布,渐渐感觉四肢与内部,发生充满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发生以后,反应最为敏感的,便是中枢神经和背脊骨的末端,连带肾脏部分,通常都会有胀紧的刺激。由此逐渐推进,循着气机和血脉的流行,如有物蠕动,逐部发生感觉。但以上所说的现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静坐中较为正规的初步状况而言,如果身体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种病痛,或体能特别强健的,又当别论。总之,每个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况,其中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执一不变,真像“刻舟求剑”,愈来愈不对了!

关于气脉问题,如要详细论述,不是片言可尽,留待以后慢慢道来。现在要讲的主旨,仍然继续前面静坐的求“静”问题,我们要特别留心。为了便于容易了解,先把心理和生理作用,归纳为知觉与感觉两个部分:所谓知觉,包括心理、思虑、想念等等现象;所谓感觉,包括身体、气机、觉受等等作用。但综合起来,两者都是心的动向。人在静坐中,感觉体内气机发起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不知不觉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面,而且愈来愈强,于是全部心力,就会搅乱气机,构成幻想、联想等的狂乱心理。比较稍好一点的,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便沾沾自喜。其实,真的打通气脉现象,并非如此情形。再差一点的,由于气机的觉受,使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是无形中配合意识的幻想等心理作用,反使神经过于紧张,便成为一般所说“走火入魔”的病态了,这不是静坐会使人着魔,实在是不明静坐的究竟道理,反使心理变态之魔害了静坐的静境了!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九十六种之多,其中当然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与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学家们,由于大程夫子——程颢(明道)变更佛、道两家修炼静坐的心法,因袭禅宗大师修习禅定的功夫,著作《定性书》一文,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的端倪开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颐(伊川),又加上《主敬》为其陪衬,从此儒门也主张静坐。但是他们所取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至于道家,有时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配合生理的需要与炼气修脉的作用。大体说来,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态,并不外于此法。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如附图):(一)双足跏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参考24页附图),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说明:(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下各图所示的其他坐姿。

说明:(一)坐垫约两三寸。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二)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三)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正襟危坐吉祥卧

说明:(一)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二)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根据佛经上的记载,这种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虽然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总之,它是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人体的神经系统,大体说来,都以脊椎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随着意识的支配而发散为肢体感官的动作。犹如树木的枝条,依据它的中心树干,向外分散而至于枯落。七支坐姿将手足加以盘曲,可使左右气血交叉散发而归于原始整体的圆极,等于说:采取这种姿态,可使左(阳)右(阴)的人体电能,自身互相交流,既可减少散发的作用,又可自相调剂而恢复体能的原动。

七支的坐姿,因为双足盘曲,两手交叉,使四肢活动静止,便可减轻心脏的负担,所以静止的时间愈久,对于恢复心脏功能的功效愈大。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七支坐法的静姿,必须将头顶端正,大脑稍微靠后,以使脑下垂体不受压迫而恢复正常。因此脑下垂体内分泌的均衡活动便影响淋巴腺、甲状腺,而至于肾上腺等恢复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颚稍微向后收压,可使左右两大动脉管输送血液到脑部去的工作缓慢,可以减轻脑神经的紧张与思虑,对于血压有恢复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关间脑和眼、耳、口、鼻等的细节,在此不尽详说。盘足曲膝与健康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与两腿双足有绝对的关系。所以婴儿与小孩的活动都在两足。一过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渐感无力,喜欢叠足或跷足而坐。人的衰老与死亡,也多是从足腿开始而逐渐至于躯干与头部。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所以放开足腿,等待酸麻过后,反有从未经验过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恒,能坐到足腿的气血流畅,保证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会有无比的快感发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双腿了。

其次,必须了解人体犹如植物一样。一棵树木,盘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气、水以及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茂盛。人呢!却和植物颠倒相反,他的根在头部,他的土壤就是虚空。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杈,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静坐并不难,用心实不易。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十分之七,为了健康长寿;十分之二的人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达到神通,如放光、预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为了求道;而真正了解道是什么,修道的正法又是什么,则几乎是万难得一。

关于学习静坐如何用心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学习静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实商榷如何入手和如何用心。现在一般较为普遍流行的静坐用心方法,大体归纳起来,在东方的中国方面,都可纳入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此外,有瑜伽的静坐用心方法,有从欧美回笼的催眠术,以及其他宗教的祈祷、斋期、避静等,也都属于静坐的用心方法之一。但在中国,通常最流行的静坐中,用心的方法大体都以佛、道两家为主,纵然有许多方法,不属于佛家或道家的正统,但已积非成是,而都认为那些就是佛、道的方法,在此不必严加区分,徒事理论。

在佛家的方法中,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至于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用心方法。各执一端,轻视余者。不过,在佛家的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学习西藏流传的密宗以外,的确都是重视“修心”为基础,不大注意身体生理上的变化,而且认为重视身体生理变化者,便是外道之流。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亲近之慨。

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却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倘使如佛家一样,只知“修心”而不知身体生理的奇妙,便不合道。所以道家者流,便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并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并且说:“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万劫阴灵难入圣。”

乃至引用《易经》的观念与《中庸》的大旨,确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

其实,无论佛家或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谓的旁门左道,除非不讲究静坐修持,便无话说。倘使进入静坐修持的法门,试问:除了这个生理的身体和有知觉情感的心理思维状况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离开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吗?假定是有,那便是从事物质科学的研究,或者专门注重医药,或药物化学、生理化学等的事情。它与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个是借着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证形而上道,一个是借外物的实验,而了解宇宙物理的奥秘。存想与精思“存想”,亦称“存神”,这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秦汉以后到魏晋之间,讲究道家方术的,大都以“存想”为主。道家古老的丹经,如《黄庭内外景经》等,便是以“存想”“存神”的方法为中心。汉代的张道陵(天师道的创始者)、北魏的寇谦之(另一天师道的重要人物)、南朝著名的仙家陶弘景和他所著的《真诰》,也都是以“存想”“存神”的方法为主干。另如佛家密宗的“观想”,以及其他各个宗教的祈祷、礼拜,也都是以“存想”作为修道的方法。“精思”也是中国古代道家所用的名词。但严格说来,“精思”与“存想”“存神”,有迥然不同之处。“存想”,是属于锻炼精神的法门。“精思”,是属于运用“思维”而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状态。所谓“精思入神”的观念,便如《易经·系辞传》所谓“精义入神”的道理,完全相同。南朝到隋唐以后,佛家有了禅宗的创建,而禅宗到了宋元以后,又有“参禅”与“参话头”等方法,强调一点说,也便是“精思入神”的另一途径而已。后来宋儒理学家程明道的诗说:“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也是由“精思入神”的观念,变为理学家幻想境界的夸大词。

但“存想”与“精思”,既不是魏晋南北朝以后道家“炼气”的修法,也不是明清以来道家“守窍”的修法,更不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法。凡是这些道家的方术,严格地说来,各有各的范围和作用,不可混为一谈。可惜的是,历来学习道家神仙、方士丹法的人,只一味为自己求做神仙,而认为只要有了明师的指点,传授一个千古不传的秘诀,就可“立地成仙”“白日飞升”。因此素来忽略学理、轻视原理和理论,致使道家的方术,既不见容于缙绅先生等士大夫阶级的知识分子,又不能自圆其说而构成有条理、有原则、有方法的神仙丹道的科学。因此不但“一枕游仙梦不成”,结果反而空劳幻想而贻害无穷。“存想”的方法虽然太为古老,但是西方流行的神秘学,却与“存想”的精义息息相通。西方的神秘学派,号称渊源于大西洋和埃及的上古文化。东方中国道家的“存想”和“存神”,自始即认为渊源于远古的神仙所传。穷源溯本,此二者之间的踪迹,似乎都是同一来源。由于这是属于学术的“考古”问题,故在此不能详论。至于谈谈“存想”的用心方法,对于静坐与修道的关系,也似乎陈义太高,不容易为现代一般流行的急功好利等学道者所接受,所以也暂且不谈。而论及“存神”的作用,更具有原始浓厚的宗教精神,它的学理与神秘学一样,富于多方面而且有极高深的奥义,际此宗教精神趋于没落的时代,所以也暂时不谈。况且“存想”和“存神”的方法,最为精密而有系统的,莫过于密宗,留在讨论密宗的修法时,再加参考。安心守窍的方法

现在要讲的,只是有关于“守窍”与“精思”的用心方法。一般学习静坐的人,最容易也最普遍的,便是讲究“守窍”。严格地讲,“守窍”的重点,它是注重在生理的方法,换言之,开始学习静坐或者修道,便以“守窍”为主,而且必从“守窍”入门;那就是说,他在原则上,首先便承认这个形骸躯壳的身体,就是道的基本所在。因此只要把握住这个“窍妙”,守通了这个“窍”,他便可以得道。至少,也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其实,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它的根本,还是依据心的作用而来。况且哪里才是真“窍”?何人须要“守窍”?谁又不须“守窍”?哪个该守何“窍”?哪个“窍”又不该守?这些都是很大而且很重要的问题。有人说“一窍通而百窍通”,所以认为只要守通一窍,便可得道。然而人身有“九窍”:面上有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张嘴等七个窍,下部有大、小便二窍。试想,上部七窍皆通,但结果仍有便秘或小便等病症。如此,到底是不是“一窍通而百窍通”呢?如果说此窍非彼窍,那么人身有三四百个穴道,无论守那个窍,它都离不了穴道的部位。试想,某一穴道闭塞,其他穴道仍然流通,或者其他穴道闭塞,某一主穴流通时,它何以又不能做到“一窍通而百窍通”呢?假使说此窍亦非这些穴道的窍,它是无形无相无定位的道窍。这便是心理的构想所造成,它就属于“存想”的范围,而并非在生理上真正有一个窍可守了。可是一般学习静坐或修道的人,一开始便“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有关的上中下三部为主窍,而称它为上中下三丹田。其实,丹田的名称,也是宋、明以后的道家才开始流行。(有关三丹田的道理,已在前面的《丹田与脉轮是什么》一文有所说明,在此不赘述。)当心守窍的后果

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大体上都注重守在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即此之谓。有的认为只要守住了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气”,或者“炼精化气”。其实,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海穴”,后有“命门穴”,也就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中肾上腺的主要部分,这的确是人体生命很重要的关键所在。但是男女老幼,以及有病或无病的人,乃至肾上腺特别发达或特别衰弱的人,能不能守此下丹田的部位?或者可不可以守此下丹田?都是很大的问题,如非明师(有经验、有智慧、有成就的师长)指导,有时反而为害无穷。例如肾脏衰弱,或本来患有遗精、手淫,以及其他有关疾病,如阳痿、早泄等人,开始守此,将促使此类病症更加严重。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例外,那是生理上其他原因偶然的巧合,绝非初步合理的成果。如果女子学习静坐,专门教以守下丹田的一窍,流弊更大,甚至可能促成血崩等症,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等严重病症。至于专守上窍(眉心或头顶),也要特别注意年龄、生理、疾病等情形而定。如果一味乱守上窍,很容易促使血压增高、神经错乱等严重病症。有些人因守窍日久,稍有效果,就有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人,就都认为是有道的高人,其实如果年龄很大的人,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就必须当心脑溢血等症。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潜伏有性病的病菌,而并未彻底治疗痊愈,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性病的病菌引入脑部,而发生种种不堪设想的后果,此点尤须特别注意。总之,学习静坐与修道的方法,欲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自古至今,它始终与医学中精神自疗学、生理自疗学、物理自疗学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强调地说,这是一种医理中的医学,它已进入于利用精神的神秘力量和利用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医学,如果不通此中最高原理,而自作聪明,妄加修证,真还不如悠游卒岁,以终天年,为人生顺其自然的最高享受。何必弄到“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的悲惨下场呢!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因为讲到“存想”与“守窍”,就顺便说明一下守窍于丹田的情景。我不是说丹田绝不可守,也不是说守窍的方法是不对的。也许有人看了上述这些道理,反而骇怕却步,那都大可不必。守窍有守窍的需要,丹田有丹田的作用,但不可以不通原理,便乱来乱守,其实,守窍的方法,也便是存想的蜕变。存想的作用,便是使“精神统一”,使心理与意志绝对集中的一种方法。上文已经提过所守者是“窍”,能守者是“心”,便已指明这是由心理意志的集中开始,最后达到“精神统一”的境界,它所以利用人体生理的部位,作为初步入手的法门,大致说来,有两个原因:(一)人人都爱惜这个躯壳身体的寿命,不管多么丑陋、多么难堪的身体,只要生成是属于自己的,便会构成绝对自私而占有它的牢固观念。因此以修此肉身而达到长生不老为标榜,于是人人便肯用功向学。(二)生理与心理的作用,的确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体两面。生理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影响生理。由心理与生理的互相虬结,因此而产生精神的神妙,所以道家利用身心的关系入手,并非是毫无道理的修法。“守窍”的作用,它的重点,便在一个“守”,所谓“守”,必须要全部精神意志集中才可。只要精神意志真能集中,这个“守”的作用便可达成目的。譬如有一大堆金银财宝摆在前面,要你专心一志“守”住,那时,你便可以废寝忘餐。甚至也可以忘记自己的身心而竭诚“守”住这堆金银财宝,这就是“守窍”的最好说明。

可是要学静坐与修道的人,对于“守窍”的工夫,真能做好吗?老实说,十个静坐修道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做好,大体上,都是一边利用感觉来觉到这一部位,而他的思想意志,却绝对不能集中在这一部位。换言之,他一边感觉到这一部位,那是生理神经感觉的反应,但一边却胡思乱想,或浮念纷飞,那是心理的散漫,有绝对不能集中的苦恼。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精神与意志,它是一个很神妙的东西,你愈想要它集中,它愈会散乱,我常用力学的原理来解譬,也就是说,当向心力集中到极点的时候,离心力便在向心力中发出自然的反应。相反的,当离心力达到极点的时候,向心力的作用,也便自然而生。等于你握拳握紧到极点的时候,你的手指神经的反应,就会自然放松。所以道家把这个精神和心理意志的作用,比方它像水银(汞),它的性质,总是趋向流动散开,甚至于分散到无孔不入的情形。因此,要想利用“守窍”或“存想”而达到精神集中的专一状态,就非简单的事了。精神不能集中专一,而要想打通气脉,达到身心预期的效果,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此中对于心理运用的神妙,更非片言可尽。没有达到精神集中专一的妙用,认为气脉已经打通,绝无此理。有的,只是属于幻想的妄觉,或是生理上特殊的感觉情形,并非真正的气脉通了。因为气脉打通的现象,一步有一步的征候,一步有一步的现象,如果以我这个普通凡人的眼光看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真能做到的。守窍与炼气

从道家修炼的方术来讲,“守窍”与“炼气”,并不是同一件事。守窍,是利用意识心的作用。炼气,是用意锻炼呼吸。但无论守窍与炼气差别异同的作用是如何,它都离不开“存想”的关系,一般从事修道或静坐的人,不管从守窍入手,或炼气入手,都认为气与静坐、气与道、气与长生不老的健康之术,是有绝对的关联。尤其专炼气功与专修瑜伽术的人,对于气,更为重视。从清末到现在六十年来,由于内家太极拳的普遍流行,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原则,几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术语了,因此,许多学静坐的人,一上座,便吐故纳新似的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做到气沉丹田,以便可以入道。

此外,还有许多修炼各种不同的气功,乃至各种不同道术的人,经常来问用什么方法,或如何修炼,才能使“气机”凝住在丹田?或者问怎么样才能把气机停留在某一处?关于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经常会反问他们:譬如有一只中空的皮袋,或者有一个中空的皮球,你把空气打进去了,希望这股气只停留在这只皮袋或皮球的某一处,你能做到吗?无可否认的,都会答说: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事。由此答案,也就可以了解人的形体,内在虽有百骸与五脏六腑,但是它仍然犹如一只中空的皮袋或皮球一样。“气机”内行,它是无所不通,无一处而不周流自在的。“气机”只是停留在体内的某一部分,除非是内部的生理机能已经有了障碍,生了重病的人才能如此,一个正常无病的人,绝对不可能如此的。

如果说有些从事“守窍”或“炼气”的人,的确可以做到,并非是不可能的事。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那是自己心理意识所造成的错觉作用,而并非真有一股“气”停留在那里。同时他所感受到以及在形体上所看到的,那也只是神经血管充血的作用,与心理意识引导精神集中的关系,而不是“气”的留滞。因为心理意识专注在身体某一部分时,神经、肌肉、血液,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力量而发生作用,并非真有一股“气”,可以随着意识的思念,而让它凝结成一块,再让它乖乖地待在那一处。那么,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虚,炼神还虚”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吗?不然!不然!那也是实有的事,只不过是否真能确切了解,真能体会到“气”是什么,那是最要紧的问题。什么是气“气”是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中国的道家,关于“气”字,大约有三种写法,它也代表了三种意义。(一)“炁”字:这是古文的气字,上面的“无”,就是“無”的古字。下面的“灬”字,就是火的变体。古代道家的丹经道书,提到了“气”,便常用这个“炁”字。也可以说,无火之谓“炁”。

但是怎样才是无火呢?须知道家的思想学术,与中国古代的术数,总是脱不了关系的,尤其与五行、天干、地支等名相术语,更是息息相关。在五行之中,心属“火”,所以无火之谓“炁”。做到息心清静、无思无虑之境,才是真“炁”■■的境界。(二)“气”字:也是古文的“氣”字,籀文、篆书大多都用这个“气”字。强调些说,这个“气”字,也就是代表自然界的大气。(三)“氣”字:这是后代通用的“氣”字,但从古代道家与中国古代医学的观念来说,这是人们吃食米谷之后,而有生命呼吸作用的“氣”。

唐宋以前,道家修炼的方术,有专门用“服气”的方法。那是专心一志,利用呼吸的屈伸起伏,以求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道术,它与印度古代瑜伽术中修气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又分化为后世各种修炼气功的法门。这些炼气方法的最后目的,都是凭借呼吸的作用,由此而引发生理潜能的“真气”,那才是“气功”与“身瑜伽术”的极果。如果永远只是停留在呼吸气机的功用上,那就永远得不到气功与身瑜伽的最高成就了。

那么,真气它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呢?所谓真气,也只是无以名之的代名词,在瑜伽术中,又有别名称它为“灵能”,或者形容它是“灵蛇”。至于西藏的密宗,则另称它为“灵力”,或名为“灵热”。总而言之,它就是佛家唯识宗所讲“暖”“寿”“识”综合起来的“业识”的功能。为了讲解的方便,我们借用现代语来说,它就是生命的“本能”,或可简称它是“能”。但是这里所谓的本能或能,并非就是物理学上能量的能,也不是生理学上本能的能,或者有些人认为它就是物理学上的电能,或认为它就是电,那都是观念上的偏差,不可妄用。因为它的究竟,毕竟不是物的作用。不过,这样一说,又很容易牵涉到哲学和科学范围的论辩里去,所以暂置不论。静坐与气的存想

依照以上所讲,静坐与气,好像根本是没关系似的。这又不然,在中国文化中,静坐只是一种统称的名词,例如佛家的“禅定”“止观”“思维修”,以及“瑜伽术”“催眠术”,乃至道家的“胎息”“凝神”等等,凡是摄动归静的姿态和作用,统统叫它为“静坐”。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不管用什么方法来修习静坐,它总是靠我们这个身、心的作用。所谓方法上不同的差别,也只是心理造作意识的感受不同而已。至于这个身体发生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譬如一株松树,可以用人工把它培养成各式各样的形态,但是它本身的生命组织,由种子开始萌芽,渐次抽条挺干,渐次分枝布叶,并无不同。

因此,只要肯下工夫练习静坐,到了相当时间的火候,生理的气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的现象,都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现象与程序,例如年龄老少的不同、男女性别的不同、身体强弱的不同、有病无病的不同。再由此许多异同的差别,引起各人感受的不同,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不同的想象,最后,仍然还离不开“存想”的作用,如果稍已涉猎过道书和丹经,对于奇经八脉、大周天、小周天、坎离、铅汞、龙虎、阴阳等许多术语,存有想象中的幻觉,那么当气机发动的时候,它便自然而然与这些观念,配合成为一种新奇的感受,而造成种种的境界了。

无论从哪一种静坐的方法入手,都离不开身(生理)、心(心理)的相互关系,而且在静坐的过程中,无论重视气机或不管气机的作用,气脉的变化,必然循着固定的法则而引起感受。这个原理的大要,已经在过去连续的叙述中有过说明,现在只从气机在静坐中所引发气脉变化的情况,再做较为详细的解说。当然,现在所讲的静坐,同时包括佛、道两家,以及其他各种方法的内容和作用,并非只是单指某一种静坐的方法而言。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的人,大致都很容易把呼吸的气和空气的气连成一气。因此,便认为空气就是人体内部气机的中心。其实,呼吸与空气的关系,只是人体呼吸器官(肺部)的调剂作用。如果从修炼静坐的观点来说,那只属于达到横膈膜以上的效用。至于人体内部的气机,并非只与呼吸的作用连成一气。换言之,人与动物一样,由呼吸器官吸收空气,就如人们需要生火的时候,必须先要凭借引火的燃料,用来引发本有的燃能。人体内在的气机,犹如一个原始的宝藏,它与生命俱来,永远潜在着无尽的功能,但不经过合理的修炼,这种潜藏的生命之能将随老死物化而去,永远无法发生作用。

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便把呼吸之气与人体内部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这是比较正确的观念。

一是“风”。这便是指空气与呼吸器官之间的通常作用,换言之,一般人凭借呼吸空气的作用而维持生命的生存,这都是“风”的状况。

二是“气”。就是通常人的呼吸作用,经过静坐方法的锻炼以后,呼吸较为轻清而从容缓慢。

三是“息”。经过静坐的高度修炼以后,呼吸之气,到达轻微而几乎止息的状态,那时呼吸器官的阖辟作用,等于停废。(但有关身体其他部分的呼吸,并未完全停止。)小腹部分以及下丹田之间,不靠呼吸器官的往返作用,自然而然发生一种翕辟的现象,这便是“息”。后来道家的丹道家们,又称它为“胎息”。甚至有些丹道的修法,还专门主张“心息相依”便是无上丹法的根据。其实,这种说法,都是隋唐以后,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被天台宗修习“止观”的法门所采用,渐渐普及变化,互相融会而来。因为在隋唐以前道家的修法,虽然也很注重炼气术,但实在没有“心息相依”与“胎息”的理论,虽然有些假托魏晋时代的丹经偶亦类似提到,但毕竟都是后世的杜撰,不足征信。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并非偏向佛家而薄斥道家,这只是从人类文化历史时代的发展过程,顺便叙说一些老实话,与门户之见无关,更与考证之学无关。如要考证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问题,实在有“刻舟求剑”,逝者难追之感了!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这些有关修养方法的理论,完全秉承中国上古文化的传统,从观察物理自然的现象而立论。因为在物理界中,一切生命的生发之机,的确都是从静态中茁壮的。尤其植物界中的生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人,虽然和植物不同,但从婴儿、孩童,到达少壮的阶段,比较起来,愈在年少时期,静态的状况愈多,对于生命成长的功效也愈有力,这也就是说明静态对于人体生命关系的重大。所以一个普通人,在平日生活活动疲劳之后,必定需要休息,而最好的休息,便是靠睡眠来恢复生机。虽然睡眠与静坐的作用不同,但睡眠确是通常人顺其生命自然的一种静态。

说到静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时,也正好暴露人类智能的大弱点。一个人的生命需要休息,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也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是一个人开始练习从坐着的姿态取得休息,便会引起很多大惊小怪的说法,所谓那是修道啦、打坐啦、灰心厌世啦、走火入魔啦等等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睡眠休息的状态是卧倒的姿态;静坐休息的练习,只是坐着的姿态,和睡倒不同而已。其所以加上这些许许多多的名词和观念,统统都是人们传闻失实,或者以讹传讹的零碎知识,无形之中凑合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惧作祟而已,它与静坐的本身又有什么关系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