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08:35:30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于风险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基于风险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试读:

《基于风险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编 写 组

主  编:张凤山

副 主 编:吴苏江 邹 敏 黄 飞 周爱国

     张 戈 王学文 邱少林 郭喜林

     刘景凯

执行主编:郭立杰

编写人员:卢明霞 张广智 杨光胜 饶一山

     傅 岩 齐俊良 岳留强 李 勇

     王 戎 胡月亭 孙德坤 李建强

     史 方 王其华 杨 波 王嘉麟

     裴玉起 李兴春 张建明 杜 民

     王 驰 吴东平序

认真梳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十二五”以来的安全环保事故情况,整体保持了总体稳定、形势可控和稳定好转的基本态势,但要适应当前全国安全环保监管趋严趋紧的大环境,从根本上提升安全环保监管水平,还需要从安全文化角度进行深入推动。

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永存的。安全生产,风险为本。从本质上看,HSE管理实质就是不断循环往复地辨识风险、评价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过程。一个企业有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机制,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基于风险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入手,转变以往“大规模运动式”、“亡羊补牢式”的被动管理为规范化、经常化、积极主动的管理,就成为下一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

发现不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意识不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在集团公司层面组织各级安全环保管理者结合各自业务领域主动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的初衷就是要引领和塑造这样一种安全预警文化,使各企业都能努力做到在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同步落实风险识别,在检查生产现场的同时检查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在项目总结评比的同时考虑风险评价是否全面,这样以最小的风险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在全系统形成“有生产就有风险,防风险就是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当然,总部与企业关注的风险领域肯定会有差异。下一阶段,就是要分系统、分层次明确各领域、各类型不同级别的风险概况,制定控制风险和消除风险的措施,并按照“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明确集团公司、企业、分厂、车间、岗位等不同层级的安全风险,把风险责任和风险措施落到各层级、各专业、各工种、各岗位,建立各级安全风险防控一览表,使全系统职工都能做到“知风险、防风险、化风险和控风险”。在这方面,大庆油田一直大力推广的员工自己“写风险”活动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在这一预警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特别希望各层级的安全环保管理者能够广泛参与,牢固树立“管理的共同目标是风险和隐患”的理念,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排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梳理,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分析,养成定期对安全环保风险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的良好习惯。通过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使以往的监督对象从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转为主体,使安全风险防范真正成为促进干部员工职责履行到位的重要抓手,这才是企业实现安全环保长治久安的最可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本书希望传递出的一个直接和重要的信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副总监 第一篇 体系建设

作为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用的健康安全环保(HSE)管理体系,HSE被看作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准入证。我们如何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完善HSE制度、改进HSE培训、提升HSE绩效?如何做到管理有程序,执行有标准,操作有规程,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如何突出风险管控使制度体系更具符合性与合规性

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一种科学、先进、系统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HSE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有效抓手,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化的闭环管理来实现HSE风险管控的目标。突出风险管控,准确把握深化体系建设的关键点与着力点——对HSE管理体系建设问题的分析与建议邱少林

扎实做好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国有骨干企业三大责任、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也是集团公司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紧密围绕风险管控的核心,不断总结推进体系建设的经验,突出问题导向和原因分析,才能准确把握住深化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持续推动HSE管理体系健康有效运行,为集团公司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根本保证。一、当前HSE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一种科学、先进、系统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HSE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有效抓手,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化的闭环管理来实现HSE风险管控的目标。通过多年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可以发现,目前在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意识上,“安全是企业核心价值”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未能真正体现。一些管理人员对“安全是企业核心价值”的理念在认识上还存在差异,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等先进理念虽然得到了广泛认同,但还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制度保障、实施载体和对HSE管理始终如一的重视和支持。“安全是企业核心价值”的理念未能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落实。

二是在责任落实上,表现出体系建设仍然是少数人的事情。一些企业的HSE管理仍然是少数人在做,HSE工作仅仅是由HSE部门的管理人员去执行和落实,体系建设工作仍以专职HSE人员为主,实施HSE管理的依赖思想依然严重,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全面履行业务范围内的HSE管理职责,“HSE管理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仍未形成。

三是在实施运行中,体系建设存在形式化的倾向。一些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形式主义”和“文件化”的倾向。有的企业将体系建设仅仅当作工作任务,没有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系统策划,对工作要求和部署只是简单复制和照搬。有的企业将体系建设简单等同于建立一套体系文件,只是给别人看的,或者为取得一个资质,而实际运作和管理又依据另一套制度和文件,导致体系建设未能对企业安全生产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四是在管控措施上,缺乏有效的HSE管理工具和方法。在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各级管理者还普遍缺乏有效的HSE管理工具和方法,虽然有强烈的改进HSE管理业绩的愿望,但没有切实可行的风险管控举措,风险识别不清、评估不准、控制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大量存在,事故难以杜绝。二、抓住关键,深入推进HSE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始终坚持以HSE风险管控为核心这条主线,总结成果,固化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在体系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五个结合”、做到“六个强化”、实现“五个转变”。(一)在管理体系建设上,始终坚持“五个结合”

一是与安全文化培育相结合。体系建设过程实际是培育安全文化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简报等多种媒介,普及和宣传HSE管理先进理念、管理方法和典型经验,营造浓厚的HSE文化氛围,在全系统促进践行有感领导、强化直线责任、推进属地管理,把“安全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等HSE理念落到实处,努力做到:时时想到安全、处处为了安全、人人重视安全。

二是与调动全员参与相结合。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领导,重心在基层。要始终坚持从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狠抓责任落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进落实全员责任、实现全员参与。领导干部带头落实有感领导,职能管理部门自觉履行直线责任,基层岗位员工主动实施属地管理,一级带一级,层层推进安全环保责任落实,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三是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HSE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统筹规划。各企业都要根据自身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HSE管理体系推进工作中长期计划,并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始终坚持以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安全环保工作重要抓手,促进安全环保管理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四是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将体系推进工作与HSE管理日常工作相结合,瞄准先进,结合实际,有序推进,务求实效。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开展体系推进工作,明确各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整体协调,各方联动,各尽其责,确保为企业生产经营平稳协调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五是与继承创新相结合。体系建设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对现行HSE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优化和提升。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管理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先进HSE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消化吸收再创新,循序渐进,深入开展基层站队HSE标准化建设活动,持续提升HSE管理水平。(二)在实施运行上,切实做到“六个强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现上下整体联动。严密有效的组织领导是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集团公司确定了全面推进“统一、规范、简明、可操作”的HSE体系建设总体原则要求,企业要加强推进工作组织领导,按照统一部署,制定推进方案、细化保障措施,着力强化制度标准健全、培训教育、风险防控、体系审核、新工具方法应用、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促进管理体系长效规范运行。各级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专业部门要强化对专业领域HSE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支撑。各级领导要积极带头落实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团结并带领全体员工推进体系建设,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整体联动的良好态势。

二是强化理念培育,推广风险工具方法。坚持理念先行,牢固树立把安全环保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推行“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事故事件是宝贵资源”等HSE理念。将安全环保科学理念、观念和管理原则的要求渗透、植入到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工作标准和道德规范之中,使干部员工从事每一项生产管理活动都能够感受到HSE理念的引导和控制,最终实现HSE科学理念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深刻转变。完善改进工具方法,积极运用安全观察沟通、工作循环分析等方法,搭建与员工沟通平台;运用目视化、上锁挂签等工具,规范现场管理,控制危险源;运用工作前安全分析、作业许可、“两书一表”、“四有一卡”等方法,真正使基层作业风险可控、受控和在控。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大安全”格局。责任落实是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的关键。本着“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组织和各级人员HSE职责,形成覆盖全员、职责明确、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层层细化分解HSE责任,将压力逐级传递到基层和岗位,实施全员履职承诺,并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强化全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HSE履职能力评估,明确不同岗位人员能力标准,将HSE履职考评纳入整体考核管理,加强对新提拔、新上岗和转岗人员的HSE履职能力评估,确保全员能岗匹配、主动履职。健全HSE业绩考核办法,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员工HSE履职情况督查,并实施奖惩,确保全员HSE责任有效落实。

四是强化制度健全,推进管理科学规范。要及时将成熟的安全环保管理方法和模式固化为管理制度,使员工有章可循,确保体系推进工作不以管理人员的意识高低而变化,也不以领导者的变动而变化。要结合实际,围绕风险管理,突出责任落实,不断健全完善涵盖工艺安全、行为安全和污染物控制的通用性HSE制度框架。要落实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要求,将HSE管理要求和相应工具方法纳入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同时,强化制度规程宣贯和培训,促进员工养成学习制度规程、尊重制度规程、自觉运用制度规程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推进HSE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五是强化培训教育,提升全员技能素质。体系推进工作首先需要转变全员的观念,要创新培训理念和方式方法,着力提高HSE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各类岗位人员HSE培训矩阵,制定完善岗位人员HSE培训大纲,组织编写HSE制度标准培训课件。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各级领导、机关职能部门、HSE专业人员和基层岗位员工进行系统HSE培训。要深化基层HSE培训管理模式研究,以落实基层领导培训直线责任为重点,以编制实施HSE培训矩阵为载体,分岗位、小范围、短课时、多方式建立HSE培训模式。大力推行培训送教上门、领导干部带头授课等活动,促进全员HSE素质稳步提升。同时,自上而下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采取培训、演讲、竞赛、答题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大家谈”、“HSE论文征集评选”等活动,宣传先进理念,传播HSE知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是强化体系审核,提升体系运行质量。体系审核是保障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内审,做到各级基层岗位现场和作业活动全覆盖。要坚持严审核、深追究,查短板、促提升的审核思路,结合实际,分专业、多层次,定期组织并探索实施量化审核。坚持领导带队、专家审核;要强化审核内容与业务管理、重点工作、关键环节等深度结合,持续提高审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问题闭环管理机制,抓苗头查管理,查现场溯机关,并从组织机构、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培训教育、体系机制等方面制定措施,确保所有问题整改闭环。企业以审核方式规范各类安全环保检查,完善审核检查流程,统一审核检查标准,培养审核检查专家,规范开展内部审核工作。通过体系审核,夯实管理基础,完善制度标准,理顺管理流程,全面提升HSE综合管理水平。(三)在运行效果上,着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从领导“重视”向“重实”转变。通过践行有感领导,实现由领导“重视”向“重实”转变,使各级领导者从过去的口头重视安全转变为注重HSE管理的实效,强化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成为实现“安全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全力倡导者和亲身实践者。

二是从“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以推行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为载体,实现由“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明确职能部门管工作必须管安全,推动员工承诺“我的属地我负责”,从过去单纯的全员参与转变为HSE管理人人有责,形成“安全是我的责任”的良好氛围。

三是从“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转变。通过属地管理在基层的最终落实,实现基层员工由“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转变。对作业区域、设备设施进行属地划分、明确职责,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把安全当作自己的事、当作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使基层员工由原来仅仅是被动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转变为积极履行HSE职责和主动追求良好的HSE业绩,真正实现“一草一木”有人管,“一岗一位”皆有责。

四是从“经验型管理”向“系统化管理”转变。管理体系是企业的“法典”,是包括最高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内部规章和行为准则,它理顺了工作接口,明确了各个岗位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它用标准审核替代经验检查,基本改变了传统管理中靠文件、靠会议、靠检查的做法,使HSE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逐步从靠经验型管理向系统化管理转变。

五是从“被动防范”向“源头控制”转变。将HSE管理关口前移,着力在源头控制上下功夫,强化施工设计审批、人员素质、设备设施、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的管控,加强健康安全环保过程指标考核奖惩,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促进HSE管理从被动防范向源头控制的转变。

HSE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集中精力、大胆探索、不懈努力。HSE管理的改进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必须结合企业实际,突出HSE管理在不同阶段的矛盾和主要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各级人员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通过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确保集团公司整体安全环保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建 议

在管理体系建设上,始终坚持“五个结合”。一是与安全文化培育相结合;二是与调动全员参与相结合;三是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四是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五是与继承创新相结合。

在实施运行上,切实做到“六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现上下整体联动;二是强化理念培育,推广风险工具方法;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大安全”格局;四是强化制度健全,推进管理科学规范;五是强化培训教育,提升全员技能素质;六是强化体系审核,提升体系运行质量。

在运行效果上,着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领导“重视”向“重实”转变;二是从“全员参与”向“全员负责”转变;三是从“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转变;四是从“经验型管理”向“系统化管理”转变;五是从“被动防范”向“源头控制”转变。

启 思

尽管随着体系推进的逐渐深入,许多单位的安全环保整体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绝对不能高估成绩,不能夸大成果,更不能满足现状、停步不前。部分单位推进体系建设还是迫于上级要求、外部压力以及事故多发的现状,没有真正把安全环保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没有把体系建设作为企业的自身需求,还没有形成抓好体系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必须要深刻认识到,HSE体系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和活动,必须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坚持和经营,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持续把HSE体系推进工作引向深入。

最近一个时期,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密集制修订了包括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在内的95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密集出台,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要求,一方面使集团公司面临着繁重的安全生产制度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另一方面也使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法律法规符合性风险,安全生产合规性要求将进一步加强。加强顶层设计,使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更具符合性与合规性——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符合性的思考及建议郭喜林

2014年按照集团公司合规经营的总体要求,安全环保与节能部组织开展了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合规性分析工作,系统地梳理了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析了2014年底前制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提出了安全生产制度框架和制修订建议。据统计,集团公司现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51项,按发布层级分,其中集团公司层面发布的有31项,安全环保与节能部发布的有20项;按发布时间分,新《安全生产法》颁布后发布的7项,五年以内发布的18项,五年到十年间发布的15项,十年以前发布的18项;按规章制度类别分,综合性制度13项,专项制度38项。目前,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以《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中油质安字〔2004〕672号)为主线,以专项制度为细化补充,涵盖了劳动保护、特种设备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现场安全管理、消防、交通、海洋作业等16个方面。经过对每项制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能够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变化,各项制度、标准能够结合企业特点和实际及时实现制修订,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以及实际操作性。总体来看,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较为完善,可以满足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能够较全面地对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监督管理和约束、指导作用。

在安全生产标准方面,集团公司目前共有安全生产企业标准147项,其中,管理标准95项(包括HSE体系标准6项),技术标准52项。三年以内的标准63项,三年以上十年以内标准84项,暂时没有十年以上的标准。总体来看,集团公司安全生产企业标准在HSE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下,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需求和技术需求,构建了比较完整、比较符合集团公司实际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为各项业务的安全生产要求确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日益严格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以及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对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绩效提升提出的更高要求,现有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管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常态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顶层第计缺乏严密性

目前集团公司还缺乏系统性跟踪研究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部门和机构,集团公司及部门所制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要求大多都还是根据各处室职责和所管理的具体业务而制定下发的,在总体层面还缺乏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标准的顶层研究和设计。部门各处室只是常规性地跟踪国家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或随用随查,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各业务所(中心)也只围绕自身的业务范围关注政策变化,导致安全生产政策跟踪和研究处于分散随机的状态,政策要求落实挂空挡的风险比较大。此外,由于缺乏集团公司层面安全生产制度及标准专业研究机构,致使难以实现常态化、专业化系统跟踪和研究国内外政策变化对集团公司的影响,进而导致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的顶层设计不足和制修订的随机。二、对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制修订缺乏时效性

从制度合规性分析来看,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标准五年以前发布并未修订的占比达到31%,相应的近五年来国家发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及标准已达244项,现有制度标准制修订不及时的问题尚比较突出,依法合规方面存在法律风险。一是在安全生产方面缺乏管制度的制度。制度的完善合规有效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但目前制度的制修订随机性比较大,缺乏制度机制的规范和约束,往往很难实现合法合规的万无一失;二是制修订的日常准备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研究机构及时跟踪、辨识国内外安全生产政策变化,往往出现制度制修订时掌握信息和资料不完备,制度的研究制定变成了编写制定,导致时间进度和质量都难以保证。三、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

尽管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已基本实现安全管理的全覆盖和较好的法律合规性,但制度条文多注重提要求,流程、细则、规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可操作性。此外不少制度和要求的出台缺乏与实际管理的结合,没有考虑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差异性,管理宽严度难以把握,导致不少制度标准本身难以执行。一是各类制度过于繁杂,要求过于烦琐,且部分存在相互重叠和矛盾的现象,执行者往往被淹没在各种要求中,无法从中甄选出适合自己的内容,导致无法真正落实制度要求;二是有关“禁令”过于笼统,执行者往往不知自己该如何做才不至于踩踏红线;三是与杜邦公司的合作更注重理念和流程的学习,造成职权、职责梳理不清,作业文件、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导致执行层面推诿和混乱,制度执行的合规性基础不牢固。四、对制度标准的执行缺乏严肃性

由于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自身的问题,以及制度标准往往无法涵盖企业管理的所有具体问题,企业在对制度标准的落实上总打折扣,无法全部得到有效执行,无法做到安全要求的刚性制度刚性执行。一是指令不清导致执行混乱,执行者或不知所措,或无意误解甚至有意曲解,约束力大幅降低;二是指令不清导致监督监管尺度模糊,给监督和监管带来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严肃性,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三是指令不清导致难以有效纠正,难以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导致低水平问题重复发生。五、对制度标准偏离执行的责任追究缺乏严厉性

目前,在未造成事故的情况下,针对制度和标准的偏离执行或违章行为,尚未有有效的处罚措施,集团公司还没有建立“违章作为事故处理”的制度,对违反制度标准要求但未造成事故的行为往往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在企业中的一些违规侥幸行为能够通过牺牲安全性对工作带来所谓的“方便性”和“经济性”,很容易被那些安全意识淡薄的领导和员工所接受,并能让别人跟风效仿。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没有切中习惯性违章的要害。在安全检查和考核中,还存在着不规范、不严格、不细致的现象,有时迫于人情、迫于工作进度或者领导压力,对应严格考核的违章行为和违章人员“放一马”。对制度标准的偏离行为缺乏相应的考核,从而放大了有关单位偏离安全管理制度和要求的心理,久而久之,进一步加剧了安全制度和标准的约束性和执行力。

建 议

一、加强对安全生产制度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研究

针对集团公司对国内外安全生产政策标准研究薄弱、安全生产制度标准顶层设计不足的问题,建议成立或委派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组建安全生产制度标准体系专门研究部门或机构,重点围绕国内外安全生产政策标准跟踪研究,谋划策划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标准的顶层框架,统筹研究并制修订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对现有制度标准开展合规性分析以及开展制度的流程化和指令化研究,指导企业更好地实现落实国家要求、转化同行经验、固化企业经验和教训,确保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标准的完善、合规、系统和协调。

二、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和标准的时效性

加强制度标准的修订,确保制度标准能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及时调整。对于新出台的国家安全生产制度规范,要通过研究制定或者修订现有类似制度的方式,及时融入现有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中。对于一些新业务的开展、新技术的应用,要及时配套地研究制度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标准体系。对于一些常规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规定,要定期开展对业务发展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跟踪评审,及时修订和调整。同时针对不同业务的风险程度的不同、不同类型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出台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要求以及达到要求的时间限度,把握好管理宽严度,切实让安全生产制度标准在不同企业都能得到有效地落实执行。

三、加大安全生产制度标准的强制执行力

针对以确保生产任务为借口无视安全生产制度标准要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建议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制度标准执行合规性的监督力度和违规处罚力度,保证制度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解决“行”和“评”的问题。同时切实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的严格考核,确保刚性制度得到强制执行。一是建立标准的安全生产违规行为扣分清单,满分重新上岗培训,屡犯调离岗位甚至“终身禁驾”;二是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督的“执法者”地位,规范“执法”行为;三是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确保违规必受处罚。

四、强化安全生产制度标准的宣贯培训

针对各级制度执行者普遍存在的对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制度标准一知半解,甚至误解、曲解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宣传宣贯力度非常必要,但如果延续以往“填鸭”式的宣贯方式,希望宣贯效果明显改善是不现实的。为此建议宣贯重在解决“知”和“能”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高层管理人员重在知晓“红线”,中层管理人员重在清楚“做什么”才能确保不踏红线,而操作岗位人员则应清晰掌握“怎样做”;二是在进一步明确各级岗位、各个部门的“职权”和“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制度标准培训矩阵的应用,结合岗位广泛引入体验式的安全培训;三是全面开展各岗位安全生产履职能力培训和评估,以此作为上岗的必须条件;四是将承包商对安全生产制度标准宣贯全面纳入培训体系,特别是长期合作的承包商,必须按照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系统,全面进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培训。

启 思

古语讲“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同样如此。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日益严格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如何使我们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及标准适应新形势和新常态并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安全生产制度标准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研究,谋划顶层框架,统筹制修订安全生产的制度标准,对现有制度标准开展合规性及符合性分析和研究,确保制度标准能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及时调整,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唯如此,才能使未来安全发展之路蹄疾步稳!

如何建立有效的HSE管理制度与标准持续完善机制,确保HSE管理制度与标准的依法合规、科学、高效、可操作?实践证明,要做到依法合规,就是要全面分析现行的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要重点从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项目“三同时”、变更管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以及事故管理等制度入手,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合规性进行全面梳理,合并同类制度,减少制度数量。以技术研究为基础,构建HSE管理制度与标准完善良性机制——对构建HSE管理制度与标准完善良性机制的思考与建议张广智

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历经几十年血的教训及经验的积累沉淀,我们的HSE相关管理制度、作业标准(如操作规程)是比较完善的,也为集团公司的安全环保业绩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现行的部分制度和标准不同程度存在着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宏观要求多、具体要求少,有的过于烦琐,有的还不够完善,带来部分管理制度和标准存在着执行效力低和执行力不够的风险。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约、局部利益的束缚、经验主义的局限和调查研究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调查研究的不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有关专业技术管理制度和标准制修订的设计起草上,主要是依靠责任规避、国家法规标准要求机械附和性的驱动,不是建立在重大风险防控技术专题研究或充分的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结果是导致有的制度标准与安全生产实际不适应,主要风险防控不突出,有的存在片面提高安全标准要求,有的安全环保要求还不足。当前,集团公司提出了依法合规治企的要求,扭转传统人治思维,以逐步减少主观性的行政文件,减轻基层负担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健全完善科学、高效、可操作的HSE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按照集团公司确定的安全八大风险、环保六大风险,细分炼化装置、大型储库、油气管道、油气销售、油气海运、工程技术、装备制造等专业领域,有计划地开展某一领域、某一活动的危害因素识别、重大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技术的系统专题研究,并依据风险防控技术专题研究成果开展系列转化工作。一是影响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的改进。有了依据风险防控技术专题研究成果的可靠依据,我们就可有力地对因人治思维、经验主义形成的制约企业良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的“短板”、“长板”等问题施加有力的改进影响,确保安全的必要技术措施保障,减少企业不必要的安全过度投入。二是改进集团公司、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不仅要将风险防控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总部层面顶层制度修订中,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作为技术标准提升以及各企业制度完善的依据。三是改进现有岗位作业规程。指导企业依据风险防控技术专题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操作规程和岗位应急处置程序,真正解决基层岗位作业规程操作性不强问题。四是编制各层面的风险防控技术指南。将风险防控技术专题研究成果,转化成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层面风险防控技术基础指南,作为员工安全技能培训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HSE培训实效性,也能为解决员工“无知无畏”的问题提供一个较好的途径。五是开发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培训系统。利用先进的三维数字信息技术,将风险防控技术专题研究成果转化为虚拟与现实交互的仿真培训与演练系统,可大幅度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培训覆盖面、培训效率和培训效果。

开展危害因素识别、重大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技术专题研究,并不需要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现有技术成果的集成,以及国内外成熟案例的搜集、整理、消化和吸收。此项专题研究,需要众多经验丰富的基层技术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时间投入,但笔者认为相对于机械对标式的硬件投入还是较少的,其成果不仅能促进集团公司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提升,也会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安全过度投入,更能为社会全行业的安全生产做贡献。建立以风险防控技术研究为基础的HSE管理制度与标准持续完善的机制,是实现HSE科学管理的一个有效基础。

建 议

要确保HSE管理制度与标准实现科学、高效与可操作,可借助安全环保与节能部力推的集团公司风险分级防控机制建设契机,通过加大重大风险防控技术专题研究支持的力度,建立以风险防控技术研究为基础的HSE管理制度与标准持续完善长效机制。

一是影响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的改进。二是改进集团公司、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三是改进现有岗位作业规程。四是编制各层面的风险防控技术指南。五是开发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培训系统。

启 思

制度建设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主导性作用。当前,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对照新安全环保法以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等方面的新要求,对现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切实从制度的合规性出发,研究制定符合现行法律条件和责任体系要求的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强化提升各项制度在可操作性、宣贯培训和检查考核等环节的执行力,这个任务已经刻不容缓。如何突出审核重点持续促进HSE管理改进提升“管理必须审核”已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一种通行做法。HSE审核是企业建立并运行HSE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评价企业HSE管理体系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企业HSE管理工作的有效工具。通过审核可以发现其运行过程中突出的优点和改进空间,以达到HSE管理体系融入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以及持续改进的目的。突出审核重点,帮助企业分析HSE管理薄弱环节与管理短板——关于HSE体系审核的思考与建议王其华

HSE体系建设是中国石油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步确立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主线,而HSE审核已成为HSE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石油安全文化整体仍处于严格监管阶段,HSE审核也是严格监管阶段有效的保障措施。推进HSE体系审核,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绩效管理,是确保HSE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因此HSE审核已经成为中国石油持续深入推进HSE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环保及生产管理的重要抓手,成为促进管理提升的重要载体。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作为HSE审核的主力军,在多年HSE审核中既见证了审核工作对HSE体系建设的有力推动,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对此我们针对领导层的审核力度不够、两级机关的审核弱化、企业体系文件的审核不够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分析,提出如下建议。一、中国石油审核特第及成效

中国石油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总部审核工作,并从2012年起形成一年两次全覆盖的审核工作机制。总部及各分公司分别组建审核组,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对各分公司所属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核,及时宣传和推广了HSE最新管理理念和工具方法,发挥了有效的推进、宣传、指导作用,提高了企业领导层的意识,营造了全员参与HSE管理的氛围,也推动了集团公司各项重点工作的贯彻落实。

在审核工作中,始终坚持领导带队,审核组遵循客观公正和“三不审核”的原则,结合集团公司现阶段安全环保工作,突出业务特点和审核重点,并在审核后系统分析和总结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经验。通过审核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企业发现了HSE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短板,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或措施,有效推动了企业HSE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和持续改进,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安全环保的管理水平。

各企业也通过审核工作营造了更加良好的HSE体系持续推进的氛围,有感领导示范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基层HSE风险防控工作稳步开展,设备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HSE培训、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安全环保合规性生产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二、审核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的审核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审核本身而言,确实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改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领导层的审核力度不够

总部级的审核,更应侧重审核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审核领导对总部工作要求的把握和落实,关注领导者本身对HSE的真实态度,应按照一岗双责、直线责任、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覆盖地对领导者进行审核,以此发现领导者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几年来的审核发现,对领导层审核存在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的现象,没有按照岗位职责进行严格审核,审核中原则性的话、程序性的话较多,没有真正达到审核的目的。(二)两级机关的审核弱化

审核中,审核组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现场,从审核计划中也能看得出来,对两级机关审核普遍弱化,有时半天时间审2~3个机关部门。从审核证据上看,管理性问题、职责履行、直线管理思路、管理接口通畅、管理制度严密性等问题在机关审核中反映不多,部分审核组存在个别问题替代普遍性问题,现场问题替代管理问题的现象,把审核当作检查,没能完全反映企业管理的真实状况。通常讲,审核发现的问题一定要追根溯源,一定要查找管理原因,这是体系管理的重要思想。如果仅限于完成审核,没有查找问题的管理原因,也就背离了体系管理强调的发现一个共性问题、整改一类问题的目标。(三)企业体系文件的审核不够

HSE体系文件实质是企业管理中科学管理的体现,所以一个企业的规范运行,首先体现在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体系文件的目的就是规范企业工作流程、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界定具体的管理界面,使所有的活动满足或符合文件要求。几年来的审核过程以及通过与审核员的交流发现,审核组对企业体系文件的审核力度和投入的时间不够,很少有审核组针对企业的体系文件提出问题,对企业文件的规模是否适应、文件的内容是否健全、是否具有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相对较少,经过一年的运行,企业有哪些制度、流程进行了哪些修订以及有哪些管理手段进行了改进等,都没有得到明显地体现。

建 议

一、加强审核的策划

审核前需要严谨的策划。由于企业的业务不同,组织机构、产品、文件的详细程度、现场分布、人员能力和设备以及企业文化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审核的效果,审核组应依据相应信息做好审核策划工作,包括审核时间的长短、审核的先后顺序、审核员的专业性、审核的重点等,以达到总部审核的目的。

二、提高领导层的审核力度

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领导,体现在领导力上,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力和领导意识,所有的管理和行为都是空谈。建议审核组根据领导分工、一岗双责等相关要求,对每一位班子成员开展审核,既要达到100%全覆盖,又要提高专业深度,以达到管工作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的要求。

三、强化两级机关的审核

局处两级机关是企业管理的根基,审核组应依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负责的管理文件有针对性地实施审核。对机关审核重在问题的根源分析、措施评审以及管理改进,重在监督和直线责任的履职,关注与基层相关接口的衔接。针对与HSE管理体系联系密切的部门,审核组应拿出更加充分的时间,深度和广度也应再大一些。

四、强化企业体系文件审核

企业的体系文件能够反映管理活动的逐个环节,对关键过程、重要危险危害因素、危险化学品、危险作业以及危险场所等,无论以哪种方式,都应进行管理和控制,更需要文件给予支持。目前的审核关注点往往集中在作业现场,更多关注设备设施完好性以及作业环境,忽略了管理性文件的审核,忽视了现场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在管理层面,致使管理性问题不能有效发现,导致低水平问题重复发生。因此,建议在审核中要更多关注现场的问题在管理上是否有制度的缺失,管理文件是否规定了工作职责、是否清晰地界定了管理要求。

五、提升审核员的能力

审核员在审核中会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企业,即使是同一个行业里不同的企业,由于管理模式、最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存在差异,各企业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管理特色。因此不断提高审核员的综合能力非常必要,建议重点围绕审核员的“六要”和“四不要”等十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培训考核,确保审核员能够不断适应国家HSE政策标准要求的变化和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变化。

启 思

审核与检查的区别是什么?

直白来说,检查好比挑刺儿,而审核是把长刺儿的原因找到、拔掉,确保不再长。从这个角度而言,审核就不单纯是翻翻资料、看看现场、首尾开会。正如文中建议所说,必须从策划、领导层、两级机关、体系文件、审核能力四个方面去着力,才能避免审核工作蜻蜓点水地泛泛而过。

审核是一种管理手段,最终是为结果服务。审核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就是把个性经验集中推广,把共性问题逐个解决,把碎片式的理念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从而形成管理资源,推动整体提升。

此为“管理必须审核”的真谛。

集团公司环境风险仍比较突出,仅在环境敏感区内的油气水井就达到17000多口,涉及原油产量560多万吨,历史形成的部分污染治理问题相当迫切。要全面排查整改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隐患,加快“土油池”和危废渣场治理,依法依规组织生产,达不到环保要求坚决关停退出,努力消除环境风险。贯彻新《环境保护法》,通过现场审核努力消除环境风险——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环保现场审核发现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2014年9—10月,根据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有关要求,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派出环保专家全面参加了2014年油气田环保现场审核。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问题与建议,可供参阅。一、环保标准日益提高,超标排放问题凸显

2014年7月1日起,新的火电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陆续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排放限值大幅提升;辽宁、天津、山西等地方相继提出更为严格的排放要求。

目前重点排污口已基本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联网,排放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污染物超标排放将面临按日计罚、停产整顿甚至行政拘留等惩罚措施,超标3倍以上还会追究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公益诉讼和负面报道。二、页岩气开发存在环保隐患

页岩气已被国家列为有别于常规天然气开采的独立矿种,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暴露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家环境保护部正在酝酿针对页岩气开采的成套环境管理要求。集团公司页岩气开发刚刚起步,尚存在油基钻屑和压裂返排液合法有效处理、重金属和废气排放特征不清楚等问题。目前国内页岩气开发单井需耗443水2×10~3×10m,其中仅有约20%压裂返排液可以回用,对水资4源需求巨大,同时需外排的压裂返排液量达到(0.15~0.23)×10t/单井,但目前这部分压裂返排液及后期排采液去向问题尚无标准和规范可依。整体来看,页岩气开发缺乏成熟且具有可行性的成套环保技术方案,环境风险突出。三、污水回注存在地下水环境和政策第第

新《环境保护法》严禁通过灌注方式排放污染物。有些油气田目前采用的回注方式是否属于灌注,尚无定论。油气田注水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已经引起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也正在成为政府部门加强环保监管的新领域。四、废物处置第施防渗不完善

国外石油公司曾在场地污染治理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国家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重视,已确定为我国“十三五”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环境保护部正在开展首轮全国性的地下水环境调查,2014年密集发布了多个与场地污染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近期还将出台“水十条”、“土十条”等政策。防渗是预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措施,应当高度重视。五、环境第第更加突出

油气田勘探开发作业点分散,管线分布区域广、管网复杂,部分设施所处环境敏感,大量设施建设时间长,环境风险管控难度大。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事件的法律处罚和社会负面影响将日益增加。

建 议

一、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达标升级

一是集团公司组织进一步梳理、汇总、分析有关问题,分板块编制满足新环境保护标准的整体工作方案,明确资金和技术路线、技术难点;二是建议统筹开展技术调研,对现有污染治理技术进行梳理及评估,形成集团公司污染治理最佳可行技术名录,指导企业实施达标升级改造;三是针对新环境保护标准升级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加强科技投入,组织集团内部环保科研力量,集成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开展含油污水达标排放等专项技术攻关。

二、专题研究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技术,夯实发展基础

针对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问题,建议设立页岩气开发环保专项,重点针对油基钻屑处理、压裂返排液和排采液综合处理与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优化等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尽快开展现场示范,形成成套自主环保技术。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前期已针对这方面问题对四川、塔里木、长庆相关污染物处理装置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前期研究,并联合休斯敦中心对美国页岩气开发环保技术进行了系统调研和分析,为解决相关环保技术问题打下了基础。

三、制定配套标准,规范回注行为

针对污水回注过程中的政策与环境风险,建议:一是组织开展油气田采出水回注现状的系统调研,开展已有回注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二是做好与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沟通,力争获得油气田采出水回注处理的合法地位;三是调研美国相关法规,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编制油气田采出水回注技术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回注工程环保管理办法,规范回注行为;四是在标准出台前,加强对回注工程的管理,尽量减少气田和部分油田采出水回灌(注入非油气层),对回注方案提出环境保护要求。在充分考虑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地质和水文特征的基础上,从注入井的密度、注入层位、注入压力、地层可注入量、注入井结构、监测井布设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地热、卤水等非油矿产资源。

四、加强防渗管理,控制场地污染

针对油气废物处置设施防渗不规范的问题,建议:一是对油气田污染物储存与填埋、泥浆固化、氧化塘等场地的防渗现状开展全面排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二是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及集团公司生产现状,制定油气田企业防渗设计规范;三是针对目前防渗工程普遍成本较高,在防渗工艺优化、防渗材料优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四是加强场地污染调查、评估与修复技术储备与示范。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前期依托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建设了国内先进的防渗检测与工艺优化实验分室和石油石化场地污染防治技术实验分室,可在此领域给集团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五、规避生态红线,降低环境风险

针对环境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集团公司定期开展环境风险专项排查,针对重大环境风险,制订专项防控方案;二是对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的设施应限期停产或搬迁,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置;三是对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水源地准保护区内、分散式引用水源周边的设施,提高环境风险防控标准,完善防控措施;四是新建项目在项目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新《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红线的要求和约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启 思

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越,安全如此,环保亦如此。[1]

不仅仅是因为最严格的新“两法”的实施,更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全民皆媒体,任何一个内部问题,都可能引发网上传播。比如,2015年年初的“某企业涉污被政府点名”报道,短短7天时间内相关网络信息量就达到4000多篇,网民在微博、论坛、微信等发表帖文3500多条。企业就此承受的压力比之问题本身,可能更大。

油气田企业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应该怎么做?如何主动适应?本文已经给出了建议。在科技攻关、标准完善、硬件投入之外,我们还应该思考:如何妥善应对媒体和社会关注?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社会舆论对环境污染点火就着,应对好公众关注,必然也应该成为我们降低环保压力和风险的途径之一。

2012年以来,集团公司连续四年对120余家主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了一年两次的HSE管理体系全覆盖审核,发现和整改了大量问题,促进了企业HSE管理的改进提升,但也暴露出审核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落实审核问题整改,持续促进HSE管理水平提升——对HSE体系审核工作分析及改进措施建议集团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HSE体系处(职业健康处)“管理必须审核”是国际石油公司的通行做法,目前总部审核已成为促进企业HSE管理提升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完善了审核思路方法。确定了“严查、深究、补短板、促改进”的审核工作思路,明确了“没有审核方案不审、没有审核检查表不审、审核员没有培训不审”的“三不审核”原则,形成了“分专业、全覆盖、分层级、多方式”的审核工作模式。采取专项审核、全要素审核、交叉审核等多种方式,突出对重点区域、关键环节、重大项目、特殊时段进行审核。积极运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法,提高了审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促进了直线责任落实。总部审核的实施主体是专业板块,安全环保与节能部总体策划并跟踪汇总。专业板块领导高度重视,带队审核,业务部门深度参与,并从企业抽调业务管理人员,组成专家审核组,突出对专业领域HSE管理要求的审核,增强了审核针对性。审核前,各专业板块对审核人员集中培训,突出业务内容学习,明确专业审核检查标准,推动了专业领域HSE要求的有效落实。审核结束,专业板块及时召开总结视频会,通报审核情况,重大问题由专业板块领导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于共性问题、重复问题,专业板块业务部门从制度上、管理上进行分析,系统解决,促进了业务管理要求与安全监管要求的深度融合。

三是推动了管理水平提升。审核组采取领导访谈、员工座谈、现场观察、知识测试、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审核,边审核边指导,传播了安全知识,传递了安全理念,交流了安全经验,促进了企业干部和员工理念、行为的转变,推动了工作安全分析、作业许可、能量隔离等新工具、新方法的有效运用。2012年以来开展的7次总部审核,共计发现了34208项问题,集中发现和整改了油气田企业废弃井、炼化企业电网波动、销售企业罩棚隐患、管道企业CNG板车无行驶证和套牌使用、钻探企业钻机高空坠落风险等一批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问题,提升了企业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四是培养了审核员队伍。每次审核,各专业板块从企业抽调约600余名审核人员参与审核,一些人员多次参与总部审核,既学习锻炼了审核方法技巧,加深了对总部有关制度标准的理解,也学习了解了不同企业HSE管理的典型做法,开拓了工作视野,丰富了业务知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懂业务、会审核的审核队伍。现场审核时,企业均安排骨干人员陪同审核,与审核人员一道深入基层现场和各个部门,边审核边指导,边审核边交流,促进了企业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提升。

在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HSE审核在组织方式和实施效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审核人员发现问题的意愿和能力不足、提出的问题和整改建议质量不高、审核问题整改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不强,还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一是审核工作要求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审核员审核前集中培训要求没有得到有效坚持,有的通过网络视频培训,有的审核前培训时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