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14:51:14

点击下载

作者:黄启团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试读:

任何一段糟糕的关系,必有你的一份功劳

无论你今天过得如何,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变得更好。

这是我非常坚定的信念,因为在过去22年心理领域的工作经历中,我见证了太多太多生命的改变,包括我自己。

在《升级生命软件》的课堂上,我曾经遇到过无数处于迷茫、痛苦又无助阶段的人。他们有的是为生活所累,感觉自己越努力却越疲惫;有的是抱怨婚姻不幸、遇人不淑,不断数落伴侣的各种不是;有的恨不能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给对方,却还是得不到对方的爱;有的为了孩子的未来操碎了心,却没获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本该幸福温馨的家也变成了冲突不断的战场;还有的从世俗逃到寺院,又从一座寺院逃到另一座寺院,却还是想逃;甚至还有的因为受够了这无望、痛苦的人生,抑郁到想要结束生命……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问过我类似这样的问题——“我这都是为他好,为什么他丝毫不领情?”“我这么努力爱他,为什么他还是不爱我?”“为什么他老针对我?”……他们总以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反问一句:“那是谁把你自己逼到如此境地的呢?”

我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我在心理咨询的个案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比如在一段糟糕的关系中,任何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伴侣、朋友、合作伙伴,这其中必有你的一份功劳。曾经值得托付终身的伴侣,如今却变成了你口中的“渣男”;曾经简单如一张白纸的孩子,如今却调皮捣蛋不听话;原本只是普通的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如今他们却处处针对你、忽视你……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没有可能是你把对方培养成今天这个样子?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你我的一面镜子,透过别人,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真实的自己。我们之所以看到对方不好的一面,是因为,我们会把自己隐藏的内在投射到别人身上。遗憾的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在黑暗中痛苦摸索,无助度日。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我都很痛惜、痛心。因为通过多年的经验,我摸索到一些关于人的规律,也学会了一些让人生变得更好的方法,这些方法已经在我的课堂上和咨询个案中验证过,十分有效。可惜的是我个人精力有限,能走进我的课堂和向我咨询的人十分有限,因此,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大家看清错综复杂的情感和情绪背后的真相,让大家跟自己和解、跟关系和解,走出心灵的困境,活出生命的美好。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这是心理学中的一句至理名言,适用于任何关系!比如说,男人怎样对你,是你从一开始就惯的、教他的;孩子不听话、软弱、不敢承担责任,是你教育失当,从小宠的;朋友无视你、忽略你,也许是永远没有主见的你让人习惯性地忽视你;同事不够尊重你,拿你当软柿子捏,也许是你畏首畏尾的样子给了别人得寸进尺的机会……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教会了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尊重自己,有的人教会别人如何爱自己,有的人则教会别人如何伤害自己。

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抱怨一点用处都没有,与之对抗更会让你泥足深陷。那怎么办呢?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中?这跟我们的人生模式有关。所谓的人生模式,就是我们俗称的“性格”或“习惯”,这些模式的背后,就是一个人的信念。信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而行为会导致结果。你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正是过去行为所创造的结果,而这一切都是由你所持有的信念决定。人们内心的种种痛苦、迷茫、失望、疲累等,都跟信念有关。我把这些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信念比喻为“生命软件”,这些软件不改,生活就会不断地重复过去的模式。

无论我们的人生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是自强的,还是懦弱的;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充满希望的,还是绝望的……这都跟我们内在的“生命软件”的差异有关。人生,说到底,是内在软件的外在呈现,“生命软件”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这些软件一旦改变,会影响到个人、婚姻、家庭、事业等方方面面。所以,活出全新的自己的第一步,应该从觉察并看见我们的内在模式开始,因为看见后,你就可以重新选择你的下半生。

在《升级生命软件》的课程上,我接触了面临各种各样人生难题和困境的案主。而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看清楚这些事情背后的真相,当他们看见困境背后的模式后,他们因此而找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活法,生活也会因此而改变。

在这本书中,我结合这些个案,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来带大家一起探索并“看见”案主当前的人生模式。人生的痛苦也许千差万别,但内在的模式大同小异,比如悲观模式、内耗模式、痛苦模式、假装忙碌模式、目中无人模式、指责模式、受害者模式、操控模式、恐惧模式、焦虑模式等。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你也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觉察到自己正在“运行”的人生模式。

一个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模式,他才会自然地做出改变。这个过程我把它称作“升级生命软件”。

这条路我自己走过,所以,我知道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经历无明痛苦的心灵需要被唤醒!通过这本书,让读者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最大心愿。

每个生命都可以奇美无比,就像每个生命都可能平庸无奇一样。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觉察并看见自己的人生模式,并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所以,当我们都在感叹人生不如意,在抱怨命运不公之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如何创造今天这一切的?我内在的哪种模式让世界如此对我?

翻开这本书,也许书中有你要的答案!

最后,团长祝愿大家都能活出生命的喜乐、称心、享受和满足!黄启团2019年5月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天经地义,

也许更为诱人,

因为它充满荆棘,需要开拓:

然而这样的路过,

并未引起太大的改变。

那天清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

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明知路连着路,

我不知是否该回头。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

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你想要的人生,藏在你的生命软件里人脑也会“中毒”?

有一次,在《升级生命软件》课程签到时,签到电脑突然中毒死机,给学员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为了重新录入学员的资料,我的同事加班直到深夜。

电脑系统会中毒死机,我在想,人脑会不会“中毒”呢?如果人脑“中毒”会怎样?

某研究生从宿舍楼顶的天台坠亡。警方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不予立案。这件事让我不由得联想到某博士生跳楼事件。两个孩子都是高学历,属于鲤鱼跃龙门的优秀学子。但这两个让莘莘学子羡慕的天之骄子却用这样的方式放弃生命,未免让人为之惋惜。

我知道一个人放弃自己生命的原因有很多,有外在的种种困难,也有内在不为人知的痛苦。我没有权利去评价什么,只是这些让人心痛的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电脑死机是因为病毒的攻击,那如果一个人按下了生命的休止符,是否也和大脑“中病毒”有关呢?电脑到了死机这一步,已经是最差的结果,在未死机之前,想必已经给使用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那人生的种种困难,是否也是我们的大脑中了某种“病毒”所导致的呢?决定生命高度的不是硬件,是软件

电脑有硬件和软件两个系统。如果用它来做一个比喻的话,人的身高、长相、胖瘦等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外在特征就是人的硬件,那什么是一个人的软件呢?

硬件通常是不容易改变、相对固定的部分;而软件是随时可以更新升级的。每台电脑的外在构成都差不多,电脑与电脑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安装的软件和硬盘里所储存的数据。人类也一样,人与人之间硬件都差不多,都是由大脑、躯干、四肢和内脏等器官组成。那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有一次,我随一位朋友去佛山,认识了一位做养殖业的新时代农民。我也是农民出身,深知做农民的不易,不仅要担心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还要担忧市场价格的影响。让我想不到的是,在聊到养殖业的风险时,这位农民朋友却非常喜欢价格的波动,因为她建了一个非常大的冷库,每当价格变低时,她就把农产品冷冻起来,还大量收购别人贱卖的农产品,待到市场回暖时出售,这样一来一回,就可以大大地赚上一笔。

同样是市场价格的波动,有人害怕,有人却欢喜,并能从中获利。人与人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在《升级父母软件》的课堂上,有不少家长反映因孩子玩游戏而头痛不已,并且因为控制孩子玩游戏而产生了冲突,导致亲子关系恶化,问我该怎么办?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张国维博士,他有3个儿子,3个都是博士,他的教育成果让不少家长羡慕不已。他是如何教育出这些优秀的孩子的呢?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他的二儿子小时候也疯狂地迷恋游戏,但张博士没有像大多数家长那样指责和控制,而是和孩子一起玩,结果当然是输给了孩子。就在孩子兴奋的时候,他对孩子说:“你打游戏是很厉害,可是你打得过设计游戏的那个人吗?”这个挑战不得了,直接把儿子挑战成了电脑工程系的博士,因为这个问题让他的孩子从迷上游戏变成了迷上电脑。

同样是面对孩子玩游戏,有的家长头痛不已,有的家长却能利用孩子的兴趣激励孩子成才;同样是价格的波动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什么有的人感到“穷途末路”,有的人却能看到新的商机呢?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这不同的反应就直接决定了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的累积就是我们俗称的命运。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呢?一念之转,生命从此与众不同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某件事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但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们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它发挥作用。

ABC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表现各不相同?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我们的信念。

信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发现的一种现象。他认为: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决定,而另外的90%则是由我们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所以,我们的信念,就是生命的软件,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可以影响我们做出那90%的决定。

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取决于我们生命的“软件”——信念。有时候,一念之转,足以改写一生。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原本想了断自己的生命,后来因为张国维博士的一句话,她用自己的“翅膀”飞出了不一样的天空。

这个女孩叫小艾,我认识她那一年,她正读大三,拥有花季少女姣好的容貌。但命运跟她开了个玩笑,她得了视网膜退化的疾病。随着视力一点一点地下降,她也渐渐心如死灰。“妈妈,当我看不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就是我离开世界的那天。趁我的眼睛还看得见,我想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女孩留下了这样一封让人心酸的遗书,离家出走。她母亲千辛万苦找到她,不忍心看着她放弃自己的生命,“逼”着她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张博士语重心长地对小艾说:“看不见这个世界的光明,的确很痛苦。但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失去比双眼更重要的器官,他们跟你一样痛苦。像我们这样身体健全的心理工作者很难理解他们的痛苦。而你不一样,因为你经历过这份痛苦。如果你愿意帮助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如果你愿意学习心理学,你会成为一名正常人无法企及的心理咨询师。”

这番话仿佛一束光,让小艾看到了一线希望——原来自己活在世界上还是有价值的。后来她发现,她的视力虽然退化了,听觉却变得非常灵敏。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她现在已经是一名通过电话连线进行咨询的著名心理咨询师。在她的努力帮助下,一个个跟她一样经历过生命最黑暗阶段的人走出了痛苦,重获新生。

和电脑一样,如果把人的信念比喻成软件的话,人的软件也分成两类,一类是帮助我们人生变得更好的操作系统,另一种是让人生死机的“病毒”。小艾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可以帮她清除人生“病毒”的张国维博士。如果我们没有办法遇到像张博士这样有能力清除我们思想病毒的贵人,我们该怎么办?你的“生命软件”升级过吗?

那些不正确的信念之所以会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是因为这些信念曾经帮助过我们,比如很多老人家挂在嘴边的“晚上洗头会头疼”。在以前,人们习惯早睡,晚上洗头只能用毛巾擦干,枕着湿漉漉的头发睡觉,长此以往,头痛是必然的。所以,在老一辈生活的那个年代,“晚上洗头会头疼”就是事实。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家家都有电吹风,“晚上洗头会头疼”这个观点就过时了。

在我们的大脑里,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过时信念,这些信念曾经给过我们帮助,但现在却给我们的生命造成了困扰。就像电脑软件要升级一样,我们大脑里的软件也要不断升级。

要检验信念是否过时很简单,只需看看你一直坚持的想法是否有效就行了。比如与伴侣争吵时,你的想法是一定要赢。这个“一定要赢”的想法会带给你什么效果呢?对夫妻关系的维护是加分还是减分?当你扪心自问时,你会发现,去吵赢自己的伴侣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赢了争吵,却输了关系。

你的信念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结果。反过来,你今天生活的现状就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而行为底下一定有一个支撑你这样做的信念。你的信念不改变,你的生活就会重复过去的模式。只有换一种新的信念,你才会有新的行为,新的行为才能创造出新的成果,所以,要改变命运,必须从升级生命软件开始。

每一个你“受够”了的生命困局下都有一个隐藏的病毒性信念。当你感到生活不如意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什么信念造就了今天这样的困局?是什么想法让我陷入这样的困境?把你大脑里冒出来的想法一一写下来,然后问自己:这些想法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电脑使用一段时间需要升级,人脑也不例外。你的应对模式决定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模式是哪一种?

古语有云:“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那么,面对困难,你会如何做呢?

自推出导师育成班至今,不知不觉已经有近400人了,我为导师们建了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讨论、学习和成长。这个群我亲自管理,但无论我如何用心经营,一个近400人的群总是众口难调。有一天晚上,有位导师私下对我说,有些人聊的话题他不感兴趣,他感到很失望,要退出导师群。我觉得可惜,因为这不仅是退群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生模式的选择。

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有些人会选择放弃、逃跑;有些人会选择和对方对骂,也就是网上俗称的“喷子”。攻击和逃跑,是我们遇到不同意见时最常见的两种应对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会选择对困难视而不见,忽略它的存在,或者用大脑将它合理化。攻击、逃跑或者忽略,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习惯性应对模式。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创业时期的一个股东。20多年前,我曾与另外4位股东一起创办过一家公司。其中一位姓张的股东非常聪明有才华,我很欣赏。我们在当时做了一次大型论坛,请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来做演讲。遗憾的是,那一年是文化事业的低潮,我们亏了30多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这位最聪明、最有才华的股东退出公司,选择了离开。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收到他因为去另一个地方工作而换手机号的短信,直到后来杳无音信。

有些人真的很聪明、反应很快,可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模式就是逃避。退出也许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但它透露了一个人的应对模式,你今天会在这里退出,明天就会在别的地方退出,因为没有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这个世界有尽头,你总会退到退无可退的地方。

而攻击型模式的人,当遇到困难或不同的意见时,他会去批评、去指责,去找一个该为此负责的人,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样,自己就像个成功者似的,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样做虽然摆脱了自己的责任,却于事无补,还处处树敌。做建设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

那究竟是攻击型好,还是逃跑型好呢?从心理学研究来看,攻击、逃跑和忽略,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不能打又跑不了时,就忽略它的存在。事实上,这3种本能都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是动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我们人类是拥有智慧的生物啊!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这些原始的应对本能上,我们与一般的动物又有何不同?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面对困难,首先问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事情变得更好?做一名建设者,而不是抱怨者、逃跑者、袖手旁观者。建设者无论能力大小,至少他是负责任的。当一个人能够为一件事负起责任的时候,就离解决困难不远了。

回到前面提到的,当你对微信群感到失望时,作为群里的一员,你除了逃跑、攻击或忽略它的存在之外,是否能拿出什么建议来?或者你能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提高群成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价值呢?

如果我们总是把一个群体的责任推给别人,那究竟谁才是该为此负责的人呢?

一个人的应对模式一旦养成,他在哪里都会用同一模式去应对。在婚姻家庭里也是如此。不信你留意那些出现了问题的家庭,他们不是在互相攻击对方,就是选择离婚逃跑,或者是忽略问题的存在,貌合神离冷漠地生活在一起。而那些幸福的家庭呢?一定有一方是建设者——为建设一个温暖的家负起责任,遇到问题时主动去解决。当然,最好是一家人都是建设者,同心合力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很温暖。快乐或痛苦,只是你选择的人生模式不同人生七情,喜只占七分之一

前不久我和一个朋友吃饭,他曾经是一家公司的高层,因和高管意见不合,总有种四肢被绳索紧紧卷裹的禁锢感,手脚无力伸展,生活苦闷无处消解。所以,他干脆自己出来创业。

我看他气色不好,人也憔悴了很多,一问才知道他现在创业的艰难和痛苦。虽然现在自己说了算,挣脱了原来打工的限制,可是,对于技术出身的他来说,创业后那些经营、财务、市场、合作等方面的事务足以让他焦头烂额。

他的经历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人,我曾经面试过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前销售经理,我问他为什么要离开这么好的公司,要知道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啊! 结果他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他说:“在外人看来,这家公司的确是个好企业,光是名声就无人不晓,只有我们内部人才知道,这家公司烂透了。”如果这样著名的企业都烂透了,在他眼里,我的企业岂非不可救药?也许他真的很有才华,但这样的人我真不敢聘用。后来听说他换了一家又一家企业。但愿他现在已找到一家不“烂”的企业。

工作如此,婚姻也如此。我做过不少第二次婚姻咨询的个案,他们本以为在第一段婚姻中受够了对方,换一个老公、老婆,人生就会更美好,没想到新的婚姻又有新的痛苦。“后来公主嫁给了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是童话里才经常出现的情节。现实往往是,人们从一个火坑跳进了另一个火坑。事情好像在改变,然而痛苦依然在延续。

人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只占了七分之一。大多数人都是在痛苦中度过一生。难道这就是生而为人的宿命?可是,为什么总有些人活得富足快乐?是他们命好,还是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段子:有一个人,身患有疾,小便失禁,经常尿床,极度痛苦,于是找了个心理医生医治。不久朋友见到他,问:“你的病治好了吗?”他:“治好啦!”朋友:“你不尿床啦?”他:“尿啊!”朋友:“那你还说治好啦?”他:“我现在尿床不痛苦啦!”

虽然很多人用这个故事来嘲笑心理咨询师的无用,但在我看来,这个段子恰好说出了心理治疗的真谛,心理医生的价值就在这里。

从这个段子可以看出,人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痛苦;另一种是心理上的痛苦。这个人身体有恙导致小便失禁,这是身体层面的苦,是肉体的苦。因为饱受病痛折磨,心理上无法接受,就产生了另一种苦,这是精神层面的苦。这两种苦并不是割裂的,它们往往相辅相成。肉体感知到的疼痛会导致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苦反过来会加重身体的疾病,让痛苦不断发酵、加倍而至……那究竟是身体的苦导致心理的苦,还是心理的苦导致身体的苦呢?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很难说得清楚。其实,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循环。

怎样做才能离苦得乐?我的答案是,从你擅长的地方入手。如果你是位医生,当然从身体入手消解痛苦。大多数人不是医生,不妨从心理入手。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病人,如果他内心充满喜乐,即便是身体的疾病暂未疗愈,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的治愈也是大有裨益。这就是所谓的“身病还需心药医”。就算无药可医,至少他可以活得开心点,难道不是吗?

除了和身体疾病有关的痛苦,人生绝大多数的苦都跟身体无关。比如文章开头举的两个案例,这样的苦都是心理上的苦,或者叫精神上的苦。面对心理上的痛苦,我们该怎么办呢?总有你意识不到的好处隐藏在什么地方

有一次,我为一对夫妻做个案。太太计划性很强,处处都要按计划行事。男方刚好相反,喜欢随意,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这让太太苦不堪言。而太太的规则、计划性也让先生感觉自己受困于牢笼,没了自由。他苦闷、压抑,不断挣扎想要跳出来。双方争吵不断,矛盾重重。

我只做了一件事,就让他们和解、破涕为笑。我问女方:“如果你看一部电影,电影里的故事发展全在你的计划之内,你觉得好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又问她:“你这么强调要有计划,你是喜欢你先生按计划送你鲜花呢,还是出其不意地收到代表惊喜的鲜花?”她笑了。其实她并不是真的一定要求先生凡事有计划,她只是一边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乐趣,一边抱怨不确定性给她带来的麻烦而已。

男方也不例外。我问他:“你的个性如此随意,如果没有一位计划性这么强的妻子在身边,你的生活会变得怎样?”“乱得一塌糊涂。”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也就是说,他的痛苦来自一边享受着太太的计划性给他生活带来的好处,一边又在抗拒着因为计划需要付出的代价。这就是这对夫妇彼此不喜欢对方的个性,却又无法分开的原因。事情的存在一定有其合理的地方,总有些你意识不到的好处隐藏在什么地方。

事情总是两面的,有一利就会有一弊。当我们试图抗拒那些弊端的同时,也会因此失去那些我们追求的好处。

人们习惯于看到代价,却因此屏蔽了好处,这是人们心理痛苦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反过来,先看到自己拥有的,并为此表达感恩,你得到的一定会越来越多,而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就像那对夫妻,当我请先生对太太说“谢谢你的计划,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同时请太太对先生说“谢谢你的不确定性格,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冰河瞬间消失。因为快乐,所以富足

珍惜你拥有的,并表达感恩,这是消除心理痛苦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不错的方法,比如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赛利格曼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活得开心幸福的人和活得痛苦的人(赛利格曼称之为“乐观者”和“悲观者”),他们的思维模式有着有趣的区别:

1.时间框架上的不同:对于不如意的事情,乐观者会认为这是暂时性的;悲观者则认为是长期的,甚至永久的。对于生活或工作上的好事,则刚好相反,乐观者认为是长远的,而悲观者总认为那是暂时的。

2.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区别:对于困难,乐观者会认为这只是个别事件;而悲观者则解读为这是他人生的常态。对于那些好事,乐观者会认为这是普遍性的;而悲观者则以为那只是个别特例。

3.行为与特质的区别:对于取得的成就,乐观者会把成就归功于自己的特质,因为自己有能力,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悲观者认为,成就只是某个行为做对了的回报,跟自己的才华没有关系。而对于所犯的错误则刚好相反,乐观者会认为只是自己的某个行为造成的,只要加以改正,未来一定做得更好;而悲观者却认为,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人的问题导致了这样的错误。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快乐,或者痛苦,只是你选择的一种人生模式,与你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财富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如果你能改变你的内在模式,化悲观为乐观,你的环境、财富自然也会跟着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看到那些快乐的人比较富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富有,他们才快乐,而是因为他们快乐,所以富有。

与其不断更换工作、更换伴侣,不如试着更换一下你内在的模式。而更换模式,从感恩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开始!内耗是如何吞噬你生命的?你的疲累跟工作有多大关系?

在朋友圈看到公司某位新同事说工作很累,他的工作量我清清楚楚,这么一点点工作怎么会累呢?

经常听到一些年轻力壮的年轻人说工作很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来。可是,你看看他们的工作,每天坐在宽敞舒适的办公室里,冬暖夏凉,咖啡飘香,不知累从何来?也偶尔会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说某某名人过劳死了,那些功成名就的名人都会过劳死,那么在生存压力下苦苦打拼的无名小卒累死的岂不是不计其数?

我是农民的儿子,说到累,我想没有多少人累过我父亲。小时候我跟父亲下过地,种过田,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累。农忙时节,天微亮就下田,中午就靠几碗白粥、一点咸菜熬到太阳下山。夏天背对火辣辣的太阳,脚踩在烫脚的水田里耕种;冬天寒风刺骨,手脚被冻到皲裂,也要顶着风雪、忍住疼痛劳作;日晒雨淋、肩挑手抬,热时汗湿衣衫、冷时手脚冻僵……可我印象中从没听父亲喊过累,诉过苦。

回顾我自己走过的路,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十分不易。当年从小县城的小工厂里背着几个样品外加一本黄页闯荡珠三角的那段日子,住不起酒店、吃不起餐馆,更坐不起出租车,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很多路都是靠双脚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可我并不觉得累。现在,我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工作并未减量,既要经营公司,又要上台讲课,而且一讲就是四五天。讲课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我依旧不觉得有多累。

可是为什么现在有不少人,工作强度并不高,既不是辛苦的体力活,也不是高强度的脑力活,却总感到累呢?这里说的并不是那些因为懒惰以累为借口、工作态度有问题的员工,而是真的身心俱疲的那类人,他们的累不是假装出来的,而是真的累到生命枯竭,如果再这样下去,也许真的会过劳死。

而有些人从事着高强度的工作,却依然神采奕奕、热情不减,让你劳累的真的是工作吗?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多数身心疲劳都是由于内耗造成的

一次导师班上,有两个同学偷偷录像被发现。这两个同学态度很好,主动坦诚地承认了错误,并删除了偷录的内容。发生这件事后,我在导师班微信群里要求其他有类似行为的同学主动承认错误并删除偷拍内容,以尊重老师的知识产权。

有几个同学很大方,虽然没人发现他们偷拍了,但他们知错能改,主动在群里承认了错误。可惜,这样坦诚的人真的很少。几天后,一个同学给我发微信,向我坦承他也偷拍了,但碍于面子没有公开承认。为此,他心里一直很纠结,心神不宁,甚至影响到了工作。他说,坦白后,心里舒服多了。他为什么说出来就舒服多了呢?这要从心理学的“超我”说起,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3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一种追求完善的境界。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不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实际上还包括自我理想。所谓自我理想,是指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也就是自己想要努力实现的理想(想成为什么人),相当于个体为自己所设的行为价值标准。

我们从小都会被教育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不能做偷鸡摸狗的事,因为那是坏人的行为。这就是超我,超我通常以“应该是”的方式出现。可是,由于竞争的压力,或者是生存的需要,人们往往又会做出一些与自己的价值标准完全相反,甚至背道而驰的行为,不知不觉间就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类人,这就是生活所呈现的“如是”。

当“应该是”与“如是”产生冲突时,内耗就开始了。这时,内在仿佛有两个自己在不分昼夜地争吵,在打架、在互相残杀,搅得你睡觉也不得安宁。这样的你,会有多少精力禁得起消耗?这样的日子,你又怎么可能过得不累呢?所以,你的身心疲累到底跟工作有多大关系呢?

大多数身心疲劳都是由于内耗造成的。导致内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矛盾信念、仇恨、身心不合一等。在这里,我们只谈“应该是”跟“如是”产生的内耗。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消除内耗的最好方法就是君子坦荡荡

我研究了10多年心理学,中国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一直是我崇拜的人物之一。据说王阳明先生临终时,他的弟子周积强忍悲伤问道:“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微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体制,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难和不容易。不管你身居高位还是凡人一个,你总会有内心矛盾的时候,没有人能替你梳理内心的乱麻。唯有真诚地面对自己,敢于把内心放到阳光之下,就像王阳明那样,“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会一同光明起来!

被誉为四书之首的《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意是,心诚,就是不自欺。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表面上善良恭顺,为的是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其实别人照样能洞穿你的内心,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有何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都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有德之人哪怕是一个人独处时,也一定要谨慎。

我父亲就是一位君子,即使生活穷困潦倒,但也一生坦荡。正因为他心里是亮堂堂的,没有内耗,所以,即便是干着十分消耗体力的农活、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他也总是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正直,是我父亲传给我最贵重的礼物,我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有这样一位父亲,我人生再艰难,也从不做苟且之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工作一直艰辛,却不会身心俱疲、无精打采的原因吧。

消除内耗,你将会精力充沛,而消除内耗的最好方法就是君子坦荡荡。一灯能除千年暗,我们无须花费力气去赶走黑暗,我们只需引入光明,黑暗自然烟消云散。只要你愿意敞开你的内心,光明自然就会进来!每一次背叛,都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

科幻小说《三体》很流行,不同的人会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我是做心理研究的人,自然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探讨这部小说,尤其是关键人物“叶文洁”。这个为人类引来“死神”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明知三体人会给人类带来毁灭,却仍然义无反顾这样做?

ETO是小说《三体》中的一个地球叛军组织,由叶文洁和人类中最优秀的一群精英组成。叶文洁是位智商超群的科学家,结果成了人类最大的叛徒。更可怕的是,人类中的叛徒远非她一人。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信念就是,自己的同胞是邪恶的,无人能改变这种状况,人类需要一个救世主来拯救这个世界,哪怕救世主是一个“死神”。毁灭,毁掉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在她心里是结束邪恶的唯一方式。

叶文洁和背叛者们有共同点吗?有,在某一点上,他们是一类人,因为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同类。从心理学角度看,“背叛”也是一种模式。“背叛者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一个老板曾向我诉苦说,他的企业里有一位高管,刚进企业时能力一般,但有潜质,他手把手地用心栽培。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员工从一个小职员逐渐成长为企业高管,不仅掌握了企业的核心信息,在行业里也拥有了一定话语权。可是,成长带来的代价是,为人逐渐变得傲慢,眼睛都快要瞟到天上去了。

为了维持较高利润率,企业决定开拓新市场。就在实施这项计划时,这位高管百般阻挠,给项目设置重重阻力。老板忍无可忍,找他谈话,两人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之后,这位高管便递了离职信,很快跳槽进了竞争对手企业,利用原企业的资源和经验,抢夺原企业市场。这位老板向我讲述这件事时,连说了3句“没想到”。对这家企业来说,这个高管的行为,就是一种“背叛者行为”。

除了企业中存在背叛者,家庭中也存在。背叛者无处不在。

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含辛茹苦养育了5个子女,却没有一个子女愿意赡养她。女儿们说,她把财产留给了儿子,应该由儿子承担赡养义务,但是儿子、儿媳却拒绝接她回家。即使双方对簿公堂,法院判决5个子女轮流抚养,子女们仍然不接纳她,最后老人只能在养老院孤零零地,独自一人默默地度过无人陪伴、无人照看、无人承欢膝下的垂暮晚年。

对父母来说,这样的子女就是叛徒。如此行为,也是“背叛者行为”。

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现实中背叛者毕竟很少。且慢,请你先看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1.身在一个组织或家庭中,不想办法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组织变得更好,而是一边享用组织的资源,一边却做出对组织不利的事情。比如员工领着薪水却不认真工作,还处处诋毁企业;比如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父母充满了怨恨,父母年老后不履行赡养义务。他们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抱怨”是他们每日必修的“功课”。

这一点的关键词是“受害者”。

2.不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事情变好,而是希望通过别人来拯救自己。在这样的人心中,他们永远在渴望找到一个“拯救者”。这一点的关键词是相信有“拯救者”。

符合这两点,就是“背叛者模式”。生活中,这样的人还少吗?没有迫害,哪来伤害?“背叛者模式”清楚了,那这种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和智商没有关系,和所处时代也没有关系。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三体》中的叶文洁有几个身份——大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地球三体组织ETO统帅、妻子和母亲。然而这几个身份对叶文洁的影响都不大,因为她早已经给了自己一个身份,这个身份伴随她很多年,她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这个身份展开的。

在NLP理论中,身份对人的影响很大,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决定了“你是谁”,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去符合这个“身份”。

那叶文洁给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很遗憾,这个身份既不是精英,不是师长,不是领袖,不是妻子,甚至也不是母亲,而是一个受害者。受害者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很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以及对被迫害的那段经历无法排解的愤怒。这种无力感和愤怒会让他们期望找到一种外在力量去依赖,所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个“拯救者”,或者说“救世主”。一旦找到,他们会不顾一切去依附这种力量,向“救世主”证明自己的忠心,以免被“救世主”抛弃。可是,为什么像叶文洁这类人,他们即使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也无法摆脱受害者身份?我想,根源大概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心理学将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寄生期:0~7岁,这一阶段因生存需要,在心理上会完全依赖父母及他人,表现了很强的顺从性,自我意识基本没有或很少。

2.依赖期:8~14岁,自我已经开始发展,但由于能力有限,对别人还存在很强的依赖性。

3.叛逆期:15~21岁,这是一个发展自我的阶段,为了证明“我”的存在,经常表现很强的反叛性,有时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处处挑战权威,非常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太容易与人相处,特别是父母和权威。

4.成熟期:22岁以上,自我发展完善期,不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开始懂得和观点不同的人相处合作。

心灵也是需要滋养的。如果一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心理营养,他的心理就会健康成长。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按照这个发展阶段顺利成长起来,很多人“卡”在了成熟期之前的某一阶段。有些人三四十岁了还做不了决定,心理上停留在了寄生期;一些人则刚好相反,凡是遇到和自己持不同观点的就反对,见权威就对抗,这是典型的叛逆期心智模式。

我想,由于历史原因的伤害,叶文洁卡在了第三阶段,她的人格也被碾成了碎片,就算她拥有了“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这样高级的外在身份,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始终是个卑微的、需要保护的“受害者”,无法向成熟期迈进。当外星文明出现时,她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找到了寻觅已久的“救世主”,哪怕这个“救世主”会导致灭亡。

这就是隐藏在她优雅学者外衣下的叛逆——自己经历了一段极度悲惨的遭遇,就要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报复一个群体。虽然迫害她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她却要毁灭一个整体。背叛者模式形成后,这个人掌握的能力越大,毁灭性就越大。

没有迫害,哪来伤害?其实,每个背叛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人格,就像人体的骨架。有了骨架,肉身才能有所依附,才能构成一副好身板。人格,也是思想的骨架,没有这副“骨架”,知识和技能就可能成为破坏者的帮凶。

所以,为人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除了灌输知识,更应该关注孩子心智模式的成长,让他们在每个心理成长期都健康地成长,让他们建立起自尊与自信的人格特质,从人格上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一名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更不会成为受害者。

愿这世上的每个人,都能被他人温柔以待。如果穷得太久,也许是你的错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家发家致富后,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都会云淡风轻地说,自己的成功都是偶然,是因为运气好等因素。可惜,大多数看客会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

因为人家老爸有钱或者有权,所以有钱;

因为人家无恶不作,所以有钱;

因为人家智商高,所以有钱……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不断观察那些有钱人,发现除极个别人的发家致富是因为上述因素外,很多人变得富裕并不是因为智商特别高,也不见得他们能力特别强,更不能说是运气特别好,因为有不少人正是因为运气不好才成为有钱人的。那他们究竟是怎么成功的,又是如何成为有钱人的呢?

想知道答案,且听团长给大家说个真实的案例。一件事情不断重复,就是一个人的模式

在一次《升级生命软件》的课程中,我给一个40多岁、叫庄原孟的学员做过关于金钱困惑方面的个案。我从不为年轻人做这方面的个案,因为年轻人暂时囊中羞涩很正常。我经常说,穷,不是你的错,但如果穷得太久,也许是你的错。

他说:“我做生意经常失败,有时候辛苦好几年挣的钱一下子就付诸东流了。我换过不少生意,一开始挺好的,但最后都不成功。团长你说得对,如果一件事情不断重复,就是一个人的模式。我想看看在赚钱方面,我的模式哪里出了问题?”“在探讨模式之前,我想知道,如果你真的变得很有钱,你想做什么?”我说先不去探讨模式,但其实我这个问题就是在探讨他的模式。我故意这样说,是让他的意识层面对我降低抗拒。“能买好多好东西啊!”“还有呢?”

我问这些,就是想听听他关于钱的信念。一个人的处事模式,就是由一组信念所组成的。那些让人受苦的信念,我们称为“病毒性信念”。所谓升级生命软件,就是通过催眠等心理学手法,去发现一个人潜意识里的病毒信念,清除它,并植入新的信念。当一个人的信念改变了,他的行为、他的性格也会随之改变,他的生活自然也会越过越好。“有了钱就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吃好、穿好、住好,还可以周游世界。”他说。我知道这些都是意识层面的回答,而我想要探知他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于是我继续问他:“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拥有了亿万资产,你会拿这笔钱去做什么呢?”我让他先假设自己拥有了想要的一切,以终为始,看看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是什么。“我会选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买一处几百亩那么大的庄园,里面有别墅,有泳池,有农场,还有比基尼美女,好多好多人会去那里玩。”随着我的提问,这个神秘的豪华庄园渐渐揭开面纱。庄原孟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正陶醉在这个豪华庄园梦里。“那些来庄园的人,他们看你的眼神是什么样的呢?”“赞赏,惊叹,有些人还会嫉妒我。”他闭着眼睛说。“嗯,喝酒庆祝的时候他们赞赏、惊叹,那夜深人静的时候呢?”“晚上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好像……有点孤单……这个房子太空了,他们走了,就没有人了,有点寂寞……”“你已经拥有了你想拥有的一切,为什么还会感到孤单呢?”我轻声问他。

他说不出话来。“好好感受一下这份孤单感,聆听它在跟你说什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他已经进入了深层的潜意识。“陪伴……朋友的支持……还有爱……”他细声道来,却已不再是声色犬马的生活场景。“我想有朋友在一起,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赞赏。”“那当你拥有了一个亿,拥有了几百亩的庄园,拥有了奢华的生活,你真的就得到了朋友的赞赏了吗?”“不确定……”他喃喃地说。

是的,不确定,这才是关键。接下来我问了他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你凭什么得到他们的赞赏?仅仅是你的庄园?你的财富?”

他久久说不出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用位置感知法让他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时,他一下子就看清了自己的模式。

我请他站起来,走到另一个位置,指着他刚才坐着的地方说:“你现在是庄原孟的好朋友,现在庄原孟拥有了亿万资产,坐拥那么大的庄园,夜夜笙歌,你会真心赞赏他、支持他吗?”“不会。”他笃定地说,“他刚才说的话没一句考虑到了朋友,只想到了自己,他自私!这样的人想得到我的赞赏,他不配!”“一个自私的人不配得到你的赞赏,那他配拥有那么多钱吗?”“不配。”“为什么呢?”“因为他只关心他自己,就像团长您那本书的书名一样——《只因目中无人》,这样的人谁愿意跟他干呢?他的客户怎么会支持他呢?怪不得他的生意总失败。”“你现在看清楚他的模式了吗?”“清楚了!”“那你觉得他要怎么改变,才能变得有钱?才能获得朋友的赞赏呢?”“他在幻想他的庄园的同时要想到朋友啊!他快乐,会跟我分享快乐;碰到不开心的事,也会向我倾诉,这才是朋友。如果他心中真的有我这个朋友,不管他是否真有一个亿,我都会支持他……”

这一刻,庄原孟终于意识到,自己生意失败,原来不是不够努力,也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他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别人,因为目中无人,才导致生意一次次地失败。要想赚更多的钱,你得有足够的“贝”

在汉字中,挣钱的“挣”字,左边是“手”,右边是“争”。所以挣钱比较辛苦,要费心费力去与他人竞争,才能换来血汗钱。

而赚钱的“赚”字,左边是“贝”字,代表资本和资源;右边是兼并的“兼”字。所谓“赚钱”就是用你的资本和资源去兼并市场上的钱。赚钱其实就是运用现有的资源去赚取更多的钱,而资源除了现金这个看得见的资源外,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这就是古人一直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原因。

当一个人想着挣钱只为自己享受时,他如何能获得别人的支持?没有了团队的支持,除非他真的是个天才,靠自己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就可以获得无尽的财富。

熟悉心理行业的朋友都知道“壹心理”这个全国最大的心理学互联网平台,它现在拥有近2 000万用户,每天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是心理健康领域的标杆企业。投资壹心理的成功,是因为当年我被黄伟强(现任壹心理首席执行官)说的一句话给打动了——“心理学从业者生活都很辛苦,自己都活得苦哈哈的,却心怀梦想要去帮助其他人。但自己都没过好,又怎么去帮助其他人呢?”他希望通过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方便心理学从业者输出健康、科学的心理学价值,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有价值的心理学服务,帮助心理困顿者走出困境。他的格局和眼界打动了我,才促成了我对壹心理的投资。从今天壹心理的发展来看,我当初真的没有看错人。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现在投资会首选那些心中有爱、目中有人的创业者,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人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他们有足够的“贝”去赚取市场中的钱。

庄原孟原来的想法是当他拥有足够多的钱、拥有豪华庄园时,他就会得到别人的赞赏,获得友谊,得到爱,这也许是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只有那些踏实走过从没钱到有钱这条路的人才会明白,当你真正得到别人的支持、赞赏、获得友谊、得到爱时,你自然就会变得有钱。

目中无人,是庄原孟从抽离位置看清自己的模式。“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如果你真的想变得更有钱,试试从目中有人开始!但愿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看清楚自己的模式,从此走上一条富足的路。活得累也许是一种“遗传”为什么有些事一再出现、不断轮回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世间不幸有万千种,其中一种叫作“父母不幸,所以我不幸”。

郭时蕾就是这样一位女士。她是我《升级生命软件》课程的学员,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戴着副眼镜,穿一件白色的T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聪明能干。那天,她积极主动要求做个案。

可是当她坐在我面前时,眼圈微红,我能感知到她积极上进的外表下,内在那份沉甸甸的疲惫。果然,当我问她要做什么个案时,她说:“我太累了,换了好几份工作,工作量都很大,领导总是把大量的工作交给我,而我的同事都很轻松。回到家里也一样,所有的家务都是我在做,老公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只会看手机。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感觉快要崩溃了。”

这一问,她内心的苦水就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倾倒而出。我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了,于是我向她确认:“听你这样说,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最辛苦的人永远是你,而你身边的人都很轻松,好像所有工作都落在你身上。你换了好几份工作,这种状况都没有改变,是这样吗?”“是的,就是这样。”她频频点头。“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也许换个老公,情况也一样。”我半开玩笑地问她。“这个倒没想过,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吧。我看到一些事情没人做就受不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老公可以忍受家里乱糟糟的,也不收拾一下。有时候我出差几天回来,家里简直变成垃圾场了,说也说过,骂也骂过,可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收拾工作最后还是落到我的身上……”她一直在抱怨别人,可是我在听她不断抱怨时,分明感觉到她隐藏在抱怨下面的一点点自豪。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郭时蕾总是很忙、很累,工作换了好几份还是一样,我猜就是换个老公,她的生活也不会有所改变。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的内在模式导致的。所谓模式,就是那些一再出现在你生命里,不断轮回的事情,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思维、情绪反应等的统称。

在我的记忆里,把“模式”诠释得最好的,是一首叫《人生五章》的小诗:第一章我走在大街上,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掉了进去。我迷失了,我绝望了,这不是我的错,我费了好大劲才爬出来。第二章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假装没看到,还是掉了进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但这不是我的错,我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第三章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儿,但还是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惯,我的眼睛张开着,我知道我在哪儿。这是我的错,我立刻爬了出来。第四章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绕道而过。第五章我走上另一条街。

读完这首小诗,再看看郭时蕾的情况,我想各位聪明的读者已经很清楚地看到她一次次掉下去的那个“洞”了。我的工作就是让她自己也看到,然后从第二章走向第五章。于是,我继续深入探索她的模式。“回顾以前的工作经历,你总是那么累,总是去做很多事情。再看看你的家庭生活,也是一样,好像哪里少了你都不行,当你想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不喜欢与案主在头脑层面对话,因为聪明的大脑总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对的,这叫作合理化。我比较喜欢带领案主进入他的感受,因为感受会带我们看到更多的真相。“很累,很疲惫……”“你一边说着很累、很疲惫,可是你却一直让自己处于这样一种你不想要的状态,这一定会带给你什么好处吧?如果其中有好处的话,会是什么呢?”我当然知道这种状况能带给她价值,只是我不能告诉她,要让她自己觉察。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用一种怀疑的语调说:“我不知道,我看到一些事情没人做时,我就会忍不住去做,做完之后我心里就舒服了,从小就是这样,这是不是你说的价值呢?”改变从你看见自己的模式时开始

一个不断重复的行为,一定有着隐藏的好处。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好处,一个人是不会这样长期去做的。她提到“从小”这个关键词,顺着这个点,我想试着从她的原生家庭寻找答案:“你说从小就这样,你能告诉我从小就怎样吗?”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看了看窗外说,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父母都非常辛苦,他们起早贪黑地工作,总是很忙碌,所以她从小就很乖,很自觉地主动找点事做,这样心里就会好受一点。

看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大致明白了她为什么一直在忙碌,总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了。但郭时蕾自己还没看到,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模式时,他才会自然地做出改变。我让她在现场选了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她的爸爸和妈妈。

为了更好地还原这一幕,我灵机一动,请台下的学员把他们那些五彩斑斓、款式各样的包包,分别挂在郭时蕾爸爸妈妈的扮演者肩膀上、手臂上。于是,台上呈现了非常震撼的一幕: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包包挂满了郭时蕾爸爸妈妈的全身,压得他们快要站不稳。看到这一幕,郭时蕾顿时哭成了泪人。“当你看到他们那么累、那么辛苦,你内心是怎样的感受?”我小声问她。“我心里很难受,很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她一边哭一边去拿挂在妈妈身上的包。“不行!他们有他们那一代人的命运,你无法替他们背负重担!”我制止了她的行动,然后问她,“当你看到他们这么辛苦,你心里是不是非常不安?”“是的,我心里很难受。”她啜泣着说。

接下来我又请台下的学员帮忙,把他们的包包像刚才那样挂满了郭时蕾全身,直到无法再挂为止。我留意到此时的郭时蕾已经停止了啜泣,明显没有刚才那般伤心和难过。“现在感觉怎么样?累不累?”我问她。“累!但是心里舒服多了。”她的话让全场学员惊讶,但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内在模式。现在,郭时蕾终于知道了,剩下的改变我就交给她了。“你现在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累了吗?既然这样子你会心安,那我们就让你一直这样下去好了?”我看着站在一旁沉默的郭时蕾,调侃地问。“不要!我不要这样下去了,这样大家都累,对父母也没有好处,我干吗这么蠢?”“那该怎么办呢?”我问她。她的人生,只有她自己可以做主。我的工作就是让她看清楚一些事情的真相,当她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她自然会找到解决方案。你没有太多能量背负他人的命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