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的学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11:31:39

点击下载

作者:方州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处世的学问

处世的学问试读:

前言

F O R E W O R D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这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决定的。但无论如何,你不学会处世,可能再简单的问题,也会更变得复杂;反之,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

什么叫处世的学问?处世是一门大智慧,要凭你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观察,才能看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才精明于与他们打交道。无论事实证明:一个不在处世艺术上下功夫的人,一定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缠绕得头晕脑涨。你不要不相信,这是生活的规律!谈到“处世学问”四字,我们常会学得艰深,仿佛离自己很远,更别谈是什么掌握了。其实,这些看法都是非常幼稚的。一个人没有处世的学问,就好同常做一些“小儿科”的事,把本来可以做成的事,弄得一团糟。

处世的学问有这样几个要点:

一是怎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人与人之间常有聪明与愚笨之分。这不是别人硬加在某个人头上的限定和区分,而是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的结果。当然,人人都希望聪明,因为聪明可让人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处世中的聪明术,不是别人教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在一次失败中慢慢咀嚼出来的。总之,善于琢磨,就能让自己一天天聪明起来。

二是怎样让自己变得更灵活?灵活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一个人灵活起来,就会躲开矛盾和冲撞,把自己置于安全之地,并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得完美无缺。为人处世,灵活术是不能缺少的。你应当在观察的基础上,摸清别人的心理。这样,你就可以立住脚。

三是怎样让自己变得更稳重?处世不能轻飘,更不能浅浮,应当记住“稳重”两字。稳重是一个人人生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表现出来的成熟感。学会处世,就能让你在稳重中做大自己的人生局面。

基于上面三个“怎样”,我们开列出以下几种处世的学问:

一、善于摸透处世的学问。具体包括:把自己变成人际关系中的强手;做一个聪明的观察家;分清有利与不利。

二、灵活运用处世的方略。具体包括:一个“变”字不能让你享用终生;给自己多留几条路;不要事事都明白。

三、谋划胜局的处世心策。具体包括:占领制高点;左右都能开弓;打动人心见本领。

四、攻无不克的处世兵法。具体包括:与上级怎样相处;与同事相处的窍门;与异性交往的注意事项;家庭处世大有学问。

五、磨砺超人的处世能力。具体包括:芝麻开花节节高;全方位调动自己;基本礼仪不能忘。

明白了这些学问的大小处,你就能知道自己在处世的过程中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希望你不要对这些问题一笑了之,而应静心理解和把握,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处世高手。▶▶第一章善于摸透处世的学问第一节 把自己变成人际关系中的强手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是由一个人同他的直接环境所形成的。例如,在家庭这种直接环境中形成的是亲属关系;在工作单位这种直接环境中形成的是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在学校这种直接环境中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市场这种直接环境中形成的是买卖交易关系,售货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特点是情绪基础,它是在人们相互关系的某些情感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这种直接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等等,这些社会关系正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这一中间环节、中介因素,才对每个人发生作用的。而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着这些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由于人际是人们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因此,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一个人每日每时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也就是说,人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人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联结点、集合点。

西方的社会学者常常把社会理解为人群或人的集合,但这些人群到底是怎样集合到一起的呢?社会无疑是由一群人组成的,这一群人过着集体生活,这种集体生活是由他们的相互作用组成的。但是,由一群人组成的社会并不是可按人们的意志随意改变的,也不是一个偶然产生的、机械的个人集合体,它是由人们依一定关系彼此结合而成的生活共同体,而这些关系则是他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

由此可见,要真正地认识社会,就必须认识社会关系,而且首先要认识人们在交往中形成和显示出来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由多变化的、多层次的无数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个人都是这一网络结构中的一个“结子”,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着关系。这些关系把孤立的个人连接起来,集合成各种各样的群体,组织为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小到一个家庭,一个生产班组,大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这样集合、组成起来的。刚开始独立处世的年轻人,一踏入社会,就被织进了“关系网”,成了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新的“网结”。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线”也就马上“牵”了起来,使得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四顾茫然,无所适从。由于对这些关系不熟悉,还不能自觉地把握它们,因而更加感到“社会复杂”,更加感到人际关系难以捉摸、难以处理,于是也就深感做人处世之“难”了。有许多事情都太出乎他们的意料:为什么提出的正确建议得不到采纳?为什么指出别人的缺点反遭白眼?为什么陈述自己独特见解会被认为是太狂?为什么办事要走后门?为什么任何事情都要论资排辈……这些都常常是年轻人在涉世之初百思不得其解的。其实,社会并不可怕,年轻人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艰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于社会的复杂性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原来具备的一些社会知识,一些有关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学问,多半还只是些书本知识,而社会本身、实际生活本身,要比书本复杂得多。没有丰富的阅历,没有练达的处世经验,没有机敏的应变能力,没有能屈能伸、开合适度的豁达胸怀,那么,社会的舞台尽管广阔,你也难于活动自如,来去自由。所以,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首先面临的人生课题,就是要勇于主动地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关系,培养训练自己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个人来说,学会了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正确地待人处事,处理好各种人和事的关系,找到了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态度和方法,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尽可能地避免挫折,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够加以克服,最终走向成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在社会上的“生活空间”越来越扩大。

在社会的动态变化的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结构中,每一个“结子”

的牵引力和辐射力都在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增加。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人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会给人带来新的困惑和烦恼,但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乐趣和生活享受。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扩大,是扩展“生活空间”的动因和基本条件,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高频率多形式的人际交往,能使人获得广阔的生活天地,能赋予生活以更加丰富绚丽的色彩,从而使生活的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对于现代人来说,交往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仅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能力,而且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在纵横交错、纷繁重叠的人际关系面前,现代的青年大可不必叫“难”不迭,退避三舍,而应该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交场,不断主动地进入到与自己不同的人群中去,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人际关系是无形资产“人际关系”的第一层意义,便是从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习。从人际资源中获得一种“人生资源”。

我们都曾经从人与人的交往中学到一些东西,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形态,其实也就是那些与我们交往的人在有形无形间潜移默化地对我们影响的结果。从人的交往中,至少可以学到以下三种东西:

(1)了解自己一般人都爱犯一个毛病,就是自以为最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所知极为有限,几乎无法具体地描述自己的个性、能力、长处和短处。当你以为“这就是真正的自己”时,通常只看到“有意识的自我”和“行动的自我”,而这些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很难掌握自己,惟一的办法只有拿自己与周围的人比较,或者从人的交往中逐渐看清楚别人眼中的自己,有时候必须在多次受到长辈的斥责和朋友的规劝之后,才能恍然大悟,掌握到真实的自我。大胆一点的说法是,除非有别人作为镜子,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德性。

(2)了解社会我们习惯于从日常生活中了解这个社会,别人的生活经验、书报杂志和传播媒介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可是从生活体验中捕捉到的社会毕竟太狭窄了,就如“井蛙窥天”

一样,使我们不能做准确的判断。报纸和其他传播媒体所提供的也只不过是一张“地图”,光靠这张地图,当然更掌握不到活生生的现实。像这样经由偏狭的个人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观,都可能随着人际关系的扩大,才慢慢得到修正。我们都记得从学校刚毕业时,常常听到父母师长训勉我们:“外面的世界很现实的。”的确,外面的世界和我们理想中的世界是太不一样了。简单地说,只有与人交往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现实社会,进而扩大自己的世界观。

(3)了解人生我们的一生中受到无以数计的人影响,这些人可能是父母亲友,也可能是自己的上司和同事。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掌握整个社会,同时也因为他们的生活态度而了解到人生是什么。

所谓“跟别人学习”,并不只是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和了解人生而已。 日常生活里,我们还可以从四周的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对于启发灵感及增长智慧不无帮助。

商场上称人际信息为“情报”。一个生意人怎样获得工作上必需的情报呢?我们所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①经常看报;②与人建立良好关系;③养成读书习惯。换句话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情报来源是“人”,对他们来说,“人的情报”无疑比“铅字情报”重要得多。

越是一流的经营人才,越重视这种“人的情报”。日本三洋电机的总裁龟山太一郎即是一例。他被同行誉为“情报人”,对于情报的汇集别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创一格的“情报槽”理论。他说:一般汇集情报,有从人身上,从事物身上两个来源。我主张从人身上加以汇集。如此一来,资料建档之后随时可以活用,对方也随时会有反应,就好像把活鱼放回鱼槽中一佯。把情报养在情报槽,它才能随时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把人的情报比喻成鱼非常有趣。一位有名的评论家也说:“我每一次访问都像烧一条鱼一样,什么样的鱼可以在什么市场买到,应该怎么烹调最好,我得先弄清楚。”对于生意人来说,如何从人身上得到情报及处理情报,这样的工作,其实是和编辑人一样的。许多记者都知道:在没有新闻时,设法找个话题和人聊聊。生意人也是这样。也许没有办法随时外出,那就利用电话来跟朋友们讨教吧!日本前外相宫泽喜一有个闻名的“电话智囊团”。宫泽在碰到记者穷问不舍时,往往要求给予一个小时的时间考虑。如果碰巧在夜里,则只要一通电话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这些答复来自他的10名智囊团成员。

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的情报”。一个人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建立品质优良的情报网,成了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或许你会说“我已经有很多朋友了”,这儿所指的“朋友”并非年幼时的朋友、同学或同事,彼此间的交情也不是建立在快乐和利害关系上。严格一点说,应该是人生旅途中可以一起奋斗的朋友或工作伙伴。

环绕我们四周的多半是共同寻乐和有利害关系的朋友,和他们交往虽然愉快,关系却不能长久。我们很容易分析得出结交朋友的过程,总不外因为某种缘分与别人邂逅,对对方产生好感,然后始有交流现象,于是进入“熟识”阶段。

对朋友觉得有趣或愉快,通常都在这个阶段。

熟识之后,开始有一种共患难的意识,彼此间产生友谊,认为朋友会对我们有帮助,通常是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友谊,联系性强,彼此间也容易产生超过利害关系的亲密感,说得更具体一点,交往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互相启发”和互相学习。彼此从不断摸索中逐渐改变逐渐成长,建立起稳固而深厚的情谊。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作为智囊的朋友,大抵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提供我们有关工作情报和意见的,称为“情报提供者”。这种人大都从事记者、杂志和书籍的编辑、广告和公关工作,即使你不频频相扰,对方也会经常提供宝贵的意见,像刚才所说的“电话智囊”就是这一类。

第二类提供我们有关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意见,称为“顾问”。这种人多半是专家,甚至是本行内的第一人,我们可以把他们视为前辈或师长。

第三类则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称为“游伴”。原则上不是同行,通常是我们在参加研讨会、同乡会和各种社团认识的,有些也是“酒友”,他们不但可以是“后援者”,有时甚至是我们的“监护人”。

这些人自然不是在特别情形之下,愿意贡献他们的脑力,我们也不是为了借助他们的头脑而设法接近的,他们中大多数是因为某些因素结的缘,而后经长期的交往,不知不觉间成为“后援者”,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正扮演着智囊的角色,如果你不预备付顾问费,那就不要声张,他们通常具备一些共同点,如:教给我们一些闻所未闻的事,提供我们各种不同的看法,每次见面时总会给我们新的刺激。

也许你会怀疑像这样单向的获得,岂不是有欺骗朋友之嫌?至少在“智慧借贷表”上彼此是处于不平等状态的。事实上,从认识到发展为至交,彼此间必然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信仰,也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这些人的共同点是:(1)在本行内是大家;(2)人际关系良好;(3)好奇心重;(4)凡事都有兴趣;(5)感受敏锐;(6)想象力丰富;(7)有向上意志。

社会学上有这样的说法:“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改造彼此的个性。”这种说法真是颇有见地。拥有一些好的朋友,确实是人生旅途上最大的财富。

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受挫的情形,不是感到有志难酬,就是长期坐冷板凳,甚至被降职,这时候支持我们继续奋斗的就只有家庭和朋友了。有一两个以诚相待的朋友,那么即使碰到再大的挫折,都可以鼓起勇气再接再厉。“朋友”的定义很广,有的是因工作上的接触认识的,也有同事、长辈和因各种机缘结交的,如果能摒除利害关系,得几个诚心相待的朋友,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交际创造机遇人际关系是于知识、体力、金钱之外的另一种资源。活动本身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即让你结识他人,也让他人认识你,当彼此间的品行、才干、信息得以了解的时候,活动就可能结出两个甜美的果实:密切彼此的友谊和获得发展的机遇。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活动是机遇的介绍人。因此,着意开发人际关系资源,对于人们捕捉机遇,走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京城“火花”首富吕春穆就是一例。他原是北京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一天他在杂志上看到有人利用收集到的火柴商标引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的报道,他决定收集火花。

于是,他展开了广泛的交际活动。首先油印了200多封言词中肯、情真意切的短信发到各地火柴厂家,不久就收到六七十个火柴厂的回信,并有了几百枚各式各样的精美的火花。

此后,他主动走出去以“花”为媒,以“花”会友。1980年,他结识了在新华社工作的一位“花友”,这位热心的花友一次就送给他20多套火花,还给他提供信息,建议他向江苏常州一花友索购一本花友们自编的《火花爱好者通讯录》,由此他欣喜地结识了国内100多位未曾谋面的花友。他与各地花友交换藏品,互通有无;他利用寒暑假,遍访各地藏花已久的花友,还通过各种途径与海外的集花爱好者建立起联系。就这样,在广泛交往中他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和享受,为他成名创造了机会。

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有关火花知识的文章,还成为北京晚报“谐趣园”的撰搞人。他的火花藏品得到了国际火花收藏界的承认,并跻身于国际性的火花收藏组织的行列。

1991年他的几百枚火花精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他以14年的收藏历史和20万枚的火花藏品,被誉为火花大王而名甲京城,独领风骚。

很显然,吕春穆的成功得益于交际。他以“花”为媒,结识朋友,通过朋友再认识朋友,一直把关系建立到全球,从而一次次机会降临,使他走向了成功。

事实一再证明,人们的机遇的多少与其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的大小几乎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交际圈,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进而拥抱成功。

人需要交际人具有社会性,这一点决定了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际交往。如果绝对地不与人交往,可以说人就无法生存。从这一点看,交往不是困难的事,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没学过什么人际关系学,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甚至没听说过人际关系这个词儿,我们不是照样生存下来了吗?所以说,与人交往的能力是无师自通的,也不为过。

可是从另一角度看, 人的交际能力又是相差悬殊的——

有少数人, 人缘儿特好,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所到之处总是欢声一片,他说点什么,人们都洗耳恭听;别人解决不了的事,他一去,三下五除二,说得人心服口服;有什么聚会的场合,只要他在场,总是气氛活跃,让人心情舒畅……

有的人呢(不客气讲恐怕是多数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不是今天跟这个有点小摩擦,就是明天跟那个为一句话而耿耿于怀;别看私下里也能夸夸其谈,遇到公众场合,脸红脖子粗地憋不出几句完整的话;遇到有生人的场合,更是畏畏缩缩,不能落落大方地跟人交往……

可见,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够真正做到善于与人交往,落个人际关系良好的名声,确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说,我们大家都有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际机会无限地扩大了,如果固守“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观念,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

这是一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现象:现代社会中,特别强调“自我”,个人的尊严、个人的权利、个人的隐私等等,经常挂在人们嘴边,但是同住一个楼里,我们甚至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做什么工作。在职业上也出现了不少纯“个体”的劳动者,如自由撰稿人、经纪人、影视歌星等,有的甚至坐在家里的电脑终端前就可以办公。这一切看起来似乎人与人的交往大大减少了, 可是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人际交往、社交、公共关系(公关)这些概念又大行其道,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看重人际关系问题,许多电台节目开设热线电话,电话信息台越开越多,一些单位、企业,也设立专门的公关部门,配备专门的公关人员。这说明,正因为现代人“孤独”了,封闭了,才更需要交往,更需要沟通,更需要交流。

是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现代人交往的扩大。恐怕谁都承认,现在我们的交往面与过去相比不知扩大了多少倍。过去我们的工作,基本上是“终身制”,一生中最多调一两回工作,一辈子接触的不过是工作圈里有限的几个人,既不懂什么叫“旅游”,也很少有什么聚会。但如今不同了,多次轮换工作并不新鲜,去应聘,去接触生人,如果是作推销工作,更是每天与不认识的人打交道,还有什么老同学聚会、生日晚会等各种应酬层出不穷。如果说一个不善交往的人,在过去还能勉强凑和的话,那么今天是绝对不合时宜了。现代社会犹如一张人际关系的网,我们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结,要想不与人联系,简直是不可能的。

把握社会空间距离(1)社会交往的空间距离你在路上行走,逐渐向一个人靠近,当靠近到一定距离时,这个人会有意或无意地躲开你,把缩短的距离重新拉大。这说明,每个人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定空间,并维护它,使之不受侵扰。

有专门学者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制定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有关人际空间距离的尺度。当然,应指出,这个尺度不是绝对的,它是就一般状况而言的:18英寸的空间适合干角力、调情或亲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相互传递信息就不仅仅是靠语言,而是靠接触、微笑、身体的热度,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对方呼吸快慢、皮肤肌理及颜色变化。一英尺半到两英尺是私人的空间距离,它相当于生活在非接触性文化中的个人企图维护的私人空间距离,妻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丈夫的私人空间距离之内,但若其他女人试图这样做,她就会大发雷霆。远而言之,私人的空间距离可以延长到两英尺到四英尺,这基本上与人的臂长相等,这个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4英尺到7英尺是社会的距离,在办公室里,一起工作的人总是保持这种距离进行交谈。社会距离也可能更长些,如7到12英尺,一般在正式会谈时人们都保持这个距离。有趣的是,重要人物的桌子都被制作得非常之大,足以使别人在和他谈话时保持上述距离。12英尺以上则是公共的距离,它对演讲者与听众,非常正式的场合以及人们之间极为生硬的谈话是适用的。此外,其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距离他们喜欢的人比他们不喜欢的人更近些,要好的朋友比一般熟人更近些,熟人比陌生人更近一些。在同样的亲密关系的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的距离远。而两个谈话的女人比两个谈话的男人则靠得更近些。在交往中选择合适的距离极为重要。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姑娘,在钟情于她的小伙子向她求婚时,她竟因小伙子坐得离她太远了,而赌气拒绝了他。

在日常生活中,当两个人意欲竞争时,他们通常保持面对面的姿势;当意欲合作时,他们将肩并肩坐在一起;当意欲进行正常交谈时,他们将调整出一个双方都感觉舒服的适当的角度来。来自两个部门的人举行会谈,代表们将自动面对面沿桌子排成两行。会谈中止前去就餐时,人们则愿意交替混杂地坐在一起。在群体的聚会上,通过距离远近的选择,如主动接近或远离某人,表达此人同那个人远近亲疏的关系;通过位置的选择,如一个惹人眼目或不被注意的地方,表达了此人渴望去当什么样的角色。

(2)把握空间距离的方法人与人之间提倡对“空间距离”的尊重与自尊。许多对空间距离的侵犯行为大都发生在朋友、熟识者之间,因为大家愈接近,其防范意识越弱化,侵犯就愈成为无意识行为。过头的玩笑语言,超越感情空间层次的过分亲近或冷漠行为等,都易使原来融洽的关系变得疏远。所以,对于“空间距离”的尊重和自尊,是避免朋友间产生矛盾的一个好方式。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已建立恋爱关系的朋友,在其恋人在场时应保持稳定情绪,约束行为;第二,切勿在公共场合打断朋友谈话,大声喧哗;第三,不要有意无意窥视和议论他人的隐秘;第四,不要在公众场合对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下定语;第五,尊重朋友的习惯和性格;第六,避免越俎代庖承诺他人对朋友之所求;第七,避免在朋友缺少热情时与之共享活动空间;第八,注意恰当表现自己的空间意识。

保持距离——把握空间距离的一个诀窍。青年人,在社交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不善于控制情绪和理智,结果往往易受愚弄和伤害;另一个错误是过于拘谨,故作世故,同样得不到真正的情谊。纠正的良方是在社交中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可进可退,寻找友情的最佳集结点。多聆听谈话,少武断结论;待人真诚而不痴情,理智行事,不介入有关私人问题的评论,始终保持自己空间距离的宁静。

注意对方空间距离的反馈信号。如个体空间被侵犯后作出退避躲闪的姿势,语言空间破坏后用沉默或更激烈的语言加以反抗,通过各种表情表达心理和感情空间里的不安动荡等。无视这类信号,是有些人本无恶意的侵犯行为被对方误解,以致关系疏远恶化的一个原因。

追求默契是一种领悟、沟通和理解。默契可以突破距离、语言、感情和心理的差别而使不同空间相互接近。它能表现出理性、悟性和人性的神奇力量。达到这种境界十分不易,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来自内心的思维艺术和精神修养,对事物的共同感受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宽容和爱。对这种境界的追求无疑是件愉快的事。

共享空间——空间距离最终把握。追求某种同一性,而共享空间,无疑是一种最终把握。它是这样一种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关心,富有人情味,具有一种社会感、愉快感,在个体空间、感情空间、语言空间和心理空间上有其一致的地方,总之,它有助于获得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这需要人们能严守社会优良行为准则,符合道德,在此基础上表现自己优美的个性和品质。

影响人际关系的障碍(1)我它取向:我它取向是指人际关系中不把对方视为有完整人格的人,而是当成一种物件,因此也不会关心别人的反应及情感,结果彼此间必然不能协调。

(2)自我中心主义: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忽略别人的处境和利益,这样极容易破坏人际关系,至多也只能维持肤浅的关系。

(3)操纵他人观念:不尊重他人,以至企图操纵他人意志,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平等。

(4)欺骗:欺骗将阻碍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沟通,使相互间处于不信任的状态。

(5)过分讨好和敬畏:这种行为使彼此关系生硬,情感和信息的沟通不能顺利进行。

(6)过分依赖,丧失自尊:这种人给对方造成较大负担,不自尊的人也往往不能很好地尊重他人。

(7)嫉妒:这种性格容易形成敌对和不合作的局面。

(8)猜疑:猜疑的性格使人际关系陷于僵局,使人容易偏激。

(9)自卑:因自卑而失去自信,从而对人际交往过敏。

(10)情感孤僻:由于缺乏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发展。

(11)偏见过甚:由于有过被拒绝的经历,从而过分使用防御机能,处处被报复心理所支配,对人持错误看法,显示不友好的态度。

(12)不切实际的期待:苛求别人太甚,设想的结果难以得到,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第二节 做一个聪明的观察家

善于洞察他人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婴,虽然处于乱世,但他治国有方,使得齐国威名远扬。对于个人处世之道,他也懂得极多,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没有被卷进王位争夺的漩涡,反而能够经历三代王室,任宰相职位达十余年之久。告老之后,封于薛国之地,安享余年。

有关他洞察君王心意的故事,极为有名。

齐王后去世时,后宫有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哪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于是开始动脑筋。他认为:如果能确定哪一位是齐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齐王的欢心,并且对他倍加信赖;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齐王的心意。

于是田婴命工人赶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丽。

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于是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次日,田婴再拜谒齐王时,发现齐王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美丽的耳环。

毫无疑问,不久之后新继任的王后,确实就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下面再介绍一则擅弄权术的宰相反而被看破心意的故事。

大约在秦统一天下前40年的时候,秦国有一位非常能干的宰相,名叫应侯,此公并非秦国人,乃是由魏国亡命至秦,在秦居官,屡次升迁,终达宰相之位。他所主张的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应侯原来在韩国汝南拥有自己的领土,后来被韩国没收。

秦王十分同情他的境遇,于是问道:“你被韩国夺取领土,心中想必有所不平。”

秦王本意是要试探身为宰相的应侯,是否会因私怨而对韩国采取报复手段。

可是应侯答道:“听说有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在接受别人吊唁的时候告诉他们:‘死了儿子固然伤心,但是想一想我原先也是没有儿子的人,也就不难过了。’我也是原来没有封土的平民,所以现在也不会为失去领土而感到难过。”

应侯心想:如不这样回答,日后要推行对韩政策,必会受到重重阻挠,因此,故意表示出对于韩国没收自己领土一事,并不在意。

秦王虽然对他表现的宽阔胸襟感到敬服,究竟还是不明他真正的心意,于是派遣一位将军前往试探。

这位奉派的将军一见到应侯就脱口而出:“丞相,我真难过得不想活了。”“喔!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丞相您想想,秦王对您优礼有加,远近皆知;可恨那小小的韩国,竟敢公然夺取丞相在韩的领土,这种耻辱我如何忍受得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应侯听完这话,立刻站起来向这位将军深深一鞠躬,并且说道:“那就全仰仗将军您了。”

将军回去之后,将经过情形一一禀报秦王。

知道了应侯的真心之后,秦王从此不再信任应侯。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试探对方。在这一章里,我们是以古代的透视人心术为重点,来研究这种试探透视法。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千万注意必须十分谨慎,否则很容易失败。

前面已经再三强调,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在你试探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你也有被对方试探的可能,这是在做人心透视时极可能发生的现象。特别是在利用试探法来透视人心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被你试探的对象也有眼睛,疏忽了这一点,事态就可能发展得极为严重。

在使用试探透视法的时候,不要耍花招,否则可能弄巧成拙。如果了解了人心,并且按照试探透视原则去做的话,多半能稳操胜券。

如果在使用试探透视法时,不希望自己同时也被对方试探的话,除了要熟悉这种方法之外,还要时时假设自己正被对方试探。

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长期的测验”。即使对方无意测验你,但是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看在眼里,这些举动的累积,很自然地会成为别人对你的评价。所以奉劝各位对于平日的一举一动,都要多加小心,以免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

料事如神——韩非子的观颜识人术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韩非子,对于透视人心的方法,运用得更为彻底,在本书第一章里曾经说过,韩非子认为君王如欲实行中央极权政策,就必须控制臣子;而只有能够透视人心的君王,才能妥善地驾驭臣子,所以韩非子特别重视透视人心的方法。《韩非子》一书中,有一部分谈到有关君王之事(也称七术);这七项中有五项是有关透视臣子之法,可以知道韩非子是如何地重视人心的透视。

这五项透视法是:

(1)必须以事实对照言语只听臣下的报告,而不用事实来证明,很难明白真相。

鲁国宰相叔孙手下,有一位名叫做竖牛的侍从,十分厌恶叔孙的儿子,时时刻刻希望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竖牛在叔孙的面前说他儿子的坏话,叔孙误信他的奸计,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听信人言而不加证实所得到的教训。

(2)使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以发掘其才能齐宣王喜欢听竽合奏,对于会吹竽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因此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

宣王死后,渭王继位。渭王和宣王的爱好不同,喜欢听独奏的乐曲,因此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这就是著名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能力的评断,要看个人单独的表现。所以,在透视人心的时候,要让每个人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观察出各人的实际才干。

(3)故弄玄虚探知究竟某县县令庞敬,最懂得人的心理,在一次派遣部属巡察四境的时候,又表现了他的高明手法。他先派遣一名部属巡视环境,然后在他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时间之后,又发布命令,让他继续巡视工作。于是这名部属心生疑惑,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因此,在巡察之时,不敢稍有待慢。就这样,庞敬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4)以若无其事的态度试探对方对明明知道的事假做不知,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刚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毛毛的,很不是味道,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经昭侯再三追问,才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漏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马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

从此,部下都畏惧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5)故布疑阵试探人心卫相山阳君察觉卫王近来似乎对他有些起疑,但又无法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故意散布谣言,毁坏一个君王宠臣的名誉。这名宠臣听到山阳君毁谤他的话,怒气横生地对周围的人说:“哼!山阳君还有心情说别人的闲话?他已经被君王怀疑,自身难保了……”

然后把君王对于山阳君的观感完全吐露出来,由此,山阳君探得了君王他的种种看法。

再举一例。燕相子之一次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

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报告:“确实有一匹白马。”

子之于是发现了这个家臣是个善于说谎的人。

策略试探法上述《韩非子》书中记载的五项试探法,其中第三、四、五项,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属于“策略试探法”。这种运用策略来试探人心的方法,不只限于中国古代才有,日本幕府时代的将领,也常使用这种策略试探法,这可由历史记载中窥见一斑。

日本四国德岛藩族的开国祖先蜂须贺,在征讨四国的战役中,大获全胜,因而取代了长曾我部氏,成为德岛藩族的开国始祖,当时他只有27岁。

最初,德岛藩族是处在政治混乱,群雄割据的局面;自从蜂须贺做了领袖之后,治理有方,不论是内政、外交,都有相当显著的成就,因此,奠定了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还存在的藩政基础。

蜂须贺对于驾驭部下十分在行,至今我们还可以在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有关他洞察人心的记载,他经常使用的试探方法,就是这种策略试探法。

在某一个寒冬的日子里,蜂须贺对随侍身旁的一个家臣说道:“这么寒冷的天气,你的脚想必已经冻僵了,我原来想找出我那双旧袜套送给你保暖,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只,虽然一只袜套没办法穿,不过为了表示我的一点诚意,希望你能收下这只单独的袜套。”

大约过了一个月以后,有一天蜂须贺忽然又把那位家臣找来,告诉他说:“我找到了另一只袜套,现在你把原来那只袜套拿出来,就可以凑成一双穿起来了。”

蜂须贺所以这样做,是要从家臣对他所赏赐东西的收藏态度,来试探这个家臣事主的忠诚如何。

德岛城值勤人员的分派,通常是先排好轮班次序,写成名单贴在墙上,再由家臣按照名单顺序派员值勤。蜂须贺就经常利用临时变换值勤人员次序的方法,来试探家臣的反应。

一天,一位值班人员在上班后知道当天的值勤顺序又有所变更,于是脱口说出:“为什么经常变更次序,真不知用意何在?”

正好在邻室的蜂须贺听到这句话,便语意深长地回答:“我的心意如果都被你们知道了,那我还能有什么作为?”

当然,如果在上者尽是做些干扰部下的事情,而不在其他方面加以体恤的话,部下很有可能因为起了反感而生叛离之心。

由上面所举的例子,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古往今来许多掌握大权的人,往往会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而施策略试探手下的人。不过,在使用策略的时候,不要一成不变,否则很容易因为被察觉而失败。

尤其是当碰到心胸狭窄的上司时,更要特别留意,不要被他的策略试探出你内心的想法。万一发觉对方正在试探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使他内心的疑虑自然消失。如果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几点,你就有资格做一个政治家了。

事实胜于雄辩——正统试探法无论如何,以上所说的各种“故布疑阵”试探法,都不算正统的试探方法,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的变通方法,唯有“正统”试探法,才能成为一般人随时可以用来试探人心的基本方法。

这里所说的“正统”试探法,也就是前面介绍的韩非子透视人心术中的第一项“以事实对照言语”的试探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撇开对方的花言巧语,完全针对事实来探测人心。

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一次,一个自称云游仙人的道士,到始皇那儿说:“我懂得长生不老之术,可以教给你。”

喜出望外的秦始皇马上命令臣下拜仙人为师,学习长生不老之术。

可惜的是,在长生术还没有学成以前,仙人就先行去世了。于是始皇责备那些学习长生之术的臣子说:“都怪你们学习能力太差,丧失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这一则故事,就是讽刺人们不能认清事实,只听到别人的花言巧语,就信以为真,徒然落得贻笑大方。《韩非子》中还有许多理论,再三提醒我们,凡事不要轻易听信他人,必须要找到事实根据才能相信。

人在睡眠的时候,分不出谁是瞎子,谁不是瞎子;沉默的时候,很难知道谁是哑巴,谁不是哑巴。只有在大家都睁着眼睛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瞎子;也只有在众人开口说话之际,才能分辨出谁是哑巴。

如果不给予人们发表意见的机会,我们很难得知他是否有自己的主见;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给他表现的机会,就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能力。“我是大力士。”这句话谁都会说,如果不请他当场举鼎试验一下的话,很难知道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性情憨直的人,时常会被喜欢吹牛的人唬得信以为真,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利用事实的行动,去验识别人所说的话,才会被人家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听到臣下的奏报之后,必须经过事实的验证,才能相信。

这是《韩非子》“六反”一篇中某段的大意。

在此附带说明一下,古代帝王常用的一句话“循名责实”,也是语出《韩非子》。“名”就是言语,“实”指事实;“循名责实”就是说:听到人家说的话,要以事实来验证,这是身为统治者必须做到的原则。

其实,“循名责实”不仅是在上的统治者应该遵守的原则,一般人于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应该做到“循名责实”。譬如:属下对上司的言论,读者对报纸的报道,消费者对企业家的宣传,买主对商人的夸张……等等,都应该遵照“循名责实”的原则,加以验证,实事求是。

透视识人秘诀——“啄木鸟战略”

前面说过,以行动和言语相对照,是最正确的透视人心法。但是,如果对方始终没有行为表现,我们也不能一直永无止境地等待下去,必须积极地采取主动,诱使对方有所行动之后,再加以观察试探。

这种积极的手法,也可以称为“啄木鸟”战略。啄木鸟在吃小虫之前,总是先以它尖长的喙试探一下何处有虫,再行啄食。这种积极观察的方法,也是先采取主动,诱使对方产生行为之后,再进行观察测验,这和啄木鸟啄食的道理完全相同。

魏武侯有一次请教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起有关探知敌情的问题时问道:“和敌军对阵之时,如果不明敌情,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吴起答道:“应该采取诱敌之策。当两军交锋的时候,我们先虚应一下,然后退下阵来,借此机会观察敌军反应。如果敌军仍然阵容严整,不轻易追赶的话,表示敌军将领很有智慧;相反的,如果他们一点也没有纪律地追赶的话,就显示出这个将领是愚笨无能的。”

这是《孙吴兵法》上记载的有关看破敌人内幕的方法。

对于虚伪不实的人,要判别他的行为,使用这种方法极为有效。

兵书《六韬》中也谈到了类似的方法。

从一个人的外表,不能猜透他的心意;如果想要知道别人心里的想法,可以用试探的方法,从他的反应透视内心。试探的方法,有下列8种:

·直截了当地询问,从他对事情了解的程度来判断。

·追根究底,层层逼问,看他的反应如何。

·让不相干的人,从侧面探寻,观察他的反应。

·把秘密泄漏给他,从他的反应观察人格。

·将经济重任托付给他,从旁观察他的品格为人。

·以美色试探。

·以艰难的工作试探他的勇气。

·劝他喝酒,利用酒醉之时,探试他的真意。

装腔作势的人内心空虚如果听到女朋友说:“我最讨厌你了!”“啊!完了!她再也不会理我了!”——这是一般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的想法。“哼!真会装模做样!”——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已经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意了。

在社会上,很多类似这种心里喜欢你,表面却装成讨厌你的情形。

所以,我们想透视一个人,如果只凭他所说的话来判断,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因为对方所说的“讨厌”,说不定就是真的感到“讨厌”。为了避免误会,我们必须将反面观察法的原则与正面观察法配合交互使用。

在孙子兵法里,有30项探知敌情的具体方法,我们列出其中10项与反面观察法相关的条目供大家参考。

·敌方一面采取和平外交,一面积极备战,我们可以判断敌方一定是企图进攻。

·敌方一面采取强硬外交,一面做积极进攻的姿态,这时,敌方可能是正准备撤退。

·敌方战斗力并没有转弱,却希望和谈,这一定另有谋略。

·敌方退退进进,忽隐忽现,一定是以计诱我。

·夜间作战,喊声巨大,表示敌方胆怯。

·敌将辱骂部下,就证明敌军疲于应战,失去了战斗意志。

·敌将对部下过分亲密,就证明军心已开始动摇。

·滥发赏金就证明领导者已无良策。

·随意责罚部下,也是证明领导者已乏良策,军心大乱。

·敌方派使者前来,表示敌军等待援军重整旗鼓。

以上10项若加以分类,第1项至第4项是透视敌方意图的方法。第5项至第10项是透视敌方状况的方法。

上面所说的“敌方”,如果改为“对方”,那么范围就更广泛了。我们若能善用反面观察法,对方的状况,我们就能了如指掌了。

孙子的反面观察法,是根据由自然运动法则创造出来的双方面思考法而来的。这种法则起源于“老子”,老子曾说:“宇宙间的物体,经常保持对立的状态,因为宇宙的运动最终又会返回原来的状态……这就是自然的运动法则。”

有表就有里,但这些都不是固定的,因为相互间会有变化的趋向,如果只从单方面看,实在不能看出真相,因此,才会产生双面观察(也就是反面观察)的法则。“大道废,仁义在。”这句话中的仁义,就是因为国家没有走上正轨,所以才特别显现出来。“乱世出忠臣。”就是因为时局太乱,才能显出忠臣的忠贞。

根据这些法则可以使我们明白,在人际关系上,只靠表面是无法看出真相的。

·愈是会装模做样的人,内心愈是空洞。

·平时不易接近的人,突然变得很热情,他一定是另有企图。

·对于过分替自己辩解的人,不可放弃对他的疑心。

·说话夸大的人,大都缺乏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去观察,相信可以发现更多类似这种事例的例子。

表面温和、柔顺的人不可靠反面观察法运用在透视人们的性格上,也是很有效的,因为优点的反面就等于缺点,缺点的反面就等于优点。

听到某些意见,马上就“是!对!”表示赞同的人,事实上,是很少会按照我们的意见去做的。

一位智人曾说过:“很容易接受对方的意见,而且马上迎合的人,很少能坚持对方的意见。”

因此,当我们听到对方唯唯是诺时,我们不必马上相信他,反而要对他加以警戒。

我们把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翻转过来看,也许会发现一些我们料想不到的事。

中国古代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百个人当中,有九十九个都说他好的人,那这个人不是轻薄就是先知先觉;不是强盗,就是奸细。”

这是战国时代很严肃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太平盛世,这种严肃的反面观察法,就未必正确了。由此可见,战国时代的人心是如何地浮动了。

一位现代哲人也有相似的见解。“众人都认为好的人,不一定就是善人,这好比法官宣判一样,胜诉的一方,都说法官很好,败诉的一方,都说法官不好。那么,到底法官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应该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之后,再下结论。

换一个角度衡量我们不要只利用反面观察法去发现别人的缺点,应该更进一步,利用这种方法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缺点中的优点,并加以运用。

俗语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人的嘴巴真是快得可怕。更糟的是,好事没人替你宣扬,可是你一旦做错了一点小事,周围的人很快就知道了。传话的可怕性在于:本来是“大概如此”,慢慢会变成“真是如此”,最后变成为“确实如此”。所以,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旁人时,不要跟着人云亦云,应该经过仔细的观察之后,再加以判断。

观察人的时候,也应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不要光看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对于一般人批评的“某某人有什么缺点”,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衡量,可能这个众人公认的缺点,反而是他的优点呢!有一位陈先生,被大家公认为爱出风头。在一次陈先生没有出席的酒会中,大家聊起陈先生的时候,就有人说:“他真爱出风头。”接着,大家就七嘴八舌地举出例子,证明他确实爱出风头。

不过有人认为,陈先生一向热心公益,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他马上语气和缓地说:“他是有一点多管闲事,不过,还是很乐于帮助别人的。”听了这话之后,同事们立刻转变了态度,开始赞扬他的优点,这种态度的一百八十度转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真正了解了所谓批评别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际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以批评的眼光去看别人,愈看愈觉得不好;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衡量,也许就不认为这是缺点了。“君子之交,贵相知心。”就是要我们尽量去观察别人,发掘别人的长处。

比较透视识人术和上述的反面观察法相似的另一种方法,是比较观察法。且看,下面举出的例子。

一位君主有一次对他的近臣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某人对妻子十分冷淡,实在很不应该。假使夫妇之间感情不和睦,并且有足够的离婚理由,他大可名正言顺地和妻子离婚,否则就应该彼此互敬互爱,白首偕老,不但要同甘,更要能共苦。像某人这样,连自己的妻子都非常冷淡,对待别人更是可想而知,这种人绝对不可靠。”

这就是以某人对待妻子的态度,推测他可能有的处世态度,用的是比较观察法。

A化妆公司的宣传部长刘先生,曾在闲聊时讲了一则他的经验谈:

有一次,一个广告代理商到他那里洽谈生意,谈到与A公司对立的B化妆品公司,这个代理商或许为了拉广告,于是把B公司的宣传机密全盘托出。

刘先生听到这里,忽然想到:“此人与我并无深交,为什么会对我泄漏B公司的秘密?可想而知,他同样会把我们公司的机密泄漏给B公司。”

刘先生用比较观察法识破对方的诡计之后,从此再也不信任这个广告代理商了。

在《韩非子》一书中,对类似的观察法实例,收录极多。

晋国重臣文子,有一次因为被案情牵连,于是匆忙逃命。在慌乱中逃到了京师外的一个小镇。

跟随他逃亡的侍从说:“统领此镇的官吏,曾经出入八大府邸,可视作亲信,不如我等先至他家略事休息,待行李到来,再行赶路如何?”“不可,此人不可信赖。”“何故?他曾亲密地追随过大人……”“唔!此人知我喜好音乐,即赠我名琴;知我喜好珍宝,即赠我玉石,像这种不用忠告方式而以宝物博取我欢心的人,如我前去投靠,必被他献给君王以博欢心无疑。”

于是文子不敢稍作停留,连行李都顾不上带,继续赶路。

文子的看法果然不错,后来此官把文子的两车行李拦截下来,献给君王邀功。

从前,一个名叫鲁丹的游士,周游至中山国,想把自己的策略呈献君王,可惜投递无门。于是鲁丹以大批金银珍宝,赠给君王亲信的幕僚,请他代为引见。此法立即生效,鲁丹被王召见,并于谒见之前,先以山珍海味接待他。

席间,鲁丹不知想起什么,忽然放下筷子退出宫殿,也不回旅舍,立即离开中山国。

从者很惊讶地问:“他们如此厚待,为何离去……?”

鲁丹回答从者:“这位君主被他的侧近所左右,自己没有一点主见,日后如果有人说我的坏话,君主必定会惩罚我,还不如早些离去的好。”

魏国将军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

其时,乐羊之子正栖身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王将乐羊之子杀死,并做成肉汤,送到围在城外的乐羊军队阵营之中。

乐羊面不改色地将肉汤喝光。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地说:“乐羊为我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但是他身旁的大臣却以责备的口吻说道:“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必定敢吃任何人的肉。”

后来乐羊打败中山国凯旋而归,魏王虽然犒赏他的战功,但从此不再重用他。

鲁国重臣孟孙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车子把小鹿带回,在回去的途中,一直有一只母鹿跟在车后哀鸣。

秦西巴觉得十分可怜,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孙返回家中,知道了原由,极为生气,于是把秦西巴幽禁起来。

但是,3个月之后,孟孙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并且任命他担当辅佐自己儿子的任务,近侍惊讶地问:“前些时候,您刚刚处罚了他,如今却又委他以重任,这是为什么?”

孟孙回答说:“他连小鹿都不忍捉回,将其放掉,对待我儿子也一定会很仁慈的。”

以上的例子都是根据观察对方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通过比较,由彼推己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这既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的好方法,同时也告诫我们:你在不经意时所做的某一件小事,也许已经被在一旁的有心人记在了心里。第三节 分清有利与不利

把握自尊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这话指出了人的自尊的重要性。人的尊严是不容冒犯的。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最为强烈。从一定意义上说,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从实际情况看,人们的自尊心的强弱程度大不相同,在交际中的效果也大不一样。某工厂有个推销员原本自尊自负,脸皮很薄。初次参加工作,出去推销产品就碰了钉子,连续半年没有推销出一分钱的商品。他灰心丧气,说自己水平低,不是这块料,想打退堂鼓。一位老业务员说,你的问题不是在水平上,而是脸皮太薄,什么时候脸皮练厚了,就出师了。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怕碰钉子,硬着头皮干下去。后来,他成了出色的推销员。他在谈体会时说:“人要讲自尊,这没有问题,关键是看自尊用在哪儿。干我们这行的,你太自尊就甭干。有人说我脸皮厚,这话不假,这也是练出来的。用户是上帝,你要他买你的东西,你就不能当‘大爷’,必须学会当‘孙子’。人家给脸色,不理不睬,就装没有看见,照样和他们交涉,想法子使他掏腰包,反正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你整天就想着脸面,那就一事无成。”他说的是实话。

如此看来,为人处世若自尊过盛,脸皮太薄不行;反过来,毫无自尊,脸皮太厚也不好。正确的原则是:从交际的需要出发,使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做到当厚则厚,当薄则薄,把握好自尊心的度。

所以,对于青年人来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控制自己,把握自尊的弹性,这也是一种交际的基本功。

1 从思想认识上,认清自尊的需要和交际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凡过于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尊看得很重,放在了不适当的位置。为此,我们应把看问题的立足点变一下,不要光想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等。如果遇事我们多想想这些,那么面子的分量就会找到合适的位置。这还不够,还应坚持把实现交际的宗旨看得高于面子,让面子服从交际的需要。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对自尊就有了自控力,就能经得起刺激,显得更有气度和修养,就不会过分脆弱,即使受到刺激,也不至于脸红心跳,甚至不急不恼,哈哈一笑,照样与对手周旋,表现出办不成事不罢休的姿态,直至交际的成功。总之,懂得了自尊与交际目标的关系,我们就会具有很强的交际适应性。

2 在交际过程中,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自尊的弹性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人们的自尊心将面临挑战,所以要特别进行自控:

当你面对冷遇时。有时候,你出现在交际场上,可能成为不速之客,坐了冷板凳,你会感到一种羞辱,但千万不要发作。

这时,你不妨多想一想你的使命、职责,为了完成任务,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你不妨假设对方给你的冷遇不是成心的,而是另有原因。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过分倾斜。于是,把脸一抹,继续和对手周旋,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当你被否定时。有时候,自己花了很大的心血做了一件自认为很不错的事情,满心希望他人会给以肯定、赞赏。没想到,对方一棍子打过来,全盘否定。这时,你的自尊肯定会受到强烈刺激,出现严重的失衡,感到羞辱、愤怒,继而为了挽回面子,进行辩解,甚至是争吵。但这就错了。因为这样维护自尊、面子,只会给自己脸上抹黑。所以要理智一些,以厚脸皮接受这种事实,效果可能更好些。

当你听到批评时。有些人害怕批评,一听到批评,自尊心就受不了,特别是当众挨批评更是难为情。在这种情况下,脸皮也要厚一点。不要把批评当成是别人有意整自己,而看成是为了自己好。这样的态度,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改变他人的看法,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给自己加油在现实生活中,要战胜怯懦,就要学会为自己加油。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1 使命激励法每当你缺乏自信,不敢走进交际场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自己未来的使命、抱负和理想,让宏大的使命感激励自己战胜怯懦,那时你就将获得一股巨大的力量,把自己推上交际舞台。

有一位青年学员很有志向,立志要当将军,为国防事业作贡献。可是,他害怕当众讲话,每次演讲他都推说自己没有准备好不讲了。其实他早就写了讲稿,做了准备,就因为害怕丢丑,临时退却把机会失掉了。他为此而感到不安。后来又遇到一次演讲的机会,他想:我想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可是没有一呼百应的好口才,没有当众演讲的才能行吗?如果连小范围的演讲台都不敢上,还能成什么大气候?“千丈高台,起于垒土”,我的未来必须从这一次上台演讲开始!这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