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22:35:55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装饰艺术(上)

装饰艺术(上)试读:

前言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揭示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24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寂寞,因为他是汇聚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一个又艺术修养的人,不论他担任什么工作,总会比其他人更能体谅人、更仁慈、更幽默,更易展现个性,更潇洒从容。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能以他们的辉煌业绩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震慑力,他们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往往是那一份艺术素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艺术史当然也概莫能外,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中国艺术史话》把传统的艺术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

一、中国装饰艺术发展源流

探源溯本——原始装饰艺术

原始社会(远古至约4000年前)的装饰艺术,大体分为旧石器时代的装饰艺术和新石器时代的装饰艺术。旧石器时代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人体装饰上,如文身、绘身和体外装饰等。新石器时代的装饰艺术则表现在玉器、彩陶及各类原始雕塑和岩画的纹饰上。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许多原始艺术多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保存下来的只是凭借坚硬和不易腐烂变质的物质材料为依托的艺术。

一、旧石器时代的装饰艺术

文身是用骨针、竹签、石针等利器,在身体上刺出花纹,然后将青草汁或锅烟等自然染料糅入花纹,使之成为黑蓝色,这是一种永久性的人体装饰。另外也有以穿唇、穿耳、穿鼻、凿齿等进行装饰的。文身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晋范宁解释为“刻画其身,以为文也。”是在身体上留下永久性的花纹以美化身体。

绘身是用泥土、炭灰、油料等在人体上涂绘出某种花纹,这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装饰,它可以防止蛇虫的侵害,缺点是在身体上不能长久保存。

体外装饰是指附着于身体某部位的装饰(包括衣着),如在头部、足部、腰部、颈部、腕部等部位悬挂或佩戴各种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是经人工加工过的自然物。在旧石器石代的各遗址中,装饰品的数量和分布极广且多,是旧石器时代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发现的13件包括贝壳、石珠、鸵鸟蛋皮等钻孔圆形饰物,均可系绳悬挂于耳朵或颈上作为佩戴装饰品;山西峙峪遗址中发现一件直径为80.5mm的石墨装饰品,单面钻孔;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也发现2件经过磨制的骨片。另外,宁夏水洞沟、河南小南海、辽宁金牛山和小孤山等古人类遗址中,均发现了装饰品,其质地主要是石、牙、骨、贝(蚌)、蛋壳等。石质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砾石和石珠,磨制钻孔的石墨制品;牙饰品有用鹿、狐、獾、鼬等齿制成的饰品;骨质装饰品有穿孔的亚腰形骨管,钻有小孔的青鱼骨,鸟骨扁珠;贝(蚌)类有穿孔的海蚶壳,喙部磨孔的贝壳;蛋壳类有用鸵鸟蛋皮穿孔制成的扁珠等物。这些装饰品有单体悬挂的,也有串联在一起悬挂的。

二、新石器时代的装饰艺术

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开始从野蛮状态逐渐进入到文明时代。彩陶上的许多纹饰,已创造有单独和连续等多种构成形式,并能随器形的不同而出现种种变化,达到了器形与装饰的统一、实用与美观的结合。从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早期彩陶上的纹样,主要受当时编织物的影响,编织物大都织法多样,纹饰规整,表现出一种规律性的、流畅的风格。仰韶文化中的彩陶除了以几何形纹饰为主外,还绘有装饰性极强的鱼、鹿、蛙、羊等纹饰,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半坡型彩陶中的人面鱼纹陶盆。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除几何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外,开始出现了以表现原始舞蹈为内容的陶盆,这是较早出现的具有情节性的装饰用品。从原始彩陶纹饰的艺术风格看,色泽单纯、运线流畅,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纯朴、浑厚和爽朗,给人一种单纯、粗犷、质朴的装饰美感。彩陶上的旋纹纹饰

原始雕塑具有实用性和象征性的特征,材料以石、骨、玉、牙、木、泥为主。石雕有河北武安仰韶文化中的人面石雕,四川巫山大溪文化中的双人面石雕等;牙雕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的鸟形匕,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中的透雕梳等;骨雕有陕西仰韶文化中的人头像,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中的镂空雕筒等;陶塑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陶塑人头像,仰韶文化出土的人物、动物、房屋和陶祖,马家窑文化的女性陶塑,人形彩陶罐等;玉雕有红山文化的玉鸟、玉龟、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斧、玉刀、玉锛、玉琮等。品种有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等多种形式。

原始岩画是指刻或画在岩石上的图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发现数百处岩画遗址,如广西花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甘肃黑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等。题材有人物、动物、日月星辰、房屋、武器、神祇、符号、手足印、人面、车辆、帐篷等,多方面反映了狩猎、战争、舞蹈、祭祀、生殖崇拜等内容。

崇拜的奥秘——商周时期的装饰艺术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结束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进入了人类文明时期,产生了光彩夺目的青铜文化,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转变。

青铜器是奴隶社会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等类型,这些器具上的装饰纹样,内容多样,手法独特,结构严谨,显示出威严、端庄、肃穆、凝重的特色,具有独特而新奇的狞厉之美。殷和西周前期的主要纹饰是饕餮纹、夔纹、龙纹和凤纹,基本为对称形,表现出神秘森严的气氛。青铜礼器多厚重,一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kg,是王权集中的体现。造型除注重实用外,还以现实和想像的动物形象为母题,制造出四羊尊、象尊、鸟尊等工艺精湛的艺术品。西周中期以后至春秋,随着“天命”、“神权”的逐渐衰退,纹饰上的神秘色彩也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流畅、纤细玲珑的几何风格。春秋后期至战国初,鸟兽动物纹样逐渐以写实为主,许多描绘人间生活的场面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青铜器以日用器皿为主,纹样多为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等生活场景。在构图上采用分段分格处理的方法,新颖而丰富,对以后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起到了先导作用。

商周时期的玉器,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最负盛名,这些小件饰物,有各种动物形象,如玉凤、玉龙、玉鹦鹉、玉梳、玉鱼、玉龟等。将复杂的形象概括为生动、变化的平面图形,采用透雕的形式,以此获得更生动的情趣。漆器工艺在早期的造型和装饰方面极似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空前。纹样有各式云纹、几何纹、勾连纹、动物纹等,在色彩上喜用暖色调表现。商周时代的丝织工艺,基本与漆器工艺同步发展,纹样有龙凤纹、花卉纹、几何纹、田猎纹等,往往采用蛇形的曲线变化来表现,从而获得气韵生动的效果。在色彩上,追求艳丽的色彩感觉。各种形象穿插相间,气氛极为热烈,例如湖北江陵马山一号东周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御龙图帛画等,纹样生动、构图完整、极富有装饰趣味。

雄大气魄——秦汉时期的装饰艺术

在中国装饰史上,秦汉艺术显出了极大的气魄,从秦兵马俑到万里长城,从宫殿园苑到汉画像,无一不显出“大”的特征。秦代的装饰艺术主要反映在宫殿建筑装饰、漆器装饰、兵马俑以及瓦当和壁画上。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漆盂,绘有一鸟二鱼,造型、色彩、线条简朴粗犷,装饰感极强。画像砖、瓦当和铜镜上表现的奔兽、围猎、子母鸟、鹿、豹、蟠螭等形象,虚实相映,结构严密,生动有力。阿房宫是秦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像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可惜只能从文献记载中看出它的巨大、壮丽、威风的特色。秦陵南踞骊山、北临渭水,前后费时40年才竣工。其兵马俑大且写实,并且数量多,是一只庞大的守卫秦皇陵的地下御林军。

汉代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帛画、墓室壁画、漆画及雕绘结合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帛画主要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等处,内容以反映西汉封建贵族生前和死后的生活为主,人物均采用侧面造型,线条流畅、色彩浓艳、构图饱满完整。墓室壁画主要出土于内蒙、山东、甘肃、河南、河北、辽宁等地,内容多半反映的是墓主生前的生活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有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以及内蒙的林格尔汉墓壁画等。汉代漆器,在传统的彩绘、针刻、浮雕、银扣及铜扣的基础上,新创了“金扣器”和镶嵌工艺。主要以朝鲜平壤乐浪古墓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为代表,构图气势豪迈,针刻运线细如游丝,形象简朴,色彩层次丰富且艳丽,装饰效果强烈。织物以锦的织造更为出色,一般用4~5套色织成,常见的形式是二方和菱形连缀的四方连续,从而奠定了中国为“丝绸王国”的地位。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主要分布于山东、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等地,其数量多、题材广,从现实的人间万象到幻想的神话世界、从历史故事到百姓辛勤劳作,无不纳入表现之中。基本纹饰有车骑狩猎、宴乐百戏、神仙羽人、飞禽、鸿雁、虎豹马鹿、四灵四神、吉祥文字、亭台楼阁、植物花草等。构图饱满充实、灵活自由,多采用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直线分割经营画面。形象多以影像为主,简洁明确,细节刻画不多,以粗犷洗练取胜。画像石、画像砖生动朴素的特色,为后世的装饰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代的雕刻以霍去病墓石雕为代表,现存17件,分别为马踏匈奴、跃马、卧马、牯牛、伏虎、野猪、蟾、石鱼、卧象、蛙、怪兽吃羊、猿与熊、石人等。基本是以意选石、因石立意、循石造型,其神态生动异常。另外,洛阳出土的石辟邪,咸阳出土的类似狮虎混合的石兽,四川的陶说书俑,汉中勉县的陶独角兽,甘肃武威出土的青铜奔马,江苏铜山出土的双舞俑等,基本代表了汉代雕刻的风格。

万千风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艺术

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逐渐兴起,已形成了独立的画科,并出现了一批专业画家。同时,由于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飞天、缠枝花等成为这一时期的基本纹饰,尤其南北朝时期更加风行,在石刻、陶瓷、铜镜、织锦上到处可见。飞天又名“香音神”、“凌空之神”,持乐器者称“伎乐天”、“音乐天”、“乐神”,是佛教中欢乐的象征。另外,石窟中除佛像、壁画以外,还有藻井、壁带、龛沿、枋沿、佛像背光处等的装饰。纹饰有弧线型的忍冬纹、曲线型的云气纹、直线型的几何纹等。

甘肃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约20km的断崖上,自秦至元代2均有建造,有50000m的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其中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壁画等,题材以佛、菩萨为主,也有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画面构图打破了现实时空,色彩浓重、层次分明、具有现代感,线条简洁。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主要表现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等,色彩以土红、粉绿为主,并以彩墨烘染。甘肃麦积山石窟壁画,题材以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色彩主要采用施朱、点绿的手法。除此之外,甘肃嘉峪关魏晋墓、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墓、江苏镇江东晋墓、河南邓县南朝墓、南京西善桥南朝墓中出土一批彩色画像砖,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表现手法也颇具装饰性。

人本回归——隋唐时期的装饰艺术

隋代历时3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极为短暂,虽然遗留的文物不多,但在装饰上却表现出了特有的时代特征。现存甘肃敦煌莫高窟中的隋代壁画,题材内容除沿袭以往的佛、菩萨、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外,开始出现了经变画,如法华经变和维摩经变等。隋代的装饰,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盛唐,它是波澜壮阔、灿烂辉煌的唐代装饰艺术的前奏。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所谓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唐代的装饰艺术,突出地表现在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以及丝织、金银器、工艺雕刻、陶瓷器等方面。尤其盛唐时期,品种更多,纹饰更加绚烂。

唐代的壁画有宫殿、寺观、石窟、墓室等数种。宫殿、寺观壁画从诸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超出以往时代,但随着建筑物的毁灭,许多早已渺然无存,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有石窟和墓室里的壁画。在敦煌莫高窟中,唐代壁画发展为全盛时期,占据了整个壁画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谓壮观。题材由南北朝以来表现的忍耐、牺牲精神等内容,逐渐转变为宣扬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享受,把极乐世界描绘得一派生平,如《法华经变相》、《报恩经变相》、《维摩诘变相》等。在构图上气势宏大,用线和用色也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世俗化,并充满着人间的温情,人物体态婀娜多姿,有着更为强烈的装饰效果。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刺千佛洞、伯孜克里克千佛洞等石窟中的壁画,从题材和艺术表现上看,既有西域的艺术特色,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单纯而富丽的装饰美感。

唐代的墓室壁画,都出土于皇室宗族的墓葬中,如初唐的李寿墓,盛唐的章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等。李仙蕙墓壁画中的宫女人物造型丰满、生动,线条圆润挺拔,设色明净,画面装饰效果好。李贤墓壁画中的出行图、客侠图、仪仗图、马球图等,表现了宫廷贵族的奢侈豪华、享乐的场面。李寿墓壁画中的农耕、放牧、杂役等,则表现了初唐的农牧手工业生产情况。

唐代的织锦由于发展了纬线提花,锦纹更加丰富,织造方法有本色、妆花和织金等。题材以鸟兽、花草为主,其中鸟兽通常是成双成对,左右对称;花草则花中有花,叶中藏花,花中寓叶等新颖别致。金银器上的珍禽异兽纹样,风格独具。唐代的青瓷以越窑为代表,白瓷以邢窑为新兴的代表,因此有“南青北白”的描述。铜镜的造型除圆形外,还有方形镜、亚字形镜、菱花形镜、葵花形镜等。主题纹饰以动物为主,有四神纹和十二生肖纹,也有似狮、似虎、似麒麟的瑞兽。瑞兽又常与葡萄、禽鸟相组合。以花卉为主题的装饰多取宝相花、莲荷及牡丹等。

总之,唐代的装饰纹样主要有成双的花鸟、运线从容的缠枝纹、富于变化的联珠团花、明丽的宝相花以及小簇花等,所表现的是和谐的韵味和旺盛的活力,以至形成了气势宏伟的一代“唐风”。

理性的优雅——宋代的装饰艺术

两宋经历3个多世纪,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在装饰方面,逐渐摆脱宗教影响,花鸟题材成为最常见的装饰内容,并注重写实,纹样简洁、典雅。小幅装饰画是宋代的一个较特别的门类,具有装饰与实用双重作用,如扇面装饰、屏风上的装饰等等。内容多以花鸟、山水为主,构思巧妙、形象刻画生动、色彩典雅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在陶瓷方面,宋代名窑林立,瓷器的烧造技术达到了高峰,装饰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北方的耀州窑、临妆窑和南方的龙泉窑生产的青瓷,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磁州窑系统的突出成就是在白釉上用铁釉画花(又称铁绣花),运用国画用笔的顿挫、粗细、转折、浓淡以及笔与笔的重叠等技法一气呵成,既有国画的特点,又富有装饰效果。另外还创造了刻画兼绘画、剔刻、刻填和珍珠地划花等多种新技艺,其中以所绘黑花最为精美。吉州窑创造的木叶纹和剪纸贴花的形式,生动新颖。

宋锦的纹饰吸收了国画花鸟的风格,以写生花、八达晕、灯笼锦和球路锦为典型。写生花也叫生色花或散花,具有自然、完整的特点。八达晕是应用规矩的方、圆几何纹和自然形组织起来的纹样,具有配色调和优美的特点。灯笼锦又名庆丰收、天下乐,是以灯笼作主要纹饰,以谷穗、蜜蜂等寓意“五谷丰登”。球路锦是以一大圆为中心,上下左右和四角配有8个小圆、圆圆相套或连接,并向四周循环扩展以组成四方连续纹。

宋代墓室壁画主要出土于河南禹县、郑州、洛阳,河北井陉,甘肃陇西,湖北荆门和江苏淮安等地,特点是以写实为主,用线质朴,色彩平涂无晕染。石窟壁画仍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代表,装饰特点是整齐、严谨,注重整体色调。另外,由于宋代雕版印刷的兴盛,促进了木刻插图的发展。取材于民间风俗活动的风俗画(包括节令画)有《婴戏图》、《五瑞图》、《百子嬉春图》、《村童闹学图》、《大傩图》等色彩艳丽,富有情趣。每逢年节,市场上均有门神、桃符、钟馗、虎头一类的画出售。

铁骑雄风——辽金元时期的装饰艺术

辽、金、元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虽然没有正式的图画院,却有类似机构组织画家创作以为宫廷服务,如辽的“翰林院”,金的“秘书监”下属“书画局”、“少府监”下属“图画署”,元的“祗应司”下属“画局”等。其装饰艺术,主要反映在壁画、陶瓷、织物、石刻等方面。

辽墓壁画发现有多处,如辽宁白塔子之北的庆陵,内蒙库伦旗一号辽墓、法库叶茂台辽墓及北京永定门外西马场辽墓等。其中庆陵壁画最突出的是主室四壁所画的《四季山水图》,表现手法以墨线为主,略施晕染,较多地保留了唐代的画风。

兀代壁画主要有敦煌莫高窟现存的佛教密宗壁画,山西永乐宫的道教壁画以及稷县兴化寺壁画、洪洞县广胜寺壁画等。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画保存较完整的是第3号窟和第465号窟。第3窟的题材为《千手千眼观音图》,画面采用白描淡彩的形式,用线流畅,用色活泼。第465窟属密宗曼荼罗画,中心画有“欢喜佛”,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山西永乐宫壁画是元代道教壁画,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描绘了规模宏大的神仙行列,以8个主神为中心,各种神祇286个,画面极为壮观,形象十分生动,用线流畅遒劲,设色浓丽。人物采用重彩勾填法,并用堆金沥粉突出衣袖、缨络和花钿,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极富装饰性。

元代的瓷器纹饰极其繁密精细,有的一件器物上画有8~9层纹饰,有的多达12层。在织物上则大量加金,“织金锦”成为元代的名锦,纹样有狮子、宝相花、团花、龟背及如意纹等。

成熟与程式化——明清时期的装饰艺术

一、明代的装饰艺术

明代的装饰艺术除北京、山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的一些寺庙壁画外,民间版画也占有突出的位置。

明代自从长篇小说问世后,木刻版画插图逐渐发展起来,以陈老莲为代表的木刻插图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造型、线条、构图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所创作的《九歌图》、《西厢记》、《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都是木刻装饰插图的精品。作者将故事画成白描线稿,再请刻工雕成木板,然后用水印方法复印。在人物造型上,注重心理刻画和环境对人物的烘托,线条遒劲流畅,疏密、虚实、黑白关系组织极好,具有极强的装饰韵味。另外,还有许多著名画家参与为书籍作插图,如唐寅的《西厢记》、仇英的《列女传》以及郑重、刘原起、丁云鹏、汪耕、顾正谊、刘素明等的作品,为版画艺术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明代的寺庙壁画以北京法海寺壁画为代表,采用了民间的“沥粉贴金”手法,对增强装饰效果起了重要作用。丝织品的装饰内容以花鸟为主,也有人物、山水、器物和天象等,并善于把写生和装饰效果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写生式散花和各式缠枝花最具特色。在瓷器方面,各地皆有窑址,其中江西景德镇是当时最大的制瓷中心,在造型、釉色和装饰方面都有新创造,以宣德的青花,成化的五彩和嘉靖的青花、五彩较为突出。

二、清代的装饰艺术

如果说版画辉煌于明代,那么年画则盛行繁荣于清代。其他的如艺术仿古、仿旧和仿真等成风,装饰纹样工巧有余而生气不足,以至形成一种繁冗巧密的风格。清代装饰纹样的主要特点是吉祥图案的盛行,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另外,运用国画作装饰也比较常见,一般多将名家的手迹应用于工艺装饰之中。

年画的造型简练而夸张,构图丰满朴实,布局对称、均衡、呼应,色彩鲜艳明快,大红大绿占显眼位置,其他色彩多为亮色,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年画的集中产地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广东佛山、四川绵竹、河北武强、江苏南京和无锡、河南朱仙镇、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江西九江、浙江绍兴以及山西、陕西、甘肃等,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题材方面有赐福避邪的神像、美女娃娃、吉庆花鸟、小说戏曲故事等。

清代的制漆业,在制作规模上超过了明代,尤其是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等方面技艺精湛,乾隆时期号称盛世。料讲究精,工讲究细,谨严细致令人惊叹。但也有些设计在雕琢方面过于造作,甚至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在陶瓷方面,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以景德镇为例,所产瓷器胎质细腻、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珐琅彩等,在艺术成就上都超过了明代。

此外,清代民间的刺绣装饰画,西藏的唐卡(卷轴画)、壁画、丝织方面的大串枝朵花织锦、仿制油画的刺绣、瓷器上的“洋画”以及宫廷的装饰等,也具有浓郁的装饰特色。

二、岩画装饰艺术

作为早期信息载体的岩画艺术

中国的岩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实属罕见。早在《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篇中就有记载,“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即赤脚印一编者注)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记录了他所看到的岩画情况。《水经注》是一部有关河流的著作,不仅叙述了河流的发源和流向,还兼及有关历史遗迹和传说以及包括全国的20多个岩画点的情况,是中国有关岩画记载最早的文献之一。

关于岩画的故事,最为详细的要算福建华安的仙字潭摩崖石刻。早在唐代张读公元9世纪撰写的《宣室志》就记载过这样的故事:泉州的南面有一座高峻的山崖,崖下有潭,潭水很深,深得都测量不出来。潭中蛟龙常为人患,如果人们误入其地,或牛马到潭边去饮水,就立刻会被那蛟龙所吞食。因此,居住在山崖附近的老百姓,都带着妻儿跑到很远的地方避难。传说,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一夜,只听得山南有暴雷,轰鸣数百里,好像山崩地裂,人和牛马都被震倒在地。屋瓦互相撞击,树木连根拔起,经过3个时辰,到后半夜雷电才平息下来。第二天早晨起来,只见那山崖摧坠,掉下来的石头填满了水潭,潭水溢流,遍地是那蛟龙的血。这时,石壁上出现凿刻的19个字。原先外出逃难的人们也都回来了,又在这里盖屋结庐。当地的官员因为那石刻的字,就给这地方取了“石铭里”这个名字,来记载那段奇怪的故事。后来有人把山崖上凿刻的字的拓本带到了洛阳。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当时以尚书郎的身份任河南的地方官。据说他认出了那些字,说是上帝谴责蛟龙,命令将它杀掉除害。这些在仙字潭上凿刻的“仙字”,现在看来,其实是岩画的图形。

岩画的制作,主要为岩刻和颜绘。岩刻是最早制作岩画的方法之一,即用石锤或质地比较坚硬的工具在岩石表面凿刻图形,有的还进行磨光处理。颜绘是用颜料绘画而成,主要用于岩面大且粗糙的山地。岩画所描绘的图形,大都省略细节,只表现物象的基本形,有些则表现为抽象化和符号化。在画面的安排上,运用概括夸张、均衡对称、主次对比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艺术上的粗犷手法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岩画所表现的题材,大都是先民们比较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或描绘狩猎场面、或描绘舞蹈及祭祷仪式、或描绘动物的形体、或描绘人与动物或自然的关系等等,有时寥寥几“笔”,就能描绘或凿刻出所要表现的形象来。这些形象,记录了中华民族由原始狩猎走向文明历程的历史,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各民族,尤其是边疆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除原始氏族部落外,尚有匈奴、突厥、回鹘、渤海、女真、吐蕃、党项、蒙古、佤族、闽越、骆越、东夷等民族的作品。

岩画的主要遗存址及特点

一、岩画的分布

中国岩画的分布,主要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边缘地带,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南到左江沿岸、北至黑龙江畔,大都集中于人迹罕至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大约从3万年前直至近代均有制作。就岩画分布地点看,涉及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云南、广西、贵州、广东、四川、福建、江苏、黑龙江、山西、香港、台湾、澳门等省区。有些地点的岩画还与外国的岩画带相连接。关于中国岩画的分布,学术界大体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见解。

第一种分布体系的提出者,以陈兆复为代表。他主张根据岩画的分布地点、作品的内容与风格的不同,将全国各地的岩画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个系统六个地区:(1)东北、内蒙地区(包括牡丹江崖画、大兴安岭崖画、白岔河岩刻、乌兰察布岩刻、苏尼特岩刻、阴山岩刻、阿拉善岩刻、渤海湾岩刻)。(2)宁夏、甘肃、青海地区(石嘴山岩刻、贺兰山岩刻、青铜峡岩刻、黑山岩刻、祁连山岩刻、青海岩刻)。(3)新疆地区(包括北疆岩刻、阿尔泰岩画、呼图壁岩刻、哈密岩刻、托克逊岩刻、米泉岩刻、库鲁克塔格岩刻、昆秘山岩刻、和田岩刻、克孜尔石窟岩刻)。(4)西藏地区(鲁日朗卡岩刻、任姆栋岩刻、恰克桑岩画)。(5)西南地区(包括珙县崖画、关岭花江崖画、开阳画马崖岩画、沧源崖画、耿马崖画、元江它克崖画、麻栗坡崖画、左江崖壁画)。(6)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华安岩刻、连云港岩刻、香港岩刻、澳门岩刻、珠海岩刻和台湾万山岩雕群)。

第二种分布体系的提出者,以高礼双为代表。他提出了岩画的分布与旧石器遗址的分布相一致的原则,并根据这个原则把散布全国各地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群体:(1)以云南省元谋人和若干旧石器遗址为核心的南方岩画群体,包括南部的路南,西部的沧源、耿马、麻栗坡,东部的宁明、崇左,北部的贵州、四川等地的岩画。(2)以河套地区周围众多旧石器遗址(山西省西侯度旧石器文化遗址、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遗址、陕西省蓝田人文化遗址、山西省丁村人、许家窑人以及峙峪、虎头梁、大窑、萨拉乌苏等旧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为核心的北方岩画群体,包括青海、甘肃、山西、河套地区等黄河流域的岩画;此外,其辐射的更大范围,东至连云港、台湾、香港,西至西藏和新疆,北至黑龙江以及前苏联的东北亚、蒙古,一直到美洲的岩画。

二、岩画的主要遗存址简述

1.西藏岩画

西藏高原共发现岩画地点近60处,几乎遍及整个高原,主要出现在露天崖壁、旷野大石、崖荫及洞穴等处。制作方法主要有凿刻岩画和涂绘岩画。凿刻岩画主要是使用坚硬的工具在岩石上面凿、刻、琢、磨而产生各种图形。涂绘岩画是一种采用单色颜料绘制的岩画,比较常见的是红色,也有采用黑色的。涂绘方法有平涂和线绘两种。西藏岩画的造型特征表现为拙朴与简练,无论是凿刻岩画、涂绘岩画或以线造型、以面造型,一般只表现对象的外轮廓的基本体态,不注意细部(如眼、耳、鼻、嘴等)的刻画,体现了高原先民们对形象的高度概括能力。

西藏岩画的内容题材主要表现狩猎、畜牧、争战、神灵崇拜、舞蹈等。狩猎岩画以藏北和藏西地区最为多见,主要表现的是人物(或骑马追猎、或手执弓箭、或徒步围猎、或徒手擒猎、或腰挎长刀、或身着长袍)、狩猎工具(弓箭、长矛、长刀、套索)及猎物(包括牦牛、野驴、鹿、岩羊、羚羊、野山羊)等。畜牧岩画主要表现人们留养剩余猎物的过程,如藏东八宿拉鲁卡岩画中就出现骑鹿人的形象,日土那布龙岩画中也有徒步牧人在牛群后“赶牧”的场面。争战和演武岩画中的人物多为武士,演武时常常两两相对,或徒步而立、或执盾举刀、或骑马相峙、或持弩以对。神灵崇拜岩画主要表现高原先民对日月的崇拜,对生殖器的崇拜,对自然物的崇拜等几种形式。舞蹈岩画的形式有单人独舞、双人对舞、多人齐舞等形式,舞姿十分生动。

2.内蒙古阴山岩画

阴山山脉东西横亘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河套平原之北,由互不相连的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和狼山组成。阴山岩画实际上指狼山岩画,是原始先民们用石器(晚期用铁器)在山崖或石块上凿刻或磨刻出来的图画。“一般早期岩画,敲凿的点小、均、精、密、点上落点,不显敲痕;而晚期岩画的凿刻点大、稀、不均,制作草率,给人以粗糙之感。有些大点,落入图形之外,即使刻痕之处的敲凿点,点与点往往也连不起来,图像仅粗具形貌而已。有的小点一片,而未成形,显系失败而弃去的半成品。到了文明历史时期,才出现了一种线刻画,是用金属工具的锐锋用力划刻成的。到了晚期,蒙古喇嘛则用石灰和素油调拌成染料,然后用毛刷之类的工具去作画。”阴山岩画表现最多的是野生动物形象,因为他们对动物的形体和习性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表现起来得心应手。动物形象有单个的,也有成群的,不同种类的动物同在一个画面上。狩猎图一般表现一人射猎、双人射猎及多人围猎等。人物图形包括战争、人面、舞蹈、祭祀等。另外还有日月星辰、穹庐毡帐、狩猎工具、车辆,圈养、手印足印蹄印及原始符号等图形。

3.青海岩画

青海岩画主要分布在海北州的舍布齐沟、哈龙沟,海西州的野牛沟、卢丝沟、巴哈毛力沟、卢山、巴力河滩,海南州的切吉、中布滩、和里木以及玉树州的勒巴沟等。制作方法主要为磨刻和平凿。表现内容以动物为主,包括山羊、骆驼、鹿、马、牛、象、獐等。另外还有太阳等图形。

4.甘肃岩画

甘肃岩画包括嘉峪关黑山岩画、祁连山岩画、吴家川岩画、双井子岩画等,其中以黑山岩画和祁连山岩画最有特点。黑山是嘉峪关的天然屏障,岩画即刻在黑山的沟壑崖石之上,刻制方法为磨刻及敲凿,也有用线刻法(以阴线勾出画面轮廓)制作的。表现题材主要为狩猎(包括徒步射猎、骑马射猎等,使用武器主要是弓箭,射猎对象为鹿、羊、驼、雁等)、舞蹈(单人舞、双人舞、群舞)、动物(野牛、鹿、羊、马、鸟、驼、虎、狗等),另外还有车轮纹、殿堂纹、佛像纹、佛塔纹等。祁连山岩画位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大黑沟、野羊沟和灰湾子沟,大部分描绘的是狩猎场面。

5.新疆岩画

新疆岩画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及其支脉的山崖、石块上,以岩刻为主,也有用赭红色染料绘制的。阿尔泰山岩画的图像以动物形象为主,有牛、马、鹿、驼、羊、狼、狗、狐狸等。射猎场面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骑猎画面,表现得生动传神。另外,还有舞蹈场面及生殖崇拜等内容。除此之外,巴尔达库尔岩画、呼图壁岩画等,许多内容是表现生殖崇拜,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男性在人类生殖繁衍中所占的地位,其中不少男性形象,将生殖器官表现得十分突出。

6.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将军崖位于江苏连云港市郊西南9km锦屏山马耳峰南麓,岩画处在海拔高度为20m缓坡状基岩上,制作技法为磨刻法。主要表现人面(有类猿人面形、方形及无轮廓形等三种符式),还有太阳、同心圆、小圆凹等符号。

7.云南沧源岩画

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已发现10个岩画点,所有图像均用红色染料(牛血混合当地的赤铁矿粉末)涂绘而成,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沧源岩画以人物为主体,成年男子占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有头饰羽毛的,有头饰兽角或兽牙的,也有身饰羽毛或披羽衣的,其中有持工具的、有持武器的、也有持用具的。与人物形象相关的画面有狩猎、放牧、战争、舞蹈、神话人物、村落等。动物形象有牛、马、猪、狗、象、猿猴、虎、豹、鹿、野猪、蟒蛇、鸟等。

8.广西左江岩画

左江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左江流域,其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布满大量岩画,目前已发现79个岩画点,共178处,形成一条长达200km的画廊。左江岩画是用赭红色染料,采用剪影式的色块平涂法在灰黄色、灰白色的峭壁上绘制的,染料是用动物的血或皮胶与当地出产的赤铁矿粉末调和而成。图像主要有正、侧身舞者,其中正身人像基本形态为两手向两侧屈肘上举,双脚平蹲,屈膝向下。侧身人像手脚向一侧伸展,双手多屈肘上举,也有平直斜伸向上的。器物形象有铜鼓、钟、剑、环首刀等。动物形象大都是侧面,包括犬、鸟等。岩画中还有一种圆形图像,有单环形、双环形、三环形、实心形、空心芒线形等。

9.宁夏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全长250km,南北走向,岩画以人面为主,主要有类圆形与冠饰形人面,也有少量的太阳形与方形人面。制作方法主要采用磨刻法,系石器工具所为,也有少量采用敲磨法。除人面岩画外,还有羊、虎、鹿等动物形象,其中虎的形象最多,也最精美。

除以上介绍的岩画遗址外,还有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台湾万山岩画、广东珠海高栏岛岩画、香港大浪湾、蒲台岩画等。其制作方法,或磨刻或敲凿等,内容大都与宗教祭祀有关,有天体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祭祀活动等。主要表现为人面像、舞蹈、脚印、蹄印、女阴、祭祀、太阳、天体、圆圈、螺纹、船及抽象化的符号等。

岩画的装饰艺术特色

纵观中国的岩画形象,千姿百态,显示出了原始先民们独特的创造或构形能力,有时同一岩画上出现的几个或者几十个的人物或动物,竟无一类同。这些以狩猎、舞蹈、争战、祭祀、交媾、生育、动物为主的画面,所表达的思想或单纯、古朴、粗犷等,在构图上呈现出随意性的状态。

岩画的表现题材主要有动物、狩猎、祭祀、生殖、脚印、人面、车船、符号等。

一、动物岩画

岩画中的动物形象,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全部是写实的摹仿性造型,基本上是狩猎民族的捕获对象。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动物为例,有岩羊、盘羊、北山羊、羚羊、藏羚、绵羊、黄羊、马、驴、狼、狐、豹、黑熊、犬、梅花鹿、马鹿、麋鹿、驼鹿、驯鹿、大角鹿、野猪、狍、野兔、单峰驼、双峰驼、鸵鸟、龟、鹰等。羊 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羊为例,羚羊有一对中等长度且向后弯曲的角,其弯曲度大约为60°~70°;黄羊的角很短,体形也较小,画中作奔跑状;北山羊的角十分发达,向后弯曲很大,状如镰刀;岩羊的角粗大,基部粗壮,顶端尖细,两角构成八字形;盘羊的角特别大,呈螺旋状扭曲,扭曲的方向是顺时针的。羚羊和黄羊都是雄性有角而雌性无角,在画面上同一群体中可清楚地加以区别。有趣的是北山羊的雌、雄都有角,细心的作者还在雄性北山羊的颏下加上长须,以示性别之不同。大角鹿 即“旱达犴”。内蒙古磴口县阿贵沟有一幅大角鹿岩画,鹿角肥大并刻画仔细体魄健壮,其显示出鹿中之王的气势。鸵鸟 岩画中鸵鸟的特点是两腿较长,头颈前伸弯曲,弓背,或静观或啼鸣,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新疆库鲁克塔格、甘肃黑山等地的岩画上都有鸵鸟的形象出现。野牛 甘肃黑山岩画上的野牛形象,充满生命力,在狩猎者的追逐下,正奋力疾驰。宁夏贺兰山回回沟在约40m高的山顶上有一幅野牛巨画,牛的轮廓用3条复线画出,在牛的身躯上还画有4只小羊,线条准确流畅,生动优美。额勒斯台沟也有一幅巨牛图,牛身上凿刻一匹身躯瘦长的马驹,牛的周围还凿刻许多其他小动物。该牛高1.10m,宽0.96m,形象十分突出。马 阴山岩画有一幅大型野马图,野马的近旁有羊形,马的身体上有花纹和一只小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推喇嘛庙附近的马群,笔触粗放并大胆地省略了物象的复杂细节,极具震撼力。内蒙古磴口县莫勒赫图沟的马图,只用简单的几条粗线表现,以少胜多,所表现的画面也是很完整的。

另外,鹰的形象多为正面,双翅展开,头部偏向一侧,尾部呈正三角形。牦牛的形象为弯角、拱背、大尾、长毛,将体形姿态生动描绘出来。骆驼的形象有单峰和双峰两种,注重表现头部及驼峰。

二、狩猎岩画

狩猎是岩画中常见的题材,从时代上看,狩猎题材岩画出现较早,并且延续时间长。原始狩猎者往往集体行动,或设置陷阱、或投掷石索、或发射箭镞,利用种种方法进行围猎。狩猎岩画中的猎人,形象都比较生动,他们或头戴尖顶帽、或腰挎长刀、或身着长袍、或手持弓箭、或骑马追猎、或徒步围猎、或徒手擒获猎物等;有的还伪装狩猎,将狩猎者的英姿风采表现得极为成功。西藏的日土县鲁日朗卡地点的狩猎岩画中,描绘了数只猎犬守围在一近方形的陷坑外准备捕获猎物的情景。该地点的另一幅岩画则表现了3名骑马的猎人围猎2头野牦牛的场面,在牦牛的上方有数只猎鹰盘旋飞舞,意在阻止猎物逃走。在藏北纳木湖西岸的许多山洞穴岩画中,画有一头背部中箭的野牦牛,箭矢已深达牦牛的体内,这个画面充分表现了狩猎者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对动物特性的了解。对于富有经验的猎手来说,只要能射中动物的背部,使其脊椎受伤,动物很快就会丧失奔跑能力。内蒙古磴口县阿贵沟有一组猎羊图,表现的是一个猎人的箭镞触到了羚羊的臀部,表示他已射中了这只羚羊。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沟的狩猎岩画,表现的是2个一前一后的猎人正在射猎一只巨大的公鹿,鹿身上被射中9箭,猎人恐其逃脱,所以右边的猎人继续张弓搭箭,左边的猎人骑马紧迫,表现得栩栩如生。

三、祈祷和祭祀岩画

这类岩画主要表现为对日月的崇拜、自然的崇拜、天神的崇拜及动物的崇拜等,它所反映的是原始先民们的信仰和生活,以及对于自身及客观世界的认识境界。阴山岩画中有一幅是反映巫者膜拜太阳神的,画面上一人双手举一物,向着太阳跪拜。另有一幅是用人牲祭祀神灵的舞蹈图,表现的是一舞者手中操牛尾,上部是被杀者的尸体。对自然崇拜的岩画,很多表现的是植物的生长成熟与天象气候的相互联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