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你懂为人处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12:15:29

点击下载

作者:孙郡锴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谁说你懂为人处世

谁说你懂为人处世试读:

前言

为人处世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并且是人生的必修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这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决定的。但无论如何,你不学会为人处世,可能再简单的事,也会变得复杂;反之,再复杂的事,也会变得简单。为人处世的水平高低,决定着一个人生活、工作、事业诸多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

为人处世中之所以玄机多多,是因为一个人工作、生活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你不能只用简单直白的处世方式对待所有的人。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就要认真研究,对于一些一触即爆的“雷区”,就必须绕道而行。

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关键是如何才能提高为人处世的水平,让为人处世的能力,真正成为搭上人生顺风车的助力。秘诀就在于掌握取舍之道:取什么、舍什么?怎样取、怎样舍?

为人处世是门大智慧,要凭你全身心的投入、全方位的观察,才能看清你周围的每个人,才精于和他们打交道。一个不在为人处世艺术上下功夫的人,一定会被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搅得头昏脑胀,这就是生活的规律!

为人处世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这里面有深奥的理论,但其中的学问很多人究其一生也未必掌握一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话说起来简单,真正要做到取舍得当,还需要更加用心的揣摩和体会。从取舍之道入手,在为人处世上多下些功夫,对人生是有很大益处的。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多好,如果不懂得为人处世,其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

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你就能知道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要静心理解和把握,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为人处世高手。

第一章低调做人才是处世的高手

做人要低调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绝对是为人处世的一大玄机。所谓低调也就是放低自己、抬高别人,这样可以迅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避免成为别人的对手。低调做人说起来如此简单,但当一个人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做到低调做人的又有几人呢?1 学会低头就没有过不去的桥

有了一点成绩就洋洋自得,自以为高不可攀,这样的人注定要摔大跟头。更多的人本来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也就更需要适时低头。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是说,人在力量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非常有智慧。然而,仔细看这句话的后半句,我们会发现“不得不”一词里隐含着太多的勉强和无奈,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情愿的低头,既然是勉强和不情愿的,做起来就不免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这种不满如果让对方看到,很可能会影响你处世的效果。因而,我们要把这句俗语改成“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把“不得不”改成“一定要”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要求权势和力量不如对方的人要积极主动地低下头来,变消极为积极,变不情愿为心甘情愿。

所谓的“屋檐”,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只要你在这势力范围之中,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地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除非你强大到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你很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得太高而把矮檐撞坏。要知道,不管撞坏撞不坏,你总要受伤的,尽管你的头是“铁”的,但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考虑要去哪里。要知道,一旦离开,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去,自己当主人。

在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个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一定要低头”,属于更高一个层次,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对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当时的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更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是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檐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它可能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矮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

2退有助于更好的进

面对矛盾,一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强去争,但可能对方比你还强,你用强人亦用强,结果就不那么妙了。实际上,在聪明人看来,低头不单是缓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争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能解决矛盾,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头低一些,退让一步,不但自己过得去,别人也过得去了,产生矛盾的基础不复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够相安,离祸端就远了。

明朝年间,在江苏常州地方,有一位姓尤的老翁开了个当铺,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某年年关将近,有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铺堂上人声嘈杂,走出来一看,原来是站柜台的伙计同一个邻居吵了起来。伙计对尤翁说:“这人前些时典当了些东西,今天空手来取典当之物,不给就破口大骂,一点道理都不讲。”那人见了尤翁,仍然骂骂咧咧,不认情面。尤翁却笑脸相迎,好言好语地对他说:“我晓得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街坊邻居,区区小事,还用得着争吵吗?”于是叫伙计找出他典当的东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是过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不如暂放这里,棉袄、长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人拿了两件衣服,一声不响地走了。当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为此,死者的亲属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那人花了不少冤枉钱。

原来,这个邻人欠了人家很多债,无法偿还,走投无路,事先已经服毒,知道尤家殷实,想用死来敲诈一笔钱财,结果只得了两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让,结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来有人问尤翁:“你怎么能有先见之明,向这种人低头呢?”尤翁回答说:“凡是蛮横无理来挑衅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来的。如果在小事上争强斗胜,那么灾祸就可能接踵而至。”人们听了这一席话,无不佩服尤翁的聪明。

中国有句格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是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集团之间,也不是一个劲儿“争”到底,忍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作为个人,适当低一下头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即使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隐忍退让仍然能够提供成功有效的经营策略。比如商人常说的“有钱大家赚”,就是让的一种表现。经营行为本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如果你斩尽杀绝,不肯让利,就不会有合作伙伴。极端地说,根本也就不会有商品经济。因为全叫你垄断了,还有什么市场竞争呢?可见市场竞争是以让为前提的。

3学会隐忍

当你还没有充分的实力时,忍耐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时候,做大事者能审时度势,不把那些小耻小辱放在心上。但是,光被动地忍还不行,还必须为了忍后的行动积极准备。唐太宗李世民在争夺储位的过程中就是保存实力,边忍边动,后来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立有大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间一场生死拼杀势所难免。

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屡次进言,劝李世民早作打算,抢先动手。李世民每到这个时候,便会面现苦容,叹息不止,他说:“我们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纵是他们的不对,我又怎么忍心呢?还是委屈一下吧,时日一长,他们也许会知错能改,一切就烟消云散了。”

别人都十分着急,深怪他心有仁念,坐失良机。李世民对此置若罔闻,暗中却把他心腹的将领尉迟敬德等人找来,对他们说:“你们的好心,我岂能不知?不过现在我们安排未妥,事无头绪,又怎能草率行事呢?事若不密,为人察觉,只怕我们先要人头落地了。还望各位详作筹划,切勿泄露。”

李世民边忍边动,加紧布置。由于他表面从容,处处示弱,李建成、李元吉果真被欺骗,暗中得意。他们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实施整倒李世民的计划,心想假以时日,不愁大事不成。

不久,有报说突厥兵犯境,李建成便保举李元吉为帅,带兵迎敌。齐王请求李渊把秦王李世民的兵马归他指挥,李渊答应了他的要求。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阴谋,李世民见群情激愤,故做痛苦的模样安抚众人说:“皇上既已同意,看来我只能束手待毙了。这是天意,我又能怎么样呢?”

众人见此,信以为真,不禁泣泪苦劝;有的还要告辞而去,以示抗议。只有几个知情者以目示意,不露声色。

这时又有人进来密告李世民,说太子与齐王早已定下计谋,等李世民等人给齐王出征送行时,周围密伏勇士,趁机将李世民及其手下全部杀光,然后太子登位,封齐王为太弟。

众人听此,情绪更为激动。李世民见时机已到,这才长叹一声,对众人说:“我是被逼如此,各位都是明证。事已至此,只有先发制人,我们才能铲除强敌,保全性命。”

李世民分兵派将,伏兵于玄武门。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上朝在此经过,伏兵齐出,他们二人猝不及防: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敬德砍杀。

没过多久,李渊便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李世民的“成功”告诉我们:以隐忍的心态做人,以积极的准备做事,大事可成。

4做个表面的弱者又有何妨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它们奠定了他王业的基础。

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名叫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正在被通缉流窜江湖,名叫关羽。而他,刘备,皇亲国戚,后被皇上认为皇叔。肯与关羽、张飞结为异姓兄弟,两条浩瀚的大河向刘备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毫无怨言,一点儿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这又一低,一条更宽阔的河流汇入他宽阔的胸怀: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诸葛亮。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骄人慢士,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后又向他耀武扬威,引起对方讥笑,又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张松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西川百姓汇入了刘备的帝国。

最能看出刘备与曹操交际差别的,要算他俩对待张松的不同态度。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结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最后良机,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国的川内平原。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一个人,无论已取得成功还是还没有出师下山,其实都应该谨慎平稳,不惹周围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特别是年轻人初出茅庐,往往年轻气盛,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心气决定着你的形态,形态影响着你的事业。

所以说,懂得胜不骄、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会做事的人。他们会因此而成为强者,成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5宽容忍让是一种好习惯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个红头发的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被乘务员看到了,乘务员说:“同志,为了保持车内的清洁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没想到那男青年听后不仅没有道歉,反而破口大骂,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然后又狠狠地向地上连吐三口痰。那位乘务员是个年轻的女孩,此时气得面色涨红,眼泪在眼圈里直转。车上的乘客议论纷纷,有为乘务员抱不平的,有帮着那个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挤过来看热闹的。大家都关心事态如何发展,有人悄悄地告诉司机把车开到公安局去,免得一会儿在车上打起来。没想到那位女乘务员定了定神,平静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对大伙说:“没什么事,请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面说,一面从衣袋里拿出手纸,弯腰将地上的痰迹擦掉,扔到了垃圾桶里,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卖票。看到这个举动,大家都愣住了。车上鸦雀无声,那位男青年的舌头突然短了半截,脸上也不自然起来,车到站没有停稳,就急忙跳下车,刚走了两步,又跑了回来,对乘务员喊了一声:“大姐!我服你了。”车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夸奖这位乘务员不简单,真能忍,不声不响就把浑小子治服了。

这位女乘务员面对辱骂,既没有争辩,也没有与之对骂,而是忍下了一时之气,主动退让一步。这种退让使她取得了道德上、人格上的胜利,同时给了那个男青年一个深刻的教训。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这种忍让宽容的习惯,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祸招,若能忍住心头急,事后方知忍字高。

某女士在家排行老大,那时家境艰难,父母忙于上班养家,照顾两个弟弟洗衣做饭等管家的事早早就落在她的头上。弟弟怕她,父母疼她。因此她养成了能吃苦受累不能忍气受气的个性。后来参军,在部队严格纪律的约束下,部队的一些要求,她虽然行动上执行了,可心中却不服气,常常牢骚满腹。而她的真正成熟进步是从学习忍耐开始的。她当的是通讯兵,搞长途话务。刚上机时,负责培训的是一位连里比较厉害的老兵。有一次,用户要下面部队的一个分站,她拿着塞线不知往哪条线路上插,正犹豫着,那位老兵一把将她的手打下,说:“你别拿着我的塞头巡逻了。”从小到大,她哪里受过这个气,当时她脑袋轰的一热,血往脸上涌,泪水在眼窝里转,真想摘下话筒跑掉,或者和老兵大吵一架。可是一刹那间,她忍住了。想起平时领导常说三尺机台就是战场,要是跑掉不就等于在战场上开小差了吗?所以她一边忍着气抹着泪,一边认真地看老兵操作。下班后又帮着老兵整理话单,打扫机房,心情也已经好多了;而老兵也觉得有些过火,主动过来手把手地教她。两人以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忍让是个好习惯,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忍让是理智的抉择,是成熟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能养成宽容忍让的习惯,那么他就会获得别人的尊敬。

威廉·麦金莱刚任美国第25任总统时,指派某人做税务部长。当时有许多政客反对此人,他们派代表前往总统府,要求麦金莱说明委任此人的理由。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国会议员,他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把总统大骂一番。麦金莱却不吭一声,任凭他声嘶力竭地骂着,最后才极和气地说:“你讲完了,怒气应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

这几句话说得那位议员羞惭万分,但总统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其实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会大怒。”接着,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释清楚。

其实不等麦金莱解释,那位议员已被他折服,他心里懊悔自己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来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因此,当他回去向同伴们汇报时,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一点可以保证,那就是——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忍”不但使麦金莱的解释获得好的效果,而且使那位议员从此悔悟,以后永远不再做出令人难堪的举动。别人故意用种种奸计使你大发脾气,你一气之下,就难免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样无疑是自讨苦吃。

不仅如此,有的时候,与我们敌对的人还会故意发起挑衅,如果不冷静地忍让的话,我们就会陷入窘境。

三国时,魏相司马懿在五丈原与诸葛亮对峙时,他料定蜀军粮草匮乏,不利久战,因此坚壁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使激将法,派人将妇女的头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讽刺他缩头藏尾,如妇人所为。

魏军将领见此羞辱勃然大怒,争先请战。司马懿却欣然接受,为安抚士气,继续以坚壁不战的战略疲惫对方,司马懿故意上奏请示魏主晓谕攻守对策。

如此书信往返,又消耗了一段时间,司马懿终于以固守之策逼退无法僵持待战的蜀军。

现实生活中,让人生气、令人发怒的事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但作为一个有头脑的冷静的人,为了更好地、安宁地生活和工作,理智地处理各种不愉快,就需要培养自己忍让的习惯。如果不忍,任意地放纵自己的感情,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如对方是你的对手、仇人,有意气你、激你,你不忍气制怒保持头脑清醒,就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中了人家的计,落个死比鸿毛还轻的下场,三国时的周瑜就是一例。所以孔子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即是说因一时气愤不过,就胡作非为起来,这样做显然是很愚蠢的。

忍就是在压抑人性本身的快乐,所以要养成忍让宽容的习惯可能是很困难的。但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就会收获很多,成功往往就是在宽容忍让之后,才会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实现我们最初的梦想,得到身心极大的快乐。

6凡事看开一点就不会自找麻烦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

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为了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夫杀死。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有这样做。

罗吉士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理论。

此时,正值寒流来袭,他们走到一半,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冻僵了。

好不容易抵达农家,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五个瘦得像猴子似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夫理论,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

农夫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开心地与他握手、拥抱,并热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这时,农夫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

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事,但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

饭后,天气仍然相当差,农夫一定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过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就告辞回去了。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您不是打算讨公道吗?”罗吉士笑着说:“那是原来的打算,当我看到那一家人后,我就不想再追究了,太小心眼了没什么好处!”

故事中的罗吉士虽然失去了一头牛,但这段经历却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总是斤斤计较的话,做人也不会开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过计较。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习惯于斤斤计较,遇事就犯小心眼的毛病,结果无事常思有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气大伤身的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得,可也总有一些人为一些小事不能自解。真是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李大妈早年丧夫、无儿无女,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大妈的脾气暴戾、偏激、狂躁、喜怒无常。

老郑和老吴是李大妈的邻居。因为李大妈的极坏禀性,她和老郑、老吴的关系处得很别扭。老郑和老吴也因为有李大妈这样的邻居而沮丧不已。

但老吴和老郑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老吴豁达开朗,凡事想得开;而老郑则有点心胸褊狭,爱走极端。因此两人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表现却大不一样:老吴整天乐呵呵的;老郑一天到晚吊着脸,一副怏怏不乐的样子,好像谁借了他二斗陈大麦还了他二斗老鼠屎似的。

一天,李大妈的一只乌鸡不见了,她便在自家院里跳着脚骂:“哪个老不死的,偷了我的乌鸡?谁偷了我的乌鸡断子绝孙,死时闭不上眼睛!”

骂声很大,邻居老吴和老郑都听见了。

老吴想:“她没点名骂谁,咱也没干那亏心事。不做亏心事,睡觉不关门,她爱骂骂去,与咱毫不相干。”仿佛没听见骂声似的。

而老郑则不一样。他想:“这怕是冲我来的,这婆娘真没口德,开口闭口老不死的。哎,真气死我了!”老郑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几天便病倒了。

几天以后,李大妈在她家的草堆中发现了死鸡。原来乌鸡觅食钻到了草堆下面,它还没出来,李大妈便在外面放了一担柴火,把那个出孔堵住了,以致它饿死在里面了。

李大妈有些内疚,便找老吴和老郑道歉。

老吴听后说:“我没什么,一点都没生气,你找老郑道歉去吧!”

李大妈极诚恳地向老郑做了解释和道歉。老郑听后,心中的怨气慢慢地消了,过了几天,就能起来行走,身体慢慢地恢复了。“哎,都是自己小心眼造成的,咱要像人家老吴,还生哪门子气呢?”老郑这时才明白。

做人凡事都要看得开一点,斤斤计较就是在自找麻烦,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往心里去,如果像故事中的老郑那样总是为小事计较,犯小心眼,那生活又怎么会有快乐可言!

习惯小心眼的人,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于是经常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烦扰,怕别人责怪而自责、怕别人取笑而自卑、怕难堪而自闭。

一位老人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句话:“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喜欢你、是否公平地对待你,更不要奢望每个人都会等待你。”

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王二对张三、李四很好,对你却不冷不热,可你想不出曾做错什么,想不出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你不必惊慌,更不必烦恼,在一次次的自问和猜测间,你耗掉的是自己的时间,消磨掉的是自己的信心。其实,王二对你的态度并不能改变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或许本来就不是你的问题,你何必因此扰乱心理平衡呢?再仔细想想赵五不是对你很好而对别人冷冷淡淡吗?这样就够了。

不必在意别人冷漠的表情、窃窃的私语;不必费心去揣测、捉摸别人怎样待你、怎样评价你;不必在意微小的得失、过错或失败,那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豁达一点,超脱一点,平静喜悦地走过每一个日子,然后再回过头想想所经过的是非得失、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你会发觉眼前突然变得明亮开朗,原来生活还是充满了七色阳光。把时光留给自己,读自己喜欢的书,倾听迷人的音乐,到田野去走走……生命中值得留意的东西有很多,实在不值得你去关注别人的态度。

7不要让激动的情绪爆发

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有的是因为认识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为对对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见和误解。如果你有较大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对待别人,忍住最容易爆发的激动情绪,这样你就可能赢得时间,矛盾也可能得到缓和。

爱因斯坦博士是全世界都尊敬的人,他是全球数学、物理方面无可争议的专家。这位提出相对论和原子理论的人,竟然也咽下过一口不平之“气”。有一天,他上公共汽车后,由于正在想一个问题,买票数错了钱。售票员大声讽刺他:“你这么大个人,会不会算数呀!”爱因斯坦一笑置之:“不会就不会吧!”

社交过程中,由于偏见和误解,常常会出现一方伤害另一方的情况。假设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如果受伤害的一方有很大的度量,不念旧恶,那会使原先持偏见者的感情受到震动。

度量问题不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度量如海还是度量如杯,在重要关头,它就可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争吵不休,既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友谊,也无益于成大事,结果不是双赢而是两败。因此,摒弃个人成见,不在社交场合为区区小利争斗,不为炫耀自己而去贬低他人,发扬一点忍让精神,对许多事情进行“冷处理”,摆脱互相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无必要的争执,不计较一切无关大局的小事……那么,你的风度将会获得社交场合中众人的青睐,你的事业也会如虎添翼。

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上过卡耐基的课。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爱抬杠。他当过汽车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顺利,来求助于卡耐基。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卡耐基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卡耐基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所以,卡耐基的难题是如何训练欧·哈里自制,避免争强好胜。

欧·哈里后来成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大事的?这是他的说法:“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就送给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是宁愿要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

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争论中改变别人的主意,一切都是徒劳。那就不妨试试先咽下一口气再说。

8要明白人生的风险无处不在

有这样一个颇有深意的寓言:

一个生前十分胆小、一辈子担惊受怕的灵魂,来到了万能的上帝面前,请求他给自己一个最安全、最快乐的来世之身。

上帝说:“那你就去做人吧。”“做人有风险吗?”灵魂问。“有,钩心斗角,残杀,诽谤,夭折,瘟疫……”上帝答道。“另换一个吧!”“那就做马吧!”“做马有风险吗?”“有,受鞭笞,被宰杀……”他又要求换一个。换成老虎,得知老虎也有风险。“啊,恕我斗胆,看来只有上帝您没风险了,我留在您身边吧!”这个灵魂突然请求道。上帝哼了一声:“我也有风险,人世间难免有冤情,我也难免被人责问……”说着,上帝顺手扯过一张鼠皮,包裹了这个魂灵,把他推到下界来:“去吧,你做它正合适。”

这个寓言的含义也许是多维的,但我们首先能从中感到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在任何一种生命的历程中,风险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妄想处于一个没有风险的世界,只能是天外奇谈。

那么,既然如此,对于这种冷冰冰的现实状况,我们必须拿出一个切实有效的对策来。

惧怕风险和打击是我们面对社会的一种强大恐惧心理,如果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即被灌输这种恐惧感,那么这种十分不利的心理因素往往将终生陪伴着他,这样,对于风险,将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显然将大大不妙。

而许多站在成功之巅的人则会放言: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和失败。所谓的外来打击,那只是因为自身太弱小的缘故。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也属于“过来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对于普通人而言,必须承认风险和打击的客观存在,在人生的征战过程中,既不能因此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也不能目空一切、不加防范。前者将使人一事无成,后者将导致失败。这两种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实际上正是人生状况的两种极端表现,都是我们所力求避免的。

9虚荣者容易被人乘虚而入《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老鼠和黄鼠狼名字上都有一个鼠字,有人认为它们有亲缘关系。但老鼠却不同意,它们觉得黄鼠狼比自己大,所以它们应该和狼属于一类。因此,老鼠经常与黄鼠狼发生矛盾,尖锐时竟展开殊死的搏斗,杀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

每次战斗的结果都是以老鼠的失败而告终。

有一次打仗,老鼠又损失惨重。于是,老鼠们坐下来总结经验教训。一个上了年纪的老鼠说:“我看我们打不过黄鼠狼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是狼,而我们是鼠,什么时候听说过鼠战胜过狼呢。不信你们看看,它们有多大,而我们的个多小啊!”

但有一个大老鼠不同意它的看法,它说:“我们总是失败,我看是因为我们没有指挥作战的将领,一旦有了将领,我们一定能战胜黄鼠狼。”

它的话引起了老鼠们的争论,最后,它们举手表决,大多数老鼠同意大老鼠的意见。于是,它们选出了5位老鼠做将领。

这5位将领为了显示它们的与众不同,便要手下为它们做了一些犄角戴在头上。

不久,老鼠与黄鼠狼又发生战争。在将领们的带领下,老鼠们奋勇向前,但仍然无法抵抗黄鼠狼的强大攻势,刚一交手,便一触即溃,被杀得落花流水。

老鼠们见失败已成定局,一个个望风而逃,谁也不去管那5位将领了。

老鼠们看准自己的洞,一个个都以最快的速度钻了进去。再看那5位将领,由于头上戴了犄角,想钻洞好比登天。

当它们想甩掉头上的犄角,黄鼠狼已冲到跟前一口一个将5位老鼠将领全部吞掉。

做“将领”的老鼠之所以被吃掉,虚荣显然是灾祸的根源。大敌当前,无疑是应当全力以赴,以戮力攻敌为第一要务,而它们想的却是做了头领就应该与众不同,于是非要将“一些犄角戴在头上”,结果也就被黄鼠狼给“特别惠顾”了。

这虽是寓言,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折射。现实社会,满心虚荣的人随处可见。一位作家曾深有感触地以他的亲身生活对此大发感慨:

15年前,我曾在一个地方政府工作过。由于经常投稿、发信,与当时政府收发室的一个收发人员熟悉了。

在那个“市委大院”,他大不了也就是个勤杂工,负责收发报纸、信件及各种邮包什么的,活儿当然不累,每天只忙一阵儿,把该送的信件、报纸都送遍了也就完事了。

有一天送完报纸,他进来找我,说让我随他出去一会儿。我以为定是来了“大头”稿费,想必他又要“卡”我一包烟什么的,但又无奈,只好随他去了。

进了他那间低矮幽暗的小收发室,他先让我坐下,又递了一支烟让我抽,脸上漾着诚实的庄重。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我预感到他是想求我的,而不是以往给我送汇款单时那种居功自傲的样子。我说你找我有事吗?他说:“我想求你帮个忙。”我说啥事你就说吧。他说他刚从他孩子的学校回来,是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没开完,因急于送报纸怕耽误了领导看报,不得不提前回来。本来那会上,很多家长都发了言表了态,他还没来得及做这一切,就匆匆地回来“履行公务”了。他说这很不礼貌,请我给老师写封信,两三页就行,向老师道歉,再把今天应该说的话写进去。我听清了他的意思,联想他平时说话语无伦次及在众多人面前说上几句话就脸红,我猜想:他在家长会上没有发言,绝不仅仅是因为“没来得及”,大概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吧?

我答应了他的请求,说:“我回去给你写吧?”他不同意,说:“你就在我这屋里写,而且用我这种纸。”看了一眼他捏着的那本稿纸,像是刚从哪儿要来的,那稿纸上的“名头”确实比我的稿纸“官大”。我毫不牵强,就把他那“大门头”的稿纸接过来。“开头就写本来想参加到底,因为送报纸,怕误了时辰,所以早回去了,行不?”抬着眼我问他。他的脸倏地一下红了,想了想,极认真地说:“绝不能说送报纸,就说机要工作,身不由己,有重要文件,不得不提前退会。”我愕然了,觉得这种虚荣不但让他活得累,我听了心里都觉得累。

后来我听说,他一直就跟他孩子的老师说他在政府做机要工作,那个小学老师也不知机要工作是什么性质,就认为他一定是政府机关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常常求他给办一些事情。结果呢,他就像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里的那位主人公一样,每每有老师求他办事,他在背后不知受了多少苦。

有一天晚上,为将老师求的一桩事情办得妥帖,他骑车去一领导家求人情,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被撞成植物人,5年后死去了。

人的能力有大小,选择有分别,但在心灵的质地上,人无贵贱之分,关键是活出自己的本色。而虚荣往往会掩盖了这一点,它在本质上是对本色生活最大的挑战。虚荣是人心灵浮躁的直接表现,有时又是自卑心理的异化。但无论其根源在哪儿,它的害处是不仅让人活得很累,而且这一弱点也往往会被对手抓住去利用。因为这种虚荣的破绽一旦露出,连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去掩盖缝补。别人一旦发现你有油水可榨,并且是“不榨白不榨,榨了也白榨”的那种,显然是会毫不客气、大摇大摆直接下手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虚荣确实是为人处世的“大娄子”。它在使我们门户大开的同时,也严重地束缚了向目标进取的手脚。这种害处严重时,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作为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我们对于它的克服和防范,应当作为一种时时抓紧的“功课”去做。

第二章保护好自己是处世之道的基本要求

未雨绸缪,是处世高手应烂熟于心的道理。人生战场复杂多变,别人的出招难免会在自己的意料之外出奇出新,令人防不胜防。那么,练好“金钟罩”,打好基本的防御功,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成了处世兵法中至为重要的环节。这就等于为自己打造了一道最为坚厚安全的“盾牌”。1与人相处要防患于未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使在我们的出击和防守两方面都处于比较不错的状态中,其实也应做一些防患准备。我们如果有心,在报纸上常读到这样的消息:在几起伤亡惨重的火灾报道后,不少地方,尤其是城市就会大张旗鼓地向市民宣传防火知识,举行消防训练。流氓事件频发之后,报章也会纷纷呼吁年轻女士外出要结伴,不要走灯暗人稀的小路……

这些举措当然属于“亡羊补牢”,未能尽善。倘若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能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先把战壕挖好,可能就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汉武帝的李氏本来是一位歌妓,她有个哥哥名叫李延年,深通音律,擅长歌舞,武帝很喜欢他。

有一次,李延年在武帝面前一面舞蹈,一面唱着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听了这首歌,突然感慨起来说:“妙啊!世上难道有这样的佳人吗?”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乘机举荐:“李延年有个妹妹,就是这样的一位佳人。”武帝于是立刻召见她,果然是美丽非凡,而且擅长舞蹈,从此深得武帝的宠爱,且生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昌邑哀王。

遗憾的是李氏短寿,很年轻就死了。在她病危的时候,武帝亲自去看她,她把脸蒙在被中说:“我病久了,容貌很难看,不能再见皇上了。但求皇上待我死后,能多多照顾儿子和我的哥哥。”

武帝说:“你病重了,深恐难以痊愈,现在当面见我把儿子和哥哥的事托给我,不是更好吗?”

李夫人说:“女人们没有妆饰好,不能见君主。”武帝这时还坚持要见她一面,她就索性翻过身去,呜呜咽咽地哭泣,不再开口。武帝不高兴地走了。

她的姊妹责备她为什么不与武帝见面,她说:“皇上如此恋我,无非因为我昔日的美貌。如果让他看见我的病容,他一定会厌恶我,甚至会把我抛弃,哪里会再想念我,照顾我的哥哥呢?”

一个久病不起的人,其容颜必然憔悴。汉武帝喜欢的是具有羞花闭月的李氏,而不是一具形同僵尸的病妇。具有远见的李氏深知这一点,假若皇上目睹了她的病态,就会产生厌恶感,厌屋及乌,更不会关照她的亲属。这正是她防患于未然的远见。

当然,李氏的行为,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质。不过依当时客观环境而言,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在现实中,要真正做到彻底防患于未然,还应当积极主动地把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在开始有点苗头时,就消灭掉,以绝后患。

春秋时期,楚国的门子文是若敖氏的后裔。传说他出生后,便被丢弃于荒野,由老虎衔回哺养。后来,发现他的人认为“这小孩必是有福气的”,于是将他抱回抚养。

门子文后来成为楚国令尹,为人清廉公正,执法严明。有一次,他的族人犯法,审判的官吏因念及门子文的关系,而释放了他的族人。门子文知悉,严正地对审判官说:“国家制定法律,设置执法机关,执法者应秉公处理,不能纵容、姑息罪犯,即使是我的族人也不能例外,否则如何昭信天下百姓呢?”随即逮捕那位犯法的族人,命令审判官公正判决,否则就令族人自尽,以免遭人指责。承办的官吏只好依法行事,严厉处罚其族人。

楚成王知道这件事后,为表敬意,即刻前往拜访。楚国百姓更是有口皆碑地说:“如果所有的官吏都能如门子文般公正,那就不必担忧楚国朝政治理不好了。”

有一天,门子文去看弟弟子良,看见他的儿子越椒后,急忙说:“快将那孩子给杀了,否则,长大后会为我若敖氏惹来祸害。”

可是,子良哪忍心杀掉儿子越椒呢!子文对此事忧心忡忡,直到临终前,还交代家人说:“将来越椒若掌握权柄,你们一定要逃走。”因为,他担心有一天越椒会毁灭若敖全族。

门子文死后,儿子般任令尹之位,而越椒也继承父亲职位,掌握国防军权。公元前626年,成王之子商臣弑杀其父而登基为帝,是为穆王。令尹般知道这一切的内情,可是并没有说出。越椒趁机想侵夺令尹职位,屡次在穆王面前恶言中伤般。穆王不明事理,误信越椒的谗言,将般杀掉,任越椒为令尹,艹为贾则代越椒掌国防要权。

越椒任职令尹20余年,这段时间中,穆王去世,庄王继承帝位。他内心极端轻视庄王,又对庄王重用艹为贾想削减自己的权势深感不满,便蓄意谋反。终于,有一天越椒趁着庄王率兵外征的机会,带领若敖氏一族人马,偷袭艹为贾,将他逮捕囚禁,又杀害于狱中。接着越椒计谋攻击庄王,庄王心中明白,但念及门氏累世功绩,打算让越椒自动请罪,便不予追究,并命将其儿子送来作为人质,却遭越椒强硬拒绝。

当年7月,越椒和庄王两军交战于皋浒。越椒亲自持弓射庄王,然而只听得一声啸响,箭穿过庄王坐车的车辕,牢牢射在大鼓的鼓座上。此时的庄王正亲自击鼓,激昂士气,突然响箭射中鼓座,左右卫士迅速以大笠护卫庄王。转眼间又飞射来第二支箭,射穿了左边的大笠。庄王的士兵见状,军心大乱,纷纷想弃甲而逃。庄王镇定地勉励官兵说:“越椒偷了大庙的两支神箭,如今两支都射完了,我们不必再畏惧他了!”庄王的鼓励振奋了兵士们的信心和斗志,重振军威。庄王见军心已安,下令击鼓,咚咚鼓声震天响。庄王的军队斗志激昂,勇猛杀敌,越椒军队不敌,渐渐败下阵来,终于全军溃败。

后来,庄王便诛灭了若敖氏一族。越椒果然如门子文所言,为若敖氏全族带来了覆灭的惨局。

当年门子文限于形势,未能将越椒杀掉,终于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从这个教训来反观我们自身,显然应当在自己的人生兵法中,坚定地确立在战争开始之前,一定要有先把战壕挖深筑牢的思想。这样,不仅能确保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都安全无虞,也能使自己在免除了后顾之忧后,更能放开手脚去出击搏杀,为夺取胜利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2改变自己的“软柿子”形象“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吃柿子拣软的捏”,这些充满形象比喻的语言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老实人吃亏”。

一些人发火撒气乃至欺负侵害别人时,往往会找那些老实善良者,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也确实为人所欺。一个人表面上的老实软弱、不加设防,事实上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所以我们要明白给自己“设防”的重要性,给自己挖一道牢靠的“战壕”,做出一副随时可迎敌杀敌的防备架势,相信没有人再会对你轻举妄动。人是应该给自己设立防线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凶猛的野兽感到无从下口。

如果你是一个从不发火的君子,那请务必勇敢地进行一次真正的反抗,改变自己一副“软柿子人皆可捏”的形象。许多人之所以选择了忍气吞声的生存方式,往往是由于他们患得患失,怕这怕那,自己在主观上被吓倒了。而无数的事实证明,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跨过这道门槛,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你反而会活得更加自在。

不敢进行第一次反抗,就不会有第二次反抗的发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让恶人望而却步的滋味有多么好。而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尝到了其中的美妙,你自然就有动力去进行更多次的反抗。久而久之,你就会修正你的心理模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由一个甘心受气、只能受气的人,变成一个不愿受气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大学一个班级里,有一位学生比较胆小怕事,遇事过分忍让。因此,虽然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对他并无恶意,但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把他当做一个理所当然地应该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看电影时他的票被别人拿走,春游时他被分配给看管包儿的任务……但在实际上,他心里非常渴望与别人一样,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与欢乐。由于他的老实软弱和极度的忍耐,这种事情一直持续了很久。但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了,一向木讷的他来了个总爆发,原来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没有他的票。他脸色铁青,雷霆万钧,激动的声音使所有人都惊呆了。虽然那场演出的票很少,但是这位同学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走了两张票,摔门而去。大家在惊讶之余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在后来的日子里,大家对他的态度似乎好多了,再没有人敢未经他的同意便轻易地拿走他的东西了。

动物世界里的法则是弱肉强食,其实对于人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它在人类社会里不那么赤裸裸罢了。许多老实人认为:“人欺天不欺”,自我安慰老天爷终究是不会亏待自己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吃亏就是占便宜,虽然吃小亏,但有可能占到大便宜。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会使外人觉得你逆来顺受,天生老实可欺。任何事都怕成定式,一旦造成这种结果,你就会像立在田地里的稻草人一样,连小鸟都敢在你头上拉屎。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你还不赶紧为自己构筑一个可以依托的战壕和阵地,那你将永远处于被驱逐和打击的地位。如果你对这种策略不以为然或没有信心,仍然甘心做人见人捏的软柿子,到头来难免会被捏得越来越软,最后被人吃掉。

3为人处世一定要沉得住气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并且这种困难和挫折,也并非只要挖好处世防御的战壕就能避免的。所以,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在自己的“战壕”里沉得住气,就成了考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一个真正能攻又能守的“高手”,绝不会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他们必然会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同时也能让自己的防护措施滴水不漏。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困难正是磨炼人意志的最好时机,只有经受了困难挫折考验的人,才能成大事。《周易·乾·象》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是说天道运行强健不息,君子也应该积极奋发向上,永不停息才对。面对挫折、打击、磨难,应该是沉着应付,而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压倒。否则,即便是身处牢靠的“战壕”之内,也极有可能被对手给轻而易举地打败、消灭。

战国时有个著名的策士,名叫范雎。他擅长辩论,多谋善断,而且胸怀大志,有意开拓一番事业。但是,他出身寒微,无人替他向最高权力阶层引荐,不得已只能屈身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

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前往。齐国国君齐襄王早已知道范雎有雄辩之才,因此,范雎到了齐国后,齐襄王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与范雎,以表示他对智士的敬意。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未敢接受齐襄王的赠礼,想不到还是招来了须贾的怀疑。须贾执意认为,齐襄王送礼给范雎,是因为他出卖了魏国的机密。

须贾回国之后,将“范雎受金”的事上告给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不辨真假,也不做调查,便动大刑杖惩罚范雎。范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断,牙齿脱落。他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免祸。范雎已“死”,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放在厕所内;然后指使宴会上的宾客,相继便溺加以糟蹋,并说这是警告大家以后不得卖国求荣。

这可真是飞来横祸,这么大的打击,几乎使范雎一命呜呼,而且遭受这样的污辱,为了保全自己,范雎忍受了这一切难以忍受的摧残和折磨。

范雎平白无故地受了这么一场肌肤之苦和情志之辱,一腔效命魏国的热忱化为了灰烬。他决计离开魏国,另谋一处显身扬名的地方。为了脱身,范雎许诺厕所的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后必当重谢,守者利用魏齐醉后神志不清,故趁乱请示了一下,诡称将范雎的“尸体”抛向野外,借此将他放了出去。范雎在一个叫郑安平的朋友帮助下逃亡隐匿起来,并改名为张禄。

就在范雎忍辱求全、隐身民间的时候,秦国一个叫王稽的使节来到魏国。秦国此时国力强盛,且虎视眈眈,有兼并六国的雄心,郑安平得知秦使王稽来到魏国,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目的是想寻找机会向他推荐范雎。

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馆舍向郑安平打听:魏国有没有愿意与他一块西去秦国的贤才智士,郑安平便不失时机地向王稽陈说范雎的才干。王稽当下决定于日暮时分,在馆舍与范雎见面。

日暮时分,郑安平带范雎来到王稽馆舍。范雎面对王稽,侃侃而谈,条分缕析,议论天下大事。一席话还未谈完,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决定带范雎入秦。

入秦后,范雎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最终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谋略,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对外使用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列国的压力再度加强。秦昭王因此任命范雎为秦相国,封为应侯。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几次“紧张时刻”,但只有沉得住气,依托自己的战壕阵地冷静以对,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为自己赢得胜利的机会。如果沉不住气,逞一时之能,那就难免被人瞅准破绽,把你的人生防线突破摧毁。

4用积极打退消极

沉得住气,这是人坚守住自己的安全防线,进而又重获机会,出击获胜的前提条件,接下来,就必须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积极和主动的“频道”上来。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苦心防守,变成一种有价值的战略行动。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句话,道出了人生“积极防守”的真谛:“征服自己是最大的胜利,被自己征服则是最大的耻辱和罪恶。”即使不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如果你留意也会发现,在进击与防守之间,主宰自己往往是最困难的,而一旦自己做到了主宰自己,你就成为一个最强大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中,一位独自进入大沙漠的旅行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不见了。他翻遍所有的衣袋,只找到了一个苹果。

于是,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出路。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没走出大漠,饥饿、干渴和疲惫一起涌了上来,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漠,他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些许力量。

顶着炎炎烈日,他继续跋涉。已经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每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点往前挪。他在心里不停地默念:“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

3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沙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苹果,已经干巴得不成样子了,他把它擎在手中,久久地凝视着它。

在这种情况下,最能体现自我主宰的价值:你若用消极的情绪来告诉自己:“我完了,甭说一个苹果,就是几瓶水也未必能救得了我,茫茫无际的沙漠,我是走不出去了!”

一旦你这样想,那大概你是真的完了,沙漠你是肯定走不出去了。因为在沙漠和缺水这些困难还没有打败你之前,你已被自己打败了。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用积极的情绪来打败退散的消极,这样,在给自己筑起最稳固的防线的同时,也凭借由此而产生的力量,走出了困境的泥淖,看见了希望的地平线。可以肯定,这位主人公,在他以后的人生征程中,也会一路平安地,一步步接近并最终抓住自己所预定的生活和事业目标。

5挖掘并利用自己身上固有的力量

我们说要自己主宰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让自己的信念防线牢不可破,并且一路高歌猛进,并不是完全不顾事实,盲目乐观,而是说遇到坏事不妨往好处看,面对挫折时要学会挖掘自己身上固有的力量,从而化解掉看似难以招架的打击。

有一位年轻人,常常因贫穷而自怨自艾。一天,一个老人和他进行了一番对话:“你明明有巨大的财富,为什么还要自怨自艾?”老人问。“我明明一贫如洗,哪里有什么财富?”年轻人以为老人在戏弄他。“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愿意拿出一袋黄金换你的一双眼睛。我已经老眼昏花,看不清东西了。”老人说。“不行,我不能失去眼睛!”年轻人回答。“那么,我用两袋黄金来换你的双手吧!我的手整天直哆嗦。”老人说。“不行,我不能失去双手。”年轻人回答。“那你为什么还要说自己一贫如洗?既然有明亮的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健壮的双手,你就可以劳动;你拒绝了我的要求,说明你的头脑正常,既然头脑正常,你就可以思考,可以学习、劳动,为什么还要哀叹贫穷呢?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头脑、眼睛和双手去创造真正的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整天自怨自艾,蹉跎岁月,任凭岁月和风雨对自己侵蚀伤害,到时候头脑糊涂,老眼昏花,双手无力,才真是一贫如洗呀。”老人语重心长地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